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成佛之道(增注本)

第二章 聞法趣入

上來歸依三寶歸依以後應該『多聞正法』這才能趣入佛道有以為佛法在乎修行聽法有什麼用豈不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一向多聞未全道力』[1]不能免脫摩登伽女之難嗎不知道阿難尊者問題在『一向多聞』而並不是聞一切聖典都說修學佛法非聞法不可如什麼都不聞怎麼會知道了生脫死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怎麼知道有向上一著怎麼知道這是佛教正法如一切都不聽不聞連歸依三寶也不會呢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這是聖典中讚歎聞法功德頌[2]可說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聞法而來說到『聞法』龍樹菩薩說由三處聞從佛聞法從佛弟子聞法從經典聞法[3]從佛及弟子聞法是親聞語言的開示所以經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4]不過釋迦如來涅槃以後我們只能從佛弟子聞法了雖然十方諸佛——東方藥師西方彌陀佛等現在說法但對於此時此地的我們除非已經聞法修行到相當程度是不可能親聆佛說的從經典聞法就是自己『以古為師』從閱讀經論中去了解佛法所以從佛弟子聞法或者閱讀經教都稱為聞法學佛法就從此下手

多聞正法略說有四類功德「由」於聽「聞」正法能「知」道「諸法」什麼是諸法如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等聽了才知道這一切知道應該修集或者應該捨棄法是合法的意義——善聽了佛法就知種種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學「由」於聽「聞」正法能「遮」止「眾惡」——或是內心的惡念或是見於身語的惡行如聽聞了正法知道什麼是惡的有什麼惡果就能將惡心息下來遮止惡心的現起「由」於聽「聞」正法能制「斷」種種「無」意「義」事有些外道雖有求解脫心卻誤入歧途修種種苦行——不食不臥裸形等以為修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們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來教導學眾這些苦行佛名之為無義就是毫無意義的自找苦吃的愚癡事聽聞了佛說的正法自然就遠離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由」於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解脫這樣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聽聞而能得到嗎

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

佛在開示正法時總是告誡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因為如聽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了現在舉兩個譬喻來說明聽法時應離去的三種過失

初喻「如」在天下雨時以應量「器」——鉢或杯盆等承「受於」雨「水」「應離」去「三種」過「失」如將鉢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進去如鉢或杯中有穢汁毒素那即使受到了水不但無用而且還會害人如鉢或杯有了裂縫那即使清淨無毒也還是漏得一無所有這如聽法的人如不注意不專心(如倒覆)那聽了等於沒有聽雖然專心聽可是心有成見有懷疑有邪執(如有穢汁毒素)那對於聽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會引發邪見毀法的罪惡心中雖沒有成見疑惑可是內心散亂事務怱忙不久還是忘得一乾二淨像這樣的聽法——有了三種過失那就不能得聞法所應得的功德所以說應該「諦聽」應該「善思」應該善「念」

第二喻「如」在「地」上種「植」穀豆等「種」也有三失落在砂石上那是不會發芽的落在荊蔓叢生的土內即使能發芽也無法生長不久就枯萎了落在肥沃的土上沒有莠草障礙可是沒有深藏在土內不久就被鳥雀啄去了如播種而如此有什麼收穫呢聽聞佛法也如此聞法——聞熏習就是出世心法種但如不注意領受或領受而與雜染心相雜或心雖清淨而是不久又遺忘了——如這樣的聞法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聞法而求有利益必須離去三種過失好好的聽聞思惟憶念才得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當聽法的時候要用什麼態度來接受佛法呢釋迦佛說眾生身有三病——老心有三病——貪如來為此而出世[5]換言之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護病者——三寶的出現世間是為了救濟眾生身心重病的所以聽聞佛法的應該有這樣的觀想「病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就為身心重病所纏繞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無窮自身有重病所以有憂苦這是必須確定認識的如不覺得自己有病或覺得有病而不肯求醫藥那就與佛法無緣了「醫」想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醫治佛弟子——說法師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醫所以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如病人的信賴醫師禮聘醫師一樣「藥想」醫生治病不是讀讀藥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療的針藥說法師也如此開示教導修行方法要依著法藥去服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則如讀藥方而不服用那有什麼用呢如經上說『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療自體病[6]「殷重療治想」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幸遇良醫良藥也要久服法藥才能見效可是有些學眾希望立刻見效少少修習還不能解脫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來這樣的不能勵力進修那還有什麼希望呢

佛法不是知識的傳授更不是作為娛樂的消遣品佛法是認清自己有病而求良醫法藥的所以「隨」所聽「聞」的正法應痛下決心「如」所「說」而努力修「行」「佛」曾「說」過我說的「法」「如鏡」子一樣[7]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這麼說就得觀察自己有沒有種種過失種種功德如有過失就應該慚愧懺悔遠離過失如沒有過失應生歡喜心如觀見自己有功德應該生歡喜心如沒有功德應努力去修習總之聽聞佛法是作為自己修持的準繩聽法而能見於實行這是最重要的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正法雖可以從經典去了解但主要還是要從說法師去聽聞法師的開導比起自己閱誦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為了要「趣入正法」進求佛道「應」該「親近善士」——善知識尤其是大乘善知識佛曾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8]說為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這可見親近善知識的重要了

怎樣才算是善知識呢這不是因為他徒眾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場中多知多識因為他有「證」德指三學修證——善戒清淨成就定成就觀慧成就「教」德深入經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導引學眾進修大乘正道「達實性」實性是正法的別名這或者由現證慧通達或是從聞思教理得通達「悲愍」有慈悲心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能清淨(為利益眾生)說法「巧為說」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為眾說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識了可是末法時代全德的善知識是難得遭遇的而修學佛法卻又不能沒有師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經上說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親近[9]《涅槃經》說『四依』——四種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初依人雖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已能通達佛性義十六分之一[10]總之末世善知識難逢如於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也就不妨如法親近了

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

無論是全德的善知識少分功德的善知識如不能如法親近都不能得應得的功德所以對於善知識要「觀」察他的功「德」「莫觀」察他的過「失」如聽受善知識的教導或從舉止動靜待人接物處去學習只要有一分長處就注意他的長處而修學這樣雖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識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觀功德專在善知識的缺點上著想不是這樣不對就是那樣不夠那雖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識也毫無利益因為全德善知識也不能一切圓滿沒有一些缺點的所以親近善知識應隨時提醒自己來這裡做什麼不是為了尋求知識的過失而是想學習師長的長處能這樣就到處有師長可親近隨處都能得益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11]也就是這個意思

親近善知識扼要的說要「隨順」師長的意旨使師長歡喜切「莫違逆」師命就是師長有所呵責也應受責不可生嫌恨心恚惱心怎麼能使師長歡喜呢要隨力供養種種財物為師長服勞務照著師長的開導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親近善知識完滿的表現『尊師重道』的精神假使師長要你作種種非法呢那是不應該隨順的但應該婉轉的說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學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師長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經上說『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12]

某次如來讚歎善知識的功德阿難說『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佛說」『莫作是言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13]阿難的意思親近善知識那清淨梵行可說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完成佛是怎樣的重視善知識所以「學者」「應」該「尊敬」供養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的功德《華嚴經》等都說得非常詳明

離彼三途苦不生長壽天佛世生中國根具離邪見

古人說『善知識難遇佛法難聞[A1]遇到這難得的良好機緣切莫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得聞佛法要離八難才得要脫「離」地獄傍生餓鬼——「三途」的「苦」報如生在這三惡道中就沒有聽法的機緣了雖然大力鬼王龍王等也有來聽法的但是機緣太少而且還不能出家受戒隨佛修行要「不生」在「長壽天」中無色界有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色界有無想天壽命都極長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這些都是沒有機緣聽法的據《增一阿含經八難品》說凡是生天的都稱長壽天都是難得聞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諸天下不墮三途唯有人身才能逢此難逢的佛法不過生得人身也還要五生逢「佛世」——佛出世與佛法住世的時代如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法衰滅以後那人身也無緣聞法修行了還要「生」於「中國」中國對邊地而說凡有佛或僧眾弘揚佛法的地方就是中國反之便是邊地如生長邊地沒有佛法那雖然與佛同時也不能聞法修行還要六「根具」足如眼盲耳聾舌不能說話心狂或闇鈍到不能明了事理那雖然佛世生在中國也是徒然了雖沒有上來所說的障難可是生長邪見家或是生長外道教區外道家庭或是顛倒邪見久習成性那也還是與佛法無緣所以說「離邪見」這八事平常稱為八難是學佛的障難依梵語應譯為『八無暇』就是八種沒有修學佛法的時機這樣我們不落八難是應該怎樣的歡喜呀

生死流轉中人身最難得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

有人把人生看得太無意義了或是知能低或是環境壞於是自怨自恨自虐不能發心來修學佛法不知道在這「生死流轉」的五趣「中」「人身」是「最」為「難得」的這是希有難得的機會如看輕自己而空過了實在是太不值得人身的難得可從兩方面說在生死流轉中生惡趣的多如大地土生善趣的少得如爪上的灰塵生善趣的如生天上就長期受樂等到從天殞沒又是墮落的多所以人身的難得譬如盲龜的浮沈大海中海中飄著一塊木板中間有一孔盲龜伸出頭來恰恰在木孔中這是怎樣的難以遇到流轉生死而得到人身也是這樣的不容易

還有人身雖有種種苦痛不如意事但實是很難得的據經上說人的「憶」念「梵行」「勤勇」——「三事」不但不是三惡道所及還「勝」過「諸天」多多[14]人能憶念過去保存歷史的經驗因而人類的思考力推理力特別發達這叫做憶念勝人能不計功利克制自己修習梵行——清淨行使自己的身心清淨合理有利於人群等為了這克己犧牲都願意人類的道德精神非常偉大叫做梵行勝人類為了達成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難精勤勇猛的做去非達到目的不止這叫勤勇勝儒家說智仁勇為人類的三達德與佛說大體相同所以人為眾生中最可寶貴的成賢成聖成佛作祖都是尊重此人類的偉大而努力向上所作成的經上說如諸天命終其他的天就說『願得生於安樂趣中』他們所仰望的樂土就是人間人身還是諸天所仰望的樂土怎麼生而為人反倒自怨自卑空過此生呢

難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寶山垂手歎空歸

人身「難得」「今已得」到了那應該怎樣的歡喜把握這難得的時機「精勤」的「修」習正「法行」呢生命是無常的經說『人命在呼吸之間』[15]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將來趁此大好時光在佛法門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於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過一生等到一息不來於佛法中還是一無所得如「入寶山」見種種奇珍異寶卻不知急急的揀取受用等到時間到了離開寶山這才「垂」著一雙「手」徒然的懊悔慨「歎」「空」空的「歸」去生前不努力臨死徒傷悲這有什麼用呢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而發心」來修學由於眾生的根性不同一味的佛法也就「隨機」差別而「成」為種種「差別」了說到發心就是立定志願所作所行以所願為目標而前進發心並不是偶然的起心動念要發起信願達到堅定

如來或大菩薩說法時如聽者為一人那當然應機說法適合聽者的根性授以淺深不同的法門如在大眾中如來有不可思議的神力所以在聽眾聽起來都各以為佛說他能懂的語言說他要聽的法門所以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16]在這種情形下不妨說聞到什麼法門自己便是適應於這種法門的根機了可是一般說法師不易有『一音說法』[A2]的能力也不一定有識別根機的能力那只有弘揚自己所解所行或大多數能解能行的法門聽眾聽到這樣法門便不一定是適應這一法門的根性了有的從經典去聞無論是隨手取來或是循序而讀或是聽人說而選讀都不能說遇到什麼就是什麼根機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國從前禪宗盛行幾乎到處如此你能說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國從前都是頓悟的根性嗎所以自己是什麼根性主要依自己所發的心願而定切不要讀誦受持某種法門便自以為是什麼根機了從前西藏有一喇嘛修習成佛的密法結果卻證了聲聞果有人以此事問善知識善知識說修密法而證小果總算還好還有修習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執什麼法門是大是妙還是檢點自己的發心要緊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關於向上的發心修學真是萬別千差說不能盡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類增上生心出離心菩提心這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下士中士上士[17]

佛法中「下」品人(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間是上品)的發心是「求增上生」心什麼叫增上生就是來生所得的果報比起今生來要增勝一些上進一些例如相貌壽命名譽財富權位眷屬知識能力身體的健康家庭的和樂朋友的協助等這一切都希望來生比今生好得多在佛法中這是不徹底的但卻是正當的因為這確是以正當的方法求向上的進步這裡面還分為二類願生人間願生天上這種人天乘根性求「現」生「樂」更求「後」生「樂」因為依佛法修持能得現生安樂來生也能得善報不過在某種情形下但求後生福樂就是現生刻苦一些犧牲一些也未嘗不可所以現生樂而後生樂的最為理想不得已現生苦而後生樂也不要緊至於現生享受而來生受苦或者現生冤枉受苦而來生苦痛無邊那不屬於如來正法而是顛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樂為目標因此發心為此而修行都屬於佛法的下士凡發此增上生心那縱然修持出世法也不過人天福報反之如有此願而卻造作種種惡行那是業力強大下墮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發」的是「出離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報雖說不落惡道而且是向上進步但進步又進步終究在三界以內流轉並不能到達究竟地步如生天的從欲界而色界從色界而無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再也不能上進一旦業力享盡又開始墮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覺得『三界無安猶如火宅』[A3]而發起出離三界生死的志願能這樣發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脫生死得「涅槃」的「解脫樂」解脫樂是從離去煩惱而得到的與世間樂的樂極生悲樂去苦來完全不同這是徹底了脫生死不再流轉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徹底究竟得多這裡面又分二類聲聞乘緣覺乘合稱為『二乘』發心與結果大體相同上面說過發出離心的雖修大乘勝法而充其量也不過證得小果反之如發出離心而不修出離行或者造作非法惡行那又是業力勝過願力連人天善報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發的是大「菩提心」梵語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如來果位的一切功德稱為『無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覺為中心而統攝一切功德的發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願中士的出離心雖說是究竟的但還不夠高尚這猶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裡如有人不顧一切盡力游登岸上望著水中的難友們無動於衷自己舒適的躺下來休息從脫險來說那人是成功的從人類的德性來說這人是不圓滿的所以有人不願獨善其身不願個己解脫而發願來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與一切眾生同登彼岸但這要怎樣才有可能呢唯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願佛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才能徹底的救度眾生這樣就以佛為榜樣而發成佛的大志願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了修菩薩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圓滿時——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本著這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目標而發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發心上上品人希望學佛同人大家能以此為目標而修行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佛法雖有下上法的分別但從究竟的意義——一切無非成佛之道的立場來說這不是獨立的不相關的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係如圖

       ╭────╮       │一大乘法│       │ (上)│     ┌─┘----└─┐     │  三乘共法  │     │   (中)  │   ┌─┘--------└─┐   │    五乘共法    │   │     (下)    │   ┴────────────┴

這一三層的高塔由底層到最高層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從相依來說依底層為基礎才能建立中層依(下)中層為基礎才能建立上層如一心想建最上層而不從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脫空妄想永不成就這樣在佛法的三類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這如龍樹菩薩說『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18]決定勝就是中上的究竟解脫法這一次第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諸佛常法』提婆菩薩也說『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19]遮非福是離惡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斷一切見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能知這一先後次第才能於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薩又說『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20]

從相攝來說如三層塔的建立有中層就有下層有最上層就一定有中下層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攝」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攝得「下」士法如《法華經》中說二乘為三百由旬大乘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攝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這一相攝的見地為貫攝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須的太虛大師稱下士法為五乘共法中士法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稱下士法為共下士道中士法為共中士道這一『共』字就是漢藏智者不謀而合的正見也就是相依相攝的標幟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從適應眾生來說佛法是「隨機」方便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說有「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別「異」根機不同法門當然也有不同了然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歸」宗究「極」「唯」有「一」乘或「大」乘這不是說一切眾生都要成佛歸根結底有一乘法就得了這是說從佛法歸於究極的立場說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聲聞乘(中士)的修出離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華會上認為這是方便說其實就是大乘法所以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21]《大智度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22]又如《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23]一香一華的供養一舉手一低頭的敬禮一稱佛名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歸大乘的立場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與大乘有些人覺得不同其實是一樣的如《法華經》及《勝鬘經》都說一乘法有時也就稱為大乘不過大乘一名多用在與二乘相對處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說明上同樣的情形如著重因位就稱為菩薩乘如著重果德就名為佛乘這只是隨義而立名不同在修學佛道的全體歷程上都先後貫攝而沒有勝劣的差別

不滯於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

佛法的始終次第上來已簡略說明所以修學佛道「不」應該「滯」留「於中」「下」士的歷程上如滯留於中士下士法就成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來說法的本意了如從新竹來福嚴精舍停滯在半路上雖說風景幽美但不登觀音坪不到福嚴精舍怎能見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發菩提心以成佛為目標也就「不」應該捨「棄中」士及「下」士法因為這一切都是菩薩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門有些人求高求妙以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棄捨了三百由旬怎能到達五百由旬的寶所呢因此經歷菩提正道的修學者要「圓」滿貫「攝」一切——中下法而同「向」於「佛乘」切「不」可好高騖遠談玄說妙在一味的無邊法門中橫生枝節以致「謗於正法」毀謗正法有兩類人以為某經某法不是佛法這類謗法可說人人都能發覺知道遠離有人以為我是大根機不需要中下法有以為因果善惡等法門為下愚人說與我無關有以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經(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經某佛某咒就等於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有以為只要真實修行不要聞思經教這些人可說是異途同歸都是捨棄了無邊經典捨棄了無邊行門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盡在於此這在他們個人愚癡錮蔽似乎過失還小而對於佛法的弘揚卻成為大障礙這一類的毀謗正法由於不識佛法綱宗論上說『無慧之信增長愚癡』[A4]愚癡是怎樣可怕呀


校注

[005500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大正一九一〇六下) [005500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引《聽聞集》頌(卷一九頁上 [0055003] 《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六上) [005600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大正一九一三〇下) [0059005]見《雜阿含經》卷四六(大正二三三九下)癡與老見《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下) [0059006]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引經(一一頁上) [0060007]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一一頁下) [0061008]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二(大正二六四五八中) [0061009]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所引《妙臂請問經》(一五頁下) [0062010] 《大般涅槃經》卷六(大正一二六三九中) [0062011] 《論語述而》 [006301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引經(二二頁上) [0063013] 《雜阿含經》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五中) [006601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引經(大正二七八六七下) [0067015] 《四十二章經》(大正一七七二四上) [0068016]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大正一四五二八上) [0069017] 《瑜伽師地論》卷六一(大正三〇六四三下) [0073018]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四〇頁下) [0074019]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四〇頁下) [0074020]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四〇頁下) [0075021] 《妙法蓮華經》卷三(大正九二〇中) [0075022] 《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二五五五五上) [0075023] 《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九九上)
[A1] 《大方禪師語錄》卷1(CBETA, J36, no. B366, p. 830, c5)
[A2] 《雜寶藏經》卷8(CBETA, T04, no. 203, p. 488, c4)
[A3]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4, c22)
[A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CBETA, T27, no. 1545, p. 26, c20-21)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