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進善之階段
今天提出一個與人生非常切近的題目,這題目就是「人生進善之階段」。
一 人生之解析
照通常解釋起來,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麼?我且來解析一下,可先分作兩大幹:一、理性,理是普遍貫通的,與之相對的就是事相。我們如果把人生解析開來,可以分作理性與事相兩部分。二、事相,就是事實上的人生相,依此以顯出我們是人的,這就叫事相。在這事相部分,又可以分成三類:甲、根塵:根塵是佛典上特定的名詞,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普通稱之曰五官。與五根相對的是五塵,耳聽見的謂之聲塵,眼見的謂之色塵,鼻嗅的謂之香塵,舌辨的謂之味塵,身接的謂之觸塵,還有一部分的法塵。這五根、六塵,是人生中分析出來的物質部分。乙、心識:關於心識的分析,肯先要知道人生不但有物質的部分,而且還有精神的部分,心識就是人生的精神現象。分析來講,可以分成四類:(一)前五識,即由眼、耳、鼻、舌、身五根發生出來的五種不同知識,五識是根據五根而發生的,所以不能獨自的存在。(二)意識,這意識就是第六識,前五識僅有感覺,而這第六識能構成有系統的知識和思想,來完成人生的一切。對於人生的精神部分,要詳細的分析起來,尚不止此;五識所依有意識,而意識背後還有(三)意根。如見色依於眼根,聽聲依於耳根,所以意識也並不是憑空發生出來的,而是依意根發生的。(四)在意根後面,還有一個識叫藏識。這個藏識,什麼都被他所包藏,與庫藏一樣。無論什麼東西,都可以包括在裏面,等到要用的時候再一樣樣拿出來。譬如十年二十年前所經過的事情,到了現在,如果要用著它就馬上可以把它復現出來,宛與目前所做的一樣;這就是藏識的功能。無所不包羅、無所不收藏的藏識,是廣博無涯的,但它是意根最親切的根,同時還是為意根緊緊吸住的東西,為意根拘執為我。丙、分位:時間空間及人生所經過的生老病死等,謂之分位,是根塵、心識離合變化而附現出來的,並沒有獨立的性質。在事相裏,最重要的還是心識,心識中還有心所:在意識上所起的心理作用是很多很多的,這就是五十一心所有法;在前五識,共有三十四種心所有法;在意根上有十八種心所有法;在藏識上最少,祗有五種心所有法。如果要詳細的解說,佛書中有一部比較清楚的百法明門論。講到許多心所有法分配到各心識的,還有一部八識規矩頌。
現在,再將人生的善與不善,區別分析一下。人生的所謂善,是能夠使本身的性質成為純粹優美,同時還能領導大眾,為大眾解除痛苦,使大家安寧利樂,這就叫做「善」。與此相反的,就叫「不善」。在這善與不善的兩者之間,還有一種「非善非不善」的,佛典上稱它為「無記」,因為沒有辦法來記別它是善與不善的。包括這善與不善以及無記而最複雜的,常首推意識,所以意識的變化很多。意根的性質最為特別,它既非善又非不善,所以也可以稱它為「無記」;但它雖然是「無記」,而它的性質是暗蔽的,如一間暗室一樣,故是有覆性。藏識與根塵,亦同為無記性。至於理性,本來是清淨的。事相雖然未是清淨,但可以用改造的方法來使它清淨,所以也可以說是可能清淨的。
二 進善之階段
在古今的聖賢豪傑,他們對於人生都抱有一種改良的目標,努力進行於改善。至於改善的階段,約可分為下列五種:
一 生活之改善
人在世界上,脫不了經濟與政治:人群的社會生活,非經濟不為功;至於政治,它能調劑保障人群社會生活的安寧。所以,我們要改善人生,首先要改善經濟與政治,也可說是人生根塵部分的改善。
二 德行之改善
這就是道德行為的改善。在佛學上說起來,就是戒律,比較生活之改善還要密切。孔子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他就是叫人提高人格,成就德行。所以德行之改善,就是倫理道德,對於人生之改善及於人身五根前六識之分齊。
三 定心之改進
前面所講的德行,在佛學上謂之戒律,它自有充分的力量來規範我們,改善我們,但還不能把我們提高到超人的地位。這因為在道德行為的改善上,祗做到五根六識的改善,還不能將這最複雜最活動而最富創造力的意識,集中在一處而積極改善的原故。所以、定心最著重於意識;定就是將心的力量集中統一起來,所以定心的改進更為深刻。本來定心改進,又可以叫做精神上的修養,中國古時候的道家,也都有這種精神修養的。假使能夠修得禪定初步的功夫,差不多是另進入了定心的世界,定心世界與現在的世界性質完全不同,因為它是超過欲界之外的色無色界,於是這個人就到達了超人生的地位。但這還不過是第三種階段,祗能做到意識分位上的改善,沒有把意根改善過來。
四 淨慧之改進
淨慧是證明本淨理性的真慧,它能消滅照破一般的黑暗而使之光明起來。我前面已經說過,意根是黑暗得像暗室一樣,所以必須以淨慧的光明來消滅照破這種黑暗,使意根澈底澄清起來。永遠清淨,即所謂轉六七識成為妙觀察、平等性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此處,則他已成為超超人,或為菩薩了,這是人生進修中的第四階段。
五 淨善之圓滿
如已進修到這樣地步,還決不能就此中止,必須要更進一步,使無記的藏識與根塵澈底改善而達到第五階段淨善之圓滿。因為意根雖然經過努力的改善,而藏識根塵還未澈底清淨,所以還要更加努力,進而到達淨善之圓滿的階段。像這樣,纔算是到達了佛學上人生進善的究竟,並且這個人就可以被稱為佛了。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3 冊 No. TX03n0002 第二編 五乘共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