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1]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却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2]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虗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時波斯匿王(體諸大眾欲問之心)。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3]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4]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5]汝今生齡。[A1]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頺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6]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A2]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7]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十二年為一紀一云十年)二紀。實惟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1]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2]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擕我謁[3]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4]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水。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5]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6]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7]捨生(遺假形)趣生(全真性)。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五觀河之見〕
〔疏〕即無常生滅之身顯常住不滅之性故指觀河為喻以明流而不易之體也夫一切有身無不皆滅若俱舍以二種觀無常所謂鄰虗分剎那滅者即身心二念性也此文所顯略有三節即三念處一從佛問汝未曾滅下是以心念處觀無常念念遷謝心之體也新新不住無常之性也如火成灰者不更新之意二從問汝今生齡下是以身念處觀無常顏貌膚腠身之相也孩孺者稚齡而血氣者壯年色也頺耄枯悴總指老年之狀以至於逮將不久者言無常之理然也三從問汝之形容下是以法念處觀無常寒暑歲月諸法之體也我年二十下取十年為限以寬數粗觀也實惟年變下取從寬至促以細相密觀也殂落者遷謝之義年變月化皆無常之體以至于終從變滅者指必然之勢也佛告下顯不遷之性盖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故雖受世間之身而不受變於世此觀河之見所以無童耄也。
〔孤山〕見精即見性也皺者為變則顯生死無常不皺非變則顯涅槃常住。
〔疏〕涅槃論五種常一無窮常二無起常三恒在常四湛然常五無變常無變常即觀河之性。
[1]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2]母陀羅手(結印)。[3]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解見前卷)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4]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比于手指正倒之類而發明之)。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5]號性顛倒。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6]發海潮音。徧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幻身)汝心(妄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7]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8]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1]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及)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2]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六離倒真性〕
〔溫陵〕因王問答反動疑塵以謂真性有生有滅可說遺失既無生滅云何能遺佛答謂諸佛眾生同一體性固無遺失特因見倒言之也如手順垂為正反以為倒逆豎為倒反以為正是失真也。
〔疏〕此下漸約即境明心故佛廣舉根身器界顯徧知也色心諸緣即根塵之法以體言之為寶明妙性心所使者即染淨諸法以徧言之為圓妙明心盖諸法所生惟心所現是本來之悟遺此本悟取之色身是認悟中迷矣晦昧下明顛倒之處謂真性圓徧無內無外由一念晦昧變頑為空次則結晦昧為色雜想相為身其妄動之情聚緣於內奔流於外昏擾不停而人則取此緣氣以為[A3]己心遂謂此心在藐爾身中不知外及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之體也故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由其取小遺大如棄海認漚故為迷中倍人倍猶增倍也。
[3]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4]現以緣心。允所瞻仰(信尊佛說)。徒獲此心(即上玅明之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阿耨菩提)。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1]此法亦緣。[2]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3]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佛告阿難。且汝[4]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虗之中。徧是空性。鬱(雜)𡋯(沓)之象。則紆(結)昏塵澄霽[A4]斂氛。又[5]觀清淨。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即上八種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6]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牗。壅還墻宇。緣還分別。頑虗還空。鬱𡋯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七無還常性〕
〔溫陵〕因聞法音悟妙明心本來圓滿了無遺失故曰常住心地然情猶鹵莽見未精明尚以能聞緣心為所悟妙性此固常情疑混根於心而難拔者故願佛拔之。
〔疏〕阿難以緣心聽法即前緣塵分別故復以客義推徵亭中主人喻常住之性即八中無還者也此顯奢摩他之終將明起行故示無還之性。
〔溫陵〕聲分別心指聲上緣心即分別法音者也分別我容謂色上緣心即允所瞻仰者也如是乃至者即該舉六塵皆無自性也緣塵之心離塵無體故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吳興〕阿難問妙明元心佛以見精為答者應知此見亦是前來緣塵之見但緣塵分別之見有還緣塵能見之性無還如下文所謂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即見精者也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是文殊等即緣塵分別者也。
〔疏〕明精明心即第八妙圓真心見精明元則眼根映色之性六湛精明乃第八所分名第二月由妙心全體難見故指見精以示無還成實云以指按目則見二月阿難下欲示無還之性先指可還之相言本因者謂日為明因黑為暗因隙為通因乃至霽為清淨因此皆有還惟見精無還也。
顯見性文七
此下經義多即境顯性義當三摩波提由其境界與觀照義相應故涉能所性顯即離故且以由前寂靜之力照體既立理應發諸事業盖所以賞觸類之妙盡緣情之鑑由真立俗理應然故義例如前亦分七種見性。
[1]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一聲聞見)見於初禪。得無障礙。(二羅漢見)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2]菴摩羅果。(三菩薩見)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四如來見)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五眾生見)眾生洞視。[3]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上自四天)。中間徧覽水陸空行(下至大地)。雖有昏明種種形像(一切物相所在之處)。無非前塵(目前諸塵)分別留礙。
汝應於此分別自(我)他(物)。今[4]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一本作相)。阿難極汝見源(盡汝眼力)。從日月宮(最上物相)。是物非汝。至[5]七金山(居中物相)。[6]周徧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此以下最下物相)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艸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一能遍一切見性〕佛告下泛敘見用由阿難至如來略分四種見相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者不能觀障外也且吾下先指物境是諸下後顯見用見精即能徧之性遠近即所徧之境見境性異是謂分別自他也按佛地論說妙觀察智有十種因由三摩波提者是觀察性故此智以觀三界為性故十因者論云觀察智以觀世界眾生為建立因觀器世間為生起因以觀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及夜摩兜率變化乃至梵眾天為分別因釋曰此分別因即今文所顯者但經約順觀故從初禪而下論約逆觀故從洲渚而上經所謂分別自他者即分別因也。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照應)。
〔二無相之見〕
〔疏〕地論觀察智以觀空無相法界教理為降伏怨敵因由觀空故無見相又法界者無見相故若見下示見非是物。
〔真際曰〕若見是物吾見亦同是物汝應可見。
〔疏〕若同下圓悟以物為香臺尤為易曉謂阿難與佛同見香臺名見佛見者若佛不見香臺汝何所見耶縱謂佛不見香臺吾亦不見名見佛見者此亦非佛不見之相彼不見之相本自無相豈汝所能見之若不下謂性無見相若不起見則即汝之性也又若謂見是物則物應有見故物亦見汝若相見者即有雜亂之過故不成安立。
〔溫陵〕見性周徧即汝真性何疑不真而求質於我耶此結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問也。
[1]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2]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3]娑婆國。退歸精舍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4]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墻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佛告阿難。[5]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1]舒縮。[2]譬如方器(喻前塵)中見方空(喻見體)。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墻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三隨量應現〕觀四天等者約量為問言各屬前塵者即見隨境顯非性有舒縮也以器喻量空喻體性量故定方空故不定入無方圓者言不隨情起限量見也又地論以觀世界自相共相為斷疑因謂如大千世界大小輪圍之所圍繞以大輪圍為共相小輪圍為自相譬如鏡智雖知自共相而不能說惟觀察智能說以斷他疑釋曰按經此見徧娑婆國此共相也乃至但瞻簷廡此自相也為復縮大令小此問疑也。
〔四轉物同如〕轉前塵之物同真如之體則無小大之觀亦能含受無礙所以顯同如之用也又轉物者前以即空門中約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故[A6]己身皆物今以觀照義邊約事相門中不捨一法故外物皆[A7]己又地論以觀世界共相種種眾會為受用因釋曰按他受用身亦為如來之義則經言含受是約自體也。
[1]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詰)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A8]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A9]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2]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洎遠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3]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光。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4]如是如是。
〔五即物所顯〕由上云轉物故以山河皆我自性為難然經中之意在即物所顯陰者是林下言除物無見喻離相無體故云若離物有體則可指陳若空是見下言物若是見即別無物體故云若見是物則無見可剖今于萬象不能剖出應即物所顯矣故僧問趙州如何是佛州云庭前栢樹又地論觀察智以觀種種可玩園林池等為歡喜因是則無一物不播如來之名無情共說義在茲矣。
[1]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徧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2]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六離物所顯〕復告下謂見非是物方有所見故云若樹非見云何見樹又物若即見則無所見故云若樹即見復云何樹是萬象中無非見者此可剖出也又前以能所互奪故除樹無見今以能所互分故樹能有見故長慶云萬象之中獨露身而法眼問云是撥萬象不撥萬象此辨驗之意也地論以此因同上謂歡喜因也又地論與此經有開合不同有先後各異謂地論約相分所起故先以建立因總觀世界眾生此經約見分所起故先以分別因別觀日月泗洲等。
[3]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4]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5]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證極之號)。是[6]真實語。如(稱義)所如(真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詳審)推無忝(辱)哀慕。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1]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尠。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色空)。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證)[2]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精見)明。與諸空(色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3]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4]出指非指。
〔七證性離言〕將入自住三昧絕相離言無所對待故以文殊問明無是非義精見色空名為二種是非者是見非見是空非空也。
〔吳興〕始終者始則見性是物終則見性非物。
〔疏〕自證三摩地者自證境也自性為見色空為緣分別之情名所想相俱無所有故如空華如汝文殊喻妙圓無二更有文殊是文殊者離增益也為無文殊離損減也若二文殊則有第二之月即起是非之情然世間之月本無第二喻妙圓真心本無聞見亦無是非也由是下結明經意是空是見名為可指非空非見名不可指妙覺真精此相俱離是故出之三摩地五蘊論云即三摩波提也而梵語差殊有多種名義如涅槃云毗婆舍那一名正見一名了見一名能見一名徧見一名次第見此皆觀照義性也故地論釋觀察智品云即陀羅尼及三摩地俱名為門有通生義故又彼論說三摩地名妙生菩薩得此定故立妙生號而妙生者文殊也故以此定之人發此定之問釋三摩波提竟。
[1]簡情文七
此下經意多為簡情顯性義當禪那由離前空假沉掉二境顯中道故及平等性中融無二故顯圓成實絕戲論故蓋以見網易縈若不訊諸動寂將或謬以隨迎是以擬議四句甄陶二邊剪諸見之萌褰積疑之網然聖言每約屬意多途前哲由茲作論後賢所以殷學。
[2]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佛)所說。[3]覺緣遍十方界。湛然性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外道)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4]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5]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6]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虗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羣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辨)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明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一簡自然〕言覺緣者指前見與見緣根境之法亦即下文覺緣非眚之體然黃髮之徒亦說有真我徧界以濫真說故佛於楞伽山上說因緣義破彼境界今觀覺性有自然體則與外道自然有何分別且汝下約明暗色空推自然性如謂妙見以明為自體者則性一於明應無見暗若性非自然之體則因緣之性俱為情計可知故中觀論云若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按經論所破各有差別謂經約徧破諸見故以自然為初論約竪窮諸見故以生滅為首。
[1]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2]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3]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4]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精覺)措(着念)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5]如以手掌撮摩虗空。秪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執捉。
〔二因緣〕此中因緣義同前破謂見若因明則性一於明固無見暗故淨名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溫陵〕假物為因循物為緣既無定趣非因緣矣因緣自然皆為徧計故曰離一切相徧計既離圓成實現故曰即一切法。
〔疏〕經言非因緣等者離一切相也非不自然等者即一切法也此中諸句略有四義一非因緣等者顯非相義及一相義辨中邊論云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一相者佛性論云一切法性惟有一相所謂非相非相即是平等法性二離一切相等者顯遠離義及圓融義地論云遠離異相即無有相遠離非相即無無相又當離即法離無離相當法即離即無即相離即不二圓融之旨也精覺妙明義性如是故非世間戲論名相可能分別。
[1]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引經問難)。是義云何。
佛言阿難。[2]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間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1]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2]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三世間〕
〔溫陵〕緣生之法因空而有因明而顯因心而知因眼而見乃世間名相於第一義皆為戲論。
〔疏〕入楞伽云第一義諦即圓成實性故第一義空經云眼等以第一義諦故無世諦故有又成實論云以世諦故得成中道釋曰謂若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即成一邊之見不名中道故淨名云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是故下顯超情義見聞覺知為根明暗色空為境是非是明者以明真性超境緣也見非是見者以明真性超根緣也故天童覺云超見緣也是而無是出情量也當而無當又下文以見與見緣為我覺明所緣之眚而我覺明之體不墮眚中即超出之意也。
[3]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一疑)。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二疑)。伏願弘慈。施大慧目(觀空者)。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A10]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4]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它(三止)[5]微密觀照(三觀)。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6]有漏者獲菩提果。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7]由二顛倒分別(迷別為同迷同為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1]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A11]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2]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揑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燈影)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四別業〕問見見非見下發明二業之疑也別業者一人妄見同業者多人妄見燈影之喻以明妄不妨真即寂而照名奢摩他微密觀照故俱舍云中定者即靜而慮名靜慮故何難下。
〔孤山曰〕目喻本具真智燈喻本具真理赤眚喻妄業圓影喻妄境境即五陰也是故下色實在燈理體本真也見病為影妄心成境也見病非眚者謂有智眚人知因目眚終不執言緣影實有故雖見眚不為見病。
〔補注〕惟眚之觀謂獨有眚者見之名為何等謂若是見色既以成色不可名見矣。
〔疏〕中觀論云燈中自無暗住處亦無暗暗者即影像住處者境界也燈中無暗故知妄影本虗真智本明雖有眚色不為見病以明即妄而真之意。
[1]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水環陸地曰洲)。正中大洲(指閻浮)。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此皆布于大洲之外者)。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最小)。秪有兩國(最少)。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同業)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2]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3]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五同業〕
〔疏〕引不祥境界以明同業之妄夫眚災變易非常之有也由眾生妄業所感故象見於天暈適珮玦日月之災象也日月食曰適禮云適見 天日為之食適謫也周禮煇有十種煇暈也惡氣環日相連曰珮中斷曰玦諸暈皆環而無端唯虹有端倪故曰虹蜺虹紅也白虹貫日曰彌螮蝀旁升曰隮即赤虹也皆因日而有故並曰暈彗孛飛流星辰之災象也彗曰旄頭孛曰蔽闇春秋有星孛于東方常星不見繁露作星茀茀即孛也葢災星變象其行有凌犯逆順之殊疾徐留守之異飛疾行也流徐行也所以省下民德過之祥示天下吉凶之象故素問氣交變大論云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為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來是謂省過此飛流之象也又曰久留而環或離或附是謂議災與其德也此負耳之象也阿難下以少例多曰進以多例少曰退同業多別業少而彼眾合下進別例同也例汝今日下退同例別也皆是無始等者釋成妄本也元我覺明者言妄依真起也覺見即眚者覺則本覺見即見緣言本覺雖有覺見之眚而本覺明心能覺眚緣者性非眚耳。
[1]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2]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虗妄病緣。[3]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4]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疏〕覺所覺眚覺非眚中者重釋本覺明心離眚之義以答明前問也覺見即見見也云何復名者顯智超情謂而性覺之體離名言也故論云以智實性離名言故智非智境以智超過一切境故不可說是智非智境釋曰按圓覺云修禪那者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則覺明者即本覺明心也超過礙無礙境者即覺非眚中也受用世界即器世間也以本覺明心非著世間非出世間故世界身心相在塵域而超然塵外也例彼妄業下展轉例明十方眾生同業別業虗妄見相亦復如是又中觀論云大聖說二業思與從思生是業別相中種種分別說又淨印法門經云菩薩於一切智無所依著隨順緣生之法如實覺了無因無緣不斷不常遠離邊見故淨名云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是為入不二法門。
[1]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2]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3]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象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復次阿難。[4]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性[A12]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六和合〕次破和合之見和如水乳合如函蓋雜如金沙所云因緣和合者婆沙論云近是因遠是緣近則和合遠則不和合因親緣疎故分二義〔資中曰〕若明和下明屬前相見屬內心齊何處所而論其雜見之與相目擊可分明見相雜作何形像。
〔溫陵〕若非下謂明若非見則不能見明明若即見誰為能見。
〔疏〕所云見者則必異于明方云有見若兩相參雜則見與明名字俱失豈得為見明哉性即見也雜則既失明性兩名則知謂見和明不成義理復次下別推合義和則雜而不辨合則附而不離既不離明應無見暗今既見暗則非合明又中觀論破染相而不說和者應知和即染義。
[1]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2]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3]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4]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阿難。汝猶未[5]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6]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別離。虗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七非和合〕
〔溫陵〕和則同而無畔不和則異而有畔且求畔不得非非和矣。
〔吳興〕非和約體不相入故以際畔求之非合約處各異位故以乖角破之。
〔疏〕中觀論云見可見見者是三各異方如是三法異終無有合時[A13]已上七義皆以互簡偏情互明中道忘然存然逈超言謂而無生之理顯矣故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汝猶下結歸圓實既當生隨滅則幻妄名相無容稱謂矣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以明幻相雖妄其性則真故佛性論說生滅斷常等八遣相門皆有真如實性也言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者由離生滅斷常之見而得圓妙藏性之體故淨印經云相即是生無相即滅若無相無無相則諸法本來常住法界無壞真如無動實際不變是則解了緣生之法現證實際無為真理又起信論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相用故釋曰既知生滅去來皆真如之相用則知妙圓真性含裹三世可謂如來藏性無有終窮故曰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皆不可得斯則圓極之妙談稱性之玄旨也。
五如來藏性之一(五陰)
[1]〔疏〕從五陰六入至七大等皆明藏性所言藏者蘊攝為義恒沙德用總在其中百千法門皆由此起是以神謨繼闡庶開幽奧今明此體略有二義一如來義二藏性義如來者有四種一佛性論云謂從自性來至故名如來此如來者約本覺法身說故二成實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此如來者約始覺報身如來說故三涅槃云所說不變名曰如來如十二部經三世諸佛皆如是說此如來者約後得智化身如來說故四今言如來藏妙真如性者合體用諸法說故二釋藏性略有三義即體相用三大之法佛性論總以如來藏性為體通攝凡聖因果性故故顯體分云如來藏有三義一所攝義謂如如性如如者即妙真性也此義屬因攝眾生體故二隱覆義謂眾生如來性隱不現此隱覆者即五陰體五陰者隱覆義故三能攝義謂果地功德此指出纏如來藏故此三藏者總顯體大義也言相大者辨相品云佛性種相有十義一自體相耶自然性二因相三緣相即因緣性四事相即七大性五總相即藏體性六別相即入處界性七位相即色空性八遍相即周遍法界性九無變相即清淨本然性十無差別相即妙真如性三用大者即體用交作繁興為用若依漸次釋者謂體相用三由顯示義邊理無頓設是則經談五陰所以顯於體空入處七大所以攝乎相用又經廣推因緣生滅去來之相者所以顯即相之真言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者融即真之妄故起信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相用故又云體大者謂一切法真如平等相大者謂如來藏具性功德用大者謂能生世間善惡因果。
[1]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空。逈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虗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虗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俱舍云諸有為法和合聚集是為蘊義此義有三辨中邊論云一非一義謂過現等色略為一聚二總略義謂一切諸色略為一聚三分段義謂各別安立色等相故譬如下釋色陰所起也空喻藏體本淨華喻色陰虗妄言不動目睛者喻取著之相也是諸下言華從空有則空不生華若是從眼生則眼非有翳故圓覺云非唯惑此虗空實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溫陵〕若有出入則有實體故非虗空非空則實故如阿難體更無所容若華從目出則得目之性故應有見今旋時既不見眼又不翳眼非目出矣又若華從目出則華在空時其目[A14]已應無翳何待須見晴空無華方號清明眼耶。
[2]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澁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虗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踪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是故當知。受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受想等蘊義同前釋謂過現等受略為一聚名受蘊等。
〔溫陵〕納境於心曰受宴安調適喻藏性本無諸受由妄情引起也若空來者謂空體常徧不應有擇掌當自出不應有待。
[1]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崕。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成實論云受想行等皆心差別如道品中一念五名。
〔溫陵〕人談梅而口水耳不能談則計梅出者妄也耳聞梅而心想口不能聞則計口入者妄也。
[2]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虗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行因識生從妙湛流出而明暗色空皆八識真體故以空水為難若行因空生則空當流動若因水有則流與水應為二物又瀑流性應不是水而瀑流性未嘗非水也有所有相者。
〔資中曰〕能有是水所有是流二相若殊俱應現在。
〔疏〕又若此瀑流即水性者則瀑流滅性亦應滅而波瀾滅則為澄水性既不滅則此瀑流非水性也。
〔溫陵〕空非有外水流其間水外無流流終依水則瀑流性非離空水矣。
[1]阿難。譬如有人。取[2]頻伽缾。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如是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缾中。既貯空去。於本缾地。應少虗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缾。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疏〕論云總攝八種識名為識蘊按俱舍謂識最微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者約第八說故。
〔孤山〕瓶喻妄業空喻妄識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捨身受身喻以遠行現陰如此國後陰如他國。
〔溫陵〕性空真覺周徧法界一迷為識故如瓶中之空內外一空喻性識一體塞其兩孔喻妄分同異也空無來往不可擎餉喻性無生滅亦無捨受今言擎餉者比迷性為識妄隨流轉之狀也。
〔疏〕毗婆沙云遠行是心業即第八識續生心也第八名藏識按楞伽以藏識為如來藏謂若無藏識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然諸聖人皆有生滅故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也今應更釋五陰差別俱舍云色謂總名分別則有十色即眼界色界乃至觸界受有三種苦樂及捨分別則有六受即眼受等想謂取像男女長短分別則有六想當如受說有為名行分別有六思[1]身行名造作思是業性總取境相為識分別則有六識謂眼等識即此所說受想行蘊及無表色三種無為於處門中說名法處於界門中立為法界。
〔疏〕今並釋法界者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俱舍云造是因義謂法界一分無表業色是所造故又界是種子等義如十八界說中邊論云由聖法因義說為法界此中界者即是因義俱舍云法界一分是見有所緣故十八界中全是無常准法界一分無為是常。
〔釋曰〕[A15]已上通釋染淨法界也。
〔疏〕又法界無差別論云清淨法性即是法界佛性論云由修習三種因故一切如來唯法界勝謂修大乘定慧大悲三因此顯法界是熏生故俱舍云法界唯一剎那生謂從無漏苦法忍一剎那中生佛性論云初地獲理量二智得通達法界理故又俱舍云法界是等流生從同類因徧行因所生亦果報生非增長生無礙法界非增長故法界攝無為性惟是同分由無邊意識非[A16]已生當生故由聖人剎那生心於第二剎那皆成境界緣一切境無不周徧是故法界恒名同分餘十七界各有同分及彼同分故釋淨法界竟應釋因熏習者佛地論云以淨法界離名言故然諸法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由此教法是諸如來大悲所流能展轉證離言說義如以眾彩彩畫虗空甚為希有。
鎮澄讚曰 發明見性直示緣塵若能轉物即能仁離指自觀心玅覺常春五陰本來真。
傳如截流曰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示誨自陳開悟者。即了達客塵主空之義也。誠能悟此。則身心真妄虗實。現前生滅及不生滅。復何所疑。但阿難所以為悟者。一為世尊所捱逼。一傍陳如之齒唇。正謂依他作解。反省猶迷。故願顯出二義。冀以發明也。及匿王所陳觀河不變之見。雖屬見精。其體元真。即前觀光本無動靜之見耳。了此見體。本無動靜。亦如佛手。本無正倒。於無正倒而正倒立。即無生滅而生滅起。生滅起而照性亡。故曰晦昧。只此晦昧。為空為色色雜妄想。而五陰之軀備焉。如是。則根由塵隔。智逐情昏。雖承如來如是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此心既緣色聲而有。即非常住之主。故世尊復標指外之月。示無還之性。擴心見。齊物我。一撤真妄是非之藩。直造玅淨常徧之境。故寄酧文殊云。十方如來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玅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言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者。由迷[A17]己逐物。是非迭生也。由是真精玅覺明性發明故能令汝出指非指者。由達境即心。是非雙亡也。以上總答阿難身心真妄二發明性之問耳。阿難言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滿十方。湛然法住。性非生滅者。葢領上見性常徧。無是無非之旨也。言與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諸外道。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者。以梵志所計濫真。故須甄別也。阿難雖矯外道自然之失。不自知其所執因緣亦非。葢覺精明見。本非明暗塞空所能有。故不可言因此而緣彼也。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言此真見。不獨離浮塵根四種之外塵。且離見精明元也。然此見精尚遣。餘復何言。故曰。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阿難於是重增迷悶者。葢見見既進於見精。覺覺始離乎覺眚。故世尊先舉別業一時易知之眚影。以開慶喜積劫難了之見緣。故云。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然能覺此見聞覺知。悉皆是妄者。何嘗為妄所終覆。故言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惟覺超眚外。方知眚妄。故曰此實見見。云何復明。覺聞知見者。責其未達現前身心。本如空華。無當見見之體也。言彼見真精至故不名見者。所謂見者可見。而見見者不可見。有云盡大地是沙門隻眼者。知言哉。此下若同若別。交互具顯。展轉推廣。使悟十方法界。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故曰例閻浮提。乃至十方諸有為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玅心。見聞覺知。虗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然由有見聞覺知之妄因。遂有根身器界之妄緣。因緣和合。一切妄計。生死死生。浩然無極。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玅體。本覺常住。惜阿難和合之疑未釋。世尊重約四義辯之。更廣陳諸相者。務令遣情必盡。柝法無遺也。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者。如言初生。即有滅也。幻妄稱相者。物無當名之實也。實惟一真。故曰其性真為玅覺明體。如是廼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別離。虗妄名滅者。躡總以開別也。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玅真如性者。背覺合塵故也。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者。所謂實際理地。生佛并忘也。色受想行識。通為玅心區宇。故曰五陰。
音釋
(音支)。
殞(于敏切)。
腠(倉奏切)。
頹(徒回切)。
耄(音帽)。
殂(才枯切)。
瞪(澄應切)。
瞢(莫鄧切)。
瞬(音舜)。
瀛(音嬴)。
渤(音勃)。
𡋯(蒲沒切)。
紆(一俱切)。
廡(音武)。
確(克角切)。
柝(先旳切)。
悚(音聳)。
慴(之涉切)。
尠(音鮮)。
甄(稽延切)。
撮(倉活切)。
秪(音支)。
眚(所景切)。
揑(乃結切)。
暈(音運)。
只(藏本秪字今依會解而書聲義異後同)。
適(陟革切)。
玦(音決)。
彗(徐醉切)。
蜺(研奚切)。
逈(戶頂切)。
澀(色入切)。
腕(烏貫切)。
酢(倉故切)。
蹋(徒合切)。
瀑(薄報切)。
餉(式亮切)。
校注
[0030001] 王言曰。此究見性真妄生滅。 [0030002] 戒環曰。前責以靜為身。以動為境。則身心真妄。未辨虗實。又責以念念生滅。遺失真性。則不生滅者。亦未能辨。故願如來顯出二義。又曰。因匿王發起者。明不生滅性在纏皆具也。 [0030003] 按智圓謂外道有六師。迦旃延。毗羅胝子。其二也。一云。毗羅胝子。即迦旃延之母。故併稱子。 [0030004] 仁岳曰。前示阿難見無搖動。後示匿王性無生滅。一往義同。但須甄別。蓋阿難以身境為動。此相猶麤。今佛問匿王肉身變壞。至如後面答云剎那剎那。不得停住。其相則甚微矣。 [0030005] 智圓曰。佛問生齡衰老二時。而匿王則以孩孺長成衰耄三時答之。孩。纔成骸也。孺。需人以養者。皮表曰膚。文理曰腠。耄。昏忘也。八十曰耄。時匿王方六十二。故曰迫。迫。近也。言迫近於昏忘也。 [0030006] 真鑑曰。任運不覺。作意推度。始得知之。 [0030007] 智圓曰。徂落。猶言遷謝與尚書以死為徂落義不同。 [0031001] 真鑑曰。剎那至短攝在念間。教中謂一念具九十剎那。以利刃透九十紙為一念準分剎那。王言曰。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則剎那。固念中九十之一也。 [0031002] 攷恒河。西方河名。 [0031003] 戒環曰。耆婆。長壽天神。携子謁之。求長壽也。 [0031004] 曉月曰。無異之語。甚好思量。一往麤浮。再思有旨。 [0031005] 智圓曰。既知見境不易。可喻真性無遷。大聖動樹訓風。舉扇類月。故令先識見無童耄。然後直示性無生滅。 [0031006] 戒環曰。末伽棃亦外道六師之一。即前迦旃毗羅之徒。既無生死。即汝真常。不應惑彼斷滅異論矣。 [0031007] 子璿曰。敘其淺悟。但云捨生趣生。詳彼深意。必知滅元不滅隨宜領解。未即顯言也。王言曰。總明身有生滅性無生滅。固破匿王引外之見。亦以酬阿難二發之請。 [0032001] 王言曰。此疑見性既無生滅。云何遺失。 [0032002] 戒環曰。母陀羅。云印手。即三十二相之一。 [0032003] 袾宏曰。舊解竪手為倒垂手為正。一說垂手是倒。以後文如我垂手等無有異為據又一說手無正倒一時手尾相換。世人妄見。生正倒想以後文名字何處。號為顛倒為據說雖佳。恐非經正意。或謂合論亦云垂手是倒。曰。合論何可盡從也。 [0032004] 倍。背同即倒義。瞻視即見也。 [0032005] 子璿曰。離倒名正。究盡法界名徧。凡夫二乘。無此名號者。性顛倒故。 [0032006] 真鑑曰。應不失時。名海潮音。時眾瞢然未達。適當可教之時。而發悟之耳。 [0032007] 戒環曰。本妙者。本來自妙。不假修為也。心之與性。體用互稱。心則從妙起明。圓融照了。如鏡之光。故曰圓妙明心。性則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鏡之體。故曰寶明妙性。乃遺本妙而執幻妄。非認悟中迷乎。 [0032008] 智圓曰。晦昧為空者。迷性明故。而成無明。由此無明。變成頑空。嗣是而頑空與無明合。變起四大為山河依報外色。以四大色。雜妄想心。變起眾生正報內色。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0033001] 戒環曰。聚緣內搖以下。正原迷倒之由。蓋妄有緣氣。於中積聚。內則隨想搖蕩。外則逐境奔逸。此特雜妄緣塵昏擾之相。而人以為自心體性。得非迷乎。既一迷此。則決定以心在幻質之內。曾不知妙明真心。範圍天地。包含萬象。乃認之於。蕞爾身中。何異棄彼無邊剎海。認一浮漚。以為全潮之體。究盡溟渤之量哉。 [0033002] 迷中倍人。與前倍作背不同謂棄海認漚。早是迷矣。復認漚為海。又加倍迷了。其迷如此。與以正為倒以倒為正者。有何差別。故引垂手之事以結之。 [0033003] 王言曰。此疑緣心為見性。 [0033004] 仁岳曰。前破妄心已責。因聲分別之性。今阿難重以緣心為問者。欲顯真性無能所之相也。 [0034001] 王言曰。此法亦緣。謂即此法音。亦是所緣聲教。 [0034002] 真鑑曰。非得法性。法性者。真理也。知妙明心地。方得真理。若執聲教。豈能得法性哉。又曰。上人字。喻說法者。下二人字。喻聽法者。指喻於法。月喻听法者之自心。標指示月。喻說法顯心。因指當應看月。喻聞教自合觀心耳。又曰。客喻緣心。亭主。喻真心。顯緣心非主。而寔即以見性為主也。若真汝心。則無所去。言當如亭主也。 [0034003] 戒環曰。拘舍離。即末伽棃之異稱。一切皆無故非色。對緣妄有故非空。既非色空。冥然莫辨。於是外道。昧為冥諦。 [0034004] 智圓曰。見我見精明元之見。即前觀河之見。雖異緣塵。而猶是妄。然妄依真起。故曰明元。雖非圓妙真心。即是真月。而眼根所暎。其實一體。亦非是水中月影。便分二相也。 [0034005] 真鑑曰。觀雖之一字。蓋表其已具精明之體。特以二種顛倒未除。而但欠於妙耳。抑之中。隨以第二月揚其切真。非如水中之月。上下懸隔者。又曰。日輪八種。俱是色塵。俱是眼家所對之境。俱各有體有相。如日輪是體。明耀是相。夜晦是體昏暗是相。乃至戶牖墻宇。分別空性。昏塵澄霽。俱是體。通壅緣虗欝淨。俱是相。意各取其相之相反為對。若空虗塵欝。體相顛倒。下文還處。自見分別。崇節曰。此八塵。但是舉要而言。 [0034006] 真鑑曰。還日者。如云隨日輪而俱來者。亦與日輪而俱去也。虗之還空。欝之還塵。足騐前之體相顛倒。其餘例日可知。又曰。見亦言八種者。由前例八相時。皆須對於見性。故見亦隨相而言八種也。當欲誰還者。又起問難。言見性于此八相之中。畢竟與何相而俱還乎。下乃徵釋。明其實無還也。又曰。本妙明淨本字。總貫三字。是本有現具。不從修得也。凡諸八塵。不為所遷。而緣心不能超勝曰本妙。不為所蔽。而緣心不能障礙曰本明。不為所染。而緣心不能疑混曰本淨。迷悶者。執吝緣心。喪本者。反疑棄於本妙明淨也。受淪漂溺。皆其自取。不大可愍乎。 [0036001] 王言曰。此疑見性非真性。真鑑曰。詳下答意。以推問意。則我字極重。蓋謂承佛上示。雖見此性。不與諸相俱還。而實常與水陸空行等物。混雜無分。今於諸物之中。將辨何者是我真性也。又曰。阿難方證初果。故云未得無漏天眼。亦未見遠。故仗佛神力。方見初禪。 [0036002] 菴摩羅果。柳葉棃實。似桃非桃。似奈非奈。難以分別知生熟者。 [0036003] 子璿曰。不過分寸者。隔紙膜不見外物。隔皮膚不見五臟也。 [0036004] 真鑑曰。將汝者。將阿難之見也。擇於見中者。知其自不能分。令其假佛智辨。轉得分明。擇於佛之見中也。 [0036005] 攷七金山。須彌外七重圍之。皆以純金為體。一曰持雙。二曰持軸。三曰擔木。四曰善見。五曰馬耳。六曰象鼻。七曰魚嘴。此中光明最多。故言種種也。 [0036006] 真鑑曰。諸物羅列於見性之中者。千態萬狀。是有差殊。見性徧見於諸物之上者。朗然差殊。何甞混雜。故結言誠。汝見性。而不是物也。王言曰。物象雖殊。見性無殊。故知見性。實我真性。王言曰。此明見性非屬物象。戒環曰。又約物我雜亂。辨見非物也。若見是物。則物應有見。而有情無情。體性錯亂。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則見非是物。又可明也。諸世間。謂眾生及器。通指有情無情而言。真鑑曰。自疑真性者。本是自性。而疑混于物也。奈何真性在汝。自不信其為真。而取我言以求其實。不迷之甚哉。 [0037001] 王言曰。此疑見性既我真性。則本體周徧。不應或大或小。 [0037002] 攷勝藏寶殿。謂天王殿中。眾寶俱在。故稱。 [0037003] 智圓曰。既觀初天。則惟見一四天下。言娑婆。舉其通名耳。非指大千也。惟則曰。前文泛敘見用意顯真性本來周徧。特聖凡見量之不齊耳。今阿難以所視廣狹而疑見體舒縮。故有斯問。 [0037004] 王言曰。此明見體本空。由前塵自為大小。 [0037005] 戒環曰。一切世間。則根深器界之類。大小內外。則一界一室之類。諸所事業。則舒縮夾絕之類。此總舉萬法。皆屬前塵。與吾靈覺自不相涉。是故前塵大小。見無舒縮。 [0038001] 舒縮。意該斷續。 [0038002] 智圓曰。方圓因器。不在虗空。大小由塵。何關見性。是故責言云何為在。真鑑曰。雙標方圓。而下惟論方者。語略而意兼也。又曰。令覺觀日之時。豈是用力挽見舒于日邊若覺觀日非舒。自知入室非縮矣。又令察穿竇之頃。豈是續見宛有續迹。若覺穿無續迹。自知夾無斷痕矣。 [0038003] 惟則曰。前云認物為己。執就妄擇真。且言物與己異。故斥自身。皆謂之物。今云迷己為物。則將以真融妄。應知萬物皆己。而迷以為物。故失本心。為物所轉。而見內外之殊。大中之異也。 [0038004] 仁岳曰。則同如來。與周易其唯聖人乎一意。蓋能轉物。則會萬物以成己矣。非如來其孰能之。毛含國土。明無量為一。蓋攝事成理。非從體起用也。近古諸師。並作用解。崇節曰。既滅前塵。形量不立。一切即一。四乃圓成。 [0039001] 王言曰。此疑見性既現我前。何為復有內心。真鑑曰。欲佛發明認見何得不遺身心。見身何得不同物見也。 [0039002] 真鑑曰。披剝析出。即是離物意。精明淨妙。即是見元義相。物不能雜曰精。物不能障曰明。物不能染曰淨。物不能傳曰妙。 [0039003] 戒環曰。物無是見。故雖大聖。不能即物剖辨。意須離物矣。 [0039004] 子璿曰。如是如是。者。印其不能分出見性也。 [0040001] 王言曰。上申見性。非離物而有。此申見性。非即物而無。 [0040002] 戒環曰。若樹非見何能見樹。若即是見。樹當名見。云何名樹。然前斷為無是見者。既不中理。故復思惟無非見者二義無定。佛皆許者。以色空等象。如虗空華。本無所有。不可定指也。故下文云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有非。 [0040003] 王言曰。此疑見性是非不定。 [0040004] 仁岳曰。始則妙性現在我前。終則究竟指歸何所。 [0040005] 戒環曰。魂慮變慴。即惶悚失守也。 [0040006] 弘沇曰。如來有五語。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無偽曰真。稱理曰實。不變曰如。心境相應曰不誑。懸見未然曰不異。 [0041001] 戒環曰。二種者。精明見元。及前緣色空是非二義也。佛意為顯見與見緣。如虗空華。於中本無是非是義。然此非有學小智所及。故大眾茫然失守。而必須文殊請明也。按善根輕尠之人。執有一定是非終難點化。今阿難大眾等。本來疇昔。非是此輩。以見可發明也。 [0041002] 戒環曰。自住三摩地。即自性首楞嚴正定也。聖人住是定中了見萬法惟一圓融清淨寶覺曾無非是。此正答所問也。見。根也。見緣。境也。所想相。識也。根境識三。攝盡萬法。夫能了諸緣。元一寶覺無是非是。則從前真妄虗實。倒心緣影。疑異分別之情豁然矣。又曰。我真句。例立菩提妙淨明體無是句。例破色空是見。然我今日二句。例破色空非見。於中實無句。總結破意。 [0041003] 鎮澄曰。第二月。乃按目者妄見空中實無此月。若果有之。可論是非從來不有。你喚甚麼作是月。又喚甚麼作非月耶。故有誰言以例色空聞見。本來不有。誰為是真又誰非真。戒環曰。前第二月。喻見精明元。此則通喻色空。及與聞見者。 [0041004] 袾宏曰。指非指有借莊子語為解。甚非肯綮。何不看文中連有十處指字。如非無指示舉手指陳。確實指陳。指陳示我。舉手所指。指皆是物。則汝所指。受汝所指。應有所指。至此則云出指非指。蓋佛令阿難指點何者是見。何者非見。故曰出指非指可指者。是物非見。不可指者。是見非物。出者。是非雙泯也。 [0042001] 按簡情者。簡自然因緣以現真覺簡明。暗通塞以現見精簡和合是非以現真性。 [0042002] 王言曰。此疑覺緣為自然。 [0042003] 戒環曰。覺緣。即覺性徧緣。無乎不在也。然外道亦說真我徧界。及所立冥諦。謂真性冥冥。體非生滅則與佛說何異。故此問難。冀佛甄別也。 [0042004] 崇節曰。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惟得通者可到。 [0042005] 按斯義即差別之義。 [0042006] 仁岳曰。向云我今觀此覺性自然。今云與彼自然云何開示。蓋言今之自然。似非昔之因緣。則與外道自然。云何分別耶。真鑑曰。阿難實以為自然。而但求不同于外道。不知何但不同。亦且了無自然之意。故佛惟破自然而不分別外道。戒環曰。釋非自然也。自然。謂自體本然。不隨境變。今皆隨變。非自然矣。 [0043001] 王言曰。此疑覺緣為因緣。智圓曰。始疑妙性同外道自然。既聞逐破。則謂如佛所說。正因緣義。未知妙性云何符合。故又以此咨詢如來。 [0043002] 崇節曰。因親緣疎。故分二門。 [0043003] 戒環曰。疊佛徧計。直示精覺也。 [0043004] 祖師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此離一切相即一切佛之意也。 [0043005] 戒環曰。結上文而責滯情也。精覺不可措心。如虗空不可措手。 [0044001] 王言曰。此疑覺緣由四緣生。應乾曰。阿難真究到底畢竟惑于因緣之說。 [0044002] 真鑑曰。阿難所引見性。蓋是眼識如來所云。乃是根中之性。如來知其心粗且不與分。但就語破之。又曰單舉明緣顯四中缺一不見餘可例知矣。又曰無明便謂無見常情皆然故攝此以應不見暗詰之然決無此理遂以若必見暗三句。申其正義焉。 [0045001] 袾宏曰。見見。古有正解。言能見。即今見物之見也。則下之見字。成所見矣見見之時。是見也非尋常見物之見也。故曰見非是見。 [0045002] 真鑑曰。局溺舊聞曰狹。得少為足曰劣。乏甄別之智曰無識。清淨者。了無干涉之義實相。則有三義。須見諸相非相。方為實相須破妄相。而後顯實相須萬相當體真實即相直顯實相也。 [0045003] 王言曰。此既疑和合與不和合又疑見性即是見精。真鑑曰。纖疑在念則覺不明淨。惟釋迷悶而開未開。夫然後覺心無不明淨矣。 [0045004] 智圓曰。陀羅尼。此云總持即慧性也。三摩提此云正受。即定性也。定慧均平故云妙修行。 [0045005] 仁岳曰。阿難所迷心境轉細。如來所示觀照愈深故曰微密。 [0045006] 光真曰。有漏當令成佛。無漏不言待矣。 [0045007] 戒環曰。二倒見妄。即同別二見也。由此見妄循造妄業。故云當處發生。隨業受報人天諸趣。故曰當業輪轉別業者。起惑之異。同分者。感妄之同。袾宏曰。起惑者。隨心而造妄業也。造業別其因由。故名別業感妄者。隨業而受妄報也。受報同其劑限。故名同分。舊解一人妄見。多人妄見。發揮未暘。 [0046001] 鎮澄曰。此即燈見而求。不可得也。真鑑曰。以非眚不見破即燈。鎮澄曰。此離燈見而求。不可得也。真鑑曰。以傍現無體破離燈。 [0046002] 鎮澄曰。第二月以喻釋喻也。真鑑曰。第二月真實妄因。惟在一揑字之故。同前燈輪。亦惟在一眚字之故。可見徹底虗妄。憑何說其即離。離即皆非。尤見緣底虗妄矣。 [0047001] 王言曰。此示同分妄見。明共感惡緣則共睹不祥。彼見性不隨緣者。無不祥也。 [0047002] 戒環曰。環匝曰暈。薄蝕曰適。珮玦謂妖氣如環佩之狀。星茫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絕迹而橫去曰飛。光迹相連而下注曰流陰陽之氣。或背日如負。旁日如耳。或明而為虹。暗而為蜺。 [0047003] 袾宏曰。進退合明。舊解直至彼眾生處為進同例別。病目人處為退別例同。進退雖顯隔照太遠似為不妄溫陵以法喻互舉為進退合明。但合明則得進退未恊。近索隱謂且置同分。而舉別喻。次以法合復置別業。而舉同喻。次以法合。舉者。進也。置者。退也。兼此二說。其義始備。 [0048001] 真鑑曰。覺所覺眚即上覺緣二字。覺非眚中。即上非眚二字。意謂覺本是真。眚本是妄。未覺眚時。覺常墮于眚中。纔覺是眚。覺早出于眚外。故別業中。許多發揮。只為成就此二句。欲顯其真本超脫。釋前迷悶之情也。 [0048002] 戒環曰。引別業例同分。引眚妄例瘴惡。以明妄業雖異。妄本不殊。故曰俱是無始見妄所生。又曰。上以一人例一國。此以一國例大千。合顯器界根身無非見病和合妄起也。覺明無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 [0048003] 仁岳曰。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故。又曰。不和合者。有似自然。下文所破。其義。碩異。 [0048004] 真鑑曰。圓滿涅槃。而後本心清淨。圓滿菩提。而後本覺常住。二本字。正見還復本有。非從外得也。 [0049001] 維則曰。阿難前云因緣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以故如來就同別二見文中。重破因緣自然二種之執。但和合等義。疑猶未明。故此下因辨覺元。而再與明之。真鑑曰。語復兼因緣者。騐旨趣之相關也。 [0049002] 仁岳曰。菩提心者覺性也。上文云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等。古人以佛果菩提解者。謬矣。 [0049003] 智園曰。性。謂見性。見被明雜。豈得名見。明被見雜。豈得名明。彼暗與通下。知非與明和。則餘皆非也。 [0049004] 戒環曰。和則雜而不辨。合則附而不離合則不離。故明相滅時。見亦隨滅。不復合暗。若不合暗。而能見暗。則與明合時。應非見明然既不見明云何言與明合。云何了明非暗耶。合義不成。則菩提心。性和合起矣。 [0050001] 崇節曰。和合不成。即非和合。形對必然故也。 [0050002] 真鑑曰。邊畔。如磚石並砌。中間必有邊畔。故先定其邊畔。方見二體。各不相入。在見在明正索其指出也。 [0050003] 戒環曰。阿難下。謂相及乃有畔。畔義不成。非非和矣。 [0050004] 仁岳曰。上非和。約體不相入。故以際畔推之。若此非合。約性自差別。故以乖角破之。戒環曰。以為非合。則根境乖背。既不知明。亦不顯見。二體既無。從何甄別合與非合之理。 [0050005] 王言曰。此明一切因緣自然。和合妄相。皆真如體。真體常中。自無幻妄。 [0050006] 戒環曰。幻無自性。依真而立。如泡生水。全體即水。故曰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在身在物。莫不皆然。故曰如是。乃至。依果而稱曰如來。含攝眾德曰藏。未常去來曰常住。暗不能昏曰妙明。不隨生滅曰不動。無不徧足曰周圓。妙萬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異。曰妙真如性。能見是性。則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矣。鎮澄曰。此會緣入實。從前因緣自然。明暗通塞。和合非和合諸論。如披雲指月。披像指鏡。未會得入如來性。此則山河大地。皆法王身。所謂即波是水。即器明金。前則揀一切法。此則收一切法。若無前揀。則認影為真。若無後收。則撥波求水。所謂會緣入實。惟務了幻妄而復真常矣。 [0051001] 王言曰。藏者。蘊攝為義。恒沙德用。總在其中。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故經談五陰。空如來藏也。六入處界。不空如來藏也。七六。空不空如來藏也。 [0053001] 應乾曰。以下再破因緣自然之說。明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仁岳曰。五陰俱用喻明法。第一色陰。子璿曰。陰。梵語為塞徤陀。一名為蘊。蘊有積聚之義。陰有蓋覆之義。積聚有為。蓋覆真性。袾宏曰。兩人字。當是一人。有謂有人人字屬菩薩其人人字屬眾生非是。按狂華。喻色陰。狂相。喻色境皆妄感也。又曰。此辨狂華。不因目出也。弘沇曰。若知華相即空。便顯色陰本如來藏。真鑑曰。本無生體曰虗。循業偽現曰妄。戒環曰。既了幻華無因。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自然。即如來藏妙真如性。餘四陰倣此。 [0053002] 第二受陰。戒環曰。忘生如圓覺。所謂忽忘我身。言調適之至也。以二手摩空。妄生澁滑。喻觸妄引起諸受也。又曰。若從掌出。出必有入。然合而出時。掌雖有知。離而入時。臂且不覺。既無定實。全一虗妄耳。 [0054001] 第三想陰。戒環曰。想無實相。由心成相。說梅見崖。無實相也。口想足酸。由心成相也。凡想亦如之。惟則曰。談梅口水者。因聞他人說梅。而吾口水出。思崖足酸。則吾自思耳。崇節曰。與說相類者。應云如是思蹋非懸崖來。非足心入。若從崖來。崖合自想。何待人思。若從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獨心思。何故足心覺有酸澁。 [0054002] 第四行陰。戒環曰。妙湛妄動。隨境轉徙。念念遷謝。新新不停。所以名行陰而譬暴流也。以念念生滅。後不至前。故曰不相踰越。又曰。非即非離。以明行陰。無實體也。有所有相。謂流應離水。別有體相也。 [0055001] 第五識陰。 [0055002] 攷頻伽。好聲鳥也。瓶形象之。遂得此名。袾宏曰。溫陵孤山。皆以瓶喻妄身。空喻識陰。淨覺又添出譬如有人之人。喻業。合論非之是也。合論云空喻識者。無分別為真空。有分別為識陰也。瓶內之空局。故有分別。與外空異也。塞其兩孔。亦不可謂妄分同異。殊不知塞孔者。恐物出瓶外也。而瓶有兩孔。俱塞之者。保護之極。空非出入之物。而慎塞之。喻識本虗幻。而保持其命根。惟恐或失也。千里用餉。則喻多劫飄零。死此生彼也。 [0056001] 按本疏有六思上當有一則字。身字當作衍。【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4 冊 No. 288 楞嚴經證疏廣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5-2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蔡寧君大德輸入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顯常性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