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百千人俱;菩薩八十那由他,皆一生補處,[5]阿氏多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四天王、釋天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餘增上福德諸天、增上威勢阿修羅王、龍王、夜叉、乾闥婆、緊陀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前後圍遶,瞻仰如來。
時此眾中有菩薩名[6]月光童子——已於過去供養諸佛,[7]殖眾善根,自識宿命,信樂大乘、安住大乘、大悲相應——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於佛欲有所問,惟願聽許,[8]除我疑[9]結。」
佛言:「童子!隨汝所樂,於彼彼問當為汝說,令得歡喜。我一切智、一切知見,於一切法有力、無畏而得自在,與無障礙解脫知見相應。童子!如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證、無不選擇,覺知無量無邊世界。童子!諸佛、世尊於彼彼問悉能隨答,皆令心喜。」
爾時,童子以偈問[10]曰:
爾時,佛告月光童子:「菩薩摩訶薩若與一法相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諸法悉皆剋獲。云何一法?若菩薩摩訶薩於眾生所起平等心、救護心、無礙心、無毒心,是為一法相應,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獲如是功德之利。」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童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救護心、無礙心、無毒心,為世間眼,證得三昧,名為[12]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從彼三昧成就十法。何者為十?一、身戒,二、口戒,三、意戒,四、業清淨,五、[13]渡諸因緣,六、悟解諸陰,七、得界平等,八、除諸入相,九、斷滅諸愛,十、證於無生。
「復有十法:一、入諸法性,二、顯示諸因,三、不壞於果,四、現見諸法,五、[14]修集於道,六、與佛俱生,七、智慧明利,八、入諸眾生樂欲之智,九、得於法智,十、入無礙辯智。
「復有十法:一、善知文字智,二、已渡諸事,三、得音聲智,四、於界平等,五、得界平等心生踊悅,六、得於喜分,七、得不曲心,八、威儀調伏,九、得質直心,十、色無瞋變。
「復有十法:一、面常怡悅,二、言[15]詞和雅,三、恒先慰問,四、常不懈怠,五、恭敬尊長,六、供養尊長,七、生處知足,八、修善無厭,九、邪命清淨,十、安住阿蘭若。
「復有十法:一、地地安住智,二、正念不忘,三、得陰方便智,四、界方便智,五、入方便智,六、證諸神通,七、滅諸煩惱,八、斷除習氣,九、心常勇猛,十、住不淨觀。
「復有十法:一、知犯方便,二、滅諸有流,三、斷諸結使,四、已渡諸有,五、善識宿命,六、於業果無疑,七、於法思惟,八、求於多聞,九、得於利智,十、得調伏地。
「復有十法:一、不恃持戒,二、不妄想分別,三、無有輕躁,四、住不退相,五、出生善法,六、厭離惡法,七、不行煩惱,八、不捨於學,九、分別諸禪,十、得一切眾生樂欲之智。
「復有十法:一、善分別生處,二、得於盡智,三、善知語言智,四、棄捨俗緣,五、厭離三界,六、不起下心,七、不著諸法,八、攝受正法,九、守護正法,十、知律方便。
「復有十法:一、滅諸諍,二、不相違,三、不鬪訟,四、忍平等,五、得忍地,六、自攝於忍,七、善擇諸法,八、心樂具戒,九、決定方便善於問答,十、善分別句義智。
「復有十法:一、於法出生方便智,二、善知義非義出生智,三、前際智,四、後際智,五、現在智,六、三世平等智,七、善解三輪智,八、心安住,九、身安住,十、善護威儀。
「復有十法:一、不壞威儀,二、分別威儀,三、威儀端雅,四、善解說[1]誼,五、得世智,六、好施不慳,七、恒舒施手,八、常施不絕,九、無物不施,十、有慚。
「復有十法:一、有愧,二、棄捨惡心,三、不捨頭陀,四、於信無爽,五、常行喜行,六、捨所坐處施諸尊長,七、捨於憍慢,八、善攝於心,九、善知心相應,十、善知心起。
「復有十法:一、善知義智,二、善知法智,三、遠離無[A1]知,四、善入微細心,五、識心自性,六、善知法去來方便,七、善知一切語言智,八、善得詞無礙差別,九、得義決定方便智,十、棄捨非義。
「復有十法:一、親近善人,二、與之同事,三、聽受其教,四、遠離惡人,五、修禪起通,六、不著禪味,七、遊戲神通,八、得於世智,九、遠離施設假名,十、不厭有為。
「復有十法:一、得利不忻,二、逢衰不慼,三、稱而不悅,四、譏而不憂,五、譽之不增,六、毀之不減,七、不苦,八、不樂,九、不親在家,十、不在僧眾。
「復有十法:一、捨不恭敬,二、行於恭敬,三、禮儀具足,四、捨無禮儀,五、不污俗家,六、守護佛法,七、宴默少言,八、言行不麁,九、與彼言談善能方便,十、降伏諸怨。
「復有十法:一、善知時節,二、於諸凡夫不可知想,三、於諸貧賤不起輕心,四、有乞即施,五、於諸貧者任乞不障,六、於諸破戒不起嫌心,七、念欲救彼,八、善知所作,九、攝受正法,十、捨於財食。
「復有十法:一、不營積聚,二、讚歎持戒,三、訶責犯戒,四、敬奉持戒無有諂心,五、一切所有悉皆能施,六、誠心勸請,七、如說而行,八、承事智人,九、於諸法決定深樂修行,十、得譬喻智。
「復有十法:一、於前際方便,二、修善為首,三、有諸方便,四、斷除諸相,五、棄捨諸想,六、善知事相,七、能演諸經,八、於諸違順善得方便,九、於諦決定,十、證於解脫。
「復有十法:一、所言真直,二、顯自性智,三、言說無疑,四、繫想於空,五、修於無相,六、知無願性,七、得四無畏,八、於戒堅固,九、入正具足,十、得於智慧。
「復有十法:一、繫想一緣,二、少結親知,三、不起濁心,四、棄捨諸見,五、得陀羅尼,六、得智,七、得明,八、安住,九、住持,十、正勤。
「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從彼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成就如是諸功德利。
「童子!如是三昧名為因、名為相應、名為教、名為門、名為作、名為道行、名為[2]無疑、名為師導、名為行順忍、名為忍地、名為除去不忍、名為智地、名為遠離無知、名為建立於智、名為方便地、名為菩薩遊行、名為親近勝丈夫、名為遠離惡丈夫、名為如來所說佛地、名為智者隨喜、名為愚者所棄、名為聲聞難知、名為非外道地、名為如來所攝、名為十力所知、名為諸天供養、名為梵王禮拜、名為帝釋隨後行、名為龍神曲躬、名為夜叉隨喜、名為緊陀羅所讚、名為摩睺羅伽歎美、名為菩薩所修、名為智者所求、名為得無上道物、名為非財食施、名為除諸眾生煩惱病藥、名為智藏、名為無盡辯才、名為出生諸教、名為除諸痛苦、名為知三界、名為[3]渡[4]筏、名為渡四流船、名為出生名譽、名為讚顯如來、名為如來利益、名為光讚十力、名為出生菩薩道德、名為慈滅恚怒、名為悲除惱害、名為歡喜寂靜於心、名為捨所悲人、名為穌息大乘人、名為能師子吼、名為佛道、名為一切法印、名為引導一切智、名為菩薩遊戲園苑、名為散壞魔軍、名為善逝[5]衢術、名為成諸吉義、名為防捍[A2]讎敵、名為以法降怨、名為真實無畏、名為如實不妄求力、名為十八不共法根本、名為莊嚴法身、名為諸行威勢、名為莊嚴佛慧、名為棄諸愛著、名為悅佛長子、名為滿足佛智、名為非辟支佛地、名為清淨心、名為清淨身、名為成就解脫、名為無諸雜欲、名為無諸雜恚、名為非愚癡地、名為阿含智、名為能起諸術、名為除諸無明、名為滿足解脫、名為踊悅禪人、名為須見者眼、名為遊戲神通、名為能現神足、名為聞持陀羅尼、名為念持不忘、名為諸佛所加、名為導師方便、名為微細難知無相應者、名為捨於文字、名為深知義智、名為知見智、名為分別智、名為不可言說智、名為能調非智、名為質直者智、名為少欲者智、名為攝持精進、名為能持不忘、名為能[6]銷諸苦、名為諸法無生、名為一言演說能知所有生滅諸趣,是名一切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
說是法門時,會中有八十那由他人天得無生法忍、九十二那由他人天得隨音聲忍、七十六那由他人天得於順忍、六萬人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一千比丘盡諸有漏心得解脫、[A3]二百五十比丘尼盡諸有漏心得解脫、五百優婆塞得阿那含果、八百優婆夷得斯陀含果。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1]踊、遍踊、等遍踊,起、遍起、等遍起,吼、遍吼、等遍吼,震、遍震、等遍震,覺、遍覺、等遍覺——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沒、中踊邊沒、邊踊中沒。
以法力故,[2]忽然而起未曾有光,悉能暉照幽冥邊遠,乃至阿鼻地獄無不大明。[3]是時世界鐵圍之間,黑闇眾生更相瞻覩,咸各驚言:「何忽在此有斯人輩?」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8]童子!以是義故,若有菩薩摩訶薩欲於如來真實功德開示、辯說義味名號無有窮盡,一切所說為佛[9]所記,汝今應當讀誦、受持、為他廣說如是三昧。
「童子!何者如來實德名號?若菩薩摩訶薩住阿蘭若樹下空閑,靜默獨坐當如是學,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積集如來勝妙功德,修諸善根而不壞失,以大忍力得諸相花及隨形好而自莊嚴,可愛色中最為增上。覩者無厭,敬信愛樂,於諸智慧無能奪者,不可壞力化諸眾生,為菩薩之父、為賢聖之王、為向涅槃導師,無邊智慧、無量辯才。梵音清雅,言聲辯暢,相好希奇,有目瞻仰,隨所觀處欲捨不能。得無比身,不為欲染、不為色染,過無色界,遠離諸苦、棄捨諸法。解脫諸界非入相應,斷除諸結盡諸渴愛,渡於四流滿足智慧,安處涅槃住於實際。
「童子!此顯如來真實功德,是名菩薩摩訶薩住彼三昧能獲如來真實功德,開說名義無有窮盡,一切所說諸佛所記。」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童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於是三昧應當至心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分別顯示,廣化眾生修是三昧。」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9]爾時,月光童子白佛言:「世尊!所言三昧,何者是也?」
佛言:「童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謂:一、能寂滅於心,二、無所起,三、無和合智,四、棄捨重擔,五、得如來智,六、成佛威力,七、治其欲著,八、滅除瞋恚,九、斷離愚癡,十、住心相應,十一、捨不住心,十二、樂欲善法,十三、欲奪有為,十四、安住正信,十五、夜常覺[10]悟,十六、不捨禪定,十七、增已生善,十八、於生不樂,十九、不造諸業,二十、不計內入,二十一、不計外入,二十二、不讚自身,二十三、不毀他人,二十四、不在俗家,二十五、戒行淳[1]熟,二十六、無能輕欺,二十七、有大福德,二十八、自知,二十九、不輕躁,三十、安住威儀,三十一、捨麁惡言,三十二、無怒恚心,三十三、救護於彼,三十四、護善知識,三十五、護持密語,三十六、於諸眾生不起害心,三十七、不惱持戒,三十八、恒柔軟語,三十九、不依三界,四十、於一切智而得順忍。」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月燈三昧經卷第一
校注
[0549001] 經名 Samādhirāja. [0549002] 一【大】,一一名大方等大集月燈經【元】【明】 [0549003] 三藏【大】下同,三藏法師【宋】【元】【明】【宮】下同 [0549004] 提【大】下同,提黎【元】【明】下同 [0549005] 阿氏多【大】,阿逸多【宋】【元】【明】【宮】 [0549006] 月光 Candraprabha. [0549007] 殖【大】,植【宋】【元】【明】【宮】 [0549008] 除【大】,除斷【宋】【元】【明】【宮】 [0549009] 結【大】,〔-〕【宮】 [0549010] 曰【大】,言【宋】【元】【明】【宮】 [0549011] 唯【大】下同,惟【宋】【元】【明】【宮】下同 [0549012] 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 Sarvadharmasvabhāvasamatāvipañcita. [0549013] 渡【大】下同,度【宋】【元】【明】【宮】下同 [0549014] 修集【大】,修習【宋】【元】【明】 [0549015] 詞【大】下同,辭【明】下同,梵名=Samādhirājasūtra ed. by Nalinaksha Dutt (Gilgit Manuscripts, Vol. Ⅱ, pt. Ⅰ~Ⅲ, 1941, 1953, 1954,) [0550001] 誼【大】,義【宋】【元】【明】【宮】 [0550002] 無疑【大】,無礙【宋】【元】【明】【宮】 [0550003] 渡【大】*,度【宋】【元】* [0550004] 筏【大】,栰【宋】【元】【明】【宮】 [0550005] 衢術【大】,衢街【宮】 [0550006] 銷【大】,消【宋】【元】【明】【宮】 [0551001] 踊【大】下同,涌【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宮】 [0551002] 忽然【大】,欻然【宋】【元】【明】【宮】 [0551003] 以上梵第一品 Nidāra. 以下第二品 Śārendrarājapūrvayoga. [0551004] Sālendrarāja. [0551005] 伎【大】,技【宋】【元】【明】【宮】 [0551006] 達【大】,噠【宋】【元】【明】【宮】 [0551007] 知【大】,智【宋】【元】【明】【宮】 [0551008] 以下梵第三品 Bhūtaguṇavarṇaprakāśana. [0551009] 所記【大】,所說【宋】【元】【明】 [0552001] 尊師【大】,導師【宋】【元】【明】【宮】 [0552002] 果【大】,裹【元】【明】【宮】 [0552003] 集【大】,習【宋】【元】【明】【宮】 [0552004] 言詞【大】,言辭【明】【宮】 [0552005] 力【大】,方【元】 [0552006] 式【大】*,戒【宋】*【元】*【明】*【宮】* [0552007] Kumbhāṇḍa. [0552008] 荼【大】,茶【宋】【元】【明】【宮】 [0552009] 以下梵第四品 Bhuddhānusmṛti [0552010] 悟【大】,寤【宋】【元】【明】【宮】 [0553001] 熟【大】,淑【宋】【元】【明】 [0553002] 智器【大】,智慧【宋】【元】【明】【宮】 [0553003] 行【大】,住【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5 冊 No. 639 月燈三昧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