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第十一
二十三國
- 僧伽羅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出)
- 恭建那補羅國
- 摩訶剌侘國
- 跋祿羯咕(昌葉反)婆國
- 摩臘婆國
- 阿吒釐國
- 契吒國
- 伐臘毘國
- 阿難陀補羅國
- 蘇剌侘國
- 瞿折羅國
- 鄔闍衍那國
- 擲枳陀國
- 摩醯溼伐羅補羅國
- 信度國
- 茂羅三部盧國
- 鉢伐多國
- 阿點婆翅羅國
- 狼揭羅國
- 波剌斯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出舊曰波斯)
- 臂多勢羅國
- 阿軬荼國
- 伐剌拏國
僧伽羅國
僧伽羅國,周七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四十餘里。土地沃壤,氣序溫暑,稼穡時播,花果具繁。人戶殷盛,家產富饒。其形卑黑,其性獷烈。好學尚德,崇善勤福。
寶渚傳說
此國本寶渚也,多有珍寶,棲止鬼神。其後南印度有一國王,女娉鄰國,吉日送歸,路逢師子,侍衛之徒棄女逃難,女在轝中,心甘喪命。時師子王負女而去,入深山,處幽谷,捕鹿採果,以時資給。既積歲月,遂孕男女,形貌同人,性種畜也。男漸長大,力格猛獸,年方弱冠,人智斯發,請其母曰:「我何謂乎?父則野獸,母乃是人,既非族類,如何配偶?」母乃述昔事以告其子。子曰:「人畜殊途,宜速逃逝。」母曰:「我先已逃,不能自濟。」其子於後逐師子父,登山踰嶺,察其遊止,可以逃難。伺父去已,遂擔負母妹,下趨人里。母曰:「宜各慎密,勿說事源,人或知聞,輕鄙我等。」於是至父本國,國非家族,宗祀已滅,投寄邑人,人謂之曰:「爾曹何國人也?」曰:「我本此國,流離異域,子母相攜,來歸故里。」人皆哀愍,更共資給。其師子王還無所見,追戀男女,憤恚既發,便出山谷,往來村邑,咆哮震吼,暴害人物,殘毒生類,邑人輒出,遂取而殺。擊鼓吹貝,負弩持矛,羣從成旅,然後免害。其王懼仁化之不洽也,乃縱獵者,期於擒獲,王躬率四兵,眾以萬計,掩薄林藪,彌跨山谷。師子震吼,人畜辟易。既不擒獲,尋復招募,其有擒執師子除國患者,當酬重賞,式旌茂績。其子聞王之令,乃謂母曰:「飢寒已甚,宜可應募,或有所得,以相撫育。」母曰:「言不可若是!彼雖畜也,猶謂父焉,豈以艱辛,而興逆害?」子曰:「人畜異類,禮義安在?既以違阻,此心何冀?」乃袖小刃,出應招募。是時千眾萬騎,雲屯霧合,師子踞在林中,人莫敢近。子即其前,父遂馴伏,於是乎親愛忘怒,乃倳[1]刃於腹中,尚懷慈愛,猶無忿毒,乃至刳腹,含苦而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之異也?」誘之以福利,震之以威禍,然後具陳始末,備述情事。王曰:「逆哉!父而尚害,况非親乎?畜種難馴,兇情易動,除民之害,其功大矣,斷父之命,其心逆矣,重賞以酬其功,遠放以誅其逆,則國典不虧,王言不貳。」於是裝二大船,多儲糧糗,母留在國,周給賞功,子女[2]各從一舟,隨波飄蕩。其男船泛海至此寶渚,見豐珍玉,便於中止。其後商人采寶,復至渚中,乃殺其商主,留其子女[3]。如是繁息,子孫眾多,遂立君臣,以位上下,建都築邑,據有疆域。以其先祖擒執師子,因舉元功,而為國號。其女船者泛至波剌斯西,神鬼所魅,產育羣女,故今西大女國是也。故師子國[4]人形貌卑黑,方頤大顙,情性獷烈,安忍鴆毒,斯亦猛獸遺種,故其人多勇健。斯一說也。
僧伽羅傳說
佛法所記,則曰:昔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剎女之所居也。城樓之上豎二高幢,表吉凶之相,有吉事吉幢動,有凶事凶幢動。恆伺商人至寶洲者,便變為美女,持香花,奏音樂,出迎慰問,誘入鐵城,樂讌歡會已,而置鐵牢中,漸取食之。時贍部洲有大商主僧伽者,其子字僧伽羅,父既年老,代知家務,與五百商人入海采寶,風波飄蕩,遇[5]至寶洲。時羅剎女望吉幢動,便賷香花,鼓奏音樂,相攜迎候,誘入鐵城。商主於是對羅剎女王歡娛樂會,自餘商侶各相配合,彌歷歲時,皆生一子。諸羅剎女情疏故人,欲幽之鐵牢,更伺商侶。時僧伽羅夜感惡夢,知非吉祥,竊求歸路,遇[6]至鐵牢,乃聞悲號之聲,遂昇高樹,問曰:「誰相拘縶,而此怨傷?」曰:「爾不知耶?城中諸女,並是羅剎,昔誘我曹入城娛樂,君既將至,幽牢我曹,漸充所食,今已太半,君等不久亦遭此禍。」僧伽羅曰:「當圖何計,可免危難?」對曰:「我聞海濱有一天馬,至誠祈請,必相濟渡。」僧伽羅聞已,竊告商侶,共往海濱,專精求救。是時天馬來告人曰:「爾輩各執我毛鬣,不回顧者,我濟汝曹,越海免難,至贍部洲,吉達鄉國。」諸商人奉指告,專一無貳,執其髦鬣,天馬乃騰驤雲路,越濟海岸。諸羅剎女忽覺夫逃,遞相告語,異其所去,各攜穉子凌虛往來,知諸商人將出海濱,遂相召命,飛行遠訪。嘗未踰時,遇諸商侶,悲喜俱至,涕淚交流,各掩泣而言曰:「我惟感遇,幸會良人,室家有慶,恩愛已久,而今遠棄,妻子孤遺,悠悠此心,誰其能忍?幸願留顧,相與還城。」商人之心未肯回慮,諸羅剎女策說無功,遂縱妖媚,備行矯惑,商侶愛戀,情難堪忍,心疑去留,身皆退墮。羅剎諸女更相拜賀,與彼商人攜持而去。僧伽羅者,智慧深固,心無滯累,得越大海,免斯危難。時羅剎女王空還鐵城,諸女謂曰:「汝無智略,為夫所棄,既寡藝能,宜勿居此。」時羅剎女王持所生子,飛至僧伽羅前,縱極媚惑,誘請令還。僧伽羅口誦神呪,手揮利劍,叱而告曰:「汝是羅剎,我乃是人,人鬼異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當斷汝命。」羅剎女知誘惑之不遂也,凌虛而去,至僧伽羅家,謂其父僧伽曰:「我是某國王女,僧伽羅娶我為妻,生一子矣,賷持寶貨,來還鄉國。泛海[7]遭風,舟楫漂沒,惟我子母及僧伽羅,僅而獲濟。山川道阻,凍餒艱辛,一言忤意,遂見棄遺,詈言不遜,罵為羅剎。歸則家國遼遠,止則孤遺羈旅。進退無依,敢陳情事。」僧伽曰:「誠如所言,宜時即入室。」居未久,僧伽羅至。父謂之曰:「何重財寶,而輕妻子?」僧伽羅曰:「此羅剎女也。」則以先事具白父母,而親宗戚屬咸事驅逐。時羅剎女遂以訴王,王欲罪僧伽羅。僧伽羅曰:「羅剎之女情多妖惑。」王以為不誠也,而情悅其淑美,謂僧伽羅曰:「必棄此女,今留後宮。」僧伽羅曰:「恐為災禍。斯既羅剎,食唯血肉。」王不聽僧伽羅之言,遂納為妻。其後夜分,飛還寶渚,召餘五百羅剎鬼女共至王宮,以毒呪術殘害宮中,凡諸人畜,食肉飲血,持其餘屍,還歸寶渚。旦日羣臣朝集,王門閉而不開,候聽久之,不聞人語。於是排其戶,闢其門,相從趨進,遂至宮庭,閴其無人,惟有骸骨。羣官僚佐相顧失圖,悲號慟哭,莫測禍源。僧伽羅具告始末,臣庶信然,禍自招矣。於是國輔、老臣、羣官、宿將,歷問明德,推據崇高,咸仰僧伽羅之福智也,乃相議曰:「夫君人者,豈苟且哉?先資福智,次體明哲,非福智無以享寶位,非明哲何以理機務?僧伽羅者,斯其人矣。夢察禍機,感應天馬,忠以諫主,智足謀身。歷運在茲,惟新成詠。」眾庶樂推,尊立為王。僧伽羅辭不獲免,允執其中,恭揖羣官,遂即王位。於是沿革前弊,表式賢良。乃下令曰:「吾先商侶在羅剎國,死生莫測,善惡不分,今將救難,宜整兵甲,拯危恤患,國之福也,收珍藏寶,國之利也。」於是治兵,浮海而往。時鐵城上凶幢遂動,諸羅剎女覩而惶怖,便縱妖媚,出迎誘誑。王素知其詐,令諸兵士口誦神呪,身奮武威。諸羅剎女蹎墜退敗,或逃隱海島,或沈溺洪流。於是毀鐵城,破鐵牢,救得商人,多獲珍寶,招募黎庶,遷居寶洲,建都築邑,遂有國焉。因以王名而為國號。僧伽羅者,則釋迦如來本生之事也。
佛教二部
僧伽羅國先時惟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捨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8],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毘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耶祇釐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9]藏。僧徒乃[10]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
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珠珍,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鉢曇摩羅伽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11]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12]。
佛牙精舍側有小精舍,亦以眾寶而為瑩飾,中有金佛像,此國先王等身而鑄,肉髻則貴寶飾焉。其後有盜,伺欲竊取,而重門周檻,衛守清切,盜乃鑿通孔道,入精舍而穴之,遂欲取寶,像漸高遠。其盜既不果求,退而歎曰:「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誓願,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愍四生,周給一切。今者,如何遺像恡寶?靜言於此,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寶焉。是盜得已,尋持貨賣,人或見者,咸謂之曰:「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遂擒以白王。王問所從得,盜曰:「佛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俯首。王覩聖靈,信心淳固,不罪其人,重贖其寶,莊嚴像髻,重置頂焉。像因俯首,以至於今。
王宮側建大廚,日營萬八千僧食。食時既至,僧徒持鉢受饌,既得食已,各還其居。自佛教流被,建斯供養,子孫承統,繼業至今。十數年來,國中政亂,未有定主,乃廢斯業。
國濱海隅,地產珍寶,王親祠祭,神呈奇貨,都人士子往來求採,稱其福報,所獲不同,隨得珠璣,賦稅有科。
國東南隅有䮚[13](勒鄧反。)迦山,巖谷幽峻,神鬼遊舍,在昔如來於此說䮚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那羅稽羅洲
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羅稽羅洲。洲人卑小,長餘三尺,人身鳥喙。既無穀稼,唯食椰子。
那羅稽羅洲西浮海數千里,孤島東崖有石佛像,高百餘尺,東面坐,以月愛珠為肉髻,月將回照,水即懸流,滂霈崖嶺,臨注谿壑。時有商侶,遭風飄浪,隨波泛濫,遂至孤島,海鹹不可以飲,渴乏者久之。是時月十五日也,像頂流水,眾皆獲濟,以為至誠所感,靈聖拯之。於即[14]留停,遂經數日,每月隱高巖,其水不流。時商主曰:「未必為濟我曹而流水也。嘗聞月愛珠月光照即水流注耳,將非佛像頂上有此寶耶?」遂登崖而視之,乃以月愛珠為像肉髻。當見其人,說其始末。
國西浮海數千里,至大寶洲,無人居止,唯神棲宅。靜夜遙望,光燭山川。商人往之者多矣,咸無所得。
自達羅毘荼國北入林野中,歷孤城,過小邑,凶人結黨,作害羈旅。行二千餘里,至恭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恭建那補羅國
恭建那補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實唯俊彥也。其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舍,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羅漢之所造也。
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其側則有聞二百億羅漢遺身舍利窣堵波也。
城東不遠有窣堵波,基已傾陷,餘高三丈。聞諸耆舊[1]曰:此中有如來舍利,或至齋日,時燭靈光。在昔如來於此說法,現神通力,度諸羣生。
城西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是聞二百億羅漢於此現大神通,化度眾生。傍有伽藍,唯餘基址,是彼羅漢之所建也。
從此西北入大林野,猛獸暴害,羣盜兇殘,行二千四五百里,至摩訶剌侘國。(南印度境。)
摩訶剌侘國
摩訶剌侘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餘里。土地沃壤,稼穡殷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凌辱,殉命以讎,窘急投分,忘身以濟。將復怨也,必先告之,各被堅甲,然後爭鋒。臨陣逐北,不殺已降,兵將失利,無所刑罰,賜之女服,感激自死。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決戰,飲酒酣醉,一人摧[-1]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行,擊鼓前導。復飼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酒,羣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鄰國。王,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舍,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征西伐,遠賓邇肅,惟此國人獨不臣伏,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諸國烈將,躬往討伐,猶未克勝。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知好學,邪正兼崇。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數,異道甚多。大城內外,五窣堵波,並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所,無憂王建也。自餘石甎諸窣堵波,其數甚多,難用備舉。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中有觀自在菩薩石像,靈鑒潛被,願求多果。
阿折羅伽藍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峯,重閣層臺,背巖面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西印度人也,其母既終,觀生何趣,見於此國受女人身,羅漢遂來至此,將欲導化,隨機攝受。入里乞食,至母生家,女子持食來施,乳便流汁,親屬既見,以為不祥。羅漢說本因緣,女子便證聖果。羅漢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
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餘。聞之耆舊[2]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或曰神通之力;或曰藥術之功:考厥實錄,未詳其致。精舍四周彫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
自此西行千餘里,渡耐秣陀河,至跋祿羯呫(昌葉反。)婆國。(南印度境。)
跋祿羯呫婆國
跋祿羯呫婆國,周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地鹹鹵,草木稀疏。煑海為鹽,利海為業。氣序暑熱,回風飇起。土俗澆薄,人性詭詐。不知學藝,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習學大乘上坐部法。天祠十餘所,異道雜居。
從此西北行二千餘里,至摩臘婆國。(即南羅羅國。南印度境。)
摩臘婆國
摩臘婆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據莫訶[1]河東南。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草木榮茂,花果繁實,特宜宿麥,多食餅麨。人性善順,大抵聰敏,言辭雅亮,學藝優深。五印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婆國,東北摩揭陀國,貴德尚仁,明敏強學。而此國也,邪正雜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實眾,多是塗灰之侶也。
國志[2]曰:六十年前,王號尸羅阿迭多,(唐言戒日。)機慧高明,才學贍敏,愛育四生,敬崇三寶。始自誕靈,洎乎沒齒,貌無瞋色,手不害生,象馬飲水,漉而後飼,恐傷水性也,其仁慈如此。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舉國黎庶咸不殺害。居宮之側建立精舍,窮諸工巧,備盡莊嚴,中作七佛世尊之像,每歲恆設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或以三衣道具,或以七寶珍奇。奕世相承,美業無替。
大城西北二十餘里,至婆羅門邑,傍有陷阬,秋夏淫滯,彌淹旬日,雖納眾流,而無積水。其傍又建小窣堵波。聞之耆舊[3]曰:昔者大慢婆羅門生身陷入地獄之處。昔此邑中,有婆羅門,生知博物,學冠時彥,內外典籍,究極幽微,曆數玄文,若視諸掌,風範清高,令聞遐被。王甚珍敬,國人宗重。門人千數,味道欽風。每自言曰:「吾為世出,述聖導凡,先賢後哲,無與我比。彼大自在天、婆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者,人皆風靡,祖述其道,莫不圖形,競修祇敬。我今德踰於彼,名擅於時,不有所異,其何以顯?」遂用赤旃檀刻作大自在天、婆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等像,為座四足,凡有所至,負以自隨,其慢傲也如此。時西印度有苾芻跋陀羅樓支,(唐言賢愛[4]。)妙極因明,深窮異論,道風淳粹,戒香郁烈,少欲知足,無求於物,聞而歎曰:「惜哉!時無人矣。令彼愚夫,敢行凶德。」於是荷錫遠遊,來至此國,以其宿心,具白於王。王見弊服,心未之敬,然高其志,強為之禮。遂設論座,告婆羅門。婆羅門聞而笑曰:「彼何人斯,敢懷此志?」命其徒屬,來就論場,數百千眾,前後侍聽。賢愛服弊故衣,敷草而坐。彼婆羅門踞所持座,非斥正法,敷述邪宗。苾芻清辯若流,循環往復,婆羅門久而謝屈。王乃謂曰:「久濫虛名,罔上惑眾,先典有記,論負當戮。」欲燒鑪鐵,令其坐上。婆羅門窘迫,乃歸命求救。賢愛愍之,乃請王曰:「大王仁化遠洽,頌聲載途,當布慈育,勿行殘酷,恕其不逮,唯所去就。」王令乘驢,遍告城邑。婆羅門恥其戮辱,發憤歐血。苾芻聞已,往慰之曰:「爾學苞內外[5],聲聞遐邇,榮辱之事,進退當明。夫名者,何實乎?」婆羅門憤恚,深詈苾芻,謗毀大乘,輕蔑先聖。言聲未靜,地便坼裂,生身墜陷,遺迹斯在。
自此西南入海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里,至阿吒釐國。(南印度境。)
阿吒釐國
阿吒釐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居人殷盛,珍寶盈積,稼穡雖備,興販為業。土地沙鹵,花果稀少。出胡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出薰陸香樹,樹葉若棠梨也。氣序熱,多風埃。人性澆薄,貴財賤德。文字、語言,儀形法則,大同摩臘婆國。多不信福,縱有信者,宗事天神。祠館十餘所,異道雜居。
從摩臘婆國西北行三百里[1],至契吒國。(南印度境。)
契吒國
契吒國,周三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人戶殷盛,家室富饒。無大君長,役屬摩臘婆國,風土物產,遂同其俗。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數十,外道眾多。
從此北行千[1]餘里,至伐臘毘國。(即北羅羅國。南印度境。)
伐臘毘國
伐臘毘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所產,氣序所宜,風俗人性,同摩臘婆國。居人殷盛,家室富饒,積財百億者乃有百餘室矣。遠方奇貨多聚其國。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實多。如來在世,屢遊此國,故無憂王於佛所止皆樹旌表,建窣堵波。過去三佛坐及經行說法之處,遺迹相間。
今王,剎帝利種也,即昔摩臘婆國尸羅阿迭多王之姪,今羯若鞠闍國尸羅阿迭多王之子壻,號杜魯婆跋吒,(唐言常叡。)情性躁急,智謀淺近。然而淳信三寶,歲設大會七日,以殊珍上味,供養僧眾,三衣醫藥之價,七寶奇貴之珍,既以總施,倍價酬贖,貴德尚賢,尊道重學,遠方高僧,特加[-1]禮敬。
去城不遠,有大伽藍,阿折羅阿羅漢之所建立,德慧、堅慧菩薩之所遊止,於中制論,並盛流布。
自此西北行[2]七百餘里,至阿難陀補羅國。(西印度境。)
阿難陀補羅國
阿難陀補羅國,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人戶殷盛,家室富饒。無大君長,役屬摩臘婆國。土宜氣序,文字法則,遂亦同焉。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十,異道雜居。
從伐臘毘國西行五百餘里,至蘇剌侘國。(西印度境。)
蘇剌侘國
蘇剌侘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西據莫醯河。居人殷盛,家產富饒。役屬伐臘毘國。地土鹹鹵,花果希少。寒暑雖均,風飄不靜。土俗澆薄,人性輕躁。不好學藝,邪正兼信。伽藍五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多學大乘上座部法。天祠百餘所,異道雜居。國當西海之路,人皆資海之利,興販為業,貿遷有無。
去城不遠,有郁鄯多山。山頂有伽藍,房宇廊廡,多疏崖嶺,林樹鬱茂,泉流交境[1],聖賢之所遊止,靈仙之所集往。從伐臘毘國北行千八百餘里,至瞿折羅國(西印度境。)
瞿折羅國
瞿折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號毘羅摩羅,周三十餘里。土宜風俗,同蘇剌侘國。居人殷盛,家產富饒。多事外道,少信佛法。伽藍一所,僧百餘人,習學小乘法教說一切有部。天祠數十,異道雜居。王,剎帝利種也,年在弱冠,智勇高遠,深信佛法,高尚異能。
從此東南行二千八百餘里,至鄔闍衍那國。(南印度境。)
鄔闍衍那國
鄔闍衍那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宜風俗,同蘇剌侘國。居人殷盛,家室富饒。伽藍數十所,多以圮壞,存者三五,僧徒三百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數十,異道雜居。王,婆羅門種也,博覽邪書,不信正法。去城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作地獄之處。
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擲枳陀國。(南印度境。)
擲枳陀國
擲枳陀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五六里。土稱沃壤,稼穡滋植,宜菽、麥,多花果。氣序調暢,人性善順。多信外道,少敬佛法。伽藍數十,少有僧徒。天祠十餘所,外道千餘人。王,婆羅門種也,篤信三寶,尊重有德,諸方博達之士多集此國。
從此北行九百餘里,至摩醯溼伐羅補羅國。(中印度境。)
摩醯溼伐羅補羅國
摩醯溼伐羅補羅國,周三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1]十餘里。土宜風俗,同鄔闍衍那國。宗敬外道,不信佛法。天祠數十,多是塗灰之侶。王,婆羅門種也,不甚敬信佛法。
從此還至瞿折羅國,復北行荒野險磧,經千九百餘里,渡信度大河,至信度國。(西印度境。)
信度國
信度國,周七千餘里。國大都城號毘苫婆補羅,周三十餘里。宜穀稼,豐粟[-1]、麥,出金、銀、鍮石,宜牛、羊、橐駝、騾畜之屬,橐駝卑小,唯有一峯。多出赤鹽,色如赤石,白鹽、黑鹽及白石鹽等,異域遠方以之為藥。人性剛烈而質直,數鬬諍,多誹讟。學不好博,深信佛法。伽藍數百所,僧徒萬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抵懈怠,性行弊穢,其有精勤賢善之徒,獨處閑寂,遠迹山林,夙夜匪懈,多證聖果。天祠三十餘所,異道雜居。王,戍陀羅種也,性淳質,敬佛法。如來在昔頗遊此國,故無憂王於聖迹處建窣堵波數十所。烏波毱多大阿羅漢屢遊此國,演法開導,所止之處,皆旌遺迹,或建僧伽藍,或樹窣堵波,往往間起,可略而言。
信度河側千餘里陂澤間,有數百千戶,於此宅居,其性剛烈,唯殺是務,牧牛自活,無所係命。若男若女,無貴無賤,剃鬚髮,服袈裟,像類苾芻,而行俗事,專執小見,非斥大乘。聞之耆舊[2]曰:昔此地民庶安忍,但事凶殘,時有羅漢愍其顛墜,為化彼故,乘虛而來,現大神通,示稀有事,令眾信受,漸導言教,諸人敬悅,願奉指誨,羅漢知眾心順,為授三歸,息其凶暴,悉斷殺生,剃髮染衣,恭行法教,年代浸遠,世易時移,守善既虧,餘風不殄,雖服法衣,嘗無戒善,子孫奕世,習以成俗。
從此東行九百餘里[3],渡信度河東岸,至茂羅三部盧國。(西印度境。)
茂羅三部盧國
茂羅三部盧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居人殷盛,家室富饒。役屬磔迦國。土田良沃,氣序調順。風俗質直,好學尚德。多事天神,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多已圮壞,少有僧徒,學無專習。天祠八所,異道雜居。有日天祠,莊嚴甚麗,其日天像鑄以黃金,飾以奇寶,靈鑒幽通,神功潛被,女樂遞奏,明炬繼日,香花供養,初無廢絕。五印度國諸王豪族,莫不於此捨施珍寶,建立福舍,以飲食醫藥給濟貧病。諸國之人來此求願,常有千數。天祠四周,池沼花林,甚可遊賞。
從此東北行七百餘里,至鉢伐多國。(北印度境。)
鉢伐多國
鉢伐多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居人殷盛。役屬磔迦國。多旱[1]稻,宜菽[2]、麥。氣序調適,風俗質直,人性躁急,言含鄙辭。學藝深博,邪正雜信。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四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天祠二十,異道雜居。
城側有大伽藍,僧徒百餘人,並學大乘教,即是昔慎那弗呾羅(唐言最勝子。)論師於此製瑜伽師地釋論,亦是賢愛論師、德光論師本出家處。此大伽藍為天火所燒,摧殘荒[A1]圮。
從信度國西南行千五六百里,至阿點婆翅羅國。(西印度境。)
阿點婆翅羅國
阿點婆翅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號朅䶩溼伐羅,周三十餘里。僻在西境,臨信度河,鄰大海濱。屋宇莊嚴[1],多有珍寶。近無君長,統屬信度國。地下溼,土斥鹵,穢草荒茂,疇壟少墾,穀稼雖備,菽[2]、麥特豐。氣序微寒,風飇勁烈。宜牛、羊、橐駝、騾畜之類。人性暴急,不好習學。語言微異中印度。其俗淳質,敬崇三寶。伽藍八十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十所,多是塗灰外道之所居止。城中有大自在天祠,祠宇彫飾,天像靈鑒,塗灰外道遊舍其中,在昔如來頗遊此國,說法度人,導凡利俗,故無憂王於聖迹處建六窣堵波焉。
從此西行,減二千里,至狼揭羅國。(西印度境)。
狼揭羅國
狼揭羅國,東西南北各數千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號窣㝹[1]黎溼伐羅。土地沃潤,稼穡滋盛。氣序風俗,同阿點婆翅羅國。居人殷盛,多諸珍寶。臨大海濱,入西女國之路也。無大君長,據川自立,不相承命,役屬波剌斯國。文字大同印度,語言少異。邪正兼信。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數百所,塗灰外道,其徒極眾。城中有大自在天祠,莊嚴壯麗,塗灰外道之所宗事。
自此西北,至波剌斯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見。舊曰波斯,略也)。
波剌斯等三國
波剌斯國,周數萬里。國大都城號蘇剌薩儻那,周四十餘里。川土既廣,氣序亦異,大抵溫也。引水為田,人戶富饒。出金、銀、鍮石、頗胝、水精、奇珍、異寶,工織大錦、細褐、𣰰毹之類,多善馬、橐駝。貨用大銀錢。人性躁暴,俗無禮義。文字、語言異於諸國。無學藝,多工伎,凡諸造作,鄰境所重。婚姻雜亂,死多棄屍。其形偉大,齊髮露頭,衣皮褐,服錦㲲。戶課賦稅,人四銀錢。天祠甚多,提那跋外道之徒為所宗也。伽藍二三,僧徒數百,並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法。釋迦佛鉢在此王宮。國東境有鶴秣[1]城,內城不廣,外郭周六十餘里,居人眾,家產富。
西北接拂懍國,境壤風俗,同波剌斯,形貌語言,稍有乖異,多珍寶,亦富饒也。
拂懍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寶貨,附拂懍國,故拂懍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皆不舉也。
自阿點婆翅羅國北行七百餘里,至臂多勢羅國。(西印度境。)
臂多勢羅國
臂多勢羅國,周三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居人殷盛,無大君長,役屬信度國。土地沙鹵,寒風淒勁。多菽[-1]、麥,少花果。而風俗獷暴。語異中印度。不好藝學,然知淳信。伽藍五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二十餘所,並塗灰外道也。
城北十五六里大林中,有窣堵波,高數百尺,無憂王所建也。中有舍利,時放光明。是如來昔作僊人,為國王所害之處。此東不遠有故伽藍,是昔大迦多延那大阿羅漢之所建立。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處,建窣堵波以為旌表。
從此東北行三百餘里,至阿軬荼國。(西印度境)。
阿軬荼國
阿軬荼國,周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無大君長,役屬信度國。土宜稼穡,菽[1]、麥特豐,花果少,草木疏。氣序風寒,人性獷烈。言辭朴質,不尚學業。然於三寶,守心淳信。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五所,並塗灰外道也。
城東北不遠,大竹林中,伽藍餘址,是如來昔於此處聽諸苾芻著亟縛屣。(唐言靴。)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基雖傾陷,尚高百餘尺。其傍精舍,有青石立佛像,每至齋日,或放神光。次南八百餘步林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昔日止此,夜寒,乃以三衣重覆,至明旦,開諸苾芻著複納衣。此林之中有佛經行之處,又有諸窣堵波,鱗次相望,並過去四佛坐處也。其窣堵波中有如來髮、爪,每至齋日,多放光明。
從此東北行九百餘里,至伐剌拏國。(西印度境)。
伐剌拏國
伐剌拏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居人殷盛,役屬迦畢試國。地多山林,稼穡時播。氣序微寒,風俗獷烈。性忍暴,志鄙弊。語言少同中印度。邪正兼崇,不好學藝。伽藍數十,荒圮已多,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大乘法教。天祠五所,多塗灰外道也。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如來在昔於此說法,示教利喜,開悟含生。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處。
聞諸土俗曰:從此國西接稽薑[1]那國,居大山川間,別立主,無大君長。多羊、馬,有善馬者,其形殊大,諸國希種,鄰境所寶。
復此西北,踰大山,涉廣川,歷小城邑,行二千餘里,出印度境,至漕矩吒國。(亦謂漕利國。)
校注
[0807001] 倳金陵本作「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二)作「倳」,今據改。 [0807002] 子女建本作「女子男子」;古本作「男女」;中本作「女男」。 [0807003] 子女建本作「女子」。 [0807004] 故師子國建本作「故執師子國」。 [0808005] 遇古本作「適」。 [0808006] 遇同上。 [0809007] 海金陵本作「舟」;他本皆作「海」,今據改。 [0810008] 數百所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作「百所」。 [0811009] 三建本、古本作「二」。 [0811010] 乃中本作「乃多」。 [0811011] 晝夜古本作「盡夜」。 [0811012] 式修供養此下明北藏本及以後之徑山本等加入如下一段:「僧伽羅國,古之師子國,又曰無憂國,即南印度。其地多奇寶,又名曰寶渚。昔釋迦牟尼佛化身名僧伽羅,諸德兼備,國人推尊為王,故國亦以僧伽羅為號也。以大神通力,破大鐵城,滅羅剎女,拯恤危難。於是建都築邑,化導是方,宣流正教,示寂留牙,在於茲土。金剛堅固,歷劫不壞,寶光遙燭,如星粲空,如月炫宵,如太陽麗晝。凡有禱禳,應答如響,國有凶荒災異,精意懇祈,靈祥隨至。今之錫蘭山,即古之僧伽羅國也。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飾以眾寶,暉光赫奕,累世相承,敬禮不衰。今國王阿烈苦柰兒,鎖里人也,崇祀外道,不敬佛法,暴虐兇悖,靡恤國人,褻慢佛牙。大明永樂三年,皇帝遣中使太監鄭和,奉香花往詣彼國供養。鄭和勸國王阿烈苦柰兒敬崇佛教,遠離外道。王怒,即欲加害。鄭和知其謀,遂去。後復遣鄭和往賜諸番,并賜錫蘭山國王,王益慢不恭,欲圖害使者,用兵五萬人,刊木塞道,分兵以劫海舟。會其下預泄其機,鄭和等覺,亟回舟,路已阸絕,潛遣人出舟師拒之,和以兵三千,夜由間道攻入王城守之,其劫海舟番兵乃與其國內番兵四面來攻,合圍數重。攻戰六日,和等執其王,凌晨開門,伐木取道,且戰且行,凡二十餘里,抵暮始達舟。當就禮請佛牙至舟,靈異非常,光彩照曜,如前所云,訇霆震驚,遠見隱避,歷涉巨海,凡數十萬里,風濤不驚,如履平地,獰龍惡魚紛出乎前,恬不為害,舟中之人皆安穩快樂。永樂九年七月初九日至京師,皇帝命於皇城內莊嚴旃檀金剛寶座貯之,式修供養,利益有情,祈福民庶,作無量功德。」 [0812013] 䮚金陵本作「𩜁」;各本皆作「䮚」,今據改。 [0812014] 即古本作「此」。 [0816001] 耆舊金陵本作「先志」;建本、古本、中本作「耆舊」,今據改。 [0816001-1] 摧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建本、中本作「推」。 [0817002] 之耆舊金陵本作「諸先志」;建本、古本、中本作「之耆舊」,今據改。 [0818001] 訶麗本作「醯」;石本作「𮡈」。 [0819002] 志建本、古本、中本作「記」。 [0819003] 之耆舊金陵本作「諸先志」;建本、古本、中本作「之耆舊」,今據改。 [0820004] 愛金陵本作「受」;他本皆作「愛」,今據改。 [0820005] 內外建本、古本、中本作「空有」。 [0821001] 三百里磧砂本、徑山本作「三百餘里」;麗本作「三日」。 [0822001] 千古本作「十」。 [0822001-1] 加金陵本作「伽」;他本皆作「加」,今據改。 [0822002] 西北行建本作「西行」。 [0823001] 境石本、建本、古本、中本、作「鏡」。 [0825001] 三麗本作「二」。 [0825001-1] 粟麗本作「宿」。 [0826002] 之耆舊金陵本作「諸先志」;古本作「諸耆舊」;建本、中本作「之耆舊」,今據改。 [0826003] 九百餘里建本無「九」字。 [0827001] 旱麗本作「早」;建本作「卑」。 [0827002] 菽麗本作「宿」。 [0828001] 莊嚴建本、古本作「壯麗」;中本作「壯嚴」。 [0828002] 菽麗本作「宿」。 [0829001] 㝹麗本作「菟」。 [0830001] 秣石本作「秼」;建本、中本作「林」。 [0830001-1] 菽麗本作「宿」。 [0831001] 菽麗本作「宿」。 [0832001] 薑麗本作「畺」。【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3 冊 No. 80 大唐西域記(校點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