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第九
一國
- 摩揭陀國下
摩揭陀國下
香象池
菩提樹東渡尼連禪那河,大林中有窣堵波。其北有池,香象侍母處也。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香象子,居北山中,遊此池側。其母盲也,採藕根,汲清水,恭行孝養,與時推移。屬有一人,遊林迷路,彷徨往來,悲號慟哭。象子聞而愍焉,導之以示歸路。是人既還,遂白王曰:「我知香象遊舍林藪,此奇貨也,可往捕之。」王納其言,興兵往捕,是人前導,指象示王,即時兩臂墮落,若有斬截者。其王雖驚此異,仍縛象子以歸。象子既已維縶多時,而不食水草,典厩者聞王,王遂親問之。象子曰:「我母盲冥,累日飢餓,今見幽厄,詎能甘食?」王愍其情志,故遂放之。其側窣堵波,前建石柱,是昔迦葉波佛於此宴坐。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所。
四佛座東渡莫訶河,至大林中,有石柱,是外道入定及發惡願處。昔有外道鬱頭藍子者,志逸煙霞,身遺草澤,於此法林棲神匿迹,既具五神通,得第一有定。摩揭陀王特深宗敬,每至中時,請就宮食。鬱頭藍子凌虛履空,往來無替,摩揭陀王候時瞻望,亦既至已,捧接置座。王將出遊,欲委留事,簡擢中宮,無堪承命。有少息女,淑慎令儀,既親且賢,無出其右,摩揭陀王召而命曰:「吾方遠遊,將有所委,爾宜悉心慎終其事。彼鬱頭藍僊,宿所宗敬[1],時至來飯,如我所奉。」敕誡既已,便即巡覽。少女承旨,瞻候如儀,大僊至已,捧而置座。鬱頭藍子既觸女人,起欲界染,退失神通,飯訖言歸,不得虛遊。中心愧恥,詭謂女曰:「吾比修道業,入定怡神,凌虛往來,略無暇景,國人願覩,聞之久矣。然先達垂訓,利物為務,豈守獨善,忘其兼濟?今欲從門而出,履地而往,使夫覩見之徒,咸蒙福利。」王女聞已,宣告遠近。是時人以心競,灑掃衢路,百千萬眾佇望來儀。鬱頭藍子步自王宮,至彼法林,宴坐入定,心馳外境,棲林則烏鳥嚶囀,臨池乃魚鼈諠聲,情散心亂,失神廢定。乃生忿恚,即發惡願:「願我當來為暴惡獸,狸身鳥翼,搏食生類,身廣三千里,兩翅各廣千五百里,投林噉諸羽族,入流食彼水生。」發願既已,忿心漸息,勤求頃之,復得本定。不久命終,生第一有天,壽八萬劫。如來記之,天壽畢已,當果昔願,得此弊身,從是流轉惡道,未期出離。
雞足山
莫訶河東[A1]入大林野,行百餘里,至屈屈(居勿反。)吒播陀山,(唐言雞足山。)亦謂窶盧播陀山。(唐言尊足山。)高巒陗絕[2],壑洞無涯,山麓谿澗,喬林羅谷,崗岑嶺嶂,繁草被巖,峻起三峯,傍挺絕崿,氣將天接,形與雲同。其後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摩訶迦葉波者,聲聞弟子也,得六神通,具八解脫。如來化緣斯畢,垂將涅槃,告迦葉波曰:「我於曠劫勤修苦行,為諸眾生求無上法,昔所願期,今已果滿。我今將欲入大涅槃,以諸法藏囑累於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墜。姨母所獻金縷袈裟,慈氏成佛,留以傳付。我遺法中諸修行者,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日優婆塞,皆訛也。)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訛也。)皆先濟渡,令離流轉。」迦葉承旨,住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山陰而上,屈盤取路,至西南岡,山峯險阻,崖徑槃薄,乃以錫[3]扣,剖之如割,山徑既開,逐路而進,槃紆曲折,回互斜通,至於山頂,東北面出,既入三峯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願力故,三峯斂覆,故今此山三脊隆起。當來慈氏世尊之興世也,三會說法之後,餘有無量憍慢眾生,將登此山,至迦葉所,慈氏彈指,山峯自開,彼諸眾生既見迦葉,更增憍慢,時大迦葉授衣致辭,禮敬已畢,身昇虛空,示諸神變,化火焚身,遂入寂滅,時眾瞻仰,憍慢心除,因而感悟,皆證聖果。故今山上建窣堵波,靜夜遠望,或見明炬,其有登山,遂無所覩。
佛陀伐那山及杖林
雞足山東北行百餘里,至佛陀伐那山。峯崖崇峻,巘崿隱嶙,巖間石室,佛嘗降止。傍有磐石,帝釋、梵王摩牛頭旃檀塗飾如來,今其石上餘香郁烈。五百羅漢潛靈於此,諸有感遇,或得覩見,時作沙彌之形,入里乞食,或隱或顯,靈奇之迹,差難以述。
佛陀伐那山空谷中東行三十餘里,至洩(移結反。)瑟知林。(唐言杖林。)林竹修勁,被[4]山彌谷。其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恆於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中有大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於此七日為諸天、人現大神通,說深妙法。
杖林中近有鄔波索迦闍耶犀那者,(唐言勝軍。)西印度剎帝利種也,志尚夷簡,情悅山林,迹居幻境,心遊真際,內外典籍,窮究幽微,辭論清高,儀範閑雅。諸沙門、婆羅門、外道、異學、國王、大臣、長者、豪右,相趣通謁,伏膺請益,受業門人,十室而六。年漸七十,耽讀不倦,餘藝捐廢,惟習佛經,策勵身心,不捨晝夜。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數漸盈積,建大窣堵波,總聚於內,常修供養。故勝軍之為業也,口則宣說妙法,導誘學人,手乃作窣堵波,式崇勝福,夜又經行禮誦,宴坐思惟,寢食不遑,晝夜無怠。年百歲矣,志業不衰。三十年間,凡作七拘胝(唐言億。)法舍利窣堵波,每滿一拘胝,建大窣堵波,而總置中,盛修供養,請諸僧眾,法會稱慶,其時神光燭曜,靈異昭彰,自茲厥後,時放光明。
杖林西南十餘里,大山陽,有二溫泉,其水甚熱。在昔如來化出此水,於中浴焉。今者尚存,清流無減,遠近之人皆來就浴,沈痾宿疹多有除差。其傍側有窣堵波,如來經行之處也。
杖林東南行六七里,至大山,橫嶺之前有石窣堵波,昔如來兩三月[5]為諸人、天於此說法,時頻毘娑羅王欲來聽法,乃疏山積石,壘階以進,廣二十餘步,長三四里。
大山北三四里,有孤山,昔廣博僊人棲隱於此,鑿崖為室,餘址尚存,傳教門人,遺風猶扇。
孤山東北四五里,有小孤山,山壁石室廣袤可坐千餘人矣。如來在昔于此三月說法。石室上有大磐[6]石,帝釋、梵王磨牛頭栴檀塗飾佛身,石上餘香,於今郁烈。
石室西南隅有巖岫,印度謂之阿素洛(舊曰阿修羅,又曰阿須倫,又曰阿蘇羅,皆譌也。)宮也。往有好事者,深閑呪術,顧儔命侶,十有四人,約契同志,入此巖岫。行三四十里,廓然大明,乃見城邑臺觀,皆是金銀琉璃。是人至已,有諸少女佇立門側,歡喜迎接,甚加禮遇。於是漸進至內城門,有二婢使各捧金盤,盛滿花香,而來迎候。謂諸人曰:「宜就池浴,塗冠香花,已而後入,斯為美矣。唯彼術士,宜時速進。」餘十三人遂即沐浴,既入池已,怳若有忘,乃坐稻田中,去此之北平川中,已三四十里矣。
石室側有棧道,廣十餘步,長四五里。昔頻毘娑羅王將往佛所,乃斬石通谷,疏崖導[7]川,或壘石,或鑿巖,作為階級,以至佛所。
上茅宮城
從此大山中東行六十餘里,至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上茅宮城,摩揭陀國之正中,古先國王之所都,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崇山四周,以為外郭,西通峽徑,北闢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里。內城餘址周三十餘里。羯尼迦樹遍諸蹊徑,花含殊馥,色爛黃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
宮城北門外有窣堵波,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共為親友,乃放護財醉象,欲害如來,如來指端出五師子,醉象於此馴伏而前。
伏醉象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聞阿溼婆恃苾芻(唐言馬勝。)說法證果之處。初,舍利子在家也,高才雅量,見重當時,門生學徒,傳以受業。此時將入王舍大城,馬勝苾芻亦方乞食,時舍利子遙見馬勝,謂門生曰:「彼來者甚庠序,不證聖果,豈斯調寂?宜少佇待,觀其進趣。」馬勝苾芻已證羅漢,心得自在,容止和雅,振錫來儀。舍利子曰:「長老善安樂耶?師何人,證何法,若此之悅豫乎?」馬勝謂曰:「爾不知耶?淨飯王太子,捨轉輪王位,悲愍六趣,苦行六年,證三菩提,具一切智,是吾師也。夫法者,非有非空,難用詮敘,惟佛與佛乃能究述,豈伊愚昧所能詳議?」因為頌說,稱讚佛法,舍利子聞已,便獲果證。
舍利子證果北不遠,有大深坑,傍建窣堵波,是室利毱多(唐言勝密。)以火坑毒飯欲害佛處。勝密者,崇信外道,深著衺見。諸梵志曰:「喬答摩國人尊敬,遂令我徒無所恃賴,汝今可請至家飯會,門穿大坑,滿中縱火,棧以朽木,覆以燥土,凡諸飯食,皆雜毒藥,若免火坑,當遭毒食。」勝密承命,便設毒會。城中之人皆知勝密於世尊所起惡害心,咸皆勸請,願佛勿往。世尊告曰:「無得懷憂。如來之身,物莫能害。」於是受請而往。足履門閫,火坑成池,清瀾澄鑒,蓮花彌漫。勝密見已,憂惶無措,謂其徒曰:「以術免火,尚有毒食。」世尊飯食已訖,為說妙法,勝密聞已,謝咎歸依。
勝密火坑東北,山城之曲,有窣堵波,是時縛迦大醫(舊曰耆婆,訛也。)於此為佛建說法堂,周其壖垣種植花果,餘址蘖株尚有遺跡。如來在世,多於中止。其傍復有時縛迦[8]故宅,餘基舊井,墟坎猶存。
鷲峯山
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峯,亦謂鷲臺。舊曰耆闍崛山,訛也。)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頻毘娑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峯岑,跨谷凌巖,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謂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進;一謂退凡,即簡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垂有甎精舍,高廣奇製,東闢其戶,如來在昔多居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
精舍東有長石,如來經行所履也。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尺,周三十餘步,是提婆達多遙擲擊佛處也。其南崖下有窣堵波,在昔如來於此說法華經。
精舍南山崖側有大石室,如來在昔於此入定。
佛石室西北,石室前有大磐[9]石,阿難為魔怖處也。尊者阿難於此入定,魔王化作鷲鳥,於黑月夜分據其大石,奮翼驚鳴,以怖尊者。尊者是時驚懼無措,如來鑒見,伸手安慰,通過石壁,摩阿難頂,以大慈言而告之曰:「魔所變化,宜無怖懼。」阿難蒙慰,身心安樂。石上鳥迹,崖中通穴,歲月雖久,于今尚存。
精舍側有數石室,舍利子等諸大羅漢於此入定。舍利子石室前有一大井,枯涸無水,墟坎猶存。
精舍東北石澗中有大磐石,是如來曬袈裟之處,衣文明徹,皎如彫刻。其傍石上有佛脚迹,輪文雖暗,規模可察。
北山頂有窣堵波,是如來望摩揭陀城,於此七日說法。
毘布羅山
山城北門西有毘布羅山。聞之土俗曰:山西南崖陰,昔有五百溫泉,今者數十而已,然猶有冷有暖,未盡溫也。其泉源發雪山之南無熱惱池,潛流至此,水甚清美,味同本池。流經五百枝小熱地獄,火勢上炎,致斯溫熱。泉流之口並皆彫石,或作師子、白象之首,或作石筒懸流之道,下乃編石為池。諸方異域咸來此浴,浴者宿疹多差。溫泉左右諸窣堵波及精舍,基址鱗次,並是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所。此處既山水相帶,仁智攸居,隱淪之士蓋亦多矣。
溫泉西有卑鉢羅石室,世尊在昔恆居其中,後壁洞穴是阿素洛宮也。習定苾芻多居此室。時出怪異、龍、蛇、師子之形,見之者心發狂亂。然斯勝地,靈聖所止,躡迹欽風,忘其災禍。近有苾芻,戒行貞潔,心樂幽寂,欲於此室匿迹習定。或有諫曰:「勿往彼也。彼多災異,為害不少,既難取定,亦恐喪身。宜鑒前事,勿貽後悔。」苾芻曰:「不然。我方志求佛果,摧伏天魔,若此之害,夫何足言?」便即振錫而往室焉。於是設壇場,誦禁呪。旬日之後,穴出少女,謂苾芻曰:「尊者染衣守戒,為含識歸依;修慧習定,作生靈善導。而今居此,驚駭[10]我曹。如來之教豈若是耶?」苾芻曰:「我守淨戒,遵[11]聖教也。匿迹山谷,遠諠雜也。忽此見譏,其咎安在?」對曰:「尊者誦呪聲發,火從外入,燒我居室,苦我枝屬。唯願悲愍,勿復誦呪。」苾芻曰:「誦呪護身,非欲害物。往者,行人居此習定,期於聖果,以濟幽塗,覩怪驚駭,喪棄身命,汝之辜也,其何辭乎?」對曰:「罪障既重,智慧斯淺,自今已來,屏居守分,亦願尊者勿誦神呪。」苾芻於是修定如初,安靜無害。
毘布羅山上有窣堵波,昔者如來說法之處,今有露形外道,多依此住,修習苦行,夙夜匪懈,自旦至昏,旋轉觀察。
山城北門左,南崖陰,東行二三里,至大石室,昔提婆達多於此入定。
石室東不遠,磐石上有班采,狀血染,傍建窣堵波,是習定苾芻自害證果之處。昔有苾芻,勤勵心身,屏居修定,歲月逾遠,不證聖果。退而自咎,竊復歎曰:「無學之果,終不時證;有累之身,徒生何益!」便就此石自刺其頸,是時即證阿羅漢果,上昇虛空,示現神變,化火焚身,而入寂滅。美其雅操,建以記功。
苾芻證果東石崖上,有石窣堵波,習定苾芻投崖證果之處。昔在佛世,有一苾芻,宴坐山林,修證果定,精勤已久,不得果證,晝夜繼念,無忘靜定。如來知其根機將發也,遂往彼而成之,自竹林園至山崖下,彈指而召,佇立以待。時此苾芻遙覩聖眾,身意勇悅,投崖而下,猶其淨心,敬信佛語,未至於地,已獲果證。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即昇虛空,示現神變。用彰淨信,故斯封記。
迦蘭陀竹園
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今有精舍,石基甎室,東開其戶。如來在世,多居此中,說法開化,導凡拯俗。今作如來之像,量等如來之身。初,此城中有大長者迦蘭陀,時稱豪貴,以大竹園施諸外道。及見如來,聞法淨信,追惜竹園居彼異眾,今天人師無以館舍。時諸神鬼感其誠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長者迦蘭陀當以竹園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憤恚,含怒而去。長者於此建立精舍,功成事畢,躬往請佛,如來是時遂受其施。
迦蘭陀竹園東有窣堵波,阿闍多設咄路王(唐言未生怨。舊曰阿闍世,訛略也。)之所建也。如來涅槃之後,諸王共分舍利,未生怨王得以持歸,式遵崇建,而修供養。無憂王之發信心也,開取舍利,建窣堵波,尚有遺餘,時燭光景。
未生怨王窣堵波側窣堵波,有尊者阿難半身舍利。昔尊者將寂滅也,去摩揭陀國,趣吠舍釐城,兩國交爭,欲興兵甲,尊者傷愍,遂分其身,摩揭陀王奉歸供養,即斯勝地,式修崇建。其傍則有如來經行之處。次此不遠有窣堵波,是舍利子及沒特伽羅子等安居之所。
第一結集
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12]大阿羅漢以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初,大迦葉宴坐山林,忽燭光明,又覩地震,曰:「是何祥變,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林間入般涅槃,尋命徒屬趣拘尸城。路逢梵志,手執天花。迦葉問曰:「汝從何來?知我大師今在何處?」梵志對曰:「我適從彼拘尸城來,見汝大師已入涅槃,天、人大眾咸興供養,我所持花,自彼得也。」迦葉聞已,謂其徒曰:「慧日淪照,世界闇冥,善導遐棄,眾生顛墜。」懈怠苾芻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迦葉聞已,深更感傷,思集法藏,據教治犯。遂至雙樹,觀佛禮敬。既而法王去世,人、天無導,諸大羅漢亦取滅度。時大迦葉作是思惟:「承順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蘇迷盧山,擊大犍椎,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將有法事,諸證果人宜時速集!」楗槌聲中傳迦葉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聞皆集會。是時迦葉告諸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特[13]羣居,不成勝業?其有具三明,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上人,可應結集。自餘果學,各歸其居。」於是得九百九十九人,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汝未盡漏,宜出聖眾。」曰:「隨侍如來,多歷年所,每有法議,曾未棄遺。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寂滅,失所依怙。」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誠復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辭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往結集所,叩門白至。迦葉問曰:「汝結盡耶?宜運神通,非門而入。」阿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退而復坐。是時安居初十五日也。於是迦葉揚言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舊曰修多羅,訛也。)藏。優波釐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毘奈耶(舊曰毗那耶,訛也。)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雨[14]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
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
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15]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呪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
迦蘭陀池
竹林精舍北行二百餘步,至迦蘭陀池,如來在世多此說法。水既清澄,具八功德,佛涅槃後,枯涸無餘。
迦蘭陀池西北行二三里,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高六十餘尺。傍有石柱,刻記立窣堵波事,高五十餘尺,上作象形。
王舍城
石柱東北不遠,至曷羅闍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外郭已壞,無復遺堵,內城雖毀,基址猶峻,周二十餘里,面有一門。初,頻毘娑羅王都在上茆[16]宮城也,編戶之家頻遭火害,一家縱逸,四鄰罹災,防火不暇,資產廢業,眾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無德,下民罹患,修何福德可以禳之?」羣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茲細民不謹,致此火災,宜制嚴科,以清後犯。若有火起,窮究先發,罰其首惡,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屍之所,俗謂不祥之地,人絕遊往之迹。令遷於彼,同夫棄屍。既恥陋居,當自謹護。」王曰:「善。宜徧宣告居人。」頃之,王宮中先自失火。謂諸臣曰:「我其遷矣。」乃命太子監攝留事,欲清國憲,故遷居焉。時吠舍釐王聞頻毘娑羅王野處寒林,整集戎旅,欲襲不虞。邊候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也,官屬、士、庶咸徙家焉。或云:至未生怨王乃築此城,未生怨太子既嗣王位,因遂都之。逮無憂王遷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施婆羅門,故今城中無復凡民,惟婆羅門減千家耳。
宮城西南隅有二小伽藍,諸國客僧往來此止,是佛昔日說法之所。次此西北有窣堵波,殊底色迦(唐言星曆。舊曰樹提伽,訛也。)長者本生故里。
城南門外,道左有窣堵波,如來於此說法及度羅怙羅。
那爛陀僧伽藍
從此北行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為稱。從其實義[17],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地本菴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迭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傷龍身,時有善占尼乾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建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之軌則,踰千載而彌隆,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覺護。)繼體承統,聿遵勝業,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呾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來。)篤修前緒,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迭多(唐言幼日[18]。)王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功成事畢,福會稱慶,輸誠幽顯,延請凡聖。其會也,五印度僧萬里雲集,眾坐已定,二僧後至,引上第三重閣。或有問曰:「王將設會,先請凡聖,大德何方,最後而至?」曰:「我至那國也。和上嬰疹,飯已方行,受王遠請,故來赴會。」聞者驚駭,遽以白王。王心知聖也,躬往問焉,遲上重閣,莫知所去。王更深信,捨國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懷不自安:「我昔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眾末。」尋往白僧,自述情事。於是眾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齒為次,故此伽藍獨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闍羅(唐言金剛。)嗣位之後,信心貞固,復於此西[19]建立伽藍。其後中印度王於此北復建大伽藍。於是周垣峻峙,同為一門,既歷代君王繼世興建,窮諸剞劂,誠壯觀也。帝日王本伽藍者,今置佛像,眾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報施主之恩。
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矣。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僧有嚴制,眾咸貞素,印度諸國皆仰則焉。請益談玄,竭日不足,夙夜警誡,少長相成,其有不談三藏幽旨者,則形影自愧矣。故異域學人欲馳聲問,咸來稽疑,方流雅譽,是以竊名而遊,咸得禮重。殊方異域欲入談議門者,詰難多屈而還;學深今古,乃得入焉。於是客遊後進,詳論藝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眾中次詰,莫不挫其銳,頹其名。若其高才博物,強識多能,明德哲人,聯暉繼軌。至如護法、護月,振芳塵於遺教;德慧、堅慧,流雅譽於當時;光友之清論;勝友之高談;智月則風鑒明敏;戒賢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眾所知識,德隆先達,學貫舊章,述作論釋各十數部,並盛流通,見珍當世。
那爛陀伽藍四周
伽藍四周,聖迹百數,舉其二三,可略言矣。
伽藍西不遠有精舍,在昔如來三月止此,為諸天、人廣說妙法。次南百餘步小窣堵波,遠方苾芻見佛處。昔有苾芻自遠方來,至此遇見如來聖眾,內發敬心,五體投地,便即發願求輪王位。如來見已,告諸眾曰:「彼苾芻者甚可愍惜。福德深遠,信心堅固,若求佛果,不久當證。今其發願求轉輪王,於當來世必受此報。身體投地下至金輪,其中所有微塵之數,一一塵是一輪王報也。既耽世樂,聖果斯遠。」其南則有觀自在菩薩立像。或見執香爐往佛精舍,周旋右繞。
觀自在菩薩像南窣堵波中,有如來三月之間剃翦髮、爪。有嬰疾病,旋繞多愈。其西垣外池側窣堵波,是外道執雀於此問佛死生之事。次東南垣內五十餘步,有奇樹,高八九尺,其榦兩枝,在昔如來嚼楊枝棄地,因植根柢,歲月雖久,初無增減。次東大精舍,高二百餘尺,如來在昔於此四月說諸妙法。次北百餘步精舍中,有觀自在菩薩像,淨信之徒興供養者所見不同,莫定其所,或立門側,或出簷前,諸國法俗咸來供養。
觀自在菩薩精舍北有大精舍,高三百餘尺,婆羅阿迭多王之所建也,莊嚴度量及中佛像同菩提樹下大精舍。其東北窣堵波,在昔如來於此七日演說妙法。西北則有過去四佛坐處。其南鍮石[20]精舍,戒日王之所建立,功雖未畢,然其圖量一十丈[21]而後成之。次東二百餘步垣外,有銅立佛像,高八十餘尺,重閣六層,乃得彌覆,昔滿胄王之所作也。
滿胄王銅佛像北二三里,甎精舍中,有多羅菩薩像。其量既高,其靈甚察。每歲元日,盛興供養,鄰境國王、大臣、豪族,賷妙香花,持寶旛蓋,金石遞奏,絲竹相和,七日之中,建斯法會。其垣南門內有大井,昔佛在世,有大商侶,熱渴逼迫,來至佛所,世尊指其地,言可得水,商主乃以車軸築地,地既為陷,水遂泉涌,飲已聞法,皆悟聖果。
拘理迦邑
伽藍西南行八九里,至拘理迦邑,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尊者沒特伽羅子本生故里。傍有窣堵波,尊者於此入無餘涅槃,其中則有遺身舍利。尊者,大婆羅門種,與舍利子少為親友,舍利子以才明見貴,尊者以精鑒延譽,才智相比,動止必俱,結要終始,契同去就,相與厭俗,共求捨家,遂師珊闍耶焉。舍利子遇馬勝阿羅漢,聞法悟聖,還為尊者重述,聞而悟法,遂證初果。與其徒二百五十人俱到佛所,世尊遙見,指告眾曰:「彼來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既至佛所,請入法中。世尊告曰:「善來苾芻,淨修梵行,得離苦際。」聞是語時,鬚髮落,俗裳變,戒品清淨,威儀調順。經七日,結漏盡,證羅漢果,得神通力。
沒特伽羅子故里東行三四里,有窣堵波,頻毘娑羅王迎見佛處。如來初證佛果,知摩揭陀國人心渴仰,受頻毘娑羅王請,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千苾芻左右圍繞,皆是耆舊螺髻梵志,慕法染衣,前後翼從,入王舍城。時帝釋天王變身為摩那婆,首冠螺髻,左手執金瓶,右[A2]手持寶杖,足蹈空虛,離地四指,在大眾中前導佛路。時摩揭陀國頻毘娑羅王與其國內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百千萬眾,前後導從,出王舍城奉迎聖眾。
迦羅臂拏迦邑
頻毘娑羅王迎佛東南行二十餘里,至迦羅臂拏迦邑,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尊者舍利子本生故里,井今尚在。傍有窣堵波,尊者於此寂滅,其中則有遺身舍利。尊者,大婆羅門種。其父高才博識,深鑒精微,凡諸典籍莫不究習。其妻感夢,具告夫曰:「吾昨宵寐,夢感異人,身被鎧甲,手執金剛,摧破諸山,退立一山之下。」夫曰:「夢甚善。汝當生男,達學貫世,摧諸論師,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為作弟子。」果而有娠,母忽聰明,高論劇談,言無屈滯。尊者年始八歲,名擅四方,其性淳質,其心慈悲,朽壞結縛,成就智慧,與沒特伽羅子少而相友,深厭塵俗,未有所歸,於是與沒特伽羅子於珊闍耶外道所而修習焉。乃相謂曰:「斯非究竟之理,未能窮苦際也。各求明導,先嘗甘露,必同其味。」時大阿羅漢馬勝執持應器,入城乞食,舍利子見其威儀閑雅,即而問曰:「汝師是誰?」曰:「釋種太子厭世出家,成等正覺,是我師也。」舍利子曰:「所說何法,可得聞乎?」曰:「我初受教,未達深義。」舍利子曰:「願說所聞。」馬勝乃隨宜演說,舍利子聞已,即證初果。遂與其徒二百五十人往詣佛所,世尊遙見,指告眾曰:「我弟子中智慧第一。」至已頂禮,願從佛法。世尊告曰:「善來苾芻。」聞是語時,戒品具足。過半月後,聞佛為長爪梵志說法,聞餘論而感悟,遂證羅漢之果。其後阿難承佛告寂滅期,展轉相語,各懷悲感,舍利子深增戀仰,不忍見佛入般涅槃,遂請世尊先入寂滅。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告謝門人,至本生里,侍者沙彌遍告城邑,未生怨王及其國人莫不風馳,皆悉雲會,舍利子廣為說法,聞已而去,於後夜分,正意繫心,入滅盡定,從定起已,而寂滅焉。
迦羅臂拏迦邑東南四五里,有窣堵波,是尊者舍利子門人入涅槃處。或曰:迦葉波佛在世時,有三拘胝(拘胝者,唐言億。)大阿羅漢同於此地無餘寂滅。
因陀羅勢羅窶訶山
舍利子門人窣堵波東行三十餘里,至因陀羅勢羅窶訶山。(唐言帝釋窟也。)其山巖谷杳冥,花林蓊鬱,嶺有兩峯,岌然特起。西峯南巖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昔如來嘗於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畫[22]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迹猶在。今作此像,擬昔聖儀,入中禮敬者,莫不肅然敬懼。山嶺上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所。東峯上有伽藍,聞諸[A3]土俗曰:其中僧眾,或於夜分,望見西峯石室佛像前每有燈炬,常為照燭。
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峯伽藍前有窣堵波,謂亘(許贈反。)娑。(唐言雁。)昔此伽藍習翫小乘,小乘,漸教也,故開三淨之食,而此伽藍遵而不墜。其後三淨求不時獲,有苾芻經行,忽見羣雁飛翔,戲言曰:「今日眾僧中食不充,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聲未絕,一雁退飛,當其僧前,投身自殪。苾芻見已,具白眾僧,聞者悲感,咸相謂曰:「如來設法,導誘隨機;我等守愚,遵行漸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此雁垂誡,誠為明導,宜旌厚德,傳記終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遺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
迦布德迦伽藍
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北行百五六十里,至迦布德迦(唐言鴿。)伽藍,僧徒二百餘人,學說一切有部。伽藍東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昔佛於此為諸大眾一宿說法,佛說法時,有羅者於此林中網捕羽族,經日不獲,遂作是言:「我惟薄福,恆為弊事。」來至佛所,揚言唱曰:「今日如來於此說法,令我網捕都無所得,妻孥飢餓,其計安出?」如來告曰:「汝應縕火,當與汝食。」如來是時化作大鴿,投火而死。羅者持歸,妻孥共食。其後重往佛所,如來方便攝化,羅者聞法,悔過自新,捨家修學,便證聖果。因名所建為鴿伽藍。
迦布德迦[23]伽藍南二三里,至孤山。其山崇峻,樹林鬱茂,名花清流,被崖注壑。上多精舍靈廟,頗極剞劂之工。正中精舍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量雖小,威神感肅,手執蓮花,頂戴佛像。常有數人,斷食要心,求見菩薩,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其有感者,見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奕,從像中出,慰諭其人。昔南海僧伽羅國王清旦以鏡照面,不見其身,乃覩贍部洲摩揭陀國多羅林中小山上有此菩薩像,王深感慶,圖以營求,既至此山,實唯肖似,因建精舍,興諸供養。自後諸王尚想遺風,遂於其側建立精舍靈廟,香花伎樂供養不絕。
孤山觀自在菩薩像東南行四十餘里,至一伽藍,僧徒五十餘人,並學小乘法教。伽藍前有大窣堵波,多有靈異,佛昔於此為梵天王等七日說法。其側則有過去三佛座及經行遺迹之所。
伽藍東北行七十餘里,殑伽河南,至大聚落,人民殷盛,有數天祠,並窮彫飾。東南不遠有大窣堵波,佛昔於此一宿說法。
從此東入山林中,行百餘里,至洛般[24]膩羅聚落。伽藍前有大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佛昔於此三月說法。此北二三里有大池,周三十餘里,四色蓮花四時開發。
從此東入大山林中,行二百餘里,至伊爛拏鉢伐多國。(中印度境。)
校注
[0756001] 宗敬中本作「崇敬」。 [0757002] 陗絕金陵本作「峭嶮」;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二)作「陗絕」,今據改。又此二字下金陵本尚有「極深」二字,徑山本無,今據刪。 [0757003] 錫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石本作「錫杖」。 [0758004] 被金陵本作「補」;他本皆作「被」,今據改。 [0759005] 兩三月古本作「雨三月」。 [0760006] 磐金陵本作「磬」;他本皆作「磐」,今據改。 [0760007] 導麗本作「填」;舊麗本作「奠」。 [0762008] 時縛迦金陵本作「縛迦」;古本、堀本作「時縛迦」,今據改。 [0763009] 磐金陵本作「磬」;磧砂本、徑山本、麗本作「磐」,今據改。 [0764010] 駭金陵本作「懼」;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二)作「駭」,今據改。下同。 [0764011] 遵金陵本作「導」;他本皆作「遵」,今據改。 [0766012] 九百九十九麗本作「九百九十」。下同。 [0767013] 特磧砂本、徑山本作「侍」;麗本作「恃」;中本作「持」。 [0768014] 雨磧砂本、徑山本、麗本作「兩」;中本作「雨夏」。 [0768015] 賢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石本、中本作「愚」。 [0769016] 茆古本、中本作「茅」;麗本無此字。 [0770017] 義南宋本、麗本作「議」。 [0770018] 幼日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石本、中本作「幻日」。 [0771019] 西古本、中本作「北」。 [0773020] 石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石本作「鉐」。 [0773021] 一十丈宋本、南宋本、石本作「一十尺」;麗本作「十丈」;古本、中本作「八十尺」。 [0776022] 畫古本、中本作「書」。 [0777023] 迦布德迦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石本作「迦布德」。 [0778024] 般徑山本作「殷」。【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3 冊 No. 80 大唐西域記(校點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