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雪哲禪師語錄卷十八
偈二
闢亮公洞(有序)
亮公古之隱者也。亮公洞西峰之古洞也。古之人道眼既明。直入千巖萬壑之間。茅茨石室。匿跡韜光。目視雲霄。窅忘人世。豈得與叔季沽名釣譽之徒同日而語哉。昔司馬子長之贊孔子也則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鄉往之。予於亮公亦然。頃因暇日。偕二三子趺坐龍舌石上。偶見其旁隱隱有石戶。乃相顧而笑曰。此中幽邃如是。無迺亮公盤桓偃息之區乎。遂命二三子剪荊茀。抉壤塊。平高就下。外實中虛。幽洞俄闢。曲徑亦成。迺顏其洞曰亮公。蓋亦竊慕其遺風云爾。客曰。亮公之隱於西山也。埽蹤滅跡。人莫能知。矧已化去數百[A1]年矣。而師乃今以洞名之。得非為虛空安耳穴乎。予曰。噫。子何見之陋也。子徒索亮公於影象。庸詎知夫真亮公乎。夫亮公向馬駒一言之下頓息萬機。則盡大地是一亮公。無古無今。無隱無顯。無在無不在。即今松竹搖風。藤蘿抱石。鳥啼華笑。雲散月明。無非是亮公示現處。子何見之陋也。客曰。若是則古洞儼然。亮公何在。予曰。伯牙與子期不是閒相識。客曰。忽若覿面相逢時如何。予曰。直入深深處。衝開上上關。客橫趨而去。予與諸子坐洞中。歠清茗。聽清泉。杳不知身之在人間世也。因援筆以志之。時乙酉又六月。立秋後十日。
禮大寂禪師塔
寶峰懷友
辭寶峰請小參
送洋維那
即韻答舒八公茂才
石門道中
過匡廬訪𠁼菴禪友
宿雷岸黃給諫谷口艸堂
贈古雲印菴主
凌霄崖懷遍融老宿
再遊龍雲寺(乃巖頭奯禪師說法處)
紀夢
贈竹菴法師
禮東林遠法師塔
黃給諫命含輝長老請住東林即韻辭之
再遊西林寺
偕𠁼菴訪別峰法師不值
懷青閣
過東林和本師和尚壁間韻(二首)
五老峰
五乳寺(二首)
別𠁼菴禪友歸西山
遊雲居次日大雪
輓顓愚大師(二首)
雲居除夕
仰天窩示眾禪者(四首)
瑤田寺
城崖山
酬慧習耆舊
即韻酬雪堂熊少宰過訪
懷干岸熊廣文
即韻酬士業陳司理
即韻答谷暘笪明府
翠巖寺即景(十二首)
釋迦峰
迦葉峰
缽盂峰
達摩峰
無雲嶺
鐘鼓石
磬石
迎笑堂
拍洪樓
玅高臺
洪崖橋
雷護橘
蟠龍寺
登香城寺古基
即韻酬晦山禪友
送無住歸石屋
示獨尊上座
贈山翁和尚住青州大覺
即韻答天童奇和尚
寄己任禪師
詠筍寄觀首座
送玉浪上座南詢
示繼曇瑞侍者
送十虛禪人歸武夷
即韻送藏西堂之閩
示無塵道者
贈智閒禪友(并序)
智閒敏公與予同侍天童先師於祁御史園中。予擬至西江結茅。呈偈以別。先師擲偈。怒罵不已。予竟力辭。先師隨後追至梅墅堅留。予已登舟去矣。公獨侍先師天[A5]年後。始誅茅別峰。噫。予事師之不及敏公多矣。昨承訪翠巖。復述其事。予為悽然涕下。因次韻以贈。并懷先師。
示春侍者
示同山後堂
壽玉菴老宿(十首)
玉菴承公今臘八旬。予適有閩嶠之行。乃用島詩一僧[A7]年八十。世事未嘗聞為韻。作偈十首。預為之壽。
示兩序十首(并序)
母難日。兩序設供。請陞座祝壽。予不諾。因垂問曰。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既是不見師。更祝甚麼壽。一僧曰。知恩方解報恩。予曰。也是順水之波。僧曰。老老大大。面皮厚多少。便出。予因命眾頌棒下無生意旨。復以二句為韻。作偈十首示之。
示行耀齊文學
示普副寺
四旬初度
雪中領眾斫柴(十首)
磨刀
著屨
呼伴
入山
選柴
剪棘
斫斷
束起
捶歸
放下
再住翠巖
擬漁父辭十首(并序)
甲午夏。予與諸子輯元明以來諸老語要入續燈錄。因念從上尊宿無不從剋苦真參。大誓奮發中得來。蓋誓不大。志不苦則中道而廢惰矣。安能透頂透底。徹證徹悟哉。乃摘其參證行由歷歷可稽者作漁父辭十首。命曰宗門標格。以示諸子。客曰。法無定相。豈可拘格則乎。隔江橫趨一蹋便徹。又何嘗費許多鹽醬來。若以死法繩人。則西來大意翻成塗轍矣。焉得為圜頓教耶。予曰。噫。子所學者近代之禪也。寸香未了。心識紛紜。片語合頭。便為省發。一期之間稱悟道者數十。欺天歟。欺人歟。予恐圜頓教門將如冷灰矣。今子徒知水潦高亭之得處瞥脫。而不知其苦心研究。非特一生兩生千百生而已耳。予試問子。馬駒一蹋。是死法耶。活法耶。客沉吟。予連棒趁出。
天目高峰玅禪師
天目斷崖義禪師
靈雲鐵牛定禪師
金陵碧峰金禪師
玅果竺源盛禪師
天真毒峰善禪師
護國無用全禪師
香嚴古溪澄禪師
壽昌無明經禪師
天童密雲悟禪師
懷笑巖和尚四首(有序)
笑巖祖翁以萬曆辛[A11]巳春化去。塔於燕之西城。羅公大參銘之甚詳。先師住金粟時。已將南北集并銘梓行於世。天下學者家諭戶曉。頃有蜀僧謂尋之十二年而不得。海內實無一人知之。乃作四詩以紀其事。庶後之稱子孫者知其祖翁尚在。噫。妄誕之談。何異井蛙醯雞耶。因即韻以志感。
焚萬松評唱
古雪哲禪師語錄卷十八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28 冊 No. B208 古雪哲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