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四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二
復次大慧。非幻無有相似。見一切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為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為異相計著。
(魏譯云。大慧言。世尊。為執著諸法如幻相故。言諸法如幻。為執著諸法顛倒相故。言諸法如幻也。○按魏譯可解。大意為以種種惑亂。作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耶。為以種種差別異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耶。此躡上意為問。蓋以幻相觀察諸法。則不見種種異相。若以惑亂諸異觀察。則不離顛倒見矣。然以幻相觀者。亦未離過故。下文獨難幻相見者)。
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謂色種種相非因。世尊。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世尊。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
(魏譯云。若執著諸法如幻相者。世尊不得言一切法。皆如幻相。若執著諸法顛倒相故。言如幻者。不得言一切法如幻。何以故。世尊。色有種種因相見故。世尊。無有異因色。有諸相可見如幻。是故世尊。不得說言執著諸法一切如幻。○若種下。牒前幻意。世尊下。辨色非幻。謂本質色。實有其體。不如幻者。所以下。徵明非幻之意。謂色有種種相。實在不滅。非幻因故。若無因之色。可說如幻。本質色性。豈說如幻。是故計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如幻者過矣。今文太簡。取魏譯參看詳審。會意可解)。
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
(佛告下。牒非所難。然不下。佛出正意。佛意謂如幻者非例幻相。但因諸法。速滅不實。故言如幻也)。
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A1]已即滅。非愚夫現。
(非愚夫現。魏譯作凡夫不見。○非愚夫現者。按魏譯意。謂諸法剎那起滅。如電之速。智者能了。凡夫不見。言其不悟也。今文蓋謂如電不實。非如愚夫妄計現體實故)。
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觀察無性。非現色相計著。
(唐譯云。一切諸法。依自分別。自共相現。亦復如是。以不能觀察無所有故。而妄計著種種色相。○此合電光之喻也。如是二字。是法合語。與唐譯亦復如是句同。謂一切性。雖剎那現。現即非現。由自心妄想分別自共相故。而有現也。若觀察性即無性。則非現矣。故云非現色相計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重頌可解)。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耶。說無生性如幻。
(如世下。唐譯云。如佛先說一切諸法。皆悉無生。又言如幻。將非所說前後相違。○集註云。大慧以如來前後說法性。說無生。說如幻。意謂幻與無生是無。諸法之性是有。故曰自相違耶)。
佛告大慧。非我說無生性如幻。前後相違過。所以者何。謂生無生。覺自心現量有非有。外性非性無生現。
(唐譯云。佛言大慧。無有相違。何以故。我了於生即是無生。唯是自心之所見故。若有若無一切外法。見其無性。本不生故)。
大慧。非我前後相違過。然壞外道因生。故我說一切性無生。大慧。外道癡聚。欲令有無有生。非自妄想種種計著緣。大慧。我非有無有生。是故我以無生說而說。
(外道癡聚。欲令諸法之有。從無而生。非如世尊說一切法。從自妄想種種計著因緣生。故破彼邪計生因。故說無生。若執無生。猶未離妄)。
大慧。說性者。為攝受生死故。壞無見斷見故。為我弟子攝受種種業受生處故。以聲性說。攝受生死。
(集註云。聲者。法也。前說一切諸法之性者。為攝受生死。破外道空見斷見故。又欲令諸弟子離此二見。以法性之說。攝受生死)。
大慧。說幻性自性相。為離性自性相故。墮愚夫惡見相希望。不知自心現量。壞因所作生緣自性相計著。說幻夢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惡見希望。計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實處作不正論。
(魏譯云。我說一切法如幻者。為令一切愚癡凡夫畢竟能離自相同相故。以諸凡夫癡心執著。墮於邪見。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虗妄見故。令離執著因緣生法。是故我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夢。無有實體。何以故。若不如是說者。愚癡凡夫執邪見心。欺誑自身及於他身。離如實見一切法故。○說如幻性者。為令愚夫離性相執故。愚夫墮於惡見希望。是故不知自心現量。今欲壞彼因所作生緣計著。故說一切法如幻如夢。不令愚夫墮於惡見。墮惡見故計著自他諸法。乃以如實處亦作不正之論)。
大慧。如實處見一切法者。謂超自心現量。
(超。魏譯作入。唐譯作了達。○此承明如實處義。謂如實處見一切法皆是性上無作功德。故超自心現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生作非性。有性攝生死。觀察如幻等。於相不妄想。
(觀察二字。通上二句。謂能觀察無生法性如幻等故。於諸性相。不生妄想)。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A2]已。覺一切眾生。
(善觀下。顯名句形身之益也。謂諸菩薩。因名句形身。證得本覺。自覺覺他故。新說云。因上如來為眾生故。慈悲方便。作種種異說。欲令眾生了名句中實義。莫著言說。故說名句文身)。
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唐譯作文。○句有義身者。謂句中無義。尚屬於名。如云徑跡。此但是名。未得為句。在跡辨義。方顯其句。如云象跡馬跡人跡等。象跡。非人馬等跡。人馬跡。非象跡。決定究竟。自性無所移易。方得為句。故云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也。故成唯識論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義意同此。形身者。形即文也。謂顯示名句曰文身。論云。文即是字。為二所依。謂非字不能顯名句故。故云為二所依也。而言身者。約名句文當體得名。名句形三。各有自體性故)。
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
(魏譯云。復次字身者。謂聲長短。音韻高下。○此重顯形身之相也。按魏譯意。取聲為實體。以名句文三。是假相故。瑜伽論云。此三離聲無別體故。今云長短高下者。即聲上音韻屈曲。聯布合聚。為形身也)。
又句身者。謂逕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逕跡。得句身名。
(此引事重明句身之相也。逕跡是名。自性雖具。義意未彰。不為句身也。若云象跡馬跡等。差別義顯。得為句身。大論云。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作例云。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是名句身)。
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
(唐譯云。名謂非色四蘊。以名說故。文謂名之自相。由文顯故。○集註云。謂受想行識四陰。但有名言。相所現處。色陰乃彰)。
是名名句形身。
(總結可知)。
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以名句文身之相。勉諸當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集註云。如來假名句文身。方便說法。若凡愚猶著言說。不悟實義。如象溺深泥。何由而出離)。
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
(謂未來世。有智者。以離一異等見。如來常所通義。問彼外道無智之人。彼以邪執覆心。不解正義。故疑非正。此世尊懸見未來。正道不行。邪法增熾之獘。故下文示以置答之教)。
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
(求那句。唐譯作依所依。譯語見前註)。
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
(塵句。唐譯作地及微塵)。
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
(無記止論者。謂彼如上所問諸法相義。應以無記。止其論也。無記。猶言忘之也)。
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
(此出無記所以。謂無記豈實然耶。蓋為外道癡人。聞慧不具。不能知佛正義。若以正義答之。彼必以邪執相訾。令墮惡道。佛慈憐之。故作無記方便。止其非也)。
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
(彼計諸相為實。若以非相遣之。彼則驚怖其言。故說無記。令彼離此怖也)。
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
(設此無記。非唯遮其誹謗。抑亦止其見論)。
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
(魏唐二譯。命即是身下。加身異命異一句。○命即是身者。涅槃三十九。迦葉梵志問佛云。身即是命。身異命異。謂人死時。此身既捨。後身未生。於其中間。豈可不名身異命異。佛答曰。有因緣故。身即是命。命即是身。有因緣故。身異命異。智者不應一向而說身異命異。蓋佛正意。謂以因緣合故。身即是命。因緣離故。身異命異。外道則別計生因。不藉緣起。世尊破意在此。然今此問。亦作無記止之)。
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
(魏譯云。外道迷於因果義故。是故無記。非我法中。名無記也。○謂外道愚癡。別計生因。故作無記。非如來法中。有此無記)。
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云何止彼。
(謂佛法中人。離於根塵能所一切異見。則妄想不生。然有正問。隨義即答。云何止彼之問)。
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
(凡夫外道。若於根塵。攝受而不忘者。則不知自心現量。故應止彼)。
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為根未熟眾生。於深法中。且止勿說。[A3]已熟者。云何止彼。四種論。引見後偈)。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魏譯云。一切法。離作者及因。是故不生。以無作者故。是故我說一切法不生)。
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
(此徵釋不生所以。何故下。徵意。以自下。釋成。說一下結。謂以自覺聖智。觀察一切自共性相。不可得故。故說一切法不生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說一切法離持來去。
(謂一切法。本性空寂。何有來去。徵意釋結同前。下皆倣此)。
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
(謂一切法。性相本無。云何有生。亦何有滅)。
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
(謂一切相。從緣所起。倐滅如電。故無常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唐譯云。何故一切法常。謂諸相起。即是不起。無所有故。無常性常。是故我說一切法常。○謂起即不起。生即無生。不壞本質。全體是常。故云一切法常。又性無常常者。謂無常性常。故云無常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一向反詰問。分別及止論。以制諸外道。
(四種論者。大論三十五云。一必定論。二分別論。三反問論。四置論。一必定論者。如眾生中。世尊為第一一切法中。無我為第一。世間不可樂。涅槃安隱等。名為必定論。二分別論者。如無畏太子問佛。佛能說是語。令他人瞋否。佛言。是事當分別。答太子言。佛或時憐憫心故。出眾生於罪中。而眾生瞋。然眾生後當得利。爾時無畏之子。坐其膝上。佛問無畏。汝子或時吞諸瓦石草木。汝聽咽否。答言不聽。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縱令血出。亦不置之。佛言。汝不愍之耶。答曰。愍之深故。為出瓦石。雖當時痛。後得安隱。佛言。我亦如是。若眾生欲作重罪。善教不從。以苦言諫之。雖起瞋恚。後得安隱。是等名為分別論。三反問論者。還以所問答之。如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是色常耶。無常耶。比丘言無常。若無常。是苦否。答言苦。若法是無常苦。聞法聖弟子。著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否。答曰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從今[A4]已後。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好若醜。是色非我所。我非色所。如是應以正實智慧知。受想行識。亦如是。是等名為反問論。四置論者。如十四難。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是等默而置之。是為置論。[A5]已上並是論文。彼文猶廣。今略取其要也。論言十四難為置論者。如今經前云。色等常無常等。佛作無記止論意同。其云必定。即今一向義。置即止義)。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師。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
(僧佉句。唐譯作數論與勝論。○輔行第十云。迦毘羅經十萬偈。名僧佉論。梵語僧佉。譯云數論。用二十五諦。明因中有果。計一為宗。毗舍。亦云毗世。譯云勝異論。立六句義。以計極微。常住不滅。今偈第四句。應作第三。謂彼如是顯示。一切悉無記。義始順)。
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此頌佛正義)。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
(趣。猶向也。差別通相者。下文有三種三結之別。名差別相。同證涅槃。名通相也。須陀洹者。涅槃三十六云。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故名須陀洹。又須者。名流。流有二種。一順流。二逆流。以逆流故。名須陀洹。古註云。大慧因上愚夫觀惑亂法。起聲聞乘種性。然聲聞法中。有四果差別。故舉四果差別為問)。
若菩薩摩訶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A6]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
(此敘所問之益也。謂若聞四果之相。乃能為諸眾生。差別說法。令其隨聞獲證。得至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也。如眾色摩尼者。喻能說之人。謂能隨機演說。如摩尼珠。隨色變現故。無盡身財等者。謂以功德法財。無盡之藏。攝養一切眾生之慧命也。今文但敘利他。不言自利者。由前重重勉離二乘行相。大慧豈不聞命而知其非。故此但備隨宜樂說。以被三根之化。是以所敘。獨利他也。斯陀含。譯云一徃來。阿那含。譯云不來。阿羅漢。譯語見前)。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云何為三。謂下中上。
(集註云。上問諸須陀洹須陀洹趣。今答云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言互顯故。利鈍不同故有三耳)。
下者極七有生。
(極七有生。瑜伽論云。極七返。謂或於天上。或於人間。或於天上人間。受七有生[A7]已。得盡苦際。蓋下下機。極於七生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須陀洹中者。或三五生。而得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其上機者。即此一生而得涅槃。名現滅須陀洹)。
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
(斷結廣狹利鈍。詳如瑜珈論說。古註云。三種皆有下中上。謂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故諸結。通有九品)。
云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昇進。得阿羅漢。
(是三下。明其結惑廣狹差別。上上。即九品中上上。以上上昇進。得第四果也)。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
(謂俱下。先標二種身見。如緣下。次引例明。俱生者。謂無始種習。俱滅俱生故。妄想者。現行分別故)。
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計著生。
(上文直引二性以例。今譬如下。重以所例。明其依生之相。例妄想身見。依俱生身見而生也)。
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
(唐譯云。彼法但是妄分別相。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凡夫愚癡。而橫計著。○謂彼二種身見。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句中。闕一非字。唐譯兼顯亦有亦無。合今義。明非四句耳。然此身見。是無實妄想相。凡夫痴故。以妄想心。計著種種妄想身見相也)。
如熱時𦦨。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
(此舉喻顯身見虗妄。是須下。結妄想身見)。
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攝受無性者。謂攝受空寂之性也。此明須陀洹人。修得人無我故。攝受空性。乃斷無始一切見惑。無知謂見惑。即知解故。上釋妄想身見竟。下釋俱生身見)。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想故。大種及色不集故。
(唐譯云。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故。色不集故。○今文見自他身下。應加一受字。謂觀察自他身。受等四陰也。色生下。謂色陰依於造所造而得生故。造所造者。謂四大能造所造。能造。即色香味觸。名四微。所造。即地水火風。名四大。凡一切色質。由能所八法所成故。展轉相因相者。上相字。以平聲呼之。言自他之身。由能造所造。展轉相因成故。色不集者。謂能所造色。剎那不住。以不住故。不集也。新說云。言能普觀自身與他身齊等。受想行識諸陰。與色陰俱。有名無體。無自性相。觀色陰。從四大種所造。展轉相因而生。四大中。既無主宰。誰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陰有質尚空。況受等四陰。無色相故。豈非空耶)。
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集註云。有者。色陰也。無者。四陰也。言觀此五陰無體。身見則斷。凡貪愛者。為有身見。捨身見故。貪從何生。故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貪不生故。是名身見斷相)。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
(此約能斷邊。顯疑相也。然疑自性。曾未之顯。故今略引釋之。百法論注云。疑者。于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障善品者。以猶豫故。善不生也。是為疑之自性。今文於須陀洹所見所斷處。顯疑不生耳)。
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餘處者。謂諸天魔梵婆羅門等是也。彼等自謂得道。各有所授。行者或於彼處。起大師想。亦復不知何者為淨為不淨。是名疑相。今須陀洹。善見正法。於彼等處。不起師想。能知淨不淨故。疑結則斷)。
大慧。戒取者。云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
(集註云。言須陀洹。不取未來受生戒。觀有生處即有諸苦。不求受生處樂故)。
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
(謂諸凡夫。欲取未來受生樂處。故習戒善。是名戒取結惑之相)。
彼則不取。除迴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謂聲聞人。雖不取有漏戒善。而其無漏戒支。善自受持。除無漏戒外。皆不取也)。
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
(貪癡。魏唐二譯作貪瞋癡。○因斷三結。故三毒不生)。
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
(集註云。謂存能斷之心。則墮身見。反不能斷諸結。故魏譯云。彼若如是。不離三結)。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
(問貪相眾多。須陀洹斷者。為是何等)。
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種種方便。謂造身口惡業之方便也。如梵網經說。婬殺盜等。各有因。緣。法。業。前方便。後方便等。如云殺因。殺緣。殺法。殺業等是也。今謂須陀洹得三昧樂。故世間愛欲之貪。不復生矣。然其趨寂之貪。誠未之斷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頓照者。謂二果之利智也。能斷下地思惑。秪一往來。得涅槃樂。故云頓照也。色相妄想生相者。色相。是自共相。妄想。是思惑。以智照明自共生相不實故。見相不生也。善見禪趣相者。謂其善解四禪離生喜樂等次第行相故。頓來下。謂其秪此往來。斷下界思。盡苦邊際。得涅槃故)。
大慧。云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集註云。阿那含者。[A8]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觀三世色性無實。見凡有生處。即有諸苦過患。起空無漏智。斷諸結使。未來妄想生相不生。名阿那含)。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
(新說云。言阿羅漢。修行四禪及三三昧。了八解脫。分證十力。三明六通。皆[A9]已成就。煩惱發業所招諸苦。妄想永滅。是故名阿羅漢)。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為得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
(佛化化。唐譯作佛變化)。
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
(大慧以三種阿羅漢問佛。佛答是得寂實行羅漢。非餘二種權示現者。餘者下。謂彼二種。乘本願力。內秘大行。外現小乘。於聲聞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此是實行。彼是權施。故非餘也)。
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
(此承權現者。以明內秘外現之義也。於妄下。明內秘義。妄想處者。謂四果諸禪三昧解脫等處也。以小乘所修所證。未離妄想故。果。涅槃也。禪。所修定境也。禪者。魏譯作能思惟。入禪。作所思惟。蓋謂能修之人。所修之定也。權現羅漢。以此小果小行。自悉遠離。則內心不住小乘。而自秘也。復於此處。說果說禪化他。[A10]迴小而向於大。是為權現者方便本願。故云於妄想處種種說法也。示現下。明外現義。謂內懷大志。外現小乘。雖得自心現量。而未云超也。得果相者。現小乘之迹也。此說名為權現得果之義)。
復次大慧。欲超禪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
(禪無量者。即四禪四無量心也。無色界可知。以彼四禪四無色界。未離自心現量。故勉行者。當超而離也。集註云。即遣前得自心現量果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滅受想定。是色無色諸定之頂。雖極證此定。亦未能超有頂心量。故云此定超者不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禪四無量。無色三摩提。一切受想滅。心量彼無有。
(此頌四禪四無色滅受想也。此諸心量。以實相觀之。悉不可得。故無有也)。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及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
(此頌四果所證。由心惑亂。妄見涅槃。真諦理中。一無所有)。
禪者禪及緣。斷知見真諦。此則妄想量。若覺得解脫。
(及字。唐譯作所。知字。作惑。○斷知者。謂知苦斷集也。集註云。初四句。明所修行法。次四句。明能證之人。今四句。能所合明。皆是妄想心量。若覺此妄想心量不實。即得究竟解脫)。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此標。下釋。蓋觀察為真。計著為妄。下先釋觀察)。
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
(覺。魏唐二譯作智。○集註云。若覺性自性相。本來空寂。於一切法。選而擇之。未有一法為真實者。離一異等四句。則一切法了不可得)。
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
(此四句離下。唐譯作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者。謂一切法。離此四句。則一切法。當體真如。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
(此勉菩薩。觀一切法。離四句過也)。
大慧。云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謂妄下。唐譯云。謂於堅濕煖動諸大種性。取相執著。虗妄分別。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此釋邪智妄計。以明建立之不實也。堅濕煖動。是地水火風之性也。凡計不實大種為實為常者。皆邪智耳。宗因喻者。天竺凡建立法義。悉由宗因喻。為之衡準。若於三支無過則正。有過則邪。詳如因明論說)。
是名二種覺相。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
(是名下。總結二覺也。若菩薩下。顯二覺之功也。此二覺中。真者。選而從之。妄者。抑而遠之。一取一舍。通名成就。究竟下。顯初地之相也。無所有覺。天台四教儀。登初地中。即名無功用位。今無所有。即無功用也。集註云。若菩薩摩訶薩。融通真妄。成就此二覺之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無所有覺。於解行地。善巧觀察。即得初地。入大乘光明。照燭百佛剎土。故攝論云。菩薩入初地時。證十百明門。一於一剎那頃。證百三摩地。二以淨天眼。見百佛國。三以神通力。能動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眾生。五能以一身。化百類身形。令有情見。六能成就百類所化有情。七若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後際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洞達曉了。十能以身現百類眷屬。餘地倍倍增勝)。
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繫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三昧正受。
(從前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如來自覺地。上上增勝。具足種種神通自在。三昧正受。皆由成就二覺相故。究竟顯其功德若是也。十無盡句者。華嚴十地品經云。初歡喜地菩薩。發廣大如法界之願。以此十句無盡故。我之大願。亦無有盡。一眾生界無盡。二世界無盡。三虗空界無盡。四法界無盡。五涅槃界無盡。六佛出現界無盡。七如來智界無盡。八心所緣界無盡。九佛智所入境界無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無盡)。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覺。彼真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A11]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
(云何下。唐譯云。云何了知。大慧。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彼諸大種。真實不生。以諸三界但是分別。唯心所見。無有外物。如是觀時。大種所造。悉皆性離。超過四句。無我我所。住如實處。成無生相。○集註云真諦常寂。故四大不生。觀察四大不生[A12]已。則知名相分齊。是自心現分齊。以外性無性故。善觀四大造色之性。本無所有。離四句。則無不淨。無不淨。則我我所離。了知自相分段法。住如實相處。成自相無生也)。
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
(津潤是能造。內外水界是所造。言妄想生者。由自心現故。內外者。內謂身中。外謂器界。下倣此)。
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
(堪能。唐譯作炎盛。若以堪能對上津潤。譯炎盛者為是。宗鏡第六十九云。堪能妄想者。即計火大。堪能成熟萬物之性故)。
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
(斷截色。唐譯作色分段。○斷截。分段義。楞嚴第四經云。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輪。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火騰水降。交妄立堅。故有金輪。金輪即地大。皆由妄明而成。彼此同義。但彼詳此略耳)。
色及虗空俱。計著邪諦。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
(色。色陰也。虗空。受等四陰也。俱者。謂五陰集聚也。由五陰集。色身始生。故云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造色。指色身故。外道於此五陰。計立二十五諦。蓋邪諦也。詳如華嚴鈔說。上通約內外。此單言內身。以明眾生生起之由耳)。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餘趣相續。
(集註云。言識者。即上五陰中妄識也。由迷真心。而成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識之跡境也。妄識樂著種種跡境界故。作業受生。於餘趣中。相續不斷)。
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
(魏譯云。大慧。四大有因。謂色香味觸。大慧。四大無因。○此承上文內外大等。以明真俗之義也。地等四大。外器界也。造色等。內根身也。有四大緣者。約能造四微。色香味觸。為四大之生緣。即俗諦義也。非彼四大緣者。明真諦之義也。謂四大種。性相本空。能所不實。故非彼緣)。
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
(此徵釋上文真俗二義也。謂真諦寂然。離能所因緣相故。故其長短大小形相。及和合方便。悉皆無性無性。則大種不生矣。大慧下。明俗諦義也。謂諸形相。由能所八法和合方便而生。非真諦之無。是世俗之有。故非無形)。
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魏譯云。是故大慧。外道虗妄分別四大及四塵。非我法中。如此分別。○此結明上文四大造色。是外道妄想。非如來所說。我者。世尊自稱)。
復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
(前令菩薩。當善四大造色。今造色既明。復當善於五陰自相。蓋前明共相。此明自相。是故如來。無問自說也)。
云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云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虗空。譬如虗空。過數相。離於數。而妄想言一虗空。
(云何下。徵標語。謂五下。列五數。大慧下。正釋義。四大。是器界。造色。是根身。有依正性相堅濕煖動之不同。故云各各異相。此釋色陰也。非無色有四數者。謂受想行識。是無色。既是無色。豈有四數。故遣云非也。四陰非色。則如虗空。離諸數矣。故云過數相也。既離於數。而又妄想言一虗空。虗空云何言一言多。一多皆妄也)。
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於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所說。非聖贒也。
(此明陰無自性。愚夫妄計諸數也。謂陰本無體。數相徒施。有無一異四句皆離。愚夫妄說。聖賢何有)。
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
(唐譯云。諸聖但說如幻所作。唯假施設。離異不異。如夢如像。無別所有。不了聖智所行境故。見有諸蘊。分別現前。○此明聖賢所見。異於愚夫也。謂聖者見彼諸陰色像。如幻如影。如夢所現。離異不異。假施設故。然知陰相本空。一何所異。假名現前。何謂不異。異不異相。俱不可得。故云離異不異也。聖智下。謂趣聖智者。亦同凡夫現見五陰。但迷悟有異。如前文云惑亂法。諸聖亦現。而非顛倒。與今義同)。
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A13]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
(此結陰相虗妄。勉令除滅。當證其真也。滅[A14]已下。謂諸陰既滅。則說真心寂靜。令斷一切世間諸外道見也)。
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A15]已。無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摩訶薩。普濟眾生。亦復如是。
(此顯寂靜之功。極於果德也。力。謂十力。明。謂三明。餘文可解)。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
(新說云。上明覺智。以顯生德優劣。此明涅槃。辨其顯德邪正。是謂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德也)。
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唐譯云。復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陰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此四涅槃。第一謂諸法自性非性為涅槃。第二謂諸法自相之性非性為涅槃。一約性顯二約相顯。此二了所觀諸法性相非性處。為涅槃也。第三復了能觀之覺。亦非有性。名為涅槃。但文中語倒。不甚明顯。應以覺字。置非性二字之上。則明矣。第四觀諸陰自共相流注斷處。名涅槃者。此與二乘見處相似。然是外道。非二乘也。以邪正異故。新說乃以第四。為二乘涅槃非今文意。何者。經文明言外道有四種涅槃。何謂二乘。則邪正不分矣。集註引楞嚴五現涅槃證者。其意頗近。但所引未切。何者。楞嚴五現者以欲界及四禪五處安隱勝淨依處。名五現涅槃。彼文不及諸陰自共相故。若取楞嚴第八外道約五陰起顛倒論者。是今經意。彼文云。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今經相續流注。即彼遷流之義也。彼文又云。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虗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今經云斷。即彼俱非之義也。以此觀之。今四種。皆是外道涅槃。不必約二乘解也)。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此顯如來正說涅槃之相也。謂轉八識妄想。成無漏寂滅。名大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
(魏譯云。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說八種識耶。佛告大慧。我說八種識。大慧言。若世尊說八種識者。何故但言意識轉滅。不言七識轉滅。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觀有故。轉識滅。七識亦滅。○此躡上文妄想識滅之意為問也。按下經偈云。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魏唐二譯同此。則知今文離意識非七識者。謂離第六意識。則無餘轉識也。若據彼因彼緣之語。則又似第七識依彼緣彼之義。似是實非也。何者。按魏譯云。以依彼念觀有故者。蓋餘識依第六念觀而有故也。此約意識麤顯邊說。意識於餘識中。行相最勝。餘識所無。念觀。即意識行相耳。是知今文彼因彼緣。即意識行相因緣。以意識因緣滅故。餘轉不生。言麤相滅也。如水大流[A16]已盡。餘波不生矣。或以第七識解者。則違後偈。及魏唐譯義。明經者幸校焉)。
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
(此承上文以明心意識。相因生相也。謂第六意識。由計著境界分段而生。此為意識自體。義含前五識。皆以隨根了境故習氣長養。藏識意俱者。習氣。第六識能熏種子也。由其能熏藏識。而藏識為其所熏。故云習氣長養藏識。意與之俱。意俱之意。即第七識也。成唯識云。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故云長養藏識意俱也。我我所思惟因緣生者。明第七生因也。謂第七識。隨緣執我。貪瞋戒慢四惑相隨。恒審思惟內我因緣。始得生故。不壞下。明第八識生因也。謂此藏識。恒與雜染。互為因緣。恒取自相分境。為境界故。作意受想思。恒共相應。故云計著心聚生。以藏識常住。故云不壞身相也。須知文中三生句。各顯心意識之生相耳。展轉相因者。成唯識云。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第七末那。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是為展轉因緣。相生不斷也)。
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海喻藏識。浪喻轉識也。自心現境界風吹者。謂外之器界。內之根身。唯識所現。故云自心現境界也。而言風吹者。謂自心之境如風。反擊藏海。轉識波浪。因之而生。亦因之而滅。以法合喻。故云亦如是。是故下。結問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妄想爾𦦨識。此滅我涅槃。
(初句云我不者。謂我不取也。涅槃二字。通第二句。性之一字。即長行性自性非性涅槃。所作。即因緣和合之義。相者。和合所生之相。即長行種種相性非性涅槃。前二句偈意。世尊謂我不取性相二種涅槃。影顯後二涅槃。皆不取也。後二句。頌長行妄想識滅。為如來正涅槃義)。
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與因者是心。為識之所依。
(彼。指第六意識也。意趣。即意識行相。等。指餘轉識。謂由彼意識因緣故。始成八種識體。心。指第八識謂與轉識為因者。是第八識也。以第八識。為七轉識所依故。須知其因。存展轉義。來者無觀今偈。便作第七依彼緣彼義解。當准長行為是)。
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大流。唐譯作瀑流。○水喻藏識。即長行海喻。大流。喻第六識。波浪。喻餘轉識。此明七轉識中。第六意識。行相麤動。勝餘識故。意識若不行。餘轉識皆滅。故喻大流盡。則餘波不生也。然其海水不動。以喻藏識常住故)。
復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緣起種種相。妄想性自性行。不復妄想。
(通相。魏唐二譯作差別相。○此文來意。由前妄想識滅名涅槃處發起。蓋前文通言妄想。未明妄想通相有十二差別。故今分別。令諸菩薩善自滅之。言通相者。以妄想通十二故。外道通趣通字。意亦類此。謂諸外道。所計不同。而能計者。亦唯妄想之所趨逐。故云通趣。以離妄想故。善見外道通趣也。緣起種種相。是緣起自性。屬所。妄想自性行。是徧計自性。屬能。行者。念念計度之謂。即前經所云行顯現者是也。此文例置。讀者善以意會可解)。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此總列。下別釋)。
大慧。云何言說妄想。謂種種玅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是名言說妄想。大慧。云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覺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
(言說約能。所說事約所。言說由事顯。故云依彼而生也。所說事約世出世論。上通佛果。下及異類。種種事業。種種心行。非凡小思議可了。故云聖智所知)。
大慧。云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即彼所說事而稱相者。謂事有種種。相亦種種。然彼諸相。虗妄不實。眾生無知。計著堅濕等。一切性相。如渴鹿之想陽燄。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自性。指固執之性也。謂封執不移。堅持[A17]己見。此法如是。決定不異。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自種為因。他助為緣。分別於有。則因緣相生。分別於無。則自然相生。因緣自然。各有其因。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
(此總攝外道諸見。不出四句。邪解所執。皆名惡見)。
大慧。云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
(成。魏譯作建立。唐譯作理。○謂於我我所法中。建立自他。如云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如是循環有十六相。以此計度。成決定論。名成妄想。依理分別。故唐譯名理)。
大慧。云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不生。對上生者而言。生計是有。不生計是無。謂無因。能生一切法。如云無極而太極者是也。故云無種因緣生無因身)。
大慧。云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
(唐譯云。謂此與彼。遞相繫屬。如金與線。○言彼俱者。即彼此繫屬之義。金者。鈎鎻屬。縷者。線屬。謂無始妄想。如金與縷繫屬不斷故)。
大慧。云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
(縛。名縛。不縛名解。謂妄想纏綿。難出離故。名縛不縛妄想。如士夫者。喻也。如宰官以人罪。而繫之以杻械枷鎻方便。名縛。又以校勘審鞠而出之。名解。解亦妄想。此以喻釋名也。然而外道凡夫。若解若縛。皆名為縛。未離煩惱故。二乘聲聞解脫世網。乃名為解。解非真解。亦名妄想。故法華云。但盡生滅。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於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
(於此下。承前十二妄想。以明愚夫計著之過也。計著緣起等者。謂依緣起自性而生計著。則有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下。舉喻明能所妄想非實。幻。幻術也。種種。所幻之相也。謂如幻術自性。幻出種種之身。諸凡夫人。妄見種種異幻。然其不知幻無自性。種種非真也。幻者。喻緣起性。妄見種種異者。喻妄想性)。
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此顯幻與種種。非異不異。以明能所妄想非實也。謂幻所現法。雖有種種。總一幻自性耳。能所妄想亦爾。故云如幻。然以妄故。異不異皆非也)。
是故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訶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結前能所二性。以勉行者莫著此二。起諸有無一異等見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縛於境界。覺想智隨轉。
(新說云。言愚夫妄心。為生死境界所縛。妄想智隨境界轉也。覺。謂妄覺也)。
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
(此重頌離妄想到自覺聖處之義也。又對前妄智。顯今真智耳。集註云。無所有最勝處。無自他相。故平等。真性圓明。故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於緣起則無。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
(此重頌二性。以明無而妄有也。妄想有。緣起無者。緣起是一故無。妄見種種故有。又妄想或攝受。如依藤計蛇。緣起非妄想。如藤非蛇相。故云妄想有緣起無。此舉緣起破妄想也)。
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
(集註云。謂種種緣生支分。雖有所生。然皆如幻。故支分不成。彼緣生之相雖種種。總屬妄想。故彼相不成。此舉妄想破緣起也)。
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妄想無所知。於緣起妄想。
(唐譯云。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妄計者不了。分別緣起法。○此明二性之過也。彼相。指上文二相也。謂彼二相。從心縛生。凡愚無知。於緣起中。生種種妄想)。
此諸妄想性。即是彼緣起。妄想有種種。於緣起妄想。
(唐譯云。此諸妄計性。皆即是緣起。妄計有種種。緣起中分別。○謂妄想無實。全是緣起。緣起本無。妄見種種於緣起法中)。
世諦第一義。第三無因生。妄想說世諦。斷則聖境界。
(自此至偈末。重頌與孤起間出。殊非重說偈意。然因長行文略。語義不備。偈中互補而發明之。亦不違重頌之意也。世諦第一義者。世諦。即世間法也。謂諦審是苦是集。是生滅因果等法。然而世相非真。陰心非假。非是非非。是非是是。無然非然。無是非是。寂然平等。則世諦即名第一義矣。第三無因生者。承上句而言。謂世諦第一義是二。無因遂為第三。此三皆屬法數。故應斷之。蓋不斷其法。但斷其情。凡情既斷。聖境斯現矣)。
譬如修行事。於一種種現。於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
(此重頌一幻種種身喻。以小乘觀法。類彼幻事也。一者。指行者觀想。種種現者。指觀想所見青黃等色現也。然於觀處無種種。由想相故。如是現耳。集註云。此一喻。破妄想徧計性也。如二乘人。脩諸觀行。若作青想觀時。天地萬物。莫不皆青。以無青處見青。由心變故。於一色境。現種種相。黃赤白等。亦復如是。而如實體性。初無彼種種之相。其所現者。是妄想耳。故曰妄想性如是)。
譬如種種翳。妄想眾色現。翳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
(集註云。此一喻。破因緣依他起性也。如目有種種翳。以妄想分別故。見有青黃赤白等色顯現。然翳本無色。亦無非色。緣起如之。以計著故。故曰不覺)。
譬如鍊真金。遠離諸垢穢。虗空無雲翳。妄想淨亦然。
(此中有二喻。發明圓成實性。謂妄想如垢穢雲翳。圓成實如真金虗空。然此喻。於圓成實中。又當分會其義可也。蓋虗空喻圓。真金喻成實耳。集註云。此一喻。以斷彼妄想虗偽。及緣起過患。則圓成之性。如真金離垢穢。如虗空無雲翳也)。
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
(集註云。謂妄想與緣起之性。本自無有。若於非有計有。非無計無。是為建立誹謗。悉由妄想。自壞如實之見)。
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依因於妄想。而得彼緣起。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
(此承上偈。委辨妄想緣起二必無性也。妄想下。謂妄想無性中。而有緣起性者。則無能生有矣。若無性能生有性。則有性從無性生也。依因於妄想而得彼緣起者。承上無性生義。謂緣起依妄想生。始得緣起相也。緣起之相。妄想之名。常相隨轉。而生諸想。果能究竟其實。則緣起妄想。二不成就。二既不成。則度諸想矣)。
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𦦨。彼無有差別。
(集註云。既度諸妄想。成清淨智。了知十二妄想。六種緣起。但有其名。而無所實。復於自覺聖境界中。了知爾燄智障。與彼妄想緣起。悉空無相。無有差別。故下文以五法等為真實也。緣起有六者。即前緣因中。六種因是)。
五法為真實。自性有三種。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
(宗鏡云。迷如理以成名相。妄想即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稱智。則無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體亦空。如假智明。本來常寂。故並空矣。今言修行者。雖能分別五法三性之真妄。未能空其智體。故曰不越於如如)。
眾相及緣起。彼名起妄想。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
(眾相。是緣起蔓生之相。彼名。是妄想建立之名。緣起與妄想。名相互融。然皆起於妄想。而諸妄想。復從緣生。故前文云。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即此意也)。
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成[A18]已無有性。云何妄想覺。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種種現。清淨聖境界。
(以妄想中。建立緣起妄想二性也。妄想不除。則於緣起中。見種種現。然非真現。由妄想見。若諸妄想清淨。即為聖境界也)。
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
(集註云。妄想如畫。種種色像。雖有分別。而無實體。眾生計著緣起。而生妄想。亦復如是)。
若異妄想者。則依外道論。
(新說云。此明佛法。知生死緣起法。從自妄想心中生。若計生死有無諸法。異於妄想。從微塵冥諦自在等生者。即外道論)。
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
(魏譯云。妄想說妄想。因見和合生。○以能想說所想。皆因知見和合而生也)。
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為成。
(離二妄想者。承上能所二想也。離二想[A21]已。則為圓成實性。蓋能所二想。即緣起徧計二性故)。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
(此大慧問意。由前十二妄想章中。有離妄想。到自覺聖義。未蒙委釋。故今重請開示自覺聖義。自覺聖義是理。一乘是教。蓋能所兼請也。若自下。大慧自述重請之益。言不由於他通達佛法者。所謂佛法者。即自覺也。因善自覺。即通佛法。離覺無佛。離心無法。故云不由於他。通達佛法)。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次佛告下。魏譯云。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離阿含名字法諸論師所說分別法相。在寂靜處。獨坐思惟自內智慧。觀察諸法。不隨他教。離種種見虗妄之相。當勤修行。入如來地。上上證智。大慧。是名自身內證聖智修行之相。○前大慧所問自覺。自覺無他。即妄想無性。是故諸佛以自所知。傳授妄想無性菩薩。令其緣自覺了。非外尋也。然而前聖所知。亦唯自覺耳。若諸菩薩欲知自覺。當設方便。方便者何謂遠離闠閙。獨處靜室。依自心觀察。離諸妄想。了一分妄情。證一分自覺。上上昇進。直入如來之地。自覺聖智。圓滿究竟。是為菩薩善知自覺聖智之相。此先答自覺相也)。
大慧。云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
(上文自覺明矣次說一乘。自覺。謂本覺也。一乘覺者。謂一乘中。分斷分證。以至究竟。謂始覺也。蓋一乘道中。覺彼能攝所攝妄想實際。則始本不二。能所皆空。是以不生妄想。原始要終。不離一乘。故云一乘道覺。此次答一乘相也)。
大慧。一乘覺者。非餘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一乘覺者。不與諸乘所共。一乘能兼諸乘。諸乘不攝一乘。以故二乘外道等。不能得也。夫道不遠人。而人自遠。苟能志在一乘。孰不了證。此世尊策進二乘及諸外道天等。故作此言。以顯一乘之殊勝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二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
(不自般涅槃法故者。謂如來以一乘道。普度有情。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於一乘中。無自入涅槃法故。以二乘獨取涅槃。不度眾生。是故世尊。於聲聞緣覺中。不說一乘也)。
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A22]己力。是故不說一乘。
(以二乘人。厭有著空。慕三怖一。如來則以寂靜方便。調伏令熟。然後引歸寶所。今以寂靜得解脫者。是如來方便。非[A23]己智力。是故不即為說一乘)。
復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
(前文以彼所修。明不說意。今復以彼所障。明不說意也。業習不斷者。謂諸聲聞。但斷正使。緣覺雖侵習氣。猶為三昧所醉。是故不即為說一乘)。
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三乘。
(此顯淺證之過。以明說三之由也。謂彼二乘。雖得人無我。不覺法無我。未離變易死。由是權說三乘。不談一義也。分段死。魏唐二譯作變易死。蓋二乘人。但覺人無我。唯離分段死。今云不離分段死者。譯場之訛也)。
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A24]已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煩惱言起者。起即動義。又生滅義。屬見思二惑。令心生滅流動。故云起也。彼一下。謂彼聲聞斷見思煩惱習氣[A25]已。乃得三昧樂住。[A26]已發非性偏真界中無漏覺智。得是覺[A27]已。復能上上昇進。入彼一乘無漏覺道。滿足十力四無所畏三十七品助道之具。當得如來不思議法身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
(此重頌一乘諸乘之義也。長行云唯除如來。餘非究竟。今偈復言。即此佛乘。若有心轉。亦非究竟。蓋遣三一之迹耳。若彼三一之心忘。能所之乘息。無乘可建。無待可忘。非對三而言一者。是真一乘。乘謂所乘法。乘者。謂能乘人)。
引導眾生故。分別說諸乘。解脫有三種。及與法無我。煩惱智慧等。解脫則遠離。
(此重頌說三之由也。初二句可知。解脫三種者。謂空。無相。無願也。法無我句。應攝人空。煩惱智慧。言二障也。等之一字。該五法八識三自性耳。末句承上三句。謂證得解脫。則諸相自離)。
譬如海浮木。常隨波浪轉。聲聞愚亦然。相風所漂蕩。彼起煩惱滅。餘習煩惱愚。
(浮木。喻聲聞之愚也。波浪。喻諸識也。相風。喻諸法相也。相是法。風是喻。謂愚法聲聞。所知未斷。識浪未平。法相之風漂蕩。雖煩惱滅。餘習之愚未斷。此顯界內煩惱雖斷。界外無明猶未伏。故古註云。聲聞斷四住煩惱。故言起煩惱滅也。未斷無明。故言餘習煩惱愚)。
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
(此頌三昧樂住之過也。謂二乘人。安住三昧偏真無漏界中。故無進趣究竟之志。然亦不還有界。躭此三昧之身。如氷夾魚。乃至百千劫。猶不覺知樂小之過。此世尊極言滯寂之愚。以警其進趣大乘也)。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此頌覺彼著[A28]已。復入上上無漏。得佛法身之義也。酒。喻偏真三昧。昏醉人。喻二乘躭三昧樂而不覺者。覺彼所醉。故云酒消。迴心向大。進得法身)。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四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8 冊 No. 332 楞伽經參訂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唐譯云。復次大慧。見諸法非幻。無有相似。故說一切法如幻。○此承前惑亂如幻意。以明非幻。不可以喻其妄也。古注云。言諸妄法離幻。更無相似。故說一切法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