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清涼山志

清涼山志卷第二

第三五峯靈迹

法身無相偶居蓮華千葉之中聖化多方橫出香水四流之表返常合道利用契機故飛輪銜寶盪除尊貴之幢晦影韜光樹植蕭閒之幟千尋壁立跛驢智何處求蹤萬象鏡懸羚羊角誰能漏迹微露一機一境宛然分主分賓淨蠲六識六塵觸處隨時隨地豈同夸張方伎惑亂俗流侈談蓬島三山靈芝益壽神州五岳丹訣延年神異迥殊正邪攸別志靈迹

五臺亦曰五峯臺言高平峯言聳峭所以有五者觀國師云「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祕洞五陰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其東西南北四臺皆自中臺發脈一山連屬勢若遊龍唯南臺特秀而窵居焉

東臺約高三十八里頂若鰲脊周三里亦名望海峯若夫蒸雲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鏡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洲因以為名東溪之水北注滹沱支山東南延四十里入阜平縣界西北延二十里入繁峙縣界

明給事中錫山仁甫萬象春詩

攀巖聳步上層巒 身世悠然宇宙寬 一望滄波迷大海 遙瞻紫氣接長安 丹峯隱隱霞光映 碧樹重重月影團
怪道陰雲生石洞 從知靈物此中蟠

其靈迹二十六

那羅延窟

臺東畔其內風氣凜然盛夏有冰吐納雲霞或燈光時出《華嚴》云「是菩薩住處亦是神龍所居

鎮澄詩

石窟開巖畔 靈蹤接上方 雲霞常出沒 神物自幽藏
冷積千年雪 虛明五夜光 東南觀海岱 煙水思茫茫

笠子塔

臺頂宋宣和間代牧趙康弼同慈化大師見異僧入那羅窟留笠子建塔藏之

鎮澄詩

夢裏乾坤度幾秋 窮源直到海峯頭 短筇擊碎那羅窟 佛國恆沙任爾遊

觀音坪

臺北麓一里許

華嚴谷

臺之西北今名東臺溝

棗林

臺之東北元魏永安二年恆州刺史延慶因獵至此僕夫四人逐一白鹿偶見大宅高門鹿即竄入有一長者鬚髮皓然拄杖而立曰「鹿乃我家所有卿何妄逐」僕曰「我不用鹿飢困柰何」翁指東林棗方熟四人就林而食囊之歸進棗延慶慶怪之復迹尋之遂失其所在

五王城

臺東北數十里有五王寺

天城

五王城側《靈迹記》云「天城即化寺也不依地立迥出雲霞朱樓紺殿皎若天城得遇之人塵機頓息

大會谷

臺東谷眾溪交會滹沱之源出此

華林

臺東南二十里即今古華巖

溫湯泉

臺東南七十里

馬跑泉

臺東南六十餘里

龍泉關

臺東南六十里關之東即直隸關之西即山西

釋德清詩

策杖烟霞外 重關虎豹林
路當崎曲險 山入塞垣深 慘淡黃雲色 蕭條落日陰 邊笳如怨客 嗚噎嶺頭吟

舊路嶺

臺東南五十餘里

鐵鋪

臺南五十里

棲賢谷

臺西南溝俗呼「宰殺溝」自古真人藏修處也

鎮澄詩

路入清涼境 幽棲獨此多
烟霞藏梵宇 鐘磬出松蘿 疊嶂呈奇畫 流泉弄玉珂 尋真未相識 且看白雲過

觀音洞

棲賢谷口巖畔洞有滴泉味甘

法本詩

足躡雲梯上翠巔 畫樓飛閣接雲天
殷勤瞻禮圓通相 一滴甘泉熱惱蠲

化竹林

臺西南支山二十里亦名「昶竹林」昔人遠望萬竹鱗鱗近則失之遂此卓庵

釋善安詩

茅房小築萬松間 幕幕烟光四壁環 深谷豈宜俗客住 溪雲常共野僧閒
夜深山鬼聞經去 日午天人送供還 自是身心常寂泊 不知飛瀑日潺湲

青峯

化竹林南今名「大螺頂」

釋法本詩

蹋徧塵區念已休 歸來結社碧峯頭 無窮松韻清雙耳 不盡雲山豁兩眸
一箇蒲團消白日 半肩破衲度寒秋 人間八萬四千夢 盡向無生一念收

現聖臺

青峯之南唐觀國師嘗見萬聖羅空五臺停岫

釋覺玄詩

瑞靄雲飛杳杳窮 十千開士御寒空
繽紛不盡蓮華雨 無限真人到此峯

明月池

臺西南廿里昔人晦夜見皎月澄池

雨花老人詩

倚杖看明月 滄浪水正清
悠然歌此曲 可以濯吾纓 未入非熊兆 空[A1]沉老[1]兔精 若逢知道者 相與結鷗盟

石佛嶺

明月池南二十里

漫天石

東臺頂古有怪石夏流液夜有光後人造屋火之

研伽羅山

舊云東臺山名應是梵語未詳所出

紫府

五臺總稱遠望五峯之間紫氣盤鬱神人所居也無恤獵常山西瞻紫雲之瑞至此見聖

鎮澄詩

西望龍泉錦繡開 紫雲鬱鬱鎖仙臺 就中一片清涼地 劫火曾經幾度來

黃巍嶺

商英望此見神燈料是小東臺

觀來石

南臺高三十七里頂若覆盂周一里亦名「錦繡峯」山峯聳峭烟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支山南延六十里至嶔巖寺

萬仁甫詩

南臺孤聳隔諸臺 極目氤氳瑞氣開
花滿重岡堆錦繡 巖藏溼霧鎖莓苔 千尋寶剎摩雲出 百道飛泉帶雨來
欲證菩提何處是 暫從法地一徘徊

其靈迹二十一

仙花山

即南臺之山名

普明歌

南臺之麓 仙人之居 春雲靄靄 暮雨霏霏 臥於石罅 而坐神龜
杳然飛去 仙花披靡

李環洲詩

南極名山絕漢開 捫蘿直上最高臺
白雲縹緲峯前過 紅日曈曨地底來 望眼敢云空四海 飛身應擬近三台 尋真到此聊經宿 莫謂丹成便浪猜

普賢塔

南臺山上

古南臺

臺南二里嘉靖間香林大士卓庵其上

副使楊彩詩

沱水恆山一脈來 清涼勝迹自天開
石門祕訣封何日 寶樹靈根那為栽 演法當年緣正覺 傳燈歧路謾相猜
停驂漸欲收登覽 先上南天紫翠臺

石罅神龜

二俱仙花山南半麓

石城

臺南二十里四山峭壁若城焉

德清詩

青山白社意何真 不厭孤遊杖屨頻
石裂峭崖[A2]天作障 寺居空界日為鄰 瑤花紫朮春常在 豐草長林鹿自馴 悵望餐霞人已去 峯頭明月好誰親

白龍池

臺東南麓

插箭嶺

臺東二十里宋太宗北征入此見菩薩現八臂相插箭而迴

萬木坪

臺西南四十里唐李澄師莊為普通供養

龍宮聖堆

近娑婆寺昔有龍母聞法化去時龍池即湧為堆故名焉

聖鐘山

臺南八十里昔有神鐘飛來懸于巖下高數丈鐘後飛鳴而去今鐵尚存

聖僧崖

亦名「滴水崖」臺南七十里唐貞觀中梵僧于此立化

古竹林

臺西南三十里唐法照入聖境

鎮澄詩

森森萬竹拂蒼烟 可信人間別有天
回首不知誰是夢 夕陽山色意茫然

虒陽嶺

臺西南三十餘里佛陀波利見文殊處有尊勝幢存焉虒陽河源發於此

志公洞

清涼石南

法華洞

志公洞前

七佛洞

臺西南二十里古有七梵僧至此入寂不起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

臺東北崖畔嘉靖末道方者夜遊至此見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進里許黤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願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金閣嶺

臺西北嶺昔人見化金閣建寺以擬之

德清詩

祇園傑閣境清虛 布盡黃金計不疎
山指岳蓮瞻玉氣 地從塵海入空居 青天有客乘鴻鵠 白社何人揭梵書
萬里風烟仍擊目 不堪登眺轉愁予
一片輕雲日夜浮 即看春色又神州
無邊芳草年年路 不盡滹沱滾滾流 人世即今頻側目 乾坤自古一登樓 憑虛直欲陵風去 更許何人汗漫游

侍郎楊海州詩

年來蹤迹厭紅塵 此日登臨託勝因
紫界左窺連渤岱 銀潢西指控周秦 堂齋罷柝鐘聲靜 梵偈傳香月印新 贏得緇流詢姓字 便疑驅遣幻中身

天盆谷

金閣之左山若仰盆

泰山樵子孫枝詩

石磴穿雲上 松蘿覓路除 山深無客到 地僻有僧居
刳木通泉水 開畦種野蔬 好遊渾不倦 空閣且停輿

蛇溝

天盆北舊名「車溝」若車箱形

海螺城

天盆之東昔人於此見化城若海旋焉

鎮澄詩

悵望青山思更依 化城縹緲隔烟霏
曼殊境界原非外 只要當心一息機

西臺高三十五里頂平廣周二里亦名「挂月峯」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其上有泉羣山拱合巖谷幽潛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縣界

萬仁甫詩

重巒硉矹倚青蒼 紺宇參差八水旁
欲向法門探上乘 閒來淨土即西方 泉飛石壁三衣溼 花吐金蓮萬壑香
指點諸天僧話久 峯頭明月已生光

其靈迹十七

魏文人馬迹

在臺上石上印文若人馬足迹俗以為魏帝至此

覺玄詩

魏帝鑾輿避暑來 旌旗卷日映山臺
盤陀石上空留迹 風雨千年印綠苔

八功德水

臺北

副使李北沙詩

臺山聞自昔 今日見青冥 翠抹千尋壁 祥看五色屏
雲籠七寶樹 水繞八功亭 散落天花夜 清音送客聽

二聖對譚石

唐法林見緇白二叟坐談石上近之則失因為名宣公子覩異於上建樓

覺玄詩

妙德弘開向上關 維摩一默不輕還 對談若謂無言說 風雨依前點石斑

獅子蹤

對談石下

雨花老人詩

誰跨狻猊到五峯 徐行蹋徧玉芙蓉 一方石上遺靈迹 八水池邊絕異蹤
花落每經香雨溼 春深惟有綠苔封 杖藜歸去應尋覓 見在西巖第幾重

牛心石

臺東有石狀若牛肝

文殊洗鉢池

臺東北谷昔有白髮母洗鉢于此僧明信問其故「中臺乞食而來」言訖忽隱唯見光映林谷

泥齋和尚處

臺東北谷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饌與賓共食

覺玄詩

西臺東北古巖阿 尊者修行志不磨
日午自搓泥劑子 旋充中食省檀那

鳥門

臺西北隅

龍窟

臺西半麓

石門

臺之西南谷中

李牛谷

臺西北三十里

禪堂溝

臺西北溝

峨谷

臺西五十餘里

秘魔巖

臺西四十餘里木叉和尚居此

德清詩

羊腸百折任青藜 草莽蕭蕭仄徑迷
絕壁倚天應隘日 斷崖無路只飛梯 依人野鶴尋常下 逐客山猿日夜啼 自是烟霞隨去住 到來元不費招攜

龍洞

在祕魔巖懇禱則龍現見者非一

薩埵崖

祕魔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飲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墜而飛

香山

西二臺之間

北臺高四十里(舊傳三十八里中臺四十里今登中臺不見北臺地面登北臺則見中臺地面是知北臺高于中臺故易之)頂平廣周四里亦名「叶斗峯」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風雲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其上曝睛四方雲氣每歸朝而宿泊焉蓋龍帝之宮也時或猛風怒雷令人悚怖嘗有大風吹人墮磵若槀葉耳東望海氣北眺沙漠令人悲淒登臨者俯仰大觀益覺此生微茫虛幻支山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川前有眾溪發源注清河

萬仁甫詩

高臺天際鬱崔嵬 幾見山僧杖錫迴
幢影翻時陵日月 鐘聲鳴處隱風雷 身依北斗懷宸極 面對南山獻壽杯
冰積萬年消不盡 何時窮谷起飛灰

其靈迹二十四

黑龍池

臺上亦名「金井池」側有龍王祠四方民禱雨輒應

西陵丘坦之詩

一片黃沙起 山川總不分
滿空飛亂石 四谷合烏雲 莫是龍王怒 疑從虎口聞 春光已三月 猶自雪紛紛

鎮澄詩

萬丈峯頭金井開 醍醐甘露謾相猜 龍王神力難思議 一滴能令徧九垓

說法臺

臺之東常出鐘梵之音人多聞之

法本詩

聞道仙人說法臺 法音寥寂石生苔
談經大士今何在 惟有白雲空去來

隱峯塔

唐鄧隱峯參馬祖飛錫解軍倒化于北臺妹尼立塔近者僧明來重修

覺玄詩

隱峯倒化古巖前 筆立裙衣上聳然 良妹已收靈骨後 石幢高樹在峯巔

蒲坂福登詩

人間重苦是無常 誰不臨歧手脚忙 唯有吾師惺大夢 等閒遊戲死生場

法本詩

金鎖玄關不可 鄧公遺塔晚峯頭 顛亡倒化乘神浪 千古令人仰未休

鎮澄詩

大士曾參馬祖關 陵空一錫向青山 頭陀本自無生死 爭肯區區取涅槃

生陷獄

臺後半麓隋繁峙民張愛盜龍池錢若干將歸暴風卒起吹墮于此上聳巉崖下臨絕澗黑雲四蔽冰雪擁身求出莫由志心悔咎稱菩薩名經宿雲開見白兔隨出

鎮澄詩

迷裏清涼生地獄 悟時地獄即清涼 須知二法元無相 不離當人一念彰

羅漢臺

臺之次東一級平臺唐十六梵僧至此同化去

華嚴嶺

臺之東南二臺之間

孫孜詩

策杖登層嶺 攀蘿上極巔 深林迷白日 古澗落寒泉
四望山川盡 平臨星斗懸 不須求羽化 際此是登仙

夢覺詩

好靜尋山谷 探奇上嶺頭
雙眸廓海宇 兩足跨雲樓 杖倚寒空月 人臨碧漢流 吾知非宿善 安得五臺遊

樓觀谷

臺之東南二十餘里

金剛窟

在樓觀左崖畔乃萬聖祕宅《祇桓圖》云「三世諸佛供養之器俱藏於此迦葉佛時楞伽鬼王所造神樂及金紙銀書毗柰耶藏銀紙金書修多羅藏佛滅度後並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白下正秀詩

為訪金剛窟 相將啟石扉 無心能造詣 有相可歸依
閣迥雲陰重 巖深暑氣微 三三前後語 千古露真機

福登詩

金剛窟子無縫罅 入者還他師子兒 鐵壁銀山直拶透 三三之語許渠知

德清詩

均提相送出精藍 無著投機事已慚 莫謂當年人不薦 至今誰解話三三

雲南淨倫詩

杖藜特叩金剛窟 囘首雲生白水池 欲問三三前後事 一聲幽鳥夕陽西

法本詩

無著寥寥不復聞 古巖餘瑞尚氤氳 遊人千載希靈迹 猶向峯頭禮白雲

鎮澄詩

石門寂寂鎖蒼苔 波利尋真去不迴 大智願王無向背 遊人何事浪相猜

白水池

在樓觀谷後其泉若乳山人多取洗眼

雨花詩

五郎溝下臥殘碑 一徑斜通白水池
雨歇空山澄罔象 風生曲岸動漣漪 銀沙布底月來處 雪浪滔天雲起時
到此君應懷藻鑑 洗清法眼是便宜

覺玄詩

江漢微茫尚炳靈 一泓池水自澄渟
溶溶淡染秋光白 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

樓觀谷西山麓宋楊業第五子出家處

正秀讚

正行將令 卻入禪那 外彰威武 內息干戈
掃除六賊 戡翦四魔 金湯教法 屏障山河 名標寰宇 迹寄巖阿
偶來稽首 謾說伽陀

鎮澄詩

國士寥寥馬不嘶 白雲深鎖五郎祠 宋家世界空成夢 鐵棒常拈欲恨誰

玉泉

樓觀谷口無著見化人于此飲牛

紫霞谷

臺南俗呼「北臺溝」清涼深處禪侶幽栖也

釋明讓詩

紫氣絪縕晝不開 靈霞日護法王臺
雲栖道者談經後 散落天花徧九垓

龍門

臺南麓裂石如崩濤聲若雷北有藏雲谷下有留雲石雲出為雨雲入為霽順庵胡公題其石妙峯[A3]刺舌血書《華嚴》處

鎮澄詩

獨宿龍門夜 寥寥心自如 神燈出杳靄 清籟發寒虛
雪色千山迥 秋聲萬木疎 坐來諸念寂 因識古曼殊

金沙泉

龍門之側

仙人庵

臺後

覺玄詩

何年仙子此修行 服日餐霞道氣清 袖拂天風騎鶴去 至今傳說有庵名

九女泉

臺後七里曾有九仙女浣衣

藏真谷

臺西北昔有五百梵僧藏修於此

大黃尖

臺北二十里即古北臺

卓錫泉

在蘭若寺唐初僧道賢縛茅藏修每下澗汲水往返甚艱偶客僧至沐浴賢數汲澗下明日僧浣衣賢再汲不厭半途失跌破缾更取別器汲之略無怠色僧曰「子誠矣」即卓錫庵前命賢拔之不出僧彈指錫飛泉涌僧即隨去

憨山

《古傳》云「昔有梵僧從魏孝文帝乞一臥具地帝許之僧展臥具覆五百餘里」帝知其神駭之馳騎而去帝聞山錚然顧之趿然隨後帝曰「爾憨耶」山乃止故以為名

文岫山

臺之西北四十餘里

寶陀山

臺北四十里亦名「寶山」

秦戲山

臺東北七十里《山海經》云「秦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

在秦戲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臺之陰諸溪競注過繁峙城北經代州五臺忻州定襄盂縣入真定平山左繞臺山三面

中臺高三十九里頂平廣周五里亦名「翠巖峯」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為名與西北二臺接臂南眺晉陽北俯沙塞有五溪發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臺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經》云「峨谷之水出於中臺」即此也

萬仁甫詩

羣峯面面擁奇觀 朝雨和烟積翠巒
策杖千山渾不倦 披裘六月尚餘寒 蒼崖碧嶂周遭合 古木黃沙四望寬
雲霧漸看山半起 卻疑身已在雲端

其靈迹三十二

靈鷲峯

臺東南支山今稱「菩薩頂」宛似西天靈鷲山故借為名

正秀詩

大士棲靈地 何緣得共登
光中披梵夾 象外見真燈 舉杖風堪御 騰身虛可憑 人天相接處 知是最高層

鎮澄詩

青山藏白社 寂寞隔塵寰 鐘磬丹霄外 樓臺翠靄間 鶴依雙樹老 僧共野雲閒
欲識曼殊面 還應過別山

甘露泉

臺右

大寶塔

靈鷲之前五峯之中漢摩騰天眼見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歷代帝王不廢修飾明萬曆間聖母李太后重建厥高入雲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也

晉陽王道行詩

浮圖屹立奠坤儀 從此羣山勢盡卑 百丈高僧無我相 萬年天子竟檀施
輪光徧入星河影 金色渾成世界奇 借問曼殊何處是 欲從言下決狐疑

鎮澄詩

浮圖何縹緲 卓出梵王宮 遠帶青山色 孤標紫界雄 金缾涵海月 寶鐸振天風
自是藏靈久 神邦萬古崇

佛足碑

在大塔左側按《西域記》云「摩竭陀國波吒釐精舍大石釋迦佛所遺雙足迹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輻輪相十指皆現華文卍字寶缾魚劍之狀光明炳煥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將示寂滅回顧摩竭陀國蹈此石上告阿難言『吾今最後留此足迹以示眾生有能見者生大信心瞻禮供養滅無量罪常生佛前』(云云)後外道輩嫉心除之愈顯如是八番文彩如故」唐貞觀中玄奘法師自西域圖寫持歸太宗勅令刻石祖廟以福邦家至明萬曆壬午秋少林嗣祖沙門威縣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夢蓮花一夢月輪現于塔際既覺各言所夢異之及曉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圖貽之及展見是雙輪印相喜曰「此夢真也」遂傾囊兼募眾立石時孟秋既望也是夕眾聞空中珠珮雜樂之聲出戶視之神燈點點此聖神嘉贊也

鎮澄讚

巍巍大雄 浩劫忘功 神超化外 迹示寰中 剎塵混入 念劫融通 開茲覺道 扇以真風
竭諸有海 爍彼空濛 巖中留影 石上遺蹤 碎身作寶 永益羣盲 稽首佛陀 悲願何窮

文殊髮塔

在大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髮藏此萬曆間方廣道人重修見髮色若金隨人視之不一

法本讚

昔有㲯毿女 領犬復攜兒 入眾乞辰齋 既得還索之
我固無貪妬 愍爾多瞋癡 箇中無是物 何必生嫌疑 飛空明玉相 斷髮留金絲
大士乘通去 靈蹤萬古遺 紺塔陵雲霄 慈光破世迷 稽首大智王 神功不可思

般若泉

大塔前左畔唐僧慧潛結庵于此日課《金剛經》久之感庵側涌泉因為名飲者生慧

覺玄詩

般若池邊止渴時 山瓢一吸樂何支 塵塵煩惱俱消歇 無限清涼說向誰

雜花園

大塔前唐末改築戒壇今為空壤

鳳林谷

臺東南谷

西天洞

鳳林谷北嶺

梵仙山

臺東南三十里中臺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餌菊成道

秋崖詩

愛玩吾家紫府山 溪雲老樹共僧閒
乾坤謾說蓬萊異 聞者雖多達者難

覺玄詩

山頭紫氣日長浮 上有仙人汗漫遊
餌菊換教風骨異 白雲影裏去悠悠

井溝

梵仙山西

楊柏谷

井溝南

九龍岡

臺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

在九龍岡宋楊業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

鎮澄詩

山色蒼蒼鎖暮烟 令公遺塔白雲邊
將軍忠義乾坤並 千古清標尚凜然

竹林舍利塔

臺南竹林寺前成化間耕者得石槨內銀匣中有琉璃缾盛舍利數百粒光色璀璨係宋僧雲宗藏之弘治間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間古燈重修

竹林小像

本寺小像一龕精巧入神殆非人力所造也

鎮澄讚

無邊浩蕩春 寄之在纖草
萬里長天色 印之於盆沼 佛身等太虛 促之在微眇 至道無古今 圓通絕大小
一龕藏法界 神功自天巧 稽首共瞻依 誰識衣中寶

清涼谷

在臺南四十餘里

古清涼

在清涼谷中僧法聚構蘭若

翰林顧紹芳詩

窈窕迴峯眾木陰 憑陵雙屐暮雲深
千盤磴裏開僧寺 萬壑泉中出梵音 室利西來曾示迹 清涼此地足栖心
亦知世網終成幻 一鉢何年倚道林

清涼石

在清涼谷嶺西畔厚六尺五寸圍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嘗有頭陀趺坐其上為眾說法梵音琅琅異狀圍繞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後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牀」

楊彩詩

禪林此石自何來 勝迹長留說法臺
獨伴白雲迷歲月 寒風暑雨任摧隤

鎮澄詩

一方靈石倚山巒 劫火曾經體正完
造化刻彫文藻麗 風雲磨拭玉光寒 瞻依盡滅多生障 摩觸能令萬世安
更有一般難信事 包容法界未為寬

清涼泉

在清涼谷北巖

真覺詩

迸珠鳴玉下危巔 上有清涼沒底泉 涓滴尚能消熱惱 百川虛作浪滔天

羅漢洞

清涼谷北巖畔

真覺詩

清涼自是聖賢居 現有文殊領聖徒 洞室鎮常閒說法 游人還聽解知無

清涼橋

臺南溪上

萬年冰

臺東麓有冰數丈九夏不消地多靜居

寒山石

臺東南三里許

玉花池

臺東南麓昔有五百梵僧於此過夏白蓮生池堅瑩若玉代牧砌之志曰「玉花」

覺玄詩

何代池開白玉花 香風拂拂散天涯 雲行尊者飛空去 萬古芳聲不浪誇

伽藍溝

臺之西北

萬聖澡浴池

北二臺之間古有涌泉澄潔可愛遊人臨之於天光雲影之間或見天仙沙門蓮華錫杖之狀人或以為菩薩盥掌之所故四方之民於盛暑時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後人鑿方為砌構亭藏之而靈相遂隱焉

覺玄詩

六月中臺既望期 聖凡交會在斯時
想應千佛同來此 一夜雲生澡浴池

正秀詩

一池清且淺 甘潔勝瓊漿
能洗愚癡垢 還生定慧香 光浮千界白 色映四天蒼 無以凡情測 神哉不可量

太華池

在臺上西北隅唐傳水深丈餘古今見者深淺不定臨池鑑影令心劃然

鎮澄詩

靈沼開雲際 泠泠下翠微 虛涵千嶂碧 影落四天輝 曾盥仙人掌 還停客子機
登臨春欲盡 花雨曉霏霏

祈光塔

臺西南隅成化間秋崖法師同晉主祈光遂願故建之

覺玄詩

一上中臺自激昂 卻將身世兩相忘
彩虹五色圓光現 人各居中不在旁

臺中舍利塔

唐藍谷法師從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顆造鐵塔盛於內復建大塔藏之萬曆庚辰塔將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

丘坦之詩

四臺環四面 金殿向中開
埋寶方成塔 祈光別有臺 鳴鐘千谷應 聽法萬人來 莫怪牛山哭 浮生真可哀

師子窩

中臺西南嶺昔人見萬億獅子遊戲其中萬曆丙戌僧智光淨立等約五十三人構屋結社唯十方學道者共居不許子孫承業

紫柏真可詩

狐兔成羣白日嘷 天開此地育金毛
翦除荊棘憑君相 培植栴檀在我曹 靜藹刳心成大義 法琳張膽建清操
祖宗風格陵夷盡 哮吼扶顛敢憚勞

司馬趙國麟詩

每過僧誦處 便覺一官輕
幽壑從吾好 浮雲任世情 凭欄看鳥盡 倚杖聽泉聲 佳水佳山地 終當結素盟
古寺寒山外 鐘聲日暮時 閒雲飛鷲嶺 孤月照龍池 因果高僧話 胡麻衲子炊
從來麋鹿性 歸路意遲遲

娑羅樹

清順治間一梵僧指寶塔峯曰「有娑羅樹焉」山人隨視只見五雲生岫一樹浮光而僧不見矣聖祖駐蹕忽聞異香勅賜「栴林」乃平陽四世孫天閒健和尚中興頓成法席

古志以大黃尖為北臺叶斗峯為中臺翠巖峯為南臺則一山連屬後以錦繡峯靈瑞顯彰大士頻現且與四峯鼎立人多觀仰故定以為南臺則翠巖居中叶斗為北矣况大黃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塿固不足以當五峯之列藍谷傳以中臺高於北臺者則悞以古當今也準妙濟傳「五峯之外復有四埵東曰『青峯埵』即常山亦名『無恤臺』趙襄子曾登是山因以為名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長者著論處西曰『鶴林埵』即馬頭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殺處也北曰『玄冥埵』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處」然四埵之名好事者立而聖教無考焉

五臺不產百嘉半麓已上並無林木唯生香草細輭如緜其諸臺麓溪壑之間純生杄朱異草雜花不可悉記其金芙蓉他山則無至若靈芝神藥啗者足能開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往往有之然非肉眼可識今據妙濟傳略錄凡品于左

名花有八日菊(晝開夜合)金芙蕖(陸地蓮)百枝零苓香(邢雲露詩「玉毫金相照清涼花雨雲流溼不妨佛散妙香香滿路騷人采采入詩囊」)鬼見愁(生臺麓能驅邪邢雲露詩「神呵諸怖遠僧定百魔休一夜生靈草猶令鬼見愁」)鉢囊(世傳五百羅漢結夏中臺之野遺其鉢囊化為此花焉)玉仙(亦名「大吉」在南臺)天花(菌類生於柴木臺山佳品也釋鎮澄歌「君不見五臺山上產靈葩山人目之為天花多在巔崖深險處枯木雲蒸抽菌芽厥色渾如玉厥味薄於瓜樵牧得之如獲璧持來獻入司公衙司公得之亦甚喜歌筵舞席爭相誇烹羊宰鵝不足美必得是物充珍佳在上欲得索其下公使展轉來山家僧吏鳴鐘告其眾眾聞官令驚復嗟裹糧探求入深谷豈辭猛獸及毒蛇求之不得須貸易歸來典卻佛袈裟昔謂人間苦塵役偷閒學道歸烟霞豈知寂寞寒巖下營營公事數如麻異物有時盡人欲自無涯我願君子心如月絕疵瑕清光徧照飢寒屋肯令一念恣驕奢」)

異草有三瞢𧄼雞足菩薩綫

藥草有二十五茯苓長松黃耆黃精黃連木瓜大黃桔梗芍藥麻黃藜蘆白芨天麻烏藥甘草柴胡百合沙參茵陳回香管仲木賊秦艽蒼朮細辛

藥石有一鐘乳石

第四伽藍勝概

峯巒示鷲嶺奇形遠承佛國樓閣涌寶王殊相近現毫端此十剎海清涼之界實萬菩薩顯化之區故經律祕於金剛鐘鼓達於忉利須知佛土莊嚴非誇一時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為永劫之資糧試觀買園布金長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終證菩提況藉清眾之修持紹隆正法即仗佛光之臨照佑庇羣生佛法不可思議功德定不唐捐雖歷朝之興廢不一而叢林之締構宜隆也志伽藍

古傳五峯內外佛剎凡三百餘所多係先古帝王興建今皆消沈大孚靈鷲肇於漢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諸寺或五峯抱出或雙嶺中開或疊起巖中或聳居雲外樓臺現乎杳靄鐘磬出於烟蘿至若天城現影金閣浮空無著悞入不是人間法照歸來猶存山麓此不思議界聖境冥現矣歷代以來諸剎廢興沿革數目難以悉記今略錄顯著於左云耳

臺內佛剎凡六十八

大顯通寺

古名「大孚靈鷲寺」漢明帝時滕蘭西至見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靈鷲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環帀鷲峯置十二院前有雜花園故亦名「花園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譯《華嚴經》中載此山名改稱「大華嚴寺」觀國師於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勅重建感通神應自昔未有故賜額「大顯通」古傳中有兩堂聖眾非戒定慧全者莫預此寺自明初以來勅旨護持凡十餘道永樂三年設僧綱司率合山僧祝釐本州月給僧糧至嘉靖間始革其糧

王嘯庵詩

五月行蹤入大孚 萬松如翦雪平鋪
尋真客到青蘿嶂 駐錫僧居白玉壺 幾代苔文留錦字 諸天鈞樂護靈符
鑪烟經卷停雲閣 不信人間有畫圖

丘坦之詩

卻向凋陵後 追思初建時
空廊留古像 毀殿落新泥 幡斷猶存字 苔封不辨碑 聖人不復作 遺迹重傷悲

大寶塔院寺

顯通之南五峯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髮塔因為名永樂五年上勅太監楊昇重修大塔始建寺萬曆戊寅聖母勅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壯麗冠于清涼命比丘圓廣主其焚修

釋正秀詩

佛剎巋巍倚碧空 諸天寒色照簾櫳
瓊樓靜掩娑羅月 寶塔香飄薝蔔風 百道明霞浮几上 數聲清梵落雲中
萬年慧炬通霄漢 洪福應歸聖主宮

丘坦之詩

寶塔白毫光 傳從阿育王
萬山如磬拜 千佛共稱揚 鈴鐸迎風亂 栴檀逆鼻香 夜深聞梵樂 清切動悲傷
百尺輪王藏 莊嚴不可當 曲藏無量佛 巧創大明王 登眺多高閣 經行有步廊 規模擬忉利 形勝擅清涼

鎮澄詩

御節下清涼 山林品彙光 皇華輝鷲嶺 佛日煥龍章
寶剎開初地 金繩界上方 功兮何所致 明祚萬年昌

大圓照寺

顯通之左古稱「普寧寺」永樂初印度僧室利沙者來此土詔入大善殿坐論稱旨封「圓覺妙應輔國光範大善國師」賜金印旌幢遣送臺山寓顯通寺至宣德初復詔入京廣宣祕密無何辭歸山上未許明日示寂上聞痛悼之御祭火化勅分舍利為二一塔於都西建寺曰「真覺」一塔於臺山普寧基建寺曰圓照正德間封張堅參為法王賜銀印兼有都綱印

大文殊寺

即菩薩頂真容院唐僧法雲自建殿堂擬塑聖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來請言聖儀雲曰「大聖德相我何能言」相與懇禱求聖一現七日忽光中現文殊像遂圖模塑成因名「真容院」歷代人君不廢修飾明永樂初勅旨改建大文殊寺勅賜貝葉靈文梵文藏經朱書橫列御製序讚每帙盛以錦囊約以錦縧護以蒨氈並欽造文殊鍍金像萬曆辛巳間上勅太監李友重修

釋秋崖詩

古今皇帝勅 寺啟鷲峯頭
客喜松間屋 僧栖雲外樓 羣山皆北向 二水自南流 名字聞天竺 神僧荷錫遊

鎮澄詩

古寺晚峯頭 登臨興未休 林烟籠紺殿 幡影挂朱樓 僧度溪橋月 鶴翻雙樹秋
坐來深院寂 夜雨一燈浮

大廣宗寺

鷲峯南半麓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并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

紫柏真可詩

方丈蕭蕭倚鷲峯 顯通久寂講經鐘
更憐銅瓦風霜老 祇恐重來不易逢
鱗鱗萬瓦五峯中 不用泥燒用鑄銅
無柰朔方冰雪甚 住僧無力可支傾

儲御史詩

仙宮開曉日 鷲嶺住高僧
氣宇閒林鶴 襟懷古澗冰 秋崖圖晚節 苦海羨先登 坐見超凡界 崐崙駕大鵬

秋崖詩

小朵天城寺 百年我遁中 青山雲影淡 紫府樹林豐 洗鉢龍吞水 扶筇鳥入空
天機何處是 黃葉舞秋風

羅睺寺

塔院寺東北隅唐建張天覺於此見神燈有感修飾成化間趙惠王重建

廣緣寺

鷲峯東古名「大王寺」世傳昔有王子棄國出家于此建寺明朝改建後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處

法王寺

妃子寺後明張法王建

普濟寺

華嚴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間澄孤月禪行聞於代王成煉始建寺今為代王香火

孤月詩

深隱巖阿不記年 名韁利鎖莫能牽 七斤衫子重聯補 日炙風吹愈轉鮮
颯颯春風和鳥哀 清音直到耳邊來 鑪燒柏子端然坐 對月殘經又展開

鎮澄詩

落日北山寺 蕭然古澗邊 白雲生翠崦 明月下寒泉 孤鶴棲雙樹 疎鐘破曉烟
焚香坐清夜 暫爾已忘緣

正秀詩

齋餘聊結伴 來此叩禪關 古寺開前代 危樓倚北山
僧持靈錫去 龍帶嶺雲還 寂寞烟霞裏 優遊且共攀

般若寺

樓觀谷唐無著嘗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間立禪和尚道行聞晉王重建

覺玄詩

有緣尊者信前生 童子開門遠迓迎 盡說曾遊般若寺 不知誰在裏頭行

虞山瞿太虛詩

寒巖一片雲 徘徊長松頂 下偶幽棲人 往來樵牧境
相看兩相得 無言意自永 冷風忽飄拂 吹度清涼嶺 斐亹金色界 望望何遼迥 如逢繡墩翁 或對均提名
為問般若寺 可與衡茅並 仙衣幾時還 天末日引領 那得寒潭中 復駐悠悠影

性善詩

古洞巖阿一徑通 石門幽掩薜蘿中 青衣自昔迎先覺 金色於今攝後蒙
風奏松音回劫夢 日薰花氣露春容 自憐未會三三意 把筆徒勞繪太空

太平興國寺

樓觀谷宋沙門睿見結廬于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觀非法之色耳不聽非法之聲口不道非法之語心不緣非法之事」太宗平晉聞師道詔見行宮勅建寺賜額「太平興國」以師主之即楊五郎之師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後真寶代州人以義為質能外死生欽宗厚遇靖康之亂寶為金酋所獲庭抗不禮金不忍殺百方勸誘終不顧且曰「吾許宋皇帝以死為佛弟子豈當為妄言耶」怡然受戮上聞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沒焉

秋崖詩

宋世功臣志異常 棄名林下學僧郎
乾坤到此誰堪並 獨許英風動帝王
阿師功業與天齊 恨殺丹青不與題
儻得將軍常在世 宋朝爭肯屬單于

法雲寺

即華嚴嶺唐三昧姑開化處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開拓重修

丘坦之詩

欲覽諸山勝 先須渡法雲 萬山開釜口 五頂各支分 侑佛山中樂 留賓澗底芹
老僧慰辛苦 安置費慇懃

普恩寺

普濟寺東山舊稱「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間具生室利板的達寓此道聞于上詔入京應對稱旨賜龍章護持正統間賜藏經兼護持

洪武御製詩

師心好善善心淵 宿因曠作今復堅
與佛同生極樂天 觀空利物來東邊 目有神光頂相圓 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談般若生紅蓮 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說法近市廛 驊騮雜遝擁粉鈿
飄飄飛度五臺巔 紅塵富貴心無牽 松下趺坐自忘緣 人間甲子不知年

此之謂「入如來禪」

平章寺

金建

報恩寺

并在華嚴谷皆荒涼

金界寺

華嚴谷唐建張商英於此見神物成化初清玉禪師重修

萬壽寺

亦名「玉花寺」中臺東南麓隋有五百應真栖此龍神修供有騾數十疋不用人驅自能入市運糧朝去暮歸率以為常過夏俱隱是時白蓮生池堅瑩若玉七日乃爍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明改為「萬壽」

鐵瓦寺

玉花池南元建三泉寺入焉

壽寧寺

在三泉寺南嶺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齊第三子自識宿命厭塵勞于此燃身供聖菩薩現形火光中內侍劉謙之回奏帝悼之勅建寺焉唐普雨大師奏昭宗重修撥州田百頃充常住費宋景德初勅改建曰「壽寧」元華嚴菩薩者有道僧成宗及英宗幸山命右丞相巴思重修葺焉

西壽寧寺

元碧峯建

三塔寺

鷲峯之西萬曆初勅建僧了塵主之

李環洲詩

八十禪翁號了塵 錫飛來自天之津
見明水月成空寂 風靜巖花解悟真 法藏度流三塔寺 江山收盡五臺春
浮生半日逢君話 浪迹乾坤愧此身

殊像寺

梵仙山左有文殊駕狻猊像神人所造見者肅然生難有想

鎮澄詩

瞻對金容意黯然 依稀身在福城邊
南詢有路無人踐 烟水茫茫鏡暮天
南國鶯啼花雨天 吾師開化福城邊
等閒一顧青蓮眼 證入無生已六千
吉祥妙德相難窮 有作何能盡至功
唯有菩提心界裏 一輪秋月下寒空

日光寺

在鳳林谷嘉靖初獨峯和尚建

寶林寺

日光北嘉靖間古燈禪師建

鳳林寺

嘉靖間徹天和尚卓庵嘗有盜賊至見二虎據門賊乃革惡因呼為「二虎禪師」萬曆初道聞于上改建為寺額曰「鳳林」五年勅建慈壽寺使官徵之不可使官強起師辟穀七日乃終賜祭塔於本山

一江和尚詩

五月清涼界 談經入鳳林
松風和梵語 流水奏幽琴 雲淡曼殊面 花妍古佛心 不須覓黃卷 徧演法王音

鎮澄詩

古木寒巖寺 山門控碧流 丹梯接上界 複道繞重樓 松老鶴巢穩 雲閒僧舍幽
何時投杖屨 於此事清修

護國寺

鷲峯南三里許元成宗勅建真覺國師住此著《慧燈集》明弘治間周國母重建

鎮澄詩

探奇來古寺 觸目動幽懷 路繞萬松曲 門迎一水開 丹墀迷蔓草 畫壁沒青苔
不見談經者 空堂雲自來

帝釋宮

即今玉皇廟

碑樓寺

宮南

萬聖佑國寺

交口東山麓元海印大師居此註《肇論》英宗為建寺賜號「弘教大師」

鎮澄詩

白社翠巔頭 登臨思轉悠 風烟千嶂暮 鐘磬一林幽 清寫藤蘿月 寒生薜荔秋
虛堂無一物 坐看大雲流

觀海寺

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間月舟禪師重修清康熙間吻叶和尚重建後有夫緣和尚中興立為十方常住慈心利物本分為人

法本詩

萬松深處梵王宮 幕翠迴嵐知幾重 定起峯頭新月上 一枝松影下簾櫳

吉祥寺

即清涼橋在中臺南麓思曇和尚重建歷四世而至離塵和尚不剃度不分爨不私蓄不別眾凡有作務以身先之故內外諸省皆知有清涼橋叢林者代不乏人爾

佑國寺

即南山寺臺懷南五里奎衷和尚重建後有仁山和尚繼興立為十方常住結制安禪寸陰不廢

大文殊院

即沐浴堂在佑國寺南三里吻叶和尚建後有本空和尚中興立為十方常住授戒安禪躬行慎切

護眾庵

在觀海寺南五里原是叢林因無其人數年歇響後有如然和尚復整為十方常住葺廢修殘弘戒演經曉夜不懈

鎮海寺

交口西南嶺畔

雷音寺

在海螺城

紫柏真可詩

雲裏有雷音 逶迤一徑深 好將三里霧 化作萬方霖
蛟室寒巖裂 僧房夏木森 我來了宿約 去住兩無心

雲集庵

在曉天梁

天聖寺

井溝嘉靖間建

靈峯寺

陽白谷唐建成化間義賓上人約五十三人結社參禪皇戚周善世來遊觀眾有感割金三千重修

秋崖詩

一室千峯裏 幽居少客臨 經函就月案 禪榻倚雲岑
極目空天地 潛心無古今 流馨到人世 故我得相尋

中峯寺聖水寺天城寺

三寺俱在陽白谷皆靈峯寺支院

天盆寺

依山得名近有空上座重修

日照寺

天盆谷

金燈寺

南臺東北麓元建成化間一庵重修

性善詩

梵剎碧山旁 金燈夜吐光
眾生心有感 菩薩用無方 蘿月庭秋冷 松風海曙蒼 五更初定起 清磬聽何長

金閣寺

南臺西北嶺畔昔人見金閣浮空因建寺

楊彩詩

塵中日夜恣昏狂 暮景來參古佛堂
高閣崚嶒銀漢近 白雲縹緲玉毫長 一乘此際窺宗旨 千手翻疑涉杳茫
兀坐頹然塵念淨 數聲清磬倚斜陽

王道行詩

駕壑朱甍乍有無 雲開福地忽平鋪
蓮華十丈承神足 貝葉千函鎖佛圖 香積廚中松火冷 涅槃會上石牀孤
瞻依共說通身眼 何似懷中不二珠

鎮澄詩

傑閣倚雄峯 登臨興未窮 怡然觀物化 肅爾禮慈容
簾捲千山雨 窗含萬壑風 倚闌何所思 霜月挂寒空

竹林寺

中臺南三十里唐法照悞入化竹林因創寺名焉歷代以來不廢修葺

丘坦之詩

徧刻千尊佛 存來不記年 纖微豈人力 妙麗自天然 殿毀塔猶在 山荒名尚傳
寺僧頭盡白 亦復昧因緣

秋崖詩

清涼山畔幾叢林 羅列千峯萬木森
溪涌寒雲流碧玉 風飄落葉散黃金 縱橫雁塔星霜古 攲側龍碑歲月深 多少禪宮看代謝 徘徊誰不動愁吟

清涼寺

中臺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歷代以來不廢修飾唐宋皆設僧正司

祝顥詩

後嶺前峯迭送迎 景多目眩亂吟情 青山影裏僧家住 綠樹陰中客騎行 流水洗心塵垢淨 涼風吹鬢夢魂清
山高已見諸天近 明日登臨見化城

智導庵

中臺南麓即清涼泉側萬曆間釋明經建

望海寺

東臺元建嘉靖間秋月禪師重修

鎮澄詩

寶剎陵霄漢 登臨意廓然 雲霞連海岱 嵐色接青天
遠塞冥鴻杳 長空孤月懸 始知身是夢 回向禮金仙

普濟寺

南臺宋建成化間重修

性善詩

策杖尋幽上翠巔 清涼春盡景芳妍 千崖花綴千崖錦 五頂峯連五頂天
梵剎岧嶤陵日月 經堂寂寞鎖雲烟 真容欲覩知何在 極目蒼蒼意惘然

法雷寺

西臺唐建明法聚重修

晉陽西屏詩

臺山遠躡勢陵虛 臺上高飆不可居
五頂插霄皆嵲嶫 萬林蔽日總扶疎 舊聞勝槩風光異 今覺閒遊懷抱舒 徧歷峯巔望四極 恍疑天近地無餘

靈應寺

北臺五臺唯此山高風猛人難措泊往者多凍餒而死隆慶初釋圓廣與徒明來構居開粥以濟飢寒萬曆丁亥釋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遂竟以勞死感夢慈聖施金佛始成遣中使陳儒載送峯頂更建殿宇供奉為祝釐之所

丘坦之詩

客子新遊地 文殊舊道場 莊嚴託聖母 護法有龍王 殿與雲霄近 山多松柏香
風濤復暴作 愁絕老僧房

演教寺

中臺唐建弘治間玉禪師重建中有鐵塔藏舍利焉

秋崖詩

嵯峨高萬丈 氣宇眇蓬萊
塔影連雲漢 鐘聲出斗隈 龍池藏日月 聖地絕塵埃 天下多名勝 難同是五臺

淨土庵

棲賢谷嘉靖間玉峯和尚開山歷試苦行嘗四十餘日昏散不入後廣集緇流事淨土行因結庵

新安明淵詩

雪髮頭陀遁僻林 定忘昏散道猶深 雙眉不著人間夢 一塵高揮劫外音
野衲從風因有道 山禽相狎為無心 蒲團夜照清涼月 一榻松風獨自任

龍興庵

棲賢谷嘉靖初太虛和尚卓庵於此初住林茂無人正旦見金色女手執蓮花立石上俄而不見流光滿谷又嘗聞龍鳴居無何大開社火廣接方來叢林鼎盛因為名

鎮澄詩

紛紛逐榮辱 大士獨驚心 避俗離寰闠 誅茅入遠岑 林花觀代謝 漚影識浮沈
定入千峯夜 寒雲一榻深

靈鷲庵

華嚴谷東嶺正德間僧官從鈴建

大鉢庵

紫霞谷羣峯拱抱茂林森聳無邊禪師得楚峯和尚道濟下廿八代楚峯嘗囑曰「爾後有鉢飯當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於此掘得銅鉢受斗餘遂成叢林

伏牛法光詩

住老臺山不記年 蔬餐澗飲樂心田 雲埋五頂誰人到 雪覆千峯獨自眠
擊鉢謾歌佛祖句 縛茅常結水雲緣 自從勘破西來旨 此段因緣不易傳

鎮澄詩

羣山環抱樹森森 大士開圖歲已深 銅鉢埋來應有讖 可知原是舊叢林

靜林庵

紫霞谷釋真雲所構學天目中峯禪梓其書以施人

寂江詩

靜林庵結碧巖阿 目極溪山樂處多
簾捲白雲生遠岫 窗含明月映澄波 燈寒絕澗龍蛇冷 路僻羊腸虎豹過
門掩清涼無箇事 數聲啼鳥隔煙蘿

雜華庵

塔兒溝僧正參建

法雲庵

即古彌陀庵在龍門上長干德清居此號為「憨山子」清幼歲人呼為「清郎」萬曆己亥與友妙峯卓庵於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

鎮澄詩

獨宿千峯裏 良宵開竹房 幽松發爽籟 澹月生微涼 野色凝心靜 溪聲引興長
魂清眠不得 擁衲坐繩牀

大林庵

在鳳林谷金陵素庵法師構

龍樹庵

在車溝嘉靖初寶印楚峯玉堂同參大川和尚「向去三人載一車」後至蛇溝共結庵而居致成叢林蓋蛇溝舊名「車溝」也

楊海州詩

巖扉一榻安 便遣紅塵累
巾裾帶月清 枕簟流松翠 梵磬夕轉幽 花雨晴還墜 蓮社倘相容 日耽菩提醉

謝畹溪詩

三老習禪靜 結宇白雲林 戶外數峯秀 巖前眾壑深 夕陰連雨足 空翠落庭昏
看取蓮花淨 方知不染心

棲鳳庵

天盆北嶺嘉靖間寶峯建

釋紫崖詩

峯頭嘉木綠依依 客子尋芳路轉迷
清磬一聲寒雨外 淡烟縹緲隔幽栖

華嚴庵

棲鳳庵東北嘉靖末僧古檀能誦《華嚴》於此卓庵

白頭庵

南臺東北十餘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異頗多嘉靖間卓庵於此後罔知終焉

性善詩

皤然一老叟 來自無何有 手攜紫節藜 飄飄鶴隨後 兩鬢帶秋霜 未擬年多壽
隱顯翠微中 樵牧傳之久 乞食向人間 結庵倚山阜 紫氣擁崖巔 丹砂煑星斗
乘興入蓬萊 相尋不相偶 題詩細咨詢 遺蹤果非謬

臥雲庵

中臺西南麓明建

法光詩

臥破白雲不出山 終朝無事樂閒閒 一聲清唳松頭鶴 格外風光那可攀

不二樓

西臺北樓倚二聖對談石景泰間宣城公子遊此遙見紫金樓躍出雲表因建重樓擬所見也嘉靖丙寅永平法師慧月至此見文殊淨名二聖對談須臾失之有感偈曰

清涼有分歸來晚 大聖無緣奉覲難 一句了然千聖外 相逢何事自顢頇

先是成化間有老尼居此自憶宣公子再來發其私隱皆符契將終勒石志曰「吾若來時必闡《華嚴》重修是樓」月公至此講《華嚴》凡五徧矣故時人呼為「華嚴樓」亦曰「三生樓」

鎮澄詩

大士談經不二樓 八功德水印明秋 泠泠清梵滿山谷 散入冥空不可收
談經人在翠微中 縹緲烟霏隔幾重 欲寄此心無可託 長隨片月挂西峯
冰雪談經歲已深 蕭條瓶鉢挂高岑 虛空不住婆娑影 劫火難銷刻苦心

臺外佛剎凡三十六

東臺外九寺

華林寺

在古華巖唐建至明朝凡四修

香雲寺

華林相鄰

香蘽寺

華林之東中有乳頭香蘽

慈雲寺

香蘽之南

龍蟠寺

大會谷其山狀若蟠龍

鳳嶺寺

龍蟠相鄰

溫泉寺

臺東南五十餘里古傳昔有王者嬰疾至是就浴疾差因建寺元重修

銅鐘寺

大會谷中有神鐘受三十斛彫文鏤藻綺煥可觀寺僧慧燈受戒赴京及歸鐘失徘徊愴惻冥啟大聖忽聞空中報曰「鐘乃拘樓秦佛時兜率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剛窟中爾何求耶」燈遂勒石為銘云「寺法器世無倫擊振吼息烟塵集聖賢滅苦因被收入金剛輪誰得知聞空神」表神鐘之去處絕後代之疑人

龍泉寺

臺東南舊路嶺宋建嘉靖初羣盜縱橫往者憚之有馬大士者不知何來依止廢寺遇賊即殺羣盜乃絕由是道路復通往來無難馬公將卒以三門託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從化恥為盜者皆願施重修其寺諺云「前日馬那吒今朝智菩薩

燕京釋永慶詩

龍泉抱古寺 梵影出重城 喬木團青蓋 丹崖列翠屏
朝烟諸壑暝 秋水半溪明 講罷西齋月 蕭然一榻清

南臺外九寺

靈境寺

去臺二十里成化間釋清善建

法本詩

蕭蕭靈境倚雲層 拽杖南來試一登
帀地莓苔敷臥具 半龕蘿月代昏燈 緇衣有力耕南畝 白社無人叩上乘 覽盡清涼多少寺 不堪愁思憶衰興

石塔寺

亦名小柏寺臺東南谷元建

娑婆寺

臺西南三十里高齊釋玄賾卓庵于此誦《華嚴》有婦攜子數來聽經賾疑之婦即知其疑告曰「師莫疑我名娑婆乃龍母也因聞法得悟我將脫是類矣」賾曰「孰當信汝耶」婦指龍池曰「我若真悟無生者此之深陂涌成高阜」言訖隨手而起即成高阜婦即化去後人目其阜名「龍宮聖堆」玄賾於此建寺名曰「娑婆」龍母名也

鎮澄詩

華座巍巍樹影重 白雲不散講時鐘 龍聞了義乘通去 梵宇猶存翠靄中

佛光寺

臺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帝見佛光之瑞因為名唐解脫和尚於此藏修

參政王陶詩

五臺山上白雲浮 雲散臺空境自幽 歷代珠幡懸法界 累朝金剎列峯頭
風雷激烈龍池夜 草木淒涼雁塞秋 世路茫茫名利者 塵機到此盡應休

嵌巖寺

臺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

赤崖寺聖福寺法華寺殊公寺

並在仙花山陽其廓魔石臺雙嶺等寺入焉

西臺外九寺

秘密寺

在祕魔巖巖谷幽深隱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

大千和尚詩

覽勝登臨興有餘 祕魔巖畔幾閒居 羊腸石徑通幽谷 鯨首鐘聲透碧虛 隱隱龍宮多子母 蕭蕭僧舍少親疎
何時得遂歸來志 相共雲間展鉢盂

圭峯寺

峨谷隋建

覺玄詩

幾年聞說圭峯寺 未暇從容試一遊 丹鳳翻來形勢古 青猿啼斷海山秋
霜鐘擣日開金殿 鐵鉢分泉漾碧流 嘉賞每思酬宿願 爽吟先付管城侯

豹子寺熊頭寺向陽寺育王寺望臺寺石門寺

六寺並在峨谷隋唐所建

鐵勤寺

臺西南六十里鐵勤山唐慧洪大師建

鎮澄詩

西出清涼路轉遙 鐵勤方丈倚青㟽
鏗鏘澗水幽琴合 起伏雲山翠浪朝 僧定虛堂生白月 鶴飛雙樹動清飆
頭陀更在深巖下 默默無言味寂寥

北臺外九寺

寶積寺

臺北谷

木瓜寺

臺北谷

普濟寺

大黃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

臺西北谷元魏第四誠信公主出家建唐有尼掘得尺璧獻武則天下勅重建唐末唯德禪師重修

淨名寺

臺西北繁峙縣南唐建具九山龍戲龜之勢寺在龜背上宋興國間勅建金大定間重修元天曆二年推官郭琪重葺

天覺詩

月滿汾川寶鐸寒 誰來此地葬金棺
育王得道行空際 尊者飛光出指端 天上凝雲常覆定 人間劫火漫燒殘
三千世界無留迹 聊向閻浮示涅槃

正覺禪院

臺北臨滹沱宋稱「天王院」宣和初黃冠所侵改「神霄宮」三年復佛寺時有真容院僧慧識主之邑人仰重相與踊躍葺之復請額于朝賜名「正覺禪院」將立石志其事識以言于大夫王公元禮禮復言于承德郎高公植植為文其略曰「昔我師釋迦以修多羅教付阿難陀以正法眼藏付大迦葉由是宗教並行今五臺山善言佛者宗則佛光解脫師教則華嚴觀國師其間名流繼出代不絕人自宋以來唯教僅存其言宗者寂無聞顧識所主院獨以禪名柰何」植復於禮曰「事固有實廢而名存者雖聖人不去也昔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以為羊存猶得以識其禮故告之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蓋存其羊冀禮之復行也識之院榜之曰『禪』其誰曰不可」禮固知識之志也請并記以告將來其有能發最上乘者庶幾因是而得解脫復於此土傳無盡燈則於世尊拈花囑付之意為不孤矣

清源寺

大黃尖下二十里元建羣峯環抱山氣日佳禪者之栖也關西僧戒喜久參悟中和尚及辭中曰「爾緣在北逢源而止」萬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殘碑因識清源古基也

蘭若寺

大黃尖北二十里唐建萬曆初法華道者遊行五頂誦《法華》日夜無怠後挂錫於此重修中有卓錫泉宋谷寺天宮寺入焉

鎮澄詩

清涼北控太行峯 望入烟霄紫翠重
日暮白雲飛不盡 幾回敲斷夕陽鐘

普光寺

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金璧峯藏修處洪武間勅修上賜詩以旌之金公嘗依《華嚴》制為佛事梵音哀婉凡四十二奏唯本寺襲其法四方學者于茲灌頂受業焉

御製詩

沙門號璧峯 五臺山愈崇 固知業已白 此來石壁空 能不為禪縛 區區幾劫功
處處食常住 善世語龐鴻 神出詣靈鷲 浩瀚佛家風 雖已成正覺 未入天台叢
一朝脫殼去 人言金璧翁 從斯新佛號 盞水溢蛟龍 飛錫長空吼 隻履挂高松
年逾七十歲 玄關盡悟終 果然忽立化 飄然陵蒼穹 寄與璧峯翁 是必留禪宗

《清涼山志》卷第二終

附錄結蓮社普勸文

如是我聞西方有佛名阿彌陀一名「無量光」一名「無量壽」又有觀音勢至二菩薩助佛揚化皆以大願力濟度諸眾生其國以七寶莊嚴清淨自然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更無諸苦亦無輪轉故又名「極樂世界」以此返觀我等現今所受之身所處之世較彼國土淨穢壽量苦樂生死豈止天地之相遠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礙顛倒執迷不思解脫捨此生彼豈不哀哉故我今者勸諸有緣結此蓮社假使難知難辦猶當勉力精勤況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輟清晨俛仰之暇遂可為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功乃無有盡眾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為乎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淨樂居士張掄勸緣


校注

[0045001] 「沉老」二字底本不清茲依《古今圖書集成》所收錄之雨花老人〈明月池〉詩補入(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方輿彙編/山川典/卷三十二/五臺山部/藝文/明月池第185冊第53頁臺北漢珍數位圖書公司2003)
[A1] 沉老【CB】[-]【志彙】
[A2] 天【CB】▆【志彙】
[A3] 刺【CB】剌【志彙】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