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卓解卷第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誦是法華經。
(此歎前品深行菩薩。於濁惡世。能奉命弘經也)。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此標身口意誓願。四安樂也)。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約三法明行處。初約一法。二約二法。三約三法。皆安樂行)。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此下釋近處明。遠十惱亂。乃即遠而論近也)。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咏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此第二遠邪人法)。
(梵志出家外道。尼犍在家外道。伽陀順世外道。逆伽陀不順世間故)。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
(此第三遠兇戲也。相扠相撲。即兇戲也。那羅。此云力。即是角力戱。亦是設筋力戲也)。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猪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此第四遠旃陀羅也。旃陀羅云屠者。若親近。令人少慈)。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此第五遠二乘眾也。二乘之人。沉滯空寂。不能發菩提心也)。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此第六遠欲想也。欲想能害菩提心)。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此第七遠不男也)。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第八遠害)。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𮌎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此第九遠譏嫌也)。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第十遠畜養也)。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
(前遠離十種惱亂。即是修戒。今常好坐禪。即是修定。次觀一切法空。即是修慧)。
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虗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不顛等者。凡夫依正二報之法。本是無常。反執為常。本是苦。反執為樂。本無我。反執為我。本不淨。反執為淨。此凡夫四倒也。二乘於常樂我淨四德。反執為苦無常無我不淨。此二乘四倒也。菩薩無此八倒。故云不顛倒。不動者。不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所動也。不退者。契寂滅理也。不轉者。不似凡夫流轉生死。不似二乘轉凡成聖也)。
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上直明中道觀慧。非解非惑。絕二邊之相。今明雙照二邊。從惑因緣。生生死。從解因緣。生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釋安樂之因。因正憶念。修智慧故。離諸取著。得法無我。內無顛倒。心不怯弱。名安樂也)。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
(始行弘經之人。遇求法者。但以大乘而為解說。深住弘經者。始末以三藏等三。顯於圓頓也)。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
(不稱他短。不說[A1]己長。於聲聞等者。聲聞根性不定。若歎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毀呰二乘。或令其大小俱失。所以毀讚俱不應也)。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上既觀諸法空。心[A2]已住於空理。無所取著。必不執大而輕於小。但隨順物情。復不違於大乘法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怨嫌心起。則懈懶憂惱。今慈心說法。絕無怨嫌。精進無憂)。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
(二乘欲出生死。故先[A3]除貪欲。菩薩欲化他。故先除嗔見。嫉妬違慈悲。非化他之法。諂誑乖智慧。非自行之法)。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比丘等四眾。皆有三乘之機。故云求聲聞等。此戒不應以圓。呵通教三乘者)。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慈悲。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平等破偏執之諍。法本平等。故云順法。不多不少者。量其機器之利鈍也)。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
(此結意安樂行也)。
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A4]已能持。持[A5]已能誦。誦[A6]已能說。說[A7]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
(此下第四誓願安樂行也。以身口意與慈悲。發願流通此經)。
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虗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田即三昧。宅即智慧。邑即三果。城即四果涅槃。衣服即慚忍善法。嚴身之具。種種七寶。即七覺支等)。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髻喻權。珠喻實。在頂上者。極果所宗。驚怪者。眾生大機未動。二乘疑惑驚怪)。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解髻。即開權。與珠即顯實)。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解。但不能以一切道。起一切種。故名一切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虗空中住。
(住處者。常寂光也。常即常德。寂即樂德。光即淨我二德。此四德秘密之藏。是其住處)。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A10]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筭數譬喻所不能知。是諸菩薩。從地出[A11]已。各詣虗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A12]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遶三帀。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五十小劫謂如半日。四眾徧見。此乃隱長而現短。借其神力。令狹而見廣。俱是不可思議也)。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虗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A13]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根鈍德薄者。世世[A14]已來。不受大化。故須開頓說漸。亦令此人。今聞法華。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A16]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虗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A18]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此他土菩薩疑也。其佛侍者。即他方菩薩分身眷屬)。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自在神力者。過去益物也。師子奮迅者。十方分身所被之處。現在益物也。大勢威猛。未來益物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此偈[A19]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20]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虗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多。云無能勝。伽耶。山名)。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A21]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A22]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此所化既多。行位深妙。又執遠而疑近也)。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𩬊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色美𩬊黑。總在年少。比如來是父。譬上成道近也。指百歲人。比地涌諸菩薩是子。譬上所化甚多也)。
佛亦如是。得道[A23]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A24]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善入出住者。九次第定。是善入。師子奮迅三昧。是善出。超越三昧。是善住)。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虗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分別而說。令謗者則生信。信者則增道)。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A25]已。亦不生疑。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佛旨嚴論為誡。眾機領受為信。又不疑近成曰信。明了遠本曰解。昔為七方便人。凡有所說。皆是隨他意語。今法華純圓開顯之教。示之以要。故言誠諦)。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A27]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A28]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下明破執遣迷)。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筭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A29]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昔見諸教所說處處行因不同。即是疑因。又見處處得記不同。即是疑果。今拂除此疑。故指然燈佛時行因。即拂因疑。又指然燈佛時得記及入涅槃。即拂果疑)。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
(至我所者。即是過去眾生漸頓兩機。冥扣法身也。佛眼觀者。即是久[A30]已成佛。用佛眼鑑照無有遺差。信等諸根者。即信。進。念。定。慧。五根也。如來悉照十界善機。隨所應度而現形聲饒益)。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應以滅度而得度者。即現滅度。令其戀仰。而得解脫也)。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雖初用漸。終令入大。故言能令歡喜)。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A31]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A32]己身。或說他身。或示[A33]己身。或示他身。或示[A34]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虗。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虗。非如非異。
(六道眾生見三界為異。二乘見三界為如)。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唯佛內具實智之用。故如實窮照三界之實)。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
(諸眾生根機利鈍。漸頓不同。欲令增諸善根。故說[A35]己他之教)。
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此正對機施益。欲令漸頓之機。生種種善根)。
如是我成佛[A36]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法身非滅唱滅者。法本不生。故無可滅。報身非滅唱滅者。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應身非滅唱滅者。應是報之用。體既無滅。用豈有窮)。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若見佛常在世。便起憍怠。不能生恭敬。憍恣即增見惑。厭怠即生思惑。不生難遭想。即不能生見諦解。故不能斷見。不恭敬。即不能生思惟道。故不能斷思)。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鍊方藥。善治眾病。
(良醫。喻佛內有三達五眼。即是八術。妙得藥性。外識一切眾生起病之根源也。智慧者。權實二智。深知二諦也。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鍊方藥也)。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踠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譬形益。父歸家者。譬佛復應生此土也。信受邪師之法。名為飲毒。失心者。貪著三界五欲。失先所種三乘善根也)。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
(色者。譬戒。戒防身口。事相彰顯。故如色。香者譬定。功德妙香熏一切也。味者譬慧。能得理味也)。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
(此譬現滅之由。正由眾生薄德。見佛常住。但增憍恣而不修行。即是不肯服藥也)。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譬上住世有損。現滅有益。當設方便)。
(佛雖滅度。留經在世。是好良藥。復至他國者。即是此方現滅。他方現生也。遣使等者。論留此法。我今宣弘。汝當受行也)。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便服之。毒病皆愈。
(良由如來滅後。眾生醒悟。服藥修行。以作因緣)。
其父聞子。悉[A40]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此譬未來益物。父聞子差。即成能感之機。咸使見之。是起未來之應)。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虗妄罪不。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A41]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虗妄過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佛說壽量時。地涌過去弟子。靈山現在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淺深不同。故言分別)。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是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一聞持陀羅尼。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二分別知陀羅尼。三入音聲陀羅尼)。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覺金剛心也。自初住等覺。位位各破一品無明。更破一品微細無明。入妙覺位)。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虗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雲細抹栴檀沉水香等。於虗空中。天皷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徧於九方。眾寶香鑪。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時眾聞深遠法。得大饒益。欲報佛恩。而設供養)。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隨數生成佛者。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得菩提也。成一切智者。等覺一生之後。成妙覺果佛之智也。得無漏清淨果報者。揀異二乘有量。故言無量。妙因所感。故言清淨。無障礙土。故言果報)。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是明現在四信。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說。二略解言趣。三廣為他說。四深信觀成)。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校量五度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圓教十信初心。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內而熏。所以不退。尸羅戒。羼提忍辱。毘梨精進)。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量劫行道者。久修諸度也。願我於未來等者。起慈悲願也。既聞長壽。又聞此經。信解功也)。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是第二信。略解言趣)。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葢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此第三信。廣為他說)。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遶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處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是第四信。深信觀成。謂具上三信。加修觀行。入禪用慧)。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A42]已為深信解相。
(明如來滅後五品。一隨喜。二自受持。三勸受持。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A43]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葢。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眾皷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A44]已。
(此格量第二品功德。慮恐初心之人。世緣紛動。妨修正業。但專頌持此經。則為頂戴如來。供養眾僧)。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
(上但自誦持。今復能教他)。
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牀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此格量第三品功德。多羅形如椶櫚。果熟赤色)。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初品至此。理觀若熟。涉外不妨內。事資於道。如順流揚帆)。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虗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此格量第四品功德德)。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至第五品圓觀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A45]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
(須曼。此云善攝意。其華色黃白。而極香。簷蔔。亦云黃華。小而香。阿提。香草)。
妙法蓮華經卓解卷第五
校注
[0278001] 在應作此【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2 冊 No. 617 法華經卓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心無他適而自若。謂之安。性得其所而圓順。謂之樂。久不變動而功高。謂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