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九
二自阿難世間去。明色界天之文也。云色界者。以其雖有定力勝下六欲。然猶為色籠絡。故名色界。分二。初別明。阿難世間等也。二總結。阿難是十等也。初又分四。即四禪也。次第可見。
初初禪分二。初阿難下正明。二阿難下結成。
初正明中。三天。一名梵眾。如王之有人民也。二名梵輔。如王之有宰弼也。三名大梵。如國之有君王也。若二三禪則亦然耳。
初梵眾中。不假禪那。謂修天行者不修首楞嚴大定也。無有智慧。謂修天行不修奢摩妙觀也。此之二句。下去諸天皆應有之。而不云者略也。蓋此經所明唯耳根圓通。乃是首楞大定奢摩等妙觀。今修天行者非其所修。故云不假等。及每結成皆云雖非正修真三摩提也。但能謂其執身不行婬欲事耳。若行下。謂其執心不起婬念也。是人下。謂其當下未到定成即生梵眾天為梵王之伴侶也。如是下。結名。可知。
二梵輔中。欲習句。謂其離婬欲也。離欲句。謂其禪定現前也。於諸句。謂其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與五戒禪定相應也。是人等。謂其功行[A1]已成當下應生為梵王輔弼也。如是下。結名。可知。
三梵王中。身心句。執身不行婬事。執心不起婬念。執亦離也。威儀句。四威儀中唯一禪定也。清淨句。兼持五戒皎如冰霜也。加以句。明其婬欲是散亂之因。悟其婬欲是煩昏之本也。是人下。當下應生為大梵王也。如是下。結名。可知。
二結成中。此三句。謂其[A2]已捨六欲苦粗障。[A3]已得初禪淨妙離。則此三天勝下六欲。故名為勝流也。一切等。正明[A4]已捨六欲苦粗障也。清淨等。正明[A5]已得淨妙離也。雖非等。蓋此經所明唯是耳根三昧。乃出世上上定。今非所修。故云雖非等也。下去倣此。
二二禪。亦分二。初阿難下正明。二阿難下結成。初正明三。即三天也。
初少光中。其次二句。蓋言大梵雖為色天之主。唯其有語言故。若論禪定。不如二禪[A6]已去。則如二禪勝於初。禪故云其次等也。圓滿句。謂其能修根本禪及修四無量心也。澄心句。生定也。寂湛句。由定生慧也。如是下。結名也。云少光者。對後無量光言。少字應讀上聲。乃多少之少。下之少淨亦然。
二無量光中。光光等。謂其光復生光也。映十等。正映本界。非映他方世界為十方也。顯其禪益進光益多也。所以結名為無量光。
三光音中。吸持等者疑是倒文。應云持圓吸光。蓋持少光之圓滿梵行。吸無量光之光也。此天[A7]已去不以語言詮顯。即以光為教體。故云吸持等也。發化等者。既以光為教體。即以光為宣化。傳傳無盡。勝於語言粗澁。故云發化等也。所以結名為光音耳。
二結成中。一切憂懸之懸字。有云應作愁字看。此亦不然。蓋謂憂心懸懸耳。乃二禪是定生喜樂。故云一切等也。清淨等者。謂其[A8]已得二禪之淨妙離。[A9]已伏初禪及六欲之苦粗障也。
三三禪。亦分二。初阿難下正明。二阿難下結成。初正明三。即三天也。
初少淨中。如是等者。牒前光音天成就之光而言也。披音等者。到此更加修進。披去教體之光音。顯露本位之妙定也。發成等者。謂其定益進也。葢三禪是離生喜樂地。今當其初。故云通寂滅樂。所以進而若二成寂滅樂若三歸寂滅樂。故得名為少淨也。
二無量淨中。淨空等。亦言其定益進於前也。餘可知。所以得名為無量淨也。
三徧淨中。世界等。亦言其定更進乎前也。所以得名為徧淨耳。
二結成中。具大等。言其定生也。得無句。言其喜樂也。安隱句。正顯其三禪之樂勝也。
四四禪。若照前三。亦應三天止於廣果而[A10]已。今因福愛[A11]已進有二岐路。若從坦道得廣果也。若從紆僻為無想耳。則知無想一天因岐路而生也。下去五不還天。三果聖人寄位於此。以故四禪有凡天也。若分判之。廣果[A12]已還是凡夫天。即本禪也。無想一天是外道天。以其妄計無想為涅槃耳。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也。同一禪中。有三種耳。今且分二。初凡夫四天。復次天人去也。二那含五天。此中復有去也。初又二。初復次下正明。二此四下結成。
初正明四。即四天也。初福生中。不逼等者。謂其二禪[A13]已還及下六欲之苦粗障皆離也。樂非等者。謂其兼知三禪之樂亦不久也。如是不唯離苦。亦且捨樂。故云苦樂等也。苦樂粗重相也。苦未能捨。淨妙之福不生。今既苦樂頓捨。則粗重相而亦滅矣。粗重相捨。淨妙之福自得。故云粗重等也。四禪是捨念清淨地。今當其初。便能爾爾。進而更勝不待言矣。如是下結名可知。
二福愛天中。捨心等者。前之苦樂二境雖捨。尚未得圓。到此苦樂更不可得。故云捨心圓融。而解更勝其福更增。故云勝解等也。解脫清淨。福既無遮。乃得不可思議之用盡乎未來世中。故云得妙等也。結名可知。
三廣果中。從是天等者。指福愛天進有二岐路也。若於等者。謂從三禪之第三天[A14]已來。經福生出至福愛。其福轉圓。其解轉明。此正從坦道而修證者。故云若於等也。結名可知。法華云大自在者。即今之廣果也。然今四禪若亦三天。則乃廣果為最上天矣。故法華云色界頂天。以此則知。無想等之寄居明矣。
四無想中。若於等者。謂前不唯厭苦。樂亦厭之。故云若於等也。然前苦樂雖捨。能捨之心猶存。於此捨心重加詳審而無斷絕。故云精研等也。從是捨心既捨身亦不得。故云圓窮等也。既身心兩滅。所有心慮猶若死灰凝然不動。可經五百劫之久。故云心慮等也。是人等者。如來之斷詞也。謂其苦樂雙厭[A15]已來是生滅因。心慮灰凝住五百劫是生滅果。如是生滅之因但可得此生滅之果。自不能顯不生不滅圓明自性。故云是人等也。初半劫等。復申其生滅之果妄計為涅槃也。就五百劫論其始終耳。初到無想天時定力未就。經半劫方得心滅。故云初半劫滅。既經四百九十九劫半時定力衰微不能按制。取滅之心又復生焉。故云後半劫生。據此止得四百九十九劫如灰凝然。此但世間定力令其無想而[A16]已。無非微玅觀力之所顯發。遂計不生不滅之涅槃。所以無想為外道天也。
二結成可知。
二那含五天分三。初此中下標示。二苦樂下釋明。三此不下結成。科目先分正明結成為二。正明又分為二。今直分三。亦便也。
初標示中。此中等標也。可知。於下等示也。謂其斷欲界九品思盡。故云於下等也。從是偏真更顯。欲界之苦禪天之樂皆不可得。故云苦樂雙亡。欲之思惑九品既盡。不復生於下之欲界。故云下無卜居。然於上地之惑未盡。不妨就於捨念清淨四禪同分之中安立以為處所。故云故於等也。正示三果聖人寄居之所以耳。
初無煩中。苦樂句。承前也。鬪心不交者。若苦樂二境未滅。而所滅之境與能滅之心似為交相鬬諍。苦樂既滅。能滅所滅兩不相緣。是名鬪心不交也。從此以去總屬重慮緣真進斷上地之惑。其名或從所破及夫所顯。皆可見也。
二無熱中。機括獨行者。指能滅之心也。能發生一切之為機。能含攝一切之為括。前境既滅唯存能滅。是為獨行。合而言之機括獨行。研交無地者。若其心境相對有交之地可得。其境既滅機括獨行。是為研交無地。
三善見中。十方等者。若境未亡所顯未妙。其境既亡其理更顯。故云十方等也。此之十方世界止就本界而言。以羅漢尚未見界外故。純一真理。故云更無等也。
四善現中。精見等者。前約能見故云妙見圓澄。今就所見故云精見現前。一能一所。其理愈顯。猶之乎陶冶鎔鑄其光而無留礙。故云陶鑄無礙。所以前名善見此名善現也。
五色究竟中。究竟等者。謂既能見所見陶鑄無礙。所有諸法幾微無不究盡。故云究竟群幾。窮色等。正明其究竟群幾也。以析空觀析之又析。窮其色性之性。以顯偏真之理。故云窮色等也。所謂離色入空耳。是以此五是三果聖人所居也。
三結成中。此不等。正明五天雖寄四禪。其四禪之天王但聞名欽仰而[A17]已。不能知見乎其形也。故云此不等也。無他。那含是聖。本天是凡。凡聖自當逈別也。如今等。引例也。五百羅漢住天台山。又有五百天冠菩薩住支提山。如華嚴說。如斯之類。世人皆不得見。故云如今等也。
二阿難下。總明色界之文也。是十等。謂其唯修禪定。故云獨行無交。未盡等。謂其為色籠絡。故云未盡形累。所以究竟[A18]已還共十八天皆名為色界也。
三自復次阿難去。明無色界之文也。名無色者。謂無業果色。故云無色。若定果色猶存也。大分為二。初正明。復次阿難等也。二結成。阿難是諸等也。初又二。初復次下標類。二若於下釋相。
初標類中。從是等。即指色究竟天也。復有二種岐路。正標迴心不迴心利鈍二號人也。
二釋相又二。初明利者迴心。若於等也。二明鈍者不迴心。若在等也。
初利者迴心中。若於下明出界得累。成阿下明迴小入大。初云若於等者。諸其根利之故。於前色究竟天捨念清淨地中。即發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三十四心現前之時。頓斷思惑盡。便出三界成四果羅漢。故云若於等也。又以利根利故。不唯證小乘果。更能迴心向大斷無明見中道成大阿羅漢。如法華云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故云成阿等也。
二明鈍者不迴分三。初若在下正示也。二此等下結歸也。初正示中分四。即四空也。
初空處中。若在等者。謂於捨念清淨地中[A19]已得色究竟天。故云若在等也。捨心難得成就。其色未離。故云覺身為礙。今銷其色之礙度入乎空。然色有三種不同。有可見可對色。有不可見可對色。有不可見不可對色。此之三種悉為銷盡。故云銷礙入空。結名可見。
二識處中。諸礙句。承上銷礙入空也。無礙句。不唯銷其諸礙。無礙之無亦不可得也。其中下。揀所存也。意謂。諸礙既銷。無碍亦無。其所存者唯阿賴耶之八識也。全即留也。末那七識也。七識唯念八識為內自我。亦能外緣六識。六塵既銷。六識不行。外無所緣。則半分無矣。然八識體不動。所緣尚在。以故留半分也。若作全字看。謂其末那全分中之半分亦得也。微細者。以其所緣八識乃是無明最為微細。其能緣也亦微細耳。又可全於末那全留七識也。半分微細六識也。以前所斷是欲色二界之思。乃是粗重半分。其未斷者無色界思。故云半分微細。若夫後之無所有處無色正使將盡。則云識心多滅。以故此之半分微細看作六識亦得也。銷其礙唯存乎空。到此中來空亦不得。秪存識體。是以名為識處。
三無所有處中。空色句。謂前之空色二俱亡矣。然識體猶存。到此識體亦滅。故云空色等也。正謂無色思將盡耳。十方等者。攸即所也。不唯空色亡。亦且識心滅。唯一寂然真理而無所往也。是以名為無所有處。
四非非想處。識性等者。二乘之人但知六識。不復知有八識。又不知六識可滅六識性不可滅。以六識性即八識體。然其八識。就妄邊說是為識精。就真邊說當體元明。因其不知六識是八識體。亦欲動而滅之。如何得動為汝所滅。故云識性等也。從來無盡。如何為汝發宣得盡。故云於無等也。識生元不動者。汝欲滅之。使其存者若乎不存。而實存之。故云如存不存。識性元無盡者。汝欲滅之。使無盡者若乎欲盡。而實無盡。故云若盡非盡。名為等者。若就本文而言。指如存不存謂之非想。指若盡非盡謂之非非想。若約前文而言。謂不同前識處。故云非想。謂不同前無所有處。故云非非想。
二結歸。蓋此四天。其有二種。謂聖人與凡夫也。若從色究竟來。不能如大阿羅漢早[A20]已迴心。更復重重至此非非想。乃是聖人見思二惑悉斷盡也。若唯本天。止修根本定。見思二惑伏而不斷。如石[A21]壓草石去還生。如冰挾魚冰泮還遊。以其事禪不能發無漏故也。此等等。正結凡夫也。謂其但能窮空之相。不能顯空之理。故云此等等也。從不等。正結聖人也。謂其不能如阿羅漢迴小冋大。唯從色究竟天往歷至此。方斷見思。止是鈍阿羅漢。故云從不等也。若從等。借無想天以例。雖不迴心終不墮落也。蓋無想天元非究竟。妄計涅槃。不能窮空究理。迷於有漏之天而作無為之解。不聞如來正法。心若復起。即為墮落。若夫羅漢不同無想復入輪迴。故云若從等也。
二結成分三。初總結三界。阿難等也。二別結四空。阿難等也。三指屬虗妄。此皆等也。
初總結三界中。各各天人。民也。民則實行凡夫。所以福盡還入輪迴。所謂仰箭射虗空力盡還墮落也。彼彼天王。王也。王則權行菩薩。所以示為漸次等也。如是則知三界之中。不唯色之五不還是三果聖人及無色利鈍乃是羅漢菩薩之聖。凡三界諸天之王皆大聖之示現也。
二別結四空中。是四等。即指空處等四天空色雙亡識心都滅乃至識性不動等而言。此但就凡夫而結四空天也。餘可知。三指屬虗妄中。此皆等者。謂三界諸天。及前之地獄等四。後之修羅之一。皆由不了妙明心性一念不覺而虗妄之發生也。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亦即中陰耳。
七自復次阿難去。明修羅之文也。阿修羅此云無天。但有天福無天德故。亦云無酒。性極嗜酒。[A22]采四天下華醞於大海欲釀成酒。魚龍業力不得成就。遂發瞋性。誓斷酒故。若論其福。可與天齊。若論其德。當在人下。今備列於此。以其為四趣所攝故也。云何一類為四趣攝。由其宿因能奉出世聖人教法。持五戒十善。此是上品之善。應生天中。亦能奉世間聖人之教。行仁義禮智信之五常。此是中品之善。應生人中。此就所持而言耳。若就本類而言。雖能戒善及乎五常。念念欲勝他人。唯恐他勝于[A23]己。則中品之惡。應生鬼中。不唯勝人之念。更有嫉妬之心。或聞人行善事。心生嫉妬。意謂斯人如何能行斯事。永使他人不能行善。則為下品之惡。應生畜中。既有是善。復有是惡。所以不捨本類而為四趣攝也。復有為四生所攝者。以鬼是卵生。人是胎生。天是化生。畜有濕生。所以生在海底。同乎魚龍之濕生也。分文為二。初復次下總標。二若於下別明。別明分四。大意如前。次第可見。初卵生鬼類所攝中。云護法力者。因其宿因能奉出世聖人之教。故能護法也。乘通入空者。修羅無通。既為鬼類所攝。鬼有五通。是亦有通。餘可知。
二從阿難如是去。結顯七趣之文也。文分為二。初迷妄成有。阿難等也。二炤真則無。若得等也。初又二。初阿難下迷因虗妄。二阿難下轉由惡業。
初中。云精研七趣者。精即精細。研即研覈。如前其總答也。由勝至劣其別答也。由劣至勝。一總一別。一往一復。如此精細而為研覈。七趣因果無不昭然。是為精研七趣也。如是則知。七趣皆屬乎昏昧諸有為相為因。遂有乎沉溺諸有為相為果。故云皆是等也。其受生也因虗妄之想。其隨業也亦因是虗妄之想。故云妄想等也。如是虗妄受生隨業。總由從真起妄背覺合塵。然於妙明心性如空中華。那得根本及夫由緒。故云於玅等也。
次中。此等等者。復指此諸眾生。了不自知。迷本妙心。所以雖經多劫。不得復乎真淨妙明。故云此等等也。不知其真而歸其淨者無他。總由殺盜婬之三故。故云皆由等也。如是若能返乎三者。不唯無三而[A24]已。又能出生無殺盜婬之三者矣。故云反此等也。於是而推。應知。有此三者則名鬼等之三惡道。無此三者則名天等之三善道。故云有名等也。善之與惡。無之與有。互相傾奪。從此迴旋輪轉了無休息。故云有無等也。此皆迷妄而成有也。
二炤真則無分四。初若得下明妙觀。二阿難下答問詞。三汝勗下勸斷除。四作是下辨邪正。
初明妙觀中。若得等者。正明微玅三觀。雖云三摩而奢摩禪那亦具也。以其三法全性而起。是為玅發三摩提也。則玅等者。正明妙觀所顯妙諦也。若修奢摩他時。不思議空觀法爾現前。而圓照之。則萬法當前一塵不立。當體真空理境。是為寂。若修三摩提時。不思議假觀法爾現前。而圓炤之。則森羅萬法無不宛然。當體妙有理境。是為常。若修禪那時。不思議中觀法爾現前。而圓照之。則當體空寂處而萬法宛然。萬法宛然處而當體空寂。遮照平等。真俗並顯。唯是中道理境。是為玅。故云則妙常寂。於是則萬法當前一塵不立當體真空之時。即善惡等亦真空也。那更有善惡天鬼等可得。又森羅萬法無不宛然當體玅有之時。即善惡等亦妙有也。那更有善惡天鬼等可得。又雙遮雙照雙即雙離當體中道之時。即善惡等亦中道中也。那更有善惡天鬼等可得。故云有無二無。到此不唯有無所遣之境不可得。即能遣之觀亦不可得。故云無二亦滅。則知不殺等三之善尚不可得。那更有殺等三之惡可得。故云尚無等也。如是觀之。輪迴之苦當下息矣。所以明其妙觀以照真耳。
二答問詞中。不斷等者。正答其為復本有為妄習生及為有定處眾私同分之問也。初二句標也。因各下釋也。因各等者。謂其造業是各各之私。感報是同分之同也。如是則有定處。非無定處。故云因各等也。自妄下。正明其皆因一念不覺虗妄而有。如空中華不可究其根緒。故云自妄等也。前阿難如是申問。今如來如是結答。一問一答了然明矣。
三斷除中。汝勗等者。勗即勸勉之義。正勸其修圓通法門也。前來既明妙觀。又答問詞。則阿難自應以此玅觀而斷其妄返其真故勸其斷除也。三惑。非見思等。即指其殺等也。以其殺等三業由貪等三惑。所以先當斷其根由。故云汝勗等也。縱得下反顯。可知。
四辨邪正中。作是等。可知。後應結云。如是則知地獄因即生地獄果。乃至人天因即生人天果。若能作是說。修是觀。照妄妄破。炤真真顯。無患乎無上之菩提不成也。精研七趣[A25]已竟。
二從即時如來去。助道中詳辨五陰之文也。其行人也觀行將成未成之際。五陰將破未破之時。能所相當。彼此敵立。若能圓觀而圓照之無非圓融三諦。如是不用破魔魔自破矣。又能達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亦不用破魔魔自破矣。儻其不能如是觀達。或一念邪一見錯。則魔黨乘間而入。不唯觀行不成。猶招惡道淪墜。此是最為緊切關頭。然阿難輩不及預問。所以如來興無緣慈。將罷座矣還來說也。魔者梵語具云魔羅。此云殺者。亦云奪者。能殺行人法身。及奪行人慧命耳。然魔有天魔死魔煩惱魔五陰魔。今雖五魔具有之也。大分為二。初經家敘。即時等也。二如來說。汝等等也。
經家敘中。即時等者。前來正行中解行證三及夫結名。更於助行中精研七趣。一經所談至矣極矣。無可加矣。故云將罷法座。然五陰魔尚未詳辨。以故迴紫金山而再說耳。此雖阿難輩緊要著子。非如來之佛知佛見。何能預為照濁。所以普告大眾。及夫阿難。其時諒[A26]已知之。但現前大眾及末世眾生猶不能知。所以正告大眾傍及阿難。以阿難是當機耳。
二如來說。更分為三。初汝等有學去就意許說。二佛告阿難去約義開示。三阿難即從去更釋餘疑。初又二。初指前。即汝等等。二明今。即汝猶等。
初指前中。迴心趣大等。揀異於小乘也。[A27]已說真修等。謂前來所說耳根法門全性起修為真修行。亦揀異於不達全性起修者也。
二明今又二。初汝猶下備舉未知。二汝應下誡許受說。
初備舉未知中。初總舉。即汝猶等也。二別舉。即或汝等也。
初中。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也。止觀既具。而止觀不二之禪那具可知也。此舉所修也。微細句。舉所不知也。魔境等。舉能不知也。魔境現。前如止觀中具有十境。從陰入境至菩薩境。魔境其第五也。初心唯觀陰入。餘九待發方觀。則知魔境現前具如止觀。洗心非正。有多意。若略言之。內心不緣外塵。洗心自正。魔不得入。又了魔界佛界唯一如無二如。亦洗心自正。魔不得入。若廣言之。一者凡修禪定。必須洗滌先心。從來所有邪惡知見悉皆懺斷淨盡無餘。如前淨器除去毒蜜復以灰香蕩滌習氣堪貯甘露。小有不淨便為致魔之端。二者凡修三止皆是洗心慧水。如體真止洗見思。方便止洗塵沙。不二止洗無明。所有三惑既洗。心自得正。倘有少不清淨。便為魔所乘也。
二別舉中。或汝等。預舉後之四十八種陰魔也。如後所明天魔鬼神魑魅皆是陰魔中所現者也。魑魅下應結云。此是賊也。元非是子。汝若不能了知。反認賊為子矣。故云心中等也。若是子。方能克紹法王家業。若是賊。不唯不紹法王家業。則其法身慧命反為所喪失也。可不慎哉。又復下。預舉識陰中後之聲聞緣覺二種也。如第等者。引例也。彼比丘曾聞如來所說。證阿羅漢不墮後有。彼乃不達四禪。妄計為阿羅漢。其福盡時。將為墮落。遂謗佛曰。佛說羅漢不墮後有。我證羅漢。今復墮落。則知佛說非真實也。如是未證謂證。是大妄語。更謗如來。又大妄語。是以直墮阿鼻地獄。具如輔行中說。今云四禪。蓋以初禪謂得初果。乃至四禪便謂證四果也。是為妄言證聖。彼既爾爾。設習三昧得少為足亦復如是。故云如第等也。
二誡許受說中。汝應下誡許。阿難下受說。皆可知。
二約義開示。更分為三。初總明。佛告阿難等也。二別顯。阿難當知等也。三總結。此是過去等也。初又三。初佛告去出因由。二汝輩去明魔動。三然彼等為勸誡。初又三。初一真自性。即佛告下。二迷真起妄。即由汝下。三妄體元無。即當知下。
初中。佛告等。正明一真自性乃生佛平等不二者也。
二迷真起妄中。明其本來自性生佛不二。但由汝等一念不覺。迷其真起其妄也。如前妄為明覺。亦如元明照也。癡愛發生。如前因明立所。亦如照生所也。生發徧迷。如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如所立照性亡也。故有空性等。如前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也。以前同為虗空異為世界故。亦如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也。[A28]已上所明。皆由一念不覺虗妄而有之相。則此下出皆由一念不覺虗妄而有之意。十方國土非無漏者。的指揀異於寂光國土也。泛言對下三土揀異寂光。對下二土揀異寂光實報。對同居揀於上三土耳。
三妄體元無中。當知等者。謂世界因虗空而有。虗空又因無明而有。則知無明為虗空之能生。虗空又世界之能生。然無明當體虗妄。那得有汝所生之虗空。更汝虗空有所生之世界。故云當知等也。猶如片雲等者。片雲喻虗空。以其容易消故。太清喻真性。以其無動轉故。以片雲之小點太清之大了不可得。如前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故云猶如等也。則能生虗空之於真性。尚如片雲之點太虗起滅無從。況所生世界那可有得。如前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也。就以妄生妄如此。究其所以。皆由一念無明迷真而起。若破無明之妄。發其真性歸其元明。能生無明一破。所生虗空自然銷落殞滅。虗空尚爾。而世界國土法爾振動破裂。如是安有妄體可得。故云汝等等也。發真歸元者。真是一真自性。本來具有。為妄所迷。今迷既破真得現前。故云發真。元即元明。本來不滅。為妄所逐。今妄既滅元明自歸。故云歸元。則知佛告等明一真自性生佛不二之者。由汝等明迷真起妄全妄無真者。當知等明若破其妄妄不可得者也。出因由竟。
二明魔動中。汝輩等。魔動因也。一切等。魔動相也。凡夫等。知不知也。戀此等。魔所戀也。是故等。魔來惱也。云汝輩等者。意謂汝輩若修三摩則當發真歸元。彼諸菩薩大阿羅漢亦修三摩亦當發真歸元。彼此所顯理之心而無不通。所證智之精而無不㳷。如以水合水以光入光。同是一真自性湛然之體。故云汝輩等也。魔動之因如此。一切等者。以既發真歸元自當銷殞虗空而振裂國土。所以宮殿崩裂大地振拆水陸飛騰也。蓋宮殿等三是所見之相。魔王等三是能見之人。無不驚慴者。謂見是相而驚慴也。所見中。無故二字。宮殿等三皆亦有之。云無故者。魔王等三亦皆有通。能使宮殿崩大地振水陸騰。今彼不使其通而有此相。故云無故。無故而動自應驚慴。則知水陸句亦屬所見。古來皆作能見看。是以此義不無疑耳。魔動之相如此。凡夫等者。謂魔王等三雖見無故而動致生驚慴。其間凡夫不得通者。不知此是修三摩者發真歸元遷動虗妄之訛。此揀不知以其未得五通故也。彼等去。明知者也。可知。知不知者如此。然汝彼雖修三摩壞其虗空。彼戀虗妄之塵勞者云何容汝振裂推滅。故云戀此等者。魔之所戀如此。因不容汝摧裂之故。魔等皆來惱汝三摩行人。使汝行不成就不致摧壞其處。故云是故等也。魔之來惱如此。則知魔來元因修行。蓋修行者可不慎歟。故下有勸誡之文也。雖曰發真歸元壞其虗空國土世界。猶在魔類可以依托。何沾沾惱於行人。但惧其成佛之時光明照燭其魔類也無可全生。所以將成未成之際來惱亂耳。問一人發真歸元。十虗悉皆銷殞。大地悉皆振裂。自古以來成佛者多矣。云何虗空世界依然在耶。答諸佛成佛發真歸元。唯破[A29]己之無明。止壞[A30]己之虗空。眾生無明不破。而空之與地依然在也。又問既是諸佛正壞[A31]己之虗空大地。云何天魔等。皆見宮殿崩大地坼水陸騰而驚慴耶。答如相宗說。無明有自相共相不同。若破自相無明。壞虗空大地。彼諸魔等自不知也。若破共相無明。壞虗空大地。彼諸魔等自應知也。然諸佛眾生雖有迷悟不同。其眾生也同在虗空世界。是以壞時理應知耳。且彼等皆屬邪類。佛成道時。正欲轉其邪而復其正。其於彼也法爾相關。故無不知。若更剋實推之。諸佛成佛。銷殞虗空振裂國土。而空之與地依然在者。無他。十方諸佛固無量。十方眾生亦無量。彼皆無量。恰當諸佛成道之時正值眾生出生之際。如是則知諸佛成佛當壞虗空國土。眾生出生當成虗空國土。一壞一成。兩當其處。是以壞不見壞。成不見成。而依然在耳。所謂虗空無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諸佛無盡耳。
三為勸誡分二。初以明悟勸。然彼等也。二以不悟勸。若不等也。
初以明悟勸中。然彼等。承前諸魔來惱而言。故云大怒。彼塵二句。真妄相對也。彼雖大怒。但在虗妄塵勞之內。汝既修乎妙觀。則在微玅性覺之中。如風下。喻妄不能壞真。汝如下。喻真能破其妄。徒恃下。謂汝若能堅固修行。在他徒得其力。止是其客。不能壞汝主人也。成就下。汝若要令三摩成就破他惱亂無他方法。唯由汝之五陰主人。五陰主人即常住真心也。主人若能惺惺。客魔自不得便。主人倘或昏昏。客魔乘隙即入。故云成就等也。當處下。若要五陰主人而為惺惺。唯以禪那等三不思議妙觀觀之。無可奈何汝也。陰銷等者。彼魔暗也。玅觀明也。妙觀覺照。彼魔暗應念銷落。那更惱亂。故云陰銷等也。如是為勸。則知魔之來不來唯在觀之修不修。其為觀也豈可緩哉。
二以不悟誡中。若不下正誡。如摩下例明。此乃下結示。初云若不等者。汝若一不覺悟。不唯不能破他。則汝反被所破而為魔之子及為魔黨矣。故云若不等也。二中。如摩等者。引彼微少例此熾盛也。謂登伽止一婬女。且止以呪呪汝。止欲毀汝婬之一戒。然汝戒體清淨。雖遭所攝尚不被毀淪落沉溺。故云如摩等也。三中。此乃等者。意謂彼之登伽止一婬女毀汝一戒而尚不能。今乃魔業熾盛。汝之所有性功德財并汝微玅法身悉皆毀壞。故云隳汝寶覺全身。又可寶覺全身總是法身。以阿難前云不歷僧祇獲法身。所以云隳汝法身。法身若隳。斷佛種子。為害何如。如宰下。復以喻顯也。意謂如前登伽呪汝為害甚小。若庶民家之剽掠而[A32]已。若夫魔類作隳汝法身。如宰臣家之遭籍沒也。故云如宰等耳。如是為誡。汝本欲破其魔而為修習。反為魔轉而為其子與黨。如宰臣家之遭籍沒。究其所以。由汝不悟其為悟也。可不勉乎。總明[A33]已竟。
二別顯分為五。初顯色陰。乃至五顯識陰。破五陰者。非謂破壞其五陰也。但從來未曾修此圓通法門。這種玅智不現乎前。不達五陰當體如來藏性。今得觀行漸進漸入。則能了達五陰當體如來藏性。所謂破無所破。全妄即真。顯無所顯。妄真不二耳。又五陰中位有橫竪不同。若竪論之。破色陰是觀行。破受陰是相似初二二信。破想陰是相似三四二信。破行陰是相似五六二信。破識陰是相似之七信也。若橫論之。設若一念而能斷者。即破無明而顯中道入初住位百界作佛也。然今就竪論耳。
初顯色陰。大分為三。初阿難當知等標舉也。二阿難當在等釋成也。三阿難如是等結勸也。初又二。初觀成。即阿難下。二境現。即當住下。
初觀成中。汝坐等者。屬觀行位也。言坐道場者。場有修道得道之異。今在修也。以其修三摩故。若約六即。此乃觀行即佛坐道場耳。銷落諸念者。如前三漸次之修習。真修增進為能銷落。助因正性現業為所銷落也。則諸等破妄顯真也。動靜句三諦圓融也。憶念句三觀圓照也。
二境現又二。初當住等色未盡相。二若因等色[A34]已盡相。
初色未盡相中。當住等者。承前觀成而言。意謂應在觀成之際而入三摩。今色未盡。其猶未然所以。如明下約喻明也。如明句喻觀行成也。處大句喻色未盡也。精性等法合明也。精性句合明目人之觀行成也。心未句合處大幽暗之色未盡也。此則句正結色未盡相。區即寰區。宇即宇宙。所謂色陰世界耳。
二色陰盡相又二。初正明。若目等也。二因由。觀其等也。初中。若目句明觀成也。十方等。色陰理顯。是為色陰盡也。十方泛言之耳。非定指十方世界也。是人等結顯色陰盡也。色以質礙為義。即以四大身為色。有是身則為劫濁。色陰既盡劫濁自超。所以前云色為劫濁體也。
次中。觀其等者。其真之理既顯。其妄之由亦見。云堅固等者。由父母三緣和合虗妄之想有是色陰而為劫濁之本。故云觀其等也。餘如下之更釋餘疑中所明。後四亦然。此中雖明[A35]已盡未盡。其實未盡。令人因未盡而至於盡耳。為欲其盡。所以下有過加研覈之患而觀其境。下去皆爾。不復更出。
二釋成分十。次第可見。各有功行現境名意功過四科。每就本文略為點示。初身能出礙中。當在下功行也。少選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初中。當在等。正指色陰之將盡之中而現其理。故云此中等也。下去皆云此心。與今同也。了知四大之色元因虗妄而生了不可得。故云四大不織。
次中。既顯色陰之理。四大是妄身。亦不為四大覊縻。故云少選等也。以此正是色陰。所以下去皆云身耳。
三中。此名者。出其名也斯但等。出其意也。
四中。不作等功也以其不作聖解故。若作下過也。以其作聖解故。下去九文大意皆然。略示章段。不復煩重。
二拾出蟯蛔中。復以下功行也。是人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三空中說法中。又以下功行也。除執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初中其時魂魄等者。以魂等依肝等。魂依肝。魄依肺。意依脾。志依膽。精神依腎也。次中。云除執受身者。身是八識持也。空中聞說法者。所謂塵塵說剎剎說熾然說無間歇也。可見說法之聲無處不徧。但為色所覆。色陰既盡。便能聞空中說法也。下去忽見法身佛。忽見十方成寶色。忽夜半見種種物等。可例知耳。三中精魄遞相等者。即指上之魄與魂等互互離合也。
四見佛據屋中。又以下功行也。十方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初中。澄露句為三觀圓照。內光句謂三諦圓顯。
次中。十方等。現依報而至正報。於時等。見依報而及正報耳。
五空成寶色中。又以下功行也。於時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初中。觀察句觀也。抑按等止也。制止句正以止觀照攝得超越於色陰也。
六暗室見明中。又以下功行也。忽於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初中。研究句亦三觀圓炤。精光句亦三諦圓顯耳。
七燒斫無礙中。又以下功行也。四體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三中。此名句。了四大之身唯是一色。排四句。無四大性可得。一向句唯一理耳。
八徧現依正中。又以下功行也。忽見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次中。忽見等。見正報清淨。又見等。見依報清淨耳。
九夜見遠方中。又以下功行也。忽於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十見善知識中。又以下功行也。見善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過也。
二中。見善知識等者。前之九種自心生魔。此乃引動外魔而來惱也。
三結勸分二。初結過患。阿難等也。二勸弘宣。汝等等也。
初中。如是等。結十種現境也。皆是等。結十種功行及名意也。欲其色盡。故皆研覈。反為魔生之患。故云皆是等也。眾生等。結十種認為聖解而招報也。
二勸弘宣中。汝等等者。勸阿難將色陰中十種現境宣演指示末世眾生。勿使修三摩者當此色陰既盡之際過加研竅致令魔便而惱亂也。故云汝等等耳。如是末世行人。得以保持所有功行不失。得以覆護所有魔障不生。自得成乎極果菩提。故云保持等也。下去四陰結勸。其文皆同。唯想陰中分為廣略。廣雖不同略則無異。皆可例知。不復更明。
二顯受陰。亦分為三。初標舉。阿難彼善等也。二釋成。阿難彼善等也。三結勸。阿難如是等也。初又二。初阿難下承前。二若有下明今。
初承前中。修三摩提。雖止云三摩。乃圓修三觀也。奢摩等。正以不思議奢摩空觀而破色陰。故云奢摩等也。其妄既破其真自顯。故云見諸等也。所謂破顯俱時空假不二者耳。見諸佛心者。即見十方如來所證妙淨明體也。以行人修三摩提見元明自性故。則知果因雖列。元明自性無少異耳。如明鏡二句。以喻見諸佛心也。鏡喻能見觀智。像喻所見佛心。承前色陰如此。
二明今亦二。初受未盡相。若有等也。二受陰盡相。若魘等也。
初中。若有等者法也。猶如等喻也。此則等結也。法中。若有等。謂觀雖成。受陰未破。亦可謂色陰盡而受陰未盡也。喻中。猶如等喻觀成。亦喻受盡。心觸等亦喻受陰未盡也。此正是受陰未盡世界。故結云此則等也。
二喻相盡又二。初若魔下正明。二觀其下因由。
初正明中。若魘等者。謂受以領納為義。受陰若盡。不被諸法所礙。猶之乎魘人之醒。故云若魘等也。是人等結成受盡也。既不領納諸法。於諸法上不起分別之見。自得超乎見濁。所以前云受為見濁體也。
二因由中。觀其等者。其真之理既顯。其妄之由自見。由虗通明了虗妄之想。有是受陰而為見濁之本。故云觀其等也。
二釋成分為十。次第可見。亦各有功行現境名意功過四科。初發無窮悲中。乃難下功行也。忽於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初中。當在等者。謂受陰將盡。於此之中。觀益進。境益顯也。內抑句。謂其過加研覈也。受陰將盡而過加研覈未免成患。所以即有境現耳。下九皆爾。
次中。發無窮悲者。悲蓋有三。空觀現前有生緣悲。假觀現前有法緣悲。中觀現前有無緣悲。今受陰盡過加研覈所現之者乃愛見悲。非前三也。故見蚊蟲猶如赤子。下去所現雖異。亦可類推。
三中。此名等出名。而兼明意。下去皆爾。
四中。悟則等功。若作等過也。下去亦爾。
二生無限勇中。阿難下功行也。忍於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初中。勝相現前。同前得大二句。謂觀勝境顯也。感激過分。同前內抑過分。過加研覈也。餘可知。
三生大枯竭中。又彼下功行也。前無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初中。受陰明白下。例前二境應有得大光耀等及內抑過分之句。今蓋略耳。下去亦然。
次中。前無等。受陰未破是為前無新證。色陰[A36]已破是為歸失故居。定多於慧是為智力衰微。進退兩楹之間。因智衰微而毀其行。是為入中隳等也。餘可知。
四得少為足中。又彼下功行也。慧力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二中。因懷勝性便疑自是盧舍那佛。此乃增上慢耳。
三中。忘失等。慧多於定。不能恒審。其慧既多。反沉溺於知見耳。
五生無盡憂中。又彼下功行也。新證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次中。新證二句。亦謂色陰[A37]已盡受陰未破也。然歷覽與中隳有異。前唯毀行。此有躊躇。故不同耳。餘可知。
六生無限喜中。又彼下功行也。處清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次中。處清淨等。謂色陰[A38]已破外無所緣故也。餘可知。
七起大我慢中。又彼下功行也。自謂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四中。不禮塔廟等者。塔乃安佛靈骨。廟乃設諸佛尊像。經是諸佛慧命之所寄。像是諸佛法身之所托。不禮塔廟。更毀經像。永喪法身。終斷慧命者也。
八忽生輕安中。又彼下功行也。於精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功過中。云多作無聞比丘者。以其認輕安謂證聖。則同無聞比丘妄計四禪謂證四果。自既墮落。令信從者亦墮。所謂一盲引眾盲同入於火坑也。
九撥無因果中。又彼下功行也。於時下現境也。空心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
三中。略去此名二字。餘可知。
十愛極發狂中。又彼下功行也。味其下現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則下功過也。皆可知。
三結勸分二。初阿難等結過患。二汝等等勸弘宣。皆如色陰可知。
三顯想陰。亦分為三。初阿難彼善等標舉。二阿難彼善等釋成。三阿難如是等結勸。初又二。初承前。即阿難下。二明今。即從是下。
初承前中。受陰等。謂其受陰雖盡。不唯識陰未破。亦且想行猶在。自未得漏盡也。心離等。謂漏雖未盡。色受二陰既破。外無質礙之色。內無領納之受。所有之心自得如鳥出籠成就去來無礙。故云心離等也。即前受盡相中。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來自由等耳。
二明今又二。初從是等想未盡相。二若動等想陰盡想。
初想未盡相中。從是下法。譬如下喻。此則下結。法中。從是等者。謂受陰既破。從此[A39]已去六十聖位可歷。故云從是等也。意生身。即身如意通。又從此去身如意通可得。故云得意等也。則知從是二字應貫得意句看。雖云將來如是。然在行人想陰未破未知有是事也。喻中。有人等。喻想行未破之行人也。其言等。喻將來得歷六十聖位也。令不等。喻想陰未除者不知將來可得六十聖位。其[A40]已破五陰者無不知也。結中。此則等者。結其將來有是之事。而未知者此正想陰世界。故云此則等也。然六十聖位三漸次亦在數矣。若約破陰對位。[A41]已破受陰應是相似中初二之信。則超三漸次與乾慧矣。如何更有六十。蓋漸次即名升進。正是觀行。觀行對破色陰。乃連本位而言耳。
二想陰盡相又二。初正明。若動等也。二因由。觀其等也。
初中。若動等者。想以想相為義。是為動念。動念既盡浮想自除。故云若動等也。於覺等。謂想陰盡。觀益進。境益顯也。一倫等謂想陰盡行陰當前也。行陰念念遷流。首指生而始也。尾指死而終也。如是之相無不圓見。故云一倫等也。行既當前。想盡可知。故名想陰盡耳。想陰未盡。於諸法上未免想相。而起貪愛之私。想陰既盡。自得超越乎煩惱。所以前云想陰為煩惱濁體也。
二因由中。觀其等者。其真之理既顯。其妄之由自見。由融徹通達虗妄之想。有是想陰而為見濁之本。故云觀其等也。
二釋成。亦分十。次第可見。各有三科。初善男子下功行。二三摩地下現境。三汝當下誡勸。起止皆同。前後並無子科。唯二現境更分為二。初內生貪愛。三摩等也。二外致魔事。爾時等也。外致魔事又二。初爾時去魔來惱亂。二惱亂去魔去招殃。初魔來惱亂又四。初爾時等魔來。二其形等現形。三口中等說法。四此名等指名。十文皆然。但起止又小不同。臨文略為點示。
初貪求善巧之功行中。受陰虗妙者。謂其受陰既破唯一真理也。不遭邪慮等。邪慮想陰也。謂將破想陰。其觀更進。故云不遭等也。下九文同。義亦同耳。
初內生貪愛中。圓明所成之智也。善巧所發之用也。克實論之。二止是一。所以心愛圓明思求善巧。乃至心愛長年思求永歲。銳飛等字。總形容貪求急耳。然此二者。行人固不可緩。想陰若破法爾現前。今為欲破想陰。其心愛樂圓明。其思貪求善巧。此乃致魔之端。所以外遂致魔事也。下去心愛遊蕩貪求經歷等。例之可見。
魔來中。飛精附人者。較乎前之色受二陰二意不同。一者前來外有所緣之色。內有能受之受。內外交結色受並立。其魔乘間即入肺腑。然此想陰。唯一想心存乎其內。而無外境得近其前。彼魔無由得入。但飛其精附其外人而來魔耳。二者前來色受相對有境可見。是以彼魔不復現境即入其心。此中想與外境兩不相接。正在懷想之時。即附他人現境乎前。令其行人而信受之。是以飛精附人也。問魔既不附行人。云何他人得附之耶。答所附之人亦是行人。非無因也。但得破色陰未破受陰。以故飛而附也。幾箇人字。一一了知其義自易明也。飛精附人其人不覺去彼人體三人字。是所附之人也。令彼人見是人愚迷惱亂是人三人字。是被魔之人也。所現所說。即是所愛之圓明所求之善巧者。下去皆爾。此名鬼恠。即前鬼趣中貪鬼。此十對前十種同者多。唯後一二種不同耳。口說經法。乃附聖經。未必是經也。口中說言唯虗誕之詞也。下去皆然。餘可知也。
魔去招殃中。弟子與師。師即所附之者。弟子即被魔之者也。俱陷王難者。當其魔事熾盛之時。即王法雖嚴或恐是真亦不敢動。其魔既去。與前逈然不同。便知為魔。遂遭王法。王難華報也。地獄果報也。
三勸誡中。汝常等勸也。迷惑等誡也。下去功行勸誡。及現境中內生貪愛。與外致魔事中魔來惱亂。魔去招殃中二三皆同前。唯第三現形。或自形或其形或能令或令其小不同耳。亦隨文可見。不復分也。
二貪求經歷之現形中。云邪見密興等。邪正不並立也。汝若觀智圓明圓炤則邪智自遠。汝若心念少有差錯則邪見遂與。間不容髮。故云密耳。
三貪求契合之內心貪愛中。云綿㳷者。將欲因行與果理契合耳。現形中。云外無遷變者。不同前之令彼聽者或為帝釋等及坐蓮華臺。唯令自開性。故云外無遷變。說法中亦有真佛者。即就大小先後之中分真偽等耳。洗滌本心者。本心指所修之三摩也。為魔所惱。轉真修而為邪行。前之所修亦無所存。猶之乎洗滌者也。
四貪求辨析之內心貪愛中。心愛根本者。欲求物之元由也。故即云窮覽等耳。現形中。將佛等者。涅槃解脫菩提般若法身。法身也謂三德祕藏現前[1]內身。即是非魔而何耶。
五貪求冥感之內心貪愛中。心愛懸應者。欲先諸佛來應。故即云貪求冥感。餘可知。
六貪求靜謐之內心貪愛中。心愛深入者。所謂愈精而求其精。愈深而求其深。故即云貪求靜謐。現形中。各知本業者。令前聽者亦得宿命通也。此中具五通。信知魔亦得五通耳。餘可知。
七貪求宿命之內心貪愛中。心愛知見者。欲得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見耳。指名中。或有宣婬者。以婬事互相宣布也。餘可知。
八貪求神通之內心貪愛中。心愛神通者。通有大小不同。小乘修得。大乘證得。證得者乃無記化化通。修得者不過作意神通而[A42]已。然小乘尚不可得。況此中之大乘乎。現形中。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者。彼是邪法不能無礙於刀兵耳。若夫持地菩薩證性具者。即其刀兵亦無觸也。誹謗禪律者。禪是明性。律是攝身。若誹謗之。非魔惱亂何有是也。餘可知。
九貪深空之內心貪愛中。心愛入滅者。欲求當體真寂也。故即云貪求深空。現形中。其形等存自在也。還從等沒自在也。故結云存沒自在。說法中。無因無果者。了不知眾生以煩惱為因招生死之果。菩薩以觀智為因感涅槃之果。那可因果都撥無也。餘可知。
十貪求變易之內心貪愛中。辛苦研幾者。辛勤刻苦研磨幾微之理以求其長壽也。棄分斷等者。欲求長年永歲。故希變易。欲希變易自應棄分段也。變易者。變粗形為細質。易短壽為長年。此一往耳。若再推之。變報齡而易法性身耳。現形中。或經等。正釋上之往還無滯也。或經下即遠現近。或於下即近現遠也。說法中。十方眾生皆吾子者。要知邪外所說亦竊佛說而為說也。嘗聞佛說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以故亦作是說。欲人生敬信耳。指名中。遮文茶有二。若發心者必護佛法也。未發心者惱行人也。利其虗明者。謂貪受陰虗妙也。或不因師者。不必因所附之人而自見之也。口兼獨言者。兼字蓋承上現美女言。獨言者唯自語也。餘可知。
三結勸分為二。初阿難下廣。二阿難下略。廣又二。初結過患。阿難等也。二勸弘宣。汝今等也。此廣中。結過患。勸弘宣。與前之色受二陰文意不同。彼皆結其現在十種過患。勸令弘宣。使後世眾生得以保護成道。此即結其十種於末世時迷惑行人。以勸阿難救度之耳。若夫略中。文意皆同前也。
結過患。云在我法中出家修道者。有收簡不同。如其真修三昧之人。乃所收也。若其或附人等。是所揀也。所揀之即前裨販等類。著如來衣食如來食壞如來法者也。九生百生。生即世也。謂其魔類盛行。在我滅後。近而言之則九世。正法之末也。遠而言之則百世。像法後未法時也。
勸弘中。汝遵等者。所謂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也。
略中亦二。阿難下結過患。汝等下結弘宣。同前色受例之可見。想陰既有廣略兩番。餘四應然。蓋中之既爾。前後可例。所以但略而無廣耳。
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九
校注
[0185001] 內疑肉【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3 冊 No. 283 楞嚴經秘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