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3]十
爾時薄伽梵在[7]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欲惱他故,久[8]在門外共人談說,夜喚開門入房強臥,自恃[9]陵他因生惱觸,[10]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諸苾芻先此處住,後來於中故相惱觸,於彼臥具若坐若臥,作如是念:『彼若生[11]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知諸苾芻先此處住者,或自先知、或因他報。故相惱觸者,謂故恃強力觸惱前人。臥具者,謂床座氈褥。言生苦者,謂禮敬時生苦、或承事時、供養時、看病時、請教時、讀誦時、諮問時、與欲時、飲食時、受施時、坐臥等時,悉皆生苦。但使發心作惱他意令他生苦,於僧住處皆得本罪;於餘住處咸得惡作。設僧住處不作惱心,強臥之時亦得惡作;若有餘緣者無犯。此中犯者,若他先住作先住想疑,惱時墮罪。非先住人作先住[12]想疑,是先住人作非先住想,故為惱亂者亦得惡作。若令未近圓人生惱觸者,得惡作罪。於尼住處等令他惱時,亦得惡作。
時鄔陀夷廣為惱觸,若見苾芻麁食不足,勸令誦經竟夜不臥。若見他得飽滿美食,令其徹曉端坐繫念。若是寒時[13]遣居露地,以冷水灑經夜為扇。若在熱時遣居[14]密室,近火而住,蓋以毛緂、或於住處無大便處,他置[A1]瓫器擬夜所須,並皆打破,令諸苾芻事有廢闕。遂於水竇放棄不淨,便將此事遍告白衣。或故服瀉藥詐現病狀,寢臥于床,令問病人久立勞倦。又於苾芻禪思讀誦作業之處,令他起動妨彼進修。聞有怖至不許閉門,欲彼驚忙不得眠睡。
苾芻不應大小行處久臥門邊妨諸來者,凡作故心惱苾芻者,咸得墮罪。又亦不應於大小便處久作經行,到此室時不依大小,在前至者即應先入,便利既了不應久住,洗足之處須依長[1]幼。僧伽器物下至染器,在前用者皆待事畢,不[2]得依年大小奪先用者。亦不應器中安少染汁,作留滯心廢他所用。讀[A2]誦經時先來已坐,不應依大小令彼起避。僧伽剃刀[3]若用了時,應復本處,不應[4]留舉更備後須。此等不依行者,咸得惡作。
[5]故放身坐臥脫脚床學處第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由懷忿恚,坐脫脚床打傷乞食苾芻,[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重房棚上脫脚床,及餘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
言僧伽住處者,已如上說。若於僧伽房舍而坐臥脫脚床者,便得墮罪;若餘房者,得惡作罪。言知重房棚上者,謂是草室棚閣,顯非牢固,復不防備;若屋牢固為防備者,無犯。脫脚床者,謂插脚床;雖是插脚逆[7]楔牢者,無犯。坐物者,謂是諸餘插脚小床。放身坐臥者,謂情懷掉戲恣放其身,得波逸底迦;非掉戲者無犯。脫脚境想六句,二[8]墮兩輕,後二非犯,如是准知。住處住處想亦為六句,初二墮罪,次皆惡作。若板棚上、若脚下安替,或仰置者無犯。
用蟲水學處第十九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用有蟲水,由用水事無[9]慈悲,煩惱故,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10]澆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不知有蟲無犯。言有蟲者,自觀有蟲、他觀有蟲、不觀有蟲、客來蟲、俱生蟲。總有二種蟲:一、謂眼見;二、是濾得,斯等濾用或可去蟲、或取無蟲處用、或可信人言水無蟲,斯並無犯。此中言水,亦收漿醋等物,若草土、牛糞塗地泥牆,自作使人並皆同犯。於有蟲水作有蟲想疑,咸得墮罪,二輕、二無犯。縱無蟲水不應輒棄,得惡作罪。應須散灑、或向竇邊齊一[11]肘來是其傾處。應作洗浴處并濯足處,應近井邊[12]疊甎而作,四邊高一肘大如一床,一邊通孔,遍以灰泥中間甎砌。若老病者聽作洗足。瓦盆底稍高起,狀如象跡。若僧伽物[13]舉處令眾共[14]知,或水竇邊莫令虧損。若別人物安房門扇後、或覆床下、若金銀等器,咸不應畜。凡是洗鉢及洗足處,有水霑地,應作曼[15]荼羅形如[16]矟刃、或隨水流勢。若正方正圓作者,得惡作罪。若為三寶作曼荼羅者,則形無定制。其濾[17]水羅、放生之法,廣如餘處。
[18]造大寺過限學處第二十
佛在憍閃毘國,時六眾苾芻於一日中造成住處,不開水竇,狀若方[19]篅,平閣三層。因雨隤毀,致招譏謗。由[20]住處事,[21]輕心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於門梐邊應安橫扂及諸窓牖,并安水竇。若起牆時是濕泥者,應二、三重齊橫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
言大住處者,有二種大:一、形量大;二、施物大。此[22]據形大,有主為作。凡造住處,或自作、教他作,應安門樞戶扇并橫扂窓竇等事。[23]齊橫扂處者,此出一日休息限齊,謂用濕泥為壁、或時和草。若過限齊者,便得本罪。若有別人為眾[24]興造,告苾芻曰:「我解營作,假令高大亦不傾隤。」苾芻信之,斯亦無犯。或時乾墼及以熟甎木石等成便無限齊;若濕泥者於其限外著一團時,便得惡作;若遍匝者便得本罪。濕泥濕泥想疑,有其六句,初重次輕,後二無犯。遣書作時,但得惡作。雖是濕泥覆以草席,雖遭雨水無懼崩隤;或時施主須遣急營,限齊雖過,斯皆非犯。
第三攝頌曰:
眾不差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各[27]任自意,輒出界外共相差遣、或居界內不取他欲、或闕德強差往尼寺中輒為教授。此由尼事貪心希望,招世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28]眾不差遣,自往教誡苾芻尼者,除獲勝法,波逸底迦。」
此十學處起由尼者,事及煩惱與此皆同。其中別者,第三由不忍[29]故,第八由鄔波斯迦。言不差者,謂非白二眾[30]共差遣,有四過失差不成差:謂界、日、眾、人。界謂界外差,[31]日非長淨日,眾者人不集,人謂七德虧。言七德者,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語;五者不曾以身污苾芻尼,設曾身污苾芻尼者,其罪已如法悔除;六者於八他勝法所有開遮能廣宣說;七於八尊重法能善開演。言八他勝法者,四同苾芻,餘四有異。一、謂眼膝中間所有身分,共染心男子相觸受樂。二、謂本心為不淨行,共染心男子作期契等,乃至全身臥地。三、知尼有重罪,故心藏覆。四、被舉棄人隨順而住。
攝頌曰:
八尊重法者,一、從苾芻受近圓事;二、半月半月求請教授;三、無苾芻[1]處不應安居;四、見苾芻過不應詰責;五、不應瞋呵苾芻;六、應禮敬年少苾芻;七、在二部眾中行摩那𭅤;八、[2]往苾芻處為隨意事。
攝頌曰:
若於七德有闕者,若眾差遣,眾得惡作,設令作法亦不成差。眾者,謂是一味情不乖離。苾芻尼者,謂近圓尼。言教授者,極少乃至八尊重法,他請問時,能為開釋。若處無人肯教授者,眾應隨時令一苾芻作如是語:「諸姊妹等苾芻尼眾,並悉和合清淨而住,同修勝行無罪過不?[4]今此眾中無一苾芻樂為教授,然僧伽有二教授:一、廣,二、略。今作略教授法,爾可謹慎勤修勝法,莫為放逸,敬奉行之。」言除獲勝法者,此顯朱[5]荼半託迦獲阿羅漢,能令[6]法俗生信敬心,設不蒙差往教無犯。於近圓尼作近圓想等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於彼先犯重等尼、或授學尼黨教非黨尼、或復翻此,為教授時,咸得惡作。若言不相解者,亦惡作罪。
教授至日暮學處第二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難陀苾芻於非時中說法教授苾芻尼眾,於城門外經夜共住,明旦入城[7]諸俗人見咸作是言:「諸釋迦子男女合雜同居一處,何有淨行?」[8]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雖被眾差教誡苾芻尼,乃至日暮時而教誡者,波逸底迦。」
乃至日暮者,指其分齊,日既沒已名曰非時;雖在時中,若諸尼眾立而不坐、或復營務紛擾未息、或身有拘礙而為說者,亦曰非時。日暮日暮想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施主本意請說法師通夜說法、或尼住處近對城門、或復城門夜不關閉、或尼住處同在城中、或復尼眾在白衣舍,此皆無犯。[9]教授尼人一被差已,盡壽教授更不須差。
謗他為飲食故教授學處第二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苾芻尼眾既蒙教授,欲求無畏,設好飲食供養教授師。時鄔波難陀見而譏謗,[10]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向諸苾芻作如是語:『汝為飲食供養故教誡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為飲食者,謂五蒲膳尼、五珂但尼,境想同上。若無惡心說言為飲食者,得惡作罪。
[11]與非親尼衣學處第二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一苾芻以己大衣與故二尼,[12]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衣,除貿易,波逸底迦。」
言非親者,由非親尼多不籌量苾芻三衣足與不足,親族之人即不如是,生顧念心然後方受。如世尊說:「[13]若自父母貧無[14]飲食,當於己分減半與之,或於施主勸化供給。若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衣者,謂是應法堪受持衣。非親及尼,境想六句並同前說。若尼被賊現闕衣服,設使非親與之無犯。
與非親尼[15]作衣學處第二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為笈多尼而作法服,以五色線刺作己形,并作尼形抱頸而坐。[1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作衣者,波逸底迦。」
言作衣者,謂割刺浣染。境想六句,亦同前說。
與苾芻尼同道行[17]學處第二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共十二眾苾芻尼,共期一路行。諸俗人見作如是言:「男即是夫,女即是婦,足自相[18]匹何異我[19]乎?」[20]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共商旅期行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有恐怖畏難處,此是[21]餘時。」
此中與者,謂共期契,下至一苾芻尼同道而去,便得墮罪。言[22]期行者,始從[23]住處詣餘處所。若苾芻、苾芻尼將行之時,預先一日應白二師:「我今有事詣彼村坊。」聽不隨師,不應違逆。若無二師,應白上[A3]座。所有臥具囑他守護,於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捨棄而去。出門之時應相告曰:「[24]今日我等不有遺忘事不?」應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惡進不?無令廢闕。於自同伴更相顧戀。有讎隙者不應共行,若有因緣須共行者,應懺摩已與之同去。凡涉路時應為法語,勿出惡言,或為聖默然,勿令心散亂。若至天神祠廟之處,誦佛伽他彈指而進,苾芻不應供養天神。若於路次暫止息時、或至泉池取水之[1]處,皆誦伽他,其止宿處應誦三啟。汲水繩索亦應持行,此有三種:長者一百五十肘,短者百肘,此內名中。或隨方處地勢高低,准望時宜可持而去。凡至寺外停息之處,振去衣塵洗身濯足,皆令清淨。次添瓶水,行路皮鞋以破布拭,不於柱壁打令傷損,更淨洗手[2]通披衣服,容儀詳審方入寺中,隨詣一房少作言語,自整威儀問停止處。舊住苾芻見客苾芻,若少見長應起迎逆,遙唱:「善來!」合掌而言:「畔睇。」客即報言:「極善來。」為持衣鉢引進房中,授座令坐。解除衣服為搦腨足,以蠲勞倦。持洗足盆為其濯足,[3]待稍勞息,方設敬儀,整衣一禮手按雙足,問其:「安不?」若未曾相見,應問大小,依位設敬。若少者來准前問答,老者令少迎接衣鉢,隨時置座遣為解勞。若有恩慈老者,或時為按肩背。凡[4]客苾芻創至他處,應先禮敬眾首上座,上座亦應唱善來等。[5]若見客人,量己有無床席臥具,隨時供給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商旅等者,若離此伴無由進路,為此聖開,除餘緣故。
此中行法者,苾芻尼食,苾芻應持,若至食時更[6]相授與。有病苾芻應共[7]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8]舁,應在頭邊不應近足。若至村落,隨病所須為覓醫藥,若乞食時令人看[9]病,持食來與。若尼有病准此應知。此中犯者,半拘盧舍得突色訖里多;滿拘盧舍得波逸底迦。尼作尼想境想六句,及無商旅作無商旅想亦有六句,並悉同前。地行為契,後遂乘空現身共[10]期,隱形而去,皆得惡作;乘船亦爾。
與苾芻尼同乘一船學處第二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六眾苾芻與苾芻尼結契為伴同乘一船。[11]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期乘一船,若沿波、若泝流,除直渡,波逸底迦。」
期乘一船者,謂[12]無心同乘一船安危共同,名曰結契。沿波者,謂下水。泝流者,謂上水。時[13]𧫦羅跋底河北施主,請二部僧欲設大會,諸苾芻不敢與尼同乘一船,遂不得食,因開直渡。此中分齊者,半半拘盧舍,突色訖里多;滿滿拘盧舍,波逸底迦。對尼境想六句同前。或近圓男與未近圓女、或未近圓男[14]與近圓女、或俱未近圓結伴乘船,咸得惡作。若遠避灘磧、若[A4]柂折、若船師不用語、或隨於一岸、八難事生,上下無犯。
獨與女人屏處坐學處第二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與女人笈多屏處同坐,因[15]鄔波斯迦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言女人者,謂堪行婬境人女非餘。言獨一者,更無餘人。屏障者,堪行非處。坐者,[16]齊一尋內放身而坐。屏處屏處想疑,皆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天[17]女、龍女、藥叉、健達婆、緊那羅、阿蘇羅、畢麗多、畢舍遮女及半[18]稚迦女,若未堪行婬境、若聾騃等共屏坐時,咸得惡作。雖是天女而可執持,共彼坐時,亦得墮罪。若遣女人磨藥,同在門邊,門扇不掩多人出入,如此之處雖坐非犯。
獨與尼屏處坐學處第二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共故二尼笈多屏障處坐。此由尼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獨與一苾芻尼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此言坐者,據起犯緣,設餘威儀亦皆同犯。[19]自餘輕重皆如上說。
知苾芻尼讚歎得食學處第三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窣吐羅難陀苾芻尼,知施主為尊者憍陳如等奉施飲食,彼便讚歎六眾苾芻,迴所施食自持將去。[20]其事同前,家慳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苾芻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底迦。」
言讚歎者,有二種:一、讚具戒;二、讚多聞。過分稱揚令他敬信。言食者,謂五蒲膳尼、五珂但尼。又言食者,謂吞[21]入咽。除先意者,謂[22]彼施主先生此念:「營辦飲食,擬施其人。」設令讚歎具戒多聞,此亦非犯。由聞讚歎遂便不食,是故復言除先有意。此中犯者,若苾芻尼向施主舍,問食精麁。若聞麁者勸設精妙,讚彼苾芻證得四果,明解三藏善修諸定。若供養者感殊勝福,知讚而食,便得墮罪。知他讚歎境想六句,二重二輕,二句無犯。若遣書印教化得食、若讚餘人,此人輒食者咸得惡作。無犯者,依實讚德無矯妄心、或正信家、或親族舍,設知讚歎,並皆無犯。
第四攝頌曰:
展轉食學處第三十一
佛在薜舍離,時六眾苾芻先受威嚴長者請已,復於親識家飽食菴沒羅[1]餅及諸雜餅,後至長者家,不能美食。爾時施主唐捐飲食,便起譏嫌。此由食事過分,廢闕不寂靜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此攝頌中與食相應者,皆應准此。展轉食者,謂此家食已餘家更食。言病時者,謂身有病,乃至若食一食不能樂住,或復為人性多飢苦,唯食一食不能濟者,咸開數食。作時者,於僧伽地及窣覩波,隨時灑掃如牛臥處、或大如席許并牛糞塗拭,是謂作時。道行時者,若[2]行一驛、若半驛[3]迴還。施衣時者,謂有施主施與[4]洗裙及餘帔服,[A5]或貝齒物等,以充衣直。若苾芻受前請有食有衣,後請或有衣或無衣、有衣有衣直、或無衣無衣直(此是第一四番也)。若受前請有食無衣,後請有衣等,准前應作(此是第二四番也)。若受前請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等,[5]准前應作(此是第三四番也)。若受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有衣等,准前應作(此是第四四番也)。若前請有衣或有衣直,後請無衣等,背前[6]赴後,受時得惡作,食時得墮罪。於諸番中應受不應受,及有犯無犯,若無衣衣直,此即有犯,異斯無犯,[7]准事當思。若欲受後請,於前所受應作心念捨與餘苾芻者,無犯。若苾芻正食之時,有餘苾芻至,斟量施主可共食不?若意弘廣,應喚共食。若心有[8]局,應問施主。若於飢年多得請食,同淨行者應與共[9]赴,量食多少均分而食。若施主遮餘人者,應自食少許,問施主已,共分而食。為手印等而受請者,但得惡作。若於一舍或在寺中、或阿蘭若,為求肥[10]盛、或樂美食而數食者,得惡作罪。若輕賤心或懷矯詐而不食者,亦得惡作。受請想等應為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
施一食過受學處第三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外道造立住處,供給外道、沙門、婆羅門、四方客旅。時六眾苾芻遂久停留。家主出行,便縱身語,向授食女人說非法言。家主伺知[11]漸與麁食。復與外道相打,生世譏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12]此由六眾制一宿一食,若[13]過宿重食者,得惡作罪,并波逸底迦。若於此宿在餘處食,得惡作罪。若餘處宿於此處食,得波逸底迦。若經多[14]宿食為食想等境心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15]復因舍利子遇有病緣開食無犯。若是眾集及以親識施主慇懃相留與食,若天廟處、或苾芻處、或是遊行外道處,並皆無犯。
過三鉢受食學處第三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於施主家已足食竟,復盛滿鉢而歸住處,又婚娶家所有餅飯,盡乞持去令他闕乏。[1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眾多苾芻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請與餅麨飯,苾芻須者應兩三鉢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既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應共分食。此是時。」
往俗家者,[17]指乞食處。然諸苾芻乞食儀式次當[18]辯之。其乞食人,應執錫杖搖動作聲方入人舍,若村坊亂住,恐迷行次,應作[19]私記,或飯、或麨置於門際。有五處不應乞食:謂唱令家、婬女[20]舍、酤酒店、王宮內、旃[21]荼羅家。若知女人[22]性多婬染,亦不從乞,恐生患故。言淨信者,敬信三寶人。麨謂諸麨。[23]飯謂雜飯。鉢者有三種:謂大、小、中。大者可受摩揭陀國二升米飯,於上得安豆糜并餘菜茹,以大拇指一節鉤緣不觸其食,斯為大量。小者受一升米飯,二內名中,餘如上說。言過受者,謂大鉢三,或大鉢二、兼處中一,或大鉢二、兼小鉢一,或大鉢一、兼處中二。取要言之,謂取過[24]四升半米飯,取時輕罪,食便得墮。若取大鉢一、中鉢一、小鉢一,或唯大鉢二,或大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二、小鉢一,或中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三,或小鉢三,悉皆無犯。還至住處者,謂至本處。共分食者,謂共餘人均分而食。若不分者,得惡作罪。無人者,不犯。是故文言:「若有苾芻若[1]受過三,便得墮罪。」若天龍藥叉及諸鬼[2]類、或於外道及出家外道[3]舍,取過三鉢,[4]或非黨隨黨互往[5]俗家,若過取時,咸得惡作。或遣書請、或令他取,亦惡作罪。過受過受想六句同前,若即於此座過三而食、或除[6]麨餅但將餘物、或施主歡喜隨意將去者,並皆無犯。有三種虛損信施:一、施主信心知此苾芻是持戒者,輟己而施。苾芻受已,便將此物與破戒人。二、知此苾芻是正見者,信心惠施,[7]後將此物與邪見人。三、過量而受不自噉食,乃至長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8]通意。如斯三事並名虛損信施,當招惡果。[9]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我為一坐食能生少欲等諸功德,汝等亦應一坐而食。」時諸苾芻食時見尊者來,遂便離座,將為足食,不[12]敢更食。由是世尊告苾芻曰:「應飽足食,若尊者來亦不應起。既受食已,不應離座。下至行鹽及受食葉,皆不應起。」復因六眾苾芻[13]飽已更食,貪餮無厭,[14]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足食竟,不[15]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苾芻足食竟者,謂食噉飽足作遮止言,心生棄捨。若心未捨,縱出遮言未成遮足,若更食時,但得惡作。若作了心唱言休足,此成遮足。然具五支:一、知是食,謂五正食。二、知有授食人,謂是女男半[16]擇迦等。三、知授入手,謂已受得食。四、知足食,謂作食了心發言唱足。五、知從座起。若更食者,得根本罪。異此五種不成遮足。若食雜不淨物者,亦不成足,餘如廣文。言食者,有五蒲膳尼,即五種可噉食:一、飯;二、麥豆飯;三麨;四、肉;五、餅。魚是肉攝故不別言。又有五種珂但尼,即五種可嚼食:謂根、莖、葉、華、果。若先食五種嚼食及乳酪菜等,後食五噉食者無犯。若先食五噉食,更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名犯,遮足應知。有五未足之言,謂見他人授食之時,未即須者應報彼言:「且待且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盡!」若兼且聲名曰未足,若無且聲即是遮足。若未為足意,設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惡作罪,由言不稱法故。不作餘食法者,若病人殘,雖不作法,開食無犯。若得餘食作法食者,自身樂住施主得福。欲作法時先淨洗手,受得食已,應持就一未足苾芻、或雖已足未離本座,對彼蹲[17]踞,告曰:「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食已遮足,[18]今復得此噉食嚼食,我欲更食,願與我作餘食法。」時彼苾芻取兩三口食已,[19]報曰:「此是汝物,隨意應食。」此據前人自未遮足,得食無犯。若自足已便不合食,應以手按,[20]告曰:「斯是汝物,隨意食之。」有五不成作餘食法:一、身在界內對界外人;二、不相及處;三、在傍邊;四、在背後;五、前人離座。翻此便成。若一人作法,設餘人食,並皆無犯。若遮足已作遮足想疑,不作餘[21]法而吞咽者,便得墮罪。雖未遮足為遮足想疑,俱得惡作,後二無犯。若北方果、若天神藕,[22]此是希物,或復飢年飲食難得,不作餘法食之無犯。粥若初熟豎匙不倒,麨若和水指畫見跡,此皆成足,異此不成足,為足想六句如常。
勸足食學處第三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年老苾芻數數犯罪,被師呵責,生不忍心。便告師曰:「阿遮利耶!此好飲食已作[23]餘法,宜可食之。」欲令他犯。[24]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噉此食。』以此因緣欲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勸令食者,謂頻請白。欲[25]令他犯者,是總摽句。彼苾芻緣斯事故,當生憂惱,是別釋句,令彼苾芻緣斯犯罪生憂惱故。若無惡心令他食者,無犯。遮足想疑總有六句,不作餘長想疑亦有六句,二重兩輕,後二無犯。
別眾食學處第三十六
佛在王舍城,因[26]天授等,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別眾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食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別眾者,謂不同處食。若四苾芻同一界內,[27]餘有一人不共同食,並名別眾。此言食者,出犯過緣,謂是正食,餘食非犯。病時、作時、道行時者,皆如上說。船行時者,如道行說。大眾食時者,謂作世尊頂髻大會、若五年大會、若六年大會,此大會日隨施主心,各處設食。若四、若五,隨意分食,雖不和同亦無別過。沙門施食者,謂諸外道廣設供養,於此時中開聽別食,雖曰外道亦稱沙門。若於界內界內想疑,別眾食時,得根本罪。若在界外及居界內為界外想者無犯,如是應知。別食別食想六句應思。處有二種:一、大院住處;二、邊房住處。若在大院,四人已上受請之時,應問言:「邊房住處,頗有人來同此食不?」若不問彼有人不來,別眾食時便得墮罪。若四人中一有開緣,若一求寂共三近圓;若送少食下至送鹽一匙、或草葉一握;若本施主但擬當房,於此居人我當供給;若現神力空中而食;若僧伽食;若私已食,並皆無犯。[1]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校注
[0580003] 十【大】,十四【聖】 [0580004] 強【大】,強力【宋】【元】【明】【宮】 [0580005] 他【大】,〔-〕【宋】【元】【明】【宮】 [0580006] 七【大】,七第三部九十第二攝頌之餘【聖】 [0580007] 室羅伐【大】下同,室羅筏【明】下同 [0580008] 在【大】,住【明】 [0580009] 陵【大】,淩【宋】【元】【明】【宮】【聖】 [0580010] (其事…惱)九字【大】,由臥具事情生不忍【宋】【元】【明】【宮】 [0580011] 苦者【大】,者苦【宋】【元】【宮】 [0580012] 想【大】,相【聖】 [0580013] 遣居【大】,教在【聖】 [0580014] 密【大】,蜜【聖】 [0581001] 幼【大】,幻【聖】 [0581002] 得【大】,應【宋】【元】【明】【宮】 [0581003] 若用了時【大】,既用已了【宋】【元】【明】【宮】 [0581004] 留舉【大】,停留【宋】【元】【明】【宮】 [0581005] 故【大】,〔-〕【宋】【元】【明】【宮】 [0581006] 事惱同前【大】,由臥具事瞋恚煩惱【宋】【元】【明】【宮】 [0581007] 楔【大】,㨝【宋】【元】【明】【宮】【聖】 [0581008] 墮【大】,墮罪【宋】【元】【明】【宮】 [0581009] 慈【大】,〔-〕【聖】 [0581010] 澆【大】,洗【聖】 [0581011] 肘【大】,時【聖】 [0581012] 疊【大】,壘【宋】【元】【明】【宮】 [0581013] 舉處令【大】,應安【宋】【元】【明】【宮】 [0581014] 知【大】,知處【宋】【元】【明】【宮】 [0581015] 荼【大】*,茶【明】* [0581016] 矟【大】,槊【宋】【元】【明】【宮】 [0581017] 水羅【大】,漉【宋】【元】【明】【宮】 [0581018] 造大寺過限【大】,過限造住處【宋】【元】【明】【宮】 [0581019] 篅【大】,邸【宋】【元】【明】【宮】 [0581020] 住處【大】,房舍【宋】【元】【明】【宮】 [0581021] 輕心【大】,貪慢【宋】【元】【明】【宮】 [0581022] 據【大】,撗【聖】 [0581023] 齊橫【大】,但齊【宋】【元】【明】【宮】 [0581024] 興【大】,與【聖】 [0581025] 暮【大】*,沒【宋】【元】【明】【宮】* [0581026] 船【大】,般【聖】 [0581027] 任【大】,住【元】 [0581028] 眾【大】,〔-〕【明】 [0581029] 故【大】,辱【宋】【元】【明】【宮】 [0581030] 共【大】,同【宋】【元】【明】【宮】 [0581031] 日【大】,人【宋】【元】【明】【宮】 [0582001] 處【大】,受【聖】 [0582002] 往【大】,住【明】 [0582003] 請【大】,求【宋】【元】【明】【宮】 [0582004] 今【大】,令【宋】【元】【明】【宮】【聖】 [0582005] 荼【大】,茶【明】 [0582006] 法【大】,時【宋】【元】【明】【宮】 [0582007] 諸【大】,說【聖】 [0582008] 事惱同前【大】,因譏嫌事【宋】【元】【明】【宮】 [0582009] 教【大】,其教【宋】【元】【明】【宮】 [0582010] 事惱同前【大】,由懷嫉心【宋】【元】【明】【宮】 [0582011] 與【大】,學【聖】 [0582012] 事惱同前【大】,因致譏嫌【宋】【元】【明】【宮】 [0582013] 若自【大】,於己【宋】【元】【明】【宮】 [0582014] 飲食當於己分【大】,食者應於鉢食【宋】【元】【明】【宮】 [0582015] 作【大】,衣【聖】 [0582016] 事惱【大】,毀謗【宋】【元】【明】【宮】 [0582017] 學處【CB】【麗-CB】【宮】,學【大】 [0582018] 匹【大】,迮【宋】【元】【明】【宮】 [0582019] 乎【大】,等【宋】【元】【明】【宮】【聖】 [0582020] 事惱同前【大】,由譏嫌故【宋】【元】【明】【宮】 [0582021] 餘【大】,〔-〕【宋】【元】【明】【宮】【聖】 [0582022] 期行【大】,同路【宋】【元】【明】【宮】 [0582023] 住【大】,往【聖】 [0582024] 今日【大】,〔-〕【宮】【聖】 [0583001] 處【大】,時【宋】【元】【明】【宮】 [0583002] 通【大】,好【聖】 [0583003] 待稍勞息【大】,言談良久【宋】【元】【明】【宮】 [0583004] 客【大】,諸客【宋】【元】【明】【宮】 [0583005] 若見客人【大】,又若客至【宋】【元】【明】【宮】,若見客至【聖】 [0583006] 相【大】,相相【聖】 [0583007] 舁【大】,與【聖】 [0583008] 舁【大】,輿【聖】 [0583009] 病【大】,物【宋】【元】【明】【宮】【聖】 [0583010] 期【大】,斯【聖】 [0583011] 事惱【大】,譏過【宋】【元】【明】【宮】 [0583012] 無【大】,元【宋】【元】【明】【宮】 [0583013] 𧫦【大】,阿夷【宋】【元】【明】【宮】 [0583014] 與【大】,共【宋】【元】【明】【宮】 [0583015] (鄔波…前)九字【大】,招譏謗【宋】【元】【明】【宮】 [0583016] 齊【大】,濟【聖】 [0583017] 女【大】,〔-〕【聖】 [0583018] 稚【大】,擇【宋】【元】【明】【宮】 [0583019] 自【大】,目【元】【宮】 [0583020] (其事…惱)八字【大】,因不敬事【宋】【元】【明】【宮】 [0583021] 入咽【大】,咽也【宋】【元】【明】【宮】 [0583022] 彼【大】,他【聖】 [0584001] 餅【大】,果【宋】【元】【明】【宮】 [0584002] 行【大】,〔-〕【宋】【元】【明】【宮】 [0584003] 迴還【大】,往還也【宋】【元】【明】【宮】 [0584004] 洗裙【大】,浴衣【宋】【元】【明】【宮】 [0584005] 准【大】,唯【元】【明】 [0584006] 赴【大】,起【聖】 [0584007] 准【大】,唯【元】 [0584008] 局【大】,限【宋】【元】【明】【宮】 [0584009] 赴【大】,去【宋】【元】【明】【宮】 [0584010] 盛【大】,悅【宋】【元】【明】【宮】 [0584011] (漸與…同前)十八字【大】,打之次死因外道住處事【宋】【元】【明】【宮】 [0584012] (此由…宿)七字【大】,由舍利子開聽【宋】【元】【明】【宮】 [0584013] 過宿【大】,更宿及【宋】【元】【明】【宮】 [0584014] 宿【大】,〔-〕【宋】【元】【明】【宮】 [0584015] 復【大】,後【宋】【元】【明】【宮】 [0584016] 事惱同前【大】,此由食事多貪煩惱【宋】【元】【明】【宮】 [0584017] 指【大】,〔-〕【宋】【元】【明】【宮】 [0584018] 辯【大】,辨【聖】 [0584019] 私【大】,標【宋】【元】【明】【宮】 [0584020] 舍【大】,家【宋】【元】【明】【宮】 [0584021] 荼【大】,茶【宋】【元】【宮】 [0584022] 性【大】,性性【聖】 [0584023] 飯【大】*,餅【明】* [0584024] 四升半【大】,五升【宋】【元】【明】【宮】 [0585001] 受過三【大】,過受者謂過三鉢【宋】【元】【明】【宮】 [0585002] 類【大】,等【宋】【元】【明】【宮】 [0585003] 舍【大】,舍內或乞或【宋】【元】【明】【宮】 [0585004] 或非黨隨【大】,至黨及墮【宋】【元】【明】【宮】 [0585005] 俗【大】,其【宋】【元】【明】【宮】 [0585006] 麨餅【大】,餅麨【宋】【元】【明】【宮】【聖】 [0585007] 後【大】,便【宋】【元】【明】【宮】 [0585008] 通【大】,隨【元】【明】 [0585009] 卷第十四終【聖】 [0585010] 卷第十五首【聖】 [0585011] 四【大】,四第三部九十第四攝頌之餘【聖】 [0585012] 敢【大】,噉【宋】【元】【明】【宮】 [0585013] 飽已【大】,食飽【宋】【元】【明】【宮】 [0585014] 事惱同前【大】,〔-〕【宋】【元】【明】【宮】 [0585015] 作【大】,足【明】 [0585016] 擇【大】,釋【聖】 [0585017] 踞【大】,居【宋】【元】【明】【宮】【聖】 [0585018] (今復…與)十四字【大】,此勝上圓滿食我今欲食仁可為【宋】【元】【明】【宮】 [0585019] 報【大】,而報之【宋】【元】【明】【宮】 [0585020] 告【大】,而告之【宋】【元】【明】【宮】 [0585021] 法【大】,長【宋】【元】【明】【宮】 [0585022] 此是希物【大】,此等皆是難得之物【宋】【元】【明】【宮】 [0585023] 餘【大】,長【宋】【元】【明】【宮】 [0585024] 事惱同前【大】,返詰過故【宋】【元】【明】【宮】 [0585025] 令【大】,外【元】【明】 [0585026] (天授…前)七字【大】,提婆達多【宋】【元】【明】【宮】 [0585027] 餘有【大】,下至【宋】【元】【明】【宮】 [0586001] 不分卷【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本禪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