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六(從第十一經至第十六經三紙)
(有十二善知識。第一尊法寶髻長者。第二普眼長者。第三甘露火王。第四大光王。第五不動優婆夷。第六遍行外道。第七具足優鉢羅華長者。第八婆施羅船師。第九最勝長者。第十師子頻申比丘尼。第十一筏蘇密多女。第十二鞞瑟底羅居士)。
●第五尊法寶髻長者。寄無癡亂行。以慧資定。靜無遺照。動不離寂。云無癡亂。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修治前法。後漸次下。趣求後友。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所作決定無畏。故名師子。友名法寶髻者。綰攝諸亂。居在心頂。故名為髻。而言寶者。乃有多義。一淨無惑亂。二明無癡翳。三圓無缺減。四威勢起用。五可貴為尊。法喻雙明為法寶髻。
第二見在市中下。見敬諮問。於市見者。處閙忘懷。在亂常定故。
第三爾時長者下。授[A1]己法界。於中四。一執手將引。二示其所住。三善財觀察。四問答因緣。
△今初。即授法方便。顯加行智向正證故。
△第二告善財言下。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棲神所故。
△第三爾時善財下。善財觀察。顯正證入。於中二。先總觀舍宅。後別覩樓閣。
▲今初。四面即是四句般若。二門即是存泯不同。如一有門。見心妙有而入法界。即是有門。若取有相。即拂於有。名非有門。知法空寂。即是空門。以空為空。說空空門。若謂妄惑本空真知不空。即亦有亦空門。妄因真立。妄無妄原。真對妄宣。真非真體。則雙存之門。自然泯矣。若言欲言其有。無相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故。非空非有。是第四門。此俱非門。為俱是遮。為有所表。若但是遮。便同戲論。若有所表。未免於有。故此但非。亦不可說。則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故云八門。然得意為門。失意皆謗。唯忘言會之。
▲後於其宅內下。別覩樓閣。舊經但云其宅十層八門。今經文中閣與宅別。宅則通明一切法界。樓閣別明無障礙故。於中三。一總。二別。三結使明見。今初。義如八角塔形。若例前宅。不妨四角。面各二門。然有五義。一通約所修。以八正道為能入門。八正通入一切[1]一切位故。二約所依。即以八識而為其門。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悟一一識即法界門。於眼覺悟。即眼陀羅尼自在佛也。八識皆然。三約教能顯理。理教各具有等四門。故成八門。尋教得解即教四門。於理得解即理四門。無二體也。四教理行果各通二諦。便是八門。五四句般若各有二門。例如宅說。
二見最下層下。別明十層。即為十別。然有三義。一表十地。二即十行。三總不表。且依十地以釋經文。一初地檀增。而食一種復為施首。故迴向中六十門。施食居第一。二二地持戒。慚愧衣服。攝善法戒。以為財物。三三地忍增。以為嚴具。四四地道品。為內眷屬。進䇿萬行。為上珍寶。五五地文顯。欲暎前後成十地故。從真入俗故。說法利樂。真俗無違。為最勝論。得於義持陀羅尼門。禪定偏增云諸三昧。善達五明云世明智。真俗決定名為印行。六六地由得般若現前。成就智慧。文中三。初總明。次別顯。後總結。總中皆是六地之德。次所謂下別顯。有十六門。一照體即寂而無不包。二即寂之照無機不鑒。三外緣不轉。四內照無求。五惑境不摧。六遍摧諸惑。七順教普攝。八含德甚深。[A2]九見法無依。十契理行行。十一巧化無盡。十二證隨俗門。十三窮四辯才。十四照物心行。十五寂照雙運。十六廣布法雲。後如是等下總結。七七地有殊勝智知諸教法。云如響忍。功行[A3]已滿求入八地。為出離門。菩提分法無不皆具。為持教法。第八層中。含於二位。初即八地。得念不退無功用道。三種世間皆得自在。後現一切佛下。即是九地。法師位故。一音頓演。第九層中。亦有二位。十地等覺。俱為一生。第十層中。即如來位。二表十行者。以其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顯。八大願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繫。為最上力。善法行故。十唯至如來。智度始圓。為真實故。此即當位自攝諸位。十行纔滿即作佛故。上攝十地。即攝後位。攝前義劣。略而不明。前十住中。第六位攝。此寄第五。前正報攝。此依報攝。欲彰不廢後過前故。三者總不表位。但此菩薩以行就機。現居勝報。漸次增勝。十顯無盡。初四施物。後後難前。次二施法。前淺後深。次二得法。前狹後廣。後二現德。先因後果。總上三義。因果行位無盡法門。為閣為宅。以彰法界。
三如是一切下。結使明見。
△第四爾時善財見如是等下。問答因緣。先問後答。答中四。一舉昔佛興。二覩佛興供。三發興善願。四結果酬因。今初。如來十號今當略釋。一言如來者。萬法雖異。一如是同。聖體之來。來化群生。故曰如來。二應供者。至道良田。能生妙果。相累兼亡。應為一切恭敬供養。三正遍知者。如其勝義。覺一切法。知無不周。鑒無邪僻故。四明行足者。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即以明行。而為具足。又明即三明。足謂定慧。如脚足故。又足者備足。與慧俱行皆圓足故。五善逝者。上昇最極永不退還。迹盡雙樹。為物而逝。皆稱為善。六世間解者。世界有情一切品類。無不達解。亦解結縛故。七無上士者。人高道絕。莫之與等。八調御丈夫者。身口諸惡。𢤱悷難制。佛能伏之。又以調物。可謂丈夫。若瑜伽論。七八二德合之為一。云無上丈夫調御士。釋云。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故。九天人師者。瑜伽云。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乃至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苦故。十佛者。於能引攝義利法聚及非義利種種法中。能正開覺。故名為佛。委具十義。[A4]已如題中。具上十德。為世所尊。故名世尊。若依瑜伽。既合七八。開佛世尊。為九。為十。謂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即具六義。亦如前說。瑜伽名為十種名號隨念功德。諸論異釋。可略言之。餘文可知。
二時彼國王下。明覩佛興供。謂奏樂焚香。
三我時以此供養下。發興善願。
四由是因緣下。結果酬因。由初一願。招下四層所有勝報。由後二願。招上六層所有勝報。一九微因願力報勝。又表萬行渾融無㝵。發起向佛。則隨一行。無不具足。何果不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謙[A5]己推勝。初謙[A6]己知一。謂勝德普遍蘊在十層。為福德藏。因由行願。即願莊嚴。願與理俱。為無障礙。故得成果。一能現多。
後如諸菩薩下。推勝知多。對前功德。勝故難思。
後二文顯。
●第六普眼長者。寄善現行。慧能顯發三諦之理。般若現前。名善現行。般若遍照。一中見多。名為普眼。以一法中具一切故。國名藤根者。夫藤根者。深入於地。上發華苗。般若證深。能生後得。後得隨物轉而不慳。取類藤矣。城名普遍門者。實相般若。防非為城。無所不通。何法不入。眼入實相。眼即為門。色入實相。色即為門。自色[A7]已上。種智[A8]已還。該通一切無非門矣。又以門為門。非真門矣。無門無入。為真入門。若一門一切門。尤深門也。故上經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從定出。於一法中入正定。一切法中從定起。方為自在無礙普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後趣求後位。前中亦二。先結前所聞。後深入諸佛下。思修證入。初句入果。餘皆入因果。云深入諸佛無量知見者。無量有二義。一廣多無量。即權智境。二深無分量。即實智境。境無量故智亦無量。知見二義。一別。二通。別謂知即是慧。謂根本智。見即是智。謂後得智。以此二智。知前二境。通謂俱是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即無障㝵智。若爾時以重言。為揀比知。所以言見。為揀眼見。所以云知。此如世親般若論釋。入謂證達。若依禪宗。知心空寂名知。見心空寂名見。知約了知。見約證見。然見亦見知知即心體忘緣寂照真知見也。餘句可知。後隨順作意下。趣求後友。
第二然後乃到普遍門城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見依正。後設敬諮問。今初。百千聚落周匝圍遶者。眷屬般若。又隨舉其一収一切故。新經云。十千表萬行也。其城廣大等者。實相般若。周遍包容。[A9]已具餘度為多莊嚴。般若雉堞。高峻無上。是佛大道。蕩然無涯。寬無不容。平無邪曲。餘並可知。後聞[A10]已往詣下。設敬諮問第三長者告言下。稱讚授法。先讚。後善男子我昔下。授[A11]己法界。於中二。先明修學得法。後明法之業用。今初。般若生德。如學於文殊。得法有二。一醫方斷惑。二和香顯德。後因此了知下。顯其業用。即分為二。先明醫方用。後顯知香用。
△今初。瑜伽醫方略有四種。一知病相。二知病因。三知除斷。四知斷[A12]已不生。今文具之。於中四。一總明勸學。二釋治病由。三令先治王。四廣明治相。今初。風黃痰熱。內四大病。亦是病相。鬼魅蠱毒下。是外四大。亦是病因。此句有情。若草毒水火即是非情。並為病緣。如是一切下。結多品類。我悉下顯能除斷。第二善財復言下。顯治病由。先問後答。由障菩提。故須治斷。第三菩薩復觀下。令先治王。王是眾生安樂本故。第四善男子菩薩若欲治諸病下。廣明治相。於中三。第一總標許說。第二廣說因相。第三明除斷相。
▲今初。諸病內起。即是病因。品類增損。此明病相。無量無邊下。雙結許說。
▲第二善男子一切眾生因四大下。廣說因相。於中二。第一橫說。第二堅說。前中亦二。先法說。後喻況。前中三。初說四大。二說塵毛。三明五大。今初分四。一明大為病因。二說所起病相。三結成過患。四結病所依。今初。明身為病本。是病是身。若使無身。當有何病。四大違反。因此病生。若了大空。病無依矣。今為不了故為病因。二所謂下。明所起病相。略有四病。初標名。次言身病下釋相。四種病中各有多相。身之四病。後文當釋。然其心病即是煩惱。故梵本云。謂貪嗔癡若癡狂心亂。是病之因。亦通病相。言客病者。自外而來故。十地中明。內四大病即是身病。外四大病即是客病。言俱有病者。亦因外緣。亦因內大。故名為俱。非身心俱。謂因遇寒熱及內四大復有乖違。即是俱病。然梵本中。無有憂喜。憂喜亦是病之因故。亦是第二心病攝故。三其餘品類下。結成過患。上言為主。略標上首。類更有餘。皆前四攝。言展轉相因者。或因身病而動心病。如因黃熱起貪嗔癡等。或因心病而起身病。因貪勞損。因嗔黃熱。因熱投水。因風墜崖。貪嗔在懷外遇傷損。如是等類。其徒寔繁。能令眾生受身心苦。即結遇也。四善男子如是眾病貧賤人少下。結病所依。經文自釋。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皆勞伇故。第二善男子一切眾生皆以無量極微下。辨微細塵毛皆為病本。全是蟲依故。婆沙論。人全蟲成。正法念說。八萬戶蟲。則戶有多口。三億之數。亦非多矣。第三善男子又觀此身下。明五大病因。謂四大圍空顯假合故。或說六種加。識處其中。而數論諸師。亦說五大。故諸經論多說四耳。文中三。初標徵。次所謂下牒釋。後然彼下。結成五大。彰其微細。故十地經。八地能知。楞伽經中。責所不問。
第二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下。喻況。略有三喻。倒喻前三。文分為二。先別喻。後結勸。前中三喻。即分為三。一倉篅喻。二畫瓶喻。三四蛇喻。今初喻前五大。篅謂編其葦竹。外假中空。外如四大。內如空大。終歸散滅。顯是無常。由業所持。顯從緣無性現緣說。五原由業生非自在天下。顯空無我。此揀外道。略舉其四。等取於餘。一揀塗灰外道。計一切法自在天生。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瞋眾生受苦。故求其喜而供養之。二揀數論。從自性生。自性即是冥諦。謂從於冥諦生於覺諦。從於覺諦次生我心。次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復生五大。從於五大生十一根。神為主等。三揀時散外道。謂一切法從時而生。時至則生。如春芽等。四揀執方外道。謂一切物從十方生。等者。等於六句無因。乃至九十五種橫計不同。皆說有我。今明諸大和合而生。則無我矣。故淨名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斯即病因。故當遠離。二譬如陶師下。即[1]盡瓶喻。正喻前文微細蟲聚。埏者和也。埴者土也。和土成器即是坏瓶。坏即不堅。顯無常觀。內盛臰穢。彰其不淨。故涅槃三十二云。善男子。是身者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鉢羅華分陀利華瞻婆羅華摩利迦華婆師迦華。九孔常流膿血不淨。生處臰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蟲共在一處。前倉篅喻顯空無我。後四蛇喻明是苦源。五觀足矣。三又如四蛇下。即四蛇喻。喻初四大。涅槃三十二云。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復如是。若一大瞋。則能壞人。與此同也。然四大中。風輕地重。水冷火熱。性自相違。如四毒蛇。性相違害。置之身篋。違則害人。故次合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梵本云。一百病起。二是故智者下。結勸觀察。略結二喻。粗陳過患。令知病因。如實應觀。四大等空。空亦復空。病無依矣。
第二善男子汝復應知下。竪說病原。文中二。先總標。後別說。今初。竪說五時必依四大。故復牒之。後云何外器下別說。文中分三。初明外五時。次辨內五時。後顯因時病起之相。初中。即外器界。文分四別。一總明。二別顯。三例餘。四總結。今初。十方五時。皆由內感。謂當生此界。一類有情。妄心所習。共業同感。二劫初成時下。別顯五時。即為五別。第一時中。言人壽無量者。俱舍論云。此洲壽不定。後十初叵量。總相說耳。亦有文說。八萬四千而為最上。既皆化生。無有父母男女我所。猶如色天。二次食段食貪等現行者。即第二時。謂既喜樂長壽。漸生地味。次生地餅。次生林𥸎。後生香稻。皆由貪故。細隱麤現。香稻麤故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乃有男女相生。宿習因緣互相瞻現。欲貪鬼魅。惑亂身心。因茲初有貪等現行。皆第二時。三次由我所。共立田主。以為統御者。第三時也。謂由嬾墮故。積貯香稻。生我所心。多収無厭。故隨収處。無復再生。遂共分田。慮防遠盡。便有貪恡。侵盜過生。遂共銓量有德為主。六分之一奉令守田。因斯便立剎帝利王。眾共欽承受其統御。皆第三時也。四次壽漸減。乃至十年。由惡業故起小三灾者。第四時也。謂始八萬四千。百年減一。至年十歲。為減之極。言小三灾者。揀火水風。即俱舍云。業道增壽減至十三灾起。刀疾飢如次。七日月年止。業道增者。即今經惡業。略由二法。一貪美食。二性嬾墮。有三善業則能對治。謂持一不煞。則離刀兵。施一訶梨怛鷄。則離疾疫。施一團食。則離飢饉。刀兵七日便止。疾疫七月七日止。飢饉七年七月七日方止。五至第五時下。正取劫壞。為第五時。初壞有情。後壞器界。並先空地獄。終盡初禪。故云梵世皆空。三水灾風灾相續亦爾者。例餘灾也。謂七火後一水。七水火後風。俱舍論云。三灾火水風。上三定為頂。如次內灾等四無不動故。四善男子是名下。總結。結外五時。
第二云何內身下。明內五時。次第對上。文易可知。
第三善財白言聖者下。別明因時起病之相。於中二。先善財問起欲顯時空。後普眼告言下。長者為答。空有雙辨。文分六別。一總顯時空。二指事辨相。三略分時分。四顯病隨時。五總出病因。六勸令審察。今初。言時無自體者。標時空也。分別所成者。顯空所以。由分別有。明即是空。菩薩智輪。本無時分。以妄分別。則三際輪迴。始末難窮。若尋環無際。二如人睡覺下。指事辨相。謂睡初覺名覺初時。設若未覺。便名睡時。是知此時。因物方有。剎那漸積。晝夜等殊。尋末歸本。但一剎那。即此剎那。依覺無體。入剎那際。故多差別。強分別生。時亦不言我是剎那及臘縛等。故中論云。因物知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辨時之相。如妙見章。三或約一歲。分為六時。下略分時分。即無時之時。隨俗假說。此方四時。西域之中。或分三際。謂寒熱雨。或分四時。同於此方春夏秋冬。但以黑半為初。正月十六日而為歲首。餘大同也。或分六時。即如今說。亦以正月十六日為初。則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而為春時。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而為熱時。餘四例知。時有多種。故致或言。四是故智者下。顯病隨時。謂總六時。合為三節。以配三病。總集一病。遍於諸時。然三藏意。增長發生。二義不同。增長是微。如陽氣積集。發生是著。如芽莖[A13]已生。痰癊之病。雪時增長。春時發生。風病熱時增長。雨時發生。黃熱秋時增長。寒時發生。此與金光明春時痰癊動夏內風疾增秋時黃熱興冬則三俱起。大同少異耳。五善男子我今為汝下。總顯病因。初結前生後。後如是身病下。正顯病因。因雖無量。無先宿食。故西域法。一切病患。斷食為先。六若諸眾生下。勸令審察故。量力而進。不少不多。美味長貪。應知止足。飽死餓死。二死不殊故。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文中。略舉十事五對。皆病之因。廣如別說。是故觸類皆須得中。若調琴弦。非緩非急。
▲第三善男子我此住處下。明治斷相。於中二。先治身病。後治心病。二段之中各有成益。今初可知。第二然後各為如應說法下。辨治心病。於中三。謂標釋結。今初可知。二所謂下釋中二。先明治病。義如常說。後為欲令其發菩提心下。辨其成益。有十六句。就文分三。初有五句。通顯行願。次有十句。成就十身。後有一句。總離諸惡。今初可知。二為欲令其具佛相好下。文有十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即菩提等十種身也。一施滿他心故。相好悅物。二戒遍止惡故。法身無垢。即應化法身。三忍能含納故。福德難思。四進策萬行故。威勢無勝。五禪定寂照故。得無等等清淨菩提。六般若照理故。智身究竟。即智慧法身。七方便涉有故。色身隨化。八願窮來際故。願身住劫。九力有幹能任持色身及諸淨剎。十智無不決故。隨意現稱根。此約純門。一度成一。若約雜門。十度互成。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等。亦純門也。世尊往昔為眾生。修治法海無邊行。即雜門也。無量劫中修行滿。菩提樹下成正覺等。即純雜無㝵門也。總上三門。因果交徹。為華嚴中佛因果也。三有一句。總離諸惡。即總淨十身一切功德。三如是種種廣以財法下結。即類結多門。上辨醫方用竟。
△第二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下。辨知香用。於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於中三。一知香體。略辨十香。大同舊譯。如音義釋。二如是等香下。總知體用及和合之法。至青蓮華長者當廣分別。三善男子我持此香下。別明用香。於中二。先供佛興願。後善男子我欲供養下。顯供成益。成大供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14]己推勝。謙[A15]己中云。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供養歡喜法門者。身心病除。成二世樂。故皆歡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則何佛不見。
餘二可知。
●第七甘露火王。寄無著行。方便涉有。不迷於空。事理無滯。不捨不受。故名無著。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教成益。後趣求後友。前中三。初牒前修習。次作是思惟下。念友勝能。後如是專念生淨信心下。顯修成益。於中有二十心。一信樂所聞。二欣慶所得。三法樂怡神。四諸根柔軟。五勇求進趣。六不取不生。七悲智雙流。八以德嚴飾。九不著萬境。十不㝵起修。十一萬累不拘。十二不被心使。十三了無了相。十四萬行修成。十五不疑未聞。十六遍剎禮事。十七以因嚴果。十八智合十身。十九上求菩提。二十念念入理。
二漸次前行下。趣求後友。於中三。初周遍尋求。二伴友引導。三辭詣王所。
△今初可知。
△二于時遇有多聞下。伴友引導。此第二段。直至詣王。向一卷經。舊經所無。於中四別。一遇友諮詢。二時彼多智下。問答來意。三婆羅門言彼藤根國下。讚美安撫。四我王恒居下。為說法門。於中亦四。一標舉盛德。二善財復言何故大王下。問答王名。三我王復以下。重舉德能。四善財復言云何名為下。徵釋王德。於中二。先問。後答。答中二。第一廣明勝德。第二結讚勸歸。
▲前中亦二。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復二。第一酬具足七支。第二酬中道正化。前中亦二。先舉所持七支。謂以國之依正。文武經邦。皆人七支。在文易了。後復有二法下。明能持支法。謂謀以智慮。勇以果決。故但二德可持七支。
第二仁復當知我國大王下。酬前中道正化。於中三。第一總彰九德能轉王輪。第二廣說二德包含正化。第三例說眾德以顯難思。
[△@、]初中三。一標舉。二何等下徵釋。三我國大王具此九法下結讚。
[△@、]第二仁者當知我國大王奉事多佛下。廣說二德包含正化。於中二。第一舉因標德。第二問答廣釋。前中亦二。先舉因深德遠顯是菩薩。後是故我王下。標舉二德。許其宣陳。
第二善財白言云何內德下。問答廣釋。於中亦二。第一釋內德。第二釋外德。
[△@⊙]前中又二。先問。後答。答中三。第一總明勝德包弘。第二歷時別說。第三結歸內德。初中分二。先明異熟超倫。後明動合規矩。今初。具八異熟。初即種族圓滿。二入胎下壽命圓滿。既言天護。則壽命無夭。此中文略。三乃至受位下自在圓滿。四博聞強記下勇力圓滿。五身無眾患。攝二圓滿。一色相。二丈夫相。六含垢忍辱下大勢圓滿。七發言誠諦下信言圓滿。七段之中。具八異熟。二行幸城邑下。動合規矩。可知。
第二仁者當知居俗白夜下。歷時別說。於中二。先分析時分。後我王精勤下。辨時中所為。於中亦二。先辨夜分四時所有德用。後自晝初時下。辨晝四時所有德用。於中四時。即分四別。就日初時復分為二。先明初二分時。後明後二分時。前中分四。一總辨所為。二徵問所以。三廣釋其相。四結讚屬時。初二可知。三答言仁者下。廣釋其相。於中三。初總明用十所由。次又此十事下。標十勝德。後初嚼揚枝下。別明十事。即為十段。各十勝德。前八可知。九嚴衛文二。先列十德。後如是莊嚴下。總顯儀式。(下十二經)十修祭祀中。雖不列十。文具多德。於中四。一明祭祀所為。二或出遊下。明祠祭之時。三祀祭之時下。明祀祭之儀。四國內輔臣下。即傍及有德。四我王如是日日下。結讚屬時。二日初出時下。明後二分時。謂晝初時後二分中所為德用。初明占候。次坐臨朝。後結時分。以此二分并前二分。為日初時。四分事訖。次第二時及第三時。二段文顯。第四盡第四時下。明第四時所有德用。於中二。先正明所作。即問道談玄。二由斯王德漸盛漸圓下。彰其成益。於中三。初略明益相。二喻顯益相。三廣說益相。今初可知。二譬如白月下。喻說益相。略有四喻。分二。前二順喻王德增益。後二飜喻無王之失。今初。一白月喻。喻王暗盡德圓流化漸遠。二海潮喻。喻王德漸大化不失時。後若無國王下。有二飜喻者。一舟船無主喻。喻若無王萬姓沉溺。二釋天降雨喻。喻若無王萬姓[〦/(口*口)/(┌/┌/一)]亂。冗陽仰雨。天澤應時。萬姓仰王。雨露咸賴。天不降雨。飢而猶存。國若無王。萬姓咸斃。三復次我王由聞下。廣說成益。盛德內著。威勢外彰。不廣朝儀。豈知主貴。文中三。初陳列世儀。次爾時我王下。偈讚玄理。後王說偈[A16]已下。事訖退朝。
第三仁者當知下。總結內德。可知。
[△@⊙]第二善財白言云何復名下。明外化德。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二。第一總明王化。第二開章別釋。前中有七。一總明王力。二立王原由。三立王所以。四四人依王。五幽冥同讚。六諸佛護持。七結歸王德。今初。謂眾生依正共由二力。一自力。二王力。自業有二。一不共業感於正報。二者共業感外依報。二王力者。一人有慶。萬國咸寧。第二劫初成時下。立王原由。謂無為之代。人各自理。人文既著尊卑有敘。卑高[A17]己陳則貴賤位矣。劫初立王。[A18]已見普眼。第三有欲之人下。立王所以。劫初無欲無過無王。貪味欲生。陵奪斯起。懲惡禁暴。理在於王。第四仁者當知人有四姓下。明四人依王。西域四姓。大同此方。[1]二商仕農依王一也。文中二。一明四姓。二顯依王。前中亦二。先橫說四姓為業不同。後然此四姓下。即竪論四姓。所謂同異。文中亦二。先總明。後言藝業下別說。謂別歷四時齊駈四姓四時。文分為三。一明初時為業定異。二言營財下。明二三時所為皆同。三言解脫者下。明第四時有同有異。二如是種種下。明其依王。於中四。一法說。二故諸學者下喻明。三又彼所修下王人相依。亦猶萬邦咸寧德歸元首。百姓有過在余一人。四是故我王下。結讚歸主。第五時婆羅門復告善財下。幽冥讚美。第六復次我王下。諸佛護持。流心佛教。特異餘主。第七以是正心下。結歸王德。德在正心。故詩三百一言以蔽。然法喻雙顯。文有三喻。一如執鈎䇿。通警萬人。二如牛領群。明能導善。三如鈎制象。語治惡人。後同歸解脫總該諸類。
第二復次我王建國下。開章別釋外化之相。於中二。第一標章顯要。第二善財白言下。依章解釋。釋上三章。即為三別。第一釋念除五怖。第二釋慎擇三臣。第三釋精修御膳。今初分二。先問。後答。答中二。先別離五怖。顯王有德。後餘國五怖下。對餘顯勝。二善財白言下。釋慎擇三臣。先問。後答。答中四。一標。二列。三釋。四歎。今初。法喻雙標。二何等下列。三言輔臣下次第別釋。皆以總中日喻並說。初釋輔臣如曜群分。以為天子耳目。助天之明故。二二將[2]師者下。釋上將[*]師如日除暗。文中有四。一總明具德。二初自七月下。顯其功用。三仁復應知我國五城下。廣其攻守。此有五城。可以善守。餘國無此。可以能攻。四故我大王下。結歸主德。三三使臣下釋前使臣。文中分四。初總明如日流光。二所以者下。釋須使所以。三是故我王下。正明慎擇。四具茲十德下。顯其成功。四由此三臣下。結歎由得三臣能成正化。於中四。一總顯勝德超倫。二別明離惡成善。三感天龍護國。四得忠正滿朝。今初。法喻雙辨。變惡者。將臣如日除暗。顯善者。輔臣如日照物。威被萬方者。使臣如日流光故。我[A19]已下顯其成益。二或所遊止下。別明離惡成善。此文二勢。一屬王身。王具三臣故無下過。二屬萬姓。由王具德。能令率土懲惡進善。三以是天龍下。感天龍護國人王金皷。大集等經皆廣其事。正法治國。諸佛菩薩天龍善神。護持國界。灾害不生。不以正法。善神遠離天龍恚怒。降諸衰損故。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即斯義也。四王之左右下。忠正滿朝。風清露潔。君聖臣良。周武十亂。漢高三傑。功歸主也。第三善財復言下。釋精修御膳。先問。後答。文顯可知。上外德竟。
[△@、]第三婆羅門言下。例說眾德。以顯難思。文中五。一標徵。二別顯。三結讚。四縱捨。五結德無盡。今初觸類成德。德則無窮。二仁者當知師子獸王下別顯。即增數以明。文有六段。並顯可知。三以是思惟下結讚。有一於身。猶降怨敵。況能全具。孰不仰風。四仁復應知下縱捨。所以重明此者。日月猶蝕。堯舜病諸。非菩薩王安能總具。猶兵食信。不獲[A20]已者先去兵等。於中二。先以三德統攝。後設無此三下。一德統攝。有法喻合。五廣說我王下。結德無盡。
[○@△]第二時婆羅門為善財下偈頌。於中二。先辨意。二偈詞。雖是祗夜。亦有伽他。然偈之次第。多順梵文。長行之中。小有迴轉。故不依次。五十一偈長分為七。初有五偈。總顯立王所以。文在外化之初。義該九德之始。二有偈。明王化益。頌前舉因標德。三我王生盛族下十五偈。頌前內德。四古先無道主下十六偈。頌前外化。初一反明。餘皆順顯。於中三。初九偈。頌慎擇三臣。二有二偈。頌念除五怖。三有四偈。頌四人依王。五住如幻解脫下八偈。總顯勝德。勸成本心。六是故我國人下二偈。却頌前七支。七末後三偈。頌前廣說眾德。顯不思議。
▲第二時婆羅門偈讚王[A21]已下。結讚勸歸。
△第三爾時善財聞婆羅門下。辭詣王所。文並可知。
第二遙見彼王下。見敬諮問。於中二。第一覩見。第二敬問。前中四。一見勝依正。二十萬猛卒下。覩其逆化。三善財見[A22]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時下。空天曉喻。於中二。先曉喻。後勸往。前中亦二。先令憶前教真實。使不生疑。後善男子菩薩巧行下。辨後行深玄。令其信入。然善財雖常憶念。而生疑者。逆行難知故。貪益現世。不疑筏蘇。瞋癡現損。勝熱此王並生疑恠。又此二調鍊後便熟故。言深玄者。通達非道為佛道故。梁攝論。戒學中。明菩薩逆行煞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方堪此事。然有二種。一是實行。二者變化。若實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於無間罪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捨命[A23]已必生善道。又菩薩自念。我行煞[A24]已。必墮地獄。為彼受苦。彼雖現受微苦。必得樂果。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說。言變化者。即當今經下王自說。二爾時善財聞天語[A25]已下。設敬諮問。例前勝熱。合有悔過。略不言耳。
第三時甘露火王下。授[A26]己法界。於中二。先授法方便。執手同坐。示無間儀。攝彼加行令趣真故。後而告之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應。於中四。一舉果令入。二善財如語下。依教修證。三王時告言下。以實顯權。四善男子我得菩薩下。示其所得。於中二。先辨名。謂了生及法。緣生無性如幻化故。後善男子今我國土下。辨其業用。以幻化幻。於中四。一正辨業用。二善男子以是當知下。結上所屬。但是化耳。問此教所設一切皆實。何以言化。答自力攝生一切皆實。逆行苦事須云權化。得此中意。化亦是實。實體遍故。實亦化故。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結其成益。四善男子我身語意下。彰其實德。謂慈念之深。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多顯悲增故。伊舍那及觀自在開敷樹華。此三亦皆慈悲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27]己推勝。推勝云得無生忍者。後位當此。得如幻忍證無生故。
示友禮辭。文並可知([A28]已下第十三經)。
●第八大光王。寄難得行。謂無障㝵願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後趣求後位。今初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如幻作用。二緣生性空。為幻法性。若約真性。從緣顯故。幻所依故。大般若說。乃至一法過涅槃者。亦如幻故。三無願願故。四法通一切。五業即是因修萬行等。六偏語利他。七能幻之智。八幻所經時。九如幻之用。於此九法。隨順事理。思惟修習。云何修習。若依空門。見幻無幻。方為見幻。故上經云。菩薩了如幻時。不見眾生乃至菩提涅槃。若約非真。不㝵幻相。故經云。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由此故能性相無㝵。以性融相。一法之中見一切法。故上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一切法。於多法中解了一法。至德生處。更當廣說。後如是思念下。趣求後友。於中二。先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無住妙慧運眾生故。王名大光者。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後時善財童子子歡喜下。自慶當益。
第二作是念[A29]已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今初分三。初見依報。二見正報。三見攝生。初中二。先所見殊勝。言一十由旬者。欲明圓滿顯無盡故。既有十億街道。道各無量眾生。豈十由旬所能容受。故知此中一切境物皆應圓融。託事顯法耳。後爾時善財童子於彼大城下。明能見無染。二漸漸前行下。明見正報。四衢道者。住四無量。安四諦理。以四攝法攝眾生故。三於王座前下。見攝眾生。於中三。初列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義如別說。次一一道傍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後為欲攝受諸眾生故下施意。二時善財下敬[1]門。
第三時王告言下。授[A30]己法界。於中三。一總示法門。謂大慈首出。故名為幢。能摧慈障。名為清淨。具法無緣。故云圓滿。下謙[A31]己中。加順世者。本為物故。二善男子我於無量下。明得法因緣。隨順是聞慧。思惟是思慧。觀察是修慧。清淨是除障。悟入是證理。修習合在清淨之上。具智斷證即是莊嚴。三善男子我以此法下。明其業用。於中五。一以法攝化。二善男子我國土中下。以無畏攝。三善男子若有一切貧乏下。以財寶攝。四善男子此妙光城下。隨機遍攝。五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下。以三昧攝。於中二。先以言告。後時大光王下。正以定示。令其親覩定之業用。定力能令情與非情咸成勝益者。同體大慈。物我無二故。如世君主德合乾坤。則麟鳳來儀。寶壁呈瑞。況於出世慈善根力。不能令草木皆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起下。謙[A32]己等三。文並可知。
●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說法授人。動成物軌。思擇修習一切法故。言不動者。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定。煩惱二乘所不能動。亦令眾生心不動故。安住王都者。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即不動依。以智修慈。故示女像。
第一依教趣求。於中二。先依前友教。後趣求後友。前中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歡喜心下。因修得益。三如是思惟悲泣流淚下。推功歸友。四復作是下。廣歎友能。五善財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下。勝緣印勸。於中二。先印。後勸。今初。天字兩用。故晉本云。如來使天。隨菩薩天。則初至隨形。是[A33]己業行之天。如來使天。復是佛力攝生之天。但修行功著。二天皆隨。後善男子汝可下。勸詣後友。二爾時善財童子從彼三昧起下。趣求後友。
第二入其宅內下。見敬諮問。初見。次敬。後諮問。初中二。先見依報獲益。後即前往詣下。見正報超倫。二爾時善財童子曲躬下。設敬三業虔恭。於中二。先身心瞻敬。後以偈下。以言讚美。美其四因。戒招正報。忍故端嚴。進定堅牢。皆成不動。末句結果。三爾時善財童子說此偈[A34]已下諮問。
第三時不動優婆夷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讚。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於中二。先示法名體。後徵釋業用。今初。不同前例。而舉五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廣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內德。一智慧無羈。偏名解脫。有智則煩惱無能伏。而能摧煩惱。邪執無能勝。而能破邪執。此智包含。故名為藏。二受持行願。堅不可壞。謂深入法門。無有退怯。拔生死苦。心不動故。三即能持。謂經生不失。見佛不忘。證如平等。如地普持。四即外化。發住持心。恒轉妙法。發流通心。施法寶故。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謂受法無厭。正心普照。故曰莊嚴。准下發心及得果中。第五一門。合當第四。先受後化。義甚次第。又上五中。亦初總。餘別。總以智慧為其主故。
二善財童子白言下。徵釋業用。於中四。一徵問。二答言下顯深。三善財白言唯願下重請。([A35]已下第十四經)。
四爾時不動下廣答。於中二。先明得法久遠。釋上顯深。後辨業用自在。以酬本問。
▲前中分四。一舉本事父母。二我於夜分下。見佛瞻敬。為發心緣。三善男子我於爾時下。思佛功德。為發心因。念福智等。即前所得五法之因。神通自在。是堅固行願。四善男子時彼如來下。明發心得法。於中亦四。一佛勸發心。二發心堅固。二經久無違。即不違因。四發心成益。即是得法。今初。令發十心。成前因中所念五法。故得果中獲五法門。謂初二成智慧難摧。次二成行願堅固。次二成平等總持。次二成受法三昧。後二成辯才利物。是故上疏取斯十句。釋其所得五種法門。二善男子我於彼佛正等覺所下。正明發心堅固。此中十法。亦即是前所得五法。一即求三昧。求種智故。二即智慧。十力智故。三即辯才。四即總持。以慧為體。故曰光明。餘皆堅固受持行願。發是心[A36]已。總結堅固。三善男子我憶初發是心[A37]已來下。經久無違。不動之名因此而得。有十三句。即不違前所發十心。唯三與四。當九與十。餘皆如次。初之二門。即不違智慧摧伏煩惱。略舉貪瞋。其癡一惑含在邪執。二有一門。不違上來破諸邪執忘我所故。三有一門。受生不迷。文甚昭著。四有一門。常見諸佛。覺夢無替。五有一門。受法無厭。一文不失。六有二門。正思法光。前門真俗並思。後門思而得定。七有一門。住持轉法。文中。先住持法輪。後唯除為生。即是轉法。八有二門。流通法寶。前門十願能通。後門所通妙行。九有一門。拔生死苦。令發大心。令出二死。十有一門。深入法門。文中。初事智決斷故不生疑。後理智照寂。故亡二想。諸想都寂。故為深入。四善男子我從是來所見諸佛常得親近下。明發心成益。得十四益。即前五果。而為次不同。初六門求法無厭。前三門近友。後三門持法。二常聞菩薩地下二門。明平等地總持門。前門即平等地。後即總持門。三常聞菩薩普入下二門。明堅固行願。前門遍諸剎。後門盡生界。四有二門。即難摧伏智慧藏。前門斷惑。後門生善。五有二門。光照辯才。前門用辯之身。後門辯才正說。
▲第二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下。顯其業用。於中四。一者許現即牒前五法。二善財言下申請。三爾時不動優婆夷不起下。正現先入定。若准舊經。唯入一求法三昧。即具一萬。顯餘四門。例亦多矣。今經先牒五門。後例十億。文中唯四。初二可知。三具二門。堅固受持。平等總持。並是不空圓滿義故。四辯才演法。即是十力智輪。非唯盡入。上列五法。例有十億。無不[1]染入。作用可知。四時不動優婆夷從三昧起下。出定印述。
第四優婆夷言善男子我唯下。謙[A38]己推勝。烏灑婆鳥。舊經即金翅鳥。
餘二段可知。
●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實行。智度[A39]已圓。稱於二諦。言行不虗。故名真實。
第一依教趣求中。至都薩羅城者。此云喜出生。謂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表智度滿無不生故。友名遍行者。巧智隨機。無不行故。示外道者。行於非道。達佛道故。非道不染。前曰出家。
第二其城東北下。見敬諮問。中夜見者。智入生死故。前云日沒入者。善財將欲入此位故。山頂見者。十行滿故。大光明者。以智慧光。破於生死二邊暗故。
第三遍行答言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稱讚。後善男子我[A40]已下授法。於中亦二。先彰名體。後顯業用。今初。別列四名。結智圓滿。四義雖別。而得相成。一化境普周。遍行之名因此而得。二入定觀機。三由無作神通故。能遍至前處。四由普門般若故。能在定普觀。然無作無依。用而無住。普門般若。無法不窮。如是下結能所觀。若智若用皆屬智慧。隨所修行皆得圓滿。二善男子我能普於下。顯於業用。文中分二。先辨一方。後結周遍。前中明四業用。即分四別。一明至一切處用。二或住諸見或信二乘下。普觀世間用。三善男子我又於此都薩羅下。無作無依用。不知從何而來至故。四善男子閻浮提內下。普門般若用。九十六種皆通達故。上來四節。隨勝別配。實則義通。言九十六眾者。別有九十五種外道邪論經。則九十六中一是佛道。今此經文。但總相言九十六眾。亦不定言全是邪道。若迴向中。則九十六皆稱外道。則自有二義。一依薩婆多律說。外道六師。各有十六所學法。一法自學。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有九十六。二者外道有二。一外外道。佛法外故。二內外道。此復有三。一附佛法外道。如犢子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或立有我。或謂諸法空幻為宗。附佛法起。二學佛法而成外道。執佛教門。不入理故。三以大斥小。則以小乘名為外道。大乘外故。故楞伽中。明於二乘。未了唯心。未見法無我理。與外道同。然斥其滯權。非奪方便。今文並通。上來諸意。無論邪正。皆入隨化。後如閻浮下。總結周遍。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三段並顯。
[△@△]大文第四。自青蓮華長者下。有十善友。寄十迴向。以大願智迴向菩提。迴向眾生及實際故。即為十別。
●今初。具足優鉢羅華長者。寄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大悲增上救護眾生。大智不著離眾生相。悲智無住。以立此名。救護眾生。如處淤埿。離眾生相。如泥不染。即蓮華義。優鉢羅華水生中上。救護是入生死中尊。故特云青。言鬻香者。香質雖小。發氣彌布。善根雖微。迴向普周。又若賣若買二俱得香。自他善根俱可迴向。居廣博國者。創入迴向故。迴向三處。皆廣博義。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興願。以是迴向大願首故。後漸次下趣求後位。
第二見[A41]已前詣下。見敬諮問。
第三長者告言下。稱讚授法。於中分二。先稱讚。後善男子我善別知下授法。於中亦二。先標所得。後顯業用。
△今初。言善別一切諸香者。謂知世香。以表法香。何等是香。謂三學四等十度萬行。總名為香。皆能熏修生善習氣。亦能變滅惡習氣故。
△二所謂下。顯業用中文亦分二。先總相而知。後指事別顯。
▲前中五。一知香體。二知出處。三知類別。四知力用。五窮本末。今初。一切香者。此是總句。次三句別。即差別行。後亦知調合。是圓融行。謂以金剛杵。碎萬行香。以實相般若波羅蜜和合。純雜無㝵。悲智圓融。故成迴向。如百和香纔燒。如麻百味齊發。圓融之行。一念頓攝無盡法門。利智之人。百味殊齅。圓器菩薩。融不㝵差。二又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處。者明知出處。即眾生菩提及與實際。是出迴向行之所也。三又善了知天香下。明知類別。六道八部習氣各殊。四又善了知治諸病下。知力用異。如蘭麝等。多增煩惱。沉檀之類。能斷煩惱。世香可知。出世萬行治諸病香。對治行也。斷諸惡者。即戒香也。經文之中。世出世香。相參而說。影略類取。五如是等下。委窮本末。此有十事。下文具顯。其隨處隨人。是梵本中。安隱之義。種類差別。二句全長。非但經無。前[A42]已說故。
▲二善男子人間有香下。指事別顯。有十種香。略分為二。初一具明。後九略辨。今初龍藏一香。具前本末十事差別。一但語香名必有形相。又如麻子。即是相也。二因龍鬪生。是為生起。三興大香雲等。即是出現。四於七日中雨細香雨。即是成就。五若著身者身即金色等。是為清淨。六眾生齅下。是為安隱。以喜樂故。七或熱清涼下。以為方便。八慈心相向。是為境界。九志意清淨。是為威德。其業用一種。義通前七。十我知是[A43]已下。即是根本。根本但為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顯十義者。菩提心香以為根本。一[1]似如來藏而為體相。二因善惡相攻而生。故經云。善惡互相攻。猶如二象鬪等。三若一發心。必興慈雲。四注法雨。五心所及者令歸真淨。六得法喜樂。七離惑業病。滅除八苦。八展轉興慈。入同體境。九志願純淨。威德尊高。業用一種。亦通前七。對前事釋。可以意得。餘之九香。略不具此。或二或三。令反三隅也。二摩羅耶山下。略列九香。摩羅耶山。即楞伽城山。故涅槃云。此身不如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就用約表。即是忍香。瞋火不燒故。三即進香。魔軍退散故。次五隨行可以意得。九稱法界香。言信度嚩囉。即是河名。或譯云河水。十即亡能所香。
餘謙[A44]己等。三段可知。
●第二婆施羅舩師。寄不壞迴向。得不壞信。十種善根。而迴向故。婆施羅。昔云自在。謂於佛法海[A45]已善通達。於生死海能善運度。於一切法深信不退。故名自在。新譯云㕹毗羅。此云含恨。如海包含荒穢等故。在樓閣城者。由此迴向。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悲智相依而高出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一念前。二趣後。今初。即依前觀道。於迴向道得不壞故。即彼經中。平等觀察。隨順修學。文有十句五對。佛道為高。餘皆是卑。正道為夷平。邪道為險阻。無障為淨。有障為穢。涅槃為安。生死為危。二乘為曲。菩薩為直。云何觀耶。略有三義。一不壞相。則五是可依。五不可依。二不壞性。則不見高卑。無夷無險等。是故經云。不見一法是佛法者。不見一法非佛法者。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不見業惑以為所斷。不見智慧以為能斷。非有煩惱。非離煩惱。不見生死而為雜亂。不見涅槃以為寂靜。無小無大。三乘及一乘。非乘我所說。三性之及相。雙俱不壞。雖無高下不壞高卑。無高無卑為真高等。一一皆以無所得心。而為方便。微細觀察。二漸次下。趣求後友。起殊勝念。言道因者。以菩薩道因人得故。即於菩薩法師得不壞信。
第二到彼城[A46]已下。見敬諮問。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即以生死而為此岸。不捨生死令物入故。佛功德海。亦同上說。又菩提心而為此岸。住菩提心方能得故。若生死海。以大慈悲而為此岸。由住慈悲能入生死。亦令眾生離生死因越苦海故。准下推勝。義含多海。類釋可知。
第三舩師告言下。稱讚授法。於中二。一稱讚。二授法。
△今初。讚其發心。又能問法。即領前心。念十種勝因。與前文中義有影略。顯問多端。文中舊經九句。五六為一。七八合故。今經全開。故有十一。若合五六。具足十句。攝為五對。初[A47]一生智斷苦對。次二往果趣因對。次三合為遠小修大對。以五六合故。故舊經云。遠離二乘怖畏生死住諸寂靜三昧旋因。謂二乘人。躭三昧酒。沉空漩澓。故應遠離。次二起願修行對。後二橫觀諸法竪入佛位對。
△第二善男子我在海岸下授法。於中二。先標名體。謂大悲超出。為物歸故。後善男子我普觀察下。辨其業用。於中亦二。先明於陸行化令知有海。後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下。於海化生。使其度海。於中復二。一明善知。二明化益。
▲前中。其寶洲等。生死佛法諸海皆有。今且唯約生死海釋。文中略舉知五種事。一知寶。二知難。三知水。四知時。五知舩。今初。寶即智寶。故淨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寶。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動。謂之寶洲。即性淨涅槃。是智體性。二身心萬境。皆為寶處。三無性為寶性。四無住為寶根。五佛性為寶種。[1]約無改。種約類[2]以。故佛種言亦通佛性。六恒沙性德為寶類。上皆本有之寶。次四為修成寶。一以頭陀持戒修禪寂慮為淨寶。二緣起智慧為貫穿。三顯了本有名為出。四聽聞修起名為作。後四為寶用。一成三乘根有菩提心十為寶器。二照理斷惑為寶用。三一諦三諦為寶境。四破愚發明為寶光。名有種種。故云一切。二我又能知一切龍下。知難。即生死中一切惑業。龍即瞋毒。夜叉羅剎性多於貪。部多即癡。部多此云自生。以是夜叉之流。不從父母。故曰自生。而性多癡。如是一切下。例餘煩惱。違境忘心是瞋住處等。三亦知大海[3]施澓淺深下知水。即知心識相種習等殊。輪轉生死。深而無底。將易可化即名為淺。七識波浪。染習遠近。習之近者則易開曉。水色好惡者。隨善惡緣。成黑白報。在事可知。四亦善別知日月下。明知時。謂機之生熟。法之運數。如是時中宜修寂靜。如是時中宜修布施。乃至般若。善惡故變。苦樂灾祥。涅槃晝時。生死夜時。愚生死長。智生死促。三祇百劫三生一生。悟則剎那。迷便曠遠。故云延促。乃至微細念劫圓融。無不明審。世舩失時禍患交至。剎那乖法多劫沉淪。五亦知其舩下知舩。即知萬行不同。有方便為堅。無方便為脆。曾修為滑。不曾為澁。生死有邊為小。生死無邊為大。世之八風。四逆四順。又逆行非道。順取菩提。是方便風。順涅槃為右旋。逆涅槃為左轉。順理為安。乖理為危。善則可行。惡則可止。此二總攝一切佛法。
▲二我以如是下化益。於中四。一結前生後。二善男子我以好舩下。示其益相。三善男子我將大舩下。彰其無損。四若有眾生得見我下。結益究竟。既列十海。則知前海准此而釋。非臆說也。前四自利。後六利他。
後三段文顯([A48]已下第十五經)。
●第三最勝長者。寄等一切佛迴向。謂等同三世一切如來能迴向道所迴善故。言最勝者。以得勝通無能過故。等於諸佛。更無勝故。城名樂瓔珞者。由等諸佛。不見美惡。皆得清淨[4]觀喜悅樂。為莊嚴故。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見在城東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今初。城東見者。啟明佛日故。處無憂林者。同佛迴向。無愛憎故。無量商人等者。佛為商主。菩薩商人。法財外益。功歸[A49]己故。後爾時善財下敬問。自稱名者。聲名久著。表重法器。冀有聞故。
第三時彼長者下。稱讚授法。先稱讚。後善男子我[A50]已下授法。於中二。先標名體。後釋業用。今初。至一切處淨菩薩行。明其用遍。無體[A51]已下彰其體勝。由無體故。無所不能。用不依體。加行無作。智無所住。故無不遍。二善男子云何下。明其業用。於中分二。先自徵。後善男子我於下廣釋。釋中。明至一切處廣說法故。文中二。先舉三千。後例十方。前中二。先說法。後令捨非法下。明說意。後如於此三千下。例十方中文亦分二。先法說。六趣之中皆三句者。初句總辨。次句明果。後句因故。後善男子我說如是下。說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52]己推勝。謙[A53]己中。加莊嚴言。遍至淨行即莊嚴故。
後二可知。
●第四師子頻申比丘尼。寄至一切處迴向。謂以大願力。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師子頻申者。舒展自在無不至故。比丘尼者。純淨之慈令善遍故。國名無邊際河者。遍至一切善流注故。羯陵迦者。昔云以義飜。為相鬪戰時。謂因鬪勝而立城故。表此迴向願以信解廣大威力無障㝵智。令所修善無所不至。義同戰時。
第一依教趣求。言勝光王捨施日光園者。尼之頭陀。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發勝光明。令善遍於法界。園苑並皆即智。故有光名。
第二善財聞[A54]已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諮問。
△初中二。先見依。後見正。前中六。一無漏林樹。無漏行法而建立故。各有所表。可意消息。二園中復有種種陂池下。八解泉流。八功德水者。輕冷軟美淨而不臭調適無患。三種種天寶妙莊嚴樹下。敷法空座。而隨法異為嚴不同。文中有三。一標。二列。三結。並顯可知。四此大園中下。萬行雜嚴。嚴事非一故。五爾時善財童子見此下。出其所因。由因勝故。嚴事難思。六三千大千下。明果用自在。不壞本相而廣容故。
第二爾時善財見比丘尼下。見正報。於中四。一總明遍坐勝德顯彰。二別明所遍演法各異。三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四通顯所因釋成自在。
▲今初。有十四喻。喻其勝德。皆先法。後喻。婆樓那天者。即是水天。此天能滿眾生願故。餘可准思。
▲二或見處坐下。別明所遍演法各異。有三十處。大分為三。初十六處為天龍八部。次二為二乘。後十二處為諸菩薩。初中分二。前七為天。餘為雜類。前中又二。初二色天。餘五欲天。今初。初為淨居天。說無盡法相解脫者。治彼那含求盡身智故。二為梵王說普門差別清淨言音輪者。梵王普應。但及[A55]己眾。廣及三千。為說普門。則無所不應。初禪梵王。梵音清妙。但是世間。二禪[A56]已上。以光代音。並非淨輪。今為說勝流法界言音。方為淨妙。無不圓滿。二有五天。明欲界天。一為他化令得出世淨心超世自在。二為化樂妙法莊嚴。過化樂具。為莊嚴故。三見如來藏。旋轉具足。過世喜足。四遍嚴法界不局時分。五釋天躭欲。故偏厭離。後九明雜類。其四天王含在初三。意存八部故闕南方。一龍能通變。興雲曜電雨莊嚴故。二夜叉。性好飛空害眾生故。三乾闥婆。能奏音樂生喜樂故。四阿脩羅。善能幻術為莊嚴故。五迦樓羅。鼓揚大海怖諸龍故。六緊那羅。常與帝釋奏法樂故。七摩睺羅伽。此多瞋毒生苦惱故。八人雖善器。多行不善。設行仁義。亦非勝故。九羅剎。多殘害故。羅剎在人後者。欲合後二為人非人故。然其後三。多約對治。餘多為人令其生善。隨世便宜。令出世故。出世見理。皆第一義。
二有二法。為二乘。一聲聞智劣威力弱故。二緣覺修福止滿百劫。緣起智光未亡緣故。
三有十二法門。為菩薩。文分為三。初一地前。次十地上。後一等覺。今初。對前即是三乘。對後通於地前。通令寂照普順學故。若約信樂。屬於十信。此下十地攝前三賢。以後攝前。不同海幢以前攝後。若以信樂為信行地。則通地前。故三賢位名勝解行。亦名信地。未證如故。二為十地。即分十別。一初地菩薩。發十大願。校量勝故。十願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願。故名為聚。二地離於悞犯垢故。三地寄世間修。修八定故。四地初寄出世。得無行無生行慧光故。五地十種平等。為七淨心。淨於心華。故晉經云淨心華藏。藏者真俗互違。難合能合。包世出世諸諦智故。六地般若現前。光明遍照緣生等故。七地具定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權實雙行一切菩提分法。為莊嚴故。八地得無生忍。於三世間皆得自在。如月普應。能令十身互相作故。九地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力度偏增。具無㝵智。善能說法。為莊嚴故。十地[A57]已斷十障。[A58]已圓十度。[A59]已滿三祇。皆輪義故。後有一法。為等覺者。無等覺名。有等覺義。一當十地後。二得金剛智。謂說金剛喻定。壞散塵習。獲金剛身。為莊嚴故。既為等覺。明此善友。非下位矣。故所得法云一切智。言迴向者。約寄位耳。上下善友。倣此可知。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見如是等下。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可知。
▲第四何以故此比丘尼下。總顯所因。釋成自在。於中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略列十門。以顯無盡。各隨力用。隨別受名。皆以無得無住統之。並稱般若波羅蜜。其普眼捨得等。即是般若之門。二此日光園下。由彼所化根[A60]已熟故。
△二時善財童子見師子頻申下設敬。於中。初覩勝發心。次放光攝受。後正申敬儀。
△三白言下問法。
第三比丘尼言下。授[A61]己法界。於中二。先辨名體。後彰業用。前中三。初標名。以心分別一切法邪。故般若體在無分別。若去分別取無分別。名微細分別。此心亦寂。故名除滅。亦是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次善財言聖者下徵。後比丘尼言下釋。一念智性普照三世。無所遺故。由智性照。故無分別。無分別智頓照一切。非全無知。故無分別智。離於五相。一離無作意故。二離有尋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由離二五。故無分別。離初三四。照一切法。故以普照釋無分別。其顯示二字。梵本所無。其本性智光。是能照耳。故舊經中。所得法門名一切智。下推勝中亦存此名。由深細故。能令等覺親承法音。二善財白言聖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下。辨業用。於中二。先問。後比丘尼言下答。於中二。一明通用。二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後正顯業用。今初。謂由上智光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論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為王。體即如如。如體本寂。真智契此。故名[1]昧。由前法門知一切法。而顯本智。即權實無㝵。今以即權之實智。契即事之理故。一切三昧皆入其中。若涅槃經十四。二十五三昧。名三昧王。由此故能上來說法。廣破諸有。後以得如是王三昧故下。正辨業用。可知。二善男子我見一切眾生不分別眾生相下。明其智用。故上名中。離細分別。亦即前通用。使無分別。為無障㝵。智用自在。皆先標。後釋。明觸境了達而無分別。
第四謙推等。並可知。
●第五筏蘇蜜多女。寄無盡功德藏迴向。由迴向力。能成無盡功德藏故。筏蘇蜜多。此云天友。或云世友。亦名寶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世寶重故。國名險難者。逆行非道。下位凡小不能行故。上指後中。云聚落者。是依梵本。國順舊經。城名寶莊嚴者。逆行順世。能生無盡功德藏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先總後別。別成二種益。初句見實法益。由前聞實智故。餘皆得權智益。由前三世差別智故。後漸漸下。趣求後位。於中四。一專心求見。二淺識致疑。三深智讚教。四依教往詣。今初可知。二城中有人不知下。淺識致疑。逆行難知故。而知善財心者。但覩外相故。亦彰求法位尚淺故。三其中有人先知此女下。深智讚教。先讚。後教。市鄽北者。市者諠雜。北主於滅。滅諠雜故。自宅中住者。即畢竟空寂。謂在欲行禪。有大悲故。處染利他。有大智故。寂為自宅。約庇他舍。即用慈悲。四時善財下。依教往詣。
第二見其住宅下。見敬諮問。於中二。一覩見。二敬問。前中亦二。先見依報。畢竟空中無德不具。廣顯其嚴。後爾時善財見此女人下。見正報。於中。具有主伴德用。二爾時善財前詣下。敬問。
第三彼即告言下。授[A62]己法界。於中四。一標名。二業用。三明法門殊勝。四辨得法因緣。今初。離貪欲際者。凡夫染欲。處而無厭。二乘見欲。方便求離。菩薩了欲。性無可離。即是真道。故不斷貪欲。亦不與俱。而得解脫。染而不染。名離欲際。無離離故。餘見勝熱。
第二我能隨順下。顯業用。於中二。先身同類現。後善男子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下。以法益生。有十三昧。皆隨受欲所有便宜。得斯甚深難思三昧。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白筏蘇下。明法門殊勝。此一段經十二行半。舊經未有。文中分二。先問。後時女告言下答。前問意云。隨世染欲汩亂清真。云何經言入一切智得最勝地。今釋意云。欲為惡本。生死根原。猶障生天。況於大覺。故隨好品云。譬如劫火。燒須彌山令盡無餘。貪欲纏心。終不能生念佛之意。今將欲斷之。必固縱之。先牽以欲鉤。後煞欲狂象。以毒為藥。豈不勝哉。文中四。一明欲能障道。二引事證成。三欲為過本。四結離之益。今初。從著至微。且障三乘。此約細欲。若麤重欲。障諸勝事。故上經云。障㝵生天。下經言。為大過本。二五通仙人下。引事證成。略舉三事。一五通仙人。即世尊本因。有騎項之辱。若鬱頭藍弗。亦退五通。不言荷負。二天阿脩羅常興戰伐者。脩羅貪欲甘露。帝釋貪其女色。為戰伐原。事如常說。三十頭羅剎焚燒南海楞伽大城者。未見經論。三藏云。是外典。梵本云。若為女色焚燒濱洲之所。十頭羅剎楞伽大城。三或有諸王下。明欲為過本。[1]赫宗周褒妙滅之。明明盛殷妲[A63]己絕之。亡國破家十有八九。非愛不生。故生死輪轉。四是故菩薩下。結離之益。
第四善財童子白言聖者下。辨得法因緣。先問。後答。一寶錢施者。略有三意。一寶而能捨。故得離貪。二一錢至微。由菩提心。成斯自在。三由施佛是最勝田。故成勝報。即由主財田三輪俱勝。況勝而空寂。何果不招。
餘三段可知([A64]已下第十六經)。
●第六鞞瑟底羅居士。寄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事理無違。皆入等理故。鞞瑟底羅。昔云纏裹。新云緊合。並義當包攝。謂塔中包攝一切佛故。攝諸善根。入等理故。晉經名首婆波羅。此云妙善。供養佛塔善最妙故。城名淨達彼岸者。無一善根不淨障㝵。到究竟故。常供養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詳何緣偏供此塔。人云塔中空有栴檀之座。為欲普供無盡佛故。亦有是理。然下經云。我開栴檀座如來塔時。則知定是依佛得名。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後趣求後友。今初。昔闕此段十二行經。文中初句總。後觀彼菩薩下別。別有十三昧。即前友所說。如次當之。一即來詣我所三昧。二蹔見三昧。三與語三昧。四執手三昧。五昇座三昧。六蹔觀三昧。七見頻申三昧。八見目瞬三昧。九抱持三昧。十唼吻三昧。念一切智。屬前總結。後漸次下趣後可知。
第二詣居士宅下。見敬諮問。
第三居士告言下。授[A65]己法界。於中四。一標名。二顯體。三釋疑。四業用。今初不般涅槃際者。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槃之實際故。故出現品云。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楞伽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一切悉皆離。亦其義矣。二善男子我不生心言下。顯體。若有心於涅槃。則有覺所覺。安契涅槃之際。無心於出入。故心契實際。知佛永常。三唯除下釋疑。疑云。三世如來皆入涅槃。何得言無。釋云。調伏眾生而示現耳。今云不涅槃者。略有三意。一示滅妙存故。出現經云。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作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豈一切處火皆滅耶。如來涅槃亦爾。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A66]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皆悉滅度。二真身常湛故。故出現品云。如來不為諸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槃。亦不為彼示現其事。何以故。欲令一切菩薩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皆如現在故。以大涅槃具圓三德摩訶般若解脫法身。故說身常則涅槃常矣。三深契般若。無想著故。故此經云。我不生心。出現品云。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薩永離一切諸想著故。斯則遠離覺所覺。一亡二想不二亦亡。玄之又玄矣。四善男子我開彼栴檀座下。顯業用。於中二。先總明體用。後問答境界。今初。體即三昧名佛種無盡者。種即種姓。以無性為性故。法華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法性之種。隨緣成佛。法性無盡。佛豈有窮。故應若擊水成文。隨擊隨生。文終不盡。況於水體耶。若萬法依空。雖乾坤倒覆。而虗空湛然。故即化身。便是常身法身。十身圓融。安可盡矣。後善財白言下。問答境界。先問。後答。答中二。先明過去。後如是未來下。例現未。並可知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A67]己推勝。推勝中。長者雖知三世不滅。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第五善男子於此南方下。[2]詣示後友。文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大悲尊重故。加此讚美。海上有山者。即南印度之南。表大悲隨順。入生死海。住涅槃山。亦處大悲海。不為愛見之所溺故。
第六時善財下。禮辭。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六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校注
[0122001] 一切二字疑衍 [0124001] 盡疑畫 [0127001] 二疑工 [0127002] 師疑帥次同 [0129001] 門疑問 [0130001] 染疑深 [0131001] 似疑以 [0132001] 約上疑脫性 [0132002] 以疑似 [0132003] 施疑旋 [0132004] 觀疑歡 [0134001] 昧上疑脫三 [0135001] 赫下疑脫赫 [0135002] 詣疑指【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 冊 No. 227 華嚴經行願品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