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下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唐譯云。惟願為我說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魏譯云。諸佛菩薩修行之處。遠離自心邪見境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語譬喻體相故。唐譯云。此是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唐譯云。稱真實義諸佛教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魏譯云。說觀察阿黎耶識大海波境界。說法身如來所說法故。唐譯云。唯願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記曰。此問明一心轉變。以釋廣說識有八種相也。問云。大慧前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世尊備答。且直示以唯心識觀。其轉凡成聖之功[A1]已畢。大慧至此復以心意識五法三自性為請者何也。答曰。此經直指寂滅一心。然此一心。本無迷悟。不屬聖凡。故曰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以隨迷悟之分。故有真妄之別。至若轉變之相。亦不出此四法而[A2]已。故大慧先以百八句為問。世尊答云一切皆非者。蓋約真如門中不容窮詰故也。大慧隨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者。是在生滅門中容有言說耳。前世尊雖示唯心識觀。略明修證之門。未達一心轉變之妙。且不知諸識因何而生。故此請說五法自性眾妙法門。意顯即生滅而頓證真如。故唐譯云。唯願為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也。然心意意識。即前略說有三種識。今廣說有八種相也。五法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謂妄想。緣起。成。二無我。即人法二無我。今云轉變之妙者。良由一心真如。離名離相。真智獨照。本自圓成。人法雙忘。聖凡俱絕。蓋迷一心而為八識。故真如隨緣。變為名相之境。正智有待。翻為妄想之心。心境角立。緣起相生。人法雙彰。聖凡懸隔。悟一心而為藏性。轉八識而成四智。名相即是如如。緣起無性。本自圓成。人法俱空。聖凡齊泯。以即生滅而證真常。故云藏識海浪。即法身境界。是所以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此乃自覺聖智所緣境界。以離心自性相。是法身境界。故魏譯云。說法身如來所說法故。然而轉變之殊。只在生與無生。若達生本無生。則本有法身自現。故向下世尊徑若以識生之由。全經之旨。槩不出此。至若節節展轉折難。以破外道之見者。以彼不達自心現量。故妄生橫計。故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A3]已。分別即不生。苟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則無生之旨洞然心目。一切言說皆剩語矣。智者請深觀之。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虗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記曰。此言七識生起之由。正顯緣生無性義也。四因緣者。唐譯云。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虗妄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此四因緣也。良以心本無生因境有。由此四種因緣。故本不生而生也。境有牽心之業用。以不達唯心所現。妄生取著。故不覺心生。以過去無始時來。各有自類種子。今心境相接。則習氣內熏。妄生分別。故本不生而生。以心有了境之功能。境緣一至。法爾心生。以愛阿賴耶。樂阿賴耶。而為主宰。居然樂見諸塵境界。故自然心生。此通言七識各因自境生起之相。蓋舉一例餘。故單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其實無明為因。境界為緣。八識更互相依。故結云。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故下文云如眼識等。問曰。唯識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何以此言前七轉識都具四緣耶。答曰。彼但言八識具緣多寡。此言七識生起之狀。故云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相。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記曰。此言諸識生起頓漸。以示先後不同也。唐譯云。如眼識。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相。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諸根毛孔。根也。微塵。塵也。根塵和合。識生其中。而言頓漸者。蓋五現量識。與同時意識。等一一根。周徧法界。名曰圓成。故眼根初見色時。最初未起分別。但如鏡中無別分析。則色之一塵徧現諸根。一塵既爾。根根皆然。故曰頓生。如鏡現相。及至第二念轉入意識而起分別。則五根隔越。諸塵隨根不同。先後亦異。故云漸生。如風吸海水。行人若了頓生。則達自心現量。無生之旨。如觀掌果。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
記曰。此言八識更互為因。生起之相也。謂心海澄淵。由外境界風飄蕩不停。故七識波浪相續不斷。此總明八識本自不生。由境牽心。故諸識相生。以顯八識無明因境界而起也。因所作相異不異者。謂心境一如。以成本不生義。此句心境合明。俱有異不異相。心異不異者因。即八識自證分。所作相。即見分。以前七轉識總屬見分。今八識各了自境。故異。惟一精真。故不異。境異不異者。因。即無明業相。所作相。即所變相分。以六塵四大總屬相分。今各對諸根。故異。本唯一體。故不異。心境合明異不異者。因。即如來藏心。所作相。即妄心妄境。心境角立。故異。唯心所現。本一真心。故不異也。合業生相等者。唐譯云。業與生相。謂彼外境本唯心現。以無明不覺。不達唯心。故深生計著。執之取之。以為實我實法。此則七識因無明而有也。由此堅執我愛。不能了知色等如幻不實。而妄生貪愛。故眼得之而為色。耳得之而為聲等。故云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此則五識因七識而有也。且五識緣境之時。最初一念。得境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屬現量。而同時意識。與五識俱。或因分別五塵分段差別境界。有第六意識生。故云。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此則六識因五識而生。此所謂諸識展轉相因而生也。蓋前七轉識。總屬八識見分了別之用。然前五對五塵時。其實六識同時而起。但最初一念未起分別。即名前五。亦名明了意識。但第二念剎那分別好惡差別等相。即名第六分別意識。此五八六七親疏之辯也。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記曰。此通言八識緣生無性。密示生本無生義。以成上異不異也。意謂諸識本自不生。元無異相。但約各了自境為生。故異耳。唐譯云。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故。各了自境。以無性緣生。故不作念而展轉相因。以緣生無性。故各了自境而本無差別。若知了境無差。則無生之理自契。大經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各了自境者。六塵。是前六境。第八見分。是七識境。根身種子器界。是八識境。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記曰。此下二段。言八識微細生滅。非劣三昧所能知也。二乘入禪。自謂滅識。然所滅者。但六識不取境界而為滅識。其藏識習氣種子實未滅也。唐譯云。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識滅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記曰。二乘外道修行。以不知八識為生死根本。故錯亂修習。二乘得少為足。外道橫生邪見。蓋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今欲返妄歸真。轉識成智。必須頓悟自心現量。如實了知虗妄境界。明見自心微細流注。方能超生死證真常也。故下文明之。
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虗偽。
記曰。此下正指修行如實行者。方能入此法門也。唐譯云。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故經云。能信此法者。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A4]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云無邊善根成熟者。方能入此法門。殆非淺根劣解所可信也。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虗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A5]已超度。
記曰。此明如實修行之速效也。真修之士。宴坐山林。習唯心觀門。能見自心微細流注。一念頓證無生。則得百千三昧神通。得十方諸佛同時灌頂。佛子眷屬自然圍繞。彼於心意識妄想境界業愛無明。當下頓脫。故云如是等因悉[A6]已超度。此所謂最勝知識也。
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記曰。佛法有因有緣。內以本具真如熏發為因。外以師友知識助發為緣。從上佛祖。未有不由知識而能得成菩提者。故世尊結勸修行如實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記曰。此總頌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記曰。此頌因所作相異不異。以明漸生也。青赤。色塵。珂貝。聲塵。乳。香塵。石蜜淡味。味塵。華果。舊註為法塵。引宗鏡云。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隨為彼識所緣境界。此所謂外境界風飄蕩心海。七識波浪相續不斷也。日月光明。喻心境異不異相。以不達境唯心。妄生分別。故為所動。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
記曰。此頌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以明頓生也。謂彼七識全是八識所變波浪。本無實體。但是一心。更無前後。故下文言不異相。
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記曰。此頌無差別故各了自境也。以各了自境。故云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以本無差別。故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唐譯云。心意及意識。為識相故說。八識無別相。無能相所相。不壞有八者。長行云。各各壞相俱轉。此言不壞相有八。由前生滅章中云。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蓋可壞者。前七轉識。生滅心也。不壞者。八識自體。不生滅心也。以不壞而壞。故無性緣生。本不生而生。以壞而不壞。故緣生無性。雖生而不生。長行偈頌。互相發明。以顯真無生意。宗鏡云。如是八識。從無始來。三際不動。四相不遷。真實常住。自性清淨。不壞之相。具足圓滿。無所缺少。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亦是無相。以皆無相故。故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記曰。此以喻顯無差別義也。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記曰。此頌八識得名之所以也。第八名心。以受熏持種。為生死主。故云採集業。第七名意。以偏執我法。恒審思量。四惑相應。前六造業依此為根。故云廣採集。前六通名識。但對現在五塵。故說五識。以分別過去五塵。名意識。故云諸識識所識。對現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相。眾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惟願說。
記曰。大慧聞前世尊說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心境皆空。今聞心名採集等。遂疑世尊自語相違。故以心境皆有為難。意謂既云青赤色等六塵境界風。起七識波浪。是境實有也。又云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此則心實有也。然心境既是實有。而又差別不同。何以世尊言無相。亦無相異亦不可得耶。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記曰。此總答問義也。海本澄停。因風起浪。是則境本無也。心本湛淵。緣擊發識。是心本空也。心境本空。而云境從心起。採集名心等者。但為開悟凡夫。隨他語耳。故唐譯云。青赤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眾相。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記曰。此釋心境皆空也。彼業悉無有。則心本不生。自心所攝離。所攝。境也。離則境本不有。斯則能所雙寂。心境皆空。如彼海波。瀑性不動。故唐譯云。而彼本不起。自心所取離。能取及所取。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記曰。此釋心境不異也。受用建立身。唐譯云身資財安住。謂六塵境。乃眾生資生受用之具。取此而得住世者。然此皆是唯心所現。故云是眾生現識。由眾生不達境唯心現。而取之執之以為實我實法。依之造業。招生死苦。故云於彼現諸業。良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心境似有。若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斯則心境本空。如水波浪。雖有而不有也。以有而不有。故說無相無差別。異亦不可得。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記曰。此約喻難法也。意謂業相如波浪。何以波浪可見。而業相不可見耶。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記曰。由藏識微細難知。凡夫無智。故取海波為譬。令彼開曉耳。非謂業識有相可見也。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A7]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記曰。此因法難喻也。世尊向對劣解眾生。唯說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而未言及八識。故大慧疑謂。如來照世。如日升天。高低普應。宜平等說法。何故向來分部諸法。而不說此真實。豈不墮不平等過耶。伽陀曰。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故下答云。非我不說真實。但彼心不真實耳。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為悅眾生故。綺錯繪眾像。
記曰。此明如來應機說法。故教有祕密不定之設也。說法不投機。終是閒言語。若為心不實者說實法。則返致疑而不信。醍醐翻成毒藥矣。故下偈云。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以不堪說。非祕吝而不說也。然所說法。元無先假後實之分。即說六識。未嘗不兼帶八識而言。但言不頓彰。故有先後之別。何者。良以心境同時頓現。如海波鏡像夢事。非次第生。本無八識之異。但由境界不具。有次第業生。因而故說分別法塵者為六識。執自內我者為七識。對現五塵者為五識耳。故曰。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其實本無定次第也。以隨機施設。如畫師畫像。弟子填彩。彩後像先。要亦不出形外。我所說法。亦如是而[A8]已。然法本無說。故如彩本無文。文字俱離。故非筆非素。但應機利物。言象乃興。故如悅眾生綺繪成像。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真實自悟處。眾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
記曰。法本離言。言生理喪。故魏云。言說離真實。真實離文字。無說而示說者。乃分別權應初機。若如實修行者。乃可為說真實耳。真實乃自證境界。一切能所分別俱離。非上根利智不能入。故為佛子說。若夫愚者。非廣分別則不能知。即其所說。若權若實。種種法門。皆悉如幻。本無實法與人。故云。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根別施設。皆權示也。所以說法必用權者。以所說非所應。則於彼為非說。是以不得[A9]已而施權。非佛本懷。故三七思惟。意在於此。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記曰。眾生有種種欲。種種憶想分別。惟有如來如實見之。故一一應量說法。令出苦得樂。此是如來自覺境界。非凡夫外道二乘所可知也。故云。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羣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記曰。此教令如法修行也。大經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故聞法貴乎思修。世尊意謂[A10]已說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皆是自心所現。若欲了知唯心境界。應當遠離浮沈諸惡覺觀。如實修行。方便觀察。久久自當通達了悟也。此勸修。下示修之之方。
○上明八識相[A11]已竟。
△次明三智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A12]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記曰。前明識相有八。此明智相有三。且教令修如實行之方便也。了達自心現量。非外道二乘妄想無明境界。如上所說。故云建立智慧相。既住此[A13]已。若欲實證。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此三相。乃自覺聖智境界。故云上聖智。揀非外道二乘劣三昧也。
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A14]已。能捨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
記曰。此標三相名也。舊註。謂七地觀三界生死不定心。名跛驢慧。以不能行故。由未得無功用道。故以此況之。下釋相。
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魏譯云。謂觀聲聞緣覺外道相。唐譯云。謂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記曰。此釋三相之相。即當三觀義也。佛觀三界。非實非虗。非如非異。以觀諸法非實。故云無所有相。且云習二乘外道而生者。肇公云。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但心有大小為差耳。以外道二乘不達性空。故妄生斷滅之見。菩薩既了唯自心現。本無所有。其所覺雖同。所證則異。且令知非究竟而不取證。抑為轉彼惡見故。故云觀二乘外道相。此當空觀義也。自願處相。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者。以觀諸法非虗。則法法真常。世相常住。既世相常住。則無一法而非真常。無一類非自願處。故諸佛為令正法久住。佛種不斷故。不捨度生事業。經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故魏譯云。諸佛本自作願住持諸法。此當假觀義也。自覺聖智究竟相。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等者。謂觀三界非如非異。不取法非法相。得如幻三昧。趣佛地智。此當中道觀義也。上云常自覺悟修心方便。故告之聖智三相如此。欲令用此而修。捨此即為邪智矣。
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記曰。自覺聖智境界。非此三種方便不能入。故勉令修學。
上初明真妄因依廣示八識以顯生滅因緣相[A15]已竟。下明返妄歸真約五法自性無我以辨邪正因果相。分二。初辯別邪正頓示一乘理行因果相。又二。初辯明因地心。又二。初破邪顯正以示常住真理。又二。初約三門破邪因以顯正因。分五。初明五法。又分六。
△初破名相妄想。此辯因地心文直至三卷五無間行章止。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唐譯云。惟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
記曰。前百八句總問五法自性等法門。以約真如門。故云一切皆非。今請一一分別。故云依百八句差別相也。
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徧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唐譯云。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摩訶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A16]已。則能淨治二無我觀。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唐譯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起幻境界。(唐譯云。入如幻境)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唐譯云。住一切剎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記曰。此問來意。由前大慧通問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眾妙法門。而世尊止答八識生起之相。其餘尚未蒙一一開示。但不知如何是名相妄想。如何是正智如如。此乃聖智分別自性法門。大慧知眾心念。故特重請。惟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也。諸菩薩眾以不知此聖智自性法門。故墮自共相。妄計差別。若知此[A17]已。則能如法修行。淨治二無我觀。了達唯心。照明諸地。則能超越外道二乘。得證如來不思議境界。畢竟捨離五法自性。得究竟自覺聖智。成無上佛果也。故世尊向下逐一開示。先明五法。次明三自性。然後明二無我。自相共相者。謂一切諸法皆有自相共相。真如自性。自相也。隨緣成事。共相也。五蘊諸法各有自體。自相也。和合成人。共相也。以外道二乘不達諸法唯心所現。故妄計執著。謂實有如是自相共相。故云墮自共相者。由是故執諸法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此皆依妄想自性。非自覺聖智事。世尊雖破有無二見。意顯一切法不生。明見諸法不生者。方名自覺聖智也。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A18]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記曰。此敘外道因執兔牛無角有角。於諸法起斷常二見。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良以諸法唯心所現。本自如如。不容起見。然彼外道。不了唯心。橫生妄計因見諸法隨因而盡。遂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因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以有形量分位差別。由執彼兔無角。於此遂生牛有角想起於有見。然諸法本如。不屬有無。而有無名相。皆由妄想分別而起也。種。即四大種。求那。極微。陀羅驃。皆塵也。無故而起曰橫。上敘計。下破之。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唐譯云。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唐譯云。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唐譯云。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
記曰。此互破無見也。唐譯云。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意謂諸法本無。不應更作無想。如兔角本無。而復作無想者。是名邪見妄想也。且兔無角見。因牛有角起。故云互因待故。以不達牛角亦不可得。故下文云。
乃至微塵分別自性。悉不可得。
記曰。此互破有見也。唐譯云。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謂彼執兔無角者。以為牛角實有。故執兔角實無。殊不知牛角亦無。若分析牛角乃至極微鄰虗。終歸於空。是則自性悉不可得。諸法亦爾。
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唐譯云。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記曰。此言聖智明見諸法本無。故應遠離二見也。意謂但於諸法不作有無二見者。方可親近隨順自覺聖智也。然有無即名相。二見即妄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想[A19]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記曰。此設轉計。將顯心境皆離也。大慧聞說執兔角無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無。故不應作想。因而轉計。意謂所以不生妄想者。豈不因觀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無。以此不生妄想言無耶。故唐譯云。豈不以妄見起相比度。觀待妄計無耶。此則雖知牛角不有。而畢竟執兔角是無。未離無見。棄有著無。此外道之通病也。前破因有計無。此破因無計無。所謂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故須逐破。直欲心境皆離。方遣有無二見也。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生角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記曰。此直示無生義也。謂心境絕待。本自無生。不容起念。故云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何也。所言妄想者。因彼境界而生故。以心境對待。分別乃生。所謂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前云因牛角有而執兔角無。固是妄想。故云依彼角生妄想。今若執兔角無亦似牛角本無者。亦是妄想。以依角而生分別。故云以依角生妄想。以妄想畢竟因角有無而生。未離角故。展轉皆妄。故云離異不異。且兔角天然本無。不必分別。豈因觀牛角是無而後方知兔角無耶。故云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
記曰。此釋上離異不異。以顯妄想無性。以明心本無也。若言心境定異。是妄想別有自性。則不因角而生。今既因角生。此不異也。若言心境定一。是舉心則無境。又何所分別。舉境則無心。誰為分別。此不一也。不一不異。足見妄想無性矣。
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
記曰。上言心無自性。此言境無自性。以明境本無也。故以亦字揀之。兔角本無。無固[A20]已無自性矣。然而牛角雖有。若分析極微。推而求之。亦不可得。亦與兔角無異。斯則有亦無自性也。故云彼亦非性。且彼有無二皆無性。則境本無也。心境俱無。又有何法當情。何故執異有而言無耶。故唐譯云。異於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誰待於誰。
大慧。若無故無角。(唐譯云。若相待不成)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
記曰。此言絕待以顯真心也。唐譯云。待於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分別。謂有無俱離。則無可分別。故云若無故無角。無角則無對待。對待既無。而云因觀牛角有而言兔角無者。皆邪見也。不應作此分別。
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記曰。外道不達諸法本自無生。而妄計有無為生因。非真因也。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故云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上遣有無二見。意在翻妄想而成正智。下顯空色一如。意在翻名相即是如如。又前破無見。後破有也。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虗空分齊。言色離虗空。起分齊見妄想。
記曰。此敘計也。唐譯云。復有外道。見色形狀虗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虗空。起於分別。
大慧。虗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虗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
記曰。此明空色一如也。魏譯云。以依色分別虗空。依虗空分別色故。唐譯云。色空分齊分別。應如是知。經云。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是虗空隨入色種中也。此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以色即是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此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也。
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虗空。非彼無虗空。
記曰。此明色性即空。以破外道執四大種以為生因也。是乃計著形處橫法。因兔角無而生牛角有見者。言含縱奪。以彼外道執四大種各有自相。能生諸法。與空無干。故云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故縱云亦不住虗空。復奪云非彼無虗空。以彼不知色性即空。故妄計為生因。今色性既空。是色本無也。四大造色本無。而執為生因。是無因也。以無因為生因。豈非妄計乎。西域外道多種。然所計不出斷常有無二見。良以不達自心現量。故不了真因。雖執有見。總歸無因。世尊多方逐破。唯顯正因。以破彼無因耳。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唐譯云。又析彼微塵剎那不現)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記曰。此總會上有無二無。以例觀諸法。而生正智。契如如也。且彼計無者。因牛角有。故執兔角無。今若將牛角分析乃至微塵。亦了不可得。然所因牛角亦無。而又何所比觀而言兔角之無耶。然諸法本無。因妄見有。苟一念不生。二見斯絕。真智獨照。心境如如。作如是觀者。方名正觀。若他觀者。乃邪觀也。故云觀餘物者彼法亦然。故下結勸云。當離異見妄想。思惟自心現妄想也。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虗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唐譯云。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
記曰。此明六塵妄境。及分別妄心。本來不有。但不了境唯心。妄生分別。故云色等長養心。
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
記曰。身受用者。謂資生住處一切諸境。乃藏識所現影像。故云藏識現眾生。以不了故。妄生取著。
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
記曰。此明如來說法權實雙彰之意也。然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等種種法門。是為不了唯心者。不得[A21]已而建立之。以破彼妄計耳。其實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但示一心。更無別法。此乃如來說法之式。故云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分別事。(唐譯云。微塵分析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覺想非境界。(唐譯云。外道非行處)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記曰。一切世間有為之法。不出長短相形。有無相生。皆展轉對待分別而有。至若分析微塵性空。於色等境了達唯心。不起分別。如此微妙法門。則惡見者所不樂聞。殊非外道二乘境界。乃如來所說自覺之境界也。
○上約有無色空一異等法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
△下顯正智如如。且先顯正智。
爾智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記曰。此就淨眾生心習現流以明五法中正智義也。良以一切眾生日用心習現流。原是如來法身智慧。以不覺故。順無明流。隨心意識轉。故自覺聖智隱而不現。如來說法。因其本有而開導之。但令自悟本有。故云淨除。非有實法增益眾生也。故大經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顛倒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即得現前。此所謂淨除現流以明正智也。唐註。謂能淨者自覺聖智。所淨者自心現流。意以聖智屬佛。現流單約眾生。恐非本旨。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成非頓。
記曰。上明四漸。下明四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唐譯云。譬如明鏡。頓現眾相。而無分別)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唐譯云。譬如阿黎耶識。分別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知。非是前後。大慧。報佛如來亦復如是。一時成熟諸眾生界。置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唐譯云。譬如法佛頓現報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記曰。此約化法頓漸。以明理須頓悟。事須漸除之意也。舊以頓漸皆約佛。然諦觀喻中。漸取成熟義。頓取顯現照用義。是頓單約佛。漸單約機耳。蓋如來圓滿自覺聖智。安住海印三昧。照明法界。平等顯現。譬如明鏡現像。纖悉不遺。鑑機說法。如日月升天。雲雨普潤。但山有高下。故蒙光有先後。根有大小。故成熟有遲速。所謂法本不異。異自機耳。故如來說法。如師子調兒。雖顧盻頻呻。皆盡全力。此所以化法有祕密不定義也。然此皆約佛以明頓漸者。以依三身說法。頓漸有四義。謂頓頓。頓漸。漸頓。漸漸。良以眾生各各自心。本是自覺聖智。但以無明熏習。變為現業流識。今轉識成智。因無明有厚薄。故法有頓漸不同。若有眾生。一念頓悟本有法身智慧。照明自心本無身心世界之相。永離攀緣。一切根量相滅。一念頓證自覺聖智。所謂法佛說頓法。頓淨眾生自心現流。此頓頓也。若有眾生。因師教熏習之力。雖能了悟自心。以無明習氣力。不能頓離心意意識妄想境界。但觀一切諸法緣生無性。一切身心世界如幻不實。唯自心現。漸斷無明。證自覺聖智。先解。次行。後證。此乃報佛說頓漸法。淨眾生現流。此頓漸。漸頓也。若諸眾生。雖遇外緣。不能頓悟自心。但依如來權教大乘所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漸次觀察。漸離心境。得正知見。此化佛說漸漸法。漸淨眾生自心現流。此漸漸也。由是觀之。在佛雖漸亦頓。以平等顯現故。故頓單約佛。在機亦頓亦漸。以因多生久積善根成熟。今始一念頓悟。雖頓亦因漸。故漸單約機。故下隨舉三佛說法之式。釋成頓漸義。然化佛雖說漸法。以三身一體。故雖漸亦頓。故經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
○上顯正智竟。
△下顯如如。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記曰。此明報佛說緣生無性法。成上頓漸漸頓義。以顯如如也。從法垂報。故云法依佛。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一切法。故云入自相共相。無明為因生三細。故云自心現習氣因。境界為緣長六麤。故云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謂一心真如隨緣成一切法。以一切法緣生無性。故種種不實如幻。妄想本無。從緣而生。生亦無性。故不可得。故華嚴以法界緣起為宗。故此云報佛說緣生法也。下以喻顯。
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
記曰。此以喻釋成緣生無性義也。由妄想自性依緣起自性而起。故云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幻師。喻心。草木瓦石。喻無明緣。若干色像。喻一切法。見者種種分別。喻眾生不了唯心。起種種妄計。總皆如幻不實。斯則不獨妄境原無。而妄心亦本不有。此其緣生故如幻也。
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
記曰。此以法合喻也。唐譯云。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於緣起性中有妄計性。種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
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記曰。此明法佛說法。成上頓頓義也。凡離心意識顯自覺聖智境界。皆法佛所說法相。此經純頓。義見於此。故前五法章首。大慧請惟願為說法身如來所說法也。
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記曰。此明化佛說法相。成上漸漸義也。外道妄見無色為究竟。故云見無色見。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記曰。此結歸法佛。直指頓頓。以示此經宗極也。上歷言三佛說法相。而復以法佛結勸者。意謂有攀緣心。故妄見境界。分別計著。即名妄想。離此攀緣。即是自覺聖智也。且前三相中云自覺聖智究竟相。此云究竟差別相者。意顯佛三身一體。而所說法。乃即實之權。即頓之漸。即究竟之差別。直欲行人專依頓頓而修耳。
○上顯正智如如竟。
△下破二種邪因。先就二乘邪因以示正因。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記曰。此由前法佛說法乃自覺聖智。非凡夫二乘外道境界。故隨明聲聞外道相。以示所以非聖智之意也。然二乘依佛教而修。以不達即實之權。故但得聖智差別。不得聖智究竟中差別。所以久滯化城。未登寶所。外道妄立神我。自背真常。故深著邪見。欲令行人離此權邪。方得自覺聖智究竟差別建立相也。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A22]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記曰。此揀二乘邪因也。聲聞有二種。一利根。謂依四諦而修。觀空而悟入者。一鈍根。謂依權教八背捨觀而修。析色而取偏空者。此明利根聲聞也。故唐譯云。云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諦境界。離欲寂滅。故於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A23]已。復禪定解脫三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未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住自證聖智境界相。然明見無常無我境界。此所謂等觀性空而得道也。但貪三昧樂。不起度生之心。故云住自證聖智境界樂。以未離無明習氣種子。故不能度變易生死。然生死有二種。識論云。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勢力。所感三界麤異熟果。身命長短。隨因緣力有定劑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劑限。故云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記曰。此通妨難。以顯聲聞菩薩所觀雖同。所證則異。以明心有大小為差也。問曰。菩薩亦得此自覺聖智境界。何以不同聲聞。故唐譯云。菩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以憐憫眾生故。本願所持。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由觀空而不取證。此所以異於聲聞也。故勉之曰。菩薩摩訶薩。於此自證聖智樂中。不應修學。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A24]已。於彼起自性妄想。
記曰。此明鈍根聲聞也。謂此聲聞不知觀空。但依聖教所說權乘八背捨等觀門而修。觀四大等諸法實有自相共相。雖不同外道計作者生。然亦執彼諸法以為實有自性。亦不離妄想。故唐譯云。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堅濕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魏譯云。分別有物。執虗妄相。謂於彼法虗妄執著以為實有。
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記曰。此結勸離過也。聲聞[A25]已得人無我。未得法無我。以人無我即是法執。故滅人無我相見。即是入法無我相也。
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記曰。此結名也。謂離彼二種聲聞見。即名正智。故勸令應捨。
○上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竟。
△下以聖智正因破外道邪因。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記曰。前明離二乘見。此明離外道見也。以外道計神我為生因。非真因也。以無常為常。非真常也。總皆邪見。離此即名正智。故發此問。意謂佛說自覺聖智。及第一義。為真常不思議。而外道亦說常不思議。世尊所說。豈不同彼外道所說耶。佛向下以因相不同。故不比外道所說答之。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
記曰。如來所說常不思議。以第一義為因。以自覺聖智為相。所謂實相真因。非彼外道妄計神我為因。乃以無常為常。故不同彼論。
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
記曰。此徵釋不同所以也。謂彼常不思議。乃妄立神我。不因自覺聖智相第一義智而成。故云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記曰。此正顯彼非真常也。謂常不思議。必仗真因。若非真因。何能顯現常不思議義耶。
復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記曰。此縱奪妨轉計也。恐彼聞佛說真常因自相成。乃轉計曰。我說常不思議亦因自相成。何以不同佛說。故縱之曰。彼外道不思議若果然因自相成者。則彼亦應是真常矣。但由所計作者為因耳。然作者非真因。因既不真。豈獲常果。故常不思議不成。下顯正因。
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虗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記曰。此明佛說因相俱真。以顯真常不思議也。佛言。我說常不思議。乃依第一義諦因相成立。離有無二見。以得自覺聖智相。故有實相。得第一義智因。故是真因。一切有無戲論俱離。當體寂滅。譬如三無為法。永離諸過。故是真常。此其所以不同外道常不思議邪見論也。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指真常。故勸令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記曰。此明外道不同佛說常不思議之所以也。所以不同者。以彼所立。於有為法外。別立作者以為生因。故為異因。佛以自覺聖智為因。故為真因。此所以不同。故唐譯云。外道常不思議。以無常異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謂彼以異因。故非真常。我以自覺聖智為因相力。非自相作者因相力。故是真常也。
記曰。此就彼所立。以顯真能破也。然諸外道因見諸法有[A28]已還無。妄計別有作者是常。而如來亦見諸法有[A29]已還無。說是無常。故唐譯云。外道常不思議。以見所作法有[A30]已還無。無常[A31]已。比知是常。我亦見所作法有[A32]已還無。無常[A33]已。不因此說常。若以三支比量合之。常不思議。是有法。定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所作瓶等。是無常法。因喻不轉。故不成常宗。無常是有法。定非是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瓶等所作。是無常法。故即彼所立。翻成所破。然彼以妄計比知。我以自覺聖智現量。故我所說。非彼所論。
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記曰。此言外道所計作者。是以無因為因。竟成斷滅。同於兔角。故其所立以無常為常。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唐譯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此因相非有。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分別。但有言說。何故彼因同於兔角。無自因相故。以非第一義自覺聖智為因相。故云自因相非分。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識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記曰。此明如來以自覺聖智為因。結成不同外道之論也。然外道於一切法。起有無二見。故於無常妄計為常。以彼不知自因之相。故去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如來說法。離此諸過。故不可與彼同日語也。上明二乘偏執外道邪見皆非正智。意顯捨此即證自覺聖智矣。下二章約不滅不生。以明正智即如如。
○上破二種邪因[A34]已竟。下舉果驗因二。
△初破二乘滅見。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魏譯云。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唐譯云。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唐譯云。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唐譯云。彼愚癡人說有三乘。不說唯心無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記曰。此言諸法本自寂滅。不容更滅。以示真常不思議因。以明即妄想以證正智。即正智以顯如如。以破二乘滅見也。然生死境界。本來不有。但唯心所現。藏識轉變。而依妄想分別而有。若了妄想無性。即轉識成智。若以正智圓照。則萬法皆如。當體寂滅。豈容更滅。二乘愚癡。不能了此。妄取不受後有以為滅度。詎非大謬。所謂但盡生死。謂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所以常在生死輪轉不息。以不達唯心現量。妄起種種分別故。
○上言不滅。下言不生。
△次破外道生見。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癡凡夫。不覺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記曰。此言諸法本自不生。以示真常不思議因。以顯即如如明正智。以破外道生見也。良以諸法無生。是三世如來所傳心印。惟證相應。以唯心所現。緣生無性。離有無二見。如兔馬角。非生而後無。蓋生本無也。由凡愚不達。故妄執為有。然此無生理趣。乃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愚夫分別二見境界。
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上二章。以明生滅皆妄見也。故唐譯云。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妄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斯則根身器界本自無生。唯八識影現。七識妄起執取分別。以為實我實法。此乃愚夫於無生中妄見有生。非聖賢也。意令即生滅以證真常。故於彼法應當修學。苟達生滅即常。則妄想即成正智。名相本自如如。即彼二乘外道可起如來種性矣。故下文明五無間種性。
○五勘果知因。謂勘驗現行之果。足知過去習氣之因也。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唐譯云無種性)。
記曰。此言五性不同。以明眾生本具法性是一。但由外緣故異。以成自覺聖智究竟差別相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初無纖毫間隔。本無三乘五性之別。良以外緣熏習不一。故有五性不同。斯則機本不異。異在於師。故前勉修如實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故此下文云。當轉彼惡見。則二乘外道當得如來法身。闡提亦作得度因緣也。引權入實。義見於此。言種性者。相似曰種。體同曰性。又種者。因義。類義。謂眾生佛性本來是一。蓋由昔聞教法熏習成種。各有自類種子。故曰種性。此種性義。識論所明有其二類。一者本有。謂舊熏也。二者始起。謂新熏也。本有者。謂無始時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長劫所熏染淨種子。此即名為本性住種。如佛於大通智勝時說法華經。而諸聞者直至今生還蒙佛化。方得成熟。此淨法熏習。而為本性住種者也。如阿難與摩登伽。歷劫恩愛。直至今生。尚為障道因緣。此染法熏習而成本性住種者也。以長劫不斷。故名本性住種。二始起者。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成種。以至今生。於染淨法見聞熏習。又為未來染淨種子。此則名為習所成種。由此二種為因。若一遇外緣師教熏發。故即成熟。此五性之別。所由來矣。是故親師擇友。不可不慎也。由是觀之。此五種性。其三乘種性。良由聞前三佛所說之法而成熟者。以執化佛所說權法。則成聲聞種性。以執報佛所說緣生之法。則成緣覺種性。以悟法佛所說離攀緣法。則成如來種性。若聞此三法而半信半疑者。則成不定種性。若聞此三佛之法不起信心。返生異見而毀謗者。則成無種性矣。故下經云。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蓋三佛一體。法法全真。皆為顯示自覺聖智趣。而聞者不達。隨其所取。執以成種。此又法本不異。異自機耳。故曰種性。此蓋自覺聖智究竟之差別相也。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熈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記曰。此言聲聞乘無間種性也。而云若聞說等者。足徵由師教熏發。所謂習性成種者也。斷知時。舊註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時也。及樂修相智者。相即偏空相。智即我空智。乃聲聞所樂修者。至若緣起發悟無生實相之理。非彼所樂。故云不修。因舊有小乘狹劣習氣。今一聞所說。熏發現行。故舉身毛孔熈怡欣悅耳。
記曰。此明聲聞斷證俱未究竟。自生滿足滅度想也。然聲聞依四諦修。但斷三界見思煩惱。尚餘塵沙無明細惑未盡。猶沈變易生死。但得人空。未得法空。而便自生究竟之想。乃於天人魔外之中。便師子吼。作是唱言。我生[A37]已盡。梵行[A38]已立。所作[A39]已辦。不受後有。遂生得涅槃覺。此所謂得少為足者也。見第八地者。華嚴八地菩薩。證我空真如。樂住三昧。不起滅定。諸佛因而勸之曰。起善男子。勿得樂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云見第八地。現行為起煩惱。種子習氣為習煩惱。以二乘但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故。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
記曰。此明外道種性也。唐譯云。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槃。此外道妄見一切眾生從我流出。我能長養一切眾生。遂立神我以為涅槃。聞者因而師之。遂成邪種。或於佛教中聞有涅槃之說。遂執謬解而起邪見者。
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A40]已。言此是般涅槃(唐譯云。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
記曰。此計實德業及四大時方勝自在等以為生因。故稱作者。妄計此等以為涅槃。
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
記曰。此結外道邪見非解脫也。言法無我見非分者。謂諸外道。向於佛所說無我之法。不生信樂。或生毀謗。未得受熏成種。故曰非分。或於佛所說涅槃之法。即起希望。有所證得之想。或依教修行有所開悟。而執所悟為我。即墮邪見。如圓覺所明四相未忘。皆是於法無我見非分者也。然此外外道為煩惱縛。內外道為法縛。故云彼無解脫。
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記曰。此總結聲聞外道二種性也。然聲聞妄取涅槃。外道妄計神我。俱於未出離中生出離想。此皆因邪師邪教。誤為熏習。為令轉彼惡見。故勸令修學。前上聖智三相中無所有相。謂慣習二乘外道相。義見于此。意謂令彼捨離偏邪惡見。即名正智。可入如來種性矣。故此人雖偏邪。而性實無間也。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竪。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唐譯云。離闠閙緣。無所染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唐譯云。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A41]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記曰。此明緣覺乘無間種性也。各別因緣。即十二因緣。三世因果。故云各別。以緣生無性。即是無生。故云無間。此有二類。出有佛世。依教而修。觀緣悟道。謂之緣覺。出無佛世。觀化知無。謂之獨覺。今明外熏成種。故但言緣覺。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記曰。此明如來乘無間種性也。然此四種。唐譯云。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法。此約三德祕藏。以明法報同體也。蓋自性即法身。離自性即解脫。聖智即般若。良以法身無著即解脫。解脫不迷即般若。般若離相即法身。此三德祕藏。總號法身。外剎殊勝。即報身。法報冥一。故不思議。
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記曰。此結成如來乘種性也。前為頓根眾生。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故此一類眾生。有聞說佛法身智慧。及自受用不思議境界。而不驚怖者。當知是最上利根。乃如來乘無間種性。此所謂善根成熟者也。般若云。若有眾生。聞說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不畏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A42]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惟此無上般若。自非積劫聞熏成種。鮮有不驚怖者。此所以能信此法者。是人甚希者也。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記曰。此明不定種性也。此不定人。隨說信入。順學而成。可大可小。故云不定。此有二種。一舊熏多聞。於三乘中未成熟者。一新熏初機。根性猛利。但隨師教。於三乘中俱可入者。三種者。即三乘法。除外道無性。故不在此列。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記曰。此結束所以建立三乘之意也。然一切眾生。法性是一。所謂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本無差別之相。但以聞熏成種。以致根性不同。然雖依教修行。而未到如來地者。俱屬聖智差別之相。非究竟也。今將顯示頓教法門。欲令三乘同歸一佛乘。五性同歸一佛性。故作是建立。非是實有限劑也。故下云。樂寂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無性闡提。或時善根生。便證涅槃。故不同他教定性之說。故魏譯云。說三乘者。為發起修行地故。諸性差別。非究竟地。為欲建立畢竟能取寂靜之地故。舊以此段屬不定性。恐非本旨。
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記曰。此結三乘同歸一性。以示引權入實之意。以明如來自覺聖智究竟差別建立相也。故魏譯云。彼三種人。離煩惱障熏習。得清淨故。見法無我。得三昧樂行。故聲聞緣覺。畢竟證得如來法身。故唐譯云。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前云二乘。但得自覺聖智差別相。未得究竟差別相。今云得如來身。足徵差別皆究竟也。所以皆究竟者。以佛性無二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
記曰。此通言四果皆非究竟也。須陀槃那。亦云須陀洹。此云入流。謂初入聖流。初果也。往來。二果。不還。三果。阿羅漢。四果也。以是等聖人。皆憎生死。愛涅槃。憎愛未忘。故云惑亂。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
記曰。此言究竟無差別智。以示此經之宗極也。然如來雖說三乘。但以假名引導。由愚夫少智。故設三乘之權。為二乘趣寂。故說一乘之實。俱非本懷。此第一義頓教法門。三一俱非。權實不立。豈實有三乘之說耶。然他處言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如來為一乘。此併如來為三乘。對三乘說一乘。三一俱非。方是此經之宗極。
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記曰。此通頌自心現量。凡聖皆離。一法不立。以明自覺聖智究竟相也。諸禪。即二乘諸禪解脫。無量。即大乘四無量心。等。即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乃至三十七品助道等。無色三摩提。即三界九次第定。舉上以該下。受想寂滅。即二乘滅盡定。通而言之。即前所問百八句義。今云亦無有心量者。以自心現量。聖凡不立。一切皆非。以顯生滅中究竟覺義也。章首請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依百八句說。義萃於此。意謂明此。方名自覺聖智事。
○上勘果知因[A43]已竟。
△下示因果一如。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
記曰。舊謂此章約生死涅槃無二以明如如。蓋智如一體。本無二致。所謂無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若正智現前。則諸法自如。若了生死本寂。即是正智。智如冥一。方名自覺聖智究竟事。今約闡提以明者。以前歷斥二乘外道偏邪。去自覺聖智相遠。且切誡行人應當遠離。不許親習。苟二乘外道絕分。則真如有不徧之過。若闡提實是無性。則佛性有不徧之失。此則自墮不平等過。而自覺聖智亦非究竟矣。蓋約教道言之。為摧邪顯正。不得不嚴揀偏邪。以明正智。若依法性言之。則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本自如如。無情尚共一體。豈有情而絕分。是故前言二乘若悟本識。亦得如來法身。今言闡提或發善根。亦得涅槃。斯則無一眾生而不般涅槃。方名自覺聖智究竟相也。如如正智。備殫於此。然無性闡提。非菩薩闡提無以發善根。菩薩闡提。非無性闡提無以資願力。此則闡提不斷性善。如來不斷性惡。故云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魏譯云。無性乘。謂一闡提。此即前五性中無種性。今會五性同歸。故特言之。以顯佛性平等。以明眾生如也。
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脩多羅毗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記曰。此言無種性也。一闡提。此云斷善根。又云焚燒一切善根。蓋真如隨緣成事。舉體全變。無有剩法。今全體真如。變作全體惡性。惡性即如。更無涅槃可入。故云不般涅槃。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記曰。此言菩薩闡提也。菩薩願盡眾生界。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一眾生不盡。我願不盡。故云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然所以願盡眾生界者。以眾生本如。早[A44]已涅槃。不容更滅。故無涅槃可入。故云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與闡提名同。故云亦到一闡提趣。唐譯以是名句作結語。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記曰。大慧意謂無性斷善。不入可爾。菩薩度生。本為求證涅槃。何以畢竟不入。故致疑云。此二種闡提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下佛答云。闡提尚有入時。菩薩畢竟不入。以知一切法本涅槃故。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A45]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記曰。此正顯佛性平等如如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闡提不斷善性。如來以平等大悲而攝持之。故有時而發善根。由昔謗法因緣為種。今日緣熟。故如來以神力加持。或時善根生也。如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提婆達多。生生謗佛。今蒙授記。如華嚴所明。由昔謗華嚴經墮地獄中。而為地獄天子。毗盧出世。先以足輪光照。三重頓圓十地。此皆謗法闡提。蒙佛神力之驗也。所云善根者。正由昔聞熏之種子耳。菩薩闡提不入涅槃者。以法界如。眾生如。故眾生界不可盡。煩惱不可盡。而行願不可盡。此普賢大士所以常居幻化。而不入涅槃也。
○上從請分別自性章起止此明五法[A46]已竟。
△下明五法中三自性。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
記曰。上言五法依自性而立。不知自性有幾。故特示有三。意令了達緣起無生。故云當善。
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記曰。此徵列三自性相也。然五法自性。不出此三。以妄想依名相起。是名緣起。若了緣起如幻。則妄想無性。即是正智。名相體空。本自如如。總歸圓成。故五法之自性。不出此三。
○下正示其相。
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記曰。此標指妄想自性。依他緣起也。相即名相。以不達名相體空。依他而起。種種徧計。是名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
記曰。此徵釋也。謂名相皆從緣起。故云緣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緣起無生。故心行於中妄生計著。故云行顯現事相相。此言妄想從名相生。唐譯云。謂彼於緣起事相。種類顯現生計著故。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記曰。此言依彼事相而生計著。起二種妄想。以明緣起自性也。名相謂內外法者。內即根身。外即器界。然此內外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本無名相。但是一心。而人不了。因依徧計妄執各各有名有相。故名妄想事相。即彼內外自共相者。然內外不出人法二種。謂內身五蘊謂之人。外器四大謂之法。妄計五蘊各有自體。故云自。和合成人。故云共。妄計四大各有自體。故云自。和合變化而生萬物。故云共。故云即彼內外自共相計著妄想也。良以心本無生。因境緣有。故云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記曰。此明圓成自性也。良以身心世界。元一如來藏清淨真心。離名離相。本自如如。但依妄想攀緣而行。則名相斯興。橫生執取。若依自覺聖智而行。洞達自心現量。則法法圓成。唯是如來藏心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唐云。名相分別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圓成實。二相。即妄想緣起也)。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記曰。此總結前問也。前問中先請分別五法自性法門。次請因知五法自性[A47]已。則觀察人法二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乃至逮得如來法身。此上答五法三自性。酬先請竟。下明觀察二無我。乃至究竟佛地。以酬次請。
○上明三自性竟。
△下二無我。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
記曰。此答次請也。然五法不出二種無我。以見有人有法。即是名相妄想。若了二無我。即是正智如如。故前分別五法自性[A48]已。次即教令當善觀察二無我相。
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記曰。此示二無我相也。良由不達根身器界唯心所現。故妄計分別。執為實我實法。所謂妄想斯興。名相乃形。若了緣生無性。則二皆無我。苟二無我。則五法自性皆離。八識俱遣。所以頓證自覺聖智。逮得如來常住法身也。
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受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
記曰。此教以人無我觀也。唐譯云。何者是人無我相。謂蘊界處。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識生。取於色等而生計著。又自心見身器世界。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壞不停。然人者。即現在五蘊集聚妄身。妄執以為我相者也。以身為我。亦以六塵所受用境為我所。今觀此等本來不有。皆從無明愛業之所生起。眼等六根取六塵境而生計著。以為受用。妄生貪求。一切根身器界。皆是藏識所現影像。當體全空。但依妄想分別顯示似有。況剎那相續變壞不停。於中觀察。畢竟無常。誰為我者。故總云離。此正觀無我。下約喻以明四念處觀。
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
記曰。此明四念處觀中。初觀心無常也。謂觀此心妄想生滅。如[1]河流。逝速不停。如種子。能生來果。如燈。念念生滅。如風。飄颺不住。如雲。倐忽變滅。舉皆無常。故云剎那展轉壞。躁動不住。如猿猴。故經云心想如猿猴。如此觀察。於中畢竟誰為我者。
樂不淨處。如飛蠅。
記曰。此觀身不淨也諦觀此身。其中但有三十六物。九孔常流穢污不淨。而妄貪著。以不淨為淨。故如飛蠅。
無厭足。如風火。
記曰。此觀受是苦也。唐譯云。如猛火。觀種種受用。眾苦所集。無一可樂。甚可患厭。但以妄想貪求。無厭無足。故如猛火。
無始虗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
記曰。此觀法無我也。唐譯云。無始虗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謂觀三界諸生死法。但因無明業力所使。隨他牽引。流轉不息。恒無主宰。如汲井輪。任他牽轉而不由我。
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呪機發像起。
記曰。前別相念觀。此總相念觀也。唐譯云。種種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謂觀此身虗假不實。如行屍。則大可厭患。如木人。則幻化非真。於中諦觀推求。畢竟誰為我者。行屍喻身。機關喻心。楞嚴云。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記曰。此結人無我觀也。唐譯云。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審如是觀。則當下無我。
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唐譯云。唯共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唐譯云。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記曰。此明法無我觀也。謂觀蘊處界等一切諸法。本自如如。離我我所。唯共積聚。但因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性故無能作者。以此例觀。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乃虗妄分別種種相現。是愚夫妄想力。非聖賢也。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識。五法自性悉皆無我。是名法無我智。然自共相者。乃凡夫外道。妄計諸法。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也。今自共相離。則四計俱遣。無生之理自見。以明見諸法本自無生。方名法無我智。故誡菩薩當作如是觀。
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
記曰。此下至得如來自在法身。通明觀成得果之相也。我法有二。謂分別。俱生。然分別二執斷盡。即入初地。俱生我執。從初地至七地斷盡。方入八地。俱生法執。從初地任運而斷。至等覺後心方盡。即入妙覺。故云。分別二障極喜無。法執俱生地地除。故唐譯云。得此[A49]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雲。所作[A50]已辦。而云從初地乃至善慧法雲者。蓋八地以前。正斷而生我執。其法執但任運而[A51]已。至八地證我空真如。樂著三昧。不願度生。與二乘取涅槃等。正是俱生微細法執未忘。及至九地。捨三昧樂。發願度生。居法師位。說法如雲。方是正斷法執。故云超九地。得法雲地也。
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唐云。住是地[A52]已。有大寶蓮華王眾寶莊嚴。於其華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華。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圍繞)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唐譯云。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智法趣。當(去聲。即也)得如來自在法身。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酬前請也。前大慧請聖智事分別自性經。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觀察二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乃至逮得如來常住法身。世尊次第一一酬畢。故結勸云應當修學。
○上通明五法自性顯正智如如竟。
△下破有無二見以顯離過絕非。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惟願說之。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A53]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謗正法。
記曰。前明正智如如。[A54]已將顯真如離過絕非。故興此問。論曰。當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無。乃至離一切相。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外道二乘。以不知離念境界。但以妄想分別諸法。作有無斷常二見。自昧正智。故於如不如。世尊一往痛斥其非。切誡菩薩應當遠離有無惡見。大慧[A55]已領其旨。但不知二見之相。故此特問建立誹謗相也。外道二見。共有四句。謂有。無。雙亦。雙非。而此四句。於真如體。悉成四謗。謂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有亦無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四句不出有無。故魏譯云。有無謗相。若知其相。當可遠離。則於正法不生誹謗也。此中建立是有。誹謗是無。若四句既離。則百非俱遣。故前真如門百八義一切皆非。
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A56]已。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魏譯云。心中無斷常。謂自心現量。本無斷常二見也)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癡無智慧。建立及誹謗。
記曰。此頌總明二見本無也。謂根身器界。皆是真心所現影像。本無所有。而愚夫不了。妄起分別。作有無二見。以一切分別。但分別自心。當知離心了不可得。故唐譯云。所起唯是心。離心不可得。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復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云何為四。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種建立。又誹謗者。謂於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建立誹謗相。
記曰。此正明建立誹謗二種相也。非有相見等四者。然陰界入根身器界。一切諸法。唯是第八阿賴耶識所現相分。故云相。分別彼法而生妄見。執為實我法者。是前七識。乃八識見分。故云見。以第八識根本無明。為生起之因。所謂無明為因生三細。故云因。一切諸法但是緣生。有為無為皆無自性。以本無自性。妄計為有性。故云性。以相見因性四者。本無所有。故皆云非有。以外道二乘不達唯心。故於四者非有之中。而橫計為有。故云建立。於所立法求不可得。即謗言諸法一切皆無。故云有無二種惡見。建立誹謗。其相如此。
○上通明二見。
△下別釋建立。
復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虗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
記曰。此明非有相建立相也。謂陰界入本無有相。而外道二乘妄計實有自相共相。此法如是如是。畢竟不異。堅執不捨。是名非有相建立相也。此非有相建立。非是正知見力。乃從無始虗偽妄想習氣而生計著耳。
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記曰。此明非有見建立相也。謂五蘊非我。而妄見實有我人眾生壽命作者受者。無而為有。此妄見也。長養士夫。魏譯云作者受者。
記曰。此明非有因建立相也。教中謂無明為因。生諸轉識。此言無明體空。以顯妄元無因。以示心本無生意。唐譯云。初識前無因。不生其初。識本無後。然而諸識生者。但托因緣而生。既借緣生。則本無性。故不實如幻。剎那不住。生[A59]已還滅。斯則生本無生。故非有因也。外道不達乎此。遂妄立勝性以為生因。謂定有異因。二乘不了如幻。皆本非有因而建立因相。所以為邪見耳。眼色明界念。魏譯云。因眼色明空念。故識生。識論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楞嚴云。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又云。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故眼識生。眼識既爾。諸識亦然。因緣性空。生處即滅。實[A60]已還無。故非有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虗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髮現。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記曰。此明非有性建立相也。百法論。六種無為。此揀偏邪。故舉其三。謂此三無為法。本自無作。無自性。離於有無。如兔馬角。本來不有。不可作有無見。而外道妄見斷空。以無想勝性等為涅槃性。二乘取偏空滅諦為涅槃性。而作取證。以不達涅槃本無自性。故云非有性建立自性相也。以佛意在摧邪。故破涅槃自性耳。
建立及誹謗。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聖賢也。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答勉修也。以彼二乘外道不善觀察自心現量。故作建立誹謗二種惡見。修如實行者。應當遠離。
○前從生滅章至此總明因行竟。
△下明行成得果以結示真因。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為安眾生故。作種種類像。如妄想自性處依於緣起。
記曰。此明自覺聖智趣究竟相也。以善觀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法。則趣究竟佛果。以無智無得。故不住涅槃。為安眾生。故以同體大悲。無緣慈力。現種種身。隨緣化導。如妄想自性依於緣起也。然妄想緣起。生本無生。法身隨緣。故化本不化。自覺聖智。究竟極至於此。乃修如實行者之所歸宿。蓋仗真因之所成就。殊非下劣三昧可及。故此結示。
譬如眾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大眾集會。悉於其中聽受佛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月。於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三昧[A61]已。遊諸佛剎。供養諸佛。生諸天宮。宣揚三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眾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唐譯云。說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遠離有無等見。
記曰。此明如來藏隨淨緣起。以顯不思議變業用力也。楞嚴觀音證圓通性。而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得二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故三十二應。十四無畏。七難二求。四不思議等。一念頓得。此性自具足。法爾如然。非假外也。故此能到自覺聖智究竟趣。則應緣成事。自然如摩尼珠圓照普應。而能現一切佛剎。入一切眾會。聽一切正法。得一切三昧。遊諸佛剎。供養諸佛。而能自現佛身。眾會圍繞。為自心所現如幻眾生。說唯心現量如幻法門。普令聞者。各了自心。頓證聖智。悉離有無二見也。蓋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圓照一切。故能一毫端頭現寶王剎。一微塵裡轉大法輪。從上諸祖了悟自心者。如天普蓋。似地普擎。乃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歷代祖師。一齊向拂子頭轉大法輪。蓋稟明于心。不假外耳。故諸力中。心力最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種類之身。離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記曰。頌上不思議業用。皆由唯心觀行而成就也。唐譯云。佛子能觀察。世間唯是心。示現種種身。所作無障礙。神通力自在。一切皆成就。
○遠從生滅章至此。通明真如隨染淨緣成一切法。近從問五法三自性章起止此。約三門破邪因以顯正因竟。
○次約一心破妄計以顯真理。分二。初明寂滅一心。次會歸如來藏性。
△且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A62]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記曰。此明真如離緣。以顯第一義空。泯一切法。會歸寂滅一心也。然前從生滅門入真如門。以即妄明真。故說真如隨無明緣成阿賴耶識。變起根身器界一切諸法。分別執取以為實我實法。故成前七轉識。此則名相斯興。由妄想緣起也。以了彼諸法唯心所現。當體無生。故圓成自顯。此則正智斯現。名相皆如。故得二轉依果。是故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法。從此而立。然雖轉生死即涅槃。轉煩惱即菩提。猶屬迷悟邊事。未極一心真源。以如來藏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此云正明第一義空。要顯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故大慧至此乃問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斯則真妄兩忘。聖凡情盡。方名自覺聖智究竟實相。圓成如來藏寂滅一心也。佛祖所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義顯於此。故武帝問初祖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諦。師云廓然無聖。故千七百則。蓋發明此旨。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記曰。此直指第一義空相也。然第一義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不可說示。故云真空。而此真空。全體變成妄想。故妄想全體即是真空。故云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除此妄想外。別更無空。如云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斯則妄想本是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不容有說。故下文云。妄想自性。無言說故。所以說空無生等者。但為不達妄想體空。計著以為實有者。故作如是說耳。
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記曰。此釋空義也。然空本是一。但從所觀有七耳。此七種空。依正智而觀。故言前六。依邪見而觀。故成第七。然相性行三空。乃三界諸法。取為我法二執。所謂空生死法也。無行空。乃空前三法。所謂空涅槃法也。離言說空。乃顯前四總是妄想。皆離言說也。第一義空。乃自覺聖智。總離前五。故云大空。彼彼空。則為邪見。故下不取。
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記曰。此明實相真空也。以觀諸法緣生無性。生而無生。妄想本空。但愚夫妄計有自共相。今觀皆從因緣展轉積聚。微細觀察。本自無性。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故云自他俱性無性。故不生。不生故不住。斯則諸法無性故空。故云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謂自[A63]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
記曰。此言諸法本自無生。故自性本空。以明法空也。前約諸法妄相。以明生本無生。此明諸法當體全是真如。然真如自性本自不生。故云自[A64]己性自性不生。斯則不待觀緣。而法法全空。故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此二法空也。
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
記曰。此明五蘊緣生無性故空。以明行空也。唐譯云。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此我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
記曰。此言五蘊自性無生。本來寂滅故空。以明涅槃空也。唐譯云。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此涅槃空也。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記曰。此明生死涅槃二俱空也。一切法。即世出世法。而此諸法本無所有。唯依妄想分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今能分別之心既無。則所分別諸法何有。以一切法妄想所持。由妄想離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也。此明俱空。謂生死涅槃二俱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記曰。此言俱空不生。以明第一義空也。謂一切生死涅槃有無等法。皆依一切見過習氣而有。然第一義自覺聖智。絕諸對待。總皆離之。故云大空。以法界量滅。故云大空耳。
云何彼彼空。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
記曰。此言邪見空也。然世尊亦並列於此者。意令善知彼法。離惡見故。以外道不達前六種空。但計諸法實有自相共相。謂妄見有自處無共。共處無自則妄計於彼無此。則謂之空。於此無彼。亦謂之空。是謂彼彼空。以依此空。妄起有無斷常二見。故舉而釋之。令知其相。意令修如實行者。不可誤墮此中也。故下結云。是空最麤。汝當遠離。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象馬。
記曰。此喻釋彼彼空相也。舊注。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優婆夷。深重三寶。造立精舍。安止比丘。於中不畜象馬等。以無象馬。故言空。而堂與比丘。及餘處象馬。俱未嘗空也。故唐譯云。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眾。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餘處無象馬牛羊。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
記曰。此法合也。唐譯云。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以外道不達諸法性空。但妄計推度如此。
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麤。汝當遠離。
記曰。此結答空義也。然此七種空。唯彼彼空是外道妄計。非第一義聖智大空。故勉離之。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
記曰。此明自性無生義也。諸法當體本自不生。謂即生而不生。非一向不生也。永嘉云。若實無生無不生。故云。不自生。非不生。然八地以三昧力證無生理。乃修而後得者。此則諸法自性本自無生。除住三昧。是真無生。
離自性。即是無生。(唐譯云。無自性者。以無生故)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記曰。此重釋無生所以也。然諸法所以不生者。以離自性故。云何離自性。謂諸法生生不住。剎那之頃流及他性。故云離自性。下偈云。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物生則有滅。不為愚者說。以剎那流轉。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生。契無生者。方見剎那。了剎那不住者。方契無生。
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陰熱。如長短。如白黑。
記曰。此喻明諸法。以顯究竟本無二也。陰熱。魏譯云日光影。唐譯云如光影。如長短。如白黑。皆相待立。獨則不成。由是觀之。三喻皆依日而言也。是則陰熱。猶言陰晴。謂如日光。雲蔽則陰。晴朗朗熱。夏長冬短。晝白夜黑。此皆相待而立。其實日體本無晦明長短黑白也。觀生死涅槃無二為若此。
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記曰。此合無二法也。生死涅槃本來平等。故唐譯云。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無相違相。斯則生死涅槃本無異相。然而凡愚二乘。妄見生死涅槃二相異者。以不達二皆無性故。故云異相。因有性故。一切法不二例若此。
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記曰。此總頌空無生無二也。以長行言一切平等。皆不可得。恐愚夫起撥無見。故此云而彼業不壞。淨名云。無作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宗鏡云。以性空故。不壞業道。因果歷然。此所謂不自生。非不生也。
虗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記曰。此言諸法空無生無二。離心緣相。離言說相也。如彼三無為法。豈容措心圖度。由愚夫妄想是有是無。聖人以自覺聖智照之。一真凝寂。萬法皆如。故一切皆離。斯則一往所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猶是生滅迷悟邊事。必至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方為究竟宗極。故下文結指離言。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脩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脩多羅悉隨眾生希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羣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無水。如是一切脩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記曰。此結示離言。會權歸實也。然一切諸佛出世說法。本無實法與人。但破眾生妄想夢耳。以眾生迷本住法。入妄想夢。見三界法。遂為實有。佛曉之曰空。妄見諸法生。佛曉之曰不生。妄見生死涅槃二相。佛曉之曰無二。欲令眾生自悟本法。非別有增益也。故一切脩多羅所說。唯空無生無二。如此而[A65]已。然此一字法門。而必欲多方枝指者。但以眾生迷根深固。希望多途。故曲為開示。乃不得[A66]已而應機施設。聖心非實在於言說。即其所說。皆本離言。而眾生不達。又執言象以為實法。不知法不在言。如渴鹿逐𦦨而生水想。不知𦦨非水也。是故一切佛法。如止啼黃葉。但令無知眾生發歡喜心耳。豈實法耶。故大經云。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徧世間。故宗鏡云。以聖教為明鏡。照見自心。以自心為智燈。燭經幽旨。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解。直須探筌下之指。契會本心。故此誡云。是故觀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達摩西來。單傳直指。不立文字。蓋以空無生無二離自性故。然如來出世本為此事。四十年來多方淘汰。不敢正言。但傍通耳。至此方許二乘外道皆得如來法身。一向皆權。今方說實。故此經為法華前茅。良有以也。一往所談。顯理究竟於此。向後從二卷初起。至四卷初法身章。皆展轉發明此章之義。故彼章復以牛馬性結之。臨文自當證知。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二
校注
[0360001] 河【CB】,何【卍續】,何異作河【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7 冊 No. 326 觀楞伽經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次廣明八識以示識智之相。分二。
△初明八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