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起源
- 一 生命是什麼
- 二 科學說生命起源
- 三 哲學說生命起源
- 四 宗教說生命起源
- 五 佛法對於生命之說明
- 甲 法界眾生無始終
- 乙 世界眾生可說起源
- 丙 有情一期業報可說起源
一 生命是什麼
「生」,普通說的生存,對滅亡而言。生是生起,本來沒有而現在新生,叫做生;生起了繼續存在,名為存。滅是毀滅,毀滅到最後的空無名亡。但生命之生,非生存滅亡之生,而是平常所說生活的生。生活與死相對,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生死的生;生與死對,活的名生;所謂生命,就是活的生。普通叫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名生活,比如衣食住等;衣食等資養人的生活,所以叫做生活,是後來附加上去的,而真正的生活,是對「死」而言的,這才是此處所講的生。
「命」,平常有命令、命運等的意義。此中所講的命,是佛典上所說的命根、壽命。普通所講的生命,不限動物,亦可通於一切植物。佛學上講的命根、壽命,則單屬於動物的有情;有情,雖不限於我們所能見到的動物,以種類而言,實是動物的一類。普通所講的生命,連植物也包括在內,一草一木都有死活,當其生活時都有繼續不斷的生命。命,可以說是一條一條的,如打死一牛或一馬,就說害了一條生命,而此一條命,也正指「一個生活的繼續」而言。在這一草一木,也都有生活的繼續,所以也各有生命,且是個別一條一條的;此一枝草的命,非彼一枝草的命,牛馬草木等這樣一條一條的生命,就是通常生命的意義。有生命的東西,要是給它斷掉了,就是死的。如一支枯草,一具死屍,一粒壞穀,都是沒有生命的。枯草雖是死的,但枯乾的形體,尚同土塊一樣存在。因此,科學中說各種存在的東西,還沒有滅亡到空無時,都是有的;死的——無生命的,和有生活相續的,這就是死活相對。死的無生命,活的有生命,亦即所謂生物與非生物;有生活繼續的名生物,無生活繼續的名非生物;土石磚瓦名非生物,草木禽獸名為生物。這都是從有生命和無生命上分別的。但佛學上不作如此分類,只作有情與無情的劃分,要是有情才有生命。所以從生命的狹義上講,有情眾生——一切動物——才有生命。有覺知情識才是充足的生命,花草樹木不能算是充足的生命。
現在,從一般人所講的生命說,包括一切動植物,凡有一條生命的東西,便是生物。而生物都有生命的現象,如初有名生,長成名長,由衰而老,由老而死,生長老死為生物必經的過程。在此過程上,生命各成其種類,各能傳種續後,草木都有此種現象,故生物與非生物,大有區別。因為生物都要生長,要維持生命,所以要常吸收養料,以免很快的老死。但生命的個體,到相當期間,一定不免老死,所以在生長力充足時,又從個體的生命,傳同類的生命,像這種生物性,可以叫它做生命。
這生命的現象,生命的性能,它是怎樣起源的,現在就要研究到了。
二 科學說生命起源
科學對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考究它的根本是什麼,用的是化學分化。因此大概認生物是其餘非生物組合起來的,經過化學分化之後,所存下的原質,已經是非生物的東西了。比如我們講人,也可用化學分化,分化的結果,說它是十四種或十五種原質化合成的,這種說法,恍如佛法講的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成的一樣。但分化之後的原質,已經不是生物了。科學家為要窮究原質的本來是什麼,進而分化成為分子,由分子分為原子,原子分為電子,電子算是最基本的了。也有再研究把它分為能子,但還未獲得普遍的公認,暫且承認電子能夠成為非生物和動植物的基本原素。然科學要找出生命的起源,也就有了種種的困難,因為生物固然可以分化,但用化分了的原質再化合有生命的生物,則不可能!由此說來,生命不可用非生命的物質化成,非生物的原質,不能與生物之生命作起源。因此,科學對於生命的起源,就成了問題。
有研究生物學的人,根據生物來講,謂原質根本的電子裏面有陰陽、吸收力、抵抗力等,在發生的作用上,只成功了太陽、行星等,不能生起生命;所以這地球上的生物種子,也許是由別個世界崩毀時風吹來的。我們這個地球上有此種子,由少而多,就漸漸地生長發達成眾多生物。這種起源說,等於沒有說!再追問一句,別個世界的生物種子,又是從何而來?因此、生命起源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科學家解說生物是各種物質化合成的,就想以這些東西化合成為有生命的生物,因而有很多人煞費苦心的去努力研究。但結果,化合出來的東西,如蛋和香蕉,雖與真的蛋真的香蕉差不多,但也只能看看或吃吃,要它化合出來的蛋生小雞,香蕉生芽,則不可能,仍只是死蛋死香蕉。所以科學家對於生命起源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三 哲學說生命起源
自然哲學說生物與非生物的分界,不過是就自然現象上的分類。但研求萬物原來的本質,就是用化學分化到原子、電子等,往下再分,結果也還同普通生物學上所謂的細胞,有人叫它做生元。這自然哲學根據科學研究的結果,把生物上最簡單的東西——細胞擴充起來,以為化學分化出來的電子,還可說它有生命,因為電子有陰陽性、有生滅,故電子有生命;能子也可以說它有生命,不過很隱微。平常認為分成種種原質的時候,已是非生命的東西,其實都還有隱微的生命,不過等級不同罷了。如達到適當巧妙的化合,有生命的生物便構成出來。物質是永遠存在的,生命也是永遠存在的,這是根據科學上的自然哲學對於生命起源的說明。近人講的唯生論,即是出發於此,因為一切皆有生,故是唯生的。而各種的生命,都可同物質是無窮盡的,到某種情形便發生某種的生命;即或關係條件不足,隱微的生命還是存在的。
還有根據生物學來講的,如德國的杜里舒(Hans Driesch, 1867-)。他曾經來過中國。他認為一般生物的現象,非用化學的物質所能澈底說明。他主張生物都有生機——隱德來希(Entelechy),這生機是非物質的,有了此種生機,便成為一種生物,要是沒有生機,則不能成為生物,所以單據化學的解說是不充足的。生機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的,但也不能與物質完全分開,恍如中國講的生氣,有生氣便有生命現象,無生氣便沒有生命現象。但生機究竟是什麼?還是難以解說。杜里舒,我從前在德國會過,并且和他討論,他以為要有生機這樣東西乃有生物,但這生機是原來就有許多的,還是原來是一而後來才變成許多的,也不能決定的說明。大抵物質分化之後,變成一個個的有生命的現象,進而有感覺、知識、思想,這只是一種假想的推論。由此來說,以生機化合物質,便成為生命的起源。
還有唯心論的哲學,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精神的、心靈的。這種主張的派別很多,依法國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95-)的解說,宇宙就是生命之流。這是活動的、永遠繼續不斷而極其緊張的生命之流,純是精神的,根本沒有物質;在鬆懈停頓的地方,才產生物質現象,但還離不開生命精神的。到了人類,正是生命精神的表現,非生物不過是生命遺傳下來的散渣。無始無終永遠緊張的是生命,鬆懈散弛了便成為非生物,也可以說在緊張不同上有生物的來源,從宇宙偉大的精神生命上分化出來。中國古來的學術,如易經講到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就是宇宙的本體。從這點說,似乎也近於生機或生命流的說法。
四 宗教說生命起源
有許多宗教,不能說出生命的起源,尤其是多神教。能夠講出幾分道理的,只有一神教——印度梵天教、和基督教等。他們認為宇宙萬物的根本都是起源於神,一切的起源完全以神為根本。總之,宇宙間只有一個無始無終大無不包的神,能夠創造一切生命。說得比較明顯的,要算基督教的舊約,說神造世界萬物,第一天造日月星辰,至第六天最後造成人,第七天他便休息了。如此生物之有生命,乃起源於神。尤其是人類,他們說生物唯有生,沒有靈,人之有靈更是起源於神。這種說法,若反問一句:宇宙一切都起源於神,神的本身又起源於誰?還是不能解答。
這樣看來,生命的起源,科學的說明既多困難,哲學所說若是根據科學,科學的問題未得解決,哲學也是不能解決。宇宙生命流,隱德來希,其本身也還與「神」一樣,不能給予澈底的說明。
五 佛法對於生命之說明
甲 法界眾生無始終
要是從法界的眾生來講,推求它本來的究竟性,一切事事物物乃至人生的體性,沒有個別的自性可得。因此,說它有始有終,有一有多,都不可說。并不是有這樣的問題而故意的避開不論,它本來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也就根本沒有可說。要是從因緣生滅上講,法界眾生都是無始無終,一切無情的事物和一切有情的生命,在因緣離合的變化上流轉,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的生命,變來變去,總是永遠的相續不斷。因此、一切法界諸法,因緣生滅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生命,業果相續,無始無終。一切既是無始無終,也就無所謂起源。佛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上說:『若有說言,三界外別有眾生新起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這很可為這種意思的說明。
乙 世界眾生可說起源
就一個世界上的眾生講,可以說有起源。世界又分大千世界和小千世界,如大千世界壞了,經過壞空到了成劫,在世界起源的次第上,天是最初而有,可以說是生命的起源。頂明顯的就是小千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即大梵天所範圍的世界,這世界經過火災的燒壞,到了成劫,最先生成的就是大梵天的器界和大梵天身;大梵天的生命,可以說是這個世界生命的起源。因為這個小世界最初是大梵天先產生,復由世界共業與各別業力的繼續生起,漸漸就有梵輔天、梵眾天,乃至人間。而大梵天見了在它以後生起的一切,便說是它所生;後來一切也因見它生得早些,也都認為是它所生;大梵是父,餘皆是子,由此就發生了父子的關係。這樣看來,以「神」為生命的起源,可以說是從大梵天的觀念產生。從佛法來說,這種觀念根本就是錯誤。因為世界一切的生起,一是共同的業報,一是各別的業報,由這兩種業力總於一處,就生起了世界的一切。不過先後次第的不同,并不是從大梵天所生;連大梵天本身也都是業報所生。但在業報的事實上,確有大梵天是最初先生,有了這樣的事實,就使一般宗教生起錯誤的觀念,以為一切都是從大梵天所生。其實、有情各隨業報而生,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也都是有情共業的依報,并不是大梵天所生的。然若就一個世界來說,可以說大梵天是生命的起源。
丙 有情一期業報可說起源
就一個有情的一期業報,可說生命的起源。佛法說有四有,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由中有入胎,得到生有,構成一期業報的開始。有的經說,最初入胎的心識,成為有生的生命起源,也是就一期業報上講。這最初受生的心識,就是業識;這業識,以唯識學來講,就是阿賴耶識,這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例如十二緣起中無明行識的識,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唯識學就是專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即最初去受胎的識。有情受一期業報,得一條生命,生命的起源,可以說就是業識。
附帶還有個問題,就是前面提到的四有,當生有的開始,後來名本有;生命斷了名死有;都在一條生命上。其死與生的中間所夾的中有,還是另一條生命呢?還是附屬於前後生命?這裏很有問題。有的說中有是屬於後有的,若是屬於後一期業報,與前所說一期業報的開始是業識不合;假使中有屬於後有,受生業識之前,豈不是沒有中有?那末,後一期的生命,應開始於死了以後的中有。但常途說十二緣起,都說無明與行是屬過去,識是現生投胎的最初,一期生命的開始若是中有,則與此不相合;而且也不是整個的中有入胎;要說中有完全附屬於後一條生命,很講不通。若把它附屬於前一條生命,則前一條生命既死便已斷了,猶帶有中有這個尾巴,也講不通。這樣看來,中有只可以說它是兩個業報過渡期間的另一期的生命。這樣來確定的講,一期生命起源於最初投胎的識,於事於教都很相合。中有只可說它是另外一個生命,是為後一期生命作預備的另一期生命。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3 冊 No. TX03n0002 第二編 五乘共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