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七
阿難汝問攝心(至)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至)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冠註 此勅持呪以銷宿業也。上之三學。能破煩惱障。此下神呪。能銷業障報障也。宿習。謂過去惑業種子也。舊說。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隱然若有驅䇿而不能[A1]已者。皆宿習之使也。且有病魔侵擾。俗姓牽纏。凡值善緣。諸魔兢起。無非宿世惑業。與道為冤。初學之人。行力微弱。不能排遣。必假神呪。方得銷除也。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此云大白傘盖。體徧十虗。用廓沙界。曰大。絕諸妄染曰白。覆庇一切曰傘盖。謂此秘密章句。全從如來藏中流出。故威力無量。能除宿業也。無見頂相者。華嚴九地知識。為佛乳母。初生親捧持。諦觀不見頂。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光中所化。故曰無為心佛。至理無言。故曰從頂發揮。坐寶蓮華所說心呪。顯此心呪因果齊彰也。舉登伽者。以見宿習甚深也。愛心永脫者。指初聞呪得三果也。成四果者。指前文殊簡圓通後也。良由先承呪力銷除宿習。後藉法音悟明聖果。使非呪力除此宿習。安能契於法。故仍歸功於呪也。比丘非同于婬女。求最上乘。非同于無心修行。以見凡修行者。若加呪力。決定成佛也。宿習如塵。呪力如風。誦呪除習。猶若順風揚塵。有何艱險哉。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至)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冠註 此明欲坐道場。必先擇師也。清淨禁戒。指前四根本大戒也。師者。學人之模範。若模範回邪。而能成正器者。鮮矣。故欲修淨戒。當擇戒師。梵網經云。千里內無授戒師。當於佛前。自誓受戒。先懺七逆。後求戒法。皆見[1]相好。方知滅罪得戒。不爾不得戒也。戒成[A2]已後著清淨衣者。內外一如。表裡俱潔也。誦呪百八者。銷百八煩惱也。內戒既成。亦能生定。但恐宿障未除。不能發慧。故須求現在諸佛。放光灌頂。助成大慧。白衣。兼近侍男近侍女。雖四眾同壇。而僧俗男女。各從其類。必不混同也。四戒清淨方發菩薩願者。以戒為願力之根基也。出入澡浴者。外潔其身也。六時行道如是不𥧌者。排遣昏散。內攝其心也。佛自現身摩頂安慰者。淨行所感。如水澄月現也。令其開悟者。仗佛威力。助發大慧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冠註 此請結壇軌則也。無上悲誨。即上四種清淨明誨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者。謂既得自悟圓通。復藉呪力冥扶。故知必證聖果矣。建立道場。即牒前安立道場。意謂。若欲安立道場。云何結界。方合世尊清淨軌則也。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至)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冠註 此示以壇場清淨軌則也。雲山大力白牛。非是常牛。此牛。雖獨出雪山。亦不恒有。盖瑞物也。且彼唯食雪山香草。唯飲雪山清水。故其糞微細。可以和香塗地也。[A3]若非雪山牛。其牛臭穢。況所出之糞乎。故不堪塗地也。高平曰原。穿去地皮五尺者。取其未遭踐踏。潔淨故也。黃者。取正中之色也。以十種香。細羅為粉。合[1]上成泥。以塗場地。取其清淨香潔也。方圓丈六為八角壇。舊謂。壇乃除地之墠。似是若壘土為之。經當明言層級。今並無之。疑是平地塗為八角也。壇中置一蓮華者。即第一種莊嚴也。鉢。即應量器。鉢中盛八月露水。水中安華葉者。助成蓮華之香潔也。八方安鏡圍繞華鉢者。取其圓光相映也。鏡外蓮華香爐各十六。而間設者。取其重重莊嚴。欲令天人等眾。深如敬禮。而尊信勝事也。燒沉水香無令見火。即焚香常法也。此之壇儀次第。無乃順世敷陣有為法事。其尊嚴整肅。不過令人一瞻仰間。收攝身心。經行進道而[A4]已。古今多用表法。似不必強援分配也。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至)燒令烟盡享佛菩薩。
冠註 此示以享獻清淨軌則也。前以白牛之茹退塗地。此以白牛之醇乳供佛。足見其為異物也。乳及砂糖等。言以乳酪醍醐。和合眾味。而成上供也。於蓮華外。亦各十六圍繞者。對像設供也。每以食時若在中夜者。合日中受食之法軌也。取蜜半升用酥三合。乃至燒令烟盡享佛菩薩者。取其清香熱𦦨。能除一切不淨氣味故也。
令其四外徧縣幡華(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冠註 此示以設像清淨軌則也。令其四外徧懸旛華者。使壇外嚴飾也。舊說。當陽盧舍那。寂場教主也。釋迦娑婆教主也。彌勒當來教主也。阿閦彌陀。略舉四方教主也。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圓通教主也。金剛藏。常領金剛。護持呪人。伏魔斷障教主也。門側左右釋梵等眾。有力外護也。末法修行。全賴於此。一有闕焉。必不成就。烏芻。火頭金剛。藍地迦。青面金剛。軍茶利。金剛異號也。毗俱胝。三目持鬟髻。是也。頻那夜迦。即猪頭象鼻二使者。空中鏡與壇中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要令行道者。處處唯見佛光。而引發自[A5]己心光。於法法頭頭。圓通彰顯故也。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至)身心明淨猶如瑠璃。
冠註 此示以禮誦清淨軌則也。舊說。凡所蘄向。以歸依三寶。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誠頂禮諸佛菩薩羅漢名號。所以假其不思議力。發行助道也。二七日專心發願者。不出四種洪願。或如梵網經中十種大願也。三七中。則時無間歇。呪無徧限。工夫純一。特能以精誠感格。進力克功也。至第七日。於鏡光交處。承佛摩頂。則是心水既澄。佛光映現。因心果智。感應道交。故即於道場。而修正定。能令行人得大開悟。身心明淨。猶如瑠璃內外明徹。根境無礙。此即因定發慧。故知。顯修密持。所得圓通。等無差別。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至)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冠註 此明道場成就。雖仗佛聖加被。而師友不淨。欲成亦難矣。不成就者。謂不能尅期取證也。從三七下。明證果也。利根者。舊說。謂惑障俱輕。慧性明悟者也。陀洹。按位即圓初信。若依涅槃。及是初入別圓地住也。至此則信得自心是佛。到不疑惑地。必不向外馳求矣。汝問下。結答語也。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至)佇聞如來秘密章句。
冠註 此重請說呪也。未證無為等。謂初果力弱。被魔所攝也。前雖仗文殊密持以解危。尚未親聞。今復請世尊宣說者。意欲流通末世耳。力不自由者。以未全道力故。不得自由。前密承呪力。得脫淫難。故曰冥獲未聞也。身解脫者。謂銷業離苦也。意解脫者。謂破惑證真也。呪力勝深如此。故佇聞如來秘密章句也。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至)放光如來宣說神呪。
冠註 此重說神呪也。世尊說呪。先為驅除邪術。令入正道也。且世間呪詛。不過幻術而[A6]已。世尊順世應機。以幻除幻。故從如來藏中。以無作妙用。現種種變化之相。警䇿群機。然後宣呪也。百寶光者。如百寶所成之色。顯從根本智中流出。而含攝萬相也。光中涌出蓮華者。顯從智體發起因行也。有化如來坐寶華中者。顯果從因證。因果一如也。化佛頂放寶光。光中復現密迹。徧虗空界者。顯此幻中之幻。乃尊中之尊。大中之大。密中之密。妙中之妙。所以智體不動。神用莫測。無善不輔。無惡不摧也。畏愛兼抱者。謂畏其威。而愛其慈。故兩難捨離也。一心聽佛宣說神呪者。謂眾生兼懷威慈而承順。如來唯從神化以宣流也。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至)虎𤙖都嚧甕泮莎婆訶
冠註 舊說。呪者。祝願也。世尊以此呪呪眾生。令其革凡成聖。而不自知。如蜾蠃之祝螟蛉。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亦云。諸經神呪。例皆不翻。自古人師多有異說。天台會之。不出四悉檀。一云。呪者。鬼神王名。稱其主名。部落敬主。不敢為非。此世界悉檀也。二云。呪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不相應者。即執治之。此為人悉檀也。三云。呪者。密默遮惡。餘無識者。如微賤人奔逃異國。訛稱王子。國以公主妻之。而多瞋難事。有一明人。從其國來。主往訴之。其人語曰。若當瞋時應說云。無親游他國。欺誑一切人。麤食是常食。何勞復作嗔。說是偈時。默然瞋歇。即對治悉壇也。四云。呪者。諸佛密語。唯聖乃知。如西域國王索先陀婆。一名而具四物。謂鹽水馬器。群下莫辨。唯智臣按時而解之。呪亦如是。秪一法語。徧含多義。亦有大力。令持誦者。生善合道。即第一義悉壇。故存本音。於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也。於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也。亦云秘呪。非但只是梵語。仍是一切聖賢秘密之言。盖梵語。此方不曉。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曉解者也。至於秘呪。非[A7]但天竺常人不知。理應下位聖賢。不達上位之呪。大都聖賢弘化。例有顯密二教。如醫療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則顯說病源藥性。及炮治之法。如佛顯教。二者授藥。則都不顯說。但惟與藥令服者。病愈而[A8]已。不必求知何藥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秘呪。正同授藥。不必求解。若解生則呪喪矣。眾生但當信持之。自蒙諸益也。
冠註 舊說。唵字以前。皆歸命諸佛菩薩眾賢聖等。及敘呪願加被。離諸惡冤諸難等。至跢姪他。此云即說呪曰。唵字以下。方是正呪。前云行道誦呪一百八遍者。當誦此呪也。然本經前後。稱讚功德。皆指呪心。而所誦者。應是呪心。決非此數句也。
阿難是佛頂光聚(至)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冠註 此明呪心之功能也。凡言呪心。或言心呪者。謂此大白傘盖。唯從如來藏心流出。所以廣大無染。徧覆一切。亦乃秘密藏中之精要。如人身四肢百骸之統乎一心也。微妙者。謂隱微奧妙。不可思議也。出生諸佛者。謂此呪心能含育妙德。長養聖胎。即是佛母真三昧也。因此呪心得成正覺者。謂此呪心。乃出生如來之真種子。故諸佛必因之。而得正果也。執此呪心降魔制外者。謂此呪心。如金剛王寶劍。執此則威神勇猛。而能斷一切邪惑也。乘此呪心應微塵國者。謂此呪心。是大慈航。能運載眾生。出離生死河。而登涅槃岸也。含此呪心轉大法輪者。謂此呪心。能包含萬德。蘊藏辯才。故左右應物。莫不有也。持此呪心蒙佛授記者。謂此呪心。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乃佛佛之心印。祖祖之秘訣也。依此呪心㧞濟群苦者。謂此呪心。如尊勝幢。能離諸畏難。所以地獄依此而空。餓鬼依此而飽。畜生依此而脫。盲聾依此而明聦。瘖瘂依此而語言。怨憎依此而歡會。別離依此而諧和。依此而財德具足。故無求。不得苦依此而我法皆空。故無五陰熾盛苦。依此而一切承順。故無諸橫也。其餘賊難以至貧窮。莫不依此而應念銷散。故依此呪心。則無難不解也。隨此呪心為法王子者。謂此呪心。乃隨順覺性。從心滿願。若如意珠無適不可也。行此呪心不生驚怖者。謂此呪心。通達無礙。乃從凡入聖之通衢。故凡所攝受。雖性有親因。根有大小。而一聞此呪。則驚疑怖畏。永不能生。如阿難登伽。皆是親因小根。聞此秘藏。不惟不生驚怖。抑且永斷愛心。立登聖位也。誦此呪心入大涅槃者。謂此呪心。乃究竟圓滿。三德秘藏。故誦習不輙。即圓成極果也。傳此呪心悉得清淨者。謂此呪心。乃諸佛授受。相續不滅。故以此為正法眼藏。以此為究竟覺地。以此而令法久住。以此而任持大道。以此而嚴淨戒律。悉得清淨也。經恒沙劫說不能盡者。如華嚴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亦說此呪名如來頂者。謂此呪心。是諸佛所傳。無上頂法。汝等三果[A9]已前。未盡分段生死者。發心欲成真阿羅漢。若不持此呪而坐道場。豈能遠離魔事哉。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至)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冠註 此明書呪佩帶功德也。樺皮貝葉。各隨國土所產。皆可書之物也。白氎。天竺之物。紙類也。有價直無量者。此土無之。貯囊帶身。書於宅中。一切諸毒。所不能害者。顯此呪心功德不可思議也。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呪(至)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冠註 此總標二義。以明呪心不思議妙用也。謂此呪心。在世能護生。出世能助道。所謂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也。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至)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冠註 此正明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也。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者。謂得此呪心。則境空心寂。智起惑滅。逢諸惡境。應念感化。故不能害也。世間惡呪皆不能著者。謂正能摧邪。如文殊密持。即能破登伽邪呪。是也。心得正受者。謂因呪力而得三昧也。既成正受。則一切不受故。雖有羣邪。如火燒空。毫無虧損。然以三昧力。銷除群毒。如靈丹一粒。鐵石成金。故曰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毒物不能起惡者。謂因此呪心。而證慈心三昧。故一切磣毒。皆被慈風扇化。不獨不能侵害。更加守護。不獨不為災禍。反降禎祥也。
阿難當知是呪常有(至)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冠註 此正明成就眾生出世間智也。金剛隨侍者。謂此呪心。是諸佛所傳。無上頂法。而金剛菩薩。乘願護法故。晝夜隨侍也。以散亂心持呪。亦常隨從者。謂此行人。雖未決定住三摩地。而但常持呪故。亦隨從。既曰心憶口持。而稱善男子。定非放逸穢惡者。決定菩提心者。言是常住三摩地中。而又持呪。希求速得圓滿菩提者。故此菩薩。不惟常隨守護。更於冥冥中。以神力加助。令彼速發神識。而得開悟。至於河沙劫外。一切妙理。皆能周徧了知。而入無疑惑也。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至)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冠註 此明持呪心。永離惡趣。不生下賤也。第一劫。指初發菩提心時。後身。指最後成佛時。以見修行永離妨患也。對本曰讀。背念曰誦。圖印曰寫。密佩曰藏。貧則困苦。賤則役苦。皆妨道業者。離不可樂處。定生可樂處也。此呪心。是最上乘白淨法。由持勝淨法故。感勝淨報也。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至)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冠註 此明持呪現獲功德也。如來功德悉與此人者。謂此呪心。是諸佛秘藏。凡功德法財。具足其中。專持久之。自然發現。諸佛同生一處者。謂此呪心。元從無為心佛中流出。持之既久。則即心即佛。所謂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如惡叉聚永無分散者。謂持此呪心。則三無漏業所熏成佛種子。永無散失也。破戒之人戒根清淨者。謂能轉染成淨故。未戒得戒者。謂能成戒根。未進得進者。謂能從戒生定。無慧得慧者。謂能自定發慧。不清淨得清淨不齋戒成齋戒者。謂人有宿障。屢欲清淨齋戒。而不得。持此呪心。則宿障自銷。決定成就也。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呪時(至)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冠註 此明持呪能滅現在染業也。犯戒于未受時者。指未受戒持呪時也。持呪。謂心憶此呪。如手持物。不可放捨也。一時銷滅者。謂犯罪于未持呪之先。銷罪于既持呪之後也。縱經飲酒噉辛不將為過者。亦指未持呪前經過之事。既持呪後。悉皆銷釋。非持呪之後。縱恣無度也。猶云曾經有此事。于今無之。自當寬宥也。著破弊衣與著新淨衣等。不入壇與入壇等者。謂一心持呪。凡所皆忘。則是身皆為清淨法身。地皆為寂滅場地。何淨穢之有哉。舊說。比丘四棄。即殺盜淫妄四根本罪。梵語波羅夷。此云棄。謂犯此四者。永棄佛法海外。猶若死屍大海不受故。比丘尼。復加四棄。曰觸八覆隨。即第五不得與染心男相觸。第六不得與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隨舉大僧。共給衣食。即為僧所舉。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隨彼。通上四棄。故名八棄。僧所舉者。即舉訐之義。意謂。曾經有如此重罪。若能悔過誦此呪。罪業如聚沙。呪力如猛風。一掃無餘。有何難哉。
阿難若有眾生(至)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冠註 此明持呪能滅過去染業也。無量劫來未及懺悔者。顯宿障深厚也。若能讀誦書寫。乃至安住園舘。如是積業。猶湯銷雪者。顯此神呪妙用不可思議。所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也。不久皆得悟無生忍者。謂豈獨能銷過去染業。兼且能證現前聖果也。證此。則罪福性空。聖凡平等。離諸苦厄。得無障礙矣。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至)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冠註 此明所求皆遂也。至心憶念者。謂心無夾雜。工無間歇也。便生福德智慧男女者。顯此呪心。具福德二根。故生時所求如願也。命終之後亦得隨願往生者。顯此呪心。若如意寶珠。隨意滿足。無所禁匱也。不生下賤何況雜形者。顯此呪心。是貴重無比之法故。隨因感果。在處居尊也。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至)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冠註 此明國土康寧歲豐民樂也。飢荒疫癘刀兵者。三灾也。賊難一切者。謂餘殃害。皆在其中矣。支提。此云可供養處。即淨剎之通稱也。脫闍。此云幢。奉迎斯呪禮拜恭敬一心供養者。謂必至誠至敬。心一無二。始獲其騐也。佩身安宅灾厄悉滅者。謂以正摧邪。如湯銷氷也。在處有呪天龍歡喜以至兆庶安樂者。顯此呪心。具四無量心故。天龍八部。一聞此呪。皆生歡喜。而令雨[A10]暘時若。庶民樂業也。然眾等一心久而敬之。方獲靈騐。舊說。若呪雖徧有。束之高閣。曾未敬禮。或更置于猥褻之處。塵穢不堪。而責呪無騐者。亦惑之甚也。
亦復能鎮一切惡星(至)諸惡灾祥永不能入。
冠註 此明轉凶為吉也。變怪災障等。皆宿生妄業所感。此呪心。能消宿障。故不起也。人無橫夭杻械枷鎻不著其身者。謂此呪心。順真常性中流出。亦能解黏去縛故也。常無惡夢者。良由晝不見惡境故。夢中所現。皆善境界也。舊說。惡星有八萬四千者。皆由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感。二十八者。四方各七。即二十八宿也。八大惡星。即五行之經。及羅計孛也。順則福應。逆則灾應。書云。惠廸言從逆㐫。是也。能生灾異者。亦應其逆而[A11]已。如彗孛飛流。應同分妄見。非星之為也。有此呪地永不能入者。以呪力叶乎百順。故惡變悉滅于天。灾祥不入其境也。灾祥者。吉㐫之先兆也。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至)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冠註 此結勸誦持也。保護入定遠離魔冤者。顯此呪心。能滅過去冤債也。汝及未來不生疑悔者。謂現未修行者。能依我壇規。守我戒律。所師不穢。于法不疑。于此四者。一無所犯。則現生取證。必無疑矣。身證心通者。舊說。據前所謂不出三義。一者證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也。二者發解。謂縱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也。三者宿命。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矣。若果依教奉行。不得此益。則十方如來便為妄語。足見所說真實必不賺悞也。
說是語[A12]已會中無量(至)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冠註 此明眾神護呪也。金剛。力士眾也。現其執金剛身。不同後之菩薩也。修菩提者。以修耳根圓通。持呪心為上。後皆倣此。爾時下。諸天眾也。審猶果也。一生如願者。謂令現在身證心通。若謂事事如願。亦可也。復有無量藥叉下。八部眾也。誓願常護。令修行者。速成大果也。復有無量日月下。天神眾也。師伯亦主宰統尊之稱。年歲巡官。即四直功曹之類。復有無量山神下。川神地祗眾也。山海神。川嶽主也。土地。地祗類也。水陸空行。舉三居以該多眾也。萬物精祗。如主樹木苗稼等神。以上皆有形之類。下該無形。風神王。即主風神也。無色界天。無業果色。皆無形類。同時稽首者。或仗佛威光。暫能現身也。保護行人永無魔事者。謂持此呪者。以受正法。凡諸百靈。自當守護。令其不畏魔冤。得成正覺也。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冠註 此明菩薩護呪也。欲至如來究竟覺地。須假金剛觀智。斷除塵沙無明。方盡妙覺。然末世修行。邪外熾盛。縱有金剛觀智。亦能持呪。若無菩薩冥熏加被。亦不能入楞嚴大定成正修行故。金剛藏王菩薩。常隨此呪。救護末世修行者。此亦菩薩。帶果行因。以酬護生本願故也。定心散心常隨侍衛者。正是菩薩深慈大悲。而持呪修行者。亦當自護淨戒。如惜明珠。庶無仰愧于菩薩。可也。大自在天。即色界魔天也。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者。謂縱近其傍。無鏬隙可入也。除彼發心樂修禪者。謂諸小鬼神。心慕禪定呪力。亦能衛護行人。故得於如來前。親近修定持呪者。以寶杵碎首者。此大權菩薩。以慈心護法。正令摧邪。若涅槃殺闡提。仙預誅淨行。皆由住無緣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也。恒令此人所作如願者。謂無願不從也。[A13]已上修道分。有正有助。若自耳根證入圓通為正修。若結壇持呪為助修。或兼不兼。隨根利鈍耳。修道分竟。下明證道分。雖圓修圓證。亦有位次。若位次不明。則淺深失準。未免妄竊佛果。虗標聖位。故須問明。使無紊亂也。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四十四心者。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及煖頂忍世四加行。漸次。即三漸次也。修行名目。始自乾慧地。終至四加行也。地即十地也。阿難此請有二義。一者既知行門必有位次。如得門入室。須知堂奧淺深也。二者初聞佛說心言直故。如是乃至始終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到此解行圓融。則心言直矣。地位無曲其相云何。故遂請之。
冠註 此請證果位次也。欲問位次。先謝教誨曰。我等愚鈍。實難明理。亦難斷惑。況好多聞強記故。于諸漏種習。未求出離。今蒙世尊深慈教誨。得悟耳根為正熏修。持呪為助道因。則知修證無惑。故得身心快然饒益矣。然雖得正助二門。堪為修證。望佛菩提。及大涅槃。尚在遙遠。于其中間。所有艱險。所經階級。又不可不知。我等縱能如是。而修佛楞嚴大定。而證佛無餘涅槃。未到涅槃以前。作何功行。名為乾慧地。又以何功行。名為四十四心。若自原始要終。而論發覺初心。至何漸次而後。方得乾慧地。及與四十四心之修行名目。既歷四十四心。又至何所名入地中。既入地中。更做何等工夫。得名為等覺菩薩也。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至)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冠註 此讚嘆許說也。世尊讚美阿難。不惟為一身一世。乃能普為現前大眾。及末世諸眾生。凡修楞嚴大定。求大乘法者。始自凡夫三漸次。終至妙覺。而中間經歷五十五位。然後得歸涅槃。逐一問明。欲我預為懸遠。指示無上了義正修行路。而使現前當來諸修行者。從始至終。直超妙覺果海。更無委曲諸相。其問不亦善乎。刳者。刮剔也。謂虗浮其心。絕無疑滯及與辯難。惟默然承受而[A14]已。懸者。遠也。先也。非謂途遠。特世遠也。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至)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菩提。即正智。涅槃。即真理。此下十二類生。總明生滅名妄一句意。亦廣明前三種相續。此以眾生顛倒。攝前業果也。
冠註 此明真如妙性。元離世出世之名相也。妙性者。真如實體也。圓明者。徧照妙用也。名相者。五十七位菩提路也。意謂。汝問從何漸次。乃至等覺者。總屬名相。而妙性圓明中。元無此名相。雖有菩提涅槃之名。特對世界眾生而立耳。且實際理中。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何復有此菩提涅槃耶。盖以真性妙明。能為染淨依故。由初念不覺。依真起妄。而成無明。遂有世界眾生。忽然生起。既有生即有滅。所以有生滅。故而稱之為妄。則有二種顛倒。乃至十二類生。此依染緣。而立眾生世界之名相也。既然成妄。復立真以遣妄。所以由妄滅故。而稱之為真。則有三漸次。乃至五十五位菩提路。此依淨緣。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是則稱如來為得無上正智。而證大涅槃者。特轉煩惱依菩提故。滅世界顛倒。轉生死依涅槃故。滅眾生顛倒。但轉用不轉體。轉名相不轉真性。以生死涅槃。皆如來藏中之影像故也。下直示曰。汝今欲修五十五位真正禪定。直至如來無餘涅槃。須當識此二顛倒因。亦知菩提涅槃。即在二顛倒中求。以此顛倒不生。即為二轉依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也。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至)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將欲復真等。暗指阿難所問五十七位菩提路。意謂一念未起前。將誰立真。真且尚無。而況妄者乎。舉生住。略異滅。舉心法。略身受。乃互相影略耳。
冠註 此明眾生顛倒也。云何下。徵問詞。由性明心性明圓故者。性。即真體。心。即妙用。明圓。即具足義。良由真體妙用中。本來具足生滅與不生滅性故。若以淨業熏。則漸成真種。以染業熏。則漸成妄種。其妄惟何。因一念能明。便成無明。依無明而成業識。故曰因明發性。由業識。而生見相二性。故曰性妄見生。既有見相二分。則根身器界。頓然俱現。故曰從畢竟無相之真。而成究竟有相之妄。遂以眾生為能有。世界為所有。然就眾生推之。曾無能有之因。就世界推之。亦無所有之因。雖眾生為能住。元無能住之相。世界為所住。亦無所住之相。以此推究。了無根本。然妄雖無本。依真而立。故曰本。此無能無所之中。而妄自建立其所住世界。及能住眾生者。止因最初一念妄動。迷[A15]己本性圓明之真體。而便生虗妄。此虗妄性。元非實體。亦無依止之處。既無體無依。真妄兩忘。更將誰復即此欲真。一念[A16]已非初念未起之真正真如性矣。況于非真性上。更生求復之心耶。此于無可欲慮而強欲之。于無可復處而強復之。故圓明本體。愈復愈遠。反使真性乖違。宛成虗妄之非相矣。夫非相者。不出生住異滅。身受心法而[A17]已。然此亦以非生計生。非住計住。執非心為心。執非法為法。其生住異滅。乃微細遷流。屬第七識。身受心法。乃我法二執。屬前六識。由此妄識展轉發生。遂有因果相續不斷。然究其本根。不過由染淨種子。發生力勝。故能發明。各各現行。種現熏持。則成業苦。既有業苦。則有感招。既有感招。則相生相滅。輪迴不息。由是非相執相故有眾生。稱為顛倒也。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至)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冠註 此明世界顛倒也。云何下。徵問詞。上文雖明眾生。亦兼世界。此下。雖明世界。亦兼眾生。足見根身器界。俱從妄念生起。本不相離也。此處當領上總標文。來方接貫。但譯者略其文耳。猶云世界顛倒者。亦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如是。則既有能有之眾生。亦有所有之世界。是故上下四方。分段妄生。此界之名。所由立也。然就眾生推之。元無能有之因。就世界推之。亦無所有之因。且無能住之相。亦無所住之相。而所謂能所者。總一虗妄耳。是故以妄承妄。念念遷流。不能常住。因此三世相續。而成此世之名所由立也。由此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宛轉十二。世界既成十二。則諸眾生織妄相成。明理不越。根塵判隔。亦成十二。故隨依正應數變化。而成十二類生也。分段。即界限也。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冠註 此總明身界交涉。織妄相成。故有十二類生也。意謂。既有身界相涉。則于一念妄動時。而內根外塵。頓然俱現。曾無前後。但此方耳根偏利。聲能通垣。故以聲居六塵之首。而曰因動有聲。因有聲故。必有色在。因有色故。必有香氣。因有香故。必可齅而成觸。因有觸故。必知其味。因有味故。必知其為何法。既有六塵境風。鼓動心海。則六種根識。紛然亂起。亦如塵相隨動其一。則餘五者一時俱起。故隨所起之惑。便成業性。盖由一念妄動。而成十二種區分類別。從此輪轉。無有停息。是故。世間六根六塵。隨舉一法。則十二法。一時俱現。而根塵窮十二變。為一周旋往復。以根塵造業。既具十二。乘此業力。輪轉諸趣。顛倒生相。于世界中。亦成十二類生。所謂卵胎濕化。乃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夫此眾生。隨舉一類。則十二類一時俱現。亦窮十二變。為一旋復。後文自見。此總明。下分釋。
阿難由因世界虗妄輪迴(至)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卵生因果之相也。依殻而生曰卵生。由因下。明造因。如是下。明感果。卵惟想生。虗妄。即想也。想體輕舉。由迷真妄動。而輪迴生死。顛倒真性。故曰動顛倒。卵以氣交。名和合氣成。想多升沉不定。名飛沉亂想。十二類生。各言八萬四千者。悉由八萬四千煩惱感變故。羯邏藍。此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魚鳥龜蛇。皆隨飛沉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至)人畜龍僊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胎生因果之狀也。含藏而出曰胎生。由因下。明造因。如是下。明感果。後文倣此。胎因情有。由情塵雜染淨性。而輪迴生死。故曰雜染輪迴。情生于愛。故曰欲顛倒。胎。以貪愛交遘而成。故曰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應煩惱數也。情愛亦有邪正不同。如云正淫邪淫。故曰橫竪亂想。遏蒲曇。此云皰。即胎卵漸分之相也。人天本竪。龍畜本橫。皆隨橫竪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至)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濕生因果之相也。假潤而生曰濕生。濕以合感。合則執著。由執著不捨。而輪迴生死故也。合由愛心觸境。趣附時勢。顛倒真性。濕藉陽生。故曰和合煖成。趨附無定。故曰翻覆亂想。蔽尸。此云軟肉。即濕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無前二位矣。含蠢蠕動。皆隨翻覆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至)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舊說化生染處。名和合觸成。經云地獄及諸天。一一皆化生。轉托業化。即宜收盡。以天染處地獄聞腥故也。但速疾無難而[A18]已。是皆轉托業化。非無而忽有。意生妙化也。
冠註 此明化生因果之相也。無而忽有曰化生。變易者。變化改易。謂易此形。而化彼形故。輪迴諸趣。無有出期。且假彼托此。顛倒本性。故曰假顛倒。觸類而變。名和合觸成。厭故喜新。名新故亂想。羯南。此云硬肉。蛻即成質。故無軟相。自下皆稱羯南者。諸類通稱止此。若第五鉢羅奢佉。云成形。則各隨狀貌。非通稱也。轉蛻飛行者。如𧏙蜋化蟬。蛻行為飛。如雀化蛤。轉飛為行。斯皆新故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至)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有色因果之相也。留礙輪迴者。由彼固執不移。而墮生死也。障顛倒者。由彼背自本明。反事日月水火。以求光明。是則求明反障。故名障顛倒。和合著成者。由彼精明顯著。而與日月等和合。以成色相也。精耀亂想者。謂彼亂想。一切精明神物故也。有色羯南者。謂其想[A19]已結。成精耀故。但有色而[A20]已。休咎精明者。如日月星辰之類。吉者為休。㐫者為咎。至于爝火蚌珠。皆此類。悉為精耀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至)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舊說此之二類。前類。即無色界天。不止外道。亦兼凡夫聖人。聖即鈍根那含。惟無業果色。而有定果色也。更應別屬空散。謂散心即空。無色相也。後類。即主空神。方純外道。二色俱無。更應別屬銷沉。謂惡取空昧。銷磨沉沒也。
冠註 此明無色因果之相也。銷散輪迴者。謂彼厭有著無。滅身絕智。而墮生死也。惑顛倒者。迷有漏身。起無為解。和合暗成者。彼既厭有歸無。則與頑空和合。而成暗昧矣。陰隱亂想者。彼欲銷形體。附識陰隱。無色羯南者。即無色界外道之類。[A21]但有想無色。不成業體故也。空散銷沉者。謂彼身心散入頑空。而深沉汩沒。皆陰隱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至)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有想因果之相也。罔象輪迴者。謂逐妄遺真。蹈跡附影。而墮生死也。影顛倒者。謂既失本真。和著影像。故名顛倒。和合憶成者。謂識無所託。唯依憶想和合成功。潛結亂想者。謂志慕靈通而憶想。于罔象中。潛結不散。有想羯南者。謂但有想相。而無實色也。神鬼精靈者。相不可見。而幽隱靈通。如天魔精恠等。皆為潛結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至)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無想因果之相也。愚鈍輪迴者。謂不明理諦。冥然株守。而流落生死也。癡顛倒者。慧性不明。反以無情為至理也。和合頑成者。謂灰[A22]己知見。而與頑冥無識和合成功也。枯槁亂想者。謂凝心枯槁。固守愚頑也。無想羯南者。謂隳滅想心。但有形質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者。如外道計無情有命。金石堅牢。沉思既久。心隨境變。附物成形。如華表生精。黃頭化石。皆枯槁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至)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非有色因果之相也。相待輪迴者。謂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成用。而互成流轉也。偽顛倒者。迷[A23]己天真。假托浮偽。故名顛倒。和合染成者。謂彼此異質。均借染緣。和合成功。因依亂想者。謂假托因依。遞為形勢。彼借此勢。此假彼力。資身養命。更互巧借也。非有色相等者。謂業果相循。不從自類受生。故曰本非有色。待物以成色也。水母等以蝦為目者。謂水母。及有情身中。八萬戶虫之類。皆因依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至)呪詛厭生其類充塞。
舊說有引蝦蟆以聲附卵者。有謂現見有呪樟柳木人。令其說報吉㐫者。有謂推論因果。必是生生好為呪詛。害物傷生。因果相酬。等流相似。故受此生等者。備錄於此。智者辨之。
冠註 此明非無色因果之相也。相引輪迴者。謂被邪法牽引。而墮生死也。性顛倒者。謂彼不達自性虗靈。反習邪業。使性失正。故名顛倒。和合呪成者。謂將[A24]己神識。乘彼邪呪。彼此和合。而成功業。呼召亂想者。謂彼不循正理。妄隨呼召。即傳習符訣。驅召鬼神者也。非無色相無色等者。謂本非無色。循彼邪術。而想成無色也。呪詛厭生者。即世間不正鬼神。隨人驅使。原從邪術呪詛。精魅厭物。因而有生者。皆呼召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至)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冠註 此明非有想因果之相也。合妄輪迴者。謂兩妄相合。同流生死也。罔顛倒者。謂背[A25]己天親。罔昧至理。故名顛倒。和合異成者。謂彼此異類。和合相成也。迴互亂想者。各迷生理均相迴互也。非有想相成想等者。以異質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有想。如彼蒲盧。本為桑蟲。非有蜂想。而蜂相既成。則有蜂想。此皆迴互亂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至)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舊說。土梟破鏡。按史記孝武本記云。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孟康云。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祠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今云鳥者。恐譯人之誤。或鳥字。合是等字。後人妄改耳。是名下。結成類數也。
冠註 此明非無想因果之相也。怨害輪迴者。謂以冤害相酬。而沉淪生死。推其來由。原為懷冤圖報。俱生為害也。殺顛倒者。謂昧[A26]己深重恩愛。反殺傷父母。故為顛倒。和合怪成者。謂生理怪誕。棄絕倫義。是以怪因招感。和合相成也。食父母想者。謂彼忘其至恩至愛。而反惟作吞食之想也。非無想相無想等者。如梟附塊。非無鳥想。而土本無想也。是名下。結成類數也。
楞嚴講錄卷第七
校注
[0093001] 相好疑倒 [0094001] 上疑土【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5 冊 No. 299 楞嚴經講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冠註 此結答問辭也。妙門。即上四律也。以四律為本。自能生定發慧。而餘末戒自然成就故。根本清淨。則枝葉不生。緣塵不偶。則魔事潛消。正定入矣。故曰妙門。心三者。謂貪嗔痴。口四者。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斷此則三因不生。對前大妄語。見此口四為枝末。不遺失者。謂念念不忘戒本。則自無秋毫相犯矣。一切魔事。依塵而立。托塵而入。心於六塵絕無貪愛。則戒根清淨。而魔事遠離。現業不交。定慧自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