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所問經論[6]卷第三
問曰:「云何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答曰:「於見道時離身見等疲惓因故。此明何義?以[1]諸凡夫取我相故,為生死等種種諸苦之所逼惱,於世間中生疲惓心。諸菩薩等見法體時,皆悉遠離著我相等,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又復所以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以得遠離五怖畏故。此明何義?以世間眾生未離不活等五怖畏故,於諸世間生疲惓心。菩薩離不活等五種怖畏,以離我相等故,具足修集功德智慧,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又得一味利他心故心不疲惓。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慈悲心起利他行,深心善修,猶如大海同一鹹味。菩薩亦爾,為利益他一味心故,以諸菩薩利益他行即是自利,為利眾生修集諸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又以菩薩得安住心故,於諸世間心不疲惓。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乃至惡道,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合地獄、叫喚地獄、多波那地獄、波多波那地獄、阿鼻地獄、究究羅地獄、死屍地獄、刀林地獄、劍林地獄、[2]劈裂地獄、安浮陀地獄、阿波波地獄、阿吒吒地獄、憂鉢羅地獄、拘勿頭地獄、香地獄、分陀利地獄、波頭摩地獄,種種寒熱受諸苦惱,及泥[3]犁中、畜生、餓鬼、修羅、人、天互相殺害,共相食噉牽挽追求,或生或退,起於我慢嫉妬瞋恨,恩愛別離、怨憎合會、老病死等憂悲苦惱,如是種種諸苦惱相,見聞[4]愛離利益眾生,其心一向不退不轉,畢竟安住大菩提心,是名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又不疲惓者,以願堅固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大慈悲等起利益眾生行,畢竟得深心根本諸行,善知堅固心故,隨順諸願作利益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問曰:「何者名為菩薩摩訶薩堅固[5]之願?」
答曰:「有五種法,名為菩薩堅固之願。何等為五?一者、聲聞乘不能動轉;二者、辟支佛乘不能動轉;三者、諸外道論不能動轉;四者、一切諸魔不能動轉;五者、不以無因無緣自然動轉,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復有五法,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何等為五?一者、若見衰損利益,心無憂喜;二者、所作已辦如實知道故;三者、如實知道果故;四者、自身得寂靜故;五者、拔諸眾生苦惱心故,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又不疲惓者,以得大慈大悲心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得大悲心,見諸眾生沒溺生等極苦淤泥,無明所盲、貪愛所縛無所歸依,菩薩以得慈悲心力,智慧為首勤行精進拔眾生苦,為諸眾生於世間中受苦惱業,是[6]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法,知菩薩有大慈悲心。何等為五?一者、為與眾生安隱樂故,不惜一切資生之物;二者、不惜自身;三者、不護惜命;四者、修一切行不待多時;五者、怨親等悲,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又不疲惓者,能忍一切諸苦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得依緣力,其心勇猛過無數劫能受苦惱,以能忍受一切苦惱,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有五種法,於諸世間能受苦惱。何等為五?一者、信諸法無我;二者、信諸法空;三者、觀世間法;四者、觀諸業報;五者、觀察諸業已盡,為諸眾生於無量劫而受苦惱。
「又不疲惓者,深心常求佛菩提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常以深心樂於涅槃、求佛菩提以堅固增長,為一切眾生種菩提因緣、善根種子行世間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法,菩薩常求無上菩提。何等為五?一者、不同餘乘智勝餘乘故;二者、世間最上首故;三者、自度身故;四者、度他人故;五者、具足一切功德藏故。
「又不疲惓者,以為教化諸眾生故。此明何義?菩薩長夜為諸世間可化眾生隨順教化,為斷眾生世間苦惱,雖為種種苦箭所射,而於世間心不疲惓。又教化眾生者,觀眾生心,隨諸眾生於五乘法應受化者,而授與之。何等為五?一者、應正遍知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
「又不疲惓者,勇健無畏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大智慧力故、依勇猛無畏力故,雖為世間苦箭所射,而於世間不生疲惓。有五種法,得知菩薩勇猛無畏。何等為五?一者、衰損敗壞其心不憂;二者、成就一切諸利益法其心不喜;三者、受諸苦惱其心不慼;四者、得諸勝樂其心不欣;五者、瞋喜二相不可測知,是名菩薩勇健無畏應知。
「又不疲惓者,不著身命故。此明何義?以世間人著身命故,常為生死苦箭所射,厭背世間生疲惓心。是故菩薩樂作利益諸眾生事,如實知身命故,棄而不著,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菩薩能知五種法故,不著自身。何等為五?一者、知身不從過去世來;二者、知身不向未來世去;三者、知身非堅固法;四者、知身無實神我;五者、知身無實我所,是故菩薩不著自身。菩薩能知五種法故,不貪著命。何等為五?一者、依智慧活不依邪命;二者、怖畏一切諸不善法;三者、觀無始世來未曾不死;四者、等共一切諸眾生有;五者、不可常保。
「又不疲惓者,不著自樂故。此明何義?以諸眾生著自身樂,受種種苦生疲惓心。菩薩捨自身樂、拔眾生苦,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菩薩如實知五種法不求自樂。何等為五?一者、知樂如[1]水泡;二者、知樂敗壞時苦;三者、得世間方便,以諸菩薩依善知識聽聞正法,繫念思惟以為根本,得身及眾生出世方便;四者、不依他智;五者、依自智力。
「又不疲惓者,現見一切諸白法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丈夫力得果報故,以諸白法依丈夫力故,無量劫事現見如夢,於未來世不依他力,依自丈夫力修集諸白法。作是思惟:『一切種智非他能與,依自力得。』是故菩薩知不依他,自發精進修集諸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佛告阿難:『唯精進波羅蜜能得大菩提。』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
「又不疲惓者,以證自然智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過[A1]疲惓因,是故成就不疲惓心,善知一切諸因緣法,依法生法次第增長猶如梯[2]橙,依般若根本成就精進,是故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不退不轉等諸句,餘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又復有義,言不退者以得成就深心法故。
「又不退者,以得成就行心捨心故。言不轉者,以得成就深心法故。降伏一切諸魔怨敵者,以得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故。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者,以得成就善知方便故。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者,以得成就大慈大悲心故。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得成就般若波羅蜜故。是故,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問曰:「何故如來唯說八法,不多不少?」
答曰:「此非正問。何以故?若多若少俱致問故。然佛世尊非無因緣說此八法,以此八法具足成就菩提因故。此明何義?成就深心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成就此八種法,具足菩薩功德智慧,速疾成就一切種智。以此八法具足成就佛菩提因,是故如來唯說八法不多不少。
「又復所以唯說八法,以攝菩薩道故。此明何義?略說菩薩有二種道:一者、方便差別道;二者、慧道。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等諸句,示現方便差別道;成就般若波羅蜜者,示現慧道。是故《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聖者文殊師利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以是略道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3]者、方便道;二[4]者、慧道。方便道者知攝善法,智慧道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眾生,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慧者滅因道智;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慧者不見眾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以是義故,但說八法不多不少。
「又復所以但說八法,以攝助道斷道故。此明何義?即彼修多羅中說:『復次,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又從深心乃至方便以為助道,攝五波羅蜜:成就捨心攝檀波羅蜜;成就行心攝尸波羅蜜;成就深心攝羼提波羅蜜;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成就善知方便,攝毘離耶波羅蜜;成就大慈心、成就大悲心,攝禪波羅蜜;成就般若波羅蜜攝斷道,如是有礙道無礙道、有漏無漏等,皆可類解應知。
「又攝有量無量道故,如彼經中說:『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又從深心乃至方便等七句,取相分別攝有量道應知;如是成就般若波羅蜜,不取相分別攝無量道應知。如是四家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隨義相應八法皆攝應知。」
問曰:「應說深心義,云何深心義?」
答曰:「深心義者,心實不住非心相應慢使異相、五陰相應起業修行增長因果,深心因相違涅槃,果相違,修行善根非心相應,行屬陰聚體隨順涅槃果,如因聞慧生餘慧等,是名深心。又深心者,心少時住離心相應,善根行體依行起行,猶如流水次第生法,是名深心。
「又深心者,依種子生,猶如乳等一切白法,隨順因緣修行善法,是名深心。又深心者,如久卷物雖暫牽舒放還依本,深心亦爾,隨本因作法還續如本,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是名深心。又深心者,修學白法名為深心。又深心者,修行一切諸善根法,成就不失不增不減大涅槃法,名為深心。」
問曰:「如《毘摩羅吉利致所說經》說,菩薩摩訶薩修無量行有無量心。此深心者,為起何行?」答曰:「此深心者,悉能發起求佛菩提一切諸行,是名深心。何以故?以此深心發生一切菩提因故,悉能增長諸功德力,譬如尸羅。此明何義?如持戒人得善根尸羅,一切善法無量差別悉名尸羅,而身口意三業成就名為尸羅。何以故?身口意業與諸善法為根本故。深心亦爾,與佛菩提因一切善行以為根本故。是故《伽耶山頂經》中,月淨光德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以是義故,此修多羅中所說深心,菩提心為本。如《金剛密迹經》中說,諸菩薩摩訶薩深心功德不誑世間,以是故說為菩提因應知。」
問曰:「以何義故,得言菩薩成就深心?」
答曰:「以一切所治法不能動轉故。此明何義?以種種苦惱不能動轉一切菩薩求菩提心,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
「又諸菩薩他身樂心有力降伏自身樂心故。此明何義?以彼菩薩自求樂心,為與他樂深心降伏,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
「又成就深心者,以至究竟故。此明何義?以依深心下中上法次第增長,乃至畢竟堅固名為成就深心應知。
「又成就深心者,以起難捨能捨心故。此明何義?若諸菩薩修行檀等難行布施,深心發起修行等心,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如《聖者無盡意經》中說:『以頭[1]施等難捨能捨。』名為成就深心應知。
「又成就深心者,以能降伏慳嫉等心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得畢竟成就深心,能降伏慳嫉等菩提道相違法,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如《聖者無盡意經》中說:『大德舍利弗!諸菩薩深心者,降伏嫉妬教化慳嫉眾生故。』如是等名為成就深心應知。
「又成就深心者,以因果不盡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深心因果無盡,彼時名為柔軟菩薩應知。因不盡者,修行廣大無量無邊故。果不盡者,一切佛法無量無邊,以不斷絕三寶因故。又《無盡意經》中說:『菩薩深心修行施等,以其能捨一切物故,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如是等。又言:『大德舍利弗!諸佛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略說乃至一切佛法皆不可盡,是故深心亦不可盡。』以修行果不可盡故,故言菩薩成就深心。
「又成就深心者,依此經說應知,以此經中說:『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聞讚歎佛及毀呰佛,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如是若聞讚歎法僧毀呰法僧亦復如是。』菩薩如是如實見知十二因緣,即知諸佛如來法身,於三寶中成堅固心,以得無漏智畢竟深心故,一切外道諸魔怨敵不能退轉,是故菩薩成就深心。」
問曰:「以何義故,先說深心次說修行?」
答曰:「以彼修行是證智因故。此明何義?以修行心能與深心作證因故、以起大慈大悲心故,此心即是護持佛果應知,而彼深心不可得見。以依深心故,眼耳等識於境界中不能發起損害等心,為利益他離殺等行示現彼心,以是義故說深心後次說修行應知。又復示現次第義故。此明何義?一切諸法應當如是次第生故,先說深心後說修行。」
問曰:「云何修行義?」
答曰:「為利益他起不損害深心身口意業,攝自利行及利他行,是名修行。」
問曰:「云何菩薩成就修行?」
答曰:「以不共外道、聲聞、辟支佛故。此明何義?以諸外道求世間樂修善業道,貪著世間樂果報故,所修諸行成世間果,以其成就世間果故,彼不能得成就修行。又以聲聞、辟支佛等求涅槃樂,修善業道離大悲心,成就小乘涅槃果故,彼聲聞人於菩薩果不得名為成就修行。菩薩過於一切世間,見諸世間種種過失,乃至不著轉輪聖王樂果報等,雖復能證小乘涅槃,依大慈悲勇猛心故,捨涅槃樂求佛[2]菩提,修行十善業,為救一切諸眾生故,攝大勝願,其心唯以一切種智以為究竟,是故菩薩不同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等修行十善業道,是故名為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受持增上十善業道故。此明何義?以菩薩修行過於聲聞、辟支佛等十善業道,是故名為成就修行。諸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勝於聲聞十善業道。何等為五?一者、專心修行故;二者、常修行故;三者、為安隱自身故;四者、為安隱他身故;五者、善清淨故。專心修行者,畢竟不離一味心故。常修行者不斷不絕,不休息故。為安隱自身者,為自身取人天安隱及大菩提故。為安隱他身者,為與一切眾生安隱,畢竟迴向大菩提故,以救過於無數眾生故。善清淨者,不破故、不點故、不污故、無所屬故、善究竟故、不食故、智者讚歎故。破者,少分修治少分不修治故名為破;是故菩薩具足修治名為不破。點者,自不修行教[1]他修行故名為點;是故菩薩自身修行教他修行名為不點。污者,自不修行不教他修,見他修行而心隨喜故名為污;是故菩薩具足修行名為不污。屬者,要依他智而能修行故名為屬;是故菩薩不依他智而能修行名無所屬。善究竟者,專念畢竟欲心,專念畢竟愛心,專念畢竟恭敬心,專念畢竟信心,專念畢竟畏心,專念畢竟無常心,以是義故名善究竟。食者,迴向於有取,有資生故名為食;是故菩薩不取於有名為不食。智者不讚歎者,聲聞、辟支佛乘中迴向世間,大乘中迴向聲聞、辟支佛乘故,名智者所不讚歎;是故菩薩,聲聞、辟支佛乘中不迴向世間,大乘中不迴向聲聞、辟支佛乘,是故名為智者讚歎。
「又成就修行者,出過一切諸世間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修行十善業道勝諸世間,是故名為成就修行應知!菩薩有五種法,修行十善業道,能過一切世間。何等為五?一者、願;二者、安隱;三者、深心;四者、善清淨;五者、方便。
「願者,菩薩摩訶薩凡所發願,一切凡夫、聲聞、辟支佛無如是願,是故菩薩依願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如摩訶衍修多羅中《無垢德女所說經》言:『尊者目連!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常為一切世間天人而作福田,勝諸聲聞、辟支佛故。』
「安隱者,以諸菩薩雖為一切世間極深重苦之所逼惱,不能迴轉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專心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依安隱心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
「深心者,以最勝修行故,以諸菩薩最深愛心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依深心故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
「清淨者,除二地已上清淨菩薩。何以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有三種清淨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依清淨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
「方便者,菩薩於何等法中,以何等方便修行十善業道,餘世間眾生無如是方便,是故菩薩依方便力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
「又成就修行者,以時等無量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於無量世修行十善業道無量行等,是故菩薩成就修行。
「又諸菩薩得五種法故,修行無量十善業道。何等為五?一者、無量世;二者、無量善法;三者、無量觀;四者、無量盡;五者、無量迴向。
「無量世者,以諸菩薩過無量世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於無量時修行十善業道。
「無量善法者,以諸菩薩修行無量善法,以彼善法無量,是故菩薩起無量善業道修行。如如來清淨毘尼大乘修多羅中說:『迦葉!如四大海滿中生[2]酥,一切眾生之所受用;菩薩摩訶薩修集一切有為善根亦復如是,以諸菩薩迴向取彼無漏智故,能與一切眾生受用。』
「無量觀者,以為無量眾生觀故,以諸菩薩非為有量眾生修行十善業道,不作是念:『我為若干眾生修集善根,不為若干眾生修集善根。』以諸菩薩觀一切眾生修集善根,是故菩薩善業無量。
「無盡者,如如來清淨毘尼修多羅中說:『諸天子!譬如長者財富無量,是大捨者、行大慈者、行大悲者、大商主者,憐愍一切諸眾生故而修行者、不退心者,起如是心:「我能與彼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安隱之樂。」諸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住深心為諸眾生住安隱心起大精進心,作是思惟:「我當教化無量無邊苦惱眾生,皆悉安置涅槃樂中。」』是故菩薩修行無盡。
「無量迴向者,如初地中起無量願行十盡句等。菩薩以彼十盡無量修行,善業道亦復無量,以依先迴向無量故,菩薩摩訶薩修行一切善業道,果亦復無量,是名無量迴向。
「又成就修行者,以真實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真實希有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菩薩有五種法成就希有。何等為五?一者、起大勇猛心;二者、精進;三者、堅固;四者、慧;五者、果。
「起大勇猛心者,發心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若以指鉗或一指節,能舉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劫住,此事非難,發心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事為難,是故菩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
「精進者,菩薩作是思惟:『眾生能發大勇猛心,無量無邊勤精進者少不足言,若能精進求菩提者是最希有。』是故菩薩若欲求於第一希有無量功德,依大精進修善業道,是故菩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
「堅固者,以諸菩薩發大精進修行善業道,住第一希有堅固力中故,能進趣究竟精進,是故菩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
「慧者,菩薩作是思惟:『勇猛精進堅固等法,皆依般若根本而有,是故般若希有之法。何以故?以依般若得有勇猛精進堅固。』是故菩薩作是思惟:『依於般若希有之法修行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般若。
「果者,以依修行善業道等故能生果,證得無量無邊一切佛法,是故成就希有之法。
「又成就修行者,方便攝取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方便力攝取修行善業道故,不同聲聞辟支佛等,是故菩薩成就修行。菩薩有五種法攝取方便應知。何等為五?一者、時處智;二者、迴轉入智;三者、合智;四者、得意智;五者、次第智。
「時處智者,以何等時應說如是法?以何等處應說如是法?隨何等時應如是化眾生?隨何等處應如是化眾生?彼一切如實知。以依如是如是時處智,如是如是教化眾生,是名時處智。
「迴轉入智者,菩薩如實知諸眾生於外道法中應如是迴轉,如實知於佛法中應如是入,如實知如是迴轉,如實知置安樂中,如實知如是置佛法中,不復迴轉取外道法,彼處非十二因緣觀,是迴轉觀是名迴轉入智。
「合智者,隨諸眾生以何等何等門相合善,知彼彼門依彼彼門合彼彼眾生,如信如力如分教化是名合智。
「得意智者,知眾生意、知眾生信、知眾生求,如是知菩薩入彼修行入信入求入於言語,隨順彼故起可化事,如是起不迴轉,是名[1]合智。
「次第智者,知眾生業次第覺展轉覺,所謂聲聞乘中說布施持戒人天果報,說諸欲過,說在家染過,說出家利益,又說苦集滅道。次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次說不可壞解脫,次說無礙。於辟支佛乘中,說貯積過散用利益,說在家過出家利益,說戲論過靜默利益,說聚落過阿蘭若利益,說多欲不知足過少欲知足利益,說護諸根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行,說觀中念想過樂空閑處,說戒重三昧重般若重,不被譏呵讚歎自利益,讚歎深法非他知,如是等於大乘中次第憂波提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次說實捨滅慧,是名次第智。
「又成就修行者,發菩提心十句、願十句、盡十句,遠離退轉法,修行不退轉法,讚歎堅固精進,讚歎堅固心,讚歎安住智,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讚歎住地法,讚歎一向畢竟地法,說[2]染退地法,讚歎清淨地法,讚歎能進趣地法,讚歎住地中間可得法,說地退法讚歎地果法,讚歎地習氣果法,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說諸地,所謂歡喜地、離垢地、明地、焰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諸菩薩深心攝取勝妙法故。此明何義?菩薩深心攝取妙法,為不斷絕三寶,為教化眾生行菩提行,為一切種智修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善業道。
「菩薩有五種法攝取妙法。何等為五?一者、為欲報諸佛恩;二者、為自身故令妙法常住;三者、供養[3]佛故;四者、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五者、難得妙法故。
「彼法復有五種法故,名為攝取妙法。何等為五?一者、自如實修行;二者、教[4]他如實修行;三者、降伏諸魔惡刺;四者、捨黑阿波提舍;五者、攝取大阿波提舍諸比丘,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所作業無可譏呵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一切所作住持修行善業道等,皆不可譏呵,是名菩薩成就修行。有五種法,諸業成就不可譏呵。何等為五?一者、有所為作一切能成;二者、能得大果;三者、不違善法;四者、隨順清淨法;五者、德稱名聞,是名菩薩成就修行。」[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三
校注
[0242006] 卷第三【大】,卷第四【元】【明】,卷第二【宮】 [0242007] (後魏…譯)十一字【大】*,元魏天竺三藏法師菩提留支譯【宋】【元】【明】【宮】* [0243001] 諸【大】,於【宮】 [0243002] 劈【大】,擘【宋】【元】【明】【宮】 [0243003] 犁【大】,黎【宮】 [0243004] 愛【大】,不【宋】【元】【明】【宮】 [0243005] 之【大】,心【宋】【元】【明】【宮】 [0243006] 故【大】,〔-〕【宮】 [0244001] 水【大】,水上【宋】【元】【明】【宮】 [0244002] 橙【大】,隥【明】 [0244003] 者【大】,〔-〕【宋】【元】【明】【宮】 [0244004] 者【大】,智【宋】【元】【明】【宮】 [0245001] 施【大】,陀【宮】 [0245002] 菩提【大】,菩薩【宮】 [0246001] 他【大】,化【宮】 [0246002] 酥【大】,蘇【宋】【元】【宮】 [0247001] 合【大】,得意【宋】【元】【明】【宮】 [0247002] 染【大】,深【宋】【元】【明】【宮】 [0247003] 佛故【大】,諸佛【宋】【元】【明】【宮】 [0247004] 他【大】,化【明】 [0247005] 不分卷【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