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燈三昧經卷第五
[5]佛復告月光童子言:「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經典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如說修行,得四功德。何者為四?一者、成就滿足福德,二者、不為怨家所壞,三者、成就無邊智慧,四者、成就無量辯才。童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有能於此三昧經典受持、讀誦、繫念思惟、廣為人說,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5]是以,童子!菩薩摩訶薩若欲樂求如是三昧——不可思議諸佛所說之法——應善巧知,於不思議佛法應當諮請、應當深信不思議佛法、應當善巧求於不思議佛法,聞不思議佛法勿懷驚怖、勿增怖畏、勿恒怖畏。」
爾時,月光童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於不思議佛法應善巧知?云何於不思議佛法應求請問?云何於不思議佛法深信清淨?云何[6]聞不思議佛法不生驚怖、不增怖畏、不恒怖畏?」
爾時,有乾闥[7]婆子名曰般遮尸棄,共餘乾闥婆子五百同類俱,持音樂種種樂器隨從佛後,欲為供養佛。爾時,般遮尸棄作如是念:「如我於帝釋憍尸迦及三十三天前所設供養,今以此歌[8]詠樂音供養如來、天中之天、應供、正遍知。」爾時,般遮尸棄乾闥婆子共餘五百乾闥婆子皆各同時擊琉璃琴出妙歌音。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以無作遊戲神力,令彼月光童子於不思議佛法中得一心住,復令般遮尸棄乾闥婆子等樂器歌音令現殊妙。」
爾時,以佛神力故,令彼五百音樂善稱和雅,發無欲音、發順法音、發應法音——所謂應不思議佛法偈言:
說此偈時,月光童子於不思議甚深佛法中得一心安住,堪能演說修多羅。爾時,般遮尸棄乾闥婆等得隨順音聲忍、無量無邊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於人天中得安樂利益。
[3]爾時,佛告月光童子言:「菩薩摩訶薩於諸善根、功德、法利,應善決定、應不多事、應離惡知識、應依善知識、善知識所應常諮問、樂聞於法無有厭足、應當欣喜、常應求法、常攝於法、應說正法、應善巧諮問菩薩、於菩薩所起於師想、於法師所應當尊重如己師想。童子!若有菩薩能受行此法,是人得不思議具足辯才、得信深入不可思議佛法之海,於不思議甚深佛法心得決定、於人天中能作照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2]童子!菩薩摩訶薩應不著於身、能棄於命。何以故?童子!若著身者作不善法,是以菩薩應知色身及以法身。何以故?諸[3]佛法身所攝,非色身也;佛以法身顯現,非色身也。童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欲行[4]佛所行、欲求如來身、欲求如來智、欲知如來身、欲知如來智,於此三昧經典應當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修習相應。
「童子!彼如來身,無量福德之所出生,如來說於一義,所謂:諸法從因生故;是離諸相,以甚深故;法無限量,無分齊故;法無有相,無相性故;法無有相,離諸相故;法無動搖,善安住故;法無有二,惟一相故;法不可見,過眼境故;法不可思,過心地故;法無動轉,離戲論故;法不可說,過音聲故;法無居處,離窟宅故;法無窟宅,離言音故;法無所依,過諸見故;法無諸漏,過諸報故。以心堅固離諸欲故、以不壞心離諸瞋故、以堅正[5]智過諸癡故有所說,說諸法空故;無有生,斷諸生故;以無常但言說故;出離聲地,寂滅於聲故;有音聲,以思想故;同思想,以和會故。[6]以世俗第一義諦故、以清涼離熱惱故、第一義諦以如實語故、無熱惱以涅槃故、無有壞無能勝故、無取著滅戲論義故、無戲論離攀緣故、無有邊際以說福故、無有微塵說微細故、次第大神通本業出生故、得自由自在力故、無破壞以堅實故、無有邊際以名號無盡故、廣大說大悲本業故,是為如來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童子!是如來、應、正遍知。若欲知如來色身相業者,終不能知若青、若青色、若青相似、若青相貌,若黃、若黃色、若黃相似、若黃相貌,若赤、若赤色、若赤相似、若赤相貌,若白、若白色、若白相似、若白相貌,若紅紫、若紅紫色、若紅紫相似、若紅紫相貌,若[1]頗梨、若頗[2]梨色、若頗梨相似、若頗[3]梨相貌,若火、若火色、若火相似、若火相貌,若金、若金色、若金相似、若金相貌,若電、若電色、若電相似、若電相貌,若[4]蘇、若蘇色、若蘇相似、若蘇相貌,若毘琉璃、若毘琉璃色、若毘琉璃相似、若毘琉璃相貌,若天、若天色、若天相似、若天相貌,若梵、若梵色、若梵相似、若梵相貌,童子!是為如來身。如來一切身相不可量,不可思議故亦不可說,所成就色身諸天世人莫能測量;如是,長、短、廣、狹一切種無有限齊、不可思議、如是等不可數。」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9]童子!菩薩摩訶薩有四種言論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難可盡邊。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言論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言論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資助言論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言論不可思議。童子!是為菩薩四種言論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難可盡邊。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法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法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法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法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相應。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相應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相應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相應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相應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門。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門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門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門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門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行說。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行說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行說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行說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行說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音聲。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音聲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音聲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音聲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音聲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語。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語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語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語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語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語言道。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語言道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語言道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語言道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語言道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權密說。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權密說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權密說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權密說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權密說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知於諸天。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知於諸天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知於諸天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知於諸天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知於諸天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見知於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知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知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知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知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知名字。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知名字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知名字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知名字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知名字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辯才。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辯才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辯才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辯才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辯才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決定。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決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決定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決定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決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度。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度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度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度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度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金剛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金剛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金剛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金剛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金剛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呪術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呪術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呪術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呪術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呪術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多羅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多羅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多羅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多羅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多羅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1]辭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2]辭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辭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辭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辭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施設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施設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施設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施設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施設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明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明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明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明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明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信義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信義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信義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信義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信義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行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行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行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行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行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思議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不思議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思議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不思議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思議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邊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邊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邊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邊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邊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限量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限量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限量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限量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限量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窮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窮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窮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窮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窮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可稱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不可稱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可稱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不可稱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可稱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阿僧祇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阿僧祇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阿僧祇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阿僧祇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阿僧祇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量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量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量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量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量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可測量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行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不行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行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不行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行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智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智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智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智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智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智聚。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智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智聚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智聚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智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智性。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智性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智性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智性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智性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辯聚。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辯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辯聚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辯聚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辯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辯性。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辯性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辯性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辯性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辯性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多羅。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多羅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多羅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多羅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多羅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多羅聚。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多羅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多羅聚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多羅聚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多羅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多聞。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多聞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多聞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多聞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多聞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財。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財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財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財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財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學。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學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學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學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學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境界。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境界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境界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境界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境界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業。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業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業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業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業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安住。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安住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安住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安住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安住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道。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道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道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道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道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斷煩惱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斷煩惱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斷煩惱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斷煩惱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斷煩惱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煩惱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煩惱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煩惱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煩惱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煩惱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惡道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惡道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惡道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惡道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惡道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非智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非智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非智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非智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非智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畢定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畢定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畢定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畢定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畢定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差失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差失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差失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差失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差失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明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明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明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明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明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苦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苦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苦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苦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苦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憂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憂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憂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憂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憂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貧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貧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貧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貧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貧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生智不可思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生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生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生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生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內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內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內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內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內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外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外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外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外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外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慚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慚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慚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慚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慚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愧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愧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愧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愧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愧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實智不可思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實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實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實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實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習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習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習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習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習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事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事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事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事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事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富伽羅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富伽羅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富伽羅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富伽羅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富伽羅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取著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取著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取著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取著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取著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童子![1]是菩薩四種取著智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離惡道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離惡道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離惡道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離惡道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離惡道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斷無明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斷無明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斷無明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斷無明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斷無明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何等為四?謂不可思議諸行言說,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尼;不可思議呵責有為言說,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尼;不可思議煩惱資助言說,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不可思議清淨資助言說,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尼。如是,四種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法陀羅尼。何等為四?謂不可思議諸行法,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尼;不可思議呵責有為法,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尼;不可思議煩惱法,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不可思議清淨法,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尼。童子!是名菩薩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相應陀羅尼。何等為四?謂不可思議諸行相應,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尼;不可思議呵責有為相應,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尼;不可思議煩惱相應,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不可思議清淨相應,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尼。童子!是名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陀羅尼門。何等為四?謂不可思議諸行門,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尼;不可思議呵責有為門,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尼;不可思議煩惱門,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不可思議清淨門,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尼。童子!是為四種陀羅尼門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乃至斷除無明智皆有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皆如上說。
「童子!是陀羅尼即是智慧,如是智慧則能了知一切諸法但有名字,是則名為法無礙智;如是法智能達於義,是名義無礙;如是法智能知諸法言辭差別,是名辭無礙。若說彼文字——若顯示、若施設、若次第不斷、若開曉、若廣、[1]若分別、若開示令淺、若平等普示——言不吃澁、不瘖瘂、不怯訥,說不滯著,言辭任放,任放中勝,是名樂說無礙。」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2]童子!是菩薩行法無礙,於法見法而得安住。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法無礙,於法見法而得安住?童子!是菩薩摩訶薩知非色不異色而說於法、知非色不異色而能修行、知非色不異色而求菩提、知非色不異色而教化眾生、知非色不異色而見如來,但不壞於色而見如來,非異色、非異色性而見如來,色及色性及以如來等無有二。若能如是見諸法者,是名行法無礙;識、想、受、行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月燈三昧經卷[2]第五
校注
[0572005] 以下梵第十八品 Samādhyanuparīndanā.(°rindana) [0573001] 渧【大】下同,滴【宋】【元】【明】【宮】下同 [0573002] 爪【大】,指【聖】 [0573003] 殖【大】,植【宋】【元】【明】【宮】 [0573004] 高【大】,憍【元】【明】 [0573005] 末代【大】,末世【宋】【元】【明】【宮】 [0574001] 波婆素【大】,婆索及【宋】【元】,婆塞【明】 [0574002] Maitreya. [0574003] 安養 Sukhāvatī. [0574004] Amitāyus. [0574005] 以下梵第十九品 Acintyabuddhadharmanirdeśa. [0574006] 聞【大】,問【宋】【元】【明】【宮】 [0574007] 婆【大】,〔-〕【聖】 [0574008] 詠【大】,咏【聖】 [0574009] 山【大】,上【宋】 [0574010] Cakravāḍa. [0574011] Sumeru. [0574012] Mucilinda, Mahā-mucilinda. [0574013] 沙【大】,妙【宋】【元】【明】【宮】 [0575001] 高【大】,憍【宋】【元】【明】 [0575002] 網【大】,罔【聖】 [0575003] 以下梵第二十品 Indraketudhvajarāja. [0575004] 炎【大】,焱【宋】【宮】【聖】,𮗝【元】【明】 [0575005] 以下梵第二十一品 Pūrvayoga. [0575006] 寒【大】,〔-〕【聖】 [0575007] 時【大】,時寒【聖】 [0575008] 時【大】,其【宋】【元】【明】【宮】【聖】 [0575009] 惟【大】*,唯【宋】【元】【明】【宮】【聖】* [0575010] 瀑【大】,暴【宋】【元】【明】【宮】 [0575011] 剛【大】,鋼【聖】 [0576001] 仗【大】,杖【聖】 [0576002] 以下梵第二十二品 Tathāgatakāyanirdeśa. [0576003] 佛法身【大】,法【聖】 [0576004] 佛【大】,〔-〕【聖】 [0576005] 智【大】,〔-〕【聖】 [0576006] 以【大】,離【宮】 [0576007] 福【大】,神【宋】【元】【明】【宮】 [0576008] 異報【大】,果報【宋】【元】【明】【宮】【聖】 [0576009] 惟【大】,唯【聖】 [0576010] 共和【大】,和共【宋】【元】【明】【聖】 [0577001] 頗梨若【大】下同,〔-〕【聖】,玻瓈若【宋】【元】【明】【宮】下同 [0577002] 梨【大】*,黎離【聖】* [0577003] 梨【大】,黎【聖】 [0577004] 蘇【大】下同,酥【明】下同 [0577005] 一切生【大】,一眾生【宋】【元】【明】【宮】 [0577006] 雖【大】,佛【宋】【元】【明】【宮】【聖】 [0577007] 覩【大】,親【宋】【元】【明】【宮】【聖】 [0577008] 卷第五終【宋】【元】【明】【宮】【聖】 [0577009] 卷第六首【宋】【元】【明】【宮】,以下梵第二十三品 Tathāgatācintyanirdeśa. [0578001] 辭【大】,詞【元】【明】 [0578002] 辭【大】*,詞【宋】【元】【明】【宮】* [0580001] 是【大】,如是【宋】【元】【明】【宮】 [0581001] 若【大】,演【宋】【元】【明】【宮】 [0581002] 以下梵第二十四品 Pratisaṁvidāvatāra. [0581003] 存想【大】,有想【宮】 [0582001] 焰【大】,焱【宋】【元】【明】 [0582002] 當【大】,常【元】【明】 [0582003] 伺【大】,同【元】 [0582004] 貝【大】,具【元】 [0582005] 後【大】,彼【宋】【元】【明】【宮】 [0582006] 常【大】,當【元】【明】 [0582007] 飲【大】,餘【元】【明】 [0582008] 簡【大】,揀【元】【明】 [0582009] 常【大】,當【宋】【元】【明】【宮】 [0582010] 末【大】,粖【宋】【元】【明】【宮】 [0583001] 恭敬【大】,敬恭【宮】 [0583002] 第五【大】,第六【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5 冊 No. 639 月燈三昧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