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經音義卷第十
勝天王般若經
第一卷
尼坻(又作濔泜二形同直飢反)。
治葺(侵立反通俗文覆葢曰葺葺亦補治也累也苫也從草咠聲)。
諠撓(乃飽乃教二反說文撓擾也廣雅撓亂也)。
三𠍴(古文[塞-土+(念-(企-止))][這-言+(仁-二+品)]二形籀作𮘧今作愆同去連反說文𮘧過也失也)。
如矟(山卓反埤蒼矟亦矛也經文作[梨-禾+(朔-月)]俗字也)。
如𥍽(充容反廣[1]蒼𥍽短矛也或作𠝤刺也)。
憤恚(扶忿反說文憤懣也懣煩也憤怒氣盈盛也情感動也)。
覆罩(又作羅同陟教反捕魚籠者曰罩今取其義)。
[攸-ㄆ+(烈-列+重)]忽(又作倏𨁀二形同書育反儵忽急疾皃也)。
[土*(冗/几)]埳(又作坎同苦感反埤蒼云埳亦[土*(冗/几)]也)。
敷啟(又作启孔注尚書以為古文啟同苦禮反說文启開也)。
懷憾(胡紺反論語共弊之而無憾孔安國曰憾恨也)。
嘶喝(又作𧬊同先奚反下又作[哎-乂+(太/皿)][嗑-去+三]同乙介反方言廝[哎-乂+(太/皿)][2]噎也楚曰廝秦晉或曰[哎-乂+(太/皿)]埤蒼嘶聲散也說文嘶悲聲廣雅聲之[3]幽)。
欺侮(古文㑄同亡甫反侮猶輕慢也)。
第二卷
沾濡(又作霑同致廉反廣雅沾漬也濡濕也)。
資財(子夷反說文資貨資財也經文作貲子斯反說文小罰以財自贖曰貲通俗文平財賄曰貲案貲亦與資義同)。
腥臊(又作胜同先丁反下桑刀反腥臊臭也通俗文魚臭曰腥猳臭曰臊臊音加也)。
酤酒(公胡反說文買酒也經文作沽水名也)。
博弈(古文[4]薄同補莫反方言博或謂之棊下餘石反齊魯謂圍碁為弈也)。
[5]梨軶(又作枙同於革反謂轅端𡑅牛領者)。
盥酒(公緩反說文盥澡手也凡澡洒物皆曰盥)。
罕(呼旱反罕希也謂希疏也字從冈干聲)。
第三卷
𠙽擲([8]文作塊同口對反即土塊也)。
[9][仁-二+(品/尒)]毒(又作憯同初錦反說文[10]懆毒也痛也爾雅懆憂也)。
縱誕(徒亶反誕謾也亦欺也不實也)。
不憚(徒旦反憚難也亦畏也廣雅憚驚也)。
收穫(胡郭反說文刈禾也草曰刈穀曰穫)。
第四卷
很戾(胡墾反下力計反很違也戾曲也字從犬從戶)。
抑挫(祖臥反說文挫摧也亦𢬃也)。
莣衣(無方反莣草也爾雅莣杜榮注云似茅皮可以為繩索履屩等)。
食芋(于附反聲類大葉著根之菜見驚人故曰芋大者謂之蹲鴟甚可蒸[11]食)。
炒穀(古文𤌉焣二同初狡反方言熬焣火乾也說文𤌉焣也)。
尼連禪河(應云尼連禪那或云熙連禪此譯云尼者不也連禪那者樂著也名不樂著河也)。
迦梨迦龍(又云迦羅迦龍此譯云黑龍也)。
倒仆(古文踣同蒲北反說文什頓也謂前覆者也)。
第五卷
真胝(又作底同竹尸反[12]頒[13]真此云善思惟是天名也)。
僕[(出/示)*(又/米)](古文䑑同蒲木反廣雅僮僕伇使也僕附也)。
簉多(初救反)。
羺莎(奴溝反)。
裒多(蒲溝反)。
須摩那(或云蘇磨那華其色黃白亦甚香不作大樹纔高三四尺四垂似葢[14]者)。
瞻蔔伽(或云旃簸迦樹正言占博迦樹形高大華赤甚香其氣逐風彌遠也爾雅云多也)。
門堞(又作𡍕同徒頰反廣雅堞女牆也)。
猩猩(又作狌同所京反知人名如豕人面又似黃狗犬吠也頭如雄雞出交阯封溪聲如小兒啼知去不知來犬吠知去也)。
尸利沙(即是此間合昏樹也其樹種類有二若名尸利沙者葉果則大若名尸利駛者葉果則小此樹時生人間關東下里家誤名[15]婆羅樹是也)。
第六卷(先不音)
第七卷
荻林(又作藡同徒歷反荻草也亦有荻竹)。
阿薩闍病(謂不可[16]治)。
迦樓那摩訶([17]此云大迦樓那此云悲言如來功德以[18]那若大悲二法為體也)。
[嘌-示+土]尼(又作咽同於堅於見二反此譯云鹿王也)。
尼拘陀(應云尼拘盧陀此譯云無節亦云縱廣樹)。
摩那陀果(此譯云醉果也)。
頻婆果(此譯云相思也)。
所縈(一瓊反縈旋也纏也通俗文收績曰縈)。
不愜(苦頰反廣雅愜可之也字林愜快也)。
經後序
始洎(渠器反漢書云洎前七郡晉灼曰洎至也)。
寘懷(之[19]是反詩云寘彼周行傳曰寘置也)。
祈請(巨衣反詩云以祈爾爵傳曰祈求也)。
甫爾(方武反釋名甫始也廣雅甫眾也)。
輯睦(茨入反爾雅輯和也謂諧和也下又作穆同莫斛反睦敬也美矣也)。
負笈(奇急反風土記云笈謂學[20]土所以負書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謝承後漢書云負笈隨師也)。
驅傳(知戀反謂轉次行也爾雅馹遽傳也郭璞曰皆傳車驛馬之名馹音而質反)。
錫珪(思歷反下古攜反爾雅鍚謂錫與也書禹錫玄珪是)。
分陜(或冉反公羊傳曰自陜以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說文今弘農陜縣古之虢國是也)。
碩難(市亦反詩云碩人俣俣傳曰碩大也小爾雅云碩遠也)。
智昕(虗殷反小雅云昕明也爾雅晣察也)。
彭匯(胡罪反尚書東匯澤為彭𧋠孔安國曰匯𢌞也三蒼水𢌞之皃也)。
萬駰(於身反於巾反[1]人名者也)。
猜焉(古文[目*(栽-木+刀)]猜二形今作[怡-台+釆]同麄來反案猜亦名疑也廣雅猜懼也)。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上卷
底泓(一宏反說文下深大也廣雅云泓深也)。
吹噭(又作嘂譥二形同古弔反噭喚也呼也亦鳴也)。
螫虫(書亦呼各二反說文虫行毒也經文作𧋒非體)。
躇步(膓於反說文躊躇猶豫也躑躅也)。
錠燭(殿定二音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鐙)。
鹿𨽁(古文𨞮一形今作聚同才句反廣雅聚居也謂人所聚居村邑者)。
𣐾鋤(又作薅𣐾二形籀文作薅或作茠同呼豪反說文除田草曰庥經文作䒵莇非也)。
下卷
慷慨(正作[怡-台+冗]愾同口葬反下苦代反怳慨大息也亦士不得志者也)。
喟然(又作[(├/(同-(一/口)+(共-八)))*又]同口愧反三倉喟歎息也說文大息也論語喟然歎曰何晏曰喟歎聲者也)。
華孚(或作[共/(百-日+ㄎ)]說文作[(木-(企-止)+((人/人)*(人/人)))/ㄎ]同芳俱詡俱二反方言華[共/(百-日+ㄎ)]盛也齊楚之間或謂之華或謂之[共/(百-日+ㄎ)])。
玓瓅(丁歷反下字書作䑈同零玓反說文玓瓅明珠色經文的非體)。
暠然(又作杲同古倒反埤蒼白皃也亦明也灼然明白者也經文作咼音古螢反非也)。
[2]歧嶷(巨宜反下語棘反詩傳云歧知意也嶷識別也言能匍匐則歧然意有所知也其貌嶷有所別識也亦言六七歲也經文作奇非體之也)。
明度無極經
第一卷
善業(梵言須菩提或云藪浮帝或言蘇部底此譯云善實或云善業或云善吉皆一義也言空生者晉沙門康法𨗉雜譬喻經云舍衛國有長者名鳩留產生一子字須菩提有自然福報食器皆空因以名焉所欲即滿後遂出家得阿羅漢道是)。
秋露子(梵言舍利弗舊言舍梨子或言奢利富多囉此譯云鴝鵒子從母為名母眼似鴝鵒或如秋露鳥眼因以名焉舊云身子者謬也身者舍梨與此奢利聲有長短故有斯誤或言優波提舍者從父名之也)。
不憚(都割反通俗文旁驚曰憚經文作慘怛之怛非也)。
貲貨(子移反蒼頡篇貲財也廣雅資貨也周禮通貨賄也鄭玄曰金玉曰貨布帛曰賄亦與資同經文作訾訾量訾非此用也)。
弘裕(古文䘱同瑜句反廣雅裕寬緩)。
昆弟(又作晜同古魂反爾雅昆後也郭注云謂兄後也方俗異言耳)。
溝港(古項反字略云港水分流也今梵言須陁洹是也此言至流或言入流經中或作道跡或言分布今云溝港溝非取其義也經文作遘也)。
開士(謂以法開道之士也梵云扶薩又作扶薩或音薩是之事也)。
頻來(言斯陁含也此云一往來字應誤也字宜作頓也)。
緣一覺(又云獨覺又云緣覺舊經云古佛又言辟支佛又皆梵言訛轉也此言辟文迦或云貝支迦此云獨覺是也)。
應儀道(又云應真或[3]言真人舊云無著果亦云阿羅訶今言阿羅漢皆是一人也)。
滿祝子(脂育脂救二反即富樓那是也)。
除饉(渠鎮反舊經中或作除士除女或薰士薰女今言比丘比丘尼是也案分別功德論云世人飢饉於色欲比丘除此受饉之飢想故名除饉又案梵言比丘此云乞士即與除飢饉義同又康僧會注法鏡經云凡夫貪染六塵猶餓夫夢飯不知猒足聖人斷去貪染除六情飢故號出家者為除饉)。
第二卷
佞𧕏(奴定反謟媚也偽善也說文口材也亦德之稱也字從女從仁論語云惡夫侫者此即從女之義左傳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此即從仁之義下五竭反說文禽獸蟲蝗之怪謂之𧕏經文作孽鹿子也又作㜸近出字也)。
第四卷
阿閦(案閦文字所無相承又六反餘經作無怒亦云無動或云無怒覺皆義譯其名也)。
僥倖(又作憿徼二形同克堯反下音幸俗謂幸為之僥倖非其所當而得之小爾雅非分而謂之幸冀望得也徼遇也遇幸得也楚辭願僥倖以待時謂規求親求親遇也禮記孔子曰小人行儉以僥倖是)。
哀慟(徒貢反論語顏回死子器之慟馬融曰慟哀過)。
帷幔(筠龜反下莫旦反字林在旁曰帷在上曰幕說文云幔幕也)。
炫煌(胡面反下又作熿同胡[火/几]反灮明盛皃也說文炫耀也煌光)。
法來(梵云曇無竭或譯云法上亦云法鏡皆一義也)。
毾壁(他答反毛席也施之於壁因以名焉經文作闟非體也)。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金磺(下古猛反廣雅云磺強也䥫𤩶謂之磺鉛磺謂之鏈鏈音連說文銅䥫等𤩶也從石黃聲或作磺亦作𨥑並俗字也)。
椎打(上墜追反韻英云掊擊也太公六鞱云方頭䥫推重八斤柄長五尺顧野王云所以擊物者也說文擊也從木佳聲經作鎚所以擊物者也鎚俗字也)。
皰初生(上龐皃反此說忉利天波利質多羅樹花欲開時於其葉間生諸花皰諸天見之眾皆歡喜也)。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第二譯)
齎妙(上濟齊反持財以與人也或作賷俗字也)。
徹過(上纏列反考聲云徹通也迹也道也洩也俗作撤古作徹有作澈是水清澈非此義也)。
生疱時(上彭皃反亦作皰樹木初生花之皃也)。
慣見(上關患反爾雅慣習也或作遦左傳作貫借用也)。
仁王般若經
上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九級(金岌反考聲階等也賈注國語云等差也鄭注禮記云次也說文從糸及聲糸音覓也)。
僉然(妾廉反小爾雅云僉同也廣雅多也說文皆也從从[1]今音精入反吅音喧並二人即古從字也會意字)。
波斯匿王(梵語也唐云月光王此王准經說已證無生法忍菩薩也助佛弘化請問護身護國菩薩行乃至護佛果等甚深法要也)。
摩訶衍(梵語也唐云大乘也爾雅云已矣大)。
洪音(戶公反孔注尚書洪大也形聲字也)。
城塹(僉焰反顧謂城池為壍顧野王云今城外壕坈也字書云城隍也說文坈也從土斬聲或從漸作壍同)。
牆壁(匠羊反如後護國道場序中所釋下并覓反廣雅壁垣也玉篇云室中垣壁也說文從土辟聲)。
矛盾(上莫侯反鄭注禮記云酋矛也說文長二丈建於兵車象形字書並無下述尹反鄭注周禮云五盾干櫓之屬其名未盡聞方言云自關而東或謂之干關西謂之盾說文[盾*(乏-之+(犮-乂+又))]也從厂從十從目象形字也[盾*(乏-之+(犮-乂+又))]音伐今經從木作楯非也乃是欄檻非此鉾楯兩字並錯用皆非正字)。
下卷
什物(音十舊音義釋云什眾也雜也會數之名也資生之物謂之什物也字鏡云物即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起牽牛故物字從牛勿聲也)。
亾喪(上亡字毛詩傳亡無也顧野王云失也死也說文[2][土*(└@士)]也從人從𠃊𠃊音隱𠃊者匿藏之義也經作亡俗字也下桑浪反尚書曰百姓如喪考妣禮記曰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鄭注云亾失位也說文亾也從哭亾聲也哭字從犬從吅吅音喧會意字也亦轉注字也今隸書錯變犬及亾為衣遂作喪或作[(口*〡*人)/(企-止+(┌/┌/─))]者思喪皆失之遠矣知之)。
杻械枷[3][金*(少/日/小)]瘡疣(已上六字並後新譯仁王經中具說)。
乾坤(上強焉反下苦昆反所謂二儀也天地也)。
巨海(渠語反方言巨猶大也)。
尚殞(字書尚猶也下雲敏反考聲殞死也或作隕孔注尚書云墜也爾雅落也說文高下也易曰有隕自天也從阜員聲也員音云也)。
蠢蠢(春尹反毛詩傳曰蠢蠢蟲動也郭注爾雅云動搖皃也從䖵春聲䖵音昆或從[4]人從心作𢝣惷同俗字)。
波差憂波差(梵語極虜質不切當也正梵音云隖波索迦隖波斯迦唐云近事男近事女也受持五戒十戒親近善事師長及善知識)。
淡泊(上唐濫反下蒲莫反案淡泊者無味也寂滅也無為也)。
彗星(隨銳反案彗妖星也左傳曰彗者所以除舊布新之象也乙[A1]巳占云索索然狀如掃[竺-二+帚]孛孛然形如粉絮皆逆亂凶索之氣也考聲箭草也手持甡甡音詵或從竹作篲其星象掃[竺-二+帚]故以名之亦會意字也)。
漂沒(上疋遙反考聲云漂浮也沒沉也說文從水票聲也經中加寸作㵱愚夫妄加不成字也一切字書並無從寸作者宜除之)。
[乞-乙+几]陽(康浪反考聲冗極也陽炎熱也冗旱也說文冗字人頸也從大省象頸字下脉形也說文作亢古也)。
新譯仁王經序
唐代宗皇帝製
皇矣(毛詩傳曰皇大也匡也美也爾雅皇君也王也說文云矣者語也詞也矣字聲上從古以字下矢也)。
剪稠(上精演反考聲剪截也從刀前聲下長留反字書云禾穊也多也從禾從周省聲)。
綿絡(上彌編反下音洛䋄雜也)。
羅罩(潮教反說文捕魚器也從冈卓聲案羅罩二字並從冈也)。
權輿(上逵袁反考聲云常合道也賈注國語云權秉也從手雚聲也下與諸反中從車爾雅曰權輿始也雚音觀知已矣)。
泳沫(上音詠爾雅泳游也郭璞云潛游水底也下滿鉢反考聲云沫止也水上[A2]沫也終也抄也形聲字)。
逾遠(庾朱反廣雅逾亦遠也孔注尚書云越也說文進也或作踰也)。
夕惕(夕夜也下體亦反孔注尚書云惕懼也毛詩心焉惕惕傳曰惕惕猶切切也)。
微枕(上纏列反字書徹去也除也考聲徹抽也說文通也從彳從支育聲也育音與六反下之荏反韻詮云枕所以承頭也從木冘聲也冘音淫彳音丑尺反支音普卜反)。
假寐(彌庇反毛詩傳曰寐寢也顧野王曰假寐者具衣冠坐而眠熟也說文寐從未從㝱省)。
遏𡨥(上安葛反蒼頡篇云遏遮也毛詩傳止也孔注尚書遏絕也下口遘反考聲𡨥賊也韻詮盛多也說文暴也文字釋要云寇從攴從完是也)。
著星辰(張慮反易曰玄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鄭注禮記云著而不息者天也著而不動者地也又曰著猶明白也立也成也說文闕古今正字從草者也)。
甞澡(遭老反字指云澡盥也洗也說文洒手也從水喿聲也喿音桑到反盥音管洒音洗也)。
緬尋(綿典反賈注國語云緬思也說文微絲也從糸面聲下見前尋字從又從口從工從寸以說也)。
𡕆夫(於記反考聲云𡕆哀痛聲也從壴從欠口作𡕆今文中從次從心作懿俗用誤也訓義別非本字壴竹句反之[5]已矣)。
竊景行(千結反考聲云私取也鄭玄注禮記云盜也韓嬰說小人盜自中出從穴從廿從米离聲也今隸書略去廿离音先結反廿音疾)。
波斯匿(梵語即西國波斯匿王也從佛請說護國法請說經主也唐云日月[火/几]也)。
永袪(去魚反考聲云抽也集訓云舉也韓詩袪去也說文從衣去聲也)。
寔惟(時軄反毛詩傳曰寔是也說文止也宀音綿是字從曰從疋也)。
迺津(上奴改反亦古文乃字也亦語詞也下井寅反鄭注周禮云津潤也郭注爾雅云津梁也廣雅同也周之已矣也)。
共臻(櫛詵反爾雅臻至也考聲云聚也集訓到也張揖字詁作臸從二至以為古文臻字也象形字也)。
緹油(上弟奚反鄭注周禮云綠色也又淺紅色也說文帛赤黃色也下油者絹油也古人用以書記事)。
參差(上磣參反下廁師反假借字也韻詮云參差者不齊之皃參字古文或作[晶/尒]經作參俗字也)。
大輅(魯固反白虎通云天子大輅字書云古者大輅為椎輪之質今加於[車*(囗@乂)]飾之華麗也)。
三覆(豊目反考聲覆審也集訓重察言語曰覆也)。
慨然(康愛反考聲傷歎也)。
憺慮(上唐濫反許叔重注淮南子云心志滿足也顧野王云恬靜也說文安也從心詹聲也下呂佇反爾雅慮思也說文謀思也從思虍聲音呼)。
[按-女+(火/又)]綴(色鄒反考聲求索也追衛反賈注國語云綴連也續也從糸叕之聲叕音陟劣反)。
褰裳(羌言反考聲云摳衣也從衣從騫省聲也)。
沃朕(烏穀反尚書曰洛乃心沃朕心賈注國語云沃美也廣雅清也說文溉灌也朕我也)。
襲予(尋立反廣雅襲及也司馬彪注莊子云襲入也郭注爾雅云重也說文從衣從龍)。
遠齎(精奚反玉篇[A3]賫持也廣雅送也說文持遺也從貝齊聲文中作賷俗字也)。
待扣(音口廣雅扣打也孔注論語云扣擊也說文從手口聲也)。
佇延(除旅反廣雅佇立也毛詩傳云門屏之間曰佇郭注爾雅云人君視所佇立處從人宁聲宁音張呂反)。
之籟(郎大反廣雅謂之簫也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有二底說文三孔籥也從竹賴聲)。
欒棘(上盧桓反禮記天子墓墓樹松諸侯栢大夫欒士楊說文欒木似欄從木從[1]欒省聲也下矜力反毛詩傳曰棘酸棗也郭注爾雅云顛棘[芸/木]細有㓨又有商棘牛棘馬棘說文似棗藂生從二束廣雅棘棘箴也)。
弼我(貧密反孔注尚書弼輔也爾雅重也尚書大傳曰天子有四隣左輔右弼前疑後承廣雅弼備也大戴禮云絜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謂之弼說文弼字從二弓從[丙/一][丙/一]音添念反弜音巨丈反古文或從攴作㢸又作[弓*((丙*丙)/一)]也)。
爰令(上音員毛詩傳曰爰為也于也爾雅爰曰也說文引也從𠬪于聲𠬪音披表反)。
常衮(公穩反人名也)。
握槧(才敢反釋名云槧板之長三尺韻詮云以板為書記也說文牘樸也從木斬聲又音僉集訓云削版而記事者也)。
邃賾(上雖醉反王逸住楚辭云𨗉深也下柴革反劉獻注周易云賾者幽深之稱也說文從𦣞責聲也𦣞音夷)。
刊定(口干反鄭注禮記云刊削也杜注左傳云除也廣雅刊定也說文剟也竹劣反剟亦削也具足也)。
較然(上音角考聲較略也廣雅明也爾雅宜也尚書大傳較其志見其事太玄經云君子小人之道較然見矣漢書亦云較然易知也或作校亦同)。
釣𡩡(所革反說文入家搜也從宀索聲也考聲求也取宀從市從糸俗用不從宀非也)。
迴出(熒頴反爾雅迥遠也從辵冋聲音與上同經從向作逈非也辵音丑略反頴音營炅反)。
躡金(黏輒反方言躡登也廣雅履也說文同蹈也從足聶聲也聶音上)。
惋撫(烏貫反考聲惋恨也桂菀珠藂云驚歎而藏於心也下芳武反從手無聲也)。
聊紀(了彫反毛詩傳曰聊且也說文從耳卯聲卯音[酉-二+(人/人)]從夘者誤也)。
旃蒙歲(之然反爾雅云在乙曰旃蒙在巳曰大荒落時永泰元年乙巳歲夏初四月也)。
木堇榮月(巾隱反花樹名也時斗建巳四月下旬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上卷
三藏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已辦(上音以下[2]白慢反鄭注禮云辦具也說文判也從力辡聲也辡音皮免反也)。
技藝(上奇蟻反韻英云技藝能也說文巧也從手支聲也)。
一滴(丁歷反考聲云水落也說文云水[3]灓注也從水從啇省聲也)。
煗性(奴管反賈逵注國語云煗溫也或作煖俗用非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下卷
杻械(上抽柳反考聲云杻桎也亦作枉枷手曰杻從木丑聲下遐戒反考聲梏也韻詮云穿木枷足曰械從木戒聲也)。
枷鎖(上音加考聲云梏也案枷者穿木為孔枷於頸囚縶罪人之具也下桑果反或作鎻俗字也)。
摩訶迦羅(梵語也。唐云大黑天神也。有大神力。壽無量千歲。八臂身青黑雲色二手懷中橫把一三戟叉右第二手捉一青羖羊。左第二手捉一餓鬼頭髻。右第三手把劒。左第三手執朅吒𠕀迦梵語也是一髑髏幢也。後二手各於肩上共張一白象皮如披勢以毒虵貫穿髑髏以為瓔珞。虎牙上出作大忿怒形。雷電煙火以為威光。身形極大。足下有一地神女天以兩手承足者也)。
瘡疣(惻莊反韻英瘡痍也或作創古文作剏下有憂反瘡頡篇疣病也或作肬亦通或作𤴨古字)。
業漂(上嚴劫反賈注國語云業次也取也爾雅事也郭注云業次舍也端緒也說文從華從巾下匹遙反廣雅漂潎也顧野王云流也說文浮也從水票聲票音同上潎音篇篾反)。
彗星(隨銳反考聲云𡝩星也光芒如帚帚箭草形占書云關中呼為伎女草此𡝩星光如伎女草形占書云所指之分有災或作篲古作篲)。
砂礫(零滴反碎石也[夕/鹿]砂也從石從樂省聲)。
泛漲(芳梵反賈逵注國語云泛浮也毛詩傳云泛流貌也說文從凡作汎古今正從水乏聲下張亮反考聲云水增大砂岸崩摧延入水曰漲從水張聲俗以上聲呼非)。
[乞-乙+几]陽(上康浪反考聲[乞-乙+几]極也)。
竭涸(何各反賈注國語涸竭亦涸也廣雅涸盡也蒼頡篇作[滷-├+止]古字也)。
降澍(朱戍反集訓云時雨所灌澍潤生萬物也經文從雨作霔謬也多是時俗凡情妄作不成字也檢一切字書並無此字非也)。
㮀盛(上霞巖反考聲云木匧也韻詮云盛書盛表木匧也或作椷亦作[4]楠古字也經作凾俗字也本凾谷關名也匧音謙葉反盛音成鄭注周禮云在器曰盛說文云黍稷在器也從皿成聲也皿音明秉反)。
陀羅尼中字(但取其聲不求字義)。
𡀔(轉舌呼)。
娜(鼻中聲)。
孽(言竭反)。
捺囉(二合二合者上下兩字各取半聲合為一字上捺音弩紇反下囉音先取羅字上聲加轉舌即是下文諸有二合皆同此例囉字亦准此也)。
枳孃(二合上鷄以反孃取上聲經從禾誤也後文准此)。
婆(取去聲并引也)。
嚩(無可反)。
惹(自攞反)。
曬(所戒反)。
儜(尼整反亦作抳)。
涅(寧逸反轉舌也)。
十六大國(佛在世時各各強盛名為大國自後隨其王福互相吞并今或為小國或復磨滅無其國號者也王是之也)。
毘舍離國(舊曰毘耶離即維摩大士所居地也七百羅漢在此國界結集聖教)。
憍薩羅國(唐云無鬪戰龍猛所化之處也)。
室羅筏國(即是說此經處佛在時波斯匿王所治之境也)。
波羅痆(拏黠反)。
斯國(舊曰波羅奈施鹿林在此國也)。
迦毘羅衛國(即如來下生之地淨飯王所治之境界)。
拘尸那國(佛入寂滅處雙樹現在)。
憍睒(尸染反)。
彌國(或云憍償彌昔優田王所治境也最初刻檀作佛形像見在此國即護法菩薩伏外道之處形彰之已矣)。
波吒羅國(亦波吒釐或名上茅城或名王舍城鷲峯山在此國)。
仁王護國陀羅尼經(三藏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纂曆(祖管反考聲纂集桂苑珠藂聚也說文從糸[纂-糸]聲也[纂-糸]音桑管反下力的反孔注尚書云節氣之度也大戴禮云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從逆故謂之曆治也從曰𠩵聲也𠩵音同也)。
法蠃(盧禾反爾雅蚹蠃[虫*(虎-儿+(一/巾))]蝓也郭璞云似蝸牛而大案螺者樂器也吹作美聲以和眾樂從虫[1]蠃聲也經作䗍俗用謬也非本字言法蠃者說法聲如蠃鼓因名法蠃也)。
刊梵言(口干反杜注左傳云刊除也鄭注杜記云刊削也廣雅刊定也說文剟也從刀干聲也剟音竹劣反剟亦刊)。
偉矣(為鬼反考聲偉大也重也說文偉奇也從人韋聲)。
迺辟(上音乃語詞也下卑亦反考聲辟占也字書問也說文法也從尸從辛口用法也卩音節)。
牆堵(上匠羊反說文牆垣蔽也從[夾/回]爿聲嗇音色爿音同成上經從土從[序-予+(圭/回)]非也)。
稽緇衣(上計奚反孔注尚書云稽考也廣雅稽問也說文從旨𮂱聲𮂱音雞[杭-〦+ㄊ]字從尤禾聲禾音鷄木字曲頭也下滓師反毛詩傳曰緇黑色也從糸[甾-十+乂]聲也[甾-十+乂]音同上[甾-十+乂]字說文從[巟-亡]音灾從𠙽苦外反俗用從田者謬)。
京者(景英反爾雅京大也考聲云丘之絕高者也說文云人所為絕高丘也從高省象高形也音公本反經從日從小作京俗字)。
藪澤(上涑後反考聲云澤無水有草曰藪爾雅有十藪說文大澤也從廾數聲下音宅孔注尚書德澤擇也鄭注周禮云水鍾曰澤蒼頡篇澤恩也說文光潤從水從擇省聲)。
俾爾(卑避反孔注尚書云俾使也爾雅從也韻詮與也古今正字俾益也卑人從聲)。
貝多(西國樹名也。其葉可以裁為梵夾書寫墳籍此葉[夕/鹿]厚鞭而難用若書多以刀畫為文。然後寘墨。為葉厚故也。不如多羅樹葉溥耎光滑白淨細好全勝貝多。其多羅樹最高出眾樹表若斷其苗決定不生。所以諸經多引為喻此等形狀叵似椶櫚五天皆有不及南印度者為上。西域記中具說其梵夾葉數種不同。隨方國土或用赤樺木皮或以紙作或以獸皮或以金銀銅葉良為諸土無紙故也)。
懵焉(墨崩反韻英云懵悶也慙也從心瞢聲)。
解曰(皆騃反呼為假者非也騃音崖解反也)。
摩𨢘(馨毉反梵語上界天王名也唐云大自在天也)。
薜茘多(上音陛下音麗梵語餓鬼眾也)。
鬼魅(眉被反或作鬽老物精也)。
漫荼羅(梵語也義[2]說云聖眾集會處也即念誦壇場)。
巖窟(上雅緘反山崖也下苦骨反石穴也從穴屈聲者也)。
掘地(逵律反穿斸也)。
瓦礫(力的反碎石之類也)。
却窴(音田說文從穴真經中從土作填非也前經已具解說)。
賸最(承證反考聲云賸餘也說文物相增加從貝朕聲也賸從冉經從二貝作䞉誤書冉為貝也下祖悔反韻詮甚也說文從日取聲從四作者)。
築平(音竹以杵擣築)。
畢哩(下哩字轉舌二字合為一聲)。
體(梯以反借音以響梵字也)。
瞿摩夷(梵語也牛糞也)。
間斷(上間晏反下音段)。
擣以(當老反考聲手舂也從禱省經文從鳥作㨶俗字也非正體舂音束龍反)。
三重(直龍反言三重非是高下纍作三層乃是從壇心向外周匝分為三重聖位其壇高四指量上面平如方案一切念誦壇場皆如此作)。
皮膠(音交煎皮消作水凝冷而成膠)。
糯米(奴過反)。
三股(音古)。
箜篌(應畫婆羅門箜篌非是人間用者也)。
插枝(楚洽反)。
釘(去聲丁逕反)。
木橛(拳月反一頭尖釘入壇上或名杙)。
閼伽(梵語也即是香水器也或用金銀器也或用螺盃盛香水也)。
踐蹋(上前演反鄭注禮記云踐履也說文從足戔聲下蹋字從足[日/羽]聲經作[踏-日+田]俗字也下徒合反說文蹋亦踐)。
跏趺(上音加下音夫前大般若中已具釋)。
輸(詩律反借音用)。
鐸(唐洛反)。
𤚥(謨含反)。
駛流(音使峻流水也從馬史聲)。
𩕳(寧頂反)。
十六輻(封目反畫壇場中心安布陀羅尼文字作一輪以金剛為輻輻間書梵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秦羅什譯 慧琳音)
金剛(金剛寶者最堅人剛以智諭焉金字說文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埋不生百鍊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左右注二點象金在土中之形也從土今聲也剛字說文云強也從刀岡聲岡音同上從网下斷從山下文羅字亦從冈也)。
舍衛國(梵語訛也案十二遊經義譯云無物不有國或云舍婆提城或言捨羅婆悉帝夜城並訛也正梵音云室羅伐悉底國此譯云聞者城法鏡經譯云聞物國又善見律云舍衛者人名也舍衛先居此地時有國王見其地好心生愛樂舍衛遂請王住王即許之因以其名而為國號又[1]國云多有國諸國珍奇多歸此國故以為名也)。
祇樹(梵語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園皆一名也正梵音云誓多此譯為勝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勝給孤長者就勝太子抑買園地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樹供養佛僧故略云祇樹也)。
給孤獨(亦義譯也梵云阿那陀此云無親屬巨富多財誓救孤獨時人以為其號古經云阿那邠邸或曰阿藍皆是一也)。
唯然(維癸反案唯者謂譍尊者命亟敬之辭也禮記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鄭玄曰唯恭於諾說文唯即諾也從口隹聲)。
四維(翼隹反廣雅維隅也淮南子日天有四維也)。
頗有(普我反或作叵語辭也叵也)。
筏諭(夫[革*(卄/(ㄇ@人)/戌)]反俗字也正體從木從發作撥集訓云縛竹木浮於水上或運載名之為撥南土吳人或謂之𥱼即筏也𥱼音排經中從伐作栰或從竹作筏皆非也諭字俗從口作喻也)。
阿蘭那行(梵語也正字言阿[文*閔]拏[文*閔]音隣簡反此譯云無諍即無諍行或云閑靜亦是無諍義也或云阿蘭若也)。
數如是沙等恒河及經末云數佛世界(此二數字並屬下句也)。
經云尚多無數次文云爾所恒河沙數(此二數字音霜句反並去聲字也皆屬上句數字說文從[2]又從婁支音普卜反)。
歌利王(亦梵語也或言迦利王論中作迦藍浮王皆訛也正云羯利王此譯為鬪諍王西域記云在烏仗那國瞢揭釐城東四五里是其處也古譯為惡世無道王即波羅柰國王也瞢音墨崩反揭音羯釐音離)。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魏菩提流支譯)
脩伽陀(或云脩伽度皆梵語聲轉耳正梵云素[卄/(阿-可+辛)/木]多此云善逝即如來十號之一稱)。
捫淚(莫奔反聲類捫摸也毛詩傳捫持也經文或作抆武粉反字林通抆拭也考聲涕泣也義亦也)。
荷擔(胡歌反又音賀廣雅荷擔揭也古文作𣒍亦同下當濫反字書擔負也說文從手詹聲也)。
摩那婆(梵語或云摩納婆或言摩納皆梵語訛轉也此譯為年少淨行也)。
歌羅分(梵語數名也下焚問反後文准此音論自解云如析一毛以為百分一分名歌羅分論以義翻名為力勝言無漏無量善法一歌羅分勝於有漏千分)。
數分(霜何反猶是數中轉微細者乃至少許猶勝於彼或云不相似勝也)。
優波尼沙陀分(論中義釋名為微細極至隣虛名優波尼沙陀分也)。
毛道(此言譯者誤也案梵云嚩囉此云毛婆羅此云愚以毛與愚梵音相濫故誤譯此為毛義翻為毛道或云毛頭皆非也此譯者之失矣正梵音云婆羅必哩他仡那婆羅此云愚必栗託此云異仡那此云生唐云愚生是也言毛道凡夫者義不明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陳朝真諦三藏譯)
偏袒(壇爛反順時借用字也說文云衣縫解也音為丈莧反今非此義案經云偏袒者以右髆去衣露肉也彼方謂䖍敬之儀極也從衣旦聲說文從肉從亶作膻詩曰膻錫暴虎從肉亶聲)。
右肩(音堅說文作肩肩髆也從肉象形字)。
濕生(尸入反考聲云濕濡也說文幽濕也從水從一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濕從𢆶從土經文多作濕非也濕音他匝反濕水名也在東郡東武陽陳平原東北流至千乘入海也𢆶音幽)。
虛空可數量(上虛字從虍音呼從丘丘字或作[共-八]經文有作[雨/(並-(前-刖))]非也次數字上聲下量字音力長反說文云平多少稱輕重曰量正從曰從童作量今隷書省也)。
沙數(霜句反)。
支提(梵語也或云脂帝浮都或云浮圖皆訛也正梵音際多或曰制多此云聚相謂纍寶及塼石等高以為相也)。
迦陵迦王(梵語古昔王名也此云鬪諍即前經中波羅柰國無道王也)。
荷負(上音何又音賀字書荷擔負也下負字說文上從人下從貝上古人字也非是力亦非刀俗多從力或從刀皆非也)。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藏玄弉譯 慧琳音)
能斷(團夘反上聲字或去聲亦通易斷木為杵孔注尚書云斷絕也說文截也從斤從[(茲-卄)/一/正]音絕古文絕字也今經文作[((ㄠ*ㄠ)/一/正)*斤]皆隷書從省略也或取便穩而作非正體也截正體截字也右此金剛一經即大波若中第五百七十七卷是能斷金剛分也入藏目錄云為與後經名目相濫故重列之其音義已具前大經本故不重出請檢前文也)。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周義淨三藏譯)
難量(力長反)。
知量(良丈反俗作量)。
弶伽(梵語西國河名也此借唐言以響梵字猶未全切若准梵音上弶應音為凝等反亦凝之上聲也下魚迦反為正也古經或云恒伽河或云恒邊沙或云兢伽皆一也不切當也)。
心陀羅尼(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即心持法者也)。
薄伽伴(梵語或云薄伽梵或云婆伽婆或云薄伽跋帝皆佛第十號也)。
此金剛經更有一譯在金剛般若論中(無著菩薩造隋朝岌多譯者是經文具在論文中)。
實相般若經
交暎(英敬反韻英云旁照也考聲云暉也說文從日英聲經文從央作映非映音烏浪反經意也)。
遊踐(錢剪反孔注論語云踐循也鄭注禮記云履也從足聲戔音殘)。
唅(何甘反短聲自下單書一字者皆是真言但取其聲以響梵字不求字義也)。
唵(烏固反引聲便合口)。
憾(含紺反引聲此上三字皆真言也)。
淤泥(於據反字書云水底青泥也韻英云澱滓從水於聲)。
咭唎(二合上賢結反下唎字轉舌二字合為一聲下二合字皆准此解也)。
怛纜(二合下纜字轉舌引聲藍談反)。
阿(上聲又短聲)。
阿(去聲引)。
㘕(魯甘反彈舌引聲即是)。
底唎(二合上丁以反下唎字兼轉舌二字合為一聲也)。
障累(上章讓反考聲云蔽也說文隔也從阜章聲下壘墜反考聲家累也孔注尚書云輕忽小罪而積害毀大也劉兆注公羊傳云連及也作絫會意字)。
驃(梵語本是二合字應合書毘喻二字合為一聲仍引也)。
徧饒(邊眄反考聲云書也周也亦作遍下繞招反考聲云益也飽也形聲字也)。
違[日/出/大/((犀-尸)-牛+十)](蒲冒反鄭注周禮云相侵也案暴亦惡也說文疾有所趣也從[1][冗-几+平]音淊從㬥省聲也今經文從田從恭非也正從日從出從廾從[2]企廾音拱也)。
莎訶(梵語具足云娑嚩二合賀唐云滿足義周遍義寂滅今言莎訶者訛略也)。
波旬(梵語正云波俾掾唐云惡魔佛以慈心訶責因以為名古人譯為波[A6]𤰞秦言好略遂去[A7]𤰞字旬字本從目音縣誤書從日為旬今驗梵本無巡音蓋書寫誤耳傳誤已久)。
擾亂(上饒沼反從[3]憂憂音奴刀反不是憂字下音亂前已具釋故)。
理趣般若經(三藏金剛智譯)
綺蓋(上欺幾反下蓋字從草從盇盇音合)。
金剛拳(逵圓反考聲云手拳也說文從手從卷省聲)。
美適(上美字說文從羊從大經從火作美非也經文有作猗適者誤也)。
吽(梵文真言句也如牛吼聲或如虎怒胷喉中聲也)。
信解(諧戒反音夏者非也)。
超越(超越二字並從[禾/止][禾/止]字上從夭下從止經從土從之作走訛也超字從召召字從刀從口越字從戉音與上同戉字從戈從[戉-戈]音厥戈音古禾反)。
戲論(希義反爾雅戲謔也考聲弄也施也毛詩傳云逸豫也字書三軍之備也說文從戊䖒聲䖒音希下從豆也)。
淤泥(於據反字書云水下青泥韻英云澱滓也從水於聲)。
紇哩(二合真言句也上紇字無反音取痕字入聲下哩字轉舌)。
怛嚂(二轉合舌引也)。
鶴(何各反亦真言句也)。
毘喻(二合引)。
娑鑁(二合下武敢反)。
𢜩(含紺反)。
竝真言句不考字義。
大樂金剛理趣經(大廣智不空三藏譯)
搖擊(上翼消反考聲搖作也說文動也從手䍃聲也䍃音由䍃字從肉從缶經文從爪非也下經亦反顧野王云擊猶捶打也說文支也從手𣪠聲𣪠音與上同從𨊥從殳𨊥音衛殳音殊攴音普[4]卜)。
慾箭(下煎線反慾心與境相應如箭之中也)。
滋澤(上子斯反孔注尚書云滋長也蒼頡篇液也說文益也從水茲聲下音宅毛詩傳曰澤潤也說文光潤也從水睪聲)。
曼荼羅(荼音宅加反梵語無正翻義譯云聖眾集會處即此經一十七會曼荼羅各各差別並是修行供養念誦者道場也)。
熈怡(上音希下音夷前音義第一卷已釋)。
抽擲(上丑留反下程劇反)。
吽(如虎怒聲)。
何(去聲引如長聲呼惡字是也)。
嚬眉(毘寅反戚眉而視忿怒之形也)。
揮斫(上音暉下章若反運以猛利智劍斷一切分別心名為揮斫一切有情即未來佛也)。
郝(呵各反長引聲)。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罽賓僧般若於西明寺譯)
若軶(櫻革反礙也難也或作厄俗字也)。
行者(行孟反)。
㜸帝(魚羯反真言句梵語不求字義但取聲)。
一切經音義卷第十
校注
[0362004] 序【大】,序玄應音【甲】 [0362005] 卷【大】,卷玄應音【甲】 [0362006] 羅什【大】,〔-〕【甲】 [0363001] 蒼【大】,蒼頡【甲】 [0363002] 噎【大】,噎也【甲】 [0363003] 幽【大】,幽也【甲】 [0363004] 薄【大】,簿【甲】 [0363005] 梨【大】,犁【甲】 [0363006] 所【大】,所以【甲】 [0363007] 以【大】,〔-〕【甲】 [0363008] 文【大】,又【甲】 [0363009] [仁-二+(品/尒)]【大】,慘【甲】 [0363010] 懆【大】*,慘【甲】* [0363011] 食【大】,食也【甲】 [0363012] 頒【大】,須【甲】 [0363013] 真【大】,真胝【甲】 [0363014] 者【大】,者也【甲】 [0363015] 婆【大】,娑【甲】 [0363016] 治【大】,治病也【甲】 [0363017] 此【大】,摩訶此【甲】 [0363018] 那【大】,般【甲】 [0363019] 是【大】,鼓【甲】 [0363020] 土【大】,士【甲】 [0364001] 人名者【大】,又人名【甲】 [0364002] 歧【大】*,岐【甲】* [0364003] 言【大】,云【甲】 [0364004] 占【大】,枯【甲】 [0365001] 今【大】,亼【甲】 [0365002] [土*(└@士)]【大】,逃【甲】 [0365003] [金*(少/日/小)]【大】,鎖【甲】 [0365004] 人【大】,春【甲】 [0365005] 已【大】,也【甲】 [0366001] 欒【大】,䜌【甲】 [0366002] 白【大】,自【甲】 [0366003] 灓【大】,卛【甲】 [0366004] 楠【大】,桶【甲】 [0367001] 蠃【大】,𣎆【甲】 [0367002] 說【大】,譯【甲】 [0368001] 國【大】,或【甲】 [0368002] 又【大】,攴【甲】 [0369001] [冗-几+平]【大】,伞【甲】 [0369002] 企【大】,伞【甲】 [0369003] 憂【大】,[一/自/(止*止)/ㄆ]【甲】 [0369004] 卜【大】,卜反【甲】 [0369005] [几@(、/、)]【大】,瓦【甲】 [0369006] 羅【大】,羅蜜【甲】 [0369007] 羅什譯【大】,〔-〕【甲】【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冊 No. 2128 一切經音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