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八
「[5]成就善知方便。」
問曰:「以何義故,說無量後次說成就善知方便?」
答曰:「為欲示現以方便力攝取所修四無量行,隨順自心受果報故,如說四大隨順。此明何義?略說菩薩二種善巧利益方便,以外道等一切無有第一義諦巧方便故,修行無量為愛所潤成色界果。又諸聲聞辟支佛人,為取涅槃心取以為究竟,善根棄捨利益一切眾生,棄捨世諦所作諸業,其心專為利益自身,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唯能折伏一切煩惱。若諸菩薩摩訶薩等,能如實知[6]二種之法有為無為,觀察眾生不捨有為,雖如實知寂靜無為,以為成就一切佛法不墮有為,以諸所修為利益他,以如實知自相同相,以不能得隨心自在定得色界清淨果報;四無量行,以彼愛心所不能潤,而隨順心成就果報,如隨順四大。此明何義?如四大相非是成就第一義諦,如禪定人隨順心力而能捨離四大自相;此亦如是,雖復成就有為法相,以諸菩薩清淨持戒諸功德眾,修四無量隨順心力成就果報,而不隨順四無量心。以是義故,《聖者思益梵天所問修多羅》中,如來說言:『若諸菩薩摩訶薩等,成就四法修行四禪生於欲界。何等四法?一者、得心自在;二者、具足諸善根力;三者、觀察一切眾生;四者、修行方便般若。』是故示現方便攝取無量修行隨心受果,說無量後次說方便。」
問曰:「應說方便義。云何方便義?」
答曰:「次說方便義,有二種:一者、求異義;二者、不捨二義,心修諸行智慧觀察名為方便。此明何義?求異義者,諸菩薩等非為現前證聖道果,亦非為厭世間苦惱捨於世間心,為利益一切眾生,及為自身取大菩提方便、為教眾生菩提方便,及欲清淨大悲等行取菩提法,出過聲聞辟支佛等所證之位、道功德等所對治法,菩薩所證聖道現前,名求異義。
「不捨二義者,謂菩薩心不捨世諦、第一義諦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實[7]見一切有為諸法皆悉無常,觀察眾生不捨一切有為諸法,不離有為法、不捨無為法,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行不退轉因,說名方便。如聖者文殊師利於經中說:『天子!菩薩摩訶薩般若智,知菩薩摩訶薩非行有為智、不墮無為智。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無畏菩薩。復次,天子!若諸菩薩觀察眾生不捨有為行,觀察諸佛法不墮無為行,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無畏菩薩。』如是等。又隨順心所求之義,稱心所求能成就行,名為方便。又以畢竟具足智故,名為方便。」
問曰:「善知世諦者,如是等句說何等義?」
答曰:「善知世諦者,善知自相故。善知第一義諦者,善知同相故。善知二義者,善知自相同相故。」
問曰:「但說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便足,何故復說善知二義?」
答曰:「為欲示現菩薩勝義知方便故,是故復說善知二義。此明何義?外道遠離如實般若智,唯有世智無出世智;聲聞辟支佛捨世間智,但有涅槃智無世間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求妙法故,於世諦中及第一義諦中修行方便智。如來為欲示現菩薩勝方便智,是故復說善知二義,成就般若波羅蜜。」
問曰:「何故如來說方便後,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
答曰:「示現方便攝取般若故,又以示現諸菩薩等所證位義,是故如來說方便後,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此明何義?以觀能成菩提分法清淨善根,菩薩欲見真如法體,而未能見真如實智,於先觀察出過聲聞辟支佛位所對治法,觀察大慈悲等,成就根本大慈悲等,然後得見彼真如法。以是義故,見真如法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故如來示現修行次第義故,先說方便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
問曰:「成就般若波羅蜜者,應說般若義,如實知見名為般若,能觀所觀境界名為般若。如實知深淺數量名為般若,是義應說。」
答曰:「到彼岸故名波羅蜜義。又諸佛如來已到彼岸名波羅蜜,初地菩薩以其畢竟到彼岸故名波羅蜜,以諸菩薩畢竟得彼岸行名波羅蜜。是故如來經中說言:『隨順彼行名波羅蜜,以彼處未決定,彼岸義故。』是故如來於《無盡意所問經》中說:『滿足行菩薩行名波羅蜜義,快深智滿足名波羅蜜義。』如是等。」
問曰:「應說般若波羅蜜義。云何般若波羅蜜義?」
答曰:「求佛菩提大慈悲心,攝取所起方便智慧,能如實知一切諸法同相別相勝義,名為般若波羅蜜義。」
問曰:「應說成就義。云何成就義?」
答曰:「究竟義成就義,遠離一切凡夫名為般若波羅蜜究竟義,依般若波羅蜜遠離世間得究竟義,名為般若波羅蜜成就。此明何義?依般若波羅蜜,得究竟無畏處。」
問曰:「若如是者,證初地時即得名為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
答曰:「彼依如分次第應知。此明何義?從初地來得佛菩提,以得對治法現前,以得對治法故。又初地方便攝取方便般若,離一切惡道及離聲聞辟支佛地,如是餘地隨分相應分處應知。菩薩若能如是知者,隨順如實智般若,觀有為行他力相依,無有自體。」
問曰:「依此法有此法,依此法生此法,而重說者,有何勝義?」
答曰:「為欲示現二種因義故二種說。此明何義?有為行生因有二種。何者為二?一者、先生因;二者、共生因。先生因者,如眼識等欲生之時,先生意識相似隨順,前心不滅不容後心,要前心滅後心得生,前心雖滅與後為因,名先生因。共生因者,諸識相應,謂受等法及心不相應法,共彼法生,眼等諸法能作因緣,依止彼法能生彼法,彼法生時能與作因,名共生因。又依此法者,說先生因,生此法者,說共生因。」
問曰:「說依此法生此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共生之法無定因故、無因果差別故。此明何義?共生之法,此法是因、此法是果,無有如是定因差別,以不可說此法是因、此法是果、故無定因因果差別。」
答曰:「以見故說。此明何義?亦見世間共生之法:一法是因、一法非因。猶如燈炷共照俱生,而此燈炷能作照因,照不能與燈炷作因。何以故?以此照法隨順燈炷。此明何義?以見照法隨順燈炷,而非燈炷隨順於照,以見燈炷有增有減,照亦如是有增有減,以燈炷滅照亦隨滅。又以燈炷異處去時照亦隨去,如是共生眼識等法,依眼身等、因身眼等生眼識等,非因眼識等生眼身等。又依此法者,諸菩薩等如是觀察,先時生法無有作者,唯共因緣和合而生,以有此法生此法故。
「又諸菩薩生如是心:『因既無常,云何而得生于此法?』是故菩薩生如是心:『依此法故而生此法。非先有法於後時生法。若先有後時生者,即是常法。』以是義故,即法生時因緣和合,無有一法是定實者,無有定實眼識境界照了等法。以是義故,此法生時決定不從彼處而來。
「又以即共因緣而滅,若法即共因緣滅者,離諸因緣念時不住,以是義故,此法滅時不離此處而餘處去。又依此法生此法者,謂依彼彼因緣和合,生彼彼法、見彼彼法,示現彼法因緣而生非無因緣。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因觀念故。
「又依此法生此法者,示現過去無明行分。此明何義?以依過去無明等二,得有現在識等八分,示現現在有分故。又依此法生此法者,示現現在有分。此明何義?依現在有分示現速有生老死分。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以無明愛取示現煩惱道,依此煩惱道生行有業道。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依於業道生餘有支,謂苦道等。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依無明行及愛取有集諦因故,生餘七分名為苦諦。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即依七分苦諦法故,生無明等五分集諦。
「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如來修多羅中說,依無明行而生識等。復有修多羅中說,依行因緣生於無明。此明何義?以生相時無明等法共心相應,及心不相應法身業口業皆悉共生,非後時生。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即生念時無明闇智共同時生,非先時生。」[1]
[2]問曰:「說無明因緣以為初因緣,若如是者,十二因緣則為有始。何以故?以無明前更不說有餘因緣故,於諸世間有為法中,以彼無明為最初故。」
答曰:「以生、煩惱、業迭共因緣故。此義云何?從生生煩惱,從煩惱生業,從業生生,如是無始輪生。以是義故,世間無始。」
問曰:「自在天等所作,此明何義?從自在天及微塵等而生世間,以是義故,世間有始。」
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常法不能生世間故,不見一法從自在天、微塵等生,見從無常因緣中生。以不見從常法中生,見從無常因緣中生,而汝法中自在天等皆悉是常。以是義故,自在天等不能生法。
「又以現見異異因中生種種果。何以故?以見象馬牛羊驢駝至人天等有差別故。以是故,非自在等作。」
問曰:「非從因緣生一切法。何以故?以見棘刺及孔雀等異異不同故,知不從無明因緣有世間生。此明何義,以無因緣有世間生。何以故?我見[3]棘刺及孔雀等,非從因緣而有差別,如是世間非無明生。」
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我以現見果從因生、非無因生,猶如種子,地水時熟和合生[4]芽,非離此等種種因緣而有芽生。若離於因無因而有萬物生者,此義不然。何以故?見異異法。於異異法以比智知。世間亦爾,未曾見有離因無因而有法生。以是義故,從因生果,是故世間一切諸法非無因生。
「又有過咎,若爾不應生種種果。從種種因生種種果,不離種種因生種種果。而汝說果無因而有。若如是者,萬物應等,世間不應生種種果,以我現見,從種種因生種種果,以是義故,非無因生。
「又復有答,若一切物無因生者,應一物中一切法生,不爾便應一切物中一一各有一切物生。而此義不然。以是義故,非無因果。又復有答應無變異。此義云何?若一切物不從因生,應不變異猶如虛空。而此義不然。何以故?以變異故。云何變異?先無後有、已有還無,異生異滅,無因法中不見如是果法轉變,是故諸法從因而生,非無因生。
「又復有過,一切所作諸業空故。[5]此明何義?若無因生一切物者,諸所作業空無利益。而實不見有如此事,以是故非無因有果。」
問曰:「我見從智生智。此明何義?現見外物有為法中種子為因,非過去因,如是現見內有為法,因赤白等和合而生,非過去因。」
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現在智從過去智而得生故。此明何義?以見智生從於過去智因而有,非無智生。若智不從前智生者,應從土塊木石等生,亦非從於異相續生。何以故?若異相續生於智者,父母亦應能生兒智。以是故,我知彼胎等諸眾生智從相續生。此明何義?以胎等智前更有智,彼胎等智不離先智相續而生,是故[6]知有過去世因。」
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如從[7]攢燧、人功、牛糞眾緣和合,先無有火而能生火;智亦如是,先無有智,因緣和合而能生智。」
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見餘法比智知故。此明何義?以見何等法中生法,彼法相似,能生於法,非無相似異生中見。如見從稻生稻,雖不見稻,而見從稻還生於稻,是故種稻;火亦如是,以見從於攢燧、牛糞等中生火,雖不見火,而從攢燧等中求火。如是以見從智生智,雖不見智,而知智從過去智生。是以汝說如先無火而能生火,先無有智而能生智,說一切物唯從現在因生,不從過去因生者,是義不然。以是義故,從煩惱業生世間法。此云何知?以聖人論世間人說。此義云何?以離煩惱一切聖人諸佛如來及佛弟子聲聞人等,彼如是說從煩惱業因而生世間。作如是言:『若人著貪,身作惡行、口作惡行、意作惡行。彼人依於惡行因緣,此身壞已生惡道中。』一切諸論亦如是說,從業有生。是故經言:『從明入明,從闇入闇。』世間之人亦如是說,從業有生,作如是言:『以畏一切不樂生處,遠離一切種種惡行,以求一切可樂生處,修行一切種種善行。』以是義故,依諸聖人、依一切論、依世間人,我如是知從業因故而生世間,非無因生。」
問曰:「因念不住何能生果。此以何義?諸煩惱業剎那不住,以煩惱業剎那即滅,是故非從諸業煩惱而生世間。」
答曰:「我見因滅而能生果。此以何義?以見因滅,依彼滅因而能生果,如於摩多隆伽果中見有酢味,而於彼子芽莖枝葉及華等中悉皆不見,而依彼子芽莖枝等相續,後時於果中見。而彼摩多隆伽果中所有酢味,非即彼因亦非異因。如是見外因果和合生如是法,如是比智知因滅已,依彼滅因有世間生,非無因生亦非[1]異因。」
問曰:「若非無因、非顛倒因生於世間,而依業煩惱有世間者。此云何知?」
答曰:「不知生過為作業行。此明何義?諸世間人不知生過,彼人則著五欲境界一切種種無利益事,為生世間一切種種無利益事,是故修行為得世間果報,作業非為除斷煩惱作業。此以何義?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無智慧故,不能觀察,以無明闇智於無量百千種種苦惱中見有功德生,求未來世受樂果故,行功德[2]行修戒施等諸功德行。又復有人心顛倒故,著現在世五欲境界,見未來世無有福德,是故修行無福德行殺生等業。又復有人,著三昧樂愛禪、見禪、慢禪、疑禪、增上禪等,修行一切諸通等行,是故於彼三界中生不斷不絕、從生復起一切煩惱,從煩惱故起一切業,如是世間無始以來不斷不絕。」
問曰:「若從一切煩惱而生世間行者,如來於此修多羅中,何故唯說從於無明而生世間?」答曰:「雖說無明,攝得貪等一切煩惱。此明何義?雖說無明而攝貪等一切諸過。此云何知?以愚癡人起於貪等,以無智故起於貪等一切煩惱非無[3]過起。如經中說,無明因緣起於貪過、起於瞋過、起於闇過。是故說彼無明根本攝得其餘煩惱諸過,猶如世間王來王去,諸臣兵眾亦來亦去。」
問曰:「以何義故?過去分中唯說無明而不說愛,未來分中而但說愛不說無明。」
答曰:「大境界故。此明何義?以無明遍一切境界,愛不如是。此以何義?以彼無明遍一切處,愛不遍故。又以緣於有為無為。此以何義?以彼無明緣有為法[4]及無為法,愛不如是唯緣有為。又以緣於同不同地。此以何義?以無明緣同不同地,愛不如是唯緣同地。又以一切煩惱相應。此以何義?以彼無明一切煩惱皆共相應,愛不如是,唯愚人起非智者起。又一切苦不斷絕因。此以何義?以無明於一切苦聚以為根本。以是義故,於初分中唯說無明,依彼第二煩惱門中唯示現愛,是故於[5]彼未來分中唯說於愛不說無明。」
問曰:「以何義故,過去世中所攝諸業,隨何煩惱能與作因?彼諸煩惱以無明名說,現在世中所攝諸業,隨何煩惱能與作因,彼諸煩惱以愛取名說?」
答曰:「以非現見、以現見故。此以何義?過去世中所有煩惱,以是遠故不可現見,是故彼中煩惱差別不可示現,以彼闇相不可得說,是故皆以無明名說。現在世生所攝煩惱可現見故,彼諸煩惱差別可說,可得示現此是愛取,此是欲取,此是見取,如是等,是故現在所有煩惱以愛取名說。」
問曰:「此說是妙說,以因煩惱業有世間生死,非自在天微塵等故。而無明等十二有支,其義云何?」
答曰:「不如實知三世中事,名為無明;無明轉起取後有因,福業、罪業、不動業等,是名為行;依行因有生分染意,是名為識;為彼識住,名為名色;彼清淨識之所依止,名為六入;根識境界三事和合,對意地法是名為觸;依觸而生愛、不愛[6]二顛倒念受,是名為受;見著受等集樂名愛;依止於愛求有斷有,取我依止樂諸煩惱隨順煩惱,是名為取;取能轉起取後生因身口意業,是名為有;依止行有取後世身,是名為生;依止生身增長熟變,是名為老;先得身壞,是名為死;遠離不離愛不愛事求供養等從意地生,焚燒自心,是名為憂;依懷憂心說愛功德,內心愁縛種種悲言名為啼哭;依色識身共意相應,非[7]愛樂受,是名為苦;唯意識身意地相應,是名為愁;於愛不愛二種境界,或有求有或不求有求資生故受種種苦,其心逼惱,是名為極。」
問曰:「無明緣行,云何名行?」
答曰:「依止容受伴侶觀起隨順共生,名為行義。」
問曰:「應釋因緣名,云何名因緣?」
答曰:「能成就果是名為因;依此法故能顯彼法、因此法故能生彼法,是名為緣。」
問曰:「何故但說無明緣行,而不說言無明因行?」
答曰:「為攝一切諸因緣故。若說無明因於行者,但攝因因緣不攝因緣,是故不說無明因行。以四因緣無明等共能因緣行,是故唯依因緣名說,以能攝取四因緣故。」
問曰:「行亦能作無明因緣。若如是者,何故但說無明緣行,而不說言行緣無明?」
答曰:「以有二義:定、不定故。此以何義?以無明因定緣於行,而非業行定緣無明。何以知之?以阿羅漢雖復有業而無無明,是故非業定緣無明,是故不說行緣無明。又依無明因緣有業,以是義故依彼無明因緣有業。若如是者,唯依無明因緣有業,不應遠離無明有業。而實遠離無明有業,是故說依無明緣行,不說依行緣於無明。」
問曰:「以何義故,已受果業以行名說,未受果業以有名說?」
答曰:「未受果業但有有為分,是故說有。以畢竟有故,以未來世畢竟得果,業體雖滅而畢竟有,以必能與未來世果,是故名有,以有名說。已受果業、已受有為分,是故說行以得受果,是故名有,以有名說。
「又復有義,何故名有?以依此法能生名有。此以何義?隨何等業能畢竟生未來世果,以有名說。隨何等業非是畢竟未來世有,如鴦瞿離魔羅等業未曾有故,以行名說。是故經中行緣業果,以識名說,非生名說。何以故?以彼行業非是畢竟生有支故。此以何義?以現身中受果報業,彼業行緣能生識支,而不能生彼生支故。又以見有力無力故。此以何義?何故名行?能辦事故。過去世生所作諸業,見彼有力以能成果,是故彼業以行名說。現在世生所作諸業,未見彼力,以未成果,彼業果報在未來故,是故彼業不得名行,以有名說。」
問曰:「以何義故名為不動?」
答曰:「異地不能與果報故,名為不動。此以何義?如欲[1]界[2]業於異地中能與果報,隨以何等善根業道應生人中,即彼善業依願求心,乃至生於他化自在,如如來依《功德生修多羅》說:『又隨何等惡不善業應生地獄受果報者,即依彼業人中受苦。』如如來依《鹽喻經》說:『色無色業不得如是。』此以何義?初禪地業不生二禪,二禪地業不生初禪,如是餘地皆亦如是應知。是故佛說色無色業名為不動,又諸蓋障所不能動,故名不動,如密室燈。」[3]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八
校注
[0265005] 不分卷【宋】【元】【明】【宮】 [0265006] 二【大】,一【元】【明】 [0265007] 見【大】,現【元】 [0267001] 卷第五終【宋】【宮】,=卷第六終【元】【明】 [0267002] 卷第六首【宋】【宮】,=卷第七首【元】【明】,譯號同異如第三卷 [0267003] 棘【大】,蕀【宮】 [0267004] 芽【大】*,牙【宋】【宮】* [0267005] 此【大】,比【元】 [0267006] 知【大】,智【宋】【元】【明】【宮】 [0267007] 攢【大】*,鑽【元】【明】* [0268001] 異【大】*,果【宋】*【元】*【明】* [0268002] 行修【大】,修行【宋】【元】【明】【宮】 [0268003] 過【大】,因【宋】【元】【明】【宮】 [0268004] 及【大】,又【元】 [0268005] 彼【大】,愛【宋】【元】 [0268006] 二【大】,三【宮】 [0268007] 愛【大】,受【宋】 [0269001] 界【大】,果【宋】【元】【明】【宮】 [0269002] 業【大】,報【明】 [0269003] 不分卷【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