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
偈頌品第十之二「若諸修行者, 不起於分別;
不久得三昧, 力通及自在。
修行者不應, 妄執從微塵,
時勝性作者, 緣生於世間。
世從自分別, 種種習氣生;
修行者應觀, 諸有如夢幻。
恒常見遠離, 誹謗及建立;
身資及所住, 不分別三有。
不思想飲食, 正念端身住;
數數恭敬禮, 諸佛及菩薩。
善解經律中, 真實理趣法;
五法二無我, 亦思惟自心。
內證淨法性, 諸地及佛地;
行者修習此, 處蓮花灌頂。
往塚間靜處, 修習諸觀行。
有物無因生, 妄謂離斷常;
妄計無因論, 無因是斷見;
不了外物故, 壞滅於中道。
恐墮於斷見, 不捨所執法;
以建立誹謗, 妄說為中道。
亦離妄分別, 此行契中道。
惟心無有境, 無境心不生;
我及諸如來, 說此為中道。
若生若不生, 自性無自性;
有無等皆空, 不應分別二。
不能起分別, 愚夫謂解脫;
心無覺智生, 豈能斷二執?
以覺自心故, 能斷二所執;
了知故能斷, 非不能分別。
了知心所現, 分別即不起;
分別不起故, 真如心轉依。
若見所起法, 離諸外道過;
是智者所取, 涅槃非滅壞。
我及諸佛說, 覺此即成佛;
若更異分別, 是則外道論。
不生而現生, 不滅而現滅;
普於諸億剎, 頓現如水月。
一身為多身, 然火及注雨;
隨機心中現, 是故說惟心。
心亦是惟心, 非心亦心起;
種種諸色相, 通達皆惟心。
及餘種種色, 皆說是惟心。
從於無色界, 乃至地獄中;
普現為眾生, 皆是惟心作。
如幻諸三昧, 及以意生身;
十地與自在, 皆由轉依得。
自分別顛倒, 戲論之所動。
一切空無生, 我實不涅槃;
化佛於諸剎, 演三乘一乘。
佛有三十六, 復各有十種;
隨眾生心器, 而現諸剎土。
法佛於世間, 猶如妄計性;
雖見有種種, 而實無所有。
法佛是真佛, 餘皆是化佛;
隨眾生種子, 見佛所現身。
以迷惑諸相, 而起於分別;
分別不異真, 相不即分別。
自性及受用, 化身復現化;
由外熏習種, 而生於分別;
不取於真實, 而取妄所執。
迷惑依內心, 及緣於外境;
但由此二起, 更無第三緣。
迷惑依內外, 而得生起已;
六十二十八, 故我說為心。
由依本識故, 而有諸識生。
由依內處故, 有似外影現;
無智恒分別, 有為及無為,
皆悉不可得, 如夢星毛輪,
如乾闥婆城, 如幻如焰水,
非有而見有, 緣起法亦然。
我依三種心, 假說根境我;
而彼心意識, 自性無所有。
心意及與識, 無我有二種,
五法與自性, 是諸佛境界。
習氣因為一, 而成於三相;
如以一彩色, 畫壁見種種。
五法二無我, 自性心意識;
於佛種性中, 皆悉不可得。
遠離心意識, 亦離於五法;
復離於自性, 是為佛種性。
若身語意業, 不修白淨法;
如來淨種性, 則離於現行。
神通力自在, 三昧淨莊嚴,
種種意生身, 是佛淨種性。
內自證無垢, 遠離於因相,
八地及佛地, 如來性所成。
皆是佛種性, 餘悉二乘攝。
如來心自在, 而為諸愚夫,
心相差別故, 說於七種地。
第七地不起, 身語意過失;
第八地所依, 如夢渡河等。
八地及五地, 解了工巧明;
諸佛子能作, 諸有中之王。
智者不分別, 若生若不生,
空及與不空, 自性無自性,
但惟是心量, 而實不可得。
為諸二乘說, 此實此虛妄,
非為諸佛子, 故不應分別。
有非有悉非, 亦無剎那相;
假實法亦無, 惟心不可得。
有法是俗諦, 無性第一義;
迷惑於無性, 是則為世俗。
一切法皆空, 我為諸凡愚;
隨俗假施設, 而彼無真實。
由言所起法, 則有所行義;
觀見言所生, 皆悉不可得。
如離壁無畫, 離質亦無影;
藏識若清淨, 諸識浪不生。
依法身有報, 從報起化身;
此為根本佛, 餘皆化所現。
不應妄分別, 空及以不空;
妄計於有無, 言義不可得。
凡愚妄分別, 德實塵聚色;
一一塵皆無, 是故無境界。
眾生見外相, 皆由自心現;
所見既非有, 故無諸外境。
如象溺深泥, 不能復移動;
聲聞住三昧, 昏墊亦復然。
若見諸世間, 習氣以為因;
離有無俱非, 法無我解脫。
自性名妄計, 緣起是依他;
真如是圓成, 我經中常說。
心意及與識, 分別與表示;
本識作三有, 皆心之異名。
意及與意識, 皆分別異名。
心能持於身, 意恒審思慮;
意識諸識俱, 了自心境界。
若實有我體, 異蘊及蘊中;
於彼求我體, 畢竟不可得。
一一觀世間, 皆是自心現;
於煩惱隨眠, 離苦得解脫。
聲聞為盡智, 緣覺寂靜智;
如來之智慧, 生起無窮盡。
外實無有色, 惟自心所現;
愚夫不覺知, 妄分別有為。
不知外境界, 種種皆自心;
愚夫以因喻, 四句而成立。
智者悉了知, 境界自心現;
不以宗因喻, 諸句而成立。
分別所分別, 是為妄計相;
依止於妄計, 而復起分別。
展轉互相依, 皆因一習氣;
此二俱為客, 非眾生心起。
所起似境界, 是妄計自性。
影像與種子, 合為十二處;
所依所緣合, 說有所作事。
猶如鏡中像, 瞖眼見毛輪;
於自分別境, 而起於分別;
如外道分別, 外境不可得。
如愚不了繩, 妄取以為蛇;
不了自心現, 妄分別外境。
如是繩自體, 一異性皆離;
但自心倒惑, 妄起繩分別。
妄計分別時, 而彼性非有;
云何見非有, 而起於分別?
色性無所有, 瓶衣等亦然;
但由分別生, 所見終無有。」
「無始有為中, 迷惑起分別;
何法令迷惑? 願佛為我說。」
「諸法無自性, 但惟心所現;
不了於自心, 是故生分別。
如愚所分別, 妄計實非有;
異此之所有, 而彼不能知。
諸聖者所有, 非愚所分別;
若聖同於凡, 聖應有虛妄。
以聖治心淨, 是故無迷惑;
凡愚心不淨, 故有妄分別。
如母語嬰兒, 汝勿須啼泣;
空中有果來, 種種任汝取。
我為眾生說, 種種妄計果;
諸法先非有, 諸緣不和合;
本不生而生, 自性無所有。
未生法不生, 離緣無生處;
現生法亦爾, 離緣不可得。
觀實緣起要, 非有亦非無;
非有無俱非, 智者不分別。
外道諸愚夫, 妄說一異性;
不了諸緣起, 世間如幻夢。
我無上大乘, 超越於名言;
其義甚明了, 愚夫不覺知。
聲聞及外道, 所說皆慳悋;
令義悉改變, 皆由妄計起。
諸相及自體, 形狀及與名;
攀緣此四種, 而起諸分別。
計梵自在作, 一身與多身;
及日月運行, 彼非是我子。
具足於聖見, 通達如實法;
善巧轉諸想, 到於識彼岸。
以此解脫印, 永離於有無;
及離於去來, 是我法中子。
若色識轉滅, 諸業失壞者;
是則無生死, 亦無常無常。
而彼轉滅時, 色處雖捨離;
業住阿賴耶, 離有無過失。
色識雖轉滅, 而業不失壞;
令於諸有中, 色識復相續。
若彼諸眾生, 所起業失壞;
是則無生死, 亦無有涅槃。
若業與色識, 俱時而滅壞;
生死中若生, 色業應無別。
色心與分別, 非異非不異;
愚夫謂滅壞, 而實離有無。
緣起與妄計, 展轉無別相;
如色與無常, 展轉生亦爾。
既離異非異, 妄計不可知;
如色無常性, 云何說有無?
善達於妄計, 緣起則不生;
由見於緣起, 妄計則真如。
若滅妄計性, 是則壞法眼;
便於我法中, 建立及誹謗。
彼皆以非法, 滅壞我法眼。
智者勿共語, 比丘事亦棄;
以滅壞妄計, 建立誹謗故。
若隨於分別, 起於有無見,
彼如幻毛輪, 夢焰與乾城。
彼非學佛法, 不應與同住;
若有修行者, 觀於妄計性;
寂靜離有無, 攝取與同住。
如世間有處, 出金摩尼珠;
彼雖無造作, 而眾生受用。
業性亦如是, 遠離種種性;
所見業非有, 非不生諸趣。
如聖所了知, 法皆無所有;
愚夫所分別, 妄計法非無。
若愚所分別, 彼法非有者;
既無一切法, 眾生無雜染。
能起生死身, 諸根悉具足。
若謂愚分別, 此法皆無者;
則無諸根生, 彼非正修行。
若無有此法, 而為生死因;
愚夫不待修, 自然而解脫。
若無有彼法, 凡聖云何別?
亦則無聖人, 修行三解脫。
諸蘊及人法, 自共相無相;
諸緣及諸根, 我為聲聞說。
惟心及非因, 諸地與自在;
內證淨真如, 我為佛子說。
未來世當有, 身著於袈裟;
妄說於有無, 毀壞我正法。
緣起法無性, 是諸聖所行;
妄說諸世間, 從於微塵生;
而彼塵無因, 九種實物常。
真法性異此, 毀謗說言無。
若本無而生, 世間則有始;
生死無前際, 是我之所說。
三界一切物, 本無而生者;
駝驢狗生角, 亦應無有疑。
眼色識本無, 而今有生者;
衣冠及席等, 應從泥團生。
如疊中無席, 蒲中亦無席;
何不諸緣中, 一一皆生席?
彼命者與身, 若本無而生;
我先已說彼, 皆是外道論。
我先所說宗, 為遮於彼意;
既遮於彼已, 然後說自宗。
恐諸弟子眾, 迷著有無宗;
迦毘羅惡慧, 為諸弟子說;
諸緣無有故, 非已生現生;
諸緣既非緣, 非生非不生。
我宗離有無, 亦離諸因緣;
生滅及所相, 一切皆遠離。
世間如幻夢, 因緣皆無性;
常作如是觀, 分別永不起。
若能觀諸有, 如焰及毛輪;
因緣俱捨離, 令心悉清淨;
若言無外境, 而惟有心者。
以有所緣境, 眾生心得起。
無因心不生, 云何成惟識?
真如及惟識, 是眾聖所行。
此有言非有, 彼非解我法;
由能取所取, 而心得生起。
世間心如是, 故非是唯心;
身資土影像, 如夢從心生。
心雖成二分, 而心無二相;
如刀不自割, 如指不自觸。
而心不自見, 其事亦如是;
無有影像處, 則無依他起。
妄計性亦無, 五法二心盡;
能生及所生, 皆是自心相。
種種境形狀, 若由妄計生。
虛空與兔角, 亦應成境相;
然彼妄計境, 離心不可得;
無始生死中, 境界悉非有。
心無有起處, 云何成影像?
若無物有生, 兔角亦應生。
不可無物生, 而起於分別;
云何無境中, 而心緣境起?
真如空實際, 涅槃及法界,
一切法不生, 是第一義性;
愚夫墮有無, 分別諸因緣。
不能知諸有, 無生無作者;
無始心所因, 惟心無所見。」
「既無無始境, 心從何所生?
無物而得生, 如貧應是富。
無境而生心, 願佛為我說;
一切若無因, 無心亦無境。」
「心既無所生, 離三有所作;
因瓶衣角等, 而說兔角無。
是故不應言, 無彼相因法;
無因有故無, 是無不成無。
有待無亦爾, 展轉相因起;
若依止少法, 而有少法起。
是則前所依, 無因而自有;
若彼別有依, 彼依復有依。
如是則無窮, 亦無有少法;
如依木葉等, 現種種幻相。
眾生亦如是, 依事種種現;
依於幻師力, 令愚見幻相。
而於木葉等, 實無幻可得;
若依止於事, 此法則便壞。
所見既無二, 何有少分別?
分別無妄計, 分別亦無有。
以分別無故, 無生死涅槃;
由無所分別, 分別則不起。
云何心不起, 而得有惟心?
意差別無量, 皆無真實法。
無實無解脫, 亦無諸世間;
如愚所分別, 外所見皆無。
習氣擾濁心, 似影像而現;
有無等諸法, 一切皆不生。
但惟自心現, 遠離於分別;
說諸法從緣, 為愚非智者。
心自性解脫, 淨心聖所住;
皆墮於無見, 遠離寂靜義;
無生無自性, 離垢空如幻。」
「諸佛及今佛, 為誰如是說?
淨心修行者, 離諸見計度。」
「諸佛為彼說, 我亦如是說;
若一切皆心, 世間何處住?
何因見大地, 眾生有去來;
如鳥遊虛空, 隨分別而去?
無依亦無住, 如履地而行;
眾生亦如是, 隨於妄分別。
遊履於自心, 如鳥在虛空;
身資國土影, 佛說惟心起。」
「願說影惟心, 何因云何起?」
「身資國土影, 皆由習氣轉。
亦因不如理, 分別之所生;
外境是妄計, 心緣彼境生。
了境是惟心, 分別則不起;
若見妄計性, 名義不和合。
遠離覺所覺, 解脫諸有為;
名義皆捨離, 此是諸佛法。
若能見世間, 離能覺所覺。
是時則不起, 名所名分別;
由見自心故, 妄作名字滅。
不見於自心, 則起彼分別;
四蘊無色相, 彼數不可得。
大種性各異, 云何共生色?
由離諸相故, 能所造非有。
異色別有相, 諸蘊何不生?
若見於無相, 蘊處皆捨離。
是時心亦離, 見法無我故;
由根境差別, 生於八種識。
於彼無相中, 是三相皆離;
及識二執取, 了知皆遠離;
觀見離一異, 是則無所動。
離於我我所, 二種妄分別;
無生無增長, 亦不為識因。
既離能所作, 滅已不復生;
世間無能作, 及離能所相。」
「妄計及惟心, 云何願為說。」
「自心現種種, 分別諸形相,
不了心所現, 妄取謂心外;
云何於有性, 而心不生著;
分別非有無, 故於有不生。
了所見惟心, 分別則不起;
分別不起故, 轉依無所著。
則遮於四宗, 謂法有因等;
此但異名別, 所立皆不成。
為遮於能作, 說因緣和合。
為遮於常過, 說緣是無常;
愚夫謂無常, 而實不生滅。
不見滅壞法, 而能有所作;
何有無常法, 而能有所生?
眾生在中生, 我說為六道。
由業上中下, 於中而受生;
守護諸善法, 而得勝解脫。」
「佛為諸比丘, 說於所受生;
念念皆生滅, 請為我宣說。」
「色色不暫停, 心心亦生滅;
我為弟子說, 受生念遷謝。
色色中分別, 生滅亦復然;
分別是眾生, 離分別非有。
我為此緣故, 說於念念生;
若離取著色, 不生亦不滅。
緣生非緣生, 無明真如等;
二法故有起, 無二即真如。
若彼緣非緣, 生法有差別;
常等與諸緣, 有能作所作。
是則大牟尼, 及諸佛所說;
有能作所作, 與外道無異。
我為弟子說, 身是苦世間;
凡夫妄分別, 取三自性故;
見有能所取, 世及出世法。
我先觀待故, 說取於自性;
今為遮諸見, 不應妄分別。
求過為非法, 亦令心不定;
皆由二取起, 無二即真如。
若無明愛業, 而生於識等;
邪念復有因, 是則無窮過。
無智說諸法, 有四種滅壞;
妄起二分別, 法實離有無。
遠離於四句, 亦離於二見;
分別所起二, 了已不復生。
不生中知生, 生中知不生;
彼法同等故, 不應起分別。」
「願佛為我說, 遮二見之理;
諸佛證所行, 佛子不退處。
解脫因非因, 同一無生相;
迷故執異名, 智者應常離。
法從分別生, 如毛輪幻焰;
外道妄分別, 世從自性生。
此等異名說, 不應執為無。
如手有多名, 帝釋名亦爾;
諸法亦如是, 不應執為無。
色與空無異, 無生亦復然;
不應執為異, 成諸見過失。
以總別分別, 及遍分別故;
執著諸事相, 長短方圓等。
我法中起見, 及外道無生;
皆是妄分別, 過失等無異。
若有能解了, 我所說無生;
及無生所為, 是人解我法。
為破於諸見, 無生無住處;
令知此二義, 故我說無生。
佛說無生法, 若是有是無;
則同諸外道, 無因不生論。
我說惟心量, 遠離於有無;
若生若不生, 是見應皆離。
無因論不生, 生則著作者;
「佛說諸方便, 正見大願等;
一切法若無, 道場何所成?」
「離能取所取, 非生亦非滅;
所見法非法, 皆從自心起。」
「牟尼之所說, 前後自相違;
云何說諸法, 而復言不生?
眾生不能知, 願佛為我說;
惟願勝說者, 說生及與滅;
皆離於有無, 而不壞因果。」
「世間墮二邊, 諸見所迷惑;
惟願青蓮眼, 說諸地次第。
取生不生等, 不了寂滅因;
道場無所得, 我亦無所說。
剎那法皆空, 無生無自性;
諸佛已淨二, 有二即成過。」
「惡見之所覆, 分別非如來;
妄計於生滅, 願為我等說。」
「積集於戲論, 和合之所生;
隨其類現前, 色境皆具足。
見於外色已, 而起於分別;
若能了知此, 則見真實義。
若離於大種, 諸物皆不成;
大種既惟心, 當知無所生。
此心亦不生, 則順聖種性;
勿分別分別, 無分別是智。
分別於分別, 是二非涅槃;
若立無生宗, 則壞於幻法。
亦無因起幻, 損減於自宗;
猶如鏡中像, 雖離一異性。
所見非是無, 生相亦如是;
如乾城幻等, 悉待因緣有。
諸法亦如是, 是生非不生;
分別於人法, 而起二種我。
此但世俗說, 愚夫不覺知;
聲聞法第五, 而有羅漢等;
是四種無常, 愚分別非智;
以取有無宗, 不知解脫因;
大種互相違, 安能起於色?
風能令散滅, 云何色得生?
色蘊及識蘊, 惟此二非五。
餘但是異名, 我說彼如怨;
分析於諸色, 惟心無所造;
青白等相待, 作所作亦然。
所生及性空, 冷熱相所相;
有無等一切, 妄計不成立。
心意及餘六, 諸識共相應;
皆墮有無宗, 遠離寂靜義。
大種生形相, 非生於大種;
外道說大種, 生大種及色。
於無生法外, 外道計作者;
依止有無宗, 愚夫不覺知。
清淨真實相, 而與大智俱;
但共心相應, 非意等和合。
若業皆生色, 則違諸蘊因;
眾生應無取, 無有住無色。
無色論是斷, 諸識不應生。
識依四種住, 無色云何成?
內外既不成, 識亦不應起。
眾生識若無, 自然得解脫;
必是外道論, 妄計者不知。
或有隨樂執, 中有中諸蘊;
如生於無色, 無色云何有?
無色中之色, 彼非是可見;
無色則違宗, 非乘及乘者。
識從習氣生, 與諸根和合;
八種於剎那, 取皆不可得。
若諸色不起, 諸根則非根;
「云何不了色, 而得有識生?
云何識不生, 而得受生死?」
「諸根及根境, 聖者了其義;
愚癡無智者, 妄執取其名。
不應執第六, 有取及無取;
為離諸過失, 聖者無定說。
諸外道無智, 怖畏於斷常;
計有為無為, 與我無差別。
或計與心一, 或與意等異;
一性有可取, 異性有亦然。
若取是決了, 名為心心所;
此取何不能, 決了於一性?
有取及作業, 可得而受生;
猶如火所成, 理趣似非似。
如火頓燒時, 然可然皆具;
妄取我亦然, 云何無所取?
若生若不生, 心性常清淨;
外道所立我, 何不以為喻?
內證智所行, 清淨真我相;
此即如來藏, 非外道所知。
若能了此相, 則生真實智。
是諸外道等, 於賴耶藏處;
計意與我俱, 此非佛所說。
若能辯了此, 解脫見真諦;
見修諸煩惱, 斷除悉清淨。
無垢如來藏, 遠離邊無邊。
本識在蘊中, 如金銀在鑛;
「佛非人非蘊, 但是無漏智;
了知常寂靜, 是我之所歸。
本性清淨心, 隨煩惱意等;
及與我相應, 願佛為解說。」
「自性清淨心, 意等以為他;
彼所積集業, 雜染故為二。
意等我煩惱, 染污於淨心;
猶如彼淨衣, 而有諸垢染。
如衣得離垢, 亦如金出鑛;
衣金俱不壞, 心離過亦然。
而覓妙音聲, 蘊中我亦爾。
猶如伏藏寶, 亦如地下水;
雖有不可見, 蘊真我亦然。
心心所功能, 聚集蘊相應;
無智不能取, 蘊中我亦爾。
如女懷胎藏, 雖有不可見;
如藥中勝力, 亦如木中火;
蘊中真實我, 無智不能知。
諸法中空性, 及以無常性;
蘊中真實我, 無智不能知。
諸地自在通, 灌頂勝三昧;
若無此真我, 是等悉皆無。
有人破壞言, 若有應示我;
智者應答言, 汝分別示我。
說無真我者, 謗法著有無;
比丘應羯磨, 擯棄不共語。
說真我熾然, 猶如劫火起;
燒無我稠林, 離諸外道過。
彼皆悉有味, 未甞者不知。
於諸蘊身中, 五種推求我;
愚者不能了, 智見即解脫。
明智所立喻, 猶未顯於心;
其中所集義, 豈能使明了。
諸法別異相, 不了惟一心;
計度者妄執, 無因及無起。」
「定者觀於心, 心不見於心;
見從所見生, 所見何因起?」
為眾生說法, 令入涅槃城。
緣於本住法, 我及諸如來;
於三千經中, 廣說涅槃法。
欲界及無色, 不於彼成佛;
境界非縛因, 因縛於境界;
修行利智劍, 割斷彼煩惱。
無我云何有, 幻等法有無?
已作未作法, 皆非因所起;
一切悉無生, 愚夫不能了。
能作者不生, 所作及諸緣;
此二皆無生, 云何計能作?
妄計者說有, 先後一時因;
顯瓶弟子等, 說諸物生起。
佛非是有為, 所具諸相好;
是輪王功德, 非此名如來。
佛以智為相, 遠離於諸見;
自內證所行, 一切過皆斷。
聾盲瘖瘂等, 老小及懷怨;
是等尤重者, 皆無梵行分。
隨好隱為天, 相隱為輪王;
我滅百年後, 毘耶娑所說;
彼時諸世間, 不修行正法。
如是等過後, 世間如輪轉;
日火共和合, 焚燒於欲界。
復立於諸天, 世間還成就;
諸王及四姓, 諸仙垂法化。
談論戲笑法, 長行與解釋。
我聞如是等, 迷惑於世間;
所受種種衣, 若有正色者。
青泥牛糞等, 染之令壞色;
所服一切衣, 令離外道相。
亦繫於腰絛, 漉水而飲用。
生於勝妙天, 及生於人中。
寶相具足者, 生天及人王;
王有四天下, 法教久臨御。
上昇於天宮, 由貪皆退失;
餘佛出善時, 釋迦出惡世;
於我涅槃後, 毘紐大自在,
彼說如是言: 『我能作世間;
出家修苦行, 演說千法門,
與大慧授記, 然後當滅度。』
彌佉梨惡時, 劫盡法當滅。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
及我離塵垢, 皆出純善時。
成就大勇猛, 覺悟於五法;
非二時三時, 亦非極惡時,
於彼純善時, 現成等正覺。
或二指三指, 間錯而補成,
異此之所作, 愚夫生貪著。
惟畜於三衣, 恒滅貪欲火,
沐以智慧水, 日夜三時修;
如放箭勢極, 一墜還放一,
若一能生多, 則有別異相,
施者應如田, 受者應如風;
若一能生多, 一切無因有,
所作因滅壞, 是妄計所立。
一能生多者, 但相似非多;
小豆非穀種, 云何一生多?
順世論妄說, 當生梵藏中;
世間諸眾生, 福力感於王,
如法御一切, 守護於國土;
此等大福仙, 未來世當出。
我在於林野, 梵王來惠我,
此大修行者, 當成離垢尊,
說於真解脫, 牟尼之幢相。
梵王與梵眾, 諸天及天眾,
施我鹿皮衣, 還歸自在宮。
我在林樹間, 帝釋四天王,
施我妙衣服, 及以乞食鉢。
若立不生論, 是因生復生,
如是立無生, 惟是虛言說。
無始所積集, 無明為心因;
生滅而相續, 妄計所分別。
僧佉論有二, 勝性及變異。
勝中有所作, 所作應自成;
勝性與物俱, 求那說差別。
作所作種種, 變異不可得;
如水銀清淨, 塵垢不能染。
藏識淨亦然, 眾生所依止;
如興渠葱氣, 鹽味及胎藏。
種子亦如是, 云何而不生?
一性及異性, 俱不俱亦然。
非所取之有, 非無非有為;
馬中牛性離, 蘊中我亦然。
所說為無為, 悉皆無自性;
理教等求我, 是妄垢惡見。
不了故說有, 惟妄取無餘;
諸蘊中之我, 一異皆不成。
彼過失顯然, 妄計者不覺;
如水鏡及眼, 現於種種影。
遠離一異性, 蘊中我亦然;
行者修於定, 見諦及以道。
勤修此三種, 解脫諸惡見;
猶如孔隙中, 見電光速滅。
法遷變亦然, 不應起分別;
愚夫心迷惑, 取涅槃有無。
若得聖見者, 如實而能了;
應知變異法, 遠離於生滅。
亦離於有無, 及以能所相;
應知變異法, 遠離外道論。
諸天樂觸身, 地獄苦逼體。
若無彼中有, 諸識不得生;
應知諸趣中, 眾生種種身。
胎卵濕生等, 皆隨中有生;
離聖教正理, 欲滅惑反增。
是外道狂言, 智者不應說;
先應決了我, 及分別諸取,
以如石女兒, 無決了分別。
我離於肉眼, 以天眼慧眼,
見諸眾生身, 離諸行諸蘊;
觀見諸行中, 有好色惡色,
解脫非解脫, 有住天中者;
諸趣所受身, 惟我能了達。
超過世所知, 非計度境界;
無我而生心, 此心云何生?
若無無明等, 心識則不生。
離無明無識, 云何生相續?
妄計者所說, 三世及非世,
第五不可說, 諸佛之所知。
諸行取所住, 彼亦為智因,
不應說智慧, 而名為諸行。
有此因緣故, 則有此法生,
無別有作者, 是我之所說。
風不能生火, 而令火熾然,
亦由風故滅, 云何喻於我?
所說為無為, 皆離於諸取。
云何愚分別, 以火成立我?
諸緣展轉力, 是故能生火。
若分別如火, 是我從誰生?
意等為因故, 諸蘊處積集。
無我之商主, 常與心俱起;
此二常如日, 遠離能所作。
非火能成立, 妄計者不知;
眾生心涅槃, 本性常清淨。
無始過習染, 無異如虛空;
意識之所覆, 計火等為淨;
若得如實見, 便能斷煩惱。
智所知差別, 各異而分別。
無智者不知, 說所不應說,
妄計與真智, 當知亦復然。
食訖持鉢歸, 洗濯令清淨,
若於此法門, 如理正思惟。
淨信離分別, 成就最勝定;
分別於有無, 及諸惡見網;
三毒等皆離, 得佛手灌頂。
外道執能作, 迷方及無因;
於緣起驚怖, 斷滅無聖性。
意從賴耶生, 識依末那起。
賴耶起諸心, 如海起波浪;
習氣以為因, 隨緣而生起。
剎那相鈎鎖, 取自心境界;
種種諸形相, 意根等識生。
由無始惡習, 似外境而生;
所見惟自心, 非外道所了。
因彼而緣彼, 而生於餘識;
是故起諸見, 流轉於生死。
諸法如幻夢, 水月焰乾城;
當知一切法, 惟是自分別。
正智依真如, 而起諸三昧;
得入於諸地, 自在及神通;
成就如幻智, 諸佛灌其頂。
見世間虛妄, 是時心轉依;
既得轉依已, 如眾色摩尼;
利益諸眾生, 應現如水月。
捨離有無見, 及以俱不俱;
過於二乘行, 亦超第七地。
自內現證法, 地地而修治;
遠離諸外道, 應說是大乘。
說解脫法門, 如兔角摩尼;
捨離於分別, 離死及遷滅。
教由理故成, 理由教故顯;
當依此教理, 勿更餘分別。」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
校注
[0631001] 輪【大】,淪【宋】【元】【明】【宮】 [0631002] Madhyama. [0631003] 惟【大】*,唯【宋】【元】【明】【宮】* [0631004] 像【大】,相【宋】【元】【明】【宮】 [0631005] 相【大】,想【宋】【元】【明】【宮】 [0631006] 三【大】,二【宋】【元】【明】 [0631007] Ātmagrāha. [0631008] Dharmagrāha. [0632001] Dūraṃgamā. [0632002] Sādhumatī. [0632003] Dharmameghā. [0632004] Tathāgatī. [0632005] Jīvitendriya. [0632006] 安【大】,妄【宮】 [0632007] 凡夫【大】,凡愚【宋】【元】【明】【宮】 [0633001] 愛【大】,受【宋】【元】【宮】 [0633002] 當【大】,常【宋】【元】【明】【宮】 [0633003] Dvayānta. [0633004] Ajñāna. [0633005] Bhāva. [0633006] Kaṇabhuj. [0634001] Asatkāryavāda. [0634002] 而【大】,能【宋】【元】【明】【宮】 [0634003] Tīrthavāda. [0634004] 所【大】,行【宋】【元】【明】 [0634005] Gandharva. [0634006] Cittamātra. [0634007] 以【大】,似【宋】【元】【明】【宮】 [0634008] 境【大】,鏡【宋】【元】【明】【宮】 [0635001] Nagna. [0635002] Vipra. [0635003] 離【大】,異【明】【宮】 [0635004] 他【大】,性【元】 [0635005] Ātmīya. [0635006] 智覺【大】,覺智【宋】【明】【宮】,覺知【元】 [0635007] Kāraṇā. [0635008] Asura. [0635009] Preta. [0635010] Tiryañc. [0635011] Yamālaya. [0635012] Samudaya. [0635013] Nirodha. [0635014] Gāmin. [0636001] 墮【大】,隨【宋】【元】【明】【宮】 [0636002] 道【大】,論【宋】【元】【明】【宮】 [0636003] 真【大】,實【宋】【元】【明】【宮】,Bhūtakoṭi. [0636004] Saṃkalpa. [0636005] Parikalpa. [0636006] Vikalpa. [0636007] 則【大】*,即【宋】【元】【明】【宮】* [0636008] Viṣamāhetu. [0636009] 集【大】,習【宋】【元】【明】【宮】 [0636010] Kālāntara. [0636011] Pradhvasta. [0636012] Paramārtha. [0636013] Itaretara. [0636014] 德【大】,微【宋】【元】【明】 [0636015] Prakṛti. [0636016] Kāraṇa. [0636017] 性【大】,住【宋】【元】【明】【宮】 [0636018] 爛【大】,瀾【宋】【宮】 [0636019] Cittacaitta. [0637001] 因【大】,依【宋】【元】【明】【宮】 [0637002] Tārkika. [0637003] IIśvarodita. [0637004] Kṣaṇika. [0637005] 膩【大】,𧸐【宋】【元】 [0637006] Vijñānagahvara. [0637007] ātmavāda. [0637008] 別【大】*,析【宋】【元】【明】【宮】* [0637009] 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 [0637010] 取【大】,惑【明】【宮】 [0637011] 冶【大】,治【宋】 [0637012] Vīṇā-śaṅkha. [0637013] 䗍【大】,螺【宮】 [0637014] Pudgala. [0638001] 蘇【大】,酥【元】【明】 [0638002] Kātyāyana. [0638003] Śuddhāvāsa. [0638004] Rūpadhātvakaniṣṭha. [0638005] 應【大】,癡【宋】【元】【明】 [0638006] 著【大】,者【宋】【元】【明】 [0638007] Vyāsa. [0638008] Kaṇāda. [0638009] Ṛṣabha. [0638010] Kapila. [0638011] Bhārata. [0638012] Pāṇḍava. [0638013] Kaurava. [0638014] Rāma. [0638015] 冐【大】,羂【宋】【明】,𦚋【宮】,Maurī. [0638016] Nanda. [0638017] Gupta. [0638018] Mleccha. [0638019] Kaliyuga. [0638020] Veda. [0638021] Yajña. [0638022] 憧【大】,幢【宋】【元】【明】【宮】 [0638023] 至【大】,生【明】 [0638024] Kṛtayuga. [0638025] Tretā. [0638026] Dvāpara. [0638027] Śākyatanaya. [0638028] Siddhārtha. [0638029] Viṣṇu. [0638030] Maheśvara. [0638031] Śākyasiṃha. [0638032] Purāvṛtta. [0638033] Itihāsa. [0638034] Viraja-jina. [0638035] Kātyāyana. [0638036] Prajāpati. [0638037] Vasumati. [0638038] Campā. [0638039] 婆【大】,波【宋】【元】【明】【宮】 [0638040] Somavaṃśa. [0638041] Somagupta. [0638042] Dharma. [0638043] Mekhala. [0638044] 導【大】,道【宋】【元】【明】【宮】 [0638045] Mati. [0638046] 成【大】,納【宋】【元】【明】【宮】 [0639001] 目【大】,月【宋】【元】【明】【宮】 [0639002] 木【大】,水【宋】【元】【明】 [0639003] 穬【大】,𪍿【元】【明】 [0639004] Pāṇini. [0639005] Vṛhaspati [0639006] Yajñavalka. [0639007] Bhuḍhuka. [0639008] Vālmīka. [0639009] Masurākṣa. [0639010] Kauṭilya. [0639011] Āśvalāyana. [0639012] Bhūtānta-pañcacūḍaka. [0639013] Vāgbali. [0639014] Medhāvin. [0639015] Ajioa. [0639016] Daṇḍakāṣṭha. [0639017] Mekhalā. [0639018] Cakramaṇḍala. [0639019] 滅【大】,然【宋】【元】【明】【宮】 [0639020] Nadīdīpavīja. [0640001] Hastiśayya. [0640002] Dṛṣṭāntagahana. [0640003] Candanāgaru. [0640004] 漱【大】,嗽【宮】 [0640005] 處【大】,住【宋】【元】【明】【宮】 [0640006] 報【大】,執【明】 [0640007] Māyāśūraṃgaṃa. [0640008] Muditābhūmi. [0640009] Buddhabhūmi.[A1] 性【CB】【麗-CB】,生【大】(cf. K10n0161_p0976c24)
[A2] 色【CB】【麗-CB】,名【大】(cf. K10n0161_p0979a17)
[A4] 如【CB】,加【大】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6 冊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范振業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