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卓解卷第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
(從父母得名。故云子)。
(見有二意。一見迹。二見功德。眾人但見迹為聲聞。而不能知本是菩薩。故云見否子不。速得佛否)。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標其迹為說法第一。以法身妙體垂勝迹也)。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
(標其本地福慧。萬行法門。或云種種)。
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
(助宣我法者。即是迹中助宣半滿之法也。在鹿苑。迹為下根聲聞。即是護持助宣三藏半滿之法。迹在方等。示受彈呵。即是護持助宣對半明滿之法。迹在般若。即是護持助宣帶半明滿之法。迹在法華得悟。即是護持助宣廢半明滿之法)。
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言富樓那。非止於我所助宣半滿之法。而於久遠佛所。亦復助宣半滿之法。令其生信。護持助宣。又於空法明了。即擬助宣帶半明滿之法。四無礙智。即四無礙辯。令各各得解。辯說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說。皆是真實。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立三菩薩者。即是助宣廢半明滿之法。藏。通。別。圓。四教)。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淨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㵎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虗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地平如掌者。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許不平)。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法食。聞法也。法喜食者。正聞屬法食。聞[A1]已為喜食。禪食者。謂以禪法自資。不須段食。法即是喜)。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徧滿其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千二百人。皆[A4]已得小乘果。不為見思所惱。故心自在)。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䭾。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黑光也。優陀夷。日出時所生光。周陀。云周利。此云大路邊生。其母隨夫往他國久而有孕。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如是二度。凡生二子。乃以大小別之。大即周陀。小即莎伽陀。亦云槃陀伽。此云小路邊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千二百人。咸欲得記者。亦如遇王饍。而希王勅也。同號普明者。同因四諦發明也。三乘同觀四諦。各得領悟。是知四諦為三乘之端首。先記陳那者。以其初解四諦也。佛許千二百。而別敘五百者。五百在會。其餘在外。前迦葉等。宣說佛法。引窮子為喻。如庫內珍財。元我故物。良由不能即認。勞長者方便誘引。經二十年。始知應分。此中喻以衣下寶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A7]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A8]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
(繫珠。譬領上王子結緣也。譬如有人。即二乘之機也。家即大乘教。醉酒臥者。當時大機暫發。無明暫伏。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如至親友家。奈無明未豁。如醉酒而臥)。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此領中間懈退。不受大法也。醉臥不覺知者。無明心重。尋復不憶也)。
起[A9]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此領上中間接之以小。受三乘化也)。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1]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此示珠。譬宿世因緣也)。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此勸貿。譬得記作佛也。珠雖價貴。必須貿易。方有用。了因內解。一解一切解。貿令現行。一行一切行)。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𮌞膳。譬大通佛所先聞方便。繫珠。譬王子覆講後結大緣)。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學無學者。能一念回光。復還天性。無邊惡業。直不頓消。無邊功德。一時具足。更說什麼學無學)。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徧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A13]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A14]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輭。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A15]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阿難是佛之弟。羅雲是佛之子授記居於後者。自疎而親也。二人之記。劫國莊嚴。壽命眷屬。皆出菩薩之上者。明其因深也。阿難與佛同時。發心不取速證。堅誓 法。羅雲於佛佛前。示為長子。密修梵行。不欲滯小聲聞。宜乎記居菩薩之上。羅雲即羅睺羅)。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六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六供養。皆人中模範)。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
(欲以妙法憑寄藥王。使其領受。告語八萬。皆流通也)。
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於佛前。當機妙悟者。是多聞深解。五百及二千是也。今所揀者。乃是八部四眾。三乘之類。故言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者。明其時節。值佛在座也。一句一偈者。聞法極少也。乃至一念者。時節最促也。隨喜者。自未有行。但隨喜其法也。皆與記當得菩提。明其得佛果也)。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繒葢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明現在下品師相。即是五種法師。十種供養也)。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A16]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葢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曾供養者。明先世因深也。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明現世功大也。若有人問下。明未來報重也)。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
(下品師。亦許弘法。以助正教)。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經是如智所說。說於如理。今日行人。秉此如教。宣於如理。即是如來使也。行如來事者。如來以如智。照如理。為事)。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初心學人。讀誦經者。若加毀訾。則能令其所學事廢。故獲罪多。佛既冤親平等。不受障礙。故言罪輕)。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佛以定慧莊嚴。而說此經。若人讀誦此經者。則是能修佛之定慧也)。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在背為荷。在肩為擔。若人讀誦此經。則能得佛非權非實法身之體。亦能得佛能權能實二智之用)。
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嘆。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葢幢幡。衣服𮌞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隨所向方者。上明以法為師。今明堪為人師。有所趣向。悉與實相相應。皆可敬順應供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妙經所詮之廣大。即當人自性之廣大。妙經所詮之義理。即當人自性之義理。妙經該始該終。即當人自性該始該終。妙經通真通俗。即當人自性通真通俗。當人不悟自性。於自性圓融之地。生物我見。生六十二見。乃至萬差。輪迴不[A17]已)。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A19]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A20]已者。大品[A21]已上漸頓諸說也。今者。同一座席。同詮無量義經也。當者。謂涅槃也。大品等漸頓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今法華。論法。則一切差別。融通歸一。論人。則師弟本迹。俱皆久遠。故難信解)。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隱而不說為秘。總一切法為要。真如實相包蘊為藏。不可分布妄授者。深智可授。無智不信也)。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A22]已來。未曾顯說。
(未曾顯說者。於三藏中。不說二乘作佛。亦不明師弟本迹。方等般若。雖說實相之藏。亦未發迹顯本。故名為秘。迹即軌)。
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此法在人。則人尊貴。如來衣覆者。言能持說此經。即是修學大忍。是為衣覆。佛護念者尊崇實相。發生實智也。四信為信。四弘為願力。大智為善根力)。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A23]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葢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處。即處貴。夫佛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涅槃等處。皆應起塔。不復安舍利者。經卷為法身舍利)。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若未善行菩薩道者。稟前三教。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巧度。為善行也)。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A24]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必得近三菩提果者。安樂行中。名為近處。此菩提果。佛眼佛智。知見處為體)。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A25]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一約觀門。一約教門。觀門者。眾生之心具諸煩惱。名高原。初從假入空。但見空。不見不空。斷四住惑。如鑿乾土。次從空出假。先知非假。今知非空。因茲二觀。得入中道。能伏無明。生聞思修。如獲清水)。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法華中。獲聞思修。即是圓觀三慧。方能近果)。
(諸佛初中後說。莫不指歸自心成佛。苟能自信不疑。雖未即證。[A26]已勝三乘。成佛不遠。如見濕土知水必近。勝彼高原也)。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一切菩薩者。明諸教中。權因也。三菩提者。明一切菩薩所得權果也。開方便門者。為實施權。總是方便。知是實相。即開也)。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室衣座三。名為三軌。修無緣慈。是入如來室。修寂滅忍。是著如來衣。修於中空。是坐如來座。軌。轍迹)。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五種法師。用此三法自軌。用此化他利人)。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總明如來以五事利益之意也)。
○見寶塔品第十一
(三周法備。四眾記圓。法身之談既全。本願之心亦足。故感過去之多寶佛塔。以致現在釋迦尊。集分身而開塔。會古今於一念。十方諸佛國。即是吾心)。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䟦栴檀之香。充徧世界其諸幡葢。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欄楯是總持。龕室千萬者。無量慈悲之室。亦是無量空舍。幢幡。是神通勝相。垂寶瓔珞者。四十地功德也。寶鈴萬億。即八音四辨。四面出香者。四諦道風也。高至四天王宮者。窮四諦理也)。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葢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多寶稱歎釋迦。正是證前開權顯實不虗也。大慧。即是諸佛智慧)。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涌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彼佛成道[A31]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涌出。讚言善哉善哉。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前文假言托喻。一一皆指當人自心。猶恐不信。故借多寶現塔為證。塔中佛。即真心也。高五百由旬者。竪超五位也。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橫出二十五有也。住在空中。則上不依天。下不著地。依實相中道而住也。寶塔中有全身者。即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也。實相清淨。出生一切法寶。故號多寶)。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瓈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徧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徧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徧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徧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徧覆其上。懸諸幡葢。燒大寶香。諸天寶華。徧布其地。
(鄰陀云石。須彌云妙高)。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
(鐵圍。四洲之外圍者。有大小之別。須彌。居四洲之中)。
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徧覆其上。懸諸幡葢。燒大寶香。諸天寶華。徧布其地。爾時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徧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A32]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虗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却關鑰開大城門。
(開塔表開[1]〔維〕見佛表顯實。亦是證前。復將開後也)。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上。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古佛塔現。示滅而不滅。釋迦入塔。示生而不生)。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虗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虗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八萬四千。及十二部。皆通大小。若通於小。但令聽者得小乘神通。若立有頂。此約不得通者為況。故知圓經。暫讀暫說。誠為不易)。
(此明能持此經。則成勝行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此一品謂之得聞經之機。修道之要。乃成佛最速者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牀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私仙。云無比)。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提婆達多。是佛積世惡友。而佛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此乃處逆為順之象也。即彼龍類。而修菩薩行。且龍乃異類。女非男子。八歲非耆德。剎那非久修。一念獻珠。便得成佛者。明解佛性也)。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葢。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達多能為眾惡。故謂之極頑愚。大罪人。具足醜相。明者善觀不因訕謗。起冤親。所以佛亦授記作佛者。顯示惡業迹也。佛性本也。本既存。而迹可消。罪可滅。而佛可證。故引龍女頓成佛之事以實之)。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虗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A36]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却坐一面。
(文殊既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穢而淨)。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在虗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1]之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虗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今聞實教。悉住大乘法也)。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所歎龍女。不出弘誓定慧諸行。智慧是慧。深入是定。慈念是誓)。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却住一面。以偈讚曰。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圓珠表其修得圓因。奉佛是將因尅果。佛受疾者。表龍女獲果速也)。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魔梵釋女。皆不捨身。不受身。悉於現身成佛。故偈言法性如大海。凡夫賢[2]〔聖〕平等無高下。唯有心垢淨。取證如反掌)。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無量眾生等。彼土蒙益也。娑婆世界等。此土蒙益也。南方緣熟。宜以八相成道。此土緣薄。秪以龍女教化。此是權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普現色身三昧也)。
時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智積初未信受。執別教為疑。身子亦未信受。挾三藏教為難。今方知龍女依圓修行。速疾成佛。故與一切默然信受也)。
○持品第十三
(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名持品。經是照心之燈。心是持經之地)。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與。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坐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此諸聲聞。既得授記。[A38]已登初住。破無明惑。得無生忍。發起如來。抵於安樂也)。
(因寶塔品。深讚持經之人。提婆品。又誡求法者當盡誠。故藥王等二萬菩薩。發願持經。有五百聲聞八千有學。雖得授記。忍力未充。故誓願於他國持經。波闍波提比丘尼。自鄙女身。雖聞聲聞得記。猶疑絕分。今見龍女成佛。方乃發心)。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
(憍曇彌。尼眾主也)。
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A39]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諸比丘尼說是偈[A40]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勅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勅。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諸菩薩等請護弘經。即是自述弘經方軌)。
(阿練若。或曰阿蘭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論翻閑靜處。或翻無諍)。
(苫末羅。名金色王。摩睺羅伽。大蟒神。乾闥婆。樂神。兜率陀。名覩史多。阿修羅。名非天。迦樓羅[1]〔公〕翅鳥。緊那羅。人非人。阿惟越致。即不退轉)。
(六欲天。四天王以形交為欲。忉利以風為欲。夜摩以抱持為欲。兜率以接手為欲。化樂以視笑為欲。他化以視為欲也。謂之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亦名最勝。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五欲者。一財欲。二色欲。三飲食欲。四名欲。即勢名也。五睡眠欲。人之睡眠。怠墮放縱。樂著無厭也)。
(出世五欲。財即功德法財。色即三十二相。紫摩金色。食即法喜。禪悅食。名即十號具足。名稱普聞。睡即首楞嚴。三昧大定也)。
(細閱經旨。傭作原為方便。直領是佛本懷。若能目下自承當。何須門外覔三車。何必五十年後遇真子。火宅本是清涼地。癡窮盡是到家兒)。
(佛未出世。此法華經。隱隱在天地萬物。佛出世。顯示于佛口。佛去世。便是佛之分身。若不見此法華經。何處得聆佛語。何處得覩佛相)。
(諸法實相。不越世出世間。諸法之常境。眾生不悟諸法。不了法性。昧昧然于此境上。造諸惡業。流浪生死。故大聖指為夢幻。為泡影。令人于此法境上。求個無相無名。不動不變的真理。至聲聞等。未透諸法圓妙。于此境上。厭苦求樂。破有執空。故大聖指此諸法。即是真空。即是妙有。令人于此法境上。求個圓融妙會的覺性。若菩薩大乘。劫劫苦修。世世力進。務欲度盡眾生。證極道果。亦未直趨無上菩提。故大聖又指諸法。即是實相。即是法性。即是佛理)。
妙法蓮華經卓解卷第四
校注
[0260001] 善一作咄 [0261001] 智下應有者字 [0265001] 維疑權 [0267001] 求一作身 [0268001] 之下應有所字 [0268002] 聖下疑脫眾字 [0269001] 公疑金【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2 冊 No. 617 法華經卓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成佛不成佛。俱是辨空華之濃淡。受記不受記。俱是較兔角之短長。到此地。繫珠我也。醉酒我也。更何貧苦可拋。何富貴可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