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三(本末合)(盡出現品)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釋此品文。四門同前初釋名者。按梵本。名如來十身相海。如來之名。廣如前釋。十身者。如上文第八地中兩種說十身。一眾生身國土身等。二菩提身願身等。廣說如章。相海者。內德外彰。標表超勝。其數繁廣。難可測量。此則如來之十身。十身之相海。正當依主亦帶數釋也。
二來意者。有二種。一遠答第二會初後佛果德問。二近望前品。總明果法。此品別顯相德。故來也。
三宗趣者。辨佛果無邊相海為宗。顯差別因成差別果為趣也。
四釋文中三。一誡聽許說。二如來頂上下。略說九十七相。三佛子毗盧遮那下。廣結十華藏塵數相。
就第二略說中。顯相依處有四十六。若細論之。相所依處與相數等。以無重疊者故。其一一相文中。或五四三二等。五謂一相所依處。二相名。三莊嚴。四業用。五成益。具與不具。文各自顯。此中最初明頂相。後辨足相者。依觀佛三昧海經說。觀佛有逆順。今此是順觀。若先從足觀。是逆觀也。問此明大相。相福與後品所說好福何厚薄邪。
答善生經中自有校量故。[1]後文云。一切世間所有福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及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復不及無見頂相功德。
就初相中三。先總標相[2]依所處及通嚴。次其中下別顯。後佛子下總結。就別顯中。同前依處有三十二相。初相文三。謂一名。二一切妙下莊嚴。三一一下業用。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皆同初文三也。六中嚴內二。先明菩薩以寶焰摩尼為冠。後明具佛力等寶為鬘。業中可知。七中三可知。八中嚴內。如意寶與摩尼寶別者。摩尼單名意故。業中三海約三業也。九中三同前加。益物十中三。十一中三。同前。十二中。業有益世獲淨剎斷妄想。十三中三同上。十四中。業用云四菩薩行者。謂四攝行也。十五十六十七十八。文並易了。十九具足千輪者。梵本云具千輻輪。業用中云發明智日者。智日即是佛之別稱。謂光中出聲。讚佛功德故。二十可知。二十一業用中云。顯現諸佛菩薩智慧妙藏者。謂光中出聲。說佛菩薩智慧善巧說法應機故。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文並可知。二十五業中云舒大焰網。乃至示諸眾生一切業海者。光中出聲說善惡業決定不亡。或說一一眾生業海繁廣故。二十六二十七。並可知。二十八業中。光現三世間故。二十九中略無莊嚴。業中有明利益。可知。三十中亦無莊嚴。業中令得見無所見益。三十一中。亦無莊嚴。三十二中同上。有名嚴業。上來別明頂相竟。三佛子如來下總結可知。上來諸相表名中皆稱雲者。舊經解云。是周遍義。潤益義。無體義。無礙義。現相義。降雨義。今謂上下文中說諸供具。或佛菩薩。或能化佛事等。多用此語。皆同一義。所謂應感則形形必成益。而來無所從。感畢則謝。謝無停止。具茲五德。如世間雲。故名雲爾。
自下第三十三眉間有一相文四。謂依處名嚴業也。第三十四眼有一相。第三十五鼻有一相。並文四同眉間。第三十六舌有二相。前相文七。一相依處。二名。三嚴。四因。五依處分量。六業用。七利益。後相三十七云。如來舌復有等者。准梵本。復字是[3]相字。文中五。一依處。二名。三依處體狀。四嚴。五業。業中云其光普照一切佛剎唯塵所成者。梵本云。一切佛剎自性。離於塵相。以光威力。令色相土無和合相。顯散塵相。隨應度者。見此獲益。此光即是為菩薩時說因緣法。無和合者。無有自體之所致爾。第三十八舌端有二相。前一文中五。一依處。二名。三嚴。四業。五利益。後相三十九中文五同前。第四十。上㗁有一相。文四。謂所依名嚴業可知。第四十一右輔下牙有一相。文四易了。第四十二右輔上牙文四同前。第四十三左輔下牙有一相。文四。第四十四左輔上牙有一相。文四。業用中云流布法乳等者。法謂教菩薩法。能長養其胎故名乳。令勝解成就故名燈。令依勝解成行故。此可貴故。名寶。此三同是伏忍位中。或別配三賢。第四十五齒有一相。文四同前。第四十六脣有一相。文中三。一依處。二名。三業。第四十七頸相文四。莊嚴中紺蒲成就。如音義說。四十八右肩有二相。前文三。謂依處名業。後相四十九文四。謂依處名體業。第五十右肩有三相。初相文四。謂依處名嚴業。次相五十一文四。謂所依名字莊嚴業用。後相五十二文四。依名嚴業。第五十三胷臆相文六。一依處。三形狀。形如卍字者。梵本云室利靺瑳。三名字。四莊嚴。五業用。六利益。第五十四吉祥相。右邊有五相。謂五十四五六七八也。唯第二相文中五。餘四文各四。五謂如前依處乃至利益。四謂除利益一種。第五十九吉祥相。左邊五相。謂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也。文中各四。如前所說。第六十四右手有五相。謂六十四五六七八。文中各四。皆同前說。六十六中。云成變化網者。梵本云放光化成網也。第六十九左手有四相。謂六十九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也。文中亦各有四。第七十三右手指相文四。第七十四左手指相文四。第七十五右手掌相文五。謂處名嚴業益。第七十六左手掌相文中亦五同前。第七十七陰藏相文四。第七十八右臀相文四。第七十九左臀相文中四。第八十右䏶相文五。五中第四明䏶相狀。餘四同前。第八十一左䏶相文中五。五中初四同前第五利益。第八十二右腨相文中五。於中第五形相。餘四同前。第八十三左腨相文中五。五中第四明色相。餘四同前。第八十四寶腨相文中四。一依處。二名字。三相狀。四業用。第八十五足下相者。此中略無左右以標。譯家脫漏。[1]復勘梵本。文中四。一依處。二名。三色相。四業用。第八十六右足上相文中四。依名嚴業也。第八十七左足上相中四同前。第八十八右足指間相文中四。同右足上相。第八十九左足指間卍字相者。梵本云室利靺瑳相。文中五。同右足上四外并有利益。第九十右足跟相。第九十一左足跟相。文中并同右足。[2]上九十二右足趺相。第九十三左足趺相。文並同前右足上四。第九十四右足四周相。第九十五左足四周相。文中皆四。同前可知。第九十六右足指端相。第九十七左足指端相。文皆四同前可知。上來大段。第二依佛身四十六處。略顯九十七相竟。
自下大段。第三以別說難周故。次總結無盡故。云毗盧遮那如來有如是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等也。十身相海品。略分文指。當一二了。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釋此品文四門同前。
初釋名者。如來。謂乘如實道故。隨好者。隨逐大相益加姿好故。光明者。顯曜除冥故。功德者。行成攝益故。此即標人以顯相。因相而發光。因光以獲益。總名如來隨好光明之功德。亦隨好之光。亦如來之隨好。皆依主釋。若隨好等。是如來所有。名如來之隨好等。即皆有財釋也。
二來意者。前品明大相。今此辨隨好。好有勝益。相因顯也。
三宗趣者。有二義。一辨好為宗。顯相為趣。二說好為宗。彰益為趣。
四釋文中二。先明果隨好。後佛子我為下辨因隨好。前中二。初告上首菩薩。後如來下正說隨好。
前中告寶手者。寶功德也。手信心也。將說好光功德。非深植信根者。不被故。此表也。
後正說中。佛自說者。好是微相。其用乃廣。非佛自陳。恐難信受。故古德云。阿僧祇品是差別因滿處。此品是差別果滿處。各是究竟故。佛自說者。此或不然。所以者何。十定品既不同彼。於中亦佛自說。文中三。一好名。名圓海王者。令見聞者生究竟自在福故。二此隨下顯光名。名熾盛者。德殊勝故。三七百下辨光眷屬。後明因好中。文有六段。一菩薩於兜率放光相。二佛子菩薩足下下。明足下隨好放光利益。三天子汝等應發下。勸發大心。四淨治其意下。勸懺除障。五說此法時下。時眾聞法得益。六爾時諸天子以上眾華下。展轉利益。
就初段中五。一放光時。二放光處。三光名字。四光照處。五彼世界下光所照益。益中四。一脫地獄苦。二得十眼耳等。三生天。四聞天皷說得生天因緣。於中四。一不放逸故。二於種福故。三昔近善友故。四佛威神力故。
第二足下隨好光益物中三。一相輪名。二此有下隨好名。三常放下明好業用。業用中二。先標總數。後中有下別舉其一。存略故也。別舉中三。一光名。二能照下光所照。三隨諸下光所益。益中四。一隨機成就。二離苦趣。三得生天。四聞天鼓說法。說法中二。先勸誨。後如我說我下正顯。前中三。一天鼓勸誨。二爾時諸天子下。恠鼓聲尋所因。三是時天皷下鼓為說因。因即諸天子善根也。後正顯中六。一鼓無我所說我所。喻佛證無我所說我所。文中喻法可知。二如我音聲下鼓聲緣感無所從。喻緣起無來處。文中喻法可知。三譬如汝等下。地獄及身無所從。喻光及聲無所來。文中二。初喻。二合。問喻中云但由於汝顛倒等。生地獄身。此即現有來處。何故乃云此無根本。答從緣之法。皆無自性。即是無根本也。餘文同此者。准知。四譬如須彌下。樂具無從喻。喻鼓無所從。文中喻合。五譬如億那下。一音說法應多喻。喻菩薩一隨好光現多自在力。合中二。先正合。後一切聲聞下顯勝。前中云大[A1]歡喜者。各稱根欲故。雖多時說。不生疲厭。為多眾說。不生退怯。雖多恭敬。不生憍慢。雖多安樂。不生放逸。六諸天子汝當往詣下。勸供養離欲。文中二。先勸。後時諸天子下。依勸供養。前中二。先總勸。後勿復下別勸。前總者。令往菩薩所供養。此有二意。一能蹔別五欲。二能報恩德。後別中三。一說五欲過。令離無善根障故。文中三。法喻合可知。二汝等應當下。明報恩損益。文中四。一勸報恩益。二其有下明不報恩損。三汝等今者下。雙結損益。謂若離不報脩於報行。迴損向益。故云宜疾迴向等也。四如我天鼓下。因為說法。於中二。先說二空觀。後汝等若能下結觀成益。前中二。初明生空中。先喻。後法。法中非男女者。即男女相不可得。此顯離斷常故。後如我天鼓下。明法空中。亦先喻。後法。法中。五蘊不生者。非常故。不滅者。非斷故。後結觀成益。云則入無依印者。印是決定之義。謂此定無寄。不依根境識等。一切諸法。以此無依印印。一切法皆無依故。後依勸修供中七。一聞天鼓勸。二即皆下身化出興。三即共下欲供不[1]逐。四時有下。諸天子聞菩薩下生母胎。五時諸天子以天眼下。見菩薩處母胎。六諸天子眾下。諸天子各將眷屬[2]諸菩薩起居。七時天鼓中下。鼓顯菩薩[3]諸生假實。於中二。先喻況。後法說。說中云離分別者。令菩薩示現受生非實生歿故。除憍慢者。令不自謂天宮勝。故無染著。令捨五欲求菩提故。
第三勸發大心中。大心。梵名阿耨等者。此云無上正遍知覺心。心體有三。具如上釋。
第四勸懺除障中三。初明勸懺罪障。二聞是語下問其懺法。三爾時天鼓下為說懺法。
初中四。一略標身意二業為能懺緣。言淨治意者。令離垢淨分別故。住善威儀者。令脩[4]善行相儀不住相故。二懺除下列所懺障。障有四種。一業者。小宗五逆業障聖道。今此七逆。加和上阿闍梨故。二煩惱障者。小宗九十八使并十纏為障。今此以分別俱生所執實我薩迦耶等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能遮見修二種。其道及道方便故。總名障。三報障者。小宗以三惡道北鬱單無想天等報。能遮聖道故。為障也。今此更加四果四向。皆能於大菩提。見修二道。極成障故。攝大乘云。非往諸惡趣極障大菩提如住於聲聞及以獨覺地。[5]又諸大乘經論。廣明此理。具如別行章說。四見障者。此唯所知不同小宗但說煩惱。若不爾[6]者有重言失。前煩惱中有五見故。此行相者。謂於真俗理事[7]別執由迷真如隨緣不變二分之義。乃至執佛四智菩[8]提有為無漏。涅槃第二云。外道邪見可說如來同於有為。持戒比丘不應如是。若言如來是有為者。即是妄語。當知此人死入地獄。乃至云。應知如來即是無為。三以盡法界下。重顯三業廣大懺悔。文中四句分三。初兩句廣前善住威儀脩五輪禮儀。初句身者。顯兩肘兩膝四輪也。後句頭者明頂輪。通前五也。次一句舌者。廣明語業。陳說罪障自性無依。後以盡法界乃至善身業等下。總結三業。皆盡法界眾生數者。由昔來起障既未曾治。於境攀緣。造作莫限。是故障緣遍眾生界。今欲懺除故。還數等於彼也。
第二問懺法中二。先聞能所懺喜。後而問下正顯也第三為說懺法中二。先顯說因。後諸天子下正說。正說中二。初總說。後諸天子如我下別顯。前中三。一舉能識業障體。若不識則不能除故。何以偏舉菩薩。以諸天子賀菩薩恩深信重故。次不從東方下正明懺相。問此中問懺四障。何故唯說業耶。
答此有二義。一以四障展轉相緣不相離故。見障是煩惱所依。依煩惱而起於業。依業感報故。二由同是從緣無自性觀故。以一觀通治四障若依此解障[9]無不起。不待除亡。三菩薩結善識障體苦故。後別顯中二。先別以六門。明懺除障法。各有喻法。後若如是知下總結懺法真實之相。前中六者。一鼓聲說業無說說。喻佛無說而有說。二天鼓聲無生滅能隨悟。喻業能隨報。三鼓恒出聲離斷常。喻佛恒說無斷常。四鼓隨心樂皆得樂聞。諸佛亦爾。隨心悉令見。五頗梨鏡現器情影。喻業現果無出入。六幻師幻惑餘人眼。喻業現果然無實。後總結中云若如是知者。牒前總別所說四障如幻緣生無體。是真實懺悔者。對小乘權大執有能所治體。彼非真實故。一切罪惡悉清淨者。彼見能所治令滅者。非真實淨以障除障故。
第五時眾聞法得益中四。一餘剎兜率天子得無生忍。二諸六欲天子發無上菩提心。三諸六欲天女皆捨女身。亦發大心。四爾時下。此處兜率天子得益。於中六。一得證地益。二得三昧益。三得多淨三業益。四懺除四障。五見眾多佛菩薩。六而猶未現等益分齊。謂雖得十地。當未究竟故。云未現少分之力。
第六展轉益中四。一華供佛[1]菩薩普雨香益。二若有眾生見其蓋下見蓋益。三若有蹔得下見前輪王放摩尼光益。四成就如是肉眼下以喻重顯。并聞說喻益。
初中有法喻合。法中三。一以上眾華者。上字是梵本中前字。謂是諸天子。前欲詣遮那菩薩供養時。所化作華香樂幢蓋讚等中之華也。二復於身毛孔。化出多華。共以供佛。散億佛身者。表散華者行必感果故。三以前香雨諸剎於彼益生。喻中喻蒙香者。業障銷滅。得解脫樂故。非[2]隨第四禪中有變實受樂。不爾彼地非捨受故。喻取少分相似邊說。合中云若有聞者者。還只是前身蒙香者爾。此文有四。一香舉前蒙香者。二彼諸下顯滅惑數。三了知下明伏害差別。四成就下辨得善根益。問既六種皆益。何偏言聞。
答因香獲益故。明惑數中。此八萬四千煩惱。但有都名而非巨細。致使昔來諸德種種安立。初一云眾生根本煩惱有十。然一惑力復各有十。即為一百計。應分為九品。但上品重故。開為三品。中下輕故。各為一品。合為五品。即是五百。復於外內境起。謂以自五塵為內。以他五塵為外。一一各五百。即為五千。別迷四諦。則成二萬。并本一千。則有二萬一千。依多三毒及等分故。為八萬四千。二云以十惡為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自五塵為五百。迷他亦爾。合有一千。正迷十諦法門。謂四諦三諦二諦一諦。或約迷說誠諦等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約十善二諦。亦是二萬。并本一千。總為二萬一千。依三毒多分及等分故。成八萬四千煩惱也。三依賢劫經。別有八萬四千。如上九地記中釋。雖有三說。今依前二。前二依此經文內外等故。三伏害文中云。了知如是悉是虗妄者。此但了知六根境等是妄。伏惑不起。非害斷也。或可害斷了法悉妄相盡[3]理即是斷惑證如。亦無違也。四得善根可知。
二見蓋益中。有法喻合。初中二。先明種一恒河沙數輪王善根。按梵本中。非但一王一恒善根。乃是一恒輪王善根故。梵本[4]云恒[5]河[6]沙齊等[7]也後佛子菩薩住此下明得此王位所化利益言[8]於百千等者正明境分齊。按本業經上卷云。初地菩薩作四天王。有一萬子百法身百佛國土中化十方天子。二地菩薩作忉利天王。有二萬子。從此後諸地子數皆同。略無化境。初地既遍百佛國土。當知後後漸增。乃至第十地菩薩作淨居天王。准其化境。與此一恒沙數箇清淨金網輪王同等。以是菩薩攝報位極故。次喻及合中。明但聞彼佛名必生彼佛土。顯此但見第十地菩薩蓋即得十地位爾。
三見前輪王身光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云若暫遇光者。謂前輪王放摩尼光明也。彼雖未轉分段。必定得法雲地位故。言以先修行善根者。顯此勝益。非無因緣。非小因緣。必由宿植。此大教善根見聞信樂等故。喻中云雖未命終見梵天處[9]等。又云得諸禪等者者。類上三靜慮也。合中二。先明放光。後若有眾生下重明得益。於中五一得第十地位。二成就無量智慧光明。三得六根各十種清淨。四得具無量深定。五假使下以喻重顯。并聞說喻益中二。先明喻顯。後若有善男子下。明聞說喻益。前中重顯上來見蓋見光皆是肉眼肉眼所見蓋及光明。只是障內之色。何有乃得如是益耶。文中雖說以[10]菩薩善根及金網輪王三昧福善。終自難信故。
喻重顯文中二。先假設譬喻。顯輪王肉眼所見剎塵廣多。後亦見百億下。明見佛廣多。前中五。一見億那由他剎塵數剎。復末此剎為塵。十方各行。如上塵數剎。乃下一塵。十方各爾。下剎塵皆盡。又以前所下塵及不下塵[1]數剎。總成一剎。二寶手於汝下問答顯廣。三若有眾生下明聞說喻得益。顯剎難思故。四寶手設復下。重積前數。以顯剎廣。謂以前廣剎。積至千億剎塵數剎。復末為塵。依前喻下塵盡總攝共成一土。復末為塵。如是經八十反。五如是一切下明業報肉眼一念中見前一切廣剎之微塵。後見佛廣多中有法喻合。文顯可知。釋隨好品了。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按梵本中。名說普賢行品)。
釋此品文。四門分別。
初釋名中二。先得名。後釋名。前中。此品約人標稱。言普者遍也。賢善也。道也。因也。謂此菩薩身遍法界。若依若正。乃至微塵毛端等剎故。具滿眾善德海故。雖成正覺。不捨因行。徹窮來際。常脩利樂。無竟期故。故普賢三昧品云。普賢遍住於諸剎。坐寶蓮華眾所觀。又云。普賢恒以種種身。法界周流悉充滿。又云。一切佛身所有剎。悉現其形而詣彼。又云。普賢廣大功德海。遍往十方親近佛。一切塵中所有剎。悉能詣彼而明現。又云。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詣十方諸國土。眾生大海咸濟度。法界微塵無不入。又云。入於法界一切塵。其身無盡無差別。譬如虗空悉周遍。又理趣般若云。普賢菩薩自體遍故。釋曰。此普與賢。各是別義。相違釋也。若總言之。是依主釋也。普賢之行故。
二來意者。上來從名號品。至隨好品。明差別因果。從此品下。明出現因果。於中。普賢行品辨因。出現品明果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此下二品俱是自[2]在果成。為物出現因果為宗。徹窮來際利樂為趣。
四釋文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亦二。先正說。後爾時佛神力故下辨瑞。前中亦二。先敘說所因。後佛子我不見下正顯。
前中三。一指前所說是隨器略說。謂是前所說差別因果。二何以故徵。徵意云。何以將彼差別因果。為略少故。三諸佛下釋。釋意云。由差因[3]俱是因因。其行未普。差別果但是因果。略顯相好。未可廣陳。若出現因果則因。是因一一行量盡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因果俱盡。未來利樂無竟故。前云略少。若爾何不唯說出現因果。故此釋云。諸佛世尊為惡眾生出興故。將說出現時。先說差別故。云為諸眾生無知乃至隨流遠道故。出興也。然此說差別所由中。略顯十種。一無智無明者。通獨頭相應二種。二作惡諸纏者此有八種十種。八者。謂昏沉。睡眠。此二障止。掉舉惡作二障觀。嫉慳障捨。無慚無愧障尸羅。十者。謂於前八加忿覆二種。此皆現起。纏繞於心。令不自在故。廣如章釋。三我我所者。此通生法見修二種。具如別章。四身見者。謂五見中。唯薩迦耶故。五。三四七八倒者。三謂心想見。四即常謂無常。乃至淨謂無淨。七謂前三四。八謂前四[4]乃無常謂常等四。六疑者。謂心猶豫故。七邪見者。五見中乖僻正理之見故。八結者。有三五九種。三謂身見戒禁取疑。五謂愛恚慢嫉慳。九謂[5]愛慢無明見取疑慳嫉。九縛者有二種四種。二謂相及麤重。相者有二說。一云相是相分。由有[6]漏[7]得相。令彼見分不得自在。名為相縛。此相即是縛。名為相縛。一云第七末那。為相縛體。由第七識。餘眼等識。於所緣相。不得自在。若依此說相之縛。名為相縛。麤重縛者。亦有二種。一云有漏法上無堪任性。名麤重縛。與有漏法。非一非異。無別體故非[8]實。斷不斷別故非一。二云。二障種子通名麤重。雖有二說。取種為勝。或有說云一切漏相分名為相縛。由彼令見分不自在故。即彼相分上能縛諸惑。名麤重縛。行相麤故。若總言之。所緣相分名相縛。能緣見分貪等諸惑名麤重縛。四者貪欲瞋恚戒取我見。十隨流遠道可知。後一句結。結意云。世尊為此多惑障眾生出興。是故先須說差別因果後為說出現因果也。
後正顯中二種。一先辨所治廣多有百萬障。後佛子我不見有下。明能治廣大有六十種行。前中三。初總舉。二何等下別顯。三佛子若菩薩下結。初中三。先標。次徵。後釋。初中。按梵本云。佛子諸菩薩過失中我不見有一法過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釋曰。雖諸煩惱皆能通障一切聖道。然瞋一種。具有二義故。偏舉之。一親障菩薩不能攝受饒益眾生。二於菩薩道諸障之中。最尤重故。決定毗尼云。菩薩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違害大悲。莫過此故。善戒經說。與此同也。二別顯中。先徵。後顯。顯中有一百門。寄位分五。初障十信行。二不樂佛法下明障十住行。三不得菩薩諸根下障十行。四樂誹謗一切智語下障十迴向大願行。五不樂與菩薩同住下。障十地真證行。此中亦耳不聞無礙法故者。梵本云。耳不聞法處受身障。釋曰。謂生於無佛處故。菩薩萬行不過此故。五位起一瞋心。一切頓障。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令能障同於所障亦皆無盡。起一瞋成百億障。理實無盡。結中三。初正結。次何以故徵意。後佛子我不見下釋成。亦即是後辨能治廣大也。就辨能治廣大中三。初躡前總顯。次是故諸菩薩下別明。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下結勸。初中可知。次別顯中有六位。皆依前起後。初中三。一牒勸修治。二依勸徵問。三所謂下正顯。顯中十句。攝為五對。初二約人。前不捨下。後不慢上。次二約法。一不誹教。二不迷事。次二約心行。一樂行。二堅心。次二約降[1]制伏使。前降。後制。後二悲智。前悲。後智。第二清淨中三段同前。初謂依前正法行成離染勝故。云清淨十句亦攝為五對。初三於教法淨。一信。二求。三護。次二於理法淨。一廣大。二甚大。次二於化清淨。一了器。二[2]僧福。次二於時劫淨。一不著。二[3]勸察。後一結成性。第三廣大智者。由離染障。令智廣大故。此十句亦為五對。初二了所化智。次二知化法智。一能詮。二所詮。次二知持辨智。次具身語業用智。後二照依正智。第四入十普入者。由得廣智能普契所知令互相入故。十句中各自多少為對。初二大色小處互相入。次二多身一身互相入。次二多劫一念互入。次二多法一法互入。次二多處一處互入。次二多根一根互入。次二多根與境互入。次二多想一想互入。次二多言音一言音互入。後二三世一世互入。第五住十勝妙心者。轉變無礙應機成益故。心得勝妙。正顯中。一住離言。二住離念。三住無常愛果因。四住常果因。五住祕密深。六住平等深。七住滅猶豫。八住諸世平等。九住三世佛平等。十住佛十力四無量。第六得十一種佛法善巧智者。依前勝妙心。起此巧智。正顯中。一了理法。二出生行法。三宣說教法。四證果法。五明了三乘法。六悟解一乘法。七巧言詞說法。八純門說法。九雜門說法。十知別不別二二不二不二二十一於第一義諦唯識門究竟故。三明結勸中三。初正顯勸。二何以故徵意。三菩薩摩訶薩釋意。由聞此法得佛[4]果故。功德海滿故。利生等故。
第二辨瑞中二。先感瑞。後爾時佛神力故下明證成。前中二。先此土。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前中二。先顯瑞因。因有二。謂佛力及法爾。後明瑞相。相中二。先動地。後雨諸色雲。並可知。後證成中亦二。先此土。後如此道場下結通十方。問此感瑞自是重會普光明殿[5]會中。何故結通乃云菩提樹下菩提場菩薩宮殿中耶。
答以菩提[6]樹是本故。前後諸會。不一不異故第二偈頌中二。先敘意。後正頌。
前中二。初示相。謂自他二力是所因也。觀十方者。念所化故。觀法界者。思所說故。後欲開下述意。謂為欲述此十種意故。說此偈頌。一明因行。二顯果德。三說大願。四行起時處。五機熟[7]願佛。六稱機授法。七所說利益。八明因得果。九果淨身。十語業開現。此十種義。下偈頌中。普具顯之。正頌中。有一百二十一頌分二。初二十二頌顯說分齊。餘九十九頌正辨普賢行相。此並不是重前文。但與綺互共顯普賢行用。謂前是略明。此是廣說。前體後用故。前中。初二頌誡聽許說。二亦說諸劫下八頌。明此菩薩學過去佛弘誓願行。三於一賢劫下十一頌。明[8]學相。學現未脩三輪行。於中。初七舉現未佛。後四學成三輪淨行。四行者下一頌結說分竟。
第二正顯普賢行相中亦二。初六十九頌明自德大智行。後未安者令安下三十頌。明外化大悲行。前明普賢大智行中十種。一初七頌明善入帝網大智行。二深入微細下十七頌。明深入時處微細智行。三世界及如來下五頌。明了三世佛心祕要行。謂世界名及佛名。此等最麤。猶於多劫說不能盡。況佛心中所知境界。謂真妙法界等。然此菩薩亦能了知成普賢大智行。四如是未來世下四頌。了未來攝化業行。五現[1]在所攝下四頌。通達現在佛境界行。六出生無㝵眼下五頌。明六根化用行。七諸佛甚深智下十頌。明器世間自在行。八了知諸世間下六頌。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九如來法身藏下五頌。明非身示法身行。十譬如工幻下六頌。明非量[2]不量淨心行。上來自德智了。第二外大悲行中亦十行。初六頌化物令發菩提心行。二眾生身無量下二頌。讚歎現佛攝生行。三諸佛能現身等一頌。明分布過去舍利行。四如是未來等一頌。明能起未來佛德行。五如是三世下四頌。明法輪深入行。六無量無邊下五頌。了物心器染淨行。七眾生皆妄下三頌。了物業報緣起行。八眼耳鼻舌下五頌。了達根境無㝵行。九佛說等一頌。了知三輪三世中說法行。十末後二頌。明三世相行。普賢行品釋了。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釋此品文。四門分別。
初釋名中二。先得名。後釋名。前中如來者。略有二義。一智乘因行而來成果。此智即如。故雖來未曾來也。金剛般若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故。二果智契理一如時。不礙常應所化。故來也。仁王教化品云。超度世諦第一義諦之外。為第十一地薩云若覺。非有非無。湛然清淨。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教化一切眾生。乘般若乘。來化三界故。今此出現是後非前也。後釋名者。或如之來。或如即來。或如來之出現。或如來即出現。初二[3]而者。謂如之與來。非一非異。故雖如不壞來此。來是如之來。依主釋也。雖來不失如此即是來。持業釋也。後二句者。一正來即如時。而不礙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此即如來之出現。依主釋也。二正乘一切智來化之時。此[4]即如來復即出現。持業釋也。問晉本名為性起。今此乃曰出現。何故爾耶。答舊翻如來性起四字中。如來兩字正依梵本。性字全無。起字或通。以溫鉢底言正譯為生。為現通有起義故。
二來意者。前品明果因出現。此品辨果果出現。義次第故來也。
三宗趣者。此品顯果果出現為宗。以徹窮來際利樂有情無竟期為趣。
四釋文者。此品長科有七分。一加分。二爾時如來性起下本分。三時性起妙德下請分。四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下說分。五佛子此法[5]一名為如來祕密下。顯名受持分。六爾時佛神力故下表瑞證成分。七爾時普賢菩薩承佛下。偈頌總攝分。
初中二。先毫光加請法主。後爾時如來即於口中下。口光加持說法主。前中二。先長行。後偈讚。前中二。先光加。後時此道場下明眾益。前中有十。初光出處眉間者。表證道離二邊故。白毫者。表中道法界為諸教本故。二顯光名如來出現者。欲表諸佛無障㝵。顯果果出現故。三無量等者是光因業。四其光者是舒業。五右繞等者是敬業。六覺悟等是覺業。七除滅等者是[6]正業。八映蔽等是降伏業。九顯示等是示現業。十作是事[A2]已下明卷業。入妙德頂者。正明加相。何故加此菩薩者。欲令問果法故。為顯金剛種性義故。後明眾益中二。先得喜踊益。後復作如是下。知光是說法先相。後偈讚中二。初標說頌之人。後正覺下正顯。顯中十頌分六。初一頌歎佛申禮。二有五頌。歎佛放光。三有一頌。歎前光益。四有一頌。歎眾有堪聞之德。五有一頌。歎佛悲智利世故先放光將說法。六末後一頌。請佛示說法[7]意。何不直請佛說法乃轉請示餘人者。此有二意。一光入身時[A3]已令知覺佛不自說故。二同上多例佛不自說故。後口光加持說法[8]意者。前既請示。故今示爾。於中二。先加。後其光下加益。前中有十。初光出處。口放者表教道[9]得通故。二光名無㝵者。表辨才不滯故。無畏者。不懼深而難說故。顯其[A4]已離眾威德故。餘同前說。入普賢口者。令說如佛說故。口傳授故。何故加普賢者。表此所說是普賢法故。不入頂者。以兼教故。後加益中云過本百億者。顯加力故。及過餘者簡異故。唯除佛者顯尊卑故。加分竟。
第二本分中二。先問。後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下答。答中二。一引昔類今。後說是語下現瑞表相。相有二種。一動地者。顯普賢引昔相應故。二出問法光者。表有問法菩薩名表所問故。謂說佛果出現法門。令所問者生起種性勝德故。云如來性起妙德菩薩。
第三請分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先總相舉法請。後善哉佛子下列十門請。前中三。初舉法請。二佛子此[1]諸下歎眾請。三佛子汝[A5]已下歎說者請。初請可知。二中三。初歎眾大。二皆久下歎德高。三具如是下結眾集。初可知。歎德中十種。一淨戒久。二三念慧成。四誓願極。五具佛儀。六憶念佛。七大悲觀。八了通境。九得佛加。十受佛法。三結可知。三中二。先別顯。後總結。前中十種。一事佛多。二成妙行。三定自在。四證祕密。五知教法。六除眾疑。七佛力加。八知物根。九隨樂說。十順佛智。後結可知。後別列十門請中三。初讚德總牒請。次身相下別列中[2]門云轉法者。梵本云轉法輪。後如是下結。後偈頌中十偈分三。初一頌標歎說聽。二菩薩云何下正頌別列問請。三此[3]說下歎德勸。就正頌別列中。四頌分七。初半偈頌如來出現法。次一句頌身語心境界。語謂音聲。次一句頌佛行。次一句頌成菩提。次一句頌轉法輪。次一句頌般涅槃。次二頌一句頌見聞親近[4]出善根。三歎德勸說中。五頌分六。初半頌歎眾敬法重人。次半頌讚普賢德請說。謂是聽者生功德海之境界故。亦是能淨治眾生惑障者故。次一頌舉六事請。謂以因喻證明。與理相應。聞[A6]已發心疑除智淨。次一頌舉四事請。謂以因喻巧說示佛身如是十方佛身無異。前半舉例。後半請問。次一頌歎眾希有請。謂十方佛土無量劫中難可得見如今所集之眾。次一頌歎眾[5]仰法敬人請。以淨心具演出現法。上來請分竟。
第四說分中。答前十問。即為十段。一一各二。謂先長行。後偈頌。十中初答如來出現之法。法是出現所依之因緣。後答身等九種。正顯能依出現之相。猶如因果非是因果。以並是果中所現法故。
就初長行中三。先法說。次佛子譬如下喻顯。後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如來下。約法通結。此三各有十門。然初十。一一通中間十門故。此因緣總有四重。一云十種者。據初略也。二云百者。以初十入中十故。則一一具十有百門也。三云千者。以後結十一一結前百故。有千門也。四無量阿僧祇者。彼千門中[6]後各容有多因緣故。如四智風輪十光明等。又亦通攝身等九中諸因緣故。文中二。先總告眾令知。後此處下正顯。顯中二。先歎。後何等下正說。前中四。一歎難言念。二所謂下辨難所由。三何以故重徵所以。四非以下顯難差別。差別中二。先反顯。後以十無量下順釋。釋意。謂此但數量繁廣故。云不可思議。非約理性言絕也。數量者。如前分別十百千等四重展轉。餘文可知。後正說中三。初徵起。次所謂下正顯。後佛子下總結。顯中一多大心攝生成故。二多淨勝志樂成故。三多慈悲成故。四多行願成故。五福智無厭成故。六多二利行成故。七多巧慧成故。八多淨德藏成故。九多智慧嚴成故。十多說實法成故。結中云成於如來。此結出現因緣。非說成佛因也。
第二喻顯中有喻。一一有三。先喻。次合。後結。前請中云。願以因緣及譬喻者。前法說即是因緣。此下明其譬喻。十喻中。
第一大千興造喻。喻佛眾緣成出現。[7]顯此喻中有二。先約緣相喻出現因緣。後法性如是下[8]待緣性喻出現因緣。前中三。初總舉多因緣。二所謂下別辨多因緣。三佛子如是等下總結多因緣。初中二。先反顯。後以無量下順釋。前中云非以一緣等者。梵本云[9]曩翳繫糸垢囊。此云非以一因也。[10]曩翳繫囊迦後云以無欏囊[11]此云非以一事緣也。[12]若唯是緣則應云鉢欏底耶。文既不爾。故知事緣為。後云以無量者。准前可知。別中二。先舉四風輪。後如是皆由下。出所因。前中二。先總顯四輪相依。後其四者下別辨四輪。謂依雲雨起四風輪。一名能持者。眾生業力。於空劫處。世界將成。於上空中。先起雲雨。若無風持雨。水無停處。壞餘世界。是故業力起初風輪。水若不減。無由得起諸天宮殿。是故業力起第二風輪。雖能消水。處起無由。是故業力起第三風輪。減一節水。起一層天宮。如是漸下。至起須彌及大地等。雖起總處。不能辨彼別類莊嚴。故彼業起第四風輪。令此世界乃至圓滿先起器世間。後起有情世間。廣如俱舍分別世品中說。後出所因中三。應眾生外增上業共感其中有共中[13]共共中不共可知。二諸菩薩善根所起者。此約淨染染淨二類界說。所以者何。純染界中無菩薩故。純淨界中無眾生故。二種可得故。就二類中。染界[14]容有菩薩。悲願現彼。除純苦趣。故賢首品云。或有剎土無有佛。於彼示現成正覺。或有剎土無有法。於彼示現說法藏等。三令於下通顯[1]前同處異感各隨所應。如維摩云。譬如諸天共寶器食[2]餅色異等。[3]下文第六十六中大光王告善財言妙光城所住眾生皆是。三佛子下總結可知。後明緣性出現中三。[4]初法性如是一句是總顯。二無有下四句。明即相而性故不礙生作知成即無生等。即性而相故雖無生等而不礙生等。二法合中。合前緣相緣性及相性中各三相。顯其四種大智風輪者。一任持不失智持法雲雨。次二依法起自利行所成智。一滅惑。二成德。後一依利他行所成智。餘文可知。三總結中結及勸。前文相易了。
第二洪霔大千喻三段同前。此中是前風所持雨喻。喻佛深廣難知德。謂得無盡陀羅尼力。說此成就如來出現法。一切二乘不堪容受。唯除大乘菩薩。所以者何。此菩薩信佛有無障礙願力。至果方乃相續利樂無竟期故。故云唯除諸大菩薩心相續力者也。此論根器不可限。以位地[5]分爾。則八地[A7]已還非所被故。第三大雨無從喻。此中大雨同前所說。眾生業力感龍雲雨。然無來去喻。喻佛出現無來無去。此有多釋。一應機無來。機謝無去。二從因緣現故。現時無來。來既不來。滅盡無去。三從初現來則[A8]已不來不去以是從因緣現故。
第四大雨難知喻。亦名摩醯數渧喻。此亦是前成劫大雨喻。喻佛出現大機堪受德。古德釋云。此有四義。一教廣。二行大。三因深。四果遠故。非二乘所預。
第五大雨成敗喻。喻佛滅惑成智德。各有五種。初能滅炎熾。二能起處所。三能壞大水。四能成海中一切眾寶。五能莊嚴大千界處。法中初二滅惑成福。次二滅障成智。後一以法照機。
第六一雨隨別喻。喻佛一味隨器德。
第七有二喻。初先成色界喻。喻佛勝緣先際德。二後喻釋疑。就二喻中。前先成由業力。後法異由機殊。餘益可知。
第八喻中三。先喻。二佛子大雲下結。三佛子如來下合。初中二。先顯水輪生華。後爾時於中下。明風輪起。前中依五卷大悲經第三卷云。何故名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淨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一一蓮華。各有千葉金色之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事。心生歡喜。乃至讚言奇哉希有。如此劫中。[6]常千佛出世故。號此為賢劫。釋曰。華名如來出現者。先召之名也。後風輪中。每一節水減。一風輪起。成一處所。十風次第成處滿足。二結中。善根異故。風及剎殊。而雨無別。三法合。佛成辨大事德。文中二。先正顯合。後佛子一切如來下釋疑。前中四。一如出現令水。二放智光授菩薩記。合華生。表佛出數。三佛子如來出現下。合十風。此表佛德應機不同。四佛子如來大悲下。合上結文。後釋疑中三。一順前文辨正理[7]勸知。二眾生念言下舉偏執之疑。於機緣緣成之中一句謂佛獨辨不應道理故。云此非也。三佛子乃至下具顯緣成。便彰無作之義。文中三。先辨菩薩依佛種善根。後但以下顯佛因菩薩有善根故。方以威力。令其具佛德。三而佛下顯前根緣互應。是緣成無能所作。故無成。無成故無壞。無成壞故。無差別也第九四輪相依喻喻。佛體用依持德然。水輪所依之風。有四義。一持水名安住。二不可搖撼名不動。三成直至劫壞名究竟。四體質不可損傷名堅固。其厚有十六洛叉。法合中。初合四風。後合四輪。前中。一攝取。二授法。三守護。四照實。有配四攝合四風。理可通矣。合四輪中。饒益慈悲合前地輪。大方便合水。如來合風。無礙慧光合[8]寶遞依持。准釋。
第十大千饒益喻化興世利生德令明三學益。慧中。一內得真理。二外用照明。餘准可知。
第三結勸中十一句。一一皆通結前十門。謂一行多。二周遍。三離相遷。四離分別。五永寂。六無主[9]寄。七無窮[A9]已。八無休息。九佛智無碍。十觀為無為非一異。十一迴向願得滿足。
第二偈頌中三十七頌分三。初十四頌頌歎深許說。頌上總答。二譬如世界下二十二頌。頌上十喻。三有一頌。頌歎難說。說初中二。初十二頌。頌歎法難量。後是故下二頌明[10]除說分齊。前中亦二。先十一頌歎所知甚深。後若有欲知下一頌。頌歎能知器淨。前中亦二。初一頌總顯佛德深廣難量。後十力功德下十頌。別頌佛德十門難量。各一頌顯佛一德。初一顯佛難思德總舉。後九別辨。皆先喻。後法。二末塵喻。喻佛無限德。三量空喻。喻佛廣大德。四數心喻。喻佛無量德。五法界喻。喻佛甚深德。六真如喻。喻佛離相德。七實際喻。喻佛無礙德。八法性如空喻。喻佛性淨德。九法性離言喻。喻佛離說德。十法性寂如鳥跡喻。喻即寂而用非色顯色德。次一顯能知淨中。前半總相勸。後半別顯。下二許說中。初一誡聽許說。後一略示九門。第二頌上十喻中。初二頌頌初喻。先一頌喻。後一頌合。二有二頌。頌第二喻。三有二頌。頌第三喻。四有二頌。頌第四喻。五有二頌。頌第五喻。唯除於世自在人者。梵本云唯除於世自在主。六有二頌。頌第六喻。七有二頌。頌第七喻。八有四頌。頌第八喻。九有二頌。頌第九喻。十有二頌。頌第十喻。三末後一頌歎出現法難喻說說。上來十門中。第一明能出現因緣法竟。
第二別答大段九門所出法中。先明身業。以是後八所依故。就長行中三。先總標舉。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於下釋相。三以心無量下結勸[1]顯。
釋相中有五百門分別謂初約法總顯有五門。後[2]所喻別辨有十身。即為五十。三通結能知亦十門。即為五百也。准例亦應有千門。但以總中略故也。初中二。先總標德廣。後何以下釋成。於中二。先反顯。後應遍下順釋。前中五。一法是事所依。事即行事。二行是能行故。三身是行所成。四剎是身所依。五眾生是所化。各盡法界故皆無量。後依喻別辨中。略明如來出現十身。一周遍無身身。二無別令別身。三大用成益身。四平等應機[3]身。五密益身劣根身。六[4]超劣隨應身。七一多無㝵身。八無功成事身。九體用成益身。十隨願令滿身。為顯此十身。舉十喻以辨。於一一中各三。謂喻合結。
就初中。明虗空周遍至不至喻。以此虗空無形故。無可量也。又即由無形㝵故。無所不至也。喻佛法界身非有非無故。本為眾生而有其身。非自有故。名非有身。又[5]願以此為眾生身。為自身故。名非[6]自身。前徵喻云。既遍一切處等。何故復非至耶。釋曰。以無自身故。身是聚義故。後徵法。准喻可知。餘文易了。
第二虗空非色現色喻。喻佛無別令別身。具標釋結可知。
第三日光饒益喻。喻佛大用成益身。文中喻有十義。第五義廓徹虗空者。梵本云。照徹虗空。合中四。謂總別徵釋。別中十種。一滅惡生善。二治障發慧。三與樂拔苦。四授法長道。五令心淨除疑。六見聞四諦理事無盡。七令自他死此生彼。八見無性理。不損無漏善根。九覺菩提開智照。明梵本云。為諸眾生放[7]光益智光。令諸弟子功德華敷。釋曰。智日照菩提心華開敷。如日光照赤蓮華也。經云令智修明者。修長也。永照故。十依大菩提心成於萬行。三徵四釋。義可知。
第四喻中有二喻。一日光等照喻。喻佛平等應機身。合中有六位。謂三乘及三聚眾生無念而照益。二日月隨照喻。喻佛隨根應現身意者。釋前疑。云若機有異法不異者。何故現見聖教差別種種耶。釋云。教亦彼希望施設故致異爾。
第五日照生盲喻。喻佛密益[8]身劣根身。喻中二。先無見。後密益。合中二。先略合。後佛子如來下廣顯。顯中二。先辨能益光明。後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下。明所益眾生。前中二。先列十光。初二成施行。次一成戒行。次二聞慧。次一思修。次二成證智。後二成[9]淨智。後結廣云千種者。古人釋云。五百照下者。是五位自分行。五百照上者五位勝進行。後所益中四。一利益菩薩。得普賢位十十之德。後因得彼法。成就種智。於中諸處者。是前十眼耳等也。二住二乘下益二乘。令垢滅者以不求種智故。三其餘下益生盲。謂人天中不知有出道。令得三益。一身樂。二心調。三行成其堪道器。四地獄下益惡道中。先身光救惡道。二慈音破邪見。又釋有七。一拔苦與樂。二佛子彼諸下因起邪見。謂初願力後釋梵作。三是時下妙音示正。四彼諸下迴向邪知正。五心喜故下起報恩行。六佛與授記。七結光利益。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10]起劣隨應身。合中。明佛此身有四奇特。一無明現[*]起。二常身即延促。三住體恒現[1]彰。四一身普現對。言菩提器者。眾生堪授道之心有定水故。現佛影像故。
第七梵身普應喻。喻佛一多無㝵身亦無起念等。
第八醫王巧術喻。喻佛無功成事身。喻中二。先顯醫王現德。後彼大醫王下明歿後持身如本救物。合中亦二。初醫現德。後於無量下。合呪[2]覺藥持身等。文中三初皆到彼岸等。合命終以生死永盡。二善能等合藥塗呪持隨有[3]報化住持不絕。三無思等合無功成事。
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體用成益身。合中二。先體。後[4]法用。合可知。
第十寶王應念喻。喻佛隨願令滿身。梵本云。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珠王。餘文易了。後唯除下釋疑。若有眾生因見等者。梵本云若有眾生應見佛身而成就者。如來爾時為成就故。示現其身。
第三結勸知中十句。一信十方佛。二所行自在。三遍證法界。四住法深。五時不遷。六世無實。七無分別。八度無竟。九嚴剎。十嚴身。
第二頌中二[5]十偈。依次頌十種身。唯第八有四頌。餘九各二頌可知。
第三出現語業中。長行內三。初徵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下釋相。三佛子如來應正下總結。
就釋相中三。一略說十種聲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來音聲非量下。廣顯前十種。一一有十種故成百門。三復次佛子應知如來音聲有十種下。通結前別顯百門成一千門。巨細言之。各各無量也。就初說中。約德辨聲有十種。一體廣。二稱欲樂。三稱勝解。四應時。五體常隨應。六業集緣起。七難度。八正真。九無[6]門。十無改。第二廣顯中三。初總標。次何以故徵。後佛子譬如下釋。就標中有三對六句。初對非量等者。佛聲非限故。隨限故。次對非主等者。從緣起故。後非示等者。相而性故。性而相故。二徵意云。何以非限非主非示三聲而不㝵有緣故。三釋中三。初喻。次佛子如來下合。後佛子是為下結。下九喻文同有此三。
此前第一劫盡唱聲喻。喻佛緣起有無聲即一聲上具。前標中三對義故。此劫盡時空中聲。准俱舍第二云生無色界。有二因。一因謂近習及數習。二業力謂上界後報業果報將至故。若生色界。有三因。二因如前。更加法力。但器壞時法爾有聲故。又不得越次生二禪等。仍待火至初禪。方生二禪。乃至風至三禪。方生第四。法合中。佛將破壞生死世間。亦出四種聲說法而聲。體平等。無主無作。餘文可知。
第二響聲隨應喻。喻佛無方應現聲。文三同前。合中從眾生欲解緣。合前山谷。[7]地中應有佛以慈悲本願。略故不說。
第三天鼓開覺喻。喻佛教誡放逸聲。合中二。先辨能開覺。後無數下明所開覺。前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後以此下結。別中有十一種聲於中初二通大小教。次六唯小。後三唯大。餘可知。後所開覺中三。初總標。二所謂下別顯。三佛子是為下總結可知。
第四天女善口喻。喻佛圓音聲。謂佛一圓音出無量眾生相應音聲。於彼一一音聲之中。復說無量法。各隨解了。
第五梵聲各聞喻。喻佛根熟獨聞聲。不出眾外者根未熟故。
第六水隨器別喻。喻佛一異無㝵聲。
第七龍王降雨喻。喻佛長養善根聲。不從外來者。離佛無聲。不從內出者。離機無聲故。
第八龍王漸雨喻。喻佛漸教說法聲。亦是審根說法聲。合中二。先現法雲等合前先起大雲等。此明說[8]擁小教也。後[9]得其熟[A10]已者。合前普降甘露等。此時說大乘實教。普得令同一實果故。梵本云。若諸眾生善根未熟。未雨法雨。若即說深法。眾生恐怖。是故如來先興法雲。成就眾生諸根。就[A11]已然後廣[10]樹甘露法雨。
第九龍王連注喻。喻佛種種差別聲。[11]隨聲異說異。並從淨法界流故。無異之異也。
第十遍降喻。喻佛普雨法界聲。喻中有六。一雲。二電。三雷。四風。五雨。六結。合中先合十身雲。初一總。後九別。別中。初四約外相。次四內功德。後一[12]稱性。二合依身雲放十電光。三合雷震中言三昧者。明依定起說從所依為名。十種可知。四合風。謂將說法時。先從慈悲起。後知警覺加被。令身心柔耎。以成法器。然後說法。五合十法雨。初坐道場菩薩者。正坐覺樹臨將成佛者也。法雨名法界無差別者。此有二種。一理事無差別。謂理即事事即理故。雖此亦有不一之義。今依不異說故。二事事無差別。謂此事彼事互望。亦約不異義說。菩薩雖從初地[A12]已來常聞說此。然未極說。今此最極故偏說爾。二最後身者。是[A13]已處胎出生。未坐道場故。法雨名遊戲等者。此有二義。一現[1]道即為說法故名密教。二現通亦為說密教。密教者甚深祕密聲聞對坐而不聞故。三一生所繫者。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法雨名清淨等者。謂說斷果將滿。智果欲圓。並令圓滿故。[A14]已上並等覺位。四灌頂者。是第十地菩薩。十方佛同以法水。灌其智頂。授佛職位故。法雨名如來莊嚴具嚴者。即法水灌頂是也。五得忍者。忍有五種。莫不同一無生之理。今言得者。正在七八九地。法雨名功德寶等者。說大悲大智非一異行。是福慧無㝵功德寶故。六住向者。三賢菩薩趣向正證故。法雨名入現前等者。說勝解力變現境界故。七初發心菩薩者。十住初心也。法雨名出生如來等者。說菩[2]薩心慈悲為本。如來從[3]此故。八為獨覺深知緣起等者。依分相說故。無明行感識等果故離斷果。起因謝故離常。亦[4]顯順觀離斷逆觀離常。由此得解脫果故。言不壞也。九為求聲聞者。說大智慧劒等者。說[5]入空慧為劒。四住惑為怨。害之為究竟故。十為積集善根等者。此三聚眾生也。一正定。二邪定。三不定。法雨名能令成就等者。各隨所應說令行法得成故。歡喜也。六結中二。先結十雨充法界。後結佛心等。合龍王心平等。餘可知。
第三結前十聲中二。先直結前十種。後復次下結十種各有無量。前結可知。後結可知。後結中三。一總舉。二何等下別顯。三佛子如來下結數。就別中。先徵。後列。列中十種無量。一一各通結前十聲。於中。各先舉喻顯。後釋義。義顯可知。上[6]來總以一千門分別如來音聲竟。
後頌中有二十頌。頌前十段文。一一各二頌。如次應知。然第九頌。梵本云。譬如梵王一言音。能令眾生皆歡喜。其音唯在梵眾中。令普得聞除憂惱。上來總答如來音聲竟。
第四意業中。長行內二。先徵起。後佛子如來下釋相。釋相中三。初約法總辨。二譬如虗空下別顯。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下總結。初中云如來心意識下此簡法體遮非顯是。謂佛無心等。但有智故。然於此文。三說不同。一云佛地無有有漏心及法。而具有淨分心及法。今言無有心意識。但應以智無量故者。依淨分中。無彼染心等故。無漏位中智強識劣故。不爾無王。所依何立。故成唯識第三。引如來功德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7]故。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一云以無分別故言無。謂無體故。攝大乘第八云。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為因數習勢。引得此位。名心種類。一云佛果實無心意識及餘心法。唯有大智[8]我故。梁攝論云。佛果無有色聲麤相功德可得。唯如如及如如智特存。佛地論云。[9]法攝大覺地。謂四智及如如。不言更有餘法。若依成唯識第十佛地四智。[A15]已辨八識所作之業。不藉心王及餘心所。謂鏡智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此辨第八識作用也。平等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能隨樂。現受用身土影像。此翻顯末那。辨彼作用。餘二智辨五六作用如論應知。一云諸經論說土雖似實眾異無盡。所以者何。說無心等者。依無染分說。說有心等者。依有淨分說。若不爾者。[10]既令聖教互致[11]列違。亦使佛無能現不現。若一向無者。色聲亦應不有。若一向有者。離染亦應[12]無。上來雖有多說。今依第四也。
二就喻顯中。略舉十種大喻。喻佛十種大智。
一虗空無依喻。喻佛平等無依智。謂能與[13]化作增上緣故。能與他為依。不依他故。依是何義。復言無耶。謂從因緣而得起故。說依因緣。因緣無體則無依也。然即不壞因緣。不失智體。是故常有能所依。而常無也二法界無改喻。喻佛性無增減智。合能依後得隨世虧盈所依真智無有增減。
三大海潤益喻。喻佛益生無念智。謂加持眾生。資其念力故。云流入眾生心中也。
四寶珠出生喻。喻佛用興體密智。合中六。一佛海合大海。二智珠合寶珠。三福智能生三乘道果。合能生眾寶。四引四寶名。合四珠。辨法師釋此四寶。配屬四乘。謂三乘及天乘。衍法師等配云。初是證道智。斷惑障。二助道智。斷業障。三是不住道智。捨報障。上三自利。四利他。此釋並非經意。所以者何。此中顯[A16]已成之佛。何得配三道智耶。故今不爾。謂一巧便無著智。二於為無為不一異智。三於性相融無㝵智。四應時化物智。五此四智下合深勝凡夫龍神等皆不見。此同法華王髻明珠有功勳臣方見。亦此四智下合端嚴方正等。
五珠消海水喻。喻佛無功用等智。文中三。先喻況。後佛子如來下法合。三佛子是為下總結。初中二。先明海有四寶。後佛子若大下。辨寶業用。前中二。先通顯四寶。後何等下別列其名可知。後業用中二。先明要用。後佛子此下正顯珠業。若依俗書。自有兩說。一云大海內近東有沃燋石。常能消吸海水。令盡不溢。一云彼沃燋東。有大壑。其名尾閭。海水注中。故常無異。若小宗中起世經及大婆沙說。於大海下。有阿鼻獄。猛火吞消爍海水[1]便不盈溢。餘同此者。為究竟說。實則非了。餘文可知。合中二。先合前列名。後佛子諸菩薩下合後業用。前中。古德將此四智。配大乘光明集福德王賢護首楞嚴等三昧智。亦有配屬禪定方便如理如量等智。此並訛言。不堪憑信。今但依文。文自有解。可怙。古人凡見一文。即將舊語。以屬配之。何必一切皆是舊言。古人之中往往有此。本疏云。初能除流散染業障。二能除味定著淨障。三能除根本無明障。四障盡成果智。今謂此四智。乃是佛果。出現門中。辨四種智業。覺悟菩薩令行增進。不應妄配地前地上三昧智等。初滅一切等者。謂佛以智光。照觸菩薩。令住定心修善。滅散修故。此照地前令入地。至三地也。二除一切等者。以智光照菩薩。令捨著禪味。起廣神通故。此從三地至五地也。三慧光等者。以智光照菩薩。令捨廣通。住功用行故。此從五地至六七地也。四與如來等者。以智光照菩薩。令捨功用依無功用故。此從八地至如來地也。三結文及餘文並可知。
六虗空含受喻。喻佛起[2]住無㝵智。三門同前。合中釋云。如來智慧遍一切故等者。謂佛智遍一切眾生心中。而眾生從自心內種性生智。即是從佛智生。還依佛智住。是故雖容無量智。無分別也。三結可知。
七藥王生長喻。喻佛種性深廣智。喻中有六。初明樹生處及名。梵本中名無退根。二明從生因深。三樹功廣大。以能生一切樹根等故。四此藥王下釋樹名。五佛子彼下簡非生處。六然亦下明無捨厭。晉本云然亦不捨生性。次合中二。初總。後別。前中舉法同[3]喻總言亦如是。後別中四。一合樹身生長乃至成果。二佛子如來下合釋樹名。三佛子如來下合令一切樹根生等。四佛子如來下合簡非生處。初中七。一以過去等大智願悲三法。此習所成性也。合樹根。二於一切下合從生因深。謂從諸法無性中生此性種也。三堅固下合樹莖。謂以善巧精進為身故。四遍法界下合樹枝。隨所引生諸度行故。五禪定下合樹葉。謂以四禪八定三空等故。六總持下合樹華。謂以總持辨才菩提分等故。七究竟下合樹果。謂以大菩提常樂故。二合釋名中二。先總標徵釋。後以[4]究空下別顯。顯中三。一以菩提心一發無休息時故。二得果不捨因故無斷也。三以前前菩薩行。成後後如來體。如是展轉無窮盡。三合令一切樹根等。生等有六。並文顯可知。四合簡生處中三。初總標非處。二所謂下別顯[5]三類。墮無為坑者。住小見故。𨷂大悲水緣不同生長利益故。此合地獄坑有火無水故不生。問豈此許彼住無餘依。不爾如何遮言墮坑。
答此有二義。一怖令勇猛故。二令無迂迴故。二及壞等者。住耶見故斷善根故。信不具足。不住法器。永沉生死貪愛長流。此合水輪中有水無土緣故不生也。三不捨生性中。云然亦等者。舉前𨷂緣。雖即不生。生性不無。故云亦也。曾無厭捨者。佛菩[6]薩性。不厭生死。不捨眾生。其性既在故。云無厭捨故。前住耶小位。只說𨷂緣不生。[7]言三無性不生。近有一僧。指前墮坑溺水之語。即謗此經說畢竟無性義。不觀此後句然亦之文乃是顯有佛性之理。此僧大與末代眾生。作惡知識。[8]持少世[9]聽。誦得法相章句。而於數科成佛要義。皆作留難。是知佛所懸記。期為可驗。經云。我滅度後[10]之時分後五百歲。魔作比丘。滿閻浮提。壞亂我法。後總結可知。
八劫火燒盡喻。喻佛知不盡智。合中略舉四[1]境無不斷盡。釋中云智慧平等悉明達者。證彼一切法一[2]時性分明了達故。
九劫風持壞喻。喻佛巧令留惑智。謂佛有此善巧方便。令諸菩薩留惑潤生生於三界。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不同二乘速出故斷惑令盡不生三有。具明留惑。如別行章。
十塵含經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於中文四。一法說。二佛子譬如下喻況。三佛子如來下合。四佛子是為下結。初中三。先標。謂佛果智遍在眾生中。即因性本覺也。此即在纏之因具出纏果法。二何以下徵。意云。眾生界中。經說有五種種性。何以總說因果等有三無一。下釋意云。此中唯除草木瓦礫。無有一因性與果智別。此中文二。先反解。謂但由無明覆故。將為有別。[3]以後若離下順釋。謂若除無明。佛智便現。非始生也。二喻顯中五。一總明經卷分量。二所謂下別顯經中所錄。三此大下明[4]器。前雖大潛在一塵。四如一下准知餘塵。五時有下出經益物。三合中一合經在塵。謂佛智在眾生煩惱身中。二但凡愚下合經在塵而不知者無益。三爾時下合出經益物。謂佛示眾生各自身具有佛慧教修聖道離妄見自佛慧。四佛子下結成可知。
三總結大段可知。
第二大段重頌中。有二十二頌分二。初二頌。頌前約法總辨佛心智等。後二十頌。每二頌頌前一喻。[5]益准釋可知。
第五通出現境界中長行內。一法說。二佛子如大龍下喻顯。三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入下總結。
初中三。一舉能知知所知。二佛子如一切下舉所知多以顯能知多。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下會釋心智不異。初中所知有十種。一一切世間者。謂諸可破壞法墮虗妄中故。二一切三世間遷流可壞故。三一切剎者。器世間故。四一切法者。心心法故。五一切眾生者。諸蘊上假者故。[A17]已上並世俗諦攝。六真如無差別者。無性一味故。七染淨實體故。八純淨邊際故。九無質㝵性故。十所緣實性故。[A18]已上勝義諦攝。上來十種由佛所知之境界也。二明所知多顯能知多者。能知無障㝵智一味平等。若不舉所知差別之境。無以顯能知多故。十種准前。但翻顯為異。三會釋心智不異者。十中[6]准舉初門顯無量義。文中二。初總顯心智不異。後何以故下徵釋。前中二。先標心之境即是智境。後如心下舉心緣多境無縛無脫。智緣多境亦爾。言無縛脫者。謂勸此菩薩知心本無體無能隨。知相本不生無所隨。既不隨相。則無相縛。先既無縛。後亦無脫。相縛義廣如前普賢品中說。此心與智。王所不離故。如王既爾。其所亦然。或此亦為隣近釋也。後中先徵意云。佛智緣境。平等一味。無有多小。何以言無量故耶。後釋意云。佛緣境平等。必不壞差別多少。是故隨彼種種分別思惟。有種種多境界也。
第二喻顯中三。
一大龍降雨喻。喻佛境界無所從。此則顯前徵意與釋意無違。謂佛境離平等一味。然不壞種之相。
二海水心起喻。喻佛智海昔願起。此則顯前釋意與徵意無違。謂佛智海雖無分別。往昔大願無差失故。上二喻皆先喻後合。並文顯可知。
三海水無量喻。喻佛智海四種無量。於中二。先喻。後佛子於汝下合。前中二。先別明水多。後如是下通顯四多。前中一四洲中水。二十龍王雨海水。三海龍王太子雨[7]滿水。四十龍王宮殿中水。五海龍王太子宮殿中水。六海龍王雨海水。七海龍王宮殿中水。上七種水皆後水陪多前水入大海中。後通顯四多者。一水。二眾寶。三眾生。四大地。後法合中二。先問答。後佛子此大海下正顯。顯中二。先合別顯。謂從百分中一分。乃至比對分不及一。此皆有數量語言及故。所喻佛海乃至一極微皆不可比。以非數量法故。非語言及故。故云非譬所及。[8]一[9]復合通顯四多中。一[10]得初等者。合海中水多。二一切菩提等者。合海中寶聚多。三所[11]經眾生等。合海中眾生多。四住等者。合海中大地多。
第三大段總結可知。
後重頌中五頌分五。初一頌頌法說。次二頌頌初二喻及合。後二頌頌第三喻及合。並如文可知。
第六出現行中長行內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下正顯。三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下總結。
[1]能顯中二。先法說。後佛子如真如下喻顯。
前中二行內。一無㝵行者。是即理之事行。[2]他用自在故。二真如行者。是即事之理行常化無化故。
後喻顯中兩說。一云初一喻喻後行。後四喻喻前行。一云五喻通二行。今依後說。其中各有法合。初喻合中。云不生等者。謂如為三際依。非三際合行。過未非緣故。不生不動也。現在離緣故不起也。二法界喻合中。云非量等者。謂染淨法所顯真性之行。非少可量。又非多不可量。以非形質故。然因法顯界不無故。三鳥飛喻合中。云無邊際等者。謂畢竟無窮盡行。然非不行故。四金翅喻合中。云住無㝵等者。謂無分別無㝵行故。五日月喻合中。云性本寂等者。謂離作念行故。然非不運行故。餘文並顯可知。
後偈中五頌各頌一喻可知。釋行了。
第七出現菩[3]薩中長行內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下正顯。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下總結。
初中云成正覺者。此有四義。一彰此差別。謂晉本名此為菩提故。准梵本中。若言菩提則唯是境。若云勃陀。則唯是智。今云成正覺。便為境智總合之稱。二具釋三字者。謂境是真俗二諦不一不異故。智是究竟圓滿無分別大智故。境智合稱者。謂智即境境即智。仍不離非即離故。三字簡異三類眾故。一異眾生。眾生無正無覺故。二異二乘。二乘有覺無正故。三異菩薩。菩薩有正有覺。而未成故。唯佛具三故名之爾。四種類中三。初就菩提中五。一有二種菩提。大品云性淨菩提修成菩提故。二有三種。涅槃第四十云下智觀故聲聞菩提。中智觀故緣覺菩提。上智觀故無上菩提。三有五種。大品云。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此中初一是十解初住。二是三賢。三是初地見道。四是修道滿。五是佛果究竟。四有十菩提。如離[4]間說。五通一切法。維摩云。一切法即菩提相故。二就勃陀中。或二或四或十。具如諸經及此經上下文說。三就合說者。即如此文也。
第二正顯中有十段。一體無過失。二出過下明業用。三佛子諸佛菩提下明甚深。四佛子如來應正下明廣大。五佛子如來成正覺時下。明現因果。六佛子譬如虗空下。明體離虧盈。七假使有人下明用無增減。八如來成正覺時下明依定起用。九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身一毛下。明佛周遍法界身。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下。明遍心中有佛。
初體無過失中有九。是減數十故。謂一佛智於境無所觀觀故。二於平等法性隨緣不變二分中無猶豫故。三無二者。無二念故。亦曰不二現行。亦云二行永絕。世親釋云。於所知一向無障功德。非如二乘亦有障亦無障故。無性兩釋。一釋[5]曰前二云此中無有二處現行。謂生死涅槃。親光釋云。謂諸異生住著生死。二乘聖者住著涅槃。如是二障。世尊無故。四無相者。無性為性故。五無行者。非生滅故。六無止者。無住著故。七無量者。[6]是多功德故。八無際者。後邊無故。九遠離二邊等者。離斷常故。
第二明業用中三。謂法喻合。初法說中九。亦減數十也。一出過文字書記故。二出過言說故。三知眾心行。四知根。五知性。六知欲樂。七知煩惱。八知習氣。九一念中知三世一切法也。二喻況中明大海印現喻所現。如後可知。三法合中。心念諸根等。皆現佛大智海中。略舉十境也。而無所現者。此有三義。一不[7]持作意現故。二所現無故。三無別體而不㝵別故。即自體顯照。名之為覺。起信云。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8]自體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釋曰。此則無思顯照同體之境。名菩提智業用。不同餘法有能所取故。
第三明甚深中四。初三別。後一總。前中一非文宣故深。二非聲及故深。三非語說故深。後一總者。前三但是方便遮詮非表詮故。故云但隨等也。
第四廣大中三。初舉身廣大。二佛子如所得下類顯[9]結心。三得如是總結。初中有十三種身。此增數十也。一是眾生世間。謂得能同一切眾生身之身故。諸句中皆云量等身者。量分也。等齊也。謂佛身令作彼諸身。然不動彼故。云分等。身者依義聚義諸身隨應。配可知。二通方[1]執無方軌。三器世間。四德相世及不相應行遷流性依色心立。與三摩耶為依故。五隨諸智正覺隨應之身故。六德相語言及世間語言。七諸法無性性。八染淨法所顯真性。九事空無質㝵體故。十得事事無㝵法界德相及業用故。十一得諸大願身故。十二得功德海滿行身故。十三大涅槃界身故。二類顯中依辨語心。語心亦十三種身可知。三總結中。身等一一各等法界故云無量等也。
第五明現因果中三。初總顯。二無盡下別辨。三知一切下總結。初中四。一標一性。二略釋。三徵何性。四重釋。無相性相即體也。以菩提身等於眾生。是故眾生悉於中現。以彼所現同能現故。是故眾生無不成佛問此中所現眾生為約事。為約理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約事者。何故釋中云皆同一性所謂無性耶。若約理者。何故標中云普見成正覺等耶。答此中所現約事理。所以者何。因修法性觀。果成事理無㝵事事無㝵德相故。謂理即事事即理及此事彼事相在等時。皆不壞本相。自他非一異。三世相望。非一非異。當知悉然。是故佛心中有一切眾生。佛所發心乃至涅槃。即是眾生發心乃至涅槃。此即自他非一異門。常是佛。常不是佛。思之可見。二別辨中十一句。以顯此義。一眾生染相本性自無。二有二義。一無物可盡故。二常故。三本來不生故。四亦無期滅故。五我性自空故。六非我性亦無故。七眾[2]生緣之生非是生故。八即前非生之性亦不可得故。九所證菩提無所得故。十所依法界亦無性故。十一本性空界本無體故。十二能證智體無能得故。三總結中三。初結前知無性。二得下明由智故得大智悲。若不爾者。悲智非大。三由此悲智能度眾生到究竟故。
第六顯體離虧盈中二。先喻。後合。喻中明虗空常性。顯菩提無增減。由體常滿足。成與不成。等無二故。
第七明用無增減中三。先喻顯。二普賢下法合。三佛子下總結。初中化現無形[3]顯菩提成不平等。言化多心者。喻各各修多因故。心化作如來者。喻成多果故。以此因果俱無色相。是故化與不化等無異。合結可知。
第八明依定起用中三。初唯舉一定。定名[4]驚覺者。順理警機故。依此定出眾生數等菩提之身。二如一下類顯。謂如一定中出既爾。餘一一定亦然。如多定既爾。餘一一法門亦然。謂大悲大智大總持等。則知菩提之身無盡無盡不可稱說也。三佛子下結可知。
第九明周遍法界中三。先標。二何以故下徵釋。三隨其下結。初中三。先一毛孔者。此有二種。一云於佛身生毛之處孔中。即於此處。見前門中眾生數等菩提之身無不圓滿。二云於佛身上毛內孔中見也。上下文中有此毛孔之者。並准此二釋。二類顯一切毛道皆爾。三類顯一切法界處悉重重普遍。二徵釋中。先徵。後釋。釋成周遍。三結法屬人。謂毗盧遮那。於此座上坐時。即遍周法界處。現種種身也。
第十明遍心中二。先明自心例他。後如自心下例他心亦爾。前三。謂標。佛菩提果遍在菩薩身心中。非是菩薩有菩提因性以此正辨佛菩提故。二徵意云。何以將同理性說事亦同故。三釋意云。佛果即以無性理成故。故云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此義具顯。如前第六門中。復例他心中二。先例可知。後悉有下結德。言廣大等者。遍一切處也。不離是相即不斷是不壞本相故。入不思等者。即理即事即因即果故。
第三總結中者。結前十門勸菩薩應知。
後偈中六頌。初頌頌初體無過失。次頌頌第二業用。次頌頌第六體離虧盈。次頌頌第七用無增減。次頌頌第八依定起用。後一頌却頌第[5]九顯現因果。及頌初門業用中說法。其末後一頌。云如三世等者。梵本云。三世諸劫剎眾生。及心根欲一切法。悉於佛身平等現。是故正覺亦無量。門略無頌。釋菩提了。
第八明出現轉法輪中。長行內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下正顯。三佛子諸菩薩下總結。
就正顯中七。一體相。二一切文字下廣深。三佛子譬如下是無盡。四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下無住。五一切眾生種種語下分齊。六復次佛子下出生。七能如是知下顯知法益。
初中十種。一知以心自在力者。是法輪因宿願故。無起無轉者。是為眾生轉。非自為也。二知一切法等者。是所轉之法。對緣方起故。恒無起。三以三種轉等者。示相勸知。[1]別證三中偏舉斷[2]業。餘略可知。四知一切法離邊見者。是業用能破見故。五離欲際非際者所破者不見愛體而離愛故。六入虗空際者。畢竟無實故。七無言說者。離言說故。八不可說者。說前離言亦不可說故。九究竟寂滅者。永無而有故。十涅槃性者。圓滿寂靜利樂紛然無竟期故。
第二明廣深中四。一廣。二深。三四皆俱廣深。各有標釋。初中前標。後如來下釋廣遍也。二標說聲如響釋了實性是深也。三標一音出多是廣釋以無主深也。四標無遺盡是廣釋無著深也。
第三明無盡中二。前文字無盡喻。後合法輪無盡可知。
第四明無住中三。初法說。謂佛法輪不定住一處。二喻況可知。三法合。略舉五類佛語。用彼說法故。云善入也。
第五明分齊中二。[3]前中二。前標。後何以下徵釋。先徵意云。眾生語言但是執染。何以得作淨法輪故耶。釋意云。執染即實相。實相是法輪故。於中二。先標。後釋。皆約體用。得成法輪也。
第六復次佛子下明出生。於中四。一標門。二何等下徵起。三佛子如來下總舉。四何以下別釋。[4]釋中。先通辨。謂欲轉法輪入此三昧者。是所依門故也。無㝵者是辨才。無畏者無怯懼。二入此下正顯多音。釋成總中出隨眾生心行欲樂音也。令一切眾生等者。稱根授法故。皆歡喜也。
第七能如是知下。明知法益。謂如上而知。即順大菩提。不爾即非也。
三總結可知。
後頌五偈。初半頌頌初體相。次半頌頌第三無盡。次一頌頌第四無住。次二頌頌第六出生。末後一頌却頌第二廣深。其第五第七略不頌。釋轉法輪了。
第九明出現涅槃中。長行內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下。正顯。顯中長分有八。一體實真常。二佛子如來下簡異灰斷。三佛子諸佛下不㝵出沒。四佛子譬如日出下。隨器虧盈。五佛子譬如火大下起[5]世隨緣。六復次佛子譬如幻師下。存沒俱存。七復次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下。用窮來際。八佛子如來住於下總結能知相。
就初中三。先舉法勸知。即根本自性。次云如真如等也。二如真如下正辨所知。先標真如。次會涅槃。謂即雙林示滅。即同真如平等一味不生不滅故。云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下九例然並是如之異名。意顯涅槃同彼真性令明淨故。約此多門顯也。三何以故下指喻同法。先徵。後釋。徵意云。何不直說如來涅槃非永滅度。乃至當須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6]真如涅槃。乃言如真如際等耶。釋意云。若先識真如等根本自性是不生義。即知畢竟無滅。如來涅槃亦爾。若不知根本。即不知無滅之[7]深故。云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
二簡灰斷中三。先標。次徵。後釋。標中云如來不為等者。約人顯實故。謂於二乘。亦說如來永斷滅故。今就實教大機盡理而談故。不為說。次徵意云。眾生亦有宜聞永滅得何以不為說故。三釋意言。雖有益生是小非大。今為令見常現前故等。亦不起二不二[8]根者。謂佛界有二不二。二者應現時有[A19]已滅未滅故。不二者一切皆[A20]己佛事說如此想亦不起故。次復徵意云。縱事非有想何得無。釋意。根因事起。此實教中菩薩。從發心來。初無熏習。彼現由何起。故云永離一切想著也。
三不㝵出沒中三。先標。謂應機有出沒不㝵。二徵意云。何以作此不定故。三釋云。[9]據佛自體常住隨物示滅。
四隨器虧盈中二。先喻。後佛子如來下法合。前中舉日影隨器現不現喻。顯佛隨器有虧盈。如無性攝論第十云。問若如來是常住者。於一切時。何故不現。
答眾生罪故不現。故彼頌云。眾生罪不見。如月於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釋曰。如破器中無水。月影不得住。此非月過。是器之失。眾生身中無奢摩他清深定水。佛影不現。非如來過。是眾生失。
五起盡緣起中三。初喻。次合。後結。喻中火事隨薪有無燒不燒別。佛隨彼化緣有起盡故。攝論第十云。或涅槃如火者。如世間火有處燒然有處息滅。諸佛亦爾。於諸善根未成熟者。現等正覺。令其成就。速得解脫。於諸善根[A21]已得成熟[A22]已解脫者。現般涅槃。無所為故。
六存沒俱存中三。謂喻合結。喻中舉幻師隨捨不捨。顯佛隨機有滅有存。法界身恒遍。言善知等者。明佛此身即是法界身故。
七用窮來際中十二。初定力現佛。二佛身放光。三光出華蘃。四蘃有莊。五依莊有佛。六佛數等所化。七佛德具願[1]海。八佛應機化益。九佛窮來際。十佛體離有無。十一佛常住所由。十二正結知見。此並如來雙林示滅之時有此事也。
八總結能知相中十句。一無量者。結上簡異灰斷彰大涅槃功用無邊。二無㝵者。顯隨緣起盡。明滅不滅無㝵。三究竟法界者。為萬行所依。結存歿俱存。四虗空界者。結不㝵出沒。上云其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是故同虗空也。五真如法性無生滅者。結隨器虧盈。上云其實如來不生不滅也。六實際者。結前最[2]初體實真常。結上實際等十義。七為諸眾生隨時示現者。通結諸門因應機現用也。八本願持故無有休息。不捨一切眾生。九不捨[3]利。十不捨法。此上三結末後用窮來際。謂願力持故。盡窮來際等。可知。
後頌中六偈。初頌頌第四。[4]明日等者。梵本云。譬如日光照世間。器壞水流影隨滅。佛智日光照法界。無信正見見涅槃。次頌頌第五。次頌頌第六。次二頌頌第七。[5]說一頌頌初門。餘略不述。涅槃出現了。
第十出現見聞親近所種善根中。長行內三。一見聞信向益。二佛子我今告汝下見聞不信益。三佛子如來下簡喻異法。
初中二。
先總法說。後佛子譬如丈夫下喻顯。然一一中。皆有徵合等。初中十一句。先一句總。後十句別。總中云於如來所乃至覺慧故者。謂見佛色身。聞佛名號。受佛戒香。得佛法味。若佛光觸。若憶念佛。皆種善根。生無盡覺慧。覺慧謂大菩提智也。若供佛曾行地及佛塔廟。亦具善根。滅惑得樂。乃至雖見聞佛。由業障纏覆。不生信樂者。亦種善根。無空過。乃至畢竟大般涅槃。後別中。一斷果。二窮來際利樂。三不錯謬。四大願滿。五了有為性。六所行與無為合。七所作生真慧。八所修皆無限。九所行皆佛正因。十所行皆八地[A23]已上不動因。上來初唯斷。後唯智。中皆通。如文可知。
二喻顯中三喻。
一吞小金剛喻。喻於佛種少善根畢竟得大菩提涅槃益。文中六。一喻金剛性堅利非肉身腹內所能銷化。故云食少許。終竟不銷。要穿身過出在外。舊經云。下入至金剛際乃住。二何以故徵。意云。何以至彼方住耶。三釋意云。身[6]業非金剛住處故。四合云。佛所種少為非一異善。不住一[7]切有為行等身中。要至為即無為智處住。五重徵云。何以少許即能如此。故六重釋云。多少雖殊。其性是一。必不與一切有為法同性住故。
二小火燒薪喻。喻於佛種少善必斷二障益。文中六。一喻謂小火能燒大草積。二徵云草積極大火體極小。何以小火能燒大積草。故三釋。意云。以火是性能燒物。乾草性是易燒故。小能燒多也。四合云。於佛種少善。必燒一切惑盡。至大涅槃。五徵。六釋並易。
三藥樹多療喻。喻於佛積少善不空過益。文中一喻佛為眾生六根境益物不空。文中二。先約佛現在。後若有眾生下約佛滅後。前中見者眼得淨等可知。與寶性論大同故。彼論云。諸佛身如虗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妙。出于妙音聲。令嗅佛戒香。嘗佛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後明佛滅後中。取彼地土者。喻後世遇遺教及供塔廟等益。二佛子如來下法合。文顯可知第二見聞不信益中二。先正顯業障。眾生雖見聞佛及滅後遇經教供塔廟等。由惡業障纏覆。不生信樂者。亦種善根。後佛子菩薩下并前信向等總結。問如何不信。亦名種善根。不名造罪耶。
答且據得益邊說。謗罪非無故。文殊巡行經云。文殊師利言我由過去謗般若故。無量劫墮三惡道。即由謗時聞般若故。今得解脫。又如來祕密藏經云。譬如罵藥服之。還得病愈。罵沉燒之。還發香氣。於佛瞋罵。猶勝恭敬讚歎外道。
第三簡喻異法中三。初標云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二何以故徵意云。向來唯約喻顯諸法。今何以言非。故三釋云。但隨眾生心見聞愛樂處。且作是說。令漸得入。理實不只如此故。云心智路絕等。上來總明大段第四說分竟。此門偈頌在後顯名受持下。此是教相中。[1]相第塔鉤鎻義故。
第五大段顯名受持分中三。先顯名。次佛子此[2]時門下辨受持。後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下結益。
前中名有十種。一如來祕密者。於佛所說中。見幽奧義。所謂理事事事無㝵法非權小所及故。二世不能知。權小尚迷。何況世間故。三入佛印者。佛印即是一切法無性故。四開大智門者。佛果大智。此教為門。於此開悟。是為方便。得佛智故。五示佛種性者。佛體唯是無性理故。六成就菩薩熏此種性成故。七不能壞者。熏成金剛種子。非人天中受銷故。八一向隨順佛境者。佛以真俗非一為境故。九能淨眾生界者。悉淨治故。十演說等者。此教唯說隨緣不變真性。此為諸佛根本故。
[3]後辨受持中四。一定所為受持。二是故菩薩下舉益勸[4]修。三若得聞此下信順成益。四菩薩摩訶薩聞此經[A24]已下。勸修成益。
初中三。謂法喻合。法中二。先明為非。後佛子下明受非受。前中二。初不為餘者。謂權小凡故。後唯為等者。謂大乘實教菩薩故。於中有二。先明地前名。趣向大乘無分別智為乘體故。後是十地菩薩乘名不思議。此乘非彼權小凡等所思議故。又乘是運載義。若從信至賢。從賢至聖。是可思議。今乃十信滿心。十住初位。即是佛果故。名不思議乘也。後受非受中二。先明不能受。後唯菩薩下顯能受。不能受中云不入手者。手信也。上文賢首品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乃至為清淨手受眾行。喻中五句可知。合中亦五。一此經等合七寶。二不入手合無堪持也。三唯除真子從種性中生者。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四種如來相等者。合具聖王相。五若無此等者。合若無太子。七寶散滅以無修行故。教法不行名為經滅。般若論云。法欲滅時者。修行滅故。何以故下釋無真子經滅所由。
第二舉益勸信中二。先明聞信之益。後佛子設有下明聞信難得。前中有標及徵釋。標云。菩薩聞此應大喜頂受。二徵意云豈佛所說有勝有劣有聞不大喜等者耶。三釋意云。由菩薩聞此生於信樂。即疾得菩提故。後聞信難得中二。先顯真菩薩。後以不能下釋成。初中三。初明但依權教修行不約實教熏習為因故。云設多劫修六度菩提法也。後若未聞下明前既無因故後無果。故云未聞或聞不信等。不順者不能依教行故。不入者由無行故不能證會故。後釋成中意。若依實教。畢有證會之時。得名真實。而生信尚無。竟何證會得名真實耶。
第三信受利益中。文有十一句。一聞實教法名如來等者。此唯諸佛無盡祕藏解脫大智境界故。二聞[A25]已能信解等。乃至[5]住佛家故。無性攝論釋云。生如來家者。謂佛法界。於此證會故名為生。世親釋云。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十住毗婆沙第一云。今此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更有多釋。廣如彼說。三順佛智境真俗鎔融。四悲智行具。五住境佛界。此亦於佛所化能化故。六無諸雜染。七能增長佛果所行。八諸菩薩化生法皆了達。九於佛神通作用不疑。十[6]億無師自然智。十一於佛無㝵解脫證會故。
第四修行成益中亦十句。一大智普[7]智一性法故。二[8]真心念真如故。三現見諸佛故。四以加行力入平等觀。五由神通念力遊多世界。或於諸事物中以自在念力。身遍其中。六以智導眾福。七由無師自然智永離世染。八以菩提心入十方網救護眾生。方網者。謂一剎海中。有十不可說剎種。一一種上。有二十層。從最下層。有一佛剎塵數。乃至最上層有二十佛剎塵數。總有二百一十剎塵數剎。此剎一一各有十佛剎塵數廣大剎繞。又此廣剎。一一各有十剎塵數眷屬剎繞。如是三重諸剎遞如網。以其上下四方四維皆相當。相去近遠亦有相似故。其一一層中諸方相望既爾。故名方網。總相觀之。狀如網故。九知三世佛同一體。如此知之。名大觀察。十以善根迴向之智。能普入諸法。謂凡觀一法。必具一切。然智入時。以無能所緣而入故。名無入之入也。若依梵本。應言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A26]已。應以普遍隨行智入。應以積集中無量意樂隨行心入。應以離一切分別計度勝意樂入。應以一切如來現前作意入。應以了知平等如虗空殊勝念入。應以菩薩無中邊法界意業[1]樂行入。應以普遍一切功德成就神通智自然智入。應發除滅一切世間垢濁心入。應以盡一切方網菩薩普遍觀入。應以善根迴向三世諸佛同一體性智入。應以此諸法入然無所入不於一法而有攀緣。應以一法觀一切法。釋曰。此上十種入是聞此法[A27]已。從如是十種方便法入此法。不同新譯經文。思之。
後頌中四頌。此但頌前第十大段見聞等益。不頌顯名受持也。四頌分四。初一頌法說。次三頌各頌前一喻。如次應知。
第六大段表瑞證成分中二。先表瑞。後是時十方下證成。
前中二。先此土。謂動地雨供表法真實。後如此下結遍通十方。即明一說一切說也。此亦通結前所說法皆順根成利益故。
後證成中二。初明果人證。後爾時十方下明因人證。前中二。先明證法。後[2]令此會中下舉益。證中四。一現身證。二而作下讚說。三佛子我等下[3]別意說。四如我下類通說可知。後舉益證中五。一得因位滿益。謂一生菩薩。得十通蒙記盡現一生成佛故。二佛剎下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一記多劫成佛同號佛勝境者。同[4]緣佛出現境界故。三我等為令下明佛護持經久住。四如此下類結前度生益。五出前遍益所因中略顯十因。一十方佛現在力故。二當處佛本願力故。三有此法起處即合有此益故。四彼得益者自善根力故。五佛加持令起不虗加故。六根緣契會故。七隨可[5]驚覺時即驚覺故。八往因不失故。九令成普行故。十顯佛智自在。後明因人證中二。先明此處作證。後如我表此下類遍十方。前中二。先釋文。後問答。前中有十六節。一[6]乘處遠近。二有十不可下眾數。三來詣下明充滿法界而來。四現菩薩莊嚴相。五放光。六動剎。七壞魔宮。八滅惡道苦。九顯歌讚佛德。十雨諸色雨。十一現諸色身。十二受無量法。十三以佛下讚說法者。十四佛子下自述同名及來處。十五彼一切下述彼同此所說法同。略有六種。文句義理。宣說決定。決定即是益物。十六我等下顯來意作證故。略出二因。佛力故得。法故得。類通可知。後問答者。問如上發心品中。唯佛證成所餘會中菩薩作證。今此品內通因果耶。答發心品中說初發心即是佛故。證此難信佛自證。餘會唯菩薩者。為證所說諸菩薩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今此相顯出現行等。皆是果位所行之行。此則雖得佛道。而不捨菩薩行故。通因果也。
第七大段重頌分中分二。先辨意。後正顯頌。前中二。初觀眾。後欲重下顯意。顯意中有十句。一佛出現等明總句。出現正法。二如來正法等是語業音聲。三無量善根是身業。四諸佛出世業是菩提。五善能等是心業。六隨應等是轉法輪。七出諸菩薩等是於佛見聞敬養。八一切諸佛自在等是境界。九一切一身等是涅槃。十從本大行等是出現行也。後正顯頌中四偈。初一頌頌前說分。次二頌頌前顯名受持分。後一歎勝勸持。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三
校注
[0822001] 後異作被 [0822002] 依所異作所依 [0822003] 相異作根 [0823001] 復異作須 [0823002] 上疑第 [0824001] 逐異作遂 [0824002] 諸異作詣 [0824003] 諸異作往 [0824004] 善行相儀異作善相行儀 [0824005] 異本又諸間有涅槃弟子一云煩惱者貪欲瞋恚愚痴忿怒乃至云欲覺恚覺害覺之所䨱盖是煩惱障業障者三十七字 [0824006] 異本者有間有五無間罪重惡之病報障者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誹謗正法及一闡提是二十八字 [0824007] 異本別執間有報障如是三障名為大病而諸菩薩於無量劫修菩提行終攝一切疾病二十八字 [0824008] 異本提有間有毉藥常作是願令眾生永斷如是三障重病十七字 [0824009] 無疑元 [0825001] 菩薩二字異作并一字 [0825002] 隨異作謂 [0825003] 理下異有現 [0825004] 云恒間異有殑伽捺底四字 [0825005] 河沙間異有縛嚕迦三字 [0825006] 沙齊間異有也三摩你四字 [0825007] 也後間異有向若無你字則但是一輪王也若云十四字 [0825008] 於百間異有三毛則是二輪王也今既言三摩你明知是一輪恒王也二十二字 [0825009] 等下異有故 [0825010] 菩薩二字異作昔一字 [0826001] 數異作處 [0826002] 在一作先 [0826003] 俱異作但 [0826004] 乃異作及 [0826005] 愛下異有恚 [0826006] 漏異作流下同 [0826007] 得異本無 [0826008] 實疑異 [0827001] 制異本無 [0827002] 僧異作增 [0827003] 勸疑觀 [0827004] 果異作速 [0827005] 會一本無 [0827006] 樹一作塲 [0827007] 願異作現 [0827008] 學相一本無 [0828001] 在下異有世字 [0828002] 不異作示 [0828003] 而疑句 [0828004] 即一作既 [0828005] 一異本無 [0828006] 正異作止 [0828007] 意異作主 [0828008] 意疑主 [0828009] 得異作傳 [0829001] 諸異作法 [0829002] 門異作問 [0829003] 說下異有諸字 [0829004] 出異作生 [0829005] 仰異作渴 [0829006] 後異作復 [0829007] 顯異作就 [0829008] 待異作約 [0829009] 異無曩翳已下八字 [0829010] 異無曩翳已下十二字 [0829011] 此作或 [0829012] 異無若唯已下二十字 [0829013] 共上異有有字○共下同 [0829014] 容異作密 [0830001] 前下異有二字 [0830002] 餅疑飯 [0830003] 下文已下二十二字異本無或割註歟 [0830004] 初法下一本有菩薩發大乘意隨心所欲見城不同廣說云云十八字是又註脚歟 [0830005] 分異作不 [0830006] 常異作當 [0830007] 勸異作觀 [0830008] 寶異作空 [0830009] 寄異作宰 [0830010] 除異作許 [0831001] 顯異本無 [0831002] 所異作依 [0831003] 身疑剩字 [0831004] 超疑起 [0831005] 願異作即 [0831006] 自作無 [0831007] 光益異作無量 [0831008] 身異本無 [0831009] 淨異作得 [0831010] 起一作超次同 [0832001] 彰異作影 [0832002] 覺異本無 [0832003] 報異作起 [0832004] 法用異作用法 [0832005] 十下疑脫二 [0832006] 門一作問 [0832007] 地異作此 [0832008] 擁異作權 [0832009] 得異作待 [0832010] 樹異作澍 [0832011] 隨上異有謂字 [0832012] 稱異作攝 [0833001] 道異作通 [0833002] 薩異作提 [0833003] 此下疑脫生 [0833004] 顯異作可 [0833005] 入異作人 [0833006] 來下異有相乘二字 [0833007] 故異作界 [0833008] 我異本無 [0833009] 法上異有五 [0833010] 既異作使 [0833011] 列作㱛別本作許 [0833012] 無上異有不字 [0833013] 化異作他 [0834001] 便疑使 [0834002] 住異作信 [0834003] 喻異作前 [0834004] 究空異作眾寶 [0834005] 三異作二 [0834006] 薩異作提 [0834007] 言三異作不言 [0834008] 持異作恃 [0834009] 聽疑聰 [0834010] 之異作後 [0835001] 境無異作壞即 [0835002] 時異作昧 [0835003] 以異本無 [0835004] 器異本無 [0835005] 益異作並 [0835006] 准異作唯 [0835007] 滿異作海 [0835008] 一疑二 [0835009] 復疑後 [0835010] 得異作從 [0835011] 經異作住 [0836001] 能異作就 [0836002] 他異作化 [0836003] 薩異作提 [0836004] 間上疑脫世字 [0836005] 曰異作同 [0836006] 是異作具 [0836007] 持異作待 [0836008] 自異作皆 [0836009] 結異作語 [0837001] 執異作軌 [0837002] 生異本無 [0837003] 顯異本無 [0837004] 驚異作善 [0837005] 九異作五 [0838001] 別證異作引稱 [0838002] 業作集 [0838003] 前中二三字異本無恐衍文 [0838004] 釋上異有別字 [0838005] 世下文作盡 [0838006] 真如異本無恐衍文 [0838007] 深異作源 [0838008] 根異作想次同 [0838009] 據異作標 [0839001] 海異作滿 [0839002] 初異作勝 [0839003] 利異作剎 [0839004] 明異作如 [0839005] 說疑後 [0839006] 業異作等 [0839007] 切異作向次同 [0840001] 相第塔疑非次第 [0840002] 時異作法 [0840003] 後恐次歟 [0840004] 修疑信 [0840005] 住異作生 [0840006] 億疑得 [0840007] 智異作知 [0840008] 真異作直 [0841001] 樂異本無 [0841002] 令異作今 [0841003] 別意異作引已 [0841004] 緣異作勝 [0841005] 驚異作警次同 [0841006] 乘異作來【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 冊 No. 221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