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第六

大乘律大乘論目

合為一卷(一百五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菩薩戒者警也勒也警勒身心發大意乘大願趣大果廣度[24]宣大學處據摭之於此

大乘律[25](五十四部)

  • 佛藏經一部四卷(或三卷亦名選擇諸法經)

    右秦弘始七年羅什譯出達[26]摩欝多羅錄及長房錄

  • 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經)

    右宋代釋道嚴譯出長房錄

  • 佛悔過經一卷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五體悔過經二十四紙)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一名淨律經十五紙)

    右西晉代竺法護於白馬寺譯出達摩欝多羅錄及[27]長房錄

  •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小異)

    右西晉代元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

    右秦羅什譯出長房錄

  • 菩薩善戒經一部二十卷

    右長房錄及竺道祖錄云罽賓國三藏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鎧元嘉年[1]來達于建鄴於祇洹寺第二出與支讖翻八卷小異見竺道祖錄及高僧傳後弟子定林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 菩薩善戒經一部十卷([2]一百六十四紙)

    右寶唱僧祐錄云祇洹寺僧慧義宋元嘉八年二月二十一日請罽賓沙門求那跋摩於寺譯[3]慧義筆受餘二卷而移定林夏坐使弟僧伽跋摩代竟未及繕寫失序品後而跋摩泥洹但寫為八卷名菩薩戒經又名菩薩地經時祇洹寺法衿作經後記曰同寺釋法明始與慧義共[4]受明[5]譯義所詳定本過省略更取初本復自斟酌亦為八卷名為地持[6]加首一偈類於數論摩訶乘死疑律師撿得序品及戒品後分寫足為十卷依付囑文名菩薩善戒經未及次比疑亡天監十年勅使寶唱制序撰定諸品次比也出竺道祖晉世雜錄用一百十三紙

  • 菩薩戒經一部八卷(又[7]名菩薩地經)

    右北涼曇無讖於姑臧譯出長房錄

  • 菩薩地持經一部八卷(或四卷)

    右僧祐錄云曇無讖從天竺齎梵本來至西涼州為河西王大沮渠蒙遜譯出竺道祖河西錄未詳二說故二記僧祐云與上求那譯者一經再出大同小異

  • 菩薩善戒經一卷(十五紙)

    右元嘉八年求那跋摩於寺譯出寶唱錄靜太師錄福林寺錄並云闕本後訪得

  • 菩薩內戒經一卷(二十紙)

    [8]右宋文帝代求那跋摩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菩薩戒要義經一卷

    右西晉元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戒獨受壇文一卷

    右西晉惠帝元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齋經一卷(一名賢首菩薩齋法經)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菩薩受齋經一卷

    右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懺悔法一卷(異出[9]同本)

    右西晉惠帝[10]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悔過法經一卷(或無經字下注云出龍樹十住論)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菩薩齋法經一卷(一名正齋經一名持齋經八紙)

    [11]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菩薩正齋經一卷

    右東晉祇多蜜譯出長房錄

  • 菩薩戒本一卷(十八紙)

    右後秦弘始年羅什譯出長房錄

  • 菩薩戒本[12]經一卷

    右北涼沮渠蒙遜世沙門曇無讖於姑臧譯出義善寺錄

  • 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一卷

    右北涼代曇無讖與[13]慧嵩譯出長房錄

  • 菩薩戒本一卷(異本第二出)

    右北涼代曇無讖與慧嵩等譯出長房錄

  • 菩薩受戒經一卷

    右曇無讖將來於高昌譯出寶唱錄

  • 菩薩藏經一卷

    右梁天監十六年僧伽婆羅譯出寶唱錄

  • 菩薩五法懺悔經[14]一卷(二紙)

    右福林寺錄云後訪得經律

  • 菩薩羯磨一卷(六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三年三藏玄奘於翠微宮譯出內典錄

  • 菩薩戒本一卷

    右大唐貞觀年玄奘於翠微宮譯出內典錄

  •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右後漢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名悔過經六紙)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內典錄

  •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右秦羅什譯出達[15]摩欝多羅錄

  • 離欲優婆塞優婆夷戒文

    右東晉孝武帝三藏曇無蘭於謝鎮西寺譯出長房錄

  • 優婆塞戒經一部十卷(或七卷或六卷或五卷一百五十四紙)

    右北涼承[16]玄元年曇無讖於涼州閑豫宮譯出長房錄

  • 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經一卷(一名三歸優婆塞戒[17]一名善信二十二戒)

    右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出長房錄

  • 優婆塞戒本一卷

    右一經出優婆塞戒經出真寂寺錄

  • 梵網經一部二卷(或三卷)

    右後漢獻帝外國沙門康孟詳譯出長房錄

  • 梵網經一部二卷([1]三十九紙)

    右後秦羅什譯出長房錄

  • 決定毘尼經一卷([2]二十二紙)

    右於涼州北涼燉煌譯不顯人名出達摩欝多羅錄

  • 三十五佛名經一卷(出決定毘尼經)

    右道安云晉代竺法[3]出見僧祐錄

  • 菩薩布施懺悔法一卷(出決定毘尼經)

    右西晉惠帝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法律三昧經一卷(八紙)

    右後漢安世高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法律三昧經一卷(一云法律經)

    右吳支謙譯出長房錄

  • 淨業障經一卷(十八紙)

    右晉武帝代竺法護譯出達[4]磨欝多羅錄

  • 清淨毘尼方廣經一卷(二十紙)

    右秦羅什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5]十方廣三戒經一部三卷(五十四紙)

    右北涼曇無讖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寶梁經一部二卷(四十四紙)

    右北涼道龔譯出達摩欝多羅錄又出長房錄

  • 迦葉經一部二卷(四十五紙)

    右元魏興和二年月婆首那於鄴都譯出長房錄

  •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二十一紙)

    右宋代沙門法海譯出達摩欝多羅錄及出長房錄

  •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十三紙)

    右隋開皇年[6]闍那崛多及笈多於興善寺譯出福林寺錄

  • 菩薩波羅提木叉經一卷
  • 在家菩薩戒一卷
  • 在家律儀一卷

大乘論(一百八部六百六十一卷)

  • 大智度論一部一百卷([7][8]一百一十卷或七十卷二千三百九十八紙[9]龍樹菩薩造)

    右秦弘始年羅什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瑜伽師地論一部一百卷([10]一千八百四十八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年三藏玄奘於大慈恩寺譯出內典錄

  •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菩薩造)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顯揚聖教論一部二十卷(三百二十六紙)

    右大唐貞觀十九年三藏玄奘於弘福寺譯出內典錄

  •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阿毘達磨雜集論一部十六卷(二百五十五紙)

    右大唐貞觀十九年三藏玄奘於弘福寺譯出內典錄

  • 阿毘達磨集論一部七卷(一百八紙)

    右大唐顯慶年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般若燈論一部一十五卷(或十三卷二百四十[11]三紙)

    右大唐貞觀三年波羅頗蜜多於勝光寺譯出內典錄

  • 大莊嚴論一部一十五卷([12]或十卷二百[13]三十三紙[14]馬鳴菩薩造)

    右後秦羅什譯出長房錄

  • 大乘莊嚴論一部一十三卷(或十五卷二百紙)

    右大唐貞觀四年波羅頗蜜多於勝光寺譯出內典錄

  • 十住毘婆沙論一部十五卷([15]或十四卷三百九十紙[16]龍樹菩薩造)

    右後秦羅什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十地經論一部十二卷(初譯)

    右後魏武帝正始五年勒那摩提於洛陽殿內譯出長房錄

  • 十地經論一部十二卷(二百八十四紙)

    右後魏宣武皇帝永明年沙門菩提留支於洛陽譯帝筆受出長房錄

  • 攝大乘釋論一部十五卷(或十二卷三百三十紙)

    右陳天嘉四年三藏真諦於廣州制旨寺譯出長房錄

  • 攝大乘釋論一部十二卷([17]三百四十五紙)

    右陳真諦於廣州譯出內典錄

  • 攝大乘論一部十卷(一百二十五紙)

    右隋大業五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出內典錄

  • 攝大乘釋論一部十卷(世親[18]造一百八十紙)

    右大唐三藏玄奘於北闕及大慈恩寺譯出內典錄

  • 攝大乘[19]釋論一部十卷(無[20]性菩薩造二百二十紙)

    右大唐永徽年玄奘於大慈恩寺譯出內典錄

  • 攝大乘本論一部二卷(四十四紙)

    右後魏普[1]泰元年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於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出長房錄

  • 攝大乘本論一部三卷(五十八紙)

    右陳代沙門真諦於廣州王[2]園譯出長房錄

  • 攝大乘本論一部三卷(六十一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二年玄奘於玉華宮譯出內典錄

  • 釋大乘論一部二十卷(四百紙)

    右梁太清二年頗羅墮拘羅那他譯出達磨欝多羅錄

  • 菩薩地持論一部十卷(或八卷二百五十紙)

    右北涼沙門曇無讖於姑臧譯出內典錄

  • 廣百論一部十卷(二百二紙)

    右大唐顯慶年三藏玄奘於慈恩寺譯出內典錄

  • 廣百論頌一卷(十六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玄奘從駕於翠微宮內譯出內典錄

  • 百論一部二卷(提婆菩薩造四十二紙)

    右後秦羅什於[3]長安譯出長房錄

  • 佛地經論一部七卷(一百[4]一十九紙)

    右大唐永徽年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菩提資糧論一部六卷(一百六十七紙)

    右隋大業五年三藏達磨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出內典錄

  • 彌勒菩薩問經論一部十卷(或六卷或五卷一百四十五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寶積經論一部四卷(九十九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譯出長房錄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一部四卷(或三卷六十紙)

    右後魏普泰元年菩提留支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佛性論一部四卷(八十二紙)

    右陳代三藏真諦譯出長房錄

  • 中論一部四卷([5]一百三紙或八卷)

    右後秦羅什於[6]長安譯出長房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一部五卷(或四卷或[7]三卷九十八紙亦云寶性分別[8]大乘曾上論)

    右後魏勒那摩提譯出長房錄

  • 寶性論一部四卷(或五卷)

    右後魏菩提留支於[9]洛及鄴譯出長房錄

  • 寶積經論一部四卷

    右後魏勒那摩提於洛陽殿內譯出長房錄

  • 本有今無論一卷

    右梁武帝代三藏真諦譯出長房錄

  • 文殊問菩提心經論一部二卷(一名伽耶山頂經論三十四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大丈夫論一部二卷([10]提婆菩薩造四十紙)

    右北涼道泰譯出內典錄

  • 中邊分別論一部二卷(三十八紙)

    右陳真諦譯出內典錄

  • 辯中邊論一部三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辯中邊論頌一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中論一卷

    右梁承聖年沙門真諦譯出長房錄

  • 佛阿毘曇論一部二卷(四十四紙)

    右陳代沙門真諦譯出內典錄

  • 順中論一部二卷

    右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金剛般若論一部二卷(二十八紙)

    右隋大業九年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出內典錄

  • 三無性論一部二卷(四十四[11]紙或一卷)

    右陳代沙門真諦譯出內典錄

  • 金剛般若論一卷

    右陳代真諦於廣州制旨王園寺譯出長房錄

  • 金剛般若經論一部三卷(五十五紙)

    右後魏永平二年三藏菩提留支於太上文宣公第譯出長房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一部二卷(三十九紙)

    [12]大唐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三藏地婆訶羅於西京西太原寺歸寧院譯新編入錄

  • 掌珍論一部二卷(三十二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玄奘從駕於翠微宮譯出內[13]典錄

  • 王法正理論一卷(十七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玄奘從駕於翠微宮譯出內典錄

  • 成業論一卷(十七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二年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業成就論一卷(十七紙)

    右後魏瞿曇般若留支譯出內典錄

  • 成唯識論一部十卷(護法[1]等菩薩造)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 唯識論一卷(唯識無境界十九紙)

    右後魏瞿曇般若留支譯出長房錄

  • 唯識論一卷(修道不共他與元魏留支譯者小異十一紙)

    右陳代三藏真諦譯[2]內典錄

  • 唯識二十論一卷(天親菩薩造九紙)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靖邁經圖

  • 唯識三十論一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靖邁經圖

  • 思塵論一卷(三紙)

    右陳代真諦譯出靖邁經圖

  • 觀所緣緣論一卷(三紙)

    右大唐三藏玄奘譯出靖邁經圖

  • 三具足論一卷(二十紙)

    右後魏正始五年菩提留支於洛及[3]鄴譯出長房錄

  • 法華經論一卷

    右梁武帝代中天竺國三藏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正始五年於洛陽譯[4]出菩提留支助傳後各別譯出長房錄

  • 妙法蓮華經論一部二卷(二十九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於鄴下譯出靖邁經圖

  • 顯識論一[5]
  •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陳那菩薩造十二紙)

    [6]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玄奘從駕於翠微宮譯出內典錄

  • 因明入正理門論一卷(商羯羅主造[7]六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玄奘從駕[8]於翠微宮譯出內典錄

  • 大乘五蘊論一卷(八紙)

    右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玄奘從駕於翠微宮譯出內典錄

  • 百法明門論一卷([9]兩紙)

    右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玄奘從駕於翠微宮譯出內典錄

  •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二十八紙)

    右後秦三藏羅什法師譯出內典錄

  • 十八空論一卷(十九紙)

    [10]右陳代真諦譯出靖邁經圖

  • 入大乘論一部二卷(堅意菩薩造四十七紙)

    右北涼道[11]泰譯出內典錄

  • 寶行王正論一卷

    右周武帝代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真諦譯出長房錄

  • 方便心論一卷(十七紙)

    右後魏代延興年吉迦夜與曇曜譯出長房錄

  • 發菩提心論一部二卷[12](三十二紙天親菩薩造)

    右後秦羅什於[13]長安譯

  • 方便心論一卷

    右東晉安帝代北天竺國三藏禪師佛陀跋陀羅晉言覺賢於[14]楊都及廬山譯出長房錄

  • 如實論一卷(二十二紙)

    右陳代沙門真諦譯出內典錄

  • 緣生論一卷(十紙)

    右隋大業十年笈多於東都洛濱上林園譯出內典錄

  • 十二因緣論一卷(九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譯出內典錄

  • 百字論一卷(九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譯出長房錄

  • 壹輸盧迦論一卷(亦名一輸迦論)

    右後魏瞿曇般若留支譯出長房錄

  • 決定藏論一部[15][16]
  • 迴諍論一卷(二十五紙)

    右後魏瞿曇般若留支譯出長房錄

  • 大乘起信論一卷

    右梁代真諦譯出內典錄

  • 大般涅槃經本有今無論一卷(六紙)

    右陳代真諦譯出內典錄

  • 大般涅槃經論一卷(十一紙)

    右達摩留支譯出內典錄

  • 轉法輪[17]經論一卷(十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譯出內典錄

  •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十二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譯出內典錄

  • 無量壽經論一卷([18]八紙優波提舍造)

    右後魏普泰元年菩提留支譯出內典錄

  • 轉識論一卷
  • 解拳論一卷

    右陳代真諦譯出內典錄

  •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十八紙)

    右大唐垂拱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羅於西京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 十住論一部十卷(龍樹菩薩造)

    右秦弘始年羅什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十七地論一部五卷

    右梁武帝代太清四年三藏真諦譯出長房錄

  • 三世分別論一卷

    右陳[1]代真諦譯出長房錄

  • 涅槃須跋論一部二卷(二紙)
  • 破外道四宗論一卷(二紙)

    [2]並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出長房錄

  • 破外道涅槃論一卷(六紙)

    右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出長房錄

  • 反質論一卷

    右陳代真諦譯出長房錄

  • 墮負論一[3]
  •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右並陳代真諦於制旨王園寺譯出長房錄

  • 成就三乘論一卷

    右陳代真諦譯出長房錄

  • 正說道理論一卷

    右陳代真諦譯出長[4]房錄

  • 意業論一卷

    右陳代真諦譯出長房錄

  • 大空論一部三卷

    右陳代真諦譯出長房錄

  • 大乘優婆提舍論一部五卷([5]是眾論抄出真寂寺錄)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6]七紙)

    右大周天[7]授二年十月十四日于闐三藏提雲般若於大周東寺譯

  • 五明論合一卷(一聲論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呪術論五符印論)

    右梁明帝代波頭摩國三藏律師[8]攘那跋陀[9]羅共闍那耶舍於長安舊城婆伽寺譯出長房錄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第[10]


校注

[0403024] 生【大】眾生【宋】【元】【明】 [0403025] 五十四部【大】〔-〕【宋】【元】【明】 [0403026] 摩【大】磨【明】 [0403027] 長【大】出長【宋】【元】【明】 [0404001] 來【大】〔-〕【宋】【元】【明】 [0404002] 一【大】二【元】 [0404003] 慧義【大】惠師【宋】 [0404004] 釋【大】譯【宋】 [0404005] 譯【大】謂【宋】 [0404006] 加【大】伽【宋】【元】【明】 [0404007] 名【大】云【明】 [0404008] 右【大】〔-〕【宋】【元】【明】 [0404009] 同【大】〔-〕【宋】【元】【明】 [0404010] 太【大】大【明】 [0404011] 晉【大】西晉【宋】【元】【明】 [0404012] 經【大】〔-〕【宋】【元】【明】 [0404013] 慧【大】*惠【宋】*【元】*【明】* [0404014] 一卷【大】〔-〕【宋】【元】【明】 [0404015] 摩【大】磨【宋】【元】 [0404016] 玄【大】玄藏【宋】 [0404017] 一【大】或【宋】【元】【明】 [0405001] 三【大】或三【宋】【元】【明】 [0405002] 二【大】三【明】 [0405003] 護【大】護譯【明】 [0405004] 磨【大】*摩【宋】*【元】*【明】* [0405005] 十【大】大【宋】 [0405006] 闍【大】間【明】 [0405007] 或一百一十卷或七十卷二千三百九十八紙【大】∞龍樹菩薩造【宋】【元】【明】 [0405008] 一【大】*〔-〕【宋】*【元】*【明】* [0405009] 龍樹菩薩造【大】∞或一百一十卷或七十卷二千三百九十八紙【宋】【元】【明】 [0405010] 一【大】二【宋】【元】【明】 [0405011] 三【大】二【宋】【元】【明】 [0405012] 或十卷二百三十三紙【大】∞馬鳴菩薩造【宋】【元】【明】 [0405013] 三【大】*四【宋】*【元】*【明】* [0405014] 馬鳴菩薩造【大】∞或十卷二百三十三紙【宋】【元】【明】 [0405015] 或十四卷三百九十紙【大】∞龍樹菩薩造【宋】【元】【明】 [0405016] 龍樹菩薩造【大】∞或十四卷三百九十紙【宋】【元】【明】 [0405017] 三【大】二【宋】【元】【明】 [0405018] 造【大】釋【宋】【元】【明】 [0405019] 釋【大】〔-〕【宋】【元】【明】 [0405020] 性【大】著【宋】【元】【明】 [0406001] 泰【大】太【宋】【元】【明】 [0406002] 園【大】園寺【宋】【元】【明】 [0406003] 長【大】常【宋】【元】【明】 [0406004] 一【大】九【宋】【元】【明】 [0406005] 一百三紙或八卷【大】或八卷一百三紙【宋】【元】【明】 [0406006] 長【大】常【宋】【元】 [0406007] 三【大】二【明】 [0406008] 大乘曾【大】七乘增【宋】【元】【明】 [0406009] 洛【大】*洛陽【宋】*【元】*【明】* [0406010] 提【大】是【明】 [0406011] 紙【大】〔-〕【元】【明】 [0406012] 大唐【大】太康【宋】 [0406013] 典【大】*〔-〕【明】* [0407001] 等【大】〔-〕【宋】【元】【明】 [0407002] 內典【大】長房【宋】【元】【明】 [0407003] 鄴【大】鄴下【宋】【元】【明】 [0407004] 出【大】〔-〕【宋】【元】【明】 [0407005] 此次行宋本有三藏真諦譯五字元本明本俱有右陳三藏真諦譯七字 [0407006] 大【大】*〔-〕【宋】*【元】*【明】* [0407007] 六紙【大】〔-〕【元】【明】 [0407008] 於【大】〔-〕【宋】【元】【明】 [0407009] 兩【大】二【宋】【元】【明】 [0407010] (右陳圖)十一字【大】右後秦三藏羅什法師譯出內典錄【宋】右陳代三藏真諦譯【元】【明】 [0407011] 泰【大】秦【宋】【元】 [0407012] 三十二紙天親菩薩造【大】天親菩薩造四十二紙【元】【明】三=四【宋】 [0407013] 長【大】常【宋】 [0407014] 楊【大】陽【宋】 [0407015] 二【大】三【宋】 [0407016] 此次行宋元明三本俱有右梁天竺三藏真諦譯九字 [0407017] 經【大】〔-〕【宋】 [0407018] (八紙造)七字【大】婆藪槃豆菩薩造八紙【元】【明】 [0408001] 代【大】〔-〕【宋】【元】【明】 [0408002] 並【大】*〔-〕【宋】*【元】*【明】* [0408003] 此次行宋元明三本俱有右陳代真諦於制旨王園寺譯出長房錄十六字 [0408004] 房【大】〔-〕【明】 [0408005] 是【大】右是【明】 [0408006] 七【大】十【宋】【元】【明】 [0408007] 授【大】壽【宋】 [0408008] 攘【大】禳【宋】【元】【明】 [0408009] 羅【大】〔-〕【宋】【元】【明】 [0408010] 此下宋本元本俱有天冊萬歲元年十月二十六日都撿校刊定經目及經真偽佛記寺大德明佺都撿校刊定經目及經真偽大福寺大德道敻太平寺刊定真偽經僧上座福慶刊定真偽經大德僧思言天宮寺刊定真偽經僧曇懿大福先寺刊定真偽經僧玄泰佛壽記寺撿校經目僧知方祠部令史郭思憬主事李思九正議大夫祠部郎魏詢百二十六字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