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雨集(一)

往生淨土論講記[A1]

懸論

一 釋題

此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或稱《往生淨土論》或簡稱《淨土論》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三經者一為《佛說阿彌陀經》(小本)二者亦名《阿彌陀經》(大本)有多種譯本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是為通用之大本第三為《觀無量壽經》其一論即本論根據《阿彌陀經》造論故稱之為「阿彌陀經論」時人有謂念阿彌陀佛僅中國有之印度人並不念阿彌陀佛此說不確實際上印度尤其是西北印至伊朗(古稱安息)一帶念阿彌陀佛者甚眾(今已絕跡)但不若國人之立宗專念耳且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中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而世親菩薩本論尤為專門提倡此法門者故知念佛在印度古已有之到華為甚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不同耳今釋題分二段(一)無量壽經(二)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無量即阿彌陀義無量壽梵文為 Amitayus世人壽命皆有限量故為不徹底不究竟如學佛達最究竟圓滿之境界即得常樂我淨常為佛德之一佛壽無限此經即係指各本《阿彌陀經》而言

優波提舍——為十二部之一為順經義解釋之論印度論有二種一者同於中國之註疏逐句解釋文義謂之釋經論一者為宗經論依經義為宗予以發揮不重文句本論為宗經論

關於本論須注意者本論並不講解《阿彌陀經》亦不闡明《阿彌陀經》之義理而是根據該經提出一種修行法門故全論所說明者皆為如何念佛如何發願往生所以是以修行為主之論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

念佛非只口中念佛須念念不忘佛及佛之淨土並發願求生該淨土今先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無量佛說無量須先知何為量量者大小久暫輕重長短彼此可以衡量者之謂世間萬物無不可量可思可議可以文句詮釋但究竟圓滿佛果之佛則其境界不可衡量不可思議故為無量喻如眾水入海即失其名詮總為一水平等平等不可分別不可詮解如眾生福報智慧等等差別但至成佛則法身平等平等等無差異即成無量雖在眾生眼中仍有無數佛其實在佛境界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如《華嚴經》說《般舟三昧經》說修行念阿彌陀佛成就般舟三昧時即得見佛而所見者為阿彌陀佛亦見一切佛現前故阿彌陀佛可說即一切佛之總代表此為阿彌陀佛之根本意義阿彌陀佛與《華嚴經》淵源極深如本論所稱發願往生阿彌陀佛「蓮華藏世界」此華藏世界即《華嚴經》之華嚴世界又「八十八佛懺悔文」依《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而來淨土宗同人皆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A2]故阿彌陀佛法門與《華嚴經》關係極深蓮池大師之解釋《阿彌陀經》即以華嚴宗義解釋

無量者以無量光無量壽為尤著阿彌陀婆耶為無量光阿彌陀廋斯為無量壽光有二種一者佛身光表佛身清淨二者智光表智慧無邊皆為眾生所求對象而於佛得究竟又阿彌唎多 amṛta甘露義印人所謂甘露通俗義乃不死之藥其實(不生)不死即佛之常義往生咒中之阿彌唎多即此義故甘露王佛亦即阿彌陀佛經題標無量壽似為順應世俗依下論義固以無量光為主也

以上為阿彌陀本義但今所稱之阿彌陀佛既稱前身為法藏比丘今成佛在西方說法其後佛滅由觀世音菩薩繼續佛位而極樂世界在西方亦有方位故其壽命領域均非無量此又何以解說此乃因眾生心量有限故作此說如《維摩詰經》中舍利弗以佛感穢土為疑不知視為穢土者乃舍利弗之眼見如此非佛土本來如是也今阿彌陀佛土本是無量為有量眾生方便故說為在西方如是如是耳此乃無量中現有量使眾生得從有量達無量也

再講極樂國土先辨淨土之有無因如無淨土則何往生之有今講淨土有無有二說一者普通人武斷的認為迷信因信者既未見過又未去過不能證其有二者信佛之人認為必有因信經說如此今就常理判斷不必親身經歷亦不必全賴經說亦可認定必有茲申論如下

如今科學昌明已證實我此世界只是無量星球中一行星是可知此世界外尚有其他世界

再問各種世界有否優劣之別但看世間各地均有優劣可推知各種世界必有優劣

如世界有優劣則我今世界是否即為最佳者當知不然然則可知更優世界之存在當無可疑即如近日科學界因有飛碟之謎亦認為其他星球可能有智慧較我為高之生物存在

從上知淨土不但有而且極多且有殊勝各別佛教界又有言唯心淨土者認為淨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實無淨土如是說法大違佛意須知世界唯心所現是說固是但既如是說須知穢土亦是唯心所現今承認唯心所現之穢土為現前實有何以又不承認唯心所現之淨土為實有故既信淨土必信其實有不可執理廢事

又關於極樂世界向有小小論諍即此淨土究為佛之報土抑化土(即佛應化之世界)向來言佛(姑約二身說)有法身應化身法身之土為實報土應化身之土為化土今此淨土如為報土則罪惡眾生何能到達如為化土則未斷煩惱眾生亦可仗自願力及佛願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問題雖不必深究但如從各本《阿彌陀經》看此土似專為化導穢土眾生而現為攝引者若依《般舟三昧經》言修成者得阿彌陀佛現身為之說法而行者是時起念作觀「佛寧有來我寧有去不去不來而佛現前知由心現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A3]如此觀法從而悟入諸法實相如此往生極樂則極樂世界即非應化土彼華開見佛悟無生忍時其淨土不在東方不在西方乃遍一切處而為報土矣大藏經中有關極樂淨土者極多非止今一般所說三種而已其各經所述淨土有敘為佛之報土者有為應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種種諍辯如云「念佛即生極樂」一種人解釋為念佛必定往生如所謂帶業往生另一種人則認為此乃「別時意趣」即說為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轉進修終必往生之義非指現生即往如俗言一本萬利乃逐漸營生攢積而得非投一文即可得萬利也此種異解當然皆從對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其實淨土只一而見為報土化土全視眾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則此化土亦不離報土也

三 往生極樂之意趣

何故欲往生極樂耶何故發是願耶須知淨土法門乃大乘法門小乘無十方淨土故求往生淨土為大乘特色而大乘要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念佛不離此大乘心境則與生極樂意義相符如只為離苦得樂則是小乘根性矣但發大乘心何故求生極樂因穢土因緣不具足學佛不易雖發菩提心而障礙特多生老病死毫無把握故須往生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A4]決不致退失大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如來有勝方便勿令退轉(退失菩提心)即此之謂可見往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至於八地菩薩馬鳴與初地菩薩龍樹之生淨土與凡夫求生大不相同登地菩薩之已悟無生忍者隨願往生淨土如水之趨壑乃勢之所必至與發心求生者不同也故眾生無高下悉可生之惟不發菩提心者不預焉

四 作者與譯者

在印度為大乘菩薩或小乘阿羅漢作造者即著作義菩薩者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極覺有情者為菩薩婆藪槃豆舊譯天親玄奘法師改譯為世親其實二譯均不甚妥因天在印語為提婆婆藪為神名而又無世義該神為世人所親求子者求之即得子故名世(天)親此大菩薩極為有名為唯識法相宗二大菩薩之一在印度有大名聲稱為千部論師小乘之聰明論——(《俱舍論》)即彼所造大乘論中之《唯識三十論》(後人加以注解成《成唯識論》)為唯識宗所依此論亦彼所著因彼對全體佛法有極深刻之認識故對此念佛法門之看法修法亦有獨到之見解茲略談菩薩生平菩薩生於佛滅九百年頃(中國西晉時代)之西北印兄弟三人兄無著弟師子覺均為出家佛弟子時印人出家均在小乘教團出家彼於有部出家先習小乘成《俱舍論》其兄無著面見彌勒得唯識觀知弟迷於小乘稱病函召來見為說大乘義世親覺悟擬自割舌無著勸以回小向大以此舌宏揚大乘遂承餘緒其所著論無所不及凡大乘經無不闡揚此論即本於全體大乘經要義以解釋《阿彌陀經》之名著

譯者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元魏即拓跋魏天竺印度也三藏者精通經律論菩提流支菩提覺義流支希求愛好義為喜求覺悟之義此師在佛教史上地位極高關係極大彼於元魏時從印度到魏京所譯經論甚多主要皆無著世親之論著如《金剛經》《法華經》《十地經》等皆有論其尤要者為《十地經論》此論譯本一時風行成地論宗後又演為華嚴宗其影響中國佛教至深但彼所譯唯識與後玄奘法師所明略有不同其所提倡之「真心」尤合本國人脾胃彼所譯本論對於國人念佛亦有重大啟示今人但知廬山慧遠法師為淨土宗始祖不知淨土法門初未專宗弘揚其真正專門弘揚者實為曇鸞法師而曇鸞之弘淨土亦有一番特殊因緣原來曇鸞體弱恐不及弘法而夭遂至南方向道士陶弘景學服餌之方及歸北魏與菩提流支相遇告以訪道經過菩提流支斥之為妄曇鸞請示佛教長生之術菩提流支示以本論曇鸞習之大悟乃著力弘揚著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其後道綽繼之再傳至唐善導而大行故淨土之風靡一世實以菩提流支此論之功為大也

正釋

一 偈頌總說

願生偈

此論文先以偈頌總說次以長行解釋偈名「願生偈」即發往生淨土願以求生佛土之偈也偈者梵語每句四字五字至八字以四句為一偈與華詩相近願生偈乃下偈頌之總名《宋藏》本等均列願生偈於偈頌之前《麗藏》本在題目下全題作《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以願生偈為全論題名誤也願生偈共二十四偈初二偈歸敬述意說明弘揚讚歎者非己見乃是佛說己並無功表示對佛之恭敬並示所得全從佛來而已故凡佛弟子作論皆採此種態度歸敬三寶本論僅歸敬佛寶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世尊」——梵文為婆伽婆亦作薄伽梵為世出世間一切所尊義「我一心歸命」——一心者專心一志歸信世尊如非一心即信心不切歸命即是梵文之南無如『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A5]之意歸信必須完全無保留之信仰歸依如只信一部分其他不信則不得謂為歸信此並非愚信之意當然仍須理智抉擇但一旦歸信便須一心信仰不存己見此為宗教所共無分大小乘莫不如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無礙光如來即是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婆耶佛為一心歸命之處無礙光者光光無礙不若他物亦不若聲音之有礙獨光可以融合為一但仍可為物所障今此阿彌陀佛之光——身光智光則可遍照十方不受物障如來乃佛十號之一梵名為多陀阿伽陀如者相同平等之義即絕對而無分別之義梵文亦可作去動義如體會真如得此佛道謂之如來「願生安樂國」——國者世界義安樂國亦稱安養亦稱極樂國願生極樂國即所以歸命阿彌陀佛之意也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頌述造論之意修多羅契經也契理契機之謂佛之無漏功德及極樂世界佛土之種種功德為佛究竟圓滿無漏與真理相應之真實功德今說願生偈總持(一切均包在內)以上所述各種真實功德以與佛之教誡相應此非依一經或一片一段經文而說乃總覈各《阿彌陀經》所說西方世界之功德相而說為願生偈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

上來二十一偈廣明功德莊嚴如下長行解釋中詳釋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末頌乃迴向流通見阿彌陀佛除命終見佛外亦可即生見如夢中見定中見等蓮宗初祖慧遠大師曾於三昧中數見彌陀佛但此處世親菩薩所願為命終往生見佛其悲心大故除自見外更願與其他眾生共見世親以造論功德迴向自己與眾生能因此而往生極樂迴向者迴此向彼將此功德作彼用之意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二 長行解釋

1 標宗略釋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論者依『願生偈』而廣為分別使綱舉目張條理分明印度菩薩造論多為宗經不重文句解釋以上「願偈」所「明」者「何義」耶「觀」想極「樂世界」如在目前使其殊勝歷歷分明並得親「見阿彌陀佛」使信心堅定發「願生彼國土」也念佛有多門慧遠所提倡者為持名念佛世親菩薩此論為觀想念佛其實世親亦不專主觀想下文自見但以觀想為中心耳《金剛經》所明則為實相念佛有謂實相念佛為上品上生須根器極利者方可而末法眾生心粗而散觀想亦不易成故以持名念佛為對機上來所說固是事實但如有妥善方法及專家指導仍可修持由淺而深由小而大無不成就例如先觀白毫使其歷歷分明再擴而大之倏忽便見全身今人有以華嚴境界為玄談者其實能修者皆能修而成就修時先須『安立』即繫念一相但浮動不實及後穩定即名『安住』如是修持可以成功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修五念門者修五種念佛法門也信乃信願觀乃智慧『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A6]修此「五念門」乃修「觀」與「生信心」之方便也但須修得成就乃得生彼非一修即生也念佛者以心念今有作唸字者誤念者心在一境上轉之謂如念佛時時心在佛念法時時不忘『一切法不生不滅』等之謂繫念不忘也淨土宗有三時繫念法門即此意也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禪定成就智慧別無他法念念相繼不離此一念能如是即能往生見阿彌陀佛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以上略舉五門之名一者身業二者口業五者意業作願門可得定觀察門可得慧迴向門得大悲功德五者由淺入深如五者總持必得往生又此五門論主乃依『願生偈』而安立依初二偈立「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依次二十一偈立「觀察門」依末偈立「迴向門」以下略釋五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以身敬禮或合十或問訊或頂禮但禮佛應如佛在「應供」即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即三藐三菩提或三藐三佛陀正知而遍知之謂如來應供正遍知為佛之三種德號以「身業禮拜如來」「為」一心願「生彼國」之「意」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普通以口持名念佛即屬讚歎門何以故如稚子呼母乎非也因佛名為萬德洪名稱名即同「讚歎」其功德如阿彌陀婆耶即無量光表「如來光明智相」顧名思義為讚歎之真實義因佛名無量其功德亦無量不可思議故稱名即為以口業稱頌此佛功德猶世人之崇拜某人物者稱其名必須先知此名所代表人物之偉大處否則即談不上崇拜如是稱名即同讚歎修行者凡在學佛過程中之一切皆為修行或修福或修慧而「如實修行」乃與定慧「相應」之修行對佛名有深刻了解如是持名能依念而進修定慧從而感得佛力加被往生極樂至於求定方便多門如持咒繫心臍下等雖得定但不能生極樂惟於念佛時對阿彌陀佛功德深切了解信願具足乃能相應而生彼國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者發願也「心常作願」者必須常常作願「一心專念」決定「往生」安養如是作願者因「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華言止凡夫之心散亂奔騰止者止心一境勿令飛揚也念與止者念如繩繫不令動及心靜止是為止故又名住心故修定實即修念如能念念相繼正念分明即能得止得止即為真實修行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一般觀察只是聽人說說散心分別事理非此處所謂觀察真正「觀察」必須得定依定方能成觀否則多多觀察會頭昏腦脹失眠怔忡如能得止再觀乃能得智慧故《大學》曰靜而後能慮蓋同此理猶風中燭飄搖不定何能照物但觀慧與止不同「智慧觀察」亦即分別尋求抉擇若人觀一紅花視之不已能因觀而成於止如觀其紅色意義為何等深入分別抉擇乃能於止中修成觀如不淨觀觀事相變化求其實相(體性作用形相)是則為觀今所觀者為阿彌陀佛國土菩薩「正念」者繫心一境不旁騖謂之念念之能淨我心開我慧減我煩惱者謂之正念「毘婆舍那」即觀之梵語也修止而不修觀則止於定不得成就智慧必須修觀方得進步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依經「觀察」可別為「三」一者佛之依報是「佛國土」二者佛之正報是「阿彌陀佛」三者佛之伴侶是「諸」大「菩薩」何謂「功德」功者用力德者善業如用功力而得善成就者謂之功德今極樂世界一切莊嚴境界從何而來無非從佛所作善業所成故為佛精進修行之成果謂之功德「莊嚴」者微妙莊飾也國土有無邊功德莊嚴均應一一觀察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不捨一切苦惱眾生」猶於火宅不捨眷屬此乃菩薩發心故常願以「迴向為首」務願一切眾生皆生極樂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所謂花開見佛得無生忍再倒駕慈航拯救眾生也

2 廣明觀察

A 觀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以下廣明觀察即五念門之第四門先「觀」「佛國土功德莊嚴」「摩尼」即梵文如意義「摩尼如意」是華梵並舉「不可思議力」即不可思議之作用「相似相對法故」為純粹梵文句法意為佛國莊嚴不可思議猶如摩尼寶珠相似兩者可作一對比故曰相似相對法此段意義如下佛法中之摩尼寶珠為一小珠極為明淨能使人滿足一切願望故曰『如意』且可避災免難百病不生今以喻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平安自由快樂無災無難黃金舖地七寶莊嚴一切如意來去自如而以如意為要義故不可思議也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觀佛國土功德共分十七事先列舉名目

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論法門到此應從定中起觀今不能修定者對此偈論只能生一了解但亦有作用因後修止時有此了解即能於得定後起觀而觀極樂世界之清淨功德須觀其相狀勝過色界欲界無色界——三界欲界有男女之欲功利之欲等欲界六天共之無欲者為色界四禪十八天其上為無色界亦為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輪轉生死染縛不淨至於阿羅漢如目犍連等則已超出三界出三界非謂身離三界乃不為三界之煩惱所繫縛凡夫不得出離故為三界所繫故稱煩惱為雜染既有煩惱則無論一切善惡業均為不清淨所感果亦不清淨不但正報不淨依報亦然故極樂世界既為阿彌陀佛無漏功德所成自無雜染故超勝三界也所稱出世亦即超過三界之謂也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阿彌陀經》並不謂西方極樂世界廣大如虛空無邊無際其作此說只是為凡夫方便若依彼佛自所住處以契入真理事理無礙故自無邊際可說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性字梵文與界字意義略同即因素義故十八界亦有譯為十八性者性功德成就者即依何因而有義今釋由無漏功德(出世善根)生已斷煩惱之善根生但究為何種出世善根生耶曰一者正道二者慈悲正道者八正道也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是正道與小乘共大慈悲為大乘不共而為佛果之因也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形相形色相貌也以光明為體清淨光明圓滿為其體性如鏡如日如月如鏡喻其清淨圓滿喻其光明但佛國之光相清涼不若日光之傷人肌膚也

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備諸珍寶謂不止七寶也以具足一切珍寶故能具足微妙莊嚴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色分顯色(青黃赤白)形色(大小方圓)表色(身口之動態)等今妙色功德包括此三者但最基本者為顯色故今妙色亦以可見之光色(顯色)為主此為無垢明淨焰芒熾烈之光明耀世間最為清淨

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故

觸者身所感覺澀等等皆是極樂世界所觸皆妙今只舉寶性功德草乃以一概餘為代表性之舉例耳寶性功德草者以七寶功德所成之草但此七寶不若世間七寶堅硬乃柔軟寶性所成觸手迴旋生勝妙樂較之迦旃隣陀尤有過之迦旃鄰陀為印度最柔軟滑膩之衣料如此土之綢緞

莊嚴功德成就者有三種應知何等三一者二者三者虛空

此處所謂莊嚴非佛前之香花幡幢等之謂今莊嚴極樂世界者有三種水中地上虛空中皆有殊勝之處

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池泉之中皆滿寶華風動華葉色光交錯

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極樂世界地上之宮殿各不相礙故可觀十方如虛空復多雜樹欄楯周匝圍繞

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虛空中有眾寶交絡之羅網網上有鈴發諸聲音極樂世界到處皆有法音不若五濁世間聞法艱難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雨者從天而降義雨華衣莊嚴者天降香花衣裓及裝飾品謂之雨華衣等莊嚴莊嚴中有無量香不論順逆風無不普熏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以上所述光明係物質世界之色光明今乃指佛之慧光光明清淨一如朗日可破除世間愚癡昏闇冥昧故係心理界之光明

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印人自稱其語言係梵天所傳稱梵聲極樂國之梵聲可及遠處不須高聲而能遠達其聲和雅微妙聞於十方聽者起清淨心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極樂世界既為國土自然有主但不若人間之君主以統治為事此主為正覺阿彌陀即阿彌陀佛(正覺為佛義)法王者於法得自在義阿彌陀佛於法得自在住持者住者安居不動持者支持不墜能安住佛法不令墜失者為住持如一寺之方丈善住持者勿令變質也佛法已達究竟地步自無所謂再進步故所畏者乃摻雜失正故須善為住持使勿變墮

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生極樂世界係以華生(化生)但化生多類諸天地獄俱是今此化生乃托蓮胎而生蓮有異德出泥不染極樂眷屬如此化生喻從五濁惡世生彼而不染義故稱如來淨華眾因無論有罪者如帶業往生其煩惱病毒一時壓伏猶瘧疾之為藥物所鎮故安養之淨乃煩惱已伏而非斷業之帶往者亦不起作用今淨華眾從何而來如何方得入蓮胎乃正覺(佛)之兒女從蓮華化生者猶眾生乃父母生也故皆成阿彌陀佛之眷屬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極樂世界亦有受用但不若俗世飲食食者營養品之用以維持生命者如毒物不得謂之食佛法味即法喜禪三昧即禪悅二者皆為法食禪者靜慮有定有慧三昧者等持即定義所謂平等持心亦不散亂亦不掉舉之謂極樂大眾之慧命以定慧而長養故以定慧為受用

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無論身心困惱極樂世界均無之因其身為化生即無肉身所有之苦而煩惱不起故無心惱常受諸樂亦無人事問題

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二者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大義門大乘義門也生安養者皆以大乘善根為因(界)平等而無譏嫌之名所謂可譏嫌者即指女人根缺及二乘——聲聞與緣覺極樂世界不但無此三種人抑且無此三種名因皆平等一相故依此極樂世界所有之聲聞乃以聲聞身迴心大乘而來生或是佛所示現以莊嚴淨土非謂極樂國猶有二乘也

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為極樂世界最大成就以其能滿眾生一切願求如摩尼珠極樂雖好如一切香華莊嚴七寶舖地不合眾生願求亦即無所用矣故此句為最要以其充分表現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功德圓滿也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極樂世界妙好莊嚴為佛自利利他功德成就其境界非俗諦所能了知如言青柔軟均非如世所知因世間境界乃妄識所了別諦者眾所共認俗諦雖為俗所共認但非真知若第一義諦(亦作勝義諦)乃離煩惱聖人所證之特殊境界所見實相雖是無二無別而種種異相仍是差別羅列如極樂世界所現之種種事相乃即理而事事理無礙之境界非俗人妄識所了知乃菩薩般若之所觀也十六句及一句者前十六句自利功德最後一句利他功德成就上來依次第說之

B 觀佛功德莊嚴

云何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應知何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莊嚴三者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五者眾莊嚴六者上首莊嚴七者主莊嚴八者不虛作住持莊嚴

先列舉觀佛八種功德莊嚴以下別釋

何者座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今觀佛先從座觀起小乘佛座只是吉祥草佛作老比丘相大乘不若是其座七寶莊嚴種種不同因眾生境界各異之故今觀佛座為無量大寶所成之微妙清淨蓮華臺此臺為十地菩薩成佛所坐座何以為蓮花一者蓮出污泥而不染二者蓮有實花為因實為果以清淨修行因(花)結成佛果此華座他經謂係一大紅寶蓮華王象徵人心佛因修心而成此心雖為虛妄心而修行仍不離此妄心離妄心即顯真心現成佛道故《般舟三昧經》說是心作佛是心即佛

何者身莊嚴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相者身上特徵之顯而易見者如眉間白毫相等好者相之細微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化身佛之相好若真身佛(如《華嚴經》說)則有無量相無量好今舉根本三十二相中之一相名為常光相因此相常在非若神通時或說法時之特別放光一尋者八尺實即一丈佛光普照十方界何以稱僅一尋喻如燭火光源一點而光被全室其義如是色像者有形有色之身像也色像微妙出一切眾生之上

何者口莊嚴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如來音聲微妙藏經中專有一經讚嘆如來三密微妙者謂聞者不分遠近其聲皆歷歷分明如在耳際其秘密不可思議又能隨人聽法隨機各異或聽說空或聽說有非僅音聲柔軟可聽也

何者心莊嚴偈言「同地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佛心如地無分淨穢輕重一體承擔如水虛空等無分別眾生起心即分別佛則無論毀譽均不分別但如是了解仍只是在事相上了解如來其實佛心豈無了別何能與地虛空相比故以鏡喻則佛心易明來則了了分明去則不留微痕亦無欲照之心只是無時不照無物不照非若木石之為無分別也今佛何以臻此原來無分別心有二種一者定心一者慧心凡夫不知定境得定者因精神集中妄念停歇初時尚偶有妄念來襲及後粗分別止細分別尚存再修則細分別亦無遂自以為已得無分別其實非是佛之無分別係從定中修觀通達一切法無自性得無分別智而來如是無分別而無所不知經中有喻之為天鼓自鳴者即是

何者眾莊嚴偈言「天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不動眾為一種高級天係由不動業感生不動業即定業修四禪八定者得之初生此天亦有散心臨終亦然但中間一段常處定中非若六欲天此之謂不動眾凡修行眾生未成佛前總在天人之間來往故雖生極樂仍具人天相但係由清淨智海所生此在眷屬功德成就一節中已說過若一般凡夫自是正覺華(佛之清淨智海)化生而大菩薩輩則已得清淨智自是由其本身清淨智海轉生

何者上首莊嚴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上首者有學有德之人無論行住坐臥均居首席地位者謂之上首弟子中之大弟子如釋迦佛之上首為舍利弗目犍連毘盧遮那佛之上首為文殊普賢極樂世界為觀世音大勢至上首者猶如助教助佛教化者此上首如妙高山勝妙無比以山喻者一則高大二則不動

何者主莊嚴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丈夫眾極樂無女人也繞者繞佛或乙匝或三匝為印度禮節示恭敬也

何者不虛作住持莊嚴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說法不能動眾即虛作住持佛本願力最為要緊無是願力雖眾生有願亦不得往生因佛願眾生往生彼國即得不退轉故非虛作住持因究竟成佛故佛本願為成立一最清淨最莊嚴之世界以利樂眾生其實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一切菩薩本願其菩提心佛佛道同其所不同在於細節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與藥師佛者即有所不同此四十八願簡言之有兩重點一者到極樂世界者人人皆當如是如是一者其欲來時只須念佛即得佛於臨終往迎甚至十念亦生故能不分眾生淨穢皆可攝受否則眾生心濁何得仗自念佛之力得生淨土但仗佛力始得如是故不虛作住持也眾生見化身佛有空過者如釋迦之世隨佛出家甚至有墮地獄者但如見實報莊嚴佛如阿彌陀則決無空過必得成就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初地菩薩得無漏淨心地前十住十行十迴向菩薩均未得淨心得平等法身者通達一切諸法究竟真理般若現前與真理相應之謂今言法身人人有分固是但未到證悟即為未得如父母產業諸子人人有分但未承嗣究未得到今言未證淨心(開悟)菩薩見佛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者喻如他人財產雖非己有如荷主人邀請則享用與主人無異佛力無邊即釋迦佛經中亦多有此種事蹟佛力加被則凡夫可得天眼今生淨土者雖未淨心到彼即同淨心菩薩而初地之淨心菩薩亦與其他上地——二十地菩薩平等以畢竟同得寂滅故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略結前七句為自利後一句為利他

C 觀菩薩功德莊嚴

云何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此處所謂菩薩係指已有修為之大菩薩非指初心菩薩而言

何等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諸大菩薩不離佛土而得應化十方可以太陽為喻太陽不動而光被大千各地眾生普見日在菩薩從利他以自利故須如實修行常轉清淨法輪教化眾生即是佛事眾生如淤泥中之蓮華今得化為佛身之菩薩日朗照乃得開放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此段言菩薩化佛身應世非有先後乃同時遍臨十方普放光明故不動者為菩薩真身其在外宏化者為應化身今言佛身有三——法化身化身即應化身但亦有稱法身應身化身者應身即同報身今以前者為主又有一種分類一者真身一者應化身真身者除有限壽命之化身外有一無量壽之真身但若要講得清楚則應如唯識宗分為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及化身四者除人人具有之法身外佛更有一清淨圓滿智慧功德所莊嚴之自受用身亦稱圓滿報身此即佛之真身為凡夫所不能見又有為大菩薩等所見之佛之他受用身無量相好亦為凡夫二乘及初心菩薩所不能見未證悟菩薩及凡夫所見者則不過化身而已化身或大如須彌山王或壽八萬四千歲仍是化身他受用身已是遍一切處遑論真身但此諸身均不離法身故亦有稱一切身為法身者今言菩薩一切眾生均有法身但未莊嚴稱素法身菩薩一旦登地般若現前可見佛之他受用身本人亦分證法身慈悲般若亦有少分故亦已有實報莊嚴之法身能起應化身一心一念放大光明者一念心中放大光明也凡夫在一念心中成就一事作種種事蓋絕不可能須多念長時乃能少分成就而菩薩則能於起心動念之際即放大光明遍至十方何所作為教化眾生以種種方便除一切眾生苦厄也但菩薩救苦不限教化有以神力使地獄轉清涼者猶如世間人王可有權力使牢獄囚犯暫令蘇息者然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偈言「雨天樂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此化身菩薩於一切世界無有遺漏(無餘)以光普照佛會大眾無遺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一切世界諸佛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四種菩薩功德一乃如實修行助佛說法二乃放光滅眾生苦三乃供養十方諸佛此第四乃至無佛法處建立三寶菩薩應化於無佛法處作佛說法度僧住持三寶功德如大海令眾生得以修行又不只一處何等世界無佛法菩薩即乘願往化也

D 功德莊嚴攝歸清淨

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向說——以上所說三種成就即是阿彌陀佛願心莊嚴如無此願則不得成但徒有願如無行亦究不得成此願即四十八願或一大菩提願此願心莊嚴三種成就以一法句綜括言之可謂即清淨二字而所謂清淨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出世無漏般若以別於世間之有為有漏妄識三種莊嚴一切清淨並此無為法身所顯現也論有為無為法之區別中國人說有為無為多受道儒影響佛法中之有為無為甚為簡單為者造作義凡有生有滅有作有為有果有因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者皆是有為法準此即佛菩薩一切說法度世等等無非有為而無為法者則一切法空性也即佛之四智菩提為種子所生者仍是有為無漏法中亦仍有有為法另一界說有為為煩惱業所為換言之生死雜染皆是有為如是解說則無漏業果應是無為此二種界說在《阿含經》中即有但約前一種界說則有為範圍廣即佛無漏戒定慧果亦為有為法今依後一說與真實相應之無漏智慧皆無為法身所攝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應知

一切無非清淨清淨不外乎器世間清淨(佛國土功德莊嚴)有情世間清淨(佛與菩薩功德莊嚴)故清淨一句總攝智慧觀察彼土之一切功德也

3 廣明迴向

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柔軟心者心性調柔禪定功深故能心得自在若心不調柔不得定即不能如實觀察了知廣略諸法故必先修奢摩他——止心乃得柔軟修毘婆舍那——觀乃能如實知諸法何謂止何謂觀止者攝心一境安住不動之謂依本論則念念發願而得定如心於境起推求分別觀察即謂之觀修止觀所生影像——現於心中之相有二種一者有分別影像二者無分別影像前者為一般止觀如數息白骨觀等皆有分別如修空則為無分別影像所謂廣略修行者略即止修廣即觀修知廣略諸法者廣指以上所述觀佛座功德佛土清淨功德等略則最後一句——清淨二字即總觀一切清淨如是修行乃能成就巧方便迴向離煩惱即為清淨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清淨即空義因空性清淨遍一切法畢竟寂滅故如是修行心得調柔如實觀察而得悟入(或雖未悟入已能如實知廣略諸法達於相似證境)依止能成觀依觀慧乃能成就巧方便迴向蓋方便要依般若而起也迴向有巧方便及無方便二類(詳見《大般若經》)巧方便迴向者無我法執之迴向也不著有能迴向之人了解一切法平等空寂我法兩執均破與空相應如是迴向謂之巧方便大乘《般若經》說各種功德如不能與無所得空相應即不能到達佛功德海不能為成佛資糧迴向亦如是故《般若經》曰以無所得故乃能動能出出三界到一切智海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功德善根即同一物因由功得德稱為功德此一功德即發為善果之根如稻為耕耘功德明春可賴之發新稻即為善根所謂功德善根即前所修禮拜門讚歎門等五念門功德以此功德不為自身利益但為眾生拔一切眾生苦發願攝取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迴自行功德以向利樂眾生故謂之為迴向也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故

至此五念法門圓滿以下乃總攝其要以明必能隨願往生也菩薩能如是巧方便迴向即可遠離三種與菩提(大乘覺)相違之法一者智慧我心貪著自身梵名薩迦耶見即是我我所執有分別所生之粗執及無始以來之細執欲破此見惟賴智慧因此見以情執為本與生俱來故必依智慧門乃能不求自樂因佛法般若即以通達一切法無我為目的也二者慈悲無安眾生心者無欲令眾生得安樂之心也能遠離此心即慈悲心也凡夫之愛只限於一家一姓不能普愛眾生拔一切眾生之苦三者方便以一切方便利益眾生若念念欲拔眾生苦則不起供養恭敬自身之心能如是即遠離與菩提門相違之心所作所為與菩提門相違即不得成佛故僅知禮拜讚歎而無智慧慈悲方便迴向者即與菩提門相違成佛仍非易事也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與上相反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三者是因無我執故其心清淨不為自身染著諸樂安清淨心者能拔眾生苦能安一切眾生之清淨心也樂清淨心者令眾生得大菩提樂得生淨土樂之心也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上所說智慧慈悲方便三門總攝為般若方便——二智般若要義在無我照一切法性空不破我我所執終非智慧方便中以巧方便迴向為最上方便方便即善巧妙用從般若來經稱先得般若後得方便如鍊沙得金喻般若以金製成莊嚴具即喻方便今總攝為般若方便兩門其慈悲一門即為方便所攝因慈悲由般若生與方便同也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依智慧方便而論三門依遠離邊即為離(三種)障菩提心無障之菩提心即二智離障之菩提心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依無染障而顯之清淨邊即三種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者綜合一處也綜此三清淨心則成就妙樂勝真心勝者殊勝超越一切世俗之義通達空無我真如法性之義如言勝義諦真如等故勝即無染不虛妄一切法本相妙樂者無染清淨之樂即離繫樂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無障心者無障菩提心也菩薩具此四心故能生於阿彌陀佛之清淨佛土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總結上來五念門作願門為意業觀察門為智業方便迴向門為方便智業是五種隨順法門如能具足修行圓滿則生西如操左券

至此有一問題發生即綜觀以上佛國固是莊嚴但生西亦非容易眾生心識本有矛盾又想佛國至極圓滿又望生西容易不可得兼乃有研究極樂究為何種世界者有謂乃阿彌陀佛報身所居之報土眾生如不能修五念門圓滿即不能隨意往生故有念佛往生係別時意趣之說但另有一說則認為係化佛之化土如大小《阿彌陀經》所言該國有時有地有二乘應為化身土但如為化土則極樂似非最極理想之地今世親菩薩所見較為圓通認為是報土因其中無二乘根缺及女人故須具足五門方得往生不是易事但約一切學眾說世親菩薩別有漸次成就之法門如下文所說

4 漸次成就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今此五門仍不離禮拜讚歎等五門但此所說修一門有一門之成就或淺或深均得往生極樂國也亦是次第深入近門者至安樂國境大會眾門者得預大法會宅門者如登堂屋門者如入室園林遊戲地門者隨意度化眾生也到極樂國目的在成佛道化導眾生豈入室安居而已故須外出園林也今依此論不依專念定位次上下而以發心修行漸入漸深為次第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何故禮拜阿彌陀佛唯為願生彼佛國土如信敬懇切六時禮拜虔誠必得生於安樂國土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隨順名義稱如來名者稱名須知此名所有之意義故稱佛名即是讚佛功德口稱阿彌陀佛名號心想無礙光如來身光智光十方無礙如此持名念佛必得至佛土大會眾處預聞法大眾之數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定中唯有意識餘識一概不起故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身不覺觸意識一念等流相續安住寂靜定心必有輕安起定則有身心精進也今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為方便是念念發願往生修成念佛三昧得入蓮華藏世界則能見阿彌陀佛住處極樂世界之真相矣前二為散心此為定心依此門可見前二門所見乃應化之身土耳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定中起觀察慧專念觀察佛國土菩薩一切功德莊嚴觀慧成就證入淨心地能受用大乘法味之樂此則是他受用土(報土)菩薩已分證法身矣見阿彌陀佛之崇高目的於是達成上三門以信願為主此門為般若慧故論初云「云何觀云何生信心」依此而安立五門也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菩薩已證法身即應以大悲心憫念苦眾生起應化身——佛身菩薩身種種眾生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菩薩應化身與眾生同事現有生死煩惱之相遊戲神通起種種佛事度脫眾生遊戲自在之義遊戲神通即神通自在也前四是自利向上進修故是入此為利他迴入生死故名出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迴向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上來總結自利利他是菩薩行修菩薩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覺即是成佛速得成就者以依阿彌陀佛本願力而修行如稚子依長者扶持而行無迷途傾跌之虞必能有所至此念佛法門之所以名為速得成就也

上來出入五門試舉喻以明之北平舊稱北京乃歷代帝都欲至北京覲見皇帝者如來至外城即是北京城如第一近門也進至內城見街衢寬長人眾往來如第二大會眾門也更進抵紫禁城遙見宮廟之富如第三宅門也進入殿宇宮院見富麗堂皇莫可名狀帝與大臣等論事其間如第四屋門也既覲見皇帝然後自在遊觀一切城內園苑名勝貧戶陋宅如第五園林遊戲地門也此五門約多人說隨修行功德不同淺深有異雖曰不同而同是極樂國如同是北京城也約一人說則初由禮拜漸修漸深終於圓成佛道最初身業禮拜即生極樂必得成佛可謂易行矣

此論總攝一切《阿彌陀經》義弘揚大淨土法門真正三根普被能淺能深聞此論者不可等閑視之也(顧法嚴記)


校注

[A1] 民國五二年講
[A2] 《淨土旨訣》卷1(CBETA, X62, no. 1171, p. 24, a24 // Z 2:14, p. 88, b12 // R109, p. 175, b12)
[A3] 《般舟三昧經》卷1〈2 行品〉「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CBETA, T13, no. 417, p. 899, b25-29)
[A4] 《佛說阿彌陀經》卷1(CBETA, T12, no. 366, p. 347, b8-9)
[A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3(CBETA, T19, no. 945, p. 119, b15)
[A6] 《大智度論》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a1-2)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