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七
二自阿難汝問去。持誦神呪之文也。分二。初結前。阿難等也。二明今。若有等也。
初結前中。身三口四生必無因者。有疑云。心三是貪等三今婬等三。是身三也。云何反以身為根本心為枝葉耶。不獨此也。又口四之妄語。前[A1]已在四中矣。云何猶有四耶。此皆不然。若論生起因。其貪等後有身三口四造業。以身三為重。比意三為輕。所以持戒之時。內婬等心不起則[A2]已。起則一破一切破矣。那有身三口四而不成也。然其妄語雖在前四之內。今言口四。又當連舉。若止云身三。則不便矣。一切魔事上應云。心若不懸色香等塵。內心既寂。外境自空。其諸魔類從何得生。故云一切等也。
二明今分二。初若有等勸持。二且汝下實驗。初又二。初直勸。即若有等。二結勸。即斯是等。
初正勸中。若有等者。前四種是現業。自可攝伏。此中是宿習。若非神呪何能消落。故曰汝教(云云)。一心誦我等者。此之一心。當以事理兩番消釋。佛頂光明者。謂因佛頂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說呪。故云佛頂等也。摩訶等者梵語也。此云大白傘蓋。大者當體得名。遍一切法故。白者清淨立稱。離染污故。蓋者普覆為義。攝諸法故。是以大即法身。白即般若。蓋即解脫也。無上神呪者。具是三德理體。最尊而無可加。最勝而無可比。故稱無上。又不可得而推測之者。故稱神呪。無見頂相者。佛之肉髻之頂。應持菩薩乃至等覺為佛乳母。欲求見之尚不得見。此是不思議果德之體。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名無見頂相。無為心佛者。如來雖有因行之修。乃從性起修修無所修者。如來雖有果德之證。乃泯修歸性證無所證者也。是以雖說一切法藏。亦是性具。乃說無所說。雖化一切眾生。亦是性具。乃化無所化。不待造作及夫施設。故云無為心佛。從頂等者。正顯化佛之說呪也。上佛既是心佛。今呪雖從化佛所說。化從何有。總一性體流出故。呪亦云心呪。然云何誦持能治宿習。要知呪體。既稱摩訶薩怛多般怛羅。全是不思議三德。所持呪體既即法身徧一切處。則能持之心性亦即法身徧一切處。如是能持所持無非法身。那得法身容有宿習。即其宿習當體亦是法身也。般若解脫例之可見。以此所有宿習總是三德。其宿習也不治而自治。所謂不破而破而無所不破者也。所以教人誦呪以治習耳。
二述騐分二。初汝且下驗明。二彼當下較量。
初中。我亦宣揚等者。登伽聞究竟堅固理中[A3]已得三果。及夫愛河乾枯。從選圓通[A4]已來更成四果。故云愛心等也。然四果之所以成。愛心之所以脫。皆由化佛說呪之力。故云我亦宣揚等也。積劫婬女尚能速脫愛心。尚得速證道果。其呪力也蓋何如哉。
二較量又二。初正較。彼尚等。二舉喻。譬如等。
初中。阿難與登伽相為較量有三不同。世間婬女出世聲聞。染淨之不同也。無心修行求最上道。緩急之不同也。止證無學決定成佛。高下之不同也。其染者緩者下者。尚能頓除夙習而證道果。其淨者急者高者。速除有漏得成佛道自不難也。故云彼尚等也。
二中。譬如等者。有二意。一就成佛道邊說聲聞求佛道如揚微塵。加持神呪而求如揚微塵於順風。自當順運流入而無艱難險阻。二就治夙習邊說。治夙習如揚微塵。加持神呪而治如揚微塵於順風。自當法爾銷殞而無艱難險阻。故云譬如等也。
三若有末世去。安立道場之文也。大分為二。初略明。若有末世等也。二廣示。阿難白佛等也。初又二。初若有下方便。二然後下正修。
初方便中。若有等者。指末世欲求無上菩提正覺道場者而言。此是得道之場。若云欲坐。但在因耳。此是修道之場。蓋求證道必先修道。二意皆具。故云若有等也。先持等者。比丘所應持也。不唯攝身不行。及夫攝心不起。亦須攝心并不可得纔為清淨戒也。要當等者。若受禁戒。自非清淨真戒之師。安能大小輕重持犯開遮一一分明令人成就。故云要當等也。誦持一百八遍。對治百八煩惱也。然此一文具明五緣。先持等第一持戒清淨也。要當等第五親近知識也。戒成等第二衣食具足也。然香等第三閒居靜處也。誦此等第四息諸緣務也。五緣既具。五欲可呵。五蓋可棄。五事可調。五法可行。所以總一五則餘四該矣。只此一文。二十五之前方便義悉具也。
二正修分三。即三七日也。初然後等即初七日。二阿難等二七日。三如是等三七日。
初中。云然後等者。結界之儀蓋不一定。有刀畫地為限者。有以白芥子散擲為限者。有以五色線經於四外為限者。有以心之想到為限者。有以淨水散洒為限者。是皆佛制無不可耳。求於十方等者。求佛來應也。
二七中。比丘尼同壇修懺。譏嫌當避。法爾應然。在今末世斷不宜也。若夫白衣如欲同壇。必須受戒搭衣備佛儀式。至出壇外不復用也。發菩薩願者。即下廣示中先有願教也。
三七中。我自等者。佛現身也。初七[A5]已來既求十方諸佛今即來應。所謂感應道交。如水清則月印。眾生心水既清。佛月自得應現也。方便中。而言誦持。則正修誦持不待言矣。又雖初七有求十方佛。二七有發願澡浴及六時行道。三七有不寐。此皆一往。若具言之。三七皆然也。所以三七中總結云如是三七不寐(云云)。
二廣示分二。初阿難等啟請。二佛告等答示。
初啟請中。我蒙等者。指上四種律儀及夫誦持治習為無上悲誨也。既請安立道場[A6]已來。得聞律儀治習更兼略明。則其大義[A7]已領會矣。故云心[A8]已開悟。從今[A9]已去所修之行是了義行。所證之理是了義理。無學地位自得而成。故云自知等也。此是敘前。末法下正請今也。意謂我前問於如來末世眾生欲攝其心及建道場云何可得。今攝心之法[A10]已得聞矣。然不知建立道場。云何得合如來清淨軌則。故云末世等也。清淨軌則者。為其如來凡所施設決非徒然。其始也必依理而立事。其繼也必托事以顯理。方得事理相融及夫修性並運。故令後世行人凡觸其事即會其理。若會其理即融其事。若事若理。若觀若境。無非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所謂一華一香福等河沙。一瞻一禮功周法界。是為之清淨軌則也。所以下之結壇乃至坐禪五章。皆約清淨軌則以明義耳。
二答示中。通分五章。初若末世人去。明建立清淨軌則。二取白牛乳去。明設供清淨軌則。三於壇空中去。明設像清淨軌則。四於初七中去。明行道清淨軌則五從三七後去。明坐禪清淨軌則。五章之中其事可見。然既依理而立事。還須即事以顯理。中間一舉一止一旋一禮。無非即事以表理耳。
初結壇清淨軌則分二。初表選根機。若末等也。二表行因行。方圓等也。初又三。初若末下選圓機。二若非下揀藏通。三別於下取別教。
初選圓機中。若末等者。正顯末世眾生修圓通法門也。先取雪山。表取圓教之法也。雪山逈出眾山之上。圓教超過諸教之外。故以先取雪山表之。大力白牛。能運動於一切物者。圓教根機不唯運出於三途三界及夫三空。還得運入三德。故以大白牛表之。白牛所食唯雪山香草。圓機所具之智唯是微妙三智。故以食其肥膩香艸表之。白牛所飲唯是雪山清水。圓機所具之文亦唯實相妙定。故以唯飲清水表之。白牛之糞最為微細。圓機所有無明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故以其糞微細表之。牛食香草清水所有之糞。即染而淨。堪可和香。圓機雖有無明。以其具有圓解。達得三惑染當體三德性。全妄即真。全障即德。故以其糞和香表之。地取其糞和以栴檀泥之。圓機既是三惑染全是三德性。無一而非實際自性理地。以為觀境。故以以泥其地表之。
二揀藏通中。若非雪山者。上既雪山表圓教之法。今云若非雪山。蓋是藏通矣。故以若非雪山表之。藏通所破止於見思二惑。故以其牛臭穢表之。藏通智唯折體。理唯偏真。不能顯自性實際理地。故以不堪塗地表之。
三取別教中。別於等者。其圓教也未可易得。其藏通也又在所揀。則應求別教矣。故以別於表之。別機修觀。從假入空。從空出假。後從空假還入中道。其始也假之與空也。是相平。其次也空之與假也。是相平。其後也雖有假空入乎中道也。是相平。以其次第進故。所謂平等觀也。故以平原表之。別機不達全妄即真全障即德。必欲離妄顯真破障成德。故以穿去地皮表之。別機破五住煩惱。顯出清淨真如但中諦理。故以五尺表五住。黃是五色之中。土是五行之中。故以黃土表但中諦理。還知其理涉乎十種度門。即以十香次第分合。故以取其等以為表之。既知涉乎十度。還知十度歷乎八萬四千微細法門。故以十香羅為粉表之。既知但中諦理。復歷微細法門將來自得行理一契。故以合土表之。理行冥合。其解亦深。故以成泥表之。知此但中諦理可為觀境故。故以塗場地表之。自圓機至此但就根機而明所知。未說所行。若夫下之因行。方明其所行也。
二表因行又二。初行圓因。方圓等也。二行別因。鏡外等也。
初圓因中。方圓等者。起土為壇者是。除土為壇者非。以其除土乃是場故。方圓丈六。非各有丈六也。壇表圓明自性。八角表八識之精。丈六表十六知見。若離十六知見及夫八識之精。無圓明自性可得。離了圓明自性。亦無十六知見并其八識之精可得。猶之乎離了丈六八角無壇可得。離了其壇無丈六八角可得也。更而推之。離了十六知見無八識之精可得。離了八識之精無十六知見可得。猶之乎離丈六無八角。離八角無丈六也。正是圓之即生即滅八識之精。全體不生不滅圓明自性。故以方圓丈六為八角壇表之壇。心至蓮華者。表從無明自性起耳根圓通之妙行也。雖有金等四種蓮華。止用一種。隨其財施豐薄以斟酌耳。既修耳根妙行。應須執持禁戒。即以聞性而為攝持。故以華中安鉢表之。如前所謂攝心為戒也。既持其戒。法爾生定。故以鉢中盛水表之。蓋八月秋之中。盛八月露表中道定。如前所謂由戒生定也。戒定既具。必發妙慧。故以水安華葉表之。如前所謂因定發慧也。雖有三學。總在耳根妙行中具。故云華中等也。取八圓鏡者。表八正智也。各安等者。華即妙行鉢即戒也。以八圓鏡圍繞華鉢。表圓人之行無別以為行唯以智為行。圓人之戒無別以為戒唯以智為戒。故云取八等也。
二別因中。鏡外等者。圓行如是。別行何以表之。故以鏡外等而為表也。鏡外建立蓮華。表別教之道行也。建立香爐。表別教之觀慧也。雖有道行及夫觀慧。總屬次第。故以間華鋪設表之。然俱云十六者。以道行觀慧悉對破宿世十六知見故。莊嚴香爐者。表別教次第觀也。次第觀成。但中理應顯。故以純燒沉水表之。理既顯。其十二品無明應斷。故以無令見火表之。上來表根機及因行兩番。明結壇清淨軌則[A11]已竟。
二明献供清淨軌則分二。初表自行。取白等也。二表化他。令其等也。初又二。初取白去表圓因剋圓果。二每以去表別因剋別果。初又二。初明因。取白等。二顯果。以奉等。初又二。初取白下正行。二并諸下助行。
初正行中。取白牛乳者。表從聞性發微妙三智也。以白牛為五色之本平步疾行。智為萬行之先觀炤圓融。又乳能滋潤色身。智能增長法身。故取白牛乳表之。以此微妙三智觀十六知見全體妙境。故以置十六器表之。又乳置乎器即器為乳。表全境即智。器置乎乳即乳為器。表全智即境。境智一如。能所不二。故以取白牛乳置十六器表之。乳為煎餅者。餅乃是圓。以表妙智圓觀圓炤十六知見之妙境也。隨其發也空則俱空。乃至隨其發也中則俱中。故以乳為煎餅表之。正行如此。
次助行中。并諸二字對正行而言也。砂糖表四念處。油餅表四正勤。乳糜表四如意。蘇合表五根。蜜薑表五力。純酥表七覺支。純蜜表八正道。合而言之。總是三十七道品無不具表。助行如此。所有正行牛乳之妙智。及夫助行糖等之道品。悉成耳根妙行。故以於蓮華外表之。正行助行皆對十六知見。故以各有十六表之。又其正助無不徹入耳根妙行。故以圍繞華外表之。此之蓮華乃擅中之一大蓮華也。非同鏡外建立十六。此一表圓。十六表別。相不同故。
二顯果中。以奉等者。上來牛乳十六器及糖等各十六器自當奉佛。以表正助因成法爾應尅無上佛果。既供諸佛。還供菩薩。以表諸大菩薩悉因此之妙行而剋佛果。又顯行人所行即諸佛所證及菩薩所修。所謂過去諸如來斯門[A12]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等也故以以奉等表之。
二表別因尅別果亦二。初明因。每以等也。二顯果。享佛句也。初又二。初每以下總舉。二以兜下別明。
初每以等者。如來食必中日。乃是陽之中。可表不思議中。今言中夜者。乃是陰之中。正表別教所顯清淨真如但中諦理。故云每以等也。既欲顯理。須破五住煩惱。故以取蜜半升表之。既欲破惑。應修次第三觀。故以用酥三合表之。觀既消惑可破。惑若破理可顯。從是當教果頭可尅。故以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為表也。總舉如此。次中。以兜二句。表從假入空觀也。以香煎成乎水。但有其香。全無其質。其從假入空之時。但見真諦。全無假相。猶之乎兜樓香煎水也。故以表之。沐浴一句。表從空入假也。既以香水而浴其炭。但存其炭。全無水矣。其從空入假之時。但見俗諦。全無真理。猶之乎沐浴其炭也。故以表之。然令一句。表從空假入中觀也。既以水洗炭。以炭然火。但見其火。全無水之與炭。其從空假入中觀時。遮乎二邊。但顯中理。猶之乎然令猛熾也。故以表之。[A13]已上表三觀如此。投是下。表能破所破皆不可得也。前來有能破三觀。所謂酥也。有所破五住。所謂蜜也。至此雖有能破所破能觀所觀皆不可得。唯一中理。猶之乎投酥蜜於炎爐燒令盡也。故以表之。從是十二分三德理將窮。十二品無明惑將盡。別因成矣。應剋當教果佛。故以享佛表之。上來圓因剋圓果。別因剋別果。自行[A14]已成。自行既成還應化他。故下有令其等文也。
二化他中。令其等者。前之献供但在壇內。全事即理。全性起修。以表乎自行成矣。然而一切眾生猶然未了。以故四外徧懸旛華亦同見之。以顯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也。由諸眾生向來識心用事。到此中時。亦見其事即會其理。所有五六七八等識一一轉成乎智。有四智矣。故以四外表之。又幡有動轉之勢。凡見之者。可以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故以懸旛表之。華即耳根妙行。凡見之者了達乎此。亦能返聞聞性。亦成耳根妙行。故以懸華表之。如是自行既成。化他亦就。明献供清淨軌則[A15]已竟。
三明設像清淨軌則分三。初於壇下設四壁像。二應於下設當陽像。三帝釋下設外護像。三處皆設像者。欲令行人覩像生敬因敬生悟也。
初中。壇室表明自性。四壁表自性中見聞覺知修耳根三昧也。亦可表照有之智照空之智炤亦有亦空之智炤非有非空之智也。如來是究竟之極果。菩薩是修習之真因。設乎壇室。亦表自性極果及真因也。又行人修是三昧為供養之。亦當如如來證極果之證。亦當如菩薩修真因之修。即此見聞覺知而能如是顯發。所謂安樂妙常也是六根也。
二中。當陽者。表如來所證中道之諦理。盧舍那報身佛也。此云淨滿。惑無不破為淨。德無不顯為滿者。修此三昧為供養之。表行人亦當如舍那如來惑無不破理無不顯成報身佛也。釋迦乃娑婆教主應身佛也。此云能仁。不住生死。不住涅釋。還來娑婆。教化眾生者。修此三昧為供養之。表行人亦當如釋迦如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還來娑婆教化眾生成應身佛也。彌勒即釋迦當來之補處佛也。此云慈氏。所謂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與一切眾生之樂。拔一切眾生之苦者。修此三昧為供養之。表行人亦當如彌勒如來慈隆即世悲臻後世與一切眾生之樂拔一切眾生之苦補處將來也。阿閦東方佛也。此云不動。東方群動之首。而有不動如來。此乃證得即動而靜即靜而動動靜不二者。修此三昧為供養之。表行入亦當如阿閦如來證得即動而靜即靜而動動靜不二者也。彌陀西方佛也。此云無量光。亦云無量壽。具有四十八種之大願一十六種之妙觀。攝受眾生往生其土者。修此三昧為供養之。亦當如彌陀如來具四十八種之大願一十六種之妙觀攝受眾生往生淨土也。[A16]已上皆如來果人。諸大下菩薩因人也。觀音菩薩。稱為諸大變化者。以其能現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更現八萬四千爍迦羅首八萬四千母陀羅臂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故也。觀音是耳根圓通之主。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乃至生滅滅[A17]已寂滅現前者。修此三昧為供養之。表行人亦當如觀音之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乃至生滅滅[A18]已寂滅現前。而起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及八萬四千爍迦羅首母陀羅臂清淨寶目而為圓通王也。金剛藏以其破無所破而無所不破是為金剛。以其具無所。具而無所不具是為藏者。修此三昧為供養之。表行人亦當如金剛藏破一切惑具一切德而稱金剛藏也。以此二位菩薩列於五佛之左與右。故云安立左右。上來如來究竟極果。菩薩修習真因。而當陽所設如此。
三中。帝釋欲界主也。具修五戒及夫十善者。修此三昧為外護之。表行人戒無不備善無不生也。梵王色界主也。能離六欲能生禪定者。修此三昧為外護之。表行人欲無不斷定無不生也。烏芻瑟摩。正是厭婬欲觀火大而成就者。修此三昧。亦為外護。表行人亦得離欲而成火光三昧也。自帝釋[A19]已下為外護者。總表行人圓通成就。當來凡有建壇修圓通者。亦得為外護耳。則知外護所設有大威力也。壇壁當陽所設。具有大慈悲也。賴慈悲故。令行人所修之三昧自得成就而入證之。仗威力故。令行人所修之三昧天魔邪外而遠離之。明設像清淨軌則[A20]已竟四明行道清淨軌則分三。初懸鏡。又取等也。二期限。於初等也。三行成。即於等也。
初懸鏡之文。古來分入設像。今分行道中者。以其後有鏡交光處承佛摩頂故。且前是設像。於鏡有何所關。所以分入行道也。取八鏡者。表果人之八正智也。懸虗空者。表八正智觀第一義空之妙境也。壇中鏡是表因人智。今以虗空方及乎面悉相對者。正表因人之智徹入乎果人之智。果人之智徹入因人之智。因果雖殊其智不二者也。形影相涉者佛菩薩及外護聖也。修習三昧行人凡也。以佛菩薩外護之形影涉人乎三昧行人之形影。三昧行人之形影涉入乎佛菩薩外護之形影。形影雖別聖凡一際。正顯圓明自性之體因果聖凡無不平等之者。所謂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離下凡之一念也。
二期限分二。初於初下初七日。二第二下二七日。三第三下三七日。今總釋之。一時常行者。即常行三昧也。若下文端坐又是常坐三昧也。一百八遍。即對治百八煩惱也。我毗奈耶等。即指梵網中十大願也。云恒於六時行道及一向發願一向持呪。蓋盡其七日行道七日發願七日持呪也。此就別言。若就通言之。三七日之中皆應有行道發願持呪也。如是行道發願持呪。皆了達即事成理全性起修之旨。所以感佛摩頂也。鏡交光等者。即前空鏡及與[1]□鏡光光相照之中。佛現其身以摩行人頂也。從是摩頂障可破德可顯耳。此與前之略明三七之文。文雖廣略義蓋同也。
三行成分二。初正成。即於等也。二不成。阿難等也。初中。即於二字承上摩頂而言也。謂行人三七日中精勤修習。感佛摩頂。即此道場。便得身心明淨也。身心明淨者。以其修是耳根三昧得證圓通之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是為身明淨也。又入流亡所乃至寂滅現前唯一性淨明體。是為心明淨也。合而言之。故云身心明淨。若假喻發明。猶琉璃之內外映徹也。
二中。若此等者。文雖重在戒師。則其十人皆並重也。所謂一清淨皆得清淨。一成就皆得成就。設有一不清淨皆不清淨。一不成就皆不成就。其關係也蓋非淺小。設不爾之。所謂徒勞施設終無利益。如來金口叮嚀若此。今之建壇修三昧者。可不慎哉。可不慎哉。明行道清淨軌則[A21]已竟。
五明坐禪清淨軌則中。端坐等者。謂前或行道或發願或持呪。到此一味。以奢摩等微密觀炤成就妙三昧也。有利根等者。問如此圓頓教法。且加利根之者以為修習。云何所證止初果耶。答有二意。一者約深深而言。須陀洹者此云入流。今修三昧[A22]已得入流亡所。故借須陀之入流以名所證之入流耳。二者約淺淺而言。雖曰須陀洹乃初信也。蓋借藏之初果以明圓之初信耳。實非藏教之初果也。若非圓之初信。云何上有身心明淨。下有成佛不謬之語耶。成佛不謬者。以其[A23]已在位不退也。無明將破中道將顯故耳。[A24]已上明坐禪清淨軌則[A25]已竟。汝問下總也。意謂汝阿難前問我。云何建立道場合佛清淨軌則。如是之結壇清淨軌則。乃至如是之坐禪清淨軌則。方可謂之建立道場合佛清淨軌則。故云汝問等也。三安立道場竟。
四自阿難頂禮去。重請說呪之文也。分三。初重請。阿難等也。二正說。爾時等也。三護持。說是等也。初又三。初阿難下敘呪力。可知。二惟願下正申請中。尚未親聞者。如來在室羅城中說呪。阿難在登伽婬室。故云尚未親聞。三於時下眾作禮。亦可知。
二正說分四。初爾時下如來化現中。世尊等者。化而復化。所謂無記化化通也。二大眾下大眾觀聽。可知。
三南無下說正神呪。呪是祕密不翻。不翻而有翻者。止翻其字。不翻其義。既云不翻。不必云其某處是歸依之詞某處是鬼王之號乃至某處是部黨之名也。但經文是顯。顯詮也是藏性。呪文是密。密詮也是藏性。顯密雖殊藏性是一。則知顯無所顯全以密為顯。密無所密全以顯為密耳。
四舉益勸持分二。初阿難等約果德。二阿難等約因行。初又三。初總明利益。阿難等也。二別示五雙。十方去也。三總為結歸。若我去也。
初總明利益中。是佛頂等出生諸佛者。如前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是顯詮也。今佛頂呪出生十方諸佛。是密詮也。則知顯密同能出生諸佛也。然呪是大白傘蓋三德之理。諸佛所證正是三德理體。是為出生之諸佛耳。以其神呪能出生十方諸佛。所以下有別示五雙也。
初別示五雙分五。初成道降魔一雙。二應身說法一雙。三授記拔苦一雙。四上求下化一雙。五入滅付法一雙。
初雙中。正徧知者。以不偏乎空有中三。是為之正。全空全假全中。是為之徧知覺。即三智一心中知及夫三覺圓滿也。執此呪心降伏等者。其法如金剛王。無情不破。無執不殞。所以諸魔皆伏外道皆制。
三雙中。大小諸橫者。大橫有九。小橫不知數也。
五雙中。嚴淨戒律等者。如今如來涅槃會中扶律談常也。故云悉得清淨。
三總為結歸分三。初若我下指廣。二若說下別名。三汝等下勸持。
初中。經恒沙劫終不盡者。以其所詮乃是藏性。亘古今而無始終。徧法界而無去來。所以經恒沙劫說不盡也。
二中。別明可知。
三中。汝等等者。正以小況大以淺況深也。謂其小乘之果。尚非此呪不能。何況大乘。欲坐道場。捨是呪而能遠諸魔事無有是理之處。故云汝等等也。
二約因行分二。初阿難若諸去明書寫以勸持也。可知。二阿難我今去明持誦以勸持也。分三。初阿難下總明。二當知下別示。三是故下總結。
初可知。
二別示又十。初能除諸難。當知等也。二能生諸善。阿難等也。三不生他處。從第等也。四聚諸功德。此諸等也。五眾行成就。是故等也。六能滅罪障。阿難等也。七滿其所願。復次等也。八能安國家。阿難等也。九年豐障除。阿難等也。十惡星不入。阿難等也。
初中。不能燒等者。能持此呪。唯一法界理體。安更有水火等之所害也。
三中。從第一劫至後身者。初心謂之第一劫。金剛後心謂之後身也。
四中。此諸眾生至悉與此人者。若爾三昧亦可慧矣。不然雖曰與此功德。然持者所得功德。與諸佛所證同一藏性。似乎與者。實非無因而得也。
六中。設犯禁戒於未受時者。謂未受持呪之前也。縱經者。正指前所犯耳。設著不淨等者。此又指時呪之後也。縱不作壇。等者。為顯呪之力用。非謂不作壇而可修三昧也。
八中。脫闍者。此云幢也。
十中。二十八大惡星者。有云別有二十惡星。則亦不然。即此二十八星。亦可為善。復可為惡。若人行善。惡亦善矣。若人行惡。善亦惡矣。諸惡災祥永不能入者。云何祥亦不入耶。盖災既不生。無一而非吉祥之者。何待入而為祥。若待入而為祥似有不祥者在。故云災祥永不能入。
三是故下總結。可知。
三護持分六。初說是下金剛也。二爾時下天王也。三復有下鬼神也。四復有下天神也。五復有下靈祇也。六爾時下金剛藏也。
前五可知。六中。散心遊戲者。非同凡夫之散亂也。但其不結制耳。我以寶杵殞碎其首者。問金剛藏菩薩是大慈者。云何行此不慈事耶。答要知金剛藏亦具折攝二門。其惡也應以威力而折伏之。故加以寶杵也。其善也應以慈力而攝受之。所以恒令此人所作如願也。即此一[1]□具有慈威耳。
自阿難即從座起去。第三顯究竟堅固位之文也。最初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最初方便。是則有因有果。有因中之先務。如來總答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皆由一切眾生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故有輪轉。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此一番問答。楞嚴大旨[A26]已盡。嗣後不憚重煩一一啟請。如來約色心開合一一詳答。自七處徵心。至四卷中云何自欺尚留觀聽。總發明究竟堅固之理。圓通疏所謂約不思議三諦以酧三止之請是也。[A27]已統開圓解。自請入華屋之門。如來約二決定義。復令二十五聖各陳圓通。至文殊揀選。的指耳根最初方便。以至攝心軌則安立道場顯密雙修。無非行門之事。所謂依究竟堅固理。起究竟堅固行。圓通疏所謂依解起行以明不思議之修。至此中來。理行既備。當廣開聖位以示證果之相。故有此文之生起也。然近指則行門中敘益云。觀佛菩提及大涅槃。明了其家所歸道路。但歸家之路。必有種數故請。若遠稽首[1]□初云如是終始地位永無諸委曲相。今須祥明故請。正與最初通請得成菩提照應。文分為二。初陳請。阿難等也。二答示。爾時等也。初又二。初阿難下經家敘相。可知。二我輩下當機陳詞。分三。初迷悟雙陳。即我輩等。二申請位次。即世尊等。三大眾作禮。即作是等。
初中。我輩等者。愚必自用。故好多聞。鈍必難入。故不求出。[A28]已上敘迷也。蒙佛下陳悟也。指前的指耳根圓通及攝心軌則安立道場為慈誨耳。得正熏修等者。指前聞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也。此修無別以為修。全以聞根自性為修。以熏亦無別以為熏。全以聞根自性為熏。是為正熏修也。則知不能全性起修。乃是錯亂修習非正熏修也。前來唯生滅身而[A29]已。今得耳根正熏修之法。當轉生滅身為金剛不壞之身。前來唯生滅心而[A30]已。今得耳根正熏修之法。當轉分別心證常住真心之心。是以身心俱為快然。而獲是豐饒利益也。
二中。如是修證佛三摩提者。自有二意。一者如來所修皆以性為修。修無所修。如來所證皆以性為證。證無所證。今不言全性而修全性而證。但以佛字而雙攝之。故云佛三摩提。二者此三摩提耳根圓通之法。從佛金口演說。今以能說之人以明所說之法。是以云佛三摩提。未到涅槃者。以初心對後心。中間位次甚多。故云未到涅槃。正請位中。當以云何至何詣何云何分為四科。與下文一一相對。具如下辨。而或以前一為通請。下三為別請。其始也至何漸次發是修行。其繼也詣何方所深入地位。末乃窮極因[2]□。則三漸次在乾慧前斷無疑矣。則以漸次為三。乾慧為一。十信至四加行為四十四位十地為十。等妙為二。後止云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以其妙覺非路。乾慧非真。又三漸次乃是能成[3]□是所成。所以後云清淨修證漸次深入。又云皆以三增進故。[4]□能成就五十五位。以故止言五十五也。然證有淺深。位有高下一為執理迷事。二為執偏迷圓。其謂理本無修。何更有證。天然具有如來性德。言修證者但得其事而[A31]已。又謂圓頓修習直下便是。何有許多位次可歷。若雖修習不能直入。必須假位而得證者。但是偏漸而非圓頓。此皆不然。若論其理理則頓悟。若論其事用次第盡。徒以理為是。不因修習。從何證入。譬如家人流落他方。若要歸來。必須從路。中間不無程限次第。論理頓悟。猶了知家中者也。論事因次第盡。猶從路而歸也。若論其圓。是利根也。若論其偏。是鈍根也。既有利鈍之分。不無遲速之別。然其修習及夫證入皆不可少。何得圓無位次偏有高下。猶之乎二人同在他方歸來。一聰利者得其捷徑。一愚鈍者得其紆路。雖有紆捷。其路是同。但到家有前後耳。今圓頓猶聰利得捷徑者也。偏漸猶愚鈍得紆路者也。但證果有遲速耳。其修證位次安可得癈。為後世者執理迷事執偏迷圓二號人。所以阿難為請如來為說。若曰理之與圓無修證位次。此皆瀆亂聖經疑誤眾生者也。三中可知。
二答示分三。初爾時下讚許。二阿難下受教。三佛言下正說。
初讚許中。言善哉善哉者。一讚其從圓解以修圓行。一讚其從圓行以請圓證也。懸示等者。從是耳根。以為修習。任運分破無明。分顯三德。到涅槃山頂。坐菩提覺場。[5]□無委曲之相及乎退屈之事。是為正修行路也。
二受教中。刳心者。易云刳本為舟。今取屏除妄慮虗淨其心也。
三正說。分二初總明。佛言等也。二別示。阿難等也。
初中。當知等上應先云。如來欲示諸聖位次。先明世界眾生二顛倒因者。正以妙性湛圓絕諸名相。此中尚無依正之假名。何有智斷之證相。但由迷真起妄性顛倒故。轉菩提成煩惱。則成十二類生。若能返妄歸真性不顛倒。轉生死為涅槃。則成六十聖位。此迷悟之源不可不知者也。是則世界眾生因迷妄而有。菩提涅槃亦對迷妄而立。然於妙性體中了無諸相可得。故必先示顛倒以為所破。復明位次以為所證也。妙性圓明者。以其圓滿周徧法界是為圓。以其明淨炤了一切是為明。此之妙性之中。世界眾生菩提涅槃俱為名相。本來圓離。故云當知等也。現在有世界眾生者。由生滅名妄而有。妄之所以生者。皆因一念不覺。從是而有因緣和合虗妄之生及夫因緣別離虗妄之滅。又因妄而生。是因有無明有世界眾生。因生有滅。是次第遷流終而復始。故云因妄等也。又有菩提涅槃可修證者。既從真以起妄。還返妄以皈真。則有菩提及夫涅槃。故云滅妄等也。
二轉依號者。在迷[1]□起妄。轉真實而依虗妄。則有世界眾生。是一轉依也。在返妄歸真。轉生滅而依真實。則有菩提涅槃。是則又一轉依也。則知世界眾生。非因他有。秪迷真而起妄故。其菩提涅槃亦非他有。秪[2]□妄歸真故。然於自性體二皆不得。是為二轉依號也。此正明[3]□菩提涅槃之所以。意顯一理原無名相今說地位因滅妄故不得[A32]已而強立名相也。
二別示分二。初從真起妄明顛倒。自阿難汝今去也。二返妄歸真明地位。自阿難如是去也。初又分二。初阿難下敘意。二阿難下示相。
初敘意中。先當等者。意謂二轉依號既因滅妄以名真。則虗妄顛倒之因不可不知。若知其因。則妄可滅而顛倒不生。不生則無生矣。故曰斯則真三摩地。譬如討賊要須知賊之所在也。
二示相又三。初合明。阿難等也。二分釋。迷本等也。三相涉。三世等也。
初合明者。合明世界眾生生起之相也。有云止明眾生。不明世界。以初但云眾生故耳。此非然也。但以標起唯是眾生。若其所結。二皆具耳。由性二句。先明其真而有妄也。初句指上玅性圓明也。即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及元明自心性淨明體。俱換文耳。次句結上起下。謂其真性本來明妙而無昏闇。是為性明。本來圓滿而無缺陷。是為性圓。如是性明圓中本無其妄。因一念不覺即有其妄。故曰因明(云云)。因明二句正起妄也。盖性本圓明。將欲一个妄明以為能發。則其真性翻為所發。然真性本來自明。何待而發。若立一能發之[4]□。則有一所發之性。故云因明發性。能所之性一立。則其妄見從此而生。故云性妄見生。如前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圓明心性之中。真尚不有。那得有妄。今妄見一生。則畢竟無中而成究竟有。故云從畢等也。如前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也。此有等者。上有字[5]□□究竟有之有。以無明為體者也。下有字。指根身及乎器界也。既從無明而有。乃虗妄之因以為其因。則非其因。故云此有等也。能生之因既是無明。全體虗妄。而為非因。則其所生能住之眾生。及夫所生所住之世界。二者之相亦皆虗妄。而無根本可得。故云住所等也。能生之無明既是虗妄。所生之世界眾生亦皆虗妄。從此無住虗妄之中。而世界眾生紛然生起。故云本此等也。合明世界眾生如此。
二分釋為二。初迷本下釋眾生顛倒。二阿難下釋世界顛倒。標起不言眾生。結文而云眾生。所謂結而不提者也。世界中。標起而言世界。結文不云世界。所謂提而不結者也。
初中。迷本四句。總示眾生之顛倒也。將欲三句。別明偏漸眾生之顛倒也。非真二句。別明二乘眾生之顛倒也。展轉六句。別明六道眾生之顛倒也。由是等。總一切眾生之顛倒也。初總明中。迷本等者。一切眾生從何而有。皆由迷其本來圓明自性一念無明虗妄而生。故云迷本等也。既從無明虗妄而生。那有真性之體可得。能生妄既無體。所生眾生何依。故云妄性等也。[6]□偏漸中。將欲等者。偏漸之人不能達妄即真。必須破妄顯真。[7]□知自性之中真妄兩不可得。汝若欲捨其妄而復其真。則汝欲復真之真亦是妄矣。真尚不生。安有妄捨。故云將欲等也。則知偏漸眾生是顛倒耳。明小乘中。非真等者。二乘之人。必欲離[8]□纔顯乎空。不知離有見空[A33]已是妄矣。故云非真。更復離有見空之中求復真性。乃更妄矣。故合云非真等也。非相即妄相也。乃妄中之妄耳。非生下。正出妄不可得。四非字不同上之非字看。皆遣詞也。非生非住者。謂其生住異滅是無明之相。若就圓明心性了不可得。但略下之異滅二相。故云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者。謂其身受心法是無明之體。若就圓明心性亦不可得。但略上之身受二法。故云非心非法。若欲觀身受等四。而破生住等四。以顯偏真。以求復真。自當成妄更妄也。又可四非字從上非相發來。此正言惑。而未言業與眾生。生住言其相。心法言其體。正指起惑之本本於心法。起感之相相在生住。意謂非真求復根本既妄。凡所有心妄更妄矣。故云非生非住等也。則知二乘眾生是顛倒耳。明六道中。展轉等者。謂凡夫眾生。自一念不覺。六塵引起六根。六根還緣六塵。互互相引。重重生起。即下云六亂妄相者是。故云展轉發生。發生不[A34]已。純一虗妄煩惱之見。故云生力發明。煩惱既成自當造業。故云熏以成業。業既成[A35]已自當感報。故云同業相感。同業者。四生中止取胎卵而言。[1]□□父母[A36]己三業之所同者。是為同業也。既招其報。必有殺盜婬酬償之相滅。及夫殺盜婬纏縛之相生。故云因有等。則知六道眾生是顛倒耳。若論其偏漸。若二乘。若六道。無一而非顛倒。皆因一念無明之故而有。所以初云迷本。至結云由是等也。
二釋世界眾生顛倒中。是有等釋界義。非因等釋世義也。是有所有非所因等。牒前此有所有非因所因等為世界因也。謂此有所有。則四方分段妄生。既有分段界畔自立。能有指惑業說。所有指眾生說。故云是有等也。謂本非真因。妄為所因。本非所住。妄為所住。因此轉變遷流。而三世遂成矣。所因亦指惑業說。所住指眾生根身說。以此無住無明念念熏彼所住。故云非因等也。如是則知世界顛倒亦由無明而有者也。
三相涉又二。初三世下標舉。二是故下釋明。
初標舉中。三世等者。非若前之以世涉方以方涉世。蓋謂世界依報與眾生正報互相涉入生六亂妄相也。從是相涉了無休息。自得致乎變化一十二類眾生也。
二釋明又二。初釋成因。是故等也。二釋成果。乘此等也。
初釋成因中。因動等者。動即上文之相涉也。因其無明不覺。遂致根塵相生。是為因動有聲等。如前覺明空昧相待成搖之義同也。因動有聲之句貫下五句。因味知法之句徹上五句。一貫一徹。一上一下。以根緣塵。以塵引根。互互相生之相盡於是矣。若欲顯了明白。其始也因動有聲之句傳傳而下。曰因動有聲乃至因動有法。其後也因味知法一句傳傳而上。曰因法而知乃至因色有見。中間可推而知也。六亂妄相等者。其心或緣乎聲忽又緣色。或緣乎香忽又緣味。於六塵中了無定體。是為六亂妄相。因此亂想之中習成惡業之性。即欲等十二顛倒以為本。而造殺等十惡之業。是為成業性也。以其成業性[2]□遠成乎苦果。是以十二區分由此而輪轉不息也。十二區分。各以自類為言。十二輪轉互為感報而言也窮十二變等者。如因色有聲因色有香乃至因色有。法。又因聲有香因聲有味乃至因聲有色。如是六塵互互而生。具有六番。若因見有聞因見有齅乃至因見有知。又因聞有嗅因聞有嘗乃至因聞有見。如是六根互互而為。亦具六番。合言之。是為窮十二變一旋復也。
二釋成果又三。初乘此下立名。二阿難下示相。三是名下結歸。
初列名中。乘此等者。蓋因世界顛倒六塵之中一一互顯。塵以牽生。眾生顛倒六根之中成乎六亂妄相。而此妄想取著六塵之時。或緣之為虗妄輪迴動顛倒。以至殺顛倒。故名果報。有胎焉卵焉更相變易。亦六亂而無定趣也。卵生等十二類。若按瑜伽俱舍等論。從殻而出曰卵生。從胞而出曰胎生。從濕而出曰濕生。離故趣新曰化生。本質既無但因明耀之色。曰有色。空無色相曰無色。唯以想心成質曰有想。頑無所知曰無想。自質非實托彼成故雖有若無。曰若非有色。[A37]己本無想。由彼想以心成我質。曰若非有想。我有兒想。彼無父母想。雖彼無想現以[3]□我兒想。曰若非無想。有云有色是色界。無色是無色界。有想無想至非有想非無想。亦無色界空處等四天。若作是說。皆非然也。一者因果不相應。二者名義不相應。何以故。此十二類生。[4]□體六亂妄想者也。若夫色無色界。禪定之人方生彼天。今亂想亦生彼天。則因何劣而果何勝。是以若作是說。因果不相應也。
下文云。有色羯南流轉國土。無色羯南流轉國土。乃至非有想非無想羯南流轉國土。云何名是有色羯南無色羯南等。而義又是色無色界。是以若作是說名義不相應也。當知此十二類唯在欲界中論。以故皆謂之羯南也。若夫忉悧[A38]已上。所謂有定天人。未必如下地眾生六亂無緒。上之二界又可知矣。不知但就現前幽顯可騐者略示之耳。若曰通上二界。深違佛旨也。
二示相中。分為十二。次第可見。此十二種。總由六亂妄想為之因以生十二類顛倒。復以十二顛倒為之緣以造十惡等業。故逐妄別其升沉。隨業分其輕重。此十二類之所以區分也。然一一類中各具八萬四千亂想者。蓋此煩惱亂想各各具有。但隨類轉變。則煩惱亦隨類偏顯。故如魚鳥之類以飛沉偏顯。則諸煩惱俱屬飛沉。所以遂有八萬四十飛沉亂想。下例明之。又復應知。此乃類生果上之亂想。非因中虗妄動等六亂妄想也。初動類中。言因世界等者。六亂妄想。於六塵中起虗妄動顛倒時。其想有升有沉故和合氣成。遂有八萬四千飛為羽族沉為龜蛇。此亦理勢之必然也。餘可例之。虗妄者。以其想生故也。動顛倒者。亦以其想故也。氣成者。卵以氣交故也。飛沉者。想有重輕。若輕者升而飛。若重者沉而墜也。則知魚為想重。鳥為想輕者矣。此中虗妄及下雜染乃至怨害等。又此之動顛倒及下欲顛倒乃至殺顛倒。皆屬煩惱障也。此之氣成飛沉等乃至恠成含父母等。總屬惡障也。此之卵羯南魚鳥等乃至下文非無想羯南土梟等。總屬是果報障也。具如教觀旨抄。欲類中。橫竪亂想。正以六根妄想。起雜染欲顛倒時。有邪有正。正則為人為仙而竪生。邪則為畜而橫生。邪正相半則為龍類。以龍在天為竪。在水為橫耳。言雜染及欲顛倒。以其是情生故也。滋成者。胎以精交故也。趣類中。翻覆亂想者。由六亂妄想。起執著趣顛倒時。逐心背信翻覆任情致成其形。或覆或翻。或飛或走而無定趣。言執著及趣顛倒者。以其是合感故也。
假類中。新故亂想。正以起變易假顛倒時。情念乖離新故更變。故受生時。或轉[1]□為飛。蛻飛為潛。觸類而成。假借相禪也。言變易及假顛倒者。以其化以離應故也。障類中著即顯也。餘可知。
惑類中。此正厭有著空滅身歸無。銷之散之。遂成陰隱亂想。如舜若多是也。
影類中。此正蹈迹附影。似有似無。憶以成之。故為潛結亂想。而感神鬼精靈之類也。
癡類中。枯槁亂想者。正以起愚痴顛倒時。以心如土木形如金石。為長生久住之計。故成枯槁亂想耳。
[2]□類中。非有色相成色羯南。謂自質非實。托彼而成。以起相待。因依偽顛倒故也。例如水母。性類中。非色無想無色羯南。自質本無。托彼呪詛而成色質。正由邪業相引性顛倒故。不由生理也。罔類中。非有想成想羯南。[A39]己本無想。因彼質而成我想。正以[3]□亂妄想。證罔取他。納為[A40]已有。故成蒲盧等。蓋蒲盧等本為桑虫。非有蜂想而成蜂想。故云異質相成。
殺類中。非無想相無想羯南。蓋我有兒想。故云非無想相。而土塊毒果本無父母想。故云無想。正以怨害相酧。殺傷相反。良由因中畜養一切。始則親養。終則殺傷。恩反成怨。故感土梟之倫。始則居然一父子也。終必食之。此形類相隨。果報不忒。亦不期然而然者耳。破鏡乃是食母之獸。非鳥也。今言鳥者。應云等如上土梟等。
三結可知。統上約生滅明妄。以成十二類生[A41]已竟。大約要顯迷真故有世界眾生種種顛倒之不同也。若其破妄。即有菩提涅槃。諸位證入之少異。迷悟相翻。意在於悟。從悟說位。用酧阿難前□□□。
大佛頂首楞嚴秘錄卷第七
校注
[0152001] 與下疑壇 [0153001] 一下疑門 [0154001] 首下疑卷 [0154002] 因下疑果 [0154003] 成下疑非 [0154004] 能上疑善 [0154005] 無上疑了 [0155001] 迷下疑真 [0155002] *祇下疑返(祇ハ本文ニ秪トツクル。[○@編]) [0155003] 明下疑得 [0155004] 之下疑明 [0155005] 字下疑指上 [0155006] 偏上疑明 [0155007] 知上疑則 [0155008] 離下疑有 [0156001] 父上疑所謂 [0156002] 性下疑故 [0156003] 以下疑成 [0156004] 體上疑當 [0157001] 轉下疑身 [0157002] 類上疑偽 [0157003] 以下疑六【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3 冊 No. 283 楞嚴經秘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