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夾頌集解講義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徵修行也。言普賢者。此有三釋。一約自體。謂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經。曲濟不遺曰普隣極亞聖曰賢。三約當經。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然學道之人。欠文殊普賢不得。須得智慧眼睛。於一切處一切時。覷破一切障礙境界。故云毗盧遮那如來。以金剛王寶劒。授與文殊。文殊常用此劒揮斫。此是文殊大智也。其次要得堅固道力。克荷如來付屬之重擔。使後五百歲中佛種不斷。又云普賢行願徧滿虗空。此是大行普賢。今此門中依圓覺妙心徵幻法。而明正行故。當此菩薩請問。大乘者大以簡小。乘以運載。大乘以本始二覺為體。願者希求樂欲。聞此圓覺清淨境界者。指在文殊章中。聞佛宣說廣大靈明圓覺境界也。修行者。譬如道路久被損壞。當修整令平坦。使一切人長行此道。今此亦然。無量劫來熏習無明生滅種子分。彼分此憎愛我慢種種損壞。今當除去。令此心地坦平。然後十二時中。常行此道。問。未審此平坦心道。其行相如何。答。華嚴經云。佛子於一切時。當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憐愍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成熟眾生故。調伏眾生故。教化眾生故。覺悟眾生故。清淨眾生故。
四明聰講師曰。於是普賢菩薩。至而白佛言者。普賢者。伏道之頂。其因周徧曰普。斷道之後隣于極聖曰賢。又翻徧吉。從座而起。請問世尊。儀式並如前釋。大悲世尊至云何修行者。徧吉因聞前章。知是空華即無身心。受彼生死動。宿疑情啟揚三門。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既知一切如幻。則身心亦是幻也。何故復以幻身幻心。修彼幻法。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問幻幻何修也。若彼眾生者。指前當根之人。知如幻者身心亦幻者。此領文殊章知是空華之解。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者。此問起行。以幻者即幻智。於幻者即妄幻。意謂於文殊章中。聞佛宣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既知妄身及妄心。皆如幻師作幻術故。以巾結為兔馬。並皆不實。只此能知之智。亦是不實。我今云何以智幻却遣其妄幻。普賢意謂。若以真遣妄。則合其理。何故以妄遣妄耶。然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普賢設此一問。特為後代撥無因果不肯修行之人。除執故也。
四明聰講師曰。太虗水月。並喻體。生兔角龜毛。皆況名。假因動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雲駛而月運。故經云。心如幻化。馳騁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滅之。答意還以幻智滅此幻心。普賢方且興難云。既以幻智滅於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窮。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滅諸幻性則冥。然無心亦無修行之人矣。其性既不可滅。則修行非幻也。何故復謂修行如幻。此菩薩設問之意。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第二問。斷滅誰修也。諸幻即上文說妄幻與智幻。若以前妄執身相妄幻之心。與彼知覺之智幻心都拂盡之時。我則無有起修行之智心。如此之時。都成斷滅外道解。遣誰修行。若此所見何得成佛。若要成佛須假起智之心修行。既要起智修行。世尊又却。如何重說起智之心。亦是妄耶。
四明聰講師曰。既用幻智滅自心。幻心智俱滅。幻觀幻境俱遣。復誰作主宰。云何復說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問師。如何是佛。師云。佛在眼前儞自不見。曰如何不見。曰為汝有我在是故不見。曰如和尚無我。還能見否。曰纔分儞我轉加不見。曰無儞無我人還能見否。曰既無儞又無我。教誰能見。今之幻心。亦復如是。以聲止聲。如谷答響。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若謂本來不須修習。則常在幻中。不明幻境。令彼妄心何由解脫。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三遮不修之失也。此恐惑者云一切如幻。無不是覺。覺性無生。本來清淨。但知便了安用修行。故此遮云。若謂一切眾生本性之上。本來清淨圓滿。無修無證之時。爭奈一切眾生。見今輪迴生死大苦海中。受種種形。躭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幻化不實顛倒境界。謂此是我。此是彼。乃至田園屋宅。盡將作真實之事。曾無一人了達覺悟知是虗妄不實之境。譬如幻師結成兔馬等。曰幻化。者無而忽有。謂之幻有。而忽無謂之化。只是幻師。以術之故。將手巾作兔馬。此是無而忽有。纔到解術之從。兔馬依前只是手巾。此是有而忽無。此約喻說之。苦法說之時。一切眾生未入父母胞胎。亦無此身。既一念不覺入胎之後。便有百骸四大五蘊九竅。此如將手巾結成兔馬也。纔到一口氣不來。一化而為臭腐。再化而為塵垢。雖一指一爪一毛一髮欲存之。而不可得。此是幻師解術兔馬還空也。既然不覺不悟。躭著虗妄顛倒之境。認為實有。於一切處一切時。前念續後念。後念續前念。盡是塵勞妄想。情狀萬態。顛倒分別計度之心。如此之時。如何得悟理見性。棄背生死。解脫於涅槃。所以圭峯云。從來不達事。妄想不解脫。令還不了知。如何得解脫。
四明聰講師曰。古德云。要免心中閙。應須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免心中閙。三世十方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塵。若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鬱頭藍弗得非非想定。居山為飛禽所惱。居水邊為魚龍皇惑念。欲殺是禽魚。後退墮作飛狸。形如大鵬。一飛何啻九萬。兩翅收錄眾生。如夜蝙蝠拾於蚊蚋。善星比丘往昔為菩薩子。今生近佛一向毀謗。生身陷入地獄。此等並無師教為緣。縱任妄心以受輪轉。此虗妄心不依圓照觀力。破此業識則永沈生死。故啟三問慇懃發明。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A2]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誠請許聽也。言如幻三昧者。如幻不實。前喻中釋。三昧此云正受。疏云不受諸受故曰正受。受以領納為義。如明鏡當臺。而鏡中本無青黃赤白長短大小闊狹之相。此雖不受。而不礙青黃赤白長短大小闊狹之相發輝。菩薩修如幻三昧亦然。於平等覺性之內。上無菩提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萬行可修。雖無可未可度可修。亦不礙饒益有情。利樂群品。廣修萬行。只要如夢如幻相似。且如見有一蟻落水之時。若不救之。便落小乘見解。若菩薩之人。不妨即便救之。正當救時。不見有能救之人。所救之物。此謂之修如幻三昧也。又如學道之人。於十二時中。行時不得作行會。住時不得作住會。乃至坐臥看經禮拜。慈悲方便。並不得作一𮈔毫。情見執有。然後不妨行住坐臥等。所以道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事。
四明聰講師曰。願為來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真歇科為第四問。今謂。此因發上三問。如尋病根。今此願為如請藥方。若能依此法印。無明心識氷冸雲消故。作結上三問也。今請世尊處方。合藥治病。故云願為末世方便漸次修習。作是語[A3]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者。三請為禮。誠至意切。爾時世尊至如幻三三昧者。焰幻之名通於偏圓。今從圓說一心三幻。楞伽云。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義大乘圓頓。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無體。雖然無體水月宛然。昔猿猴見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池內。我等救之。一猿攀樹枝。次第相綰直至池底。樹枝忽斷眾猿墮水而亡。皆由眾生愚癡。探於水月。不識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漸次。至默然而聽者。若非諸佛方便。點示如幻三昧。究其體性幻實幻虗。滅幻法門。則我等未受輪轉。故誡之諦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答文有四。今一標幻從覺生以為義本也。言眾生六凡也。種種幻化。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是有漏之法。如來即佛也。圓者離相不偏。覺者空而不空。妙者染而不染。心者梵云乹栗䭾。此云堅實心。不同緣慮集起之心。此心之一字。今約五教明之。若愚教假說一心。謂小乘人。不知心外無法。執心外有境故。若始教。以第八阿賴識為一心。謂心外無境故。若終教。以如來藏為一心。理事無二故。若頓教。以泯絕染淨。但是一心。破諸數故。若圓教。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謂理事本末無別異故。今此心乃是泯絕染淨。但是一心之心也。謂此頓宗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更不依倚地位漸次。意謂一切眾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內之一身。外之萬物。一切有漏之法。並從十方諸佛。廣大靈明妙心之上起。此是妄從真起。此中便是起信三細六麤也。問此之圓覺妙心凡聖平等。令經何故不云眾生妙心耶。答。諸佛[A4]已證故。眾生性具故。所以獨標佛也。
四明聰講師曰。一言幻者盖三種幻。一者四性無生幻。二者一理隨緣幻。三者以性奪修幻。前二種屬偏。前行門之幻為權。實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奪修之幻。此幻乃圓具諸法。偏發由熏以性奪修。法法無作。亦謂之性德行。一塵應色無非法身。自他依正不逾秘藏。方為色香中道起對法界。此非虗幻之幻。乃依圓覺妙心而起。此幻為之有本之幻。不同無本之幻也。一切眾生者。十法界之眾生。即四聖六凡也。眾生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蘊。六根六塵。謂之種種幻化。此種種幻全本覺妙明真心而生。故云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如地界餓鬼刀山劒樹鑊湯爐炭。全是圓覺妙心大用發生。觀經云。地獄猛火化作清涼風。調達地獄種性。法華授記。為天王如來龍女。畜類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經論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奪修如何銷釋。只謂眾生無始無明。強生隔礙。以至生佛體殊。色心不泯。若也順性圓修覺。觀寂照之功。始覺有力體用顯現。成就自性本具圓覺。然後迷悟體用不二。波水濕性無殊。其或不然。精義必無二。至當止歸於一也。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妙心未明諸幻競起。譬如空華從空而有。及至幻滅。妙心獨存。譬如華滅空性無損。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下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三中。一舉喻釋也。前說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似人緣眼病之故。所以妄見空中有花。故曰一翳在眼千花亂空。一妄在心河沙生滅。眼翳若除空花即滅。而此廣大虗空之性。本無損壞。所謂翳瘥花亡眾生即佛。故起信論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華嚴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造。心若滅時生死盡。
四明聰講師曰。猶如空華。從空而有者。此喻。圓覺妙心中。本無眾生。亦無諸佛。只為真如不守自性。無明熏發。本覺妙明。轉作無明故。有生死。今於生死中。具有菩提種性。遇佛出世。及善知識教。修圓覺寂照。復觀生死結根知是空葉。此生死空華。亦復從何而有。此全本覺大圓覺性而生。非別有生處。水從水結。妄從覺生。猶如空華者。空華是妄。從空而有者。且指覺性。但此覺性亦是妄。覺未可認為真覺。亦是圓外之月。其實名為始覺。又如空華從眼翳生。此翳無根。體是無明。此無明又從法性而生。故云從空而有。暫指為真。雖為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為始覺。有破妄之功。緣被眼翳之累。真還成妄。若始本一合時。無明法性俱遣。境觀雙亡。無復差別。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者。幻翳若滅。幻華亦隨滅。病除也。空性不壞者。此空性名為始覺。畢竟不壞。且存藥方。故云不壞。修顯極時。復本妙明始本一合有無俱遣。境智雙融。金剛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彼幻心者。因幻而起。復因幻智方得除滅。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諸幻悉滅。圓覺本性。元不曾動。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第二法合本義。幻心即妄幻也。幻滅即智幻也。謂眾生既起妄執。四大六塵緣影之幻心如何除去。須是依倚彼知覺者。幻智之心而滅去也。此謂之明來暗謝。智起惑亡。如秤兩頭低昂不等。雖然滅前妄幻之心。尚存能覺幻智之心未妄。更須妄幻與智幻都拂。却到諸幻盡處。方始見本來圓覺妙心。無去無來。寂然不動。其猶波因水起。波滅水存。幻從覺生。幻滅覺滿。方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這般田地方許。移身轉步十方。縱橫萬化千變而無窮極。此一段文。盖普賢前問幻幻何修。今答云。不妨以幻修幻。正如以屑出屑因聲止聲也。
四明聰講師曰。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幻心境也。即一念陰心是。此幻陰心。亦起作幻智。還照幻境亦一念也。謂之境照於境。智照於智。如燃火杖。亦復自燃智起為幻滅。幻為智滅。幻之智非智。不滅故。云眾生幻心。還依幻滅。滅幻之智。智即是幻。如湯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謂歟。諸幻盡滅。覺心不動者。諸幻指眾生四大五陰色心依正種種諸法。皆名為幻。故云諸幻也。盡滅者。諸幻從覺生。覺生即幻滅滅幻之覺。猶如虗空。故云不動。須知諸幻本從翳生。翳滅幻滅。翳幻本一體。翳幻從覺起覺還滅。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還將心藥醫。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頂經云。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與今文會。如上答以幻修幻竟。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離幻說覺。尚在幻中。依幻而言故宜為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本來覺性。不屬有無。若說有無。皆未離幻。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幻滅之後。覺性如如。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第三兼拂問幻之覺。拂有三重。第一若謂對妄幻說有覺悟之心者。此是對待之法。只此能覺之心。亦是幻也。第二若謂前來之覺。乃是對幻之覺。今不對幻說覺。自別有一真覺者。若起此心又未離幻。與前依幻說覺一般。前是犯著麤病。此是犯著細病。第三若更謂前說自別有一覺。乃是著有。今和此有覺。一切皆無。只這說無底心亦是幻也。何故若謂自[A5]己分上。有此一段殊勝奇特之事。充塞六虗。徧滿法界。此是於圓覺性上分外著一箇有。遂成兩箇。若謂只這奇特殊勝之事都無。又是於圓覺性上分外著一箇無。亦是兩箇。所以道捨一取一。終無了日將心用心轉見病深。又云葉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雲門道。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不明。面前有物是一也。透得一切空。隱隱地似有箇物。亦是光不透脫。是二也。是與麼也不得。不與麼也不得。然則畢竟如何用心。但將前對幻說覺之心。與不對幻說覺之心。及說無覺之心。諸幻一時拂去之後。方是不染二邊清淨。無去無來。不生不滅之覺性也。故金剛云。如如不動。又云。有無俱去處。特地好乾坤。
四明聰講師曰。依幻說覺。至亦復如是者。此答第二問。問云。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從諸覺生。覺只是一。何云諸覺。推其問中云。若諸幻性緣上。幻性有種種曰諸。今以幻智滅於諸幻。故覺亦有諸。故云諸覺。依幻說覺。覺亦名幻。故云猶未離幻。此覺妄覺也。亦云始覺屬修也。今若以性泯之。以性奪之故。修與覺並皆為幻。此覽既從妄而生。還能滅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覺。妄既滅了。此覺亦須自滅。如獵犬。相似獵既盡[A6]已其犬自烹。妄既盡[A7]已覺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無主。但能塵銷覺圓不須復問誰作主宰修行也。說無覺者。亦復如是。上文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若無覺妄之智。如渡無船。安能到岸。須用此妄覺。如火燃木。無此覺智。舊病仍生。眾生長受生死。但今文若說有覺者。有覺亦妄。是妄皆除。到此聖凡情盡。若羚羊掛角。靈龜曳尾。絕蹤絕跡。方見圓覺。是故幻滅。名為不動者。上問中。云諸幻盡滅。則無有心。將誰修行。今意但除其幻了其生死。何慮無修行人。偈云。
如上答第二問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遠離一切幻境者。本由堅固執持求無一切幻心。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我之靈心如幻化者亦當遠離。不可執著。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遠離諸幻之心。亦是一幻。亦當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欲遣遠離之心。亦是一幻。亦當遠離。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下三展轉。離幻顯覺。其文有四重。一離妄。二離覺。三遣離。四遣遣。前二是我執。後二是法執。從善男子。至虗妄境界。此第一離妄也。謂世尊召普賢及一切眾生修行之者。合當如我所說勸誡。於十二時中。遠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幻化虗妄。不實之境界。所謂出乎陰陽造化。形器度數之外用心是也。由堅執持。至亦復遠離。此是第二重離覺也。雖然。妄法皆捨。猶尚堅執能覺之心。確然不捨。只此能覺之心。又是虗幻。不真實心。亦當離却。遠離為幻。亦復遠離。此是第三重遣離也。雖然。離得能覺之心。尚有能離之心未忘。此猶是細病。只此能離之心。亦當再遣也。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此是第四重遣遣也。雖然。遣得能離之心。尚有微細能遣之心。未妄。只此能遣之心。亦當更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譬如遇著冤家。但莫與他共住。即得無患。
大凡學道之人。於十二時中。常以觀慧念念不斷。如雞抱卵。須是暖氣相接始得。又須知有細病。若坐在情執中。棄捨不得之時。喚作礙鷹之物。所以藥山告李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峯頂立深深海底行關閉中物捨不得俱為參漏。所以道。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難尋。可中尋到無尋處。方信凡心是佛心。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盡離一切幻心。則幻無所容矣。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後密顯真覺也。言密顯。則經中無覺字。故上之四重。虗幻之法。一時遣盡之後。又却依前面前活鱍鱍地。動地放光。在在處處迴避不得此方。是本來真覺之性。全體獨露。無一絲毫是外物。到此境界。諸天捧花無路。外道潛覷不見。
圭峯云。靈靈自覺元無物。擾擾他緣盡是空。
白樂天云。前後際斷處。一念不生時。纔更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四明聰講師曰。善男子。至虗妄境界者。此第三問。上文云。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脫。今乃勸云。應當遠離。應當即勸修也。眾生若不依教修觀。無明業識如何解脫。則輪迴無際也。若依師教。以教照心。則遠離一切幻化生死。況生死結根。如銅墻鐵壁。非幻智如何得出。故說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現前六根六塵。故心經云。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根塵既淨。覺圓滿故。即上文淨覺隨順也。由堅執持。至即除諸幻者。以上四離四幻。皆是徵釋。幻心執情執情不遣幻妄。復生此之幻智。展轉微細。眼伏藏識。最為難遣。以為四離離之。諸家解釋不同。今用天台。解法華經知法常無性。用龍樹大論緣生四句。解知法常無性云。無自生性相。無他生性相。無共生性相。亦無無因生性相。無相亦無。故曰實相。實相即今圓覺妙心也。今觀此四離四幻。即龍樹四句性計也。一者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即論中云。無自性也。既遠離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塵境界虗妄浮心。若執之不遠離。即計自性也。今既以性奪修。即自性計。根塵一一無作。六根清淨也。即自性離計也。由執堅持遠離心故者。遠離心即始覺也。亦即從妄中起此覺也。即妄覺之智此遠離心智雖從性起大似從外而有似有能覺。即論中計他生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復遠離也。遠離為幻。亦復遠離者。此論中共性計也。遠離屬他。為幻屬自。自佗共成執計。破云。離時既無。共時安有。既非共生。計執自亡。故云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此論云。無因性計。計其無因而生。即非有非無。不因有無而有。此謂之無因故。此謂之計自然執也。破云。此非無因不生。有因緣故。亦可得生。即今文遠離是觀是智。離幻一句是妄是境既遠離。則無觀智。既云離幻。則無有妄心。若執境智計之為執。今復遠離故云無。無因性亦復遠離也。故大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如上四離四幻。皆計四性。自佗共離四離。各有四計。四四十六。四幻各有四計。亦有十六。四幻四離。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無根。皆從圓覺妙心而有。今反觀圓覺妙心從我心有。今觀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又觀心無心注。不住法。不住結使。不離使海。雖體煩惱。不離煩惱。四病出體。心華發明。故云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烟滅。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喻顯也。木喻妄。火喻覺。灰喻離。烟喻遣。合是烟滅然後灰飛。此譯人之倒。謂前文四重離妄離覺遣離遣遣之意。喻如大地生木兩木相因。熱性纔發。則火出燒却木橛。然既燒了。雖然有灰也。被風吹去。烟亦滅了。而大地不曾動著。却將大地。喻圓覺性元無起滅。龍牙云。學道如鑽火。逢暖且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四明聰講師曰。以木鑽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滅。今云二木相因所因之木。譬妄執心而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觀。即幻智即能觀觀也。能所相即境與觀合。境觀相研。中間無明陰妄方盡。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觀也。砧槌自分能所。中間無明虗妄即物也。鑪[A8]鞴既發砧槌現前。中間之妄心無逃避處。不得不消。妄心消處真覺妙明顯發也。二木相因一木是遠離。即能觀觀也。一木是所觀陰境。故云一切幻化虗妄境界陰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盡者。火喻空觀能壞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經云。由堅執持遠離心故。遠離心即上能空觀。若更執此能空觀。藥還成病。故須遠離。即二重能所也。灰飛者。喻空觀。本是藥能治病。病去藥亡。又復執此藥。藥還成病。藥病之執如灰。亦云執空之病。
既空一切相。復執於空。此為之空病。
圭峯云。本烟在前。灰在後。謂譯師之倒。今謂不然。正是灰前烟後何謂也。此是藥病。灰尚有形相。喻遠離為幻。此幻尚麤故以喻灰。非譯師之倒。此藥上之病。亦須遠離。此第三重能所砧槌也。烟滅者。喻上藥病。更合新藥。治舊藥病。此是新藥病。空上空病故云離。遠離幻有。兩箇離字者。便見藥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還成障。亦此經菩薩為解礙也。可謂大聰明人前果有三尺暗。故云亦復遠離。此四離四幻。但分麤細。此四離等。如銕銅銀金為鎖。雖分貴賤鎻義為一。並須去除。若於此四。外更起計著。又如之何。亦須斷除。今且云四者事不過三。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以木鑽火。木為火焚。木火俱盡。獨有地存。如以幻心復修幻法。諸幻盡滅。覺性常在。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此合喻也。以幻者。即前文殊章第二番智幻。修幻者。即前文殊第一番妄幻。意謂用智幻修習妄幻之時。亦如母人鑽火。相因兩木火出。木燒灰飛烟滅。雖然用智遣得妄幻。尚有智幻存。更將智幻一時盡遣。然後遣不去處方不虗豁。不同斷滅外道空無之見。古云。妄起即覺。妄滅覺滅。覺妄俱滅。即是真如。問。一切盡滅則心心佛。答。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心知是幻。即當遠離。何假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盡離諸幻。即是真覺。頓悟本心。更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西蜀復菴暉禪師曰。此第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也。此普賢前問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今答云。但照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有漏之法。是幻妄非實。即是離幻更不必方便。譬如世人夢見身瘡。百計千般求藥療治。纔睡覺之後。此瘡本無。更求何藥。學道之人但離得幻。法即幻便是真覺。更無地位漸次階級。所以云一念頓悟便是觀音。彈指回心立為妙德。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更勸囑云。一切菩薩及末世頓機眾生。但依我教法修行。便可永超夢幻。出離輪迴。真趨無上佛果菩提也。
四明聰講師曰。以幻修幻。至亦無漸次者。以幻修幻。合兩木相因也。諸幻雖離不入斷滅。合上火出木盡。知幻即離不作方便。合灰飛。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合烟滅也。一切菩薩至求離諸幻者此。總結普賢三問。若能依此四離四幻修行故。得永離諸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唐圭峯定慧禪師頌普賢章曰。
普賢菩薩章終二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253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經起普賢菩薩章。
西蜀復庵暉禪師曰。解行綸貫。先舉類以顯。大疏云。此經人法儀式懸符華嚴。且說人儀式同者。華嚴經首。先是文殊起請。次是普賢。其次諸菩薩。今此經亦然。首先亦是文殊請問。次普賢。又次普眼諸菩薩。此謂之人儀式與華嚴同。法儀式與華嚴同者。且華嚴八十卷經。不出是信解行證。第一菩提場。說經六品十一卷。舉如來依正之果。勸一切眾生忻樂生信。此屬信。經第二普光明殿。說經六品四卷。第三叨利天宮。說經六品三卷。第四夜摩天宮。說經四品三卷。第五兜率天宮。說經三品十二卷。第六佗化自在天宮。說經一品六卷。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經十一品十三卷。共四十一卷經。乃脩因契果令人生解。此屬解經。第八三會普光明殿。說經一品七卷。乃托法進脩令人成行。此屬行。經第九逝多林。說經一品二十一卷。乃依人證入法界成佛之德。此屬證經。今此經亦然。第一文殊章經文。通為上中下三根。開發信解。第二普賢一章經文。通屬上中下三根開行。然後次第分三根證入。且上根人二空觀法界觀證入。中根人三觀諸輪證入。下根人道場加行證入。此之儀式與華嚴同約教相配。二菩薩者。先問云。如華嚴九會之中。文殊則出會諸問。普賢只在會中。更不動何也。請普賢表理。文殊表智。由智有迴轉之義。能和會頓教終教始教愚教。歸於一眾別教也。今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一章。二空觀是頓證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且如先悟後修者。如日出後生。先脩後悟者。如眼藥病痊。先悟後修者。譬如欲往佗方。必先遙見所在。然後裹粮而行。先修後悟者。如先行然後忽到。切見今人多有將解悟作證悟。只是解到諸佛。解處行全未有。一旦忽遇逆順境界。無明煩惱則生滅之心依前尚在。與凡夫何異。要敵生死不得。要須依解起行。方得證入。此經正對治此等禪病也。
四明聰講師曰。諸經中多先列文殊普賢者。盖二聖來此土佐輔釋迦。凡說經處。無不居其左右。如觀音勢至輔弼彌陀。二聖乃淨土中良伴。文殊[A1]已成正覺。號龍種上尊王佛。觀世音號正法明王如來。普賢勢至未詳所聞也。凡此聖流。皆下喬木入幽谷。降尊就卑。共成一同慈薰。眾生發明圓覺。今第二章普賢菩薩。啟請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異前章更不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