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第[4]九
擇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緣)
[6]思慎部第十七
- 述意緣
- 善友緣
- 惡友緣
- 債負緣
- 懲過緣
述意緣第一
夫理之所窮。唯善與惡。顧此二途。[7]倏然易[8]辯。幽則有罪福苦樂。顯則有賢愚榮辱。愛榮[9]憎辱。趣樂背苦。[10]含識所必同也。今愛榮而不知慕賢。求福而不知避禍。譬猶播植粃稗。而欲歲取精糧。驅駕駑蹇。而望騰超敻絕。不亦惑哉。如鳥獸蟲[11]卉之智。猶知因風假[12]露託迅附高。以成其事。奚況於人。而無託友以就其善乎。故所託善友。則存名而成德。所親闇蔽。則身悴而名惡也。故玄軌之宗。出於高範。切[13]磋之意。事存我友。又如[14]摶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此豈非其翼工之所託迅也。亦同凡夫[15]溺喪極趣。不越人天。[16]若憑大聖之威。則高昇十地。同生淨域也。
善友緣第二
如涅槃經云。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佛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云。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17]法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18]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時。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又云。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則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19]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聞已修行。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20]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21]暖法。從得暖法。乃至漸得羅漢辟支佛果菩薩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無疑滯。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識。法師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識。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論引經偈云。
是故要須真實利益眾生。先自調伏然後教人。無寡聞失無退行失。無散亂失。無輕慢失。無顛倒失。無貪求失。無瞋恚失。無邪行[22]失。無著我失。無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識。故莊嚴論偈云。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又共長老難陀。至於一賣香[23]底。見彼底上有諸香裏。見已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底上諸香裏物。難陀爾時即依佛教。於彼邸上取諸香裏。佛告難陀。汝於漏[24]剋一移之頃。捉持香裏。然後放地。爾時長老難陀。聞佛如此語已。手執此[25]香。於一剋間還放地上。爾時佛告長老難陀。汝今當自嗅於手看。爾時難陀聞佛語已。即嗅自手。佛語難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氣。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無量。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恒常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爾時世尊因此事故。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又四分[2]律。親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應親附之。又大莊嚴論佛說偈言。
又迦羅越六向拜經云。善知識者有四輩。一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病瘦縣官為共[3]征。訟憂解之。四見人貧賤心不棄捐。當念欲富之。善知識者。復有四輩。一為吏所捕。將歸藏匿於後解決之。二有病瘦消損。將歸養視之。三知識死亡[4]官[5]殮視之。四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惡友緣第三
如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云。惡知識者有四輩。一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人惡。三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惡知識復有四輩。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見人死亡棄之不視。
又涅槃經云。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怖懼。於惡知識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下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又增一阿含經。世尊說偈云。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為色故。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隱睡眠。雖臥床枕覆以錦綺。然故憂苦不捨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雖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親朋捨離避去。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稱譽。彼惡名醜聲周聞諸方。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極大財富。彼[6]土富人儻失財物。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壞命終往至善處。彼身口意惡。行已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而作怨家。又阿含經云。遠惡近善。有四法。當急[7]去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惡友。二惡眾。三或多語戲笑。四或瞋或鬪。
又善生經云。受戒者。五處不應行。謂屠兒。婬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等。有五種業不應作。謂賣毒藥。釀皮。摴[8]蒱。圍碁[9]陸博。歌舞倡[10]伎。又寶雲經云。持戒之人。不聽向破戒家乞食。
又金剛仙論云。出家人。不許向屠兒。酒肆。婬女。惡象。惡狗等家乞食。亦不得數往親近之。
又大方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復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此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若有愚人。[11]於佛所說而不信受。雖復讀誦千部大乘。為人解說獲得四禪。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12]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家墮地獄。永不見佛。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羅漢果。與諸尼眾。自說往昔所造善惡業行果報。告尼眾曰。乃往過去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唯無子息。更取小婦。夫甚愛念。後生一男夫婦敬重[13]觀之無厭。大婦心妬。私自念言。此兒若大當攝家業。我唐勤苦聚積何益。不如殺之。即取鐵針刺兒[14]𩕄上。後遂命終。小婦疑是大婦殺。即便語言。汝殺我子。大婦爾時。謂無罪福反報之殃。即與呪誓。若殺汝子。使我世世夫為蛇螫。所生兒子水漂狼噉。自食子肉。身現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後時命終。緣殺兒故。墮於地獄受無量苦。地獄罪畢得生人中。為梵志女年漸長大。適娶夫家產生一子。後[1]復懷妊月滿欲產。夫婦相將向父母舍。至於中路腹痛遂[2]產。夜宿樹下。夫時別臥。前所呪誓今悉受之。時有毒蛇螫殺其夫。婦見夫死即便悶絕。後乃得蘇。至曉天明。便取大兒著於肩上。小者抱之涕泣進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廣。即留大兒著於此岸。先抱小者[3]度著彼岸。還迎大兒。兒見母來入水趣母。水即漂亡。母尋追之力不能救。須臾之間。俄爾沒死。還趣小兒。狼來噉訖。但見流血狼[4]藉在地。母時[5]迷絕。良久乃蘇。遂前進路。逢一梵志。是父親友。即向梵志具陳辛苦。梵志憐愍相對啼哭。尋問家中平安[6]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屬大小。近[7]日失火一時死盡。聞之懊惱。死而復蘇。梵志將歸供給如女。後復[8]適娶。妊身欲產。夫外飲酒日暮乃還。婦暗閉門在內獨坐。須臾婦產。夫在門外喚。婦產未竟。無人往開。夫破門入。捉婦熟打。婦陳產意。夫瞋怒故。尋取兒殺以[9]蘇煮之。逼婦令食。婦食子後心中酸結。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棄逃走到波羅柰。至一園中樹下坐息。有長者子。其婦新死。日來塚上追戀啼哭。見此女人樹下獨坐。即便問之。遂為夫婦經於數日夫忽壽終。時彼國法。若其生時夫婦相愛。夫死之時合[10]婦生埋。時有群賊來開其塚。賊帥見婦面首端正。即納為婦。經於數旬。夫破他[11]家為主所殺賊伴將屍來付其婦。復共生埋。經於三日狐狼開塚因而得出。自剋責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間遭斯禍厄。死而復蘇。今何所歸得全餘命。聞釋迦佛在祇[12]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於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力故。今得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達知先世殺生之業。所作呪誓墮於地獄。現在辛酸受斯惡報。無相代者。微妙自說。昔大婦者今我身是。雖得羅漢。恒熱鐵針從頂上入足下而出。晝夜患此。無復堪忍。殃禍如是。終無朽敗。又入大乘論。堅意菩薩說偈[13]云。
債負緣第四
如法句喻經云。昔佛在世時。有[16]賈客。名弗迦沙王。入羅閱城分衛。於城門中有新產牸牛。被所觝殺。牛主怖懼。賣牛轉與他人。其牽牛欲飲水。牛從後復觝殺其主。其主家人瞋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取牛頭貫[17]擔持歸。[18]去舍里餘坐樹下息。以牛頭掛樹枝。須臾繩斷牛頭落下。正墮人上。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瓶沙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往詣佛所。具問其意。佛告王曰。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內興生。寄住孤獨老母舍。應與雇舍直。見老母孤獨。欺不欲與。伺老母不在。默去不與。母歸不見客。即問[19]比居。皆云已去。老母瞋恚。尋後逐及疲頓索直。三客逆罵。我前已與云何復索。同聲共觝不肯與直。老母單弱不能奈何。懊惱[20]罵呪。我今窮厄何忍欺觝。願我後世所生之處。若[21]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置。佛語瓶沙王。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為牛所觝殺者是也。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又出曜經云。昔罽賓國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出家得阿羅漢。弟在家中治修居業。時兄數來教誨。勸弟布施持戒。修善作福。現有名譽死生善處。而弟報曰。兄今出家不慮官私。不念妻子田業財寶。我有此務。而兄數誨。不用兄教。後病命終。生在牛中為人所驅。駄鹽入城。兄從城中出遇見之。即為說法。時牛聞[25]已悲哽不樂。牛主見已。語道人曰。汝何道說。而使我牛愁憂不樂。道人報曰。此牛前身本是我弟。昔日負君一錢鹽債。故墮牛中以償君力。牛主聞已。語道人曰。君弟昔日與我親友。是時牛主即語牛曰。吾今放汝不復役使。牛聞感激至心念佛。自投深㵎即便命終。得生天上受極快樂。以是因緣。若人負債不可不償。
又成實論云。若人負債[1]不償。墮牛羊麞鹿驢馬等中。償其宿債。
又毘婆沙論云。曾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以呪術而問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根。若彼能捨舊怨之心。我亦能捨。爾時女人作是言。我今已捨怨心。鬼觀女人雖口言捨而心不放。即斷其命。
又雜寶藏經云。目連至恒河邊。見五百餓鬼群來趣水。有守水鬼。以鐵杖驅逐令不得近。於是諸鬼徑詣目連。禮目連足各問其罪。一鬼曰。我受此身常患熱渴。先聞恒河水清且涼。歡喜趣之沸熱壞身。試飲一口五藏燋爛。臭不可當。何因緣故。受如此罪。目連曰。汝先世時曾作相師。相人吉凶少實多虛。或毀或譽。自稱審諦以動人心。詐惑欺誑以求財利。迷惑眾生失如意事。
復有一鬼言。我常為大狗利牙赤白來噉我肉。唯有骨在。風來吹起肉續復生。狗復來[2]噉。此苦何因。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天祠主。常教眾生殺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償之。
復有一鬼言。我常身上有糞周遍塗[3]渾。亦復噉之。是罪何因。目連答[4]曰。汝前世時。作婆羅門惡邪不信。道人乞食取鉢盛滿糞。以飯著上持與道人。道人持還。以手食飯糞污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5]也。
復有一鬼言。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脚甚細如針。不得飲食。何因。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奪其飲食。飢困眾生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趣[6]溷欲噉食糞。有大群鬼捉杖驅我。不得近廁。口中爛臭。飢困無賴。何因如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佛圖主。有諸白衣。供養眾僧供辦食具。汝以麁供設客僧。細者自食。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上遍滿生舌。斧來斫舌。[7]斷復續生。如此不已。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道人。眾僧差作蜜漿石蜜。塊大難消以斧斫之。盜心噉一口。以是因緣[8]故。還[9]斫舌也。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七枚熱鐵丸。直入我口。入腹五藏燋爛。出復還入。何因故受此罪。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沙彌。行果[10]苽子到自師所。敬其師故偏心多與。實長七枚。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11]有二熱鐵輪。在我兩腋下。[12]轉身燋爛。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盜心取二番挾兩腋底。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癭丸極大如甕。行時擔著肩上。住則坐上。進止患苦。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市令。常以輕[13]秤小[14]斗與他。重秤大斗自取。常自欲[15]得大利於己。侵剋餘人。
復有一鬼言。我常兩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恒作魁膾弟子。若殺罪人時。汝常歡喜心。以繩著結挽之。故受此苦。
復有一[16]鬼。我常有熱鐵針入出我身。受苦無賴。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調馬師。或作調象師。象馬難制。汝以鐵針刺脚。又時[17]牛遲亦以針刺。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18]燃懊惱。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國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愛。常生妬心[19]伺欲危害。值王[20]臥起去。時所愛夫人。眠猶未起著衣。即生惡心。正值作餅有熱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爛即死。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旋風迴轉我身。不得自在隨意東西。心常惱悶。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作卜師。或時實語。或時妄語。迷惑人心不得隨意。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常如塊肉。無有脚手眼耳鼻等。恒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何因緣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21]兒。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熱鐵籠。籠[22]絡我身燋熱懊惱。何因受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以羅網掩捕魚鳥。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以物自蒙籠頭。亦常畏人來殺我。心常怖懼不可堪忍。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婬犯外色。常畏人見。或畏其夫捉縛打殺。或畏官法戮之都市。恐怖相續。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問言。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銅瓶滿中[1]洋銅。手捉一杓取自灌頭。舉體燋爛。如是受苦無數無量。有何罪咎。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出家為道。僧典飲食。以一酥瓶私著餘處。有客道人來者不與之。去已出酥行與舊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隱雖與不等。由是緣故受此罪也。譬喻經云。昔外國有人。死魂自鞭其屍。傍人問曰。是人已死何以復鞭。報曰。此是我故身。為我作惡。見經戒不讀。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兄弟。惜[2]身及財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墮惡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復言。是故來鞭之耳。
又依無量壽經云。憍梵波提。過去世曾作比丘。於他粟田邊擿一莖粟。觀其生熟數粒墮地。五百世作牛償之。故智度論云。以其習氣後得人身。產出牛蹄[3]呞食。佛愍[4]之出家。得阿羅漢果。
懲過緣第五
如維摩經云。故以若干苦切之[5]語。乃可入律。書云聞諫如流。斯言可錄。佷戾不信。惡馬難調。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聞論[6]致序心曲。今欲緘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譬如金山[7]窟。狐兔所不敢停。[8]深淵澄海。蛙黽所不肯宿。故知潔其心而淨其意者。則三塗報息。四德常滿。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謂金河遺寄屬在伊人。[9]玉門化廣信於斯矣。既策斯三業。則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謂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經云。眾[10]生受胎之時備盡艱難。冥冥[11]漠漠狀若浮塵。十月將滿母胎知苦。業風催促頭向產門。墮地[12]鞕觸如在刀山。風激冷觸如似寒氷。當爾之時生為實苦。
又涅槃經云。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賴壯膏。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住。
又出曜經佛說老苦偈云。
又佛說死苦偈云。
又涅槃經云。夫死者。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
又無量壽經云。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14]幽幽冥冥別離長久。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夫生則喜。親族歡聚。盡慈愛之[15]心。死則朝亡暮殯。便有恐畏分離之狀。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滅無覩。存亡有無變化俄頃。故出曜經。佛重說死苦偈云。
又華嚴經。有十種慢業。應當避之。一於尊重福田。[17]和尚阿闍[18]梨。父母沙門。婆羅門所。而不尊重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二有諸法師得勝妙法。於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羅尼成就多聞。具智惠藏善能說法。而不信受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三聽受法時。若聞深法。應發離欲心歡喜無量。而不讚法師令眾歡喜。是為慢業。四起慢心自高陵彼。不省己[19]實。不調自心。是為慢業。五起計我心。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讚其美。見無德者反說其善。若聞讚他。於彼人所起嫉妬心。是為慢業。六若有法師。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欲壞他信心故。是為慢業。七自敷高座。我為法師不應執事。不應恭敬供養餘人。諸修梵行尊長有德。悉應恭敬供養於我。是為慢業。八遠離[20]頻蹙惡眼視彼。常以和顏等觀眾生。言常柔軟無有麁獷。離恚恨心。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是為慢業。九以我慢心。於多聞者不往恭敬。起聽聞法。留難亦不諮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眾生。作何等行不益眾生。作何等行從明入明。作何等行從冥入冥。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不能得見出要正道。是為慢業。十起慢心故。不值諸佛難得之法。消盡宿世所種善根。不應說而說。起呵責心更相譏論。住如是法。應入邪道。但菩提心劣故。而不永捨菩薩所行。雖不捨菩薩道。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是為慢業。
又出曜經偈云。
故知凡夫為惡雖少。後世[1]深苦獲無邊報。如毒在心。人意不同。白衣營生不知顧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尋此危命非朝則夕。俄頃之間凶變無常。徒修田宅愛戀妻兒。
又法句喻經云。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臺溫室。東西兩廂。廡數十梁。唯後堂前距陽未訖。時婆羅門。恒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公。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繕治。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往到其門。慰問老公得無勞倦。今作此舍何所為安。公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夏[2]止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公。久聞宿德思遲談講。佛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不。願小廢事共坐論說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語。後日更來。[3]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遑遽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公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頭破。即時命過。室家啼哭驚動四隣。佛去未遠便有此變。里頭逢諸梵志數十人。問佛從何所來。佛言屬到此死老公舍。為公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即得道跡。於是世尊為說偈言。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見他親友。互相破壞以懷怨結。能為和合。命終生欲愛天。隨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娛。若有眾生見人破亡為他抄掠。救令得脫。或於險處教人正道。或疑怖處令他安隱。命終生正行天。天女供養受五欲樂。若生人中。生於正見大長者家。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脫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業眾人所信。麁[6]獷之人[7]心如金剛。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眾人所憎不愛不信。爾時孔雀菩薩。以佛經偈。而說頌曰。
又呵鵰阿那含經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9]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慚不欲令人知。五精進不欲令人知。六自觀不欲令人知。七得禪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煩擾於人故。頌曰。
[13]思慎部第十七(此有五緣)
- 述意緣
- 慎過緣
- 慎禍緣
- 慎境緣
- 慎用緣
述意緣第一
夫思慎防過。無患之理。緘口息謗。離惡之原。誡始慎終。是君子之鹽梅。敬初護末。是養生之要趣。庶鑒罪福之沈浮。知吉凶之樂苦。譬目暗於自見。借鏡以觀形。髮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髮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芳。[14]善言之益也。果之所以勝。善因之善也。是故身之將敗。必不納正諫之言。命之將終。必不可[15]受之良藥也。
慎過緣第二
如大集經濟龍品云。爾時眾中有一盲龍。名曰頗羅機梨奢。舉聲大哭作如是言。大聖世尊。願救濟我[16]願救濟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惱。日夜常為種種諸蟲之所唼食。居熱水中無時暫樂。佛言梨奢。汝過去世。於佛法中曾為比丘。毀破禁戒。內懷欺詐外現善相。廣貪眷屬弟子眾多。名聲四遠莫不聞知。我和尚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多得供養獨受用之。見持戒人反惡加說。彼人懊惱。如是念言。世世[1]生中。願我所在食汝身肉。如是惡業死生龍中。是汝前身。眾生願故食噉汝身。惡業因緣得此盲報。又過去無量劫中。在融赤銅地獄之中。常為諸蟲之所食噉。龍聞此語憂愁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皆悉至心咸共懺悔。願令此苦速得解脫。彼龍眾中二十六億諸餓龍等。念過去身皆悉雨淚。念過去身。於佛法中雖得出家備造惡業。經無量身在三惡道。以餘報故。猶在龍中受極大苦。如[2]青色龍我亦如是。爾時世尊語諸龍言。汝可持水洗如來足。令汝殃罪漸得除滅。時一切龍以手掬水。水皆成火。變作大石。滿於手中生大猛焰。棄已復生。如是至七。一切龍眾見如是已。驚怖懊惱啼泣雨淚。佛教立大誓願已。焰火皆滅。乃至八過。以手捧水洗如來足。至心懺悔。佛記諸龍。彌勒佛時。當得人身值佛出家。精進持戒得羅漢果。時諸龍等得宿命心。自念過業。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來去[3]雜緣。所有信心。捨施種種華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云。我常喫噉四方眾僧華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布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喫噉。或復說言。我從毘婆尸如來法中。曾作俗人。乃至有說。我釋迦牟尼佛法之中。曾作俗人。或以親舊問訊因緣。或復來去聽法因緣。往還寺舍。有信心人供養僧故。捨施華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迴施於我。我得便食。彼業因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捨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惡業未盡生此龍中。常受苦惱。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此五逆業其罪如半。汝等今當盡受三歸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其形壽各受三歸時彼眾中有盲龍[4]女。口中胮爛滿諸雜蟲。狀如屎尿。乃至穢惡。猶若婦人根中不淨臊臭難看。種種噉食。膿血流出。一切身分。常為[5]蚊虻諸惡毒蠅之所唼食。身體臭處不可見聞。爾時世尊以大悲心。見彼龍婦眼盲困苦如是。問言[6]妹何緣故。得此惡身。於過去世曾為何業。龍婦答言。世尊。我今此身眾苦逼迫無暫時得停。設復欲言而不能說。我念過去。三十六億於百千年。生惡龍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剎那不停。為我往昔九十一劫。於毘婆尸佛。佛法之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過於醉人。雖復出家不能如法。於伽藍內犯於法律。恒受三惡道受諸燒煮說此語已。願救濟我身。爾事世尊說[7]實語已。即以少水瀉龍口中。火及蟲膿悉皆滅盡。龍口清涼。作如是言。大聖如來。我憶過去。迦葉佛時。曾作俗人在田犁地。有一比丘。來從我乞求五十錢。我時報言。聽待穀熟當與汝食。比丘復言。若當五十不可得者。願乞十文。我於爾時。瞋彼比丘而語之言。乃至十文亦不相與。時彼比丘心生懊惱。又於餘時。往寺舍中入樹林中。輒便盜取現在僧物十菴羅果。而私食之。彼業因緣地獄受苦。惡業未盡。生野澤中作餓龍身。常為種種諸蟲食噉。膿血流溢飢渴苦惱。又彼比丘。以瞋忿心惡業緣故。死便即作小毒龍身。生我腋下𠲿於我血。熱氣觸身不可堪忍。是故我身熱膿血滿。龍白佛言。大悲世尊。唯願慈哀救濟於我。令我脫彼怨家毒龍。爾時世尊以手抄水。發誠實語作如是言。我曾往昔於飢饉世。爾時願作大身眾生。長廣無量。以神通力。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彼野澤中有大身蟲。名曰不瞋。汝等可往取其身肉以為飲食。可得不飢。時彼世中人非人等。聞此聲已。一切悉往競取食之。說是真實諦信語時。彼龍腋下小龍即出。時此二龍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離此龍身解脫殃罪。佛告龍言。此業大重次五無間。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現前僧物。篤信檀越重心施物。或華果樹園。飲食資生。床褥敷具。疾病湯藥。一切所須。私自費用。或持出外。乞與知識親里白衣。此罪重於阿鼻地獄所受果報。是故汝等可受三歸。歸三寶已。乃可得往於冷水中。如是三稱三受。身即安隱得入水中。爾時世尊即為諸龍。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一萬四千諸龍眾。皆悉受三歸。所有過去現在業服。諸苦惱中而得解脫。深信三寶其心不退。復有八十億諸龍眾等。亦於三寶起歸敬心。
又大集經云。或作比丘。所得種種資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眾生或自食噉。或與他人。或共眾人。盜竊隱藏私處自用。如是業故墮三惡道。久受勤苦。復有眾生。貧窮下賤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饒解脫安樂。既出家已。懈怠嬾[3]墮不讀誦經。禪慧精勤捨而不習。樂知僧事。復有比丘。晝夜精勤樂修善法。讀誦經典。坐禪習慧不捨須臾。以是因緣。感諸四輩種種供養。時知事人。得利養已或自私食。或復盜與親舊俗人。以是等緣久處惡道。出已還入。如是愚瞑。不[4]懼當來果報輕重。我今戒勅沙門弟子。念法住持。不得自稱我是沙門。真法行人。倚眾僧故。受他信施物。或餅或菜或果或華。但是眾僧所食之物。不得輒與一切俗人。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別眾而食。又亦不得以眾僧物貯積興生種種販賣云有利益。招世譏嫌。又亦不得出貴收賤與世爭利。又亦不得為於飲食及僧因緣。使諸眾生墮三惡道。應須勸引安善法中令比丘眾真信三寶。攝諸眾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隱置三解脫。
又十輪經云。若有四方僧物資生雜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與之。以是因緣。命終已後。皆墮阿鼻地獄。
慎禍緣第三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一國五穀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使一臣。至於隣國求覓[5]禍之[6]神則化作一人。於市中賣之。狀類如猪。持鐵鎖繫縛賣之。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臣曰賣不。答曰賣。問曰索幾錢。答曰千萬。問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針一升。既買得已。臣使家家發求覓針。如是人民兩兩三三。相逢求針。使諸郡縣處處擾亂。百姓所在之處患毒無[7]聊。臣白王曰。雖得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未審許不。王言大善。便於城外將殺。刺便不入。斫則不傷。割而不死。積薪燒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過里燒里。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入國燒國。擾亂人民。飢餓困苦。坐由厭樂買禍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燒。男[8]子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緣第四
如正法念經。孔雀菩薩告諸[9]天眾。若有比丘。畏於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鬪之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恒數捨道人。不近[10]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繫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誑人。不近巧偽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膾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不應親近。近如是人必與同行。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而說頌曰。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1]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2]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又自愛經云。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三出于心身口。唱成其惡以加眾生。眾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獲。或身終後[3]魄靈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鼈遭遇枯旱。湖澤乾竭。[6]不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集住其邊。鼈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銜之飛過都邑。鼈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鼈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又法句喻經云。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婬[7]妷。三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8]永無所得。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又雜寶藏經云。佛言昔迦尸國王名為惡受。極作非法。苦惱百姓。殘賊無道四遠賈客。珍奇勝物皆稅奪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國中寶物遂至大貴。諸人稱傳惡名流布。爾時有鸚鵡王。在於林中。聞行路人說王之惡。即自思念。我雖是鳥尚知其非。今當詣彼為說善道。彼王若聞我語。必作是言。彼鳥之王猶有善言。奈何人王為彼譏責。儻能改修。尋即高飛至王[13]園中。迴翔下降在一樹上。值王夫人入園遊觀。于時鸚鵡。鼓翼嚶鳴而語之言。王今暴虐無道之甚。殘害萬民毒及鳥獸含識嗷嗷。人畜憤結。呼嗟之音周聞天下。夫人[14]荷剋與王無異。民之父母豈應如是。夫人聞已。瞋[15]恚熾盛。此何小鳥罵我溢口。遣人伺捕。[16]爾時鸚鵡不驚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與王。王語鸚鵡。何以罵我。鸚鵡答言。說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罵王。時王問言。有何非法。[17]答言。王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問言。何等為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亂不恤國事。三者貪著碁博不修禮敬。四者遊獵殺生都無慈心。五者好出惡言初不善語。六者賦役謫罰倍加常則。七者不以義理劫奪民財。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三事傾敗王國。王復問言。何謂三事。答言。一者親近邪侫諂惡之人。二者不附賢[18]勝。不受善[19]言。三者好伐他國不養人民。此三不除。傾敗之期非旦則夕。夫為王者率土歸仰。王當如橋濟度萬民。王當如秤親疎皆平。王當如[20]足不違聖蹤。王者如日善照世間。王者如月與物清涼。王如父母恩育慈[21]矜。王者如天覆蓋一切。王者如地載養萬物。王者如火。為諸萬民燒除惡患。王者如水潤澤四方。應如過去轉輪聖王。乃以十善道教化眾生。王聞其言。深自慚愧。鸚鵡之言至誠[22]至欵。我為人王所行無道。[23]誠遵其教奉以為師受修正行。爾時國內。風教既行惡名消滅。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無不歡喜。爾時鸚鵡者。我身是也。爾時迦尸國王惡受者。[24]今輔相是也。爾時夫人[25]者。今輔相[26]夫人是也。
慎用緣第五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時有一婆羅門。於曠野中造立義井。為放牧行者。皆就井飲并及洗浴。時日向暮。有群野干來趣井飲地殘水。有野干主不飲地水。便內頭[27]灌中飲水。飲已戴灌高舉。撲破瓦灌。灌口猶貫其項。諸野干輩語野干主。若濕樹葉可用者常當護之。況復此灌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婆羅門。汝灌已破。復更著之猶如前法。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諸野干輩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自念言。是誰破灌。當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灌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之者。[1]亦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干主如前入飲。[2]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說此偈言。
佛告諸比丘。爾時野干主者。今提婆達多是。時群野干者。今諸比丘諫提婆達多者是。當知[5]於過去時。已曾不受知識軟語。自喪身命。今復不受諸比丘諫。當墮惡道長受苦痛。頌曰。
諸經要集卷第[9]九
校注
[0079004] 九【大】,九上【明】 [0079005] 釋【大】,〔-〕【明】 [0079006] (思慎…七)六字【大】,〔-〕【明】 [0079007] 倏【大】,條【宋】【元】【明】【宮】 [0079008] 辯【大】,辨【宋】【元】【明】【宮】 [0079009] 憎【大】,增【宋】【宮】 [0079010] 含【大】,舍【明】 [0079011] 卉【大】,虺【宋】【元】【明】 [0079012] 露【大】,霞【宋】【元】【明】【宮】 [0079013] 磋【大】,蹉【宮】 [0079014] 摶【大】,搏【宮】 [0079015] 溺【大】,弱【宋】【元】【明】【宮】 [0079016] 若【大】,之善若【宋】【元】【明】【宮】 [0079017] 法【大】,說【宋】【元】【明】 [0079018] 說【大】,訟【宋】【元】【明】【宮】 [0079019] 者【大】,有【宋】 [0079020] 復【大】,得【元】【明】 [0079021] 暖【大】*,煖【宋】*【元】*【明】* [0079022] 失【大】,災失【宮】 [0079023] 底【大】*,邸【宋】【元】【明】【宮】* [0079024] 剋【大】*,刻【宋】*【元】*【明】* [0079025] 香【大】,香裏【宋】【元】【明】【宮】 [0080001] 人【大】,以【宮】 [0080002] 律【大】,律云【宋】【元】【明】 [0080003] 征【大】,諍【宋】【元】【明】 [0080004] 官【大】,當【明】 [0080005] 殮【大】,殺【宋】【元】【宮】,觀【明】 [0080006] 土【大】,大【明】 [0080007] 去【大】,走【宋】【元】【明】【宮】 [0080008] 蒱【大】,蒲【宋】【宮】 [0080009] 陸【大】,六【宋】【元】【明】【宮】 [0080010] 伎【大】,伎等【宋】【元】【明】【宮】 [0080011] 於【大】,作【宋】【元】【明】【宮】 [0080012] 彼【大】,復【明】 [0080013] 觀【大】,視【宋】【元】【明】【宮】 [0080014] 𩕄【大】,𮨃【宮】 [0081001] 復【大】,〔-〕【宋】【元】【明】【宮】 [0081002] 產【大】,〔-〕【宋】【元】【明】【宮】 [0081003] 度【大】,渡【宋】【元】【明】【宮】 [0081004] 藉【大】,籍【宋】【元】【宮】 [0081005] 迷【大】,斷【宮】 [0081006] 以【大】,已【宋】【元】【明】【宮】 [0081007] 日【大】,已【元】【明】 [0081008] 適【大】,嫡【宋】【元】 [0081009] 蘇【大】,酥【宋】【元】【明】【宮】 [0081010] 婦【大】,夫【明】 [0081011] 家【大】,塚【宋】【元】【明】【宮】 [0081012] 桓【大】,洹【明】 [0081013] 云【大】,曰【宋】【元】【明】【宮】 [0081014] 後【大】,復【宋】【元】【明】【宮】 [0081015] 陋【大】,漏【宋】【元】【明】【宮】 [0081016] 賈客【大】,比丘【明】 [0081017] 擔【大】,檐【宋】【元】【宮】 [0081018] 去【大】,出【宮】 [0081019] 比【大】,此【元】 [0081020] 罵呪【大】,啼哭【宋】【元】【明】【宮】 [0081021] 當相【大】,相當【明】 [0081022] 言【大】,口【宋】【元】【明】【宮】 [0081023] 詈【大】,言【宮】 [0081024] 蔑【大】,篾【宋】【宮】 [0081025] 已【大】,之【宋】【元】【明】【宮】 [0082001] 不償【大】,償必【宋】【元】,必【明】【宮】 [0082002] 噉【大】,噉我【宋】【元】【明】【宮】 [0082003] 渾【大】,溷【宋】【元】【明】 [0082004] 曰【大】,言【宋】【元】【明】【宮】 [0082005] 也【大】,耶【宮】 [0082006] 溷【大】,圂【宋】【元】【宮】 [0082007] 斷【大】,斷斷【宋】【元】【明】【宮】 [0082008] 故【大】,〔-〕【宋】【元】【明】【宮】 [0082009] 斫【大】,彼【宮】 [0082010] 苽【大】,蓏【宋】【元】【明】【宮】 [0082011] 有【大】,常有【宋】【元】【明】【宮】 [0082012] 轉【大】,煿【宋】【元】【明】【宮】 [0082013] 秤【大】*,稱【宮】* [0082014] 斗【大】*,升【宮】* [0082015] 得【大】,〔-〕【宋】【元】【明】【宮】 [0082016] 鬼【大】,鬼言【宋】【元】【明】 [0082017] 牛【大】,行【宋】【元】【明】 [0082018] 燃【大】,然【宮】 [0082019] 伺【大】,私【宮】 [0082020] 臥【大】,即臥【宋】【元】【明】【宮】 [0082021] 兒【大】,兒胎【宋】【元】【明】【宮】 [0082022] 絡【大】,落【宮】 [0083001] 洋【大】*,烊【明】* [0083002] 身及【大】,〔-〕【宋】【元】【明】【宮】 [0083003] 呞【大】,飼【宋】【元】【明】【宮】 [0083004] 之【大】,度之【宋】【元】【明】【宮】 [0083005] 語【大】,言【宋】【元】【明】【宮】 [0083006] 致【大】,故【宋】【元】【明】【宮】 [0083007] 窟【大】,窟穴【宋】【元】【明】【宮】 [0083008] 深【大】,淳【宋】【元】【宮】,渟【明】 [0083009] 玉【大】,王【宮】 [0083010] 生【大】,人【宮】 [0083011] 漠漠【大】,寞寞【宋】【元】【明】【宮】 [0083012] 鞕【大】,鞭【明】 [0083013] 意【大】,氣【宋】【元】【明】【宮】 [0083014] 幽幽冥冥【大】,幽冥幽冥【宮】 [0083015] 心【大】,知【宋】【元】【明】【宮】 [0083016] 熟【大】,孰【宋】【元】【宮】 [0083017] 和尚【大】*,和上【宋】【元】【宮】* [0083018] 梨【大】,𪏭【明】【宮】 [0083019] 實【大】,過【明】 [0083020] 頻【大】,顰【宋】【元】【明】 [0084001] 深【大】,染【明】 [0084002] 止【大】,上【宋】【元】【明】【宮】 [0084003] 當【大】,常【宮】 [0084004] 舌【大】,言【宋】【元】【宮】 [0084005] 申【大】,伸【宋】【元】【明】【宮】 [0084006] 獷【CB】【宋】【元】【明】【宮】,鑛【大】 [0084007] 心【大】,〔-〕【宋】【元】【明】【宮】 [0084008] 練【大】,鍊【宋】【元】【明】【宮】 [0084009] 羞【大】,著【宮】 [0084010] 晧【大】,皓【宮】 [0084011] 忻【大】,欣【宋】【元】【明】【宮】 [0084012] 卷第九上終【明】 [0084013] 卷第九下首【明】,撰號同異如卷第九上【明】 [0084014] 善【大】*,蓋【宋】【元】【明】【宮】* [0084015] 受【大】,授【宋】【元】【明】【宮】 [0084016] 願救濟我【大】,〔-〕【宋】【元】【明】【宮】 [0085001] 生【大】,生生【宋】【元】【明】【宮】 [0085002] 青【大】,盲【宮】 [0085003] 雜【大】,因【宋】【元】【明】【宮】 [0085004] 女【大】,婦【明】 [0085005] 蚊【大】,𤼭【宮】 [0085006] 妹【大】,姝【宮】 [0085007] 實【大】,此【宮】 [0085008] 支【大】,肢【宋】【元】【明】【宮】 [0086001] 投【大】,捉【宋】【元】【明】【宮】 [0086002] 食【大】,貪【元】【明】 [0086003] 墮【大】,惰【宋】【元】【宮】 [0086004] 懼【大】,見【宋】【元】【明】【宮】 [0086005] 禍【大】,置【宋】【元】【宮】,買【明】 [0086006] 神【大】,天神【宋】【元】【明】【宮】 [0086007] 聊【大】,憀【宋】【元】【明】【宮】 [0086008] 子【大】,女【宋】【元】【明】【宮】 [0086009] 天【大】,大【宋】【元】【明】【宮】 [0086010] 博【大】,愽【宮】 [0086011] 人【大】,友【宋】【元】【明】【宮】 [0087001] 減【大】,滅【宮】 [0087002] 損【CB】【宋】【元】【明】,捐【大】 [0087003] 魄【大】,魂【明】 [0087004] 中【大】,使【宋】【元】【明】 [0087005] 使【大】,中【宋】【元】【明】 [0087006] 不【大】,不能【宋】【元】【明】【宮】 [0087007] 妷【大】,佚【宋】【元】【明】【宮】 [0087008] 永【大】,求【宮】 [0087009] 墮【大】,惰【宋】【元】【明】【宮】 [0087010] 逮【大】,還【宮】 [0087011] 繿【大】,襤【元】【明】 [0087012] 脫【大】,既【宋】【元】【明】【宮】 [0087013] 園【大】,國【宋】【元】【明】【宮】 [0087014] 荷【大】,苛【元】【明】【宮】 [0087015] 恚【大】,毒【宋】【元】【明】【宮】 [0087016] 爾【大】,已【宮】 [0087017] 答【大】,法【元】 [0087018] 勝【大】,聖【宋】【元】【明】【宮】 [0087019] 言【大】,語【宋】【元】【明】【宮】 [0087020] 足【大】,道【宋】【元】【明】【宮】 [0087021] 矜【大】,憐【宋】【元】【明】 [0087022] 至欵【大】,無疑【明】 [0087023] 誠【大】,請【宋】【元】【明】【宮】 [0087024] 今【大】,爾【宮】 [0087025] 者【大】,〔-〕【宋】【元】【明】【宮】 [0087026] 夫人【大】,夫人者【宋】【元】【明】【宮】 [0087027] 灌【大】下同,罐【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瓘【宮】* [0088001] 亦【大】,立【宋】【元】【明】【宮】 [0088002] 飲【大】,食【宋】【元】【明】,〔-〕【宮】 [0088003] 㑦【大】,戾【明】 [0088004] 故【大】,時【宋】【元】【明】【宮】 [0088005] 於【大】,〔-〕【宋】【元】【明】【宮】 [0088006] 存【大】,在【宋】【元】【明】【宮】 [0088007] 己【大】,已【宮】 [0088008] 妄【大】,忘【宋】【元】【明】【宮】 [0088009] 九【大】,九下【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冊 No. 2123 諸經要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