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阿毘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四

智品第六(別譯)

今欲分別涅槃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斷諸煩惱故欲廣釋智故先說此

若智性能了  觀察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彼相我當[1]

有無有者所謂涅槃是故智者觀有無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謂苦集義有無有者謂滅諦也一切有無有故名有無有於彼中無有義也此說有對治謂是滅是故滅非無也非無物有對治如滅盡正受心心數法不行故對治說滅是有物如是涅槃一切有對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無病彼相謂寂滅寂滅相等彼攀緣智智者觀察於彼非無境界而有智轉是故若智觀察此即是道問曰彼何者是答曰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覺
法智隨順智  及以世俗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彼初取法決定行故名法智隨順智者若智色無色界境界色無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次法智後次第隨順故名隨順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2]俗數謂男女等故說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苦集及滅道  二智而隨生
如是四種智  牟尼隨名說

法智隨順智者隨聖諦轉世尊隨名說苦諦境界故說苦智如是集滅道諦境界[3]曰集滅道智於此苦集二智行差別苦行轉名苦智集行轉名集智緣無差別同緣五陰故滅道二智行緣差別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當知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三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對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無色界對治境界是隨順智心心數境界彼心心數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盡無生智二者盡智無生智是二智謂法智隨順智彼所作究竟受是盡智不復更作受是無生智問曰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曰當知在四門此緣四諦義也除初盡智彼緣二諦已分別十智行分別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隨順智
上已說及餘  是說世俗智

世智十六行轉前後皆有彼十六行[4]忍攝餘聞思修慧第一法攝四行無間等邊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謂施慈等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若知他心智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有四行集滅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無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則異但攝有漏心心數法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為最上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第一義轉亦親近世智作意我生盡如是等取我眾生相似行空行無我行定是第一義轉非世俗緣是故盡智無生智空行無我行不轉故有十四行問曰所有無漏智一切十六行攝不耶答曰不爾受相為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復取自相無漏智如身念處等彼非十六行攝已說行差別得今當說

最初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四增一

最初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應心未離欲成就一智謂世智離欲成就他心智不現在前非見道次第他心智現在前何以故與流轉相違故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苦法智相應心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世智若離欲成就他心智於上四增一者於上四心剎那中當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集滅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問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聖所說  此依於二地
當知禪有十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說此依於二地者九智依未來禪中間禪除他心智當知禪有十者根本四禪各有十智問曰何故中間禪未來禪無他心智答曰微細境界故此境界微細於他身中心心數法未來禪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細義彼根本禪道止觀雙行是強力道故彼能取無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無色界於欲界依對治行緣遠是故無色界無法智他心智緣色能生是故於色界轉非無色中餘未來有頂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說地差別修差別今當說修有六種所謂得修習修對治修出離修戒修觀察修彼得修者若於善法不得得現在未來故習修者先所得功德現前修習對治修者諸有漏法修對治道出離修者若修道時捨離穢法戒修者若能調伏諸根道觀察修者若觀察身等此中[1]唯取二修謂得修習修

若得修諸智  謂在聖見道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得修諸智謂在聖見道彼即當來修者若見道諸智現前修彼即當來修謂苦法智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忍非餘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智非餘忍一切忍亦如是問曰何故見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見道中智未習未練修道中二種並作

於彼三心中  得修於世智
或修七或六  當知最後心

於彼三心中得修於世智[2]彼見道三心中得修世智[3]謂苦集滅比智隨彼地見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來地得決定彼修未來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禪得決定彼修七地世俗智問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無邊故諦無間等邊成就故名無間等邊無能修一切道於他道不能修於自身修乃至未來[4]彼行者[5]自分不現前於三諦自他俱能知能斷能證是故隨得邊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餘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諦無間等未究竟故於此諦世俗智本曾作證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猶未得或修七或六當知最後心者若離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攝除世俗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處對治彼得沙門果是以不修世智

於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七種  增益根修六

於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七種者若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剎那當知修七智此道未來禪攝故無他心智亦無盡智無生智以無學故是故彼中修餘七智彼若以世俗道進彼世俗智現在前七種未來若出世間道四種法智一一現在前餘七智未來增益根[6]修六者增益根者謂或信解脫練治諸根進得見到彼增進根一切無礙道解脫道中得修六智未離欲故無他心智又復修道精進非斷煩惱精進是人未得修進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得不還果時  出過上七地
熏修諸神通  解脫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阿那含果時必得根本禪是故修他[7]心智及前說七種出過上七地者彼四禪三無色離七地欲時九解脫道中亦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修進彼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若出世間道修進彼時四比智及滅道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熏修諸神通解脫修習八者熏修起一解脫道彼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起神通境界宿命智解脫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智他心智解脫道法智比智若世智中他心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8]天耳生死通解脫道無記故不修

此無礙道中  及出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當知修於七

七地離欲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無礙道中修對治智是故不修他心智彼非對治故熏修起二心無礙道相似初是無漏第二世俗無漏心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七除他心智一切無礙道不修他心智世俗道世俗智現在前未來亦七起四神通無礙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定七他心智有漏亦然無漏他心智道法比智一一現前未來定七有頂離欲八解脫道四比智二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亦七世俗智於彼中退非對治故世俗智未曾至有頂彼或時作方便不決定

出過第一有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出過第一有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世俗智餘現在前解脫道前已說六智謂四比智二法智上乘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一切地中當知修自地智及下地智若初禪進彼修自地功德亦修未來禪攝功德如是乃至不用處次第亦如是若人乃至不用處離欲依初禪乃至有頂離欲是人九地無漏智修進如是一切應當知

無學初心修  諸地生功德
漏無漏一切  此是隨順智

無學初心修諸地生功德漏無漏一切者得阿羅漢果一切地漏無漏功德一切修進問曰何故此地修一切功德答曰斷一切縛得蘇息故如來解縛法降伏煩惱力士眾咸慶快心得自在首繫解脫[1]如王登祚諸方萬姓貢上珍寶盡難勝煩惱怨[2]殺怨家故一切國土人皆歸伏彼先雖得下地功德有煩惱相續故不明淨今除煩惱盡故功德明淨及入出定心成就是故熏修若住欲界得阿羅漢果法或如是若住色界得阿羅漢者彼二界功德修進滿足是故一界生如是地[3]地應當知問曰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曰此是隨順智此隨順智相應彼作如是意我生已盡非想非非想處陰取此中生彼人緣彼何以故最後斷故是故彼苦比智或集比智問曰世尊說若見智慧此為一為異耶答曰彼是慧性世尊觀因緣故故如是說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若餘諸聖慧  當知三種性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何以故不決定故決定義是智義忍不決定自品對治疑隨生故忍者求欲轉智者求欲斷是故忍非智盡無生非見者無生二智能見示故慧決定故智何故非見無求故中平故若餘諸聖慧當知三種性者餘無漏慧事慧性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餘說慧

若善有漏智在意則是見者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亦說見煩惱見是智者若煩惱見自性謂身見等彼從測量思覺轉故推求故名見彼決定故名智此及餘說慧者若已說者見事慧事及餘未說者如無記意地五見外穢污意地及五識身相應所有智一切是慧當知此中未說者說彼中若無記不能測量不能覺察不能推求故非見穢污煩惱所污故五識身相應不能分別現境界故一往墮故諸見不爾問曰一一智緣幾智答曰

法智隨順智  觀察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二智境當知

法智隨順智觀察於九智者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緣九智除法智道法智緣一切法智彼分亦餘智苦集法智緣欲界世智如是道比智緣自分比智苦集比智緣色無色界世智及世俗他心智問曰何故法智比智不更互彼此相緣答曰上下緣差別故如二人觀地虛空因智及果智二智境當知者集智緣有漏他心智及世俗智何以故集諦分數故不緣餘智餘無漏故[4]苦智亦爾

道智緣九智  滅智無境界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道智緣九智者道智緣九智除世俗智何以故有漏故餘九智緣何以故道諦分數故滅智無境界者滅智不緣智何以故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四智緣十智世智緣十智何以故一切法境界故如是他心智一切他心心數境界故彼有漏他心智緣有漏智如是無漏緣無漏彼中法智法智分隨順[5]隨順智分[6]地根人度非緣盡無生智亦如是一切有為境界故問曰如佛說隨順智若有頂離欲得阿羅漢果不盡是隨順智耶答曰彼分對治法智斷故亦有法智彼分對治問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彼滅道中  法智之所轉
彼三界對治  非欲隨順智

若彼滅道中法智之所轉彼三界對治者[1]諸修道中滅道法智亦色無色界對治彼人生欲界捨色無色界結彼自地[2]陰所逼惱彼中極見其過故為離彼故求對治三界中離欲去彼有頂離欲但法智無礙道彼隨順智解脫道問曰何故非苦集法智去答曰苦集不等故欲界苦集下劣色無色上勝不應觀察下劣厭離於上有何過異處惱異處厭離滅道相似是故觀彼厭離三界欲此道理說也問曰頗有隨順智亦於欲界為對治耶答曰非欲隨順智無有隨順智為欲界對治無有一人於彼見增上過無此道理也若於色無色離欲然後於欲界離欲者無有如是理也或初難斷自地不能離譬如國王不能降伏自國而欲降伏他國如王降伏自國然後降伏他國法智亦爾問曰神通何智性答曰

神足天眼耳  當知一世智
六智憶宿命  五說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當知一世智者神足天眼天耳是一世智非無漏智如是轉彼神足通智能示現種種事示現種種事是智慧能天耳通者天耳識相應慧生死智通者[3]眼識相應慧六智憶宿命者憶念過去處神通六智謂法[4]智憶法智分隨順智憶隨順智分世智憶世智分苦智憶過去苦集智亦如是道智出世間行罽賓論師說但一世智五說他心智者他心智通五智謂法智隨順智世智道智及他心智等

九智漏盡通  決定智所說
八智身中轉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盡通決定智所說者漏盡通無漏九智漏盡智攝故問曰如他心智無生智不攝云何言攝耶答曰無學正見攝故彼一切三種智說漏盡通問曰念處何智性答曰八智身中轉苦有色身名彼中八智轉除他心智及滅智法十者除色受心餘法名法念處彼中十智轉如前說九智二者受心中除滅智九智轉問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是智性彼智云何差別答曰

是處非處力  及以初無畏
當知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是處非處力及以初無畏當知佛十智者若彼是處非處力十智如是初無畏我正遍知如是廣說彼亦十智何以故正取故餘此中差別者處非處力差別餘力初無畏差別餘無畏問曰佛何故差別作多種答曰佛隨處化眾生欲故差別多種有人信樂廣說不樂總說有人樂於略說力義者隨自樂欲能成就義是力義無障礙義是力義能制義是力義無能侵欺義是力義能映奪他義是力義彼處非處力者因果中決定無礙者是名處非處力自業智力者善不善業處事因報若多若少若定不定如是等義中若無礙智是名自業智力彼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者此禪等自性名字得方便攝有味淨無漏退住勝達分如是等義中若無礙智是名定力根差別智力者於眾生下中上根能知若無礙智是名根差別智力種種解智力者眾生下中上自解知無障礙是名種種解智力種種性智力知眾生性[5]知法差別性若無礙智是名種種性智力一切至處道力者一切生死轉業能盡一切生法知無障礙智是名至處道智力憶宿命智力者自他過去生死展轉憶知無障礙智是名憶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者眾生未來有相續見無障礙智是名生死智力漏盡智力者若漏盡漏盡方便若無礙智是名漏盡智力如來十力無畏如經中廣說不怯弱義是無畏義無恐怖義是無畏義無逃避義是無畏義不下劣義是無畏義如師子自力雄猛滿足不假於伴如師子無畏是無畏義問曰無礙[6]現見亦是智性彼云何差別答曰

法辯辭辯一  樂義辯俱十
七智是願智  智者之所說

法辯辭辯一者彼法無礙者句味現前若無礙智是名法無礙是世智辭無礙者言音正不正方便隨方俗語若無礙智是名辭無礙彼亦世智樂義辯俱十者樂說無礙者法辭義相應任放不怯弱說種種說若無礙智是名樂說無礙此有十智義無礙者於法自相共相若無礙智是名義無礙是亦十智能受真實相故問曰願智有幾智答曰願智是七智智者之所說願初轉樂欲義轉故名願智彼七智罽賓論師說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定品第七[7]之一

如是知諸智智依義今當說

智依於三昧  無罣礙而轉
是故思惟定  求於真實相

智依於三昧無罣礙而轉者如燈依淨油炷離風動處光焰不動而甚明淨如是三昧依智離諸亂風無障礙轉其心不動如是義也轉行於緣無有疑惑是故思惟定求於真實相者若無定不能生真實智無有離真實智能趣涅槃是故求真實相者必定須知三昧彼三昧者何謂善一心是最勝根義也如是一根轉自善心相續名一心最勝者或云境界名也如是一緣轉是善心相續名一心問曰何者是三昧云何知耶答曰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是中一一說  有味淨無漏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略說八種三昧攝一切三昧是中一一說有味淨無漏者是中一一三昧有三種味相應無漏

善有漏名淨  無熱說無漏
有味愛相應  有頂無無漏

善有漏名淨者彼中若有漏善當知名淨無熱說無漏者若離煩惱者當知是無漏問曰若無漏第一[1]義淨何故世間煩惱相續說名為淨不說無漏為淨答曰無漏不待言說自知是淨世間法淨不[2]他人不知為欲[3]成彼故說離煩惱是[4]彼非相違能牽無漏故是故說[5]有味愛相應者若三昧[6]愛相應者是味相應亦有與餘煩惱相應禪等見疑增上慢修定者緣縛力禪等愛相應非餘煩惱共相應非餘煩惱能如是緣縛心如愛為三[7]昧緣縛有頂無無漏者有頂有淨味相應非無漏不捷利故聖道捷利問曰此禪何等性耶答曰

五支有覺觀  亦復有三受
彼種種四心  是說為初禪

五支者除五支故名五支問曰除支更有禪耶答曰不然彼支一一是禪各各相支義須分別分義是支義如車支如王支問曰何者是支答曰樂及一心彼覺者正受初分別麁心利義觀者麁心隨順相續法說細心微細少義也喜者入定心悅樂者身心樂離麁重猗息心調柔方便一心者心繫一緣有覺有觀問曰初說五支今何故說有覺有觀答曰支者善有覺有觀此說穢污三受者此中有三受三識身樂根意地喜根四識身捨根彼種種者梵世種種身彼上下身以覺觀力故生四心者彼有四心意識是說為初禪者此諸法是說初禪俱生正受此禪中攝

第二有四支  種種及二受
第三有五[8]  此禪說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內淨是信義也離初禪欲決定界地過故正信一心彼無共種種身何以[9]無覺觀故成就種種心或時喜根現在前有時捨根現在前彼根本喜根未來捨根二受者喜根捨根必定意地如是等事說第二禪第三有五支此禪說二受者第三禪五支安慧一心樂著樂故不求餘名捨護喜食故名念恐第二禪地喜牽自地過一切世間勝樂對治及正智樂意地樂根一心名定二受者樂根捨根此中二受樂根捨根此等法是說第三禪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支
支者謂說善  隨事如先說

離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支者第四禪無出入息三昧力故彼身無孔四支者彼不苦不樂受捨念清淨一心問曰味相應等三種禪悉成就耶答曰支者謂說善善禪與支相應當知非穢污問曰穢污中無何者答曰初禪中無離生喜樂問曰穢污中亦有喜何故言無答曰猗樂彼離生與喜相應故說離生喜樂此一向善故彼無餘者有喜於此有喜彼非支穢污第二禪無內淨煩惱濁亂故猗樂先捨是故第三禪中無憶念安慧最勝樂惑心故無憶念若彼有念者是失念失念故非支非安隱非安隱故非支捨亦無一向善故第四[10]禪中除何以故二種等故第四禪無捨念清淨非善故無捨煩惱染污故念不清淨是故非支彼或失念故非支隨事如先說者若事善禪中已說穢污禪中不除彼穢污禪中亦說彼初禪中覺觀一心餘人欲立喜者是故穢污初禪四支彼第二禪喜一心餘人欲立信者是故第二禪三支第三禪樂一心餘人欲立念慧是故第三禪四支第四禪不苦不樂一心亦有欲立念者是故第四禪三支一切攝故說支是善問曰已說初禪有覺有觀未來禪中間禪初禪攝彼云何彼中有覺觀答曰

相應有覺觀  智說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說

相應有覺觀智說未來禪者未來依有覺觀[1]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說者中間禪有觀無覺何以故止息地故次第方便人相續止息[2]問曰彼何自性答曰

未來二自性  或離味相應
中間禪三性  二俱有一受

未來二自性或離味相應者未來禪淨無漏二非味相應正受愛故說味厭離欲道於中無執著是故無味受生愛不除何以故於彼連節縛故未來禪連節縛[3]中間禪三性者無漏味相應二俱有一受者未來禪中間禪必定一受謂捨根問曰何故未來禪無喜答曰有怖畏故近欲界故彼行者有怖畏是故彼中喜不生所作未究竟故欲界離故彼起此未得是故所作未究竟是人不生喜又止少故中間禪亦止少是故彼中無喜已說地彼中功德今當說

三昧通無量  一切入處修
除入及諸智  解脫於中起

三昧者三三昧無願無相彼空有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有漏無漏法空無我思惟無漏者有漏法空無我思惟若三昧無願亦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有為法無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無漏者有漏法無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無相者滅等行思惟若有漏無漏三昧此中一向取無漏當知通者六通如智品說無量者四無量此無量眾生緣故故名無量彼慈者欲令一切眾生得樂如是想心轉恚對治是無恚善根性故說名慈苦眾生如何得脫如是想轉害對治無恚善根性名悲喜眾生如是想轉嫉對治喜根名喜捨者捨眾生想如是心轉欲[4]愛瞋恚對治故無癡善根性是名捨彼一切[5]共伴共方便欲界中四陰性色界五陰[6]一切入處修者十一切入如修多羅中說彼中八無貪善根性貪對治故及伴及方便五陰性於上四陰性相續無間無有空缺廣作意解是說一切入處除入者八除入如經中說彼一切無貪貪對治故及伴及方便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能映奪緣故名除入極增上極光曜極最勝緣此善根速得除入如奴雖莊嚴猶為主欺或說非一切聖人能欺緣彼依緣煩惱不能起是故名除入智者十智如智品說解脫者八解脫如經說彼初三解脫不貪善根貪對治故共伴共方便五陰性餘四無色解脫四陰性滅盡定不相應行陰性問曰解脫有何義答曰不現前斷後心故名解脫初三色貪背捨故淨不淨背捨於上四種一切行轉背捨想受滅一切緣轉背捨及斷後故於中起者三昧等解脫邊功德禪中生當知已說解脫邊功德今隨彼彼地可得今當說

五通四禪中  及見他心智
六中有法智  五中三無量

五通四禪中者五通攝受支三摩提故及見他心智者他心智亦如是六中有法智者法智六地四根本禪中間及未來五中三無量者五地中除喜無量四禪中及欲界

除入中說四  及與喜無量
亦二種解脫  初禪第二禪

初四除入及喜無量初第二解脫初禪第二禪欲界色貪對治故初禪中立二解脫四除入初禪地色貪對治故第二禪立二解脫四除入第二禪無色貪何以故眼識身無故是第三不立解脫是故是中亦不立除入及一切處欲入解脫中入除入欲入除入故入一切處彼為勝樂所惑彼不能生如是善根喜根亦如是故初第二禪中有非餘禪

餘有四除入  及與一解脫
亦入一切入  佛說最後禪

後四除入[7]淨解脫及八一切處在第四禪非餘

餘脫自名說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無垢九地

餘脫自名說者無邊虛空處解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二一切亦然者餘自名說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8]盡在後者決定有頂攝隨順斷後邊次第下地心心數法斷已乃至非想非非想地初斷上上次斷上中後斷下下一切斷已彼滅盡定餘無垢九地者若餘無漏功德所謂三三昧七智及漏盡通彼九地中四禪中三無色中未來中間世智有頂處亦有是故說遍一切地

三解脫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通已說  其餘悉有漏

三解脫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不用處解脫當知有漏無漏定智通已說者修多羅品當更廣說彼無漏智神通智品已說其餘悉有漏者如是三通威儀故受色聲自相故無量眾生緣故一切除入初三解脫彼一切信解念處故非想非非想非捷利行故想受滅無慧故[1]皆有漏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四


校注

[0852001] 說【大】知【明】 [0852002] 俗【大】欲【宋】【元】【明】【宮】 [0852003] 曰【大】名【宋】【元】【明】【宮】 [0852004] 暖【大】煖【宮】 [0853001] 唯【大】下同惟【宋】【元】【明】【宮】下同 [0853002] 者【大】〔-〕【宮】 [0853003] 謂【大】得【宮】 [0853004] 彼【大】行【元】【明】 [0853005] 自【大】百【宋】【元】【明】【宮】 [0853006] 修【大】或【宮】 [0853007] 心【大】忍【宮】 [0853008] 天耳【大】不此【元】【明】 [0854001] 絹【大】繒【宋】【元】【明】 [0854002] 離【大】敵【宋】【元】【明】【宮】 [0854003] 地【大】〔-〕【宮】 [0854004] 苦【大】*若【明】* [0854005] 隨順【大】〔-〕【宮】 [0854006] 地根【大】根地【宋】【元】【明】【宮】 [0855001] 諸【大】謂【宋】【元】【明】【宮】 [0855002] 陰【大】蔭【宋】【元】【宮】 [0855003] 眼【大】耳【元】【明】 [0855004] 智【大】智謂法智【宮】 [0855005] 知【大】智【宋】【元】【明】【宮】 [0855006] 現【大】辯【宋】【元】【明】【宮】 [0855007] 之一【大】〔-〕【宋】【元】【明】【宮】 [0856001] 義【大】善【宮】 [0856002] 障【大】彰【宋】【元】【明】【宮】 [0856003] 成【大】或【宋】【元】【明】 [0856004] 名【大】故【宋】【元】【明】【宮】 [0856005] 淨【大】離【元】【明】 [0856006] 愛【大】受【宋】【元】【明】 [0856007] 昧【大】時【宮】 [0856008] 支【大】受【宮】 [0856009] 故【大】〔-〕【宋】【元】【明】【宮】 [0856010] 禪【大】〔-〕【宮】【宋】【元】【明】 [0857001] 觀【大】〔-〕【宋】【元】【明】【宮】 [0857002] 問【大】間【元】【明】 [0857003] 墮【大】隨【元】【明】 [0857004] 愛【大】為【元】【明】 [0857005] 共【大】捨【元】【明】 [0857006] 性【大】除【元】【明】 [0857007] 淨【大】浮【元】 [0857008] 盡【大】盡最【宋】【元】【明】【宮】 [0858001] 皆【大】皆悉【宋】【元】【明】【宮】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