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六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三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
善於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眾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耀。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
(集註云。日月之照臨。摩尼之隨色。地水火風之周徧。皆無作也。菩薩無方便行如之)。
於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
(此上大慧自述所問之益也。異言說義者。謂異見言說及義也。善二義菩薩。現形度生。令彼離諸異見。其身得勝轉依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三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
(此酬大慧隨言取義相續之著。有無量相。約而言之。有十一種也。所謂下。列十一種計著相續之名。初云相者。即陰界入相也。緣者。十二因緣也。性非性生不生等可知。乘非乘者。乘是三一之迹。非乘是三一之本。凡計三一本迹而不忘者。亦為計著妄想也。地地自相妄想者。從初地至等覺。地地有自境界相。相則不無。若計而不捨亦為計著妄想矣。自妄想無間妄想者。謂由自心依無間法。生諸妄想故。三乘一乘。教道雖別。同證真諦。故云無間。然而計此三一無間。亦是妄想計著相續)。
復次大慧。此及餘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相續相計著。
(此及餘者。此指上十一計著也。謂此十一計著。及餘凡愚所計著者。有無量相。不能盡述。故云及餘也。以此下。結顯計著相續之過。如蠶作繭。妄想如絲。言其稠密交互。以自纏也。復以此法。妄教於人。為纏他也。然諸計著。不出有無二品。故結云有無相續計著。上明相續義竟。下明解脫義)。
復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寂靜。
(彼中。即指上文十一相續中也。言此相續忘處。即是解脫。何者。以能見法寂靜故。了知諸法無相續不相續相。名解脫義也)。
復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
(謂覺外境非性。內心無相。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體性。皆無相見。故得相續寂靜。以寂靜故。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名解脫義也)。
復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餘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
(彼中。指寂靜中也。以寂靜義中。無縛無解。餘諸外道。不如實知彼寂靜。故有相續之縛。不相續之解)。
所以者何。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無眾生可得故。
(唐譯云。一切諸法。若有若無。求其體性不可得故。○今文眾生字。即體性義。按唐譯可解)。
復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
(泐師解云。貪恚癡者。相續之因也。五趣者。相續之果也。由過去因。成現在果。現在作因。復招未來之報。言三續者。三世循環。相續靡間。貪愛喜三如次配)。
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
(魏譯云。以此相續。故有後生。大慧。眾生相續。生於五道。○泐師解云。以此三毒相續。故有諸趣輪轉。言趣者。即六道也。以修羅徧於五道故。但云五趣)。
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
(謂貪等三續斷者。則無相續不相續相。然則相續解脫。二義皆空矣)。
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
(謂以根塵識三。因緣和合方便。作計著者。則諸識相續生起。長劫無間)。
方便計著則有相續。三和合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有方便計著。則有相續。三緣識斷。見三解脫。見解脫[A1]已。一切相續不生。此結顯相續解脫二義之因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真實妄想。是說相續相。若知彼真實。相續網則斷。
(以不實妄想計著。則有相續。若知彼實性者。則相續網斷。以相續喻如網者。謂相續無量。彼此交互。如網羅罩。難脫離故。此頌相續解脫二義也)。
於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譬如彼蠶虫。結網而自纏。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
(謂於諸性。無知覺故。隨所說義。相續計著。如蠶作繭。自纏其中。凡愚眾生。為妄想所縛。亦復如是。故於相續無慧觀察)。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魏譯意同。○此大慧引佛昔言為問也。彼彼性。指諸法而言。以彼彼之妄想。妄想彼彼諸法。然彼諸法。非有自性。但一妄想自性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魏譯云。世尊若唯自心分別。非彼法相者。如世尊說一切諸法。應無染淨。何以故。如來說言一切諸法。妄分別見。無實體故。○上文大慧先引佛言為據。此正牒難。謂若但妄想自性。非有一切性自性相待者。豈非世尊當作是言。濁穢清淨。墮無性之過耶。何者。以一切法非性。但妄想自性故)。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
(大慧以無性為難。而不知所難之意。合正義也。故世尊順其所難。即證言如是。如汝所說。要知染淨無性。二法叵得。非如愚夫以性自性。計為真實)。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唐譯云。此但妄執。無有性相。○此牒前妄想自性非有外性自性相)。
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唐譯云。然諸聖者。云云。○前明諸法無性。但一妄想。今顯聖智。有自體性也。聖知見者。即佛之知見。無知之知。無見之見。為真知見耳。聖慧眼者。謂徹諸法之真。達羣情之妄。華嚴疏第一云。分別名慧照矚稱眼。又云五眼之中。慧眼觀理。理無異味。慧眼觀事。事無不見。名聖慧眼也。然而聖性非空。妄想無實。不可以前妄想為例。文初然字。舊註分屬上句。今按唐譯。義當連此。蓋為轉文之辭也)。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
(此大慧述上文意。以生後難也。謂若使如聖人。以聖知聖見性自性。如是而知。是實非虗。非如凡夫天眼肉眼妄想可比)。
世尊。云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
(唐譯云。云何凡愚得離分別。不能覺了諸聖法故。○大慧問意謂諸愚夫。云何能離如是妄想。而彼不離妄想者。以不覺聖性事故)。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魏譯云。世尊。彼癡凡夫。非顛倒見。非不顛倒見。何以故。以不能見聖人境界如實法體故。以見轉變有無相故。○按魏譯意。大慧謂彼愚夫以不覺聖性自性故。非不顛倒也。又以見轉變有無相故。非顛倒也。今文末句不見不字。魏譯作以字。離字。魏譯作轉變字。離。即轉變義。今文不字。當從魏譯作以。觀大慧意。謂彼愚夫亦有一種非顛倒見可取。而聖或亦有一種如妄想見。不可取。故有下文之難。蓋疑聖人有自語相違之過也。[A2]已上二節。以難凡聖有覺不覺之異。因惜凡夫具倒不倒之疵)。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
(唐譯云。聖亦不如凡所分別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此難意。謂聖亦不應如是見聖性等事。如愚夫事妄想計著。何以故。如來不應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是故聖人。亦有一種如妄想見不可取)。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
(魏譯云。彼諸聖人。見有法體。分別法相。以世尊不說有因。不說無因。何以故。以墮有法相故。○此大慧出佛正見。以生後難也。謂彼聖人亦見諸法性自性相。如妄想性現。但不說有因無因。何以故。若說因無因。則墮性相見矣。蓋謂聖人雖見諸法。同凡夫現。能了如幻。故不說有無。不墮性相見也。如第二經云。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同今文意)。
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
(魏譯云。餘人見境。不如是見。世尊如是說者。有無窮過。何以故。以不覺知所有法相。無自體相故。○異境界非如彼等者。按魏譯異。指餘人而言。餘人即眾生也。彼等。指上諸聖也。謂餘眾生所見境界。非如彼等諸聖所見。如是則成無窮之過矣。世尊下。出非如彼等之意。謂餘眾生。不覺性自性相無實體故。聖性有。凡境無。非過而何)。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
(唐譯云。世尊。諸法性相不因分別。云何而言以分別故。而有諸法。○大慧意謂性自性相。非因妄想自性而有。彼諸聖人。云何以聖性妄想謂非妄想。而言如實知性自性相。但一妄想耶。此難前文但妄想自性句之非也。按唐譯可解)。
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
(妄想異者。謂能緣之心。有種種差別自性相異者。謂所緣之境。亦有種種差別。然則能緣所緣。因不相似。彼諸聖人。云何於妄想自性相上。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云何不如實知彼不妄想相耶)。
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
(此大慧以意妄度。出佛方便所以。謂[1]〔今〕眾生離妄想故。說諸聖性為有。以有故。故云如妄想相也。然以方便云有。有必非有。故云不如實有)。
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唐譯云。世尊。何故令諸眾生離有無見所執著法。而復執著聖智境界。墮於有見。何以故。不說寂靜空無之法。而說聖智自性事故。○此難如來自語相違也。謂世尊何故遮諸眾生有無有見。而世尊自復計著聖知見等。墮於有見。說眾生法。空而非性。說自境界。有聖智事。豈非自語相違耶。[A3]已上從若使如聖至此。文有十節。詳觀十節之意。第一節。大慧牒聖性之事。後陳九意。宛轉成難。總以說空墮有結之。是知說空墮有。為立難之本。故下文世尊答語。獨標結難之言。以辨聖性為實也。奚必分列難名駢枝語意。愚故但於語勢斷處。略疏其情。使來學臨文。明識辭義足矣。故於舊解。不復參入)。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
(此辨大慧所難之非。以明說聖事之由也。謂佛所說聖智事者。因說諸法非性。眾生聞此。生於斷滅恐怖。故說離妄想有聖智事。為令離此怖故。然前難語。新說以五難截之。詳其五難。有是者非者。故不取焉。今從大慧語意。釋之如上。竊觀世尊答語。但依說空墮有為辨。蓋此語。係是難本。故舉其要而總答之。以得如實空故。聖性斯顯。答中大意。如斯而[A4]已)。
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
(佛為眾生從無始來。計著性自性相。及聖智事等。皆計有相見故。因說空也。對有說空。空非實法)。
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
(魏譯云。大慧。我不說言法體有無。○上文因眾生著有。故說空。今文復申云我於性自性相。不說有無。則有無雙遣。今文闕有無字。按魏譯可解)。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
(如實空者。是真常中道之法。非前對有所說之空。有無不著。非即都忘。故云如實空也)。
離惑亂即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此明如實空之德相也。如實空中。本離惑亂及自心所現有無性相之見。故得空無相願。三解脫門。所證法行。皆由如實空印之所印定。言法法離於相見。而𭰞乎中道也。依自覺聖智。觀性自性相。則一切性相。不離本位。即常住故。是故如實空法。離於有無事相之見)。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不應立是宗。
(謂不生宗。是外道所計。凡依佛修行者。不應立是宗。此是有法不生宗)。
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
(此微明不生宗者有過也。謂彼外道。以無性為宗。言一切性。有即非有故云不生。然彼不生。因生所待。而有其相。說一下。承上徵語。明不生宗者有壞也)。
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此明不生宗壞之所由也。謂其以生為待。而立不生。因有所待。不生無能自立。故壞也。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信矣)。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
(古注云。又彼不生宗。即入一切法數中。一切法者。生。不生。一。異。常。無常等法也。言若立不生宗。即入此一切法數。故不得立不生宗也)。
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
(楊彥國纂云。不壞真相。本自不生。今乃建立是宗。而入一切法。則彼建立。何為不壞)。
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
(前單約有法。立不生宗。此又兼取有無。立不生宗。故云有無不生也。集註云。就有無上。立不生宗。則入一切有無之性。有無性相。既不可得。却於何處。立有無不生宗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
(謂若使彼依有無性不生而立宗者。一切性既不生。更於何法。論不生耶。是知彼宗當壞矣。何以故。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
五分論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
(此明前文二宗多過也。五分論。見前註。其以五分簡過。過有三十三種。詳如因明入正理論說。集註云。言五分論多過。展轉因於相違。不成。不定。不遺等異相。及有為有作法。故不應立其宗分)。
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
(不生一句。牒前二宗名。如是下。收攝餘所立法空。法無自性等。凡我正修行人。不應於是立宗)。
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
(上誡行者。不應立諸邪宗。此以正義。教令如法說也。謂應說法如幻如夢。現不現。無二相故。見覺過者。指上一切邪宗。悉由妄見知覺過患所起。菩薩能示其過。名善說法者)。
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
(承上見覺有過。因勸菩薩說法如幻夢也)。
除為愚夫離恐怖句故。
(愚夫或墮有無恐怖之間。則以方便說有說無。令彼離於恐怖。方便說者。不入此例。故云除為)。
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
(此誡菩薩說法。應觀人根。善巧為說。無自固執。令彼驚怖。遠離大乘義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自性無說。無事無相續。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
(集註云。言一切法。初無自性。離言說相。亦無事法而為相續。愚夫妄起惡覺。其計執如同死屍。故唐譯云。惡覺如死屍)。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
(集註云。佛說一切法。本自不生。非彼外道妄計為宗。諸法至竟無所生。以一切性。從緣所成就故)。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
(古註云。慧者知諸法體不生。故不作不生想。彼不生宗。因生相而立。故覺者悉除滅之)。
譬如翳目視。妄見垂髮相。計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喻立不生宗者。是妄想計著。如翳目之見垂髮)。
施設於三有。無有事自性。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設言教。意亂極震掉。佛子能超出。遠離諸妄想。
(謂世間三有之法。唯假施設。一切因果事業。皆無自性。由諸眾生。妄自思惟。起諸惑想。諸外道輩。計著自共相事。施設言教。意極惑亂。震動掉舉。佛子能超如是言教。遠離諸想。是名正修行者)。
非水水想受。斯從渴愛生。愚夫如是惑。聖見則不然。
(謂三有事業。本無自性。諸凡愚人。以癡愛故。於無性處。妄起性自性想。如鹿渴愛。見彼陽燄。本非是水。而作水想。世間愚夫。妄有如是惑亂。佛之知見。則不然也)。
聖人見清淨。三脫三昧生。遠離於生滅。遊行無所有。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性非性平等。從是生聖果。
(遊行無所有。魏譯作得無障寂靜。○承上聖見不然之意。以明聖行也。謂聖人知見清淨。故三脫正定。因之而生。諸生滅行。亦因之而離也。於無所有境。念念相應。既無性非性相。則寂然平等。從是平等。生諸聖果)。
云何性非性。云何為平等。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
(此徵心見得失。以明迷悟之原也。謂何者性非性。以其心無所知。內外漂動。故有性非性相。若能壞彼無知。則內外寂然。以寂然故。心則平等。得正見矣)。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
(如世下。魏譯云。如世尊說智慧觀察。不能見前境界諸法。○如攀緣事者。如。真如也。謂依如緣事。則屬智慧。不得前境。蓋慧眼能觀一切法空。故不得也)。
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
(謂能攝所攝。唯假建立。能所攝受既無。智則不生。故云唯施設名)。
云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此總立五意。以起疑情。下別躡前意。以成質難)。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
(此躡第一意。辨智無智也。難意謂若言自相共相異者。自相非因。共相何有。故非異也。若言不異。自共無別。而實別故。非不異也。於此不覺。不得名智。應說無智。何以智稱。而云不得耶)。
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𦦨故。智生。非無性會爾𦦨。故名為智。
(此躡第二意辨智無智也。種種自共相者。謂萬物各有自共相。各有性自性。隱蔽。障也。如日月光明。雲烟為障。太虗寥廓。峯巒為礙。智得於此。不得於彼。亦應非智矣。世尊下。大慧釋智名義。爾燄。謂所知也。所知。是境。能知。是智。所知現前。能知乃生。非能知無體。可會所知。智與境合。乃名為智。此大慧謬釋智體。以明不得之過)。
若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此躡第三四五意。同辨智非智也。謂或以山巖石壁之所障礙。地水火風之所間隔。則極遠之物不可得矣。或老小盲冥。諸根不具。則極近之物。亦不可得矣。此曷稱智。應是無智。以有如上諸事。而智不可得故)。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
(佛謂不應如是作無智論也。所言不得者。應是智。非非智。何者。不以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故。而言智慧不得者。謂了前境非實。是施設量。假建立故)。
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𦦨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
(以知前境假立。覺彼是內心所現。知外物有即無有。性即非性。於事不得。以不得故。智於所知不生。返順三脫。然即返順智境。亦不可得)。
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虗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承上聖智。非妄想愚夫可知也。蓋彼妄想愚夫。依於無始有性無性虗偽習氣之智。於如是佛之知見。不能了知。故云此知彼不知。言其智所不徹)。
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
(謂諸凡愚。智不徹故。於外所緣事處。一切相中。體性有無。妄想不斷。以自心現量建立。說有我我所之相。堅固攝受。生諸計著)。
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𦦨。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由不覺自心現量。則於能知所知。起諸妄想。以妄想故。觀察外性。有無不可得。由不可得故。依於斷見。所言智不得處。差別如此。正修行者。於此當善分別。稍差。則千里逈隔。可不慎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智慧不觀察。此無智非智。是妄想者說。
(前二句。述大慧所疑諸攀緣事智不得者。後二句。承上意云。由攀緣而稱智不得者。此無智之言。蓋非智也。是妄想者之所說耳)。
於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障礙及遠近。是名為邪智。老小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實有爾𦦨。是亦說邪智。
(初二句。頌佛正智。謂相性非實。故智不觀察。次二句。述諸隱覆。是妄想所計。故斥名邪智。後四句可知)。
復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虗偽惡邪妄想之所迴轉。迴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
(此承前文智不得處來也。謂諸凡愚。為惡邪妄想所轉。則於宗說二通不善了知)。
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於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
(集註云。謂其執文遺旨。未能得意忘言。以計著性相。執方便言說。於離四句自宗通法。不善分別)。
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為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集註云。宗說既通。解行相應。無復過失。故凡夫二乘。求其短隙。不可得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
(眾具者。指十二部經也。是經有論議。重頌。因緣。譬喻。本生。本事。眾名不同。故云眾具)。
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
(宗者。主也。趣也。謂行有所主。得正趣故。自宗屬行。說通屬解。行緣自覺。不向外求。故言自宗也。離因成見相者。謂得自覺。遠離因緣所成見相故)。
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
(謂宗通者。是大乘義。諸凡小輩。墮有無二邊。不能知此)。
我說是名自宗通法。
(結宗通相)。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大慧下。總結二通。汝及下。勉應修學。集註云。宗說二通。前文[A5]已明。今再說者。蓋有以也。前約二乘。則先宗後說。此約一乘。則先說後宗。機感有殊。非重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童蒙。指諸聲聞。未能開佛知見故。修行者。指諸菩薩。能修如實行故)。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
(世間諸論。魏唐二譯。作盧伽耶陀。○集註云。盧伽耶陀。譯云左世。亦云惡論。即外道論也)。
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若人習近世間諸論。則攝受名聞利養。一切貪欲。如今世間研攻章句。燒煮黃白等者。皆貪欲事。非出世法也)。
世尊。何故作如是說。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採集莊嚴。誘引誑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於二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
(唐譯云。盧伽耶陀。所有詞論。但飾文句。誑惑凡愚。隨順世間虗妄言說。不如於義。不稱於理。不能證入真實境界。不能覺了一切諸法。恒墮二邊。自失正道。亦令他人輪[A6]迴諸趣。永不出離)。
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誑惑迷亂。
(上明習近世論之害。下示世論之不足恃者)。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A7]已。即以釋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
(梵語釋提桓因。譯云能天帝。持龍形像者。謂以龍形自飾。欲嚴其威也。斷一一頭者。外道師及所從之眾也。外道專以斷首為要。建立論義。如對佛立義。不說有言無言等。亦以斷首謝屈。佛不之許。今佛引釋天之論說者。益明世論之不足恃也。何者。釋天位出人寰。智過天表。論猶可壞。況其餘天而及於人乎。此舉勝者。誡其不逮。故曰世間諸論。慎勿習近)。
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於人。
(謂諸世間種種異類。乃至畜生。亦能造諸言論。以因譬莊嚴種種句味。破惑諸天及修羅等。著生滅見者。而況於人。不破壞乎)。
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
(結顯世論之咎。誡諸行者慎勿習近)。
大慧。世論者。唯說身覺境界而[A8]已。
(此明世論之義。以示其淺近也。說身者。固精氣神。坎離交運。飡[A9]采吐納。欲希長生者。是其類也。說覺者。冥初生覺。覺生大種。以神我為覺者。是其類也。此二者。所謂性命之學。近是乎)。
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
(言世論之多種也)。
但於後時。後五百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
(佛讖正像末法。為五五百年。今云後五百年。正當末法之初。其時鬬爭堅固。廣興異論。彼此破壞。然皆惡覺異因之見。熾盛世間。魔氣所熏。及自種惡發。為其弟子)。
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
(世論以因譬莊嚴所說者。不離有無一異等句。及諸勝性微塵等事。著自邪種因緣。而於如來自通之義。非其分也)。
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於餘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謂世論中。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曾無如來自通之義。且彼外道。各各自謂成無上道。而不自知其為愚痴之論也)。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
(大慧牒上文語為難。謂若外道百千事門無自通者。世尊亦廣說種種句味無量他方來集之眾。天人修羅等輩。事同外道所說。亦非自通耶。亦入外道智慧言說之數耶)。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
(不來不去。是正法之本。來去。是因緣聚散之迹)。
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
(承上文意。以明不墮世論之數也。蓋世論。是生滅法。佛義獨超其上。故不墮其數中)。
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
(二邊者。指外性非性。及內心現處二邊也。佛融中道。乃能轉物。不為二邊妄想所轉)。
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
(覺有無相境。皆自心現。故非性也既覺自心現量。則自心現妄想不生。以內外妄想不生故。則人空無相願三解脫門。名為如來正解脫者)。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間。
(不請空間者。謂欲有所問。願佛時答。勿作無記止我。空閑。即無記止意也。舊註以空閑作無我解者。非也。集註云。婆羅門。具云婆羅賀磨拏。譯云淨裔。自稱祖自梵天口生。因從梵姓。諸經中梵志。即同此名。唯五天竺有。餘國無之。又云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承為業。或在家。或出家。恃術倨傲。亦云淨行)。
便問我言。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報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
(不稱佛而召瞿曇者。是外道倨傲不敬之語。佛能容之。猶有所答。言所作者。是計有也。世論百千。計有最淺。故先說耳)。
彼復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復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
(非所作者。是計無也。無。甚於有。故次之)。
彼復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
(從前次第增上。故云六世論也)。
大慧。彼復問我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
(外道所計。不出四句。如文。因種種受生現者。外道計一切法。從勝性微塵等受生現故。十一增上如前)。
大慧。彼復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虗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瞿曇。作耶。非作耶。有中陰耶。無中陰耶。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
(非數滅。唐譯作非擇滅。○初云所作非所作。今重云作非作者。蓋初約所作邊說。今約作者邊說。無記者。謂一切非性。故不可記。記者反上。我無我。世非世。剎那不剎那。皆然。虗空等三者。即六無為之三也。非擇滅者。識論云。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中陰者。謂此生[A10]已盡。彼生未成。中有陰身。名中陰也。雜阿毗曇云。二有中間。起雜趣故。上自初世論至此。皆外道所計。持問佛者。佛皆答以世論。非我所說)。
我唯說無始虗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我諸根義三合知生。我不如是。
(如外下。魏譯云。大慧。外道說言。我根意義三種和合。能生於智。婆羅門。我不如是。唐譯云。如外道說我。及根境三和合生。我不如是。○我諸根我字。即外道所計神我。按二譯可解)。
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唯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非汝及餘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
(非汝下唐譯云。非汝及餘取著我者之所能測。○今文受我相續。即著神我不捨之義)。
大慧。涅槃。虗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
(滅。唐譯作非擇滅)。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癡愛業因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
(以癡愛有因無因為二)。
彼復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皆是世論。
(乃至下。唐譯云。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皆是世論。○乃至者。謂不及盡述外計。超其餘者。故云乃至)。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世論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嚴。我復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
(婆羅門聞佛所答世論之過。驚怖其言。因逆問云。頗有非世論者否。佛復答云有。但彼所有。非汝有者。婆羅門又云。我是一切外道之所宗者。能作種種句味因譬莊嚴之論。亦有能如是作者否。佛答云有。但彼之所有。宗說二通。皆正義也。不為非宗。然亦非說非不說。種種句味。具足莊嚴。所言如實。無妄想計著之咎。故非汝有)。
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
(牒問上語)。
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虗偽計著故。
(世尊但答有非世論。而不明示其人者。蓋佛自許。然復默指菩薩乘人耳。以其所行出世之道。緣自得法。非外道妄想可比。其道深遠故非外道所知。以於下。出非世論者覺了之意。謂覺於外性。乃不實妄想所計著故)。
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非世論者。具足智慧覺了有無性相。是自心現量。故妄想不生。妄想不生故。不受外塵。妄想永息矣。是名非世論者之道也。佛所說法。非外道有。以牒前文非汝有句)。
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愛若因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
(妄識所計之相。皆世論有。如來法中則無。故稱非我有也。[A11]已上佛引昔破外論之事。以證行者不可習近。為酬大慧所問。意令行者。深入自宗。隨機演說。具足二通。遠離諸過。是以廣明世論之非也)。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婆羅門退思自所通處。反疑沙門出其自通之外。別說無生等義。意猶未悟。仍致此疑)。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結初問語)。
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
(大慧問。謂世論攝受貪欲。有何害。而沙門攝受法者。有何利。利害二途。有何句義)。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諮問如是句義。
(大慧於利害處。豈不明悟。蓋為末世眾生。故發此問。佛因歎其利他之行。勤且博也。主伴同慈。相為酬唱。於我等有大恩德。孰能報復)。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捨。若觸若味。繫著外塵。墮二邊見。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何等為貪。謂取其順意。捨其違情。身觸細滑。舌味甘美。即外六塵也。進而或計有無。墮二邊見。今世苦陰[A12]已謝。復生未來苦陰。生而復死。死[A13]已復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輪迴不息。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為生死之源。人莫之知避也。良由不悟無生。習近世論。及依世論者。為之師友。互相牽引。佛說此輩。名為貪欲。如今世間。智者或慕長生。嗜於飡[A14]采。或善章句。博於功名。列子御風。陶朱致富。此皆世欲之貪。輪迴安息。又愚者或習羅清之愚誕。口妄說空。或欺初祖之真修。名希即佛。暗室單傳聯趺默運。男女不別。飡飲勿拘。此皆世論之害。自墮墮他。泥犂窮劫猶不能盡耳)。
大慧。云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
(法義如文。夫為沙門者。攝受此法。離生死苦。得涅槃樂。自覺覺他。為利若此。嗟彼不悟。反詆異端。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虗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
(此言正法。不墮如是見中)。
大慧。多有外道癡人。墮於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
(集註云。言無黠慧者。受此無因論。則起常見。或計造色外因壞滅。不復更生。因緣之性亦無。則起斷見)。
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
(即前所謂不生不滅。是如來正法之本)。
大慧。是名貪欲及法。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此總結貪欲及法。利害若此。以勉行者貪欲當離。法當修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論。外道虗妄說。妄見作所作。彼則無自宗。
(新說云。言梵天為能作。一切諸法為所作。妄計能所。如來法身真實自宗。彼不能成)。
唯我一自宗。離於作所作。為諸弟子說。遠離諸世論。心量不可見。不觀察二心。攝所攝非性。斷常二俱離。乃至心流轉。是則為世論。妄想不轉者。是人見自心。
(前四句可知。心量下。謂諸心量。無實體性。故不可見。不觀察。即不可見。能所斷常。皆為戲論。二故離也。世論百千。乃至心意少有流動。皆是世論。若不為妄想流轉者。是人能見自心。離諸世論心量。得究竟實際。攝受正法)。
來者謂事生。去者事不現。明了知去來。妄想不復生。有常及無常。所作無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論通。
(頌意可知)。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
(一切外道各說有涅槃義。是故舉此為問。意欲如來顯出真實涅槃。發露彼計是妄想。非涅槃故)。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
(如諸下。魏譯云。諸外道等。虗妄分別涅槃之相。如彼外道所分別者。無是涅槃。○如諸下。謂如諸外道妄想涅槃。然非如彼隨順妄想所現涅槃。蓋譯者艱於華言。故語澀若是)。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
(佛破上義。謂不以見法滅壞名為涅槃。此墮斷見。焦種破瓶。無復用故)。
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
(解脫。唐譯作涅槃。○從方至方者。指計方外道也。謂若無異趣。則彼此境界想滅。如風止息。於此名涅槃也。若方境不滅。彼此相在。從此至彼。猶如風行。故以風止。喻於想滅。楊彥國纂云。從方至方。謂無異趣。境界之想。雖滅。而想性不滅。如風暫止)。
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
(見常無常作解脫者。首楞云。是人觀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同此見也)。
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A15]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
(有相想中。具諸貪愛。故致未來受生苦因。由是撥有見無。於無相境。深生愛樂。即於此處。作涅槃想)。
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
(謂計內心外境自共三世。諸性不壞。以此常見。作涅槃想)。
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
(上是計常。此是計斷)。
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自性。即極微自性也。士夫。即作者之名也。彼二有者。牒上句自性及士夫也。謂極微與作者二有之間。極微自性。從作者出。故云士夫所出。名為自性也。如冥初比者。引例。謂冥初生覺。覺生五大。大從覺生。例今士夫。出極微自性也。求那。譯云依諦。即極微也。謂諸緣依求那轉變。蓋計諸緣無常。求那是常。因計求那是作者。以此作涅槃想)。
或謂福非福盡。
(魏譯云。復次大慧。有餘外道說如是言。罪盡故福德亦盡。名為涅槃。○今文非福。即罪義)。
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自在。謂大自在天也。外道共執此天。是萬物之因。華嚴鈔謂此天有四德。一體。二徧。三常。四能生諸法。是故執此天是常是一。是萬物因。是涅槃因故)。
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魏譯云。有餘外道。言諸眾生。迭共因生。非餘因作。如彼外道。執著於因。不知不覺。愚癡暗鈍。虗妄分別。名為涅槃。○此蓋以相續常。為涅槃也)。
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
(得真諦者。謂見生滅盡處。名真諦也。妄證此諦。名為涅槃)。
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
(魏譯云。有餘外道。作如是言。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見一異俱不俱。虗妄分別。名為涅槃。○功德者。指萬物能生之德也蓋功德。是能作。功德所起。是所作。能所和合。以四句見。作涅槃想)。
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棘等性。見[A16]已作涅槃想。
(唐譯云。或計諸物從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針銛利。生寶之處。出種種寶。如此等事。是誰能作。即執自然以為涅槃。○自性。言自然性也。謂孔雀之文彩。孰與之飾。棘針之銛利。孰與之造。鵠白烏玄。鶴長𠒎短。皆起自然。無能造者。以此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
(唐譯云。或謂能解二十五諦。即得涅槃。或有說言能受六分。守護眾生。斯得涅槃。○瑜伽論十五因明處中云。論體性。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道論。蓋謂王守護國。受此六種。如中庸舜好問一節。含此六論。是護國義。論中釋毀謗。直以彼此毀謗為言。今從德稱。故作是解)。
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
(古注云。以時節為因。能生世間法者。以此作涅槃想)。
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
(或計有性。或計無性。或計能知二性者。以為涅槃)。
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
(或計有覺之性。異乎涅槃。作涅槃想)。
有如是比種種妄想。
(結前。此可取提婆論二十涅槃合看)。
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
(不成所成者。謂外道所成涅槃。皆是妄想。故不成也)。
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大慧下。明前外道涅槃之過。謂墮二邊也。有。無。一。異。俱。不俱。常。無常。盡入二邊之論。如是下。重明外道涅槃之妄謂彼涅槃自性不可得。安有生滅之相)。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謂彼外道。自妄成論。以智觀彼。總一虗妄。都無所立。然彼妄想心意去來馳動一切計中。實無得涅槃者。[A17]已上廣明外道妄計涅槃。下文方顯如來真實涅槃)。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A18]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
(文義可知。集註云。前文云我所說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此云我所說涅槃者。善覺知自心現量。以善覺知自心現量故。妄想識滅。大經云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乃知二經之旨名異而體同也)。
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佛以正涅槃義。勉諸當學。而復誡其外見當離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各各起妄想。斯從心想生。無解脫方便。愚於縛縛者。遠離善方便。外道解脫想。解脫終不生。眾智各異趣。外道所見通。彼悉無解脫。愚癡妄想故。
(愚於縛縛者。謂外道之愚。縛於妄想。以涅槃為所縛。妄想為能縛。縛是所。縛者是能耳。集註云。外道於有無種種。起涅槃見。是縛於涅槃也。又於涅槃。各各起妄想分別。是縛於妄想也。不知此縛。從心想生。故無解脫方便。而世間愚夫。依於外道。起種種妄計。昧著不捨。轉失方便。妄生解脫想。而實無解脫。由外道執此邪智異趣。自謂所見通達。不知正墮愚癡妄想。無有解脫)。
一切癡外道。妄見作所作。有無有品論。彼悉無解脫。凡愚樂妄想。不聞真實慧。言語三苦本。真實滅苦因。
(集註云。法界次第云。苦有三種。曰苦苦。壞苦。行苦。苦以逼惱為義。妄想言說。是三苦之本。離妄想言說。證真實慧。則滅其苦因)。
譬如鏡中像。雖現而非有。於妄想心鏡。愚夫見有二。
(鏡喻真實慧。像喻有無法品也。夫鏡體虗涵。眾像斯照。像非色質。但影而[A19]已。故云雖現而非有也。真實之慧。照有無法。亦復如是。然彼愚夫以妄想心鏡照之。則有無之相紛然。故見有二也)。
不識心及緣。則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此出妄想心鏡之過。兼明覺真遺妄之功也。謂彼不識能緣所緣之妄。則起心境二想。若了心境二非。則能所不生矣)。
心者即種種。遠離相所相。事現而無現。如彼愚妄想。三有唯妄想。外義悉無有。妄想種種現。凡愚不能了。
(外義。魏唐二譯作外境。○心非真心。即前塵種種分別影事。故云心即種種。若能遠離相所相事。心既不緣。則雖現而無現矣。如彼愚夫妄想三有。則心與境。唯是妄想。然外境界。本悉無有。而愚夫妄想見種種現。以凡愚不了。故生妄想)。
經經說妄想。終不出於名。若離於言說。亦無有所說。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六
校注
[0045001] 今疑令 [0050001] 全疑筌 [0050002] 修疑後【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8 冊 No. 332 楞伽經參訂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問中二義。相續可知。解脫義者。即後文所謂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得寂靜故。即彼寂靜。名解脫義也。不墮下。謂善解相續方便。故不墮隨言執義病中。勿令自心計著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