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序
竊以。真諦俗諦。[16]藉文字而方顯。正法像法。由護持而獲存。所以得萬劫流通四生利益。我大周天[17]策金輪聖神皇帝陛下。道著恒劫。位隣上忍。乘本願而下生。演大悲而廣濟。金輪騰轉。化偃四洲。寶[18]馬飛行。聲覃八表。莫不齊之以五戒十善。運之以三乘六度。帝王能事。畢踐無遺。菩薩法門。周行莫怠。紹隆之意。與金[19]剛而等堅。弘誓之心。共虛空而比大。聖情以教為悟本。法是佛師。出苦海之津梁。導迷塗之眼目。務欲令疑偽不雜住持可久。廼下明制。普令詳擇。存其正經。去其偽本。謹[20]按梁朝釋僧皎釋僧祐釋寶唱。隋朝僧法經等所撰一切經目錄。隋朝翻經學士費長房所撰開皇三寶錄。唐朝僧道宣所撰內典錄等。已編入正目。大小乘經律論。并賢聖集傳。合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其後唐朝至聖朝。新譯經論。及有雖是前代舊翻而未經入目。并雖已入目。而錯注疑偽。審共詳[1]挍。事須改正者。前後三件。大小乘經律論。合一千四百七十部。二千四百六卷。悉依明旨。咸編正目。今新入正目。及舊入正目。大小乘經律論。并賢聖集傳。都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其間有名闕本。有本失譯。見行入藏。及翻譯單重。三藏不同。兩乘各異。並備出條件。撰為目錄。合一十四卷。號之曰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其偽經既不是正經。偽目豈同於正目。編之卷次。竊將未允。然恐須明示遠近。故別為一軸傳寫焉。
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其見定入藏流行部卷。不在此數。
- 大乘單譯經目 卷第一(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五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一 卷第二(一百八十部一千三百九十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二 卷第三(一百六十八部三百三十八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三 卷第四(一百八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四 卷第五(一百六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
- 大乘律[2]大乘論[3]目 卷第六(一百五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 小乘單譯經目 卷第七(三百二十三部四百一十九卷)
- 小乘重譯經目之一 卷第八(三百七十七部八百四十六卷)
- 小乘重譯經目之二 卷第九(二百七十九部三百八十一卷)
- 小乘律論賢聖集傳 卷第十(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三百四十一卷)
- 大小乘失譯經目 卷第十一(四百二十四部六百三十六卷)
- 大小乘闕本經目 卷第十二(八百八十八部一千二百六十[4]三卷)
- 見定入藏流行目上 卷第十三
- 見定入藏流行目下 卷第十四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第[5]一
大乘單譯經目(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五卷)
- [6]佛印三昧經一卷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卒逢賊結帶呪經一卷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呪賊經一卷(一[7]名除辟賊害[8]呪)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十四意經一[9]卷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僧祐錄。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一名惟日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10]六紙)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明度五十校計經一部二卷(一名五十校計經四十四紙)
右後漢元嘉年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四百三昧名經一卷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蓮花女經一卷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大乘方等要[11]慧經一卷(一紙)
右後漢代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人本欲生經一卷
右後漢桓帝永壽二年安世高譯。出長房錄。
- 迦葉結經一卷(九紙)
- 文殊師利問菩薩經一卷(一名問署經二十紙)
右後漢代靈帝支讖譯。出長房錄。
- 光明三昧經一卷
右後漢代支樓迦讖譯。出長房錄。
- 內六波羅蜜經一卷
右後漢代靈帝清信士嚴佛調譯。出長房錄。
- 摩訶精進經一卷(一名大精進經)
右[15]魏文帝代支謙譯。出長房錄。
- 陀羅尼句經一卷
右魏代支謙譯。出長房錄。
- [16]鹿子經一卷
右吳建興年支謙譯。出長房錄。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一卷(一名金剛清淨經八紙)
右吳建興年支謙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華積陀羅尼經一卷(三紙)
右吳建興年支謙譯。出[17]寶唱錄。
- 十二門大方等經一卷
右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
- 九色鹿經一卷(三紙)
右吳代支謙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佛從上所行三十偈經一卷(或無經字)
右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
- 菩薩生地經一卷(一名差摩竭經九紙)
右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
- 出家功德經一卷(六紙)
右吳時支謙譯。出長房錄。
- 出家功德經一卷(二紙)
- [1]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三歸五戒神王名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法護譯。出僧祐錄。
- 十方佛名功德經一卷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十方佛名經一卷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一卷(或直云八十種好經)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菩薩三十二相經一卷(一云三十二相因緣[2]經)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嚴淨定經一卷(一名序世經)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寶施女經一卷(一名須摩提法律三昧經)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金益長者子經一卷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離[3]垢蓋經一卷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慧明經一卷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心明經一卷([4]三紙[5]一名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幻士仁賢經一卷(十八紙)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一部三卷(或二卷一名普[6]賢菩薩定意經六十三紙)
右西晉竺法護譯。出內典錄。
- 菩薩夢經一部二卷(四十紙)
右西晉[7]大安年竺法護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眾祐經一卷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8]十等藏經一卷[9](一名三轉月明經)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密迹金剛力士經一部五卷(或八[10]卷一百三十二紙)
右晉太康元年竺法護譯。出內典錄。
- 決道俗經一卷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11]殖眾德本經一卷
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魔逆經一卷(二十二紙初出)
右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一名彌勒菩薩本願經一名彌勒菩薩難經九紙)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內典錄。
- 日明經一卷([12]三紙)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
- 彌勒為女身經一卷(一名彌勒菩薩為女身經)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十四紙)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雜呪經一部三卷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猛施經一卷(一名猛施道經)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阿惟越致遮經一部三卷([13]或四卷[14]或名阿惟越致經或名不退轉法[15]輪經[16]七十七紙)
右西晉太康年沙門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決定總持經一卷([17]十紙一名決定總經一名決總持經)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滅十方冥經一卷(初出一本無滅字六紙)
右西晉代光熙元年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鹿母經一卷(四紙)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18]長房錄。
- 八陽神呪經一卷(一名八陽經三紙)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定意三昧經一卷
右道安云。晉代竺法護譯。出僧祐錄。
- 五十三佛名除罪經一卷(出藥王藥上如來藏經)
右道安云吳代竺法護譯。出僧祐錄。
- 出要經一部二十卷
右道安云晉代竺法護譯。出僧祐錄。
- 師子月佛本生經一卷(七紙)
右西晉代惠帝太安年竺法護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有稱十方佛名得多福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19]所出。見僧祐錄。
- 十方佛名[20]滅罪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譯。出僧祐錄。
- 德內豐嚴王佛名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譯出。見僧祐錄。
- 功德寶光菩薩問護持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1]出。見僧祐錄。
- 菩薩十住行道品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出。[2]見僧祐錄。
- 華嚴淨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出。見僧祐錄。
- 浮木譬喻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出。見僧祐錄。
- 陀羅尼偈經一卷
右道安云。西晉代竺法護出。見僧祐錄。
-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卷(一本無天字出本行)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普首童真經一卷
右西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
-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願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寂音菩薩願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一卷(八紙)
右西晉惠帝代元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苦行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大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3]呵睡眠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或無起字)
右西晉惠帝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呵家過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太康年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如意神通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求五[4]目法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道行六法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初地經一卷
右西[5]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波斯匿王欲伐鴦掘魔羅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文殊師利與離意女論議極似維摩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初發意菩薩行易行法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雜行法行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所行四法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五法行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菩薩六法行經一卷
右西晉代聶道真譯。出長房錄。
- 嚴淨佛土經一卷(亦云淨土經)
右西晉惠帝代河內沙門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 賢者五福經一卷(二紙)
右西晉[6]惠帝代河內沙門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 惟逮菩薩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 檀特陀羅尼經一卷
右西晉代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 如來興顯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河內沙門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 首達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7]伐河內沙門白法祖譯。出長房錄。
- 正意經一卷[8](第二出)
右西晉惠帝代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淨飯王般泥洹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沙門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諸經菩薩名一部二卷
右西晉惠帝代沙門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明帝釋施經一卷
右西晉惠帝代沙門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五紙)
右西晉惠帝代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優填王經一卷(一名優填王作佛[9]形像經六紙)
右西晉代沙門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前世三轉經一卷(七紙)
右西晉惠帝代沙門法炬法立譯。出長房錄。
- 三十七品經一卷
右東晉代太康[1]年曇無蘭譯。出長房錄。
- 採花違王上佛授決經一卷(四紙)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譯。出長房錄。
-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2]經一卷(異本)
[3]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揚都譯。出長房錄。
- 陀隣鉢呪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4]楊都譯。出長房錄。
- 大神母[5]結誓呪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謝鎮西寺譯。出長房錄。
- 伊洹法願神呪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謝鎮西寺譯。出長房錄。
- 解日厄神呪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六神名神呪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6]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幻師颰陀神呪經一卷[7](亦名波陀)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檀特羅麻油述神呪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麻油述神呪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謝鎮西寺譯。出長房錄。
- 摩尼羅亶神呪[8]按摩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醫王惟樓延神呪經一卷(一名阿難所問醫王惟樓延呪)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9]龍王呪水浴經一卷
- 十八龍王神呪經一卷
- 止雨呪經一卷
- 請雨呪經一卷
- 嚫水神呪經一卷
- 幻師阿夷鄒呪經一卷
- 呪水經一卷
- 呪藥經一卷
- 呪毒經一卷
- 持句神呪經一卷
- 呪時氣病經一卷
- 呪小兒經一卷
- 呪齒經一卷[10](異本)
- 呪牙痛經一卷(或作齒痛)
- [11]呪眼痛經一卷
- 摩尼羅亶神呪經一卷
- 五眼文經一卷
右[12]竝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
- 淨六波羅蜜經一卷
右東晉代佛陀跋陀羅譯。出化度寺錄。
-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一卷
右東晉安帝代元熙二年三藏佛陀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 禪經一部四卷
右東晉祇多[13]蜜譯。出長房錄。
-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第二出)
右東晉代祇多蜜譯。出長房錄。
- 菩薩處胎經一部五卷(一百二十[14]三紙)
右後秦竺佛念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中陰經一部二卷(二十七紙)
右後秦代竺佛念於長安譯。出[15]內典錄。
- 菩薩普處經一部[16]三卷
右後秦沙門竺佛念譯。出長房錄。
- 禪經一部三卷(一名菩薩禪法經與坐禪三昧經同大乘明觀行)
- 發菩提心經一部二卷
右後秦代弘始年羅什譯。出長房錄。
- 大善權經一部二卷
右後秦羅什譯。出長房錄。
- [19]持地經一卷
右後秦弘始年羅什譯。出長房錄。
- 花手經一部十卷(一名攝諸善根經或十一卷[20]或十二卷或十三[21]卷)
右後秦代弘始年鳩摩羅什於長安譯。出長房錄。
- 虛空藏菩薩問持經得幾功德經一卷(六紙)
右後秦代羅什於長安逍遙園譯。出長房錄。
- 千佛因緣經一卷(廿一紙)
右後秦代弘始七年羅什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1](三紙)
右後秦代羅什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一卷(四紙)
右後秦代羅什譯。出[2]達摩欝多羅錄。
- 無量樂佛土經一卷
右後秦代弘始年羅什於長安逍遙園譯。出長房錄。
- 諸法無相經一卷
右後秦代弘始年鳩摩羅什譯。出寶唱錄。
- 薩羅國王經一卷[3](四紙)
右後秦代羅什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賢首經一卷(一名賢首夫人經三紙)
右西秦代乞伏世沙門法堅譯。出長房錄。
- 太子須達拏經一卷(二十四紙)
右西秦代乞伏國仁世沙門法堅於河南江陵新寺譯。出長房錄。
-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一名摩竭所問經)
右西秦代乞伏世沙門法堅譯。出長房錄。
- 菩薩地持經一部十卷
右北涼曇無讖於姑臧譯。出長房錄。
- 大方等陀羅尼經一部四卷(一名[4]檀[5]特陀羅尼經一名方等檀特陀羅尼經一名陀羅尼六十二紙)
右北涼釋法眾於高昌郡譯。出寶唱錄。
- 功德寶[6]一光菩薩經一卷
右北涼代沙門曇無讖譯。出長房錄。
- 大吉義呪經一部四卷([7]四十四紙或二卷)
右後魏太和十年曇曜譯。出達摩欝多羅錄。
- 不增不減經一卷(六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譯。出長房錄。
- 不必定入[8]定印經一卷(二十五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譯。出靜太法師錄。
- 差摩婆帝受記經一卷(四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於洛及鄴譯。出長房錄。
-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二十紙)
右後魏興和年菩提留支譯。出長房錄。
- 第一[9]義法勝經一卷
右後魏菩提[10]留支譯。出長房錄。
- 法集經一部八卷(或七卷或六卷一百三十二紙)
右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陽及鄴譯。出長房錄。
- 佛名經一部十三卷(或十二卷三百紙)
右後魏正光年沙門菩提留支於洛[11]陽及鄴譯。出長房錄。
- 謗佛經一卷(九紙)
右後魏從永平二年至天平年菩提留支在洛及鄴譯。出長房錄。
- 銀色女經一卷(七紙)
右後魏代佛陀扇多於洛陽白馬寺譯。[12]出長房錄。
- 無畏德女經一卷(十五紙)
右後魏元象年佛陀扇多於洛陽白馬寺譯。[13]出長房錄。
-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六紙)
右後魏佛陀扇多共菩提留支譯。出內典錄。
- 菩薩四法經一卷
右後魏代瞿曇般若留支於鄴都金花寺譯。出長房錄。
- 僧伽吒經一部四卷(五十九紙)
右後魏月婆首那王子於鄴都譯。出內典錄。
- 善德婆羅門問提婆達經一卷
右宋文帝代元嘉四年沙門釋智嚴於楊都枳園寺譯。出長房錄。
- 大法鼓經一部二卷(三十六紙)
右[14]宋求那跋陀羅於東安寺譯。出長房錄。
- 大意經一卷(六紙)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 佛入甘露調正意經一卷(出大十二門經)
右宋文帝代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 無憂王經一卷
右宋代元嘉年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 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第六卷)
右宋文帝代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羅譯。出長房錄。
- 中陰經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聲譯。出長房錄。
-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
- 三蜜底耶經一卷(一名賢人用律經)
右宋明帝代沙門[3]法眷廣州譯。出長房錄。
-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一部五卷
右宋明帝代沙門竺法眷於廣州譯。出長房錄。
- 海意經一部七[4]卷
- 寶頂經一部五卷
右竝宋明帝沙門竺法眷於廣州譯。出長房錄。
- 觀世音懺悔除罪經一卷
右南齊代永明年沙門法意譯。出長房錄。
- 七佛各說偈經一卷
-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經一卷
- 安墓呪經一卷
右竝南齊代沙門釋道備譯。出長房錄。
- 寶雲菩薩經一卷
右梁代普通元年僧伽婆羅譯。出寶唱錄。
- 優樓頻經一卷
右梁天監十五年清信士木道賢譯。出長房錄。
- 文殊師利問經一部二卷
右梁代天監十七年僧伽婆羅於占雲館譯。出長房錄。
-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一部十卷
右梁武帝代沙門菩提留支於洛陽譯。出寶唱錄。
- 護諸童子呪經一卷
右梁武帝代三藏菩提留支[5]在洛及鄴譯。出長房錄。
- 然燈經一卷(一名施燈功德經)
右北齊代那連提耶舍譯。出長房錄。
- 見[6]寶三昧經一部十卷
右北齊代天統年那連提耶舍於鄴譯。出內典錄。
- 無上依經一部二卷
右陳代永定二年沙門真諦譯。出長房錄。
- 廣[7]義法門經一卷
右陳代真諦於廣州制止王園二寺譯。出長房錄。
- 種種雜呪經一卷
右周武帝代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出長房錄。
- 堅固女經一卷(一名牢固女經六紙)
右隋開皇二年那連提耶舍[8]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護國菩薩經一部二卷(四十二紙)
右隋開皇年闍那崛多譯。出內典錄。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一卷(十三紙)
右隋開皇年闍那崛多及笈多[9]大興善寺譯。出內典錄。
- 無所有菩薩經一部四卷(六十紙)
右隋開皇年闍那崛多等於大興善寺譯。[10]出內典錄。
- 大方廣總持經一卷(十三紙)
右隋開皇年毘尼多留支譯。出長房錄。
-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十紙)
右隋開皇年闍那崛多於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六紙)
右隋開皇六年闍那崛多譯。出內典錄。
- 十二佛名神呪經一卷(一名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11]八紙)
右隋開皇七年闍那崛多於大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12]一卷(十一紙)
右隋開皇七年闍那崛多譯。出長房錄。
- 善思童子經一部二卷(二十紙)
右隋開皇十一年沙門闍那崛多譯。出內典錄。
- 月上女[13]經二卷(二十七紙)
右隋開皇十年沙門闍那崛多譯。出內典錄。
- 大法炬陀羅尼經一部二十卷(三百紙)
右隋開皇年沙門闍那崛多等於西京大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五千五百佛名經一部八卷(一百廿六紙)
右隋開皇十三年闍那崛多於西京[14]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諸佛護念經一部十卷
右隋開皇十四年闍那崛多等於[15]西京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大威德陀羅尼經一部二十卷([16]三百六十五紙)
右隋開皇十五年闍那崛多及達摩笈多等於長安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觀察諸法行經一部四卷(六十紙)
右隋開皇十五年闍那崛多及笈多於興善寺譯。出長房錄。
- 力莊嚴三昧經一部三卷([1]三十六紙)
右隋開皇年耶舍於長安大興善寺譯。出內典錄。
- 大集譬喻王經一部二卷(三十二紙)
右隋開皇年闍那崛多於興善寺譯。出內典錄。
- 蓮華面經一部二卷(二十三紙)
右隋開皇年那連提耶舍譯。出內典錄。
- 發覺淨心經一部二卷(二十七紙)
右隋開皇十五年闍那崛多於興善寺譯。出內典錄。
- 出生菩提心經一卷(十一紙)
右隋開皇十五年闍那崛多譯。出內典錄。
-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十六紙)
右隋開皇十五年闍那崛多譯。出長房錄。
-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二十二紙)
右隋開皇十五年闍那崛多於興善寺譯。出內典錄。
- 寶星陀羅尼經一部十卷(一百四十紙)
右大唐貞觀初年三藏波羅頗蜜多於勝光寺譯。出內典錄。
- 占察經一部二卷
右外國沙門菩提登譯。天冊萬歲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奉勅編[2]行。
-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一卷(五紙)
右大唐永徽四年五月十一日西京總持寺大德僧智通譯。天冊萬歲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奉勅編行。
- 陀羅尼集經一部十二卷(合三百五十紙)
右大唐永徽五年四月十五日中天竺國三藏阿地瞿多(此云無極高)於西京慧日寺譯。天冊萬歲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奉勅編行。
- 八曼荼羅經一卷(一名師子慧菩薩所問經)
右大唐龍朔二年北天竺國三藏那提於西京慈恩寺譯。
-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3]法經一卷(五紙)
右大唐龍朔三年北天竺國三藏那提譯。
- 千轉陀羅尼呪經一卷
- 六字陀羅尼呪經一卷
- 七俱胝佛[4]所呪經一卷
- 隨一切如來意神呪經一卷
-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一卷
-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5](或云勝軍王經十紙)
- [6]甚希有經一卷(五紙)
- 最無比經一卷(二紙)
- 諸佛心陀羅尼[7]經一卷(二紙)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五紙)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五紙)
- 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五紙)
- 佛地經一卷(十紙)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二紙)
-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二紙)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卷(二紙)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卷(二紙)
- 持世陀羅尼經一卷(七紙)
- 緣起聖道經一卷(五紙)
- 六門陀羅尼經一卷(二紙)
- 般若多心經一卷(一紙)
- 天請問經一卷(三紙)
- 十二緣起經一卷(二紙)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
右竝大唐[8]玄奘譯。
- 大乘四法經一卷(一[9]紙)
- 造塔功德經一卷(二紙)
- 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六紙)
右並大唐永隆元年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
- 大乘百福相經一卷([10]八紙)
右大唐永淳二年地婆訶羅於[11]西京西太原寺歸寧院譯。
- 大乘密嚴經一部三卷(六十三紙)
右大唐三藏地婆訶羅譯。
- [12]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一卷(四紙)
右大唐垂拱元年地婆訶羅於西京西太原寺譯。
- 方廣大莊嚴經一部十二卷(二百四十六紙)
右大唐垂拱元年三藏地婆訶羅於西京西太原寺[13]歸寧院譯。
- 智炬陀羅尼經一卷(四紙)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一卷[14](四紙)
右二本經大周天授二年于[15]闐三藏提雲般若於大周東寺譯。
- 隨求[16]所得自在陀羅尼經一卷
右大周長壽二年天竺三藏寶思惟於天宮寺譯。
- 護命法門神呪經一卷(十三紙)
右大周長壽二年菩提留志於佛授記寺譯。
-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一卷(二十一紙)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一卷(五紙)
右二經大周長壽二年南天竺國三藏菩提留志於大周東寺譯。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一部二卷(或一卷二十七紙)
右大周長壽二年三藏法師菩提留志於大周東寺譯。
- 菩薩道地經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
- 摩訶遮曷[1]旋經一卷
- 摩訶厥彌難問經一卷(或云大厥彌經)
- 菩薩等行經一卷
- 菩薩十漚惒經一卷
- 菩薩本行經一卷
- 摩訶乾陀惟衛羅盡信比丘等度經一卷(舊錄云盡信比丘經)
- 大本藏經一卷
以前八經僧祐錄云古異經。
- 陀羅尼集一部十卷(一百八十七紙一名雜呪經)
- 首楞三昧經一部二卷
- 出生菩提經一卷
- 毘羅三昧經一部二卷
右宋代沙門釋智嚴譯。
- 決定罪福經一卷
右北涼代沙門曇無讖譯。
- 法[2]杜經一部二卷
右西晉代沙門竺法護譯。
校注
[0372014] 大【大】*,武【明】*,【原】麗本 [0372015] 大唐天后勅【大】*,唐【宋】*【元】*【明】* [0372016] 藉【大】,籍【宋】 [0372017] 策【大】,冊【宋】【元】【明】 [0372018] 馬【大】,象【宋】【元】【明】 [0372019] 剛【大】,石【宋】【元】【明】 [0372020] 按【大】,桉【宋】 [0373001] 挍【大】,定【宋】【元】【明】 [0373002] 大乘【大】,〔-〕【宋】【元】【明】 [0373003] 目【大】,目之五【宋】【元】【明】 [0373004] 三【大】,二【元】【明】 [0373005] 此次行宋元明三本俱有唐佛授記寺沙門明佺等撰十一字,但授宋作受 [0373006] 佛印三昧經乃至人本欲生經十經下宋元明三本俱無釋號等 [0373007] 名【大】*,云【宋】*【元】*【明】* [0373008] 呪【大】,呪經【宋】【元】【明】 [0373009] 卷【大】,卷(一云菩薩十四意經)【宋】【元】【明】 [0373010] 經或卷下元本明本俱不記紙數下悉倣之 [0373011] 慧【大】,惠【宋】 [0373012] 右【大】*,右並【宋】*【元】*【明】* [0373013] 代【大】*,〔-〕【宋】*【元】*【明】* [0373014] 長【大】,費長【宋】【元】【明】 [0373015] 魏【大】,後魏【宋】【元】【明】 [0373016] 鹿【大】,庶【宋】【元】【明】 [0373017] 寶唱【大】,長房【宋】【元】【明】 [0374001] 文殊師利菩薩經乃至離垢蓋經十經下宋元明三本俱無譯號等 [0374002] 經【大】,〔-〕【宋】【元】【明】 [0374003] 垢【大】,垢女【宋】【元】【明】 [0374004] 三紙【大】∞一名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宋】 [0374005] 一名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大】∞三紙【宋】 [0374006] 賢【大】,〔-〕【宋】【元】【明】 [0374007] 大【大】*,太【宋】*【元】*【明】* [0374008] 此前行宋元明三本俱有三轉月明經一卷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十八字 [0374009] (一名…經)七字【大】,〔-〕【宋】【元】【明】 [0374010] 卷【大】,卷四卷一名密經【宋】【元】【明】 [0374011] 殖【大】,植【宋】【元】【明】 [0374012] 三【大】,六【宋】 [0374013] 或四卷【大】∞或名阿惟越致經或名不退轉法輪經【宋】【元】【明】 [0374014] 或名阿惟越致經或名不退轉法輪經【大】∞或四卷【宋】【元】【明】 [0374015] 輪【大】,〔-〕【宋】 [0374016] 七十七紙【大】,〔-〕【宋】【元】【明】 [0374017] (十紙…經)十四字【大】,一名決總持經二名決定總經【宋】【元】【明】 [0374018] 長房【大】,內典【宋】【元】 [0374019] 所【大】,譯【宋】【元】【明】 [0374020] 滅【大】,滅除【宋】【元】【明】 [0375001] 出【大】*,譯出【宋】*【元】*【明】* [0375002] 見【大】,〔-〕【宋】【元】【明】 [0375003] 呵【大】,阿【明】 [0375004] 目【大】,百【元】【明】 [0375005] 晉【大】*,晉惠帝【宋】*【元】*【明】* [0375006] 惠帝代【大】,代惠帝【宋】【元】【明】 [0375007] 伐【大】,代【宋】【元】【明】 [0375008] 第二出【大】,〔-〕【明】 [0375009] 形【大】,〔-〕【宋】【元】【明】 [0376001] 年【大】,年竺【宋】【元】,年生【明】 [0376002] 經【大】,〔-〕【宋】 [0376003] (右東…錄)十九字【大】,〔-〕【宋】【元】【明】 [0376004] 楊【大】下同,揚【明】下同 [0376005] 結【大】,經【宋】 [0376006] 竺【大】,〔-〕【宋】【元】【明】 [0376007] 亦名波陀【大】,〔-〕【宋】【元】【明】 [0376008] 按【大】,案【宋】【元】【明】 [0376009] 龍王呪水浴經乃至摩尼羅亶神呪經十六經每經卷下宋元明三本俱有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十九字,其中呪藥經譯號中楊都下有謝鎮西寺四字,呪時氣病經譯號中曇無蘭作法護 [0376010] 異本【大】,〔-〕【明】 [0376011] 此前行宋元明三本俱有呪牙痛經一卷異本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於楊都譯出長房錄二十七字 [0376012] 竝【大】*,〔-〕【宋】*【元】*【明】* [0376013] 蜜【大】*,蜜多【宋】*【元】*【明】* [0376014] 三【大】,二【宋】 [0376015] 內典【大】*,長房【宋】*【元】*【明】* [0376016] 三【大】,二【宋】【元】【明】 [0376017] 年【大】,四年【宋】【元】【明】 [0376018] 二秦及寶唱【大】,長房【宋】【元】【明】 [0376019] 持【大】,特【明】 [0376020] 或【大】*,〔-〕【宋】*【元】*【明】* [0376021] 卷【大】,卷二百二十五紙【宋】 [0377001] 三紙【大】,〔-〕【宋】【元】【明】 [0377002] 達摩欝多羅【大】,內典【宋】【元】【明】 [0377003] 四紙【大】,〔-〕【宋】【元】【明】 [0377004] 檀【大】,擅【宋】 [0377005] 特【大】*,持【元】【明】* [0377006] 一【大】,〔-〕【宋】【元】【明】 [0377007] 四十四紙或二卷【大】,或二卷四十四紙【宋】 [0377008] 定【大】,〔-〕【宋】【元】【明】 [0377009] 義【大】,議【宋】【元】【明】 [0377010] 留【大】,流【宋】【元】【明】 [0377011] 陽【大】,〔-〕【宋】【元】【明】 [0377012] 出長房錄【大】,〔-〕【明】 [0377013] 出【大】,二經出【明】 [0377014] 宋【大】,後宋【宋】【元】【明】 [0378001] 孝【大】,〔-〕【宋】【元】【明】 [0378002] 慧【大】*,惠【宋】*【元】*【明】* [0378003] 法【大】,竺法【宋】【元】【明】 [0378004] 卷【大】,卷右宋明帝沙門竺法眷於廣州譯出長房錄【宋】【元】【明】 [0378005] 在洛【大】,於洛陽【宋】【元】【明】 [0378006] 寶【大】,實【宋】【元】【明】 [0378007] 義法門【大】,法門義【宋】【元】【明】 [0378008] 興【大】,於興【宋】【元】【明】 [0378009] 大【大】,於大【宋】【元】【明】 [0378010] 出【大】,〔-〕【宋】【元】 [0378011] 八紙【大】,〔-〕【宋】【元】【明】 [0378012] 一【大】,二【明】 [0378013] 經【大】,經一部【宋】【元】【明】 [0378014] 興【大】,大興【宋】【元】【明】 [0378015] 西京【大】,大【宋】【元】【明】 [0378016] 三【大】,二【宋】 [0379001] 三【大】*,四【宋】* [0379002] 行【大】,〔-〕【宋】 [0379003] 法【大】,〔-〕【宋】【元】【明】 [0379004] 所【大】,所說神【宋】【元】【明】 [0379005] (或云…紙)八字【大】,〔-〕【宋】【元】【明】 [0379006] 甚希有經乃至大方廣師子吼經二十一經下三本不記紙數 [0379007] 經【大】,〔-〕【宋】【元】【明】 [0379008] 玄【大】,三藏玄【宋】【元】【明】 [0379009] 紙【大】,紙右大唐永徽元年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宋】【元】【明】 [0379010] 八【大】,八八【宋】 [0379011] 西京【大】,〔-〕【宋】【元】【明】 [0379012] 七【大】,七佛【宋】【元】【明】 [0379013] 歸寧院【大】,〔-〕【宋】【元】【明】 [0379014] 四紙【大】,〔-〕【宋】 [0379015] 闐【大】,闐國【宋】【元】【明】 [0379016] 所【大】,即【宋】【元】【明】 [0380001] 旋【大】,㳬【宋】【元】【明】 [0380002] 杜【大】,社【宋】【元】 [0380003] 大【大】*,武【明】* [0380004] 此下宋本元本俱有天冊萬歲元年十月二十六日,都檢校刊定經目錄及真偽佛授記寺大德明佺,都檢校刊定經目錄及真偽經大福先寺大德道敻,祠部令郭憬,主事李思九,中大夫行祠部郎中魏洵七十一字【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5 冊 No. 2153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