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誠諦。即真實無妄之謂。如來四十年間。權巧方便。事事說盡。獨此遠本未彰。非故為鄭重遲迴也。纔一開口。苟非信不及。便是解不透。不信不解。不將此段大事。向虗妄中了却耶。今見會眾信根既純。時節[A5]已至。何容特地隱忍。然未語之際。三番喚醒。三番垂誡。總要會眾信發解生。信得及。自解得透。解得透由信得及。是信之一字。實解悟根源也。
△二會眾重請。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至)我等當信受佛語。
在如來自謂。則曰誠諦。在彌勒等聞之。即佛語也。佛語未有不誠諦者。如來三喚。彌勒等即三番願請。如來三誡。彌勒等即三番承當。胸中[A6]已知有一段微妙信得及矣。只是世尊不曾說出。故解悟無因也。所以三請之後。又復重懇。其求解之念。誠切且至矣。
△三世尊再誡。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既三請不止。且再四承當。非篤信者不能。世尊已知彌勒等可堪承受也。然必重喚汝等。再囑諦聽者。良以此事甚深微妙。惟恐偶生疑障也。
△二正答所問。分二。一長行。又二。一法說。又二。一三世益物。又二。一明過去益物。復二。一出機近情。
如來秘密神通之力(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秘密等正應前品誡許云。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以至諸佛自在神通三種之力。至此以下。正是顯發。前言諸佛自在神通。此言如來秘密神通。正許說相照也。如來。即品題所舉十方三世之通稱。秘密等。即品題壽量二字。此一句總前諸佛智慧等數句。秘者。唯三世如來之所證。密者。惟一切諸佛之所護。神。謂九界不能測。通。謂三世不可易。曰如來壽量。曰諸佛智慧。意即一句。而本門要義全居此耳。一切世間等。總舉九界滯近迹而不知遠本。故曰皆謂釋迦為新成之佛。此亦牒前彌勒疑辭也。
△二破近顯遠。分二。一特顯久遠。又二。一法說。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A7]已來(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此下正破執遣迷。以顯久遠之本。上誡諦聽當信者。此也。如來既說成佛久遠。則謂伽耶近成父少子老之執。可破矣。
△二喻說。又分三。一舉喻為問。
譬如五百千萬億(至)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天台云。餘經明數多。但以不可說塵沙等為喻。今經喻於遠壽。直下塵被點之界[A8]已不可說。況不下塵之界寧當可說。下塵不下塵之界尚不可說。則下塵不下塵世界之塵。又寧可說耶。然又云復過於此。則又寧可說耶。那由他。此云萬億。阿僧祇。此云無數。
[△@△]前言大通智勝滅度劫量。不過以一三千世界為塵。下塵之處。亦不過言千國土下一點。今言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之阿僧祇世界為塵。又過如是多多國土。乃下一點。則其超數量遠矣。如來說在智佛所。為王子說法。[A9]已為顯本之談。但比時為下根說因緣。先露一班。以為此處定案。至此正顯本處。令新記一聞便領。則不費繁詞矣。益見前誡許中言諸佛自在神通之力。師子奮迅之力。大勢威猛之力。不出此品矣。
○二以不知答。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至)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此中舉三等人不知。阿惟越致。亦名阿鞞䟦致。此云不退轉。彌勒答以非算數知。非心力及。則[A10]已勦絕三等人命根矣。善哉輔化之誠。恩非淺淺。次則舉出三等人不知之意。謂聲聞緣覺雖有無漏智。以之思惟。則遠矣。限以世界邊際而言。數以微塵世界而言。不退菩薩雖至等覺位。數量不忘。亦所不達。謂亦所不達者。由一分生相未泯。豈識如來秘密神通哉。故秖云如是世界無量無邊而[A11]已。
△三合顯長遠。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至)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正顯本。直指云。仍以上著塵之國。及中間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未著塵之國。盡是東方著與不著一切國土。盡抹為塵。一塵一劫。配佛成道[A12]已來。復過如此百千萬億等劫也。要解云。諸佛壽量。悉皆無量。眾生壽量。亦復如是。但迷其智。故妄逐生死。如墮一地獄。至無數劫。豈非無量壽耶。苟不迷墮。與佛何殊。
[△@△]分明宣語者。以機熟信成。非從前權巧逗機秘而不言也。言成佛[A13]已來。單推過去。[A14]已有不可思議劫。返復推窮。則前前無始矣。既知前前無始。便識後後無終。總三世之壽量。曷可終窮哉。
[△@△]問。若如此渺漠無終。誰復知斯壽量長遠。答。不見如來謂。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既曰佛慧。則唯佛知見。故一切聲聞辟支。及不退菩薩。皆不能知見。而獨覺者知見耳。如此難思難量。故謂自在神通之力也。
△二益物所宜。分三。一益物處。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至)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此明諸佛出世由秘密神通之力也。知音云。雖示現生。而實不生。于塵點劫來。或在[A15]娑婆。或化餘國。然剎海固有彼此。而法身徧在導利眾生。此所以成秘密遠本也。
[△@△]愚謂。前舉壽量。顯法性身歷三世而無窮。此舉國土。顯法性土徧十方而無際。以如是身。居如是土。說如是法。化如是眾。於其中間。則何法不說。何生不度。所謂但見皇風成一片。不知何處有封疆。則從始至終。唯一如是也。
△二拂迹疑。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知音云。從塵劫來。以至今日。中間或說得燃燈記。為發心之始。或說入於涅槃。為究竟之終。報化非無生滅。皆方便權智之分別。此所以為神通近迹也。
[△@△]上言從是來。此言是中間。二是字。即秘密神通也。看者不可輕忽。此中間二字。亦非淺近。既舉塵點不思議劫。則中間示現生滅。亦不可思議。燃燈佛舉最後者。等字指燃燈[A16]已前不思議劫所事之佛。此皆言示生之方便也。既曰示生。仍當示滅。故云又復言其入于涅槃。則不思議劫中間示滅。亦方便也。是知世尊過去無量劫。以方便分別如是妙法。未來無量劫。亦以方便分別。是知虗空可盡。方便無窮也。
△三明益物。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至)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上言示生示滅。但未明何故欲示。至此始明其示生滅之所由也。若有眾生。即指九界言。來至我所者。乃理智冥會機發感通之時。佛眼。即大圓鏡智普照無遺。此為能觀。信等。即五根。乃利鈍之機。是其所觀。以五根中慧是了因。信進念定四根為緣因。則各有利鈍大小之不同也。隨所應度者。由機感不同。則示應有異。處處者。指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言。自說名等。不出報化為體。而名隨機變。則有不思議名。年大小者。大即勝應。小即劣應。此亦隨機示壽長短之不同也。即完上中間二字。亦即無生示生。乃完足我說燃燈佛等一句。亦復現言等。是應以滅度而化者。則非滅現滅。亦即完上又復言其入于涅槃也。如是者。總明迹門佛事。如水月空華。大窾云。究實而論。無一物非如來身。無一名非如來號。無一剎那非如來出現時。無一芥子處非如來寂滅也。塵塵爾。剎剎爾。念念爾。物物爾。豈以一身一名一時一地。可限量哉。此顯過去時以秘密神通作此現耳。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上言示生滅不同。此明說小大不異。種種方便。權也。說微妙法。實也。以權說實。同歸真際。見法無二也。然所說法。各稱其性。故令歡喜。此正完上方便分別四字。由是知。前四字中。攝盡權實二教。非尋常所謂分別也。
△二明現在益物。分二。一明機感。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
此節完上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也。見諸眾生者。即鏡智鑑機。別指一類根鈍垢重者為言。樂小法者。因德薄垢重。無大乘想。所以但執近迹而不達遠本之秘密也。德薄。緣了二善功用微劣。垢重。見思未除也。由善因微惑垢重。不知遠本。只得為彼示生滅也。
△二明應化。分二。一非生現生。又二。一現生。
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申明今日隱勝現劣示八相成道。欲令下劣之機方便附近也。
然我實成佛[A17]已來(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總結本迹中所有秘密神通。作如此說也。前二句結示顯本。後三句結示明迹。
△二利益。分二。一明形聲。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至)諸所言說皆實不虗。
此明現生形聲益物也。說即聲教。示即形規。直指云。此廣明本事。舉三事攝一切事。每一事略以體用自他釋之。說[A18]己身者。是對十地菩薩。廣明法性身之本末也。說他身者。即對二乘及六道眾生。廣說應化二身之本末也。又三身總名自身。九界悉名他身。說者。為發明所有之身因。何所感也。示[A19]己身者。是應地上示法性身也。示他身者。是應九界示應化等身也。又三身同示[A20]己身。其餘隨機應變。皆示他身。示[A21]己事者。如法華華嚴之壽量。皆為[A22]己事。阿含方等般若。皆名他事。末結皆實不虗者。謂自他一如。體用一致。若權若實。皆是化他之法。俱不虗也。[A23]已上明如來事無礙法界。
△二釋不虗。又二。一照理不虗。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至)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此下總釋益物不虗。今先釋形益不虗。天台云。應身不離法身。法身無形。亦無起滅。眾生有起滅之機。感於法身。如來願力應同起滅。故約三界。以明所示不虗也。直指云。此以根本智。釋成三界如幻。以明所示三事皆夢中佛事。總結歸於一真清淨之理無礙法界耳。
[△@△]三界之相一句為總。則如來於諸相中。皆以佛眼。如實知見。無有錯謬。三界眾生。有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如來見知則無也。二乘有退出之心。有在世滅度之想。如來見知則無也。故楞嚴云。如來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
非實非虗非如非異(至)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此以中道智。會歸三界。非實非虗。直指云。[A24]已上明所示三事。皆是真常湛寂。總結歸真俗一如。為理事無礙法界。
[△@△]如來既知三界聖凡生死涅槃總皆如幻。是無有矣。應不必示生示滅。說[A25]己說他。如上三事。又何為而設耶。須知三界之相。雖則非實。而又非虗。六道眾生不達其非異。而視之為異。二乘聲聞不識其非如。而見之為如。既虗實同異之見不忘。又不得不行施設也。以如來智力觀之。虗實之相不可得。同異之相亦不可得。原不似三界人之幻妄知見。則如斯所有生死涅槃。虗實同異。故如來明見皆無錯謬。所以於無生示生。非滅現滅。至于說[A26]己說他。皆實不虗也。明見二字。即根本智。該攝五眼。
△二稱機不虗。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至)種種憶想分別故。
上明二十五有之依土。此明所依之有情也。直指云。二十五有類類善惡。根性不一。故有種種性。依性發業不一。故有種種欲。隨業所遷不一。故有種種行。行復起業。業復起行。故有種種憶想分別。[A27]已上舉三相續前之二種。
欲令生諸善根(至)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此正對機施[A28]己他聲益。欲令漸頓之機生種種善根。故現若干[A29]己他身事也。直指云。此明佛四智三身拔火宅眾生之苦。使業果不相續也。令者。即一大時教也。生諸下。指九界總說。以若干下。近則四十年來。遠則應上文自是[A30]已來。利生之智。如日旋空。故曰未曾暫廢。[A31]已上明如來。事事無礙法界。
[△@△]欲令生諸善根。則九界人。各得其益。而又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詞。是方便極多。說種種法。是法門亦廣。況又經塵點劫。如此斆化。則無恠乎所成就涌出之眾甚多。初非伽耶近迹可疑也。如是者豈非師子奮迅之力耶。
△二非滅現滅。分二。一本實不滅。
如是我成佛[A32]已來(至)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如是二字。指上利生佛事未曾暫廢。以明長遠益物也。謂我自成佛[A33]已來。如此方便教化。隨其壽命。則有無量阿僧祇。常住于此娑婆。及十方無量諸國土中成就眾生。又豈止今一娑婆之地涌眾耶。一世界中所成就者。汝等尚自難信。況無量國中所成就之菩薩數量。汝等又豈能信哉。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至)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此舉因況果。以明常住也。因中修積壽量。至今不盡。益知果壽之難盡也。是非大勢威猛力耶。天台云。佛自修圓因。登初住時。[A34]已得常壽。倍上無量阿僧祇劫之數。況果壽耶。譬如作太子時。祿[A35]已不盡。況登尊極祿用。寧可盡乎。
△二現滅利益。分二。一不滅眾生有損。
然今非實滅度(至)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由上言因中所積壽量。尚不可窮。今何便言滅度。故云今非實滅。然所以唱言滅度者。正為有一類當示涅槃而得度者。作方便耳。此正為後醫父伏案。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至)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此申明方便唱滅之旨。直指謂。佛若久住於世。其界外薄德之人。躭著化城。不種菩提善根。界內五趣眾生。貧無福慧。窮失衣珠。甘為六道下賤。妄貪五欲火宅。展轉迷惑矣。三因相續。曰憶想。三緣相生。曰妄見。由是因緣纏遶。故曰網中。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至)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前是如來鑒機。此是眾生起惑。六道眾生。既為憶想妄見之所羅籠。則于佛不生難遭想。不起恭敬心。而返生厭怠憍恣。實可憐也。憍恣。即見增惑。厭怠。即生思惑。既不生難遭想。則諦理不明。見不能斷也。不生恭敬心。而道品何修。思不能息也。佛不示滅。則有損無益矣。
△二唱滅於物有益。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謂佛難值者。欲眾生速發修心也。由眾生樂著小法。見思垢重。聞三身不滅。則不修道。何能契證佛果。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至)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此釋明難遇之意。謂何故言佛難值遇。葢三乘五性之人。業輕障淺者。或得見佛。德薄垢重者。過無量劫。不能遇佛。或見或不見。此皆就應化身言也。以此事故。我說佛難值遇。一切眾生聞如是語。先不生難遭想。今得生矣。先懷憍慢。今戀慕矣。先懷厭怠。今渴仰矣。先不種善根。今得種矣。此皆是如來方便示滅之所致也。如是者。豈非師子奮迅之力耶。明三世益物[A36]已竟。
△二總結不虗。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
此結上文。為下喻本。謂示生示滅。非釋迦一佛創式。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生方便之程法。而皆實不虗也。知音云。皆實不虗一句。近應品初誠諦聽之語。遠照方便譬喻藥艸等諸品言無虗妄之文。應知要有此節。始完方便品中諸佛開三顯一前權後實。以至後三變土中多寶佛及分身諸佛之示生示滅。皆實不虗也。
△二喻說。分二。一開譬。又二。一良醫治子譬。又三。一醫父遠行譬。又二。一譬應化。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鍊方藥善治眾病。
此超譬上我以佛眼觀。有能應之智也。良者善也。天台云。喻佛內有三達五眼。即是八術。妙得藥性。外識一切眾生起病之根源也。智慧者。即權實二智。深知二諦也。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鍊方藥。依四悉檀。徧治頓漸眾生煩惱之病。如善治眾病也。
[△@△]梵語悉檀。此云徧布施。是如來垂化之門也。一世界悉檀。隨方異說。令生歡喜益也。二為人悉檀。生善益也。三對治悉檀。破惡益也。四第一義悉檀。入理益也。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若十是聲聞。二十即緣覺。百數是菩薩。
[△@△]前火宅中。以十喻菩薩。二十喻二乘。百數喻五道。乃迹門中全居三界為言。今本門所開顯者。皆塵點劫事。故上言我常在此娑婆。[A37]已至餘國教化。原為發明所成就甚多。由薄德之人信之不及。故說壽量長遠如是。所以定將百數為菩薩也。如天台明菩薩之子。凡有三種。文繁不備。廣如科註中明。
△二譬現滅。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此譬過去應化中現滅也。以此土機生。彼方緣熟。此見應滅。彼見應生。名遠至餘國。
△二還[A38]已復去譬。分二。一譬機感。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此下譬現在應化益物也。今正譬上機應相關。見諸德薄垢重眾生。於佛滅後著邪師之法。故云飲他毒藥。不知出世要道。云悶亂。輪轉諸趣。墮在三界。云宛轉于地。
△二譬應化。分二。一譬非生現生。又二。一譬形聲益物。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至)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眾生以三界為家。如來垂慈現迹。處處示生。故曰還來歸家。飲毒者。貪嗔垢重也。失本心者。謂失先所種三乘善根也。不失者。或垢稍輕。亦能隨分覺照也。遙見者。眾生為見思障故。不得親奉法身。曰遙見。見聞佛出。皆生喜敬。此明意業淨也。拜跪是身。問訊是口。謂眾生遇佛。雖未受化。而[A39]已得三業淨矣。善安隱者。如來于法身地上。示現受生。豈非安隱而歸。我等下。申明眾生遇佛䖍懇求救之辭。願見救療。即求佛大悲以拔苦也。更賜壽命。即求證法身。是乞佛大慈而與樂也。此節譬現形益物。下節方明聲益。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
○依諸經方者。即三世如來垂權之法也。藥草。即諸教中所詮八萬法門。色以譬戒。戒防身口事相顯彰故。香以譬定。定具諸功德熏一切善法故。味以譬慧。慧能具足種種法味故。又色是般若。照一切法。香是解脫。離一切臭。味是法身。具一切理。空觀如擣。假觀如篩。中觀如合。將此法與一切眾生修行。故名令服。擣(刀上聲)。篩(晒平聲)。和(音賀)。合(音葛)。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至)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大良藥等。通喻諸佛所有頓漸聲教禪定解脫知見波羅蜜皆[A40]已具足。眾生若能如法修行。即頓超諸有。故曰速除苦惱。苦惱既除。眾患永息。即得如醫王善安隱歸矣。眾患。即我法二執。并一切根本煩惱。及分段變易二生死苦。
△二譬利益不虗。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惑淺障輕者。不失昔因聞經開解。便得生死永盡。此由佛形聲所益。喻如病愈。如今會身子等利根精進。聞法得果。亦得授記。將來成佛之類。是也。
△二譬非滅現滅。分二。一不久應死譬。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至)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知音云。此喻鈍根懈怠者。如五千退席人。初於序品。未嘗不同眾禮讚。及三請許說後。皆退席而去。故先曰見其父來等。後又曰然與其藥等。所以下。謂先既同禮訊求治。後不服藥者何也。以入毒深。失心久故。謂好藥而不美也。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至)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此去皆喻諸佛唱入涅槃。由秘密神通滅實不滅也。父作是念等。知音云。攝前餘失心者而言。喻佛愍念薄德之人。於佛起憍怠。為三毒所傷。皆成顛倒也。雖見下。發揮顛倒。見父求療。業屬其顛。與藥不服。猶為其倒。故佛不得不以滅度而為教化方便也。此皆敘父所念。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至)遣使還告汝父[A41]已死。
此正敘父言。天台云。化期將竟。故云衰老。死時[A42]已至者。當入涅槃也。佛雖滅而經教存。故云好藥。今留至他國者。即此方現滅。他方現生也。遣使者。四依菩薩語眾生云。佛[A43]已滅度。但留此法。我今宣說。汝當奉行。知音云。如寶塔中。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也。好藥今留。如佛欲以此妙法付囑有在。
△二諸子惺悟譬。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此喻明子悟知非。知音云。有六義。喻滅度化生之妙。一聞父喪心憂。二念父在能救。三惟孤露無恃。四因悲感有悟。五知藥色香美味。六服藥病盡得愈。喻斯眾生聞如是語。生難遭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肯受持讀誦此經。得開示悟入佛知見之善根也。
[△@△]一切眾生未聞正法時。皆不覺有本生父母也。今雖覺有。秪緣曠劫來違背[A44]已久。似喪不存。思之不得。覓之無由。故致心大憂惱。然此憂惱。便是致悟之由。作是念下。乃思喪考妣之情。未得法身主宰曰孤。未得慈悲覆被曰露。失父曰無恃。失母曰無怙。由是感慨情深。心遂惺悟。既悟其心。便識其法。心法雙明。所以諸惑永滅毒病皆愈也。
△三尋後還來譬。
其父聞子悉[A45]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既承教開解悟佛知見。則親證法身常住不滅。是尋便來歸意。妄盡真融。物物全彰。父子情忘。頭頭演妙。是咸使見之意。
△二治子實益譬。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至)虗妄罪不不也世尊。
直指云。舉全喻召諸人詢其虗妄。正為剖破迹門疑關。直造本門實際。會眾被此一拶。紛碎乾坤。故曰不也世尊。謂法不虗傳。修者必證。故無虗妄。開譬[A46]已竟。
△二合譬。
佛言我亦如是(至)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虗妄過者。
喻既詳陳。合法可知。故曰我亦如是也。成佛[A47]已來無量等。約法身秘密遠本。結其不滅無有虗妄。為眾生下。約應身神通近迹。非滅現滅。結其不生亦無虗妄。無有能說虗妄過者。是總結益物不虗。以完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一節。葢彌勒疑云。如斯之事。世所難信。又慮佛滅後。諸新發意菩薩。聞此起破法因緣。佛則重重校量。誠實不虗。欲使聞者生決定信。由信得益。所以後品如來為其分別功德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法說。又二。一頌三世益物。又三。一頌過去成道久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長行最初誡聽許說。頌文則略。此但頌章初秘密一句。正頌我實成佛[A48]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其塵點之喻。攝頌其中矣。補註云。百生千。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該。該壤生。壤生溝。溝生㵎。㵎生正。正生載也。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至)常住此說法。
前四句頌從本垂迹。長行謂我常在此娑婆及餘國說法之文。後四句頌方便示滅。警悟眾生。而實真常湛寂。身智如如。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此頌章初神通之力一句。申明佛既常住不滅。眾生何緣不見。葢眾生與佛。本來無間。由法身本體神妙難思。眾生由顛倒心。不能契證。所謂終日行。而不自覺。故云雖近不見也。
△二頌現在非生現生。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至)俱出靈鷲山。
因眾生不見與佛同體法身近而不滅。但見應化佛身有滅。故供舍利。懷戀慕。質直意軟。唯願見佛。而不惜身命。以是䖍懇故。感佛及僧俱出靈山。有此近迹也。俱出靈山句。更須活著。
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至)但謂我滅度。
我時下二句。頌顯本。以方便下二句。頌示迹。雙結現生現滅。皆方便耳。餘國下四句。頌此土緣滅彼土緣興。又於餘百千萬億諸國說法也。汝等不聞此此字。即方便教也。眾生不識如來方便。出彼沒此。便謂我滅度也。
△三頌未來應機不滅。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至)乃出為說法。
天台云。此頌未來。長行但寄常住不滅四字。今頌廣演其文。
[△@△]然我所以示滅者。因眾生沒於苦惱。見佛常在。不生恭敬。而返生憍恣。故不現身。待其渴仰戀慕。因之又出生為說法矣。此言現身不滅。下言現土不滅。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至)散佛及大眾。
此頌承上或出或沒。或此或彼。皆佛神通之力有如是也。其實法身住於阿僧祇劫。亦不離此靈山及餘諸處。益見法身徧一切處。無在不在也。有言三災壞時。世界俱壞。未審佛又在何處耶。然劫壞之見。乃眾生見。而我此土本來安隱。此又見法性土真常不滅。亦無存不存也。天人下。明正報不滅。園林下。明依報不滅。此皆出陳實報莊嚴之境。此中亦有無量眾生。遊戲快樂。非比同居之業報深沉者。擊天皷。表佛無問自說也。雨華散佛等。表佛說賢聖位次也。常作眾樂。表法樂無盡也。如此境界。皆是諸佛智慧神通。發揮本門法性妙境。亘古恒存。亦即拂上三變娑婆之權迹也。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至)不聞三寶名。
淨土不毀一句。明理不變。其所以變者。由諸眾生惡業因緣之所至也。三寶常住世間。而眾生自不能聞。豈他過哉。此頌長行薄德之人不種善根等。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至)為說佛難值。
此頌一類不失本心。因聞法開解者。由久修功德柔和質直。則成就四安樂行。非罪業眾生不聞三寶者比。故能見我真應之身。聞我本迹之教。為此等眾故。說壽無量也。若是久不見佛惡業眾生。但只說佛難值。以或時二字。是不定之詞。或時說壽命。或時說佛難值。總皆對機之方便也。此頌結長行如是我成佛[A49]已來甚大久遠等。久乃見佛下。結頌或有見佛或不見等。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知音云。前云神通力。今云智慧力。以神則示自他身事。智則說自他身事。以上頌法身壽量不淺。壽命下。頌報應身壽量不滅。長文所謂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也。故曰久修業所得。
[△@△]此四句。總完許說中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一節。謂我向許汝等顯發宣示之智慧。如上所說。而我智力本迹如是而[A50]已。以慧光照無量。結自在神通力。以壽命無量。結師子奮迅力。久修所得。結大勢威猛力。三皆言力者。由此能破惑除疑。廢迹顯本。使聞者證品獲益。唯此四句結盡全品。
△二頌皆實不虗。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虗。
此囑令極生實信。謂汝彌勒等。既聞如上說壽長遠。說法周徧。宜乎於此。不疑其得道近而成就多也。即有猶豫。當令永盡。須知我如來所說。不誑不妄也。
△二頌譬說。分二。一頌開譬。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虗妄。
此單頌喻意。以長行詳譬。故頌略之。
△二頌合譬。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至)墮於惡道中。
此單頌法合。我為世父兩句。頌非生示生。為凡夫二句。頌非滅現滅。以常見我四句。釋明現滅之故。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常知者。即以佛眼鑑機。無不明了。隨所應可者。即現隨類身。說隨類法。此皆不得[A51]已。而施方便也。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品節云。此品來意。由聞說壽長遠。[A54]已悟法身常住。及見三變淨土。了三界唯心之境。以此真信為因。可契如來常住真果。依此持經。方為妙利。況法身常住。世間淨土。不離當處。故勉能作如是觀者。是為深信解相。所以分別功德不可思議。到此生滅情忘淨穢見泯。妙悟[A55]已極方為真實持經。故此品。天台判五種法師。屬觀行位。是知持經。意在妙悟。非文字也。故能超越一切有為功德。天台云。佛說壽量。地湧過去弟子。靈山現在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淺深不同。故為分別。此文是本門第二授記段。若據聞經功德。但屬餘殘。今準當得菩提之言。復同授記。法華論分此文。有法力修行力二種。法力者。由法而成。故名為力。有五。一證。謂六百八十萬億得無生忍。乃至一生得菩提者。是也。二信謂八世界微塵數發菩提心者是也。三供養。謂是菩薩得大法利時。於虗空中。雨天華等者。是也。此三如今品。四聞法。如隨喜品。五讀誦持說。讀誦。如法師功德品。持者。追指法師安樂行勸持三品。說者。如神力囑累二品。皆屬法力。修行力者。苦行如藥王品。教化如妙音品。護難如觀音陀羅尼二品。示功德如莊王品。護法如普賢品。知音云。此亦諸佛自在神通力所加庇也。不然。何談壽量於少時。而功德遍於大會。豈不速成就哉。正照藥艸喻品。如來無量無邊阿僧祗之功德也。
△二總授法身記。分三。一經家總序。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至)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此總標獲益。曰大會者。統舉九界也。是所益之機。聞佛長遠壽量。是能益之法。得大饒益。具如下釋。
△二如來分別。
於是世尊告彌勒菩薩(至)得無生法忍。
佛召當機。正為分別。如上聞經所證之功德也。六百下。總牒上品所說之法。無生忍者。天台云。入圓教十住位。故華嚴經云。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即此義也。又華嚴疏云。阿者。入無生義。無生之理。統該萬法。菩薩得此無生。達諸法空。斷一切障也。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聞持陀羅尼。入十行位。大論明三陀羅尼。一聞持陀羅尼。得此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即名聞持。二者分別知陀羅尼。三者入音聲陀羅尼。具見翻譯名義。
[△@△]千倍者。多如上沙數。一千倍也。聞持屬耳根。[A56]已上二種。皆屬自覺。此去位愈增。而數愈廣。故此二俱約沙計數。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得樂說等。入十向位。華嚴迴向品云。菩薩得決定辯才無盡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是也。
[△@△]此言一世界。即小千世界。比上千倍沙數。則又無量矣。此屬舌根利益。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至)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旋陀羅入初地。淨名疏云。旋者轉也。謂旋轉分別。破塵沙惑。顯出恒沙佛法也。
[△@△]此一世界。即中千界。以初地證三平等理。六根中。即意根功德。由意能默容十方三世。故曰得旋陀羅尼也。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至)能轉不退法輪。
○不退義見前。此入第二地。
[△@△]準下八生。此應十生得菩提果。[A57]已上敘數。從凡至聖。自少增多。明增數。次下又從中千至小千。自多減少。明減數。可見得果大者。眾復少矣。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至)能轉清淨法輪。
○此入三地。數約二中千者。一千須彌為小千。千倍小千為中千。千倍中千為大千。今兩倍中千。是減數也。清淨法輪者。前二地既[A58]已離垢。今第三地能發真如妙光。則所轉之法。皆清淨無染故。
復有小千國土(至)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生入四地。七生入五地。六生入六地。五生入七地。
[△@△]此約位約數。文不次第配說者。或當時得功德者。不合其位數有之。又佛語巧妙。舉一隅而三隅在也。亦或譯人省文。見其錯綜也。
復有四四天下(至)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有四箇四天下之塵眾。入八地矣。
復有三四天下(至)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有三箇四天下塵眾。入九地。望妙覺。只三生矣。
復有二四天下(至)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登十地者。有兩箇四天下塵眾。望妙覺。只二生矣。
復有一四天下(至)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覺金剛心。自初住至等覺。位位各破一品無明。總四十一品。更破一品微細無明。入妙覺位。然本門得道數倍眾經。非但數多。又兼熏修日久。緣本垂迹。處處開引。中間相值。數數成熟。今世調伏。會歸法華也。自法華[A59]已後。有得道者。如捃拾耳。捃拾者。謂如田家收拾餘穗也。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中舉數。以八世界之塵。則倍上數多矣。眾生但指六根清淨位人。聞佛說壽。即發正等覺心。則真因[A60]已植。為未來成佛之人。可謂慧𦦨相繼。而無盡也。
△三時眾供養。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至)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時眾聞深遠法。得大饒益。欲報佛恩。而設供養。亦是寄事。以表領解。上迹門開權顯實。菩薩所有悟入。而未見設供。由大事未畢。今本門開顯。大事既彰。彌勒總申領解。故以供養表之也。
[△@△]此段亦經家敘置。于得大法利時下。宜有彼諸菩薩一句。或省文也。佛既分別諸功德[A61]已。而諸菩薩即陳供。標喜見得法喜充滿也。頌中又明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以散供三佛及諸菩薩。是表本門事畢。以因徹果。圓解[A62]已證。即前恒沙眾生得無生法忍之瑞也。又雨旃檀等香。表體具十無盡藏戒香。即千倍菩薩。得聞持陀羅尼之瑞也。天鼓自鳴而妙聲深遠。表具四辯。即一世界塵數菩薩。得樂說無礙辯才之瑞也。又雨千種天衣。表具忍德。即是菩薩得旋陀羅尼之瑞也。垂瓔珞。表法身體具萬德。即是菩薩轉不退清淨法輪之瑞也。徧九方者。以下方攝於本會。表普利九界也。寶爐香徧周至大會。表十地菩薩智德普熏也。幡葢次第至於梵天。表十地福德普覆。是十生得菩提之瑞也。妙音讚佛。則與佛共處。是等覺隣於極果之瑞也。如此者皆由如來分別所有功德。至此顯彰。故一時出現。
△三明當機領解。分三。一頌時眾領解。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至)歡喜充徧身。
如來分別於先。彌勒詳頌於後。師資道合。真異體同情矣。然彌勒既受位。於將來即[A63]已成佛。是知彌勒頌。即佛頌也。初二句。頌顯本門大事。乃希有法。世尊下二句。頌諸佛自在神通三種力也。無數下。總頌佛子得益之多。而歡喜無量也。
△二頌如來分別。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至)如虗空無邊。
前八行頌所分別之功德。一如前釋。後四句結利益無窮。葢彌勒領解既深。知其利益不可思議。因此重舉。令滯迹懷疑者。了然無礙。益知彌勒現迹大有關鍵。
△三頌會眾供養。
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至)以助無上心。
此頌時會供養。皆瑞應也。又頌明有無數釋梵諸天。各持妙華。從無數佛土外來者。為慶法而至也。所散香華有如瑞雪。而繽紛有如眾鳥而搖逸。是皆不思議瑞也。餘則如文可解。末四句結成前瑞。謂如上許多瑞應不可思議者。由佛名聞十方故。至諸天遠到。所以華雨無量也。又見所饒益之眾。皆不思議。所以燒香散華持葢興讚等種種事業。皆不可思議。無非助發實相。使見聞咸益也。故曰以助無上心。本門正宗分竟。繽(品平聲)。
△三本門流通。共十一品半經。
[△@△]問。諸經流通未有如此之多。迹門[A64]已有五品。而本門又置十一品半。共一十七品半矣。而序正返少於流通。其故何哉。答。諸佛如來。本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眾生不明此者。由法未流通故。使知見不開。無明壅塞。此回如來出世。費盡周旋于四十年中。方便引接。至今會始得一切人天明證此事。故即各授將來成佛之記。便是此回功成事就。所以廣說流通者。一則欲新記人圓成因中大行二利兼修。再則使未來眾生先投大種。至再覩如來發明大事。庶幾引起不難矣。流通廣意。其在斯乎。但按經文勢。本門正宗。當在如來現神力後。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處止。其意方完。然此去三品半經。不過明其弘經功德利[A65]己利人之實證。信毀罪福。其應騐如此。功德既明。罪福既騐。然後廣現神力。慶[A66]己慶人。而正說之能事始畢。方可付囑流通也。其間意思儘多。臨文始釋。今為不廢古置。就此流通。分為兩段。
△一從此至不輕品三品半。明弘經功德深重以勸流通。功德深重者。即後四信五品之功德也。分三。一此去至隨喜品。明因中功德以勸流通。分二。一現在四信。分四。一一念信解。又二。一長行。又三。一舉示其人。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天台云。此去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明現在四信。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說。二略解言趣。三廣為他說。四深信觀成。直指云。一念信解者。舉前十二眾之遺流。以明佛種三世相繼也。因是未來世諸佛。故召彌勒委付。此中全重能生一念信解。信必兼解者。解若不明。信是彷彿。不可入道。故前列十二功德。以信收後。此又補出一解字。而云一念者。謂初聞如來壽量境界。心中豁然頓開。如千年暗室。一燈朗照。全暗盡消。葢千里之程。歸在一步。剎那三世。理不誣也。故云所得功德無有限量。向下是較量功德。
△二總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深淺相較。以見事不勝理也。上言一念信解。葢能信則遠本確有可據。能解則遠本了然洞徹。是一念中。[A67]已得法身之理矣。彼行五度者。行非不廣。歷八十萬億等。時非不長。以至廣之行行於至長之時。而不及一念信解。由彼尚屬力求事迹。此則豁然理源也。須知此一念即無念。般若與一念無二故。所以除也。
△三明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有如是真信解生者。於菩提決不退轉。妙樂云。七信名位不退。八信[A68]已去為行不退。大品明別教菩薩退位有魔。不退無魔。圓教初心魔不得便。況不退位耶。
△二偈頌。分三。一格量多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至)以回向佛道。
前四句。總頌於多劫中行五度也。次十二句。分頌施度。彼以種種微妙。供養三寶。歷八十萬億等劫。而不少衰。布施亦云極矣。而況志非小果。回向佛道乎。回向佛道。應上發菩提心一句。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至)如是亦能忍。
此分頌戒忍二度。戒。則求無上。為諸佛所歎。是何等戒行。忍。則惡類咸恣。而增慢俱釋。又是何等忍力。非勤求佛慧者。不能如此。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至)盡諸禪定際。
此分頌進禪二度。精進志念。歷無量億劫。而無一息之懈。可謂堅固極矣。禪。則坐臥經行歷八十億萬劫。而心不少亂。可謂盡禪之邊際矣。要皆是勤求佛慧。非志趨小果者比禪度。前四句。明修禪之法。以空閑處行坐為緣。除睡攝心為因。中四句。明由此因緣。而得禪定。故安住多劫。其心不亂。後四句。明由定心生福。由福發願。由願求道。得一切智。而盡定之邊際也。
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此四句結上五度功德。如此者其功德可謂廣矣。以此殊勝功德。起下較量之意。
△二追頌人相。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至)其福為如此。
此正頌行此五度功德。百千萬億。不及一念之信解也。然不但一念信解功德非算喻能知。即須臾間絕疑悔。而發深心。其獲福亦與一念信解者等。總見事理之不相侔也。須臾比一念。為極少之時。其福亦如此者。在悉無深心四字上。喫緊無諸疑悔者。始得深心信解。所以須臾信而福超諸度也。疑悔解見譬喻品。
△三行位不退。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至)說壽亦如是。
此頌得信受之機也。發大心者。多劫行道。是信根[A69]已立。則能信能受。即此信受之因。自能立深願。於未來世。如佛得長壽以度生。如佛坐道場以無畏說法。如佛為一切天人所敬。亦如佛說無量壽也。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至)於此無有疑。
深心即具慈悲。淨心即具智慧。直心則眾行具足。此三心為萬行之本。加以多聞總持。故於佛語若權若實。無不隨義能解也。如是之人。於此壽量。決不生疑。
△二略解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至)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第二信其所有功德。勝前一念信解者也。天台云。前但言信解。未能敷說。說涉名數。須善方言。今此具足。故言解其言趣。即是為他解說。以說力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三廣為他說。
何況廣聞是經(至)能生一切種智。
此第三信其功德。又勝略解言趣者也。天台謂。廣聞廣解。廣為他說。廣修供養。供養外資。令內智疾入。故能生一切種智也。
△四深信觀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第四信其功德增勝可知。天台謂。具上三信。加修觀行。入禪用慧。想成相現。能見有餘實報兩土相貌。見佛與僧在耆山者。方便土相也。見娑婆等。實報土相也。初二信是聞慧位。廣聞廣說。是思慧位。觀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淺至深。成六根清淨十信位也。現在四信[A70]已竟。
△二滅後五品。分二。一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五品者。即隨喜。持誦。勸持。兼六度。正六度之五也。四品功德者。以初品功德。在後功德品中挍量。故此但言四耳。文分二。一長行。又五。
△一直起隨喜心。
又復如來滅後(至)當知[A71]已為深信解相。
天台云。此下明如來滅後有五品人。前二自利。後三化他。若作法師名者。在三不在五也。
[△@△]如來滅後。則現前無佛。唯法是依。聞經而不毀訾。即具深信。起隨喜。即是解生。既得深信解生。則其功德。與親見佛親聞法等也。
△二加自持讀誦。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至)千萬億劫作是供養[A72]已。
此格量第二品功德也。天台云。慮恐初心之人。世緣紛動。妨修正業。但專誦持此經。則為頂戴如來。乃至供養眾僧。何也。葢此經即是演說如來法身。若專讀誦。則為頂戴。經文是能詮。如塔能盛。故不須起事塔。實相是所詮。即法身舍利。故不須安生身舍利。經中[A73]已有第一義僧。故不須供養相從僧也。捨事存理。所益弘多。相從僧者。謂從佛有法。從法有僧也。
△三兼勸他持誦。
阿逸多若我滅後(至)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前但自利。此兼利他。此中校量。以理從事。理到則事到。意非棄事從理。葢行人力淺。不能兼行。故如來但謂我滅度後。有如是受持等。自他俱利者。即為起立僧坊。以至供養眾僧無異。此所以堅其決定受持也。多羅。亦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椶樹。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果熟赤色。大如石榴。人取食之。又有云。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一仞。則高四十九尺。西域記云。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有多羅林。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補註云。八者表八正道。園林表總持。浴池表八解脫。大涅槃為禪定窟。柔和忍辱以為衣服。法喜禪悅以為飲食。
△四兼行六度行。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至)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妙玄云。上但觀理。未遑涉事。今正觀稍明。即旁利物。能以少施。與虗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餘五度亦然。事相雖少。運懷甚大。此則理觀為正。事行為旁。故云兼行六度。是為第四品。知音云。經雖理勝。持經者不嫌理事兼行。則功德為猶勝。故又喻如虗空之無邊無量。疾至一切智也。應知此校。上節五度除智。此不除也。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至)疾至一切種智。
前但涉理。此則事理俱備。故致功德如虗空之無邊也。不唯功德無邊。而能使行人疾至一切種智。其最勝可悉領矣。此格量第四品功德。其殊勝可知。
△五正行六度行。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至)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妙玄云。至五品圓觀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時。無二邊取著。十法界依正。一捨一切捨。財身及命無畏等施。若持戒時。信重譏嫌。等無差別。五部重輕。無所觸犯。若行忍時。生法寂滅等忍。荷負安耐。若行精進。身心俱淨。無間無退。若行禪時。遊入諸禪。靜散無妨。若修慧時。權實二智。究了通達。乃至世智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於正觀。如火益薪。故云正行六度。
○六度中不舉布施者。為他解說。即是法施義[A74]已兼也。五品中。前三品是聞慧位。兼行六度。是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是十信前耳。或云。初隨喜品。是入信心位。分一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心。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
○妙樂問。何故現在唯四信。滅後立五品。答。其義既齊。四五無別。但是滅後。加讀誦為第一品耳。
阿逸多若我滅後(至)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A75]已趣道場者。行處也。三菩提者。近處也。持經自利。兼復利人。其功德[A76]已自殊勝。如虗空之無邊矣。兼復廣行六度。事理雙修。則是近菩提坐道樹。理固然也。於行坐處起塔。為天人所敬。事亦宜然也。所謂簡則全簡。收則全收。一切具善根。廣饒益眾生。於斯見矣。
△二偈頌。分四。一頌第二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至)具足諸供養。
此頌明第二品。能誦持者。即為起塔。以諸供養。經無量劫也。何故。顯悟法身壽量廣大長遠。故不須事相供養也。表剎即塔尖。
△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至)種種皆嚴好。
此頌明第三品。兼行利他。則為起塔供養我及眾僧也。翻譯名義云。栴檀。義翻與藥。慈恩傳云。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華嚴經云。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又云。修羅戰時。為刀傷。以此塗之即愈。有云。山峯似牛頭。故以為名。
△三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至)不嗔不惡口。
此頌第四品。兼行六度。疾得種智也。須曼。具云須曼那。又云蘇摩羅。此云善攝意。其華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葢。薝蔔。亦云瞻愽迦。此云黃華。華小而香。阿提目多伽者。妙樂云。此云龍䑛華。又云善思夷華。草形大如蔴。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然以此供養。其福[A77]已如虗空。況兼六度。則福不可量也。此不言精進者。於諸度不怠是也。不言智慧者。不嗔不惡口是也。
△四頌第五品。
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至)經行及坐臥。
[1]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品節云。此品來意。由前分別持經功德[A80]已為殊勝。然由未盡其益。今以一念隨喜之功。超過八十年中。廣以七寶資生。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各得四果之福。不如最後人一念隨喜者。正欲顯此說殊勝之益。以堅二乘願樂之心也。天台云。隨喜者。隨順事理。無二無別。喜是慶[A81]己慶人。聞深奧法。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慶[A82]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權實智斷。合而說之。故曰隨喜功德直指云前品是親聞佛說壽量所獲功德。此是佛滅後。於流通會中。暫聞是法。一念惺悟。而心生歡喜。即獲殊勝功德。故名隨喜功德。約義有四。一隨順于人喜生敬。二隨順于法喜生信。三隨順于理喜生解。四隨順于事喜生行。一念之間。人法兼收。理事圓融。故其功德難量。廣如行願品釋。
[△@△]前品于五位中。唯初隨喜品文。但標人相。未有校量。故彌勒乘機扣佛。廣校初品。方知後四品功德。益見其不可思議也。
△二本品格量初位功德。分二。一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至)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前諸品[A83]已經校量。而如來于初品。不盡情發揮者。其意待彌勒問及而發也。今彌勒所問者。正初品人。然隨喜眾生。皆是未來成佛之人。為彌勒當所授記。故此特問。且亦為現在持經者。䇿進深心耳。
△二答。分二。一長行。又二。一答內心隨喜人。又四。一展轉相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聞是經隨喜[A84]已。
此舉能聞之人。先標出四眾。次汎指一切長幼也。餘智者。直指云。是別指一種利根。出如來滅度之後。如此諸人。親于法師座下。聞此經典。豁爾神會。意有所得。故曰隨喜[A85]已。
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至)善友知識隨力演說。
此明能隨喜者。自於此經。有所領解。出至餘處。將所聞經。隨力為人而演說也。餘處者。即隨所到處。乃僧坊城邑等處也。如所聞者。是不增他說。不減[A86]己聞也。隨力演說者。乃稱[A87]己所聞。隨力多寡。為彼說也。城即眾民聚處。黃帝時始築。以盛民也。邑即都邑。四縣為都。四井為邑。陌乃田間路。南北為阡。東西為陌。聚落田里等。皆是為四眾隨力演說之地。此是第一層轉教人也。
是諸人等聞[A88]已隨喜(至)亦隨喜轉教。
諸人。即上父母宗親。聞[A89]已者。即聞隨力演說之少法。而亦能發隨喜心。轉教他人也。此是第二層轉教人。餘人。即第三層轉教也。
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如是指前。展轉起後。次第將前人隨力演說者。遞相傳諭。[A90]已至第五十人。今但將最後第五十人一念隨喜之心所得功德。而校量之。
△二立格量木。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
先舉極多世界。次舉十類眾生。一一世界。各具十類。則眾生數不可量也。六趣眾生。是總舉。梵語補特伽那。此云數取趣。即數數于諸趣中受生也。又眾法相生。故名眾生。眾法者。即五陰六根。結成色心二種故。卵生。即魚鳥龜蛇等。胎生。即人畜龍仙等。濕生。即含蠢蠕動等。化生。即轉蛻飛行等。有形。即休咎精明等。無形。即空散銷沉等。有想。即神鬼精靈等。無想。即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非有想者。如蒲盧蟲。原無蜂想。因蜾蠃負之。而成蜂也。非無想者。如土梟之類。子成而母遭其食。如是相生。則又非無想也。無足等。攝盡無餘也。如是等收上。是總結所當化者之眾生有如是之廣。次舉能施之人。
有人求福隨其所欲(至)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此標所施之物。盡此十類眾生。每一眾生。各與七寶。滿一南洲。又各施象馬車乘并七寶宮殿等。滿八十年。一一眾生。亦復如是。而作是念下。起法施之由。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即集者。是總召集四百萬億諸國十類眾生也。宣布者。即以四諦法輪開示教化。咸得悟入。故一時盡證四果。斷界內生死。證界外涅槃也。須陀洹。即初果。此云預流。斯陀含。即二果。此云一來。阿那含。即三果。此云不來。阿羅漢。即四果。義現序品。盡諸漏。即離苦也。得自在。即得樂也。
△三問答明功。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當機因聞所立格量。以無量財。施無量世界中所有無量眾生。而意中領會財施境界[A91]已不可量。財施功德尚不可量。法施功德豈能量乎。
△四正與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法較。必不可量也。且如上施主。財施不可校。則固是矣。至于無限人證羅漢果。得深定具解脫。而不及初心人聞一偈。況秪能隨喜者。如是算數譬喻。不及一分。似乎太過非也。要知無量人證四果。總屬權法。是不了義。今一念隨喜此經一偈。植大乘因。決定成佛。此正權實不可及也。譬如貧人執天子一字。其貴重即時[A92]已勝群臣。其所貴者。非在於人。而貴在於一字也。今經校量。亦復如是。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前以外校內。此以內校內。謂最後人展轉傳說。其言最少。而所得功德尚不可量。又況最初于法會中。聞一句而能隨喜者。其功德豈易量哉。
△二明外來聽法人。分四。一自往。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至)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若人者。即四眾及有智人。為是經故。則見其信。往詣僧坊。則見其誠。若坐若立。則見其恭謹。非泛常遊玩造次不修者比。須臾聽。雖歷時未久。而道種[A93]已投。此得其真因。轉身者。即隔陰易生也。得上妙車乘。報行詣之功也。珍寶輦輿。報立聽之功也。乘天宮殿。報入僧坊之功也。三者皆由一念誠信。聽此妙法為因。兼修十善為緣。
△二分座。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上科自為。此兼勸他。能分座。有濟人之德。故轉身得處王座。以徧濟臣民也。
△三勸他。
阿逸多若復有人(至)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語人勸聽。則利人之心切矣。故利倍廣。而報倍勝。陀羅尼。乃十地位中菩薩既得。與十地位人。共生一處。受報不輕。當知亦具六根功德。利根等屬意。不瘖瘂屬舌。後文鼻修直。即鼻根。見佛聞法。屬眼耳。餘皆身根。此中單明口報。有音不清曰瘖。一向絕音曰瘂。今由稱名勸聽故。報千萬生不瘖瘂也。自能聽受。即納妙蓮華於口。故口無臭。此約聲嗅。論功德也。舌常下。約色相言。垢黑疎黃缺落。皆齒病也。差即向外。曲即向內。今由稱經勸聽。于百千生。齒無如是諸病。此口內相也。唇不下垂等。皆口外之相。下垂即長。褰縮則短。麤澁形不堪見。瘡胗氣不堪聞。缺壞則露。咼斜則歪。厚大明其蠢。黧黑言其滯。今既稱經勸聽。皆無此病也。口舌俱如此清淨。故曰無諸可惡也。胗(音軫)。咼(快平聲)。褰(音牽)。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勸人本屬身口。前廣明口報。此兼舉身根。而眼耳意三根。攝在見佛聞法信受教誨中。是知發稱勸聽之心。於須臾頃。而感六根清淨于百千生。善哉妙法。真不可思議者也。匾(音貶)。㔸(音梯)。音(音哇)。
△四具聽。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舉其旁贊者之功德。校量正持說者。則功德益難思議矣。故曰何況一心聽說等。知音云。此句伏下品談法師功德之案。
△二偈頌。分二。一頌內心隨喜人。分三。一頌五十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至)三明八解脫。
長文但云宣布法化。示教利喜。此明世皆不牢。如水沫。如泡𦦨。正使勿貪世樂。而味法樂。是說四諦方便。使之證有餘涅槃也。如謂是身無常無堅速朽之法。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𦦨從渴愛生等也。
△三頌正格量。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至)初聞隨喜者。
此頌較量。從最後自遠況近。乃至最初。展轉殊勝。可知。
△二頌外聽法。分四。一頌勸聽經。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至)常從其口出。
此頌勸聽功德。前但言可共往聽此言是經深妙萬劫難遇。則見切聽之心。戀慕之極。既能懷慕。是經久而得。優曇華香從其口出。理亦然矣。
△二追頌自在。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至)及乘天宮殿。
此追頌自往聽法。言須臾歡喜。即一念信解。[A96]已乘大乘。入如來室。故感報如是也。
△三頌分座聽。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自聽即得真因。勸聽以為助緣。由此不思議因緣。即得坐如來座。故感報得天王輪王位也。
△四頌正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品節云。此品由前廣讚持經之大益。尚皆自利。未見利人者之功德。今顯法師得六根清淨。以彰法華三昧之勝益。現前即登不退。欲以發二乘精進不倦之心也。前法師品但以法為師。是助發之緣因。今品正顯持經功德。名同義別。然佛性種子。要藉緣薰。使慧命不斷。唯法師功德最為殊勝。所以次於隨喜品也。天台云。法師義如法師品中說。功德者。前品隨喜功德。謂五品中。初品之初功德。在相似位前。今品功德。謂五品之上六根清淨之功德。即十信相似位也。以此功德。內外莊嚴。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內莊嚴。又從地獄[A99]已上至佛。一切色相。悉於身中現者。名內莊嚴。十法界一切色相。以普現三昧而外化者。名外莊嚴。身根既爾。餘五根亦然。讀誦獲六根清淨既爾。後之四品加然。相似六根清淨既爾。分真倍然。
○知音問。法師品有六種法師。禮拜供養。胡不言之。答。實論功德。唯受持等四種。自他皆得開悟本有佛之知見。若夫供養禮拜。唯獲福田。故不校也。若約法供養。亦可攝盡。故藥王本事品。有法供養之校量也。
△二明果中功德。以勸流通。分二。一總列六根功德。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至)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要解云。持法華者。開佛知見。則見聞覺知。無非真覺。證諸實相。則色香味觸。無非真法。以真覺對真法。則萬象徹照。大千一視。故圓持功成。即得六根清淨功德。自非精心不雜。進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進菩薩也。數有千二八百者。眾生世界。依器世界而立。以織妄為界。故有四方。身相遷流。故有三世。惟世與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依十二數。流變三疊。成千二百。圓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百功德。然復于中尅定優劣。以眼見前旁。而不及後。鼻息出入。缺于中交。身合能覺。離不知觸。皆三分缺一。故惟八百功德。此乃權依世論數量。以顯妙用大略而[A100]已。使由常眼對色而開佛知見。常耳聞聲而得其實相。則眾塵不隔。十方廓然。萬象莫逃。大千圓照。則千二八百之功。無足論矣。如經云。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何復三分之缺八百之劣耶。故知此體本絕數量也。
△二別作六章解釋。分六。一眼根。又二。一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淨肉眼。即眾塵不隔者。眾塵不隔。則正智現前。故大千內外一切色相。悉見悉知。所謂應眼時如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質者。此也。
○問。理則固然矣。事復如何。答。六湛圓明。本所功德現量如是。但隨所證耳。夫羅漢見大千。辟支見百佛世界。菩薩見百千界。如來見徹微塵國。非獨果體也。如阿那律。不離父母生身。而能觀大千。猶如掌果。則其中一切烏乎不見。葢塵消覺淨。真極則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也。知音云。見於下。依報橫竪。世界相續也。亦見下。正報善惡。眾生相續也。及業下。業果相續也。下五根準此。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至)肉眼力如是。
以無所畏心一句。正顯得六根清淨之所以也。大窾云。大抵恐畏。皆生于不足。道力未充。安得無畏。今法師涵養既久。道力既充。神氣亦滿。即有刀杖罵詈。不足以干其慮。稍有動搖。則目眩心馳。安得清淨乎。
○彌樓。此云光明。即七金之一也。有云。須彌即彌樓。以其梵音有異。若據今經。云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則是兩山。名體皆異也。
[△@△]準後耳根聞十法界。則見亦有之。文缺故也。或佛說巧妙。攝于悉見悉知之間。不然。下五根皆有聲聞菩薩諸佛等。豈獨眼根見不能及耶。
○知音問。持經者多。功德未騐。何也。答。不常精進故。即常精進文字者尚少。況如說修行乎。釋明眼根功德竟。
△二耳根。分二。一長行。
復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初標耳根之德。以耳周聽十方無移。故感功德有千二百。
以是清淨常耳(至)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
此下明功。眾塵不隔。故曰清淨。常耳者。題非聖得。即尋常人所共有者。此一句為能聞之根。次明所聞之境。種種等。是總標。
象聲馬聲牛聲車聲(至)鐘聲鈴聲咲聲語聲。
此別明四聖六凡。發明種種語言音聲一句。先明雜類。象馬及愁歎等皆苦聲。螺皷及語咲等皆樂聲。
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至)喜聲不喜聲。
此又明六對。皆三界人所有之聲。循道合理。名法聲。非道非理。名非法。此處言聖人聲。為對凡夫而言也。後另開四聖。方為正舉。喜不喜聲。與苦樂有別。苦者。如為生老病死等諸苦所逼而發聲也。樂者。如眾生得最樂境而發聲也。喜不喜乃逆順二境。所以不同苦樂之聲。
天聲龍聲夜[A101]叉聲(至)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
此八部聲也。其中亦有前六對諸聲。此不繁敘。
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
此三大聲也。雖曰此三。乃舉大分。其實此中亦有喜不喜等聲。四大中不言地者。葢地本無聲。作之在人。雖于十八變動時皆地有聲。而非常聲。故不及也。三途聲。可以易知。
比丘聲比丘尼聲。
此出家二眾所發之聲也。由多諸善行。故此另舉。
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此四聖聲也。法師由受持此經。則深入法流。必得如如真智現前。使聞性稱真法界。故聞十界。如月臨江無所不現也。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至)而不壞耳根。
此總結諸聲成圓聞也。要解云。信知。謂應耳時。如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也。不壞耳根者。雖分別種種。而耳根於中本相如故。無壞無雜。此耳之實相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至)悉皆得聞之。
此頌三界六凡一切情無情聲。長行略。而詳頌之。但缺水火風聲。乃前後互現也。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至)悉皆得聞之。
此頌四聖。而缺聲聞緣覺。以勝攝劣。須知法師不動蛙步。而能聞十方諸佛說微妙法。其智慧福業隱隱增長。此豈泛泛人可共知耶。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至)功德[A102]已如是。
此結。頌中既言大千內外。又不止聞一三千世界中矣。況聞性周徧。本無邊表。今既由法力薰成。則界外圓聞。猶不可量也。補註云。迦陵頻伽。此云好聲鳥。其鳥在殻。聲壓羣羽。命命。即共命。一身兩頭。神識互別。報命則同。故曰命命。光音。二禪中第三天也。徧淨。三禪中第三天也。有頂。即色界究竟天也。釋明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分二。一長行。
復次常精進(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初標鼻根之德。由缺中交。故少四百。
以是清淨鼻根(至)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此敘鼻根之功。初一句標根。聞於下標境。種種下是總標。向後別釋。諸香清淨。由眾塵不隔湛圓。故大千俱聞也。
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至)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此先明人間種種諸香。有麤妙二種。今出其妙。須曼那。此云善稱意。闍提云金錢。末利云鬘。其華可作鬘故。薝蔔云黃花。波羅羅云重生花。多摩羅云性無垢。多伽羅云根。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至)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此言人間一切麤濁者。雖種類若干。而法師分別。一一不錯。
持是經者雖住于此(至)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此明聞知天上諸香。
[△@△]問。鼻以合中知。今云住此而聞。彼還是香來耶。鼻往耶。不然。何以得知。答。此皆持經不思議功力使然。若以鼻香往來疑者。是未得經功之思量取著耳。豈不聞。是經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乎。波利質多。云圓生樹。其根莖枝葉。逆風能聞五十由旬。拘鞞陀羅。云大遊戲地樹。
又聞諸天身香(至)并聞諸天所燒之香。
此明諸天所有身香。并所燒之香。法師無不了知。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至)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此明四聖人香。法師無不了知。問。香無形色。何以別知凡聖差別。曰。雖無形色。而貴賤上下。各得其用。此亦持經不思議力。乃能知耳。次下總結。
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至)憶念不謬。
不壞不錯。言無壞無雜也。要解云。華嚴鬻香長者。善能別知天人龍鬼所有諸香。治諸病香。斷諸惡香。乃至一切菩薩差別地位香。悉皆了達。得調和香法門。表於善惡薰習之法。一切通達而調治和融。以成萬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間諸香。乃至菩薩諸佛身香。亦表持法華者能通達異習。和融眾妙。而證萬德法身之香歟。
○知音問。受持讀誦書寫。本屬眼舌身意四根。耳鼻似無干也。而返於聲香。廣衍其文。何也。答。以初時全藉耳聞聲。是此方教體。鼻出入息。以便讀誦。況香為聖凡同樂。故所詳陳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此四句總頌。前但言香。未言其臭。今頌云種種悉聞知。則臭亦種種聞知也。
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至)聞香知其身。
此別明三界一切諸香。先頌人間勝香。該情無情。輪王有七寶。女寶居一。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此頌天人。文合在後天女所著衣上。意則順暢。
諸樹華果實及蘇油香氣(至)出處及所在。
此頌人間雜類情無情香。兼修羅眾。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至)聞香悉能知。
此廣頌諸天。展轉以盡四禪。初生退沒。皆言聞香能知者。乃香隨事顯也。
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至)聞香悉能知。
此頌四聖香。比丘。即聲聞緣覺。在在方。即十方所在也。眾生入法會得利益。以及修行品位。無不聞香悉知也。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要解云。菩薩離分段身。則六根皆依無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無漏。此鼻相者。即持經功力。能知種種之鼻相也。天台云。聖人有六根互用之妙。如鼻知好惡。別貴賤。覩天宮莊嚴等。則鼻有眼用。讀經說法。聞香能知。則鼻有耳用。知諸華果實及蘇油香氣。則鼻有舌用。入禪出禪。禪有八觸。五欲嬉戲。亦是觸法。聞香能知。則鼻有身用。知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本。則鼻有意用。鼻根自在勝用若茲。例五根亦若是也。釋明鼻根竟。
△四舌根。分二。一長行。
復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此總標其德。以舌能宣揚世出世法。故具千二百。
若好若醜若美不美(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此別示其功。先明變味功能。世人皆知舌惟了味。而不知功德全在說法也。由說法功力。了別好醜苦澁。皆屬妄塵。既入清淨舌根。則塵銷覺淨。皆成上味矣。
若以舌根於大眾中(至)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正出舌根說法功能。以所出之音深。是法無礙。故能入心。由所發之聲妙。是詞無礙。故令喜樂也。
又諸天子天女(至)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此明法音感至。諸天八部而來聽法。因法師得四無礙。故致親近供養也。[A103]已上皆天龍外護。
及比丘比丘尼(至)盡其形壽隨侍供養。
此明人間內外護也。知音云。有四等。一僧俗四眾。二國王王子眾。三群臣眾。四小大輪王眾。乃至一時雲集眾也。故曰乘其宮殿等。以是菩薩下。又出常隨影響眾也。故曰盡其形壽等。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至)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不唯但得六凡眾聽法。且又得四聖眾加護也。又不唯諸聖加護。亦且得十方諸佛偏向說法。致能受持。而又能傳說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初頌變味。舌淨故味亦淨。一切浮塵皆融為法味。
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至)設諸上供養。
此頌說法功德也。諸緣喻等。乃權巧分別。
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至)隨意即能至。
頌感天人八部也。是說法下四句。長行缺文。以此妙法。冥通三際。法師欲令聲遍三千。則隨意即至。
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至)或時為現身。
前三行如文可解。後四句頌四聖加護也。常念守護。是智力加持。或時現身。是身面加持也。釋明舌根竟。
△五身根分二一長行。
復次常精進(至)得八百身功德。
此總標其德。由身根離中不知。故缺四百。
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
此別明其功。身本不淨。而言得者。乃持經不思議力也。喻如琉璃者。顯是父母所生之身。非指法身也。且琉璃內外明徹。不容纖翳。得如是身。孰不喜見。
其身淨故三千大千(至)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
此明身能應現。先標應現眾生生死之相。是身既如琉璃。則不為情塵所蔽。如大明鏡。無不朗然。所以一切皆現也。欲得此身清淨應物。須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至)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
上言三界眾生。依正昇沉。善惡好醜。悉於中現。此申明善惡好醜之處。鐵圍等在下。乃醜惡處也。彌樓等在上。為善好處也。此單約欲界而言。阿鼻有頂。方通三界上下好醜善惡之處。一切有情無情悉于中現者。以持經者色身合乎法身。而法身不外乎色身也。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相。
不唯能現六凡色相。而四聖說法之相。無不明現。可見是身含徧十虗。寧有方所。此皆持經不思議力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眾生皆喜見。
頌身淨喜見。以騐持經之功也。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相(至)餘人所不見。
頌能應現。補出如淨明鏡。則鑑無不燭。餘人不見。顯未持此經。不得如是功德。非[A104]己智力所能見也。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至)皆于身中現。
頌生死報應等。總三界依正善惡好醜。
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至)皆於身中現。
此又別申諸相。補出大海水一句。則無不俱含也。是總頌六凡。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
此頌明四聖。或處靜定。或為說法。皆現身中也。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此結明身相為能現之本。知音云。法師雖未得無漏法性之身。而於此父母所生之體。有類乎果覺現相也。
○問。蕞爾眇躬。胡能若是。答。彈丸之鏡。能持萬仞之山。頃刻之夢。能現百年之境。然皆有為法生滅心也。今經詮佛與眾生平等共有佛之知見。持經者能常精進。自然反常合道。復何疑哉。釋明身根竟。
△六意根。分二。一長行。
復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此總標其德。以意默容十方世界。故具一千二百。
以是清淨意根(至)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此別明其功。先明深達眾義。聞一句而能通達無量義者。以無量義原出一句故。得一而知廣也。
[△@△]問。意根何以言聞。答。意以通達為能。然通達必假聞而後得也。又況此經功德不可思議。得六根互用之妙。而於意根說聞何礙。又五根有同時意識。所以言聞也。
解是義[A105]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要解云。或一月一際一歲。而演說一句偈者。由意根精。了達無量義也。九旬談妙。葢得諸此。西天歲分三際。謂雨際熱際寒際。四月。即一際也。證意實相。則諸所說法。無非實相。故不相違背。雖說俗事。亦順正法。解是義者。即一句中解無量義。故演此一句。得至歲月不盡。所以華嚴云。於一文字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正此義也。俗間經書。即五經諸史等。治世語言。即調理陰陽安置邦國等。資生業者。即醫卜數命經營田疇等。凡所發言。無不與理契。此皆意具圓說之功耳。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至)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要解云。此明意根知機。由意清淨故。通於他心也。所行者。尋常心也。動作者。感變心也。戲論者。分別心也。
雖未得無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上是凡心通達。此是經功勝力。未得無漏慧者。不能如佛無漏。而持經勝福。聖性冥通。則凡有思量。皆合佛語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通達無量義。
頌前總標。上中下。即三乘法。前于一句達無量義。則三乘法。在其中矣。
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至)一時皆悉知。
此頌別明其功。皆由持法華之報。所以能圓說能知機也。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至)於眾無所畏。
頌前總結。前四句頌明意根見佛聞法。思惟下。明聞而後思。知諸法相下。是思而後行。末四句結所說無他。以所演說皆一乘實相。故得無畏也。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頌雖結顯根勝。而畢竟見經功殊勝也。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至)持法華經故。
頌雖結顯經勝。而又見意根通達若此也。要解云。此經純談諸法實相開佛知見。故於六根功德。一一發明。倘能脫去情塵。以清淨根。照清淨境。遂見山林周帀。禽獸[A106]鳴呼。醭鼻沾唇。殊形異意。無非實相。無非妙法。即一身而圓證。遍六處而常彰。本不欠虧。曾無窒礙。經文方便駢旁。開示行人。應須充擴悟入也。知音云。此品影起下品常不輕迹。以便現神力囑累。上行等菩薩。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廣其持說也。明果中功德。以勸流通竟。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品節云。此品由前明持經功德殊勝故。特示堅持之行。所以如來自敘昔為常不輕時受持此經。唯以平等佛慧。教化眾生。雖多遭毀辱。絕無一念疲厭之心。故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經騐也。以此勸進二乘。當遵此範。末世持經。可無厭患。則退墮之心。無由起矣。又見如來往昔為此妙法悟守之難。且不唯如來悟守之難。於惡世弘經。又為難之極難。故世尊憂懸之意深。叮嚀之誡切也由是歷說持經之行。自提婆達多以來。皆明悟守之事。至此遵如來行。然後乃為精持也。前後諸品。文雖不一。而意實一貫。參會經文。自得其旨。具見如來說法之本意耳。大窾云。前迹門欲諸菩薩聲聞弟子發願持經。故如來引自[A107]己曾為國王忍苦求法。以勵新記也。今欲地涌之眾決志持經。故復引自[A108]己曾行道法忍辱如是。以勵今會也。然此品論忍辱。則含三忍四樂之行。論持經。則顯一句全經之益。論功德。則始得六根清淨。終得無上菩提。由此一品。攝前數品之義。又前品明所證。此明能證。能證之人名常不輕者。由彼尊法重人不生輕慢。故能修忍辱而成菩提也。要解云。常不輕者。釋迦前身威音王時。精持妙法廣施利導之迹也。以佛性義。遍記四眾。於善則拜。逢恚不怒。一切見敬。故號不輕。不專讀誦。以持無相經。確忍罵辱。以持無我行。無相無我。所謂精持也。於萬億歲。廣說是經。化萬億眾。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隨從。使畢罪者還得道果。所謂廣利也。葢前之持經。其五種功。雖圓而未精。前之蒙利。獲六千德。雖勝而未廣。以其有人法之緣影存。焉必蘄造於無相無我之妙。其於讀誦。不知所專。不知所忘。其於四眾。不知所敬。不知所慢。使妙行遍彰。億眾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凡所謂人法緣影者。皆㳷然於正遍正等之域。然後為精持廣益。茲實持經之盡道也。故勸持之文。終於此品。然品以常不輕名者。天台云。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故云爾也。
△三此品引信毀罪福。證勸流通。分二。一長行。又三。一雙指前品罪福。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獲大罪報如前所說。
涌出品後。世尊答彌勒。將欲顯發宣示諸佛三力。則壽量一品。為自在神通力。分別功德至法師功德。皆獅子奮迅之力。故告常精進也。今品明大勢威猛之力。故首告得大勢。以為當機。得大勢即大勢至也。與常精進藥王等。通在序品。參隨內以待夫。此作流通大行菩薩模範耳。如前所說者。法師品云。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是也。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此指得福。如向所說者。即法師功德品也。要解云。將顯精持。先舉此者。所以警眾使知持毀之報不謬。而深信精持廣利也。
△二雙開今品信毀。分二。一明事本。事本者。指威音王佛時。為不輕行之事本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至)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因敘事本。先敘本師。以師顯本。其本有源也。先敘時代。次敘佛名。知音云。威以形言。音以聲言。王者自在。義兼形聲。而王於威音那畔也。由威故得劫名離衰。由音故得國名大成。如來舉昔因。而偏告得大勢者。大窾云。以末世持經。自非真得大法勢力。具天空海濶之懷。霽月風光之度。則為境風飄動心海。興波作浪。不得寧帖。不能忍辱。故特告之也。
[△@△]又威音者。不徒全事。以智德超勝。法音徧布也。故威以自全。音以全生。於自他無礙。故稱王也。
其威音王佛(至)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此敘威音亦說三乘也。因無上道。為說六度。使由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至)其佛饒益眾生[A109]已然後滅度。
此舉威音如來之壽量無窮。以及正像劫量無際者。為如來救濟之心與時無間也。故後云。饒益眾生[A110]已。然後滅度。又此兩句。更當活看。況眾生無盡。佛亦無終。而云益[A111]已滅度者。皆屬一期功勳言耳。此敘最初一威音王佛也。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至)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自一佛相繼。而有第二佛也。但言此國。而不標名者。直指云。是一真清淨之寂光土也。謂佛與眾生。等同一體。故從上能度之主。并所度之生。總不離此土也。二萬佛同一號。正同二萬燈明。表真俗圓融之相。此敘佛之多。以見釋迦往因之曠遠也。
△二明本事。本事者。即如來因中本所修行之事也。
最初威音王如來(至)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此謂二萬億之最初佛。正像法滅。而人極惡也。增上慢。是意惡。有大勢力。是身口惡。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此自敘因名。本是比丘。而以菩薩稱者。顯內秘外現。欲使一切眾生。普皆作佛。是人惡而[A112]己固善也。
得大勢以何因緣(至)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此出得名之由也。要解云。以佛性遍記四眾。四眾容行不等。而不輕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禮拜。深敬者。謂皆行菩薩道。皆當作佛。豈可輕慢之也。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出所行之行也。天台云。讀誦經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薩。即緣因性。不敢輕慢。即正因性。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忍於打罵。是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倦。即如來室也。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此三與慈悲俱。即誓願安樂行也。不專讀而但禮拜。正是持無相經。行無相行。但誠願在遠見故往四字中發現。非偶然行也。
四眾之中有生嗔恚(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明得名之緣也。直指云。緣四眾不知菩薩。以平等慧。普利一切。而反謂無智。故生打罵言我不用如是妄記也。雖歷多年常被打罵。而仍高聲稱讚。此可見內不以自悟而輕自心。外不以他迷而輕眾生。透頂徹底。以佛知見。為知見也。
[△@△]此又見達多品云。於多劫中。無有懈倦。是真不違仙人所願也。
以其常作是語故(至)號之為常不輕。
常不輕名。既從四眾口授。則四眾人皆知有所常。知有所重。決非痴迷不信者等也。不然。常不輕三字。自何而得。況四眾甚廣。而後獨限千五百眾。遇佛授記者。無非要局面圓成耳。菩薩如是授記。四眾如是不受。針來線去。多少觀瞻。此處又見達多一翻磨煉也。
△三雙明信毀果報。分三。先明信者果報。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此明功極而騐應也。要解云。始則不專讀誦。而終能聞持多偈。增億萬壽。廣為人說者。由其無相無我緣影俱忘。故神智真明。慧命不夭。而冥契若此也。威音雖滅。而法音不滅。故先所說經。可以具聞。然於空中聞者。示其忘能所絕影像。然後能具此法。故得二十千萬億偈也。以能所忘影像絕故。即得六根清淨功德也。前舉六根功德。方明所證之法。今舉不輕。乃示能證之人。
於時增上慢四眾(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向所以為人輕賤者。由保惜未忘。只得久忍疲勞。今一旦功深力極。如風躍雲開。妙行徧彰。始轉輕賤。為尊重矣。若不因輕賤。復何以得大神通力。具聞增壽也。樂說辯力者。即億歲廣說也。大善寂力者。即六根清淨真常功德也。菩薩既增那由他。而四眾隨從者。壽亦與等也。此處又見四眾與菩薩終非兩箇。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至)說法心無所畏。
命終者。法執盡也。前言臨欲終時尚未捨命。乃將證將斷時也。由初聞此經。得一念歡喜。故不能疾斷。而返增法喜。如那由他也。今既得命終。始能盡斷盡證。所以得真俗融事理俱。而發本明耀。故有如日月燈與雲自在燈也。日月燈。乃三無差別之智。雲自在燈。乃無礙妙智。由是正智如如。故能于眾中。說法無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皆行不輕行後。所事之佛。所修之善。以此福智莊嚴。始成無上正覺。要解云。引威音王日月燈雲自在。意明不輕積德致道宣布法華源流之遠也。要使說是經。則如威音王而得大無畏。明是道。則如日月燈而相繼無窮。布是利。則如雲自在而潤覆無極。凡精持廣利。期造乎此。天台云。是比丘是菩薩。皆指不輕也。此文就信者論三報。一現報。謂得六根清淨。二生報。謂值燈明佛。三後報。謂值二千億佛等。
得大勢於意云何(至)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此結會古今。出權實本迹。皆一人也。
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至)三藐三菩提。
此舉往行以勸當修也。其文一返一正。先用返言。以勸信順。謂我于往昔。若不持說此經。則佛果胡能克證。次則正言。由我于先佛世持說故。令我疾得無上菩提也。前云命終後值四萬億佛。末後又值若干諸佛。則所歷之時。可謂久矣。而今自謂猶為疾得。可見菩提事不易成也。
△二明毀者果報。
得大勢彼時四眾(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毀者得善惡兩果報也。天台云。由謗毀故。千劫受苦。是惡果報。由聞佛性名。下大乘種。復遇不輕教化菩提。是善果報也。妙樂云。逆之得罪。順之得果。今日入會。由遠因不忘也。以是義故。上慢尚成遠因。聞信寧無現益也。
○問。若因謗墮苦。菩薩何故為作苦因。答。其無善因。不謗亦墮。因謗墮惡必由得益。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於邪墮也。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至)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結會古今處更好看。要知從前若信若毀。若忍若辱。苦樂邪正。輕賤者不輕者。總只是今日一箇瞿曇面目。故今信口道出。豈異人乎。天台云。䟦陀婆羅。云善守。謂眾生若聞名。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又云賢首。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也。補註云。有作五百比丘尼節句者。大有所妨。其意謂。出家二眾。但舉比丘。在家但舉優婆塞。又謂。千佛因緣經但云思佛等。恐缺略尼字。若據正法華云。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優婆夷。乃成四眾。則師子月。自是比丘。不應稱尼。故云有所妨也。今考因緣經云。思佛千優婆塞。得無生忍。鬱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諸漏。成阿羅漢。且因緣經亦是什譯。豈敢定謂缺略尼字。又尼思佛之名。未見他經所出。故不敢定言。後若見尼思佛名。方為允當。
△三結饒益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見經功殊勝。全品得力處。正屬此段。無非教人當信當持也。天台云。經實有力。終感大果。務當勤習五種之行。五種行者。即五種法師行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信毀因果。分二。一頌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至)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此頌該盡二萬億佛。知音云。神智無量。法身也。威也。將導一切。般若也。音也。天人下。解脫也。王也。即名以頌其實。
△二頌本事。又四。一頌雙標二人。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至)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此頌最初佛滅。便有此二種人。不輕是持經之師。四眾是慢法之人。乃信毀對舉也。著法者。即執我著相之流。佛藏經云。刀輪害閻浮提人。其失尚少。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
△二頌明其得失。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至)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菩薩往其所而受法言。是以真熏妄也。具不輕之實。諸人罵詈。而忍受之。是真能融妄也。得不輕之名。
△三頌信毀果報。
其罪畢[A113]已臨命終時(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補註云。由四眾輕賤。作不輕名。又以瓦石打擲。一皆能忍。所有罪業。因茲畢盡。是故臨終具聞妙法。便得六根清淨矣。
△四頌結會古今。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此頌明古今人法不二也。知音云。彼時下。頌昔因今果之師。見傳法之功德不虗也。時四下。頌昔因今果之眾。見今佛前聽法非無故也。我於前世下。見佛昔由勸人聽經為因。今復開示令住涅槃為果也。世世下。明久持不倦。應前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等文。
△二結頌勸持。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校注
[0775001] 經卷第六【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2 冊 No. 623 法華經授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品節云。此品來意。由彌勒騰疑。世尊說壽。以顯本迹之妙。竭盡私衷。破二乘生滅。以極法身之理。隨緣普應。隱顯無礙。始知如來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意謂修學人。不透法身。終非實證。不名佛知見也。寶塔品中。雖遠假多寶如來。窾啟法身。而諸大眾。但信多寶。而不識釋迦同是一身一智慧力。以諸聲聞所見知鹿苑說法者。為真佛。更不知猶有向上事耳。又聞將欲滅度。重起生滅之心。雖聞授記。但知佛說。未悟佛心。終難遠取菩提之果。然悟既非真。修豈是實。則如來出世本懷。畢竟不盡。前雖多方指示。尚是依他。至此如來極盡神力。露出本懷。故示法身壽命無量也。且醫師一喻。明滅而不滅。直使二乘了生而非生。親證法身。真因[A1]已植。而此品顯理[A2]已圓。至下品但分別功德而[A3]已。大窾云。此經自最初說無量經。入無量定。放無量光。以顯如來事事無量。在方便譬喻二品。顯如來善巧無量。藥艸品見法雨無量。化城品顯劫數無量。知見無量。所化聲聞弟子無量。寶塔品見分身無量。地涌品見所化菩薩無量。雖然。此皆如來應化邊事。然未極顯法身慧命平等無量也。故此品專言如來壽命無量。顯於塵點劫先成道[A4]已竟。故名如來壽量品。
[△@△]如來是總十方三世之通稱。壽量乃聖凡同具之一理。眾生執相妄。而分長短。如來洞源底。而證無生。至於降神示生。以及唱滅等。皆對機示現。今欲為新記人怯生滅知見。啟最後玄關。故極顯天真之無量壽也。是以名品。
△二廣開明斷惑生信。分二。一誡信重請。又分三。一如來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