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八(從第二十四經半盡第三十一經)
(有七善知識。第一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主夜神。第二妙德圓滿主林神。第三釋迦女瞿波。第四摩耶夫人。第五天主光天女。第六遍友長者。第七善知眾藝童子)。
●第八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不動地善友。謂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1]能□□。□度偏增。是大願力無功用風。任運吹進。名精進力。無生正智常現在前。故曰光明。能以一身。而為多身。遍應一切。方能守護一切眾生。
第一依教趣求中。略無念前。亦表得無功用無念慮故。
第二見彼夜神下。見敬諮問。然亦含二意。一約所見。即密示法界。善財發起同善友心。[A1]已為得益。雖有此意。今為順文。且當第二。文分為三。初見勝用。二設敬證入。三諮問法要。
△今初分二。先總見所依。後現一切日月星宿下。別顯身相。有二十五身。古德云。此中分三。初十應機攝化身。次現一切佛所下六身。是應法成行身。餘是離障契理身。然多隨內德。顯身差別。見身了心。
△二時善財童子見彼下。設敬證入。於中四。一設敬陳禮。二發增勝心。三深證懸同。四以偈慶讚。今初可知。二於[1]善□□下。發增勝心。有標徵釋。可知。三發是心[A2]已下。深證懸同。於中三。初標。次釋。後結。今初。由前起同[A3]己等心。故得善友念等同行。通相而論。同有五義。一所行無二。與善友同。二自他無二。與一切菩薩同。三人法無二。與一切法界同。四因果無二。與一切諸佛同。五染淨無二。與一切眾生同。顯文是初然由得三故。中同初二。上同諸佛。下同眾生。良以八地證無生理。自他相作皆無㝵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同無生忍。二所謂下列釋。有八十八同。各有標釋。文相自顯。三時善財童子普遍觀察下總結。第四得是行[A4]已心轉清淨下。以偈慶讚。先偈意。後偈詞。十一偈分二。先十偈。頌發增勝心。次第頌前十句。後一偈頌前深[2]證。□□前半正頌。後半荷恩深重。舊經闕第七偈。今文具足。
△第三爾時善財說偈讚[A5]已下。諮問法要。於中。先牒前所覩。後願為我下。正陳所問。然其所覩。仰解脫境。故不問言境界云何。文有三問。一問名。二問發心久近。三問成佛遠近。梵本有四。謂三問修行。四問成佛。故下牒問及下答中。皆有修行。
第三夜神告言下。授[A6]己法界。前即嘿授。今方言授。於中二。先答名問。後答發心及修行問。不答第四成菩提者。有二義故。一顯悲深如伊舍說。二顯久遠[A7]已成正覺示居因位。故下所救。即賢劫千佛。尚[A8]已久成。況能救耶。
[○@△]前中二。先標名。後顯用。今初。謂現身廣化。令生諸善。究竟得佛。故名為根。後我以得此下。顯其業用。前雖問名。名必召實。故說其用以酬其名。又善財謂言。齊[A9]己所見。今答所現。皆稱理用。用而無涯。動寂無二。於中三。初明內契事理。二明大用無涯。三明總結深廣。又初知無色。以色即空故。二明現色。以空即色故。後明無色現色。所為不㝵悲故。
▲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而非斷空。空中無色不㝵色故。存亡隱顯皆自在故。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之。於中。先明證實離相。後雙了性相。今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此句總明。云何平等。次云入於諸法真實之性故。謂實性之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性。依何而立。是故次明證無依法。謂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萬法依空。空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法門故。捨離世間種種差別等。斯則性尚不立。何有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亦絕。強名內證。
後悉知諸法色相差別下。雙了性相。初明了相。空即色故。後亦能了達青黃赤白性皆不實無有差別者。此明了性。色即空故。又上句色中無空。下句空中無色。上句色能害空。下句空能害色。又上句空能顯色。下句色能顯空。無障無㝵。
▲二而恒下。大用無涯。於中三。初牒前起後。次別顯。後總結。今初。由上空不㝵色故能現色。又若以色為色。不能現色。今即色非色。故無不現。又即空之色。方為妙色。故躡上明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現斯妙色。色空融即。為真法界。緣起無盡。即一現多。次所謂下。別顯不同。略顯百身以表無盡。諸經論中。皆說八地當色自在。十身相作。能以一身。為無量身。修菩薩行。故此廣辨。其間義旨。可意消息。經文浩博不可繁舉。後念念中下總結。
▲三令諸眾生或見色身下。總結深廣。於中五。一結所作業用。二善男子當知此由下。結能現所因。三善男子我入此解脫下。結寂用無㝵。四於一一身下。結成深廣。五隨諸眾生下。結成本意。為眾生故。(下第二十五經)。
[○@△]第二爾時夜神告善財言下。答發心久近。於中四。初牒問許說。二歎法甚深。三許承力說。四正答所問。
[△@○]今初。既牒修行故知前問。
[△@○]二善男子菩薩智輪下。歎法甚深。於中二。先法說。後喻明。前中亦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初二句標體離過。謂無障㝵智。圓滿無缺。故稱為輪。體離分別。無分別智所知境故。後不可以下。遮過顯德。以妄相心知真智境。其猶方鑿。豈有圓枘。無長無短。正明劫時。時必依剎。故有染淨及與廣狹。言多少者。辨劫之數。
後何以下。徵釋。徵云。何以不可顯示。釋云。體用甚深故。三句約體。本性約理。是故前云圓滿寂靜。離分別者。約智顯深。是故前云離一切分別地界。言分別網者。起心分別。一切法邪交絡而生。網羅真性。不得顯現。故上經云。永斷分別根。是故說名佛。起一切障㝵山者。約斷顯深。離二障故。事理無㝵故。隨所應下一句。約用顯深。用隨物宜。廣可可說。欲長則長。顯法根深。欲短便短。明法超勝。故長短相。不可為實。況即體之用。深廣難思故。問時久近。答以智輪。若久若近。皆是智輪。即體用故。二善男子譬如下喻顯。總有五喻。各有法合。一皎日隨時喻。謂日體恒明。暎山出沒。智無三世。機暎有殊。故淨名云。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兜率偈云。眾生妄分別。某日佛成道。諸佛得菩提。實不計於日。二日輪現影喻。謂白日無來。隨時隱顯。智輪常寂。機見短長。先喻。後合。合中。先正合。後徵釋。前中。與喻影略。出諸有海。前喻所無。前喻合云出於大海。住佛實法下合住閻浮空。但為化度下合其影悉現至莫不自見。實不生死下合而彼日輪不來至此。亦無染下前喻所無。義含有耳。後何以下徵釋。徵云。既隨機化度。則了達眾生。何以前言無有分別。釋意云。內無顛倒。善了性空。乘願化生。化即無化故。言離心想見等者。即是三倒。亦含四倒。瑜伽第八。想倒者。謂於無常等。起常等妄想分別。見倒者。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心倒者。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惱。翻背正信。立以倒名。菩薩寂照。名究竟離。諸宗異說。可略言之。三虗舟運物喻。喻菩薩無住攝生。先喻。後合。合中。以波羅蜜合船。以生死合此岸。以涅槃合彼岸。而中流亦云生死者。發心之後。得佛之前。十聖三賢並居二死。故以生死。用合中流。有云煩惱為中流者。約因未斷。有以聖賢為中流者。約未度人。今云生死。約就果說。然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由俱不住。方能運載。若隨住一。無以度人。然俱不住。方能俱住。此中正取不住之義。以合不住二岸中流。方能運物。經云不厭。乃是住義。又與下句不取涅槃。為一義耳。改厭為住。義方顯耳。四太虗無㝵喻。喻菩薩無功益物。五幻無真實喻。喻即用而寂。以斯法喻。暎照前後。諸友引昔。例此皆深。
[△@○]第三善男子菩薩智慧雖後下。結承力說。兼彰說意。
[△@○]第四善男子乃往古世下。正答所問。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分二。先答發心久近。後答修行淨治。
[○@、]前中。雖答發心。兼明得法。於中亦二。先總標剎劫佛數。後其最初佛下。明遇初佛發心得法。於中又二。第一正明本事。第二結會古今。
[△@、]前中三。初古佛興世。二是時國王下。先王治化。囹圄即周之獄名。三王有太子下。夜神修因。於中有十。一悲救罪人。即正答發心之始。榜者捶擊也。臏謂刖足之流。二時王即集下。臣議非理。三時彼太子聞是語[A10]已下。請代囚命。四時諸大臣聞是語[A11]已下。臣執令誅。祚者位也。易云聖人之大寶曰位。五王后聞之下。王后哀祈。六王即迴意下。王奪子志。七爾時太子為欲下。太子確救。八爾時王后下。母請修因。九時都城北下。正設施場。十經半月下。如來親救。於中四。一就戮時臨。二時法輪大聲下。如來降德。三爾時太子下。敬申禮請。初遙觀。後正請。四以佛神力下。如來受請。於中四。一受請就座。二太子讚德。三佛為說經。四當機獲益。
▲初文可知。
▲二爾時能勝性下。太子讚德。此段舊經所無。於中二。先讚儀意。二正說偈讚。有二十偈。大分為三。初一偈標讚。次十三偈正讚。三有六偈結讚。今初。據此當時更有多讚。略不引耳。二正讚中二。先二偈當相顯德。前偈外德。後偈內德。餘十一偈。對他顯勝。於中。前九偈。各前三句舉劣。後句顯勝。就三句中。皆上二句顯彼之德。後之一句彰彼之過。其第十十一兩偈。前偈併舉四類之過。謂邪天愛欲等。次一行彰佛之德。後一行明諸眾生不知佛德沉沒苦海。其中外道。與今佛世名等多同。不妨昔時亦有此類。邪正對起。萬古攸同。其間師宗。廣如別說。三有六偈結讚中三。初四偈彰其讚意。意云。非有愛恚。具德應讚耳。次一偈結讚無盡。百川歸海。未益海深。人天共讚。未增佛德。後一偈迴向立願。
▲三爾時法輪大聲下。佛為說經。普照圓滿因者。此有二意。一近隨現事。善惡各自有因。罪人惡因所招。太子善因當滿。二者總取大意。普照者能證智也。圓滿者所證理果也。因者能證行也。圓萬行因。成菩提智。證深法界。舉一全收。即華嚴之類也。
▲四時彼會中下。當機獲益。於中二。先通益眾會。後能勝性下。別益太子。此中所得。即向自陳所得法門。明知上來雖問發心。義兼得法。
[△@、]第二善男子爾時太子下。結會古今。於中二。先結會人。後結得法。前中分五。一結自身正酬發心之問。二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結大臣。三善男子彼諸罪人下。結獄囚。既以千佛。為願所救。非唯顯於夜神道深悲濟益廣。亦顯一切無有極惡不可成佛。若能發心。則闡提人非闡提也。㢡諸後學。知法玄妙。若遇菩薩。必不空矣。四爾時百萬下。結當時會眾。五時勝光王下。結其王屬。薩遮有也。尼乾不繫也。裸形自餓。不繫衣食故。二善男子我於爾時下。明結會得法。皆言百億者。義當彼時[A12]已得四地。
[○@、]第二善男子我於爾時命終之後下。答修行淨治。於中四。初即於妙光劫中修行。二於日光劫中修行。三於妙蓮華劫中修行。四總結時處周遍。今初。先略列八佛。後結一萬。二次復有劫下。明日光劫中修行值十萬佛。三善男子此世界中下。明妙蓮華劫中修行值六十億佛。此段舊經所無。四如於此妙蓮華下。總結時處修行得法。以前三劫皆是寶光一剎中故。今明處遍一切時經剎海塵數劫中皆悉修行。故下結云如是一切諸如來所皆悉修習此解脫門。明知是答修行問也。
[△@⊙]第二爾時守護下偈頌。三十四偈分二。初一頌承力許說。餘頌正說。於中二。先十四偈。頌前發心。後十九偈。頌修行淨治。前中分三。初二偈頌古佛興世。次一偈半。頌先王治化。餘十偈半。頌夜神修因。二頌修行淨治中四。初三明修行。二有一偈明得法。三有二偈多劫修治。四有十三偈功成妙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13]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閻浮提下。指示後友。嵐毗尼者。此云樂勝圓光。昔有天女。下生此處。因以為名。表九地總持光明普照故。友名妙威德圓滿愛敬者。善慧無缺。無不制故。稱物機故。然此園。在迦毗羅城東二十里。是摩耶夫人生佛之所。又從九地當得受職。是故令問生如來家。
第六時善財下。禮辭。(下第二十六經)。
●第九妙德圓滿愛敬主林神。善慧地善友。謂成就微妙四無㝵辯。能遍十方。善說法故。義如前說。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後趣求後友。前中亦二。先念前體用。後善財如是下。修治證入。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見在下。見敬諮問。
第三時彼林神下。授[A14]己法界。於中三。一顯法義理明從法生。二彰法名用。辨其現生。三辨法根原。成斯二生。
△初中二。先別明。後總結。
[○@、]前中。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四。一標數歎勝。二徵數列名。三依名釋義。四結歎勝益。
[△@○]今初。先標數。若諸下歎勝。於中。生如來家。是總正酬其問。念念下別。別中。初句增善。不休不懈下離過。一切智體下成德。成德中。先成因行。後疾入一切下。得果體用。
[△@○]第二何等為十下。徵數列名。釋此十名。有橫有竪。竪通六位。一當十信。二即十住。三通行向。四是初地。五從二地至於七地。以是功用最後邊故。六七皆八地。六即自分。七即勝進。得勸之後。八即九地。九當十地。十即等覺。入如來地。然依行布。竪配定然。二依圓融橫通諸位。故上文云。成就此法。生如來家。下結云。修行此法。成就眾德。即橫意也。若定具十。方得生家。何以文中第二第六皆有生家。第一即云初發心時。第十復言於三世佛[A15]已受灌頂。淺深初後。其義歷然。故知須竪。約證分異。不為竪釋。實枉經文。上言橫者。約修觀解。橫竪無㝵。是此法門。
[△@○]第三善男子云何名下。徵名釋義。文各有三。謂徵釋結。文處可知。
今初供養佛藏中。言初發心時者。即十信發心。故賢首品云。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以供養為總故立為名。嚴土受授。皆正行供養故。今文云積集功德。
第二發菩提心藏者。即十住發心。釋有十心。皆菩提心相。具有大悲大智願等。結有佛剎極微塵數菩提功德。即是心相。廣如德生慈氏處說。其生如來家。是生十住菩提心家。
第三觀諸法門藏者。謂既[A16]已發心。當修勝觀。釋中十句。初二句標。上句標行。下句標向。[1]行相資故合為一。後於諸威儀下。別明皆通行向。十行行此。十向迴此以向三處。
第四淨心藏中。契理斷障。名深淨心。即淨心地。釋中有十四句。初總。餘別。別中。一得佛菩提光明遍照者。明心菩提。故云光明。二證理無著。為入方便海。三得證不退。名如金剛。四大悲為首。能攝眾生。五捨異生性。為超有趣。六分身百剎等為成就神變。七成十大願起信慈悲十種行法。八由證信等五根明利。九後得勝進為長善心。十是證不退。名為不動。願善決定為大願力。十一同佛證如。故得佛護。十二煩惱所知分別頓盡。為壞障山。十三具上諸德。堪與眾生為所依怙。
第五平等光明藏者。二地[A17]已上。證如起行。為平等光。釋中。初總明。後一切所有下別顯。初有六度。即從二地至第六地。唯第二地。具初二度。故地經云。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以未持戒檀未淨故。其住佛境界。即上攝佛善具足安忍。下四度度各一地。從得一切法差別光明下。皆第七地。文有七句。初句為總。方便增故。為差別光明。餘六句別。一雙明事理為無障㝵眼。二方便涉事偏觀佛相。故彼經云。八如來種種名色身。三得無生忍光明。為甚深法。四入多方便故能化生。五三業善[2]功故見聞必喜。六具菩提分。為勤修差別。能證實際。為如實法門。
第六生如來家藏者。以無生忍。契同法性。為生佛家。無性攝論云。謂佛法界名如來家。於此證會。故名為生。此即通意。亦屬初地。細論生家。乃有多種。一者初住生菩提心家。二第四住生如來教家。三者初地生真如[3]來。四第八地生無生忍家。五者佛地為究竟生佛家也。今即八地。釋中有十一句。初句為總。亦即淨忍分。後成滿下別。十句皆得勝行分中明深行勝。於中。初句又總。謂總下九句皆殊勝行門。以行位玄奧。故云殊勝。餘九唯別。謂二願度增故。具諸佛願。三同無功用故善根純一。四得法身故與佛同體。五同無漏故名白淨法。上三即彼經不可知無差別。以同無漏。如麥在麥聚。不可知異。故同菩薩。亦同如來。皆是境分殊絕德耳。六安住普賢廣大功德。即正行廣大。故彼經云。無量無邊。七入一切佛甚深三昧。即離障寂滅。故彼經云。離諸諠諍。寂滅現前。喻於比丘入滅盡定。後三句即三輪化益。通明無漏行體甚深。
第七佛力光明藏者。即八地勝進發起。勝後所有功行。由佛勸起。頓起眾行。名佛力光明。釋中十句。初總。餘別。光明遍照。屬上總句。以佛七勸。為佛智光之所照故。心不退轉下別。一念不退轉。二遊剎無動。三供佛無疲。此二皆起行速疾。然疾由二因。一者一身為無量身等故。二者無功用故。此二相資。故能不動遍遊普事無厭。如船入海無功而速。四如實了下。皆淨土分中事。謂於三世間。得自在故。初二器世間自在行。次二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後三眾生世間自在行第八普遍智門藏者。第九地中具法師德。於三性等皆遍知故。釋中十五句。初總。餘別。總謂從第八地入於第九。故云住童真位得菩薩儀。種種威儀。即具法師德。後一切功德具足圓滿下別。此一句即法師方便成就。[A18]已具無量智慧觀察。復習如來智慧等故。二即智成就。知化法故。及入行成就。知所化生心行等故。此二皆是微細觀察一切智門。三於一一門下。皆說成就。於中。初句口業成就。具無㝵辯。於一一門說無邊故。餘皆法師自在成就。四三昧自在。隨心頓演。五波羅蜜自在。隨門能說。六受持自在。念念普至諸[4]來來所。意在受持。七八皆於法自在故。事理交徹。七即事入理故。於差別境。入無差別定。八即理了事故。於無差境。入差別智。然理本寂寥。義順於定。事隨相別。義順於智。故經互說。理實俱通。又前則事能顯理。後句依理成事。前則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後則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前則動不離寂。後則靜無遺照。九於無量無邊下。皆起說自在。謂九橫遍諸境能說自在。十竪於有無而得自在。故彼經云。有形無形皆令說法。十一十二大小自在。故彼經云。於一一毛端。有廣大眾會。皆能頓說。亦答難自在。知諸世間下三句。即自在之由。由假設故。何以假設。因緣生故。何謂因緣。皆心變故。
第九法界變化藏者。以佛莊嚴而莊嚴故。名種種莊嚴。舊名普現莊嚴受生藏。釋中十句。初句嚴依。普隨[A19]已下皆是嚴正並祕密智。初三句身祕密。成就種種方便下五句。皆意祕密。其第五句。兼乘非乘祕密。具足開演成菩提行口祕密。從行無障㝵下三句。得菩薩行祕密。初二句因行。後一句同果。後隨所應下二句。時非時祕密。謂善知化時。方能饒益。
第十踐如來地受生藏者。約其自分即是菩薩。約其勝進即名為佛。故云速疾踐如來地。釋中十句。初總。餘別。總謂[A20]已受職位。故得灌頂。同佛體性。正是等覺。所謂下別中多同十定十遍中事。恐繁不配。
[△@○]第四善男子如是菩薩下。結歎勝益。文中二。先總示功能。以酬前問。後若諸菩薩下。別明修德。於中二。先明修行。後則能下成德。有十一句。初句總。後於一莊嚴下別。於中。一者嚴剎。以無嚴嚴故。又總攝三世所有莊嚴。嚴於一剎。一切佛剎皆如是故。二示現下調生不息。三諸佛法海下。現覺佛境。四現不思議下。示佛自在。五於諸眾生下。轉法益生。六普於十方下。常近諸佛。七無量法雲下。圓音演法。八住一切處下。遍修諸行。九以一切下。嚴菩提場。十隨諸眾生心下。顯揚佛境。
[○@△]第二重頌十偈。如次頌前十法。其第四句。皆結讚行名。名雖不同。影略皆具。
[○@、]第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總結可知。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立法名用。辨其現生。於中二。第一正明現生業用。第二辨現生之意。
[○@△]前中二。先立名。後業用。今初。即指前立名。機感便現。無所擁㝵。故名自在。受生解脫無量劫下。略明境界。義兼自現。二善財白言下。明其業用。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先明乘願受生即是自現。言受生海者。以深廣故。橫周法界處盡塵毛廣也。生即不生無生現生等深也。後經一百年下。如昔願覩。即是證見。名為業用。於中三。初標覩現生。二別顯生相。三結覩周遍。今初可知。第二善男子爾時下。別顯生相。於中二。先覩光瑞。後正覩誕生。前中三。初覩將生之瑞。次善男子時菩薩母下。覩佛母光明。後善男子時摩耶夫人下。覩將生神變。於中三。初結前生後。二徵釋其相。三總結成益。今初。畢洛叉者。亦曰畢鉢羅。此云高顯。二何等下徵釋。先徵。後釋。釋中十者。一集眾息苦。二卷舒無㝵。三毛現佛因。四現佛本事。五現行所依身。六偏現捨行。萬行首故。七現古佛園林。昔同今故。八現今佛宮殿。今同昔故。九出菩薩同類。大道同故。十地現蓮華。將承至聖故。後善男子我見下。結益。增愛敬故。二摩耶夫人下。正覩誕生。於中二。一明生相。二顯生意。今初。右脇生者。順理機故。文有四喻。以顯其相。釋通事理。約事釋者。一逈曜照徹故。二高顯邕容故。三威光赫弈故。四分明可觀故。約理釋者。一依法性空無依現故。二依涅槃山無心出故。三大慈雲中無住化故。四破諸眾生生死長夜無明闇故。二善男子菩薩是時下。明現生意。故天女云。佛化所生。吾如彼生。舍利弗言。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此段經意與舊全別。今就本意。舊經就迹。明菩薩初生能了幻等。三善男子我當見佛下。結覩周遍廣大微細。橫竪無窮。皆覩見故。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白妙德下。辨現生意。上是經家出現生意。今是善財問答顯耳。此段舊經無。於中。先問。後林神告言下答。於中三。一總明。二別顯。三總結。
[△@○]初中分二。先標。後徵釋。今初示生四姓唯二。時多趍竟。現居剎利。時多憍慢。示生淨行。後何以下徵釋。徵意云。何以要居二姓。釋云。餘二劣故。此二能有三種因果。可調生故。
[△@○]二云何異熟下別顯。就文分二。先別明異熟因果。後合辨福智因果。
[○@、]前中三。初明異熟。二辨異熟因。三明異熟果。此與瑜伽第三十六。文或小異。大旨全同。言異熟者。異時而熟。異因而熟。異類而熟。故名異熟。行能招此。名異熟因。於異熟上所有成益。名異熟果。就初異熟。文分三別。初列名。次釋相。後結示。今初。梵云榮盛。瑜伽云具足。今云圓滿。皆一義耳。勇力圓滿。瑜伽梵本皆名大力。餘義皆同。次善男子云何菩薩壽命圓滿下釋相中。經自徵釋。文甚昭著。有難則解。其信言圓滿。初之二句。合迴在後具下。諸德所有發言人信受故。後如是八法下。結示。二善男子菩薩云何下。明異熟因。於中二。先正明因體。後辨增長。前中有徵釋結。今初可知。次所謂下釋相。經中各先出因。後結屬果。亦顯可知。其信言因即離語四過。謂一不妄語。二不離間。三不惡口。四不綺語。其不變異。瑜伽名無不相應語。謂言不應理。皆綺語故。後如是菩薩修習八種下結。謂結因感果。信若影響。二善男子如是八種異熟之因下。辨能增長。文中亦三。謂標列及釋。今初。標有三節。義有兩重。一由三緣。令因增長。二由此因能感異熟。次云何下列名。後若諸菩薩下釋相。然此三緣遍該八因。瑜伽三名。一心清淨。二加行清淨。三田清淨。初一則同。後二少異。彼釋第三田清淨云。當知略說能正發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淨。是則第二是加行方便。第三造行正行。七作意中第三。即是加行究竟果作意。謂正行為果。非是趣求究竟佛果。故梵本中。名受者清淨。釋云。謂於彼中。種種作正成就故。及彼種種正作。果中建立。是名受者。清淨文扶。瑜伽但名受者。勝彼名田。正是受行修行者故。三善男子云何菩薩異熟果耶下。明異熟果。有標釋結。今初。即異熟上所有成益。亦如四辯。是說法因。能令物喜。為說法果。次謂由下釋。一一段中。皆先舉異熟。次故字[A21]已下。顯其果相。後是為下。結名所屬。並顯可知。其信言果中。成就實語。其言大局。應言菩薩具信言故。又梵本瑜伽。二皆具舉愛語利行同事三攝。後如是名為下結。但合結云。異熟之果。今加因字。總結前三重異熟。
[○@、]第二云何福智下。第二合明福智因果。然准瑜伽。亦有三重。謂一明福智。二辨種智因。三明福智果。今文為二。先辨福智。後合明因果。今初。六度之中。前三為福。後一為智。中二通福智。義甚分明。言蘊善巧等者。略有三義。一者了相。二者了性。三者了無㝵。故名善巧。後是故菩薩下。即合辨因果。文似結勸。瑜伽福智。各有三因。一者於福於智。能得能住。能增長欲。二者於福於智。善能隨順無違背緣。三者於福於智。先[A22]已串習。今文含有福智果者。論中不標。下結有四。一云謂諸菩薩依止福故。雖復長時流轉生死。不為極苦之所損惱。二云又隨所欲。引攝眾生。為作義利。上二屬福。智亦有二。一云依止智故。所攝受福。是正非邪。二云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乃至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上二屬智。今文饒益眾生。即二作義利一切剎中。而為師首者。即長時流轉。橫竪影略耳。轉正法輪。即令福非邪。自調調他。即能起種種善巧事業。
[△@○]第三菩薩成就如是種種下。總結上來三種因果。(下第二十七經)。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白林神言下。辨法根原。先問。後答。答中。先長行。後偈頌。長行有六。一古佛興世。二彼世界中下。顯昔父母。三善男子時喜光夫人下。攀樹誕生。四時有乳母下。觀佛得法。五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結會古今。六善男子我從下。顯用周遍。後偈頌中。二十三頌分四。初一誡聽許說。次八偈半。明最初修證。次十二偈半。歷事增修。末後一偈。結歎無盡。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23]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從此西南下。指示後友。言瞿波者。昔云守護大地。太子儲備。守護國地。既為其妃。住主得名。表十地既圓無不護故。法喜[A24]已滿。寄之昔妃。親能得佛。是故住在生佛之城。
第六爾時善財下禮辭。
●第十釋女瞿波。法雲地善友。謂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修證。後漸次下。趣求後友。於中二。先趣求詣處。後其中有一下。先遇伴友。於中三。初伴友迎讚。二善財印述。三申敬增深。初中四。一讚二行究竟。二我觀仁者於甚深下。讚深行得果。三我觀仁者勇猛下。讚精進得法。四何以故下。以理釋成。二時善財童子下。善財印求。於中二。先印所說。後聖者我願下。自求所作。於中二。先明四等攝生。後明萬行益物。前中四。一法說具起慈悲。二聖者譬如下喻明。略喻於悲。三菩薩下。法合兼明。於喜下釋捨。四等具矣。四何以故下徵釋。先徵。意云。眾生受苦。何涉菩薩。後釋中二。先總明。謂本不自為。為物發心。故見生苦。過自身苦。後亦不為貪下別顯。於中二。先明不自為。即是捨義。後菩薩但見下。一向為他。亦令眾生皆具四等。二聖者菩薩如是於諸眾生大悲深厚下。萬行益物。於中亦二。先結前生後。由慈悲故萬行皆成。後猶如父母下。廣以喻顯益物之相。此下兩紙四行。舊經所無。於中三。一標舉章門。二次第牒釋。三結行功能。今初。有十一章。末句云能生種種圓滿利益。此句意含下船師等皆自此出。二云何菩薩猶如父母下。次第牒釋。准梵本中。二十九喻。皆徵云何。今文分二。先且牒釋前十一喻。後船師等。即釋種種利益之言。今初。即為十一。初釋父母。二釋乳母。三釋大地。曲有十義。四釋大水。五火。六風。七空。八月。九日。十海。十一同生天。文皆顯著。二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為大船師下。釋上圓滿利益。以前標中不標列名。是故譯人取舊經勢。別為起盡。三聖者菩薩如是修諸行時下。結行功能。第三爾時無憂德下。申敬增深。於中三。初申供。二偈讚。三隨逐。今初。兼顯讚供之意。由聞法故。二偈中四。初三讚大悲下化行。次二事友無求行。次四大智無著行。後一總結無餘。三爾時下。隨逐。愛重情深故。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入普現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問。今初。初見依。次見在堂內下見正。後八萬下見伴。從廣讚伴德。顯主德難思。此中所讚。意顯同行。於中。一種姓同。後悉於下。修行同。於中。初句總。後布施下別。若悲若智等。無不皆同。二爾時善財下設敬。三作如是言下諮問。於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未知下正問。有十四句。皆悲智逆順權實寂用無㝵之行。攝為七對。一過凡越小對。二離果超因對。三現生示色對。四極相窮說對。五下化上供對。六了幻證空對。七無著無行對。
第三時彼釋女下。示[A25]己法界。於中三。初總答所問。二別示所得。三問答根原。
△初中二。先讚問許說。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正說。於中。先長行分二。先總明十法。後廣一例餘。今初。依此十行。則照重重無盡法界。故云因陀羅網普智光幢。有標釋結。義見偈文。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廣一例餘。謂但廣第一事善友行。例餘九行。一一皆十。則無盡矣。其標復以合云應以。後偈頌中。有十二偈分二。前十如次頌前十行。各上三句顯其行相。以第四句美德立名。然長行十行。通名帝網普智光幢。今頌初二取其總名。後之八行各別立稱。則顯十名皆通十行。重重無盡。方得總名帝網之行。以偈對前。長行自顯。後二偈顯行成益。可知。
△第二爾時瞿波說此偈[A26]已下。別示所得。於中二。先示名體。後問答境界。今初。一切菩薩人也。三昧境界海者法也。即普賢三昧分齊境界深廣如海故。下經云。如法界故深也。如眾生名故廣也。今此善友。以殊勝智。念念觀察。後善財白言下。問答境界。先問。後答。答中。上標名云觀。今說廣知。於中二。先顯廣知。後釋知所以。
[△@○]前中二。第一知依報中事。第二知正報因果。
[○@、]前中亦二。先知娑婆。後類知周遍。前中又二。先知過現。後例知未來。
[△@⊙]前中又二。先知世間因果。後知出世因果。前中又二。先標時。後所有眾生下。辨所知。初總。後及其下別。禪定等義。[A27]已見上文。無漏之善則能出離。有漏之善則不出離。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等。嗔心持戒為善與惑俱等。成滿為具足等。方便不善根本善者。為不善根所攝善根等。如是下結。後又彼劫中下。知出世因果亦二。先知佛因果。後亦知彼佛眾會下。知佛眾會。於中三。初知聲聞。二依獨覺下。知緣覺。三亦知彼佛菩薩下。知菩薩眾。於中二。先總。後其諸菩薩下別。於中又二。先四句知地前。一願。二行。三度。四道。然釋通橫竪。橫該諸位。竪即信住行向。後以自在力下。皆知地上。有三十句。初總。所謂下別。別中一句橫通諸地。文云種種故。歷地別配。恐厭繁文。
[△@⊙]二善男子此娑婆世界從過去下。例知未來。二善男子如知此娑婆下。類知周遍。於中四。一例剎海。二辨所知剎相。三結剎所屬。四例知十方。今初。總有七重。後後廣於前前。一於一娑婆。出生同類多剎。但云塵數故。二出異類剎。言一切故。上二全剎攝剎。三塵內攝剎。四即十三重遶娑婆及眷屬剎。五即娑婆所依剎種。謂最中香海剎種攝十不可說佛剎塵數剎。六總知華藏有十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香水海各持剎種及種所有剎。七知華藏塵中之剎。故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二又亦知彼一切世界種種安立下。明知剎相。有十六句。初總。餘別。總謂安立剎海因果等相。別中。一形狀。謂或圓或方等。二分量。謂大少等。三依住。謂或依蓮華。或依香海等。四際畔。謂或以金剛為際。或以莊嚴具為際等。此句亦攝體性。五莊嚴。謂或以一切莊嚴具中出上妙雲莊嚴。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等。六成就。七滅壞。共是成壞。八眷屬。即傍遶。九輪網。即能持金輪及上網覆。十旋轉有二義。一如輪側轉形故。即屬形攝。故世界成就品云。或有世界隨輪轉。二即劫轉變故。十一所依蓮華。十二處中須彌。十三蓮中之海及繞海之河。十四河間草樹。十五隨緣立名。如娑婆等。三亦知此華藏世界海往昔皆由下。結剎所屬。故華藏品初云。世尊往昔於諸有。微塵佛所修淨業。故獲種種寶光明華藏莊嚴世界海。四亦知華藏世界海外下。例知十方一切剎海。
[○@、]第二亦知世尊毗盧遮那下。知正報中因果。於中二。先知本師。後例餘佛。前中亦二。先知因。後普攝一切諸佛菩提下知果。於中亦二。先知果體用。後所有一切道場下。知所被眾會。二如是一切皆是毗盧下。例知餘佛。於中。先結前為能例。後亦知十方下所例。謂橫遍十方。竪窮來際。
[△@○]第二何以故下。釋知所以。以得三昧故。(下第二十八經)。
△第三爾時善財白瞿波下。顯法根原。於中二。先問。後答。今初問中。唯問得法久近。即含修行久近。故答中具之。後瞿波告言下答。文分為二。第一正答修行得法。第二明多劫修瑩。
[○@△]前中二。先明王都時處。後彼時有王下。顯事佛得法。於此界中。值六十億百千那由他佛。於中三。初明遇最初佛發心修行。二於中間多佛修行。三明最後佛所得法。
[△@、]初中二。一正明本事。二結會古今。
[△@⊙]前中四。一明父王勝報。二明太子超倫。三同行因緣。四詣佛得法。
[○@、]今初可知。
[○@、]二所生太子下。太子超倫。謂具三十二相故。於中初總標。所謂下別列。此最委悉。多同瑜伽四十九說。小有異同故。次第數之。一足下平滿猶如奩底。二千輻輪。三手足柔軟。四其指纖長。五網鞔成就。六足跟齊圓。七足趺豐起。瑜伽。合上二為一相。云足跟趺長。八一一相稱光潔妙好。准梵本云。一一身分相稱。即瑜伽身分洪直。九雙腨牗圓。十垂臂過膝。十一馬王陰藏。十二一一毛孔各生一毛。十三紺髮右旋。螺文不亂。瑜伽合上二為一。云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紺青色。螺文右旋。或即無此髮相。十四身皮金色。十五細薄潤滑。一切塵垢所不能著。取上身皮。向下用之。十六手足肩項七處平滿。十七臂髆𦟛圓。即瑜伽髆間充實。十八脊骨不現。義當瑜伽肩善圓滿。十九周圓相稱如尼拘陀樹。二十頤頷胷臆猶如師子。准瑜伽。此有兩相。謂[1]第十八其身上半如師子王。即胷臆如師子。二即第二十五頷如師子。上妙見處。亦分為二。今合為一。二十一頸如紺蒲三約成就。二十二常光四照。二十三四十牙齒鮮白齊密。准瑜伽。此有三相。謂一第二十二四十牙齒。二第二十四其齒鮮白。三第二十三其齒無隟。即是密義。今合為一。二十四舌相紅赤長廣覆面。二十五梵音清美。二十六目睫青潤。二十七目上下瞬。瑜伽無此。二十八青白分明。二十九面部圓滿猶如淨月。瑜伽亦無。三十眉相纖曲如帝釋弓。瑜伽亦無。三十一白毫皎潔文相右旋。三十二頂有肉髻猶如天蓋。然以此經。望瑜伽論。闕彼三相。一上味相。二身毛上靡。三身不僂曲。彼闕此四。一目上下瞬。二面部如月。三眉如釋弓。四紺蒲三約。此合彼三。謂四十牙齒。三相合一。頤及上分如師子王復合為一。合三闕三。故欠彼六。彼合此二。謂合足跟及趺為一。又合毛髮。合二欠四。故亦闕六。各三十二。又此與前妙見比丘。闕彼額廣平正耳相垂朵胷標德相。此相極要。彼中亦有身毛上靡。又與諸經。小有同異。各隨一義耳。如是眾相下。結以嚴身。
[○@、]三善男子太子有時下。同行因緣。於中八。第一太子遊觀。第二寶女求歸。第三太子問因。第四女母代答。第五太子邀問。第六女敬順從。第七太子攝持。第八母陳慶遂。
▲今初可知。
▲二爾時大樹妙高吉祥下。寶女求歸。於中四。一具德端嚴。二見其太子下。白母求事。三時香牙雲峯園下。夢佛興世。四時具足艶下。自陳[A28]己心。於中二。先長行敘述。後偈頌陳白。十偈分二。前三自述德堪。後七讚彼求納。
▲三爾時威德主太子下。太子問因。於中二。先總呵女過。後別問因緣。前中亦二。先長行序意。後偈頌正呵。此一段偈。舊經所無准梵本。在母代答後。理亦合然。五十七偈大分為二。初有六偈。序世妄情以女為德。餘偈正呵女過為障道源。前中二。先一偈總明。餘五偈別顯。於中。初一寶為紹嗣。次二偽悅人心。後二結過滋甚。第二正呵女過中。大分為三。初一總標。二有四十二偈說過。三有八偈。結過成觀。今初。前是邪見妄計為善。今是智人說為過原。二正說過中。略分為十。初一偈明性惡隨勢。二有二偈。衰損過深。三有三偈。心偽難知。四有一偈。憍無慚耻。五有五偈。躭欲無厭。六有三偈。口是心非。七有三偈。不得自由。八有六偈。障諸善道。九有一偈。為諸苦本。十女人喜怒下十七偈。總結過深。更分為十。初三偈。心險難測。二有一偈。嫉姤尤深。三有二偈。不可暫親。四有三偈。恒無志操。五有一偈。禍及二世。六有一偈。離間六親。七有二偈。背德害深。八有一偈。常羅欲網。九有二偈。務於情色。十有一偈。害及畜生。謂大力象王猶為其害。無力凡品豈得免傷。第三菩薩為法下。結過成觀。於中分三。初一令攝而遠離。謂不攝同二乘。不離自傷害。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不捨不隨是菩薩道。次二釋離所以。以為害深故。後五偈正結成觀。成其五觀。初偈令修不淨觀。二修無常觀。三修苦觀。憂懼即苦。故涅槃云。因愛生憂。因愛生畏。若離貪愛。何憂何畏。四修空無我觀。空故無著。無我故自他平等。皆為親想。五結歸不淨誡勿被傷。故隨好品云。譬如劫火燒須彌山。貪欲纏心亦復如是。二爾時妙威德下。別問因緣。於中二。先長行。後偈頌。有十二偈。文分為三。初三問其屬緣。次三審其內過。後七問其進善。今初可知。次審內過中。初三句問無身三。次四句問口四過。次三句問意三惡。後二句總問諸業。不順理修皆名相違。重字稍繁。今訶女偈。昔含於此。後問其進善中。即翻上十惡。初偈。敬上愛下。慈心不煞。二有一偈。恭敬供養。豈有盜心。三有一偈半。尊事三寶。住正遠非。故無邪行。四讚佛功德淨修語業。故無語四過。五一偈慈悲哀愍故無瞋恚心。六一偈喜他榮樂。住捨無貪。七一偈反化愚癡。豈有邪見。
▲第四爾時太子如是問[A29]已下。女母代答。先長行序意。後偈頌正說。明有德無過。亦不屬緣。故應納受。三十三偈。文分為六。初十偈總彰報勝。二有三偈半。別讚端嚴。三有二偈半。明其絕倫。末後言端嚴者。二本俱無。為成偈故。四有六偈。技能內滿。五有十偈。離非具德。六有一偈。結讚所宜。梵本。此下方呵女過。呵女[A30]已後。方便重邀。文理極順。(下第二十九經)。
▲第五太子邀問。謂女過既深。為障不淺。若不障道當遂所求。於中。先長行分二。先自敘行深。後當於爾時下。邀其莫障。後偈頌中。十偈分三。初六頌其行深。次三頌邀其莫障。後一頌結成上意。
▲第六爾時具足艶下。女敬順從。先長行。後偈頌。有十四偈。分三。初三忘苦仰德。次六希同勝行。此即正當發菩提心。後五勸詣如來。
▲第七爾時太子下。太子攝持。由聞發心。又聞如來心大歡喜知堪同行不障道故。
▲第八時母善現下。母陳慶遂。十偈分三。初一標其遂志。次二德行懸同。後七總讚身德。
[○@、]第四爾時威德主下。詣佛得法。於中三。初自行得法。二轉化父王。三紹位弘建。今初分四。一詣佛供養。二時彼如來下。佛為說經。普眼燈門者。普眼之義。[A31]已見上文。然普眼則頓照無餘。燈則曲無不盡。令其通悟所以稱門。三是時太子下。同得法門。初太子得。後童女得。並由照而常寂。故獲三昧。四爾時太子與彼下。辭還所止。
第二詣父王所下。轉化父王。於中十。一太子白父。二時財主王下。王審所聞。三時王聞[A32]已下。自慶逢時。四作是念[A33]已下。禪位禮覲。五爾時如來普遍下。如來攝受。六爾時如來以不思下。為說法門。入一切法義離翳燈者。無法不持。云一切法義。無障不寂。稱為離翳。無法不照。名之為燈。智斷齊證。故名為入。七時王聞[A34]已下。化益當時。於中。先明王證總持陀羅尼。以慧為主。故云大智光明。即得主教意。後其眾會中下。兼益時會。即通得主屬二教之意。八爾時如來又以下。佛重現變。九時財主王下。出家修學。十未久之間下。證法弘通。三爾時太子於十五日下。紹位建立弘宣大化。於中四。一正明紹位。七寶之義廣如別說。二時閻浮提下。建立弘通。三爾時如來咸受其請下。弘通之益。四爾時大威德下。結益周遍。
[△@⊙]二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結會古今。
[△@、]第二善男子彼佛滅後下。於中間多佛修行。略列四十九。結有六十百千億那由他。
[△@、]第三其最後佛下。明最後佛所得法。即最勝行劫中。六十百千億那由他之最後也所得法門[A35]已如前說。上來正答修行得法門竟。
[○@△]第二善男子我時於彼下。明多劫修瑩不窮菩薩之境。於中四。一於剎塵數劫修行不知。二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見菩薩下。明菩薩難遇見者不空。意顯[A36]己遇之益。三善男子我從於彼下。經百剎塵劫。修行不知。四何以故下。徵釋不知所以。於中。先徵。後釋。釋中二。先總顯深廣。謂所以不知者。以稱事理等諸佛境無邊際故。斯則十地不測等覺。故名普賢解脫。後善男子我於爾所佛剎下。別顯深廣難知之相。謂一毛即不可窮。況於多毛。況復多身廣大之用。以是無盡之法門故。於中又二。先舉喻總顯。後我亦如是下。正明所觀。於中五。一毛中見器世間。二見智正覺世間。三見眾生世間。四見菩薩修行。上三各以又於菩薩為首。五善男子我於爾所下。總結不窮深廣之境。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37]己推勝。
第五爾時釋女瞿波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先示後位。後頌前法。前中二。先指示。後教問。今初。言此世界中蓮華座者。此座不知的在何所。舊經但言此世界中。晉經則去此迦毗羅城。若新梵本云。善男子汝去於此處。吠羅遮那足下種種莊嚴大末尼寶王蓮華藏座。於其上坐。生菩薩母。名摩耶夫人。此則似居佛會。毗盧遮那不屬蓮華。是佛號耳。言摩耶者。有云幻生。具云摩耶泥(上聲)尾此云幻術夫人。昔云天后。然餘教說。生佛七日。即便命終。生忉利天。約應化說。據實體用常遍時處。云迦毗羅。據其本處。猶佛雖滅常在鷲峯。但云此界。約是佛母。若依梵本。不離如來。故諸教中。說於摩耶。或云是實。或云是化。此經大意皆是實德。後汝詣彼問下。教問可知。二爾時釋女瞿波下。重頌前法。廣說[A38]已周。臨行再述。顯慇懃故。雖通頌前。文便在此。三十一偈大分為三。初一偈總顯菩薩益生。超頌前文見者不空。生下女人染心之益。次十五偈。別明遠劫前事。出上不空之相。後十五偈。正頌前文德女因緣。由前遠劫深心供養。成今淨心同修梵行。
第六爾時善財下。禮辭可知([A39]已下第三十經)。
[△@△]大文第二。從摩耶夫人下。有十一善友。古來諸德。皆為會緣入[1]寶相。雖下三相義當等覺。等覺亦是十地勝進。開合不定。義理又多。故依古德。且為會緣入實等相。云何會耶。謂會前諸位差別之緣。令歸一實。生於佛果。猶如摩耶夫人。能生佛故。然人雖十一。約法唯九。約會為十。德生有德同一會故。遍友是會不得法故。初一為總。餘皆為別。故摩耶得幻智法門。末後亦得幻住法門。始終相會該於中間。總別圓融。歸實無二。故會緣中。更有十人。又是所會。十表無盡。無盡之緣。皆成摩耶之實德故。又以此下皆當等覺。等覺方能親生佛故。就別會緣。初天主光。且須正念無失。方為第二遍友可師。三須廣窮眾藝。四解而無依。用而無盡。便得第五無著清淨。清淨則得第六淨智發光。發光則得第七知相無盡。無盡則得第八誠願不違。具上諸門。方得第九還歸幻住。故雖十一不失入實之言。始末皆幻。方[2]智諸緣體虗即實。
●今初。摩耶夫人。總會緣中。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將詣觀成。後勝緣引導。
△前中二。先序觀成。略標渴仰。二此善知識遠離下。別彰觀念。於中四。一總念勝德。二別念身相。三結歎深勝。四思欲親承。今初。[A40]已能闇合願智幻門。二此善知識隨意生身下。別念現身。即冥契摩耶下文所現。於中。有十九身。初隨意生身。舊經則有。梵本則無。不思議身。梵屬一相身。無差別身屬非身心身故。舊有十七。新唯十六。又初三身。准下釋摩耶現中。乃是三對。具於六身。則通成二十。下文各有標釋。今略解三。一隨意生身。總顯隨類。二無生滅身。下云不生色身。無生起故。不滅色身。常寂滅故。三無來[3]云身。下云無去色身。於一切趣無所滅故。無來色身。於諸世間無所出故。四非虗實身。下云非實色身。得如實故。非虗色身。隨世現故。五不變壞身。法性無壞故。六無起盡身。無相無思故。故不思議。是釋上義。七所有諸相皆一相身。無相為相故。八遠離二邊住解脫身。不住生死涅槃等邊。無住解脫。常教化故。九無依處身。幻願所成故。十無窮盡身。如虗空故。十一如影普現身。隨願現故。即無分別願。十二如夢所見身。隨心現故。謂隨心欲現。而無尋伺。十三如鏡像身。謂隨物心質所見不同。自無出入故。十四普於十方而化現身。橫周遍故。十五住於三世無變異身。竪常住故。十六非身心身。不屬色心差別相故。其如鏡像下。梵本云。猶如日月清淨身。謂住法性空。不信等障煙雲塵霧。不能染故。三此善知識下。結歎深勝。於中。猶如虗空。結前勝德。普賢眼見。兼上諸身。四如是之人下。思欲親承。
△第二善財童子作是念時下。勝緣引導。略有三位。一城神顯教修心。二身眾神密加授法。三法堂羅剎教其求友。
[○@△]初中二。先以華散。後作如是言下。正以言教。於中二。先別教。後結釋。前中。城神說法。令護心城。是知觸事無非妙法。心名城者。中有本覺正智法王。萬德所聚。性防非故。有三十門。大分為三。一十度行。二淨地行。三二嚴行。今初。有十二門。初後各二。中八唯一。檀中。一捨生死。是真實捨。二求十力。用為法施。智中。一證智。二教智。餘可知。二應扶助心城下。十一句。明淨地行。即初地十種淨治地法。文小不次。一信。二慈。三堅固莊嚴。四悲。五捨。六七皆慚愧。謂不容惡故。八無疲厭。九如說行。十知諸經論。十一成就世智。故能普曉一切眾生。三應住持下七句。福智圓滿。前二是福。後五是智。福中但合云福德聚。不合云福智。智中初三權智。次一實智。後一無㝵智。二善男子菩薩下結釋。於中二。先結其勝能。後何以下徵釋所以。
[○@△]第二爾時有身眾神下。身眾神密加授法。於中三。初讚友令欣。次時諸神眾下。放光加被。後善財童子以得下。善財獲益。所謂十眼平等不思議身者。十身無㝵。為不思議。不思議身。佛佛平等。餘可知。
[○@△]第三時有守護下。法堂羅剎。教其求友。於中四。一華散。二言教。三仰問。四重答。
▲今初可知。
▲二作如是言下。言教中二。先教十法以增其智。後示三昧以息其亂。今初。文有標徵釋結。釋有十心。一直。二悲。三智。四進。五信。六深。七慈。八淨。九益。十常。後復次善男子下。示其三時。文亦有四。謂標徵釋結。初二可知。三所謂下列釋。於中亦十。第一法空無盡清淨輪者。此為見友之本三義如空。一如空無盡。二如空心淨。謂不取相惑不能染。三如空圓滿。無處不有故。二見依報。三觸境皆佛。故云不捨離無缺減。謂凡夫染境。二乘捨離。權教觀境。空有互陳。一多不即。並為缺減。若圓修者。觸目對境。窮盡法原。不取不捨。雙亡正入。故央掘經云。云何摩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了了分明見。具足無減修等。又云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等。前明六根。後十二入皆悉具足。無所缺減。餘文可知。四善男子菩薩成就下結中。初得見人。次當得法。後則處處皆遇善友。處處遇者。略有二意。一真實善友常遍世間。契理云同。故常得遇。故慈氏云。非是法器人。與佛子同住。設經無量劫。不知其境界。反顯是器必常遇矣。二者既定慧雙遊。無境不契。並為道器。皆善友矣。故光明覺品云。如來所轉妙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A41]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能如是行。是為守護正法堂也。
▲三說是語時下。善財仰問。向[A42]已明教。何得更問。於何方所。求善知識。向者通教。今別問摩耶。
▲四羅剎答言下重答。求於摩耶。不異前總。既能重問。還復重答。答以四法。一以友無不在故。二友以法為體故。此二合在初句。三身同友遍故。四智與境合故。如影如夢。其速疾心。即遍遊十方。其隨順心。四句皆有。又前三離境相。後一離心緣相。都無所求。真入理矣。無求之求。無㝵求矣。
第二爾時善財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諮問。
[○@△]初中二。一明見因。即受行教故。然其受行實通三位。舊經但云受行其教。羅剎在近。又教求友。故偏牒也。二即時下。正明覩見。於中二。先見依。後見正。
[○@、]前中三。初見蓮華。次見樓閣。後見寶座。今初。所證法界自性無染。故曰蓮華。無明既開。不離心內。如從地踴。亦表性淨萬行之因從法性地而出現故。此即等覺普賢之華。而言大者。十定品說。量周法界故。臺上樓閣。名納十方。豈況蓮華不周法界。十柱等言。約表法耳。二於其臺上下。明見樓閣。謂能證二智。依於所證。而重現故。智包無外。云納十方。總攝五位自分勝進。名為[1]千柱。其一一事。皆有表法。恐厭繁文。三其樓閣中有如意下。明見寶座。即智體法空。故在樓內。具性功德。廣顯莊嚴。於中二。先明主座。後爾時下。明攝眷屬。
[○@、]二摩耶夫人在彼座上下。明見正報。合迴爾時善財見如是座。安此段初。於中亦二。先總明現身。後所謂下。別顯身雲。於中亦二。先身相。後身業。
[△@、]前中又二。先明萬類難思身。後明一類超勝身。前中又二。先明別相。後顯通體。今初。有四十六身。梵本舊經。但唯四十。謂廣大力身。即梵本中普周遍身。住安樂身。即梵本中滅倒見身。無斷盡身。即梵本中恒示現身。大威德身。又是重出前滅倒見。無依色身。即是無住。離虗妄身。是梵本中。釋無分別。除此六身。還唯四十。於中。或唯約事。如普周遍及普對現等。或唯約理。如十二十三云。不生色身。無生起故。不滅色身。常寂滅故。或事理交徹。如三十二無生色身。幻願所成故。三十五不生色身。隨眾生業而出現故。三十二隨於自願。三十五隨眾生業。皆是以事顯理。餘可思准。亦同十身。恐繁不配。二善財童子見於摩耶下。辨其通體。謂離有取蘊故。名非色等。無真實常住色等。文有八句。前五別明五蘊。而其釋義。影略不同。一色從緣現故。二受滅世間故。言轉滅者。滅無常受。轉成常受故。三想隨物想故。四行依幻業行即非行故。五轉識成智。智亦性空故。第六句總顯離言。第七句[A43]已滅無常。第八句[A44]已證常寂。二爾時善財童子復見下。明一類超勝身。舊經唯有超勝。而無相如。今經具有。於中二。先總標。即雙標相如及與超勝。後所謂下別顯。以總該別。略無超勝及相如義。
[△@、]第二於一切處現如是等下。明身業用。於中二。先結前標後。梵本但云。現如是等無量色身。則該二類身。皆有此業。後行於平等下別顯。於中亦二。先明十度行。後明福智行。今初。一檀那。以是最初。故說大悲。二出生如來下淨戒。戒能增長菩提法故。攝佛善故。三觀察思惟下。諦察法忍。四精勤下精進。五住於平等下禪定。六善能了知下般若。七見諸如來下方便。八成就大願下大願。九遊戲如來諸自在力下力度。十得佛智光下智度。二修習圓滿一切如來種種功德下。明二嚴行。十一句分三。初二句標。次六句出體。後三句結成。今初。謂前句標福。後句標智。離世間品中。各有十句。以顯無盡。次常樂觀察下六句。別出福智之體。四菩薩行不出福智。一波羅蜜行。依六度說。前三是福。後一是智。中二通福智。若依十度。方便助前三。願助精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福智可知。二出生一切諸菩薩地。明福智之位。三積集下。通明福智。亦兼神通。四勇猛下。進筞福智。五普遍成就下。菩提分法行。六恒勤守護下。教化眾生行。後常樂稱揚下三句。結成福智。初句結福。次句結皆。後句由具上二願為佛母。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見摩耶下。設敬證入。自道[A45]已深。現身等彼。上來摩耶萬類殊應異體中多。今此善財。一類之身。遍對求法。即同體中多。若摩耶善財。並不分而遍。則二皆是住體遍應。摩耶亦是同體。一即多。以隨所應異無二體故。善財亦是同體。多即一。諸處善財。即一身前之善財故。又二互望並含同體異體。以一摩耶。應多善財故。以多善財對摩耶故。
[○@△]第三白言大聖下。諮問法要。所以敘述文殊及諸友者。若約等覺。因位極故。總収歸此。若約會緣。從初發心。一一善友及所得法並所[1]會。
第三摩耶夫人告善財言下。示[A46]己法界。於中三。初名體。二業用。三根原。
[○@△]今初名有六字義故。二智大智體周遍故。二願二義者。一別願唯願為佛母故。二通願總攝普賢廣大願故。三智二義者。一權智能起大願。能成幻事故。二實智般若能生佛真身故。四幻二義者。一願智體虗。當相名幻故。上經云。幻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幻智。此二無㝵。能無不為。二者即智所作。生佛為幻。謂不壞小身。而能廣容。無生而生故。五莊嚴二義者一以大願智幻莊嚴法界諸佛境界。二以大願智幻為[A47]己莊嚴可成佛故。十義無㝵為大緣起。故為一切諸佛之母。
[○@△]二是故常為諸菩薩母下。明業用。於中二。此句總明。後善男子如我下別顯。於中四。一為現在遮那佛母。二為過去佛母。三為賢劫千佛母。義通三世。四結通橫竪無窮佛母。
▲初中二。先總明為剎海遮那佛母。言悉達者。具云悉達多。新云嚩悉達阿他。唐言一切事成。或云一切義成。餘文可知。後又善男子我於淨飰王宮下。別顯生佛之相。於中四。一毛光為生先相。二正明自在入胎。三腹包眾海難思。四舉此類於百億。初中有四。一光入身。二善男子又彼光中下。光現八相。三又見如來往昔下。現佛因果。四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下。令身難思。第二善男子爾時菩薩從兜率下。正明菩薩自在入胎。於中有五。一眷屬翼從。二菩薩爾時以神通力下。菩薩現通。三又以神力放大光下。光[1]時息苦。四又為救護下。現變入胎。五彼諸菩薩於我腹下。入[A48]已遊步。第三又念念中下。腹包眾海難思。第四善男子如此下。舉於此界以類百億。於中二。先正類。後然我下。顯難思相。先正明。後徵釋。前中。文有四句。一本來無二者稱一性故。二亦復非一者。舊經無此一句。梵本云亦非無二。此有二意。一者初句遣二。次句遣一。非一處住。成上遣二。非多處住。成上遣一。[2]段為亦復非一得斯一分。二者上二句辨體。無二者稱一性故。亦非無二者。不存無二故。斯則遣之又遣之。玄之又玄矣。故昔人云。我言無二者。但言無有二。非謂有無二。故須雙亡方顯體妙。故上經云。常於諸法不作二。亦復不作於不二。諸法若二若不二。於中畢竟無所著下。二句即體之用。一處多處皆是用故。故上經云。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以是即體之用。一非一。多非多矣。又非一處住。不壞多故。非多處住。不壞一故。又非一處住。體周遍故。非多處住。不如事故。又非一處住。一即多故。非多處住。多即一故。又非一處住。多中無一性故。非多處住。一亦無有多故。則如是二俱捨。普入佛功德。即是釋中智幻之義。
▲第二善男子如今世尊下。為過去佛母。
▲第三善男子如此世界賢劫之中下。為賢劫千佛母。義通三世。三佛過去遮那現在彌勒等未來故。於中二。一舉過現以為能例。二善男子如此賢劫未來世中下。例於未來。於中亦二。先別明彌勒。後如是次第有師子下。列餘九百九十五佛。文中略列二百四十三。末結樓至。皆為其母。
▲第四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於此華藏下。結通橫竪無窮悉為其母。若爾摩耶一人。[A49]已為一切佛母。餘應絕分。但有具此大願智幻。即為一切佛母。一同摩耶。摩耶是一即一切。餘同摩耶。是一切即一。是則一女生一切佛。一佛有一切母。一多無㝵。非但約女。男有此願。亦為其母。是則摩耶成佛。亦是所生。遮那具願。亦能生矣。三世諸佛諸菩薩等皆例然矣。方是華嚴生佛之義。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白摩耶下。辨法根原。先問。後答。答中二。一明本事。二結古今。前中六。一輪王久遠。言非後身菩薩所知境者。顯唯佛知。非但久遠。亦顯時無時相。佛智契故。二彼王城北下。有佛將成。三有一惡魔下。魔擾如來。四彼轉輪王[A50]已得下。聖帝降伏五時道場神下。場神興願。六作是願[A51]已下。歷事增修。二善男子於意下。結會古今。於中二。先結示其人。後我從於彼下。結成果用。於中復二。一為遮那佛母。二善男子過去下。結母普周。謂時經三際。處盡十方。現未佛母。理則可然。發心有初。何言過去。此有三義。一約發心之後。論過現等。二發心之始。後身不知。亦無定始。三者願則有始。為母無初。如以始覺同於本覺。始本無二。始亦無初。況念劫圓融。舉一収盡。皆於臍中。放光明者。生長同氣。皆自此故。佛佛皆從無二理生。能生所生。同一味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52]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三十三天下。指示後友。
第六時善財下。戀德禮辭。(下第三十一經)。
●第二爾時善財下。第二別明會緣。有十善友。約會分九。第一天主光。即幻智念力善友。天主光者。悲智勝用光淨自在。故名天主。破闇名光。此由定發故。父名正念。所得法門名為無㝵清淨念也。文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彼天女下。見敬諮問。
第三天女告下。授[A53]己法界。於中二。先標名體。後問答境界。今初以無㝵智。一念普觀三世十方。無不明了。無去來今。為無㝵念。不雜異念。故云清淨。以斯正念。念佛功德。有益悲智。故曰莊嚴。後善財白言下。問答境界。於中。先問。後答。問中有二。一問境界。二問修得法。後答亦二。先答修行。後答境界。前中三。第一標章勸修。第二總徵別釋。第三結勸修學。
[○@△]今初可知。
[○@△]二云何勤修下。總徵別釋。於中二。先總徵。後所謂下別釋。此一段經。舊經所無。總有四十二門。表四十二位。大分為二。前三十七門。勸修行法。後五門勸修位法。
[○@、]前中雜修萬行。略分為四。初有二十三門。福智莊嚴行。二有十二門。八大人覺行。三有一門。菩提分法行。四有一門。十度圓滿行。初中二。先二門總明。餘門別顯。今初。一令如實覺悟。二令護持正法。此之二門。無法不攝。又初法義遍知。後詞辯廣演。即四無㝵。利生之用。法施之本。後二十一門。別明中二。先五門辨福。後十六門辨智。前中亦二。先二門淨戒。後三門忍辱。今初。於中。前門總明遮性。性謂不煞生等。遮謂不壞生等。有罪則遮。無罪則聽。有罪是犯。無罪是持。後門別明性罪。略舉綺語。以細況麤。後三門明忍中。初門安受苦忍。次門耐怨害忍。後門諦察法忍。二汝應勤修善巧法句下明智。其精進與定。攝在應勤修中。通於福智。智中分三。初七門實智。二有六門權智。三有三門雙行智。今初。即般若相。於中二。一相即非相。二合即非合。此二即所知法體。故光明覺云。佛法微妙難可量。一切言說莫能及。非是和合非不合。體性寂滅無諸相。次三門約時。以明其過未知相。以第三門。該令平等。法謝名過。未生名未。生[A54]已未滅假名現在。名各不同。皆因法立。時無別體。故說平等。若取時中所有法者。過去[A55]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皆不可知。故皆平等。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等故。隨法差別。法尚無體。時安有差。次一門三輪清淨。然瑜伽說。六度等行。各有三輪。大同小異。此中二意。一者成上三世叵得。即三輪淨。二者別明該前諸門。所知為一。能知心意為第二輪。合為第三。遠離覺所覺此二和合相故。三清淨。末後一門明無住門。心之所住不出此三。若在於內。不應因境。若在於外。不合由心。合而可住。便是無性。或應有二。故皆叵得。二汝應勤修守護威儀下六門。權唯約事故。即方便相。三汝應勤修隨順覺智下三門。權實雙行智。即中道相。初門性相齊覺。次門了生無生。後門言即言斷。二汝應勤修遠離無益下十二門。明八大人覺行。分之為七。一有四門。是無戲論。謂遠離惡緣諸戲論故。二不輕一門。即是正定。觀性平等為上定故。三有三門。即是正意。慈悲攝生為正意故。四如說行門。即是精進。不如說行是懈怠故。五相應善門。即是正慧。善巧修行是智慧故。六一門寂靜。七一門少欲及與知足。文並可知。三汝應勤修相應行法。即菩提分法行。四汝應勤修菩薩行境。即是度圓滿行。
[○@、]第二汝應勤修菩薩地法下五門。勸修位法。初門因位。言入住出者。十地各有入住出心。言相及得果者。亦通十地。相者。即隨諸地中所有諸障。及對治相。是能所觀相。別十地故。得者。即正證出世間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於世間出世間智故。相即方便智。得即根本智。果即後得智。後得緣俗。故名世間。無分別故復名出世。言皆證知者。通則三皆名證。別則證唯根本。而知通二智。二一門即果位菩提智者。如諸性相。覺諸法故。通於根本及與後得。及所斷所知。兼斷煩惱。種種體用者。四智菩提相應心品。一真法界。皆菩提體。受用身土。教化眾生。即名為用。三有一門。遍覺三乘不思議境。法身同故。又諸佛菩薩深不思議二乘之境。祕密難思。四一門不取諸相。即顯般若。總該前三。證無證相。何況於餘。五有一門。即解脫相。澄渟清淨。即真解脫。即金剛三昧。亦金剛智。利無不摧。能壞塵習。堅不可壞故。妄念不動。即是三昧。
[○@△]第三善男子有如是等下。結勸修學。結有剎塵。並須修學。我[A56]已修證。決定無疑。
第二善男子汝向所門下。答第一境界問。問中據果推因。答約以因招果故。前後不同。於中二。先牒問總顯。後又善男子我以下。別明廣知。於中分三。一念最初劫。二又憶下。念中間諸剎。略舉九劫。三善男子如是憶念恒河沙下。總結多劫。非唯憶念。亦於彼劫。於多佛所。聞持此門。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57]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迦毗羅城下。指示後友。
第六時善財童子下。戀德禮辭。下諸善友。六段之文。雖皆具有。而詞句多少。故或不科。
第二爾時善財從天宮下向迦毗羅城下。童子師遍友。幻智師範善知識。遍與眾生為善友故。居迦毗羅黃色城者。中道軌物故。不得法者。略有四義。一與眾藝法門同故。二法有所付顯流遍故。三表諸法門體無二故。四顯無所得為真得故。
●第三爾時善財即至其所下。善知眾藝童子。幻智字母善知識。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往詣。
第二頂禮其足下。設敬諮問。
第三時彼童子下。授[A58]己法界。於中二。第一辨法體用。第二問答顯因。
△前中二。先標名體。謂以無㝵智。窮世出世諸技藝故。後我恒唱持此之字母下。辨其業用。字母乃為眾藝之勝數說之本。故偏明之。文分為三。謂標釋結。今初可知。二所謂唱婀字時下。別顯四十二字母。大品名四十二字門。涅槃十四音為名字功德。金剛頂瑜伽毗盧遮那等經。皆具說之。興善三藏新譯三本。一文殊問經字母。二名金剛頂經字母。三別譯出華嚴四十二字母。今參而用之。皆言般若波羅蜜門者。字義為門。從字入於無字智故。故毗盧遮那經中字皆有不可得言。智無所得即般若故。又文殊五字經云。受持此陀羅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纔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然初五字。即文殊真言。今依五字經中釋之。一婀者是無生義。以無生門。入般若也。然有二意。一以無生即般若。般若一法。多門不同。或無生門。或無滅門。如是無住無依等皆般若門。今以無生為門。若見無生。即見般若。二以無生為門。不得無生。方真般若。其無滅等諸門例然。言以菩薩威力者。晉本云威德。具云威德力。以菩薩得此無生之門。能達法空。斷諸障故。二囉者。即是清淨無染離塵垢義。今云顯示無邊微細解者。謂無處不解。則無塵沙微細垢矣。三跛者。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謂上無生無塵違俗顯真。今此真相亦不可得。真俗雙亡。是真法界。諸法皆等。即是普照。四者者。諸法無有諸行。謂諸行既空故。遍摧差別。五曩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字皆不可得。謂性相雙亡。故無所依。能所詮亡。故云無說。無能所依。則無所住。無住不住。稱無住際。彼經復云。以那字無性相故。者字無有諸行。者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跛字無第一義故。囉字無塵垢義。以囉字無塵垢故。婀字法本不生。以婀字法本不生故。那字無有性相。汝知是要。當觀是心本來清淨無染無著離我我所分別之相。下諸字義。多依遮那及興善所譯。而梵音輕重。字義不殊。六攞字。悟一切法。離世間故。愛支因緣永不現故。今云離名色依處者。名色即是十二有支生死之體。四蘊曰名。羯邏藍等為色。識緣名色。名色緣色。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如二朿蘆俱時而轉。故生死體不出名色。名色即是眾生依處。離此名色。入般若矣。七娜字。悟一切法。調伏寂靜。真如平等無分別故。由此方為不退方便。即加行方便也。八婆字。悟一切法。離縛解故。縛解雙絕。方入金剛圓智道場。九拏字。悟一切法。離熱矯穢。得清涼故。是普摧義。輪即摧伏。圓滿兩字亦即是輪。亦清涼義。十灑字。悟一切法。無罣㝵故。如海含像。像之與海。不相障㝵。十一嚩字。悟一切法。言語道斷故。謂理圓言偏。若隨於言。言一之時。不得其二。由入無言。無所不言。故普遍出生無所不住。十二哆字。悟一切法。真心不動故。真心不動。則無不照。如星月圓滿凝空不動流光遍照。十三也字。悟一切法。如實不生故。則差別積集皆不可得。十四瑟吒字。悟一切法。制伏任持相不可得故。今普照光明。即能制伏及任持義。故能伏除一切煩惱。若有所伏。不能息除。了惑性空。能照體寂。方能究竟息滅煩惱。十五迦字。悟一切法。作者不可得故。若定有作者。作業無差。由無作者。作業差別。如雲不斷不可攬取。故淨名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十六婆字。悟一切法。時平等性不可得故。謂時若至矣。大雨降雪。百卉齊潤。是為平等。而雨無心。故不可得。得平等性。即證一切智故。文殊問字母云。婆字是現證一切智聲。十七莽字。悟一切法。我所執性不可得故。慢能長流生死。故云速疾。是以。舊經云。湍流奔激。慢有多端。云種種色。我慢高舉。如眾高峯。十八誐字。悟一切法。行取性不可得。五蘊名行。行即取蘊。能取生死故。積集即是蘊義。普輪有二義。一約所空。即屬行取。圓滿名輪。二約能空。輪即摧壞。遍摧行取。為不可得。十九他字。悟一切法。處所性不可得故。真如等理。無差別智。蘊攝名藏。此二並是萬德依處。今智契合亦不可得。無智無得真般若故。二十惹字。悟一切法。能所生起不可得故。能所生起即是世間。悟不可得故。遊行清淨。二十一婆嚩字。悟一切法。安隱性不可得故。念佛莊嚴是安隱性。二十二駄字。悟一切法。能持界性不可得故。能持界者。即真法界。法界能持一切法聚。微細觀察。無有一法出法界者故。興善譯云。唱䭾字時。入觀察法界道場般若。二十三捨字。悟一切法。寂靜性不可得故。諸佛教輪。是寂靜性。隨順即是悟入之名。故十地經云。而諸佛法。如是寂靜。言光明者。即能順智。二十四佉字。悟一切法。如虗空性不可得故。悟虗空性。能生因地現前智慧。故名為藏。二十五乞叉字。悟一切法。盡性不可得故。息諸業海即是盡義。出生智慧即盡智也。二十六婆哆字。悟一切法。任持處非處令不動性不可得故。開淨光明為處。諸惑障為非處。以淨光明。除諸惑障。即是任持。二十七孃字。悟一切法。能所知性不可得故。世間是所知。智慧為能知。了世無世。名為智慧。既無所了。安有能知。故不可得。二十八曷囉他字。悟一切法。執著義性不可得故。謂利益眾生。有我人相。名執著義。了無我人。是智慧燈。二十九婆字。悟一切法。可破壞性不可得故。世之宮殿。是可破壞。圓滿莊嚴。故不可破。三十車字。悟一切法。樂欲覆性不可得故。得行方便即是樂欲。藏與普覆。皆是覆義。不覆樂欲一切皆圓故。文殊問字母云。蹉者。是不覆欲聲。然梵云曼荼羅。此翻圓滿。亦云道場故。此及前門。興善皆悉翻為道場。輪是義翻。亦取圓滿。若正翻輪。梵云斫羯羅也。三十一婆麼字。悟一切法。可憶念性不可得故。十方諸佛是可憶念。旋轉則是無盡之義。三十二訶嚩字。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得故。謂方便攝受一切眾生。出生深廣功德藏故。興善譯云。一切眾生堪任力般若。其堪任力即是可化。故可呼召。三十三哆娑字。悟一切法。勇健性不可得。勇健則能趣入功德。三十四伽字。悟一切法。平等性不可得。平等故能普持平等之理。堅不可壞。深廣如海。蘊攝名藏。三十五姹字。舊為此吒字。悟一切法。積集性不可得故。願能積集。積集見佛。如虗空量。三十六儜字。悟一切法。離諸諠諍。無往無來。行住坐臥性不可得故。一切威儀。常觀字輪無盡境故。三十七頗字。悟一切法。遍滿果報不可得故。化諸眾生。生圓果故。三十八娑迦字。悟一切法。積集蘊性不可得故。無㝵辯才。光照圓滿。能積眾德。三十九夷娑字。悟一切法。衰老性相不可得故。唯演說法。能度衰老。四十室者字。悟一切法。聚集足迹不可得故。法雷遍吼是謂聚集。聲不可尋。故無足迹。足迹即教迹也。四十一佗字。合是吒字。悟一切法。相駈迫性不可得故。謂以無我。開示佛境。則無駈迫。四十二茶字。悟一切法。究竟處所不可得故。一切法輪即究竟處。不住法相。故亦叵得。上[A59]已別釋。然此中般若立名。總有二意。一從所破立名。如云衰老性等。觀衰老性不可得故。即入般若。二從能破立名。如云婀者無生義。無生即般若故。是以前十三門。多從後意。故並不言不可得也。後二十九門。多是前意。皆言悟不可得。而經文中。或從所破。或從能破。或能所雙辨。可以意消息之。三善男子我唱如是下總結。以一為首。旋轉出生而無有盡。略如彌伽處說。具足演說。等虗空際。無有窮盡。為一切法所歸趣處。而要四十二者。亦表四十二位故。智論中明。初阿具後茶。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阿字即菩提心。茶即妙覺。為究竟處。一一圓融。是字母深義。略義[A60]已周。廣如別說。
△第二善財白言聖者下。問答顯因。先問。後答。答中四。一標章正答。二徵釋所以。三問答顯發。四總以結示。
△今初有標徵釋結。可知。
△二所以者下。徵釋所以。先徵意云。所以要此十者。後釋意云。由有智慧展轉至於真實智慧。得此解脫故。十句皆牒。由得前[A61]已。便得後句。文相甚顯。唯初二句。義小惑人。今當分之。謂具足智慧是第一句。勤求善友下是第二句。以親近故下。方是躡第二善友生第三勇猛精進。餘文可知。最後得真實智故下。以義加之。然真實智。即此解脫。
△三善財復言此真實者名為何等下。問答顯發。即唯問第十真實一門。以最勝故。亦舉一例餘。文中分四。一展轉徵釋。二總顯超勝。三略示體相。四結成所住。今初五重問答。以顯深玄。初問意云。向之十重。前前起後後。[1]後轉深。至真實智方得解脫。此真實智願示其體。故言此真實智名為何等。答意云。即汝所問一切言說。皆即真實。實智體周。言語性離。不應捨言而別求也。今之禪宗。多用此勢。二徵意云。言語別施行真實離文字。云何即是。答云。世間所言說。一切是分別。故違真實。稱理無虗。故名真實。三問云。不虗誑語。願識其義。答云。契理常故。四復問云。若約理常。世言亦常。答云。心自證悟。方得稱常。即同楞伽。自覺聖智故常。不同外道無因常也。五復問云。契理曰常。是義然矣。未知至理。其相云何而可契合。能證所證為一為二。二則數法。數法無常。一則無二。何有能所契合之義。答中。先答。後意明。非一非二。由非一故不壞能所。由非二故能所契合。一味平等。如明合空。不可分別。而非雜亂。由非二故說為內證。由非一故後得示他。故云由此力故。則能平等利益自他。內證則自利。後得則利他。猶如大地。假以喻顯。地無分別。以況內證。能生萬物。以況能所。後然其法性下。却答前問。所問相貌。體實非相。有相墮常。無便屬斷。有則生滅。無無所證。猶如虗空。是三無為。不可言無。但無㝵相。不可為有。遠離一切故。八地經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故結云難知難解。謂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解。唯證相應。二善男子此法微妙下。總顯超勝。上寄言顯理。令即言契真。今正言顯理。令亡言會實。以理圓言偏。理與言絕。言雖即真。隨言生滯。要須得意亡言契之。於中分二。先標微妙。總顯離言。後何以故下。徵釋所以。徵云。何以離言。釋意云。理深玄故。非但言不能宣實。亦心智不及。是不思議。文有十句。初三句離言境。即不可議。一過文字。二過語具。三過語業。然梵本云。超語言道。道即語所行處。次五句超心境。即不可思。一超戲論。起心動念皆名戲論。謂有真性。以智契合。亦是戲論。便是分別。無分別智方能契故。然無分別智。離於五相。初一即離於真義異計度故。二超過有尋伺地故。三四即離無作意故。無作意者。謂睡眠昏醉不了境等。今三即約愚癡。不了心境。若善若惡。此非無分別智。四煩惱魔事即兼睡等。五離一切心識。兼離滅受想寂靜。以滅受想定亦屬心故。更有離於色性義。在後段故。無分別智難以顯詮。遮詮以明。故離諸相。方為契合。後二句。總顯離妄。明唯聖境。三善男子彼諸聖者下。略示體相。以離一切相為其相故。初句離色相。次在纏不垢。出障非淨。體不可取。亦不可捨。猶如虗空。終日求空。求終不得。終日避空。空不可避。撓之不濁。本性淨故。澄之不清。非今淨故。於一切法最為勝故。名勝義諦。湛然常存。既非佛作。出與不出。性常無二。四善男子菩薩為此下。結成所住。
△第四善男子此是真實下。總以結示。即上真實契證之義。即是我之眾藝解脫。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謙[A62]己推勝。對眾藝推。不捨世俗。不違實相。皆同般若。
第五善男子此摩竭下。指示後友。婆怛那者。此云增益。謂無盡三昧能出生故。友名賢勝者。無依道場是直善故。
禮辭可知。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八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校注
[0151001] 能度間疑有障礙願三字 [0152001] 善下間疑有知識二字 [0152002] 證前間疑有懸同二字 [0155001] 行下疑脫向 [0155002] 功疑巧 [0155003] 來疑家 [0155004] 來疑如 [0159001] 第上疑脫一 [0161001] 寶疑實 [0161002] 智疑知 [0161003] 云疑去 [0162001] 千或十欵 [0163001] 會下疑脫故 [0164001] 時疑明 [0164002] 段疑故 [0167001] 後下疑脫後【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 冊 No. 227 華嚴經行願品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