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九
○大般若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序
聞夫即相無覩。挺真如之壯觀。即慮無知。成種智之默識。但二塵且落時。逐見以輕濃。五瞖將披復。因疑而聚散。是以驟明空道。給孤總旋憇之場。歷選時徒。妙吉昇對揚之重。忽無覲以瞻仰。俄不聆以䬸悟。既泯修而造修。亦絕學以趣學。狀其區別。則菩提萬流。斷其混茫。則涅槃一相。一相則不見生死。萬流則無非佛法。不壞假名之繁總。而開實相之沈寥。正明如來法無。況菩薩法。菩薩法無。況二乘法。二乘法無。況凡夫法。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無菩提。云何可趣。尚無可趣。何有證得。尚無證得。何有證者。是故有之斯殊。無之斯貫。洞之斯遠。沮之斯局。豁爾夷蕩而無懈。熾然翹厲而不精。惱祲與慈渰。分華劒林。將玉毫比色。皆其所也。何以易諸。觀其假言路以便便。仰真宗而止止。奕奕珠轉。冷冷玉振。起予聖旨。莫尚於慈。晞體法王。不亦宜矣。然則探其義也。發秘藏之玄。局味其談也。包密語之殊轍。詞婉而旨密。即舊文殊般若矣。雖雙軸成部。而警策備彰。庶七眾所歸。較然無遠。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四(曼殊室利分)
曼殊室利白佛言。我觀如來即真如相。若以此等觀於如來。名真見佛。亦名禮敬親近如來。實於有情為利樂故。佛告曼殊室利。汝作是觀。為何所見。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我作是觀。都無所見。於諸法相。亦無所取。時舍利子謂曼殊室利言。仁能如是親近禮敬。觀於如來。甚為希有。雖常慈愍一切有情。而於有情都無所得。雖能化導一切有情令趣涅槃。而無所執。雖為利樂諸有情故擐大甲冑。而於其中不起積集散壞方便。時曼殊室利白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我為利樂諸有情故。擐大甲冑。令趣涅槃。實於有情及涅槃界所化所證。無得無執。所以者何。諸有情界。無增無減。雖有爾所諸佛世尊。經爾所時。說爾所法。度脫爾所有情。皆令證入無餘涅槃。而有情界亦無增減。何以故。以諸有情自性離故。無邊際故。不可增減故。舍利子言。若諸有情無增減者。何緣菩薩求大菩提。欲為有情常說妙法。曼殊室利言。有情都不可得。何有菩薩求大菩提。欲為有情常說妙法。何以故。諸法畢竟不可得故。佛告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都不可得。云何施設諸有情界。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有情界者。但假施設。曼殊室利。設有問汝。有情界者。為有幾何。汝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如佛法數。彼界亦爾。曼殊室利。設復問汝。有情界者。其量云何。復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有情界量。如諸佛境。曼殊室利。設有問言。諸有情者。為何所屬。復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彼界所屬。如佛難思。曼殊室利。設有問言。有情界者。為何所住。復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若離染際所應住法。即有情界所應住法。曼殊室利。汝修般若波羅蜜多。為何所住。世尊。我修般若。都無所住。曼殊室利。無所住者。云何能修。世尊。我由無所住故能修。曼殊室利。汝修般若波羅蜜多。於善於惡。何增何減。世尊。於善於惡。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減。世尊。般若波羅蜜多出現世間。不為增減一切法故。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為棄捨異生等法。不為攝受一切佛法。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為捨法得法故起。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為厭離生死過失。不為欣樂涅槃功德。所以者何。修此法者。不見生死。況有厭離。不見涅槃。況有欣樂。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諸法有劣有勝。有失有得。可捨可取。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得諸法可增可減。所以者何。非真法界有增有減。佛告曼殊室利。諸佛妙法豈亦不勝。世尊。諸佛妙法不可取故。亦不可言是勝是劣。如來豈不證諸法空。離相空中有何勝劣。
佛告曼殊室利。汝[A1]已親近供養幾佛。世尊。我[A2]已親近供養佛數量同幻士心心所法。以一切法皆如幻故。曼殊室利。汝於佛法豈不趣求。世尊。我今不見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曼殊室利。汝於佛法[A3]已成就耶。世尊。我今都不見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曼殊室利。汝豈不得無著性耶。世尊。我今即無著性。豈無著性復得無著。曼殊室利。汝不當坐菩提座耶。世尊。諸佛於菩提尚無坐義。况我能坐。何以故。以一切法皆用實際為定量故。於實際中。座及坐者。俱不可得。曼殊室利。言實際者是何增語。世尊。實際當知即是偽身增語。曼殊室利。云何偽身可名實際。世尊。實際無去無來。非真非偽。身非身相。俱不可得。偽身亦爾。是故偽身即是實際。
佛告曼殊室利。汝觀何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世尊。我於無上正等菩提。尚無住心。況當欲證。我於菩提無求趣意。所以者何。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如何求趣。佛言。汝能巧說甚深義處。汝於先佛。多種善根。久發大願。能依無得。修行種種清淨梵行。曼殊室利白佛言。若於諸法有所得者。可依無得修淨梵行。我都不見有法可得。及無所得。如何可言能依無得淨修梵行。
舍利子言。曼殊室利。佛於法界豈不證耶。不也大德。所以者何。佛即法界。法界即佛。法界不應還證法界。又舍利子。一切法空說為法界。即此法界說為菩提。法界菩提俱離性相。又舍利子。若造無間。當知即造不可思議。亦造實際。何以故。不可思議與五無間。俱即實際。性無差別。既無有能造實際者。是故無間不可思議亦不可造。由斯理趣。造無間者非墮地獄。不思議者非得生天。造無間者亦非長夜沈淪生死。不思議者亦非究竟能證涅槃。何以故。不可思議與五無間。皆住實際。性無差別。
真法界中。若持若犯。平等無別。
佛告曼殊室利。頗有因緣。可說菩薩坐菩提座。不證無上正等菩提。世尊。亦有因緣可說。謂菩提中。無有少法可名無上正等菩提。然真菩提性無差別。非坐可得。不坐便捨。無相菩提不可證故。曼殊室利復白佛言。無上菩提即五無間。彼五無間即此菩提。所以者何。菩提無間。俱假施設。非真實有。菩提之性。非可證得。非可修習。非可現見。彼五無間亦復如是。又一切法本性畢竟不可現見。於中無覺。無覺者。無見。無見者。無知。無知者。無分別。無分別者。離相平等。名為菩提。五無間性亦復如是。由此菩提非可證得。言可證得修習現見大菩提者。是增上慢語。佛告曼殊室利。汝今謂我是如來耶。不也世尊。我不謂佛是實如來。所以者何。夫如來者。以微妙智。證會真如。妙智真如。二俱離相。真如離相。非謂真如。妙智亦然。非謂妙智。既無妙智及無真如。是故如來亦非真實。何以故。真如。妙智。俱假施設。如來亦爾。非二不二。故不謂佛是實如來。佛告曼殊室利。如來豈不出現世間。不也世尊。若真法界出現世間。可言如來出現於世。非真法界出現世間。是故如來亦不出現。曼殊室利。汝謂殑伽沙數諸佛入涅槃不。世尊。豈不見諸佛如來。同一不思議境界相。曼殊室利復白佛言。今佛世尊現住世不。佛言如是。曼殊室利便白佛言。若佛世尊現住世者。殑伽沙等諸佛世尊亦應住世。何以故。一切如來同不思議一境相故。不思議相無生無滅。如何諸佛有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未來佛當有出世。一切如來皆當出世。若過去佛[A4]已入涅槃。一切如來皆[A5]已滅度。若現在佛現證菩提。一切如來皆應現證。何以故。不思議中。去來現在所有諸佛無差別故。
曼殊室利復白佛言。佛有情心及一切法。若皆平等不可思議。今諸聖賢求涅槃者勤行精進豈不唐捐。所以者何。不思議性。與涅槃性。既無差別。何用更求。若有說言此異生法。此聖者法。有差別相。令諸有情執二法異。沈淪生死。不得涅槃。佛告曼殊室利。如來於有情類最為勝不。世尊。若有真實有情。我願如來於彼最勝。然有情類實不可得。曼殊室利。佛成就不思議法耶。世尊。若有不思議法。實可成就。我願如來成就彼法。然無是事。曼殊室利。如來說法。調伏弟子眾不。世尊。諸有情類。皆住無雜真如法界。於此界中。異生聖者。能說能受。俱不可得。
卷五百七十五
舍利子白佛言。曼殊室利所說法相。不可思議。佛告曼殊室利。汝之所說。實難思議。曼殊室利即白佛言。我所說法。不可說可思議。亦不可說不可思議。所以者何。不可思議可思議性。俱無所有。但有音聲。以一切法自性離故。作是說者。乃名為說不可思議。佛告曼殊室利。汝今現入不可思議三摩地耶。世尊。我不現入此三摩地。所以者何。我都不見此三摩地性異於我。不見有心能思惟我及此定。故不可思議三摩地者。心非心性俱不能入。云何可言我入此定。世尊。我昔初學作意現入此三摩地。非於今時復更作意現入此定。如射初學。注心發箭。久習成就。不復注心。如是我先初學定位。要先繫念在不思議。然後乃能現入此定。久習成就。不復繫心。任運能住。所以者何。我於諸定。[A6]已得善巧。任運出入。不復作意。舍利子言。曼殊室利。豈今此定亦不可得。大德。此定實不可得。所以者何。謂一切定可思議者有相可得。不思議者無相可得。此定既曰不可思議。是故定應實不可得。又舍利子。不思議定。一切有情無不得者。所以者何。一切心性皆離心性。離心性者。皆即名為不思議定。故有情類無不得者。佛讚曼殊室利。汝依無得發言皆說甚深義處。汝豈不以住深般若波羅蜜多。能一切時說甚深義。曼殊室利即白佛言。若我由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說。便住我想。及住有想。若住我想及住有想。則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所住。若深般若波羅蜜多有所住者。則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以我想及以有想為所住處。然深般若波羅蜜多。遠離二想。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微妙寂靜。無起無作。無動無轉以為所住。不住有法。不住無法。故此所住不可思議。不思議界。與如來界我界法界。無二無別。
當知佛智。無法可知。名不知法。所以者何。此智自性都無所有。無所有法。云何能於真法界轉。此智自性既無所有。即無所著。若無所著。即體非智。若體非智。即無境界。若無境界即無所依。若無所依即無所住。若無所住即無生滅。若無生滅即不可得。若不可得即無所趣。既無所趣。此智不能作諸功德。亦復不能作非功德。所以者何。此無思慮不可思議。即是佛智。無餘智類此可得。故名無等等智。又無餘智對此可得。故名無對對智。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妙智不可動耶。世尊。如是妙智。久修成熟。無作無證。無生無盡。無起無沒。安固不動。曼殊室利。誰能信解如是妙智。世尊。於生死法。不起不墮。於諸聖道。不離不修。彼於此智能深信解。
大迦葉波白佛言。如來善說聞深般若波羅蜜多。信解修行諸行狀相。
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即是不思議界。
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等。來至我所。作是問言。仁與如來嘗所談論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請為說之。我當告彼。汝等欲聞。勿起聽心。勿專繫念。當起如幻如化等心。如是乃能解我所說。如是教誡教授。以無相印。印定諸法。令求聽者離取著心。然後為說相應之法(第七會竟)。
○大般若經第八會那伽室利分序
載維清規。外滌乃照晉於襟。靈神理內。康俄發揮於事業。若不訊諸動寂。將或謬以隨迎。是故妙祥資舍衛之稟。龍祥扣分衛之節。挫舉下而迂足。措屈伸而矯手。慮不慮以思惟。行無行以發趣。食夫幻食。反類懸匏。資以無資。翻同冽井。俄而縱觀空術。澄襟海定。孕生靈為水性。罄功德為珍府。晏六動而不搖。走三乘以終駐。無宰不宰。黜心王而利見。無親不親。恢善友而遙集。是令近事取鉢。駭循臂之不存。應供投襟。兀撫心其[A7]已滅。譬蜃樓切景。知積氣以忘躋。鸞鏡含姿。悟惟空而輟攬。故能自近而鑒遠。由真以立俗。識危生之露集。知幻質之泡浮。電倐青紫之輝。雲空軒葢之影。文約理贍。昔秘今傳。雖一軸。且單譯而三復。固多重味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六(那伽室利分)
妙吉祥欲入室羅筏城乞食。龍吉祥言。尊者。今於食想猶未破耶。妙吉祥曰。吾於食想。都不見有。知何所破。所以者何。一切法本性空寂。猶若虗空。無斷無壞。我何能破。龍吉祥言。頗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若無名姓施設。以無表心。無見心等。能證無上正等菩提。龍吉祥言。以何等心當得菩提。妙吉祥曰。我無所趣。亦非能趣。所以者何。諸法無動。不可破壞。不可攝受。畢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當得菩提。龍吉祥言。菩提何謂。妙吉祥曰。言菩提者。徧諸時處一切法中。譬如虗空。都無障礙。於時處法無所不在。如是菩提。最為無上。仁今欲證何等菩提。龍吉祥言。欲證無上。妙吉祥曰。無上菩提。非可證法。汝欲證者。便行戲論。何以故。無上菩提。離相寂滅。仁今欲取。成戲論故。諸佛世尊。說一切法不可分別。皆如幻事。汝今欲證無上菩提。豈不便成分別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捨。無成無壞。非法於法能有造作及有滅壞。無法於法能有和合及有別離。寧可於彼起分別心。龍吉祥言。我今由此定得菩提。由尊為我說深法故。妙吉祥曰。我於今者。曾未為汝有所宣說。若顯若密。若深若淺。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諸法自性。皆不可說。以一切法皆如幻事。畢竟性空。尚不可知。況有宣說。爾時無能勝菩薩。求至其所。讚言。正士大士。能共宣說甚深法門。時妙吉祥語無能勝言。正士大士。為說何法。作是念者。便行戲論。若行戲論。流轉生死。彼於一切如響法中。不如實知。起諸乖諍。心則動搖。多諸迷謬。是故世尊親於晝夜。教誡教授。汝等苾蒭。勿行戲論。於我所說寂滅法中。常應思惟。審諦觀察。精勤修習。無得法忍。如是能寂大聖法王。說諸法空。本性寂靜。無染無得。無所依住。能如實知。解脫生死。定當證得菩提涅槃。
諸有情類。本來皆有諸佛妙法。一切[A8]已有無退佛智。故諸有情。咸可安立於佛妙法。龍吉祥言。諸佛妙法。誰能信解。妙吉祥曰。諸佛真子。皆能信解。[A9]已善安住畢竟空法。無所得法。所以者何。是諸菩薩妙菩提座。[A10]已現在前。能對世間天魔梵釋等前。大師子吼。我於此座結跏趺坐。乃至未得無上菩提。終不中間暫解斯坐。何以故。菩薩[A11]已善安住畢竟空法。無所得法。一切有情不能傾動。令離覺所覺及菩提座處。
妙吉祥言。諸菩薩眾無得法忍。豈無差別。龍吉祥曰。若菩薩眾於少分法有執著者。是則名為行有所得。菩薩不行有所得故。無得法忍非有差別。妙吉祥言。若爾。菩薩云何修學趣菩提行。龍吉祥曰。若菩薩眾於諸法中無所取著。是為修學趣菩提行。若菩薩眾雖有所行而無行想。是為修學趣菩提行。妙吉祥言。如是如是。如人夢中。雖謂遊止種種方所。而無去來行住坐臥。亦無真實遊止處所。菩薩亦爾。雖住寤時。有所修行。而無行想。觀所行行。本性皆空。於諸法中無所取著。能如是行。無所執取。離諸戲論。是天人等真淨福田。堪受世間恭敬供養。爾時龍吉祥歡喜踊躍而作是言。我今欲往[1]寶羅筏城乞食。妙吉祥曰。隨汝意往。然於行時。勿得舉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起於心。勿興戲論。勿生路想。勿生城邑聚落大小男女之想。勿生街巷園林舍宅戶牖等想。遠離諸所有想。是為菩薩所趣菩提。龍吉祥既承教誡威力。入海喻定。此定威力廣深。神明難思。三業安靜。具功德寶。攝養含識。時有菩薩。名曰善思。為欲令彼速出定故。設大加行。觸動其身。雖令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六反變動。而龍吉祥身心宴寂。安固不動。如妙高山。後從定起。善思問言。仁在定中。覺地動不。龍吉祥曰。善思當知。若諸身心有動轉者。見大地等亦有傾搖。諸佛菩薩。及大獨覺。大阿羅漢。身心安靜。遠離動搖。於諸法中。不見不覺有動有轉有傾有搖。時妙吉祥見聞此[A12]已。歡喜讚歎。善哉善哉。今者隨意入城乞食。龍吉祥曰。我今[A13]已證海喻勝定無上法食。於諸段食。不復希求。我今惟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薩勝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拔有情類生死大苦。令住究竟清淨涅槃。棄捨諸行。不欲資養雜穢身心。今我由尊真淨善友哀愍我力。證獲勝定。我今頂禮。妙吉祥言。善哉仁者。能得如是海喻勝定。了達諸法。汝今應求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并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無上法食。用自資益。解脫法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由此食。所以者何。如是法食。無漏無繫。能永解脫執著世間不出離法。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皆希此食。龍吉祥曰。我今聽尊所讚。如斯無上法食。[A14]已為充足。況得食耶。我食當來得斯法食。即以無食而為方便。自充足[A15]已。復持充足一切有情。妙吉祥言。汝能充足虗空界不。汝能充足響。像。夢。幻。陽焰。光影。諸變化事。尋香城不。汝頗能以眾流充足諸大海不。答曰不能。妙吉祥言。諸法亦爾。云何汝欲充足一切。汝欲充足一切者。則欲充足大虗空界。亦欲充足響像夢等。亦欲充足一切大海。亦欲充足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滅。亦欲充足遠離。寂靜。離染。涅槃。畢竟解脫。亦欲充足無色無見。無對一相。與虗空等。不可執取。真如法界。龍吉祥言。如尊所說。食及食者無不皆空。則諸有情應不資食。妙吉祥曰。法及有情。皆如幻化。是故一切無資食者。若不能了達諸法皆如幻化。則於諸趣。生死輪迴。虗妄執為有所資持。然彼資持。都不可得。龍吉祥言。我今欲住斷除饑渴。妙吉祥曰。饑渴尚無。何有能斷。諸法本來自性充足。都無饑渴。何所除斷。龍吉祥言。尊者說諸法要。如是如是。法界出現。妙吉祥曰。非真法界。有出有沒。有屈有伸。真法界者。離相寂然。無出無沒。不可分別。不可戲論。諸法亦爾。自相本空。性亦非有。相不可得。若諸法相有可得者。[A16]已般涅槃。佛應可得。故一切法本來寂滅。是故諸佛雖[A17]已般涅槃。而無一法般涅槃者。諸有欲令般涅槃位有法滅者。即為欲令太虗空界彼位亦滅。所以者何。一切法性。本來寂滅。自性寂靜。最極寂靜。不可更滅。諸愚夫類不如實知。般涅槃時。方起滅想。謂我我所。今時乃滅。彼由執著我及有情。及由執有無自性法。般涅槃時一切永滅。我說彼類。皆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苦憂惱。
爾時善現來至其所。言二大士何所談論。妙吉祥言。諸法如響。皆非真實。其響豈能有所談論。善現聞是語[A18]已。入無所得三摩地門。時舍利子來至其處。問妙吉祥。大士。頗知善現今者入何等定。妙吉祥言。大德善現。不違少法。由此常入不違法定。無所住定。無依法定。無執藏定。害執藏定。非住此中有言有說。有來有往。有住有臥。何以故。信解諸法自性皆空。不可得故。善現爾時便從定起。妙吉祥曰。食時將至。宜速入城。善現對曰。我今不復入城乞食。我[A19]已遠離一切城邑村落等想。亦[A20]已遠離諸色聲香味觸法想。妙吉祥曰。若遠離者。云何現有遊履往來。善現詰言。如來變化。云何現有色受想行識等諸法。云何現有遊履往來屈伸顧視。妙吉祥曰。且止斯事。奉請大德設希有食。令獲善利。舍利子言。今者欲為我輩設何等食。妙吉祥曰。我今所設食者。不可分段。不可吞咽。非香味觸。非三界攝。亦非不繫。如是妙食。是如來食。非餘食也。舍利子。言我等聞希有食名。悉[A21]已飽滿。況當得食。妙吉祥曰。我此食者。肉。天。慧眼。皆不能見。爾時善現。及舍利子。聞如是語。俱入滅定。善思菩薩問妙吉祥言。今二上人。食何等食。入何等定。妙吉祥言。此二尊者。食無漏食。入無所依。無雜染定。諸食此食。住此定者。畢竟不復食三界食。
善現乞食近事女因緣(第八會竟)。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序
竊尋浩汗其源者。必總靈怪之儲。紛糺其峯者。自動鬱冥之觀。況沖照倬存。逸韻遐舉。規真附體。紐玄立極。根大衍於初會。革小成於後心。蓄靈蘊福。信哉宜矣。故其承閑。語要三問。桀其標節。理情兩塗。如肅其致。窮非想以布想弘不濟之大勳。攝眾度以檀度。勵無行之廣德。願侔皦日。格虗空而未量。信異隨風。泛聲香而不住。忘法身於相好。豈見如來。分剎土於微塵。誰為世界。河沙數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身。法性絕言。謂有說而便謗。菩提離取。知無授而乃成。皆所以拂靄疑津。剪萌心徑。尚觸類而不極。悋緣情而必盡。然金剛之銳。賞二物之可銷。對除之猛。雖一念其無罣。詞必舉凡。故率言每約。理好鉤𧷤。故屬意多迷。前聖由之著論。後賢所以殷學。非直有緣震旦。實亦見重昌期。廣略二本。前後五譯。無新無故。逾鍊逾明。然經卷所在。則為有佛。故受持之跡。其驗若神。傳之物聽。具如別錄。爾其刷蕩二邊。彰明九觀。雲飄絲𩯭。愁含變滅之影。電轉珠目。榮遷倐忽之光。星夜編而曉落。則邪見難保。露陰泫而陽晞。則色蘊方促。以有為之若此。加無相之如彼。寧不荷付囑之遙恩。躬受行之美證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七(能斷金剛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較流通本為詳)(閱至此誦全經一過)
○大般若經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序
般若理趣分者。葢乃覈諸會之旨歸。綰積篇之宗緒。眇詞筌而動眷。燭意象以興言。是以瞬德寶之所叢。則金剛之慧為極。晞觀照之攸炫。則圓鏡之智居尊。所以上集天宮。因自在而為心表。傍開寶殿。寄摩尼而作說標。明般若之勝規。乃庶行之淵府。故能長驅大地。抗策上乘。既得一以儀真。且吹萬以甄俗。行位兼積。聳德山而秀峙。句義畢圓。吞教海而澄廓。爾其攝真淨器。入廣大輪。性印磊以成文。智冠嶷以騰質。然後即灌頂位。披總持門。以寂滅心。住平等性。滌除戲論。說無所說。絕棄妄想。思不可思。足使愉忿共情。親怨等觀。名字斯假。同法界之甚深。障漏未銷。均菩提之遠離。信乎心凝旨敻。義皎詞明。言理則理䆳環中。談趣則趣冲垓表。雖一軸單譯。而具該諸分。若不留連此旨。咀咏斯文。何能指晤迷津。搜奇密藏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八(般若理趣分)
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此門即是菩薩句義。云何名為菩薩句義。一切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故自性清淨。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即是菩薩句義。諸菩薩眾皆應修學。
復依徧照如來之相。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寂靜法性甚深理趣現等覺門。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宣說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復以性淨如來之相。宣說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淨法門。依一切三界勝主如來之相。宣說一切如來和合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宣說甚深理趣輪字法門。依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宣說入廣大輪甚深理趣平等性門。依一切廣受供養真淨器田如來之相。宣說一切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門。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宣說攝受智蜜調伏有情甚深理趣智藏法門。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宣說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勝法門。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宣說一切有情住持徧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依究竟無邊際法如來之相。宣說究竟住持法義平等金剛法門。復依徧照如來之相。宣說得諸如來秘密法性。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大樂金剛不空神呪金剛法門。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大般若經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序
葢萬德相照。統之者三身。萬行相資。都之者六度。若中虗之六翮。伺塵之六情矣。故每因別會。各彰其分焉。至如利物之基。捨著之漸。詳其要也。無出施乎。但施有淪昇。良資誘折。所以室羅復集。檀那肇唱。欲令三堅失守。十度成津。即當躡四誓之修期。排七空之秘鍵。鑠二乘之直上。摧三輪以遐騖。糺以唯識。何國城之可依。斥以假名。豈頭目之為我。推之以隨喜。則不植而自滋矣。終之以迴向。則不勸而自覃矣。控之以菩提。則不遷而自致矣。權之以方便。則不念而自融矣。故不患物之少也。患夫用心之不弘。不患施之難也。患夫忘取之不易。其有嚴心以為淨。是未臻其嚴矣。趣寂以為真。是未會其寂矣。又況名譽福樂之求。王賊水火之慮。其於致極。不亦彌遠。然則大覺之士。弘願所歸。其財施也。畢生品以充足。其法施也。罄含識而出離。然後忘其所以為之。失其所以利之。洎乎無感矣。巍乎有成矣。惟斯文之允被。欣此念之方恢。雖盧志之不拔。卜商之難假。亦冀慈音漸染。鄙悋推移。自此而還。孰能毋變。其文句贍溢。誨喻殷明。凡勒成五卷。非重譯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九(布施波羅蜜多分)
世尊勑舍利子宣說布施波羅蜜多。
不以迴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應怖聲聞獨覺地故。聲聞行施。迴向涅槃阿羅漢果。菩薩行施。迴向菩提一切智智。
若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一切行中。應先行施。作如是念。我今所造此惠施業。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永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A22]已發心者。令永不退。[A23]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如是菩薩思惟外境。不離內心。攝諸善根。令其漸次皆得增長。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善根。護令不退。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圓滿。趣向無上正等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菩薩修行布施。生如是心。我施善根。勿招餘果。唯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迴向。乃名布施波羅蜜多。普令一切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菩薩隨喜之心。超諸世間所行施福。十方有情所行施福雖無量無邊。而為菩薩隨喜心。所引善根之所映奪。
菩薩修行布施。應起是心。我今惠捨如是財物。諸所引發殊勝善根。普施十方諸有情類。在地獄者。速出地獄。住傍生者。速脫傍生。居鬼界者。速離鬼界。人天趣中有憂苦者。願彼一切諸苦永息。厭生死者。速出三界。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捨諸善根施有情類。此諸菩薩爾時爾時。攝受布施波羅蜜多。乃至展轉親近一切智智。如是菩薩方便善巧。雖少用功而獲多福。
菩薩能捨一切色非色物。能捨一切自他所有殊勝善根。乃至能捨一切智智。施諸有情令同證得。如是菩薩大師子吼。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我於一切有色無色內外諸物亦無所見。雖無所見而皆能捨。由諸菩薩能捨一切。是故證得無上覺時。於一切法能究竟捨。由捨究竟。於一切法無不現證。無不徧知。如如於法。無所不捨。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先應修習方便善巧。
菩薩雖經河沙數大劫恒捨無量無數珍財。普施有情。而不迴向無上菩提。願與有情同證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少福。雖經少時施有情類少分財物。而能迴向無上菩提。願與有情同證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多福。
卷五百八十
菩薩求一切智。非初心起即能證得。亦非後時坐菩提座最後心起獨能證得。然由初心相續。乃至坐菩提座最後心起。展轉相資。得一切智。初中後心無不皆能引一切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要由諸心展轉相續。伏斷障法。方成辦故。
滿慈子。欲疾證得無上菩提。不應[1]今心有所間雜。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齊何名為心無間雜。舍利子言。若諸菩薩非理作意現在前時。能正觀察。此能隨順一切智智。非為違逆。此菩薩能如實知。我今所起非理作意。於一切智能為助伴。謂我所起非理作意。能引有身。令於生死。相續久住。饒益有情。我身若無非理作意。資引令住。即便斷滅。尚不能令自行圓滿。豈能饒益他諸有情。齊此名為菩薩心無間雜。又滿慈子。若諸菩薩能觀諸法若順若違。皆能助引一切智智。不為順違。心無間雜。能於違境心不生瞋。於順境中心不起愛。若違若順。皆能正知為資助緣。引一切智。於一切時。一切境中。心無間雜。菩薩求一切智。雖如是住。無間雜心。精進修行。趣菩提行。能速圓滿菩提資糧。餘菩薩眾經無數劫。有間雜心。修菩薩行。乃得無上正等菩提資糧圓滿。何以故。是諸菩薩求一切智。諸餘作意。無容暫起。於中間雜大菩提心。故無雜心修菩提行。不經百劫即能圓滿。有間雜心。多時相續。不能成辦。無間雜心。少時相續。即能成辦。剎那剎那。常增進故。滿慈子問舍利子言。無間雜心。以何為性。何等作意。能間雜心。云何避之。舍利子言。菩薩方便善巧求一切智。無餘作意於中間雜。無間雜心。以此為性。若聲聞乘作意。若獨覺乘作意。皆能間雜大菩提心。俱名菩薩非理作意。所以者何。二乘作意。違害無上正等菩提。若起彼心現在前者。不能圓滿菩提資糧。欣樂涅槃。厭背生死。菩薩於彼應遠避之。作是思惟。二乘作意。違一切智。順般涅槃。我心不應為彼間雜。是故菩薩應作是念。貪瞋癡等相應之心。於大菩提雖為障礙。而能隨順菩提資糧。於菩薩心非極間雜。如求獨覺聲聞地心。所以者何。貪瞋癡等。能令生死諸有相續。助諸菩薩引一切智。謂菩薩眾方便善巧起諸煩惱。受後有身。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依之修學六種波羅蜜多令得圓滿。乃至修學無量無邊諸佛功德。令得圓滿。如是煩惱。能助菩薩。令證無上正等菩提。非諸聲聞獨覺作意。由彼作意。障大菩提。亦礙資糧令不圓滿。是故菩薩眾。起彼作意間雜心時。無上菩提則為更遠。是故間雜諸菩薩心。無如聲聞獨覺作意。求大菩提。應遠避之。無令暫起。煩惱作意。順諸有身。於菩薩心非極間雜。何以故。菩薩求大菩提。為度有情。被精進鎧。久住生死。作大饒益。不應速斷煩惱作意。由此作意現在前時。令諸有身長時相續。依之引攝六種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得圓滿。菩薩眾不應於中極生厭惡。所以者何。由諸有結未永斷故。我能修行。因斯引發一切智智。是故菩薩未坐妙菩提座。不求滅除。由是菩薩諸作意中。唯除二乘相應作意。諸餘作意皆不厭捨。以於證得一切智智。無不皆有助伴之力。時滿慈子便問舍利子言。豈不二乘於一切智亦有助力。舍利子言。聲聞獨覺相應作意。於二乘地有勝助力。於諸菩薩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及此資糧。極不隨順。謂厭生死欣般涅槃。捨大菩提及有情類。故諸菩薩定不應起獨覺聲聞作意。由彼作意。於諸菩薩所求佛果。所益有情。俱不隨順。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雖有棄捨珍財等事。而於彼事無取相想。若不捨相迴向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諸有相法。皆有數量。有數量法。有分限故。緣彼不能證無分限一切智智。菩薩能捨內外一切種相。心無所著。求證一切智智。當得如頂無上菩提。
卷五百八十一
滿慈子白佛言。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行布施時。為何所捨。當證無上正等覺時。為何所得。佛言。如布施時。於一切法都無所捨。當證無上正等覺時。於一切法亦無所得。諸有智者應正了知。是故菩薩行布施時。雖有所捨而不生憂。當證無上正等覺時。雖有所得而亦無喜。知所捨得如幻化故。
十方世界菩薩行施。
卷五百八十二
舍利子白佛言。云何菩薩最初發心。云何菩薩第二發心。云何菩薩住不退地。云何菩薩坐菩提座。佛告舍利子。若菩薩最初發心。超阿羅漢。應受一切世間天人妙供養故。若菩薩第二發心。超獨覺地。普覺一切我空。法空。所顯平等真法界故。若菩薩住不退地。超未授記。不定菩薩定當證得大菩提故。不為煩惱間雜心故。若菩薩坐菩提座不起。定得一切智智。以諸菩薩坐菩提座。若未證得一切智智。無處無容起斯座故。又舍利子。過去未來現在菩薩坐菩提座。定無未得一切智智。於其中間起茲座者。應知菩薩坐菩提座。即是如來坐菩提座。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定證無上正等菩提。號為如來應正等覺。如實利樂諸有情故。
時舍利子。及諸大眾。佛神力故。即見東方無量沙等世界。無數菩薩。坐菩提座。證大菩提。無數菩薩正信出家。能捨種種難捨。施諸有情。無數菩薩作轉輪王。行菩薩道。無數菩薩為欲化度有情。殷勤勸誨。為諸有情說微妙法。令勤修學一切法。無數菩薩雖勤精進。無間訪求波羅蜜多相應之法。無數菩薩修行種種難行苦行。無數菩薩降伏無量天魔怨敵。令退散[A24]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復見十方無量沙等世界無數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色蘊。乃至受想行識蘊。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亦不可得。宣說眼處。乃至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亦不可得。宣說色處。乃至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亦不可得。宣說眼界。乃至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不可得。宣說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亦不可得。宣說地界。乃至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亦不可得。宣說因緣。乃至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亦不可得。宣說無明。乃至行。[1]識。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靜不寂靜相亦不可得。復見無數如來應正等覺。為欲饒益諸菩薩故。多俱胝劫不般涅槃。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其發心。[A25]已發心者。令永不退。[A26]已不退者。令其圓滿一切智智。為欲饒益諸聲聞故。經多劫住。方便成熟。令其證得阿羅漢果。為欲饒益諸獨覺故。經多劫住。方便成熟。令其證得獨覺菩提。為欲饒益諸有情故。經多劫住。方便成熟。隨其種性。得般涅槃。或令脫惡趣苦。得人天樂。以神通力。往餘無量無邊世界。方便善巧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時舍利子見如是事歡喜踴躍。甚奇世尊。成就如是大威神力。令我得見東方無量沙等世界無數菩薩。行菩薩行種種差別。無數如來應正等覺。種種方便饒益有情。能令菩薩發心趣求諸佛所成廣大妙法。爾時世尊告舍利子。由此能修資糧圓滿。疾能證得一切智智。乃至復見十方。悉亦如是。
卷五百八十三
舍利子白佛言。頗有初心勝後心不。世尊告曰。善哉。能問如來如是深義。亦有初心勝後心義。謂阿羅漢獨覺。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為初心勝後心義。
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威力殊勝。若善修習。疾證無上菩提。能授有情無顛倒記。非諸聲聞獨覺能授他記。設有能記。皆從佛聞。是為初心勝後心義。
舍利子復白佛言。云何菩薩心。勝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世尊告舍利子。汝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有慢等隨煩惱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汝謂獨覺及阿羅漢心。[A27]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隨煩惱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汝謂獨覺。及阿羅漢。諸漏永盡。有時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能令諸有情類。真實得樂。及離苦不。舍利子言。不爾世尊。彼諸獨覺。及阿羅漢。其心都無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令有情得樂離苦。唯暫假想。作如是觀。諸菩薩眾。發菩提心。決定趣求一切智智。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窮未來際常無間斷。是故菩薩入慈悲定。欲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及離眾苦。無重障者。即此剎那。實皆得樂及離眾苦。況得無上正等覺時。而不能令諸有情類實皆得樂及離眾苦。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諸菩薩心。於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又舍利子。假使十方一切有情。皆盡諸漏。成阿羅漢。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一一化作百億魔軍。如是無數魔軍。頗有力能暫時令一不退菩薩心轉變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如是魔軍。不能令一不退菩薩心有轉變。佛言。如是。應知菩薩心力。勝諸漏盡阿羅漢心。舍利子。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普能映奪一切獨覺聲聞之心。不退菩薩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樂離苦。聲聞獨覺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無實用。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神通解脫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擲此世界置於餘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能以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能以神力吹碎殑伽沙數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能以神通力。能吹殑伽沙數世界。大劫火聚。猛焰熾然。皆令頓滅。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由此緣故。不退菩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為最為勝。
舍利子言。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智相應之心所有神力。無能及者。由此因緣。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佛能說。於餘神力。為最為勝。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唯有如來應正等覺。知彼菩薩不退轉心。為諸有情如實宣說。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不退菩薩不可轉變。舍利子言。如諸菩薩行布施時。無不皆緣一切智智。其心堅固不可傾動。如是證得不退轉時。心不隨緣而有轉變。是故菩薩欲不退轉。常應依止一切智智。修菩薩行。勿樂餘乘。滿慈子言。何等菩薩為諸獨覺聲聞所勝。舍利子言。聞說獨覺聲聞勝事。心生欣慕。讚二乘教。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為獨覺聲聞之所勝伏。滿慈子言。何緣說此作意名非理耶。舍利子言此能障礙一切智智。能令引發一切智心漸微漸遠。故名菩薩非理作意。滿慈子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發起二乘相應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當知不入諸菩薩數。何以故。菩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違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預流者煩惱現行。便違所求若智若斷。勤求智斷。故名預流。非煩惱行有勤求義。何以故。夫預流者。求二遍知。一智遍知。一斷遍知。煩惱現行。二求俱壞故。預流者常應精勤求智遍知。滅諸煩惱。如是菩薩若起二乘相應作意。便違菩薩本所希求。一切智智。則不名為真實菩薩。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菩薩欲證無上菩提。當起何等相應作意。舍利子言。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住此作意。修行布施。即能迴向一切智智。若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所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羅蜜多。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應離分別思惟。應平等施。又滿慈子。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布施。我當修行無限量施。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諸有情。且行財施。若證無上菩提。於諸有情。當行法施。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菩薩被大願鎧。趣大菩提。具勝善巧。增上意樂。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捨法捨財。無染無著(布施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序
夫欲儲淨法。先滌身器。將越愛流。前鳩行檝。居其選也。特有戒焉。所以復指名區。更申玄集。切身口而流訓。則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動靜以妍機。則舉足下足。斯道場矣。誠險道之夷隥。闇室之凝缸。度疾之仙丸。出苦之神馭。鑒德者之明鏡。嚴心者之寶鬘。涉象季之大師。處塵俗之善友。雖目之無朕。搏之不觸。而芬郁布寫。類迷迭之盈空。潔映澄華。比醍醐之洞色。含靈所以埏埴。法界所以彌綸。善逝法王。抗之以為明足。具壽尊者。養之而為淨命。但簡以行處。或非處而難遵。格以正乘。或他乘而致爽。十七羣之喧俗。尚動王譏。五百生之掉影。仍貽佛誡。矧復嗅蓮馥而為盜。分釧響以成婬。涅槃為求。保專精而尚犯。菩提入願。欲受樂而猶持。輕嫌與重性同科。意防與身遮共品。諦故住故。能行所行。導以隨喜。融以法性。豈止艸繫情殷。木叉義遠。毒龍卷毒。怖鴿忘怖。將被之黎蠢。棲之常樂。使八寒流煦。五熱浮涼。薜茘失其炎河。輪圍發其闇渚。行門允備。種智克圓。其五軸單譯。一如施分。凡息心之士。豈不諏焉。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八十四(淨戒波羅蜜多分)
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作意。是名菩薩非所行處。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雖處居家。而受三歸。深信三寶。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諸菩薩。雖復受用五欲樂具。而於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常不遠離。亦名真實持淨戒者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而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即能摧滅。
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菩薩求一切智智而修行布施。豈不執著一切智智。若起心執著成戒禁取。云何名為持菩薩戒。舍利子言。一切智智。遠離眾相。非方處攝。一切智智。非色蘊。不離色蘊。非受想行識蘊。不離受想行識蘊。乃至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離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智。遠離眾相。無法可得。無所得故。不可執取。是故菩薩修行布施。受持淨戒。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雖求證得一切智智。而不名為戒禁取攝。若迴向聲聞獨覺地。執取淨戒。是諸菩薩失菩薩戒。應知名為犯戒菩薩。滿慈子言。違犯菩薩所受戒。為有因緣可還淨不。舍利子言。迴向聲聞獨覺地[A28]已。未見聖諦。未證實際。或有因緣。易可還淨。若見聖諦。證實際[A29]已。異見深重。難可還淨。
修行淨戒波羅蜜多。不應受持二乘淨戒。由彼淨戒。不能攝受一切智智。不能引發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云何名為菩薩持戒。舍利子言。菩薩隨所護戒。一切迴向無上菩提。與諸有情作大饒益。窮未來際無間無斷。應知是為菩薩持戒。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修行淨戒。令得圓滿。而心迴向聲聞獨覺。是諸菩薩。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雖多受持二乘淨戒。而可名為犯淨戒者。何以故。應知名為行於非處。言非處者。即二乘地。非諸菩薩所行處故。云何名為菩薩行處。舍利子言。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作意。應知是為菩薩行處。乃至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應知是為菩薩行處。若諸菩薩諦故住故。行此行處。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心作分限。我當精勤。經爾所劫。定當證得一切智智。如是期心。有何過失。而不能得一切智智。舍利子言。是諸菩薩厭怖生死。速求菩提。由心速故。便作分限。由作分限。不能成熟殊勝善根。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決定不應心作分限。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時若時。六處生死修菩薩行。爾時爾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漸善成熟。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菩薩成就廣大妙法。普勝獨覺及諸聲聞。
卷五百八十五 卷五百八十六
舍利子告滿慈子言。若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見有少法名為作者。當知雖住菩薩法中。而名棄捨諸菩薩法。是為非理作意。名為犯戒。滿慈子復舍利子言。若不見少法名為作者。是諸菩薩受持淨戒波羅蜜多。無所違犯。何法於此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舍利子言。無法於此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若見少法為益為損。當知執取菩薩淨戒。不能攝受。若不見少法名為作者。是諸菩薩能正攝受。若受持淨戒。迴向趣求一切智智。乃名淨戒。不能迴向一切智智。雖得戒名而非淨戒。或求世間二乘果故。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隨所行施。隨所護戒。隨所修忍。隨所精進。隨所靜慮。一切智用大悲為首。常能發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是名具戒菩薩。若諸菩薩隨所修行甚深妙慧。皆為於法遠離顛倒。得諸善巧。謂蘊善巧。若界善巧。若處善巧。若諦善巧。若緣起善巧。若是處非處善巧。如是菩薩於諸蘊等應修善巧。由善巧故。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永斷滅有情想等。菩薩如是起殊勝心。為利自他。修諸妙慧。一切皆用大悲為首。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是名具戒菩薩。菩薩以此六種波羅蜜多。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諸菩薩由此淨戒。普勝一切聲聞獨覺。
滿慈子言。尊者說何等法名為第八。令我了知義趣。如理受持。舍利子言。若於諸法平等性中。以如實智知平等性。證平等性。由此智故。所作[A30]已息。我於此中不見第八。亦復不見知平等智。此中無我我所故。滿慈子言。尊者前說一切第八所有淨戒。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百分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今復說言於此中不見有第八及智。舍利子言。我先所說。為初學者。不為[A31]已入平等性者。欲使有情知大乘行出過二乘。欲使有情如實覺了佛乘大乘淨戒殊勝。故作是說。當知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菩薩戒。則為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如來戒。彼類欲與如來共爭勝劣。而諸菩薩法不可勝。菩薩是真法王子故。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云何菩薩有漏淨戒。能勝聲聞緣覺無漏淨戒。舍利子言。聲聞獨覺。唯求自利。迴向涅槃。菩薩淨戒。普為度脫無量有情。迴向無上菩提。是故能勝。所以者何。菩薩淨戒。能引無量無邊有情。解脫生死及諸惡趣。由此因緣。菩薩淨戒。於諸異生聲聞獨覺所有淨戒。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白佛言。若有欲勝菩薩戒者。當知彼欲勝如來戒。所以者何。除如來戒。定無能勝菩薩戒者。若修菩薩淨戒圓滿。即名如來應正等覺。
卷五百八十七
又滿慈子。一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一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遲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寧為菩薩遲證菩提。不墮聲聞或獨覺地。若速求無上正等菩提。應知此中容有二事。如火宅中。有眾寶聚。有人求寶入此宅中。其人爾時容有二事。一者若無方便善巧。死於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持寶而出。如是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一者若無方便善巧。便證實際。墮二乘地。如死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持寶出。是故寧為菩薩遲證無上菩提。不為速求墮二乘地。時滿慈子便問舍利子言。速證實際。豈非菩薩方便善巧。舍利子言。速證實際。非為菩薩方便善巧。所以者何。墮二乘地。非為方便善巧等流。乃是無方便善巧等流果。退失所求大菩提故。夫為菩薩求大菩提。饒益有情。不求實際。故證實際。非巧便果。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德。若起如是種種思惟。應知彼非方便善巧。何以故。菩薩不應欲勝菩薩。菩薩不應輕慢菩薩。菩薩不應降伏菩薩。菩薩於餘諸菩薩所。供養恭敬。應如供養恭敬如來。亦應敬餘有情。心無差別。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不怖法空。不證實際。方便善巧成就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為所依止。於一切法應勤修習時無間斷。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卷五百八十八
舍利子白佛言。諸菩薩眾。若暫起心。欣讚聲聞。或獨覺地。應知毀犯淨戒。若暫起心。厭毀聲聞或獨覺地。應知毀犯淨戒。所以者何。心生愛著。不能趣求一切智智。心生輕蔑。即障所求一切智智。皆是行於非處。是故菩薩於二乘地。但應遠離。不應讚毀。
世尊。我謂煩惱於諸菩薩有大恩德。謂能隨順一切智智。若菩薩能觀煩惱能助發一切智智。於菩薩眾有大恩德。應知[A32]已證於一切事方便善巧。
舍利子白佛言。菩薩迴[A33]己善根。施有情類。經幾劫數修行大乘。當得出離。佛言。五百大劫修行大乘。當得出離。如是菩薩。當知[A34]已住不退轉位。
如來應正等覺。皆不棄捨一切有情。其心平等。
如來應正等覺。於諸菩薩最不棄捨。何以故。如來般涅槃後。有諸菩薩精進修行一切法漸次圓滿。與諸世間作法明照。舍利子言。誠如聖教。如來般涅槃後。十方世界有菩薩摩訶薩。紹先如來應正等覺。宣說無量法門。令勤精進。方便善巧。無倒觀察。離諸戲論。方便修行六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究竟證得一切智智(淨戒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序
惟夫擅等覺之靈根。膺廣慈之奧主。馮闇海而利往。籠蒼品以遐征。則忍波羅蜜為無與競。是以玄朋踵萃。神謨繼闡。將夷道梗。為沮心怨。播親親於蠢徒。闢蕩蕩於情路。雖毀甚矛箭。害窮齏粉。必當內蠲我想。外抵人相。目鄰虗之有間。投刃曷傷。念機關之無主。觸舟奚若。我無自我。物復誰物。譬夫大浸稽空。而空無溺懼。積洿歸澤。而澤無垢忿。況[A35]已謝之聲。毀譽一貫。既遷之色。損益同科。大欲饒之以樂。豈復加之以苦。不有來損。則攝受之路無從。不有往慈。則菩提之行無主。翻為善友。更領深恩。聞罪劇絲竹之娛。得捶踰捧戴之悅。太子之二目兼喪。曾靡二心。仙人之七分支解。方酬七覺。其感通也。則百矛集體。百福之相開。萬惱嬰身。萬德之基立。其致用也。則遠契無生。俯遠塵於證淨。遙資大捨。均左塗而右割。比慚愧而為衣。則龍兗不侔其麗。禦煩惱而成鎧。則犀渠有謝其堅。語其大力。則拔山無以喻。談其無畏。則賈勇弗之倫。始即事而為三。卒階行而成五。莫不具依方便。斯著圓音。詞旨殷勤。理義詳覈。一軸單譯。比於勤分。規弼之美。不其要歟。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羅蜜多分)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諸菩薩眾所修安忍。與聲聞眾所修安忍。有何差別。滿慈子言。聲聞所修安忍。名為少分行相所緣。非極圓滿。菩薩所修安忍。名為具分行相所緣。最極圓滿。是故聲聞安忍。唯為棄捨自身煩惱。非為有情。非如菩薩安忍無量。不離安忍波羅蜜多。
舍利子復問滿慈子言。菩薩修安忍時。有二人來。至菩薩所。一善心故。以旃檀塗。一惡心故。以火燒身。菩薩於彼。應起何心。滿慈子言。是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於第一人。不應起愛。於第二人。不應起恚。應於彼二。起平等心。俱欲畢竟利益安樂。如是菩薩能行安忍波羅蜜多。能住安忍波羅蜜多。如是有情。來至我所。欲與鬬諍。當為宣說。所有諸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畢竟空中無所諍競。令彼聞[A36]已。鬬諍心息。由斯感得大士夫相所莊嚴身。見者歡喜。互相饒益。乃至證得清淨涅槃。離諸戲論。畢竟安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菩薩聲聞二種安忍。應知何者廣大微妙清淨殊勝。滿慈子言。聲聞乘人。所有安忍。唯觀色蘊乃至識蘊。無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之所引發。菩薩乘人。所有安忍。亦觀色蘊乃至識蘊。都無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增無減。本來寂靜之所引發。是故菩薩安忍殊勝。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修其身。令如大地。大水。大火。大風。虗空。無所分別。雖以可愛色香味觸擲置其中。而都不生高欣喜愛。雖以非愛色香味觸擲置其中。而都不生下蹙憂恚。安忍淨信。常現在前。猶如大地。乃至虗空。平等而轉。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虗空無為。諸菩薩眾。豈無為攝。滿慈子言。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觀察身心與虗空等。攝受安忍波羅蜜多。假使恒時地獄猛火刀杖。及餘苦具。逼迫其身。亦能忍受。其心平等。無動無變。即是安忍波羅蜜多。如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重苦觸時。便作是念。我從無始生死以來。雖受身心猛利眾苦。而由此苦。尚不能得若預流果。若一來果。若不還果。若阿羅漢果。若獨覺菩提果。況由此苦。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今我身心所受眾苦。既為利益諸有情故。定證無上正等菩提。應歡喜受。如是菩薩觀此義故。雖受眾苦。而能發生增上猛利。歡喜忍受。
菩薩恒不捨離一切智心。於諸有情欲饒益故。假使身受百千鉾䂎。而無一念報害之心於彼常生淨信安忍。所以者何。菩薩寧以自身具受生死無邊大苦。而不愛著聲聞獨覺自利。退失自所行處。行他行處。起聲聞作意。或獨覺作意。是菩薩行他行處。修行六種波羅蜜多。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菩薩行自行處。
若菩薩於此六種波羅蜜多。隨一現行。不能憶念一切智智。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是為虗費時日。損時日果。若能憶念迴向一切智智。名為有時日果(安忍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序
觀夫至運無動。妙警伊寂。梵輪冥退轉之規。慈航虗下濟之影。斯進德所以為貴。勤音所由而作也。其有揭情區而遠荷。指覺地以高驤。比擐甲之精堅。同策駟之遄夙。則必任善以為。軛引之無窮之路。委身而作。隸驅之罔極之期。微五欲之宴安。乃三塗之酖毒。從四修之勞悴。實萬德之光敷。惟夫淺溜穿石。小滴盈器。鑽燧之勤。斷幹之漸。皆積微不[A37]已。故在著可觀。蚓弱質而飲泉。蟹壯容而寄穴。驊鑣怠[A38]已。駑駕先之。矧乎摩訶衍心。波羅蜜行。其於勉刻。豈忘動靜。故能千界如燬。詢一句以投之。萬流方割。拯一命而派之。假使駐補處以三祇。終競勇於初發。雖復澹即空於萬行。乃均熾於昔耽。不端倪其所欲行。不翹佇其所當證。撫塵劫之修如瞬。仍如渴日。視沙界之赴若鄰。猶殷夙夜。故精進之於諸度也。若銜捶之在群馭焉。正勤之於道品也。若鹽梅之資列鼎焉。正法源底由之而至。聖人能事於茲而畢。然後聞舍利之談。覺支則輟賞無地。憶底沙之流。讚頌則勃興斯在。三練之業允該。六意之修奚極。緬惟景躅。豈遑寧處。載詠玄章。益荷昭趣。文乃單卷。事非重譯。庶將[卯/貝]寸陰以尺璧。甘夕死於朝聞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九十(精進波羅蜜多分)
滿慈子白佛言。云何方便安住精進波羅蜜多。世尊告滿慈子言。欲證無上正等菩提。初發心時。應作是念。我諸所有若身若心。先應為他作饒益事。當令一切所願滿足。依止精進波羅蜜多。誓為有情作所應作。不隨[A39]己心而有所作。將護他心。隨他意轉。為作種種利益安樂。如[A40]己事業。常無厭倦。是為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常勤修學一切法。心無退轉。
菩薩觀經一年所作事業。生長久想。當知名為懈怠菩薩。觀經一年所作事業。謂如一日。當知名為精進菩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修菩提行。不應思惟劫數多少。若思惟劫數而作分限。精勤勇猛修菩提行。求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名為懈怠菩薩。作是思惟。設經無量無邊大劫。精進勇猛修菩提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定不應心生退屈。勤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為精進菩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令速圓滿。遠離生死。疾能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滿慈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如是精進。我謂非難。所以者何。佛說諸法。皆如幻事。樂受苦受。及助受法。既如幻事。菩薩[A41]已能通達諸法實性。精進何難。世尊告滿慈子言。當知菩薩雖知諸法皆如幻事。而能發起身心。安住精進波羅蜜多。求大菩提。常無萎歇。由此菩薩精進最極為難。時滿慈子便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精進。當知菩薩能為難事。雖知諸法都無所有。而求無上正等菩提。為有情類說能永斷無智正法。然諸無智實無所有。亦無實法。能令無智取之為我及我所。亦無有情。能作是念。此是真實我及我所。如是無智。緣合故生。而實無生。緣離故滅。而實無滅。若菩薩雖如是知而心無退。當知名為精進菩薩。若作是念。諸法皆空。我今何為發起精進。當知名為懈怠菩薩。若菩薩作如是念。以一切法畢竟空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覺諸法空。為有情說。令脫五趣生死眾苦。當知名為精進菩薩。若作是念。生死無際。我豈能令皆得滅度。當知名為懈怠菩薩。佛告滿慈子言。我觀世間天人等眾。無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諸菩薩。唯除如來應正等覺。滿慈子言。若無菩薩。則無諸佛出現世間。若無諸佛出現世間。則無菩薩及聲聞眾。要有菩薩修菩薩行。乃有諸佛出現世間。以有諸佛出現世間。便有菩薩及聲聞眾。譬如大樹。由有根莖。便有枝葉。由有枝葉。便有華果。由有華果。復生大樹。佛讚滿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精進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序
夫心之用也。其大矣哉。動之則舛競聿興。靜之則眾變幾息。大之則充乎法界。細之則入於鄰虗。故海嶽寰區。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迴。心之迷也。菩提昭曠。心之悟也。三界唯此。實曰難調。一處制之。斯無不辦。所以仍給孤之勝集。開等持之妙門。明夫定品克遷。心源允晏。沉掉雙斥。止觀兩澄。朋棲欲界之表。孤騫有頂之外。境焰滅而逾明。因枝翦而更肅。湛乎累盡。動與德會。故統之則一如。權之則二相。敞之則三脫。依之則四神。行之則五印。檢之則六念。聚之則七善。流之則八解。階之則九次。肆之則十遍。其餘四念四等之儔。五根五力之類。莫不互諸禪地。蒨萰乎根本。儲之定㶑。磊砢乎邊際。譬泥之在均。金之在鍛。唯所用耳。豈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揮忽。日月上掩。川嶽下搖。身遍十方。聲覃六趣。水火交質。金土易形。殫變化之塗。出思議之表。具微妙定。不受快[A42]己之勝生。關惡趣門。而甘利他之獄苦。至有入禪分用。三昧異名。日旋星光。月愛華德。遊戲奮迅。清淨照明。或百或千。難階難極。咸資說力。具啟嗣編。凡勒成兩卷。亦未經再譯。罣入禪秘。其誰捨諸。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九十一(靜慮波羅蜜多分)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先入初靜慮。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以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此復應入。此為功德所依。乃至入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A43]已。復應思惟。此四靜慮。於菩薩眾有大恩德。與諸菩薩眾為所依止。謂諸菩薩將得無上正等覺時。皆漸次入此四靜慮。依四靜慮。引發五神通。降伏魔軍。成無上覺。此菩薩依如是靜慮波羅蜜多。隨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一切菩薩。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引發金剛喻定。永盡諸漏。證如來智。如是菩薩。雖能現入此四靜慮。而不味著四靜慮樂。及此等流勝生妙處。
又舍利子。菩薩安住四種靜慮。引諸功德。起空無邊處想。引空無邊處定。依空無邊處定起識無邊處想。引識無邊處定。依識無邊處定起無所有處想。引無所有處定。依無所有處定起非有想非無想處想。引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是菩薩。雖能現入四無色定。而不味著四無色定。及此所得勝妙生處。爾時舍利子白佛言。菩薩觀何義故。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入。佛言。菩薩怖墮聲聞及獨覺地故。不現入滅受想定。勿著此定寂滅安樂。便欣證入阿羅漢果。或獨覺果。入般涅槃。舍利子便白佛言。菩薩雖現入如是諸定。而於諸定不生味著。又雖現入如是諸定。能起勝用。而不離染。佛言。如是如是。菩薩雖復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歷觀其中所起種種微妙寂靜殊勝功德。而不味著。還入欲界。方便善巧依欲界身。精勤修學六種波羅蜜多。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勸有情修諸善法。如是等事。甚為希有。
如來應正等覺。許諸菩薩捨勝定地寂靜安樂。還受下劣欲界之身。不許生長壽天。失本所願。
舍利子。菩薩捨勝地身。還生欲界。起勝作意。雖觀色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緣如來許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不許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言。若生欲界。速能圓滿一切智智。生色無色。無斯用故。
佛告滿慈子言。菩薩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無色。亦不思惟。我由靜慮及無色定。超色無色。但欲引發自在神通。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亦欲調伏粗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諸功德。是諸菩薩受欲界身。於諸勝定亦無退失。不超三界。亦不染著。饒益有情。親近諸佛。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滿慈子白佛言。如來應正等覺。一切智智超過三界。觀何義故。不許菩薩眾於三界法究竟出離。佛告滿慈子言。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如來若許超過三界。彼便退失菩薩誓願。安住聲聞或獨覺地。觀如是義。不許菩薩眾於三界法究竟出離。勿捨本所誓願。若菩薩坐菩提座。眾行圓滿。方乃究竟捨三界法。由斯證得一切智智。又滿慈子。菩薩隨所生起六種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隨所觀察內空外空。乃至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發無染著心。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薩於三界法。漸捨漸遠。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卷五百九十二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般若波羅蜜多。於諸靜慮。及靜慮支。不生味著。亦不退轉。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超過欲界諸雜染法。還復棄捨受欲界身。精進修行六種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攝受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修學成就大慈大悲。於諸有情。欲作饒益。安住靜慮波羅蜜多。遇諸違緣。心無雜穢。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於諸聲聞及獨覺地。不生取著。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於諸有情。起大悲念。誓不棄捨。欲令解脫生死苦故。作是念言。我當決定以大法施。攝受有情。常為有情宣說永斷一切煩惱真淨法要。如是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諸法無我。亦無我所。眾苦生時。唯有苦生。無能生者。眾苦滅時。唯有苦滅。無能滅者。
世尊告滿慈子言。若菩薩心無散亂。相續安住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應知名為靜慮波羅蜜多。若住聲聞地或獨覺地相應作意。應知名為心常散亂。何以故。修學二乘相應作意。障礙無上正等菩提。令菩提心恒散亂故。
菩薩諸有所作。無不定心。如吠瑠璃隨所在處。於自寶色。終不棄捨。
滿慈子白佛言。齊何應知菩薩心定。佛言。菩薩見彼有情。便作是念。我當精勤修菩薩行。證得無上正等覺時。決定當令有情入無餘依涅槃界。或證菩提。乃至方便勸導。修行一切法。安住此[A44]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齊此應知菩薩心定。若於一切處心得定[A45]已。應知名為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何以故。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勝作意故。二乘靜慮。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故於菩薩靜慮為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聲聞住此靜慮。證得法性。成聲聞果。即諸菩薩住此靜慮。證得法性。離諸執著。得成如來應正等覺。云何可說聲聞靜慮。決定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佛告滿慈子言。諸聲聞人。雖能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證得法性。成聲聞果。而無如來力無畏等殊勝功德。及諸相好。不名如來。由斯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由無佛德。說名聲聞。滿慈子便白佛言。何等名為菩薩勝定。如是勝定。復有何名。世尊告言。菩薩勝定。名不思議。威力難思。速能證得一切智智故。如是勝定。亦名利樂一切有情。若現在前。引發無邊方便善巧。教誡教授無量有情。證真法性。斷諸煩惱。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滿慈子白佛言。我謂聲聞所得諸定。勝菩薩定。所以者何。聲聞具得九次第定。菩薩於中唯得前八。不得滅受想定。世尊告言。菩薩亦得滅受想定。謂於此定[A46]已得自在。但不現入。所以者何。如來不許現入此定。勿由現入退墮聲聞或獨覺地。所以者何。菩薩若入滅受想定。便非時處。若菩薩坐菩提座。永害一切虗妄相想。證甘露界。爾時方入滅受想定。時滿慈子白佛言。菩薩甚為希有。能作難作。謂雖有力引滿盡智。而為有情不證漏盡。以於有情所。長夜思惟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恒現在前。爾時舍利子白佛言。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云何方便還從定起。世尊告舍利子言。菩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於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復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為護彼心。令不現起。還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生色無色。無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鈍故。由斯菩薩先習上定。令善純熟。後起下心。還生欲界。修集無量菩提資糧至圓滿[A47]已。超過三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靜慮波羅蜜多分竟)。
般若綱要卷九
校注
[0159001] 寶疑室 [0162001] 今疑令 [0163001] 識下疑脫名色二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4 冊 No. 449 大般若經綱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