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成佛之道(增注本)

自序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的正確的內容由於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但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項觀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項是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們的弘傳都是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以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多門或淺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還似乎是矛盾的適應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萬花筒一樣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由於眾多的教說有內在的關聯性常從一端而說到其他如衣服一樣提起衣領(當然這是最適當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體但在一般人對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一一法門的淺深次第一一法門的相互關聯每被忽略而籠統的覺得都是差不多的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以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於一切這樣不需要廣修遍學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發展起來其實是不能完滿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都在這裡有的不能完滿的總持佛法對自己多少理會的法門讚揚到極點覺得這是最殊勝的最究竟的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總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佛法的統貫條理對於一般信眾的持行來說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弘傳佛法的大德們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這才能應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對於這天臺與賢首宗是有功績的因為臺賢大師們統攝了全部佛法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歷程顯出彼此間的差別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這難怪過去學教的法師不是天臺四教就是賢首五教了但臺賢的重心在圓教直入圓教才是臺賢大師們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這如太虛大師說「賢台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用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A1]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對「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A2]的全體佛教虛大師給以非常的讚仰這樣的圓滿佛教應該是值得積極弘揚的佛教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A3]——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勝過世間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經者對於佛的「端正法」總是略而不詳古典阿毘曇還以五戒為首而後起的阿毘曇也就不見了這種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對於這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隻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佛(及古德們)這才對於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

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這一直到民國四十三年在臺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編一面講但為了事緣特別是大乘部分非常的簡略四十六年秋把過去編的偈頌修正補寫為女眾佛學院講說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刪補開始為自己所編的偈頌寫下簡單的解說去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才全部脫稿算起來已經過六個年頭了這部二十萬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說本書的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為序

成佛之道(偈頌)

第一章 歸敬三寶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殺欲天耽諸欲獨梵依慢住亦非歸依處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正法以為身淨慧以為命智月朗秋空禮佛兩足尊
三世佛無量十方佛亦爾悲願來濁世禮佛釋迦文
智圓悲無極斷障無餘習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別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無人彼岸林泉樂禮法離欲尊
正法妙難思善淨常安樂依古仙人道能入於涅槃
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為本事和或理和禮僧眾中尊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至心修供養時念諸勝利
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不由餘歸依得樂得安隱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第二章 聞法趣入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
離彼三途苦不生長壽天佛世生中國根具離邪見
生死流轉中人身最難得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
難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寶山垂手歎空歸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不滯於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

第三章 五乘共法

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所說正見者人生之正觀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
善行不善行佛子應諦察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
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復隨憶念
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生死常相續聖者得解脫
凡聖縛脫異深信勿疑惑流轉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大地獄極熱近邊遍遊歷八寒及孤獨是諸苦中極
旁生種種異吞噉驅使苦餓鬼常饑渴不淨以為食
悉由三不善惡行之所感人中苦樂雜升沈之樞紐
人本誤鬼本習俗謬相沿天趣初欲界色及無色界
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
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極若時能行善而未作善業
一旦苦果臨爾時復何為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勤修三福行願生佛陀前依資具得樂依施得資具
故佛為眾生先讚布施福施以捨以利由悲由敬別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施應如法施勿隨至怖報
求報及習先希天要名等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
以己度他情莫殺莫行杖勿盜勿邪淫勿作虛誑語
飲酒敗眾德佛子應受持五戒盡形壽眾福之所歸
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不殺盜邪淫不妄語兩舌
不惡口綺語離貪瞋邪見諸善之根本佛說十善業
人天善所依三乘聖法立欲樂不可著散亂多眾苦
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為樂調攝於三事心一境名定
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
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布施多雜染禪定向獨善
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
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
見佛時聞法何憂於退墮

第四章 三乘共法

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於解脫道
隨機立三乘正化於聲聞解脫道遠離苦樂之二邊
順攝樂行者在家修法行順攝苦行者出家作沙門
此或樂獨住或樂人間住或是隨信行或是隨法行
雖復種種性同修出離行佛說解脫道四諦與緣起
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苦集與滅道是謂四聖諦
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生老與病死總由五蘊聚
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
此復由六處取境而生識或六界和合世間苦唯爾
苦生由業集業集復由惑發業與潤生緣會感苦果
業有身語意善惡及不動業滅如種習百千劫不失
隨業感生死不出於三界煩惱貪瞋癡不善之根本
癡如醉如迷瞋重貪過深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
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苦集相鉤纏死生從緣起
佛說十二支如城如果樹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緣識有名色從是有六處
根境相涉觸從觸生於受緣受起於愛愛增則名取
因是集後有生老死相隨滅應滅於惑惑滅則苦滅
解脫於癡愛現證寂滅樂能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
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初增上尸羅心地淨增上
護心令不犯別別得解脫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說
出家戒類五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於中具足戒戒法之最勝殷重所受得護持莫失壞
極重戒有四淫行不與取殺人大妄語破失沙門性
餘戒輕或重犯者勿覆藏出罪還清淨不悔得安樂
能持於淨戒三業咸清淨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
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遠離順於解脫乘
此能淨尸羅亦是定方便進修於定學離五欲五蓋
不淨及持息是名二甘露依此而攝心攝心得正定
能發真慧者佛說有七依增上慧學者即出世正見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
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又復正見者即是四諦慧
如實知四諦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
正思向於厭向離欲及滅正語業及命淨戒以為性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於彼岸
正勤遍策發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佛說諸道品總集三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此是聖所行此是聖所證三乘諸聖者一味涅槃城
通論解脫道經於種熟脫修證有遲速非由利鈍別
見此正法者初名須陀洹三結斷無餘無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進薄修斷惑三名阿那含離欲不復還
斷惑究竟者名曰阿羅漢畢故不造新生死更無緣
此或慧解脫或是俱解脫六通及三明世間上福田
明淨恒不動如日處晴空一切世間行不染如蓮華
或不由他覺從於遠離生名辟支迦佛合說為二乘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迴入於大乘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
趣入大乘者直入或迴入相應諸教法實說方便說
眾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
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發心名菩薩眾生之上首
世出世功德悉由菩薩有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
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
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
攝為三聚戒七眾所通行退失菩提心嫉慳與瞋慢
障於利他行違失大乘戒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
漸入於諸地圓滿佛功德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為利諸眾生無惜而行施下士為己施中士解脫施
利他一切施是則名大士財法無畏施難施殷勤施
聞施心歡喜勝於寂滅樂或有不應施自他及所為
施以捨心勝常修於意樂三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
三輪空相應出世波羅蜜戒斷於損他普施無所畏
失戒眾患本惡趣亦貧困持戒三善本增上決定勝
為他淨尸羅則入於大乘受持淨戒者如護於浮囊
不輕於毀犯持犯俱不著攝護於眾生菩薩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及諦察法忍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
瞋火燒善根忍則五德具施戒及安忍多為在家說
廣聚福資糧是佛色身因佛說精進度福智之資糧
無厭心如海力盡而不止推延著世樂自輕心怯弱
滿果亦難行久處於生死資糧廣無邊練心勿退屈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勝方便攝護於初心
於中殊勝者往生極樂土彌陀佛力持不退於菩提
不捨現法樂而向於菩提藥師大悲願東方現淨土
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
三乘諸勝德悉由定慧生修習止觀者應先修習止
止成觀乃成次第法如是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
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懈怠為定障信勤等對治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餘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
聖說是所緣能淨惑障者或順於正理能向於出離
大乘多修習念佛與念息念佛由意念真佛非像佛
觀相而持心善識於方便念息數隨止非風非喘氣
覺了沈與掉正知不散亂為斷而作行切勿隨彼轉
滅時正直行斷於功行失內住亦續住安住復近住
調順及寂靜次最極寂靜專注於一趣等持無作行
聖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
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是道內外共由觀成差別
般若波羅蜜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
現證由修得修復由思聞善友及多聞實為慧所依
般若本無二隨機行有別般若諸經論於此最親切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依俗得真諦依真得解脫
世俗假施設名言識所識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別
自性如何有是觀順勝義苦因於惑業業惑由分別
分別由戲論戲論依空滅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空
空故不生滅常住寂靜相法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
觀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我不即是蘊亦復非離蘊
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諸法性尚空何況於彼我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
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無我無我所內外一切離
盡息諸分別是為契真實真實無分別勿流於邪計
修習中觀行無自性分別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
止觀互相應善入於寂滅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脫
依無等聖智圓滿諸功德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
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
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現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
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
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
達無境唯識能入於真實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
畏於無我句佛又方便攝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無始習所熏名為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
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成熟眾生道佛說以四攝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初修菩提心習行十善業成就心不退入於大乘道
以諸勝解行廣集二資糧經一無數劫證入於聖位
初住極喜地生諸如來家斷除三種結施德最增勝
戒德滿清淨名為離垢地發光地忍勝慧火除諸冥
進滿修覺分燄慧見無餘難勝靜慮勝善達諸諦理
第六現前地慧勝住滅定佛法皆現見緣起真實性
常寂常悲念勝出於二乘遠行於滅定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熾然二僧祇劫滿進入不動地無相無功用
盡斷三界惑大願極清淨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現身
善慧無礙解圓淨一切力第十法雲地諸佛光灌頂
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雲菩薩所修道三祇歷十地
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三僧祇劫滿登於妙覺地
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眾生事
三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妙智佛功德
佛住於淨土十八事圓滿與諸菩薩眾受用於法樂
諸法真實義及證真實慧無變異差別是故無別乘
佛得不動身悲願化三有示淨或示穢咸令入涅槃
為除眾疲乏化作可愛城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一切諸善法同歸於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佛

成佛之道

第一章 歸敬三寶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我們以佛為理想以佛為師範不斷的向佛學習如達到了與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佛是大覺者大悲者功德圓滿者究竟無上的大聖者想從薄福無智的生死凡夫修習到這樣至高無上的佛果並不太容易這一定要修學應修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遠自淺入深到達成佛的目標所以發心學佛應該修習成佛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門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種種道福德道智慧道難行道易行道世間道出世間道聲聞道菩薩道然究竟說來並無二道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無非是『欲令眾生開入佛(之)知見』[1]所以說『一道一清淨一味一解脫』[A4]『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A5]如長江大河從發源地起有種種溪澗種種湖泊種種江河都匯入而同趣大海一樣一切法門無非是成佛之道所以《阿含經》與《法華經》中稱佛法為『一乘道』

三寶是佛法的總綱「歸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三寶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但如不能歸向三寶就不能得到無緣受用正像不進入公園的大門就不能領略林園花木的幽勝一樣所以發心學佛首先要歸依三寶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歸依要有求歸依的誠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隨波逐浪四顧茫茫在這生死邊緣見到草束浮漚也會伸手攀援聽到風響鳥鳴也會大聲呼救求救護的心情懇切萬分可說唯有此求生的念頭那時如有船隻經過抛下繩索或救生圈來還不立刻抓住盡力攀登船隻嗎求歸依的誠懇應該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樣這才能圓滿成就歸依的勝妙功德

現在就以浮沈苦海來譬說世間以眾生為本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是世間的現存事實所以佛經稱眾生為「有」每一眾生向過去看一生又一生無邊無際在沒有了脫生死以前未來也還是一生又一生沒個邊際眾生的生命流(有)無限延續如大「海」的茫「無邊際」一樣現在這一生不過生命大海中泛起的一個浪頭而已

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一世又一世在這時間推移的過程中名為「世間」眾生在世間苦多樂少樂盡苦來實在是「多憂」多「苦」所以佛說為『憂悲惱苦純大苦聚[2]充滿憂苦的眾生世間如海中的漩「流」一樣「轉」來轉去忽而上生天上人間忽而下墜地獄傍生餓鬼——三途升「起還」要沈「沒」沈沒又會浮起轉來轉去始終轉不出去這樣的流轉苦海頭出頭沒還有比這更可悲可痛的嗎人類如落在大海中隨波逐浪四顧茫茫還知道求救求護眾生浮沈生死苦海怎麼不求救求護尋求解脫自在超登彼岸呢想到這裡求歸依救護的心情油然而生自會懇到迫切起來然而「何處是」真歸「依」處何處是可恃「怙」處呢總不能亂抓草束浮漚為救生圈呀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

有的不知道求歸依有的求歸依而誤信邪師外道為什麼不求歸依死心眼兒迷著了現世的事情以為極有意義充滿福樂等到事到臨頭從金色夢中醒來時悲哀失望再也來不及了迷戀的現事很多主要的有六種

財富的「積聚」有些人以為經濟第一有了錢什麼也行得通甚至說『有錢使得鬼推磨』不知無論富有到什麼程度財富終歸要「銷」解「散」失的不要以為這是他們不會經營過分浪費財富是個人所不能自主的所以佛說『五家所共』[3]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盜賊惡王還有生了不肖的兒女財富是轉眼就完了積聚財富不但為了經營與保存引起種種憂苦有時財富更成為苦難的直接原因明末李闖入北京對一般富有的大臣宰官用夾棍與腦箍來追索金銀金銀是完了腿也斷了腦骨也破了有的連命也丟了這就是佛說盜賊與惡王的實例財富本身多憂多苦而無法保存還能說有錢就有辦法嗎

「崇高」的(名位與)權位這是一般所迷戀的在位時叱吒風雲得心應手大有一切由我的氣概然而崇高「必」然「墮落」近一些說慕尼黑時代的希特勒那還了得可是等到柏林失陷前夕也就一籌莫展只有一死了事史達林主宰蘇聯三十年一切榮耀歸於史達林可是屍骨未寒就被他的黨徒清算在佛教傳記中頂生王統一四洲上升忉利天與帝釋共同治理天宮但末了墮落人間不免憂愁而死那位自稱天地之主人類之父的天帝也還是不免墮落驢胎馬腹去崇高的地位實在是不足依怙的

親愛眷屬的「合會」或是父母兒女夫婦的會合洋溢著家庭的溫暖或是學校中的師生同學社會上的同事意氣相投互相扶助結成深厚的友情人是被稱為社會的動物能有親人益友共住合作這是極理想而又安心的事然而由親愛的而變為冤家這姑且不說不論是怎樣的親愛共住總「要當」來分「離」的一旦生離死別到來抛下父母丟下妻兒孤苦悽惶的各奔前程誰還顧得了誰呢

生存經驗告訴我們凡是「有生」的「無」有「不死」的死亡的事實鐵一般的到處都是可是人類對於自己總好像是不會死的生存一切才有意義於是為名為利爭取一切來屬於自己就是口頭說到要死而對人對事還是毫不覺悟『人生不滿百常有千歲憂』這是顛倒的『不死覺』[A6]永生與長生的邪見都由此而來然而你真聽說有不死的嗎——上面四句是有名的四非常偈

「國家」的繁榮國家對於我們可說是安全的保護者國家的強盛繁榮對於國民的安樂與自由是有密切關係的因此有的以為只要國家強盛我們便有了著落可是國家的強盛不一定等於自己(自己的家)的安樂不但政治上的派系起伏不完全以是否忠於國家為標準而國家一直在一治一亂的流轉中「治」平而「還」為紛「亂」中外歷史是無可置疑的實證所以以國家為唯一依怙是不正確不安全的

社會進步有的以為人是社會的動物社會的文明一直在進步中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義何必為個己著想求覓空虛的歸依這是見群體而不見個己的偏見社會文化的進步姑且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然人類社會的活動依於所住的「器界」(我們住的世界——地球)是不能離開這一據點的(即使轉移到另一世界也還是一樣)但器世界是在凝「成」而「復毀」壞壞了又成立的流轉過程中請設想一下地球一旦壞了那時的人類文明——人生的真正意義何在以社會進步為人生真正意義的人物才是真正空虛的幻想者

總之一般人不能引發求歸依的熱心是由於迷惑了眼前的短暫意義在人「世間諸」般「可樂」事上生起錯覺經上面一一的論究證明了這些「無」有一「事」是真正「可依怙」的一切都是非常非樂那什麼才是可歸依處呢

鬼神好凶殺欲天耽諸欲獨梵依慢住亦非歸依處

知道求歸依了可是又每為外道邪宗所誤歸依的對象不但是依賴他也是以他為典型而效法他就是沒有這種自覺的心境也是會受熏染的所以這是不能不謹慎的歸依的宗教對象形形色色現在略說三類從他們的缺點中說明他不是真正的可歸依處

「鬼神」照中國的說法天神地祇人(死為)鬼人死而有功德的也成為神這是各式各樣的風神雨神山神水神土地神五穀神山精木怪魑魅魍魎《易經》所說的『精氣為物(即魅)遊魂(指無人祭祀的孤魂)為變』[4]都是據佛經說鬼是餓鬼神是四大王眾天所統攝的主要是夜叉羅剎那伽(龍)摩睺羅伽(蟒神)迦樓羅(金翅鳥)等或是大力鬼王或是高等畜生還有基督教所傳的魔鬼(大龍蛇)鬼靈生著翅膀的天使等這些鬼神確有一些功德有一些神力也有向善而為高級天服役的在某種情形下確能給人以多少助力所以常為人所崇拜——懇求賜福求他驅逐邪惡或者請求不要傷害然鬼神都充滿煩惱他們的德性有時還不及人類特別是瞋恚成性嗜「好凶殺」傷害他們所要人類供給的是犧牲——血肉甚至要求以人為犧牲如人而不恭敬供養或者冒犯了他就會用殘酷的殺害來報復——狂風大雨冰雹瘟疫等這等於人間的黑社會惡勢力在你不幸時也許會拔刀相助慷慨解囊可是你可不能得罪他或者使你就此落入罪惡淵藪從前大勇法師在北平想去西藏學密宗依照密宗規例請得一護法神據說是廣濟寺的狐仙狐仙來護法了卻反對大勇法師去西藏要去他就非搗亂不可真的是來時容易去時難費了好大力量才把他趕走俗語說『引狼入室』『引鬼入門』鬼神的崇拜者每每為了得罪鬼神弄得家敗人亡這真是何苦呢孔子到底是人類的偉人他的『敬鬼神而遠之』[5]不失為聰明的辦法

「欲天」欲是物質的五欲(微妙的色聲香味觸)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在這三界中欲界共有六天最下是統攝八部鬼神的四大王眾天向上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天同有物質的貪欲男女的淫欲所以稱為欲天欲天中與人類關係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帝釋了他崇尚和平愛好道德希望人類進步雖為了天國的統治偶爾也發動戰爭但寬恕敵人以不殺為主他成為多神王國的大帝通過鬼神而統治人間天女圍繞與中國傳說的玉皇大帝相近比起鬼神來欲天當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戀「耽」著「諸」般「欲」事上在物欲與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驕奢淫佚沈醉於糜爛的生活而智慧與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會退落下來從前帝釋曾請佛說法可是回去不久連佛說的是什麼也忘記了『欲為苦本』[A7]這種物欲享受而容易墮落的諸天自身不保還需要求歸依呢

「獨梵」欲界以上叫做色界色界分四禪初禪又分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梵是清淨的意思與聖潔的含義相近梵眾天如人民梵輔天如官吏大梵天如獨一無二的帝王所以稱為獨梵梵天是非常清淨的沒有淫欲也不再貪戀世俗的物欲德行方面慈悲博愛的精神非常高尚這在一般宗教中可說是佼佼者了據佛經說大梵天出現還沒有臣民也還沒有欲界——地球等住處大梵天想有天地欲界也就漸漸凝成了想有人人也恰好出生了由於大梵天心「依」憍「慢」而「住」不免引生狂謬的知見以為天地由他而創造人類由他而出生他生存一較長的時間——一劫半便向他的臣民宣說自己是常住不變無始無終印度的大梵天與基督教的耶和華相合梵王的淨行(克制世俗的情欲)與慈愛精神原是可稱讚的可惜狂慢的邪說奴視一切成為信我者生不信我者滅亡的大獨裁者一神教的邪毒泛濫世界成為罪惡的一大根源試想如不是誇大狂增上慢這位流轉生死苦海的大梵天王或耶和華憑什麼說創造萬有呢憑什麼說常住而無始無終呢

梵天以上還有二四禪天以上還有無色界天但與人類沒有什麼接觸只是極少數人能信受奉行不能成為社會共信的宗教所以也就不說了一般的宗教不外乎鬼神多神教的大神一神教如上所說都是不離煩惱不出生死都還是自救不暇的苦惱眾生所以說「亦非歸依處」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人們感到生死的苦迫想尋求「歸依」「處處」去「求」雖然「求之」不息「遍十方」——四方四維上下——都求過了卻盡是些鬼神鬼神王國的大神創造神都不是真正的歸依處這才知道「究竟」的真「歸依處」唯有佛教的「三寶」僧三者都是希有難得的價值無上的妙用無比的所以都稱之為寶歸依三寶使我們化凶為吉化難成祥離惡向善轉黑暗為光明離苦痛得安樂這一切吉祥事都能夠成就所以說「最」為「吉祥」

一切都值不得歸依唯有三寶才是真歸依處這不是自讚毀他而是從事實與理由兩方面得來的結論事實是釋迦佛成佛不久創造神梵天王從天上下來懇請如來說法他覺得他對於他的兒女(自以為是他的兒女)實在是毫無辦法了釋迦佛答允了他這才大轉法輪救度人類梵天王也就作了佛的弟子得到了離欲的聖果還有過去世中與玉皇大帝神格相近的帝釋天自己知道快死了不幸的是死後要墮落豬胎中他憂愁苦惱去請大梵天王大自在天等設法甚至天南地北山中水邊到處去請問鬼神與外道仙人結果是一切徒然末了他遇到佛陀聽佛說法這才救免了豬胎的厄運還生天國多神教的大神與一神教的創造神都非歸依佛不可『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正是帝釋天的親身經歷至於理由下面將分別讚歎三寶功德說明三寶功德的究竟所以真是眾生的歸依處

正法以為身淨慧以為命智月朗秋空禮佛兩足尊

先論讚佛寶功德佛是梵語意思是覺者佛所覺證的是「正法」正法也可譯為妙法法是可軌可則的不變不失的所以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的微妙而非淺顯的真理這是有永久性普遍性的絕對真理圓滿覺證了正法才名為佛所以佛是「以」正法「為身」的名為法身也就是絕對真理的具體顯現者

佛為什麼能圓滿覺證呢因為佛有無漏(離一切煩惱雜染)的清「淨」智「慧」智慧最清淨所覺證的正法也就最清淨所以稱為『最清淨法界』(法界即法身)[6]正法是無往而不在的迷了並不損減覺證了也沒有增多有淨慧才能證覺清淨的正法所以佛「以」淨慧「為命」稱為慧命

法身與慧命的統一就是佛現在舉譬喻說佛的「智」慧如明「月」一樣淨慧的體證正法如明月的「朗」照「秋」夜的晴「空」一樣如沒有雲翳月光皎潔蔚藍色的虛空在月光中也分外清淨這是說清淨覺照的佛智徹底證覺正法正法也究竟清淨顯現於淨慧之中經上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7]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是佛呢

法身與慧命到達徹底圓滿這是值得眾生歸敬的「禮」是敬禮如禮拜問訊是身禮讚歎功德是語禮虔信恭敬是意禮要這樣的三業禮敬來表示我們對於「佛」的歸信「兩足尊」是讚歎佛的有二種解說兩足就是人類佛為人類中的最尊勝者所以名兩足尊如經說『正覺兩足尊生馬四足勝』[8]兩足是福德與智慧的圓滿有大福德與大智慧的不但是佛大菩薩等也都是如此的但在福德與智慧圓滿的聖者中佛是最尊最勝的所以名兩足尊

三世佛無量十方佛亦爾悲願來濁世禮佛釋迦文

佛是大覺聖者的通稱誰能圓滿的覺證了正法誰就是佛所以發心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也多從時間上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出現的「佛」是「無量」的現在是釋迦牟尼佛向上推過去是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尸棄佛毘婆尸佛等未來是彌勒佛樓至佛等過去佛無量無數未來佛也如此如從空間上說西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下——「十方」世界的「佛」「亦爾」——也是這樣的十方的世界無量佛也無量如東方現有不動佛藥師佛西方現有阿彌陀佛等學佛的歸依三寶應歸敬三世十方一切佛

然從這個世界的我們來說有一位是應該特別歸敬的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佛在菩薩因中本著救苦救難的大「悲」心忍苦忍難的大「願」力不願往生淨土發願在穢土修行成佛因為穢土眾生太苦了需要救濟太迫切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偉大精神由釋迦佛完滿實踐出來他「來」五「濁」惡「世」的此土成佛便是為了救護我們不遺棄我們這些苦惱眾生過去二千五百年左右釋迦佛誕生於印度經出家修行成佛的歷程然後我們這個充滿罪惡的黑暗世界有了佛法的光明這一世界的佛教由釋迦牟尼佛而來對我們來說真是恩德無窮釋迦佛的偉大不但為我們所尊敬讚歎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的讚歎呢如經上說『彼諸佛等亦稱讚我(釋迦牟尼)不可思議功德[9]所以我們在歸敬十方三世佛而後應特別敬「禮」本師「佛」——「釋迦文」釋迦文即釋迦牟尼的異譯這等於歸依僧是歸依一切僧但對自己的歸依師有著更大的恩德一樣

智圓悲無極斷障無餘習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別

再依古代聖者的讚佛法以三德來讚佛佛的「智」慧究竟「圓」滿不但覺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覺察一切法的特性形態作用關係等覺了現在也覺了過去未來從種種方面覺了一切法的種種相所以佛名一切種智眾生的苦痛不能解決無非是愚昧作怪佛的智慧圓滿所以不但自己解脫也能以無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來解脫眾生這是讚佛的智德圓滿佛陀救苦的大「悲」心不限於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區一世界而遍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苦難而發心悲心的深切徹骨徹髓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因位菩薩如觀音地藏等已經是大悲大願到了不得何況佛果呢這是讚佛的恩德圓滿有的智慧高而悲心薄有的重悲愛而不重智慧有的悲智並重但由於內心的煩惱雜染還不能徹底清淨所以算不得究竟唯有如來「斷」盡一切煩惱——理障事「障」甚至「無」有絲毫「餘習」這是讚佛的斷德圓滿什麼叫餘習就是無始以來久習煩惱的慣習性佛弟子阿羅漢煩惱都斷了習氣還有餘留的所以有的還要罵人(罵慣了脫口而出連自己都不覺得)有的還會蹦蹦跳跳有的還是堅執己見唯有佛才能將煩惱與餘習完全斷盡這才是最清淨最聖潔基督教徒每說耶和華是聖潔的其實他動不動就發怒殺人千千萬萬甚至用洪水來淹沒地球幾乎連人類和動物都斷了種狂慢凶狠到這步田地還能說聖潔嗎我們歸信佛不是迷信也不是為了與佛有什麼同族等關係佛教徒是誰能圓滿一切功德我們就歸敬誰真能究竟圓滿一切功德的唯有佛所以我們要歸依他不歸依外道的天神

智德恩德斷德——「三德」一切佛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圓滿的不能說甲佛願力大乙佛願力小或者說乙佛智慧高神力大丙佛要小些因為如佛與佛之間有大小多少的差別便有不圓滿的不圓滿的就不能稱為佛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但從經典看來佛的色身有大小壽命有長短國土有淨穢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也不一致要知道這是佛的「方便示」現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才有這種種「差別」並非佛的真實功德不同切勿妄生分別——上來讚歎佛寶功德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無人彼岸林泉樂禮法離欲尊

這是讚歎法寶的功德上二句含著兩個譬喻要分別解說「丘井」是枯井有人在曠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裡虧得一手攀住井裡的枯藤這才不致落到井底井底有四條毒蛇張口吐舌的望著他一隻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說不定就會斷下來在這危急的情況下仰頭見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䑛那蜂蜜便什麼都忘了甚至蜂群的飛來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這是說眾生在生死曠野裡由於業力感到了五蘊身枯藤是命根老鼠的咬那枯藤如無常的侵逼一息一息的過去命根快就會斷了無論是丘井枯藤鼠咬都譬說無常的苦迫所以說「朽故」四蛇是四大四大不調和就會生病而致人於死如毒蛇的傷人蜂蜜如五欲的快樂人在生死無常的苦迫中享受些少的欲樂便忘記了不顧蜂群的來螫如對於五欲而來的苦果也不管生死大苦都不能使眾生警覺真是愚癡極了

「空聚落」是無人的村莊所以說「寂無人」有人想逃避國王的罪罰路過一無人的村莊他想住下來過一宿再走忽聽見天人說走呀這是盜賊來往地帶如遇見盜賊怕會喪身失命呢這是說有人想脫離魔王的控制修學佛法有的在六根門頭失敗了空村如六根六根——見聞覺知一般以為是內有自我而實是沒有自我(無人)可得此無我的六根觸對六塵境界引起有漏的六識如盜賊六識遊歷六根不應該貪的起貪不應該瞋的起瞋種種煩惱劫奪功德法財有的因此而墮落惡道所以想出離三界的魔王統治修學佛法就不應該為六根所欺誑應該向前進行到達安全的境界

上面說起的逃難的離開盜賊往來的空村前進到國境邊沿為大河擋住了去路而追捕的人卻快要追來那時他望見大河「彼岸」——不屬國王的境界有園「林」流「泉」真是又安全又快「樂」他就不顧一切游過大河這才離了死亡的恐怖真的可以休息了這譬喻說學佛法的不受六根的誑惑渡過生死大河這才越出魔王境界到涅槃彼岸可以享受不生不滅的寂滅樂到達了大休息的境地

上面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說到『涅槃寂滅』——這是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大真理而涅槃又是通過無常無我而實現的為一切聖者的究竟歸宿這就是我們要歸依「禮」敬的「法」寶如世俗修習禪定的也能出離一部分的煩惱——欲但三乘聖者由慧而得涅槃才是究竟離欲在一切離欲中涅槃為最尊最勝所以說「離欲尊」

正法妙難思善淨常安樂依古仙人道能入於涅槃

涅槃為一切聖者一切學佛者的歸依處由於證入的程度不同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大般涅槃等差別實則涅槃就是「正法」正法是自證的境地微「妙」得「難」以「思」議所以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依經論的方便開示略加說明正法是「善」這是勝義的絕對完善是「淨」由於正法不是煩惱等雜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煩惱雜染等所能緣起的所以名為清淨是「常」正法是超越時間性的不生不滅本來如此是「安樂」這是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是離繫的絕對樂總之正法不可思議功德也不可思議

從智慧的境界說名為正法如從智慧證入正法而得真自由來說名為涅槃所以正法就是涅槃只要「依」著往「古」——過去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證「入於涅槃」的解脫說到古仙人道《阿含經》與《楞伽經》等都曾說到因為正法是本來如此的能入涅槃的修行正道也是本來如此的過去一切佛無不經歷此正道而得入涅槃這不是釋迦佛所造作的是古佛的常道所以名為古道——上來讚歎法寶功德

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為本事和或理和禮僧眾中尊

釋迦佛成佛說法就有好多人隨佛出家佛就把他們組織為僧伽——或簡譯為僧僧是群眾是有組織有紀律的集團所以古人義譯為『和合眾』佛憑什麼來集結僧眾呢不是憑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說『我不攝受眾』[10]佛是「依法以攝」受他們使之成為「僧」伽的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是以此法來感召大眾讓大眾為這人生大事而集合攏來法也是律法制度就是契合於人生正道的規制佛是本著這自他共處的完善法則制為規章法度來組織大眾的

依法而組合的僧眾以「和樂淨」三者「為」根「本」的特色和合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種事和又分為六名為六和1.見和同解大眾有一致的見解這是思想的統一2.戒和同遵大眾奉行同一的戒律這是規制的共同3.利和同均大眾過著同樣的生活受用這是經濟的均衡思想規制經濟的和同為佛教僧團的實質能這樣那表現於身心的活動彼此間一定是4.身和共住5.語和無諍6.意和同悅了此六和是出家僧眾所應該一致奉行的還有理和是佛弟子證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內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所以說『心心相印』『與諸佛一鼻孔出氣』這是聖者所特有的而且是通於在家出家的單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勝義僧不過釋迦佛在這五濁惡世依法攝僧成為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卻是著重事和安樂僧眾在這事和(或理和)的集團中大眾都能身心安樂精進修行清淨在和樂的集團中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惡也能迅速的懺悔清淨僧團才能做到健全佛制的僧伽原來是這樣完善的集團

從自修到身心清淨來說僧伽是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是陶賢鑄聖的大冶洪爐從利他的弘揚佛法來說僧伽是推動佛法的集體力量僧伽為三寶之一佛弟子應歸依敬「禮僧」伽宗教的大眾集團本不限於佛教如印度的六師沙門團都是有僧眾的但在各教的僧「眾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為「尊」勝所以稱讚為眾中尊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僧寶為歸依的對象所以特為在家的信眾說此一頌在家的信眾們應該尊「敬僧」伽或是內心的誠敬或是語言文字的讚歎或是身體的禮拜稟承僧眾的意思為比丘僧服務隨僧眾所需要的隨分隨力以衣服飲食醫藥床敷日用品來供養對於僧眾千切不可生輕慢心近代中國信佛信法敬佛敬法的還有而信敬僧伽的實在太少或是但敬歸依師或是敬一二人三寶的歸敬不具足難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長起來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淨的也有毀戒不淨的在家弟子們如見有不清淨的不合法的應承認這是出家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規律去處理切「莫」隨便「呵」毀「僧」伽全體或者呵毀一人或少數人真誠護法的信眾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見處理的責權還是屬於僧伽依佛制沒有逐出僧團以前犯了罪國法也不能隨便處罰遇有諍執國王也只能依律來表決不能以自己的意見來決定否則只有造作毀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眾的諍執

還有凡是出了家的就成為僧伽的一員你不要多生分別年高或者年少男眾或者女眾博學或者淺學精進或者放逸持戒或者犯戒老鄉或者外籍凡是僧伽的成員都應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為僧伽猶如大海有大龍也有魚蝦有藻苔也有珍寶大海是不加簡別一樣含容的然世間儘多是這種人或重持戒的或重禪定的或重念誦的或重威儀的或重義學的就此妄生分別說長說短某優某劣擁護誰反對誰信眾們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眾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認識的例如一般的偏重老年輕視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髮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貪著受用而不能與佛法功德有什麼關係呢

信眾對於僧眾應該信仰凡是出家而屬於僧伽的雖程度千差萬別但同樣是「隨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眾就會有寺院有聖像有經書就有三寶可尊敬佛法始終是由於出家僧而延續下來的所以分別起來不免有高下優劣凡聖的差別而總合起來卻成為一有力的僧團「住持」如來的「正法」堅固得金「城」湯池一般不為天魔外道所破壞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對於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興趣不一定都是賢聖吧所以說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還是人天福田真誠的在家信眾應特別尊敬僧伽(團體)愛護僧伽從旁助成僧團的和樂清淨切不可呵毀嫌責或以權力來從中鬥爭佛世僧伽發生了諍執連佛的話也不肯聽分成二部佛對信眾們說這都是僧都應該供養所以『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11]實可為在家信眾的座右銘——上來讚歎僧寶功德

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三寶是我們的歸敬對象在一切宗教的教主教理教徒中三寶是最圓滿最清淨的然佛像與僧眾不一定能符合這一意義吧這應該知道如現在佛是或玉或石或金或銅或木雕或土塑或紙畫的佛像法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法義僧是出家眾這稱為住持三寶是佛滅後佛教流傳於世間時的三寶恭敬供養依此而歸向於真實的三寶又如釋迦佛出世時釋迦佛是佛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四諦緣起涅槃等是法寶隨佛出家的凡眾聖眾是僧寶這是化相三寶是佛出人間教化時以此三相為三寶恭敬供養依此而歸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賢聖僧化相與住持三寶都是佛教在世間的具體形相以此為歸依對象從而更深入一層

論究到真實的歸依處是「三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寶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常住三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所以三寶的真實功德——真實的三寶是「無漏」的是不與煩惱雜染相應的也不為煩惱雜染緣起的又是「性清淨」的無漏的有為功德稱為清淨無為功德不但是離垢清淨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無漏而性淨的三寶才是真正的歸依處

不過從佛法「化」導「世」間利益眾生來說不但應該歸敬於「真」實的三寶功德「亦」應歸敬於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寶(佛世為化相三寶)因為但歸依世俗自不免流於形式的崇拜而專重勝義(真實)也不免過於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須歸依現實事相的住持三寶依此進向真實的三寶佛教的重視『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寶為事象的從此表顯真實三寶的功德這才能淺深由之事理無礙「佛法」才能「得長存」世間為一切眾生作救護作福田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至心修供養時念諸勝利

佛法僧三寶是沒有污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歸依處受歸依的先要懇切懺悔生恭敬心清淨心長跪合掌在歸依本師前依師長教「自」己立下「誓」願說『我弟子某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三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我是優婆塞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依《大名經》及律說)[12]凡發願受持歸依的那怕是生死關頭也不能中途變悔就是說笑也不可說我不信三寶或者說我不是三寶弟子如歸依而又棄捨生生世世受苦無窮所以要切記『盡形壽歸依』的誓言

歸依了三寶應該以「至」誠「心」來「修供養」對於佛像(佛塔)經典僧眾即使是不大莊嚴(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淨也不可輕慢要一律生尊敬心供養佛如禮拜讚歎右繞及供奉香伎樂燈明寶蓋等莊嚴具供養法如書寫印刻或者莊嚴經典以香華等來供養供養僧是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日用雜物但必須佛法所認為清淨的(僧眾可以用的)切勿供養不如法的物品至於最上的供養沒有比依從如來的法教聽從僧眾的指導而切實奉行的了

我國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課誦時間比較長對在家事務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適合最好依印度舊法日三時夜三時——六時修行次數不妨多時間不妨短些修三歸依「時」要憶「念」歸依三寶的「諸」般「勝利」——功德如一成為佛弟子是受戒的基礎減輕業障能積集廣大福德不墮惡趣人與非人都不能嬈亂一切好事都會成功能成佛道如能時時憶念歸依三寶的種種功德而修習那對於修學佛道成就信心獲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不由餘歸依得樂得安隱

依上面所說「此歸依」三寶在一切歸依中「最尊」「最勝」如有求歸依的真誠那當然非歸依佛教的三寶不可了不要邪正不分以為歸依什麼宗教都一樣其他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沒有能究竟離染污的也沒有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為他人作歸依處呢所以即使歸依外道也決「不」會「由」其「餘」的「歸依」而能「得」到有為功德的安「樂」「得」到無為功德的「安隱」安隱就是安穩指涅槃的究竟常樂而說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歸依的要求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儀式都已經說過了但「所說」的「歸依」到底是什麼呢這是深切的「信」順信得這確是真歸依處的確是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的知道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就立「願」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威德的加持攝受歸依就是「以」此信願「為體」性的所以受了歸依就要將自己的身心「歸」屬「彼」三寶不再屬於天魔外道了隨時隨地都要傾「向彼」三寶投向三寶的懷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在十字街頭亂闖車馬那麼多不但迷路而且隨時有被傷害的危險正在危急時忽見母親在他的前面那時他投向母親的懷抱歸屬於母親而得到平安了歸依三寶的心情也應該這樣能這樣就能「依彼」三寶的威德「得」到「救濟」在梵語中歸依是含有救濟意義的所以三寶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歸依的攝導受歸依的使他能達到離苦常樂的境地總之從能歸依者說歸依是立定信願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從所歸依的三寶說不思議的功德威力加持受歸依的引攝眾生邁向至善的境地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一般說來歸依是信仰希願領受外來的助力從他力而得到救濟一般他力宗教都是這樣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在涅槃會上最後教誡弟子說『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13]這是要弟子們依仗自力要自己依著正法去修學切莫依賴別的力量這正如《楞嚴經》中阿難說的『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14]一切還得靠自己去修習所以歸依的深義是歸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與僧伽為一體佛法僧三寶都不離自身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顯現的從表面看來歸依是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而從深處看這只是增上緣實是激發自己身心願其實現所以說「若人自」己「歸命」(命是身心的總和歸命是奉獻身命於三寶)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而不是阿難那樣的以為『恃佛威神無勞我修』那麼「是人」也就「能契」合於「歸依」的「真實義」了


校注

[0020001] 《妙法蓮華經》卷一(略引)(大正九七上) [0021002] 《雜阿含經》卷三(大正二一七中) [0022003] 《大智度論》卷一一(大正二五一四二中) [0026004] 《周易繫辭上》 [0027005] 《論語雍也》 [0032006] 《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六下) [0032007]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三(大正九六七〇下) [0033008] 《雜阿含經》卷三六(大正二二六三下) [0034009]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一二三四八上) [0041010] 《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說「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大正一一五上)引文取意 [0045011] 《四分律》卷四三(大正二二八八三中) [0048012] 《大名經》見《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七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大正二九五五二下——五五三上) [0051013] 《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六六下) [005101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大正一九一〇九上)
[A1] (ref taixu::vol:30;page:p777)
[A2] (ref taixu::vol:30;page:p779)
[A3] 《中阿含經》卷6〈3 舍梨子相應品〉(CBETA, T01, no. 26, p. 460, b23)
[A4] 《大般涅槃經》卷32〈11 師子吼菩薩品〉「三者一味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CBETA, T12, no. 374, p. 559, a21-23)
[A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CBETA, T19, no. 945, p. 130, a24)
[A6] (1)《雜阿含經》卷16(CBETA, T02, no. 99, p. 109, c5)(2)《大智度論》卷23〈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34, b7)
[A7] (1)《雜阿含經》卷48「欲為生苦本」(CBETA, T02, no. 99, p. 354, b3)(2)《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諸苦所因貪欲為本」(CBETA, T09, no. 262, p. 15, a27-28)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