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35-A 無異禪師語錄序
大光明中。無物不有。無物不空。真俗二諦。於中影現。一點靈明。溷入知見。一念瞥起。認為安身立命之處。或遷轉不停。或堅凝不化。其升其沉。一任造物播弄。大丈夫宇宙在手。造化生心。奈何聽氣命機甘心作役。夫導我者而豈徒哉。不肖於童稚之年。潛思出要。耿耿在心。數上公車。艱於一第。謬徼 恩命。司理信州。聞博山自天台韶國師開闢以來傳燈不絕。今者無異大師嗣祖。而橫出一枝。建立宗風。隨機唱導。閱四載始造而請焉。覩其神情超朗。如獨鶴摩空。而又熏然慈和。不自標異。叩其中。淵乎其不可測也。夫既目擊而道存。[A1]已傾葢無他語。蒲團對坐。咨決心疑。弟子出函見示。乃師上堂語。是日大暑。揮汗如雨。披閱間。忽似微風庭樹山嵐俱生。凉氣透體。爽然炎蒸如失。師於此際起而問曰。還會也未。余時無言。悵悵而別。嗚乎拈花相授。誰知微笑之風。鼻孔撩天。熟是拏雲之手。是為序。 弟子 趙士禎 和南題
No. 1435-B 錫類法檀序
夫世間人。不能行出世間孝。而出世間人。乃能盡世間孝。以余觀于錫類法檀之篇。則博山大師無如矣。生致其養。沒致其思。世間孝也。師則行之。情致其刳。性致其徧。出世間孝也。師則盡之。幼痛悲母。及長宦學。而過聞慈父之喪。有懷二人。代衰以染。古人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師當此際。是實非如記所稱。充充如有窮。皇皇如有求。而弗得。將此深心。向船子藏身那畔。穿却阿爺法身鼻孔。六年夢破。曠劫冰消。邈得雲巖。高縣寶鏡。靈衣不挂。孝滿曹山。驀地相逢。久遠如昨。敬田悲水。藐矣三公。淨土禪波。勗哉九品。洎乎西往。遂矣東征。日照高山。雨滋小草。數株宰樹。垂玅蔭于桐卿。一瓣心香。罥祥煙于浮渡。脫也長羈子舍。無過列鼎重茵。孤滯空門。詎覩新豐舊里。還觀震旦。玉殿簾前。水田衣底。惡有心空及第。就養無方。釀悲海之醍醐。茂慈山之肥膩。世出世孝。一念圓修。如我大師之為錫類主乎。葢聞空谷傳聲。唱詶雙舉。覺華散彩。因果同時。以心印心。有種似種。是錫類之義而[A2]已矣。我儕欲為大師之類。而未拜大師之錫。如盲龜之待浮木。精心瞪目。終託慈航。既拜大師之錫。而不為大師之類。如盲龜之失浮木。一瞬三祇。永沉劫海。得不人人痛心疾首。暱就法檀所付本參。寤寐思服。懸巖撒手。瞥遇親娘。絕後再甦。全身歸父。國中按劒。殺盡安居。鵠卵宵啼。鶴毛曉墮。正恁麼時。還有博山禮敬回向處也無。還有博山應緣垂化處也無。還有博山著投子布衫。撾浮山法鼓處也無。直得。石火光中。忙追鞭影。空花枝上。閒掇衣珠。一回鸞鳳冲霄。當處羚羊挂角。但了白雲常倚。莫問青山不知。生死情刳。心心不觸。涅槃性徧。步步還鄉。無始劬勞。剎那報足。大孝不匱。猶曰海之一滴。何況其餘。如或未然。且從錫類篇中。作箇蠧魚。隨分咬著一字半字。他生後世。返擲有日在。 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序
No. 1435-C 賸錄序
先壽昌。於法門寂寥之際。言中有響。脚下無私。使洞上一宗復振。厥功偉哉。玉山垂示。推倒博山。水到渠成。通身是口。譬如空中樓閣。面面玲瓏。法音光明。徧照恒河沙世界。天下翕然宗之。余再謁博山於壽昌。特蒙印契。遂以事。先壽昌者事之。客冬道過懷玉。晤六雪誾公於瀛山。出示賸錄一編。重覩生面。如析栴檀樹片片皆香。固佛法中標準也。向上玄機。離文字相。且道。博山先師還有賸語也無。自從胡亂後三十年。未曾少鹽醬。 弟子黃端伯稽首和南撰
No. 1435-D [1]禪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主人張燈夜坐堂皇之上。謦欬作聲。賊愳不能便。稍爾昏睡。則乘間而入。橐為之傾。故嚴城擊柝。刁斗鳴轅。卒有變而無虞。以其警備於機先也。人有生死大患。乃萬劫不醒之長夢。況亦為賊媒。日劫家寶。不有大覺之雄痛語警醒。則終身醉夢。了無悟日。非但睡時做不得主。即白晝開眼魘語尤甚。故博山大師。乘悲願力。來作大醫王。用一味伽陀。遍療狂狷業病。故有示禪病警[2]語。直捷簡當。把參禪骨髓中病。都說透過。其開示做工夫語。最為喫緊。真是禪[3]門切要新書。亦捄世之金丹九轉也。夫禪也。假名無體。何有病乎。葢參禪人。多起執情謬解。被心意識[4]謊殺。不向機境上求。便向學解中討。或被古人言句礙膺。或向死水裏浸殺。或坐在無事甲裏。不是靈利心死不得。便是癡著心轉不得。故命根難斷。生滅宛然。通身都是我病。[5]者是禪有病也。甚則成狂著魔。佛亦不可捄。此名業病。非禪病也。假饒死得種種心下肯做工夫。與法身理相應。不曾蹋著向上關棙。坐在飯籮裏。輕安自在。只箇輕安。正是禪病。故僧問古德。如何是清淨法身。德云。無量大病源。此語如栗棘蓬。吞吐誠難。古人從真參實悟中。病過一番來。其垂手處。自不亂下鍼錐。要箇絕氣息識痛癢底漢。方肯診視。是以識病。乃能去病。調[A3]己然後調人。可謂三折肱為良醫歟。博山大師自來參究此道。極是融通。凡有言句。皆中肯綮。非故為高玅玄箸之談。使人不知。乃平日親證實履境界。見到說到。行到用到。其義理精明。辯才無礙。所以快說禪病。如握秦宮玉鏡。照見羣僚肝膽。一毫隱諱不得。古今踞曲盝牀。稱善知識說禪者。如師之玅罕儷。然禪病最難說。說亦不能盡。何哉。病即法身之病。法身無數。病寧有極。善救法身病者。以病為玅劑。以病為家常茶飯。以病為貼肉汗衫。在善葆之而[A4]已。古人於病假中。游戲而為佛事。葢看破法身無主。病自霍然。故洞山道。老僧看時。不見有病。特繇妄想執著故。禪病競生。昔佛說楞嚴五蘊魔事。及外道偏計。即是今人禪病中事。然著即成魔。計則名外。不著不計。亦[6]云為病。所以云。不作勝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法華云。有一導師。善知通塞險難道路。故能導彼眾人。前至寶所。然則大師此書。正末世舟航。初心徑路。豈但有益於今日。亦有補於將來。決欲參禪做工夫。求大悟門。肯細觀此書。大有相為作略。能使疑情發不起處發起。病根點不破處點破。如披沙露寶。要渠自取。如開霧見天。使人不迷。截路中有出身之路。死句裏有活人之句。如圓珠走盤。不滯一語。其玅用如此。人人知此用心。可以坐睡見道。不費許多草鞋錢。直到大安樂田地。與佛祖同一鼻孔通風。有能以此自警者而警眾。復以此自愈者而愈人。亦名現在醫王。使祖師命脈流通。國脈與慧脈竝固。庶不負大師垂示之方便願力云爾。是為序。
萬曆辛亥歲孟秋月弟子劉崇慶和南題
No. 1435-E 宗教答響序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是。學問之道。無不皆然。而況佛祖法門。生死大事。而可矒𥋾鶻突。若捉影捕風。揣摩測度。若鑽龜卜瓦者哉。夫所謂不善答問者。豈必誠不善也。葢有自號為知識。而轉墮於不善者何也。有意為善。斯不善[A5]已。吾讀宗教答響。擘分肌理。兼總條貫。遂使箭括鋒尖的有正鵠。劍刃上事化為坦途。問者本分。答者當機。善之善者也。過此以往。或居士應更有相說之解。大師應更有從容之聲。思惟路絕。言語道斷者。余雖不敏。尚願與聞之。戊辰秋月弟子張瑞圖書於博山叢林。
無異禪師廣錄總目
- 卷首
- 語錄序(趙士禎撰)
- 錫類法檀序(吳應賓撰)
- 賸錄序(黃端伯撰)
- 禪警語序(劉崇慶撰)
- 宗教答響序(張瑞圖撰)
- 卷一之三
- 住信州博山禪寺語錄
- 卷四之五
- 住建州董巖禪寺語錄
- 卷之六
- 住建州仰山禪寺語錄
- 住福州鼓山禪寺語錄
- 卷之七
- 住金陵天界禪寺語錄
- 小參
- 晚參
- 卷之八
- 茶話
- 普說
- 問答
- 卷九之十
- 拈古
- 卷十一
- 頌古
- 卷十二
- 佛事
- 佛祖讚
- 自讚
- 卷十三之十五
- 禪警語
- 開示偈
- 卷十六之十九
- 開示偈
- 卷之二十
- 淨土偈
- 卷二十一之二十五
- 宗教答響
- 卷二十六之二十七
- 宗說等錫
- 卷二十八之三十
- 書
- 卷之三十一
- 啟
- 序
- 卷之三十二
- 序
- 引
- 䟦
- 記
- 文
- 卷之三十三
- 文
- 疏
- 壽言
- 卷之三十四
- 輓辭
- 詩(五言古 五言律 七言律 七言絕 六言絕 五言絕)
- 歌
- 卷之三十五
- 博山和尚傳(劉日杲撰)
- 墖銘(吳應賓撰)
- 緣序(弘瀚撰)
總目(終)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一
住信州博山能仁禪寺語錄
師住博山有年。禪衲輳集。未甞開法。因壽昌五致書。相趣出世。乃陞座拈香云。此一瓣香。金藏雲而嚴枝榦。香水海以潤根株。龍樓迎瑞。而紫氣飛騰。寶殿籠煙。而祥雲遍布。爇向爐中。端為祝延今上皇帝聖壽萬安。皇后齊年。太子千秋。福基同華藏以莊嚴。壽筭共毗盧而等量。更祈檀那衍慶。海眾安和。此一瓣香。淨明日月。曠蕩乾坤。空覺性而無佛無生。熏萬彚而有因有果。爇向爐中。專伸供養。
壽昌堂上本師無明大和尚。用詶法乳之恩。[A6]斂衣就座。白椎竟。師乃云。佛不求佛。心不傳心。如水與水。似金博金。會得也目前包裹。山濶猿長嘯。會不得也目前包褁。林疎鳥不驚。會不會總目前包褁。空宣無相偈。即此包裹。也須包褁。水操沒弦琴。諸昆仲於此徹去。以須彌山作四大海。白浪滔天。以四大海作須彌山。紅塵滿地。烹虗空之髓。而滋味恒新。挑水底之燈。而光明亘大。者裏無加芒索。箇中何用金針。所以道。指南一路。智者知疎。向上一機。石人撫掌。開彌勒之樓閣。而行願重重。蹋毗盧之頂門。而毫光爍爍。到此則步步通玄。智不能知。識不能識。諸昆仲。此是故鄉景象。若肯就路還家。便得轉身歸父。還肯麼。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上堂。揣虗空骨。吞栗棘蓬。剖開塵界。玅運寰中。白雲七片八片。籬菊一叢兩叢。分明漏洩西來意。幾多眼耳尚盲聾。諸昆仲仔細窮。更有泥牛吼月。木馬嘶風。分明向伊說破。赤肉團上。有一焦尾大蟲。咦。莫把黃金當作銅。
上堂。即心即佛。馬大師板齒生毛。非心非佛。馬大師眼光落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王老師相隨來也。博山總不恁麼。白蘋及翠羽。野老笑相親。博山總作恁麼。寰中天子勅。塞外將軍令。還知博山意麼。若知博山意。便會祖師意。若知祖師意。便會諸佛意。若知諸佛意。便會自[A7]己意。諸昆仲。不可虗延歲月。蹭蹬過時。猛著精神。發明斯道。始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礙也。當知天下老和尚。共一雙眼睛看人。共一箇口皮吐氣。諸昆仲還會麼。雲來碧岫山裝面。月到澄潭水畵眉。
上堂。傾湫倒嶽。大地全收。簸土揚灰。纖毫不立。全收則該羅廣博。須知白晝雛鳴。不立則澹泊虗明。誰解紅塵犬吠。是佛亦打。是魔亦打。管甚船來陸來。饑也一餐。飽也一餐。且喜柴乾水便。沒蹤跡莫藏身。一雙赤手。逢人且乞一文。藏身處沒蹤跡。兩朵攢眉。遇佛堪消三拜。吾在藥山二十餘年。方明此事。親言出親口。莫使外人聞。諸人藏身處。博山總知。博山藏身處。諸人不知。諸昆仲。今日在此法筵。不免覿面相呈。若到諸方。逢人不得錯舉。珍重。
上堂。冬不寒臈後看。老儂不愛雪。稚子哭衣單。惟有東村一箇沒傝𠎷漢。髼頭垢面。赤手空拳。寒不怕寒。熱不怕熱。最冷唱箇雪詞兒。最饑做箇糶米漢。無一文錢。要與天下人鬬富。無一分色。要與大地人爭妍。有時在十字街頭。倒騎鐵馬。有時在西洋大海。逆上須彌。有時在烈火𦦨中。嚼氷嚙雪。有時在紅塵堆裏。[A8]掐草挑燈。有時指東話西。有時呼南為北。將三乘法塹。以作門墻。指十地菩薩。而為眷屬。諸昆仲。斯人還合伴不合伴。復笑云。[A9]已被博山收下了也。
上堂。鵞湖云。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洞山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石霜云。渠無國土。何處逢渠。或有云。渠無生死。或有云。渠儂得自繇。或有云。渠不作箇解會。諸昆仲。渠者何物。為與眼對。不與眼對。若與眼對。則成二物。不與眼對。因甚反覆看渠。若直下看破。便會得渠正是我我不是渠。若會得我不是渠。便能獨蹈大方。孤峯自立。正不立玄。偏不附物。便會得渠無國土何處逢渠。既無國土。無量劫來。求生相了不可得。求死相了不可得。便會得渠無生死。果無生死。千自繇百自在。便會得渠儂得自繇。若到恁麼田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便會得渠不作箇解會。博山此語。如浪擊銀山。花開碧岫。石女揚眉。玄猿捕影。三歲孩兒頭似雪。磵底游魚忙不徹。展似眉毛作麼生。分明底事叮嚀說。諸昆仲。且道叮嚀事作麼生。雙手拍開銀世界。縱橫誰辯往來源。
上堂。至理不渝。至功不宰。至道不形。至了不辦。於此四句相應。便做箇灑落衲僧。眼不染玄黃。脚不沾泥水。意不緣諸法。舌不親玄旨。到此則圓機普應。玄度該通。淨體無依。靈明絕待。所以玄沙大師云。羅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諸昆仲。今時禪者。不信自心是佛。向外求佛。不信自心具足諸法。向外求法。既昧自心。縱有弘為。皆生死之業耳。又當知。求佛求法。即有所依。既有所依。於自心不得自在。譬如窮子。竛竮辛苦。乞食自濟。昧却衣裏無價寶珠。豈智者乎。夾山大師偈云。勞持生死法。惟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無事久立。珍重。
誕日上堂。本無今有。笑看鏡裏狂花。本有今無。攪動巖前湛水。一片白雲瀰漫。幾多花鳥迷蹤。拶碎虗空。罏鞴烹煎佛祖。高揮寶劒。草鞋救取猫兒。還他一箇皮囊。贏得五湖明月。所以大覺世尊。捨王宮入雪山。覩明星開道眼。於三七日中。思惟是事。然後開權顯實。說三乘法。及至末後。拈花示眾。便云。有教外別傳。簡點將來。如夢境相似。博山生居黎庶。無王宮可捨。遊化東土。無雪山可入。大地黑暗。無明星可覩。奴郎不辯。無道眼可開。然則貴賤雖殊。要且頭腦相似。自幼便可憐生。二十以前。成家樂業。二十以後。花擘家財。三十以前。向北鬱單越。解三玄戈冑。三十以後。在南贍部洲。碎五位鎗旗。四十以前。你要去。我有鈎兒鈎你。博山却不鈎你。任你千里萬里。四十以後。你要住。我有錐兒錐你。博山却不錐你。任你在蟭螟眼裏。今日正當四十歲。鈎錐一齊息。博山不在者裏。博山有一塊古地基。自天台韶國師開創以來。千有餘載。雲峯信道者。克紹相繼。亦數十餘年。今日在此說法。是本有今無耶。諸人面前。不得說夢。是本無今有耶。諸人面前。不得說夢。看破夢境時如何。諸人面前。不得說夢。何以故。箇中求其生無生不可得。滅無滅不可得。有本有不可得。無本無不可得。又將何而為壽也。以諸佛身眾生身為壽。聖凡不可增減。以過去劫未來劫為壽。日月不可遷移。以玅高峯娑竭海為壽。燥濕不可損壞。以盡虗空遍法界為壽。天地不可覆藏。然雖如是。今日因甚麼喚作四十歲。良久云。棲鳳巖前雲霧捲。伏牛山下古今傳。
除夕上堂。諸昆仲。年月告盡。旬候云週。衲衣下一段大事。還會也未。若論參禪。須要立得心真。便頭正尾正。其間亦不顛倒。更要識得病根始得。其禪有多種病。不可不知。若不識得病根。縱能精進。皆魔業耳。何為病根。試聽博山從頭告報。免使傷鋒犯手。第一不得計時筭日。第二不得敲氷洗浴。第三不得圍爐向火。第四不得暗裏偷光。第五不得開眼作夢。第六不得觸樹迷封。第七不得逆風把舵。第八不得易短為長。第九不得傷風露骨。第十不得釘樁搖艣。第十一不得步步登高。第十二不得從空放下。若不蹈此十二種病。便能作箇淨白衲僧。可以撮土為金。呼牛作馬。釋迦老子。尚不奈你何。況其他乎。然雖如是。更有一事。問諸昆仲。假如正月初一日發心。看看。挨到臘月三十日。又作麼生折合。良久云。談玄說玅恒沙數。那箇男兒摸壁行。
上堂。神藏禪師云。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良遂禪師云。良遂知處。諸人不知。諸人知處。良遂總知。荷澤禪師云。知之一字。眾玅之門。高峯禪師云。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諸大老敲唱傍提。各具一隻眼。博山今日不惜唇吻。從頭註解。祗要告報。諸人知而無知。頭腦相似。不是無知。而說無知火燒眉毛。救取一半。良遂知處。諸人不知。大似壓良為賤。諸人知處。良遂總知。多知老翁。莫與相見。知之一字。眾玅之門。把手牽不入。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脚頭脚底。知字亦不惡。諸昆仲。博山恁麼註解。還會博山意麼。然雖如是。博山決不恁麼道。無知而知。為之知知。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諸昆仲。還有不向知上作活計。另有超羣㧞萃者麼。當知。水琴松韻。堪傳赤子之心。赤尾金鱗。不墮漁人之手。且道。與古人同耶異耶。復云。東西南北。十萬八千。
臘八日上堂。維那白槌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云。第一義作麼生觀。覷著則眼瞎。嗅著則腦裂。舉步絕行蹤。動念非生滅。眼色耳音聲。心忘思路絕。古今諸聖賢。同途而異轍。中峯水底琴。馬師天上月。投子手中油。趙州庭前栢。博山無可示。梅花枝上洩。吐翠與含芳。凝寒傲霜雪。清香滿十方。觸著通身血。捶手哭蒼天。浮杯老結舌。諸昆仲。當時釋迦文佛。於臘月八日。抖碎虗空。七花八裂。盡大地。無一人會得。所以寶坊云。不是凌行婆。怎解同心結。
徐惟明居士請。上堂。大道絕方隅。靈明豈待尋。從來只恁麼。作麼有疎親。灰頭土面。何曾葢覆將來。利齒獰牙。畢竟聲和響順。所以瑞巖每於石上喚作主人公。復應云惺惺著。他朝後日莫受人瞞。瑞巖大似勾賊破家。要且傍觀者醜。博山今日不免和盤托出。倒廩傾倉。說似大眾去也。復以手指云。門外白雲千萬朵。籬邊紅杏兩三枝。
上堂。在迷迷悟。在悟悟迷。從來迷悟似迷。今日悟迷非悟。迷悟兩頭拽斷。聖凡更復何言。剔起眉毛。惜取眼中瞳子。綻開衣線。露出鐵石心肝。燈籠與露柱相交。佛殿共三門鬬額。赤手團成泥彈子。紅罏煉就鐵饅頭。一任東擲西拋。畢竟埋光鏟彩。縱教野狐精。巖中脫㲉。轉轉不錯。笑殺赤鬚老胡。要知水牯牛。山下投胎。卓卓全該。須是溈山大士。諸昆仲。溈山大士作水牯牛。博山頭角生[A10]已久矣。還有人證盟也未。良久云。達磨大士來。也放過一著。
元旦上堂。春風纔動春花開。春雨相催春水來。惟有通玄峯頂石。依前白蘚與青苔。大眾。如何是新年頭佛法。復云。東西林下鳥。添得好音聲。
解制上堂。誰云結制仍解制。縱有成規俱不是。當空拋下雲門柴。雪浪銀花匝地開。簡得多年破木杓。鷂子飛過新羅國。你既無心我也休。後代兒孫笑酒樓。香巖粥飯長行者。擊竹有聲聾兩耳。翻思昔日老靈雲。一見桃花瞎眼睛。誰是迷兮誰是悟。春風觸著珊瑚樹。誰是悟兮誰是迷。具足從前自家底。心不心兮物不物。連書幾箇向空咄。諸昆仲。因甚麼書幾箇向空咄。復合掌云。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壽日上堂。三世諸佛。與博山同生。無影樹頭懸日月。十二類生。與博山同壽。不萌枝上辯春秋。世界乾城陽𦦨。佛生夢幻漚華。乾城陽𦦨而世界色色皆空。夢幻漚華而聖凡心心寂爾。色色皆空。突出娘生面目。心心寂爾。縱橫衲子胸襟。有問春秋多少。祇云花謝花開。更詢劫運短長。誰道空成空壞。于斯領略。則古今非代而延促同時。一念萬年而萬年一念。豈思議筭數年月日時而論耶。縱能觀滄溟之水。幾度清淺。猶是客作漢耳。只饒寶掌住世一千七十二歲。亦何駛哉。諸昆仲。且道。博山即今春秋多少。若會得。好從者裏說來。其或未然。直須逆數到四十年前。博山與大眾。別峯相見。
上堂。諸昆仲。凡心入覺。須善用心。不善用心。魔得其便。所以一箇計字。出九十六種外道。一箇著字。出五十蘊魔。及魔王眷屬等。具在教乘。不可不知。經云。譬如有孔隙處。風則能入。搖動於物。而不自在。菩薩亦爾。若心有間隙。心即搖動。而不自在。乃至成就。皆魔業耳。何謂魔也。歡喜是魔也。煩惱是魔也。昏沉是魔也。掉舉是魔也。懼動是魔也。厭靜是魔也。喜談論是魔也。愛遊行是魔也。乃至斥像毀經。破律犯戒。拈頌機緣。擅開異解。詩賦詞章。文藝雜學。併貪求說法。悉是魔也。所以博山教諸昆仲。提一則無意味公案。蘊在八識田中。當下不知有血肉身心。前境不知有山河大地。非內非外。滾作一箇疑團。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如一人與萬人敵。又如心心常似過橋時。直須發明此事。到磕著撞著。打破疑團。通身是眼。縱遇釋迦大師。摩頂授記。佛亦不做。何況魔軍而能入耶。諸昆仲如斯會去。誰不丈夫。雖然如是。事怕有心人。直須當下一念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若將心令無心却成有。直須覓心了。不可得。即證超魔法門。
上堂。水流濕。火緣燥。是水有魚。是林有鳥。喫飯咬著舌頭。解道青天不用掃。諸昆仲須自了。同箇夜兮同箇曉。試將此語播諸方。謾道荒田不揀草。更看雲門拄杖子化為龍。吞却山河大地了。諸昆仲且道。博山即今在甚麼處。良久云。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下座。
開光解制上堂。九十日期今[A11]已解。百千三昧許誰知。畵龍未必乘雲去。可惜人間十二時。十二時辰彈指過。眨起眉毛還是錯。衲衣撩起伴雲眠。盤陀石上松花墮。聞見清兮清亦非。法身無病不求醫。頂門突出摩醯眼。夜半烏雞帶雪飛。帶雪飛兮貴回互。金鳳不棲無影樹。縱橫十字數將來。佛祖位中留不住。留不住兮劈面來。兔角龜毛眼裏栽。今朝拄杖橫挑出。那箇男兒肯活埋。諸昆仲。今乃解制之辰。遇無量壽如來。為汝諸人。普作佛事。放大光明。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更以無礙神力。將極樂娑婆。融成一界。若說是淨土。却是娑婆。若說是娑婆。即是淨土。且道無量壽如來。畢竟居何國土。今日博山親指出。分明一點座中圓。
上堂。諸禪德。見聞覺知即是佛法。佛法即是見聞覺知。根本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諸佛不動智即是根本無明。婬怒癡即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婬怒癡。若向者裏覷破。始知達磨大師航海而來。祇是指示人現成具足底道理。且如何是現成具足底道理。木人起舞非奇特。石女梳頭越樣新。
峯頂上堂。舉十善道竟。復舉圓通機大師。居山二十年。見伐木倒。豁然大悟。後九江太守。請主圓通席。遂㬰杖草履登臺。說偈云。圓通不開生藥舖。單單賣箇死貓頭。不知那箇無思筭。喫著通身冷汗流。師云。慚愧古人居山二十年。祇悟得箇死貓頭。若是博山則不然。博山欲開生藥舖。隨緣賣箇活貓頭。不知那箇有思筭。喫著通身鮮血流。諸昆仲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別。良久云。若將情識解。埋沒祖師心。
上堂。釋迦如來降誕西域。開場四十九載。談經三百餘會。末後拈花示眾。復云有教外別傳。貽累古今諸哲。祇與世人說些世法。何謂世法。明心見性是世法。戒定慧品是世法。三身四智是世法。五眼六通是世法。三乘十地是世法。十八不共是世法。三十七品是世法。六度萬行是世法。乃至成佛極果是世法。博山則不然。今與大眾說些佛法。何謂佛法。山河大地是佛法。日月森羅是佛法。鵲噪鴉鳴是佛法。乃至與諸昆仲。要笑謳歌是佛法。大眾會麼。若會得。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其或未然。化城美境從君欲。惜蔽衣珠對月追。下座。
祖印院上堂。人天易集。淨土罕逢。今日迎來。宛然佛國。大眾。佛國則[A12]已至。還聞彌陀說法麼。良久云。須知佛遍三千界。淨土渾敷八字間。
鄉親到上堂。瑤天慧月。耀古輝今。性地覺花。香郊馥閫。汝等久離鄉井。一向竛竮。此日同筵。幸逢故戚。諸昆仲。逢親戚遇故友則且置。敢問。還得家中音信也無。若有可呈似。博山與汝親手開拆。其或未然。分付白雲常守戶。側聽賓鴻送信來。
端午上堂。時逢昊仲。節[A13]屆端陽。城戶泛雄黃之酒。江鄉聞欵乃之歌。人道是塵境紛紜。博山說法輪大轉。艾葉征旗。掃九十六種外道。菖蒲利劒。碎五十蘊魔軍。古人於此却說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博山冷眼觀來。猶成鈍置。諸昆仲。終日鐘鼓鏗鏘。此便是聲。作麼生是道。見今榴紅柳綠。此便是色。喚那箇作心。於此明得。正好買草鞋行脚。於此未明。也須恐懼。汝看塵境游戲之中。舟漂綠水。錦奪磯亭。如穿玉錦之梭。似佈勾芒之令。穿波舞掉。划彩逞能。到恁麼時。豈容擬議。若有毫釐遲怠。則喪身失命了也。何況衲僧門下。胡風一扇。陸地行舟。駕鐵艇於太虗。翻玉波於峯頂。搏猛虎喉中之雀。解驪龍頷下之珠。直須不顧危亡。到手始得。正恁麼時。還有拋舟罷柁。與博山同遊戲者麼。若有。可請出來。與吾相見。若無。山僧自逞神通去也。拈坐具。作搖艣勢云。會麼。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衲僧門下異。珍重赤鬚鬍。
元旦上堂。拈香祝聖竟。次拈香云。此一瓣香。虗空包不住。大地載不起。爇向諸人面前。諸人要且不識。釋迦大師得之。便云。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迦葉得之。破顏微笑。便云。覓我者是汝我。阿難得之。結集聞持。副二傳化。商那和修得之。便云。身十七。性非十七。乃至。達磨得之。與二十七祖辯珠云。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二祖得之。便云。覓心了不可得。三祖得之。便云。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四祖得之。便云。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五祖得之。便云。姓即有。不是常姓。六祖得之。便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馬祖得之。便云。一口吸盡西江水。一脚蹋殺天下人。乃至。天童得之。便云。散乾葢而非心。持坤輿而有力。今日博山在此座上。揚眉鼓舌。拈來撒出。祇要諸人識去。諸人還識得也未。若識得。便證香光莊嚴。若未識。人天眾前。便好識去。豈不見。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上堂。洞山大師云。地獄中苦未為苦。向衣線下。不明大事。是為最苦。此大事既在衣線下。因甚不明。祇因無始以來。心境交加。幻出一切色相。塞諸人眼根。幻出一切好惡音聲。塞諸人耳根。幻出一切香臭。塞諸人鼻根。幻出一切甜酸苦淡。塞諸人舌根。幻出一切細滑麤澀等相。塞諸人身根。幻出一切緣慮等心。塞諸人意根。諸昆仲。要得一生取辦。須將從前所學所習底。世法中伶俐心機巧心。佛法中語言相文字相知解相。盡情放下。做一箇淨白底衲僧。然雖如是。也要知衲僧溪深杓柄長始得。若會得。酌水獻花。隨宜得用。其或未然。喫飯也須防沙。喫水也須防噎。
上堂。僧問。金鐘纔扣。雲堂[A14]已露真風。法鼓重鳴。海眾更申敗缺。正當恁麼時。和尚如何結案。即卓拄杖云。山水之間。得渠儂力。進云。某甲從此信入去也。師云。信後如何。進云。向後與和尚更道。師云。分作兩橛作麼。又僧問。昔九座大師云。我今日向孤峯絕頂。駕一隻鐵船。截斷天下人要津。祇如和尚。今日又作麼生。師云。銕船即且置。闍黎要津。呈似老僧看。進云。爭奈學人不會何。師云。不會倩人裁。進云。恁麼則剛道是龍猶不信。等閒奪得始驚人。師云。閒言語。乃云。諸昆仲。佛法不是容易。博山三十年來。實際理地。洞然無礙。事法中較量。與理矛盾者尚多。即今與諸昆仲。陞堂入室。結箇粥飯因緣。於此座上。問來答去。如鳥云空。如鼠云唧。雖有其聲。究竟將來都無實義。豈但無益。恐成賺誤。若是祖師門下客。要知祖師行徑。方有說話分。單明自[A15]己底。不知有古佛家風。此人有眼無身。若明得古佛家風。不知自[A16]己用處。此人有身無眼。直饒坐斷兩頭。不通凡聖。轉身氣急。猶在半途。更須知有全提時節始得。大丈夫兒。步入重玄。睜開隻眼。解作家活。用不乖方。[A17]斂沙界于毫端。纖塵匪礙。耀珠光于域內。洞鑒無遺。如日月光。遠近斯照。拈拄杖云。還有恁麼衲僧麼。僧問。透網金鱗。因甚猶還滯水。師云。度盡無餘影。還他越涅槃。進云。恁麼則縱橫滄海濶。騰躍萬波隨。師云。作麼生說箇騰躍底道理。進云。分明頭角久。春江雨露微。師云。念文章可惜許。師復拈拄杖云。還有問話者麼。眾無對。自云。今日老僧失利。
上堂。天晴日頭出。雨灑偕前濕。分明舉似人。只恐信不及。諸昆仲。開眼見明。閉眼見暗。一等是見。因甚被明暗遷移。若要頓明此事。除是不造生死業始得。如何是生死業。厭煩惱趨菩提。是生死業。求大涅槃是生死業。分科列目。敷文演義。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窮玄究妙。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乃至陞堂入室。問來答去。盡是生死業。若要脫此生死業。直須兀兀騰騰。恁麼過時。夏則排窻。冬則附爐。饑則喫飯。寒則添衣。若以世法商量。便成滲漏。更將佛法理會。正是眼中著屑。
誕日上堂。僧問。莊子八千椿。正眼觀來。猶存數量。大通塵點劫。衲僧門下。尚在半途。壽等虗空。泯絕途量一句。請和尚指示。師云。玄沙元是謝家郎。進云。和尚與玄沙同生去也。師云。年年桃李樹。處處白紅花。進云。者箇且置。祇如當時韓文公。問大顛和尚。尊壽多少。顛提數珠云。晝夜一百八。今日座中。諸大檀越。或問和尚法臘多少。和尚如何應對。師云。漩澓黃河水。一年幾度清。進云。如是則和尚與大顛。人有今昔。壽無兩般去也。師云。乾三長坤六短。進云。氷桃雪藕非為敬。直奮空拳上法王時如何。師云。坤在上乾在下。僧禮拜云。謝和尚答話。師乃云。天地旋。山河走。石女生兒。世間希有。白向本爺娘。乾坤兩眉皺。今日無端舉似人。灼然笑破虗空口。諸昆仲。若道博山有生。是不諳佛法。若道博山無生。是不諳世法。生與無生。拈放一邊。且道。四大色身。從甚麼處得來。良久云。乾闥婆神無限樂。宮商不與世和同。首座問云。石女生兒得幾箇。師云。五男二女。進云。和尚生身父母。在什麼處。師喝一喝。下座。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一
校注
[0237001] 禪警語(No. 1257)既收第二編第十七套第五冊 [0237002] 語下一有五章二字 [0237003] 門下一有一種二字 [0237004] 謊一作哄 [0237005] 者一作非 [0237006] 云一作未【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2 冊 No. 1435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9-2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