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第五
大乘重譯經目卷之四([14]一百六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
- 首楞嚴經一部二卷(初出)
右漢靈帝中平三年支樓迦讖於洛陽譯。出[15]長房錄。
- 首楞[16]嚴經一部二卷(第二[17]譯)
右曹魏甘露年帛延於洛陽白馬寺譯。出長房錄。
- 方等首楞嚴經一部二卷(第三譯)
[18]右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
- 首楞嚴經一部二卷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勇伏定經一部二卷(第四出)
右晉元康年竺法護譯。與支謙支讖帛延所出首楞嚴本同名異文少別。
- 首楞嚴經一部八卷(第六出)
右西晉永寧年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1]帛五本為一部。見支敏度錄。
- 首楞嚴經一部二卷(第五[2]譯[3]三十[4]六紙)
右晉惠帝元康年竺叔蘭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首楞嚴三昧經[5]一部三卷(或云首楞嚴經第七譯五十八紙)
右秦弘[6]始年羅什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蜀首楞嚴經一部二卷
右魏齊王世譯。出長房錄。
- 後出首楞嚴經一部二卷
右魏齊王世譯。出長房錄。
以前十經同本異譯。
- 空寂菩薩所問[7]經一卷(亦云法滅盡經亦云法沒盡經)
右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8]初出。
- 法滅盡經一卷(第三出或云法沒盡經又云空寂菩薩所問經與吳代支謙出者同)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小法沒盡經一卷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法沒盡經一卷(第二出)
右東晉祇多蜜譯。出長房錄。
以前四經同本異譯。
-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9](一名佛藏方等經二十紙)
右西晉惠帝代法炬共法立洛陽譯。出[10]化度錄。
-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第二出)
右東晉義熙年佛陀跋陀羅於楊都及廬山譯。出長房錄。
-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河內沙門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一部二卷[11](二十四紙)
以前四經同本異[12]出。
-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或云[13]成具光明經[14]一云成具光明三昧經二十六紙)
右後漢靈帝光和二年支曜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成具光明三昧經一卷
右後漢支讖譯。出吳錄及三藏記。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一部三卷(六十七紙)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一部三卷(一名佛華經一名集華經一名[15]見在佛名經亦名諸佛華經第三譯)
右後魏沙門吉迦夜於北臺譯。出長房錄。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一部三卷(一名集華經六十七紙)
右[16]秦弘始七年羅什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現在佛名經一部三卷(一名華敷經)
右宋元嘉二十九年沙門[17]求那跋陀羅於荊州譯。出寶唱錄。
以前六經同本別譯。
- 鴦崛[18]摩羅經一卷(一名指[19]鬘經一名鴦崛[20]髻經)
右晉武帝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鴦掘魔悔過經一卷
右道安云竺法護所[21]出。出僧祐錄。
- 佛說鴦掘魔羅母因緣經一卷
右道安云晉代竺法護所出。出僧祐錄。
- 無量樂國土經一卷
[22]右道安云竺法護譯。出僧祐錄。
- 帝釋施[23]央崛魔羅法服經一卷
- 佛降央崛魔羅人民歡喜經一[27]卷
- 央崛魔羅歸化經一卷(一名[28]央崛摩婦死經)
右[29]並西晉惠帝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央崛魔羅經一部四卷(九十二紙)
右宋文帝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道場寺譯。出長房錄。
以前八經同本別譯。
- 須賴經一卷(初出)
右前魏帛延於洛陽白馬寺譯。出長房錄。
- 須賴經一卷(第二譯或名須賴菩薩經二[30]十紙)
右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
- 德光太子經一卷([31]一名須[32]賴問德[33]光太子經一名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34]十九紙)
右西晉太始六年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貧子須賴經一卷
右宋[35]代文帝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以前四經同本別譯。
- 慧印三昧經一卷(亦名慧印經亦[36]云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亦名寶田[37]慧印三昧經二十三紙)
右吳建興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
- 如來智印經一卷(十九紙)
右二經同本異譯。
- 須真天子經一部二卷(或名須真天子問四事經)
右西晉太始二年竺法護於白馬寺譯。出長房錄。
- 須真天子經一卷(見吳錄又云羅什出似再譯)
右北涼代沙門曇無讖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月燈三昧經一卷(出大月燈三昧經)
右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1]十事行經一名建慧三昧經十紙)
右宋代沙門先公譯。出長房錄。
- 月燈三昧經一部十一卷(或十卷二百二紙)
右高齊天保八年沙門耶舍共法智於相州譯。出長房錄。
以前三經同本別譯。
- 道樹經注解一卷(并序)
右魏齊王世正始年康僧會譯。[2]出長房錄。
- 道樹三昧經一卷(一名[3]私訶[4]末經一名菩薩道樹經十一紙)
右吳黃武年支謙譯。出寶唱錄。
- 道樹三昧經一部二卷
右出釋道安支敏度錄。
以前[5]六經同本別譯。
- 照明三昧經一卷(七紙)
右晉[6]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照明三昧經一卷([7]十紙[8]第二譯)
右東晉代耆多蜜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超日明三昧經一部二卷(一名超[9]日明經[10]或三卷初譯五十五紙)
右西晉太始七年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超日[11]月經一部二卷(第二譯)
右晉聶承遠重飾。與法護出超日明經同本異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異譯。
- 孔雀王雜神呪經一卷
右東晉沙門帛尸利蜜多譯。出長房錄。
- 孔雀王神呪經一部二卷(或[12]一卷)
右東晉咸康年沙門帛尸利蜜多譯。[13]出長房錄。
- 孔雀王呪經一卷(異前吉[14]夜譯者第二出)
右東晉孝武帝[15]曇無蘭譯。
- 大金色孔雀王經一卷(并結界場法具)
右秦羅什於長安逍遙園譯。出長房錄。
- 孔雀王陀羅尼經一部二卷([16]三十七紙)
右梁天監十五年僧伽婆羅[17]楊都占雲館及[18]止觀寺譯。出長房錄。
以前五經同本[19]異出。
- 請觀世音經一卷(一名請觀[20]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出寶唱錄)
右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於長安逍遙園譯。出長房錄。
- 請觀世音[21]銷伏毒害經一卷(第二出十四紙)
右東晉代竺難提譯。出內典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大淨法門經一卷(一名上金[22]光首女所問[23]儒首童真所問[24]開化經一名淨法門經二十九紙)
右西晉建興元年竺法護譯。出內典錄。
- 大莊嚴法門經一部二卷(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光明德女經大淨法門經同本別譯二十六紙)
右隋開皇三年。北天竺烏長國三藏那連提耶舍。於大興善寺譯。見內典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菩薩睒子經一卷(五紙)
- 佛說睒經一卷(一[25]名睒本起經)
右後秦羅什譯。出長房錄。
- 睒子經一卷(一名孝子睒經一名菩薩睒經一名佛說睒經一名孝子隱經一名睒本經第二[26]譯七紙)
右西秦法堅。於河南國為乞伏乾歸譯。出長房錄。
- 睒本經一卷
右秦羅什於長安逍遙園譯。出長房錄。
- 孝子睒子經一卷([27]一名孝睒經一名菩薩睒經一名佛說睒經一名睒本經一名孝子德經凡六名第二出與羅什譯少異)
右西秦法堅於河南國譯。出長房錄。
以前五經同本別譯。
-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
右西晉元康年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觀世音受記經一卷
右晉惠帝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經[28]出寶唱錄再譯)
右宋永初元年曇無竭於楊州譯。出長房錄。
以前三經同本異譯。
-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威施長者所問菩薩經一名長者修行[29]經七紙)
右前魏甘露年帛延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菩薩修行經一卷
右吳代支謙譯。出長房錄。
- 長者修行經一卷(一名威施長者所問菩[30]薩修行經一名菩薩修行經)
右晉惠帝河內沙門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以前三經同本異出。
- 菩薩本行經一部三卷(五十二紙)
- 菩薩本行經一卷
右[1]西晉惠帝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菩薩藏經一部三卷
右[2]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菩薩藏經一部三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一名大悲心經或二卷七十[3]三紙)
右秦弘始年羅什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大菩薩藏經一部二十卷(四百一十紙)
右唐貞觀十九年三藏玄奘於西京弘福寺譯。出內典錄。
- 具善根經一卷(出菩薩藏下卷)
右道安云晉代竺法護譯。出僧祐錄。
以前四經同本別譯。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一卷([4]亦云五[5]十緣身經[6]又云菩薩[7]緣身五十事經七紙)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菩薩緣身五十事經一卷(與五十緣行經[8]大同[9]小異)
右西晉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異譯。
- 諸德福田經一卷(初出亦[10]直云福田經)
右西晉惠帝沙門[11]法立譯。出長房錄。
- 福田經一卷(一[12]云諸德福田經一名福[13]田地經第二出六紙)
右西晉竺法炬譯。出長房錄。
- 福田經一卷(一名居士請僧福田經)
右晉安帝代曇無讖譯。出長房錄。
以前三經同本異出。
- 太子墓魄經一卷
右後漢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太子墓魄經一卷(五紙)
右西晉竺法護第二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14]異譯。
- 太子和休經一卷(四紙)
右吳支謙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太子刷護經一卷(五紙)
右道安云晉代竺法護譯。出僧祐錄。
以前二經同[15]本。
- 大阿育王經一部五卷
右西晉惠帝代光熙年安息國沙門安法欽。於洛陽譯。
- 大阿育王經一部十卷[16](或無大字)
右梁天監十一年沙門僧伽婆羅。於楊都壽光殿帝自執筆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大摩耶經一部二卷(或一卷)
右後漢靈帝中平年支曜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摩訶摩耶經一卷(或二卷二十五紙)
右南齊曇景於[17]楊都譯。出內典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七佛神呪經一卷(結縷者異本一本或無經字)
右吳代支謙譯。出長房錄。
- 七佛神呪經一部四卷(七十一紙)
以前二經同本別[18]譯。
-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二紙)
- 大乘造像功德經一部二卷(或一卷二十二紙)
右大周天[19]授二年提雲般若於大周東寺譯。
以前二經同本。
-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一部二卷(三十一紙)
右天監年僧伽曼陀羅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一部二卷([20]三十六紙)
右一本羅什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未曾有因緣經一部二卷(四十八紙)
右秦弘始年羅什於長安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未曾有因緣經一部二卷(一名未曾有因[21]果經四十八紙)
右南齊曇景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四不可得經一卷
右後漢代安息國王子[22]世高譯。出長房錄。
- 四不可得經一卷(第二出六紙)
右西晉沙門竺法護譯。與世高譯同。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異譯。
- [23]濡首菩薩經一卷[24](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三十二紙)
右漢代譯。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一部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三十[25]二紙)
右漢靈帝臨淮清信士嚴佛調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一部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26]三十三紙)
右宋代翔公於南海郡譯。出內典錄。
以前三經同本別譯。
- 除恐災患經一卷(十五紙)
右魏世帛延譯。出長房錄。
- 除恐災患經一卷
右西秦孝武世沙門聖堅譯。出長房錄。
[1]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益意經一部三卷(第二譯)
右東晉太元末康道和譯。出竺道祖錄。
- 益意經一卷(亦名思意經)
右漢靈帝代臨淮清信士嚴佛調譯。出長房錄。
- 益意經一部二卷
右僧法尼譯。出朱士行漢錄。
以前三經同本別譯。
- 首意女經一卷(一名梵女首意經六紙)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內典錄。
- 梵女首意經一卷
右宋代沙門釋勇公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孛本經一部二卷(第一譯)
右漢代沙門支讖譯。
- 孛經一部二卷(第二出)
右吳支謙譯。出內典錄。
- 孛經一卷
右西秦沙門聖堅。於河南國為乞伏乾歸譯。出長房錄。
以前三經同本異出。
- 無量義經一卷
右宋文帝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 無量義經一卷(二十一紙)
右南齊建元[2]中曇摩伽陀耶舍。於廣州朝[3]廷寺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淨度三昧經一卷
右後魏和平三年釋曇曜譯。出長房錄。
- 淨度三昧經一卷
右宋元嘉四年釋智嚴譯。出長房錄。
- 淨度三昧經一部二卷
右宋代沙門寶雲於楊州譯。出長房錄。
- 淨度三昧經一部三卷
右宋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以前四經同本別譯。
- 後出阿彌陀偈一卷[4](一紙)
- 阿彌陀佛偈一卷
以前二經同本別出。
- 摩訶剎頭經一部二卷
- 灌佛經一卷(與剎頭經大同小異)
右西秦沙門聖堅譯。出長房錄。
- 灌經一卷(亦云四月八日灌經)
右西晉惠帝沙門[5]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以前三經同本別譯。
- 佛本行經一卷
右梁僧祐師錄云古典[6]經。出長房錄。
- 佛本行經一部五卷(第二出)
右北梁沮渠世曇無讖譯。出長房錄。
- 佛本行經一部七卷(一百一十四紙)
右宋元嘉年釋寶雲於楊都譯。出內典錄。
- 佛本行集經一部六十卷(八百六十二紙)
右隋開皇七年崛多於京師譯。出內典錄。
以前四經同本別譯。
- 法句經一部四卷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法句經一部二卷(初譯吳錄云五卷)
右吳黃武年代唯耆難[7]於武昌郡譯。出長房錄。
- 法句經一部二卷(第二譯出別錄及三寶錄)
右吳代優婆塞支謙譯。出長房錄。
- 法句經一卷
右吳代[8]耆難共支謙譯。出僧祐錄。
- 法句喻經一部四卷(或六卷或五卷一名法句本末[9]經一名法句譬[10]經)
右西晉惠帝代沙門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以前五經同本別譯。
- 舍利弗目連遊四衢經一卷
右後漢獻帝代康孟詳於洛陽譯。出長房錄。
- 舍利弗目連遊四衢經一卷(一名舍利弗[11]目連遊諸國經)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以前二經同本別譯。
- 自誓三昧經一卷(內題云獨[12]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初出與[13]護出者大同小異)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
- 獨[14]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一名如來自誓三昧經第二譯出長房錄八[15]紙)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內典錄。
- 菩薩宿命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第二出)
右東晉西域沙門祇多蜜譯。出長房錄。
以前四經同本別譯。
- 六度集經一部八卷([1]一百四十五紙一名六度無極經[2]一名度無極[3]經[4]一名雜無極[5]經)
右吳世康僧會於武昌譯。出內典錄。
- 察微王經一卷(出第八卷)
右吳康僧會譯。出長房錄。
- 梵皇經一卷(一云梵皇王經出第八卷)
右吳正始年沙門康僧會譯。出長房錄。
- 阿難念彌經一卷(亦云阿難念經)
右吳正始年康僧會譯。出長房錄。
- 中心正行經一卷(一名藍達王經一名目連功德經)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阿難念彌經一卷(出第八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譯。出長房錄。
- 摩天國王經一卷(出第五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謝鎮西寺譯。出長房錄。
- 彌蓮經一卷(一名彌蘭經)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摩調王經一卷(第二出)
右西晉竺法護譯。與支謙譯者大同小異。出長房錄。
- 乾夷王經一卷
- 菩薩以明離鬼[8]妻經一卷(出第八卷)
右道安云晉代竺法護譯。
- [9]儒童菩薩經一卷(出第八卷)
右西晉惠帝代太康元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調達教人為惡經一卷(出第六卷)
右西晉惠帝代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以金貢太山贖罪經一卷(或云彌蘭經或云彌連經)
右西晉沙門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佛說雀王經一卷(出第五卷)
右後秦鳩摩羅什譯。出長房錄。
- 菩薩身為鴿王經一卷(出第六卷)
右後秦鳩摩羅什譯。出長房錄。
- 普明王經一卷
右宋孝武帝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出長房錄。
- 殺身濟賈人經一卷(出第五卷)
右宋孝武帝代沙門釋慧簡譯。出長房錄。
- 釋家畢罪經一卷(出第五卷出生經)
右宋孝武帝世沙門慧簡譯。出長房錄。
- 車匿經一卷(一名車匿本末經出第八卷)
右宋代沙門釋勇公譯。出長房錄。
-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一卷(亦名空淨三昧經)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空淨三昧經一卷(一名空淨大感應經)
右宋代沙門釋勇公譯。出長房錄。
- 藍本經一卷(出第三卷)
- 遮羅國王經一卷(出第八卷)
- 戒度無極經一卷
- 薩和檀經一卷(出第二卷)
- 忍度無極經一卷
- 禪度無極經一卷
- 小兒聞法即解經一卷(出第六卷)
- 盤達龍王經一卷(出第五卷)
- 波耶王經一卷(出第二卷)
- 尸呵遍王經一卷(出第八卷)
- 菩薩為魚王經一卷
- 太子法施經一卷
- 佛以三事笑經一卷
- 羼提和經一卷
- 布施度無極經一卷(出第一卷)
- 蜜蜂王經一卷(出第六卷)
- 仙歎經一卷
- 菩薩作龜本事經一卷
右三十九經從六度集經出。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第五
- [10]儒童菩薩經一卷(出第八卷)
右出別錄。[11]西晉惠帝代大元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中本起經二卷
- [12]調達教人為惡經一卷(出第六卷)
右出雜錄。[13]西晉惠帝代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興起行經二卷
- [14]以金貢太山贖罪經一卷(或名彌蘭經或名彌連經)
右或名十緣。吳錄。[15]帝代譯師同前。
- 四諦經一卷
- [16]佛說雀王經一卷(出第五卷)
右出見吳錄。[17]後秦鳩摩羅什譯。出長房錄。
- 修行本起經二卷
- [18]菩薩身為鴿王經一卷(出第五卷)
右一經二卷出雜[1]譯師同前。
- 胡本經四卷
- [2]普明經一卷
右出吳錄。[3]宋孝帝北涼沮渠京聲譯。長房錄。
- 泥洹後千歲中變記經四卷
- [4]救身濟賈人經一卷(出第五卷)
右出別錄。
- 合道神足經二卷[5]宋孝帝代釋惠簡譯。出長房錄
右一名極變經。
- [6]釋迦畢罪經一卷(出第五卷)
- 諸經佛名二卷
右一名佛名經。帝代譯師同前。
- 舊譬喻經二卷
- [7]車匿經一卷(一名車匿本末經出第八卷)
右或名譬喻經。[8]宋代沙門釋勇公譯。出長房錄。
- 觀無量壽經一卷
- [9]空淨天感應三昧經(亦云空淨三昧經)
右出單經[10]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龍種尊國變化經二卷
- [11]空淨三昧經一卷(一名空淨大感應經)
右出別錄。
- 佛見牧牛[12]者示道經一卷
[13]右宋代沙門釋勇公譯。出長房錄。
- 三千佛名經 [14]
- 藍大經一卷(出第三卷)
- 遮羅國王經一卷(出第八卷)
- 五十三佛名經 [15]
- 戒度無極經一卷
- 薩和檀經一卷(出第二卷)
- 南方佛名經 [16]
- 禪度無極一卷
- 小兒聞法即解經一卷(出第六卷)
- 一佛治城寺經 [17]
- 忍度無極經一卷
- 盤達龍王經一卷(出第五卷)
- 滅罪得福經
- 觀世音所說行法經
- [18]波耶王經一卷(出第二卷)
- 彌勒為女身經
- [19]尸呵遍王經一卷(出第八卷)
- 寂調意所問經
- [20]菩薩為魚王經一卷
- 薩陀波崙菩薩求深般若圖紀經
- 菩薩生地經
- 初發意菩薩常晝夜六時行道經
- 一切流攝守因緣經
- 太子法施經一卷
- 佛以三事笑經一卷
- 羼提和經一卷
- 布施度無極經一卷
- 蜜蜂王經一卷
- 仙歎經一卷
- 菩薩作龜本事經一卷
右件三十九經從六度集經出。
[21]今依竺本添入二十一經。不列於內。竺堂講主校勘。
校注
[0397013] 大唐天后勅【大】,〔-〕【宋】,唐【元】【明】 [0397014] (一百…卷)十二字【大】,壹伯陸拾捌部參伯陸拾伍卷【宋】【元】【明】 [0397015] 長【大】,費長【宋】【元】【明】 [0397016] 嚴【大】,〔-〕【宋】 [0397017] 譯【大】*,出【宋】*【元】*【明】* [0397018] 右吳乃至五譯百十八字明本重出 [0398001] 帛【大】,白【宋】【元】【明】 [0398002] 譯【大】,出【明】 [0398003] 譯或經或卷下元本明本俱無記紙數以下悉倣之 [0398004] 六【大】,〔-〕【宋】 [0398005] 一字明本白缺次同 [0398006] 始年二字明本白缺 [0398007] 經【大】,〔-〕【明】 [0398008] 初出【大】,〔-〕【宋】【元】【明】 [0398009] (一名…紙)十字【大】,〔-〕【宋】【元】【明】 [0398010] 化【大】,敏【宋】【元】【明】 [0398011] 二十四紙【大】,〔-〕【宋】【元】【明】 [0398012] 出【大】,譯【元】【明】 [0398013] 成具【大】,具足【宋】【元】【明】 [0398014] (一云…經)九字【大】,〔-〕【宋】【元】【明】 [0398015] 見【大】,現【宋】【元】【明】 [0398016] 秦【大】*,後秦【宋】*【元】*【明】* [0398017] 求【大】,釋求【宋】【元】【明】 [0398018] 摩【大】,魔【元】【明】 [0398019] 鬘【大】,髻【宋】 [0398020] 髻【大】,鬘【宋】【元】【明】 [0398021] 出【大】*,譯【宋】*【元】*【明】* [0398022] (右道…錄)十二字【大】,〔-〕【明】 [0398023] 央崛【大】*,鴦掘【宋】*【元】*【明】* [0398024] 右【大】,右二經【明】 [0398025] 代【大】,〔-〕【明】 [0398026] 所【大】,〔-〕【明】 [0398027] 卷【大】,卷右西晉惠帝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宋】【元】 [0398028] 央崛【大】,掘【宋】【元】【明】 [0398029] 並【大】,〔-〕【宋】【元】,二經【明】 [0398030] 十【大】,十八【宋】 [0398031] 一名【大】*,或【明】* [0398032] 賴【大】,達【宋】 [0398033] 光【大】,〔-〕【宋】【元】【明】 [0398034] 十九紙【大】,〔-〕【宋】【元】【明】 [0398035] 代文帝【大】,文帝代【宋】【元】【明】 [0398036] 云【大】,名【宋】【元】【明】 [0398037] 慧【大】*,惠【宋】*【元】*【明】* [0399001] 十【大】,七【宋】 [0399002] 出【大】,〔-〕【宋】 [0399003] 私【大】,和【宋】【元】【明】 [0399004] 末【大】,未【明】 [0399005] 六【大】,三【宋】【元】【明】 [0399006] 代【大】*,〔-〕【宋】*【元】*【明】* [0399007] 十【大】,七【宋】 [0399008] 第二譯【大】,〔-〕【宋】【元】【明】 [0399009] 日【大】,月【宋】 [0399010] 或三卷初譯【大】,初譯或三卷【宋】【元】【明】 [0399011] 月【大】,明【宋】【元】【明】 [0399012] 一【大】,七【宋】【元】【明】 [0399013] 出長房錄【大】,〔-〕【宋】【元】【明】 [0399014] 夜【大】,友【宋】【元】【明】 [0399015] 曇【大】,竺曇【宋】【元】【明】 [0399016] 三【大】,一【宋】 [0399017] 楊【大】,於楊【宋】【元】【明】 [0399018] 止【大】,正【宋】【元】【明】 [0399019] 異出【大】,別譯【宋】【元】【明】 [0399020] 世【大】,〔-〕【宋】【元】【明】 [0399021] 銷【大】,消【明】 [0399022] 光首女【大】,無首安【宋】【元】【明】 [0399023] 儒首【大】,儒道【宋】,濡首【明】 [0399024] 開【大】,〔-〕【宋】【元】【明】 [0399025] 名【大】,云【宋】【元】【明】 [0399026] 譯【大】,出【宋】【元】【明】 [0399027] (一名…德經)二十八字【大】,〔-〕【宋】 [0399028] 出【大】,〔-〕【宋】【元】【明】 [0399029] 經【大】,者【宋】 [0399030] 薩【大】,薩行【宋】【元】【明】 [0400001] 西【大】,〔-〕【宋】【元】【明】 [0400002] 晉【大】*,西晉【宋】*【元】*【明】* [0400003] 三【大】,二【宋】 [0400004] 亦云【大】,一名【宋】【元】【明】 [0400005] 十【大】,〔-〕【宋】【元】【明】 [0400006] (又云…經)十字【大】,〔-〕【宋】 [0400007] 緣身【大】,身緣【元】【明】 [0400008] 大【大】,本【宋】 [0400009] 小【大】,少【宋】【元】【明】 [0400010] 直【大】,〔-〕【宋】【元】【明】 [0400011] 法【大】,釋法【宋】【元】【明】 [0400012] 云【大】,名【宋】【元】【明】 [0400013] 田【大】,〔-〕【宋】【元】【明】 [0400014] 異譯【大】,〔-〕【宋】【元】 [0400015] 本【大】,本異譯【明】 [0400016] 或無大字【大】,〔-〕【宋】【元】【明】 [0400017] 楊【大】,揚【明】 [0400018] 譯【大】,出【宋】【元】【明】 [0400019] 授【大】,壽【宋】 [0400020] 三【大】,四【宋】 [0400021] 果【大】,緣【宋】【元】【明】 [0400022] 世【大】,安世【宋】【元】【明】 [0400023] 濡【大】*,輭【宋】*【元】*【明】* [0400024] (一名…紙)十五字【大】,〔-〕【宋】【元】【明】 [0400025] 二【大】,三【宋】 [0400026] 三【大】,二【宋】 [0401001] (以前…譯)八字【大】*,〔-〕【宋】*【元】*【明】* [0401002] 中【大】,年【宋】【元】【明】 [0401003] 廷【大】,延【元】【明】 [0401004] 一紙【大】,〔-〕【宋】【元】【明】 [0401005] 法炬【大】,〔-〕【明】 [0401006] 經【大】,錄【宋】【元】【明】 [0401007] 於【大】,〔-〕【宋】【元】【明】 [0401008] 耆【大】,唯耆【宋】【元】【明】 [0401009] 經【大】,〔-〕【明】 [0401010] 經【大】,經九十二紙【宋】 [0401011] 目【大】,〔-〕【宋】【元】【明】 [0401012] 證【大】,髻【宋】【元】【明】 [0401013] 護【大】,法護【宋】【元】【明】 [0401014] 證【大】,鑒【宋】【元】【明】 [0401015] 此次行宋元明三本俱有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一名如來自誓三昧經第二譯出長房錄二十五字 [0402001] 一百四十五紙【大】,〔-〕【宋】 [0402002] 一名【大】,亦云【宋】【元】【明】 [0402003] 經【大】,集【宋】【元】【明】 [0402004] 一名【大】,亦云【宋】,亦【元】【明】 [0402005] 經【大】,經一百四十五紙【宋】 [0402006] 安【大】*,安錄【宋】*【元】*【明】* [0402007] 僧祐【大】,長房【宋】【元】【明】 [0402008] 妻【大】,毒【宋】【元】【明】 [0402009] 以下至卷末三本與麗本大異故別載卷末,cf. [10] [0402010] 依明本載之,宋元二本對校 cf. [09] [0402011] (西晉…錄)十六字【大】,〔-〕【宋】 [0402012] (調達…卷)十三字【大】,〔-〕【宋】 [0402013] (西晉…錄)十四字【大】,〔-〕【宋】 [0402014] (以金…經)二十字【大】,〔-〕【宋】 [0402015] 帝代譯師同前【大】*,〔-〕【宋】* [0402016] (佛說…卷)十一字【大】,〔-〕【宋】 [0402017] (後秦…錄)十一字【大】,〔-〕【宋】 [0402018] (菩薩…卷)十三字【大】,〔-〕【宋】 [0403001] 譯師同前【大】,〔-〕【宋】 [0403002] 普明經一卷【大】,〔-〕【宋】 [0403003] (宋孝…錄)十三字【大】,〔-〕【宋】 [0403004] (救身…卷)十二字【大】,〔-〕【宋】 [0403005] (宋孝…錄)十二字【大】,〔-〕【宋】 [0403006] (釋迦…卷)十一字【大】,〔-〕【宋】 [0403007] (車匿…卷)十六字【大】,〔-〕【宋】 [0403008] (宋代…錄)十二字【大】,〔-〕【宋】 [0403009] (空淨…經)十五字【大】,〔-〕【宋】 [0403010] (後漢…錄)十一字【大】,〔-〕【宋】 [0403011] (空淨…經)十五字【大】,〔-〕【宋】 [0403012] 者示【大】,煑【宋】【元】 [0403013] (右宋…錄)十三字【大】,〔-〕【宋】 [0403014] (藍大…卷)二十字【大】,〔-〕【宋】 [0403015] (戒度…卷)十七字【大】,〔-〕【宋】 [0403016] (禪度…卷)十九字【大】,〔-〕【宋】 [0403017] (忍度…卷)十八字【大】,〔-〕【宋】 [0403018] (波耶…卷)十字【大】,〔-〕【宋】 [0403019] (尸呵…卷)十一字【大】,〔-〕【宋】 [0403020] (菩薩…卷)八字【大】,〔-〕【宋】 [0403021] (今依…勘)二十字【大】,〔-〕【宋】 [0403022] 武【大】,大【宋】【元】 [0403023] 此下宋本元本俱有天冊萬歲元年十月二十六日,都檢校刊定經目及經真偽佛授記寺大德僧明佺,都檢校刊定經目真偽大福先寺大德僧道敻,太平寺刊定真偽經上座僧福慶,刊定真偽經大德僧思言,天宮寺真偽經僧曇懿,大白馬寺檢校經目僧明遠,祠部令史郭憬,主事李思九,中大夫行祠部郎中魏洵【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5 冊 No. 2153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