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御選語錄

御製序

朕既選刻僧肇等禪師語錄長夏幾暇欲全覽歷代古德之所激揚而錄其真切為人者柰華藏浩瀚目不暇給臣工中與禪衲輩具能辨別淄澠目力者不得其人莫可使分任繙閱呈朕總覽者[A1]乃就妙喜所輯正法眼藏幻寄所刻指月錄二書採取若干則公案以示後學 夫正法眼藏指月錄二書行海內數百年矣西竺四七震旦二三佛佛祖祖無義味語至今普遍閻浮提界俾荒山古剎渺渺禪棲楖栗蒲團脩脩釋子皆得展卷而見提唱而聞妙喜幻寄之功勳固為不可磨滅但惜皆未具透關眼所以拈提自先失利則粉中之雪煤裏之墨豈能揀辨的當擲黃金而取瓦礫寶魚目而棄摩尼定所不免 是以正法眼藏指月錄之外其尚有元樞正體靈鑑真光開示指歸裨益末世者未經朕目無可如何在二書之中則可以自信選擇一無所遺矣明眼人自能辨取帙中所採言句非如妙喜幻寄所選祇尚語句尖新機鋒敏捷不論與本分心地有無交涉也皆專以提持向上不但時人之所推尚流俗之所盛傳而實非旨要未契真宗者概置不錄即古來大善知識遞相拈示之公案少或不依本分任其口頭滑利即不與選焉 夫此不了言句歷代明眼善知識非不知其為非第一義諦或以祖父所遺只得傳為家珍或因諸方檢點恐起爭端不無回互不但不肯明以指斥且棄短取長附合拈提將方寸之木聳令高於岑樓亦不過無柰聊作門前之繞豈實謂祖印在茲也初機後學未能人人具生知慧眼則不無悞人在朕今日無罣無礙一稟覺王正令黜陟古今有何忌諱而不為直捷指明後世真正發心參學之人如墮網之欲出若沐漆而求解者豈可不令解粘去縛之淨盡俾少留餘地耶 如傅大士如大珠海如丹霞天然如靈雲勤如德山鑒如興化獎如長慶稜如風穴沼如汾陽昭如端師子如大慧杲如弘覺範如高峯妙皆宗門中歷代推為提持後學之宗匠柰其機緣示語無一可入選者聊舉數端以見其旨 如傅大士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及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之句長慶上堂曰撞著道伴交肩過一生參學事畢僧問興化四方八面來時如何化曰打中間的如此語句皆是祇識得個昭昭靈靈耳即傅大士所云空手把鉏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亦祇到得脫凡情執著見耳祇如步行騎水牛較古德道士倒騎牛之句雖若彷彿而相去天淵如普化云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把虗空來連架打此語雖亦非究竟較興化打中間語奚啻霄壤 如龐居士一口吸盡西江水乃從來多傳為極則者却不知但只會得個光吞萬象而[A2]豈曾脚跟點地所以五祖演云一口吸盡西江水萬丈深潭窮到底略彴不似趙州橋明月清風安可比此頌可謂補龐縕之欠缺也 如龐婆百草頭邊祖師意之句尤為麤淺而無知狂參亦稱為究竟之說如汾陽昭除十智同真之外其他語句無一可取似此見地則十智同真之設亦從解路中得來耳若欲如是推演敷布豈有底止十智同真亦奚足重若為啟初學之疑情何必如此多言徒使真參實悟之人牽連入於解路耳 如德山乃從來歷代推崇之古錐而除一棒之外詳細搜求其垂示機緣却無一則可採不過會得個本無言說之理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地位耳未踏向上一著在所以溈山之語泥裏有[A3]道德山向後孤峯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可謂將德山數語判盡也如托鉢公案亦只可啟發初學疑情與本分毫無交涉況亦有何奇特直得數千百年提唱殊不可解如巖頭雪峯實乃見過於師然亦未到圓通處較伊法嗣元沙猶欠百步在如大珠頓悟入道要門論不過提唱初機全未具頂門正眼其馬祖賞歎之說未必確實 如妙喜乃數百年望重海內之人其武庫全錄朕皆詳細披閱其示語機緣中一無可取其拈提古德處亦間有透脫之論而支離謬誤處甚多觀此則非具真知見者亦乃認得個本來微光用解識學問勉強擴充之所致非實透關之侶如靈雲青山原不動白雲任去來之句如露柱懷胎打破鏡來相見之說亦屬一流至風穴錄中所載不過默悟三元指要是其極則其語句如老僧闍黎祖意教意皆左右兩拍之說家國與野老老僧與闍黎豈有兩個雖將左右兩拍解路粉飾似同中有異異中同者其顰蹙安貼話成兩橛如何葢覆如答隨緣不變云披簑側立千峯外引水澆蔬五老峯又如壁立千仞誰敢正眼覰著之句皆從元要中知解得來不問可知不但非第一義而且貽悞後學況與世理大相矛盾似此不經之說徒增文士𠷣謗耳與佛法毫無裨益此一實事有一絲毫便是一絲毫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真偽之辨若遇明眼人斷不能逃影 如丹霞燒木佛觀其語錄見地只止無心實為狂參妄作據丹霞之見木佛之外別有佛耶若此則子孫焚燒祖先牌臣工毀棄帝王位可乎在丹霞以為除佛見殊不知自墮鐵圍而不覺也意在立奇掃相而通身泥水自不知也若謂院主眉鬚墮設立疑案究亦無可疑處不過亦從解路中成就耳非切實為人開人天眼目之宗匠況其示寂時一足未及地而化此亦護法神明令伊自示脚跟不點地之一證 如一古德殿前背佛坐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傍僧云何得背佛坐向佛唾答云將無佛處來與某甲唾指無佛處來與某甲背此等見解與丹霞同但知掃目前一像却不覺自執千像萬像矣當日但問此二狂徒你道除此殿中佛尚別有何佛試指取看管教立地現形此等無稽魔說何堪提唱書錄掛齒更有拾狐唾以為獅乳者尤堪憐愍似此者不可枚舉以上所拈尚皆非屬邪妄但脚跟未踏實地非了義之說耳 如弘覺範指月錄中採其拈提處甚多其支離謬妄處與幻寄同可謂同病相憐不過令人作發笑之戲具更不必論者至如三喚侍者婆子燒庵喫油糍野狐斬猫犀牛扇臺山婆子子湖狗香嚴上樹雲門扇子禾山鼓慈明榜等公案皆古今叢林中日日舉似者朕悉不錄蓋雖言語道斷不過啟發初機非是究竟但此等公案尚不至榛蕪向上一路耳總之此事如杲日光如大火聚提則全提印則全印否乃不達佛之正旨盡屬奪弄精魂其言雖皆數千百年以來人人之所提唱其人雖皆數千百年以來人人之所推崇朕皆置之不論蓋歷代震於其名無人指出殊不知此等未了之談雜入真正人天眼目之宗師語句中後學豈能盡具參方眼其目光如豆者必致金鍮莫辨皂白不分到此地位自以為[A4]已造某古德所造之境向上自然無路妄為參學事畢豈不是盡九州鐵鑄成這一大錯此等語句雖於提掇初機發人淨信未始無功然其功甚小能令真正發心參學之人中止化城過由伊造其過甚大如迦陵音亦可謂具參方眼者乃於興化古廟躲過丹霞燒木佛長慶路逢道伴等公案尚被牽絆而未看破且尤喜提唱風穴闍黎老僧一則朕當年一一討論為之說破尚不能透脫何況初機後學耶 茲集所選歷代禪師除六祖外一百五十六人語句固皆本分極則而諸人中如誌公馬祖一南嶽思石頭遷忠國師長沙岑觀國師臨濟元投子同曹山寂[A5]玄沙備韶國師其見證與前選中諸大善知識無二無別但其傳世語句可採者止於此因其難成卷帙是以並在後集中至於藥山儼[A6]蘗運洞山价羅漢琛法眼益天依懷細細評量猶有珠與璣之分其餘諸禪師公案言句二書所載祇此一二則語雖可錄不能品其次第學者能於古人語言相似而高下懸殊之處自具隻眼知朕採取刪汰意趣之所歸舉一明三方為於此有分否則毋得顢頇含胡輕言參透葛藤轉不如講誦經典薰此佛種以待機緣尚為未昧自[A7] 朕今此舉若無灼知定見豈肯多生枝節為天下後世之所𠷣笑實憐禪宗頹廢慧命懸絲皆由此輩未了宗師開此紛雜岐徑令魚龍莫辨後學不知所從也故不得不為蛇足一上如標月指所指必月無論三垣二十八宿未嘗悞指即弦朓之月亦所不指所指者如月之恒既圓且明普照三千大千後學但毋向指邊求月也是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無名氏問千七百則陳爛葛藤皆是無義味語皇上品其優劣毋乃涉於解路乎

有名氏答從上祖師言句汝作麼生會 無名氏云如鴉鳴鵲噪會 有名氏曰汝既不作言句會汝今云何復生分別心如可分別者固應如是分別如曰不可分別則古來言句既作鴉鳴鵲噪會皇上今日品題何不作鳳嘯龍吟會彎兔角弓而射空裏風影或百發百中或十發一中計功行賞夫何不可無名氏懡㦬而退

御選歷代禪師語錄前集上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祖於般若多羅尊者得法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佛大先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為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A8]己解別展化源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A9]已陷牛跡況復支離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 言[A10]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耶 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A11]已變[A12]已往其義亦然 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A13]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祖瞥然匿跡至無相宗所而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波羅提者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祖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祖辨析即悟本心禮謝於祖懺悔往謬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汝可降之[A14]忽然不現 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 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彼曰我有內外[A15]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服 至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祖曰空空[A16]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靜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於是六眾咸誓歸依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祖念東震旦國佛記後五百歲般若智燈運光於彼遂囑弟子般若密多羅住天竺傳法而躬至震旦乃辭祖塔別學侶泛重溟達南海乃梁普通七年庚子歲也廣州[A17]刺史蕭昂具禮迎供表聞武帝帝遣使齎詔迎請十月至金陵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祖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帝不悟

祖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有僧神光詣祖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師立雪過膝斷臂求法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返天竺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A18]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師

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祖曰將罪來與汝懺 士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 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見和尚[A19]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祖深器之即為剃髮曰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祖遂囑累付以衣法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

向居士幽棲林野木食磵飲北齊天保初聞祖盛化乃致書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A20]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求響故知迷悟一塗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虗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祖回示曰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禮覲密承印記

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虗無欠無餘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却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虗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四祖道信大師

祖謂牛頭融禪師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A21]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五祖弘忍大師

咸亨中有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汝自何來 盧曰嶺南 祖曰欲須何事 盧曰唯求作佛 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 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令隨眾作務 盧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曰這獦獠根性太利著槽廠去盧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於杵臼晝夜不息 一日祖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未 盧曰白也未有篩祖以杖三擊其碓盧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祕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摩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我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盧跪受訖法則既受衣付何人 祖曰昔達摩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A22]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

六祖慧能大師

祖抵黃梅參禮五祖當呈偈後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復徵其初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祖於言下大徹遂啟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悟本性謂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遂傳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驛邊令祖上船祖隨即把櫓五祖曰合是吾渡汝 祖曰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能蒙師傳法[A23]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祖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旛聞二僧對論一曰旛動一曰風動往復不[A24]祖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竦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祖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祖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祖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聞說歡喜合掌

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說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虗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虗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虗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磵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虗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雖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密此是西竺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密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惟妄惟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識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相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却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祖云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無相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南嶽懷讓禪師禮祖祖曰何處來 曰嵩山 祖曰甚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祖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僧智通看楞伽經約千餘徧不會三身四智禮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A25]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禮謝以偈贊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無污染名

僧志道覽涅槃經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A26]寂滅為樂而生疑禮祖求發明祖曰汝作麼生疑 對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A27]寂滅為樂者未審是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即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祖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解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者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虗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虗假名何為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象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道聞[A28]踊躍作禮而退

僧志常參祖祖問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望賜開示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大通云汝見虗空否對曰通曰汝見虗空有相貌否對曰虗空無形有何相貌通曰汝之本性猶如虗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示誨令無凝滯 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虗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A29]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A30]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有一童子名神會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祖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祖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祖以拄杖打三下吾打汝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祖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祖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家過𠍴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一日祖告眾曰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葢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唐中宗詔遣使薛簡迎祖祖以疾辭簡問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A31]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詔加褒美

僧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 祖曰會佛法人得 曰和尚還得否 祖曰我不會佛法

祖說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善能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却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是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祖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虗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之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A32]菩提果自成 說偈[A33]復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秦䟦陀禪師

問生法師講何經論 生曰大般若經 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 曰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 師曰眾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措 師又問別講何經論 曰大涅槃經 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 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 師曰這箇是如來涅槃那箇是法師涅槃 曰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祇如此未審禪師如何說涅槃 師拈起如意還見麼 曰 師曰見箇甚麼 曰見禪師手中如意 師將如意擲於地見麼 曰 師曰見箇甚麼 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 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 其徒懷疑不[A34]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 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祇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中色空 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 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

寶誌禪師

師問一梵僧承聞尊者喚我作屠兒曾見我殺生麼 曰見 師曰有見見無見見不有不無見若有見見是凡夫見無見見是聲聞見不有不無見是外道見未審尊者如何見 梵僧曰你有此等見耶 師垂語曰終日拈香擇火不知身是道場 又曰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又曰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

迷悟不二頌 迷時以空為色悟即以色為空迷悟本無差別色空究竟還同愚人喚南作北智者達無西東欲覓如來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陽𦦨本非其水渴鹿狂趁怱怱自身虗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

大乘讚七首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覩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遶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業常隨身黑闇獄中未曉悟理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法界量同太虗眾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一)妄身臨鏡照影影與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虗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捨一永與直理相疏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沈浮煩惱因心有故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動靜兩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眾生異佛迢迢與佛常疏佛與眾生不二自然究竟無餘(二)法性本來常寂蕩蕩無有邊畔安心取捨之間被他二境迴換斂容入定坐禪攝境安心覺觀機關木人修道何時得達彼岸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雲會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無智人前莫說打你色身星散(三)報你眾生直道非有即是非無非有非無不二何須對有論虗有無妄心立號一破一箇不居兩名由爾情作無情即是真如若欲存情覓佛將網山上羅魚徒費功夫無益幾許枉用功夫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一切不憎不愛這箇煩惱須除除之則須除身除身無佛無因無佛無因可得自然無法無人(四)內見外見總惡佛道魔道俱錯被此二大波旬便見厭苦求樂生死悟本體空佛魔何處立脚只由妄情分別前身後身孤薄輪迴六道不停結業不能除却眾生身同太虗煩惱何處安著[A35]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消落(五)世間幾許癡人將道復欲求道廣尋諸義紛紛自救[A36]己身不了專尋他文亂說自稱至理妙好徒勞一生虗過永劫沈淪生老濁愛纏心不捨清淨智心自惱真如法界叢林反作荊棘荒草但執黃葉為金不悟棄金求寶所以失念狂走強力裝持相好口內誦經誦論心裏尋常枯槁一朝覺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六)聲聞心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賊賊遞相除遣何時了本語默口內誦經千卷體上問經不識不解佛法圓通徒勞尋行數墨頭陀阿練苦行希望後身功德希望即是隔聖大道何由可得譬如夢裏渡河船師渡過河北忽覺牀上安眠失却渡船軌則船師及彼渡人兩箇本不相識眾生迷倒羈絆往來三界疲極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七)

明州布袋和尚

師有偈曰我有一布袋虗空無罣礙展開徧十方入時觀自在吾有三寶堂裏空無色相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智慧解安排千中無一匠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又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師有歌曰只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若覩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祇明無學地非聖非凡復若何不強分別聖情孤無價心珠本圓淨凡名異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𢹂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南嶽慧思禪師

師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A37]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逼塞滿虗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當

又偈曰天不能葢地不能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超羣出眾太虗玄指物傳心人不會

清涼澄觀國師

師答皇太子問心要書其詞曰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惟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棄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猶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忘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 斯絕亦寂則般若現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雙亡證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惟忘懷虗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虗而可見無心鑒象照而常空矣

青原靜居行思禪師

師令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汝達書了速回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A38]己靈時如何 嶽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 遷曰寧可永劫受沈淪不從諸聖求解脫嶽便休遷便回 師問子返何速書信達否 遷曰書亦不通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箇鈯斧子祇今便請師垂一足遷便禮拜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參師問甚處來 曰曹溪 師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立 師曰猶帶瓦礫在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 師曰設有汝向甚麼處著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廬陵米作麼價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師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惟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祗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一日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故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故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 隨時自在建立法界盡是法界若立真如盡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法盡是事舉一千從事理無差盡是妙用更無別理皆由心之迴轉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無若干諸源水有若干水性無若干森羅萬象有若干虗空無若干說道理有若干無礙慧無若干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妙用盡是自家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脫者即是真如諸法不出於真如在纏名如來藏出纏號淨法身體無增減能大能小能方能圓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滔滔運用不立根苗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是無為之用無為是有為之依 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則迷自本心悟則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無生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戒行增薰積於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久立珍重

僧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 師曰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 僧去問西堂堂云何不問和尚 僧云和尚教來問 堂云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 僧又去問百丈丈云我到這裏却不會 僧却回舉似師師曰藏頭白海頭黑

龐居士問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師直下覰 士曰一種沒弦琴唯師彈得妙師直上覰士禮拜師歸方丈 士隨後曰適來弄巧成拙

洪州廉使問曰喫酒肉即是不喫即是 師曰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

師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日面佛月面佛

石頭希遷禪師

一日青原問師曰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師曰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 曰若恁麼大藏小藏從何而來 師曰盡從這裏去原然之

僧問如何是解脫 師曰誰縛汝 問如何是淨土 師曰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槃 曰誰將生死與汝

師問新到從甚麼處來 曰江西來 師曰見馬大師否 曰 師乃指一橛柴曰馬師何似這箇僧無對 却回舉似馬祖祖曰汝見橛柴大小 曰沒量大 祖曰汝甚有力 曰何也 祖曰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豈不是有力

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問取露柱 曰學人不會 師曰我更不會

大顛問道有道無俱是謗請師除 師曰一物亦無除箇甚麼 師却問併却咽喉唇吻道將來 顛曰無這箇 師曰若恁麼汝即得入門

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不得不知 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 師曰長空不礙白雲飛

如何是禪 師曰碌甎 問如何是道 師曰木頭

師因看肇論至會萬物為[A39]己者其唯聖人乎乃拊几曰聖人無[A40]靡所不[A41]法身無象誰云自他圓鑑靈照於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境智非二孰云去來至哉斯語也遂掩卷不覺寢夢與六祖同乘一龜游泳深池之內覺而念曰靈龜者智也深池者性海也吾與祖師同乘靈智游性海矣遂著參同契

上堂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A42]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惟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鳥窠道林禪師

有侍者會通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 對曰會通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衣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玄旨

南陽慧忠國師

肅宗問如何是十身調御 師乃起立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又曰如何是無諍三昧 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 師曰莫認自[A43]己清淨法身

肅宗到師指石獅子云陛下這石獅子奇特下取一轉語 帝曰朕下語不得請師下語 師曰山僧罪過 後耽源問皇帝還會麼 師曰皇帝會且置你作麼生會

師問紫璘供奉佛是甚麼義 曰覺義 師曰佛曾迷否 曰不曾迷 師曰用覺作麼

供奉註思益經師曰凡註經須會佛義始得 曰若不會佛意爭解註經 師令侍者盛一椀水中著七粒米椀面安一隻箸問奉是甚麼義奉無語 師曰老僧意尚不會何況佛意

師問禪客從何方來 禪客曰南方來 師曰南方知識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徧於身中挃頭頭知挃脚脚知故名正徧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蛻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 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僧又問法華了義開佛知見此復若為 師曰經云開佛知見尚不言菩薩二乘豈以眾生癡倒便同佛之知見耶 僧又問阿那箇是佛心 師曰牆壁瓦礫是 僧曰與經大相違也涅槃云離牆壁無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即別悟即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若執無情無佛性者經不應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違經吾不違也 問無情既有佛性還解說法否 師曰他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曰某甲為甚麼不聞 師曰汝自不聞 曰誰人得聞 師曰諸聖得聞 曰眾生應無分耶 師曰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 曰某甲聾瞽不聞無情說法師應合聞 師曰我亦不聞 曰師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 師曰賴我不聞我若得聞則齊於諸聖汝則不聞我說法 曰師但說無情有佛性有情復若為 師曰無情尚爾況有情耶 曰若然者南方知識云見聞覺知是佛性應不合判同外道 師曰不道他無佛性外道豈無佛性耶但緣見錯於一法中而生二見故言非也 曰佛身無罣礙今以有為窒礙之物而作佛身豈不乖於聖旨 師曰大品經云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汝信色是空否 曰佛之誠言那敢不信 師曰色既是空寧有罣礙 曰佛性一種為別 師曰不得一種 曰何也 師曰或有全不生滅或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孰為此解 師曰我此間佛性全無生滅汝南方佛性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如何區別 師曰此則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所以全不生滅汝南方身是無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和尚色身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 師曰汝那得入於邪道 曰學人早晚入邪道 師曰汝不見金剛經色見聲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見不其然乎 曰師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識亦爾那有異同師不應自是而非他 師曰或名異體同或名同體異因茲濫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異體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緣南方錯將妄心言是真心認賊為子有取世智稱為佛智猶如魚目而亂明珠不可雷同事須甄別

常州僧靈覺問曰發心出家本擬求佛未審如何用心即得 師曰無心可用即得成佛 曰無心可用阿誰成佛 師曰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 曰無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 師曰心尚自無誰言成佛若有佛可成還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處得無心 曰既無佛可成和尚還得佛用否 師曰心尚自無用從何有 曰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 師曰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曰本來無見莫落空否 師曰無空可落 曰有可墮否 師曰空既是無墮從何立 曰山中逢見虎狼如何用心 師曰見如不見來如不來彼即無心惡獸不能加害 曰寂然無事獨脫無心名為何物 師曰名金剛大士 曰金剛大士有何體段 師曰本無形段 曰既無形段喚何物作金剛大士 師曰喚作無形段金剛大士 曰金剛大士有何功德 師曰一念與金剛相應能滅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見殑伽沙諸佛其金剛大士功德無量非口所說非意所陳無人能破壞者更不須問任意游行獨脫無畏常有河沙賢聖之所覆護所在之處常得河沙天龍八部之所恭敬河沙善神來護永無障礙何處不得逍遙

僧問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有人不許云是邪說亦有信者云不思議不知若為 師曰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又般若經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花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於是禪客作禮而去

僧問若為得成佛去 師曰佛與眾生一時放却當處解脫 曰作麼生得相應去 師曰善惡不思自見佛性 曰若為得證法身 師曰越毗盧之境界 曰清淨法身作麼生得 師曰不著佛求耳 曰阿那箇是佛 師曰即心是佛 曰心有煩惱否 師曰煩惱性自離 曰豈不斷耶 師曰斷煩惱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 曰坐禪看靜此復若為 師曰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淨相 曰禪師見十方虗空是法身否 師曰以想心取之則是顛倒見 曰[A44]即心是佛還用修萬行否 師曰諸聖尚皆具二嚴豈可撥無因果耶

師將涅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 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 帝曰就師請取塔樣 師良久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貧道去後弟子應真却知此事乞詔問之 後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 帝曰不會 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瑠璃殿上無知識

耽源應真禪師

麻谷問十二面觀音豈不是聖 師曰麻谷與師一摑 師曰想汝未到此境

圭峰宗密禪師

山南溫造尚書問悟理息妄之人不復結業一期壽終之後靈性何依 師曰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何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長劫輪迴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閒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托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奇托若愛惡之念[A45]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麤為妙 宗密有八句偈顯示此意於尚書處誦之偈曰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 情中欲作而察理不應即須便止情中不欲作而照理相應即須便作但由是非之理不由愛惡之情即臨命終時業不能繫隨意自在天上人間也通而言之[A46]但朝暮之間所作被情塵所牽即臨終被業所牽而受生若所作所為由於覺智不由情塵即臨終由我自在而受生不由業也當知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尋常行心於塵境自由不自由

無名老宿

師曰祖師九年面壁為訪知音若恁麼會喫鐵棒有日在祖師九年面壁何不慚惶若恁麼會更買草鞋行脚三十年

百丈懷海禪師

馬祖一日問師甚麼處來 師曰山後來 祖曰逢著一人麼 曰不逢著 祖曰為甚麼不逢著 曰若逢著即舉似和尚 祖曰甚麼處得這消息來 曰某甲罪過 祖曰却是老僧罪過

師謂眾曰有一人長不喫飯不道飢有一人終日喫飯不道飽

師一日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 師曰野鴨子 祖曰甚處去也 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師令僧去章敬處見伊上堂說法你便展開坐具禮拜起將一隻鞋以袖拂却上塵倒頭覆下 其僧到章敬一依師旨章敬云老僧罪過

有僧問抱璞投師請師一鑑 師曰昨夜南山虎齩大蟲 曰不謬真詮為甚麼不垂方便 師曰掩耳偷鈴漢 曰不遇中郎鑑還同野舍薪師便打 曰蒼天蒼天 師曰得與麼多口 曰罕遇知音拂袖便行 師曰百丈今日輸却一半

南泉普願禪師

師玩月次僧問幾時得似這箇去 師曰王老師二十年前亦恁麼來 曰即今作麼生師便歸方丈

師問黃檗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此理如何 檗曰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 師曰莫是長老見處麼 檗曰不敢 師曰漿水錢且置草鞋錢教阿誰還

師與魯祖歸宗杉山四人離馬祖處各謀住菴於中路相別次師插下拄杖云道得也被這箇礙道不得也被這箇礙 宗拽拄杖打師一下也只是這箇王老師說甚麼礙不礙 魯云只此一句語大播天下

陸大夫向師道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師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陸罔測

僧問師歸丈室將何指南 師曰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來失却火

師示眾云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如今師僧須向異類中行 歸宗云雖行畜生行不得畜生報 師云孟八郎漢又與麼去也

師問僧云夜來好風 僧云夜來好風 師云吹折門前一株松 僧云吹折門前一株松 次問一僧云夜來好風 僧云是甚麼風 師云吹折門前一株松 僧云是甚麼松 師云一得一失

師云三世諸佛不知有貍奴白牯却知有 大溈智云三世諸佛既不知有貍奴白牯又何曾夢見灼然須知向上有知有底人始得

師問維那今日普請作甚麼 對曰拽磨 師曰磨從你拽不得動著磨中心樹子那無語

師在方丈與杉山向火次師曰不用指東指西直下本分事道來杉山插火箸叉手 師曰雖然如是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鹽官海昌齊安國師

僧問如何是本身盧舍那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僧將淨瓶至 師曰却安舊處著僧送至本處復來詰問 師曰古佛過去久矣

歸宗智常禪師

師嘗與南泉同行後忽一日相別煎茶次南泉問曰從來與師兄商量語句彼此[A47]已知此後或有人問畢竟事作麼生 師曰這一片地大好卓菴 南泉曰卓菴且置畢竟事作麼生師乃打翻茶銚便起 南泉曰師兄喫茶了普願未喫茶 師曰作這箇語話滴水也難銷

幽州寶積禪師

上堂夫心月孤懸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

上堂禪德可中學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導師云法本不相礙三際亦復然無為無事人猶是金鎖難所以靈源獨耀道絕無生大智非明真空無跡真如凡聖皆是夢言佛及涅槃並為增語禪德直須自看無人替代

上堂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餘事珍重

石鞏慧藏禪師

師問西堂汝還解捉得虗空麼 西堂曰捉得 師曰作麼生捉西堂以手撮虗空 師曰汝不解捉 西堂却問師兄作麼生捉 師把西堂鼻孔拽西堂作忍痛聲曰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脫去 師曰直須恁麼捉虗空始得

鵝湖大義禪師

唐憲宗詔入麟德殿論義有法師問欲界無禪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禪 師曰法師祇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 曰如何是禪師以手點空法師無對 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祇這一點尚不奈何 師却問諸碩德曰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道 有對知者是道 師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乎 有對無分別者是 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乎 有對四禪八定是 師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在四禪八定耶眾皆杜口

伊闕伏牛自在禪師

上堂曰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 僧問如何是脫灑底句 師曰伏牛山下古今傳

興善惟寬禪師

僧問狗子還有佛性否 師曰 曰和尚還有否 師曰我無 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獨無 師曰我非一切眾生 曰既非眾生莫是佛否 師曰不是佛 曰究竟是何物 師曰亦不是物 曰可見可思否 師曰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議 問道在何處 師曰祇在目前 曰我何不見 師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見 曰我有我故即不見和尚還見否 師曰有汝有我展轉不見 曰無我無汝還見否 師曰無汝無我阿誰求見

楊岐甄叔禪師

示眾曰羣靈一源假名為佛體竭形消而不滅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無風金波自涌心靈絕兆萬像齊照體斯理者不言而徧歷河沙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覺反合塵勞於陰界中妄自囚執

潭州華林善覺禪師

師常持錫杖夜出林麓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名號夾山問遠聞和尚念觀音是否 師曰 山曰騎却頭時如何 師曰出頭即從汝騎不出頭騎甚麼山無對

僧參方展坐具師曰 曰和尚見甚麼 師曰可惜許磕破鐘樓其僧從此悟入

觀察使裴休訪之問曰還有侍者否 師曰有一兩箇祇是不可見客 裴曰在甚麼處 師乃喚大空小空 時二虎自菴後而出裴覩之驚悸師語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 裴問曰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 師乃良久曰會麼 曰不會 師曰山僧常念觀世音

襄州龐蘊居士

至藥山山命十禪客相送至門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有全禪客曰落在甚處士遂與一掌 全曰也不得草草 士曰恁麼稱禪客閻羅老子未放你在 全曰居士作麼生 士又掌曰眼見如盲口說如瘂

偈曰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虗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聖賢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藥山惟儼禪師

師參禮馬祖於言下契悟便禮拜祖曰你見甚麼道理便禮拜 師曰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

侍奉三年一日祖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 師曰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 祖曰子之所得可謂協於心體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 師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師乃辭祖返石頭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曰汝在這裏作麼 師曰一物不為 頭曰恁麼即閒坐也 曰若閒坐即為也 頭曰汝道不為不為箇甚麼 曰千聖亦不識 頭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 師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 頭曰我這裏針劄不入 師曰我這裏如石上栽花頭然之

坐次道吾雲巖侍立師指按山上枯榮二樹問道吾曰枯者是榮者是 吾曰榮者是 師曰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 又問雲巖枯者是榮者是 巖曰枯者是 師曰灼然一切處放教枯澹去 高沙彌忽至師曰枯者是榮者是 彌曰枯者從他枯榮者從他榮 師顧道吾雲巖曰不是不是

僧問平田淺草麈鹿成羣如何射得麈中主 師曰看箭僧放身便倒 師曰侍者拖出這死漢僧便走 師曰弄泥團漢有甚麼限

看經次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甚麼却自看 師曰我祇圖遮眼 曰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 師曰你若看牛皮也須穿

師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甚麼 師曰思量箇不思量底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師曰非思量

朗州刺史李翱問師何姓 師曰正是時 李不委却問院主某甲適來問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時未審姓甚麼 主曰恁麼則姓韓也 師聞乃曰得恁麼不識好惡若是夏時對他便是姓熱 李初嚮師玄化屢請不赴乃躬謁師師執經卷不顧侍者曰太守在此 李性褊急乃曰見面不如聞名拂袖便去 師曰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李回拱謝問曰如何是道 師以手指上下會麼 曰不會 師曰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欣然作禮述偈曰鍊得身形似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又問如何是戒定慧 師曰貧道這裏無此閒家具李罔測玄旨 師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潭州長髭曠禪師

師曹溪禮祖塔回參石頭頭問甚麼處來 曰嶺南來 頭曰大庾嶺頭一鋪功德成就也未 師曰成就久矣祇欠點眼在 頭曰莫要點眼麼 師曰便請頭乃垂下一足師禮拜 頭曰汝見箇甚麼道理便禮拜 師曰據某甲所見如紅爐上一點雪

天王道悟禪師

師謁馬祖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師於言下大悟 祖囑曰汝若住持莫離舊處 師蒙旨[A48]便返荊門去郭不遠結草為廬節使來訪師不為加禮使怒擒師擲江中及歸見徧衙火發且聞空中天王神瞋責聲遂哀悔設拜煙𦦨頓息宛然如初乃躬往江邊迎師見師在水都不濕衣益自敬重於府西造天王寺供師

龍潭信問從上相承底事如何 師曰不是明汝來處不得 潭曰這箇眼目幾人具得 師曰淺草易為長蘆

師常云快活快活及臨終時叫苦又云閻羅王來取我也 院主問曰和尚當時被節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 師舉枕子云汝道當時是如今是院主無對

黃檗希運禪師

百丈一日因普請開田回問師曰運闍黎開田不易 師曰隨眾作務 丈曰有煩道用 師曰爭敢辭勞 丈曰開得多少田師將[A49]钁築地三下丈便喝師掩耳而去

一日捧鉢向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見乃問長老甚年行道 師曰威音王[A50]已前 泉曰猶是王老師兒孫下去師便過第二位坐泉休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請長老和 師曰某甲自有師在 師辭南泉泉門送提起師笠曰長老身材沒量大笠子太小生 師曰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裏許 泉曰王老師呢師戴笠便行

裴相國一日托一尊佛於師前跪曰請師安名 師召曰裴休公應諾 師曰與汝安名竟公禮拜

師一日揑拳曰天下老和尚總在這裏我若放一線道從汝七縱八橫若不放過不消一揑 僧問放一線道時如何 師曰七縱八橫 曰不放過不消一揑時如何 師曰

示裴公美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A51]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却成有默契而[A52]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師云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此是喻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徧虗空處虗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虗空虗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虗空但莫作虗空解虗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虗空虗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夫學道者若以一切時中心有常見即是常見外道若觀一切法空作空見者即是斷見外道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但不說本祇說末不說迷祇說悟不說體祇說用總無你話論處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無緣起不有緣滅不無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無法無非法故是心心法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爾即不用愁他慮他 如言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極也據我禪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後念且不是聖前念不是佛後念不是眾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舉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見一事見一切事見一心見一切心見一道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見一塵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見一滴水即見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見一切法即見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說甚麼內之與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 世間出世間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無性元同一體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無亦空盡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故達摩大師從西天來至此土經多少國土祇覓得可大師一人密傳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際等法性法性空中誰是授記人誰是成佛人誰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不可以心得心無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無所得無得亦不可得所以道無一法可得祇教你了取本心當下了時不得了相無了無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覺知不得者亦不自覺知如此之法從上[A53]已來有幾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A54]己者有幾人

師云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却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A55]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示眾自如來付法迦葉[A56]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一日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惟一真實不可云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A57] 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恒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師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A58]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却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僧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 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祇因分別而有你但於凡聖兩處情盡自然無妄不得有纖毫依執 云既無依執當何相承 師云以心傳心 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 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 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 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耶所以祖師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汝會何堪也

和尚現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 師云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若見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師云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祇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

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 師云法無凡聖亦無沈寂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猶如幻翳所以云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

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 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箇箇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異

長慶大安禪師

雪峰因入山採得一枝木其形似蛇於背上題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與師師曰本色住山人且無刀斧痕

清田和尚

師與瑫上座煎茶次師敲繩牀三下瑫亦敲三下師曰老僧敲有箇善巧上座敲有何道理 瑫曰某甲敲有箇方便和尚敲作麼生師舉起盞子 瑫曰善知識眼應須恁麼 茶罷瑫却問和尚適來舉起盞子意作麼生 師曰不可更別有也

大慈寰中禪師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蒲坂盧氏子參百丈受心印辭往南嶽常樂寺結茅山頂一日南泉至如何是菴中主 師曰蒼天蒼天 南泉曰蒼天且置如何是菴中主 師曰會即便會莫忉忉南泉拂袖而出

僧辭師問甚麼處去 曰江西去 師曰我勞汝一段事得否 曰和尚有甚麼事 師曰將取老僧去得麼 曰更有過於和尚者亦不能將去師便休 僧後舉似洞山洞山曰闍黎爭合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 洞山曰

洞山又問其僧大慈別有甚麼言句 曰有時示眾曰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洞山曰我不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 洞山曰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

石霜性空禪師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云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出得此人即答汝西來意 僧曰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亦為人東語西話 師喚沙彌拽出這死屍著 沙彌即仰山山後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 源曰癡漢誰在井中 山復問溈山溈召慧寂山應諾 溈曰出也 仰山住後常舉前語謂眾曰我在耽源處得名溈山處得地

長沙景岑招賢禪師

上堂我若一向舉揚宗教法堂前須草深一丈事不獲[A59]向汝諸人道盡十方世界是沙門眼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A60]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A61]己光明裏盡十方世界無一人不是自[A62]我常向汝諸人道三世諸佛法界眾生是摩訶般若光光未發時汝等諸人向甚麼處委悉光未發時尚無佛無眾生消息何處得山河國土來 時有僧問如何是沙門眼 師曰長長出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輪迴出不得 僧曰未審出箇甚麼不得 師曰晝見日夜見星 曰學人不會 師曰妙高山色青又青

師游山歸首座問和尚甚處去來 師曰游山來 座曰到甚麼處 師曰始從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座曰大似春意 師曰也勝秋露滴芙蕖

有秀才看千佛名經問曰百千諸佛但見其名未審居何國土還化物也無 曰樓崔顥題後秀才還曾題也未 曰未曾 曰得閒題取一篇好

僧問本來人還成佛也無 師曰汝見大唐天子還自種田割稻麼 曰未審是何人成佛 師曰是汝成佛僧無語 師曰會麼 曰不會 師曰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甚麼

向上一路請師道 師曰一口針三尺線 曰如何領會 師曰益州布揚州絹

師示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便問祇如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師曰朗州山澧州水 曰不會 師曰四海五湖皇化裏

竺尚書問蚯蚓斬為兩段兩頭俱動未審佛性在阿那頭 師曰莫妄想 曰爭奈動何 師曰會即風火未散書無對 師喚尚書書應諾師曰不是尚書本命 曰不可離却即今祗對別有第二主人 師曰喚尚書作至尊得麼 曰恁麼總不祗對時莫是弟子主人否 師曰非但祗對與不祗對時無始劫來是箇生死根本示偈曰學道之人不識真祇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僧問如何轉得山河國土歸自[A63]己去 師曰如何轉得自[A64]己成山河國土去 曰不會 師曰湖南城下好養民米賤柴多足四鄰僧無語 師示偈曰誰問山河轉山河轉向誰圓通無兩畔法性本無歸

示眾若心是生則夢幻空華亦應是生若身是生則山河大地萬象森羅亦應是生

教中說幻意是有耶 師曰大德是何言歟 曰恁麼則幻意是無耶 師曰大德是何言歟 曰恁麼則幻意是不有不無耶 師曰大德是何言歟 曰如某三明盡不契於幻意未審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 師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議否 曰佛之誠言那敢不信 師曰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何信 曰如某所明二信之中是名緣信 師曰依何教門得生緣信 曰華嚴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信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又華嚴云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又華嚴云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一切無差別 師曰大德所舉緣信教門甚有來處聽老僧與大德明教中幻意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華嚴座主問虗空為是定有為是定無 師曰言有亦得言無亦得虗空有時[A65]但有假有虗空無時但無假無 曰如和尚所說有何教文 師曰大德豈不聞首楞嚴云十方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豈不是虗空生時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銷殞豈不是虗空滅時[A66]但滅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無是假無

如何是文殊 師曰牆壁瓦礫是 曰如何是觀音 師曰音聲語言是 曰如何是普賢 師曰眾生心是 曰如何是佛 師曰眾生色身是 曰河沙諸佛體皆同何故有種種名字 師曰從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觀音從心返源名普賢文殊是佛妙觀察智觀音是佛無緣大慈普賢是佛無為妙行三聖是佛之妙用佛是三聖之真體用則有河沙假名體則總名一薄伽梵

皓月供奉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未 師曰大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 曰問果上涅槃 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 曰為甚麼未證 師曰功未齊於諸聖 曰功未齊於諸聖何為善知識 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 曰未審功齊何道名證大涅槃 師示偈曰摩訶般若照解脫甚深法法身寂滅體三一理圓常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 曰果上三德涅槃[A67]已蒙開示如何是因中涅槃 師曰大德是

師久依南泉有投機偈曰今日還鄉入大門南泉親道徧乾坤法法分明皆祖父回頭慙愧好兒孫 泉答曰今日投機事莫論南泉不道徧乾坤還鄉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

鄂州茱萸和尚

上堂擎起一橛竹曰還有人虗空裏釘得橛麼 時有靈虗上座出眾曰虗空是橛師便打 虗曰莫錯打師便下座

子湖巖利蹤禪師

示眾諸法蕩蕩何絆何拘汝等於中自生難易心源一統緜亘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自古及今未曾有一箇凡夫聖人出現汝前亦無有一善語惡語到汝分上為甚麼故為善善無形為惡惡無相[A68]已無我把甚麼為善惡立那箇是凡聖汝信否還保任否有甚麼迴避處恰似日中逃影相似還逃得麼今之既爾古之亦然今古齊時汝還諱得麼佛法玄妙了得者自相䇿發無為小緣妨於大事汝不見道寧可終身立法誰能一旦忘緣仁者要得會禪麼各歸衣鉢下看

僧問如何是大圓鏡 師云一切物著不得 進云為甚麼一切物著不得 師云汝是一切物還著得汝否

師曰仁者本自具足本自周備直教無纖塵法礙你眼光始得若有微塵底不盡不是一生半劫賺汝皮囊汝性命根境法中造諸妖怪山精鬼魅附汝行持得少為足鼓弄片皮於佛法却為毒害譏禮塔廟毀彼持經則成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

師曰仁者豈不見目前太虗還有纖毫欠少處麼若也於中體得這箇消息不妨出得凡聖境界了得世間出世間之智一法既爾萬法亦然仁者還樂也無

示眾天上人間輪迴六道乃至蠢動含靈未曾於此一分真如中有些子相違處還信麼還領受得麼大凡行脚也須具大信根作箇丈夫始得何處得與麼難信他古人只見道箇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隨處茅茨石室長養聖胎只待道果成熟汝今何不效他行取仁者可煞分明並無參雜治生產業與諸實相不相違背

靈鷲閑禪師

明水和尚問如何是頓獲法身 師曰一透龍門雲外望莫作黃河點額魚

仰山問寂寂無言如何視聽 師曰無縫塔前多雨水

新羅大茅和尚

上堂欲識諸佛師向無明心內識取欲識常住不凋性向萬物遷變處識取

湖南祗林和尚

師每叱文殊普賢皆為精魅手持木劍自謂降魔纔見僧來參便曰魔來也魔來也以劍亂揮歸方丈如是十二年後置劍無言 僧問十二年前為甚麼降魔 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曰十二年後為甚麼不降魔 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道吾宗智禪師

師預藥山法會密契心印一日山問子去何處來 師曰遊山來 山曰不離此室速道將來 師曰山上烏兒頭似雪㵎底遊魚忙不徹

師一日提笠出雲巖指笠曰用這箇作甚麼 師曰有用處 巖曰忽遇黑風猛雨來時如何 師曰葢覆著 巖曰他還受葢覆麼 師曰然雖如是且無滲漏

有施主施裩藥山提起示眾曰法身還具四大也無有人道得與他一腰裩 師曰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 藥山曰與汝一腰裩

雲巖曇晟禪師

師問僧甚處來 曰添香來 師曰還見佛否 曰 師曰甚麼處見 曰下界見 師曰古佛古佛

道吾問大悲千手眼那箇是正眼 師曰如人夜間背手摸枕子 吾曰我會也 師曰作麼生會 吾曰徧身是手眼 師曰道也太煞道祇道得八成 吾曰師兄作麼生 師曰通身是手眼

師掃地次道吾曰太區區生 師曰須知有不區區者 吾曰恁麼則有第二月也 師豎起掃帚曰是第幾月吾便行

院主遊石室回師問云汝去入到石室裏許為祇恁麼便回院主無對 洞山代曰彼中[A69]已有人占了也 師曰汝更去作甚麼 洞山曰不可人情斷絕去也

華亭船子德誠禪師

師至秀州華亭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以接四方往來之眾時人莫知其高蹈因號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邊閒坐有官人問如何是和尚日用事 師豎橈子曰會麼 官人曰不會 師曰棹撥清波金鱗罕遇 後夾山散眾束裝直造華亭師纔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 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師曰不似似箇甚麼 山曰不是目前法 師曰甚處學得來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 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山纔上船師又曰 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山遂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 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師曰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山乃掩耳 師曰如是如是遂囑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藥山祇明斯事汝今[A70]已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裏[A71]钁頭邊覓取一箇半箇接續無令斷絕 山乃辭行頻頻回顧師遂喚闍黎山乃回首 師豎起橈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澧州高沙彌

師住菴後一日歸省藥山值雨山曰你來也 師答曰 山曰可煞濕 師曰不打這箇鼓笛 雲巖曰皮也無打甚麼鼓 道吾曰鼓也無打甚麼皮 山曰今日大好一場曲調

藥山問曰汝從看經得請益得 師曰不從看經得亦不從請益得 山曰大有人不看經不請益為甚麼不得 師曰不道他不得祇是不肯承當

山齋時自打鼓師捧鉢作舞入堂山便擲下鼓槌曰是第幾和 師曰是第二和 山曰如何是第一和師就桶舀一杓飯便出

仙天禪師

洛瓶和尚參師問甚處來 洛瓶曰南溪 師曰還將南溪消息來麼 曰消即消[A72]息即未息 師曰最苦是未息 洛瓶曰且道未息箇甚麼 師曰一回見面千載忘名洛瓶拂袖便出 師曰弄死蛇手有甚麼限

三平義忠禪師

師初參石鞏鞏常張弓架箭接機師詣法席鞏曰看箭 師乃撥開胸曰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麼生鞏彈弓弦三下師乃禮拜 鞏曰三十年張弓架箭祇射得半箇聖人遂抝折弓箭 後參大顛舉前話顛曰既是活人箭為甚麼向弓弦上辨師無對 顛曰三十年後要人舉此話也難得 師問大顛不用指東劃西便請直指 顛曰幽州江口石人蹲 師曰猶是指東劃西 顛曰若是鳳凰兒不向那邊討師作禮 顛曰若不得後句前話也難圓

師有偈曰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箇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睦州道明尊宿

師一日晚參謂眾曰汝等諸人還得箇入頭處也未若未得箇入頭處須覓箇入頭處若得箇入頭處[A73]已後不得孤負老僧 時有僧出禮拜曰某甲終不敢孤負和尚 師曰早是孤負我了也

紫衣大德到禮拜師問曰所習何業 曰惟識 師曰作麼生說 曰三界惟心萬法惟識 師指門扇曰這箇是甚麼 曰是色法 師曰簾前賜紫對御談經何得不持五戒德無對

僧問如何是觸途無滯底句 師曰我不恁麼道 曰師作麼生道 師曰箭過西天十萬里却向大唐國裏等候

秀才訪師稱會二十四家書師以拄杖空中點一點會麼秀才罔措 師曰又道會二十四家書永字八法也不識

新到參方禮拜師叱曰闍黎因何偷常住果子喫 曰學人纔到和尚為甚麼道偷果子 師曰贓物現在

師問講金剛經僧荷擔如來即不問你寺門前金剛為甚麼入你鼻孔裏 僧云和尚甚麼說話 師云你講得夢裏

問僧甚麼處來 云靈山來 師曰近日打殺一門僧是否僧無語 師云這箇蝦蟆

僧問寺門前金剛拓即乾坤大地不拓即絲髮不逢時如何 師曰我不曾見此

教意祖意是同是別 師曰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 曰如何是青山 師曰還我一滴雨來 曰道不得請師道 師曰法華鋒前陣涅槃句後收

如何是展演之言 師曰量才補職 曰如何是不展演之言 師曰伏惟尚饗

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 師曰昨朝栽茄子今日種冬瓜

一氣還轉得一大藏教也無 師曰有甚麼饆饠䭔子快下將來

問僧甚處來 僧云那邊劄 師曰老僧屈 僧云和尚即得 師曰擔枷過狀擗脊便打

問僧幾人新到 云五人 師云瓦解冰消 僧云和尚未曾有問 師云賊把贓為驗

烏石靈觀禪師

師問西院此一片地堪著甚麼物 西院曰好著箇無相佛 師曰好片地被兄放不淨污了也

剗草次問僧汝何處去 曰西院禮拜安和尚去 時竹上有一青蛇師指蛇曰欲識西院老野狐精祇這便是

大隨法真禪師

僧問路逢古佛時如何 師曰你忽逢驢駝象馬喚作甚麼

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 師曰 曰恁麼則隨他去也 師曰隨他去僧不肯 後到投子舉前話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懺悔

問僧甚處去 曰西山住菴去 師曰我向東山頭喚汝汝便來得麼 曰不然 師曰汝住菴未得

福州壽山師解禪師

閩帥問壽山年多少 師曰與虗空齊年 曰虗空年多少 師曰與壽山齊年

新興嚴陽尊者

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土塊 曰如何是法 師曰地動也 曰如何是僧 師曰喫粥喫飯 問如何是新興水 師曰面前江裏

婺州木陳從朗禪師

因金剛到僧問既是金剛不壞身為甚麼却倒地 師敲禪牀曰

日容遠和尚

因豁上座參師拊掌三下猛虎當軒誰是敵者 豁曰沖天阿誰捉得 師曰彼此難當

關南道吾和尚

師問灌溪作麼生 灌溪曰無位 師曰莫同虗空麼 灌溪曰這屠兒 師曰有生可殺即不倦

臨濟義玄禪師

師鉏地次見黃檗來拄钁而立檗曰這漢困那 師曰钁也未舉困箇甚麼檗便打師接住棒一送送倒 檗呼維那扶起我來 維那扶起和尚爭容得這風顛漢無禮檗纔起便打維那 師钁地曰諸方火葬我這裏活埋

師栽松次檗曰深山裏栽許多松作甚麼 師曰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道了將钁頭𡎺地三下 檗曰雖然如是[A74]已喫吾三十棒了也師又𡎺地三下噓一噓 檗曰吾宗到汝大興於世

師到翠峰峰問甚處來 師曰黃檗來 峰云黃檗有何言句指示於人 師云黃檗無言句 峰云為甚麼無 師云設有亦無舉處 峰云但舉看 師云一箭過西天

師小參曰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克符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師曰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髮白如絲 符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師曰王令[A75]已行天下徧將軍塞外絕煙塵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奪 師曰并汾絕信獨處一方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師曰王登寶殿野老謳歌

有僧問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師開示 師曰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無實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間斷自達摩大師從西土來祇是覓箇不受人惑底人後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從前虗用工夫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師應機多用喝會下參徒亦學師喝師曰汝等總學我喝我今問汝有一人從東堂出一人從西堂出兩人齊喝一聲這裏分得賓主麼汝且作麼生分若分不得[A76]已後不得學老僧喝

師云山僧無一法與人祇是治病解縛你取山僧口裏語不如休歇無事去

師曰你但一切入凡入細入染入淨入諸佛國土入彌勒樓閣入毗盧遮那世界處處皆現國土成住壞空佛出於世轉大法輪入無餘涅槃不見有去來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無生法界處處游履國土入華藏世界盡見諸法全真皆是實相

師曰你一念心愛被水溺你一念心瞋被火燒你一念心疑被地礙你一念心喜被風飄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轉處處用境東涌西沒南涌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緣何如此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道流你只今聽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約山僧見處沒嫌底法你若憎凡愛聖被聖凡境縛有一般學人向五臺山求文殊現早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你欲識文殊麼只你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礙此箇是活文殊你一念心無差別光處處總是普賢你一念心能自在隨處解脫此是觀音三昧法互為主伴顯即一時顯隱即一時隱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方始好看教

夾山善會禪師

師初在溈山作典座溈問今日吃甚菜 師曰二年同一春 溈曰好好修事著 師曰龍宿鳳巢

僧問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為甚麼却言無 師曰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飢人 曰既是無飢人某甲為甚麼不悟 師曰祇為悟迷却闍黎復示偈曰明明無悟法悟法却迷人長舒兩脚睡無偽亦無真

古人布髮掩泥當為何事 師曰九烏射盡一翳猶存一箭墮地天下黯黑

僧問如何是夾山境 師曰猿抱子歸青嶂裏鳥銜花落碧巖前

上堂金烏玉兔交互爭輝坐却日頭天下黑暗上唇與下唇從來不相識明明向君道莫令眼顧著何也日月未足為明天地未足為大空中不運斤巧匠不遺蹤見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師尋常老僧道目覩瞿曇猶如黃葉一大藏教是老僧坐具祖師玄旨是破草鞋寧可赤脚不著最好

上堂不知天曉悟不由師龍門躍鱗不墮漁人之手但意不寄私緣舌不親玄旨正好知音此名俱生話若向玄旨疑去賺殺闍黎困魚止濼鈍鳥棲蘆雲水非闍黎闍黎非雲水老僧於雲水而得自在闍黎又作麼生

上堂明不越戶穴不棲巢目不顧他位裏脚不踏他位裏六戶不掩四衢無蹤學不亭午意不立玄千劫眼不借舌頭底萬劫舌頭不顧眼中明峻機不假鋒鋩事到這裏有甚麼事闍黎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上堂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却成狂人無智人去他祇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捨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本祇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虗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復實有為復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便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惟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

投子大同禪師

一日趙州和尚至桐城縣師亦出山途中相遇乃逆而問曰莫是投子山主麼 師曰茶鹽錢布施我 州先歸菴中坐師後𢹂一瓶油歸州曰久嚮投子及乎到來祇見箇賣油翁 師曰汝祇識賣油翁且不識投子 州曰如何是投子 師提起油瓶曰 茶次師自過胡餅與州州不管師令侍者過胡餅州禮侍者三拜 州問大死底人却活時如何 師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州曰我早候白伊更候黑

雪峰到師指菴前一片石謂雪峰曰三世諸佛總在裏許 峰曰須知有不在裏許者 師曰不快漆桶 師與雪峰遊龍眠有兩路峰問那箇是龍眠路師以杖指之 峰曰東去西去 師曰不快漆桶 問一槌便就時如何 師曰不是性燥漢 曰不假一槌時如何 師曰不快漆桶 峰問此間還有人參也無師將[A77]钁頭拋向峰面前 峰曰恁麼則當處掘去也 師曰不快漆桶 峯辭師送出門召曰道者峰回首應諾 師曰塗中善為

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州云急水上打毬子 後僧問師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 師曰念念不停留

師因僧問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下禪牀立 又問凡聖相去多少師亦下禪牀立

一等是水為甚麼海鹹河淡 師曰天上星地下木

師在京赴一檀越齋檀越將一盤草來師拳兩手安頭上檀越便將齋來後有僧問和尚在京投齋意旨如何 師曰觀世音菩薩

和尚自住此山有何境界 師曰丫脚女子白頭絲

一念不生時如何 師曰堪作甚麼僧無語 師又曰透出龍門雲雨合山川大地入無蹤

清平安樂遵令禪師

初參翠微便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 翠微曰待無人即向汝說 師良久曰無人也請和尚說 翠微下禪牀引師入竹園師又曰無人也請和尚說 翠微指竹曰這竿得恁麼長那竿得恁麼短師領謝

僧問如何是大乘 師曰井索 曰如何是小乘 師曰錢貫 曰如何是有漏 師曰笊籬 曰如何是無漏 師曰木杓

如何是清平家風 師曰一斗作三箇蒸餅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刺【CB】剌【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玄【CB】元【卍續】
[A6] 蘗【CB】蘖【卍續】
[A7] 己【CB】已【卍續】
[A8] 己【CB】已【卍續】
[A9] 已【CB】己【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刺【CB】剌【卍續】
[A18] 揚【CB】掦【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揚【CB】掦【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但【CB】伹【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己【CB】已【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但【CB】伹【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但【CB】伹【卍續】
[A36] 己【CB】已【卍續】
[A37] 己【CB】已【卍續】
[A38] 己【CB】已【卍續】
[A39] 己【CB】已【卍續】
[A40] 己【CB】已【卍續】
[A41] 己【CB】已【卍續】
[A42] 己【CB】已【卍續】
[A43] 己【CB】已【卍續】
[A44] 即【CB】師【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但【CB】伹【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钁【CB】𮣰【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己【CB】已【卍續】
[A55] 但【CB】伹【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己【CB】已【卍續】
[A61] 己【CB】已【卍續】
[A62] 己【CB】已【卍續】
[A63] 己【CB】已【卍續】
[A64] 己【CB】已【卍續】
[A65] 但【CB】伹【卍續】
[A66] 但【CB】伹【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钁【CB】𮣰【卍續】
[A72] 已【CB】巳【卍續】
[A73] 已【CB】巳【卍續】
[A74] 已【CB】巳【卍續】
[A75] 已【CB】巳【卍續】
[A76] 已【CB】巳【卍續】
[A77] 钁【CB】𮣰【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