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注肇論疏

注肇論疏卷第五

△第二論文二初題目

○涅槃無名論第四

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後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疏曰涅槃者是中國梵音西有五天竺唯中國音正如此方夏音正楚音訛故泥曰泥洹皆梵音之訛也秦曰無為亦云滅度然萬法雖眾不過心境心境乃生住異滅有為之事也事本無體起必全真真體湛然平等一相是故即有為而無生無住無異無滅心如境如故曰無為生死本無起滅煩惱本無縛脫故曰滅度此則前三論但境智未亡今境智不二故知四論說則前淺後深理則同時一致良由境則虗而無相智則寂而無知境智一如即今無為滅度之義然涅槃有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謂理性本淨不待修也二有餘依涅槃謂煩惱永寂微苦所依未滅故三無餘依涅槃謂煩惱既盡餘依亦滅故四無住處涅槃謂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約修顯故唯識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此約定性唯我世尊可言具四然今一乘之教論此四者中二約應化前後約真實但由應必全真真不離應事皆攬理理外無事故真應不二通具四也但真外執應即為今之所破若即應即真竝今無為滅度之義又於四中後三約修初不待修若修即無修證即無證則三乘因果竝得一乘無為之果下之破立准此可知言無名者萬法歸本各失自相平等一味不容異名非唯即相無相亦乃即名無名故云以無所得故得阿耨菩提況涅槃也又前則真俗同一次則寂照同一今則心境同一不見二相豈容異名也論如前釋第四者次前三也涅槃無名之論依主釋於前五名中緣會諸法本無理智之異緣會即本無故曰一義

△二本文中二初標章

九折十演者

折者屈也即下九章有名之難辭演者水長流也取連續不斷之義即下十章無名之主義雖以有名屈折而無名之旨常通故曰九折十演者之一字牒前標後故

△二正論一十九章分三初一章開宗定義文二初章名

開宗第一

開啟涅槃無名真常之義為下十八篇所宗亦猶仲尼談孝先有開宗明義之章

△二本文中二初陳宗序意文二初陳宗二初引經總標

無名曰

主者之宗尚故標其所稱也

經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者

此二涅槃諸經皆說餘殘也煩惱雖盡而身智未亡曰有餘至於身滅智曰無餘若定性二乘從有入無具此二種迴心二乘及一切菩薩不入無餘異二乘故佛應化身示現具二者即牒經也

△二依經釋義三初翻名釋涅槃

秦言無為亦名滅度

秦朝翻上涅槃有此二譯下自釋云

無為者取乎虗無寂莫玅絕於有為

虗無寂寞者真理無聲色也玅絕者即有而無也有為者三世四相心境諸法也夫全真之事雖事相宛然而即事之真真常虗寂故過現未來生住異滅一切有為本自不生今亦無滅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色無聲顯示此義故翻曰無為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又楞嚴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

大患者生死也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四流者欲有見無明也華嚴亦說此四既常漂溺有情故曰流生死是妄果四流是妄因若知生死本真四流常寂故能滅大患度四流不歷僧祇而登玅覺者矣前是通翻謂一切有為皆即無為此約別翻生死煩惱即滅度也至於凡聖染淨依正等一一皆可以即平等也則涅槃義無處不顯故大唐奘師翻為圓寂謂德無不備障無不盡也

△二就理釋無名

斯蓋是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

斯者指涅槃也鏡像者鏡中現像似有實無幽宅者聖賢所住深理也一切有為生死及四流皆同鏡像之不實推之不實則同歸一性性本平等故絕差別之稱乃曰涅槃無名如百川歸海各失本名

△三約應顯假名

而曰有餘無餘者良是出處(上呼)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耳

良信也處居也從真起化居處人天故出現曰有餘息化曰無餘信此不虗皆即真之事也

△二序意

余甞試言之

甞當也試且也未敢決言其理當且議之

△二立義推宗三初標宗敘義三初明體超數表

夫涅槃之為道也

此句標所宗則知所議是無為之至道又道者所行處也眾生雖不失而常背此聖人雖不取而常履此今議聖者所行所證之處故此句為總下多句為別以別釋總則句句上皆有此句

寂寥虗曠不可以形名得

深廣不可測也寂兮無聲寥兮無色沖虗故深曠大故廣故不可以形名求也

微玅無相不可以有心知

微玅不可知也有心知者解心妄智不能及

超羣有以幽昇

非有也羣有者三界二十五有謂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無想五淨居四禪四空處此二十五處皆屬有情所居涅槃非有故曰幽昇

量太虗而永久

非無也量比也太虗常住體無生滅道亦如之故曰永久

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

弗不也罔無也眺見也隨順者無蹤迹可得瞻迎者無端首可見上句則得在於無得下句見在於無見無得者方能隨順無見者乃曰瞻迎玅在斯矣

六趣不能攝其生

即無生也天人獄鬼脩羅畜此六是迷塗生趣不能攝之故無生曰道

力負無以化其體

無滅也力負者變化之力趨新捨故故力莫大於無常不能化真常之玅體故

潢漭惚恍若存若往

積水曰潢水大曰漭今但語其深廣惚恍者不定也深廣之體欲言其有心色兩亡欲言其無幽靈常在故若存若往此顯不可思議也

五目[1]不覩其容二聽不聞其響

肉天慧法佛眼曰五目左右二耳曰二聽理絕見聞故不可覩聽也

冥冥(深也)窈窈(遠也)誰見誰曉

誰何也以何為見以何曉了

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於有無之表

彌綸者周徧義靡無也曳出也徧無不在而獨出有無之外上句則即一切法下句離一切相也然上諸句皆談涅槃玅道體本如是文雖似重義各有理且別中初句離名相故第二句絕知解故三離常情故四超斷見故五佛非新得故六菩薩莫窺故七八生滅難求九十存亡叵測故十一十二見聞不及故十三十四深遠難窮故十五隨緣普周故十六體常不變故如是之義皆語涅槃諸佛既以八萬四千塵勞一一為門即知有塵沙玅義今且略談十六句也

△二明比量難求然法相宗說有三量一心真見道曰現量相見道曰比量比度不真故曰非量今比之既難用比則失失乃成非是故一切深義竝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現量者可證也

然則(承上也)言之者失其真

語言非是道用言則失真

知之者反其愚

愚者昧也道體常寂如愚知解非是道存知失寂滅

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

有無非正道存之滯二邊故傷其軀而乖其性蓋涅槃體離此四故四皆乖失豈知見之比度也非謂別有玄道不可四求

△三示現量之所以

所以(由比之不得故也)釋迦掩室於摩竭

釋迦始成道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七曰不說法同掩室也自受法樂故或云思惟行因緣行故今取前義行滿證圓現量親證故無所說七日之數或云一七二七乃至七七半年一年但為見聞隨機故諸經各異智論云佛初成道五七日不說法法華亦云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淨名杜口於毗耶

梵云維摩詰此曰淨名杜默也梵云毗耶離此曰廣嚴即城名昔維摩詰與五千菩薩在毗耶城室內共談不二法門維摩默然無言文殊讚曰是真入不二法門

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華

大品經須菩提於巖中晏坐釋梵雨華為供善吉曰空中何以雨華天曰我見尊者善說般若波羅蜜曰我於般若未曾說一字天曰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波羅蜜又復雨華上所顯者初則果佛無說次則菩薩無說三則二乘無說四則天人無說是知證之則聖凡皆爾背之則比度皆非故引四事以證廣在諸經

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神者不測之智也[2]著控也理當以智御故口默也豈為無辯辯才不能及此矣此結成唯現量可到非比度可解

△二引教推窮二初引教明深

經云真解脫者

解脫是涅槃之一德權教三乘皆具解脫離縛之義今一乘三德簡異於彼故云真舉一即三故但云解脫

離於言數寂滅永安

言詮數量不及故曰離言數生滅滅[A1]已故曰寂滅真常不動故曰永安上總下別釋

無始無終

釋上寂滅義即樂德寂滅為樂故

不晦不明不寒不暑

體非晦明寒暑故數量不能及故釋上離數義即我德自在故

湛若虗空

水澄曰湛故不動如虗空溥徧常住釋上永安義即常德也

無名無說

體本無名故無說釋上離言義即淨德離言偏過非故未見涅槃經文理必如此

論曰(衍論)涅槃非有(有即乖性)亦復非無(無即傷軀)言語道斷(言即失真)心行處滅(知即反愚)

文竝可見

△二推窮顯玅二初總釋

尋夫經論之作豈虗構哉

作立也構成也推究經論皆以義立文豈虗成立而無詮表耶

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

果者決定義尋其涅槃玅體定非有無故不可以有無名數而得也非有無之所以下自推釋

△二推釋

何者

有何所以下釋

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

本者推求義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此五覆法身真理故曰五陰即有為色心二事既五陰即寂滅方曰涅槃則不可以涅槃為有也

推之無鄉則幽靈不竭

幽靈不竭者寂寂惺惺之體無窮故不可曰無

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

抱一湛然者兩手相合曰抱合抱則同一湛然者不變也此幽靈不竭之體理智不二始終不改故萬累都捐者一切塵勞門總曰萬累捐者棄也即事而真故萬累當體都息矣

萬累都捐故與道通洞

洞者達也事與理同故曰與道通洞

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

不測之體絕二相故故無能所修證之功以能修能證即所修所證故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等也

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

以無修無證無因無果同真際等法性故曰至功常存

與道通洞故沖而不改

沖者虗也由沖虗常不改故即塵勞而道體通達故淨名曰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沖而不改不可為有

道體不改沖虗焉可曰有也

至功常存不可為無

平等至功豎貫三際橫及十方豈曰無也由上義故經論皆謂涅槃玅體非心言有無可得者故非虗構也

△三結示深玄文三初結難測

然則(總承前義)有無絕於內(離性相也)(去)謂淪於外(離名言也)視聽之所不暨

暨及也體超名相非聲非色故視聽不及

四空之所昏昧

外道所修四空定謂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非想妄計為究竟於此玅道迷而不知故曰昏昧

△二結平等

恬焉而夷怕焉而泰

恬怕者心之寂靜夷平也泰通也涅槃玅心平等通達無所不在故

九流於是乎交歸

九流者欲界一地為一流上二界八地為八流九類雖殊理唯一致故曰交歸故會色歸空歸是即義

眾聖於是乎冥會

眾聖者三乘人也冥會者契合也三乘同歸一佛乘一佛乘者無為滅度故曰於是冥會也以九流對眾聖聖凡同體故曰平等也

△三結超情

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

老子有希夷義即無聲色也楊子有太玄義玄者黑也黑故無異見即不可測也況玄之又玄曰太玄耶今惜語涅槃玅道既非思議所得故曰太玄之鄉也

而欲以有無題牓標其方域而語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題牓謂書題牓示皆詮名也邈遠也此破三乘異見既不能即事契真乃謂實有有餘無餘名之與相以為涅槃者皆以書題牓示標指生滅方域語論玅道迷之甚遠也論主既欲返權順實理當如此也

△後一十八章問答推窮合為九重開解行證之次第大分為三初三就真應明等解次四對三乘顯等行後二就人法示等證初中三重一真應異同辯文二初敘應疑真問文二初章名

覈體第二

覈責也前云有無絕於內稱謂淪於外故今執示現生滅之相責覈推究涅槃真體何以絕有無名相也此據人天二乘所見應化為實故疑真身何以離名絕相

△二正問中二初序問

有名曰

難者所謂涅槃必有名相可得故標有名為難者之辭

夫名號不虗生

名因相有

(平聲)謂不自起

稱說言謂必由名起故不自然此上是汎敘

經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者(即前經)蓋是返本之真名神道之玅稱者也

返者歸也由聖人歸本證神玅不測之道是此有無二涅槃故經文立此名稱也然今有名者陳相致問蓋以二乘所見應化為真未達真身畢竟寂滅報體相續長時故執示現生滅之身[A2]已為返本真實則知向下所說但認化身示成正覺以為大覺法身圓滿故說因果行相正符小教雖以法報標名釋義多論化相此意為欲破二乘及諸凡夫執化為真令達真化不一不二之旨耳

請試陳之

此句是無名者問曰試且陳之行相如何耶

△二立問中三初陳有餘相文二初牒名述相中三初牒名

有餘者

△二述相有五初果德[A3]已圓相

謂如來

應身如來也謂從如實道來應眾生

大覺

自他覺滿故

始興

三十四心斷三界九地惑盡於金剛座上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

法身初建

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初圓也即八相成道丈六之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乘既認此以為真佛故今標指之

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覺之茂林

八解者八解脫大品云一內有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解脫四空處定五識處定六無所有處定七非非想處定八滅受想定此八有斷惑之能故如清流有浣濯之用[A4]已澡之故得上法身初建也憩息也七覺者即七覺分一擇法二精進三念四定五喜六捨七除一一有覺分之言或曰覺支即菩提分法共成覺道故如園林秀茂[A5]已憩其中也故得上大覺始興也此二義多用淨名彼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二因行[A6]已滿相

積萬善於曠劫

小乘亦說菩薩成佛定滿三僧祇修有漏四波羅蜜及百劫修相好等皆曠劫積善也

蕩無始之遺塵

直至菩提樹下[1]千四心一時斷惑遺棄也塵以坌污為義即明見修煩惱是無始可棄之塵垢盡故今曰蕩也即知小乘所說前三僧祇但是伏惑直至菩提樹下方有斷義若約始教菩薩則金剛心斷種義耳

三明鏡於內神光照於外

天眼知現在宿命知過去漏盡知未來曰三明由內證根本外發後得故有三明神光外照也此則智行滿

結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

僧那是梵語此云四弘誓願即煩惱願斷法門願學佛道願成眾生願度前三是智後一是悲悲智願三即菩提體始結四心雙行二行自行[A7]已滿利他無窮故大悲終心長時赴難填度生願故也此則願行也

仰攀玄根俯提弱喪

上句智窮深理故曰玄根下句悲濟羣生故提弱喪弱謂劣機即樂小法者喪謂喪失即三界眾生此釋上四心不過此二故也

超邁三域獨蹈大方

超邁三域者出三界也獨蹈大方者[A8]已成佛道不共二乘故云獨蹈上句則報超三界下句則果異二乘

△三利他益物相

啟八正之平路[A9]坦眾庶之夷途

啟開也八正則八正道大品云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是三乘出離正道故曰平路坦平也眾庶者不一之稱夷途者斷常二邊邪見也今以八正道為平等之正路平眾生之異見同歸正道故

騁六通之神驥

騁奔也即馳驟義六通者三明外更加二天耳三他心五如意後得自有曰三明赴他有六通天耳察聲故他心知他心行故如意速疾而往故神驥者健行千里馬也聖人六通赴機疾速如神驥之奔騁此明大悲願力利他無處不周也

乘五衍之安車

乘運也衍者梵音此云乘即五乘為五衍也三乘外加人天乘安車者安處車乘也以六通神驥運五乘安車即皆令出離三塗及三界故

至於出生入死與物推移道無不洽德無不施

洽霑也出入生死界中隨順五道示現受身無為道德悉施眾生如春澤普滋此結利他事也

△四二智常行相

窮化母之始物極玄樞之玅用

此明後得智達俗化母者因緣也一切事法皆由因緣從無而有故因與緣為物之始玄樞者俗智也爾雅曰制扇以附門傍者曰樞有動運義以喻智有照用簡異邪智故曰樞樞玅用極智用以窮事也

廓虗宇於無疆耀薩雲於幽燭

此明根本智達理廓徹也虗宇者真理虗寂絕邊疆故薩雲是梵語具云薩雲若此云一切智即真智也耀燭皆照義以根本智燭幽深理也

△五將欲示寂相

將絕眹於九止永淪太虗

欲絕未絕故云將絕眹者化迹九止即前九類是生靈止處聖人示現欲息息同太虗

而有餘緣不盡餘迹不泯業報猶魂聖智尚存

緣不盡即殘機未了迹不泯即化身未息此是無漏業報所招尚有神魂聖智存此赴應故也

△三結名

此有餘涅槃也

結相就名也

△二引經證成

經云陶冶塵滓如鍊真金萬累都盡而靈覺獨存

先喻後法鍊金之法陶汰溶冶滓鑛盡則真金現修行證性理亦如之定慧雙修二障盡則靈覺顯靈覺身智即有餘也

△二陳無餘相中二初牒名述相三初牒名

無餘者

△二述相中二初總陳

謂至人教緣都訖靈照永滅廓爾無眹故曰無餘

教化也訖畢也靈照智也廓空也化相隨緣[A10]已畢智照亦滅身智既泯故空廓無眹曰無餘即八相中入涅槃相也

△二別陳中四初徵釋所因

何則(何以至人滅身智耶)夫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

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今借彼語大患者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有身故有故今滅身則大患永離

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

勞勤者斷惑證理棄妄求真行一切淨行皆䇿勤勞苦由智故有故今絕智則勞勤永息二乘厭於人天起行實有如此故滅身智以求寂滅

然則智以形倦形以智勞輪轉脩途疲而弗[A11]

智因形故有生死之倦形因智故有損益之勞脩途者長途三界六道宛轉無始皆由身智互牽轉而不息

△二引證因起

經曰智為雜毒形為桎梏

毒藥能損身喻之如智則形以智勞桎梏者山海經云桎其足梏其手即械縛也喻之如形則智以形倦

淵默以之而𨖚患難以之而起

淵默即無餘涅槃由有身智故遠於無餘患難從生也

△三正明滅相

所以至人身滅智捐形絕慮

二乘不了化相示現執為真實故說佛身實有生滅為破此執特有斯問身者化火焚捐形滅智者真俗智滅故絕慮

內無機照之勤

機智也滅智故無勤勞

外息大患之本

捐形故大患無本

超然與羣有永分渾爾與太虗同體

羣有三界二十五有身心滅故超越羣有同太虗空此明色心滅

寂焉無聞怕爾無兆冥冥長往莫知所之

無聲曰寂涅槃經云寂然無聲便般涅槃也怕爾無兆者滅聲色故但見冥寂不可測其所往

△四引喻以況

其猶燈盡火滅膏明俱竭

燈盡則火性滅膏油竭喻身滅光明竭喻智滅

△三結名

此無餘涅槃也

△二引經證成

經云五陰永盡譬如燈滅

由此故立無餘之名也

△三雙結正難文二初雙結有無

然則有餘可以有稱(去)無餘可以無名

皆謂相上各可以立名也

無名立則宗虗者欣尚於沖默有稱生則懷德者彌仰於聖功

顯立名之益宗虗者即趣寂之人故欣尚沖默懷德者則大悲之人故仰慕有餘功行各從所尚而有進修也

斯乃典誥之所垂文先聖之所軌轍

名出勝鬘及諸經故曰典誥軌轍者軌則途轍皆證此二涅槃故也

△二牒前正難中四初牒前難

而曰有無絕於內稱謂淪於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

牒前也下難云

使夫懷德者自絕宗虗者靡託

靡無也因聞涅槃絕有無故懷有餘者絕趣向宗虗寂者無歸託

△二舉喻難

無異杜耳目於胎殻掩玄象於霄外而責宮商之異辨玄素之殊者也

杜耳目於胎殻即前視聽不暨也掩玄象於霄外

即前四空之所昏昧玄象即四空天掩閉霄外四

空天即昏昧不顯也責者問也宮商則五音之二玄黑也素白也則五色之二責宮商者要知五音清濁之異辨玄素者要別五色黑白有殊此則必有見聞之處即前所謂九流交歸眾聖冥會必有歸會之處此喻意謂涅槃既絕視聽又非四空如何令九流眾聖歸趣耶似杜絕耳目而欲問五音清濁辨五色殊異豈有此理也

△三詰責難

子徒知遠(句)推至人於有無之表高韻絕唱於形名之外而論旨竟莫知所歸幽途故自蘊而未顯

子者男子之通稱召無名者也徒虗也知理不諦故為虗知但以高絕才韻推涅槃出有無唱玅道超形名而不知旨無所歸矣涅槃幽途自此蘊藏而不顯

△四結無益

靜思幽尋寄懷無所

難者靜心幽尋前章也寄懷者解心無所寄託

豈所謂朗大明於冥室奏玄響於無聞者哉

大明即二相玄響即二名冥室是不見二相無聞是不聞二名眾生既無見聞之益故宜表示之令其熏善種既泯絕名相豈能示之以真相奏之以真名耶

△二真應異同答文中二初章名

位體第三

位次也則應化之相示生示滅從有而無位次如是體依也涅槃玅性本無名相為萬法所依曰體然即體之位全真而起故有出現入滅位次即位之體全應而顯本絕去來之形名前難者執化相以為真佛故以名相有無難前章絕名相之體今先令達真應假實不同然後示化位即體故曰位體

△二正答三初敘難非真二初翻前疑二初破前疑

無名曰有餘無餘者蓋是涅槃之外稱應物之假名耳

前云返本真名神道玅稱蓋不達示現耳今直破之也

△二遣前執

而存稱(去)謂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

存執也志慕也封亦執也耽著也此四雖言別意同蓋不了聖人示現名相而執名稱言謂以為真慕形器色象以為實此則不了依他故起徧計而不知情有理無耳

名也極於題目形也盡於方圓方圓有所不[1]寫題目有所不傳

題目者書題名目也涅槃真體本絕名相故方圓不能圖寫題目不能傳說下責云

焉可以名於無名而形於無形者哉

△二示真應文二初明應化非真

難序云有餘無餘者信是權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來隱顯之誠迹也

難者所陳二涅槃相者是如來為執無者顯現有餘權相為執有者隱現無餘寂相致立教化之意誠實之事迹耳此明應化下顯非真

但未是玄寂絕言之幽致

玄寂幽致者是即事而真有無雙寂顯上權寂非此玄寂也

又非至人環中之玅術耳

環中者空處也術法也至人所證微妙至寂之道雖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隱顯二相非此玅術也

△二示正觀真體

子獨不聞正觀之說歟

召有名者曰子經有正觀之說何獨不聞

維摩詰言我觀如來

見阿閦佛品世尊問曰汝以何等觀如來耶此即答文彼有多句今此略引維摩以中道觀觀第一義諦真身如來也如謂真如來而無來故曰如來

無始無終

彼云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亦不住前際寂滅故無始後際寂滅故無終則中間寂滅故無住即三際而無三相故無始終也

六入[A12]已過三界[A13]已出

彼云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A14]已過謂真身寥廓不可以根識塵六積聚處所攝也又非欲色無色界地所收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

方所也法性無住故不在也無處不全故不離也為者造作義體非新生不由修得故非有為不似太虗色外別有空豁之體故非無為

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

緣慮不到其體故不可以識識五眼不見其形故不可以智知

無言無說心行處滅

彼云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蓋為言說詮表心識分別皆不及故

以此觀者乃名正觀以他觀者非見佛也

彼云名為邪觀此者前諸義也他者即始終六入三界有無等相本覺真體當以中道正觀而契不可以有無邪觀即知有名者邪觀未正但認應化虗相豈見真常佛體

△二正明位體三初標宗顯義文二初標宗中三初引經

放光云佛

此云覺法相教說佛有三身謂法報化約理為法身約智用為報身約事用為化身又報身有二自受用他受用終教合之為二以自受用報合法為真身他受用合化為應身雖說二身而不一不二以實教理智體用雖有二義而無二體以始覺合本為真全真起用為應前難者但執丈六化身以為真佛尚未知自報相續無窮況法性真身湛然常住也今但引經立實以明不二之真佛則權義自破疑執自除矣

如虗空

喻也虗空有三義橫徧故豎窮故含容故真身徧一切處窮三際時具河沙淨功德故

無去無來

離有餘無餘去來相故此上明真體也下辨位

應緣而現無有方所

全真之應隨緣而現應以佛身得度者而現佛身乃至三乘天人八部等品類無有方所良由大悲願力稱法性故隨一一根緣現無方大用也

△二釋意

然則(承上經意)聖人之在天下也

此句總牒也既曰全真而應觸事皆真則聖人無處不周此語亦用繫辭彼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寞虗無無執無競

此釋真身也上句約理寂寞者無聲色也本自虗無故若以色見聲求不能見如來下句約智執競者無明妄動我法潛興則有執著諍競今言無執競者始覺合本無明麤細俱離此則金剛位後一切種智圓滿之時故起信云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以為真身也此智與理不一不二故說自受用身土量周法界故上經曰佛如虗空無去無來

導而弗先感而後應

此釋應身也導者接引也機緣未熟故無先導之事機熟為能感之緣聖人定有應現此明應身定從緣起既隨緣各感故有十重身土及千丈丈六等別故上經曰應緣而現無有方所據前有名者但以丈六之身為問猶未知勝應況真身耶

△二喻釋

譬猶幽谷之響明鏡之[1]

以喻上真應身不一不二之旨山谷深遠曰幽隨召則有響明鏡當臺隨照則有象谷唯幽鏡唯明本無聲象以喻真身唯具性淨功德本無名相召之則有響照之則有象以喻隨緣應身示現名相也良由谷幽故能應響鏡明故能現象則以喻由智合理為真方能起應又由應響方知谷幽現象始知鏡明則以喻由應化無方始達理智究竟以喻求法反覆可思

對之弗知其所以來隨之罔識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

釋鏡像喻也此明非唯真身本無來去應身來去之相亦非實有如鏡中像對之則現來無所從隨順也順而推求求之既無以何為往[A15]但由外相對之則恍有有非定有不對則惚無無非實無應身示現之相理亦如是來無所從去無所往但由機緣感不感故見生滅耳

動而逾寂隱而彌彰出幽入冥變化無常

釋俗響喻也亦顯應身去來之名非實有也在召者見響曰動谷本常寂谷本無聲曰隱處召之應彌彰但由召者呵之則出幽不呵則入冥故曰谷響有無變化無常示現之名理亦如是但由根有感不感故說佛有去來名也

△二顯義三初約化體名相顯又二初即名顯義

其為稱也(牒二涅槃名)因應而作(作者立也)顯迹為生息迹為滅生名有餘滅名無餘然則有無之稱本乎無名

應本自真故

無名之道於何不名

由無名故能順一切名故曰於何不名

△二即相顯義

是以至人(牒上真應佛也)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天而天處人而人

前云方圓不寫今云隨方圓得方圓之相在人天得人天之形以方圓汎舉天人正論故又方圓約土人天約身非唯全真起於應身亦乃全真起於應土故祖教明以緣就性身土體同以性就緣能所差別今明以性就緣故在方圓為依人天為正故也

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

反明也豈有天人之所能能於天人之事耶

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順明不二也由理絕天人故能隨天人之緣也

△二約化用施為顯

其為治也

治上呼即前有無二用

故應而不為因而不施

前云因應而作而體絕施為之相施謂施設為謂作為示現身土出生入滅住世說法皆施為也

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廣應而不為故為莫之大

雖絕施為之迹而施為應化廣大莫加其能廣大者蓋出真起故

為莫之大故乃返於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乎無名

返小成者以大用無方迴返丈六之身一佛小成之劣用以稱真廣大會三乘有作之用歸無名之化源此約法性宗即真之應收前二教也

經曰菩提之道

菩提約智涅槃約理理智無二體故今引經說菩提義意證涅槃義也

不可圖度

此句為總離下諸句圖度之相

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

無上相故高不能圖度等極謂邊際相水深曰淵謂下盡相此二句是一相謂無高下是離豎窮相無廣極是離橫徧相此上遮相也後二表相言大則包藏天地言細則入無中間如隣虗塵更無中間之位亦全具道體故入無間

故謂之道

結上所明不可圖度是謂菩提也

△三結成

然則涅槃之道不可以有無得之明矣

以菩提絕圖度例涅槃亦絕圖度故不可以有無名相得之之義明矣

△二結責惑情

而惑者(不了真應之人)覩神變因謂之有見滅度便謂之無

此責前云有餘可以有稱無餘可以無名神變者示現出世不測之用也

有無之境妄想之域豈足以標牓玄道而語聖心者哉

妄想者倒心也牓者示也有名者執有無名相為返本真實神道妙稱故今責之有無唯妄心所居豈以此標示為涅槃而語論聖人心智耶又有無不可標玄道妄想豈足語聖心心為能證玄道是所證此責以妄為真也

△三述意顯解三初述解意

(解心)謂至人(證極曰至人寄人以顯法體)寂怕無兆(真體常寂本無聲色)(無餘)(有餘)同源(應全真起)存不為有(示現有餘故非有)亡不為無(示現無餘故非無)

△二徵釋

何則(雙徵上不有無義也)佛言吾無生不生雖生不生無形不形雖形不形

先單釋不有義佛出現事生必兼形形不兼生八相成道則有受生若千丈及十重身土現形非生凡可示現處無不受生現形既曰示現於生形則體常寂滅故曰存不為有

以知存不為有(結不有也)經云菩薩入無盡三昧盡見過去滅度諸佛

此下單釋不無義智為能入理為所入三昧此云正受亦云等持從理之智還契於理理智不二三際平等故不可盡即諸佛之正體示現之相雖滅此不可滅故盡見也

又云入於涅槃而不般涅槃

般入也示相入滅體本不生何有入滅故曰亡不為無

以知亡不為無

結不無也下雙述成

亡不為無雖無而有

示無而真體常住故

存不為有雖有而無

示有而真體虗寂故

雖有而無故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故所謂非無

即應而真以顯佛體本絕有無矣

△三結定

然則涅槃之道果出有無之域絕言象之逕斷矣

逕路也故有無是言象之路既出有無則言象路絕斷定如是矣

△三結責乖旨文三初牒前非理

子乃云聖人患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此牒前文)無乃乖乎神極傷於玄旨者也

神極玄旨皆語深理也聖人證此尚無能所之迹況外有身智為患難而欲棄滅之事耶然此下論文古人多謂重破無餘涅槃以執有易遣滯無難除故乍觀可爾細尋則局以下有頓赴殊對象出心生等義非一向破無既迷上位體玄旨執生執滅竝為所破故科曰結責乖旨

△二以理推破三初引經立理

經曰法身無象應物而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

前說聖人以身智為患故今引經立真應身智正義以為能破各有二句皆上句明真下句明應又上約理下約事法者軌持義身者體義法性有真軌持義為萬法所依之體聖人證此故曰法身所謂湛然虗寂本無色象故金光明曰佛真法身猶若虗空而能隨緣應現示種種形經又曰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般若智體本自無知而能對緣不失鑒照既身智即真而應應本自真故即身無身即智無智何有患難而欲滅耶

△二釋成正理

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

釋上應物而形也羣機不一故言萬一時普應故頓赴既無形而形故無撓動

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

釋上對緣而照也雖異問殊對而無心普應不干動其思慮故

動若行雲止猶谷神

雲無心而出岫以喻頓赴而不撓其神谷無念而答聲以喻殊對而不干其慮

豈有心於彼此情係於動靜者乎

雙結上也

既無心於動靜亦無象於去來

即應而真故智本無心形本無象何有去來動靜而有有無決定之名相耶

去來不以象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

即真而應故智無方形無礙器者皿也可承受義機熟受化則無不示形故

△三結破有無二初破有

然則心生於有心出於有象

此先破前有餘之執悲智心生相好象出在根感故見有心象也

象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焦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紜紜自彼於我何為

我者即法身真我也金石流而不焦者劫火壞時金石流散此不可焦蓋由真體無相故又用無勤勞者由真心無念故紜紜自彼者身智之事自屬受化之機非法身如是此破有畢

△二破無

所以智周萬物而不勞形充八極而無患

次破前無餘之執前說身智為患今直非之八極者四方四維身智尚無況有患難耶

益不可盈損不可虧

損必有所益真體有必有所無前既無有此必無無有非有故益不可盈無非無故損不可虧下責云

寧復痾癘中逵壽極雙樹靈竭天棺體盡焚燎者哉

寧復者責詞何有此事也泥洹經云佛將般涅槃於中路患痢爾雅曰路有九達曰逵雙樹者即娑羅樹此云堅固有四雙八隻四榮四枯表四德破四倒如來於中頭西面南右脇而臥示現入滅靈竭者智滅也體盡者身滅也天棺者以千疊纏身內金棺中次銀次銅次以鐵棺灌滿香油依輪王棺法化火焚之也經中廣有異事皆是隨機見聞非謂如來體有生滅也

△三結責迷情文三初責有

而惑者居見聞之境尋殊應之迹

即前所陳有餘行相皆是殊異應迹耳

秉執規矩而擬大方

秉亦執也規矩者方圓也老子曰大方無隅方圓豈能擬議以顯真身湛寂有相豈能指陳耶

△二青無

欲以智勞至人形患大聖謂捨有入無因以名之

此責前所陳無餘行相因以名之者因捨有入無名為返本真實迷之甚也

△三結責

豈謂採微言於聽表拔玄根於虗壤者哉

採拔皆取也微言者諸經之妙言也即維摩放光等經玄根者法性真源也虗壤者不實之土以喻應相為前難者執權名滯化相故今責之豈能採實教微言於聽表又豈能取法性玄根於應化之間上釋真應異同辨竟

△二有無即離辨二初有無難出問中二初章名

徵出第四

徵者推問也因前章明涅槃出有無故今雙牒有無而推問涅槃出有無之理也

△正問二初汎敘難端中二初汎敘

有名曰夫渾(上呼)元剖判萬有參分

儒道窮五運之前天地未分三才渾為一氣故曰混元亦曰混沌至於剖判清濁則清昇曰天濁墜曰地和氣於中曰人則三才啟運萬物不過三而分之也

有既有矣不得不無無不自無必因於有所以高下相傾有無相生此乃自然之數數極於是

三才是有對有立無於有無中復暫有無或高或下相向相生此則物理之數自然如是非彊使之

以此而觀化母所育理無幽顯

道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母者母人有生育義故未有三才名字之前此為變化之本今觀此理幽顯萬物無不統攝也

憰恑怪無非有也

莊子云憰恑怪道通為一此則言其變怪殊形好醜差別無不屬有亦不過有無所攝

有化而無無非無也

有而後化化復歸無無不屬無

然則有無之境理無不統

三才屬顯變怪屬幽竝不過有無故理無不統意謂真實涅槃亦不過無之所統

△二引證

經云有無二法攝一切法

此證前為量

△二正伸難意文三初別經標指

又稱三無為者

小乘說無為有三相宗說六今約小乘人致問也

虗空

一也太虗非生住異滅故性離作為

數緣盡

二也數即智也以智為緣揀擇諸惑顯滅盡理即擇滅無為也

非數緣盡

三也即非擇滅無為不假智數擇斷而得滅盡如阿羅漢永離三界苦果果非擇斷故云非擇滅但斷集因即擇滅也

數緣盡者即涅槃也

標指擇滅所顯以為真實無為之義然前即雙執有無二相為真今則[A16]已知有相非真故疑無相必實雖則捨有取無意謂亦不過二相故責無為何離有無也

△二推求出意

而論云有無之表別有玅道

前云果出有無之域

玅於有無謂之涅槃

玅者不可思議故不可以有無思議謂之玅道

請覈玅道之本

請無名者研覈其本必不過於有無

果若有也雖玅非無雖妙非無即入有境

此牒前云雖無而有所謂非無乃徵之也道若是有玅局非無非無之玅即當入有故知非無即是有也

果若無也無即無差無而無差即入無境

又前云雖有而無所謂非有復徵之也道若是無玅在無差無差之玅即當入無

總而括之即而究之無有異有而非無無有異無而非有者明矣

有名者總以非有非無之文搜括推究玅道之本如是也無有者不可也異者非也不可非有又非無又不可非無又非有玅在非無則定有玅在非有則定無則非有非無微玅之道不過有無義[A17]已明矣

△三結責非理

而曰有無之外別有玅道非有非無謂之涅槃

牒前所言出有無也

吾聞其語未即於心也

未解此語故即者契也

△二雙超不離答文二初章名

超境第五

超出也境謂色等六塵界上難者先以有無名相求真次徵出有無之所以今顯真體超出色聲妄境故不可以應化為真故前云果出有無之域乃曰超境若了色性本寂有無元真故下云豈曰有無之外別有一有而可稱哉故科曰雙超不離也

△二正答文二初破汎難三初縱奪破

無名曰有無之數誠以法無不該理無不統

此縱也誠實也法即萬法理謂物理前有名者所陳有無實能該統諸法道理生則有攝滅則歸無故

然其所統俗諦而[A18]

奪破也俗諦從緣故有無可統則知前章所明但以俗難真耳

△二引經破文三初引經

經曰真諦何耶涅槃道是俗諦何耶有無法是

皆上句問下句答雖真俗二諦不即不離然而難者以俗混真為問故今引經且就不即門以示之涅槃此曰無為既無生住異滅為作之相真諦豈有無可攝也故知前說有無能統者即俗諦且

△二推釋

何則(何謂有無是俗諦耶)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

無而忽有故曰有於無有而忽無故曰無於有

有無所以稱有無有所以稱無

有其無故稱有無其有故曰無

然則有生於無(因無生有)無生於有離有無無離無無有有無相生其猶高下相傾

傾奪也似高下相形奪也

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

△三結非

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於有也

有有故有無乃不過有為對待所攝故曰俗諦耳

△三結責

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

此出過也形現也因有無故言象可現是非可生下責云

豈足以統夫幽極而擬夫神道者乎

幽極者無為之理幽深以至於極神道者道不可思議故曰神豈以言象是非之理而統之耶

△二答正難三初明前章意

是以論稱出有無者

前位體論云果出有無也

良以有無之數止乎六境之內

覈體中所陳有無二相不過色等六境

六境之內非涅槃之宅(應化非真實故)故借出以[A19]祛之

[A20]祛遣也位體中言出乃假借之以遣覈體中執應之惑

△二正顯超境

庶悕道之流髣髴幽途託情絕域得意忘言

總勸離執也庶望也悕求也髣髴者近也幽途者正道也託情者寄心也望求道之人不可任情執而遠真旨當以非有非無正解髣髴近於正道寄解心於絕六塵之域得意趣而亡出有無之言固可求道矣

體其非有非無

此示正解也體解也真常法體即應化而不可以有無聲色推求方為體解

豈曰有無之外別有一有而可稱哉

此明不離義若即應而真真不離應故非有無相外別有真佛之體

△三示前經意

經曰三無為者(前引之經也)蓋是羣生紛繞生乎篤患篤患之尤莫先於有

此明經意紛繞者妄心紛飛眾惑纏遶篤重也患害也即善惡等業也由妄動故造業受報故曰篤患推其過尤本因執有而興

絕有之稱(平)莫先於無

經說無為為真欲絕有為惑業故權教三乘皆說擇斷惑業永離苦果而證無為方為真實

故借無以明其非有

假借無為真實以破有為顛倒

明其非有非謂無也

經中明其虗妄非有非謂無是真實又三乘之人若明有為非有更當了法性真常非謂斷滅之無故不可執權經疑實旨也

△三兩亦雙非辨二初雙非即離問二即離同時答初中二初章名二正問今初

搜玄第六

搜求也搜求前章玄旨何以非即又非離耶

△二正問三初牒前敘疑

有名曰論旨云涅槃既不出有無

前云豈曰有無之外別有一有而可稱哉

又不在有無

得意忘言體其非有非無

不在有無則不可於有無得之矣不出有無則不可離有無求之矣求之無所便應都無

即之不得離之不可恐應無道可求

△二重述疑意

然復不無其道

有名者又復疑之云道不可曰無

其道不無則幽途可尋

既疑有道必可搜尋

所以千聖同轍未嘗虗返者也

此釋不無所以千者大數也轍車轍有運載義眾聖同以涅槃出離未有不得而却返三界者乃知其道不無矣

△三搜求玄旨

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異旨可得聞乎

雖知道存乎不出不在之間未達不出不在之旨故求於聞誨此則解心[A21]已庶幾矣

注肇論疏卷第五

音切

(後光切)

(莫朗切)

(杳音)

(怖古切)

(女交切)

(子姚切)

(於何切)

(力誓切)

(奇歸切)

(力弔切)

(居毀切)

(古穴切)


校注

[0198001] 不一作莫 [0198002] 著疑者 [0201001] 千疑十 [0203001] 寫一本作象 [0204001] 象一作像下同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坦【CB】坥【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但【CB】伹【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祛【CB】袪【卍續】
[A20] 祛【CB】袪【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