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般若經綱要

般若綱要卷八

卷三百九十六之七葉(勝義瑜伽品)至三百九十七之十五葉

善現言一切法皆用無性為自性何故有時佛說有清淨法耶佛告善現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世尊何等一切法平等性善現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淨法此依世俗說為清淨不依勝義所以者何勝義諦中無分別無戲論一切音聲名字路絕善現言若一切法如夢所見如像如響如陽焰如光影如幻事如變化身如尋香城雖現似有而無實事云何依止如是非真實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我當圓滿一切法我當發起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我當發起一妙音聲遍滿十方無邊世界隨諸有情心心所法意樂差別為說種種微妙法門令勤修學證得殊勝利益安樂佛告善現汝所說法豈不亦如夢之所見如像如響乃至如尋香城耶善現答言如是世尊若一切法如夢所見廣說乃至如尋香城皆無實事云何菩薩摩訶薩發誠諦言我當圓滿一切功德利益安樂無量有情世尊非夢所見廣說乃至尋香城中所現物類能行一切法況能圓滿餘一切法亦應如是俱非實故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非實有法尚不能行一切法況能圓滿非實有法復次善現一切法非實有故不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如是諸法一切皆是思惟造作諸有思惟所造作法皆不能得一切智智復次善現如是諸法於菩提道雖能引發而於其果無資助能由此諸法無生無起無實相故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雖起種種身語意善修行一切法而知一切如夢所見乃至如尋香城皆非實有復次善現如是諸法雖非實有若不圓滿決定不能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白佛言佛證無上正等覺時所得佛法為依世俗為依勝義說得名耶佛告善現依世俗故說名為得不依勝義若依勝義能得所得俱不可得若謂此人得如是法便有所得有所得者便執有二不能得果亦無現觀善現言執無二者為能得果有現觀耶佛言執無二者亦復如是若無二無不二即名得果亦名現觀所以者何若執由此便能得果亦有現觀及執由彼不能得果亦無現觀俱是戲論若離戲論乃可名為法平等性善現言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此中何謂法平等性佛言若於是處都無有性亦無無性亦不可說為平等性如是乃名法平等性當知法平等性既不可說亦不可知除平等性無法可得離一切法無平等性善現法平等性異生聖者俱不能行非彼境故善現言法平等性豈亦非佛所行境耶佛言法平等性非諸賢聖所行之境謂隨信行若隨法行若第八若預流乃至若諸佛應正等覺皆不能以法平等性為所行境善現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皆得自在云何可言法平等性亦非諸佛所行境耶佛言若平等性與佛有異可言是佛所行之境然平等性與佛無異云何可說佛行彼境善現當知若諸異生法平等性若隨信行法平等性若隨法行法平等性若諸第八乃至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法平等性皆同一相所謂無相是一平等無二無別於此一法平等性中諸平等性既不可得於中異生及諸聖者差別之相亦不可得(九十六卷竟)善現言若一切法平等性中異生聖者法及有情俱無差別云何三寶出現世間佛言如來於法方便善巧能於無相建立種種法等差別復次善現若諸如來不為有情施設諸法差別之相諸有情類為能自知不善現答言諸有情類不能自知佛言是故如來應正等覺於無相法方便善巧雖為有情施設種種差別之相而於諸法平等法性都無所動善現言如是一切愚夫異生亦於諸法平等法相無所動不如是隨信行若隨法行若第八預流乃至若菩薩摩訶薩亦於諸法平等法性無所動不佛言一切法及諸有情皆不出過平等法性皆於諸法平等法性都無所動善現白佛言若一切法平等法性即是異生平等法性亦是隨信行隨法行第八預流乃至如來應正等覺平等法性令一切法及諸有情相應異故性亦應異是則法性亦應各異云何於諸異相法等可得安立法性一相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分別法及諸有情有種種性佛告善現一切法性是空性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一切法性皆是空性佛告善現於空性中法等異相為可得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於空性中一切異相皆不可得佛告善現由此當知平等法性非一切法不離一切法善現白佛言平等法性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告善現平等法性非是有為非是無為然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亦不可得善現若有為界若無為界如是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世俗說不依勝義何以故非勝義中可有身行語行意行非離身行語行意行勝義可得當知即有為無為平等法性說名勝義是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動勝義而行菩薩摩訶薩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勝義瑜伽品竟)

卷三百九十七之十六葉(無動法性品)

善現若諸法等平等法性皆本性空此本性空於有無非能所作云何不動勝義而作菩薩所應作事佛告善現若諸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則諸如來不現神通作希有事謂於諸法本性空中雖無所動而令有情遠離種種妄想顛倒安住諸法空解脫生死苦謂令有情遠離一切想亦令遠離一切法想安住無為界解脫生死苦無為界者即諸法空依世俗說名無為界善現言由何空故說諸法空佛告善現由想空故說諸法空復次善現若變化身復作化事此有實事而不空耶善現答言諸所變化都無實事一切皆空佛告善現變化與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此二俱以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何以故非空性中有空有化二事可得以一切法畢竟空故復次善現無一切法非化諸是化者無不皆空善現言世間諸蘊諸處諸界緣起緣生緣起支等可皆是化諸出世間波羅蜜多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若由彼法所得諸果若依彼法施設種種補特伽羅豈亦是化佛告善現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非是化然於其中有是聲聞所化有是獨覺所化有是菩薩所化有是如來所化有是煩惱所化有是善法所化由此因緣說一切法皆如變化等無差別善現復白佛言所有斷果謂預流果或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或獨覺地或如來地永斷煩惱習氣相續豈亦是化佛告善現如是諸法若與生滅二相合者亦皆是化世尊何法非化善現若法不與生滅相合者是法非化世尊何法不與生滅相合善現不虗誑法即是涅槃此法不與生滅相合是故非化善現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平等法性一切皆空無能動者無二可得無有少法非自性空云何涅槃可言非化佛告善現如汝所說無有少法非自性空此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餘作有佛無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是故我說涅槃非化非實有法名為涅槃可說無生無滅非化(無動法性品竟)

卷三百九十八(常啼菩薩品) 卷三百九十九之十四葉

常啼菩薩常樂居阿練若處歘然聞有空中聲曰咄善男子汝可東行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內外法心莫散亂勿破威儀勿壞身相勿動於一切法何以故若於諸法有所動者則於佛法不能安住於生死諸趣輪迴不能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空中聲復語常啼菩薩言善男子汝當於空無相無願甚深之法應生信解汝應以離一切相心求深般若波羅蜜多

常啼菩薩思惟何時當見法湧菩薩得聞般若波羅蜜多永斷種種虗妄分別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善現當知常啼菩薩即住此處作是念時於一切法中起無障智見由斯智見即能現入無量殊勝三摩地門安住如是三摩地中現見十方諸佛如來咸共讚慰教誡教授此諸三摩地所稟自性無入無出亦不見法能入出者以於諸法無所執故即名般若波羅蜜多時十方佛方便讚慰教誡教授[A1]忽然不現常啼菩薩心懷惆悵作是思惟我向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誰能為我斷如是疑我當疾詣法湧菩薩所當以何物而為供養我若空往自喜不生何以表知至誠求法我於今者應自賣身以求價值持用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何以故我於長夜諸界趣生虗喪壞滅無邊身命無始生死受無量苦故我今者定應賣身時天帝釋見[A2]已念言此善男子我當試之為實慕法為惑世間即自化作婆羅門語常啼曰我欲祠天但須人血人髓人心常啼即申右手執取利刀刺臂出血破骨出髓欲剖心出有長者女作是念言何因緣故困苦其身常啼報曰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長者女言當獲何等功德勝利常啼答言法湧菩薩於甚深法[A3]已得自在當為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菩薩所學菩薩所乘菩薩所行菩薩所作我得聞[A4]如說修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長者女恭敬合掌白常啼言大士家貧尚為如是微妙功德不惜身命況我家富為是功德而不棄捨唯願大士勿復自害我身亦願隨大士往共植善根為得所說諸佛法故時天帝釋即復本形曲躬而立讚言大士善哉善哉為法至誠堅固乃爾我實不用人血心髓但來相試今何所願我當相與常啼報言我本所願唯有無上正等菩提天主頗能與斯願不時天帝釋赧然有愧此非我力唯有諸佛大聖法王於法自在能與斯願常啼報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我所願頗能惠不時天帝釋倍復生慙我於此願亦不能與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復如故常啼報言如是所願自能滿足無勞天主時長者女入舍白父母言願多與我家中所有種種供具亦聽我身五百侍女持諸供具往妙香城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定獲無邊微妙佛法父母報言汝應嚴辦供具侍從速當共往常啼菩薩尋聲復問天帝釋言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今在何處我欲供養唯願示之天帝釋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此臺中七寶座上四寶函內真金為葉吠瑠璃寶以為其字法湧菩薩以七寶印自封印之爾時常啼菩薩及長者女并其父母侍女聞是語[A5]即取所持種種供養之具分作二分先持一分詣寶臺所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復持一分俱共往詣法湧菩薩所供養[A6]頂禮雙足合掌恭敬右繞三匝却住一面請問大師我先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唯願為我說彼諸佛所從至處令我了知[A7]生生常見諸佛(常啼菩薩品竟)

卷三百九十九之十四葉(法湧菩薩品) 卷四百

爾時法湧菩薩摩訶薩告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所有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以故諸法實性皆不動故善男子諸法無來無去不可施設諸法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非即諸法非離諸法善男子諸法真如如來真如一而非二善男子諸法真如非合非散唯有一相所謂無相善男子諸法真如非一非二非三非四廣說乃至非百千等何以故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譬如陽焰乃至如夢為所何來去何所至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善男子若於如是諸佛所說甚深法義不如實知執如來身是名是色有來有去當知彼人迷法性故遠離般若波羅蜜多亦復遠離一切佛法善男子諸有為法緣合故生緣離故滅於中都無生者滅者是故諸法無來無去諸如來身依本修淨行圓滿為因緣故及依有情先修見佛業成熟故有如來身出現於世佛身滅時亦無所去但由因緣和合力盡即便滅沒是故諸佛無來無去善男子汝於如來應正等覺無來去相應如是知隨此道理於一切法無來去相亦如是知善男子若於如來應正等覺及一切法能如實知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染無淨定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必得無上正等菩提法湧菩薩為常啼菩薩說諸如來無來無去相時令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諸山大海及諸天宮六種變動諸魔宮殿皆失威光魔及魔軍皆悉驚怖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草木叢林生非時華悉皆傾向空中亦雨種種香華時天帝釋及諸天眾言得聞如是勝義之教一切世間住身見者聞是法[A8]能捨執著皆悉住於難伏之地常啼菩薩踴躍歡喜作是念言我今[A9]已為獲大善利謂因我問令諸有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說諸如來應正等覺無來去相令爾所眾獲大饒益我由如是殊勝善根足能成辦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無復疑慮我於來世定成如來應正等覺利益安樂無量有情頂禮雙足合掌恭敬白言大師我從今日願以身命奉屬大師以充給使作是語[A10]合掌而住時長者女及諸眷屬合掌恭敬白常啼言我等從今亦以身命奉屬供侍是時法湧菩薩說法既久日將欲沒下師子座還入宮中爾時常啼菩薩便作是念我為法故而來至此未聞正法不應坐臥我應唯住行立威儀以待大師法湧菩薩既入宮[A11]時經七年一心不亂遊戲菩薩無量無數三摩地門安住菩薩無量無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常啼菩薩於七歲中不坐不臥唯行唯立長者女亦七歲中唯行唯立不捨所願進止相隨常啼菩薩作是念言我今當為法湧菩薩敷設嚴飾師子之座掃灑其地散妙香華既敷座[A12]求水灑地惡魔隱蔽城內外水皆令不現乃至遍體皆刺出血為說法師周灑其地曾不發起一念異心時天帝釋作是念[A13]變常啼等所出身血一切皆成栴檀香水有天上不可思議最勝甚奇栴檀香氣時法湧菩薩摩訶薩過七日[A14]從所遊戲三摩地門安庠而起為說般若波羅蜜多告常啼言善男子一切法平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平等一切法遠離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遠離一切法不動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動一切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念一切法無畏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畏一切法無懼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懼一切法一味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一味一切法無際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際一切法無生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生一切法無滅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滅太虗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大海水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妙高山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妙高山嚴好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嚴好如太虗空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分別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多差別句義即於座前得六十二億三摩地門從是以後多聞智慧不可思議猶如大海隨所生處恒見諸佛常生諸佛淨妙國土乃至夢中亦常見佛為說般若波羅蜜多親近供養曾無暫捨離無暇法具足有暇(法湧菩薩品竟)

卷四百之十七葉(結勸品)

善現當知由是理趣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威德殊勝令諸菩薩速能引得一切智智是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學六種波羅蜜多令速圓滿欲具通達諸佛境界欲得諸佛自在神通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欲能畢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應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應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恭敬聽聞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說修行如理思惟甚深義趣書寫流布為他解說應以種種上妙華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旛葢妓樂燈明及餘種種珍奇雜物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所以者何由此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如來應正等覺真生養母是諸菩薩摩訶薩眾真軌範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咸共尊崇恭敬讚歎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供養精勤修學是為如來真實教誡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於如來有愛敬不阿難陀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於佛所實有愛敬如來自知佛告慶喜如是如是汝於我所實有愛敬汝從昔來嘗以慈善身語意業恭敬供養隨侍於我未曾違失慶喜汝應如我現在以實愛敬供養我身我涅槃後汝亦當用如是愛敬供養尊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第二第三佛以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慶喜令深愛敬供養尊重過如來身復告慶喜我以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對今大眾付囑於汝汝應受持我涅槃後乃至一字勿令忘失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隨爾所時流布於世當知即有諸佛世尊現住世間為眾說法慶喜當知若有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恭敬聽聞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說修行如理思惟甚深義趣書寫流布為他解說復以種種上妙華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旛葢妓樂燈明及餘種種珍奇雜物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當知是人常見諸佛恒聞正法修諸梵行時薄伽梵說是經[A15]無量菩薩摩訶薩眾慈氏菩薩而為上首大迦葉波及舍利子阿難陀諸大聲聞及餘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按經文初分四百卷後第二分七十八卷第三分四十七卷第四分二十八卷第五分十卷總計一百六十三卷與初分四百卷經義相同品目互異或一品分為兩或二品合為一品既分合各殊義則繁簡互出隨文悉載不免複陳茲照卷次詳列品目而以初分品目繫註其下庶異同皎爾義可相參品題秩然全經宛在至於經中意義有初分含攝而後分發揮圓滿更圓滿者有緒本初分而引伸曲暢融通更融通者亦間有初分未載者另集義同文異一卷備全經之後仍詳註所自令與初分經文義趣交參掀揭各見別開生面倍饒融通探索多奇廼無遺憾其自五百六十五卷第六分後以至第七會及第十六會凡三十五卷經文仍依初分例提綱要晰條理錄之葢列品題者倣昔人以經題一句為全經慎遺漏也辨異同者俾學人以妙義各見為融通珍義趣也大抵區區之意務簡約以便流通則惟恐文繁捧全經而毋凌節又惟恐或略庶幾體備全經義探簡要行笈毋繁流通克廣是余志爾敬為引端以當前導統俟高賢慈悲鑒別

庚戌仲冬望前一日七空居士葛䵻合十載述

○大般若經第二會序

觀夫委契中道攄妙軌於無垠流賞一歸漾玄津於有截何嘗不首情而汲悟即事以排疑疑繁而誨自廣悟初而訪逾篤所以重指鷲阿再扣龍眾慧命相聚則善現居宗法恐為羣則妙祥端首既而搖區示警闢㝢開嚴舌掩大千身分巨億光汎慈影而六趣霑和聲颺法言而十方動訊既駭殊觀方希秘獎或謂迹高類誕情昏佇析故嘗言曰殉蠡管之察是病高深執蟪菌之辰終欺歲祀夫以淺定微術猶擅五通小善片言實應千里況埏孕羣品彈厭眾靈萬期一會窮冥極遠是使微塵剎土不動而遊恒沙諸佛不謀而證非般若至𧷤其孰能致此是用十空瑩曬七如朗聽雖惱趣森橫寂岸層迥莫不同幻蘂之開落不滅不生比夢象之妍無染無淨猋谷投響則譽毀共銷月池寖色則物我俱謝文優理詣感通悟永凡有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即舊大品光讚放光然大品之於光讚詞倍豐而加美即明此分之於大品文益具而彌正攢輝校寶豈不盛歟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四百一 緣起品(初分緣起品)

卷四百二 歡喜品(初分學觀品)

卷四百二之十七葉 觀照品(初分學觀品) 卷四百三(初分相應品) 卷四百四(初分轉生品) 卷四百五之十二葉(觀照品竟)

卷四百五之十三葉 無等等品(初分讚勝德品)

卷四百五之十七葉 舌根相品(初分現舌相品)

卷四百六 善現品(初分教誡教授品) 卷四百七 卷四百八之十葉(善現品竟)

卷四百八之十一葉 入離生品(初分勸學品)

卷四百八之十八葉 勝軍品(初分無住品)

卷四百九 行相品(初分行相品) 卷四百十之五葉(行相品竟)

卷四百十之六葉 幻喻品(初分譬喻品)

卷四百十一 譬喻品(初分菩薩品 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十一之十五葉 斷諸見品(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十一之十八葉 到彼岸品(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十二之十七葉(到彼岸品竟)

卷四百十二之十八葉 乘大乘品(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十三 無縛解品(初分大乘鎧品)

卷四百十三之十六葉 三摩地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十四之十三葉(三摩地品竟)

卷四百十四之十四葉 念住等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十五之十葉(念住等品竟)

卷四百十五之十一葉 修治地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十六之十四葉(修治地品竟)

卷四百十六之十五葉 出住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十七之十二葉(出住品竟)

卷四百十七之十三葉 超勝品(初分讚大乘品) 卷四百十八之四葉(超勝品竟)

卷四百十八之五葉 無所有品(初分讚大乘品) 卷四百十九 卷四百二十之十葉(無所有品竟)

卷四百二十之十一葉 隨順品(初分隨順品)

卷四百二十之十四葉 無邊際品(初分無所得品) 卷四百二十一 卷四百二十二 卷四百二十三(初分觀行品)(無邊際品竟)

卷四百二十三之十二葉 遠離品 卷四百二十四(初分無生品 初分淨道品)(遠離品竟)

卷四百二十五 帝釋品(初分天帝品 初分諸天子品) 卷四百二十六之二葉(帝釋品竟)

卷四百二十六之三葉 信受品(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受教品)

卷四百二十六之八葉 散華品(初分散華品 初分學般若品初分求般若品) 卷四百二十七(初分歎眾德品)(散華品竟)

卷四百二十七之五葉 授記品(初分攝受品)

卷四百二十七之十二葉 攝授品(初分攝受品) 卷四百二十八之三葉(攝受品竟)

卷四百二十八之四葉 窣堵波品(初分攝受品 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四百二十九 福生品 功德品 外道品 天來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之五葉 設利羅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一 經文品(初分較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二之十葉(經文品竟)

卷四百三十二之十一葉 隨喜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四百三十四 大師品(初分讚般若品)

卷四百三十四之十八葉 地獄品(初分謗般若品 初分難信難解品) 卷四百三十五

卷四百三十六 清淨品(初分著不著相品)

卷四百三十六之十六葉 無標幟品(初分說般若相品) 卷四百三十七

卷四百三十七之十五葉 不可得品

卷四百三十八 東北方品(初分難聞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九 卷四百四十(東北方品竟)

卷四百四十之四葉 魔事品(初分魔事品)

卷四百四十之十四葉 不和合品(初分魔事品) 卷四百四十一

卷四百四十一之十四葉 佛母品(初分佛母品) 卷四百四十二之十四葉(佛母品竟)

卷四百四十二之十五葉 示相品(初分佛母品 初分不思議等品) 卷四百四十三(示相品竟)

卷四百四十四 成辦品(初分辦事品 初分眾喻品)

卷四百四十四之十四葉 船等喻品(初分眾喻品) 卷四百四十五

卷四百四十五之六葉 初業品(初分真善友品)

卷四百四十六之六葉 調伏品(初分趣智品)

卷四百四十六之十六葉 真如品(初分真如品) 卷四百四十七 卷四百四十八

卷四百四十八之八葉 不退轉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四百四十九 轉不轉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四百四十九之十八葉 甚深義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四百五十(甚深義品竟)

卷四百五十一 夢行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四百五十一之四葉 願行品(初分願行品)

卷四百五十一之十七葉 殑伽天品

卷四百五十二 習近品(初分善學品)

卷四百五十二之十五葉 增上慢品(初分善學品) 卷四百五十三 卷四百五十四(初分斷分別品)(增上慢品竟)

卷四百五十四之十四葉 同學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四百五十五

卷四百五十五之十一葉 同性品(初分巧便學) 卷四百五十六

卷四百五十六之五葉 無分別品(初分願喻品)

卷四百五十六之十七葉 堅非堅品(初分堅等讚品) 卷四百五十七

卷四百五十七之十六葉 實語品(初分囑累品) 卷四百五十八

卷四百五十八之十四葉 無盡品(初分無盡品)

卷四百五十九 相攝品(初分相引攝品)

卷四百六十 巧便品(初分多問不二品)卷四百六十一(至)四百六十三之四葉(巧便品竟)

卷四百六十三之五葉 樹喻品(初分實說品)

卷四百六十四 菩薩行品(初分巧便行品)

卷四百六十四之六葉 親近品(初分巧便行品)

卷四百六十四之十三葉 徧學品(初分徧學道品) 卷四百六十五(徧學品竟)

卷四百六十五之十八葉 漸次品(初分三漸次品) 卷四百六十六

卷四百六十六之十五葉 無相品(初分無相無得品) 卷四百六十七

卷四百六十七之十四葉 無雜品(初分無雜法義品) 卷四百六十八

卷四百六十八之十四葉 眾德相品(初分諸功德相品) 卷四百六十九(至)四百七十一之七葉(眾德相品竟)

卷四百七十一之八葉 善達品(初分諸法平等品) 卷四百七十二 卷四百七十三

卷四百七十三之五葉 實際品(初分不可動品) 卷四百七十四之十五葉(實際品竟)

卷四百七十四之十五葉 無闕品(初分成熟有情品) 卷四百七十五

卷四百七十六 道[A16]土品(初分嚴淨佛土品)

卷四百七十七 正定品(初分淨土方便品)

卷四百七十七之十四葉 佛法品(初分無性自性品)

卷四百七十八 無事品(初分無性自性品)

卷四百七十八之八葉 實說品(初分勝義瑜伽品)

卷四百七十八之二十葉 空性品(初分無動法性品)(第二分竟)

○大般若經第三會序

夫正理晦於率情而情由理鏡妙觀暌於循迹而迹以觀冥然情迹兩崇假名相而躭習則理觀雙拔資漸漬於多聞王城所以亟遷聖席於茲復坦是用入遊戲定擒前會之神蹤出微妙音集向時之遙證光敷法潤澡沃心源將欲利無利於情區度不度於生品運六通於即寂流四辯於忘言固當住不思議得無分別至如夢中重夢尚縈馳徇之勞即明覺後復覺乃有發蒙之慶何物物之殊炫而如如之罕覯哉彼如復如者非異所異也在纏出纏而性淨有佛無佛而體常會之則歸來號如來矣乖之則流異稱異生焉前際空而累盡後際空而德滿爾其闢甘露門坐金剛座假名法外無色而莊嚴勝義諦中無心而啟悟故能斷以空滯空之惡取開無說假說之善權熈妙色之殊對霈圓音之各解莫非自般若以為源依般若以成學譬山王之高妙谷王之宗長義必重深辭亦豐祕凡五十九卷三十一品於舊無涉號單譯焉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四百七十九 緣起品(初分緣起品)

卷四百七十九之十葉 舍利子品(初分相應品 初分轉生品) 卷四百八十(至)四百八十二之十二葉(舍利子品竟)

卷四百八十二之十三葉 善現品(初分教誡教授品) 卷四百八十三 卷四百八十四(初分勸學品 初分無住品 初分波若行相品)卷四百八十五(初分譬喻品)卷四百八十六(初分菩薩品 初分摩訶薩品)卷四百八十七(初分大乘鎧品)卷四百八十八 卷四百八十九 卷四百九十(初分辯大乘品)卷四百九十一 卷四百九十二 卷四百九十三(初分讚大乘品 初分隨順品)卷四百九十四 卷四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十六(初分無所得品)卷四百九十七(初分觀行品)卷四百九十八(初分無生品 初分淨道品)(善現品竟)

卷四百九十八之十六葉 卷四百九十九 天帝品(初分天帝品 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受教品) 卷五百(初分學般若品)

卷五百之十二葉 現窣堵波品(初分攝受品 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一 卷五百二

卷五百二之四葉 稱揚功德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三(稱揚功德品竟)

卷五百三之五葉 佛設利羅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三之十五葉 福聚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四(福聚品竟)

卷五百四之十八葉 隨喜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五百五

卷五百五之十八葉 地獄品(初分讚般若品 初分謗般若品) 卷五百六

卷五百六之十七葉 歎淨品(初分讚清淨品 初分著不著相品) 卷五百七

卷五百七之十五葉 讚德品(初分說般若相品)

卷五百八 陀羅尼品 卷五百九

卷五百九之五葉 魔事品(初分魔事品)

卷五百十 現世間品(初分佛母品)

卷五百十一 不思議等品(初分不思議等品)

卷五百十一之五葉 譬喻品(初分眾喻品)

卷五百十二 善友品(初分真善友品 初分趣智品)

卷五百十三 真如品(初分真如品) 卷五百十四

卷五百十四之五葉 不退相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五百十五

卷五百十五之十七葉 空相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五百十六 卷五百十七(空相品竟)

卷五百十七之十一葉 殑伽天品

卷五百十七之十四葉 巧便品(初分善學品) 卷五百十八 卷五百十九(初分斷分別品) 卷五百二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二十之十二葉 學時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二十一 見不動品(初分願喻品 初分堅等讚品) 卷五百二十二(見不動品竟)

卷五百二十三 方便善巧品(初分無盡品 初分相引攝品) 卷五百二十四(初[1]〔問〕多問不二品) 卷五百二十五 卷五百二十六(初分實說品 初分巧便行品)(方便善巧品竟)

卷五百二十七 慧到彼岸品(初分遍學道品)

卷五百二十八 妙相品(初分三漸次品) 卷五百二十九(初分無相無得品) 卷五百三十(初分諸功德相品) 卷五百三十一卷五百三十二(妙相品竟)

卷五百三十二之四葉 施等品(初分諸法平等品) 卷五百三十三(初分不可動品) 卷五百三十四(初分成熟有情品) 卷五百三十五(施等品竟)

卷五百三十五 佛國品(初分嚴淨佛土品)卷五百三十六

卷五百三十六之三葉 宣化品(初分淨土方便品 初分無性自性品) 卷五百三十七(初分勝義瑜伽品 初分無動法性品)(宣化品竟)(第三分竟)

○大般若經第四會序

若夫識之所識曷嘗非識如之所如未始不如是故能行與所行兼空則攝受之理廢自性與無性不異則執取之念忘若忘執而有恃或存槩以隳業知盛修而不行乃虗[A17]己而制勝恐野馬之情未戢故靈鷲之談復敞或曰其在名也每切有行之誡其在實也必警無行之怠塗致或爽折中奚歸竊應之曰一切凡夫剖名相之符保癡愛之宅所以措懷有著擬議必違至真反此動寂斯會由此言之行亦不行不行亦不行而宛然行矣宛然不行矣以假名般若授假名菩薩是持幻法與幻人故無作亦無得此又晨蜉之語歲夢蝶之議覺乎慨斯取之未傾欣此教之方漸凡二十九品一十八卷即舊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經品之為言分也分有長短故有大品小品焉道行即分中之初品譯者取以別經明度乃智度之異言即就總目為號實由殘缺未具故使名題亦差今大教克圓鴻規允布心術之要可復道哉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三十八 妙行品(初分勸學品 初分無住品 初分般若行相品 初分無生品) 卷五百三十九

卷五百三十九之四葉 帝釋品(初分天帝品 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受教品)

卷五百三十九之十六葉 供養窣堵波品(初分攝受品) 卷五百四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四十一之七葉(供養窣堵波品竟)

卷五百四十一之八葉 稱揚功德品

卷五百四十一之十一葉 福門品 卷五百四十二

卷五百四十三 隨喜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五百四十四之九葉(隨喜迴向品竟)

卷五百四十四之十葉 地獄品

卷五百四十五 清淨品(初分著不著相品)

卷五百四十五之十葉 讚歎品(初分說般若相品)

卷五百四十五之十五葉 總持品(初分難聞功德品) 卷五百四十六之十葉(總持品竟)

卷五百四十六之十一葉 魔事品 卷五百四十七

卷五百四十七之五葉 現世間品(初分佛母品)

卷五百四十七之十八葉 不思議等品(初分不思議等品)

卷五百四十八之八葉 天讚品(初分趣智品)

卷五百四十八之十七葉 真如品(初分趣智品 初分真如品) 卷五百四十九

卷五百四十九之六葉 不退相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五百四十九之十八葉 空相品(初分不退轉品屢言空) 卷五百五十

卷五百五十之四葉 深功德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五百五十之十四葉 殑伽天品(初分殑伽天品)

卷五百五十之十六葉 覺魔事品(初分善學品) 卷五百五十一

卷五百五十一之十四葉 善友品(初分善學品) 卷五百五十二之四葉(初分斷分別品)(善友品竟)

卷五百五十二之五葉 天主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五十二之九葉 無雜無異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五十二之十七葉 迅速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五十三

卷五百五十三之六葉 幻喻品(初分願喻品)

卷五百五十三之十五葉 堅固品(初分堅等讚品) 卷五百五十四(堅固品竟)

卷五百五十四之七葉 散華品(初分囑累品 初分無盡品)

卷五百五十五 隨順品(第四分竟)

○大般若經第五會序

葢聞申申夭夭宴居而欲流誨憤憤悱悱離座而思請益況深慈之遠鞠徧知之委照妙感之潛通玄機之盛扣其於說也何能[A18]已乎神運之來亟諧景集靈山之上復動希聲良由心塗易蕪情靄難拂滯識象之為識昧空色之即空豈知夫法體法如不一不二性相性宗言慮莫尋既無一在而可舒又無不在而可卷諒非朕兆之可導又非塵躅之可隨斯則行不行矣住不住矣觀無二之性與二不二則非一之名在一恒一故紛之則萬舛澄之則一如一如未限而義區之一義未易而名異之一名未改而相貿之一相未派而取亂之過此以往其不涯矣故正乘之與大心迴向之與隨喜忘之則戒定慧蘊存之則相心見倒夫見生死者三有著涅槃者二乘是故知生死空斯出三界矣知涅槃空斯過二地矣釋五華之授記乃證菩提搋七寶之較量高深福地天供天護加頂讚而徒殷神呪神珠語靈祥而不極鋪惟此會未傳茲壤凡二十四品今譯十卷亹亹通韻新新渴奉者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五十六 善現品(初分無生品)

卷五百五十六之十八葉 天帝品(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求般若品)

卷五百五十七 窣堵波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五十七之十一葉 神呪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五十八 設利羅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六葉 經典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十二葉 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五百五十九 地獄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九葉 清淨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十七葉 不思議品 卷五百六十之七葉(不思議品竟)

卷五百六十之八葉 魔事品

卷五百六十之十五葉 真如品

卷五百六十一 甚深相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葉 船等喻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一葉 如來品

卷五百六十二 不退品

卷五百六十二之十三葉 貪行品 卷五百六十三

卷五百六十三之六葉 姊妹品

卷五百六十三之十三葉 夢行品

卷五百六十四(初分善學品 初分斷分別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九葉 修學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十四葉 根栽品 卷五百六十五(初分巧便學品 初分願喻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七葉 付囑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十四葉 見不動佛品(第五分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會序

原夫控歸塗以彌綸踐要極而端務莫若警十度於一施披六蔽於三檀矧般若之大猷固總領而高視誠庶心之扄牖積行之樞軸故能範圍真際充塞塵區汎之則無緣綏之則無動大悲抗其首大捨維其末恬五痛之苦修倐三祗之遙序願無近遠遇物成資善靡鴻纖觸塗必衍憑無象而永日輟有輪於長夜窮幽盡妙其般若之致乎有天王是為最勝捐樂宮而下拜汎嘉言而上表念茲在茲爰究爰度然以位懸道隔非目擊之能存所以軌眾諧辰寄言提而取悟即舊勝天王般若今譯成八卷一十七品其發明弘旨敞拔幽關固[A19]法寶駢映義林交積自性三種無性以芊眠果德萬區殷不德而輝煥凡鼓篋之土猶希取質況乘杯之客如何勿思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六十六(緣起品)

卷五百六十六之五葉(通達品)

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通達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慧般若方便善巧妙願智波羅蜜多是名菩薩修學一法能通一切法

卷五百六十七(顯相品)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地水火風空等相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信解如來三種清淨

世間常有大火熾然謂貪瞋癡為火煙闇云何當使一切有情從此世間皆得出離若能通達諸法平等無染著心名為出離

諸法無本而有業果

如是諸法空無所有非自在性虗妄分別因緣合故無生似生

無名字法假立名字謂是有情謂是般若謂有能說謂有所說謂有聽者及所聽法勝義諦中皆同一相所謂無相都無差別

如來於法本無說心亦不作意為此為彼但障重者雖近如來而不見聞

卷五百六十七之十三葉(法界品) 卷五百六十八

最勝天王白佛言云何名為法界佛告最勝天王當知法界即是不虗妄性不變異性即是諸法真如天王當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說何以故諸法真如過諸文字離語言境一切語業不能行故離諸戲論絕諸分別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伺境無想無相超過二境非識所了住無所住寂靜聖智及無分別後得智境無我我所求不可得無取無捨無染無著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天王當知是為法界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最勝便白佛言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佛告最勝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世尊證得義有何異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

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聞慧粗淺不能得見是勝義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諸相謂都不見內外諸相離戲論相離分別相離尋求相離貪著相離境界相離攀緣相離諸能知及所知相最勝白佛言能如是觀諸法無相復云何觀佛言天王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何以故離境界故一切有情思量佛境心則狂亂不知此彼何以故同虗空性不可思量求不可得離尋伺境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尚不見有異生境等可得思量況佛境界亦不依止一切妙願雖行種種波羅蜜多而於彼果都無所著於諸幻法乃至涅槃亦不依著何以故離我我所無二無別自性離故

隨順般若波羅蜜多不違生死雖在生死不違般若波羅蜜多隨順法相最勝白佛言云何隨順甚深法相不違世俗佛言隨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遠離色受想行識不遠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遠離法而無取著隨順般若波羅蜜多不遠離道何以故具大方便善巧力故何謂菩薩方便善巧佛言謂四無量諸菩薩具大慈悲喜捨心故常能利樂所化有情是為菩薩方便善巧(六十七卷)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不可得諸菩薩相亦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為有情類示現入胎乃至涅槃種種化相諸天計常謂無墮落為破彼執示現入胎因令彼天起無常念復有諸天放逸著樂不修正法菩薩多勤精進如救頭然破放逸行示現墮落復有下劣有情善根少故不堪見佛示現嬰兒及作童子有高行人常能離俗菩薩為彼示現出家復有天人端坐受樂不得聖道菩薩為彼示現苦行亦為降伏苦行外道示現種種難行苦行有天人等不求出離而根性純熟是深法器為是有情示現三轉十二行相無上法輪復有天人樂聞圓寂菩薩為彼示現涅槃當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現如是種種化相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終不生于無暇之處

菩薩終不生長壽天不能利他不見佛故多生欲界示現出世利樂有情

菩薩生處必具三寶宿願強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得如來十身差別

卷五百六十八之八葉(念住品)

菩薩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如來功德威神

卷五百六十九(法性品)

如來法性因果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功德威神及所說法利樂他事亦復如是天王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諸心意識不能緣起餘尋伺等不能分別邪念思惟不能緣慮遠離邪念無明不生是故不從十二緣起說名無相非所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天王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知法性清淨如是無染無著遠離垢穢從諸煩惱超然解脫此性即名諸佛法本福德智慧因之而起本性明淨不可思議

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能悟入我當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其煩惱令得悟入本性清淨復作是念此諸煩惱無力無能自體虗妄違清淨法何以故背一切智順生死故清淨法性為諸法本自性本無虗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譬如四大依虗空立虗空無依煩惱亦爾依於法性法性無依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不起違逆以隨順故煩惱不生是諸菩薩觀察煩惱不生染著若自染著云何說法令他出離

復作是念若生死中有一煩惱能益有情我則攝受然無是事故名斷滅

如是法性無量無邊為諸煩惱之所隱覆隨生死流沈沒六趣長夜輪轉隨有情故名有情性諸菩薩起厭離心除五境欲滅諸分別修無上道是時此性名為出離超一切苦故名寂靜

諸菩薩依此法性修習善根來入三有饒益有情雖現無常而非真實何以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真法性故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捨有情二乘異生既無如是大悲願力不見圓淨法性不能如實饒益有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真淨法性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是性寂靜過諸名相性是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是聖智境故名勝義

諸菩薩復作是念法性離相諸法離相無二無別何以故諸法離相即法性離相法性離相即有情離相有情離相即法界離相法界離相即諸法離相如是離相求不可得法性真如有情真如無二無別法性真如諸法真如無二無別諸法真如諸佛真如無二無別法性真如三世真如不相違逆三世真如即蘊界處真如蘊界處真如即染淨真如染淨真如即生死涅槃真如生死涅槃真如即一切法真如天王當知真如名為無變無異無生無滅自性真實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清淨不變如虗空等一切三界無能及者遍有情身無與等者清淨離垢本來不染自性明淨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識非心意識性即是空無相無願遍虗空界諸有情處一切平等無量無邊不異不別非色受想行識不離色受想行識非地水火風大不離地水火風大無生不離生雖逆生死不順涅槃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身不能覺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識是名法性菩薩摩訶薩以能通達此法性故修行清淨能于三千大千世界示現色身所現身者非色非相而現色相雖非六根所行境界而化有情常無休息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法性即得自在無有移動而起智業遊戲神通種種示現如是自在是無盡相遍一切處無色現色自在遍觀諸有情心見如實心性自在憶念無邊無數劫相續不斷自在變化住解脫相自在漏盡為有情故不證漏盡自在出世是聖智境自在甚深聲聞獨覺不能測量自在堅牢魔不能壞坐菩提座成就佛法最為第一自在隨順轉妙法輪自在調化一切有情自在受位得法自在

若欲受生於生自在遠離繫縛若欲現滅於滅自在隨其生處恒攝大乘成熟佛法

若離名相即是平等若法平等即無執著無可執著是法真實若著真實即是虗妄以不著故即非虗妄

雖轉法輪不見說聽雖現涅槃而知生死本性平等

譬如虗空遍滿一切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心亦如是

菩薩善能通達世俗諦法雖說諸法而非實有終不取著

諸法無滅是故無生何以故性不變故但依世俗見有生滅皆是虗妄非真實有

邪見外道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外道不知斷生終不離死

淨修一行亦生淨土何以故一一行中具眾行故

此諸菩薩能生眾善有巧方便化度有情住此佛土身不動搖而遊無邊諸佛世界雖作種種佛事而不作意亦無分別

鷲峰山中舊住天神皆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是故能知過去佛境久近差別

如來所居之處皆無雜穢即是淨土

三世諸佛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有(法性品竟)

卷五百七十(平等品)

能執所執一切煩惱障善法者依身見生能滅身見一切隨眠及諸煩惱皆永寂靜作願亦息

於五取蘊妄謂有我即起我見真實之法自性平等無能所執我見相違是故為障當知如是我見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都無所住名為寂靜即是平等遠離我見通達平等名真實空

修一切種波羅蜜多遠離魔障不見可修不見可離故名平等緣一切智心不休息常修空行由大悲力不捨有情故名平等於一切法心緣自在心緣無相而修菩提不見無相及菩提異故名平等心緣無願不捨三界不見無願及三界異故名平等

緣有為法為得佛智緣無為法為得寂靜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無有一心一行空過而不迴向一切智者如是菩薩雖遍緣法而能不著觀一切法無不趣向大菩提者菩薩所緣境界無有一法不趣菩提何以故菩薩修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

最勝天王無量劫修行一切波羅蜜多為諸菩薩守護般若波羅蜜多今得值我諮受於未來世復經無量劫修習無上菩提資糧然後證得所求無上菩提

卷五百七十之八葉(現相品)

舍利子問最勝言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法性爾時即應坐菩提座何緣先現苦行六年降伏天魔復成正覺最勝答曰大德當知菩薩實無苦行為伏外道故示現之謂彼外道自稱能修苦行菩薩示現過彼苦行經于六年一無虧失然實菩薩無斯苦行時有諸天人眾因見此事安住三乘復有天人宿善根力深樂大乘則見菩薩坐七寶臺身心不動舒顏含笑入勝等持時經六年方從定起有天人眾深樂大乘欲聽聞者則見菩薩端坐說法經於六年既經六年從定而起隨順世法詣無垢河浴有牧牛女乳麋奉獻復有六億天龍等各持種種香美飲食而來奉獻時牧牛女天龍等互不相見各見菩薩獨受其供菩薩爾時實不洗浴亦不受彼人天等供菩薩方便善巧菩提樹下受草敷坐右遶七匝正念端坐下劣有情見如是相諸大菩薩見有八萬四千天子各別敷一大師子座而諸天子互不相見各謂菩薩獨坐我座菩薩方便善巧眉間毫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宮殿皆失威光即皆顛仆菩薩以大悲力令諸魔眾皆離怖畏恐怖歡喜二事交懷如是菩薩處菩提座魔來擾亂都不生瞋一剎那心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相應[A20]已至究竟通達一切所知見覺爾時菩薩將欲示現轉大法輪諸梵天眾哀愍三請天主帝釋皆為如來敷師子座時三千大千世界靡有間隙如一毛孔天龍人非人等充滿其中若諸有情應聞苦法而受化者聞佛說苦應聞無我寂靜遠離無常空法而受化者亦復如是應聞如幻乃至如尋香城法而受化者亦復如是應聞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受化者聞佛說空無相無願時有情類或聞如來說一切法從因緣生或聞說蘊或聞說界或聞說處或聞說苦乃至集或有聞說念住正斷神足覺支道支或有聞說寂止妙觀或有聞說諸聲聞法或有聞說諸獨覺法或有聞說諸菩薩法如是菩薩方便善巧示現種種轉法輪相隨諸有情根性差別各得利樂深心歡喜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心無所緣亦無所住譬如有人生無色界八萬大劫唯有一識無有住處亦無所緣如是菩薩心無所緣亦無所住何以故是諸菩薩心不行無行處心不想無想處心不緣無緣處心不著無著處心不亂無亂處心不隨智心不自住亦不住他不依眼住不依耳鼻舌身意住不依色住不依聲香味觸法住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兩間心不緣法亦不緣智不住三世不住離三世

信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近佛境界以此一心即能通達一切佛法達佛法故利樂有情不見有情與佛法異何以故有情佛法理無二故(現相品竟)

卷五百七十一(無所得品)

善思菩薩最勝天王問答

以無所得故得授記

求法者實無所求若實可求即為非法

真實理中無有一法可生可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具足正信心不放逸勤修精進即得正念用是念智知有知無云何有無若修正行得正解脫是名為有若修邪行得正解脫是名為無眼等六根色等六境世俗為有勝義為無精進菩薩能得菩提是名為有懈怠菩薩得菩提者是名為無說五取蘊皆從虗妄分別而生是名為有說世俗法不由因緣自然而起是名為無說色無常敗壞法是名為有若言常樂非敗壞法是名為無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無明緣行是名為有若離無明而行生者是名為無乃至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亦復如是施得大富是名為有得貧窮者是名為無受持淨戒得生善趣是名為有生惡趣者是名為無乃至修慧能得成聖是名為有作愚夫者是名為無若修多聞能得大智是名為有得愚癡者是名為無若修正念能出離者是名為有不得為無若行邪念不得出離是名為有能得為無離我我所能得解脫是名為有執我我所能得解脫是名為無若言虗空遍一切處是名為有言五蘊中有真實我是名為無如實修智能得解脫是名為有若著邪智能得解脫是名為無離我等見能得空智是名為有著我等見能得空智是名為無菩薩知世有無能修平等了達諸法從因緣生世俗故有不起常見知因緣法本性皆空不生斷見於諸佛教如實通達

卷五百七十一之十二葉(證勸品)

治世輪王(即然燈佛)諮問功德寶王如來證勸最勝菩薩化有情類所現色像無決定相

一切有情心行各別是故菩薩種種示現 (最勝天王問答第六分初品經文起至此品問答竟此後二卷經文曼殊室利說最勝往因)

卷五百七十二(顯德品)

曼殊室利菩薩問佛經幾劫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能對揚如來所說如最勝天王者

若諸菩薩勤修眾善是則不能久住生死利樂有情故菩薩以處生死為樂不以涅槃而為樂何以故諸菩薩以化有情而為樂故若勤修善便速盡漏不能利樂一切有情是故菩薩具方便力久住生死得見無量無邊如來聽受無量無邊正法化導無量無邊有情不厭生死不樂涅槃若觀生死而起厭怖欣樂涅槃則墮非道不能利樂一切有情通達如來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聲聞獨覺於有情類無大悲心非諸菩薩摩訶薩道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義故非菩薩道時多聞佛讚歎精進力言善哉善哉應修自行勿習非道時精進力白佛何謂菩薩自所行道佛言菩薩成就一切福慧以大悲力不捨有情雖知諸法無一可生而方便現生雖知有情無一實有而方便化導知一切法皆離自性觀諸佛土猶如虗空而能巧便嚴淨佛土知一切佛法身無像方便示現相好莊嚴知自性空悉能通達甚深智慧能以方便為他說法不證聲聞獨覺乘果勤求如來所證解脫不捨菩薩一切道行是名菩薩自所行道時精進力從彼如來聞說菩薩所行境界復白多聞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菩薩具足方便善巧觀一切法無非是道謂異生法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如來法何以故是諸菩薩所通達故曼殊室利彼精進力即是今者最勝天王

曼殊室利復白佛言世尊正信流出何法佛告曼殊室利正信流出得真善友世尊多聞流出何法佛言多聞流出妙慧世尊布施流出何法佛言布施流出大富淨戒流出何法淨戒流出善趣安忍流出何法安忍流出容受一切有情精進流出何法精進流出能辦一切佛法靜慮流出何法靜慮流出遠離一切散動般若流出何法般若流出遠離一切煩惱聽法流出何法聽法流出遠離一切疑網正問流出何法正問流出於法決定妙智居靜流出何法居靜流出勝定及諸神通正修流出何法正修流出厭道無常聲流出何法無常聲流出於境無所攝護苦聲流出何法苦聲流出無生無我聲流出何法無我聲流出滅除我我所執空聲流出何法空聲流出寂靜正念流出何法正念流出聖見身心遠離流出何法身心遠離流出一切妙定神通聖道流出何法聖道流出聖果勝解流出何法聖解流出成就一切解脫佛生流出何法佛生流出一切菩提分法

卷五百七十二之七葉(現化品)

不違正理常無諍論名護正法何以故世間愚夫皆著諸見順正理者則常說空是故世間共興諍論愚夫愛重有法順正理者於有則輕世間說有常樂我淨順正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是故世間共興諍論諸愚夫類順世間流順正理者逆世間流是故世間共興諍論愚夫著蘊界處順正理者都無所著是故世間共興諍論順世愚夫不行正理順正理者與世相違故常無諍名護正法

不住無生無滅法者則無辯才說甚深法何以故遠離戲論不見所緣不見能緣心無所住是故能說不住我法不住此彼唯住清淨勝義諦中是故能說

賢德天子修習希有陀羅尼門經劫說法亦不窮盡此希有者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內外法中皆不可得無有少法能入此者是故名為眾法不入陀羅尼門所以者何此法平等無高無下無入無出無一文字從外而入無一文字從內而出無一文字住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亦不分別法非法異是諸文字說亦無減不說無增從本際來都無起作及壞滅者如諸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離語言亦離思量從本際來無生無滅故無入出由此名為眾法不入陀羅尼門若能通達此法門者辯才無盡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二葉(陀羅尼品)

若得如是陀羅尼門諸有所說一文一字無非佛語如是所說遠離色聲香味觸法何以故此所說法非世俗故

寶功德菩薩告大眾言諸佛世尊無生無滅何用勸請不入涅槃若太虗空入涅槃者如來乃可入般涅槃若有真如法界實際不思議界入涅槃者如來乃可入般涅槃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七葉(勸誡品) 卷五百七十三

較量持經福聚 較量毀經獲罪

卷五百七十三之五葉(二行品)

諸菩薩應於甚深境界廣大境界功德境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境者體是無為不著二邊亦不相離自性清淨諸障解脫不可思議不可稱計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廣大境者諸佛如來一切功德大悲般若二法為性離分別相無功用心利樂有情無時暫捨諸所說法皆稱彼意功德境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與相應一切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隨諸有情根欲性行所樂種種形相差別佛威神力悉能示現皆為有情解脫生死如是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行境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凡有五事不可思議一者自性二者方處三者諸住四者一異五者利樂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三葉(讚歎品)

堪忍界主大梵天王頂禮世尊願以神通力令此般若波羅蜜多久住世間

寶月如來有二苾蒭弟子作大法師善說深法一名智盛二名諦授常隨彼佛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智盛即是曼殊室利諦授即是最勝天王此二菩薩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十方佛國若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即往聽受尋光來集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九葉(付囑品)

佛告阿難陀受持此經有十種法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施他四者諦聽五者披讀六者受持七者廣說八者諷誦九者思惟十者修習

佛告持髻梵王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勝淨土中若經一劫或一劫餘所護功德(第六分經文竟)

般若綱要卷八


校注

[0148001] 問疑分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土【CB】士【卍續】
[A17] 己【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