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夾頌集解講義
淨諸業障菩薩章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謂行人入前三觀諸輪。纔有證。便執著四相。四相者。一我相。二人相。三眾生相。四壽命相。謂證心不忘曰我相。悟心不忘曰人相。了證了悟了心不忘曰眾生相。前三相俱盡。唯是一味覺昭現前。覺心不忘曰壽命相。然一切業障。皆由四相而生。今此問答。除去諸業。自然清淨。故當此請問也。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謂前所說二十五輪。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二十五輪。即諸佛初地觀行之相。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
大眾聞所未聞。故云得未曾有。
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大眾自見曠劫脩行功用。如在一念間。
西蜀復菴暉禪師。前總明觀行。一向稱理而脩。猶可領解。今於一味之中。廣張諸輪屈曲差別。雖然差別不乖一味之法。尤為難見。故曰不可心思言議也。因地行相者。此指文殊章問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也。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因地治染。體解是難。今蒙佛開示觀門有所悟入。其昔所修因地勤苦境界。一念之中。備知炳然齊現。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慶慰。然楞嚴經說。眾生洞視不過方寸。阿那律見閻浮提如掌中果。菩薩見百千世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今既入觀。以觀智之力。所以徹見如來因地恒沙劫中脩行之事也。問。此之調御。未審十號之中當第幾號耶。答云。當第七號也。然十號者。一如來者。髣同先迹號。二應供。堪為福田號。三正遍知者。達偽通真號。四明行足者。果從因得號。五善逝者。妙往菩提號。六世間解者。窮盡法界號。七無上士調御丈夫者。降生成道號。八天人師者。應機說法號。九佛者。三覺圓明號。十世尊者。出世獨尊號。以此證之。是知調御二字。當十號中第七號也。謂能調伏一切眾生心猿意馬也。
四明聰講師曰。不思議事。只是如來因地行相。歷恒沙劫勤苦求索。古云。無自然釋迦也。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中問意。不說本來都迷。意明[A2]已知覺性圓明。諸法清淨。何得凡心宛在。所作所為。情猶憎愛。未審有何之法染污。令我用心異於諸佛。迷則不悟。悶則不證入本覺也。
四明聰講師曰。此問圭峰慈室兩家都言。不是全不知都迷。意明[A3]已知覺性圓明。但疑凡心宛在。不合覺源。令謂正為凡夫迷於圓覺。未有脩入之路。何關聖人[A4]已知。若[A5]已知何復問佛。果佛[A6]已證。因人自迷。經有云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使諸眾生。豈是聖者乎。
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迷惑之時。總攝本性。開悟之後。方名法性。
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現未眾生。聞佛開示。盡未來際。永無迷惑。
說是語[A7]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惟是遮盡一切法為義。願以希求樂欲為義。法性者。乃諸法之性。若直談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別之法。皆同自體。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此章。推破四相。豁融諸法。皆同覺性。故云開悟法性。從前經文但云覺性。此段云法性。意在茲矣。
四明聰講師曰。圭峰云。若直談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別之法。皆無自體。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謂覺性法性。一體無二。但說果人所脩所顯名覺性。因人所迷中脩所顯者名法性。法性通一切法也。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眾生從無始劫來。妄想執著。以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也。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妄認四相。為實我體。不知此四顛倒本來自無。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中說四相有二義。一總敘過由。二別釋其相。今且先總敘其執四相之過由。謂四生六道。二乘菩薩。一切眾生。自從無始曠大劫來。用妄想顛倒攀緣分別之心。執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不過是。真我本有。迷之為無。妄我本空。執之為實。橫計此四是真實我之身體。所以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無始[A8]已來。迷[A9]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輪轉苦海。喪本受輪。皆由此也。然此四相有二說。一凡夫迷識境四相。二菩薩迷智境四相。且識境四相者。謂執取自體為我相。此妄認四大。云是我也。計我轉趣於餘趣。是為人相。此謂我若作善得生人天。若作惡得生三塗也。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為眾生相。此謂我一身生在世上百歲之中。或少壯。或衰敗。苦樂得失。種種相續之事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相。謂我捨此一報之身。死後便生張三李四之家。常住不斷滅也。此乃金剛經中說四相也。今此亦可總収在內。下文別釋四相。方是菩薩迷智境四相。至文可見。
四明聰講師曰。爾時世尊至默然而聽者。一大藏教。百千三昧。無量行門。皆是佛之方便。開甘露門。若究本源。生佛平等。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佛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只為眾生在迷。聖人布路。作筏度人。謂之方便也。善男子一切眾生至為實我體者。天台云。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見道者。迷於心色四大五陰根塵識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緣甚多。今略辨四見。(出法界次第)今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但世間所作之法。皆有創始。如起屋起宅皆有始也。唯此一念識心。無始初時。只云輪轉生死。如今身現在。要知父母未生[A10]已前。我在何處。將何為始。故云從無始來。今且從風火。搏我識神。入於母胎。攬二滴為身。即此謂之妄想。此滴本非我有。父母遺棄。妄認之為[A11]己有。為妄計色受想行識。此五和合。如草頭露蹔聚少時。又如五指成一拳相。五陰為身。亦復如是。況凡夫不了。執此假名而為我等。經云。我者於五陰四大根塵識中。若即若離。計我我所之實。是名我見。人者亦於五陰等法。妄計我是行人。妄計自身相貌。為人見。荊溪云。我以計內。人以計外。眾生者。亦於五陰色等諸法。共成此身。計有我生。是謂之眾生見。壽者。亦於陰入界中。計一期有壽若長若短。如人願年百二十歲。此皆壽者見。荊溪云。眾生以續前為義。壽者以趣後為能。凡夫既執我。認四顛倒為實我體。佛欲破眾生妄執。與二乘人。說無我法。二乘離我。成阿羅漢。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由執四相為我體故。所以順我則愛。違我則憎。
於虗妄體。重執虗妄。
四大幻體[A12]已是虗妄。更執四相。妄上增妄也。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二者因作業受報。故曰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既有妄業。即受輪迴。本無輪迴。故曰妄見。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厭彼輪迴。欲證涅槃。本無涅槃。故無妄見。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謂因執四相為實我體。所以於自憎愛。妄生執箸。順我者即愛之。違我者即憎之。所以道同我者為是。異我者為非。如是憎愛是非不同者。皆因不合執我也。既有憎愛之心。未免於虗妄身上。又生一重妄想。何故如是。為這箇四大五蘊。百骸九竅。乃是於過去本覺之上。一念不覺。背湛迷真之。復錯撞入父母胞胎。被色受想行識眾緣假合。在此喚作托異物以成體。借他家而權住。只此一身[A13]已是虗妄了。那堪今生又於此身之上。執著我人四相。即是兩重虗妄。所以楞嚴云。汝等皆是迷中倍人。既不知是兩重虗妄。未免就此二妄之中。不過是憎是愛。於憎愛上。或毀或謗。更相殺害。互為冤讐。於愛上被形體壞男根。為地獄種。作無間業。生起造作種種無邊之業。牽入苦樂之趣。譬如道路能引入至地頭故曰道。既妄業成就。即受生死流轉。此謂之一念受染地獄門開。瞥起瞋心刀鋒聳立。化書云。至婬者化為婦人。至暴者化為猛虎。楞嚴云。多婬之人化為火聚。此上皆是四生六道。因執我故。輪轉生死苦海之中。不能解脫也。其次二乘之人。厭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救頭燃。息緣斷惑。如獐獨跳不顧後羣。纔出三界後。一向趣寂躭定。灰身滅智。妄見涅槃寂靜之理可證。殊不知此正是化城。本至寶所。大鈔云。趣寂纏定。化城非寶。寶藏云。譬如困魚止濼。病鳥栖蘆。其二者不識於大海。不識於叢林。二乘之人。趣于小道亦然。以小安而自安。不以大安而安矣。禪家到此謂之。縱饒脫得髑髏前。未免墮在黑山下。一向黑霧罩定。這箇喚作焦穀芽敗種子。永不發生。此一段文。總有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造業。次二句受報。後二句雖出三途。却墮二乘之境。然此十句經文。總當二乘宗中生滅四諦法門。謂初由此便生愛憎二境至二妄相依生妄業道者。此當集諦。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者。此當苦諦。厭流轉者。此當道諦。妄見涅槃者。此當滅諦。初二諦乃世間之因果。後二諦乃是出世間之因果也。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遠拒諸能入者。
因彼妄見所障。不能悟入淨覺。非是淨覺障拒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眾生能悟入於覺爾。非覺來入眾生性中也。孔子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者。此正是結答。前問。云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只應不合執認四相展轉生過。縱離六道復墮二乘皆是執我。故不能證入圓覺也。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諸能入即信解行證。前問云因何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不是本覺違背拒敵使令不得證入。自是一切眾生。因執我之故。所以不入。譬如夜間夢見別有一身。或往或來。或於種種之事。然此夢身既然未忘。畢竟不能合於本身。亦非是本身違背拒敵使之不合。但是夢未醒也。所以僧問龍牙云。佛祖還解瞞人否。牙云。你道江湖還有礙人心否。又云。江湖雖無礙人之心。為時人過不得。佛祖雖無瞞人之意。為時人透不得。所以道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烟浪有誰爭。此則形無妨而人自妨之。物無滯而人自滯之。悲夫。有諸能入非覺入故者。意謂若悟入圓覺之時。自是因信解行證之故。所以得證入。而圓覺本無出入與不出入。初不干本覺之事。只如參禪之人。或十年二十年處眾。不悟明心地者。此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不肯做工夫。一旦忽然悟道之時。此亦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因夜以繼日。坐以待旦。䇿發進脩加功練行做工夫而悟。若是與麼人。何愁與麼事。不是與麼人。莫怨與麼事。此之謂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諸念動時。固不能覺。縱使止念。亦無入處。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動念即前苦集二諦。息念即前滅道二諦。謂以是上來所說道理因由所以之故。動念是凡夫苦集二諦之法。息念又是二乘滅道二諦之法。縱捨凡夫境界。又墮二乘境界。所以皆歸迷悶。不悟圓覺。不入圓覺也。
四明聰講師曰。因上妄執計有我身。是名身見。身見既起。見愛即起。違我者憎。順我者愛。如是愛憎。皆由執我。故曰由此二境即憎與愛。憎屬見。即見惑五利使。邪心觀理情迷顛倒。愛者貪染之心。名之為愛。若於男女色身情迷隨心逐物染者纏綿。通名為愛。愛屬煩惱。即屬思惑。五鈍使也。因虗妄故。錯認遺棄四大五陰根塵為身。[A14]已是虗妄。於上復生憎之與愛。謂重執虗妄。二妄相依。如氷與水。生妄業道。輪轉三界。入於火宅。業道即六道也。因茲妄業有輕有重。善惡二業亦分輕重。善業重生人天中。輕則阿脩羅。惡業重則入地獄。次則畜生餓鬼。故曰妄見流轉。或於人道中厭流轉者。修四諦十二因緣法。證聲聞緣覺小乘涅槃有為之法此人少悟空法。達四大五陰本性空寂。不立我人知見。得小乘道滅二諦。猶止宿草庵入於化城。非究竟滅。謂之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者。以大斥小。小乘之智有如螢火。豈可比大乘之智杲日麗天。覺是圓覺。不入圓覺者。又覺照也。即清淨覺相。非是覺相違拒。不是圓覺不容汝入。只為汝能入者。是小乘之智。自隔自礙。非覺礙汝。故云有諸能入非覺入故。大圓覺智破一切暗。滅螢光之小智。揭金粟之高明。動念即凡夫也。息念二乘涅槃也。凡夫二乘皆歸迷悶。至此薰蕕同器。不得不辨也。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A15]己主宰。
動靜皆迷悶者。由無始劫來無明妄想。為我之主故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徵云。重念皆是背覺。息念即合契真。今以何義故俱稱迷悶。即答云。良由動念是我動。息念是我息。我相既在。動息俱迷。所以不能證入。此皆是無始世來。於最初根本所起獨頭無明。此之無明不待對境。自然於無事平常中而起。如天忽雲。如鏡忽塵。以此無明作自[A16]己主宰。躭著我相。主是無明之體。宰是無明之用。有運判宰之義也。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
有生以來。不見自性。故曰生無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既無慧目。則四大五蘊一切幻性。皆是無明執著之心。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眾生妄執無明。不肯除滅。譬如世人不肯自殺。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一段文。却轉釋前文。良由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有無始本起獨頭無明為[A17]己主宰之故。不能悟入圓覺。類如世上有一般人。若十歲二十歲之後。盲却其眼。雖眼不見物。說之則能了知。若在胎中便自無目。生出來便盲之時。則對色之時。種種為說。終無所益。如涅槃云。如盲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答曰色如白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䩕耶。答曰不也。復問貝色復何似耶。答猶如稻米末。又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曰猶如雨雪。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雨雪。雨雪復何所似。答曰猶如鵠。是生盲人間。說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所以寒山詩云。因緣都未詳。盲人問乳色。如是則盲人問乳。跛者訪路。與此同意。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者。前文殊章。得本起因地。則所修之法皆是佛因。今用本起無明。則所修一切法皆是魔業。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所以經云一切是覺。今以無明為本。故云皆是無明。前如以金為千器。千器皆金。此如以土為器(千器皆瓦)也。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之認我之相。不覺不知。不能自斷。有似世間卑賤之人。假饒卑陋六根不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曾肯自斷著性命否。終是不肯。此一喻。又可喻於後段愛我之言。及養無明之語。後段血脉連環。故此喻通前後文也。
四明聰講師曰。何以故由有無始至皆是無明者。起信云。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生六麤。今言無始者。即是根本不覺熏習真如生三種相。業相轉相現相。故云本起無明。既是根本無明。內惑為因也。四大地水火風。此四圍空。汝之無明妄識。於中假作主宰。若論不能降伏者。亦被他人所惱。不能忍辱者。二義不成。亦不成主宰。今論四大和合心。在五根之初。名之為主。遺教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成此色身。於中立我。且云為[A18]己主宰。若心無慧眼。不能分別色心四大五蘊根塵識等。皆是幻化空華。則身心等性皆是無明生滅之法。不離虗妄。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喻愛欲也。前文愛欲為因。愛命為果。亦是無明為因。無明為果。大論云。老死有果。所謂無明。無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滅皆從無明。今明上說無明。為[A19]己主宰。生滅我愛愛[A20]己色身。誰肯斷命。既云愛欲為因。愛命為果。因果皆愛性不捨。任運不自斷命。若肯斷命。應是捨愛。既不捨愛。三界不出。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
彼有愛我者。我亦隨順彼境而生愛心。
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非隨順彼境而生愛心則往往。怒其違[A21]己。起憎怨心。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種種憎愛。增長我見。念念不斷。成道愈難。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一道總結前經文。從無始來至此。皆是障道之所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者。此對順境生愛心。以明有我。非隨順者便生憎怨者。此對違境以起憎心。以明有我也。用上來憎愛二心。長養無明種子。及現行種子。所謂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不過是見不超色。聽不出聲。境起心隨。攀緣不息。以至念念憎愛。念念取捨。念念相續。以此之心。求悟圓覺。成就佛道者。無有是處。縱令勤苦經劫種種行門。但轉助得無明。所謂鑽氷覔火。握地尋天。緣木求魚。蒸沙作飯。抂用功夫。修不能成。此上經文皆是總敘過由。下文方別釋四相也。
四明聰講師曰。愛者即是見愛煩惱。只為眾生迷煩惱故。(煩以喧煩為義。惱以逼亂為義)惱亂身心。致使真明不發。今言愛者。即貪染之心。染著纏縛通名為愛。此愛順我者則愛之。逆我者則憎之。此之憎愛皆我在虗妄浮心內。此虗妄心體。是根本不覺現行無明業識。未起善惡時。本自無事。[A22]但於名色陰界入等法中。起憎愛心。妄計我能養育於他。故亦計我從生[A23]已來為父母養育。故名為養育。今以憎愛。養育無明於內心中。忽遇逆順境界。便生憎愛。此是十六我人知見中。第六養育見。(出法界次第)若以憎愛存心。憎則怨。愛則喜。怨恨見愛。總是情想。以此求道。去道轉遠。故云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眾生之心。無所取證。則不著我相。纔有所取證。即執此心。以為自[A24]己。故曰我相也。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下文乃別釋菩薩迷智境四相。今且徵云。如何是菩薩犯著我相耶。答云。謂之一字乃評量之詞。評量菩薩大心眾生。纔入初地。用第七識心。證第八識。然第七末那識是能證。第八阿賴識為所證。假令修道捨妄證真。只此能證之心不忘。便謂之我相。然第七識屬見分。第八識屬相分也。盖梵語末那。此云染污根。四惑者。我癡。我慢。我愛。我見也。
四明聰講師曰。圭峰意謂。所證者此指羅漢。證者尚有我相。今謂未然。我是十六見中第一名我見。只為名色陰界不了。妄計有我我所之實。吾佛恐人不識此見。此見潛在內心。難識其相。故云心所證者。雖云心所證。所證何相貌。下有喻曉之。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
此喻眾生無所取證時。不知有我相也。
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此喻眾生纔有所取證。方知有我相也。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證是我證。取是我取。故證取時。我體發現。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絃即緊急。緩即是慢。此皆係肢體不調。手足失度之狀方法也。針艾譬逆順境界。經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如世上之人。百骸不調。手足失度。並不知緊慢。何故如是。謂只緣調攝保養乖角。失其方法。好寒却熱。宜熱却寒。所謂煖者假衣於春[A25]暘。凍者反冷乎冬風。緣此失度其保養之故。便不覺有其四大。一朝醫師至。或以針針之。或以艾灸之。此時方呌喚燒我痛也。今學道之人亦然。或燕居靜室。或隱處深山。雖物遺人。頹然於吉凶之外。心絕經營。境無違順。習閑成性。蹔得忘情。不覺自他。便謂我得道。[A26]已無我相了也。這般人。假使世間高名厚利。榮華富貴。酒色財氣。皆動此人不得。但以讚嘆其所得之法所悟之法。即便歡喜。若毀謗其所得之法。即便嗔恨。只此喜心怒心。便是我相也。以自謂捨妄證真。一時無我了。纔被人以逆順之境來取之。我相依前在也。
四明聰講師曰。如人平常無病。痛痒俱無。忽少不安。加之針艾。針艾臨體。方云有疼有痛。既知疼痛。始覺有我。故云心所證者。且就眾生顯我不是羅漢。經云謂諸眾生。若是眾生。用加針艾。故云證取方現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我心未斷。雖能入佛涅槃。亦皆是我相爾。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上文並是麤相。此結指細相也。其心乃至證於者。此屬能也。如來畢竟了知者。此屬所也。所中又如來畢竟了知是能。清淨涅槃是所。意謂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為我相。設若了知如來涅槃。亦是我相也。然如來涅槃。但是虗無圓照。無為覺體。非別可證。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即皆是我相。所以古德云。縱饒窮到底。猶是涉風波。
四明聰講師曰。此例我相。不獨凡夫眾生有之。至佛亦有之。故云其心證於如來者。此是分真佛。不是究竟妙覺佛也。佛亦稱我者。無法之我。此具我者。非凡夫情我之我。未證無生忍地。刀割火塗皆是痛苦。聖人遇難。如割水吹光。何難之有。為凡夫未破無明。其病全在。若知佛地了知我證涅槃。所了知心。亦是我也。直至妙覺。四十二品無明破盡。百非洞顯。萬惑咸亡。如十五夜月。到此田地。無爾無我。無此無彼。無凡無聖。無善無惡。天堂地獄。淨邦穢國。打成一片。故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中。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執著也。心悟證者。悟所證之我相為非故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雖悟我相為非。不復執著我相。然所悟者既是非我。則其能悟者亦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悟[A27]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使此悟心勝彼一切證我相者。亦皆是人相爾。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心悟證者。此覺悟前證心不是也。者之一字正名人相。意謂此之入地眾生。到此又。悟知前來證心是我相。既知證心是我相。更不肯再作證底道理解會。故謂之不復認我。今來所悟之心。更無我相了。殊不知只這底心悟所依前。只是人相之我。與前我相一般。前證心是粗底識。此悟心是細底識。假饒謂之此悟心。超出過越前來一切證心。未免皆屬人相。何也。尚有能絕能除之心存焉。
四明聰講師曰。智者法界次第云。人相者。於名色陰界入等法中。妄計我是行人。異於非行之人。故名為人。亦計我生人道。異於餘道。故名為人。慈室云。復知後三相皆依我相。從根本而立。荊溪云。人以計外為人相。大論云。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誑惑生。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今言眾生心悟證者。恐人誤作悟道之悟。證道之證。故言非也。意云。以我若比異類。我是人者。計是人相㒵尊貴利益違逆等相。我人道勝。其實專自[A28]己身立人相也。悟是悟彼人。證是證我相貌富貴。故云悟[A29]已超過一切證者。意云。我[A30]已過一切人。皆不如我。我能他不能。我會他不會。如是皆是超過。即不是證聖人境界名為超過。故云悉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菩薩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雖能圓悟自性涅槃。備極一切取證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爾。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不取能所。故曰圓悟。無非不盡。故曰備殫。意謂此之眾生。用第七識心。不取能所之相。而前能所之相俱是有我。直饒圓悟涅槃備盡。得前證心之理。不取能所者。此尚有少能悟之心不忘。故曰人相。何也。為少悟之智。不是差別之心。故曰少也。
四明聰講師曰。其心者。此指一切眾生之心。龍女是畜生心。調達是地獄心。妙莊嚴王是邪見心。十法界皆云其心。除究竟佛非心。既存有心。有心生天。(有心為人有心為佛)乃至有心證涅槃。故云俱是我者心存少悟。悟我為人。非悟成佛。殫者盡也。盡其理言之。錯認[A31]己身。強立主宰故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眾生別發一心。自謂前所證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眾生相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又徵云。如何是眾生相。謂覺前能悟。悟是所覺。悟既成所。覺又名能。展轉無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皆是相待。了此無定。故離前非。計所不及。謂免諸過。不覺此計又是眾生。眾生者。不定執一之謂也。謂前證心不及此心。前悟心亦不及此心。者之一字。便是了心不忘。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
此假借人言。以諭[A32]己為眾生相。則非我相人相也。
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曰非我者。蓋乃是眾生。則非是我也。曰非彼者。蓋[A33]己是眾生。則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舉喻釋通。此一段文。但借世人語詞。以為義勢。以顯眾生相。不妨義理至淺近。而文且幽隱。今為子細分柝于茲。世尊召淨業云。善男子。要知眾生相者。譬如世上有一人。口中自作如是之說。問說道如何說道。云我此一身。不是張三。亦非李四。若我是張三。則便有彼之李四為對待。若我是李四。則便有彼之張三為對待。今我自是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而生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此卻是佛說也。謂彼人既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而和合生之時。而世尊便知彼說眾生之人。[A34]已無自我了。非唯無自我。亦無彼我也。既不執是我。即無彼我對待之法。上文徵釋[A35]已。自可見了。世尊又恐後代眾生不會。再來將非我非彼一句。分開為兩段徵釋。使其易曉。今先徵起非我二字云。上文說非我。如何是非我。答云。彼人適來自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生。既道我是眾生。即使無自我了。又徵起非彼二字云。上文說非彼。如何是非彼。答云。彼人適來自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生。既道我是眾生。即便無彼我了。雖然於自我彼我都無了。尚不合有執眾生之心也。無自我者。即無初證心無我相也。無彼我者。即無第二悟心無人相也。尚有眾生者。即此能了之心不忘也。大凡佛書。有文易意難者。文難意易者。有文意俱難者。文意俱易者。此乃文難意易也。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
了知前所證者為我相。前所悟者為人相也。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知[A36]己之所見。勝彼我人二相。
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了心未忘。故名此相。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合喻對辨也。意謂但是地上眾生。雖然了達得第一證心是我相。又了達得第二悟心是人相。而了心不忘。便是眾生相也。疏云。了證者空。則我不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不及之處存有一箇所了之心。豈非眾生相乎。此謂之靈龜曳尾。拂迹迹生也。
四明聰講師曰。善男子云何眾生至名眾生相。天台云。於名色陰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計有我生。故名眾生相。今謂初受胎時。攬父母遺棄。為有五事。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此五者。皆攬四大。共成其體。彼時便有四大和合。五陰和合。假名色身。立我所相。眾緣者。眾共而生故。眾生者。五陰和合而生。如五指頭束成一拳。此五成拳。故有拳名。五陰成身。假名眾生。亦云眾生見。亦云人見。於母胎中。便有此名。皆是妄計。非實有體。心自證悟所不及者。此因我人知見。自高自大。我是眾生。彼非眾生。此是我自起高心。慢彼非我故。此有兩不及。一者他不及我。二者我不及他。下者一字。兼於自它故。下立譬云。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下再自釋云。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此是我既非他是眾生。他亦非我為眾生。則非我者。他非於我也。云何非彼。我是眾生者。我既非他。他亦非我。我是眾生。總結云非彼我故。並非彼非我。是我而非彼。如彼亦非我。但眾生妄情執有。分彼分此。有悟有證。如此皆是我人。而此我人所不及者。存有所了。立悟立證。皆是我人妄想。不離此五陰聚而為身。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覺所了者。覺前執眾生相時。了心未泯也。此覺心綿綿相續。欲不斷滅。故曰壽命相。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一切覺心。皆是清淨業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見。所以念念不斷。如命根之不可斷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纔有證心。證心不忘。便謂之我相。纔有悟心。悟心不忘。便謂之人相。了得證心。了得悟心。了心不忘。謂之眾生相。若前三相俱盡。唯是一味照覺現前。覺心不忘。謂之壽命相。今且先徵起云。如何是壽命相。答。謂等覺位大心眾生。修行到此。用即心之照。此之即心之照。全是自[A37]己光明裏許。離煩惱障。離所知障。無一絲毫污染。遂覺前來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切皆盡。照徹真源。一切處一切時。全是此之一覺。更無兩箇。便擬將此作用之智。修習一切無漏之業。業即業用。或自利或利他。種種等行。此之智照正是微細染識。謂之細中之細。一似人之作根。常常相續。不能自斷。又不能自見之。如楞嚴云。阿難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禪宗謂之命根不斷。不到牢關。亦謂之智照現前。猶是真常流注。又云。萬里不掛片雲。虗空正好喫棒。何故如是。只為到此境界不合。猶有依倚在。猶涉簾纖在。喚作著體華鬘嚴身纓絡。又喚作百尺竿頭未能放步。萬仞洪崖未能撒手。尚有佛法存於胸中。所以僧問古德云。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百鳥銜花。答云。聞時富貴。又云。見後為什麼不銜花。答云。見後貧窮。今此壽命相。正是牛頭未見四祖時底時節。又僧問趙州云。朗月當空時如何。州云。猶是階下漢。僧云。請師一接。州云。待月落了來相見。只如古人有降龍伏虎諸天送供百鳥献花者。皆在此相中収也。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
心光發明。見種種覺。在淨性中。悉為塵垢。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照心覺心。皆是塵念故也。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若以此法門智照。照見前之三相。一切覺者。皆是塵勞垢污者。只此能覺所覺之智。依前不離塵勞妄想。何也。為更有能覺之智未忘。所以與前病痛一般。孟子所謂以五十步㗛百步。雖五十步。未免是走爾。
如湯銷氷。無別有氷知氷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存我。則如水之為氷。覺我則如湯之銷氷。氷湯雖異。同歸一水。別無能知氷銷者。所以存我覺我。同歸一性。別無能知我覺者。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如湯銷氷無。別有氷知氷銷者。此舉喻。譬如世上之人。用百沸湯潑氷相似。湯至而氷即泮同成一水。雖然氷銷去了。尚有能知氷之人。只如言盡。便是不盡。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湯喻智慧。所以東坡云。首斷更無能斷者。氷銷那復更知氷。存我覺我亦復如是者。今存能覺之我。覺前三相所覺之相。雖然遣除前三相之我。無那有我。不合更存。此能覺我盡者。便是壽命相。喻中知氷不合更存知冰銷者也。若依教家。約地位說此四相者。第一我相。即初地菩薩所犯。第二第三人相與眾生相。即二地至十地菩薩所犯。最後壽命相。即等覺位菩薩所犯。此壽命相。謂之貼肉汙衫。最後方脫得此一相。便入妙覺位即佛矣。
四明聰講師曰。壽命者。金剛經只云壽者不言命。今言壽命者。壽者是於色心五陰中。妄計有長有短。曰壽命者。亦於色心陰法界。計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曰命。其命壽只一也。大論分為二計。我命根連持不斷。以執此故。計有我身。名為身見。心照清淨者。心便是命。命只是出入息氣。氣只是風大。此息風若不清淨。則結滯。皆由此心知一切法。知者智也。智即照也。照一切法。曰覺所了者。一切業智者。此業即智。此智即業。以此無明業力。知於諸佛法。此智非一切種智之智。此是業上生此智慧時。人號靈臺。此智所不見猶如命根。世間知命者少。此之謂也。若心知命有長有短。知是幻化。空品云。心如幻化。故云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照即知也。即知見了一切法皆是虗妄。故云覺者。下一者字兼能覺智。能覺皆是塵垢。垢是四大五陰根塵識。皆為過患。能覺所覺能知所知並皆塵垢。能覺如湯。所覺如氷。故云如湯消氷。知氷消者是誰。能知所知並皆無體。故云者字。若存我能知之知。覺我所覺境也。亦如湯氷。能銷所銷並皆無相。故云亦復如是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脩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不能了達我人眾生壽命之相。雖經累劫勤脩。亦不能證無為聖果。
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圓覺疏曰。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相。雖是正法。亦同末世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下皆是明存我失道。謂既將此四相之心脩行。則行行皆帶能所。此皆是有為生滅之法。故不成聖果。正同華嚴云。多劫六度。不名菩薩。非唯不成聖果。亦謂正宗佛法中末世。何以故。夫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且正法之時。人不取相。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著其證相之時。雖是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頓教。了達病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莊子曰。世喪道矣。道喪世矣。
四明聰講師曰。神我本是藏性。性不自守。隨薰和合。於名色中。妄計有我。不了四相。縱經塵劫修行。終不成聖。為未除我。火性未斷故。除我是入道要門。大小乘若不除我。終非聖人。佛在世時。亦有如是。故云正法末世。今後五百歲中。法是正法。奈弘持者多以邪法誤人。呵佛罵祖。皆正法末世。其法雖正。弘者曰邪。謂之末世也。
何以故。
此一句徵起云。前來修行之者。劫數既多。行又勤苦。以何義故。不證聖果耶。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何故名為正法末世。蓋由執著諸相為寂滅之道。有所證悟。及有成就之名故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明認我為真。答云。謂只因不合。認我以為涅槃。有證有悟。有了有覺故。所以雖多劫勤苦。終無所益。譬如認夢身。以為自[A38]己。勤於家業。種種疲勞。終無一事益於資產。
四明聰講師曰。今世間有一種學無生之術。欲不生滅。起此之心。[A39]已落生滅。反求之者。去道逾遠。我是羅漢。我是無心。我[A40]已到家。以盲引盲。盲盲無窮。涅槃者。何法謂之涅槃。爾不識真理。二乘三界。小乘涅槃出分段生死。有餘涅槃。大乘破無明。登圓初住。證一分三德。大乘涅槃。佛是究竟涅槃。豈有純是凡夫三毒不斷纖毫婬怒癡性。全在何等涅槃可證。若將得神通。亦是涅槃。魔魅亦有業報五通。豈得為證涅槃。又大教斥小乘聲聞緣覺。亦謂之邪人。迦葉自云。未聞大涅槃前。尚皆邪見。何況錯認我人知見者。此如認魚目如珠。以為到家名悟名證。亦云我[A41]已成就。古有云。是揀擇是明白。若不擇良朋勝友。別其見之邪正。不獨自誤。亦乃誤他。其過可勝言哉。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蓋諭取相修行終不成佛。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舉喻以顯前文。疏云賊若在外。猶可隄防。養之為兒。如何撿獲。又知賊是賊。賊無能為。認之為兒。寧免破敗。以喻六根取境猶可制禦。藏識妄我。難以辨明。所以楞嚴云。阿難。汝今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壽禪師云。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家珍。収魚目以作驪珠。空迷智眼。又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莊子云。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故聖人去之。
四明聰講師曰。賊者即六塵之六賊也。於色聲香味觸法之中。自相劫奪家寶。豈復就聚哉。此正言賊者。是無明業識。此賊無始以來。害我甚多。只不自省此無明業識。亦謂之父子天性。本覺佛性。流浪之後。父子相失。今日修圓覺。會天性。定父子。無明法性一體。父即子。子即父。賊即將。將即賊。若也錯認。未免為他所害。
何以故。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前徵何以多劫不證。答云。由認我取證故。此又徵云。涅槃是萬法之真性。即我體性亦是涅槃。縱使認我取證。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於道耶。
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
愛我即愛涅槃。究竟未離於愛。但能降伏我之愛心。使之不起。爾不起之相。似涅槃相。其實非真涅槃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既憎我相。必憎生死。憎心未忘。終不解脫。
不知愛者真生死故。
本愛涅槃。擬除生死。不知愛心真生死根本也。
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既起愛涅槃之心。[A42]已為生死所縛。別更起憎惡生死之念。是名真不解脫。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疏云。夫生死輪迴。本由憎愛。欲求解脫。須盡二源。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棄苦欣樂雖殊。憎愛元是本習。帶之修道。佛果豈成。伏我愛根為涅槃相者。由調伏之故。愛根不起之處。相似涅槃之相。以似為真。本愛涅槃。擬除生死。愛心既在。即生死根。愛根憎苗。豈名解脫。謂只此愛涅槃心。便是生死之心。又[A43]卻安用別生一箇憎生死之心。只此一心在兩處用。既用此心憎生死。又用此心愛涅槃也。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此等憎愛心。在圓覺法中。非解脫之見故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法之一字即涅槃因。前云愛涅槃者名不解脫。故此又徵起云。若愛生死。即是繫縛。今悟涅槃。是寂滅一心之法。以何相狀。得知云不解脫耶。
四明聰講師曰。佛法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須以有心作無心用。今文云有我愛者。愛心不斷求涅槃者。愛心是無明。無明不破。若以愛心求無為。去道遠矣。伏我愛根者。如木只去枝柯還復再生。若斷木根。則求無生理。斷根證真涅槃。蹔伏愛根。如石[A44]壓草遇緣再生。即非究竟。外道凡夫以伏為斷。認為涅槃相。雖用藥治病。執藥為病。病根愈深。故云真生死。故名不解脫。不是法不妙。不解脫生死。自是汝用不得法故。經云。盲者不見。非日月咎。此法如人入陣中用武器。善用者游刃不傷。不善用者。揮戈刺吻非止傷手。命亦難存。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A45]己微證。為自清淨。由未能盡我相根本。
在[A46]己小有所證。便為自心清淨。蓋由未能忘我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以[A47]己微證為自清淨者。佛法大海。無量無窮。其能入之者。漸入漸深。今彼眾生。方且外知根塵假合。內覺性體寂然。殊未有大徹大悟之門。而我相根本必不能盡除。何以知之。下文用境驗之即知也。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A48]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
聞毀譽。而生瞋喜者。蓋由堅執我相。
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
執我之心。潛伏於藏識。而游戲於六根。念念不斷故也。宗鏡曰。識即是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只如莊子云宋榮之為道也。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阻。今彼眾生。未能臻乎此境。遇贊則喜。遇毀則嗔。以此驗知。我相猶在。何也。然世境違順。麤重易明。唯就法門最難覺察。但言為法嗔彼愛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此之我相蹔時潛伏。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若觸著逆順境界。依然於六根門頭熾然發現。常常永不曾有間斷休歇。古德云。聊將柱杖輕輕撥。燒[A49]卻三千與大千。然藏識者。屬第八識種子。諸根者。即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現行。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常無間斷。若約此中贊毀者。乃屬八風。稱利衰毀譽譏苦樂也。
四明聰講師曰。末世中即後五百歲。鬪諍堅固。學菩提者道也。今時學道者。我見不除。縱少知見。便謂了證。如此之人。只緣不識真菩提路。妄入異路邪鄉。以為真道。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故云以[A50]己微證為自清淨。佛在世時。九十六種外道。皆是邪見數。中亦有通力者。尚屬邪見。何況今時。唯以口業誑惑眾生。世無青白眼。隨順入邪鄉。以盲引盲。同入火坑。佛憫此輩。以苦切之辭。拔濟邪見。使歸正見。故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以邪化濟度。其人受者。自謂[A51]已得彼之真道。可出生死。豈知生死重積。實乃迷中倍迷之人。弟子與師俱從淪墜。若明眼人。善別淑慝。出其惡指其妄。此人便生瞋恨。盡世之中便為怨結。如是之人。只為我相不除。堅執我故。體是無明。第八識亦名梨耶識。此我識至究竟佛方盡。等覺菩薩尚未盡我。此識微細。故云執持潛伏內心八識田中。既伏在內。遊戲諸根。即六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六根門頭貪色聲等塵。順則喜。逆則怒。總我執不斷。所以我見居首者。謂若是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能斷除我相。安能悟入淨覺。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結前所說。至是存我失道。所以不能得悟入清淨圓覺也。
四明聰講師曰。覺是圓覺。此性淨之理。如白圭不容少瑕。或少瑕玼則不清淨。瑕即我執也。若留我執。性不清淨。如孤鶴不入鷄羣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若知我體本空。則知彼之毀我者亦無立處。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纔作我見。演說諸法。皆是我相。未斷滅故。
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我相未除。有此過患。若執人相眾生相壽命相。其患一同。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下乃是說病為法。此恐聞前佛說。贊之則喜。毀之則嗔。嗔喜未忘。便是我相。今此便擬忍受不嗔。用為無我。以謂我今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成。畢竟無我。我[A52]已空了。汝毀何人。念汝無知之故。今為汝種種說我空之法。只此見有無毀之人。便是未得我空。只此為彼說法。便是未斷我相。然我人眾生壽者。亦復如是。疏云。毀者是彼。說者是我。經文於毀者言無。此是反明過也。於說者言有。此是順明過也。
四明聰講師曰。若知我空。此空是本來空。非作為空。亦謂性德之空。此空空一切相。具一切相。非空之空。非有之有。此空有本來性中自具。見喜不喜。見瞋不瞋。乃本有何瞋喜哉。今我說者。不到此田地。因說故。人雖毀我。吾不生瞋。雖不瞋他。內念不息。蹔時捺伏。唯不形於顏色。念中仍存。故云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永嘉有云。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然立我能說。是以不瞋。若起此念。能所未亡。有彼有我。皆為我相未斷之故也。如佛世中有二人竊人蓮華。謀計云。他人忽覺。喚云誰盜我花。應當傚鴛鴦鳴。令他不疑。一人果入池中盜花。主人云。誰盜我花。不傚其鳴。[A53]卻乃應云。我是鴛鴦。為主所獲。元本我之一字畢竟未除。誰人不為此我病之所害。是以眾生壽命之見不斷。故云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乃是四病。眾生愚癡。說此四病以為正法。是誠可愍也。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執相修行。愈勤愈病。何由悟入淨覺。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善男子至增益諸病者。此結成。存我失道。所以不能悟入圓覺。病者即四相也。四相若存。總名為病。今彼眾生皆是以四相之病。作十方諸佛一心圓覺之法門。所謂認鷄作鳳。拾礫為玉。誠可哀怜。然雖勤苦精進。轉增其病。譬如將薪投火。以水助氷。是故不能入清淨覺者。此結障道。謂彼修道之人不合。以上來所說之病為法故。遂不能證入清淨圓覺也。
四明聰講師曰。如人有病必服諸藥。藥到病除。藥亦應捨。或有人以藥能治病故。執而不捨。藥反成病。豈知疾病易醫。藥病難愈。精進修行能說之人。悉名為病根本。只為不識真性本空。致以說藥為病。雖勤求道精進。不達我人性空。還生虗妄。學佛本為治病。久之反藥為病。徒勞苦行。如佛世有一女子。厭身燒身。臨將入火時。忽遇知識。汝燒身厭身。仍不脫苦。其苦復苦。不達性空。縱燒千身。亦不離苦。譬如壞驢之車。驢厭車壞了舊車。舊車雖壞。新車復來。不達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如鳥投網。無可出處。心雖念念欲出。奈何無可出路。要求出路。古云。游心法界諸心寂。如日依空不住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不能了達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雖以佛之見解。及佛所行之道。為自[A54]己脩行之法。終亦不能成佛也。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下文說將凡夫以濫聖人。先抑聖同[A55]己。疏云。佛說了義稱理法門。皆言心境本空。惑業本淨。凡聖不異。因果皆圓。就佛見之。理實如此。且眾生。迷倒[A56]已久。種習根深。縱令信解法門。現用元來隨念。但以分別心識。解他無礙言教。謂佛意亦祇如此。便乃歎天問地。撥無因果。不信有修有證。若作如此見解者。永嘉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又譬如貧人數他財寶。自無半錢分。不能成就圓覺。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未有所得。自謂[A57]已得。未有所證。自謂[A58]已證。如此妄語之人。蓋由未斷我見。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上文抑聖同自[A59]己。此乃是騁自[A60]己齊聖人。或者不定之辭。謂有一般騁[A61]己齊聖之人。未曾得聖人所證之理。[A62]己謂得了。未曾證聖人所證之智。[A63]己謂證了。若未證而言證者。根本戒中犯大妄語罪。所以佛於楞嚴會上告阿難言。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虗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貧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迂曲。莊子云。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見勝[A64]己而進道者。便生忌心。蓋由愛我之心。念念不斷故也。如此之人。安能悟入淨覺。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見勝進者心生嫉妬者。疏云。夫聖人用心。他[A65]己無二。見他勝進。或教法流行。以念念歡喜。必能隨順。自驗內心如此。或即證悟不虗。何以故。十方諸佛日夜常放毫光。伺侯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若有一人發菩提心學佛法者。十方諸佛則生無量歡喜。若自覺[A66]己衰他盛。則生嫉妬。[A67]己盛他衰則生歡喜者。縱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緣。勿錯認之謂得證者也。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者。此結成障道。謂皆因前抑聖同[A68]己。及騁[A69]己齊聖。兩類眾生。皆是未曾斷去我愛。由我愛故。所以不能悟入清淨圓覺。此淨業菩薩前問。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有三過咎。一不合認我為真。不能入清淨覺。二不合說病為法。不能入清淨覺。三不合將凡監聖。不能入清淨覺。觀此之意。是誰之過歟。
四明聰講師曰。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至入清淨覺者。此四見本是真如佛性起妄計故。為此色身[A70]已為實有。又計我能解如來藏性。即是我心。及四三昧是入道門。我是所行人。(妄計)我所解者是上人法。我所行者是如來行。如此解行。並是妄計。無非我人。於圓覺性終不成就。為有我見作主宰故。又有一種增上慢人。未得為得。未證為證。詐稱善知識。規圖利養。如經云。昔有貧窮人。逃於它國。詐號王子。彼國不識。以公主妻之。此人遇飲食間。常起嗔責。後有本國人。偶然見其公主。說如上事。此客曰教汝一偈。佗若起嗔時。便念此偈。其嗔自伏。偈曰。欠債逃它國。詐稱為貴人。麤食是常食。何勞復作嗔。此人嗔心果伏。今增慢人。詐云了證。邀求名利。嫉妬賢能。造地獄因。自不知覺。故云由未斷我愛不能入清淨覺。豈非詐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望成佛果者。不使求悟自性。惟令廣學多聞。則彼之我見。轉加轉長矣。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明趣果迷因也。希望成道者。此即趣果。唯益多聞者。此即迷因。大凡頓教宗旨。先須了悟覺性。然後方可多聞。廣其智慧。不妨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序云。醫方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然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句。一向徇文尋枝摘葉。不務了心。心既不了。假饒記得河沙會盡塵墨。於[A71]己何益。楞嚴云。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惧則所見所聞盡是增長一切諸惡。論云。多聞無智慧。是不知實相。譬如暗中有寶而無目。諸教說。聲聞人唯觀於果。不觀於因。如狗逐塊不逐於人。又如列子說。大道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莊子亦云。夫道不欲多。多則雜。雜則擾。擾則憂。憂則不救。此皆責不先了心然後多聞。列子說符篇云。楊子之隣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隣人曰多岐路。既返。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返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恠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也。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佗日與孟孫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合。彼三術相反。而同於儒。孰是孰非耶。楊子曰。人有濵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褁粮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不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非。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志。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說也。哀哉。芙蓉頌曰。休將聞見學玄宗。學得徒勞枉用工。爭似無為閑放曠。廓然豁爾自圜通。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
望成佛果者。不必廣學多聞。但須精勤。禁制妄念。
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當發廣大勇決之心。佛果未得。當令必得。妄念未斷。當令必斷。
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若無此等妄心。必可漸成佛果。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更須親近善人。方得絕諸邪見。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勸斷惑方成正因。意謂世尊勸戒一切眾生。欲成就十方諸佛廣大圓覺者。但當如我所說降伏煩惱。起大勇猛增勝之心。若未得圓覺真實境中。大智慧光明義。徧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清淨不變義。常樂我淨義。一切妙用者。當使令克獲成就得之。若未斷去凡夫顛倒境中。貪嗔愛慢。諂曲嫉妬。一切障礙虗妄之法者。當使令斷除。一切恩愛。悉皆空寂。則無上佛果自然成就。更須求善知識以為證明導師。不墮落邪見。何也。疏云。商人入海。須假導師。學者修行。必資善友。所以禪宗云。威音王[A72]已前。無師自悟。威音[A73]已後。無師自悟者。盡是天魔外道。貪瞋愛慢者。此即根本煩惱中生也。愛無別性。貪數所攝。諂曲嫉妬。即小隨煩惱也。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若於所求善知識處。不能信受其法。別生憎愛。則不能成就圓覺廣大之果。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上文乃順釋。此文乃反釋。反明不生憎愛。則得證入圓覺。憎愛者。於自生愛。於他生憎。所以道。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四明聰講師曰。善男子末世眾生至清淨圓覺者。求道者用心希望。亦是我慢不滅若用心求悟。亦是我人。縱得一知半見。復入我鄉。真道不在多聞。不在強記。佛頂云。阿難汝雖憶持諸佛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不如一念修無漏業。又云。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故經云。惟益多聞。增長我見。若要修真道者。須用圓覺寂照。散時止之。昏時朗之。勇猛精進。強軟降伏滅除煩惱。發四弘誓願。誓度生。誓斷惑。誓學法門。誓成佛道。觀心愈進。則嗔愛諂曲對境不生。復將所見之境。一一皆是圓覺。以覺照之。所對之境如湯消氷。忽有障重境界不退。求善知識決擇明白。庶不迷邪見。所求之師別起愛憎。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覺城者以城喻覺。即法喻雙舉也。城有三義。一防外敵。二養人眾。三開門引攝。謂一了心性眾惑不入。如防外敵。二見恒沙功德萬行圓增。如養人眾。三道無不通自他引攝。如開門引攝也。若能歸悟剎者。剎即梵語。剎那。此云世界。此如率土之土。無非王土。行人既悟法法屬悟。如云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見邪法邪法亦成正。法愛者即涅槃也。我身本不有者。我身即憎愛之本。欲除憎愛。莫執妄身。所依既空能依何立其由。皮既不存。毛將安附。
唐圭峰定慧禪師宗密頌淨諸業障菩薩章曰。
淨諸業障菩薩章終九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253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四明聰講師曰。觀夫聖賢垂訓以身者。是稟父母之遺體。誠不可毀傷。但凡夫無知。執之為實。生我所相。地持經云。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我著。則無世間受生身處。大論云。一切世間中。莫過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名是心。色是質。是故淨業障。雖[A1]已自度。亦欲度人。於無迷悶處。起生迷悶。問於如來。釋迦老子。又於鬼門貼掛好肉剜瘡。窮四見源。故有此章來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