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十
○大般若經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序
尋夫理殊凑以司方。坦一歸而揆務。何嘗不鎔想真際。弭執幻塵。雖檀戒之崇嚴。忍進之調銳。卒悟寵於實慧。假道於真詮。將開象觸之迷。復有鷺池之會。所以光導五之迹。昇第一之乘。甄陶二邊。洞希微而睠睇。擬議四句。仰涔寂以韜音。剪諸見之萌。則翳蘂星落。褰積疑之網。則障縠雲披。了性空而常修。悟生假而恒利。四魔由之亂轍。六度因而彚征。施以之不捐。而難捨能捨。戒以之不檢。而難護能護。忍以之無受。而堪於不堪。進以之無行。而發於不發。定以之亡靜。而三相不相。慧以之亡照。而三輪不輪。故體之則動而逾寂。謬之則寂而彌動。法不即離於非法。行豈一異於無行。其覺證也。真心混而一觀。其出生也。法寶駢而萬區。故有二智焉。三身焉。四辯焉。五眼焉。六通焉。七覺焉。八正焉。九定焉。十力焉。加十八不共。八十隨相。十二緣智。二十空心。皆挺以呬多成之羅。若聚以玉毫之表。流之金。吻之誨。勒成八卷。元非再譯。則以不敏。謬齒譯徒。緬諸會之昌筵。嗟既往而莫奉。眷言殊獎。載表遺音。本慈吹以紛騰。因聖期而頂戴。將使家傳妙寶。人握靈珠。洗客塵於八區。霈玄滋於萬葉。福庇宸極。帝后延齡。慶洽黎蒸。法教增闡。庶狹中之士。擺凝於驚怖之辰。上慢之賓。輟謗於充詘之際。自非恒沙歷奉。宿代累聞。何能啟篇投恡。忘言入賞者哉。悲夫。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九十三(般若波羅蜜多分)
善勇猛菩薩白佛言。世尊處處為諸菩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何謂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令速圓滿。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惡魔不能得便。所有魔事皆能覺知。云何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佛告勇猛菩薩言。汝問何謂般若波羅蜜多者。當知實無少法可名般若波羅蜜多。超過一切名言道故。善勇猛。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實不可說此是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說屬彼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說由彼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說從彼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慧能遠達諸法實性。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如來智慧尚不可得。況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勇猛。般若者。謂解諸法。及知諸法。故名般若。云何般若解知諸法。謂諸法異。名言亦異。然一切法不離名言。若解諸法若知諸法皆不可說。然順有情所知而說。故名般若。善勇猛。般若者。謂假施設。由假施設。說為般若。然一切法不可施設。不可動轉。不可宣說。不可示現。如是知者。名為實知。善勇猛。般若者。非知非不知。非此非餘處。故名般若。善勇猛。般若者。謂智所行。非智所行。非非智境。亦非智境。以智遠離一切境故。若智是境。即應非智。不從非智而得有智。亦不從智而有非智。不從非智而有非智。亦不從智而得有智。不由非智。說名為智。亦不由智說名非智。不由非智說名非智。亦不由智說名為智。然即非智說名為智。由斯即智。說名非智。此中智者不可示現此名為智。不可示現此智所屬。不可示現此智所由。不可示現此智所從。是故智中。無實智性。亦無實智住智性中。智與智性俱不可得。非智與性亦復如是。決定不由非智名智。若由非智說名智者。一切愚夫皆應有智。若有如實於智非智俱無所得。於智非智如實徧知。是名為智。然智實性非如所說。所以者何。以智實性離名言故。智非智境。非非智境。以智超過一切境故。不可說是智非智境。是名如實宣說智相。如是智相。實不可說不可示現。然順有情所知說示。其能知者亦不可說。智境尚無。況有知者。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如實隨覺。是名般若。復次善勇猛。若能如是現觀作證。是則名為出世般若。若如是所說出世般若。亦不可說。所以者何。世尚非有。況有出世。所出尚無。況有能出。以都不得世及出世。能出所出。故得說名出世般若。若有所得。則不名為出世般若。若此般若性亦不可得。離有無等可得性故。又善勇猛。世名假立。非假立世。實有可出。然出諸假。故名出世。又出世者。非實於世有出不出。所以者何。此中都無所出能出少法可得。故名出世。又出世者。無世無出世。無出無不出。故名出世。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則名為出世般若。若如是般若。非如所說。所以者何。出世般若。超過一切名言道故。雖名出世而無所出。雖名般若而無所知。所出所知不可得故。能出能知亦不可得。如是如實知。名出世般若。由此般若。無所不出。是故名為出世般若。復次善勇猛。此亦名為通達般若。如是般若。何所通達。謂此般若。無所通達。若此般若有所通達。即是假立。若是假立。則不名為通達般若。謂於此中都無所有。無此無彼。亦無中間。無能通達。無所通達。無通達處。無通達時。無通達者。故名通達。又善勇猛。諸有成就如是般若。即能如實通達三界。云何如實通達三界。謂非三界說名三界。所以者何。此中無界而可通達。通達三界。即為非界。由能如是通達三界。故名成就通達般若。復次善勇猛。言通達者。謂能徧知所有緣起。由諸緣故。諸法得起。故名緣起。如是緣起。都無所有。如是名為通達緣起。即此名為通知緣起。謂能顯示。如實無起。以無起故。說名緣起。平等無起。故名緣起。謂於是處起尚非有。況當有滅。隨覺緣起。若順若違皆不可得。無等起故。說名緣起。若無等起。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過去。亦無[A1]已生。若無過去亦無[A2]已生。則無有滅。若無有滅。即無生智。由無生智。更不復。生亦不證滅。由無生故。即亦無滅。由有生故。施設有滅。既無有生。是故無滅。於一切法如是知見。通達作證。說名盡智。善勇猛。盡智者。謂盡無知。故名盡智。由何名盡。謂由無盡故名為盡。不見有法可名為盡。然離無知說名盡智。即盡無知說名盡智。遍知一切無知法故。名盡無知。由盡無知。說名盡智。非無知法有盡不盡。然離無知。故名盡智。如實徧知此無知法。都無所有。故名為離。由如是智。知無知法無別可得。名離無知。然無知法實不可得。智尚非有。況有無知。若能於盡得解脫者。名為盡智。善勇猛。非此波羅蜜多。有遠彼岸少分可得。若此般若波羅蜜多有遠彼岸少分可得。如來應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有遠彼岸。非此般若波羅有遠可得。是故不說此有彼岸。又善勇猛。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隨覺諸法。若能隨覺。即違覺悟。所以者何。此中無物可名隨覺。隨覺無故。覺悟亦無。即於諸法無通達義。隨覺通達平等法性是菩提故。隨覺諸法故名菩提。云何此能隨覺諸法。此中無物可名菩提。故於此中亦無隨覺。何以故。若有菩提少分可得。即菩提內應得菩提。然菩提中菩提非有。應作如是現證菩提。非隨覺故非通達故說名覺悟。雖作是說。而不如說。以一切法不可隨覺。不可通達。又法非法俱無自性。由覺此理故名菩提。何以故。非諸如來應正等覺能得菩提。非諸如來應正等覺能了菩提。如實菩提不可了故。不可表故。非諸如來應正等覺生起菩提。菩提無生無起性故。善勇猛。有情界者。即是無實有情增語。非有情中有有情性。有情無故。名有情界。若有情中有有情性。則不應說為有情界。有情界者。即顯無界。以有情界無界性故。若有情界即界性有。則應實有命者即身。若有情界離界性有。則應實有命者異身。然有情界無實界性。但由世俗假說為界。非有情界中可有界性。亦非界性中有有情界。非即界性是有情界。非離界性有有情界。以一切法無界性故。復次善勇猛。我依此義密意。說諸有情界不可施設有減有滿。所以者何。以有情界非有性故。諸有情界離有情故。如有情界不可施設有減有滿。諸法亦爾不可施設有減有滿。以一切法皆無實性。故不可言有減有滿。若能如是隨覺諸法。是則名為隨覺佛法。以一切法無減滿故。說名佛法。佛法。即非佛法增語。非諸佛法有物能令或減或滿。所以者何。以即隨覺一切法故。若能隨覺一切法性。此中無法或減或滿。一切法者。當知即是增語。非彼法界有減有滿。所以者何。以彼法界無邊際故。非有情界及彼法界差別可得。非有情界及彼法界或減或滿。或得或有。如是隨覺。即名菩提。由此故言非諸佛法可得施設有減有滿。又善勇猛。無減滿性。若能如實無分別者。當知名為如實見者。非於此中能有取捨。如是隨覺。說名菩提。菩提者。即是佛相。云何佛相。謂一切相。畢竟無相即是佛相。何以故。畢竟無相。與菩提相自性離故。如是隨覺。說名菩提。又善勇猛。一切有情行菩提行。不知不覺諸法實性。不名菩薩。所以者何。不知有情非有情故。若知有情非有情性。行菩提行。應成菩薩。然諸有情由顛倒故。不能覺了自行自境。自所行處。若於自行如實了知。則不復行有分別行。是名菩薩行於無行。菩薩不應由分別故。起分別行。若於是處無所分別。非於此處而有所行。若於是處不起分別。非於此處復有所行。諸佛菩薩。於一切行。無所分別而修行故。一切憍慢。畢竟不起。於一切法。不復攀緣。不復分別。不游不履。如是名為真菩薩行。以無所行為方便故。復次善勇猛。無有情者。當知即是菩薩增語。以能遣除一切想故。所以者何。以能了達一切有情。非實有情。一切有情。皆非有情。一切有情。皆是顛倒執著有情。一切有情。皆是遍計所執有情。一切有情。皆是虗妄所緣有情。一切有情。皆是敗壞自行有情。一切有情。皆是無明緣行有情。善勇猛。非有情名。有少實法可執為我。或為我所。以無實法。是故可說一切有情非實有情。非有情者。當知即是非實增語。非實者。當知即是非有情增語。若於諸行有遍覺者。可名菩薩。
卷五百九十四 卷五百九十五
復次善勇猛。言菩薩者。謂能隨覺有情無實無生增語。又菩薩者。於一切法。亦能如實如佛而知。謂如實知一切法性。無實無生。亦無虗妄。善勇猛。若諸菩薩發菩提心。作如是念。我於今者。發菩提心。此是菩提。我今為趣此菩提故。發修行心。是諸菩薩有所得故。不名菩薩。但可名為狂亂薩埵。何以故。由彼菩薩決定執有發起性故。決定執有所發心故。決定執有菩提性故。但可名為於菩提心有執薩埵。不名真淨發心菩薩。彼由造作。發菩提心。復名造作薩埵。不名菩薩。彼由加行。發菩提心。復名加行薩埵。不名菩薩。何以故。彼諸菩薩。由有所取。發菩提心。但可名為發心薩埵。不名菩薩。又善勇猛。無實能發菩提心者。以菩提心不可發故。菩提無生。亦無心故。彼諸菩薩惟執發心。不了菩提無生心義。心平等性。即是菩提。此中無所分別。若分別心及菩提。便執著心及菩提。由此二種。發菩提心。當知不可真發心者。又善勇猛。菩提與心。非各有異。非於心內有實菩提。非菩提內得有實心。菩提與心。如實如理。俱不可說是覺是心。由如實覺菩提與心俱不可得。無生不生。故名菩薩。亦名摩訶薩。善勇猛。以證入大乘。名摩訶薩。何謂大乘。謂一切智。說名大乘。云何一切智。謂諸所有智。若有為智。若無為智。若世間智。若出世間智。能證入如是等智。名摩訶薩。所以者何。以能遠離大有情想。又能遠離大無明蘊。又能遠離大諸行蘊。又能遠離大無知蘊。又能遠離大眾苦蘊。名摩訶薩。又善勇猛。遠離大有情想。名摩訶薩。彼於一切心及心所法。雖無所得。而能了知心之本性。彼於菩提。及菩提分法。雖無所得。而能了知菩提本性。彼由此智。非於心內見有菩提。亦非離心見有菩提。非於菩提內見有實心。亦非離菩提見有實心。如是除遣。無所修習。無所恃怙。無所執著。雖不見有菩提心性。而能發起大菩提心。如是發菩提心。而於菩提無所引發。何以故。彼[A3]已安住大菩提故。都不見有心及菩提生滅差別。亦不見有發心趣向大菩提者。無見無執。無所分別。發起勝解。及解脫心。當知名為真實菩薩。又善勇猛。若諸菩薩。不離心想。及菩提想。發菩提心。彼遠菩提。非近菩提。若不見菩提有近有遠。當知彼近無上菩提。亦名真發菩提心者。我依此義密意說言。若能自知無二相者。彼如實知一切佛法。所以者何。彼能證會我及有情俱無自性。即能遍知諸法無二。定能了達我及有情與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理無差別。若能了知諸法無二。即能了知一切佛法。若能遍知諸法無二。即能遍知一切佛法。若能遍知我。即遍知三界。
增上慢者。於此法教不能悟入。以非彼境。非彼地故。
要諸佛子從正等覺自然智生。乃能精勤學正等覺大師子吼。於正等覺無上法財。善能受用。
諸佛世尊將欲開示斷一切疑。微妙甚深菩薩藏法。必有如是無量無邊最勝清淨。功德眾集。
隨所知境界世俗文句。方便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令菩薩眾。精勤修學一切法如所有性本性不可得。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都無所依。
一切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遠離而住 一切法非相應。非不相應 一切法真如。不虗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者。離一切法性。所以者何。非一切法中有一切法。此無所有。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自性離。此離自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無一切法自性。此無自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九十四卷止)。
一切法非一切法所行。於一切法無知無見。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不捨一切法自性。於自性如是遍知。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合非離。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減非增。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染非淨。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淨法。非有不淨法。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移轉。非趣入。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繫。非離繫。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死非生。一切法非生非死。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流轉。非有流轉法。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盡。非有盡法。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集法。非有滅法。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起法。非有盡法。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變壞法。非無變壞法。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乃至非淨。非不淨。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貪瞋癡法。非離貪瞋癡法。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作者。非使作者。乃至非知見者。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斷。非常。非有邊。非無邊。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見趣。非見趣斷。非愛非愛斷。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善。非非善。是謂般若波羅蜜多(九十五卷止)。
卷五百九十六
夢幻泡影。自性都無所有。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雖假說有種種自性。而此般若波羅蜜多。實無自性可得宣說。
舍利子白佛言。如來雖說般若波羅蜜多。而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世尊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我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何以故。一切法非圓成實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譬如虹蜺。雖有種種妙色顯現。而無一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雖假種種言相顯示。而所顯示。無性可得。譬如虗空。雖以種種尺寸量度。而未曾見有五指許是圓成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雖假種種言相顯示。而未曾見有少自體是圓成實。
諸法甚深故。般若波羅蜜多最為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深廣無量。無邊功德之所證故。
諸法本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清淨。
諸法無邊際故。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初中後位。皆無邊際。亦無方域。邊不可得。故名無邊。際不可得。故名無際。以無邊故。說名無際。以無際故。說名無邊。
卷五百九十七
舍利子白佛言。云何菩薩依如是法。行諸境相。佛言。諸菩薩眾。尚不得法。何況非法。知一切境。皆無境性。由此因緣。是諸善士。依如是法。行諸境相。無所執著。
舍利子。諸有情類。多有成就下劣法者。所有信解。亦皆下劣。不能種植廣大善根。彼於如是甚深廣大無染正法。不能信受。隨類勝劣。各相愛樂。下劣信解諸有情類。還樂下劣信解有情。廣大信解諸有情類。還樂廣大信解有情。
舍利子白佛言。以何等法為所行境。佛言。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邊法為所行境。以諸法空為所行境。如虗空界。風界。俱無處所而可見者。亦復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其前。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於法都無可現示者。亦復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其前。
舍利子復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何為相。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遠離眾相。無有少相而可得者。舍利子。如虗空界。無礙著處。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礙著處。由斯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又舍利子。非無著法。有相可得。然隨世間名言理趣。作如是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又舍利子。諸法皆以無著為相。以諸法不可得故。名無著相。無有少法為起相故而現在前。以於此中無相可得。故名無相。以無相故。說名無著。若一切法有少相者。應於此中有著可得。以一切法眾相都無。是故此中無著可得。故說諸法無著為相。又舍利子。諸雜染法。顛倒現前。諸顛倒者皆是無相。諸無相者皆不可說。故有相法即是無相。又舍利子。諸清淨法。亦無有相。所以者何。雜染尚無有相。況清淨法而可有相。又舍利子。若能徧知諸雜染法如實性者。彼諸雜染皆不可得。然諸有情由顛倒故。起諸雜染。諸顛倒者。皆非真實。若非真實。則無實體。亦無實相。若能如是如實遍知。即名清淨。是故雜染清淨二法。俱非有相。非圓成實。又舍利子。愚夫異生。著無著相。又舍利子。此無著相。當知即是智所行處。亦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行之處。此無著相智所行處。亦名般若波羅蜜多。又舍利子。所行處者。當知此顯非所行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非行處相可能顯示。又舍利子。所行境者。當知顯示非所行境。以一切法如實之性。如所有性。皆不可得。故一切法非所行境。以一切法無境性故。若能如是遍知諸法。是則名為行一切境。
時舍利子告善現言。云何具壽嘿然無說。善現答言。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是故我今嘿然無說。又舍利子。我都不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見有諸菩薩眾。不見能說。不見所說。亦復不見由此。為此。因此。屬此。依此而說。我於此中。既無所見。云何令我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由顯示所有法故而現在前。又舍利子。如無有法。由顯示法而現在前。我當云何宣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然舍利子。若能了知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由顯示所有法故而現在前。即能了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能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告善勇猛菩薩言。諸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都無所行。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是顛倒之所等起。非實有邪偽虗妄。譬如於法有所行者。皆行顛倒。皆行不實。如是菩薩若有所行。應行顛倒。應行不實。非諸菩薩是顛倒行及不實行之所顯了。亦非菩薩行顛倒行及不實行。能行般若波羅蜜多。又善勇猛。顛倒不實。則非所行。是故菩薩不於中行。又善勇猛。言顛倒者。即是虗妄愚夫異生之所執著。如是諸法。不如是有。如是所執。不如其相。是故說名顛倒不實。故諸菩薩不行顛倒。不行不實。由此菩薩名無倒行者。若實無倒則無所行。故說菩薩行無所行。一切行斷。名菩薩行。善勇猛。菩薩不行一切分別異分別行。一切分別異分別斷。名菩薩行。分別者。謂於諸法分別自性。異分別者。謂於諸法分別差別。非一切法可得分別。及異分別。以一切法不可分別異分別故。若分別法。則於諸法作異分別。然一切法。遠離分別及異分別。又善勇猛。言分別者。是謂一邊。異分別者。是第二邊。若諸菩薩於邊無邊俱無所行。是諸菩薩亦不見中。若見中者。則行於中。若行中者。則行於邊。非中有行有顯有示。離行相故。又善勇猛。所言中者。即是八聖支道。如是聖道。於一切法都無所得而現在前。都無所見而現其前。若時於法無修無遣。爾時名為止息之道。此止息道。於一切法無修無遣。超過修遣。證一切法平等實性。又止息道者。謂阿羅漢漏盡苾芻。何以故。彼遣道故。非修非遣。故名為遣。彼遣亦無。故名為遣。以遣修故。說名為遣。若有修遣。應有所得。不名為遣。此中遣者謂遣修性。此中無修。故名為遣。以修無故。遣亦非有。
菩薩摩訶薩不緣一切法。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菩薩知諸所緣性遠離故。若知所緣其性遠離。則無所行。故說菩薩行無所行。
若諸菩薩能行般若波羅蜜多。遍知一切所緣而行。除遣一切所緣而行。
卷五百九十八 卷五百九十九 卷六百
菩薩能如是行。則不緣一切法清淨而行。何以故。菩薩遍知一切法所緣本性清淨故。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行集。不行滅。不行深。不行淺。不行空。不行不空。不行有相。不行無相。不行有願。不行無願。不行有造作。不行無造作。何以故。如是諸法。一切皆有恃執。動轉。戲論。愛趣。謂我能行如是動轉。我於此行如是戲論。我由此行如是愛趣。我依此行如是恃執。此中菩薩了知一切恃執。動轉。戲論。愛趣。害諸無知。無所恃執。無恃執故。都無所行。亦無執藏。無執藏故。無所繫縛。亦無離繫。亦無等起。如是菩薩害諸恃執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復次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行常無常。不行樂無樂。不行我無我。不行淨不淨。不行空不空。不行如幻如夢如光影如谷響。何以故。如是諸法。有尋有伺。有行有觀。此中菩薩了知一切有尋有伺有行有觀。害一切行。遍知諸行。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是謂宣說諸菩薩行。
一切法不可思議故。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思議。何以故。非心所生故。名不可思議。亦不生心故。名不可思議。若謂心生。是為顛倒。謂心不生。亦是顛倒。能通達心及心所俱無所有。則非顛倒。愚夫異生不能覺了於心遠離。不能正知。亦不正知所緣遠離。由斯執著心即是我。心是我所。心依於我。心從我生。彼執心[A4]已。復執為善。或執非善。或執為樂。或執為苦。或執為斷。或執為常。種種法門。諸菩薩眾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遠離顛倒心心所法。證心本性清淨明白。於中都無心心法起。復作是念。由所緣境心心所生。了知所緣無所有故。心心所法皆不得生。既不得生。亦無住滅。亦不令法有生住等。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通達諸法若因若集。若沒若滅。無有少法不合般若波羅蜜多。如實了知諸法因集滅道之相。於一切法不修不遣。何以故。以一切法無性為性。遠離自性。則非實物。非實物故。無修無遣。於一切法無修無遣。名修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起一切法相應相心。不起一切俱行之心。能就如是清淨心故。於諸有情。雖起遍滿慈悲喜捨。而能遣除諸有情想。於有情想無執而住。於四梵住亦無執著。成就妙慧方便善巧。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速圓滿故。便於諸法無取無執。
菩薩如是學時。不於一切法學。不為超越一切法學。不於一切法生學。不於一切法滅學。不為調伏一切法故學。不為不調伏一切法故學。不為攝伏移轉一切法故學。不為趣入安住一切法故學(九十八卷止)。
菩薩如是學時。不於一切法學。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空若不空。若我若無我。不緣一切法。若過去行。若未來行。若現在行。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觀察過去。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於過去。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觀察未來。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於未來。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觀察現在。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於現在。菩薩能如是行。雖觀過去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恒。無久安住不變易法。而不如是行於過去。雖觀未來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恒。無久安住不變易法。而不如是行於未來。雖觀現在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恒。無久安住不變易法。而不如是行於現在。能如是行。能如是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能如是行。則不緣一切法。以一切法非所緣故。以一切法非能緣故。非一切法有所取故。而可於彼說有所緣。若有所緣。則有動作計著執取。若有執取。即有憂苦猛利愁箭悲惱歎生。若有所緣。即有恃執動轉戲論。
能如是行。則於一切法不起分別。無異分別。能如是行。能如是住。一切惡魔不能障礙。成就般若波羅蜜多利慧刀劒具大勢力。是諸菩薩於一切處無所依止。何以故。若有所依。則有移轉。若有移轉。則有動搖。若有動搖。則有戲論。若諸有情。有依有轉。動搖戲論。隨魔力行。未脫魔境。菩薩不依止一切法。證得一切依止淨法。依止清淨微妙智見。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由此惡魔不能得便。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一切法合離相。不行一切法清淨不清淨相。能如是行。則不與一切法若合若離。何以故。以一切法無合離故。善勇猛。合者謂常。離者謂斷。一切法性。不為合故離故現前。若諸法性為合為離現在前者。則應諸法可得。不可得故。佛不施設。愚夫異生妄見合離。顛倒繫縛。馳流生死。謂合得合。住合見合。執有合故。便執有離。謂除遣合而得離故。善勇猛。若處有合。是處有離。若於合中無得無恃。不起執著。亦不見離。若於離中有得有恃。起執著者。彼便有合。與生死苦未可別離。菩薩觀諸法性非合非離。亦不為法若合若離而有所作。或有修學。如是安住。速能圓滿一切智法。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一切法著無著。所緣清淨不清淨。都不見行。及不行法。能如是行。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九十九卷止)。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一切法開顯不開顯。寂靜不寂靜。清淨不清淨。遠離不遠離。能如是行。速能圓滿一切智法。
菩薩能如是行。不住一切法。非一切法有可住義。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無執藏。無執藏故。無可住者。善勇猛。以無所住及無不住為方便故。說一切法都無可住。如四大河無熱池出。未入大海終無住義。如是諸法乃至無造諸行未盡。終無住義。
手執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是諸菩薩。設不現前蒙佛授記。當知[A5]已近蒙佛授記。或復不久當蒙諸佛現前受記。
一切法無著無縛。無有少法為著為縛而現在前。由此亦得無解脫義。善勇猛。一切法無著無縛。亦無解脫。言著縛者。謂於法性執著繫縛。法性既無。故不可說有著有縛。言解脫者。謂脫著縛。彼二既無。故無解脫。
如是法門。非諸雜染弊有情類手所能得。非魔羅網所拘縶者之所行地。是性調善極聰慧者之所行地。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受持一句。尚獲無量無邊功德。況有於此大般若經。能具受持。轉讀書寫。供養流布。廣為他說。彼所獲福不可思議。
大般若波羅蜜經六百卷
般若義同文異(節義詳載綱要第八卷初分後)。
第二分。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有情。起平等心。於一切法性。皆得平等。安立一切有情於一切法平等性中(觀照品)。
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於意云何。即一切法。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離一切法。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現。汝觀何義。作如是言。即色等法。非菩薩摩訶薩。離色等法。無菩薩摩訶薩耶。善現白佛言。若菩提。若薩埵。若色等法。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菩薩摩訶薩。此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是菩薩摩訶薩。離色等法有菩薩摩訶薩耶。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菩提。若薩埵。若色等法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諸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學。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即色真如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離色真如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現。汝觀何義。作如是言。即色等法真如非菩薩摩訶薩。離色等法真如無菩薩摩訶薩耶。善現白佛言。色等法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色等法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薩摩訶薩。離色等法真如有菩薩摩訶薩。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色等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諸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學(善現品。與綱要第一卷二十二葉。經文參看[1])。
復次善現。所言般若波羅蜜多者。色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色常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色無常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乃至一切法雜染增語。清淨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現。汝觀何義作如是言。色等法增語。非菩薩摩訶薩。復觀何義作如是言。色等法若常若無常增語。乃至若生若滅增語。亦非菩薩摩訶薩耶。善現白佛言。世尊。色等法尚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色等法增語。此增語既非有。如何可言色等法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乃至色等法生滅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色等法及常無常等不可得故。色等法增語及常無常等增語亦不可得。法及增語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諸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學(善現品。與綱要第一卷二十三葉。經文參看[2])。
善現。非離有為施設無為。非離無為施設有為(善現品)。
復次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當如是審諦觀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誰之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為何所用。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勝軍品)。
善現言。何等為法。云何常於此法愛樂欣喜。佛告善現。所言法者。謂色。非色。皆無自性。都不可得。不可破壞。不可分別。是名為法。言愛法者。謂於此法起欲希求。言樂法者。謂於此法稱讚功德。言欣法者。謂於此法歡喜信受。言喜法者。謂於此法慕多修習。親近愛重。以無得而為方便。常能如是愛樂欣喜。而不憍舉。決定能於大有情眾當為上首(譬喻品)。
菩薩摩訶薩修行無縛無解六波羅蜜多。能證無縛無解一切法性。是名被無縛無解大乘鎧者(無縛解品)。
諸佛弟子。於一切法無依著者。法爾皆能隨所問詰。一一酬答。自在無畏。何以故。以一切法無所依故(遠離品)。
憍尸迦。諸菩薩摩訶薩迴向心則非心。菩提心亦非心。不應非心迴向非心。心亦不應迴向非心。非心不應迴向於心。心亦不應迴向於心。何以故。非心即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即是非心。如是二種。俱無所有。無所有中。無迴向義。憍尸迦。心無自性。心性無故。心所亦無。心及心所既無自性故。心亦無迴向心義。若作是觀。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帝釋品)。
一切法性。無所依止。無所繫屬。由此因緣。無生無起。無知無見。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雖生如來應正等覺。亦能示現世間實相。而無所生。亦無所示(示相品)。
能示如來應正等覺世間相者。謂令不起此世間想。亦令不起他世間想。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無所有。實不可得。無可依彼起此世間他世間想(示相品)。
不可思議。思議滅故。不可稱量。稱量滅故。無數量。數量滅故。無等等。等等滅故。不可思議者。但有不可思議增語。不可稱量者。但有不可稱量增語。無數量者。但有無數量增語。無等等者。但有無等等增語(示相品。與綱要五卷十六葉。經文參看[1])。
雖諸聲聞獨覺菩薩。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各得究竟所作事業。而是般若波羅蜜多。無增無減(成辦品)。
菩薩摩訶薩。雖聞真如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而無滯礙。所以者何。真如與法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不可說俱及不俱故。菩薩摩訶薩。終不觀他好惡長短。平等憐愍而為說法。不觀法師種性好惡。唯求所說微妙法義。善現。不退轉菩薩。具如是等諸行狀相(不退轉品)。
不退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通達諸法皆無所有。常不遠離菩提作意。不樂觀察論說諸蘊。諸處。諸界。所以者何。是菩薩於蘊處界。性相空理[A6]已善思惟。善通達故。不樂觀察論說眾事。所以者何。是菩薩於一切眾。性相皆空。[A7]已善思惟。善通達故。不樂觀察論說五事。是菩薩住本性空。不見少法有勝有劣貴賤相故。不樂觀察論說賊事。是菩薩住自相空。不見少法有得有失與奪相故。不樂觀察論說軍事。是菩薩住本性空。不見諸法有多有少聚散相故。不樂觀察論說戰事。是菩薩住真如一切法空。不見少法有強有弱愛恚相故。不樂觀察論說城邑事。是菩薩住虗空界空。不見少法有攝不攝好惡相故。不樂觀察論說聚落事。是菩薩住一切法空。不見少法有增有減合離相故。不樂觀察論說國土事。是菩薩安住實際。不見諸法有屬不屬此彼相故。不樂觀察論說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事。是菩薩住畢竟空。都不見我乃至見者若有若無差別相故。不樂觀察論說相好事。是菩薩善住無相。不見諸法有好有醜差別相故。是菩薩摩訶薩。不樂觀察論說世間如是等事。但樂觀察論說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遠離眾相。能證無上正等覺故(轉不轉品)。
是菩薩摩訶薩。雖行一切法空。而愛樂正法。不愛非法。恒願饒益一切有情。雖行不可得空。而常稱讚三寶功德。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雖行諸法真如法界一味之相。而樂稱讚真如法界種種功德。雖知諸法皆畢竟空。而愛善友。不愛惡友(轉不轉品)。
是菩薩摩訶薩。若晝若夜。常不遠離念佛作意。常不遠離聞法作意。由此因緣。隨諸國土。有佛世尊現說正法。即乘願力。往彼受生。或乘神通。往彼聽法。由是因緣。此諸菩薩生生之處。常不離佛。恒聞正法。無間無斷。是菩薩摩訶薩。常為利樂諸有情故。雖能現起初靜慮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巧方便起欲界心。教諸有情十善業道。亦隨願力現生欲界。有佛國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聽聞正法。修諸勝行(轉不轉品)。
菩薩摩訶薩護正法時。應作是念。我不為護一佛。二佛。乃至百千諸佛正法。普為護持十方三世諸佛正法。令不虧損。何等名為諸佛正法。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覺所說一切法空。如是名為諸佛正法(轉不轉品。與綱要第五卷三十八葉。經文參看[2])。
依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起迴向。是為最勝迴向。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所起迴向。是為下劣迴向(甚深義品)。
復次善現。有菩薩摩訶薩。具修六種波羅蜜多。見諸有情生死長遠。諸有情界其數無邊。見此事[A8]已。作是思惟。生死邊際猶如虗空。諸有情界亦如虗空。雖無真實諸有情類流轉生死。及得解脫。而諸有情妄執為有。輪迴生死。受苦無邊。我當云何方便濟拔。既思惟[A9]已。作是願言。我當精勤。無所顧戀。修行六種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令速圓滿。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說無上法。皆令解脫生死大苦。亦令證知生死解脫。都無所有。畢竟皆空。善現。是菩薩由此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疾能證得一切智智(願行品。與綱要六卷首葉。經文參看)。
如堅翅鳥。飛騰虗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雖依空戲而不據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諸菩薩亦復如是。雖於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數數習近安住修行。而於中能不作證。由不證故。不墮聲聞及獨覺地。若時無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爾時方證實際(習近品。與綱要六卷首葉。經文參看)。
以如虗空無盡行住。引發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察十二緣起。速能圓滿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觀察緣起法時。不見有法。無因而生。不見有法。無因而滅。不見有法。性相常住。不生不滅(無盡品。與綱要卷六十七葉。經文參看)。
善現言。云何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而言不壞。佛告善現。我隨世俗於一切法假立名相。為諸有情方便宣說而無執著。故無所壞。若諸聖者。於名著名。於相著相。則亦應於空著空。於無相著無相。於無願著無願。於真如著真如。於法界著法界。於實際著實際。於無為著無為。善現。是一切法。唯有假名。惟有假相。而無真實。菩薩摩訶薩住一切法。但假名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於其中無所執著(巧便品。與綱要六卷三十二葉。經文參看[1])。
善現復白佛言。諸菩薩修如來道。得圓滿[A10]已。豈於實際亦不證住。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及修大願。若未圓滿。猶於實際未應證住。若[A11]已圓滿。乃於實際應可證住。善現言。為何所住。證住實際。佛告善現。汝何所住。得盡諸漏。心永解脫。善現對曰。非我有住。得盡諸漏。心永解脫。然我盡漏心得解脫。都無所住。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都無所住(巧便品。初分平答三智少此二問二答提出。與道相智一段問答參看。見綱要六卷之三十三葉[2])。
善現復問。諸煩惱斷。得無為不。佛言如是。善現復問。聲聞獨覺。不得無為。煩惱斷不。佛言不爾。善現復問。無為法中。有差別不。佛言不爾。善現言。若無為法無差別者。佛何故說。如來習氣相續永斷。聲聞獨覺猶未永斷。佛言。習氣相續。實非煩惱。然諸聲聞及諸獨覺。煩惱[A12]已斷。猶有少分似貪瞋癡。動發身語。即說此為習氣相續。諸佛世尊。究竟無有(巧便品。與初分習氣相續。實非煩惱後。經文參看)。
無所得法。能得無所得(巧便品。與俱不可得一段。經文參看)。
菩薩摩訶薩雖作大饒益事。而竟不見有實有情得涅槃者。但見妄想眾苦寂滅(樹喻品)。
善現即白佛言。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云何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無性為性現等覺[A13]已。說名為佛。於一切法及諸境界。得自在轉。佛告善現。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我本修學菩薩道時。無倒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如是乃至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我於爾時。於諸靜慮及靜慮支。雖善取相而無所執。於靜慮及靜慮支。不生味著。於諸靜慮及靜慮支。都無所得。我於爾時。於四靜慮行相清淨。無所分別。我於爾時。於諸靜慮及靜慮支。雖善純熟。而不受彼所得果報。但依靜慮令心引發神境。天耳。他心。宿住。天眼智通。於此五通。雖善取相而無所執。亦不愛味。於諸通境都無所得。亦不分別。如空而住。我於爾時觀一切法。平等平等。無性為性。以一剎那相應般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謂如實如是苦聖諦。是集聖諦。是滅聖諦。是道聖諦。皆同一相。所謂無相。如是無相亦無所有。由此成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并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微妙功德。以佛妙智。安立有情三聚差別。隨其所應。方便化導。令獲殊勝利益安樂(漸次品。與七卷首葉。經文參看)。
菩薩摩訶薩。見諸愚夫。於非我中而住我想。於非有情住有情想。乃至於非知者住知者想。非見者住見者想。是菩薩摩訶薩。見是事[A14]已。深生憐愍。方便教化。令離顛倒妄想執著。安置無想甘露界中。住是界中。不復現起我想。乃至知見者想。是時一切掉動散亂戲論分別。不復現行。心多安住寂靜澹泊無戲論界(實說品)。
復次善現。我為新學諸菩薩說涅槃非化。非別實有不空涅槃。是故不應執此為難。善現便白佛言。云何方便教誡教授新學菩薩。令知諸法自性常空。佛告善現。豈一切法先有後無而不常空。然一切法先既非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不應驚怖。應作如是方便教誡教授(空性品)。
第三分。
諸天思惟我等常設種種方便。令是菩薩離淫欲法。從初發心。乃至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常修梵行。於順結法。不生貪染。所以者何。行非梵行。生於梵天。尚能為礙。況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斷欲出家。修梵行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非不出家。行非梵行。爾時舍利子白佛言。諸菩薩為要當有父母妻子諸親友耶。佛言。或有菩薩。具有妻子眷屬。而修菩薩摩訶薩行。或有菩薩。無有妻子。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壞童真。或有菩薩。方便善巧。先現受用五妙欲境。後方厭捨。勤修梵行。乃得無上正等菩提。如彼幻師。幻作種種。彼幻所作。為有實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佛言。菩薩亦復如是。為欲成熟有情。示受五欲而實無染。所以者何。諸菩薩於五欲中深生厭患。不為彼過之所塗染。以無量門訶毀諸欲。謂作是念。欲如熾火。欲如糞穢。欲如魁膾。欲如怨敵。欲如毒器。欲如闇井。豈有真實為諸欲事。但為方便饒益有情。化現斯事(緣起品)。
舍利子言。彼於何處不能出離。佛言。彼於欲界色無色界不能出離。便於聲聞獨覺菩薩及諸佛法不能成辦。設於三界能出離者。而於二乘不能出離。由此不能信解深法(善現品。與綱要一卷三十一葉。不能信受經文參看[1])。
次答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者。善現。當知大乘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以無二為方便故。無出無住。所以者何。若大乘。若一切智智。如是二法不合不散。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皆同一相。所謂無相。無相之法無出無住。非[A15]已出[A16]已住。非當出當住。非今出今住。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住者。則為欲令真如。法界。法性。不虗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虗空界。不思議界。亦有出住。所以者何。真如乃至不思議界。皆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真如真如自性空。乃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自性空故。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住者。則為欲令斷界。離界。滅界。安隱界。寂靜界。無生界。無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亦有出住。所以者何。斷界乃至無為界。皆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斷界。斷界自性空。乃至無為界。無為界自性空故。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住者。則為欲令名字假想施設言說。亦有出住。所以者何。名字假想。施設言說。皆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名字假想施設言說。名字假想施設言說自性空故。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雖觀諸法皆無所有。都不可得。畢竟淨故。無乘大乘而出住者。然無所得而為方便。乘於大乘。從三界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無斷無盡(善現品。與綱要二卷末葉。參看)。
現前發起無倒隨喜迴向心者。應作是念。色乃至識。與解脫等。廣說乃至一切相智。與解脫等。戒蘊等五。與解脫等。於一切法所起勝解。與解脫等。三世諸佛。與解脫等。三世諸法。與解脫等。一切隨喜及諸迴向。與解脫等。佛及弟子并諸獨覺諸根熟變。與解脫等。佛及弟子并諸獨覺所得涅槃。與解脫等。諸佛菩薩獨覺聲聞諸法法性。與解脫等。一切有情及一切法。并彼法性。與解脫等(隨喜迴向品。與綱要四卷二十六葉。解脫亦如是經文參看[2])。
若於如來應正等覺。取相憶念。皆是執著(歎淨品)。
善現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波羅蜜多。達一切法自性空故。於此大般若波羅蜜多中。轉法輪事。都不可得。以一切法永不生。能轉所轉不可得故。善現復白佛言。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邊波羅蜜多。如是善現。如太虗空無邊際故。是平等波羅蜜多。以一切法性平等故。是遠離波羅蜜多。畢竟空故。是難屈伏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是無足跡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名體故。是虗空波羅蜜多。入息出息不可得故。是不可說。波羅蜜多。此中無尋亦無伺故。是無名波羅蜜多。受想行等不可得故。是無轉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來故。是不可引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可取故。是盡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畢竟盡故。是無生滅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滅生故。是無作波羅蜜多。以諸作者不可得故。是無知波羅蜜多。以諸知者不可得故。是無移動波羅蜜多。以死生者不可得故。是無調伏波羅蜜多。以一切法可調伏性不可得故。是如夢如響乃至如變化事波羅蜜多。以一切如夢如響乃至如變化事不可得故。是無染淨波羅蜜多。以染淨因不可得故。是無塗染波羅蜜多。彼所依法不可得故。是無戲論波羅蜜多。諸戲論事永滅除故。是無慢執波羅蜜多。破壞一切慢執事故。是無動轉波羅蜜多。住法界故。是離染著波羅蜜多。覺一切法非虗妄故。是無等起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分別故。是寂靜波羅蜜多。於諸法相無所得故。是無貪瞋癡波羅蜜多。除滅一切三毒事故。是無煩惱波羅蜜多。離分別故。是離有情波羅蜜多。達諸有情無所有故。是無斷壞波羅蜜多。此能等起一切法故。是無二邊波羅蜜多。離二邊故。是無雜壞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壞雜故。是無取著波羅蜜多。超過聲聞獨覺地故。是無分別波羅蜜多。一切分別不可得故。是無分限波羅蜜多。諸法分限不可得故。是如虗空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滯礙故。是無常苦無我波羅蜜多。於一切法滅壞逼迫無執著故。是空無相無願波羅蜜多。達一切法都無所有。遠離諸相不可願故。是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波羅蜜多。知所空法不可得故。是四念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波羅蜜多。知身受心法皆不可得。乃至超諸聲聞獨覺法故。是如來波羅蜜多。能如實說一切法故。是自然波羅蜜多。於一切法自在轉故。是正等覺波羅蜜多。於一切法能正等覺一切相故(讚德品)。
聞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心不清淨而捨去者。隨彼所起不清淨心。厭捨此經。舉步多少。便減爾許劫數功德。獲爾許劫障菩提罪。受彼罪[A17]已。更爾許時。發勤精進。求趣無上正等菩提。修諸菩薩難行苦行。方可復本(魔事品)。
如來應正等覺。依法而住。此法即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現世間品)。
應如是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乃能安住所應住法。如是安住。則於一切法得無障礙。何以故。從本際來。不攝受一切法。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攝受。若不可攝受。則非一切法。說是所應。住法時。二千菩薩同時證得無生法忍(真如品)。
菩薩摩訶薩雖住一切法空。而愛樂正法。不樂非法。雖住不可得空。而常稱讚三寶功德。雖行諸法真如法界一味之相。而樂讚揚真如法界種種功德(不退相品)。
善現白佛言。應修何等餘遠離行。而佛不讚居阿練若曠野山林。棄勝臥具。思惟晏坐遠離功德。佛告善現。若居山林。空澤曠野阿練若處。若住城邑聚落王都喧雜之處。但能遠離煩惱惡業。及諸聲聞獨覺作意。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及修諸餘勝妙功德。是名菩薩真遠離行。惡魔所讚。隱於山林空澤曠野阿練若處。棄勝臥具。晏坐思惟。非諸菩薩真遠離行。所以者何。彼遠離行。猶有喧雜。謂彼或雜惡業煩惱。或雜聲聞獨覺作意。於深般若波羅蜜多。不能精勤信受修學。不能圓滿一切智智。
彼於如是真遠離行。不生愛樂。但樂勤修聲聞獨覺空遠離行。執著如是二乘所修遠離行法。以為最勝。於佛所讚住真遠離行菩薩。謂居憒閙心不寂靜。於諸如來所不稱讚住真喧雜行菩薩。謂不喧雜。其心寂靜能正修行。妄生種種分別執著(巧便品與綱要七卷首葉經文參看)。
假使為聲聞乘人。說聲聞法得阿羅漢果。猶未為我作佛弟子所應作事。若能為菩薩乘人。宣說一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即名我為作佛弟子所應作事。
若有菩薩摩訶薩。為聲聞獨覺乘等。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經一日夜。置一日夜。但經一日。復置一日。但經半日。復置半日。但經一時。復置一時。但經食頃。復置食頃。但經須臾。復置須臾。但經俄爾。復置俄爾。但經彈指。所獲福聚。無量無數。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施。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相應法施。及彼三乘諸善根故(見不動品)。
善現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為何所住。證於實際。佛告善現。汝為住道。得盡諸漏。心解脫不。不也世尊。汝為住非道。得盡諸漏。心解脫不。不也世尊。汝為住道非道。得盡諸漏。心解脫不。不也世尊。汝為住非道非非道。得盡諸漏。心解脫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現。汝何所住。得盡諸漏。心永解脫。善現答言。非我有住得盡諸漏。心永解脫。然我盡漏心得解脫。都無所住。佛告善現。菩薩亦復如是。都無所住而證實際(方便品與二分巧便品參看問語較詳)。
相無相法。相待而立。非究竟故(慧到彼岸品)。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及諸功德。無自他性。但以無性而為自性。諸有情無自他性。但以無性而為自性(妙相品。與綱要七卷二葉。經文參看[1])。
菩薩行願圓滿。各於所居。嚴淨佛土。證得無上正等覺時。所化有情亦生彼土。共受淨土大乘法樂(佛國品)。
諸有情於一切自相空理。不能盡知。造作諸業。或善。或惡。或復無漏。由於善業。造作增長。生天人中。由於惡業。造作增長。墮三惡趣。於善業中。由於定業。造作增長。得生色界。或無色界。由無漏業。加行根本。有種性等賢聖差別(宣化品。義同少異參看)。
第四分。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菩薩名。俱無決定。亦無住處。所以者何。如是二名。俱無所有。無所有法。無定無住。
若住色受想行識。便作色受想行識行。非行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非作行者能攝般若波羅蜜多。不攝般若波羅蜜多。則於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習圓滿。便不能得一切智智。若不能得一切智智。便不能攝所攝有情。是故不應攝受諸色受想行識。亦不攝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是一切智智。非取相修得。諸取相者。皆是煩惱。若取相修得一切智智者。則勝軍梵志於一切智智不能信解。是勝軍梵志雖由信解力。歸趣佛法名隨信行。而能以少分智觀一切法空。悟入一切智智。既悟入[A18]已。不取色相。亦不取受想行識相。非以喜樂觀見此智。不以內色受想行識。觀見此智。不以外色受想行識。觀見此智。亦不以內外色受想行識。觀見此智。亦不離色受想行識。觀見此智。勝軍梵志以如是等離相門。於一切智智。深生信解。於一切法皆無取著。乃至涅槃亦不取著。以法性為定量故。
能相亦離所相。所相亦離能相。能相亦離能相。所相亦離所相。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學。速能成辦一切智智。何以故。知一切法無生滅故。
離不生法無法可得(妙行品)。
憍尸迦。非但獲得相好身故。說名如來應正等覺。要由證得一切智智。乃名如來應正等覺。憍尸迦。如來所得一切智智。要由般若波羅蜜多為因故。起佛相好身。但為依處。若不依止。佛相好身無由而起。是故般若波羅蜜多正為因生一切智智。欲令此智現前相續故。復修集佛相好身。此相好身。若非遍智所依處者。一切天龍人非人等。不應竭誠供養恭敬。以相好身。與佛遍智為所依止故。諸天龍人非人等供養恭敬。我涅槃後。我設利羅。皆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根本故。若善男子等。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即為供養一切智智佛相好身設利羅故(供養窣堵波品)。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真如。法界。法性。及實際等。成就法身。由法身故。說名為佛。佛設利羅。依法身故。乃為世間恭敬供養(稱揚功德品)。
於[A19]已滅度諸佛世尊及弟子等。取相分別。隨喜迴向無上菩提。是則名為大有所得。過去[A20]已滅。無所有故。未來現在。佛弟子等。未至。不住。亦不可得。若不可得。非取相境。若取其相發生隨喜迴向菩提。俱墮顛倒(隨喜迴向品)。
欲趣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如來應正等覺。以淨信心取相憶念。隨所取相。皆名執著。所以者何。諸取相者名執著故。若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諸無漏法。深生隨喜。復持如是隨喜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亦名執著。所以者何。諸法實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遠離三世。非離三世可能迴向離三世法。不可取相。不可攀緣。亦無見聞覺知事故。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無所證故。名現等覺。所以者何。諸法本性。唯一無二。當知諸法本性即非本性。此非本性。即是本性。能如是知。即能遠離一切執著。
世尊於諸著中。說無著相。
為如虗空諸有情類。脫如虗空生死苦。得如虗空涅槃樂。爾時會中有一苾蒭。向佛合掌。白言世尊。我應敬禮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謂此般若波羅蜜多。無法可生無法可滅。
爾時善現告帝釋言。汝見有法可守護不。天帝釋言。我不見法是可守護。善現告言。如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說不住。即為守護。若離般若波羅蜜多。人非人等欲為損惱。即得其便(清淨品)。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成不壞。不向不背。不引不遣。不取不捨。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近不遠。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都無所有。皆不可得。於一切法無所得故。非能染汙。非所染汙。所以者何。無法不能染汙無法。當知色無染汙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染汙。受想行識無染汙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染汙。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染汙故。色等諸法亦無染汙。若於如是亦不分別。是行般若波羅蜜多(讚歎品。與綱要五卷二葉。經文參看[1])。
聞般若波羅蜜多。深心敬信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書寫解說廣令流布。當知是人不久當受大菩提記。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無墮聲聞獨覺地位。何以故。[A21]已得見聞供養恭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上菩提之前相故。譬如春時。華果樹等。故葉[A22]已墮。枝條滋潤。新華果葉當出非久。所以者何。此諸樹等新華果葉先相現故(總持品)。
如是真如。甚深甚妙。唯不退轉菩薩。及諸願滿大阿羅漢。并具正見善男子等能生信解。如來為彼依自所證真如之相顯示分別。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色故。名示色相。不見受想行識故。名示受想行識相。由不緣色而起於識。是為不見色故名示色相。不緣受想行識而起於識。是為不見受想行識故名示受想行識相(現世問品)。
菩薩所著甲冑不屬色。不為色。不屬受想行識。不為受想行識。不屬聲聞獨覺地。不為聲聞獨覺地。不屬菩薩地。不為菩薩地。不屬佛地。不為佛地。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無所屬。皆無所為。菩薩能著如是堅固甲冑。
能著如是堅固甲冑。即於三處無所住著。何等為三。一聲聞地。二獨覺地。三如來地(天讚品。與綱要五卷二十六葉。能為難事參看[2])。
色受想行識。亦得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處。
色受想行識性空。亦可說為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是空無相無願增語。一切法門。無不皆空。空即無盡。空即無量。空即無邊。一切法門。雖有種種言說差別。而義無異。
不可說義。雖無增減。而不退失真如作意。波羅蜜多。雖無增減。而不退失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若菩薩安住如是真如作意。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便近無上正等菩提(空相品)。
佛告善現。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勝義諦為取相不。不也世尊。於勝義諦。雖不取相。而行相不。不也世尊。是菩薩摩訶薩。於勝義諦。為壞相不。不也世尊。於勝義諦。為遣相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現。是菩薩於勝義諦。若不壞相。亦不遣相。云何能斷取相之想。善現答言。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作是念。我今壞相。我今遣相。斷取相想。亦不修學斷相想道。若菩薩修斷相想道。爾時一切佛法未滿。名墮聲聞。或獨覺地。世尊。是菩薩成就最勝方便善巧。雖於諸相及取相想。深知過失。而不壞斷。速證無相。何以故。一切佛法未圓滿故。
菩薩若念無上正等菩提。經久乃得。不應怖畏。所以者何。前際劫數。雖有無量。而一心頃。憶念分別積集所成。後際劫數。應知亦爾。不應於中生久遠想。而謂無上正等菩提。要經長時。方乃證得。何以故。前際後際劫數長短。皆一剎那心相應故。
若諸菩薩。於餘一切見聞覺知可怖畏法。不生怖畏。應知速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故應隨如來真淨空教。被功德鎧。精勤修學。於一切法不應怖畏(深功德品。與綱要五卷四十三葉。經文參看[1])。
善現白佛言。云何習空。云何現入空三摩地。佛告善現。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應觀色受想行識空。作此觀時。不令心亂。則不見法。若不見法。則不作證。善現言。云何住空等持而不作證。佛告善現。觀法空時。先作是念。我應觀法諸相皆空。不應作證。今是學時。非是證時。是菩薩未入定時。繫心於境。攝受般若波羅蜜多。於如是時。不退一切菩提分法。不證漏盡。善現當知。若時菩薩住空三摩地而不證空。亦住無相三摩地而不證無相。
諸菩薩雖行空而不住空。雖現入空定而不證實際(覺魔事品。與綱要六卷首葉。經文參看)。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餘一切法。亦可說有此無著相。
由諸有情虗妄執著我及我所。說有雜染。而於其中無雜染者。由諸有情。不妄執著我及我所。說有清淨。而於其中無清淨者(善友品)。
若菩薩摩訶薩。欲行諸佛所行境界。欲居諸佛大仙尊位。欲遊戲佛所遊戲處。欲作諸佛大師子吼。欲擊諸佛無上法鼓。欲扣諸佛無上法鐘。欲吹諸佛無上法螺。欲昇諸佛無上法座。欲演諸佛無上法義。欲決一切有情疑網。欲入諸佛甘露法界。欲受諸佛微妙法樂。欲證諸佛圓淨功德。欲以一音為三千界一切有情宣說正法。普令一切獲大饒益。當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迅速品)。
善現白佛言。法離真如。無別可得。為說何法安住真如。復說誰能近一切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誰復為誰。說何法要。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真如尚不可得。況別有法能住真如。豈復有能近一切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寧復有能為他說法。善現當知。真如不可自住真如。此中都無能所住故。真如不能近一切智。此中都無能所近故。真如不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此中都無能得所得差別性故。真如不能為他說法。此中都無能所說故。隨世俗故。說有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安住真如。近一切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宣說法要。
善現。所有辯才。無不依空而施設。所以者何。觀一切法皆畢竟空。尚不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況有能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尚不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況有能證。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者。尚不得一切智智。況有能得一切智者。尚不得真如。況有能得真如成如來者。尚不得無生性。況有能證無生性者。尚不得菩提。況有能證佛菩提者。尚不得諸法。況有能說法者(堅固品)。
菩薩摩訶薩能如是思惟觀察。覺悟蘊等。隨順般若波羅蜜多。便能遠離種種作意(隨順品)。
第五分。
菩薩於諸苦行。作樂行想。於難行行。作易行想。於諸有情。作父母及[A23]己身想(善現品)。
不應以色壞故。觀色無常。不應以受想行識壞故。觀受想行識無常。但應以常無故。觀色乃至識為無常。(經典品)。
執此心能正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亦名為著。
若於三世諸佛無漏法中。深生隨喜。共諸有情迴向菩提。亦名執著。諸法實性。非三世攝。不可取相攀緣。亦無見聞覺知事故(清淨品)。
如來應正等覺。無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作無成。無生智轉。復能知此無轉因緣。是故應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如來應正等覺。亦能如實示世間相(甚深相品)。
諸菩薩超煩惱品。亦超魔品及二乘地。雖住空定而不盡漏。雖善習空而不作證。爾時菩薩住空定中。雖於相不執。而不證無相。如堅翅鳥飛騰虗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雖依空戲而不住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菩薩亦復如是。雖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不住空無相無願。乃至佛法未極圓滿。終不依彼示盡諸漏(姊妹品。般若義同文異竟)。
般若綱要卷十 子雲薜較對
牧雲禪師題七空居士像
余聞出世之士。身證無生法者。能坐臥虗空。石壁無礙。(圖景四山石壁宴坐其中)偶觀葛子毅調圖卷。其意在斯乎。因為題語。
沙門之法。來自五天。中國從化。莫知其然。一瓶一鉢。閒雲野鶴。舍於樹下。道在丘壑。觀身如幻。觀世如囚。般若之由。示蝴蝶夢。解蠻觸軍。般若之勳。齊彼萬物。空其死生。般若之明。石壁無礙。坐臥虗空。般若之通。苦海羣迷。引覲法王。般若之杭。導莊嚴路。生菩提家。般若之車。葛子志此。處於林間。惟寂惟默。怡然道顏。無我無人。何仙何凡。鳥飛莫度。惟石巖巖。
康熈辛亥九月中澣繫珠乞士樗叟書於湖山精舍
(附見)毅翁於我家有舊戚而為新姻。昨歲範孫成室益密邇。而悉其家庭規范。鼎鼎如也。避囂城市。樊圃郊居。軒中萬卷。手遍丹黃。更精心內典。長齋泊然。堅猛志力。可謂毅矣。至於承先啟後。特立獨行。無弗自慊者。(丙)何敢品題。述所服膺云爾。
碧水丹山際。清風擁白雲。曠然此默坐。理亂可弗聞。雖然吾徒與。安得便離羣。讀書以行古。家國原不分。政施惟孝友。緣空彝等倫。至人遵大道。終始足自了。淵靜鮮攖搆。鏡月常美好。此中無纖翳。造物何能老。葛子既敏悟。與世本自然。琴書依孔孟。蔬水棲禪玄。但攄我性宗。便[A24]已得光天。征邁深明發。華萼益緜芊。滋蘭成九畹。馨香播南國。經史珍腹笥。丹黃祕五色。勿煩挾弧矢。恐疏筆與墨。山水鬱林泉。幀帙渝萬卷。視履苟不惑。吐茹無強勉。唄誦匪恒苦。塵根由外遣。蒲團晷刻間。面壁何深淺。一日是兩日。百年同瞬轉。噫嚱汩汩中。誰便緣彼岸。但勿隨逝波。固[A25]已得長算。高深任陵谷。舉趾常不亂。我呼三青鳥。同君刷羽翰。
窳老人張丙拜手(可菴先生子)
柴桑宅畔溪流泓。面前高矗玉峰青。墻東大隱遺世名。城市囂煩耳目清。鄉閭比德烈與寧。傳經不數金滿籯。擁書萬卷雄百城。前生應許是淵明。東皐煙月有誰爭。黃唐寄慨寫幽貞。君家稚川好長生。為訪丹砂勾漏行。北郭高賢丈室扃。臥遊廬阜尋蓮盟。會儒歸佛探彌精。從乳得酪醍醐成。傳來小影儼僧形。千巖萬壑相迴縈。嘯咏其間眾妙并。俛仰乾坤一草亭。
弟張立廉具草(木陳禪師付囑)
吾見其人。瓊雕岳立。冲明在襟。惟世德之駿邁。樹孝友之令望。而黽勉沈深。雖握珠璣。盛組繡。而不羨乎當世之華簪。常煦煦低首折步。不以色待物。葢庶幾寡欲清真。亭皐搖落。郊戍寂寥。是間有隱君子。而不必以緣流翠草好鳥佳木之為珍。惟塵勞漸遠。能了夢幻虗無。而不同乎土木瓦石之無心。抑動不離靜。融然忘適。其期為毅調子。鏡中之影。身外之身。
同學弟王棨題(芥菴先生孫)
毅翁輯般若綱要嘉惠後學真大宗匠也薰沐讀之口占一律。
濟下全提一喝通。和同佛乘是真風。華嚴誦憶惟龍樹。般若宣流有葛翁。會得別傳非教外。由來直指在經中。一披綱要臚全帙。沙界咸資葢代功。
弟陳祈年拜撰
家弟名䵻。於先宜人為少子。而於兄弟行第七。平生學行。以持敬立誠存仁為本。經史該洽。無忝先人家教。壬午觀光南闈而不遇。便棄舉子業。時年甫二十外也。茲戊申孟冬為弟五旬初度。家兄弟子姪。並舉觴祝。而弟出小像。諸弟遜余執筆。謹草質辭紀之。亦家言之體。宜如是耳。弟置書萬卷。自少至今。披誦刻葉有常課。著有復菴小稿六卷。世譜一卷。
孝友以立其基。愷悌以彰其用。服雖寓乎儒禪。志實專於讀誦。平生心事。落落經明。一世英姿。閒閒莫動。窮性理而少即知修。篤倫常而操克儼重。處兄弟則人得其歡誠。導子姪而胥沐其躬諷。先府君廉憲公清勤之緒。賴此非遐。先母氏錢宜人未愜之齡。可焉無恫。詣以虗受而日醇。識以年加而益聳。堪學者之良模。豈一家之瑞鳳。余故不復發與於雲山。而但恪徵其既成之實德也。過茲以往。當愈邵而稽。以為家乘之光焉。其交修而並勗者。凜凜然實奉乎前人之貽。永惟旦夕之吾規。企邁征之俱共。
兄蹇菴鼏沐手述
家君輯錄綱要。因大經卷帙浩繁。文勢綿邈。家君以朝氣遇之丙夜而起。通其條理。抉其綱宗。簡首標題長文段落。銖兩悉稱。頭訖宛然。全經非繁。綱要非簡。有時徹曉而無倦色。如是者兩載。始克告成。而心神枯瘁矣。聞古南牧雲禪師。耆宿好學。此經反覆尋繹。極其鈎致。遂賷經往證。師留之半載。復取全經而較定之。雅有同心。幾同水乳。師來興福。家君躬親諮叩。師欵之丈室。往復敷陳。雲興波湧。兼及智論。甫理歸棹。脾疾大作。剞劂方始。危篤良甚。而奮然為之。今大經告成。恙亦漸起。惟是家君志在津濟。不惜形枯。三寶加被宏深。真有神助。敬識師傳之正的。神感之靈異。非同泛常也。
子雲薜百拜記
般若綱要卷十(終)
No. 449-E 般若綱要後序
樗叟曰。余讀般若而知佛慧之遍攝世出世法焉。諸佛之說法也。隨順法性。世界無量。法門亦無量。有情癡迷。頑執無量。諸佛善巧方便亦無量。用是啟之廸之導之引之拯之拔之。然皆出於悲心。本於法性。苟無悲心。則墮小乘。苟違法性。則為外為邪。而非佛之法矣。佛之法必隨順法性。所謂色無邊。故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夫色受想行識者。謂之五陰。亦謂之五蘊。假合則一。而功能各異。因又謂之五眾。五眾之合世乃名人。然則人也者。所謂世界則有第一義。即無人而如是一切法可知矣。夫摩訶般若者第一義斯有。而世界本無也。吁嗟有情不無者無之。不有者有之。所以長劫顛倒。以其違背法性也。佛暨菩薩則不然。其所不無者。默而尊之。其所不有者。則以假視之而[A26]已。此所以超越凡情。而能隨順法性也。隨順法性。是之謂摩訶般若也。一摩訶般若。而談至六百卷。其義猶未罄者。何以其體性離微。功用幽深。善巧無方。故對揚莫盡。如入大海。愈前愈深。莫窮其底止。又如觀乾城幻事。見者喜悅莫測其變化。雖然綜而理之。無出法性。故說世間法。則五陰六根六塵六識四大十二因緣諸法。靡不隨摩訶般若而無二也。說出世間法。則六波羅蜜。四無量三解脫。五根五力七覺八正十力等諸法。靡不順摩訶般若而無得也。無二無得。此佛及大菩薩所證境界。而非凡夫外道小乘下位所可企及矣。是故摩訶般若之相平等。一相所謂無相。有佛無佛。恒自清淨。此其正旨也。順此而修。順此而習。不休不息。所謂相應。種種諸法。一以貫之。無世出世。其所修習。種種法門。每往復迴環。互為方便。正若以水投水。將空合空。雖有進趣。絕無異相。第譯人序次文字層疊。以致學者讀之。駭猶河漢百緒千頭。首尾纏綿終卷不斷。易生厭倦。莫尋端倪。葢法細而心麤。法勝而機劣。法廣而門狹。又法大器小。或無善根。卒難承受。所以不得其門而入也。葛公所輯綱要。其經僅纂十一。亦云略矣。或者迷津猶然趦趄病涉。余於是更設方便。備列世出世諸法名目於前。次錄般若體相功能於後。此葢出自新意指示徑道。如曰但有名。則知一切世出世間法皆但有名。如曰無所得。則知世出世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曰畢竟淨。則知一切世出世法皆畢竟淨。約本無生廣。亦無二是。猶啟重門而特授之匙鑰。涉大川而密贈其指南。直捷快便。無踰此者矣。俾讀是經者般若大義。開卷現前。盎然皆得。不至望崖自餒。此余啟廸扶樹來學之心也。嗚呼。去聖時遙。法雲留蔭。講壇絕響。禪肆如狂。瞻仰鷲峯。何能已[A27]已。將伯助予。喜勷葛公。人涉卬否。猥慚張仲。觀者苟能擊節賞音。則於六百卷之雄文思過半矣。
辛亥六月下浣晦前三日樗叟門撰於破山般若軒
校注
[0177001] 此本當三百十七紙左(56頁參照) [0177002] 此本當三百十八紙初(57頁參照) [0178001] 此本當三百六十九紙初(107頁參照) [0178002] 此本當三百七十五紙右(113頁參照) [0179001] 此本當三百八十六紙右(124頁參照) [0179002] 此本當三百八十六紙左(125頁參照) [0180001] 此本當三百二十紙右(59頁參照) [0180002] 此本當三百五十九紙右(97頁參照) [0182001] 此本當三百九十紙右(128頁參照) [0183001] 此本當三百六十五紙初(103頁參照) [0183002] 此本當三百七十一紙左(110頁參照) [0184001] 此本當三百七十六紙左(115頁參照)【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4 冊 No. 449 大般若經綱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