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雪哲禪師語錄卷十四
法語
示春侍者(五則)
江河湖海。谿澗溝渠皆水也。而有淺深清濁之殊。日月星辰皆光也。而有小大之別。鳳凰鴻鴈皆禽也。而有羽毛長短麤細之不同。道一也而有偏圜種種之見。由見有未至。故各說異端。如群盲摸象。其指出耳目口鼻。非不相似。但不得象之全體耳。是故學者稍得一知半見。不能廓徹圜融。亦猶摸象然。安得如威鳳之翱翔。杲日之麗天。江河湖海之汪洋無際哉。
德山棒。臨濟喝。祕魔杈。俱胝指。皆向上提持。全機大用。學者不究厥旨。才入叢林。菽麥不分。奴郎不辨。是處胡喝亂棒。何異以千鈞之弩而彈燕雀。識者未嘗不為之嗟惜也。
宗門差別語句。直須一一透過。毫髮無疑始得。不可妄生穿鑿。亦不可儱侗推開。明得古人意旨。然後自心明去。古德誠言。豈欺我哉。
吾人最惡賴習氣是貪怒癡。然有輕重不等。未見道時終日為貪怒癡所轉。既見道後便能轉貪怒癡。其或無明煩惱。逐境遷移。不能彊作主宰。則生死到來。依舊一場懡㦬。
曹谿而後衣缽遂止不傳。後世但以機緣契合為據。近代學者名根未剪。學識弗精。唯以衣拂為事。才哄到手。不管七家村裏。土地廟中裝模作樣。自大自尊。豎拂拈椎。逢人賣弄。獨不思傳持慧命之任重。苟非真操實履。行解相符。不足以弘闡宗猷。報佛恩德。有志法門者切宜慎之。
示禪人(五則)
學道之要貴在立志。專用功純。功純則諸妄自息。志專則閒情自遣。古來正因行腳之士三二十[A1]年依附明眼宗師。食不求飽。居不求安。脅不至席。二六時中攢起兩道眉毛。憂戚戚地。如瘖啞人相似。獃墩墩地。見人扯淡則趨而避之。見日西沈則哭泣嗟咨。見宗師提持箇事則如飢遇食。如渴遇泉。此無他。蓋其為生死之志專。而參究之功純熟故也。近代學者多務外無大志。初入門來。也說箇生死事大。問伊如何用功。也說看箇本來面目。及察其所安。則胸中毫無箇事。恰似了道人一般。見人學書也學書。見人作詩也作詩。人嬉亦嬉。人笑亦笑。逐浪隨波。荏苒過日。竟不知行腳之為何。初志之為何。嗟夫。如此用功。莫道入一叢林。親一知識。直饒走盡四大部洲。參遍臨濟曹洞下尊宿。也祇成得箇老骨董。謂之打野榸漢。一朝老病臨身。死境現前。叫爺叫孃叫蒼天。遲矣暮矣。噬臍何及。悲夫。修遠滋禪者自寶峰來相依。未及一載而告假。者三度吁。白法固是一箇種田博飯喫底村僧。原非善知識。亦無佛法與人。相信則同甘共苦。伴守寂寥。不信則一任奔馳南北。吾復何留。但到諸方被人問著。眼眨眨地。莫言曾見白法來。滋禪臨行。出紙求示。因書此以勉旃。
辛卯臘月。朔前一日。雪嶺攢眉。梅華欲吐之際。有一禪客攜囊負缽昂然而來。達摩峰前合爪作禮。凡夫曰。巍巍堂堂。來何所求。客曰。求戒。凡夫曰。持戒但束身。非身無所束。求之何益。客曰。禪以戒為基。故先乞戒。戒以禪為極。故必學禪。吾鄉數十里之遙。接壤數十剎之眾皆傾渴道風。欲棄應歸禪。結社學佛。使禪戒均明。自他俱利。願丐一語以為前矛。凡夫曰。善哉希有。今天下髡髮而衣緇者如毛。禪戒均明者如角。所以祖道夌徲。正宗不闡。公等誠能於此劫火洞然之餘。棄應而戒。由戒而禪。由禪而利他自利。則西江之法道自公輩再振矣。天道無時不見。無處不周。無人不具者也。但以積迷之久。為聲色利欲等妄塵所蔽。固不能返照自歸。必假明眼宗師指點。而後知此本具之道。所謂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歷觀從上諸祖。未有一人不是放下萬緣。屏息眾務。瞻風撥艸。訪友尋師。如慈明之結社參汾陽。雪峰之合伴謁臨濟。乃至一語千山。三登九上。蹋破多少艸鞋。始得腳跟點地。公輩果能從此具戒之後。誘引同袍立大志。結大社。繭足千里煙水。百城浙東。西江南北。一人所在也到。半人所在也到。忽若艸窠裏遇著箇咬豬狗底手腳。驀地親遭一口。歸來始好作大應赴。所謂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譬如釋迦老子棄卻萬乘之尊。攢眉雪嶺。冷坐六[A2]年。飢得骨瘦如柴。若不得一點明星刺瞎雙眼。爭能分身塵剎。隨機接引。豈不是釋迦老子是箇大應赴。達摩祖師是箇小應赴。夫如是則唯恐應赴之不多耳。焉用棄為。若是打鐃鈸。執手爐。戴毗盧帽者葷酒不斷。禪戒不知非應赴也。正所謂光頭百姓耳。今有行光頭百姓之事。而諱光頭百姓之名。正猶執熱而不以濯也。果能如佛祖之普應萬邦而不離此座。則思過半矣。且道如何是此座。試去衣線下攢起眉毛。東卜西卜。忽然卜得著時。大家攜手來洪井洞邊。與汝烏藤三十。
未入母腹之先。自己在甚麼處住。既離軀殼之後。自己向甚麼處去。識得去處。始不被生死之所縈纏。識得住處。始不為境風之所搖蕩。古來有志之士割恩愛。離鄉井。直入窮崖絕巘。木食澗飲。甘心枯寂以勤求者求此也。雪嶺夜半睹星。南陽竹邊一擊而頓悟者悟此也。天下大宗師碁布法幢。千言萬語。乃至棒喝交馳。雷轟電摯以指示學者指此也。知此則去住自由。隱顯無礙。雖終日住山。不見有青山之可住。終日塵勞。不見有紅塵之可染。此從上達人之標格也。末世法道夌夷。人心怠惰。雖入禪門。不知禪為何物。戒為何事。絕不以生死為念。稍聰敏者則習經懺。學吹唱。以應和檀那廣求。細滑英俊者則工字畫。習詩詞。以資談柄。椎魯者則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唯耕作是務。佛不禮。咒不持。課不誦。食不施。銖積寸累以生放。養羊畜豕以征利。聞善言相誡則瞋。以為欺己。見客僧食宿則惡之如仇讎。借有司聲勢大張示諭以絕其往來。且曰。本山自耕自食。并無醆飯盆米。夫醆飯盆米固當接納方來。而自耕自食則客僧遂不得稍分其惠耶。殊不知業已出家。則若田若屋。若艸若木。一一皆出信心檀越所施。客僧安得無分。一寺一菴行之。諸山效之。師授諸徒。徒授諸孫。相襲成風。牢不可破。欲望叢林再振。法道重隆。不可得矣。嗟乎。予癸未春遊西山。慕亮座主之高風。誅茅白法。雖火種刀耕。嚙糠歠粥。必與十方共之。正所謂曾為浪子偏憐客也。髻珠菴覺悟禪者從予受具已來。經今四載。踐履冰霜。通山僧俗靡間揄揚。予因以院事付之。更欲開擴其志。以種般若正因。[A3]毋蹈今時流獘。二六時中忙裏偷閒。看看生前在那裏住。死後向何處去。果能久久不退。密密用心。一旦築著磕著。則覿體現前。異日生死到來。自然千穩百當。如是出家。方為真報佛恩。如是住山。方為續佛慧命。勉之。
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發明非常之事。須是非常之人。在昔有周西土迦毗羅國。有非常之人。其號曰悉達。偶遊四門。見生老病死。眾苦逼迫。遂生猒離。夜半逾城。棄王宮。入雪山。宴坐六年。蘆茅穿膝。鷃雀巢頂。不自知也。一夕抬眸睹星。豁然大悟。是所謂非常之事也。嗣後道振西天。法流東土。聯芳續燄。列派分支。至梁時有香至國王季子達摩大師特特航海而來茲土。傳佛心印。謂之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所謂非常之事也。唐宋以來機器漸熟。宗風愈彰。而公鄉大夫。宏儒碩學莫不深研此宗。為內外護。其間挂冠鏟艸如風穴丹霞之流。不可勝數。皆具大知見。得大辯才。是所謂非常之事也。故張文定公曰。自孔孟之後。儒門淡薄。收拾不住。天下英傑皆歸於釋氏。而無盡居士以為知言。嗚呼。自今日觀之。則釋門淡薄。又將收拾不住矣。不知天下英傑安所適歸乎。鑑禪負文武全才。稟忠義正氣。適丁國步艱難。未獲展其懷抱。遂斷葷血。割恩愛。來白法堂前鏟艸。向雲峰峰頂結茅。雖親友屢招。兒女遮留。脫然不回一瞬。此亦可謂非常之人也。既是非常之人。必須發明非常之事。昔香嚴謁溈山。山曰。聞子在百丈問一答十。問十答百。試向父母未生前道一句看。嚴不能答。乃憤然入南陽。縛茅以居。一日埽除。聞瓦礫擊竹聲。瞥爾大悟。且道擊竹聲與父母未生前事相去多少。若也會得。始許發明非常之事。堪與悉達。達摩。丹霞。風穴輩把臂並行。苟或未然。直須放下萬緣。剪除百念。將從前世智聰辯。麤重習氣一筆勾下。二六時中單單看箇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自參自問。自審自疑。行住坐臥。動靜忙閒。密密綿綿。勿令須臾間斷。驀地築著。打失鼻孔。不妨來白法堂前痛與三十拄杖。鑑禪自謂初機未達入門捷徑。因書此勗之。并示以偈。慷慨隳冠大丈夫。安名鏟艸越群儒。直須頓徹生前事。始可人間作範模。
空華陽燄悉是法身。遞水傳茶無非玅用。爭奈積迷既久。妄見紛紜。乍聞知識提持。不能直下頓徹。所以勞他諸聖出興。設百千方便。無數權巧。鞠其大意。無非要人自證自悟此本有法身而已。近來學者多務虛名。不肯實究。者邊經冬。那邊過夏。全無真實痛為生死念頭。才入叢林。先學轉語頌古哄善知識。善知識見學者有些小聰明相似語句。便云。某人有箇省發。遞相欺誑。疑誤後昆。所以一期之中常有幾十箇稱悟道。及乎推勘將來。依稀彷彿。了沒相干。此蓋近代禪獘。若是有血性漢子。決不被他牢籠。虛度一生耳。羅雲氶子從予薙染以來。志氣越諸儕輩。巾瓶之暇自肯密密用工。茲擬挈囊行腳。予恐其心志不堅。生死不切。不免為近世風氣所移。故書此以勗之。向去更莫別處用心。但刻刻自問云。除卻行住坐臥。思量分別。那箇是我底法身。忽然失腳蹋破虛空。正好歸來迎笑堂中。痛領大棒。
示居士(三則)
從上諸聖出世皆觀機說法。因時救獘。斷非膠柱調絃者可同日而語。所以吾佛世尊於四十九年之間。五時八教之別。或權或實。或頓或漸。偏圜半滿。經律禪淨。教網雖殊。鞠其指歸。無非欲一切人知有父母未生已前一段風光而已。是故權開淨土法門。三根普攝。則曰。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又云。七日一心不亂即生西方。末後拈華示眾。直接上根。則曰。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云。理雖頓悟。乘悟併銷。事在漸除。因次第盡。然則一心不亂即見自性。彌陀現在說法。豈非淨土之禪。見性之後。真操實履。漸盡無始虛妄惡習。豈非禪中之淨土。由是觀之。禪淨根源從來不二。頓漸雖異。理事無殊。後代知見未融。涯岸各封者。蓋因不達先聖立法之苦心故耳。宜川為西江奧區。宗風最盛。唐宋之際剎竿相望。弓箭之聲。禁墮之語。霆震海內。邇來三災競起。萬界滄桑。法門龍象。藏牙伏爪於千巖萬壑之間。而邑中諸君子不忘靈山記莂。或結社以修淨業。或訂盟以究禪宗。濟濟森森。轟轟烈烈。初祖所謂震旦有大乘氣象者。非此也耶。丙申春。予以赴請歸里。道過宜川。堅明松公偕禪淨兩社居士殷勤修供。啟請說法於龍泉。予固辭不允。因念其向慕之誠。特述從上諸聖本懷。及禪淨不二之玅旨。諸公儻能劈破藩籬。親見自性。則父母未生前一段風光頓現紅塵堆裏。令不二法門復啟東土。而金蓮華發。遍界香飄。西方云乎哉。宜邑云乎哉。乃易金蓮為不二。凡禪社諸公於朔望之際。仍至龍泉同修淨業。蓮社諸公於修淨土之餘。仍究禪宗關捩。彼此互相激揚。互相切磋。非特禪淨不二。即儒釋僧俗亦不二。乃至貴賤老少。城市山林皆平等不二。則一會靈山。儼然未散於宜川之上矣。雖然。更須知有向上一著。不屬修證悟迷。了無禪淨階級。待諸公親入不二法門之後。再來與翠巖木上座相見。
戊戌之秋。十月望旦。遠山檀越鍾子陳公修設伊蒲塞。再四稽首。悃請陞座。舉揚第一義諦。以求嗣胤。予以赴請之洪都。途次儀式不備辭。鍾子復求法語。且曰。諸佛不違眾生所願。故求男者得男。求女者得女。和尚續諸佛慧命。師表人天。津梁苦海而蓼莪諸什。諄諄孝道以啟覺末流。三載之間。梓里中感悟者無限。曩歲馳書攀迓。正欲有所懇耳。今和尚固辭不允陞座。願乞指示。修何善可以遂其所求。滿其所願。庶幾不蹈無後之愆。予曰。善哉問公。為求貴胤以酬孝思。乞法語以行善事。是所謂善求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其斯之謂歟。昔給孤獨長者布金祇園。建精藍以奉佛。當其草創之際。嘗與尊者舍利弗親自牽繩區畫其地。弗忽微笑。長者詢其故。弗曰。長者發心建寺。寺雖未成。六天宮殿已備。者曰。何以知之。弗乃借以天眼。令其自視。果見六天宮殿莊嚴偉麗。非人間可及。乃問弗云。六天中何天最勝。弗云。下三重放恣。上二重怠惰。唯第四重中常有菩薩示生其間。晝夜說法。諸天警悟。精進不懈。者曰。弟子願生第四重天。言畢五天俱隱。由是知建立梵剎。福感天人。信不誣也。公今施遠山以奉伽藍。捐四事以供三寶。雖在草昧經營之際。而天宮之福[A4]已備矣。復從予受三自歸及不殺戒。即至善也。儻能體上帝好生之德。與吾佛同體之悲。堅持不犯。則螽斯蟄蟄可立而待也。雖然。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諸佛菩薩之悲願。接引眾生之方便耳。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若欲親聞第一義諦。須待石虎生兒。即向公道。
甚矣。三界之無安也而欲界為最。三途固無論已。吾人處欲界之中。墮五陰區宇。遂迷本有覺性。妄認浮泡四大為自身相。資身之具為自家相。妻子兒女為眷屬相。童顏皓首。貪戀不休。殊不知無常老病。不與人期。一息不來。即同灰壤。故三界大師火宅之喻可謂彰明較著者也。然諸子幼稚無識。耽著五欲。東西馳走。不思求出。竟為烈火所燒。得不辜長者之婆心哉。雖然。即此火宅裏面具有清涼世界。刀兵水火侵害不得。入風五欲擾亂無門。故六祖云。誰知火宅內。原是法中王。第吾人未嘗惕然返省耳。昔舍衛國有兄弟四人入山學僊。得五神通。自知壽盡。悉圖趨避。一藏空中。一藏海裏。一擘山兩半。入中還合。一入市中。俱不可得脫。三界大師聞之。因說偈曰。雖然藏在空。及處大海中。假使入諸山。而欲自翳形。欲求不死地。未曾可獲定。是故精進學。無身乃為寧。悲夫。無身之說非參悟莫委。生死之患非無身莫除。蓋五陰之身既空。則本有覺性頓現。本有之性既現。則覓生死了不可得矣。彼神僊者流雖得五通。御風乘雲。猶未見性。故不獲免於無常之苦耳。虔州用韜郭子深信佛語。猒離火宅。久遊龍德之門。學參悟法。客冬。聞予抵虔。不憚初寒遠迎。殷勤請法。予以修途勞頓辭。郭子再請。乃諾以今歲。詎料春夏以來杜門養痾。老病益作。日漸衰朽。因書數語以代陞座。幸毋謂非第一義而忽之也。郭子其勉旃。
授九峰白長老法衣。華鋪錦上。語播坤維。九峰果熟。四海香吹。信衣授爾。爾其勗之。博接英靈。紹乃宗枝。
示靖藩李太夫人(并授戒衣)
贊
釋迦文佛銅像
千佛名經
七佛(有序)
癸巳臘杪。雨雪迭作。趺坐之餘。偶閱傳燈。初卷首列七佛。且按阿含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乃撫几太息曰。嗟乎。一切眾生常處暗冥者。怠惰之故耳。去聖時遙。人多若此。安得古佛再來。曉此長夜耶。因不揣寒陋。特織蕪辭。百拜稽首而為之贊。
毘婆尸佛
尸棄佛
毘舍浮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文殊大士(古眉禪師請)
普賢大士洗象圖
觀音大士(有序)
五龍城北有荒岡曰章陵。不知從何處降下古觀音大士一尊。高不盈二尺。其顯應如答響。四方之朝謁者扶老攜幼肩。摩踵接殆。猶勝於補怛洛伽。己丑秋。予赴翠巖請。道經章陵。得一瞻禮之。辛卯春。亦饒劉公以大士誕日詣翠巖。稽首請曰。敝邑僻壤也。而大士屢示現其地。若城崖。若章陵。先後感應如生。此亦敝地眾生之幸也。願丐一贊。以報深恩。予曰。感應乃大士之餘事也。如公輩之學孔孟。然但患其不能為孔孟耳。夫既已為孔孟矣。則糠秕土苴亦足以陶鑄堯舜。又何患乎修齊治平哉。公既欲報深恩。直須頂𩕳上迸出金剛眼睛。親見大士面孔始得。公曰。若據金剛眼睛。大士也著伊不得。予笑曰。且喜與大士相見了也。公載拜稽首而退。因援筆以為贊。
送子像(芝菴周別駕請)
檀香羅漢(手捏胡盧身披木葉)
布袋和尚
廬山香爐峰景法師(有序)
齊大沙門景公。衡陽人。結屋匡廬。神人共仰。一日語門弟子曰。吾壽當九十。但餘年無益於世。而四大有累於人。思拯助眾生。不得久留此。乃端坐合掌曰。願即生三途。救一切眾生苦。瞑目而逝。予閱至此。掩卷長歎曰。真大乘菩薩弘誓也。乃稽首為之贊。
達磨尊者
石鞏藏禪師
龍池傳和尚
天童悟和尚
大覺山翁和尚寫寄
徑山雪嶠師太
真寂聞谷印師太(德訓耆舊請)
顓愚大師
雲門爾密澓禪師
五峰學禪師(三目禪人請)
龍池萬如禪師
少林道詮和尚(佛頂寺請)
碧天太祖
體空受業師
自贊
古雪哲禪師語錄卷十四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28 冊 No. B208 古雪哲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