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燈三昧經卷第二
[5]爾時,世尊告月光[6]童子言:「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過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曰[7]聲德如來、[8]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童子!爾時聲德如來、應、正遍知於初會眾集有八億聲聞,皆阿羅漢,諸漏已盡,逮得己利,盡諸有結,依於正教,心善解脫,能到一切心自在岸;第二會集有七億眾、第三會集有六億眾,一切亦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逮得己利,盡諸有結,依於正教,心善解脫,能到一切心自在岸。
「童子!爾時彼佛壽四萬歲,時閻浮提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普遍充滿。
「童子!時閻浮提有二大王:一名、堅固力,二名、大力。此二大王一一統領半閻浮提,二王境土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普遍充滿。時聲德如來在大力王國出現於世。
「童子!是時大力王請聲德如來及比丘僧滿足千年,以一切隨順清淨無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而為供養。
「童子!彼聲德如來及聲聞僧多饒利養、恭敬、讚歎。
「時有淨信長者、諸婆羅門,於聲德如來及聲聞僧所發勇猛意,學大力王而設供養——謂以世財為勝供養——彼人不知行供養也。云何行供養?所謂受持五戒、八戒、出家詣佛、親覲請問見深法忍。
「童子!時聲德如來作如是念:『是諸眾生志意下劣,不能受持五戒、八戒、出家[1]詣佛、[2]親覲請問見深法忍、修於梵行寂靜遠離、受具足戒得比丘分、及以受行究竟善根,如是寂滅樂具無上妙樂悉皆遠離,但以世財而供養我。是諸眾生但希小樂,謂為至樂;是諸眾生但重現法及後世法,不能愛重究竟善根。云何名重現法?謂樂五欲。云何名重後世[3]善根?謂樂生天。云何名為究竟善根?謂究竟清淨、究竟吉祥、究竟梵行、究竟窮盡、究竟最後、究竟涅槃。我今說如是法,[4]令此眾生於其檀行不為究竟最勝供養,但以無上行而供養我。』
「童子!爾時聲德如來欲覺悟彼大力王及諸長者、婆羅門等而說偈言:
「童子!時大力王聞聲德如來、應、正遍知說如是等出家修行義利名已,復作是念:『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如來非說檀波羅蜜以為究竟清淨、究竟吉祥、究竟梵行、究竟窮盡、究竟最後、究竟涅槃。』彼大力王復作是念:『非在家住能得無上、修得無上修行義利,而我今者遠離是行。我今要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家非家,出家為道。』
「童子!時大力王與其眷屬八萬人俱,前後圍遶往聲德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童子!爾時,聲德如來知大力王及其眷屬心所欲樂,即為宣說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分別顯示。
「童子!時大力王聞是三昧,歡喜[6]踊躍,深心愛樂,即於聲德佛所棄捨王位,正信出家,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既出家已,於此三昧廣能聽受、讀誦、憶持、分別其義、修行相應,以此善根於[7]二億劫不墮惡道。次第復值二億諸佛,彼佛法中常得出家,一一佛所於此三昧聽受、讀誦、分別其義、修行相應,以此善根次第滿百億劫得成佛道,號曰智勇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利益無量無邊眾生,然後乃當入般涅槃。童子!汝當觀此三昧有是神力,能令菩薩招感佛智。
「童子!彼大力王所將眷屬八萬人等,聞是三昧歡喜踊躍,心甚愛樂,亦皆隨王正信出家,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是出家輩聞此三昧,讀誦、受持、分別解說、修行相應,以此善根於二億劫不墮惡道,一一劫中值千萬佛,於彼佛所常得出家。既出家已,聞此三昧,讀誦、受持、應修、行住,以此善根於後滿百千劫各異世界得成佛道,同號堅固勇健堪能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利益無量諸眾生已,然後乃入無餘涅槃。
「童子!如是三昧有大威力,能令菩薩招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2]童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愛樂是定者應當修習最初所行。
「童子!云何菩薩於此三昧最初所行?童子!若菩薩摩訶薩以大悲心為首,若佛在世、若佛滅後,常勤供養——所謂花鬘、[3]末香、塗香、寶幢、幡蓋、音聲、歌舞、作倡伎樂、衣服、飲食、病瘦醫藥——以此善根悉以迴向如是三昧,更不志求其餘諸法而供養佛,不求妙色、不求資財、不為生天、不求眷屬,唯念是法。是菩薩尚於法中不見有佛,況[4]復法外而見佛也?是故,童子!是為真供養佛,而亦不見有佛可得,不取我想、不求果報。是菩薩三輪清淨,以花鬘、末香、塗香、寶幢、幡蓋、音聲、歌舞、作倡伎樂、飲食、衣服、病瘦醫藥供養如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此善根得不思議功德、不思議果報,得是三昧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1]童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應善巧知入三法忍——謂知彼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於是忍中應善巧知,復於其智亦善巧知。何以故?若菩薩摩訶薩於忍智中善巧知者,彼菩薩摩訶薩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童子!菩薩摩訶薩若欲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此三忍法門應當受持;持已,為他廣分別說,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救濟世間、利益安樂諸天及人。」
爾時,世尊為彼月光童子即以偈句頌此入三忍法門:
[9]爾時,佛告月光童子言:「於過去廣大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過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無所有起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云何名為無所有起如來、應、正遍知?童子!是佛生時,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行於七步而作是言:『一切諸法悉無所有,一切諸法悉無所有。』其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地神展轉相告至于[1]梵世,而作是言:『是世界中有佛出世,號曰無所有起如來、應、正遍知,其初生時於虛空中行於七步而作是言:「一切諸法悉無所有。」』童子!以是因緣,其佛號曰無所有起。
「彼佛成正覺時,所有樹木、叢林、藥草皆出聲言:『一切諸法悉無所有。』童子!時彼世界所出諸聲皆亦說言:『一切諸法悉無所有。』
「童子!爾時無所有起如來所說法時,有一王子名思惟大悲,形貌端正,人所愛樂,心行調柔。童子!爾時,王子詣無所有起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爾時,無所有起如來知彼思惟大悲王子深心所樂,即為說是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王子聞已得淨信心,以家非家,出家為道,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既出家已,於此三昧讀誦、受持、廣為他人分別顯示,以此善根於二十劫不墮惡道,一一劫中值二億佛。過二十劫已得成佛道,號曰[2]善思義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3]童子!汝當觀此三昧有是威力,能令菩薩招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童子!菩薩摩訶薩當安住深忍法中。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安住深忍?童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實觀一切法猶如幻化、如夢、如野馬、如[4]響、如光影、如水中月、如虛空性,應如是知。童子!菩薩摩訶薩若如實觀一切法如幻化、如夢、如野馬、如響、如光影、如水中月、如虛空性者,是名菩薩摩訶薩安住深忍。若成就深忍,菩薩於染法不染、瞋法不瞋、癡法不癡。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於法,亦無所得——不見染者、不見染事、不見染業;不見瞋者、不見瞋事、不見瞋業;不見癡者、不見癡事、不見癡業。
「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悉無所見,亦無所得——謂[5]若染、若瞋、若癡,是菩薩以無所見故,即無所染、無瞋、無癡。
「是菩薩如實無染、無瞋、無癡、無顛倒心故,得名為定、名無戲論、名到彼岸、名為陸地、名到安隱、名到無畏、名為清涼、名為持戒、名為智者、名為慧者、名為福德、名為神足、名為憶念、名為持者、名黠慧者、名為去者、名慚愧者、名信義者、名頭陀功德者、名不著女色者、名無染著者、名應供者、名漏盡者、名無煩惱自在者、名心解脫者、名慧解脫者、名調伏者、名曰大龍、名所作已辦、名更無所作、名捨重擔、名逮得己利、名盡諸有結、名依正教心善解脫、名到一切心自在岸、名為沙門、名婆羅門、名沐浴者、名已渡者、名明了者、名為聞者、名為佛子、名為釋子、名除棘刺[6]者、[7]名[8]度坑塹者、名拔毒箭者、名無熱者、名無塵埃者、名為比丘無覆纏者、名為丈夫、名善丈夫、名勝丈夫、名大丈夫、名師子丈夫、名大龍丈夫、名牛王丈夫、名善調丈夫、名勇健丈夫、名荷負丈夫、名精進丈夫、名兇丈夫、名如花丈夫、名蓮花丈夫、名分陀利丈夫、名調御丈夫、名月丈夫、名日丈夫、名作業丈夫、名兩足中上、名盡智邊、名多聞中勝、名已修梵行、名所作究竟、名一切惡不染。」
爾時,世尊說偈頌曰:
「[1]童子!以是義故,欲得成就堅固行菩薩應如是學。何以故?童子!堅固行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不難,何況此三昧也?」
爾時,月光童子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正遍知善能說此堅固之行,為入此三昧法善說、善建立一切菩薩所學,乃是一切如來行處,尚非聲聞、辟支佛地,何況外道?
「世尊!我今當住是堅固行。何以故?我欲如佛所學我今欲學、我欲知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欲破壞於魔波旬及其眷屬、我欲脫一切[2]眾生苦。唯願如來及比丘僧并諸眷屬明受我請,為悲愍我故。」
如來爾時及比丘僧默然許受月光童子明日請食,為護彼故。
[3]爾時月光童子既蒙如來許受供已,歡喜踊躍,深自慶幸,即從坐起,偏袒右[4]臂,頂禮佛足,右遶三匝辭退而[5]去。
爾時,月光童子向王舍城還至家中,到已即於其夜嚴[6]辦種種無量無數勝味飲食。於王舍[7]大城一切諸處悉懸繒綵、散種種花、竪幢幡蓋、燒眾名香、施諸帳幕,掃治街巷除却瓦礫,於四衢道灑令清淨,散栴檀末、雜寶遍布,復散種種花、種種寶花,間錯其地猶如彩畫。又以無量種種莊嚴彫飾城巷,其城一切周遍已——有優鉢羅花、拘物陀花、鉢頭摩花、[8]分陀利花——於其家內純以牛頭栴檀用塗其宅,以種種莊嚴張諸寶帳,為佛、世尊設上味食。
是時,童子作如是等莊嚴城郭、街巷、舍宅,辦諸供具,一夜之中悉備足已。至明清旦,與八十那由他菩薩,阿逸多菩薩以為上首,其名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寶幢菩薩、難勝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勇健軍菩薩、妙臂菩薩、寶花菩薩、不虛現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於餘菩薩而為上首。與如是等大菩薩眾前後圍遶,出王舍大城往如來所,更整衣服,頭面作禮,右遶三匝白佛言:「世尊!食時既至,所設已辦,願垂臨[9]顧入王舍城,至我室內哀受我供。」
爾時,世尊於中前時著衣持鉢,與大比丘滿百千[10]人,[11]菩薩摩訶薩[12]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無量百千而設供養,恭敬讚歎佛大威力、佛大神足、佛大變現、佛大威儀,放百千萬億那由他光、作百千種伎樂、雨種種天花——為受月光童子供故入王舍城。
佛以久集無量善根,以右千輻輪足躡城門閫,時現種種神變未曾有事:「諸佛、如來若入城時,法皆如是現其神變。汝今善聽,當為汝說佛入城時所有神德。」
說偈頌曰:
[24]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月光童子住處,坐所敷坐,諸比丘僧次第而坐。
爾時,月光童子知佛、菩薩比丘坐已,自手齎持多種美食——所謂[25]佉禪尼、蒲禪尼、[26]梨呵那諸沙尼等——又持漿飲,以百味食充足如來及以大眾。既充足已,歡喜踊躍,深自慶遇。佛及大眾飯食訖已,却鉢澡手,以萬億價寶衣奉上如來;比丘眾隨上、中、下次第,各以上、中、下三衣次第施之。
爾時,月光童子於佛及僧施衣物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作禮,住於佛前默念說偈而問世尊:
月燈三昧經卷第二
校注
[0553004] 高齊…譯【大】*,〔-〕【聖】* [0553005] 以下梵第五品 Ghoṣadatta. [0553006] 童【大】下同,僮【聖】下同 [0553007] 聲德 Ghoṣadatta. [0553008] 應【大】,應供【宋】【元】【明】【宮】 [0554001] 詣【大】,諸【聖】 [0554002] 親覲【大】,親近【宮】 [0554003] 善根【大】,法【聖】 [0554004] 令【大】,今【宋】【元】【明】【宮】 [0554005] 能【大】,人【宮】 [0554006] 踊【大】*,踴【聖】* [0554007] 二億【大】,三億【宮】 [0555001] 洟【大】,涕【宋】【元】【明】【宮】 [0555002] 以下梵第六品 Samādhi. [0555003] 末【大】*,粖【宋】*【元】*【明】*,秣【宮】* [0555004] 復【大】,於【宋】【元】【明】【宮】 [0555005] 復【大】,後【宋】【元】【明】【宮】 [0555006] 錢【大】,前【宮】 [0555007] 斂【大】,歛【宋】【元】【明】【宮】 [0555008] (於佛…愧)二十八字【大】,〔-〕【聖】 [0555009] 無【大】,先【宋】 [0555010] 誰【大】,唯【宋】【元】【明】【宮】 [0556001] 以下梵第七品 Trikṣāntyavatāra. [0556002] 則【大】,初【宋】【元】【明】【宮】 [0556003] 增無減【大】,無增減【宋】【元】【明】【宮】 [0556004] 見【大】,說【明】 [0556005] 莂【大】,別【宋】【宮】 [0556006] 支【大】,肢【元】【明】 [0556007] 受【大】,〔-〕【聖】 [0556008] 支【大】,胑【宋】【宮】,肢【元】【明】 [0556009] 以下梵第八品 Abhāvasamudgata.(無所有起如來) [0557001] 梵世【大】,梵天【宋】【元】【明】【宮】 [0557002] 善思義【大】,善思議【宋】【宮】,善思義 Suvicintatārtha. [0557003] 以下梵第九品 Gambhīradharma-kṣānti. [0557004] 響【大】,嚮【聖】 [0557005] 若染【大】,〔-〕【聖】 [0557006] 者【大】,名拔坑壍者【宋】【宮】 [0557007] 名【大】,〔-〕【宋】 [0557008] 度【大】,渡【宋】【元】【明】【宮】 [0557009] 蘯【大】,蕩【宋】【元】【明】【宮】,盪【聖】 [0557010] 陰曀【大】,陰翳【宮】 [0557011] 折【大】,拆【元】【明】 [0558001] 哭【大】,失【聖】 [0558002] 牓【大】,榜【宋】【明】【宮】 [0558003] 別【大】,局【宋】【元】【明】【宮】【聖】 [0558004] 者【大】,謂【宋】【元】【明】【宮】 [0558005] 感【大】,惑【宋】【元】【明】【宮】 [0558006] 刃【大】,刀【宋】【元】【明】【宮】【聖】 [0558007] 顰【大】,嚬【聖】 [0558008] 言對【大】,對言【宋】【元】【明】【宮】 [0558009] 或【大】,惑【宋】【元】【明】【宮】【聖】 [0558010] 經【大】,逕【聖】 [0558011] 治【大】,苦【宋】【元】【明】【宮】 [0558012] 令【大】,命【聖】 [0558013] 問【大】,聞【宋】【元】【明】【宮】 [0558014] 醐【大】,湖【聖】 [0558015] 玼【大】,疵【宋】【元】【明】【宮】【聖】 [0558016] 簡【大】,揀【元】【明】 [0558017] 飡【大】,餐【明】 [0559001] 以下梵第十品 Purapraveśa. [0559002] 眾生【大】,〔-〕【宋】【宮】 [0559003] 爾時【CB】【聖】,時爾【大】,尒時【麗-CB】 [0559004] 臂【大】,肩【明】 [0559005] 去【大】,去月燈三昧經第【元】 [0559006] 辦【大】*,辯【聖】* [0559007] 大【大】,火【聖】 [0559008] 分【大】,芬【明】 [0559009] 顧【大】,願【元】 [0559010] 人【大】,萬億那由他眾俱【宋】【元】【明】【宮】 [0559011] 菩薩摩訶薩【大】,〔-〕【元】【明】【宮】 [0559012] 無量【大】,〔-〕【宮】 [0559013] 威【大】,或【聖】 [0559014] 全【大】,令【宋】【元】【明】【宮】 [0559015] 王【大】,主【聖】 [0559016] 鎖【大】,銀【聖】 [0559017] 𤦲【大】,磲【宋】,璖【元】【明】 [0559018] 條【大】,絛【元】【明】 [0560001] 日明【大】,日月【宋】【元】【明】【宮】 [0560002] 時【大】,故【宋】【元】【明】【宮】 [0560003] 踊【大】*,勇【聖】* [0560004] 左【大】,在【聖】 [0560005] 億【大】,憶【聖】 [0560006] 香【大】,音【宋】【宮】 [0560007] 密【大】,蜜【聖】 [0560008] 雨【大】,而【聖】 [0560009] 睒【大】,炎【聖】 [0560010] Rāhu. [0560011] Vemacitri. [0560012] Anavatapta. [0561001] 共【大】,供【宋】【元】【明】【宮】【聖】 [0561002] 阿波羅 Apalāla. [0561003] 目真陀 Mucilinda. [0561004] 果【大】,衣【宋】【元】【明】【宮】,裹【聖】 [0561005] 難陀 Nanda. [0561006] 跋難陀 Upananda. [0561007] 德叉 Takṣaka. [0561008] 黑瞿曇 Kṛṣṇagautama. [0561009] 伊羅鉢 Elapatra. [0561010] 𦭽【大】,伊【宋】【元】【明】【宮】【聖】 [0561011] 摩那斯 Manasvin. [0561012] 金毘羅 Kimpila. [0561013] 無【大】,天【元】【明】 [0561014] 灰毛針 Sūciroma. [0561015] 阿吒婆 Āṭavika. [0561016] 雪山 Haimavata. [0561017] 婆多【大】,娑多【聖】,Śatagiri. [0561018] 驢 Gardabhaka. [0561019] 迦樓 Garuḍa. [0561020] 鳩槃 Kuṃbhāṇḍa. [0561021] 富單那 Pūtana. [0561022] 曾【大】,佛【宋】【元】【明】 [0561023] 度【大】,渡【宋】【元】【明】【宮】 [0561024] 以下梵第十一品 Sūtradhārana. [0561025] 佉禪尼蒲禪尼【大】,法禪尼蒲禪尼【聖】,佉禪尼蒲禪尼 Khādhanīya-bhojanīya. [0561026] 梨呵那【大】,黎呵那【明】,梨呵那 Lehya. [0561027] 何【大】,可【聖】 [0561028] 惟【大】*,唯【聖】* [0561029] 如【大】,知【宋】【元】【明】【宮】 [0561030] 記說【大】,解說【宮】 [0562001] 菩薩【大】,菩提【宋】【元】【明】【宮】【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5 冊 No. 639 月燈三昧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