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般若經關法

No. 448-A

[1]般若通關法  連環妙難思  如來甚深智
統攝受無遺  雪月施巧慧  千載仰芳規
雪竇四世裔  本覺守一師  昔曾結經社
流通願力丕  復有承璋輩  居家勤受持
韙哉竹林主  隨喜誦孳孳  歲歲開勝會
恩有圖齊資  冀度無量眾  同證正徧知

旹正德壬辰蒲月日  峨山月潭 敬題

No. 448-B 大般若經通關法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凡六百卷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卷帙紛紜浩如煙海學者未易背之鳳城雪月大師大隱發其巧智創為通關之法而四明演忠律師省悟重為編定而益加精嚴其法畫十二圖用十三法二十九界八十四科為之都凡諸圖所列或齊行或各行或單位或避位或間位或加法或鈎鎖連環或廣略不過一千言間總攝初分難信解品一百三卷無一字或違噫亦異矣先是浙水東見者甚鮮逮宋淳熈中有異僧載經行甬東暗誦弗休大姓沃承璋以為疑抽一二卷試之其誦如初卷且出關法以授承璋承璋乃刻版流通元至正初黃巖沙門絕璘琚公獲拾儀真歸刊雲峰證道院未幾於火雪山成公嘗受經于絕璘思繼前志復重刊而行之增以佛國白禪師所解名相繫諸關後使人了知義趣云惟般若尊經乃統攝世出世間色心諸法皆歸實相其功用不可思議譬如四大海水茫無邊際攝之入一毛孔無所增減而彼大海本相如故所謂舒之則大包無外卷之則小入無內者也雪月以方便智造是通關之法一彈指頃能背其經六分之一其饒益羣生甚大雪山父子又能篤意傳布唯恐或後皆不負先佛囑累者矣雖然真覺性者中一辭不立光明殊勝洞照無礙大阿難等結集入藏諸文一一自光明中發現讀是關者儻能於此求之則山河大地有情無情咸成文句身不待較繁簡於卷帙之間也雪山徧參諸方嘗主藏鑰于靈隱景德禪寺其衛道之志葢皦然云

翰林侍講學士金華宋濂序

No. 448-C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關法第一

稽首諸佛母  清淨最上乘  苦海駕舟梁
暗塗懸日月  堅利金剛杵  摧滅煩惱山
震吼師子聲  碎裂野干膽  釋主默持定
魔兵自隕銷  寶掌摩尼珠  五彩應方現
天宮共食器  百味隨心生  句數超僧祇
智度越邊際  聚茲高廣義  撮成秘密關
簡束盡三編  開敷逾半部  循環妙嚴偈
宛轉光明輪  重網影森羅  行樹音交錯
破此微塵內  流出大千經  能於一念間
徧遊無量劫  悟修躋覺地  書誦積殊勳
聞聽起初緣  輕謗招來種  仰窮有頂界
下徹阿鼻中  皆由妄見分  不達真歸處
了四相如幻  知萬法本空  同登般若船
疾到菩提岸

(夫關念此經者須細尋題目起盡及將前讚用為標關首也先看指法注字然後曉本法位有添削移改入關上下始末一一有次約三百卷分為六䇿向下五䇿須尋上卷讚讚文字字標目指法准此 奘法師八十卷今當此部第五䇿流行)

No. 44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關法卷第一

  • 色 受想行識

  • 眼處 耳鼻舌身意處

  • 色處 聲香味觸法處

  • 眼界 耳鼻舌身意界

  • 色界 聲香味觸法界

  • 眼識界 耳鼻舌身意識界

  • 眼觸 耳鼻舌身意觸

  •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 地界 水火風空識界

  • 因緣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 緣所生法 (及)(從)

  • 無明 行(乃)名色六處取有(至)老死愁歎苦憂惱

  • 布施波羅蜜多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 內空 外空(乃)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至)無性自性空

  • 真如 法界(乃)法性不虗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虗空界(至)不思議界

  • 四念住 四正斷(乃)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至)八聖道支

  • 苦聖諦 集道聖諦

  • 四靜慮 四無量四無色定

  • 八解脫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

  • 空解脫門 無相無願解脫門

  •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摩地門

  • 極喜地 離垢地(乃)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至)法雲地

  • 五眼 六神通

  • 佛十力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

  • 大慈 大悲大喜大捨

  • 三十二大士相 八十隨好

  • [A1]忘失法 恒住捨性

  • 一切智 道相智一切相智

  • 預流果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 獨覺菩提

  •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

△初分相應品第三之二

『稽』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入關)

不見
(色)
(廣)
若相應若不相應
(受想行識)

(色呼復次餘上下界從不見起色起至佛菩提入我有情本法內綠所生法上添從字生字下添諸字一向廣至無明後入欲界二段方入布施至四諦後入十善四段本法方入四靜慮大慈界添入四無礙下方言十八佛一切相智下添一切相微妙智却入一切智智并永拔二段方入四果至菩提後入我十七法為上下界二段方入正經)

  • 欲界 色無色界(上二段無明後入)

  • 十善業道 五近事戒八近住戒

  • 施性福業事 戒性修性福業事(上四段四諦後入)

  • 一切智智 永拔一切煩惱習氣(上二段一切相微妙智後入)

  • 我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持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上二段菩提後添便入正經)

舍利子由是因緣應知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空與空相應不相應不觀無相與無相相應不相應不觀無願與無願相應不相應何以故舍利子空無相無願皆無相應不相應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入一切法自相空[A2]不觀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是菩薩摩訶薩不觀色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前際故不觀受想行識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前際故不觀色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後際故不觀受想行識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後際故不觀色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現在故不觀受想行識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現在故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前際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與後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前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前際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後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舍利子三世空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入首關上界復次起下界不觀起上下界一法各盡呼後舍利子結)

『首』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觀一切智與
(過去)
(廣)
若相應若不相應
(色)
(受想行識)
何以故尚不見有
(過去)
(略)
(色)
(受想行識)
況觀一切智與
(過去)
(略)
若相應若不相應
(色)
(受想行識)

(上界復次起下界不觀入三世上下了結入五蘊至佛菩提界界上下呼後舍利子結內增上緣下入及從緣所生法除本位共在下界大慈界流入四無礙下無明[A3]已去一廣二略佛十力下界有略內無真如四果獨覺菩薩行正等菩提五界至一切智直入後佛菩提二段了却入佛智相即菩提相即二段了入關)

  • 過去 未來現在

  • 佛 菩提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觀一切智與
(佛)
若相應若不相應
(菩提)
亦不觀
(佛)
與一切智若相應若不相應
(菩提)
何以故一切智即是
(佛)(佛)
即是一切智故
(菩提)(菩提)

(上文於本法佛菩提了入單是佛智相即至一切智故又入菩提相即只二回念過結了却入諸字關本)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諸』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著
(色)
(廣)
(受想行識)
不著
(色)
(略)
非有
(受想行識)

(上界復次起下界不著起每一上下界了至有顯呼首字關舍利子結從不著色有便言不著色非有次言四陰有非有便換色常至無常四陰一同樂苦直至有願下去准此關為十六合為八法遇有一法廣十五法略內緣所生法入增上緣下獨覺添在羅漢下大慈界入無礙解下有廣略至菩提呼前結入正經一段)

  • 常無常
  • 樂苦
  • 我無我
  • 寂靜不寂靜
  • 空不空
  • 無相有相
  • 無願有願(入正經)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不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亦行亦不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爾時佛告具壽善現汝以辯才當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時諸菩薩摩訶薩眾及大聲聞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咸作是念今尊者善現為以自慧辯才之力當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為當承佛威神力邪具壽善現知諸菩薩摩訶薩眾及大聲聞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心之所念便告具壽舍利子言諸佛弟子所說法教當知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諸佛為他宣說法要彼承佛教精進修學便能證得諸法實性由是為他有所宣說皆與法性能不相違故佛所言如燈傳照舍利子我當承佛威神加備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非以自慧辯才之力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非諸聲聞獨覺境界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勑汝以辯才當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世尊此中何法名為菩薩摩訶薩復有何法名為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我不見有法可名菩薩摩訶薩亦不見有法可名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不見有云何令我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A4]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二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佛』

(善現當知)
譬如
(我)
(廣)
但是假
(名)
(復次善現)
(色)
(法)
○如是
(名)
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
(之)
(我)
(法)
(色)
如是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改)
亦但是假
(名)
(法)
○如是
(名)
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
(有情乃至見者)
(略)
(法)
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
如是
(假法)
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
(法假)
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上初卷正經呼之字餘不呼眼觸為緣終便入內身至幻事色至幻事並從佛字復次起我從善現當知起從內身至幻事一廣一略却呼但是假名至初圓相直跳入第二圓相如是名假去幻事終疊起結經)

內身所有頭頸(乃)肩膊手臂腹背胷脇腰脊髀膝腨脛(至)足等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華果等物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幻事(乃)夢境陽焰光影若尋香城(至)變化事等

(內假法法假四字前我至眼觸為緣九段初五順互起後四逆互起從內身至幻事並是呼順假法)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名假法假乃教授假應正修學

(上至幻事了結經入母關)

『母』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應觀
(色)
(廣)(略)
(常)
(無常)
(受想行識)

(色至菩薩行常一法復次起樂苦十九法不觀入至眼觸為緣應云眼觸為緣所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下界同除本法內諸受二字至緣所生法但云不應現從緣生法陀羅尼上下界無一切字移獨覺在羅漢下只有常無常是廣樂苦至不可得是略上下界齊行)

  • 常無常
  • 樂苦
  • 我無我
  • 淨不淨
  • 空不空
  • 有相無相
  • 有願無願
  • 寂靜不寂靜
  • 遠離不遠離
  • 有為無為
  • 有漏無漏
  • 生滅(內空真如改生滅為隱顯)
  • 善非善
  • 有罪無罪
  • 有煩惱無煩惱
  • 世間出世間
  • 雜染清淨
  • 屬生死屬涅槃
  • 在內在外在兩間
  • 可得不可得

(上一段雙關束作二十段至下第一十七卷入駕字關單關分為四十一法常無常至不可得單關七卷佛菩提在下界雙關十三卷菩提歸上界)

『清』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俱不見在有為界中亦不見在無為界中何以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不起分別無異分別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住無分別

能修
(布施波羅蜜多)
亦能修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時不見菩薩摩訶薩不見菩薩摩訶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唯正勤求一切智智何以故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

(陀羅尼上下界有一切字)(從能修起布施至一切智終方疊起善現結經上下齊行只有內空真如苦聖諦改能字下修字作住字大慈界歸四無礙下無大士界)

『淨』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實覺名假施設法假施設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名法假如實覺[A5]

不著
(色)
(廣)
(入)
(受想行識)
  • 有為界 無為界有漏界無漏界

  • 我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 異生 聖者菩薩如來

  • 嚴淨佛土 成熟有情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無所有能著所著著處著時不可得故

(眼處至諸佛我至善巧終方疊起所以結經從不著起眼觸界應云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若不苦不樂下界同上緣所生法歸增上緣下應云及從緣所生法無明後入四界般若下添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陀羅尼上下界除一切字獨覺歸羅漢下)

『最』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所著故便能增益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智波羅蜜多

亦能增益
(內空外空等)
(廣)

亦得菩薩最勝神通具神通[A6]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為欲成熟諸有情故為欲嚴淨自佛土故為見如來應正等覺及為見[A7]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令諸善根皆得生長善生長[A8]隨所樂聞諸佛正法皆得聽受既得聽受[A9]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能不妄失普於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皆得自在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如實覺名假法假

(從亦能入關內空起至一切智終上下界連念內空真如改增益為安住苦聖諦但云亦住苦集滅道聖諦解脫門位但云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便於解脫界後入關亦能趣入二句經文然後入陀羅尼祗三摩地上無一切從陀羅尼至一切智並改增益為圓滿方疊起亦得一段結經)

亦能趣入菩薩正性離生亦能安住菩薩不退轉地

『上』

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於意云何(入)

(色)
(廣)
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中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上界復次起並本法齊行逐行上下界了呼異色去即離五行關法盡仍起眼處至一切智無明除愁歎苦憂惱五字下去上至梁字例同陀羅尼上下除一切亦至梁字例同)

『乘』

爾時
(佛告具壽)
善現汝觀何義言
(入)
(復次)
(色)
(廣)
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非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受想行識)
非離
(色)
(略)
有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具壽善現白言)
世尊若菩提若薩埵若
(色)
(受想行識)
(略)
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況有菩薩摩訶薩此既非有如何可言
(色)
(略)
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受想行識)
(色)
(略)
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眼處至一切智終並從小書復次起色從爾時具壽起離終蘊下有耶字上界無向下界例同承上除小書具壽直取世尊後方疊起世尊一段結經此關法在第十七卷中即至離各二徧即色了便入四蘊行行例同內世尊至可言二行本法內當中秪一徧向下海字關例同)

世尊菩提薩埵及色等法既不可得而言即色等法是菩薩摩訶薩或異色等法是菩薩摩訶薩或色等法中有菩薩摩訶薩或菩薩摩訶薩中有色等法或離色等法有菩薩摩訶薩者無有是處佛告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色等法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

『苦』

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於意云何(入)

(色)
(廣)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真如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至一切智並復次起內不關真如一界陀羅尼門上下界除一切海字關例同)

『海』

(爾時佛告具壽)
善現汝觀何義言
(入)
(復次)
(色)
(廣)
真如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非菩薩摩訶薩中
(色)
(略)
真如
(受想行識)
非離
(色)
(略)
真如有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具壽善現白言世尊若色
(受想行識)
(略)
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
況有色真如
(受想行識)
(略)
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
(色)
(略)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
(色)
(略)
真如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眼處至一切智終並從小書復次起中有耶字上界無下界有具壽至可言當中二行只一徧念同乘字內有結經在第十七卷中起世尊結)

世尊色等法及真如既不可得而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薩摩訶薩或異色等法真如是菩薩摩訶薩或色等法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或菩薩摩訶薩中有色等法真如或離色等法真如有菩薩摩訶薩者無有是處佛告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

(第一十七卷中入駕字關至二十三卷本法二十段在前母字關內分為四十一法)

『駕』

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於意云何(入)

(色)
(廣)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眼處至一切菩薩終散在諸卷為頭並從復次起同不可得終此關次即字連上一法常無常至不可得四十一法盡方起復次入眼處一法諸頭例同上下界雙行細尋題目一一標題品內之數從第一十七卷至二十三並同用此關)

『舟』

(爾時佛告具壽)
善現汝觀何義言
(連下關)
(入)
(復次)
(色)
(廣)
增語非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具壽善現答言世尊
(色)
(受想行識)
(略)
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況有(色)
增語及
(受想行識)
(略)
增語
此增語既非有如何可言即
(色)
(略)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此舟字關色爾時起上下齊行眼處至菩提並從舟字復次起逐上下一界連梁字關從善現起二十法至不可得二十段一一從善現去換苦樂方入舟字眼處去依母字關合為二十法內佛菩提歸上界內無下界時有二關耶字各除世尊下若字各及增語三字下去獨覺例然)

『梁』

善現汝復觀何義言(連上關)(入)

(色)
(略)
(常)
(無常)
增語非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世尊若
(色)
(略)
(常無常)
尚畢竟不可得
(受想行識)
性非有故況有
(色)
(常無常)
增語及
(受想行識)
(略)
(常無常)
增語
此增語既非有如何可言即
(色)
(略)
(常)
(無常)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眼處至諸佛並從小書復次起一一各入梁字關各至不可得二十段本法一一從梁字善現去換苦樂至不可得換眼處起舟字)

△初分相應品第三之二

  • 〔天〕第五(之二) 『稽』(色起我終)正經『首』(過去起菩提終)『諸』(色起至識界眼終)

  • 第六(之三) 『諸』(眼觸起菩提終)正經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 〔地〕第十一(之一) 『佛』(我起至幻事終)前有正經『母』(色起至地界終)

  • 第十二(之二) 『母』(因緣起五眼終)

  • 第十三(之三) 『母』(佛十力起菩薩行終)『清』(布施起一切智終)『淨』(色起至諸佛入方便善巧)『最』(內空起一切智終)『上』(色起緣生法終)

  • 第十四(之四) 『上』(無明起一切智終)『乘』(色起至四念住終)

  • 第十五(之五) 『乘』(苦聖諦起一切智終)正經『苦』(色起至五眼終)內不關真如海字關同

  • 第十六(之六) 『苦』(佛十力起一切智終)『海』(色起至陀羅尼終)

  • 第十七(之七) 『海』(極喜地起一切智終)正經『駕』(色)眼處色處(同復次起總不可得終)

  • 第十八(之八) 眼界色界眼識眼觸眼觸為緣([A10]已下六卷總復次起同不可得終)

  • 第十九(之九) 地界因緣緣所生無明布施

  • 第二十(之十) 內空真如四念住苦聖四靜慮

  • 〔玄〕第二十一(之十一) 八解空解陀羅尼極喜五眼

  • 第二十二(之十二) 佛力大慈大士相無妄一切智

  • 第二十三(之十三) 預流獨覺一切菩薩(復次起至不可得終)(入舟字連梁字至不可得終)([A11]已下佛菩提歸下界)

  • 第二十四(之十四) 眼處色處(總復次起同不可得終)後諸卷例同眼界(復次起遠離終)

  • 第二十五(之十五) 眼界(有為起不可得終)色界眼識界(復次起不可得終)

  • 第二十六(之十六) 眼觸眼觸為緣(復次起不可得終)地界(復次起無我終)

  • 第二十七(之十七) 地界(淨起至不可得終)因緣緣所生(復次起不可得終)

  • 第二十八(之十八) 無明布施(復次起不可得終)內空(復次起有相終)

  • 第二十九(之十九) 內空(有雙起不可得終)真如(復次起不可得終)四念(復次起世間終)

  • 第三十(之二十) 四念(雜染起不可得終)苦聖四靜(復次起不可得終)八解(復次起無我終)

  • 〔黃〕第三十一(之二十一) 八解(淨起至不可得終)空解(復次起至不可得終)陀羅尼(復次起有罪終)

  • 第三十二(之二十二) 陀羅尼(有煩惱起不可得終)極喜五眼(復次起不可得終)佛力(復次起有相終)

  • 第三十三(之二十三) 佛力(有願起不可得終)大慈(復次起不可得終)大士相(復次起有罪終)

  • 第三十四(之二十四) 大士(有煩惱起不可得終)無忘一切智(復次起不可得終)預流(復次起無我終)

  • 第三十五(之二十五) 預流(淨起至不可得終)獨覺一切菩薩(復次起至不可得終)諸佛(復次起遠離終)

  • 第三十六(之二十六) 諸佛(有為起不可得終)內有三紙結經教誡品終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關法卷第一


校注

[0001001] 此書依宋刻本但序文二章依別本新添
[A1] 忘【CB】妄【卍續】(cf. T05n0220_p0012b22; X24n0448_p0033b14; X24n0449_p0049c07)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但【CB】伹【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