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名義集三
- 帝王第二十五
- 皇后第二十六
- 世界第二十七
- 諸國第二十八
- 眾山第二十九
- 諸水第三十
- 林木第三十一
- 五果第三十二
- 百華第三十三
- 眾香第三十四
- 七寶第三十五
- 數量第三十六
- 什物第三十七
- 顯色第三十八
《帝王略論》曰:「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遺囑,鶴林之顧命,慮四眾以微弱,恐三寶而衰墜,託國之威風,藉王之勢力,故委寄於帝王,[13]伎勅以流通也。
【[14]因陀羅】此云帝。正翻天主,以帝代之。諡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嗣稱世子。」《白虎通》曰:「皇者天之總,美大之稱也。煌煌,人莫違也。不煩一夫,不擾一士,故為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此號三皇。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此名五帝。」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為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王肅云:「王者雖號稱帝,而不得稱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與父,尊卑相去遠矣!」《金光明經》云:「以天護故,復稱天子。」《莊子》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逸士傳》曰:「帝堯之時,有老人擊壤於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1]遮閱那】或云曷囉闍,此云王。《薩遮經》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洪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孔氏傳曰:「辯,治也。吳楚之君,[A1]僭號稱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為天王。故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陽。』」《韓詩外傳》曰:「君者,群也。能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養之如春。譬猶草木之植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參天地而施化,豈云人事之厚薄哉!」釋氏以自在名王。《妙玄》云:「轉輪聖王,四域自在。」
【[2]斫迦羅伐辣[3]底曷羅闍】或遮迦越羅,此云轉輪王。《俱舍》云:「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云云)。」契經從勝,但說金輪。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轉金輪王。轉餘輪王,應知亦爾。」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說:「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穩富樂,多諸人眾,惟願天尊,親垂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奪戈始定。」
【[4]摩訶三摩曷羅闍】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
【[5]首圖馱那】或名閱頭檀,此云淨飯,或翻真淨,或云白淨。
【[6]途盧檀那】此云斛飯。
【[7]薩縛達】《西域記》云:「唐言一切施,是如來昔修菩薩行時號。避敵棄國潛行,至此摩訶伐那伽藍,唐言大林,遇貧婆羅門方來乞[8]丐,遂令羈縛,擒往敵王,冀以賞財,回為慧施。」
【[9]尸毘迦】《西域記》云:「唐言與。舊曰尸毘,略也。」
【[10]歌利】或名迦利,或名迦藍浮。此云惡世,又云惡生,又云無道。《西域記》云:「羯利王,唐言鬪諍。舊云歌利,訛也。」
【[11]頻婆娑羅】或名瓶沙王,此云摸實,身摸充實。又翻形牢,亦云影堅。影謂形影,皆取體分彊壯之義。頻婆,或云頻毘,此翻顏色。娑羅,此云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王。
【[12]波斯匿】或名不黎先尼,此云和悅。《西域記》云:「正名鉢邏斯那恃多,唐言勝軍。」《仁王經》云:「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
【[13]優填】《西域記》云:「訛也。正名鄔陀衍那王,唐言出受。」
【[14]毘盧釋迦】《西域記》云:「舊曰毘流離王,訛也。」
【[15]鞞羅羡那】秦言勇軍。
【[16]阿闍世】此云未生怨。妙樂云:「母懷之日,已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因為名。」或呼婆羅留支,此云無指。妙樂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內人將護,呼為善見。」
【[17]阿育】或阿輸迦,或阿輸柯,此云無憂王。
【[18]補[A2]剌拏伐摩】《西域記》云:「唐言滿胄,無憂王末孫。」
【[19]尸羅阿迭多】《西域記》云:「唐言戒日。愛育四生,興崇三寶。象馬飲水,漉而後飼。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
【[20]儴[21](汝陽)佉王】亦云霜佉。[22]此云貝,乃珂貝耳。
【[23]邏闍伐彈那】《西域記》云:「唐言王增。」
【[24]摩訶因陀羅】《西域記》云:「唐言大帝,無憂王弟,寬刑六日,獲果出家。」
【[25]祗陀】或云祇洹,此云戰勝。生時,父波斯匿戰勝外國。《西域記》云:「逝多,唐言勝林。舊曰祇陀,訛也。」諸經言祇樹者,《西域記》云:「時,給孤獨願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隨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塏。[1]咳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金藏,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田,宜植善種。』即於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難曰:『自今已來,應謂此地為逝多樹給孤獨園。』」
【提黎挐太子】《大論》:「秦言好愛。」《西域記》云:「[2]蘇達挐,唐言善牙,亦云善與。」
【[3]闡釋迦】《西域記》云:「舊曰車匿,訛也。亦釋種,太子出家,令車匿牽[4]揵陟。[A3]揵陟,馬名,正云建他歌,譯云納。」《經音義》云:「車匿本是守馬奴名。」《淨名疏》云:「其自恃王種,輕諸比丘。僧法事時,輕笑言:『如似落葉,旋風所吹,聚在一處,何所評論?』佛去世後,猶自不改。佛令作梵壇,謂默擯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別立一壇。其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共語。」
《周禮》云:「天子后立六宮。」鄭氏注云:「前一宮,後五宮也。五者,后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后正位宮闈,體同天座。」《毛詩》云:「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7]仇。作此關睢之詩,蓋興文王后妃之德也。后妃有關睢之德,是幽閑貞專之女,宜為君子之好匹也。」
【[8]摩訶摩耶】《西域記》云:「唐言大術,或云大幻。」晉《華嚴》:「摩耶夫人答善財言:『我已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舍那如來母。於閻浮提迦毘羅城,淨飯王宮,從右脇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誕生,適滿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終。」《因果經》云:「太子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
【[9]瞿夷】此云明女。《五夢經》云:「是舍夷長者女。長者名水光,其婦名餘明。婦居近城。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內皆明,因立字云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羅云,名耶檀,亦名耶輸,其父名移施長者。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太子以三妃故,白淨飯王為立三時殿。」《大論》云:「釋迦文菩薩,有二夫人:一名瞿毘耶,二名耶輸陀羅,羅睺羅母也。瞿毘耶是寶女,故不孕子。」
【[10]韋提希】此云思惟。《觀經》云:「[11]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界篇第二十七
《楞嚴》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世界有二種:一眾生世界,是正報;二器世界,是依報。故《楞嚴》云:「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大論》明三種世間:一者五[14]陰,二者眾生,三者國土。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隔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界有二種:一者十界,二者三界。言十界者,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此名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此名四聖。《指月鈔》「問:『十界之名,有何顯據?』答:『《大論》云:「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受記作佛,十界明矣。』」二、三界者,一欲界。欲有三種:一飲食,二睡眠,三婬欲。於此三事,希須名欲。若有情界,從他化天至無間獄。若器世界,乃至風輪,皆欲界攝。二色界者,形質清淨身相殊勝,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三無色界者,於彼界中色非有故。又此三界總舉則六道,別分乃二十五有。荊溪頌曰:「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又此三界通有三種,謂小千中千大千也。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昔南山尊者問韋天將軍曰:「余聞一佛化境三千國土日月歲數,或言百億,或言千百億。」答曰:「如師問百億千百億者,經文分明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時語訛惑,略致斯爾。總要言之,萬億日月為一大千。」《熏聞》云:「恐西天數,億有大小。應以一百小億為一大億,乃成百億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釋尊所化之境。如《法華》云:「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而生三界。[15]杇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6]他那】此云處。真諦云:「住處有二:一、境界處,游歷之境,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處,為統出家之眾,此即祇園。」《婆沙》云:「舉舍衛,令遠人知,國是總也。舉祇園,令近人知,園是別也。」
【[1]須摩題】《大論》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所居國土,名須摩題。」
【[2]索訶】《西域記》云:「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娑訶,皆訛。」《楞伽》翻能忍。《悲華》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云:「沙訶,漢言忍界。」真諦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雜會世界。長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傳》云:「娑婆則大千總號。」孤山云:「舉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3]東弗于逮】《西域記》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東毘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訛也。此云勝,勝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諸方之前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出處也。」《俱舍》云:「東毘提訶洲,其相如半月,身長八肘,壽二百五十。」
【[4]閻浮提】訛云剡浮,此云勝金。《大論》云:「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砂,名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繞,通名閻浮提。」《刊正》云:「此則河因樹立稱,金因河得名。」長水云:「或云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為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焰。」《西域記》云:「南[5]瞻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剡[6](以冉)浮洲,訛也。」《藏鈔》云:「瞻部,此土無相當,故不翻。唯《西域記》音中,翻為穢樹。南瞻部洲,北廣南狹,三邊量等,其相如車。」《俱舍》云:「瞻部洲人身,多長三肘半,人壽無定限。」
【[7]西瞿耶尼】此云牛貨,亦翻取與。《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為貨。」《俱舍鈔》云:「劫初時,因高樹下,有一寶牛,為貨易故。」《西域記》云:「西瞿陀尼洲,舊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訛。」《俱舍》云:「西牛貨洲,壽五百歲,相圓無缺,長十六肘。」
【[8]北欝單越】或欝怛越,此云勝處,亦云勝生。於四洲中,有情處貨,皆最勝故。亦云高上,出餘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長三十二肘,壽滿一千歲。故《俱舍》云:「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以壽定故、以樂極故、以執堅故,聖人不生,八難中一;若論值佛聞法,南洲最上。」故《大論》云:「南洲三事,尚勝諸天,況北洲乎!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西域記》云:「北拘盧洲,舊曰欝丹越,又曰鳩樓,訛也。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則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唯瞻部洲。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感有金銀銅鐵之異。」
諸國篇第二十八
古之王者,建國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陰陽之所和。《仁王經》云:「此瞻部洲,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楞嚴經》云:「此閻浮提,大國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閻浮提,八萬四千城邑聚落。」然法身無像,豈假地以居之,應物有形,故隨國而化矣。所以佛生迦維衛,成道摩竭提,說法波羅柰,入滅俱尸那,故此四處建窣堵波。《智度論》云:「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如偈說:『一切論議師,自愛所知法,如人念生地,雖出家猶諍。』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如偈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供養法師敬尊重。』」
【[9]印度】《西域記》云:「天竺之稱,異議紏紛,舊云身篤,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云云)。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劃野區分,七十餘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成光子曰:「中天竺國,東至震旦,五萬八千里;南至金地國,西至阿拘遮國;北至小香山阿耨達,亦各五萬八千里,則知彼為中國矣。」《梁傳》云:「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問慧嚴曰:『佛國將用何曆?』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時,竪晷無影,所謂天中。於五行土[10]德,色尚黃,數尚五,八寸為尺,十兩當此土十二兩。建辰之月為歲首,及討覈分至,推校薄蝕,顧步光[11]景,其法甚詳。宿度章紀,咸有條例。』承天無所措難。後婆利國人來,果同嚴說。」
【[12]婆羅痆[13](女點)斯國】《西域記》云:「舊曰波羅柰,訛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羅柰,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遶城,亦云鹿苑。
【[14]迦毘羅皤窣都】迦毘羅,此云黃色。皤窣都,此云所依處。上古有僊曰黃頭,依此修道。《西域記》云:「劫比羅伐窣堵,舊曰迦毘羅衛,訛也。」或名迦維衛,或名迦夷,此云赤澤。或名婆兜釋翅搜,此云能仁住處,音訛也。竺法蘭對漢明云:「迦毘羅衛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門慧嚴與南蠻校尉何承天共論華梵中邊之義,乃引周公測景之法,謂此土夏至之日,猶有餘陰,天竺則無也。言測景者,周公攝政四年,欲求地中而營王城。故以土圭測景,得頴川陽城,於是建都。土圭,長尺有五寸。夏至日晝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與土圭等,此為地中。鄭司農云:「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當知陽城,蓋就此土自為中耳。既有表景,豈非餘陰耶?況此土東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觀之,邊義彰矣。
【[1]舍婆提】《西域記》云:「室羅筏悉底,舊訛云舍衛。此云聞物,寶物多出此城。亦翻豐德,一具財寶,二妙五欲,三饒多聞,四豐解脫。」義淨譯金剛,云名稱大城。《摭華》云:「但得聞義,而缺物義。」此乃憍薩羅國都城之號。檇李《證真鈔》云:「為簡南憍薩娑國,故廢國名,而標城號。」《發軫》:「問:『諸經中,說佛生迦毘羅國,何以論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毘羅與舍婆提相隣,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2]摩竭提】此云善勝,又云無惱。《西域記》云:「摩竭陀,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訛也。中印度境。」《文句記》云:「此云不害。劫初已來,無刑害故。至阿闍世,截指為刑,後自齧指痛,復息此刑。佛當生其地,故吉兆預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無害。」《文句》曰:「此云天羅,天羅者王名,以王名國,城名王舍。」
【[3]羅閱祇伽羅】《西域記》名曷羅闍姞利呬[4](火利)。此云王舍城。應法師云:「羅閱,義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國中城名也。」《大論》云:「昔有須陀須摩王,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晨朝乘車,將諸婇女,入園游戲。出城門時,一婆羅門來乞,而語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A6]貧窮,當見愍念,賜自少多。』王言:『敬如來告,當相布施,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澡浴嬉戲。時兩[5]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飛來,於婇女中,捉王將去。諸女啼哭,號慟一園,驚城內外,搔擾悲惶。鹿足負王,騰躍虛空,至所住處,置九十九王中。須陀須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從生來初不妄語。今日晨朝出門時,一婆羅門來從我乞,我時許言,還當布施。不慮無常,辜負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爾,畏此妄語,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當便來還。若過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難。』須陀須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為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當見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爾還去。』舉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之:『願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為慮。當設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說偈言:『實語第一戒,實語升天梯,實語為大人,妄語入地獄。我今守實語,寧棄身壽命,心無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發去,到鹿足所。鹿足遙見,歡喜而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脫,還來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說此,今相放捨,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6]拘尸那】此云角城。《輔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7]毘耶離】亦名維耶離,鞞舍隷,吠舍離。此云廣嚴。《西域記》云:「吠舍[8]釐國,舊訛曰毘舍離。」什師云:「毘言稻,土之所宜也。離耶言廣嚴,其地平正莊嚴。」《淨名略疏》云:「此云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有師翻為好稻,出好粳糧,勝於餘國故也。有言好道,國有道砥直[9](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歸悅。」
【[10]伽耶】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場約二十里。《西域記》云:「城甚險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谿谷杳冥,峯巒危嶮。印度國俗,稱曰靈山。自昔君王馭宇承統,化洽遠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11]矩奢褐羅補羅城】《西域記》云:「唐言上茅宮城,多出勝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12]拘蘇摩捕羅城】《西域記》云:「唐言香華宮城。」穀梁曰:「城以保民為之。」《華嚴》寶眼城天告善財言:「應守護心城,離生死故。」
【[13]羯若鞠闍】《西域記》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樹仙人,棲神入定,經數萬歲,從定而起。見王百女,詣宮[14]來請。唯幼稚女,而充給使。仙人懷怒,便惡呪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從是之後,名曲女城。」
【[1]蘇伐剌拏瞿呾羅】《西域記》云:「唐言金氏,出上黃金,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為國。」
【[2]烏仗那】《奘傳》:「唐言苑,昔阿輸迦王之苑囿也。舊曰烏場,或曰烏茶,皆[3]訛。北印度境。」
【[4]憍賞彌】《西域記》云:「舊云拘睒彌,訛也。中印度境。」
【[5]罽賓】此云賤種。《西域記》云:「迦濕彌羅,舊曰罽賓,訛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藍,於諸異國,買鬻賤人以充[A7]役使,用供眾僧。末田底迦入寂滅後,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隣境諸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
【[7]赭時】《西域記》云:「唐言石國。」
【颯秣[8](音末)建】《西域記》云:「唐言康國。」
【[9]弭秣賀】《西域記》云:「唐言米國。」
【[10]屈霜[11](去呼)儞[12]迦】《西域記》云:「唐言何國。」
【[15]喝捍】《西域記》云:「唐言東安國。」
【[16]捕哺】或名捕揭。《西域記》云:「唐言中安國。」
【戊地】《西域記》云:「唐言西安國。」
【[17]羯霜那】《西域記》云:「唐言史國。」
【[18]阿耆尼】《西域記》云:「舊曰烏耆,訛也。」
【[19]屈[20](居物)支】《西域記》云:「舊曰龜茲,又音丘慈。」
【[21]健馱邏】《西域記》云:「舊曰乾陀衛,訛也。」隋云香行國。
【曷部多】《西域記》云:「唐言奇特。」
【[22]佉沙】《西域記》云:「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言猶訛也。正音云室利訖[23]乾栗多底。」
【[24]至那僕底】《西域記》云:「唐言漢封。河西蕃維質([25]音致)子所居,因為國號。」
【[26]瞿薩怛那】《西域記》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27](羊晉),禱毘沙門像,額上剖出嬰兒,不飲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28]渙那國,[A9]匈奴謂之[29]于遁,諸胡謂之豁[30]且,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訛也。」
【[31]薄佉羅】應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32]僧伽羅】《西域記》:「唐言執師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執師子,父殺應王[33]慕,王畏暴逆,重賞遠放,船漂寶渚,遂立此國。」
【[34]震旦】或曰真丹,[35]或云旃丹。琳法師云:「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此不善華言。《樓炭經》云:「䓗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於東隅,故得名也。」
【[36]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國,即讚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難,此云邊鄙,即貶挫此方非中國也。《西域記》云:「摩訶至那,此曰大唐。」
【伊沙那】《清涼疏》云:「此云長直,謂里巷徑永。表知三際故言長,表知勝義故言直。」
【[37]蔑戾車】《奘傳》:「唐言邊地。北印度[38]北境,皆號蔑戾車。」
【[39]乾闥婆城】《大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但可眼見,而無有實,名[40]揵闥婆城。」靜苑《華嚴音義》云:「西域[41]名樂人為乾闥婆。彼樂人多幻作城郭,須臾如故,[42]因即謂龍蜃所現。」《輔行》云:「乾城,俗云蜃氣。蜃,大蛤也。朝起海洲,遠視似有,近看即無。」
眾山篇第二十九
五嶽鎮地,支那之書備焉;七金環山,天竺之典載矣。或作天龍窟宅,或為賢聖道場,翻譯既傳,名義當集。
【[43]勢羅】《西域記》:「唐言山,鄔波世羅,翻為小山。」《廣雅》云:「山,產也,能產萬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44]蘇迷盧】《西域記》云:「唐言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訛。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面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45]頗梨。隨其方面,水同山色。」《毘曇》、《俱舍》云:「妙高,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觀經疏》云:「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
【[46]彌樓】有人謂,彌樓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準《第一義法勝經》云須彌樓山,則彌樓是須彌山舊譯。《俱舍》:「須彌亦云彌樓。」是則梵音有異。若據《法華》云:「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是則山體亦異。
【[47]柘[48](之夜)迦羅】或云灼羯羅,又云斫迦羅。應法師云:「此云輪山,舊云鐵圍。圍即輪義,譯人義立。」
【[49]耆闍崛】《大論》云:「耆闍名鷲,崛名頭。是山頂似鷲。」《增一》:「佛告諸比丘:『此山久遠,同名靈鷲。』」《觀經疏》云:「諸聖仙靈依之而住。」《西域記》云:「宮城東北行三四里,至姞[1](渠乙)栗陀羅矩吒。此云鷲峯,亦云鷲臺。舊云耆闍崛,訛也。既棲鷲鳥,又類高臺。」應法師云:「案梵本無靈義,此鳥有靈,知人死活,故號靈鷲。」《婆沙》云:「其山三峯,如仰雞足,似狼之迹,亦名狼迹,又名普賢山、白墡山、僊人山、負重山。」
【[2]目真隣陀】或云目脂隣陀,此云石山。
【[3]鉢羅笈菩提】《淨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諸山上,故曰明。」《西域記》云:「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
【[4]屈屈吒播陀】《西域記》云:「唐言雞足山,亦名窶盧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峯,迦葉既入,三峯[A10]斂覆。三會說法之後,餘有無量憍慢眾生,慈氏將登此山,彈指峯開,迦葉授衣,火化入滅。」
【[5]因陀羅執羅窶訶】《西域記》云:「唐言帝釋窟。西峯南巖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佛常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書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迹猶在。」
【[6]䮚[7](勒鄧)迦】《西域記》云:「僧伽羅國,東南隅有䮚迦山,巖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於此說《䮚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8]補陀落迦】或[9]云補涅洛迦,此云海島,又云小白華。《西域記》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游舍。」
【優留曼陀】亦云優留曼[10]荼,此云大醍醐。
【軻[11](苦賀)地[12]羅】此譯軻,空也;地羅者,破也。名破空山。
【[13]比羅娑落】《西域記》云:「唐言象堅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堅。」
【[14]彈多落迦】《西域記》云:「舊曰檀特山,訛也。」
【[15]逾健達羅】此云雙迹。此山之峯,有二隴道,似車迹故。
【[16]由乾】此譯云雙。
【陀羅】此云持,名雙持山。
【[17]伊沙馱羅】此云持軸,形如車軸故。
【[18]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山,本樹名也。
【[19]蘇達梨舍那】此云善見,見者稱善。
【[24]尼民達羅】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魚故。
【[27]尼民陀】此云持邊。七金外邊,護持圍繞餘六山故。
諸水篇第三十
潤萬物者莫過[28]乎水。形為四大,氣冠五行。《禪源詮》云:「水舉名,濕指體。」澄之則清,混之則濁;堰之[29]即止,決之即流。今佛教中明水源流,故具列之,令甄別耳。
【[30]阿伽】此云水。《釋名》云:「水,準也,準平物也。」《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明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一切過患;八、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淨覺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輕冷軟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是法入。
【[31]阿耨達】《西域記》云:「[32]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銀、銅、鐵、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孝經》[33]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34]信度】舊云辛頭,此云驗河。
【[35]殑[36](巨升)伽】此云天堂來,見從高處來故。又云河神之名,以為河名。《西域記》:「舊曰恒河,又曰恒沙,訛也。」章安云:「諸經多以恒河沙為量者,有四義故:一、人多識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處。此即四悉檀也。」
【[37]縛芻】此云青河。《西域記》云:「舊曰博叉,訛也。」
【[38]徙多】此云冷河。《西域記》云:「舊曰私陀,訛也。」
【[39]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記》云:「唐言無勝。舊曰阿利羅跋提河,訛也。」典言㕧[40](許梨)[A11]剌[41](力葛)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是產閻浮金處。梁宗法師云:「佛來此河邊,入滅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動,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捨身,故今至彼入滅。」章安云:「相傳熙連秪是跋提。今言不爾,跋提大,熙連小。或言廣四丈,或八丈,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間。熙連禪尼,此云不樂著河。」《度一切諸佛境界經》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涅槃經》說六河:謂生死河、涅槃河、煩惱河、佛性河、善法河、惡法河。
【[1]娑竭羅】或娑伽羅,此云醎海。《書》曰:「江漢朝宗于海。」《莊子》曰:「溟海者,天池也。」《淮南子》曰:「海不讓水積,以成其大。」孫卿子曰:「不積細流,無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吳都有朝夕之池。新《華嚴》云:「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金剛三昧不壞不滅經》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減;此金剛輪隨時轉故,令大海水同一醎味。」《華嚴》云:「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涌出入海,復倍於前。其所出水,紺琉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大集》云:「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與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薩亦爾,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華嚴》云:「海有奇特殊勝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能包容無所拒。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諸妙行,一切並修無厭足。」
【[2]賀邏馱】此云池。停水曰池,《廣雅》曰沼也。
【[3]提】《大論》翻洲。《爾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須菩提!若江河大海,四邊水斷是為洲。須菩提!色亦如是,前後際斷。」《大論》云:「世間洲者,如洲四邊無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後皆不可得,中間亦如。」或言洲潬[4](徒亶)者[5](《爾雅》謂水內沙堆也。渚者,《爾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寶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寶渚,乃獲諸珍。大般涅槃,喻之為[6]寶。」
林木篇第三十一
毘藍名苑,母摘華而降生。菩提覺場,佛觀樹而行道。居鹿園以說法,住鶴林而涅槃。既皆依於脩林,故宜編乎異木。
【[7]婆那】正言飯那,此云林,叢木曰林。《雜阿含》:「佛告阿難:『汝遙見彼青色叢林否?』『唯然已見。』『是處名曰優留曼[8]荼山。如來滅後百歲,有商人子名曰優波掘多,當作佛事,教授師中,最為第一。』」
【[9]菩提樹】《西域記》云:「即畢鉢羅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法苑》云:「釋迦道樹名阿沛多羅。」
【[10]娑羅】此云堅固。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西域記》云:「其樹類斛,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華嚴音義》翻為高遠,其林森聳,出於餘林也。後分云:「娑羅林間,縱廣十二由旬,天人大眾,皆悉遍滿。尖頭針峯,受無邊眾,間無空缺,不相障蔽。」《大經》云:「東方雙者,喻常、無常;南方雙者,喻樂、無樂;西方雙者,喻我、無我;北方雙者,喻淨、不淨。四方各雙,故名雙樹,方面皆悉一枯一榮。」後分云:「東方一雙,在於佛後;西方一雙,在於佛前;南方一雙,在於佛足;北方一雙,在於佛首。入涅槃已,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來,其樹慘然,皆悉變白。」
【[11]畢利叉】亦名畢落叉,此云高顯。佛於下降誕,則為高勝;名顯天人,故曰高顯。《本行經》云:「是時摩耶夫人立地,以手執波羅叉樹枝,即生菩薩。」
【[12]阿輸迦】或名阿輸[13]柯,《大論》翻無憂華樹。《因果經》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毘藍尼園,見無憂華,舉右手摘,從右脇出。」後漢《法本內傳》云:「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否?』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於毘嵐園內,波羅樹下,右脇而誕。』故《普耀》[A12]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太史蘇由:「是何祥耶?」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滿,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滅度。』故《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出種種光,大地震動,聲至有頂,光遍三千。』即《周書異記》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旦。暴風忽起,發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14](音广)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對云:「西方有大聖人滅度,魂相現耳。」』」魏曇謨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麗問,朝代並同。荊溪《輔行》亦云:「當此周昭王甲寅之歲。」第二,齊王簡栖述頭陀寺記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洎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撰《開皇三寶錄》,佛以周莊王他十年,即《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顯,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傳》說,恒星不現夜明也。《瑞應經》云:「沸星下現,侍太子生。」故《左傳》云:「星隕如雨。」《本行經》說虛空無雲,自然而雨。《左傳》又稱與雨偕也。又云:「成道即當第十八主,惠王十九年癸亥也。示滅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時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淨覺造《通源記》,依此費氏朝代。由《淨名疏》云:「周時佛興,星隕如雨故也。」法琳評曰:「但據恒星為驗,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別由他事。案《文殊師利般涅槃》云:『佛滅度後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化五百仙人訖,還歸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於涅槃。』恒星之瑞,即其時也。又長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過。何者?案劉向古舊二錄云:『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五十年後,老子方說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時始成佛者,不應經教已傳洛矣。」第三,後周道安法師《述二教論》云:「慧光遐照,莊王因覩夜明;靈液方津,明帝以之神夢。」注云:「《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現,星隕如雨,即周之莊王十年也。』莊王別傳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災也。」』又依什法師年紀,及石柱銘,並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五年歲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而滅度。」法琳評曰:「安之為論,據羅什記;羅什記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漢桓帝時在洛陽翻譯,信執筆者,據桓帝時。但羅什秦時始來,世高漢朝先至,二師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為記,非是安論,造次繆陳,並由當時傳者之過。」又《法顯傳》云:「聖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時生者。」辯正評曰:「雖外游諸國,傳未可依。年月時乖,殊俗實為河漢。」又《像正記》定平王時戊午歲,法琳評曰:「依《像正記》,罕見依憑。」案通慧《鷲嶺聖賢錄》,說佛生時,凡有八別:一、夏桀時,二、商末武乙時,三、西周昭王時,四、穆王時,五、東[1]周平王時,六、桓王時,七、莊王時,八、趙伯休梁大周元年。於廬山遇弘度律師,得佛滅後,眾聖[2]默記,推當前周二十九主,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後所指,時既紛雜,故唐貞觀十三年,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問法琳法師,何故傳述乖紊,無的可依?由是琳師先列其真,後陳其妄。遂定周昭丙寅歲生,周穆壬申,世尊示滅。從此起算,至今紹興十三年,歲次癸亥,總計二千九十四年(此依𦣱禪師《清規集》算,若依文律師年譜,少十三年)。《西域記》云:「自佛涅槃,諸部異議。或云已過[3]或九百,未滿千年;或云一千二百餘年;或云一千三百餘年;或云一千五百餘年。然既古今綿遠,東西杳邈,不宜確執,是一非諸。」故南山律師問天人云:「此土常傳佛是殷時、周昭、魯莊等,互說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見,並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故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魯莊,俱在大千之中。前後咸傳一化,感見隨機前後,法報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論月分,如《浴佛經》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應》亦云四月八生,《薩婆多》云二月八生,費長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聖誕于迦維。洎乎示滅之辰,《涅槃經》曰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然此諸文,出有異者,蓋西域以寅月十六為歲首,以寅月十五為歲終。彼分三際之殊,此立四時之別,加復震旦立正,三代有異。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滅,既準《周書》,日月之數,當依姬世。三寶紀定四月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聖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異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閉,龍蛇斯蟄,微陽潛布於下泉,句萌未達於上土。以茲而生者,應氣運而來;以茲而滅者,應代謝而去。然考二月涅槃,屬十二月,此盡美矣。其定誕生,亦十二月,未盡善也。故《二教論》云:「周以十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與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為佛生日者,依《瑞應經》也。如用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A13]巳,乃周之六月也。詳此濫用建[A14]巳月者,由聞聲便用,不摭實求時也。」又《二教論》云:「杜預用晉曆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魯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曆,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﨟八浴佛,乃屬成道之節。故《周書異記》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當今之﨟八也。」《西域記》云:「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聞諸先記》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涅槃,當此三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涅槃,當此九月八日也。今詳西域,如奘師云:『建寅為歲首』,二月則當建卯,四月乃屬建[A15]巳。況《涅槃》、《瑞應》,翻傳到此,適當漢魏之後,皆遵夏曆。所以天下相傳,以卯月為涅槃,以[A16]巳月為降生者,殊有由也。」諸文所載年月日異,故附此集,錄示後世。
【[1]尼拘律陀】又云尼拘盧陀,此云無節,又云縱廣。葉如此方柿葉,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熱痰。《摭華》云:「義翻楊柳,以樹大子小,似此方楊柳,故以翻之。」《宋僧傳》云:「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譯其所無。如拘律陀樹,即東夏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
【[2]多羅】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椶櫚,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華如黃米子。有人云: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西域記》云:「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有多羅樹林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A17]采用。」
【[3]尸陀】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4]祗》云:「此林多死屍,人入寒畏也。」《法顯傳》名尸摩賒那,漢言棄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論名安陀林,亦名晝暗林。
【[5]曳[6](移結)瑟知[7]林】《西域記》:「唐言杖林。其林脩勁,被滿山谷。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丈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8]鞞鐸佉】《西域記》云:「象堅窣堵波北山巖下,有一龍泉,是如來受神飯已,及阿羅漢於中漱口嚼楊枝,因即植根,今為茂林,後人於此建立伽藍,名鞞鐸佉。唐言嚼楊枝。」毘柰耶云:「嚼楊枝有五利:一口不臭,二口不苦,三除風,四除熱,五除痰癊。」《四分》:「不嚼楊枝有五過:口氣臭,不善別味,熱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9]彈多抳[10](尼倚)瑟搋】[11](丑皆)彈多,此云齒;𢮎,此云木。謂齒木也。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多用竭陀羅木。此方無故,多用楊枝。《寄歸傳》云:「大如小指,一頭緩嚼,淨刷牙關。用罷[12]擘破,屈而刮舌。」《五分》:「嚼已,應淨洗棄,以蟲食死故。」
【[13]波吒釐】《西域記》云:「舊云巴連弗邑,訛也。謂女楈樹也。」
【阿梨】或云:此方無,故不翻。其樹似蘭,枝若落時,必為七分。義淨譯《孔雀經》:「頭破作七分,猶如蘭香䔠。」復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蘭香也。曼折利,䔠頭也。舊云阿梨樹枝。既不善本音,復不識其事,故致久迷。然問西方,元無阿梨樹也。」
【[14]尸利沙】或云尸利灑,即此間合昏樹。有二種:名尸利沙者,葉實俱大;名尸利[15]駛者,葉實俱小。又舍離沙,此云合歡。
【荃提】荃,謂荃草,出崑崙山。提,謂可遷徙提挈也。見《經音義》。
【[16]伊蘭】《觀佛三昧海經》云:「譬如伊蘭,與旃檀生末利山中。牛頭旃檀,生伊蘭叢中,未及長大,在地下時,牙莖枝葉,如閻浮提竹[17]笋。眾人不知,言此山中純是伊蘭,無有旃檀。而伊蘭臭,臭若肨屍,熏四十由旬。其華紅色,甚可愛樂,若有食者,發狂而死。牛頭旃檀,雖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發香。仲秋月滿,卒從地生,成旃檀樹。眾人皆聞牛頭旃檀上妙之香,永無伊蘭臭惡之氣。」[18]
[19]五果篇第三十二
律明五果:一、核果,如棗杏等。二、膚果,如梨柰,是皮膚之果。三、[20]殼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檜果,字書空外反,麁糠皮,謂之檜,如松柏子。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21]頗羅】此云果。
【[22]庵羅】正云庵沒羅,或庵羅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經》云:「維耶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生此女,梵志收養。至年十五,顏色端正,宣聞遠國,七王爭聘。梵志大懼,乃置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設與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樓上,請王平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從伏竇中入,登樓共宿,謂女曰:『若生男,當還我。』即脫手金環之印,付女為信。便出語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軍皆稱萬歲,六王罷去。後女生故活,至年八歲,持環印見瓶沙王,王以為太子。至二年,會闍王生,因讓曰:『王今嫡子生矣,應襲尊嗣。』遂退其位。」肇師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樹,定非柰也。又翻為難分別,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與《大經》意同。經云:「如庵羅果,生熟難分,具有四句,釋難分別:一內外俱生,二外熟內生,三外生內熟,四內外俱熟。」《纂要》云:「舊譯為柰,誤也。此果多華,子甚少,其葉似柳,而長一尺,廣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鉤曲。生熟難知,可以療疾。彼國名為王樹,謂在王城種之。」
【[1]庵摩勒】肇曰:「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時手執此果,故即以為喻。」《西域記》云:「庵沒羅果,而有兩種,小者生青熟黃,大者始終青色。」
【[2]阿摩勒】樹葉似棗,華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藥。
【[3]訶梨勒】新云訶梨怛鷄,此云天主持來。此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
【[4]頻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潤。
【阿摩落迦】《西域記》云:「印度藥果之名也。」
【播囉師】此云胡桃。
【鎮頭迦】此云柿。
【篤迦】此云栗。
【居𠻱[5](音陵)迦】此云李。
【曷樹迦】此云欝勃。
【惡叉聚】資中曰:「此云綖貫珠。無始無明,熏習成種,種必有果,子子相生,熏習不斷。」真際云:「惡叉樹名。其子似沒石子,生必三顆同[6]蔕,喻惑、業、苦三,同時具足。言惑、業、苦者,惑乃煩惱道,業即業道,苦謂苦道。而此三道,通於三土。故《輔行》云:『分段三道,謂見思惑為煩惱道;煩惱潤業為業道;感界內生為苦道。方便三道,謂塵沙惑為煩惱道;以無漏業名為業道;變易生死名為苦道。實報三道,謂無明惑為煩惱道;非漏非無漏業為業道;彼土變易名為苦道。』」
【摩那陀】此云醉果。
百華篇第三十三
《十[7]輪》云:「供養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將華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說即為供養。」《大品》云:「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上,亦供養般若波羅蜜。是時三千大千世界華悉周遍,於虛空中化成華臺,端嚴殊妙。須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華,天上未曾見如是華。華是化華,非樹生華。是諸天子所散華,從心樹生非樹生華。』釋提桓因知須菩提心所念,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是華若非生法,不名為華。』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大德!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識亦不生。』須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色;受想行識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受想行識。』」以如是華供如是佛,顯能所以不二,彰依正以無殊,號不思議法供養也。
【[8]布瑟波】此云華。
【[9]弗把提】此云天華。
【[10]須曼那】或云須末那,又云蘇摩那,此云善攝意,又云稱意華。其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須曼女,生於須曼華中。
【[11]末利】亦云摩利,此云柰,又云鬘華,堪作鬘故。《善見律》云:「廣州有,其華藤[12]生。」
【[13]闍提】此云金錢華。
【[14]波羅羅】此云重生華。
【[15]婆利師迦】亦云婆師迦,又云婆使迦,此云夏生華。又翻雨華,雨時方生,故曰雨華。
【[16]那婆】此云雜華。
【[17]優曇鉢羅】此云瑞應。《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內有尊樹王,名優曇鉢,有實無華。優曇鉢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施設論》云:「繞瞻部洲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轉輪王出現于世,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此輪王路,爾乃出現,金沙彌布,眾寶莊嚴,旃檀香水以灑其上。轉輪聖王巡幸洲渚,與四種兵俱游此路,此華方生。新云烏曇鉢羅。」
【[18]分陀利】此云白蓮華。叡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名。」
【[19]優鉢羅】或漚鉢羅,或嗢鉢羅。此云青蓮華。優鉢羅盤那女,生青蓮華中。
【[20]鉢特摩】此云紅蓮華。
【[21]摩訶鉢特摩】此云大紅蓮華。《大論》:「問:『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床為世間白衣坐法。又以蓮華軟淨,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云云)。又如此華,華臺嚴淨,香妙可坐。』」
【[22]拘勿投】亦云拘勿頭,此云地喜華;亦云拘某陀,此云黃蓮華。
【[1]曼殊沙】此云柔軟,又云赤華。
【[2]何羅歌】或阿迦,此云白華。
【[3]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
【[4]阿提目多伽】舊云善思夷華,此云苣蕂子。[5]苣(勤似)蕂(音勝)胡麻也。又云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龍䑛華,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
【婆訶迦羅】《大論》云:「赤華樹。」
【[6]阿樓那】或阿盧那,此云紅赤色香華。如日出前紅赤相,梵呼彼相為阿樓那。
【[9]波羅奢華】章安云:「此是樹名。其葉青色,華有三色:日未出時,則黑色;日正照時,華赤色;日沒時,華黃色。今取赤色如血義耳。」《經音義》云:「此華樹汁,其色甚赤,用染皮㲲,名曰紫礦[10](古猛切)。」
【俱蘭吒】此云紅色華。《大論》云:「一、人間蓮華十餘葉,二、天華百葉,三、菩薩葉千葉。」
眾香篇[11]三十四
《淨名疏》云:「香是離穢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騰馨之用。」《感通傳》天人費氏云:「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A18]厭之。但以受佛付囑,令護於法。佛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故佛法中,香為佛事。如《大論》云:「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身,供養諸佛及僧。」《戒德香經》阿難白佛:「世有三種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華香。此三品香。唯能隨風。不能逆風。」故今所列,並此三也。
【[12]乾陀羅耶】正言健達,此云香。張華《博物志》云:「有西國使獻香者,漢制不滿斤,不得受。使乃私去,著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香聞長安四面十里,經月乃歇。」《華嚴》云:「善法天中,有香名淨莊嚴,若燒一圓而以熏之,普使諸天心念於佛。」
【[13]多阿摩羅跋陀[14]羅】[15]多,此云性;阿摩羅,此云無垢;跋陀羅,此云賢。或云藿葉香,或云赤銅葉。
【[16]牛頭[17]旃檀】或云此方無故不翻。或云義翻與藥,能除病故。《慈恩傳》云:「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華嚴》云:「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正法念經》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峯,多有牛頭旃檀。若諸天與修羅戰時,為刀所傷,以牛頭旃檀塗之即愈。以此山峯,狀如牛頭,於此峯中生旃檀樹,故名牛頭。」《大論》云:「除摩梨山,無出旃檀。白檀治熱病,赤檀去風腫。摩梨山,此云離垢,在南天竺國。」
【[18]瞻蔔】或詹波,正云瞻博迦,《大論》翻黃華。樹形高大。新云[19]苫末羅,此云金色。西域近海岸樹,金翅鳥來,即居其上。
【[20]多伽羅】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論》云:「多伽樓,木香樹也。」
【[21]波利質多羅】此云圓生。《大經》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羅樹,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華開敷,香氣周遍五十由旬。」又翻間錯莊嚴,眾雜色華,周匝莊嚴。《法華文句》指此為天樹王也。
【[22]拘鞞陀羅】此云大游戲,地樹香也。
【[25]兜樓[26]婆】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云白茅[27]香。
【畢力迦】或云即丁香。
【咄嚕瑟劍】此云蘇合。珙鈔引《續漢書》云:「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廣志》亦云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國人采之,笮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或云: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一物也。
【杜嚕】此云熏陸。《南洲異物志》云:「狀如桃膠。」《西域記》云:「南印度阿吒釐國,熏陸香樹,葉似棠梨。亦出胡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南方草物[30]狀》曰:「出大秦國,樹生沙中,盛夏樹膠流沙上。」
【突婆】此云茅香。
【嗢尸羅】此云茅香根。
【先陀婆】此云石鹽,其香似之,因以為名。《華嚴》云:「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於一生所繫菩薩座前,燒其一圓,興大香雲,遍覆法界。」《涅槃》云:「鹽水器馬,一名四實,智臣善知。謂洗時奉水;食時奉鹽;飲時奉器;游時奉馬。皆但云先陀婆來。」章安云:「此之四義,亦與四教四門四句意同,皆應次第對鹽等四。」
【[31]羯布羅】此云龍腦香。羯,或作劫。《三藏傳》云:「[32]松身異葉,華果亦殊。初[A19]采,木濕未有香,乾則順理析之,中有香,狀如雲母,白如氷[33]雪。」
【莫訶婆伽】此云麝。
【[1]多揭羅】此云零陵。《南越志》云:「土人謂之燕草芸香。」《說文》云:「芸草,似苜[2](莫六)蓿[3](音叔)。」《淮南》云:「芸可以死而復生。」
【[4]阿伽嚧】或云惡揭嚕,此云沈香。《華嚴》云:「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華藏。其香一圓,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熏閻浮提界。」《異物誌》云:「出日南國。欲取,當先斫樹壞,著地積久,外朽爛。其心堅者,置水則沈,曰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精堅者,置之水中,不沈不浮,與水平者,名曰𣝕香。」
【[5]掘具羅】或窶具羅,或求求羅,此云安息。
【[6]茶矩磨】此云欝金。《周禮.春官》「欝人[A20]采取以鬯酒。」《說文》云:「欝金草之華,遠方所貢[7]芳物。欝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
【鷄舌】五馬洲出,《南洲異物誌》曰:「是草萎可合香箋。外國胡人說:『眾香共是一木,華為鷄舌香。』」
七寶篇第三十五
佛教七寶,凡有二種:一者七種珍寶,二者七種王寶。七種珍寶,略引四文。《佛地論》云:「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五牟呼婆羯洛婆,當硨磲也;六遏濕摩揭婆,當瑪瑙;七赤[8]真珠。」《無量壽經》云:「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硨磲。」《恒水經》云:「金、銀、珊瑚、真珠、硨磲、明月珠、摩尼珠。」《大論》云:「有七種寶:金、銀、毘瑠璃、頗梨、硨磲、碼碯、赤真珠。」二、七種王寶者,晉譯《華嚴經》云:「王得道時,於其正殿婇女圍繞,七寶自至:一金輪寶,名勝自在;二象寶,名曰青山;三紺馬寶,名曰勇疾風;四神珠寶,名光藏雲;五主藏臣寶,名曰大財;六玉女寶,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名離垢眼。得是七寶,於閻浮提作轉輪王。」
【[9]蘇伐羅】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論》云:「金出山石沙赤銅中。」許慎云:「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真諦釋金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淨我樂四德耳。」
【[10]跋折羅】亦云[11]斫迦羅,《大論》云越闍,新云縛左羅。《西域記》云:「伐羅闍,此云金剛。」《起居注》云:「晉武帝十三年,燉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蕎麥,百鍊不消,可以切玉如泥。」什師云:「如有方寸金剛,數十里內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於是現。」《大經》云:「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在大眾,色則不定。」《大論》云:「金剛寶者,帝釋所執,與脩羅戰,碎落閻浮。」《薩遮尼乾經》云:「帝釋金剛寶,能滅阿脩羅,智碎煩惱山,能壞亦如是。」《無常經》云:「金剛智杵碎邪山,永斷無始相纏縛。」
【[12]爍迦羅】乃堅固義,此同金剛。
【[13]阿路巴】或惹多,此云銀。《大論》云:「銀出燒石中。」《爾雅》云:「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14]瑠璃】或作琉,此云青色寶,亦翻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柰城不遠,山出此寶,因以名焉。應法師云:「或加吠字,或加毘字,或言毘頭梨,從山為名,乃遠山寶也。遠山,即須彌山也。此寶青色,一切寶皆不可壞,亦非煙焰所能鎔鑄,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壞。又言金翅鳥卵殼,鬼神得之,出賣與人。或名紺瑠璃。」《釋名》云:「紺,含也,青而含赤色也。」古字但作流離,左太沖《吳都賦》云:「致流離與珂[15]珬(皆寶名)。」後人方加其玉。
【[16]珊[17](蘇干)瑚[18](音胡)】梵語鉢攞娑福羅。外國傳曰:「大秦西南漲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19]盤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鐵網取之。」任昉《述異記》曰:「珊瑚樹碧色,生海底。一株數十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餘。」應法師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黃色,三年蟲食敗也。」《大論》云:「珊瑚出海中石樹。」
【[20]阿濕摩揭婆】此云[21]琥珀,其色紅瑩。《博物誌》云:「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琥珀。」《廣誌》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是琥珀。」
【[22]牟[23]婆洛揭拉婆】[24]或云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寶,今名[25]硨磲。《尚書》大傳云:「大貝如車之渠,渠謂車輞,其狀類之,故名車渠。」渠,魁也。後人字加玉石。
【[26]摩羅伽隷】此云[27]碼碯,此寶色如馬之腦,[28]因以為名。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纏絲焉。梵名謨薩羅揭婆。謨薩羅,此云杵;揭婆,此云藏。或言胎者,取馬腦堅實為名也。
【[29]頗梨】或云塞頗胝迦,此云水玉,即蒼玉[30]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記》云:「正名窣坡致迦,其狀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大論》云:「譬如過千歲氷,化為頗梨。」
【[31]釋迦毘楞伽】此云能勝。
【[32]摩尼】或云踰摩。應法師云:「正云末尼,即珠之總名也。此云離垢,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或加梵字,顯其淨也。又翻增長,有此寶處,增長威德。」《大品》云:「如摩尼寶,若在水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物裹,隨作黃赤白紅縹色。」又《大品》「阿難問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寶?』釋提桓因言:『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論》云:「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燒。」《輔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華嚴》云『如意摩尼』,似如並列二名。若《法華》云『摩尼珠等』,似如體別。」《大莊嚴論》:「有摩尼珠,大如膝蓋。」《大論》云:「如意珠,狀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觀經》指如意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1]摩羅伽陀】《大論》云:「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綠色,能辟一切毒。」
【[2]因陀尼羅】《大論》:「此云天赤珠。」
【[3]鉢摩羅伽】《大論》:「此云赤光珠。」《佛地論》云:「赤蟲所出,或珠體名為赤珠。」《智論》云:「真珠出魚腹中、蛇腦中。」《漢書》云:「珠蚌中陰精,隨月陰盈虛。」
【[4]甄叔迦】此云赤色寶。《西域傳》:「有甄叔迦樹,其華色赤,形大如手。此寶色似此華,因名之。」慈恩《上生經疏》云:「甄叔迦,狀如延珪,似赤琉璃。」
【[5]摩訶尼羅】《大論》云:「此翻大青珠。」
【金銀生像】沙彌十戒第九,不捉金銀生像。南山云:「胡漢二彰,謂胡言生像。此翻金銀也。」《善見》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謂金則生是黃色,銀則可染似金,故云生像。」《指歸》云:「況于闐語,與五印[6]度語不同。若四分到于闐,自經一番翻了,經本到唐,則為重也。」
【[7]吉由羅】或枳由邏,此云瓔珞。
【[8]彌呵羅】此云金帶。
【[9]曷剌怛那揭婆】此云寶臺,亦云寶藏。
數量篇第三十六
理非數量,如虛空無丈尺;事有法度,猶丈尺約虛空。故《大品》「須菩提白佛:『無數、無量、無邊,有何等算?』佛言:『無數者,名不墮數中,若有為性中、無為性中。無量者,量不可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無邊者,諸法邊不可得,雖性非算數所知,而相有分齊之量。』」今附此集編出數量。《俱舍論》五十二數,皆從一增至十也。謂一、十、百、千、萬、洛叉(億也)、度洛叉(兆也)、俱胝(京也)、未陀(秭也)、阿庾多(垓也)、大阿庾多(壤也)、那庾多(溝也)、大那庾多(㵎也)、鉢羅庾多(正也)、大鉢羅庾多(載也)、矜羯羅(或甄迦羅)、大矜羯羅、頻婆羅(或頻跋羅)、大頻婆羅、阿閦婆(或阿芻婆)、大阿閦婆、毘婆訶、大毘婆訶、嗢蹭伽、大嗢蹭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10]致地婆、醯都、大醯都、羯臈縛、大羯臈縛、印達羅、大印達羅、三磨鉢耽、大三磨鉢耽、揭底、大揭底、[A21]拈筏羅闍、大[A22]拈筏羅闍、姥達羅、大姥達羅、跋藍、大跋藍、珊若、大珊若、毘步多、大毘步多、跋羅攙、大跋羅攙、阿僧企耶。《算經》黃[A23]帝為數,法有十等:億、兆、京、秭、垓、壤、溝、㵎、正、載。《風俗通》云:「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㵎,㵎生正,正生載。載地不能載也。」億分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虞書》曰:「自伏犧畫八卦,由數起。」《律歷志》引書曰:「先其算命,本起於黃鍾之數,始於一而三,之三積之,歷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矣(孟康曰:『初以子十乘三,三餘則轉因其成數以三乘之,歷十二辰,得是積數也。五行陰陽之數備矣。』)。其算法,用竹徑一分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六觚,六角也。度角至角,其度一寸,面容一分)。其數以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成[11]陽六爻,得周流六虛之象也。」《論語》周衰官失,孔子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權衡嘉量)、審法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漢書》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師古曰:「底,平也。」),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璣,斟酌見指,以齊七政(師古曰:「[12]月、五星、[13]日也。」),故曰玉衡。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忖為十八,易十有八變之象也(孟康曰:「忖,度也。度其義有十八也。黃鍾、龠、銖、兩、鈞、斤、石,凡七;與下十一象,為十八也。」)。
【[14]洛叉】或落沙,此云十萬。
【[15]俱胝】或拘致,此云百億。
【[16]那由他】或云阿庾多,或云術那,或那術,此云萬億。
【[17]阿僧祇】[A24]或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楚[18]詞》云:「時猶未央。」王逸曰:「央,盡也。」《大論》云:「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問:『幾時名阿僧祇?』答:『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十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菩薩地持經》云:「一者,日月晝夜歲數無量,名阿僧祇;二者,大劫無量,名阿僧祇。」
【[1]優波尼沙陀】《清涼疏》云:「此云近少,謂微塵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對,謂少分相近比對之分。」應法師云:「論中義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寶等,但得三界果報;無漏善法,得佛果也。」
【[2]歌羅分】《經音義》云:「如以一毛析為百分,一分名歌羅分。論以義翻,名為力勝,以無漏善法,勝有漏也。」
【[3]迦羅】《清涼疏》:「此云豎,析人身一毛以為百分。」
【[4]褒羅那地邪】此云舊第二。
【佉盧】十佉盧為一佉梨。
【佉梨】此云斛。《律歷誌》云:「量者,龠[5](音藥)、合[6](音閣)、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孟康曰:「概欲其直,故以水平之。井水清,清則平也。」),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應[7]邵云:「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婆訶】此云篅,[8](音垂),盛穀圓𥫱也,篅受二十斛。《俱舍》云:「頞部陀壽量,如一婆訶麻,百年除一,盡此言一篅。二十斛麻,百年之間,除去一升,除盡麻時,頞部壽滿也。」
【迦利沙鉢拏】八十枚貝珠,為一鉢拏。十六鉢拏,為迦利沙鉢拏。
【[9]踰繕那】此云限量,又云合應(計應合爾許度量)。《業疏》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驛。」《西域記》云:「夫數量之稱踰繕那者,舊曰由旬,又曰踰[10]闍那,又曰由延,皆訛略也。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行,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11]裁,唯十六里。」《大論》云:「由旬三別,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謂中邊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窮微之數,分一踰繕那為八拘盧舍,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分一指節為七宿[12]麥,乃至虱、蟣、隙塵、牛毛、羊毛、兔毫、[13]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細塵,細塵七分為極細塵,極細塵者不可復析,析即歸空,故曰極微也。」《俱舍》頌曰:「極微微[14]金水,兔羊毛隙塵,蟣虱麥指節,後後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踰繕那。」
【一箭道】嘉祥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漢書.律歷志》曰:「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曰𣯛。』)。」又曰:「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大[15]各切)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師古曰:『子穀,猶言穀子耳。秬即黑黍。先取北方為號,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中者不大不小,言黑黍穀子大小中者,率為分寸。』)。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
【一磔手】《通俗文》云:「張申曰:『磔,周尺。』」人一尺,佛二尺。唐於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蓋周尺八寸也。賈逵曰:「八寸曰咫。」言膚寸者,四指曰膚,兩指曰寸;言一指者,佛指闊二寸。
【[16]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言一圍者,《莊子音》云:「徑尺曰圍。」言一仞者,《說文》云:「仞謂申臂一尋也。」《史記》并鄭玄,皆云七尺曰仞。《小雅》:「四尺謂之仞,倍謂之尋,尋舒兩肱。」或曰:五尺曰尋,倍尋曰常。
【[17]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云一鼓聲。《俱舍》云二里,《雜寶藏》云五里。
【槃陀】此云二十八肘,《華嚴》大數增至百二十五。見〈阿僧祇品〉。[18]
[19]什物篇第三十七
《經音義》云:「什者十也,聚也雜也。亦會數之名也。謂資生之物。」《莊子》、《關尹》曰:「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玉篇》云:「凡生天地之間,皆謂物也。事也類也。」
【佉啁[20](竹交)羅】此云小長床。
【[21]興渠】訛也。應法師:「此云少,正云興宜。出烏茶婆他那國,彼人常所食也。此方相傳為芸臺者,非也。此是樹汁,似桃膠,西國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慈愍三藏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慈愍冬到彼土,不見其苗。」《蒼頡篇》:「葷,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葷。」
【[22]摩偷】(又云窣唎,翻酒)《大論》:「酒有三種:一者穀酒;二者果酒,蒲萄阿梨咤樹果,如是等種種,名為果酒;三者藥酒,種種藥草,合和米麯、甘蔗汁中,能變成酒。同跡畜乳酒,一切乳熱者,可中作酒。」《漢書》:「酒者,天之美祿。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陶侃甞曰:「少時有酒失,亡親見約,故不敢多飲。」或云醞者,釀也。《蒼頡篇》云:「酒母也。或云[1]醪[2](力刀)。」《蒼頡篇》謂有滓酒。《大莊嚴論》云:「佛說身、口、意,三業之惡行,唯酒為根本,復墮惡行中。」
【蔡】《指歸》云:「那爛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後步之,數足步影也。」新《毘柰耶》云:「佛言:『應作商[3]矩法。取細籌長二尺許,折一頭四指,竪至日中,度影長短,是謂[A25]商矩。』」一說[A26]商矩二尺,屈折頭轉,如人脚影,故人濫用。
【毘嵐】亦云隨藍,此云迅猛風。《大論》云:「八方風不能動須彌山,隨嵐風至,碎如腐草。」《佛地論》明八風,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4]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淨名疏》云:「行堅固慈者,則心如金剛,成真慈心,不為界內外八風之所毀損。」荊溪云:「外無八相,[5]祇是違順真中不同,故與內別。」
【差羅波尼】或纖羅半尼,此云灰水。
【朱利草】《大論》云:「秦言賊。」
【[6]阿伽陀】此云普去,能去眾病,又翻圓藥。《華嚴》云:「阿伽陀藥,眾生見者,眾病悉除。」《律鈔》云:「報命支持,勿過於藥。藥名乃通,要分為四:一、時藥者,從旦至中,聖教聽服,事順法應,不生罪累;二、非時藥者,諸雜漿等,對病而設,時外開服,限分無違;三、七日藥者,約能就法,盡其分齊,從以日限,用療深益;四、盡形藥者,勢力既微,故聽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種: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
【薩褒殺地】《西域記》云:「唐言蛇藥。佛昔為帝釋,時遭飢歲,疾疫流行,醫療無功,道殣([7]渠𠫤切,《左傳》:『路死人也。』)相屬。帝釋悲慜,思所救濟,乃變其形為大蟒身,殭屍川谷(死不朽也),空中遍告。聞者感慶,相率奔赴,隨割隨生,療飢療疾。」
【[8]優檀那】《妙玄》云:「此云印,亦翻宗印,是[9]楷定不可改易。」《釋名》云:「印,信也。所以對物為驗也。」《說文》云:「執政所持信。」
【[10]婆利】或盎句奢,翻曲鉤。
【[11]亟縛屣】或名革屣,此云靴。佛昔於阿軬茶國,聽著亟縛屣[12](所綺)。《說文》:「皮作曰履,麻作曰屨[13](音句)。」
【[14]富羅】正言腹羅,譯云短靿靴。
【舍樓伽】此云藕根是也。
【葷辛】葷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葷,薑芥是也;是葷復是辛,五辛是也。《梵網經》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興渠。」準《楞嚴經》,食有五失:一生過,二天遠,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一生過者,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二天遠者,經云:「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三鬼近者,經云:「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四福消者,經云:「福德日消,長無利益。」五魔集者,經云:「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15]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又《楞伽經》「大慧問曰:『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葱,飲食為云何?惟願無上尊,哀愍為演說。』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16]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呪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又令飲食無節量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復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婆,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一切肉與葱,及諸韮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17](善見論云)食大蒜,咽咽得提,餘細薤葱不犯。[18](西域記云)菜則有薑芥苽瓠葷陀菜等,葱蒜雖少,噉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19](佛設漸化,通食三種淨肉,所謂一不見殺,二不聞殺,三不疑殺。或言五淨,加自死肉,及鳥殘肉。《楞伽》、《梵網》,並皆斷制)。
【印】《大論》云:「佛法印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行者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印(云云)。寂滅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滅故,名為寂滅印。問曰:『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答曰:『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寂滅涅槃。』」論又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問曰:「過去、未來色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答曰:「現在色亦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說。若法後見壞相,當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如人著屐,若初日新而無故,後應常新,不應有故。若無故,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則道俗法亂。復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故,現在色無有住。」
顯色篇第三十八
《阿毘[1]曇》明三種色:一者可見有對色:即色塵一法,為[2]眼所見,假極微所成,名為有對。二者不可見有對色,謂眼等五根,此勝義根也;聲等四塵,此之九法,非眼所見,皆假極微所成。三者不可見無對色,即無表色。唯識宗明第八識變三種色,一唯麁非細,即山河大地等;二亦麁亦細,內身浮塵色,對山河等色即細,比內身中五根即麁;三唯細非麁,即內五根,此即大乘勝義五根。以能造八法,不可見有對淨色而為體性也。《瑜伽論》及《五蘊論》明三種色:謂顯色、形色、表色。開顯色為十三,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煙、雲、塵、霧、空。一顯色開形為十,謂:長、短、方、圓、麁、細、高、下、若正、不正。開表為八,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俱舍》出無表色者,謂無所表彰也。《涅槃》出無作色者,謂無所作為也。薩婆多出無教色者,謂無所教示也。《事鈔》釋云:「教者作也,不可教示於他。」《業疏》云:「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辨,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大論》明四種色:受色(受戒時得律儀)、止色(惡不善業止也)、用色(如眾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餘無用之色也。《資持》云:「《四分》[3]二非為體,體從心發,然限在小宗。曲從權意別立異名,退非是)小、進不成大,密使行人,心希實道,多方之義,其在茲焉。」
【俱蘭吒】此云色,質礙曰色。
【[4]伊尼延】或伊泥延,此云金色,正言黳[5](烏奚)尼延。《大論》明三十二相,第八名伊泥延鹿[A27]腨相,隨次𦟛纖。
【[6]蘇樓波】此云妙色。經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遷。」
【[7]尼羅】此云青色,東方甲乙,歲星屬木。
【[8]阿盧那】此云赤色,南方丙丁,熒惑屬火。
【[11]迦沙野】此云赤色,梵音呼異,今具錄之。
【[12]叔離】此云白色,西方庚辛,太白屬金。
【[13]訖里瑟拏】此云黑色,北方壬癸,辰星屬水。
【[14]迦茶】或迦羅,此云黑色。
【[15]捷陀羅】或劫賓那,此云黃色,中央戊[A28]己,鎮星屬土。
【羅差】或名勒叉,此云紫色。
【[16]氷伽羅】梁言蒼色。
凡夫沈迷,為物所轉,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今列經論,令透聲色。如《智論》「問:『心心數法無形故,可言無邊。色是有形可見,云何無邊?』答:『無處不有,色不可得[17]籌量遠近輕重,如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㪷秤量其多少輕重,是故言色無邊。復次,是色過去時,初始不可得,未來世中,無有恒河沙劫數限當盡,是故無後邊。初後邊無,故中亦無。無復邊名色相,是色分別破散,邊不可得,無有本相。』」又摩訶衍《寶嚴經》云:「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夫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亦復如是。」又《智論》云:「大歡喜菩薩作是念:『眾生易度耳!所以者何?眾生所著,皆是虛誑無實故。』譬如人有一子,喜不淨中戲,聚土為穀,以草木為鳥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嗔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耳,長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薩亦如是,觀眾愛著不淨臭穢身及五欲,是無常種種苦因,如是眾生,得信等五根成就時,即能捨離。若小兒所著實是真物,雖復年至百歲,著之轉深,亦不能離。以諸法皆空,虛誑不實故,得無漏清淨智慧眼時,即能遠離所著,大自慚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後,羞慚無顏。」[1]仰望後賢,觀色如幻,於內外境,無取著焉。[2]
翻譯名義集三
校注
[1093011] 不分卷【明】,此篇及皇后第二十六明本在長者第十八前 cf. P. 1083b [28]. [1093012] 二十五【大】,十八【明】 [1093013] 伎【大】,仗【明】 [1093014] Iṁdra. [1094001] Raja. [1094002] Cākravartirāja. [1094003] 底【大】,𢇹【明】 [1094004] Mahāsaṁmatarāja [1094005] Śuddhodana. [1094006] Droṇodana. [1094007] Sarvada. [1094008] 丐【大】,匈【明】 [1094009] Śivika. [1094010] Kali. [1094011] Biṁbisāra. [1094012] Prasenajit. [1094013] Udayana. [1094014] Virūḍhaka. [1094015] Vīrasena. [1094016] Ajātaśatru. [1094017] Aśoka. [1094018] Pūrṇavarman, [1094019] Śirāaditya. [1094020] Śaṁkha rāja. [1094021] 汝陽【大】,〔-〕【明】 [1094022] 此【大】*,此翻【明】* [1094023] Rājavardhana. [1094024] Mahendra. [1094025] 祗【大】,祗【明】,Jetṛi. [1095001] 咳【大】,〔-〕【明】 [1095002] Sudāna. [1095003] Chaṁḍaka. [1095004] Kaṁtakana. [1095005] 皇后【大】,后妃【明】 [1095006] 二十六【大】,十九【明】 [1095007] 仇【大】,述【明】 [1095008] Mahāmāya. [1095009] Gopī. [1095010] Vaidehī. [1095011] 惟【大】,唯【明】 [1095012] Mālī. [1095013] 此【大】,此云【明】 [1095014] 陰【大】,眾【明】 [1095015] 杇【大】,朽【明】 [1095016] Sthāna. [1096001] Sukhāvatī. [1096002] Sahā. [1096003] Pūrvavideha. [1096004] Jaṁbudvīpa. [1096005] 瞻【大】*,贍【明】* [1096006] 以冉【大】,〔-〕【明】 [1096007] Aparagodānīya. [1096008] Utarakuru. [1096009] Iṁdu, Siṁdhu. [1096010] 德【大】,得【明】 [1096011] 景【大】*,影【明】* [1096012] Vārāṇasī. [1096013] 女點【大】,〔-〕【明】 [1096014] Kapilavastu. [1097001] Śrāvastī. [1097002] Magadha. [1097003] Rājagṛha. [1097004] 火利【大】,〔-〕【明】 [1097005] 翅【CB】【明】,趐【大】 [1097006] Kuśinagara. [1097007] Vaiśāri. [1097008] 釐【大】,離【明】 [1097009] 砥音旨平直也【大】,〔-〕【明】 [1097010] Gayā. [1097011] Kuśāgārapura. [1097012] Kusumapura. [1097013] Kanyakuṣja. [1097014] 來【CB】【明】,求【大】 [1098001] Suvarṇagotra. [1098002] Udyāna. [1098003] 訛【大】,訛也【明】 [1098004] Kauśaṁbi. [1098005] (Kubhā)Kaśmīra. [1098006] Kapotana. [1098007] Caji [1098008] 音末【大】,〔-〕【明】 [1098009] Mimaha. [1098010] Kaṣania. [1098011] 去呼【大】,〔-〕【明】 [1098012] 迦【大】,迦(霜去聲呼)【明】 [1098013] Ayodhyā. [1098014] 戈朱【大】,〔-〕【明】 [1098015] Gahan. [1098016] Bukhara. [1098017] Kaśaṁna. [1098018] Agni, Akni(Kharashara) [1098019] Kuce. [1098020] 居物【大】,〔-〕【明】 [1098021] Gāṁdhāra. [1098022] Śrīkrītatī. [1098023] 乾【大】,〔-〕【明】 [1098024] Cīnapati. [1098025] 音致【大】,致音【明】 [1098026] Kustana. [1098027] 羊晉【大】,〔-〕【明】 [1098028] 明註曰渙南藏作漁 [1098029] 于【CB】【明】*,干【大】* [1098030] 且【大】,旦【考偽-原】 [1098031] Bukhara. [1098032] Siṁhala. [1098033] 慕【大】,募【考偽-原】 [1098034] Cīna. [1098035] 或云旃【CB】【明】,旃【大】 [1098036] Cīna. [1098037] Mleccha. [1098038] 北【大】,功【明】 [1098039] Gaṁdharva-nagara. [1098040] 揵【大】,犍【明】 [1098041] 名【大】,云【明】 [1098042] 因【CB】【明】,固【大】 [1098043] Śaira. [1098044] Sumeru. [1098045] 頗梨【大】,玻𭺇【明】 [1098046] Meru. [1098047] Cakra. [1098048] 之夜【大】,〔-〕【明】 [1098049] Gṛdhrakūṭa. [1099001] 渠乙【大】,〔-〕【明】 [1099002] Muciliṁda. [1099003] Pragbodhi. [1099004] Kukkuṭapadagiri. [1099005] Indraśailaguhā. [1099006] Laṁka. [1099007] 勒鄧【大】,〔-〕【明】 [1099008] Potalaka. [1099009] 云【大】,名【明】 [1099010] 荼【大】,茶【明】 [1099011] 苦賀【大】,〔-〕【明】 [1099012] 羅【大】,羅(軻苦賀切)【明】 [1099013] Pīlusāragiri. [1099014] Daṁtalokagiri. [1099015] Yugaṁdhara. [1099016] Yugaṁdhara. [1099017] IIśadhara. [1099018] Khadiraka. [1099019] Sudarśana. [1099020] Aśvakarṇa. [1099021] 溫【大】,濕【考偽-原】 [1099022] Vinataka. [1099023] 摩恒【大】,那怛【考偽-原】 [1099024] Nemiṁdhara. [1099025] Malaya. [1099026] 栴【大】,旃【明】 [1099027] Nemiṁdhara. [1099028] 乎【大】,於【明】 [1099029] 即【大】,則【明】 [1099030] Udaka. [1099031] Anavatapta. [1099032] 瞻【大】,贍【明】 [1099033] 援【大】,緩【明】 [1099034] Siṁdhu. [1099035] Gaṁgā. [1099036] 巨升【大】,〔-〕【明】 [1099037] Vaṁkṣu. [1099038] Śītā. [1099039] Ajitavatī. [1099040] 許梨【大】,〔-〕【明】 [1099041] 力葛【大】,〔-〕【明】 [1100001] Sāgara. [1100002] Hrada. [1100003] Dvīpa. [1100004] 徒亶【大】,〔-〕【明】 [1100005] (爾雅謂水內沙堆也渚者爾雅小洲)【大】,爾雅謂水內沙堆也渚者爾雅小洲【明】 [1100006] 寶【大】,寶也【明】 [1100007] Vana. [1100008] 荼【大】,茶【明】 [1100009] Bodhidruma. [1100010] Sāla. [1100011] Vṛkṣa. [1100012] Aśoka. [1100013] 柯【大】,可【明】 [1100014] 音广【大】,〔-〕【明】 [1101001] 周【大】,〔-〕【明】 [1101002] 默【大】,點【乙】 [1101003] 或【大】,〔-〕【明】 [1102001] Nyagrodha. [1102002] Tāla. [1102003] Sīta. [1102004] 祗【大】,祇【明】 [1102005] Yaṣṭivana(?) [1102006] 移結【大】,〔-〕【明】 [1102007] 林【大】,林(曳移結切)【明】 [1102008] Vetasa(?) [1102009] Daṁtakāṣṭha. [1102010] 尼倚【大】,〔-〕【明】 [1102011] 丑皆【大】,〔-〕【明】 [1102012] 擘【CB】【明】,辟【大】 [1102013] Pāṭala. [1102014] Sirīsa. [1102015] 駛【大】,駃【明】 [1102016] Eraṇḍa. [1102017] 笋【大】,筍【明】 [1102018] 卷第七終【明】 [1102019] 卷第八首【明】 [1102020] 殼【大】*,㲉【明】* [1102021] Phala. [1102022] Āmrapalī. [1103001] Āmra [1103002] Āmra [1103003] Haridru(?) [1103004] Viṁba. [1103005] 音陵【大】,〔-〕【明】 [1103006] 蔕【CB】【明】,帶【大】 [1103007] 輪【大】,輪經【明】 [1103008] Puṣpa. [1103009] Divyapuṣpa. [1103010] Sumanās. [1103011] Vali,cf. P. 1178b [28] [1103012] 生【大】,生此翻黃色華華如黃金色【明】 [1103013] 闍【大】,巨磨此方翻為牛糞中生華闍【明】,Jātikusuma. [1103014] Pāruṣaka. [1103015] Vārṣikī. [1103016] Navamālikā. [1103017] Udumbara. [1103018] Puṇḍarīka [1103019] Utpala. [1103020] Padma. [1103021] Mahāpadma. [1103022] Kumuda. [1104001] Maṁjūṣaka. [1104002] 何【大】,阿【明】,Kuravaka. [1104003] Maṁdārava. [1104004] Atimuktaka,cf. P. 1178b [32] [1104005] 苣勤似蕂音勝【大】,〔-〕【明】 [1104006] Aruṇa. [1104007] Yogin(?) [1104008] 直尸切【大】,〔-〕【明】 [1104009] Palāśa. [1104010] 古猛切【大】,〔-〕【明】 [1104011] 三【大】,第三【明】 [1104012] Gandhālaya(?) [1104013] Tamālapatra. [1104014] 羅【大】,羅多【明】 [1104015] 多此云性阿摩羅此云無垢跋陀羅此云賢【大】,〔-〕【乙】,此云性阿摩羅此云無垢跋陀羅此云賢【明】 [1104016] Gośīrṣacaṁdana. [1104017] 旃【大】*,栴【明】* [1104018] Caṁpaka. [1104019] 苫【CB】【明】,苦【大】 [1104020] Tagara. [1104021] Parijāta. [1104022] Kovidara. [1104023] Agaru. [1104024] 蜜【CB】【明】【甲】,密【大】 [1104025] Turuṣka. [1104026] 婆【大】,娑【考偽-原】 [1104027] 香【大】,香也【明】 [1104028] 方爾切【大】,〔-〕【明】 [1104029] 呼郭【大】,〔-〕【明】 [1104030] 狀【CB】【明】,壯【大】 [1104031] Karpūra. [1104032] 松【大】,私【明】 [1104033] 雪【大】,雪也【明】 [1105001] Tagara. [1105002] 莫六【大】,〔-〕【明】 [1105003] 音叔【大】,〔-〕【明】 [1105004] Aguru. [1105005] 掘【大】,拙【明】,Guggula. [1105006] Kuṁkuma. [1105007] 芳【大】,方【明】 [1105008] 真【大】,珍【明】 [1105009] Suvarṇa. [1105010] Vajra. [1105011] Cakra. [1105012] Cakra. [1105013] Rūpa. [1105014] Vaiḍūrya. [1105015] 珬【大】,𭸿【明】 [1105016] Pravāḍa. [1105017] 蘇干【大】,〔-〕【明】 [1105018] 音胡【大】,〔-〕【明】 [1105019] 盤【大】,磐【明】 [1105020] Aśmagarbha. [1105021] 琥【大】*,虎【明】* [1105022] Musāragalva. [1105023] 婆【大】,娑【考偽-原】 [1105024] 或云【CB】【明】*,或【大】* [1105025] 硨磲【大】,車渠【明】 [1105026] Musāragalba. [1105027] 碼【大】,瑪【明】 [1105028] 因以【CB】【明】【甲】,因【大】 [1105029] Sphaṭika. [1105030] 也【大】,〔-〕【明】 [1105031] Śakrābhilagna. [1105032] Maṇi. [1106001] Marakata. [1106002] Indranīla. [1106003] Padmarāga. [1106004] Kācaka(?) [1106005] Mahānīla. [1106006] 度【大】,〔-〕【明】 [1106007] Keyūra. [1106008] Mekhalā. [1106009] Ratnagarbha. [1106010] 致地【大】,地致【明】 [1106011] 陽【大】,陰陽【校異-原】 [1106012] 月【大】,日月【明】 [1106013] 日【大】,〔-〕【明】 [1106014] Lakṣa. [1106015] Koṭī. [1106016] Nayuta. [1106017] Asaṁkhyā. [1106018] 詞【大】,嗣【明】 [1107001] Upaniṣada. [1107002] Kalā. [1107003] Kalā. [1107004] 褒【大】,裒【明】 [1107005] 音藥【大】,〔-〕【明】 [1107006] 音閣【大】,〔-〕【明】 [1107007] 邵【大】,劭【明】 [1107008] 音垂【大】,〔-〕【明】 [1107009] Yojana. [1107010] 闍【CB】【明】,闇【大】 [1107011] 裁【大】,載【明】 [1107012] 麥【CB】【明】*,夌【大】* [1107013] 金【大】,同【明】 [1107014] 金【大】,至【明】 [1107015] 各切【CB】【明】,各【大】 [1107016] Hasta. [1107017] Krośa. [1107018] 卷第八終【明】 [1107019] 卷第九首【明】 [1107020] 竹交【大】,〔-〕【明】 [1107021] (興渠乃至葷)九十五字【大】∞(摩偷乃至是也)七百五十字【明】,Khadvāṁga(?) [1107022] Mṛdvika [1108001] 又云𡨧唎翻酒六字明本作本文 [1108002] 力刀【大】,〔-〕【明】 [1108003] 矩【CB】【明】*,短【大】* [1108004] 名【CB】【明】,明【大】 [1108005] 祇【大】,秖【明】 [1108006] Agasti [1108007] 渠𠫤切【大】,〔-〕【明】 [1108008] Mudrā(?) [1108009] 楷【大】,揩【明】 [1108010] Vaḍiśa. [1108011] Pādaveṣṭanika. [1108012] 所綺【大】,〔-〕【明】 [1108013] 音句【大】,〔-〕【明】 [1108014] Pūlā. [1108015] 讚【CB】【明】【甲】,護【大】 [1108016] 悉【大】,怒【明】 [1108017] (善見論云)【大】,善見論云【明】 [1108018] (西域記云)【大】,西域記云【明】 [1108019] 佛設乃至制四十四字明本作本文 [1109001] 曇【大】,曇論【明】 [1109002] 眼【大】,可【明】 [1109003] 二【CB】【明】,一【大】 [1109004] Aineya [1109005] 烏奚【大】,〔-〕【明】 [1109006] Surūpa [1109007] Nīla [1109008] Aruṇa [1109009] Lohitaka [1109010] 呾【大】,咀【?】 [1109011] Kaṣāya [1109012] Śukla [1109013] Kṛṣṇa [1109014] Kāla [1109015] Pītala [1109016] Piṁgala [1109017] 籌【大】,壽【明】 [1110001] 仰【大】,傾【明】 [1110002] 不分卷【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冊 No. 2131 翻譯名義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