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第[6]八
- [10]述意緣
- 報恩緣
- 背恩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三寶重恩。四生慈父。化育十方。等同一子。機無細而不臨。智有來而必撫。遂使優填刻像。欝爾浮光。斯匿鑄形。起然避席。自茲厥後。靈祥屢應。嘉聲遠著。靡草從風。念則罪滅福生。敬則善資遠代。良由如來長我法身。父母養我生身。恩德既深。昊天難報。況復違背重恩。豈不永沈苦海。是故。婦人鴆毒。夫蒙國賞。樵人害獸。雙臂俱落。故智度論云。知恩者大悲之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於畜生也。
報恩緣第二
如正法念經云。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又大般若經[11](第四百[12]四十三云)若有問言。誰是知恩能報恩者。應正答言。佛是知恩[13]報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間。知恩報恩無過佛故。
又增一阿[14]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知返復者。此人可敬。小恩尚[15]不忘。何況大恩。設離此間百千由旬。猶近我不異。我恒歎譽。若有眾生不知返復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恩。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1]使披僧伽[2]梨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是故比丘當念返復。莫學無返復。
又舍利弗問經云。佛言。夫受戒隨其力辦可以為施。不限多少。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捨於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又中陰經。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四分。東弗于逮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八百八十斛。北欝單[3]曰兒生墮地。坐著陌頭。行人授指𠲿指。七日成人。彼土無乳。中陰眾生飲吸於風(古人用其小升准今[4]唐升一升當舊三升故乳似多)。
又難報經云。左肩持父右肩持母。經歷千年便利背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
又增一阿含經云。孝順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等。又六度集經云。昔者菩薩為大理家。積財巨億。常奉三尊慈向眾生。觀市覩鼈心悼之[5]焉。問價貴賤。鼈主知菩薩有。慈悲之德。答曰百萬。菩薩答曰。大善。持鼈歸家臨水放之。覩其游去悲喜誓曰。眾難安全如爾今也。廣起弘願。諸佛讚善。鼈於後夜來齧其門。怪門有聲便出見。鼈語菩薩曰。吾受重潤身得獲全。無以答恩。水居之物知水盈虛。洪水將至必為巨害矣。願速嚴舟臨時相迎。答曰大善。明晨詣門如[6]事啟王。王以菩薩宿有善名。信用其言。遷下處高。時至鼇來洪水至矣。可速下載。尋吾所之可獲無患。船尋其後。有蛇趣船。菩薩曰取。鼈云大善。又覩漂狐。曰取。鼈云亦善。又覩漂人。[7]博頰呼天哀濟吾命。曰取。鼈曰慎無取也。凡人心偽尠有終信。背恩追勢好為凶逆。菩薩曰蟲類爾濟。人類吾[8]賤豈[9]是仁哉。吾不忍為也。於是取之。鼈曰悔哉。遂至豐土。鼇辭曰。恩畢請退。答曰。吾獲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者。必當相度。鼈曰大善。鼈退蛇狐各去。狐以穴為居。獲古人伏藏紫磨名金百斤。喜曰。當以報彼恩矣。[10]狐還白曰。小蟲受潤獲濟微命。蟲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獲金百斤。斯穴[11]非[12]塚非[13]家非劫非盜。吾[14]精誠之致。願以貢賢。菩薩深惟不取[15]徒捐無益。於貧民可以布施。眾生獲濟不亦善乎。尋而取之。漂人覩焉曰。分吾半矣。菩薩[16]即以十斤惠之。漂人曰。爾掘塚劫金罪應[17]死。奈何不分半分[18]與。吾必告有司。答曰。貧民困者吾欲等施。爾欲專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19]有司。菩薩見拘。無所告訴。唯歸命三尊。[20]堰過自責。慈願眾生早離八難。莫有怨結。如今吾也。蛇狐會曰。奈何斯事。蛇曰。吾將濟之。遂銜良藥開關入獄。見菩薩。[21]狀顏色。有損愴而[22]心悲。謂菩薩言。以藥自隨。吾將齚太子指。其毒尤甚莫能濟。賢者以藥自聞傅即瘳矣。菩薩默然蛇如所云。太子命欲將殞。王令曰。有濟[23]茲封之相國。吾與參治。菩薩上[24]聞。傅之即瘳。王喜問其所由。本末自陳。王悵然自咎曰。吾闇甚哉。即誅漂人。大赦其國。封為相國。執手入宮。並坐談論佛法。遂致太平。佛告諸沙門。理家者是吾身。國王者彌勒是。鼈者阿難是。狐者[25]秋露子是。蛇者目連是。漂人者調達是。菩薩慈慧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又新婆沙論云。昔揵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恒監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問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即自思忖。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價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令此黃門即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佇立宮門。附使啟王請入[26]奉現。王令喚入。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珍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
背恩緣第三
如百喻經云。昔有一婦荒婬無度。欲情既盛。[27]疾惡其夫。每思方策頻欲殘害。種種設計不得其便。會值其夫聘使隣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用為資糧。以送於[28]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飢困[29]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於夜暗中止宿林[1]間。畏懼惡獸[2]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匹馬。并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飢渴於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藥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屍。收其鞍馬并及財寶。驅向彼國。時彼國王多將人眾尋跡來逐。會於中路。值於彼人。彼王問言。爾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於道路值群賊。共相斫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往看賊。之創痍殺[3]割處所。是王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歎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妬嫉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信伏。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於爵賞逾越舊臣。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4]伎能。舊[5]人愕然無敢敵者。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敵者。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於王。王聞是已。給賜刀[6]杖。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勅已堅強其意。向師子所。師子見之。奮[7]噭鳴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怖即便上樹。師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怖急失所捉刀。落師子口。師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8]勇躍。來白於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率爾敬[9]服。咸皆讚歎。
又諸經要集云。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路。時值大雨日暮飢寒。惡蟲毒獸欲侵害之。是人入石窟中。有一大熊。見之怖出。熊語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溫暖可於中宿。時連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日雨止。熊將此人示其道徑。熊語人言。我是罪身多人怨家。若有人問者。莫言見我。人答言爾。此人前所見諸獵者問。汝從何來。見有眾獸不。答言。見一大熊。於我有恩不得示汝。獵者言。汝是人黨。以人類相觀。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時復來。汝示我者。我與汝多分。此人心變。即將獵者示熊處所。獵者殺熊。即以多分與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墮。獵者言。汝有何罪。答曰。是熊看我如父視子。我今背恩將是罪報。獵者怨怖不敢食肉。持施眾僧上座。是羅漢語諸下座。此是菩薩。未來出世當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時起塔供養。王聞此事勅下國內。背恩之人無令住此(新婆沙論云。時上座觀肉。是菩薩肉。共取香薪焚燒其肉。收其餘骨起窣堵波。禮拜供養如事佛塔)。又九色鹿經云。昔者。菩薩身為九色鹿。其毛九種色。角白如雪。常在恒水邊飲[10]食[11]水草。常與一烏為知識。時水中有一溺人。隨流來下。或出或沒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愍我。鹿聞下水救之。語言。汝可騎我背捉我角。負出上岸。溺人下地。遶鹿三匝。向鹿叩頭。乞為大夫作奴給其使。令採取水草。鹿言不用。且各自去。欲報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貪我皮角必來殺我。時國王夫人。夜夢見九色鹿。即詐病不起。王問何以。答曰。我[12]昨夢見非常之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我思欲得其皮作座[13]縟。其角作拂柄。王當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將死矣。王募國中若有能得。當分國而治。賜其金鉢盛滿銀粟。賜其銀鉢盛滿金粟。溺人聞之。欲取富貴念言。鹿是畜生死活何在。往至王所。言知鹿處。王大歡喜言。汝若能得其皮角來者。報之半國。溺人面上即生癩瘡。溺人言。大王此鹿雖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出人兵乃可得耳。王即大出人眾徑到恒水邊。烏在樹頭。見人兵來即呼鹿言。知識且起。王兵來至。鹿故熟眠臥不覺。烏下啄耳鹿方驚覺。四向顧望無復走地。便往趣王車邊。傍臣欲射。王曰莫射。此鹿非常。將是天神。鹿言。大王且莫射我。我前活王國中一人。鹿復長跪問王言。誰道我在此。王便指示車邊癩面人是也。鹿即仰頭視此人面。眼中淚出不能自勝。此人前溺在水中。我不惜身命。自投水中負此人出。約不相道。人無[14]反復。不如出水中浮木也。王有愧色。汝受其恩。奈何反欲殺之。即下勅於國中。若有驅逐此鹿者。當誅五族。眾鹿數千皆來依附。飲食水草不侵禾稼。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無疾病其世太平。時九色鹿我身是也。烏者阿難是也。國王者今父王悅頭檀是也。時王夫人者今孫陀利是也。時溺人者調達是也。我雖有善心向之。故欲害我。難有至意。
又雀王經云。昔者菩薩身為雀王。慈心濟眾。由護身瘡。有虎食獸。骨[15]拄其齒困飢將終。雀王入口啄骨。日日若茲。雀口生瘡身為瘦疵。骨出虎活。雀飛登樹。說佛經曰。殺為兇虐其惡莫大。虎聞雀誡動聲。勃然恚曰。爾始離吾口而敢多言。雀覩其不可化。即速飛去。佛言。雀王者是吾[1]身。虎者是調達身。
又雜寶藏經云。時提婆達多心常懷[2]惡。欲害世尊。乃雇五百善射婆羅門。使持弓箭詣世尊所。挽弓射[3]佛。[4]所射之箭變成諸華。五百婆羅門。見是神變皆大怖畏。即投弓箭禮佛懺悔。佛為說法。皆得須陀洹道。復白佛言。願聽我等出家學道。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體。重為說法得阿羅漢道。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神力甚為希有。提婆達多常欲害佛。然佛恒生大慈。佛言非但今日如是。於過去時。波羅奈國有一商主。名不識恩。共五百賈[5]客入海採寶。得寶還返到淵[6]洄處。遇水羅剎。而捉其船不能得前。眾商人等極大驚怖。皆共唱言。天神地神日月諸神。誰能慈救濟我也。有一大龜背廣一里。心生悲愍來向船所。負載眾人即得度海。時龜小睡。不識恩者。欲以大石打龜頭殺。諸賈人言。我等蒙龜濟難活命。殺之不祥不識恩也。不識恩曰。我停飢急。誰能念恩。輒便殺龜而食其肉。即日夜中。有大群象蹋殺眾人。爾時大龜我身是也。爾時不識恩者。提婆達多是也。五百賈人者。五百婆羅門。出家得道是也。我於往昔濟彼[7]免難。今復拔其生死之患也。
又佛說栴檀樹經云。佛告阿難。諦聽執受。時維耶[8]離國。有五百人入海採寶。置船步還經歷深山。日暮止宿。預嚴早發。四百九十九人皆引去。一人臥熟失[9]輩。仍遇天雨雪。失去徑路。窮厄山中啼哭呼天。有大栴檀香樹。樹神謂窮人言。可止留此。自相給衣食。到春可去。窮人便留至于三月。啟樹神言。受恩得全身命。未有微報。顧有二親今在本土。實思得還。願乞發遣。樹神言善。便自從意以金一[10]餅賜之。去此不遠當得還邑。窮人臨去。問樹神言。此樹香潔。世所希有。今當委還。願知其名。神言不[11]須問也。窮人復言。依[12]陰此樹積歷三月。若到本國當宣樹恩。神便報言。樹名栴檀。根莖枝葉治人百病。其香遠聞。世之奇異。人所貪求不須道也。窮人還至國中親族歡喜。後無幾間國王病頭痛。禱祀天地山水諸神。痛不消差。名醫省[13]視。唯得栴檀香。以[14]護病得愈。王即募求民間無有。便宣令國中。得栴檀香者拜為封侯。妻以王女。時窮人聞賞祿重。便詣王所白言。我知栴檀香處。王便令[15]匠臣將窮人往伐取香樹。至到樹所。使者見樹洪直。枝條茂盛華果煌煌。以希見故。心不忍伐。不伐者則違王命。躊躇徘徊不知云何。樹神空中言曰。便伐。但置其根。伐已以人血塗之。肝腸覆其上。樹自當生還復如故。使者聞神言如此。便令人伐之。窮人住在樹邊。樹枝跢地摽殺窮人。使者便與左右議言。向者樹神言。當得人血肝腸以祠樹心。不知當以誰賽。此人今死。[16]便以當之。則屠割之取其肝血。如神所勅。樹即更生如本無異。車載伐樹以還國中。醫即進藥。王病得愈。舉國歡喜。王命國中人民。其有病者皆出香給。病皆得愈。舉國欣欣[17]遂致太平。阿難退坐稽首白言。是窮人何無返復。違樹神靈誓。佛報曰。乃[18]往昔維衛佛時。有父子三人。其父奉行齋戒。未曾懈怠。大兒常於中庭空中。燒香供養十方諸佛。小弟愚癡不知三尊。輒以衣覆香上。兄謂弟言。此事大重。何以犯之。弟[19]怨惡[20]言誓言。斷兄兩足。兄復起念當拍殺弟。父言汝二子諍使我頭痛。大兒報言。願破我身為藥。令父平[21]復。口不妄言。故世世受罪。弟興惡意欲斷兄足。後果將人往斷樹身。兄欲拍殺弟。今作樹神。果因樹為體拍殺弟身。時國王頭痛者其父也。奉齋精進故得尊貴。時言使我頭痛者。後果頭痛。各受其殃。佛言。罪福報應如影隨形。頌曰。
放生[22]部第十四(此有四緣)
- 述意緣
- 興害緣
- 放生緣
- 救厄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元元雜類。莫不貪生。蠢蠢迷徒。咸知畏死。所以失林窮虎。乃委命於廬中。鍛翮驚禽。遂投身於案側。至如楊生養雀。寧有意於[23]玉環。孔氏放龜。本無情於金印。而冥期弗爽。雅報斯臻。故知因果業行。皎然如日。且大悲之化。救苦為端。弘誓之心。濟生為本。但五[24]都名族。皆以[1]迾鼎相誇。三輔逸仁。莫不鼓刀成務。群生何罪[2]抂見形殘。含識無愆。橫逢[3]爼醯。致使怨魂不斷苦報相酬。今勸仁者。同修慈行。所有危怖。並存放捨。縱彼飛沈。隨其飲啄。當使紫鱗頳尾。並相望於江湖。錦臆翠毛。等逍遙於雲漢。或聽三歸而悟道。何異瞽龍。聞四諦而生天。更同鸚鳥。共立長壽之基。同招常命之果也。
興害緣第[4]二
如涅槃經云。有十六惡律儀。何等十六。一者為利餧養羔羊肥已轉賣。二者為利買已屠殺。三者為利餧養猪豚肥已轉賣。四者為利買已屠殺。五者為利餧養牛犢肥已轉賣。六者為利買已屠殺。七者為利養雞令肥。肥已轉賣。八者為利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獵師。十一者劫奪。十二者魁膾。十三者網捕飛鳥。十四者兩舌。十五者獄卒。十六者呪龍。能為眾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是名修戒。
又雜阿毘曇心論云。有十二種住不律儀。一屠羊。二養雞。三養猪。四捕鳥。五捕魚。六獵師。七作賊。八魁膾。九守獄。十呪龍。十一屠犬。十二[5]伺獵。屠羊者。謂殺羊。以殺心故。若養若賣若殺。悉名屠羊。養雞養猪亦如是。捕鳥者。若殺鳥自活。捕魚獵師亦如是。作賊者。常行劫害。魁膾者。主殺人自活。守獄者。以守獄自活。呪龍者。習呪龍蛇戲樂自活。屠犬者。旃陀羅。伺獵者。王家獵主。
又對法論云。不律儀業者。何等名為不律儀者。所謂屠羊養雞。養猪捕鳥。捕魚獵鹿。罝兔劫盜。魁膾害牛。縛象立壇呪龍。守獄讒構好為損等。屠羊者。為欲活命。屠養買賣。如是養雞猪等。隨其所應。縛象者。恒處山林調執野象。立壇呪龍者。習呪龍蛇戲樂自活。讒構者。以離間語毀壞他親。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種姓中。或由受持彼事業者。謂即生彼家若生餘家。如其次第所[6]期。現行彼業決定者。謂身語方便為先。決定要[7]期。現行彼業。是名不律儀業。
放生緣第三
如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8]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追福資其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又僧祇律云。一切道俗七眾等。並須漉水飲用。若漉得水已。使能見掌中細文者。審悉看之。看時如大象載竹車迴頃。知無應用。使可信者教漉。不可信者自漉。得蟲還送本取水來處安之。若來處遠近有池井。七日不消者。以蟲著中。若知水有蟲。不得持器繩借人。若池江水有蟲。不得唱云此水有蟲。若問者。答云。長者自看。若知友同師者。語言此中有蟲當漉水用。又十誦律。有二比丘。未曾見佛。從北遠道。共往舍衛奉見世尊。道中渴乏。值有蟲水。破戒者言。可共飲之。持戒者言。水中有蟲何可得飲。破戒者言。我若不飲。必當渴死不得見佛。便飲而去。持戒者慎護戒故不飲。遂渴乏死。即生三十三天。身得具足。先到佛所頭面禮足。佛為說法得法眼淨。受三歸畢還歸天上。時飲水者後到佛所。佛為四眾說法。即[9]披衣示金色身。汝癡人欲看我肉身。何為不如持戒者。先見我法身智慧之身。佛言從今已去。比丘若行二十里外。無漉水囊犯罪。若自無同意伴有者聽去。
又有征行軍人。有比丘尼教化[10]行人。人皆弓頭安漉囊。持用濾水。官人聞奏國王。王聞瞋之。皆欲殺却。汝小蟲尚畏不殺。況見賊肯害之。行人向王分疏云。小蟲若於國有害臣皆殺却。既無有怨何故不聽濾飲。王聞放之。由行[11]人義慈善根力。及賊皆來投化。
又正法念經云。經宿之水若不細觀。恐生細蟲。若不漉治不飲不用。是名細持不殺戒。
又智度論云。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熟。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又有菩薩。作一[12]鳥身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羂著不可解。[13]若能至香山。取一藥草。著其絹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菩薩宿世作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名本生經。
又十誦律云。佛言。過去世時近雪山下。鹿王名曰威德。作五百鹿王。時有獵師安穀施羂。鹿王前行右脚墮毛羂中。鹿王心念。若我現相則諸鹿不敢食穀。須噉穀盡。爾乃現脚相。時諸鹿皆去。唯一女鹿住。便說偈言。
爾時鹿王以偈答言。
女鹿見獵師到已向說偈言。
獵師聞之生憐愍心。以偈答言。
獵師即時解放鹿王。佛言。昔鹿王者今我身是。五百鹿者五百比丘是。時有雁王。獵者得之。有同伴[2]雁欲[3]代捨命。還說偈相報。獵師見愍。二雁並放。後求寶報恩。大意同前。
又智度論云。[4]王聞鹿言。即從座起而說偈言。
又善見律云。目連為阿育王演本生經云。大王。往昔有一鷓鴣鳥。為人籠繫在地愁怖。便大鳴喚。同類雲集為人所殺。鷓鴣問道人云。我有罪不。道人答云。汝鳴聲時有殺心不。鷓鴣鳥言。我鳴命伴來無殺心也。道人即答。若無殺心汝無罪[6]心也。而說偈言。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香山中有仙人住處。去山不遠有一池水。時水中有鼈。出池[7]求食。食已向日張口而眠。時香山中有諸獼猴。入池飲水。已上岸見此鼈張口。而眠時獼猴便作婬法。即以身[8]生。內鼇口中。鼇覺合口藏六甲裏。如所說偈言。
時鼈急捉獼猴。却行欲入水。獼猴急怖。便作是[9]念。若我入水必死無疑。然苦痛力弱。[10]任鼇迴轉流離牽曳。遇值嶮處。鼇時仰臥。是時獼猴兩手抱鼈。作是念言。誰當為我脫此苦難。獼猴曾知仙人住處。彼當救我。便抱此鼈向彼處去。仙人遙見便作是念。咄哉異事。念是獼猴為作何等欲戲弄耶。[11]獼猴故言。[12]婆羅門。是何等[13]寶物滿鉢持來得。何等信而來向我。爾時獼猴即說偈言。
爾時仙人以偈答言。
[19]救厄緣第四
如出曜經云。南海卒涌驚濤[20]浸灌。有三大魚流入淺水。自相謂言。我等厄此。及漫水未減。宜可逆上還歸大海。復礙水舟不得越過。第一魚者。盡力跳舟得度。次魚復憑草獲過。其第三魚氣力消竭。為獵者得之。佛見而說[21]偈曰。
又彌勒所問本願經云。佛言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過去世時有王太子。號曰寶華。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身患病癩。見問病人。以何等藥療卿病。癩者答曰。得王身髓血等以塗我身。其病乃愈。太子聞已。即自破身骨髓血等。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其王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22]升量。我身骨髓血等不可稱數。求正覺故。
又大集經云。爾時曠野菩薩現為鬼身。散脂菩薩現為鹿身。慧炬菩薩現獼猴身。離愛菩薩現[23]羯羊身。盡漏菩薩現鵝王身。如是五百諸菩薩等。各各現受種種諸身。其身悉出大香光明。一一菩薩手執燈明。為供養十方諸佛。從七佛已來。與如是佛用為眷屬。受持五戒。發菩提心。為欲調伏一切眾生。令發菩提故受此身。
又雜寶藏經云。昔者有一羅漢道人。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却後七日必當命終。與假歸家。至七日頭勅使還來。沙彌辭師即便歸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隨水漂流命將欲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尋即入定。以天眼觀。知其更無餘福[1]德。爾以救蟻子因緣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長(又治故塔亦得延命又治補伽藍牆壁[2]鏬孔亦得延命)。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過去之世有大商主。為採寶故。將諸商人入於大海。彼所乘船眾寶悉滿。至海中間其船卒壞。時彼商人心懷怖畏。極生憂惱。其中或有得船板者。或有浮者。有命終者。我於爾時。作[3]商主在[4]彼大海中。用以浮囊安隱而度。時有五人呼商主言。大士商主唯願惠。施我等無畏。說是語已。爾時商主即告之言。諸丈夫勿生怖畏。我令汝等從此大海安隱得度。阿難。彼時商主身帶利劍而作是念。大海之法不居死屍。如其我今自捨身命。此諸商人必能得度大海之難。作是念已即喚商人。置已身上令善捉持。彼諸商人有騎背者。有抱肩者。有捉[5]髀者。爾時商主。為欲施彼無[6]怖畏故。大悲修心起大勇猛。即以利劍斷已命根。[7]迎取命終。于時大海漂其死屍置之岸上。時五商人[8]便得度海。安隱受樂。平吉無難還閻浮提。阿難。彼時商主豈異人乎。我身是也。五商人者今五比丘是也。是五比丘。昔於大海而得度脫。今復於此生死大海。而得度脫。安置無畏涅槃彼岸。
又大智度論云。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9]躡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佛言我於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後脚[10]踏一岸。[A1]令眾獸蹈背上而度。皮肉盡壞。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自強努力。忍令得過。[11]過已脊折墮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諸弟子是。最後一兔者今須跋陀是。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不息。
又賢愚經云。佛過去久遠世時。時世飢儉。如來因地慈救眾生。作大魚身長五百由旬。國人須其肉者。無問人畜皆來取噉。取已還生。經於十二年施其肉血。又受生經云。昔者菩薩。曾為鼈王。生長大海化諸同類。子民群眾。皆修仁德。王自奉行慈悲救護。愍於眾生如母愛子。其海深長邊際難限。而悉周至靡不更歷。於時鼈王。出於海外在邊臥息。積有日月其背堅燥。猶如陸地。賈人遠來因止其上。破薪然火炊煮飯食。繫其牛馬。車乘載[12]石皆著其上。鼈王欲起入水。畏墮不仁。適欲強忍痛不可勝。便設權計。入淺水處除滅火毒。不危眾賈。賈[13]眾恐怖。謂[14]湖卒涱悲哀呼嗟。歸命諸天唯見救濟。鼈王心益愍之。因報賈人曰。慎莫恐怖吾被火焚。故捨入水欲令痛息。今當相安。終不相危。眾賈聞之。知有活望。俱時發聲言。南無佛。鼈興大慈還負眾賈。移在岸邊。眾人得脫靡不歡喜。遙稱鼈王而歎其德。尊為橋梁多所過度。行為大舟超越三界。設得佛道。當復救脫生死之厄。鼈王報曰。善哉善哉。當如汝言。各自別去。佛言時鼈王者。我身是也。五百賈人者。今五百弟子舍利弗等是也。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見犯法者應受死苦。以財[15]贖命令其得脫。不求恩報。命終生常歡喜天。從天退還得受人身。不遭王難。若有眾生持戒。見大火起焚燒眾生以水滅。火。救諸眾生。命終生行道天。受種種樂。
又如度狗子經說。昔有一國。穀米[16]踊貴人民飢餓。時有沙門入城分衛。周遍門室無所以獲。次至長者大豪貴門。得麁惡飯。適欲出城。門中逢一射獵屠兒。抱一狗子持歸欲殺。見沙門歡喜前為作禮。沙門呪願老壽長生。[17]沙門知有狗子疑欲殺之故。問其人。今何所齎。答曰空行無所獲持。沙門又問。吾已見之。何為藏匿。殺生之罪甚為不善。願持我食貿此狗子。令命得濟卿福無量。其人答曰。不能相與。我故行求家門共食。卿此[18]少飯何所足乎。沙門慇懃曉喻語之。其人觝突不肯隨言。沙門又言。設不肯者。可以示我。其人即出以示沙門。沙門舉飯以飼狗子。以手摩[19]抆呪願淚出。卿罪所致得是犬身。不得自在見殺食噉。使爾世世罪滅福生。離狗子身得生為人。所在遇法三寶自然。狗子得食善心生焉。踊躍歡喜知自歸依。人將還家屠殺共食。狗子命過即生豪。貴大長者家。適生墮地便有慈心。時彼沙門分衛次。到長者門裏分衛。時長者子見彼沙門。憶識本緣。便前稽首禮沙門足。請前供養百味飲食。前白父母言。今我欲逐此大和[1]尚。奉受經戒。為作弟子。父母愛重不肯聽之。我今一門有汝一子。當以續後家門之主。何因便欲棄家而去。小兒啼泣不肯飲食。不欲聽我便自就死。父母見然。便聽令去。隨師學道。除去鬚髮被三法衣。諷誦佛經深解其義。便得三昧立不退轉。開化一切發大道意。佛世難值經[2]道難聞。能與相值無不蒙度。畜生尚有得道。豈況於人寧不獲果。縱復缺犯還生慚愧。白淨已來黑垢自滅。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囚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壟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鷹於羅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還耕壟中。能得脫不。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3]壟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復於塊上欲與鷹鬪。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鬪。瞋恚極盛[4]峻飛直[5]博。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頌曰。
興福部第十五(此有六緣)
- 述意緣
- 修福緣
- 應法緣
- [9]䞋施緣
- 洗僧緣
- 雜福緣
述意緣第一
昔[10]優填初刻栴檀。[11]波斯始鑄金質。皆現寫真容。[12]工圖妙相。故能流光動瑞避席。施[13]虔爰至。髮爪兩塔。衣影二臺。皆是如來在世。已見成軌。自收迹河邊。闍維林外。八王請分。還國起塔。及瓶炭二所。於是十剎興焉。其生處得道。說法涅槃。髮髻頂骨。四牙雙跡。鉢杖唾𡀄。泥洹僧等。皆樹塔勒銘。標碣神異。爾後百有餘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壞撤諸塔。分取舍利。還值風潮。頗有遺落。故今海族之中。時或遇者是。後八萬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諸女。亦次發淨心。並鐫石鎔金。圖寫神狀。至能浮江汎海。影化東川。雖復靈迹潛通。而未彰視聽。及蔡愔秦景自西域還至。始傳畫[14]疊釋迦。於是涼臺壽陵。並圖其相。自茲厥後。形像塔廟。與時競列。洎于梁代。遺光[15]奧盛。但法身無像。因感故形。[16]感見有參差。故形應有殊別。若乃心路[17]蒼茫。則真儀隔化。情志慊切。則木石[18]開心。故劉殷至孝誠感。釜[19]底為之生銘。丁蘭溫[20]清竭誠。木母以之變色。魯陽迴戈而日轉。[A2]杞婦下淚而城崩。斯皆隱惻。入其性情。故使徵祥[21]昭乎耳目。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豈曰虛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則法身應矣。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猶鳥備二翼。倏舉萬尋。車足兩輪。一馳千里。豈不勤哉。豈不勗哉。
修福緣第二
如佛說福田經云。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22]淨。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23]牢堅船濟[24]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道作[25]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爾時坐中有一比丘。名曰聽聰。聞法欣悅。即白佛言。我自惟念[26]先世之時。生波羅奈國。為長者子。於大道邊起立精舍。床臥漿糧供給眾僧。行路頓乏亦得止息。緣此功德。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下生世間為轉輪王。各三十六返。典領天人九十一劫。足下生毛躡空而遊。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顧臨眾生。蠲我愚濁。安以靜慧。生死栽枯。號曰真人。功報[27]成諦其為然矣。
復有一比丘。名曰波拘盧。即白佛言。憶念我昔。生拘那竭國為長者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大會說法。我往聽法。聞法歡喜。將一藥果名呵[28]梨勒。奉上眾僧。緣此果報命終生天。下生世間恒處尊貴。與眾超絕。九十一劫未曾疾病。餘福值佛逮得應真。
復有一比丘。名曰須陀耶。即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維耶離國。為小民家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我時持酪入市欲賣。值眾僧大會講法。過而立聽聞法歡喜。即舉瓶酪布施眾僧。僧得呪願益懷欣躍。緣此福德命終生天上。下生世間恒處尊貴。九十一劫。末後餘愆。下生世間。母妊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塚中月滿乃生。塚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真諦。
復有一比丘。名曰阿難。即白世尊曰。憶念我昔。生羅閱祇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亦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徑到寺中。[1]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尋蒙除愈。緣是功德。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2]僧德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除。逮得應真。爾時坐中。有一比丘尼。名曰奈女。即白佛言。我念宿命。生波羅奈國為貧女人。時世有佛。名曰迦葉。時與大眾圍繞說法。我時在坐聞經歡喜。意欲布施。顧無所有。自惟貧賤心用悲感。詣他園囿乞求果[3]苽。當以施佛。乞得一[4]㮈大而香好。擎一[5]杅水并㮈一枚。奉迦葉佛及諸眾僧。佛知至意。呪願受之。分布水㮈一切周普。緣此福祚。命終生天得為天后。下生世間不由胞胎。九十一劫生㮈華中。端正鮮潔。常識宿命。今值世尊開示道眼。
爾時天帝即從座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拘留大國為長者子。青衣抱行入城遊觀。偶值眾僧街巷分衛。時見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願得財寶布施眾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瓔布施眾僧。同心呪願歡喜而去。從是因緣。壽終生天得為天帝。九十一劫永離八難。
佛告天帝及諸大眾。聽我自說宿命所行。昔我前世。於波羅㮈國。近大道邊安設圊廁。國中人眾。得輕安者莫不感義。緣此功德世世清淨。累劫行道穢染不污。金色晃昱塵垢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
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6]僧中佛僧最正。所以者何。由如來從阿僧祇劫。發願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得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三十七品。十二部經。分別罪福言皆至誠。開三乘教皆得奉行。聞者歡喜樂作沙門。信佛行法。志尚清高。捨世貪諍。導[7]世間福。天人路通眾僧之由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梵福。云何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8]偷婆處(塔[9]是)於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天之福。若佛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天之福。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曰。閻浮里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從四天[10]上。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求其福。此是其量[11]也。
應法緣第三
若欲修造。理須如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法。縱多無益。故佛在金棺敬福經云。經像主莫論道。雇經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獲福。不可度量。欲說其福。窮劫不盡。受吾約勅。是佛真子。如是精誠。造少福多。問工匠之法。作經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價直。如賣父母取財者。逆過三千。真是天魔。急離吾佛法。非我眷屬。飲酒食[12]肉五辛之徒。不依聖教。雖造經像數如塵沙。其福甚少。蓋不足言。劫燒之時。不入海龍王宮。勞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獄。主匠無益。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禮拜。得福無量。如向所列。造多福少。若像師造像。不具相者。五百萬世中。諸根不具。第一盡心為上。妙果先[13]升。
又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等。或自捨財。及勸化得物。擬佛受用。經營人將此物。造作鳥獸[14]形像。[15]安佛槃上者。計損滿五錢直。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贖香油燈供養者無犯。佛不求利。無人堪消。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前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生。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述曰。此謂施主[1]決定入佛受用。所以須贖。若如今時齋上每出佛槃飲食。情通彼此不局。執[2]者食訖。還入施主不勞收贖。如七月十五日。獻佛及僧。無佛僧可受用。即須贖食以[3]物食依經獻佛及僧自恣。佛僧福田道高資益冥道。七世亡親現[4]存眷屬。得離災難清升樂處。所以俗[5]人田薄不能資導故不通俗也。數見白衣獻佛訖將為自食。故別疏記)。
又觀佛三昧經云。時優填王戀慕世尊。鑄金為像。聞佛當下寶階。象載金像來迎世尊。爾時金像從象上下。猶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6]雨華。亦放光明來迎世尊。合掌。叉手為佛作禮。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向像。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空中化佛異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
又外國記云。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刻牛頭栴檀作如來像。置佛座處。佛後還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還坐。吾般涅槃後。可為四部眾作諸法式。像即還坐。此像是眾像之始。佛移住兩邊小精舍。與像異處相去二十步。祇[7]桓精舍本有七層。諸國競興供養不絕。臺內長明燈。鼠銜燈炷燒諸幡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諸國王人民。皆大悲惱。謂檀像已燒。却後四五日。開東邊小精舍戶。忽見本像移向彼房。眾大歡喜。共治精舍。得作兩重移像本處。又優填王作佛像形經云。昔佛在世時。拔耆國王。名曰優填來。至佛所頭面頂禮。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體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奇絕妙好。常為眾人之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家子。所生之處豪尊富貴。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之所愛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為諸國王之所歸仰。乃至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飛升天上無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尊貴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勝諸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入泥洹道。若當有人作佛形像。獲福如是。
又法華經偈云。
又造立形像福報經云。佛至拘羅[8]惟國。時國主名優填王。年始十四。聞佛當來。即勅傍臣左右。皆悉迎佛。到[9]以頭面禮佛。長跪叉手白佛言。天上人中無能及佛者。光明巍巍乃能如是。恐佛[10]去已後恐不復見。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報。願佛哀愍為我說之。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14]䞋施緣第四
如[15]輪轉五道經云。佛言凡作功德隨身之行。燒香燃燈。得福甚多。燒香作福及以轉經。不得請人而不䞋願。如倩人食豈得自飽。燒香潔淨。然燈續明。燒香齋會。讀經[16]噠䞋。以為常法。布施得福諸天接將。萬惡皆却眾魔降伏懈怠之人不能精進。一朝疾病又不吉利。便欲燒香方始作福。諸天未降。諸魔在前。競來嬈觸。作諸變怪。以是之故。常當精進。罪福隨人如影隨形。種[1]殖福田。如尼俱類樹。本種[2]一核稍稍漸大。收子無限。佛言阿難。施一得萬倍。言不虛也。佛說偈言。
洗僧緣第五
如譬喻經云。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不如。投水而死。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除常緣也(今臘月八日洗僧[3]唯出此經[4]文)又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云。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去家學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得佛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般泥洹。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為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故。諸天下人民共念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時。以示天下人佛言我為菩薩時。三十六反為天王帝釋。三十六反作金輪王。三十六反。作飛行皇帝。今日諸賢誰有好心。念釋迦佛恩德者。以香華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者。諸天鬼神所證明知。四月八日浴佛法。時當取三種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納香。合三種草香[5]挼而漬之。此則青色水。若香少者。可以紺[6]黛秦皮權代之。又用欝金香。手挼漬之於水中。挼之以。作赤水。以水清淨用灌像訖以白練白綿拭之。斷後自占更[7]灌。名曰清淨。其福第一也。
又溫室經云。佛告祇域長者。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何謂七物。一者然火。二者淨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楊枝。七者內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謂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隱。二者除風。三者除濕痺。四者除寒氷。五者除熱氣。六者除垢穢。七者身體輕便。眼目清明。是為除七病。[8]得七福[9]者。一者四大無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淨面首端正。三者身體常香衣服淨潔。四者肌體[10]濡澤威光德大。五者多饒人從拂拭塵垢。六者口齒香好所說[11]肅用。七者所生之處自然衣服。
又十誦律云。洗浴得五利。一除塵垢。二治身皮膚令一色。三破寒熱。四下風氣調。五少病痛。舍利弗。夏盛熱時。有一客作人。園中汲水灌樹。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脫衣樹下以水洗浴。身得清涼。作人後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下詣舍利弗所。散華供養。舍利弗因其信心。為說法要得須陀洹果。
又賢愚經云。爾時首陀會天。下閻浮提世尊所。請佛及僧洗浴供養。世尊默然許可。即設飲食。并辦洗具。溫室暖水調適。酥油浣草皆悉備有於是世尊及諸比丘。納受其供。其洗浴已。并[12]厚飲食其食甘美世所希有。食竟澡漱各還本座。是時阿難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形體殊妙威相奇特。光明顯赫如大寶山。佛告阿難。乃往過去。毘婆尸佛時。此天彼世為貧家子。恒行[13]傭作以供身口。聞佛說洗僧之德。情中欣然。便勤作務。得少錢穀用設洗具。并設飲食。請佛眾僧。而以盡奉。由此福行。壽終之後生首陀會天。有此光相。七佛已來。乃至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洗佛及僧。[14]佛授記曰。於未來世[15]兩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淨身。十號具足。
又雜譬喻經云。昔佛弟難陀。乃往昔維衛佛時人。一洗眾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釋種。身珮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之福與佛同世。研精[16]道場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猶有弘報。況今檀越能多行者。普等之行必逮尊號。加增歡喜廣度一切。
又福田經云。有比丘名阿難。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羅閱祇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瘡。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以汁洗瘡。尋蒙除愈。從此因緣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慶祐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滅逮得應真。
又十誦律云。外國浴室形圓。猶如圓倉。開戶通煙。下作伏瀆。出水內施。三擎閣齊。人所及處。以瓨盛水滿三重閣。火氣上升。上閣水熱。中閣水暖。下閣水冷。隨宜自取用。無別作湯。故云淨水耳。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除風。二病得[1]差。三除去塵垢。四身體輕便。五得肥白。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功德者。當求造浴室。
又僧祇律云。若欲浴時。使園民等掃灑令淨。辦其薪炭。溫暖得所。乃打[2]揵椎應知入浴。各以腰帶繫衣作識。安衣架上。入時不得掉兩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與師揩者。當先白已無罪。不得一時舉兩手。當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餘內外已。[3]閉戶而坐。令身[4]污出。籌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洗自恣無罪。不聽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齊腰腋得用無罪。若坐水中至臍亦得。出已取己衣著。[5]正理而去。
雜福緣第六
如薩婆多論云。若作僧房及以塔像。曠路作井。及作橋梁船。此人功德一切時生。常資施主除三因緣。一前事毀壞。二此人若死。三若起惡邪。無此三因緣者。福德常生。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以刀施人。二以毒施人。三以野牛施人。四以婬女施人。五以造作神祠。是謂有此五施。不得其福。復有五施人天得福。云何為五。一造作園觀。二造作林樹。三造作橋梁。四造作大船。五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有此五事。令得其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又僧祇律。有諸天子以偈問佛。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施人美水。或覆井泉。恐諸毒蛇墮於井中。行人飲之而致苦惱。命終生[7]三箜篌天。受五欲樂。從此命終。若得人身王所愛重。若見病困咽喉出聲。餘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贖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隨業流轉。不墮三塗。得受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若有眾生持戒。見比丘僧。以扇布施。令得清涼讀誦經法。命終生風行天。香氣來吹悅樂無比。若有眾生。於河津濟造立橋船。以善心渡持戒人。兼渡餘人。不作眾惡。命終生鬘持天。受五欲樂。命盡人中為王典藏。
又譬喻經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於河中以[8]渡百姓。二於都市造立好井以供萬民。三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修是功德。命終之後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貴長壽。所生之處不經三塗。設此微福。尚獲果報巍巍無量。何況有人廣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布施。作諸福業。百千萬倍。復勝於此不可計量。故成實論。引經偈云。
又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塼。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輪。及出家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捨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當作是學。
[9]又放牛經。出增一阿含別品同譯。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為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煙。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處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不知[10]𤚲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11]滋息。日日有減。此喻比丘。亦有十一種損益。不可具述。佛於是頌曰。
頌曰。
諸經要集卷第[3]八
校注
[0067006] 八【大】,八上【明】 [0067007] 此有三緣【大】,〔-〕【宋】【元】【宮】 [0067008] (放生…五)十二字【大】,〔-〕【明】 [0067009] 四【大】,四(此號六卷)【元】 [0067010] 述意前行宋元宮本俱有報恩部第十三此有三緣十字 [0067011] (第四百四十三云)【大】,第四百四十三云【宋】【元】【明】【宮】 [0067012] 四【大】,三【宋】【元】【明】【宮】 [0067013] 報【大】,能報【宋】【元】【明】【宮】 [0067014] 含【大】,舍【明】 [0067015] 不【大】,不可【宋】【元】【明】【宮】 [0068001] 使【大】,〔-〕【宮】 [0068002] 梨【大】,黎【明】【宮】 [0068003] 曰【大】,越【宋】【元】【明】【宮】 [0068004] 唐【大】,〔-〕【明】 [0068005] 焉【大】,為【宮】 [0068006] 事【大】,是【明】 [0068007] 博【大】,搏【宋】【元】【明】 [0068008] 賤【大】,賊【宮】 [0068009] 是【大】,非【宮】 [0068010] 狐【大】,馳【宋】【元】【明】【宮】 [0068011] 非塚【大】,〔-〕【宮】 [0068012] 塚【大】,家【宋】【元】【明】 [0068013] 家【大】,塚【宋】【元】【明】 [0068014] 精【大】,情【宮】 [0068015] 徒【大】,從【明】 [0068016] 即【大】,臨【明】 [0068017] 死【大】,〔-〕【宋】【元】【明】【宮】 [0068018] 與【大】,之【宮】 [0068019] 有【大】*,右【宋】【元】* [0068020] 堰【大】,悔【宋】【元】【明】【宮】 [0068021] 狀【大】,形狀【宋】【元】【明】【宮】 [0068022] 心悲【大】,悲心【宋】【元】【明】,悲之【宮】 [0068023] 茲【大】,茲者【宋】【元】【明】【宮】 [0068024] 聞傅【大】,開傳【明】 [0068025] 秋露【大】,鶖鷺【元】【明】 [0068026] 奉【大】,奏【宮】 [0068027] 疾【大】,嫉【明】 [0068028] 爾【大】*,汝【宋】【元】【明】【宮】* [0068029] 之【大】,乏【宋】【宮】 [0069001] 間【大】,門【宋】【宮】 [0069002] 上樹【大】,樹上【宮】 [0069003] 割【大】,害【宋】【元】【明】【宮】 [0069004] 伎【大】,技【元】【明】 [0069005] 人【大】,臣【明】 [0069006] 杖【大】,仗【宋】【元】【明】 [0069007] 噭【大】,叫【宋】【元】【明】【宮】 [0069008] 勇【大】,踊【宋】【元】【明】【宮】 [0069009] 服【大】,伏【宋】【元】【明】【宮】 [0069010] 食【大】,〔-〕【宋】【元】【宮】 [0069011] 水【大】,〔-〕【明】 [0069012] 昨【大】,昨夜【宋】【元】【明】【宮】 [0069013] 縟【大】,褥【宋】【元】【明】【宮】 [0069014] 反【大】*,返【宋】【元】【明】【宮】* [0069015] 拄【大】,柱【宋】【宮】 [0070001] 身【大】,身也【宋】【元】【明】【宮】 [0070002] 惡【大】,惡故【宋】【元】【明】【宮】 [0070003] 佛【大】,〔-〕【宮】 [0070004] 所射之【大】,〔-〕【宋】,之【宮】 [0070005] 客【大】,客人【宮】 [0070006] 洄【大】,迴【宋】【元】【明】【宮】 [0070007] 免【大】,危【宋】【元】【明】 [0070008] 離【大】,梨【宮】 [0070009] 輩【大】,伴【宋】【元】【明】 [0070010] 餅【大】,瓶【元】【明】 [0070011] 須【大】,復【宮】 [0070012] 陰【大】,蔭【明】 [0070013] 視【大】,觀視【宮】 [0070014] 護【大】,獲【宋】【元】【明】 [0070015] 匠【大】,近【宋】【元】【明】 [0070016] 便以當之【大】,使之以當【宮】 [0070017] 遂【大】,還【宮】 [0070018] 往【大】,往古【宋】【元】【明】 [0070019] 怨【大】,發【宋】【元】【明】【宮】 [0070020] 言【大】,意【宋】【元】【明】【宮】 [0070021] 復【大】,損【宋】【元】【明】【宮】 [0070022] 部【大】,〔-〕【宮】 [0070023] 玉【大】,王【宋】 [0070024] 都【大】,部【宮】 [0071001] 迾【大】,烈【宋】【宮】,列【元】【明】 [0071002] 抂見形【大】,枉見刑【宋】【元】【明】【宮】 [0071003] 爼【大】,葅【宋】【元】【明】 [0071004] 二【大】,三【明】 [0071005] 伺【大】*,同【宮】* [0071006] 期【大】,朝【明】 [0071007] 期【大】,斯【宮】 [0071008] 食【大】,而食【元】【明】 [0071009] 披【大】,被【宮】 [0071010] 行【大】,〔-〕【宮】 [0071011] 人【大】,仁【明】 [0071012] 鳥【大】,〔-〕【宋】【元】【明】【宮】 [0071013] 若能【大】,菩薩【宋】【元】【明】【宮】 [0072001] 獵【大】,羂【宋】【元】【宮】 [0072002] 雁【大】,應【宮】 [0072003] 代【大】,伐【明】 [0072004] 王【大】,〔-〕【宮】 [0072005] 汝【大】,法【宮】 [0072006] 心【大】,〔-〕【明】 [0072007] 求【大】,水【宋】【元】【明】【宮】 [0072008] 生【大】,出【宋】【元】【明】【宮】 [0072009] 念【大】,言【明】 [0072010] 任【大】,住【宮】 [0072011] 獼猴【大】,婆羅門【明】 [0072012] 婆羅門【大】,獼猴【明】 [0072013] 寶【大】,〔-〕【明】【宮】 [0072014] 身生【大】,生身【宋】【元】【明】【宮】 [0072015] 念【大】,令【宋】【元】【明】【宮】 [0072016] 語【大】,語已【明】 [0072017] 猴【大】,獼猴【宋】【元】【明】【宮】 [0072018] 卷第八上終【明】 [0072019] 卷第八下首【明】,撰號同異如卷第八上【明】,救厄前行明本有放生部第十四之餘八字 [0072020] 浸【大】,沒【宮】 [0072021] 偈【大】,偈言【宋】【元】【明】【宮】 [0072022] 升【大】,斗【宋】【元】【明】 [0072023] 羯【大】,羖【宋】【元】【明】【宮】 [0073001] 德【大】,得【宋】【元】【明】 [0073002] 鏬【大】,𦉑【宮】 [0073003] 商【大】,彼商【宋】【元】【明】【宮】 [0073004] 彼【大】,〔-〕【宋】【元】【明】【宮】 [0073005] 髀【大】,脛【宋】【元】【明】【宮】 [0073006] 怖畏【大】,畏怖【明】 [0073007] 迎【大】,即【宋】【元】【明】【宮】 [0073008] 便【大】,〔-〕【宮】 [0073009] 躡【大】,臨【明】 [0073010] 踏【大】,蹋【宮】 [0073011] 過已【大】,遂以【宋】【元】【明】【宮】 [0073012] 石【大】,碩【宋】【元】【明】,傾【宮】 [0073013] 眾【大】,報【宮】 [0073014] 湖【大】,潮【宋】【元】【明】 [0073015] 贖【大】,續【宋】【宮】 [0073016] 踊【大】,涌【宋】【元】【明】【宮】 [0073017] 沙門【大】,聞【宮】 [0073018] 少【大】,小【宋】【元】【明】【宮】 [0073019] 抆【大】,捫【?】,挱【宋】【元】【明】【宮】 [0074001] 尚【大】,上【宋】【元】【宮】 [0074002] 道【大】,法【明】 [0074003] 壟【大】,壟中【宋】【元】【明】【宮】 [0074004] 峻【大】,迅【宋】【元】【明】 [0074005] 博【大】*,搏【宋】*【元】*【明】*【宮】 [0074006] 觀【大】,歡【宋】【元】【明】【宮】 [0074007] 困【大】,因【宮】 [0074008] 希【大】,漪【元】【明】 [0074009] 䞋【大】,嚫【明】 [0074010] 優填【大】,優填王【宋】【元】【明】 [0074011] 波斯【大】,波斯匿【宋】【元】【明】 [0074012] 工【大】,一【宮】 [0074013] 虔【大】,度【宮】 [0074014] 疊【大】,㲲【宋】【元】【明】【宮】 [0074015] 奧【大】,盛【宋】【元】【明】,興【宮】 [0074016] 感見【大】,感現【宋】【元】【宮】,現感【明】 [0074017] 蒼茫【大】,倉忙【宋】【元】【明】【宮】 [0074018] 開【大】,關【宋】【元】【明】【宮】 [0074019] 底【大】,粟【宋】【元】【明】,瘦【宮】 [0074020] 清【大】,凊【元】【明】 [0074021] 昭【大】,照【宮】 [0074022] 淨【大】,涼【宋】【元】【明】【宮】 [0074023] 牢堅【大】,堅牢【明】 [0074024] 度【大】,渡【宋】【元】【宮】 [0074025] 圊【大】,圚【宮】 [0074026] 先【大】,梵【明】 [0074027] 成【大】,誠【元】【明】 [0074028] 梨【大】,黎【宋】【元】【明】【宮】 [0075001] 加敬【大】,如教【宋】【元】【明】【宮】 [0075002] 僧【大】,增【宋】【元】【明】【宮】 [0075003] 苽【大】,蓏【宮】 [0075004] 㮈【大】下同,柰【宋】【元】【明】【宮】下同 [0075005] 杅【大】,盂【宋】【元】【明】【宮】 [0075006] 僧【大】,眾【宋】【元】【明】 [0075007] 世【大】,利世【宋】【元】【明】【宮】 [0075008] 偷婆【大】*,窣覩波【宋】【元】【明】【宮】* [0075009] 是【大】,也【明】 [0075010] 上【大】,下【宋】【元】【明】【宮】 [0075011] 也【大】,〔-〕【宋】【元】【宮】 [0075012] 肉【大】,〔-〕【宋】【元】【明】【宮】 [0075013] 升【大】下同,昇【宋】【元】【明】【宮】下同 [0075014] 形【大】,安形【宋】【元】【明】【宮】 [0075015] 安【大】,前安【宋】【元】【明】【宮】 [0076001] 決定【大】,〔-〕【宋】【元】【明】【宮】 [0076002] 者【大】,著【元】【明】 [0076003] 物【大】,此物【宋】【元】【明】【宮】 [0076004] 存【大】,在【宋】【元】【明】【宮】 [0076005] 人【大】,入【明】 [0076006] 雨【大】,兩【明】 [0076007] 桓【大】,洹【明】 [0076008] 惟【大】,懼【宋】【宮】,瞿【元】【明】 [0076009] 以【大】,已【宋】【元】【明】【宮】 [0076010] 去【大】,到【元】【明】 [0076011] 灰【大】,無【宋】【元】【明】 [0076012] 土【大】,士【明】 [0076013] 報【大】,報世世身無患【元】【明】 [0076014] 䞋【大】*,嚫【元】【明】* [0076015] 輪轉【大】,轉輪【宋】【元】【明】【宮】 [0076016] 噠【大】,達【宋】【元】【明】【宮】 [0077001] 殖【大】,植【宋】【元】【宮】,種【明】 [0077002] 一【大】,〔-〕【宮】 [0077003] 唯出【大】,准【宋】【元】【明】【宮】 [0077004] 文【大】,〔-〕【明】 [0077005] 挼【大】*,按【宋】【元】【明】【宮】* [0077006] 黛【大】,〔-〕【宮】 [0077007] 灌【大】,護【宮】 [0077008] 得【大】,何謂得【宋】【元】【明】 [0077009] 者【大】,〔-〕【宋】【元】【明】【宮】 [0077010] 濡【大】,柔【宋】【宮】 [0077011] 肅【大】,信【明】 [0077012] 厚【大】,享【宋】【元】【明】 [0077013] 傭【大】,庸【宮】 [0077014] 佛【大】,〔-〕【宮】 [0077015] 兩【大】,雨【宮】 [0077016] 道【大】,進【宋】【元】 [0078001] 差【大】,瘥【宋】【元】【明】【宮】 [0078002] 揵【大】,犍【元】【明】 [0078003] 閉【大】,開【宋】【元】【明】【宮】 [0078004] 污【大】,汗【宋】【明】【宮】 [0078005] 正【大】,整【宋】【元】【明】 [0078006] 殖【大】,植【宋】【元】【明】【宮】 [0078007] 三【大】,三管【宋】【元】【明】【宮】 [0078008] 渡【大】,度【宋】【元】【明】【宮】 [0078009] 又【大】,人【宮】 [0078010] 𤚲【CB】【宋】【元】【明】,搆【大】 [0078011] 滋【大】,孳【宋】【元】【明】【宮】 [0079001] 巖【大】,嚴【明】 [0079002] 惠【大】,慧【宋】【元】【明】【宮】 [0079003] 八【大】,八下【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冊 No. 2123 諸經要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