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四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長水云。如來藏。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義諦。愚謂此乃指蹤之談。即使意絕言窮。猶非親證。當知親證所詣耳。諦真實處也。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
智論云。富樓那於四眾中。用十二部經種種法門。種種因緣。廣譬喻說。能利益眾生。當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微妙即指第一義諦。二乘只解人執。而所知非分。故聞本空周徧。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聞於蚊蚋也。惑即本空周徧二惑。二惑若除。則所知障盡。究竟無疑。亦即指此。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阿難開悟。即指前云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然亦大乘法執分別。一聞本空周徧。[A1]已得頓忘。而微細俱生。猶未蕩盡。故云習漏未除也。二執皆言漏。習漏則唯指二執俱生。滿慈雖登無漏。此單指人空。諸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然屬界內。皆人空攝。顯下所疑乃屬法執。雖較有學開悟。猶遜一籌。而亦可作其蕩除俱生之助。疑即疑法。悔悔二乘之誤。
△二設二難。分二。初難清淨忽生。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初牒所聞。下起疑義。溫陵云。清淨則宜無諸相。本然則宜無遷流。此指業用也。謂皆如來藏清淨本然。則當無此業用。山河大地謂器世間。有為謂眾生世間。忽生疑始生。遷流疑相續。
△二難諸大不徧。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虗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虗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此疑四大各有自性。不能相容。不知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周法界。四大依起。四大無體。唯心所現。故以四大望如來藏。則曰本性圓融。此如來所說。滿慈今就四大性言。乃有此疑。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唯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A2]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悔。
是義即本知周徧二義。如來說本空。則大地山河。目前宛爾。如來說周徧。則地水火風。性相乖角。
上二設二難竟。
△三許宣勝義。告眾令聽。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唯識云。勝義諦略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即第一義諦也。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涅槃許聲聞亦得作佛。一闡提皆有佛性。楞伽五性兼收。五性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無性。即一闡提。此許定性聲聞。及一切未得二空迴心上乘阿羅漢等。正與二經同旨。阿練若此云無喧雜。一乘為諸佛大寂滅場。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大乘本生心地經云。觀一切煩惱根原。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止住阿練若處。不悟自心。徒棲遠谷。避喧求寂。舉世未有其方。若頓了自心。是真阿練若。
△四標性本以顯妄元。分二。初標性本。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宗鏡云。性覺妙明者。是自性清淨心。即如來藏性。在纏真如等。本性清淨。不為煩惱所染。名為性覺。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等。從無分別智。覺盡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本之覺。名曰本覺。故起信論云。於真如門。名為性覺。於生滅門名為本覺。以性覺不從能所而生。非假修證而得。本自妙而常明。故曰性覺妙明。以始覺般若。明性覺之妙。故曰本覺明妙。又真如之性。性自了故。則性覺妙明。以始覺之智。了本性故。則本覺明妙。
性覺渾侖而言之也。本覺是由始覺轉合而言之也。妙者無有始終。無有分別。此指性體本自寂炤。故曰妙明。由始覺以合回本覺。是由明合妙。故曰明妙。覺範論曰。馬鳴云。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立始覺者。以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推馬鳴之意。以較此經。乃是升本覺為性覺。升始覺為本覺。故異耳。今所言性覺者。則馬鳴以為本覺者也。所言本覺者。則馬鳴以為始覺者也。覺範引馬鳴。謂此經升本為性。升始為本。以本為性。則體合如是。以始為本。則不能無說。蓋由始以識乎本。既[A3]已識本。即稱本覺。以明合妙。是何必升耶。
△二詰性明為妄。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詰意謂汝以覺性本明。自不因明而名為覺。抑以覺性不明。是必藉明而後稱為覺。也解深密經如來為始教菩薩。不能擔荷八識。以八識有明與不明二義。故別立第九。取其淨白偏真。亦隨權說。與此正類。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謂若不以明而名為覺。則覺無所明。不知真如自體。本照本寂。但祇以明一半而為覺性。則明必有所。所立能生。能所宛然。遂成虗妄。華嚴云。無見即是是。能見一切法。肇論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亦概可見。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上二句推滿慈之意。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謂無明固不足見覺體也。有所二句是正破。謂性覺本明。不因所有。所立體亡。故曰有所非覺。若一切無所照了。又非本覺明妙。故曰無所非明。無明一句轉縱以出下正告二語。謂性覺本自妙明。若單以明為覺。則明必妄動。此當業相也。
覺體本明。以無自性。不能自守。故有業相。業則轉而生所矣。世尊恐人於明處認覺。反落妄緣。特先詰其以性明。抑以不明。而滿慈果以覺為所明。乃約其意云。汝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矣。乃明指其病曰。夫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然後直告之曰。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謂覺本妙明。然此明不能自守。易於生所。若以明為覺。是以業相為性覺自體。失於本妙。故曰妄也。
問世尊詰滿慈。謂汝以性明。稱名為覺。此意易曉。而曰為覺不明。稱為明覺。豈世尊故為探之耶。抑別有旨也。既以不明。又稱明覺。何也答曰。如來藏中。實有明不明二義。明者覺體本明也。無明者覺體無性。以至真故無分別。無分別中。湛然常住。所謂妙也。無分別中。冥然不覺。所謂無明也。然覺體本明。以無分別。不覺妄動。乃有見相。所謂所明也。世尊此問。謂以性覺本明。而名為覺耶。抑以覺體亦有不明。而唯以明者為覺耶。不知覺之不明。覺之無自性。覺之無分別。所謂至真至妙也。若捨此妙。而不能安住。唯以其明者為覺。則此明無性。不能自守。妄生分別矣。故單以無明為覺。即非覺湛明性。單以明為覺。則明必生所。此所為妄也。傅大士云。安住無明之明炤。了達明炤之無明。是無明之明炤。貴乎安住。明炤之無明。貴乎了達。二者相須。偏用未見其妙耳。然此第在為道者言之也。若在性覺。則本妙本明。無古無今。在聖人。則覆明覆妙。無終無始。在眾生世界。則由覺有明。由明生所由所立能。同異熾然。不妨仍是清淨本然耳。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覺性本明。不落能所。故曰覺非所明。是原性覺之無能所。以見覺明為妄也。夫真明無性。不能自守。妄有所覺。故曰因明立所。是又原覺明之所由起。以見所立則能必生耳。此當轉相。蓋以所明猶是真明無性。妄有所動。今則因妄動妄自作主。轉所為能矣。
上四標性本以顯妄元竟。
△五原器界虗空眾生因相分四。初示器界因相。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無因異望性覺而言。今能所既立。境界妄現。故曰熾然成異。自此至無同異。皆當現相也。
△二示虗空因相。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上熾然成異。乃指器界。今異彼所異者。謂異於器界。而起同相。即下文虗空為同。世界為異。以起下文無同無異。
△三示眾生因相。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同為虗空。異為器界。色空對現。含識從生。故下文云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四總結因相。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如是承上同異與無同異。總攝現相。以有境界對現。故相擾亂。境界擾亂。遂生勞慮。對境分別。而起智相。勞久則分別相續。乃有塵象。塵污染義。謂愛憎污染真性。執取愛憎。循名著相。由是引起塵勞煩惱。此則從人法俱生。而究人法分別。是為四麤。業繫二麤。雖出眾生業果。然實[A4]已具此。所謂惑業苦三。不相離也。
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前在三細現相。未有實境。只言同異。今在智相分別之後。名相判然。夫因中但見其異。而不知世界依起。因中但見其同。而不知虗空自靜。對同而顯彼無同。對異而顯彼無異。因所生能。習成含識。所謂有為法也。華嚴云。何等名有為法。所謂三界眾生。
上五原器界虗空眾生因相竟。
△六示三種相續果相。分四。初世界相續果相。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前言世界眾生業果之因。此乃分詳生起之相。覺性成所。則所立性亡。故外見有空。明所不及則隨照失宗。故反觀同昧。空昧無主。則動靜兩衡。故相待成搖。此風輪之所由生也。世界依空。風輪所持。皆由覺明為妄。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空因迷覺而搖。堅因執明成礙。以搖撼執。明覺益堅。故金輪外應。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取前風金二性。為火大所生。變化者變生為熟。化物成燼。
寶明生潤。火光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世間之寶。光透內外。如水晶金玉。皆有潤氣。加以火烝。便成津液。若在所明。光明自愛。愛流為種。是為水因。火從心生。覺心妄動。增長愛河。此大不言覺明。而理當具有。故補出此。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交發立堅。有相容互彰之義。溼為巨海。乾為洲潬。即二性互彰。不相假借。所謂立堅也。此從堅明所生。海中火起。洲潬常注。又即二性相容之中。而見互彰。猶是立堅之意。海即四大海。洲即四大洲。及諸小洲。潬謂近水沙出。皆可居處。宗鏡云。愛心多者即成巨海。執心多者即成洲潬。風性生慢。火性生瞋。於色起愛。潬中流水。違愛生瞋。海中火起。四大唯心。判然可見。下文分出四心輕重之勢。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𦦨。融則成水。
瞋重愛微。故外應高山。擊則成火。融則成水。以驗二性所成。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愛重執輕。故外應草木。成土成水。亦見二性之効。然四大唯心。迭相輕重。故所應外相不同。總以明四大與諸相所起。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楞伽云。四大種從妄想生。即此覺明為妄也。空昧生風。執明生金。風摩金而火現。火烝寶而水流。由是諸相迭興。山陵草木。輕重互形。無有一法不由心現。此以迷起。非自心有。故楞伽又有流注異因之斥。
△二眾生相續果相。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明而以為妄者非他。謂覺非所明。而以覺為所明之咎。所妄既立。則明為所限。故曰明理不踰。下文見聞覺知。正由此分。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無明妄動。而有見分。即有相分。相為根塵。復引見分以為諸識發揮。即當六根對塵。妄生分別。起惑造業。所謂六妄成就也。故見聞覺知。雖總指根。而識亦具。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見明是見中先成一定分別。故能因色而發。明見想成又因見明與色。而起現行之想。明即當見明。見即當色發也。若男則異見謂父。同想謂母。此中憎即異見。愛即同想。然一切憎愛。即從此生耳。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蒱曇等。
同想故成愛。愛以合體初投而言。故曰種。納想以既投而言。既投則愛戀不捨。故增長成胎。交遘五句。總承上文以明其同業吸引。羯羅藍此云凝滑。遏蒱曇此云胞狀。胎中凡五七始成。今但舉二七略耳。前三節總四生。此與上節先言胎。後乃總結。
胎卵溼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溼以合感。化以離應。
隨其所應當兼業與情想合離而言。蓋以四生人與旁生皆具。卵想胎情。溼合化離。此舉四生之所感。大概如是。其中善惡。各以業應。不可剋定。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更相變易即前所謂人與旁生悉具四生。乃至或先或後。或權現。或實報。皆不可定。其所應受。皆隨業善惡以為升沈。由是捨身受身。無有斷絕。故曰相續。
△三業果相續果相。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欲貪由於想愛纏綿不捨。故有父母子孫相續。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殺亦由貪。為愛身命。須賴滋養。則強弱相制。互相吞噉。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貪乃有盜。故以人食羊。雖用財奪命。亦同不與而取。至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死相噉。展轉無窮。乃約責償而言。因世人食肉不知其禍。故以隔世曉之。殺盜皆本於貪。固本經緣起偏重。然眾生由妄明生所。所復生能。結為我體。為有我故。是彼愛著。增長愛心。妨他利[A7]己。則殺與盜。皆由貪起。不可不懲也。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負我命。遂我今盜。我還汝債。成汝今殺。殺盜互滋。相酬無[A8]已。此總四生轉結盜殺。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色在汝。故曰汝愛我心。色在我。故曰我憐汝色。因于愛憐。互相繫縛。此結欲貪。單指人道。各為詳略。不可拘例。
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總結三貪為業果相續之本。
△四總結三種次第遷流。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
此原三種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本如來藏。原非別有。因了發相。從妄見生。此乃忽生之所由也。因明立所。故曰因了發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故曰從妄見生。以此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實結生起之因。以見一念妄動。遂致忽生遷流。既無自性。亦非心外。
此章有三可疑。一疑諸經所標三分。由自證而後見。見而後相。三細亦由迷如來藏。妄有業相。業而後轉。轉而後現。皆先能後所。今經始敘所明。是先所後能也。不知性覺妙明。即當如來藏。妄為明覺。即當妄動業相。諸疏皆遺妄為明覺一句。而以因明立所。生汝妄能。始準業相。故必致疑先所後能矣。夫所立能生。正屬轉相。迷於本住。乃生異見。此能承妄動之後。發現相之始。故有同異與無同異之境相繼而生也。亦因詶三種忽生之問。故原本言之。若依唯識。則器界根身。皆唯內識變似現前。一時頓現。非由漸次積聚。此意在四科七大之前。隱顯互彰。須人自悟。是不可明破耳。二疑世界皆由妄想四大種生。添出金木。諸疏遂有五行之配。夫五行屬世論。非如來所說。雲栖亦云。溫陵謂萬法自五行變化。此出日家。經中罕言。當用四大為正。且金因執明而生。所謂堅明立礙。是地大攝。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水大所生。目為諸相。此可理通。偶有所類。輒引世論。愚於諸疏論中。所見不少。諸師皆有高識。而故隨世諦。殊不可解也。三疑性覺妙明。何故又云妄為明覺。覺海之中。誰為迷者。既云性覺。不應復起妄明。既有所明。豈不能障彼明妙。此疑較上二疑更細。未有發覆。愚唯知之。而不能以文言詳釋。亦但曰性覺本妙本明。自能自所。聖人知之。以明還妙。妙本自明。凡夫不知。隨能生所。因所立能。覺明不礙性覺之常然。性覺豈傷覺明之自異。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如來特為滿慈指出。使自深知。殆亦無低昂於其間歟。
上六示三種相續果相竟。
△七明覺不生迷。分四。初疑如來妙明世界猶在。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此與圓覺金剛藏菩薩云。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疑同而意各有屬。圓覺疑眾生[A9]已成佛道。此經疑世界眾生尚在現前。謂眾生即今非佛。不可遂謂[A10]已成。如來玅空明覺。不可尚存世界。故知現前不了。猶是法執未忘。觀下文迷方翳目之示。但祛其迷。方非南北。若除其翳。華豈有無也。山河大地謂世界。有為謂眾生。習漏謂業果。上下語詳略俱具。
△二喻迷人惑方。悟不生迷。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聚落喻如來藏。南喻妙明。北喻明覺。惑者喻如來藏不覺妄動而有業相。此明覺之所由起也。因迷即指此。因悟指如來藏。詰此二義。以申下答。明覺之妄。不因如來藏。以如來藏不生明覺。所謂悟非生迷也。亦復不因不覺妄動。以如來藏本無自性。明自生所。生即無生。所謂迷本無根也。滿慈之答。正合下文聖意。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指示令悟者喻十方如來[A11]已得妙空明覺也。故知十方如來。同在迷中。藉善友力。還得本悟。此人縱迷者原其先縱似有迷。今得本悟。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以伏下文覺不生迷也。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此迷即指如來藏不覺妄動。無本者謂藏無自性。妄動即空。無自性故畢竟空也。如來藏性。畢竟空寂。故曰昔本無迷。以有妄覺。故似有迷。以有妄覺。而得始覺。故似有覺。始覺之智。炤了妄覺。妄即隨滅。始亦無名。唯一性覺。豈復有目前不了者耶。故曰覺不生迷。宗鏡云。從來迷悟似迷。今日悟迷非悟。
△三喻華翳既除。華不更出。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空本無華。因翳妄見。言華滅者。驗翳除也。以本無生。不應言滅。滅且不言。待華更生。愚慧可見。翳喻妄見。華喻山河。翳除華滅。妄息見亡。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A12]已是顛倒。勅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答同示旨。但出見華滅空[A13]已是顛倒。益見華本無生。故下文特許其所解之合。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如來既許其今合。而即責其前疑。滿慈未至諸佛。然明鏡之像。像當有無。摩尼之色。色為真似。果位雖別。而法眼自圓。
△四喻金鑛不雜。
又如金鑛。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眾生似有所迷。如金在鑛。諸佛還得本悟。如金一純。須知金在鑛中。元自不雜。此言雜者。歸重出鑛。金當一純也。木喻惑障。惑障望諸佛菩提涅槃。如木成灰。前二喻指佛性之在眾生。本來清淨。妄見生滅。生滅元虗。性體自寂。山河大地。豈更有無。唯當證知也。此二喻指菩提涅槃之在諸佛。清淨無垢。還合妙明。性覺不假修持。始覺仍教頓盡。大地眾生。從中影現。終當究竟也。合此四喻。方為了義。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菩提智德。涅槃斷德。因窮果極之所顯現。此答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等相何當復生。故終以金木二喻重結問意。
上七明覺不生迷竟。
△八示諸大相容。分五。初牒原問。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虗空及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次答四大不能相容。先牒問辭。
△二以虗空喻藏性相容。
富樓那。譬如虗空。體非羣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虗空喻如來藏。羣相喻七大。如來藏清淨本然。本非七大。而自性不守。變現隨緣。若有自性。則心妨他性。故云不拒。
△三以七事喻諸大不礙藏性。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虗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舉七事不礙太虗。以喻七大不礙如來藏性。七事不可分貼七大。即下文色空詳略俱具。但取其義。勿拘陳迹。屯聚也。風搖則動者以風搖似太虗動。非真空動也。風捲土雨空曰霾。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霄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殊方猶云各處。諸有為相即指明等。彼指日等。世界同為日色反見亦有不同日色。空中更有圓日現見圓日同於諸相。窮明非是日也。若空自明。不應復有中宵雲霧。窮明非是空也。明非是日。喻四大原本藏性。明非是空。喻藏性不生四大。藏性不生四大。而四大唯藏性現。故又曰不異空。四大原本藏性。而藏性不拒諸相。故又曰不異日。
△四以喻準法。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此以喻準法。觀相即觀四大諸法之相。亦猶非四大非如來藏所謂妄也。於無可指陳。更欲詰其相陵滅義。是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也。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以相之妄。識性之真。唯妙覺明。先非水火。故知水火無性。皆心所現。不相容納。義窮於此。
△五喻藏性隨諸相現。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如喻太虗各隨相現也。舉空以盡諸大。謂汝心若發明空相。則藏性隨有空現。所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也。各各發明是由一人一大。以推多人多大。若俱發明又由多人多大。以盡大地七大。藏性本空。七大無體。妄動發知。諸相羣現。相非實有。知亦元虗。唯一藏性。永無增減。
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云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日喻真性。水影喻所知之惑。各行各隨喻循業發現。唯一性覺。妄有所明。遂起諸相。世間眾生業果各有所感。各不相知。於中無主。憑何準的。然皆不離自性而有所現。於此深觀。自解契合耳。準謂繩準。的謂射的。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虗妄。無可憑據。
各行各見。則不應是一。現本是一。則不應見雙。故知見一見雙。皆為妄覺。妙覺明心。豈墮所知。強說是非。祇益虗妄。
上七明相續妄生諸大不礙竟。
△八示妙明合藏。非即雙離。分五。初示背覺合塵。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隨覺明所現。見有色空。則覺明乘權。而藏心匿體。所謂傾奪也。由是藏心亦隨覺明而現色空。妄挾真而周徧矣。故知風動空澄。日明雲暗。心變成境。境非他物。隨塵背覺。迷悶不知。一落世間。塵勞何[A14]已。
△二示妙明合藏。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者。此妙明不生滅。乃由始覺還合本覺。始覺而稱妙明。謂般若之智。照明本妙。至於妙明。則常照常寂。此為本不生滅地也。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虗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上言妙明之體。此言妙明之用。一謂理法界。無量謂事法界理可徧事。故一為無量。事皆歸理。故無量為一。理無不該故大。事有紀極故小。然事即含理。故小中現大。理可攝事。故大中現小。此一多自在。事理無礙法界也。不動二句。會上一多大小之用。全攝體中。以見性覺妙明。本未嘗動。而十方徧現。故能身中現土。土中現身。依正無礙。大小雙融。此又於用而益彰體妙。方顯事事無礙法界耳。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此結上體用之妙。良由滅塵合覺之所致也。當知如來藏性。本自如然。覺明妄動。流轉至今。非藉大智照了。泯見忘情。雖有真元。無由顯發。有志斯道。當不頇顢。
△三示如來藏一切俱非。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此非七大也。心即識大。亦即五陰。心攝名蘊。地水火風是色蘊。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此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也。[A15]已上非六凡。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此非十二因緣流轉還滅。指緣覺界。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此非四諦能證所證。指聲聞界。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棃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
檀那此云布施。尸羅此云持戒。毗棃耶此云精進。羼提此云忍辱。禪那此云靜慮。般[A16]剌若此云智慧。以上六度為能趨之行。波羅蜜多此云到彼岸。此一為所趨之理。合二指菩薩界。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怛闥阿竭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耶三菩此云正徧知。舉三以該十號。為能證之人。涅槃此云無生滅。常樂我淨即涅槃四德。為如來所證之法。此指佛界。[A17]已上盡四聖。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世指六凡。出世指四聖。一切俱非者約如來藏本妙圓心。無有悟迷。絕性離相。不存凡聖之心。誰陟生佛之路。既非有法。豈墮無為。所謂龍袖拂開。益彰象王行處。於此全身放下。便可信手拈來。若是覩影神駒。立見追風千里。
△四示如來藏一切俱即。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棃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一切俱即者諸疏皆約生滅門。愚謂上承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又攝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心之後。則此皆應在如來分上。隨世出世間現凡現聖。應俗應真。皆為全體大用。亦以示世出世間。即妄即真。即相即性。即實即權。指凡夫之當念。拂聖者之殊塗。佛不更佛。無為豈為。入此法門。無轉變相。又有分貼空不空如來藏。及三諦之解。似於本經。皆為添足。
△五示非即俱離。須憑妙指。分二。初非即俱離妙窮所知。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此又拂非即之意言。以顯掩室摩竭杜口毗耶之旨。合此三義。大啟無遮。纔有承當之人。[A18]已同刻舟之劍。大須著眼。莫落今時。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此於三義之後。但斥凡小。勿以所知測度如來無上菩提。則從上來事。可以神會矣。長水引圓覺云。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二示妙音須憑妙指。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琴瑟箜篌琵琶喻眾生身。妙音喻如來藏性。妙指喻般若智。宗鏡釋云。我身五陰如箜篌。身中真如佛性是聲。六度萬行如絃縚。巧便智慧如彈箜篌人。以巧便智慧。修行六度。前來成佛。一塵一毛。皆徧法界。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上文所喻既明此當但領其意。不必一一分疏。蓋謂寶覺真心。各各圓滿。乃如來按指。即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則塵勞先起。此為有無妙智。大可明鑑也。故知寶覺真心。本有廣大神用。須以大智照了。頓發妙光。所謂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汝若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也。海印華嚴出現品偈云。如海印現眾生身。以此稱名為大海。普覺普印諸心行。是故說名為大覺。故知海印喻覺海。如來按指發光。當不但顯神用耳。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承上汝但舉心塵勞先起。皆由安於權小。不慕大乘。徒滯化城。終非究竟。
滿慈疑四大同徧。不相陵滅。而不知諸大無性。唯藏性現。藏性如空。因明發相。色空同妙。昧略成緣所明之相似堅。迷妄之緣元脆。覺明不以性覺而不生。性覺豈因覺明而遂滅。所以性覺至今自妙。覺明從本生所。互相隱顯。各立有無。有非實有。本妙圓心。非世出世。無豈真無。元明心妙。即佛即生。悟當念之不移。悔從前之罔覺。妙音各足。要彈指之有人。海印寂然。信發光之匪別矣。
上八示妙明合藏非即雙離竟。
△九示迷妄無因。歇即菩提。分三。初疑覺性何因有妄。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滿慈初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來乃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A19]已明山河大地皆由明覺所立能生。熾然成異矣。此復疑性覺本妙。何因有此妄明。不知若有所因。則迷為有始。成性覺過。性覺自妙。明自生所。無性之性。悟即固然。下文止明無因。唯當神會。
△二示迷本無因。分二。初喻迷頭狂走。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A20]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本頭喻性覺。照鏡喻妄覺。本頭自如。何妨不見。鏡頭妄現。因照生狂。識狂無端。本頭元在。此喻明自生妄。本無所因。答亦同之。演若達多此云祠授。謂從祠神乞育。
△二示性迷自有。本無遺失。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精迷。以歷塵劫。
此明無因。乃得名妄。一妄既發。諸妄相因。皆從明覺無端展轉也。
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雖經發明。猶不能返。足見一切眾生循明妄馳。而不知歸。此因滿慈而徧責諸迷也。明覺即迷。故曰自有。自迷自知。自知自返。馳豈因他。返當誰藉。識迷不馳。息馳名返。昔生無生。今滅無滅耳。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以寤喻悟者。故知迷人現前。亦如夢中。所見事物。以為實有。夢忽得寤。物今何在。昔亦無從。此正深明尚無有生。欲何為滅也。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上言狂起無因。以喻覺明自妄。此言狂歇頭在。以喻性覺宛然。悟妄即真。如手反覆。非從外得也。因何為在。結前無因。
上二示迷本無因竟。
△三示緣斷狂歇。覺性本周。分三。初示緣斷。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則三緣自斷也。三種相續。為貪瞋癡之緣。以有分別。便緣三種現行。起種子意業。今不隨分別。則意業之緣[A21]已斷。而身業之因不生。身業能招苦繫。是故言因。以能為未來之果也。分別從覺明生。屬識。故覺明為發業無明。分別為潤生無明也。
△二示性周。
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肎綮修證。
歇即不隨分別也。楞伽以分別識滅。名為涅槃。起信云。所謂覺義。謂心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識滅念離。即此不隨分別。涅槃與覺。即此勝淨明心。此心此覺。本來具足。故曰不從人得。骨間肉曰肎。筋肉結處曰綮。即勤苦修證之意。可見此經下文極其修證。皆非從麤至細實有執惑可除。但能不隨分別。真性宛然。涅槃極果。止云識滅則初心究竟。俱從直捷。圓伏永斷。空有其名。圓覺亦云。唯有頓覺人。併法不隨順。是皆不可以實法矣。
△三喻結。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於自衣中繫如意珠喻眾生五蘊身中具有性覺妙明。為妄覺所持。不能自守。待緣方了。故曰不自覺知也。窮露乞食喻佛性流轉五道。雖在流轉。而佛性宛在。故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智者喻如來。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益見妙體既彰。神用具足。不從外得。本性法爾也。
佛曰。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又曰。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又曰。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又曰。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又曰。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又曰。方悟神珠。不從外得。以此證知性覺本明。何曾有妄。祇為明不自守。妄有所覺。明覺即妄。所謂因迷自有也。自有之迷。全真即妄。尚無有生。識妄無因。則全妄即真。欲何為滅。是以明覺自有之迷。無始以來。不自覺知。起為世間眾生及與業果。循此自迷。自生分別。起惑造業。不自斷絕。一遇了緣。豁然自覺。又以自有之覺。覺自有迷。如夢得寤。猶是昔人。所見現前。宛如昨夢。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此所謂不隨分別三種相續也。昔隨分別。全真即妄。分別若歇。全妄即真。所謂方悟神珠不從外得耳。夫以滿慈但得人空。猶有法執。分別俱生。二俱未忘。依大乘圓證。止許八地斷分別盡。微細所知。須遲妙覺。而此指示。但云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故知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猶為方便。苟非其人。未易神會矣。
上九示迷妄無因。歇即菩提竟。
△十再斥因緣自然以責多聞。分四。初發疑問。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三因即殺盜婬。謂從不隨分別三種相續。則意業永斷。故三因不生也。此因因緣二字。復起今疑。亦由聲聞四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皆有因緣之義。故引昔悟。
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引大目犍連等。以三人皆從老梵志所聞佛因緣。心得開悟。故能捨邪入正。成就聖果。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棃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真如無性。隨緣建立。而體常不變。因緣自然。二義俱非。既悟復疑。蓋為羣迷。再詳細惑。
△二原所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此先窮阿難所疑之理。不過謂狂以因緣而生。性因狂歇而出。因緣自然之說。無踰於此。然意重自然。以緣盡性出。似類自然。下文加晣。故有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之示。
△三喻本頭不失。以出狂妄。分三。初破自然。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頭本自然。一句約定。而後承云。若本自然。則無有不自然者。故曰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以起何因怖走也。此喻性覺若本妙明。則應無明不妙。何故復有覺明之妄。真如無性。故非聲聞所知矣。
△二破因緣。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此破因緣也。謂自然頭。能以照鏡因緣而狂。則應亦以因緣而失。何乃本頭不失。雖當狂怖。曾無變易。則又何關因緣耶。前喻真如無性。故有覺明之妄。此喻覺明無因。性覺元妙。元妙則何藉因緣矣。
△三總破并釋因迷自有之疑。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此因上有因迷自有之示。恐人又以妄為本有。則性覺實有覺明之累。故未狂不狂。皆喻性覺。謂當狂怖未彰。自體妙明。無潛妄處。是性覺又為自然。何為復有明覺。此乃互出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默寓無性之旨。使當自悟也。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本頭喻性覺。狂走喻覺明。蓋以性覺無體。無有分別以無分別。則明自常妙。以無分別。則明自生所。能所紛然。空華起滅。妙明常寂。太虗逈如。既非自然。亦非因緣也。
上三喻本頭不失。以出狂妄竟。
△四破因緣自然。引入菩提。分三。初破因緣入無功用。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生滅即分別三種緣心。菩提承上歇即菩提。若執菩提心生。分別心滅。猶屬生滅。蓋以泯對待之情。亦以絕因緣之迹。故云必使滅生俱盡。方為無功用道。無功用指初地見道之位。
△二破自然成無戲論。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上文因引三緣斷故。三因不生。證成因緣。故如來特以心生心滅為非見道。先以絕因緣之疑。此則答所說自然成第一義之問。謂若以菩提心為自然者。又只自然心生。生滅心滅。亦生滅耳。無生滅者。名為自然。此防即以前生滅俱盡。而為轉計。亦未深悟者應有之疑。故下文詳發。以究於無戲論也。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承上自然。乃以因緣形起。故帶破因緣。以結前文也。和合即因緣。本然即自然。此約世間因緣自然名實。以待下破。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無有然者。和合無有合者。一切性相。皆如是也。既無然合之人。亦無然合之法。人法俱無。則從上以來。意言俱盡矣。故曰合然俱離。此解亦捐。故又曰離合俱非。合即不離。對離而言也。無戲論即無功用。亦取見道之旨。
△三指菩提勤修。并責多聞留礙。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戲論。
遙遠承無戲論言。以下文痛責多聞。自是勤修之意。然華嚴十住初心。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瞋癡。任運即佛。正與此經不隨分別三種相續。則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同一旨趣。不如權始。心懸劫量。見滯聖階。故曰非汝歷劫辛勤修證。此乃最上乘。解行同時。非十二部經之所詮證。涅槃云。雖能讀誦十二部經。不名多聞。唯聞常住二字。深心信解。是名多聞。又當一證。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呪。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此誠多聞不如實證。見解難免業緣也。阿那含此云不來。頓斷欲界前六品思惑。不來欲界也。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呪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不可以心知曰祕密。不可以解會曰妙嚴。耶輸陀羅此云華色。出纏登伽所得。出貪愛纏。位納三果。耶輸曾在法華會記莂。[A22]已登四果。此重責勉修。復引登伽耶輸速登解脫。以見大根利器。反滯見聞。真成自欺。古今不乏。
阿難曰。世尊現說殺盜婬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而世尊曰。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此不但深悉阿難疑義。凡在二乘有學無學。乃至大乘初心。法執未盡。鮮不蹈此深惑矣。蓋以菩提之性。顯於緣斷。將知因緣未斷。能障菩提。是菩提之顯與障。皆由因緣也。既疑因緣。則必并疑自然。以緣在自障。緣滅自出。則豈非本自其然。無然不自耶。而世尊但曰。頭若自然。何故狂走。此一不言其所以非自然也。又但曰。頭以因緣故狂。何不因緣故失。本頭不失。何藉因緣。此二不言其所以非因緣也。夫菩提之性。為非自然。故有狂怖。是必致疑狂亦自然。為非因緣。故無變易。則又應疑頭本無妄。反覆含露。或縱或奪。而終但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皆為戲論。是亦可以深悟而自得之耳。至於生滅俱盡。無功用道。離合俱非。無戲論法。則又將指人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別行一路矣。故曰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聊作勸修。以資明悟也。又曰不如一日薰修無漏。又曰如何自欺尚留觀聽。始知佛道垂成。情紆十劫。華嚴十地。利生行滿。而究於始終無作體性。不移毫念。唯是法界圓明大智之用。無有時節。無有三世。若只如是。修證豈遙。自非別行一路。又安得其所至耶。
上十再斥因緣自然。以責多聞竟。
△十一示決定義。分三。初述請修。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A23]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實相兼心與法內外皆無虗偽。即第一義諦也。既得輕安。重復悲淚。喜今悔昔。感愧交集也。十地以前。悲智互用。十一地以後。純悲無智。故曰大悲。清淨寶即摩尼珠。無垢清淨。比如來也。沈沒溺。冥昏昧。謂為無明之所沈冥也。桐洲曰。身土圓融曰妙覺王剎。如來藏性。雖知徧含。妙行莊嚴。還須親到。故阿難因述所悟。而亟請修門。不知圓修即在圓悟之中。圓悟[A24]已究圓修之後。不則心欣極果。悟缺真詮。此如來二決定義。所謂先明因地。次詳煩惱。無非此旨耳。陸宿曰旅。水宿曰泊。華屋即指藏性。門謂修證之門也。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曰無餘涅槃。此本發心。即下文因地。攝伏攀緣。亦即審詳煩惱。師資相搆。備殫祕現之機。其為末世借鑑。豈淺鮮哉。陀羅尼此云總持三昧。佛知見亦即平等覺心。生佛無二也。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二乘為法執所礙。故曰心未自在。妙三摩提為首楞嚴究竟堅固。即果地覺也。欲求果覺。先辨發心。以始覺發明本覺。故曰初心。二義而曰決定者。決定方便。必無岐路矣。
△二審觀因地發心。分四。初以虗空喻不生滅因。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涅槃云。佛性為因。涅槃為果。涅槃翻無生滅。故知生滅心盡。方見佛性。因正果正。因果同時也。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宗鏡云。紹佛乘人。先須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為因。然後以無生之旨。徧治一切。故知生滅心之不能悟自真心也。若能悟此無生滅之心。即為佛之知見。棗栢云。若有習氣。還以佛之知見治之。此即圓成果地修證。更無增減。非別有修證也。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以虗空喻無作體性。始終常住。不如有為妄心虗偽變滅。
△二分清濁以表妙覺明心。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溼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本由覺明。生起四大。四大假合。妄有六根。分此湛圓。遂成渾濁。圓覺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圓覺各還四大。使悟六根假合。皆為幻滅。以顯非幻滅者。豈非視聽覺察元一湛圓。所分湛圓。由於四大。四大生起。本於覺明。故知不隨分別。則狂性自歇。湛即菩提耳。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清水喻湛圓覺性。塵土灰沙喻四大。二體不循謂覺性四大。淨染相違。法爾如是也。無明不覺。無有主者。有世間人此約投塵汩淨。若或使之。非有所指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喻明與無明。非一非異。容貌汩然極色心擾亂之狀。
△三示五濁。分五。初劫濁。
阿難。汝見虗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覺明妄動之始。止有空見。正當妄動。未分能所。故云空見不分也。無體則未成四大。無覺則未成六根。未有體覺。而空見變現。故曰相織。本無二相。而忽有二相。故曰妄成。正指劫初也。劫翻時分。
△二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前猶有空無體。今則現摶四大而為自體。摶納受也。前猶有見無覺。今則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是四性本無留礙。而為四大壅令留礙。四大本無覺知。而為四性旋令覺知。有情無情。交相和合。是為相織妄成也。見濁之見。從見分來。最初我體。能現根塵。故次於劫。長水以配現相。故初為業轉。亦自有見。
△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憶識誦習三世之境。一時俱現。由憶而過去似現前。由識而現在如曾見。由誦習而未來若預了。此意識之情狀也。性謂識性。性發於根。相現於塵。容塵相也。故曰離塵無相。離覺無性。此言虗妄徒相擾亂。是為煩惱。此配六麤前四也。
△四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生滅即眾生行業。眾生執吝生死。故知見欲留。然所作善惡殊塗。故業運常遷。遷流無定。生滅靡停。惑業相織。成眾生濁。是為業相。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見聞謂根。性即識性。六根同一識性。而各現聲色。各生分別。便成睽異。識性本一。故曰相和。根塵互異。故曰相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故曰失準。此業報所限。當苦繫相也。身受為識所持曰命。是為命濁。
上三示五濁竟。
△四結成因地。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見聞覺知根也。此根性屬現量。具有常樂我淨德相。迷則止名根性。悟則四德宛然。此在悟後。故欲即此見聞覺知遠契涅槃四德。言遠契者以初心望究竟也。生死根本乃指六識。從根性發。明必不使流入意地。則現前曉了。無別真常。常光圓滿。永無生滅。
以湛旋其虗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湛即圓湛之性。旋返也。圓湛之性。迷則隨順虗妄。流轉生滅。悟則即妄歸真。滅生非滅。非實有虗妄。生滅可除也。故曰得元明覺無生滅性。果在因中。因圓果滿耳。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不隨虗妄生滅。即為靜深。非更有止觀法也。不隨虗妄生滅。則真心自見。所謂清水現前也。自心自見。即準初住。入佛知見。與佛無二。至於泥去水純。無踰清水。極於所知障盡。始名見心初起。則初心究竟二無別耳。仁王經云。三賢十聖忍中行。惟佛一人到其源。所謂源者。無踰清水澄徹。修窮方知省力也。一切變現不為煩惱者。此為如來隨類度生。大悲所感。月印千江。水光不到。即今日用。在了事上。華鳥石人應無差別。唯當自得也。
十方諸佛所以成就菩提者。皆以不生滅為因。不生滅者佛性也。十二類生所以流轉六道者。皆以生滅為因。生滅者五蘊也。然五蘊元在佛性之中。則流轉不出常住。佛性即在五蘊之內。則不變無礙隨緣。智者知其然。故常即五蘊而得佛性之無生滅。非別有所謂不生滅也。圓覺云。一切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此迷法身而為色陰也。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迷真心而為受想行識也。圭峯曰。但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但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此悟四大之原自空寂。悟六塵緣影之無別靈知。但離緣塵。即同本有也。涅槃云。滅無常色。而得常住真色。滅無常受想行識。而得常住受想行識。曹溪云。但轉其名無實性。亦可謂究竟真詮矣。而此又云。以湛旋其虗妄滅生。伏還元覺。又曰初伏客塵。又曰永斷無明。然後乃合涅槃清淨者何也。涅槃曰。佛性為因。涅槃為果。是因非果。名為佛性。是果非因。名為涅槃。以要而言。捨佛性無別涅槃。所謂因該果海。捨涅槃無別佛性。所謂果徹因源。今自眾生最初發明。亦惟見聞覺知。外不為空見所紛。內不為四大留礙。根識俱泯。三世何從。業運本空。同異頓撤而[A25]已。故華嚴十住初心。便與佛齊。此在大心凡夫。親紹佛種。非餘外人。若因中三德。與果地殊。則圓融行布。不妨互見。與此經湛旋之旨。原非分外。為有虗妄者言之。彼自無瘡。猶在當人諦審耳。
上二審觀因地發心竟。
△三審詳煩惱根本。分四。初審根塵顛倒所在。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前約不生滅心。以為本修因地。此審煩惱根本。以盡微細所知。所知即分別。屬六識。下文煩惱根本。雖指六根。以根能對相發知。目為賊媒。而實則六識為真賊也。發業無明。即妄動發業。潤生無明。即愛取為惑。二皆煩惱。作謂六識。受即八識也。七識不流轉。以八識為苦樂因。所謂佛性流轉五道。皆由分別。分別即無明耳。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煩惱根本為發業潤生。悉於虗妄根塵而現。此六根為煩惱出入之處。故當於處審除耳。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虗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第一義。以虗空形可作之法。可作變滅。虗空無壞。此第二義。亦以虗空無結。以明結處可見。以起下文。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由六根為媒。引起六識家賊。劫害真性。孤山曰。眾生世界是正報。器世間是依報。以由正報纏縛。故於依報不能超越。下約二報而言。
△二明眾生世界纏縛超越。分三。初明世界方位。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此承上言眾生世界也。世界下言世界之相。一切下結歸眾生。貿遷謂貿易遷移也。世與界互相更涉。即是身中貿遷。總見眾生織妄成身。一剎那間。分位相易。念念流轉。故須逆流旋源耳。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四數即東西南北。以東西南北之方。與過現未來之世。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互成十二。宛轉猶互成也。流流數。指世。蓋方歷世而變始成也。雲棲云。界四世三。彼此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俱成十二。是一疊。即此十二。一各變十。成一百二十。是二疊。即此一百二十。十各變百。成一千二百。是三疊。一切眾生。身在世界之中。見聞覺知。剎那生滅。麤細之相。乃有如許。古德云。一念中有八萬四千塵勞是也。功德猶功能也。此言六根了別是同。各各功能。互有全缺。下文自列。
△二別六根功德。分六。初眼根功德。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克定優劣。以伏下文選根之意。資中云。眼者一方三百。旁觀二百。又得二分之餘。共成五百。并前三百。總成八百。
△二耳根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之聞根。雖分動靜。而意顯無遺。所謂十處擊鼓。一時俱聞也。
△三鼻根功德。
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闕中交者謂息出盡少停。而後復入。入盡少停。而後復出。是三分闕一也。
△四舌根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取宣揚。不取嘗味。蓋從其勝也。世出世智。當在至人分上。然言有方分。理無窮盡。則廣攝凡庸。麤言細語。皆第一義。雖當人不覺。非理之過。故為圓滿。
△五身根功德。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有違順。離一合雙。是為三分闕一。
△六意根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意徧十方。通於三世。真俗凡聖。靡不周到。與耳功德當無優劣。然耳返無聞。意歸有地。初心方便。同異可見。
上二別六根功德竟。
△三令詳六根圓滯。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流根謂圓湛覺心。即不生滅地也。智論云。菩薩自念。我不應知諸餘人常隨生死等流。我當逆流以求盡源。入泥洹道。六根攬納外塵以為受用。故曰六受用根。合離深淺總就六根度量。以見選擇圓通之意。不必分貼。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此言圓通與不圓通。功効遲捷。所謂用少方便。疾證菩提也。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六根皆圓湛覺心所露。故曰本所功德。然隨方隨根。各有相應。故須詳擇。當為發明也。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此見不但六根。即十八界皆如來圓覺妙心之所映發。故上根圓慧。隨所觸發。皆可明悟。中下之士。一門深入。六用分明。
前第一義。審觀因地發心。要在生滅中。明取不生滅性。為本修因。不離五蘊汩濁。指出清潔本然。此第二義。則在審詳煩惱根本。以為降伏。亦即六根以明顛倒所在。顛倒想滅。六根宛然。故就眾生世界。分別淺深圓滯。雖為下文選根之意。猶屬帶言。此實在審除煩惱。所謂逆生死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一正本修因。一除煩惱根本。煩惱根本。既審所除。則本修因地。益彰圓妙。二以成一。總為發覺初心也。
上二明眾生世界纏縛超越竟。
△三明六根虗妄。分二。初審根中積習。分二。初問一門深入。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疑一門深入。能令六根清淨。此執有根法也。夫真性寄發。六根皆然。故能一根返源。六根清淨。此疑一六不同。下文既得六銷。猶未忘一。乃執有涅槃也。然既執有涅槃。則不能不執有生死。內外法執。一時俱具。更待下釋。
△二示修中所斷。
見所斷惑謂見道分所應斷之惑也。思惑屬修道分。見思二惑。皆指十使。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為五利使。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為五鈍使。此十使有分別俱生二種。分別十使。二乘初果準大乘初地圓乘初住斷盡。俱生十使。二三果皆斷。至四果而盡。準大乘亦地地斷。至金剛定。方始斷盡。此言煩惱障也。若所知障。二乘無分。大乘入地初斷分別。若微細俱生。十一地後斷。二障又分現行種子。虗習揀非現行。現行屬因。此因習氣。根本智斷。種子習氣屬果。此果習氣。後得智斷。所謂積生無始虗習也。至於分齊頭數。微細所知。非初心能辦耳。
上初審根中積習竟。
△二明一六虗妄。分八。初辨非一非六。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
六用不通。故不為一。耳聞法音。身口俱動。故不為六。非一則不非六。終六則不終一。豈六一之元是見一六之俱非。須知誰成六根。而曰非一。顯覺明之無體也。現見六根。而曰非六。指聞見之非他矣。
△二以空喻一不成。
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此承上覺明無體。故顛倒淪替。圓湛義生。聞見匪他。故見諦六銷。猶未亡一。下以虗空為喻。以明六固元虗。一亦不立。
如太虗空。參合羣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虗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空喻圓湛。器喻諸根。以器望空。似為異空。以喻根望圓湛。似異圓湛也。除器觀空。說空為一。亦猶除根觀湛。說湛為同。此為未入圓湛。旁觀一異。若全身於湛。湛外無心。誰同不同。是一非一。真如戲論。
△三原眼根因相。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此分詳諸根。由顛倒淪替。圓湛義生也。夫性覺本自妙圓。覺明妄為黏湛。本湛而黏。是名顛倒。湛黏則所立能生。故能見之妄明。映空成體。旋體成覺。矣。體即四大之體。覺即六根之覺。此勝義根元。所以目為清淨四大也。由是浮根託體。流逸奔色。此色在浮根既成之後。當指實色。若發見之前。祇有明暗。蒲萄朵浮根之相。四塵色香味觸也。
△四原耳根因相。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動靜只指妄覺時相。既有此相。所以黏湛發聽也。因聽有聲。映聲成根。故知一切聲色。先由聽覩。水火風土。旋令覺知。雖皆虗妄。亦非他事也。
△五原鼻根因相。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通塞二相。從覺明妄見空色。空通色塞。遂發齅精。齅久聞香。聞即根性成就。如雙垂爪竅從下穴。氣本上升。形肖其義。
△六原舌根因相。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恬無味中恰好之相。變即與恬稍戾。由此乃有妄嘗。嘗即生味。便成根性矣。
△七原身根因相。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此離合亦由妄見空色。空則似合。色則成離。由此發覺。如有所觸。相待為身。能覺所覺。想虗形實。根觸相成。奔流無狀。
△八原意根因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生滅不同外法。此妄明中。隨覺隨昧。似生似滅。發知自映。遂成根性。此根極微。而曰目為清淨四大者。蓋妙圓無所。一有所覺。冷暖搖礙。當體具足。所謂四大種從妄想生。結想成根。當人不覺。至如幽室見。又浮根奔法。此應自鑑也。
此一段經文。猶是審除煩惱餘旨。正以最初悟明。止滅眾生世間見所斷惑。而無始虗習。要因修斷。如來云。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此正指煩惱根本所由起也。所謂雖得六銷者。離塵返根也。猶未亡一者。見元未謝也。聲聞於六根中。獲證無我。斷三界因。而所知之障。尚未銷停。此就最初圓妙黏湛所發。依湛脫黏。成於實法。是為爾𦦨。阿難既[A28]已捐捨小乘。發大勇猛。故於其請修。搜剔法障。亦即圓滿因地之意。
上三明六根虗妄竟。
△四示根妄無體。發明圓脫。分四初明黏妄無體。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此結原六根之由。以約其妄。覺明即妄。原其由於性覺妙明。而妄以明為覺耳。既有所明。則妙明精了。隱而不現。所有照矚。黏妄而發。不覺不知。下文離暗等無有見體等。意先伏此。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此言無塵則無根。既無根塵。則識無所附。益顯根性雖由黏發。止能現境。而無分別。故於離暗明時。若能著眼。始知明不循根。寄根明發。言無體質者。謂此根性黏湛所成。非實以見聞為體質也。
△二示發明圓脫。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上言離者。顯根由塵現。識因根發。無則俱無。以約根塵識三。法爾如是。此言不循者。示進修之士。即當對現。不得諸相。以此脫黏。即以此內伏。直下歸真。發本明耀。一根如是。六用皆然。脫脫外黏。伏伏內惑也。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知見謂根知。此明根知無分別晣。逈然常在。良由前塵外黏。識想內惑。根知茫然。今不由前塵所起。則內惑無附。於此自覺。始知明發非根。寄根為用。豈不互融耶。
△三引證圓脫。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䟦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那律陀此云無滅。以多睡被訶。七日不眠。便失兩目。如來令修天眼。能照三千大千。如觀掌果。䟦翻善。難陀翻歡喜。此龍兄弟。常護摩伽陀國。殑伽此云天堂來。主河神女。驕梵鉢提此云牛相。謂以牛舌能辨人所食味。故曰異舌知味。舜若多此云空。即主空神。因其所主亦無色質。非人能見。故曰風質。佛光映現。非實無質也。滅盡定即九次第中滅受想定。此槩舉一切得寂聲聞。而以迦葉為證。雖滅意根。而能了知。此見明不循根。不必確指在定出定也。所引六人。合業報修得發真無出此意。
△四結圓脫成妙。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A29]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諸根圓拔者謂外不緣塵。知見內返。雖現在根身器界。及一切淨染苦樂諸相之中。而以外脫內伏之心。應時圓滿。處於日用。如長空鴈影。不落有無。所謂如湯銷冰。不可以事得也。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上引六人。猶限凡聖。此則近指世人。以見直下知覺。不關根塵。以起下文不明自發之旨。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謂明暗於根。祇成見與無見而[A30]已。不可謂無知覺也。明暗還塵。見與無見還根。根塵兩脫。知覺宛然。所謂不明自發。此豈暗相之所能昏耶。故雖現在覺明妄中。而親得圓妙之體。方悔從前錯過耳。
性覺妙明。本無黏脫。所黏者覺明耳。此明必黏。黏則不明。一落見聞。遂為聲色所昏。不能自認。是以離色無體。離聲無質。汝但不循諸相所起知見。則寄根而發。雖聲色樅然。而無分別性。當下自知。不必更尋離塵獨耀時節矣。
上十一示決定義竟。
△十二擊鐘驗常。分二。初疑根性無體。分二。初原果位體性常住。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菩提知覺智果。涅槃寂滅斷果。真顯非虗妄。如顯無變易。佛性清淨常住。菴摩羅此云無垢。離障所顯白淨識也。空如來藏者楞伽謂無所有如來藏門。大圓鏡智者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此舉果位七種名目。德性堅凝。清淨常住。望於見聞。離塵無體。疑以斷滅為所修因也。下文自詳。
△二疑根性不與覺因相酬。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唯垂大慈。開我蒙恡。
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者。阿難將根同識。是其不能於根中發明曉了前境得無憎愛。雖離明暗。其光圓滿。瞥入意地。便成錯過。凡在解會。悉同此病。蓋以常光現前。不知自認。更擬推求。祇增分別。離暗離明無有見體等。真為深中疑根。如來探竿。果非虗設。
上初疑根性無體竟。
△二示聞性常住。分六。初責誠心不伏。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
虗妄根塵。為煩惱顛倒之處。此即顛倒因也。如來[A31]已經發明。而復言離暗離明。無有見體。使之不循前塵所起知見。於此領旨。則離塵之根。既[A32]已外脫。分別之心。又成內伏。現前知見。豈不炯然。而猶惑為斷滅。此所謂真倒現前。猶未信伏也。
△二擊鐘詰聞。
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即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佛現問聞。而阿難大眾各隨佛語。皆云我聞。鐘歇復問。皆云不聞。蓋與下文問聲同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謂覆障月也。睺羅六年隨胎。為母所障。故以為名。
△三擊鐘詰聲。
如來又勅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先問聞。今復問聲。而阿難大眾果隨佛語。皆云有聲。亦云無聲。便見聲聞混淆。根塵不辨。故下責矯亂。
△四責聞聲矯亂。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A33]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聞實云無誰知無者總繳上語。以顯一切前塵。或有或無。而此知見。淨圓常住。迷者之黏塵性昏。即悟者之寄根明發。迷悟自殊。根知不異。下以羣迷各具。益見悟當自認耳。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反覆詳明。然後結責惑聲為聞。以常為斷。又云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證知上云離暗離明。無有見體等。愚以為於離暗明而無見體時。若能著眼。始知明不循根。寄根明發。正伏此旨。
△五驗杵音以責循聲。
如重睡人。眠熟牀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其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益證離塵無體時。而根性宛然。至於惑為鐘聲。及與鼓響。正可喻迷悟雖殊。而知覺不異。生死寤寐。更無二致也。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循諸聲色。循謂根循。逐念流轉。逐謂識逐。無始即覺明。始於覺明。究於分別。此指眾生生死流轉之所由也。故知性淨妙常。常耀六門。不知循悟。以至於此。
△六結棄生滅以成知覺。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聞性若悟。即返真常。非別有法棄生滅也。相即塵。而曰想相者。相從憶持過去而有分別。不則對現森羅無法可得耳。識而曰情者。蓋分別即成迷執。不則妙觀名智。何謂垢心。故二俱遠離。皆由根性發明。則現前知覺。即成無上。斯為法眼清明也。
一切眾生。於色聲中。不能自認。皆因見色不分。聲聞無別。是故見隨色謝。聞逐響沈。遂使無上妙覺常住真心。與諸前塵。共生共滅。非我真常實有生滅。元彼覺明所立能生。所既遷滅。能亦無歸。慶喜此疑。猶是離諸前塵無分別性。幾經辨晳。猶故茫然。益知性覺明妙。極難安住。覺明所惑。久而易昏。夢中聞性。明非斷滅。正當此際。誰復悄然。不妨更疑三十年也。
決定義科。既列述悟請修。而於大科尚收在圓悟。何也。曰。夫悟所以起修。修所以明悟。未有不圓滿乎。悟之本智。而可言修者也。亦未有不詳盡乎修之肎綮。而謂之圓悟者也。故悟有淺深。有本末。一端之蔽。承言教而忽徹者。此淺而末耳。根本之智。弗明。雖千百悟。而未可遽言修事。謂修以踐乎。其悟。無本之悟。無所為踐。即本悟既豁。所有餘疑。雖屬差別。且當於悟時。務求徧悉。此華嚴初住。便能預知上位。不同權始。一位不知一位。所謂圓悟也。今阿難述悟請修。而世尊乃曰。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蓋欲其悟之妙圓。而使之審觀因地。以為果證。又使之審詳煩惱根本。以識結元。凡所為務詳進修。皆所以深資明悟。此在大乘頓圓。即於初心備知上位。法爾如是。然此又若有見乎阿難而為之也。世尊曰。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而阿難果曰。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故知師必明乎資之所詣。而後教不失時。若因其請修。但與明列修事。而不隨機默勘。則悟且未圓。修於何踐。此愚必於擊鐘驗常。而後許為圓悟。所謂根本之智。非同淺末。若差別之疑。或釐種習。或盡塵沙。猶可於既悟之後。備談深證。此圓融不礙行布。非初無圓融。而遽言行布也。愚於此處。蓋反覆沉思。再三閣筆。自知與諸疏矛盾。而見之所及。不敢雷同。到與不到。俟之高明。隨例混收。終非所願。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四
音釋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4 冊 No. 291 楞嚴經直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上六收陰入處界七大歸如來藏。以啟真悟竟。
△七明相續妄生。諸大不礙。分八。初滿慈讚佛陳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