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修行道地經

修行道地經卷第二

慈品第六

賈人行曠野  飢渴於厄道
導師救護之  將至水果處
以無為之道  消滅諸垢毒
積安得等心  稽首佛世尊
本船在巨海  向魚摩竭口
其船入魚腹  發慈以濟之
向沒之頃間  度人及[34]珍寶
知無數百千  終始之苦樂
超越諸先聖  其德如[35]太山
道智[36]踰日光  奉願稽首慧

修行道者當棄瞋恚常奉慈心或有行者但口發願令眾生安不曉何緣救濟使安雖有此言柔軟安隱不為慈心平等定故修行道者莫為口慈或修行者發意念慈欲安一切眾生之類有此慈心亦為佳耳非是道德具足之慈也欲行大道莫興[37]此慈於是頌曰

設使學道士  心口言念慈
則自尠安隱  亦獲薄[38]福祐
譬如師治箭  失墮火燒之
安能使其箭  成就而可用

修行道地建大[39]弘慈當何行之設修行者在於暑熱求處清涼然後安隱在氷寒處求至溫暖然乃安隱如飢得食如渴得飲如行遠路疲極甚困而得車乘然後安隱如見住立而得安坐如疲極者得臥安隱如人裸形得衣[40]弊蓋如身有垢沐浴澡洗心大[41]忻歡隱定寂然若干種苦各得所便身志踊躍得諸安故執心不亂所可愛敬[42]親恩愛父母兄弟妻子親屬朋友知識皆令安隱一切眾生諸苦惱者亦復如我身得安隱十方人民悉令度脫身心得安欲使二親宗族中外悉令安隱次念[43]凡人等加以慈普及怨家無差特心皆令得度如我身安設使前念十方人民中念怨家其心儻亂初始之心不能頓等怨家及[44]友中間之人者當作是觀我所懷結[45]憎於怨家此心已過今已棄捨更甚愛之念如父母及身妻子亦如宗親敬之如是不復懷恨察其本源五道生死或作父母家室妻子兄弟朋友但其久遠不復識念以是之故不當懷怨於是頌曰

當發行慈心  念怨如善友
展轉在生死  悉曾為親族
譬如樹生華  轉成果無異
父母妻子友  宗親亦如是

修行道者心自念言「假使瞋恚向於他人則為自侵也如木出火還自燒身若如芭蕉生實便枯如騾懷[1]還自危身吾亦如是設懷瞋恚自侵猶然有起瞋恚向他人者儻用此罪墮於蛇虺或入惡道」諦觀如是不當懷惡若憎於人當發慈哀於是頌曰

其有從瞋恚  怨害向他人
後生墮蛇虺  或作殘賊獸
譬如竹樹劈  芭蕉騾懷妊
還害亦如是  故當發慈心

[2]修道者當行等慈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及與怨家無遠無近等無憎愛及於十方無量世界普以慈向未曾增減有如此行乃應為慈於是頌曰

其行慈心者  等意無憎愛
不問於遠近  乃應為大慈
等心行大哀  [3]乃至三界人
行慈如是者  其德踰梵天

其修道者成具慈心火所不燒刀刃不害毒亦不行眾邪不得便於是頌曰

刀刃不能害  縣官及[4]大怨
邪鬼諸羅剎  蛇虺雷霹靂
師子并象虎  及餘諸害獸
一切不敢近  無能中傷者

修道習慈行當如是夜寐安隱[5]已歡然天人宿護未曾惡夢顏色[6]和悅衣食不乏生於梵天所在之處常端正好[7]目白黑分明身體柔軟少於疾病而得長壽諸天恭敬[8]趣得道佛所稱歎消於塵勞逮不退轉以獲安隱至無餘界而得寂度皆由慈心於是頌曰

其有行慈者  端正衣食豐
眾人皆宗仰  長壽明如[9]
臥覺行止安  神天悉擁護
生梵[10]諸天敬  世尊所稱歎

是故修道當行慈心於是頌曰

其行慈心向一切  除諸瞋害是謂慈
今吾已現眾德本  觀察佛經而[11]抄說

修行道地經除恐怖品第七

諸所當覺了  分別悉解之
覩諸過去佛  明達為若斯
用正等覺故  [12]是故號為佛
明智及天龍  莫不歸命奉
教化諸部界  除去眾瑕穢
化惡[13]窈冥者  令心獲光明
得安脫諸苦  除去眾恐怖
願稽首彼佛  歸命於最勝
佛降於不調  象吼如雷震
秉志聲普聞  悉出[14]永蒙度
愚癡而自恣  奔走如暴雨
象名為檀鉢  以制伏貢高
及諸龍神王  懷毒眼出火
佛以善化救  其身常寂然
解脫而無礙  今吾願稽首
歸命寂然勝  世尊之足下
覩魔懷恚毒  變化普為火
戴山齎兵[15]  持刀及矛戟
蛇虺擎大樹  欲來危世尊
諸鬼神普至  不懼亦不懅
其毛如錐刀  周匝而圍繞
計數甚眾多  不以為恐畏
亦未曾驚疑  而無諸愚癡
已棄諸畏難  願歸命最勝

其行道者若在閑居及於屏處儻懷恐怖衣毛為竪當念如來功德之善形像顏貌及法眾僧思其戒禁分別解空知為六分十二因緣奉行慈哀假使恐怖[16]若念此事無所復畏於是頌曰

或以恐怖而躄地  不能自正立於法
教令堅住持戒法  如風吹山不能動
譬如彼蜂採花味  吾抄諸經亦如是
其文[17]甚少所安多  欲除恐怖故[18]講是

修行道地經[19]分別相品第八

本失於寶[20]  墮之于大海
即時執取器  [21]耗海求珠寶
精進不以懈  執心而不移
海神見如[22]  即出珠還之
適興此方便  休息意天王
超至大寶山  不以為懈惓
能究竟本無  稽首無所著
所願而不轉  歸命禮最勝
如龍王[1]蟠結  端坐亦如是
求道以精進  大力[2]起得佛
獨步於七日  能忍化[3]女人
稽首彼至尊  信見而不轉

[4]行道者心設自念「在於生死不可稱計習婬癡已來甚久人命既短又復懈怠安能一生除盡諸瑕乎」若有此念當作是觀譬如故舍初無居者若干之歲冥不燃燈執火而入冥即消索也雖為久習塵垢眾毒以有智慧諸瑕則滅所以者何智慧力強愚癡劣故於是頌曰

欲求道義莫懈怠  以得法利離衰耗
承佛光明之智慧  除婬怒癡悉永盡

誰能奉斯順道如是唯有信者精進智慧無諂有志爾乃順行何謂為信見知萬物皆歸無常所可受身悉為憂苦三界悉空一切諸法計皆無我解如此者是謂為信於是頌曰

[5]行修道者  計知世不安
萬物盡非常  其受身皆苦
三界悉為空  一切法無我
所在能受行  是故謂有信
設有吾我想  則為顛倒人
能解了悉空  即當知是佛
獲致甘露道  覺了如是者
無有能動搖  此乃謂為信

修行道者何謂精進假使行者專精空無心不捨離是謂精進設野[6]火燒稍來近座并燒衣服上及首目心當念言「火燒我頭正使燋燃骨肉皮肌令我身死終不捨行所以者何雖燒吾身為不足言其內體中婬癡火展轉生死三惡道中燒我身來[7]無央數[8]未得究竟至於道德雖燒一身不足為救但當力濟婬癡火已得滅度不復退還已無有身則無內外諸火之患此婬癡不可輕滅譬如以[9]糠欲消銅鐵終不能也」執心堅強一切方便乃可除盡婬癡病於是頌曰

其有專精於道德  當爾之時莫惜[10]
譬如有象洗其身  沐浴適淨復臥土
假使急厄來及已  [11]雷電霹靂不以驚
譬如萎華人不惜  捐棄塵勞當如是

修行道者何謂智慧[12]了寂定[13]知當觀時知察慧時知受法時了知定意正受之時亦知遲疾從定起時分別己心所有善惡譬如良醫知腹中病也當制其心莫令放恣譬如健象墜向溝井[14]養之者以御抑之不令墮落修行道者制斷外著亦當如是知心因緣諸想所[15][16]如明者知食所便又如宰人知君主意所嗜可否也了知方便[17]一切解脫進止所趣猶如金師別金好醜

設行道者離於明智不了道趣心懷恐懼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則不成慧其行道者設得一禪至第二禪則自畏懼謂為失禪不知轉寂也心自念言「咄[18][19]」本有善應[20]念反失[21]心便移走也在歡喜悅離於定意則自限心而不得前懷疑如此便為失禪謂成不成謂不成為成云何了知禪定之意[22]心秉志入第一禪心在滅定適作是行入第二禪所以迷者久習俗事未知正諦及諸漏盡用不了諦志在所漏故也求第二禪不能制心則不具禪是故行者當知此非也設行者明不作是迷則不失禪斯謂智慧於是頌曰

假使曉了身諸法  則知其意所歸趣
方便制止心所趣  譬如鐵鉤調白象
其有明[23]了解定意  分別寂觀亦如是
[24]常以智慧無猶豫  住於道德如法教

修行道者云何不邪謂不諛諂其心質直專精行道敦信守誠設使在行而不為行諸所塵勞不可之事悉向法師說其瑕疹譬如病者而有疾苦悉當為醫至誠說之法師觀察行者志意應所乏短為其說法於是頌曰

行者懷質直  其心無諛諂
承受法師[25]  斷諸塵勞垢
安隱善清淨  專精[26]勤修道
奉經如佛教  遵法猶戰鬪

假使行者情欲熾盛為說人身不淨之法有三品教一曰身骨如[27][28]支拄相連二曰適受法教便觀頭骨三曰已了是觀復察額上係心著頭

假使瞋怒而熾多者為說慈心慈有四品一曰父母宗親二曰中間之人無大親[29]三曰凡人眾庶四曰以得是行等施慈心護於怨家仁心具足則除九惱及與[30]橫瞋分別此義雖有親厚則遠離之何謂九惱而橫瞋者一曰心自念言「此人[31]本曾侵抂我」二曰「此人後儻侵我」三曰「今復欺我」四曰「過去之時[32]抂我親友」五曰「後[33]儻復侵我親友」六曰「於今現復欺我親友」七曰「其人前時敬我怨家」八曰「後儻復敬」九曰「於今現復敬之」雖有是心悉當棄捨何能令人不侵己身但當自守不侵人耳是我宿罪不善之報致此惡果也吾親友本亦有罪故致此患也及吾怨家素與彼人宿舊親親又有福德令人敬耳三品九惱不足懷恨

何謂橫瞋未曾相見見便恚之即當思惟「此人未曾侵抂我身今亦無過[1]復且無失何故懷惡視他人乎其發惡心橫加於人還自受罪譬如向風揚塵還自坌身[2]」修行道者不能滅恚令不起者此輩之人不入道品如坏盛水不能致遠也能制恚者如水澆火則無所害是應修行入於道律以是之故雖遭苦惱刀鋸截身莫起瞋恚如燒枯樹無有恨心況復瞋恚向精神者於是頌曰

等觀於己身  凡人怨無異
棄捐諸九惱  立志不橫瞋
制心不懷恨  如枯樹無恚
修行道地者  如是無瑕穢

修行道者設多愚癡當觀十二因緣分別了之從生因緣而有老死設不來生則無終始於是頌曰

不癡則無生  已除老死患
覩本無有始  何從致衰盡
原因六情興  多亂故致癡
從癡有結[3]  轉成愚冥癡

修行道者設多想念則為解說出入數息喘息已定意寂無求於是頌曰

數息求止及相隨  覩正諦想心便止
本性淨者奉如是  獨坐多想不成行

修行道者設多憍慢為說此義人有三慢一曰言我不如某二曰某與我等三曰我勝於某有念是者為懷自大當作此計城外塜間棄捐骨[4]頭身異處無有血脈皮肉消爛當往觀此貧富貴賤男女大小端正醜陋枯骨正等有何殊別本末終時[5]皮裹血潤筋束衣服香花瓔珞其身譬如幻化巧風所合因心意識周旋而行至於城郭國邑聚落出入進止作是觀已無有憍慢本無觀者見於塜間及一切人等而無異於是頌曰

其有豪富貴  乘駕出城遊
及散棄塜間  計之等無異
閑居處樹下  若有作是觀
執心而行道  慢火不能燒

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以何了知分別塵勞爾乃知之何謂十九一曰貪婬二曰瞋恚三曰愚癡四曰婬怒五曰婬癡六曰癡恚七曰婬怒愚癡八曰口清意婬九曰言柔心剛十曰口慧心癡十一[6]者言美而懷三毒十二者言麁心[7]十三者惡口心剛十四者言麁心癡十五者口麁而懷三毒十六者口癡心婬十七者口癡懷怒十八者心口俱癡十九者口癡心懷三毒於是頌曰

其有婬怒癡  合此為三毒
兩兩而雜錯  計[8]便復有四
口柔復有四  口癡言癡四
世尊之所說  人情十九種

何而知人有貪婬相文飾自喜調戲性急[9]操怱怱性如獼猴而多忘誤[10]詐淺薄無有遠慮舉動所為不顧前後造作不要多事恐怖多言喜啼易詐易伏安隱易解[A1]不耐勤苦得小利入大用歡喜忘失[11]小小而甚憂慼聞人稱譽歡喜信之伏匿之事悉為道說體溫多污皮薄身臭毛髮稀踈多白多皺不好長鬚白齒[12]起行喜淨潔衣好著文飾莊嚴其身喜於薄衣多學伎術無所不通數行遊觀常喜含笑綺飾奉戒性和敬長見人先問巧黠妍雅性不佷戾慚愧多慈分別好醜取與交易柔和多哀多所恩惠於諸親友放捨施與所有多少不與人[13]所惠廣大觀顧身形所作遲緩了知世法悉能決斷若見好人敬而重之覺事翻疾工於言語黠慧言和多有朋友不能久親少於瞋恚尊敬長老臥起行步而不安詳雖學于法愛欲財物親屬朋友捨不堅固結友不久聞色欲事即貪著之說其惡露尋復厭之易進易退以是之故為貪[14]婬相於是頌曰

卒暴輕舉如獼猴  常歡喜笑[15]又喜啼
得利大喜失甚憂  多於言語易降伏
[16]志惑怱怱而驚恐  自喜易詐信人語
志性多忘無遠慮  好[17]按戒法而有慧
貪視於色志善施  [18]綺顧其身敬朋友
舒緩體溫為多污  喜信慚軟而有勇
於法財色及親友  不可便踈尋即悔
諸所造[19]學即能得  雖疾知之速[20]忘失
花飾莊嚴其衣服  所作不要而敬老
智者[21]敬之有學志  通達能明而和解
常喜出城行遊觀  美於言語亦樂聽
利口便辭能分別  所處臥坐不忍久
柔軟性至誠  輕事不顧後
志卒不耐苦  朋友好惠施
憎長[1]鬚喜短  自喜然而臭
巧黠多皺白  奉戒慧無礙
見人先問訊  衣薄面齒淨
有慈易從事  起行不惜財
別知人行慈  易教不很戾
佛說性如是  為應貪婬相

當何以觀瞋恚之相解於深義不卒懟恨若怒難解無有哀心所言至誠惡口麁[2]普懷狐疑不尋信[3]喜求他短多寤少寐多有怨憎結友究竟仇讎難和所受不忘無有怨驚人怖不懼多力反復不能下屈多憂難訓身體長大[4]大頭廣肩方額好髮勇猛性[5]強難伏所可聽受遲鈍難得既受得之亦復難忘若失法財所欲親友永無愁顧難進難退以是知之為瞋恚相於是頌曰

志性剛強深解義  普疑於人求長短
少於睡眠難屈伏  性[6]曚難學亦難忘
能忍勤苦叵觸近  無所畏錄不卒瞋
身口相應難諫曉  勇猛有力而剛強
少恐尠友多怨憎  少安有[7]反身廣大
所可作為不[8]追悔  棄法財[9]反不顧念
一捨所親不思之  未曾還變亦不[10]
勤力精進修大事  佛說是輩為瞋相

云何察知愚癡之相謂性柔軟喜自稱譽無有慈哀[11]破壞法橋常而閉目面色憔悴無有黠慧愛樂冥處數自歎息懈[12]惰無信憎於善人常喜獨行寡見自大作事猶豫不了吉凶不別善惡若有急事不能自理又不受諫不別善友及與怨家作事反戾弊如虎狼被服弊衣身體多垢性不自喜鬚髮[13]蓬亂不自整頓多憂嗜臥多食無節人倩使之而不肯[14]不倩不使而更自為當畏不畏不當畏者[15]然反畏之當憂反喜當喜反憂應哭而笑應笑而哭設有急事使之不行適去呼還不肯反顧常遭勤苦強忍塵勞有所食噉不別五味言語多笑喜忘重語[16]嚙舌舐脣[17]然而[18][A2]行步臥起未曾安隱舉動作事無所畏難不知去就佛說是輩為愚癡[19]於是頌曰

弱顏愚無慈  強額而自[20]
眼目不視眴  [21]燋焠數歎息
[22]獨行然無信  嫉賢及懈[23]
常憂多狐疑  不別諸善惡
體面多塵垢  不知善惡語
作事多憒閙  不能自究竟
所倩使不肯  不使而反行
當畏而不畏  不畏而反畏
應喜而反憂  應憂而反喜
當哭而反笑  當笑而反哭
[24]飲食無飽  不別反怨讎
志性喜佷戾  無慧遭苦惱
鬚髮常蓬亂  無信喜居冥
不別知五味  多臥如虎狼
寡見而貢高  [25]齧舌而舐脣
弄口而喜齗  所語而多笑
臥處而不安  諸急事難進
呼還而突前  性爾為癡相

何謂婬怒癡相向所說婬癡是也[26]怒癡相亦如是其與一切塵勞合者是謂婬怒癡相於是頌曰

其處於塵勞  與婬怒俱合
當觀婬怒相  是為癡無慧
一切前所說  貪欲諸垢穢
有婬怒愚行  則知不離癡

何謂口欲心欲者語言柔軟順從不違身所不欲不加於人言念輒善安隱可意譬如好樹其華色鮮果實亦美口欲心欲亦復如此於是頌曰

其語常柔和  順從言可[27]
言行而相副  心身不傷人
譬如好花樹  成實亦甘美
佛尊解說是  心口之婬相

何謂口欲心怒者口言柔軟而心懷毒如種苦樹其花色鮮成果甚苦[28]言柔懷毒亦復如[29]於是頌曰

其口言柔軟  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  相隨[30]而可親
口言而柔順  其心內含[31]
如樹華色鮮  其實苦若毒

云何知口欲心癡者言語柔和其心冥冥不能益人亦不欺[32]譬如畫瓶視表甚好裏空且冥口欲心癡亦猶如此於是頌曰

口言有柔和  而心懷冥癡
當知此[33]輩人  口婬而心愚
觀其口如慧  心中冥如漆
[1]外好如畫瓶  其內空且冥

何謂口欲而心怒癡所言柔軟念善尠少性不調順或復念惡[2]有時不念善惡不[3]其性難知譬如甜藥雜以鹹苦不可分別其有口欲而心怒癡亦復如此於是頌曰

其有口言欲  心懷諸怒癡
譬如醍醐蜜  雜以辛苦鹹

何謂口[4]麁而心婬者語言剛急中傷於人眾所憎惡不欲見之無有敬者譬如父母[5]訶教子孫雖口剛急而心猶愛譬如瘡醫破洗人瘡當時大痛久久除愈心甚歡喜其有口剛而心婬者亦復如是於是頌曰

有現口言急  而心懷婬欲
譬如夏日熱  其光照[6]冷水

何謂口剛而心怒者口言麁所可懷念無有慈善不欲人利譬如苦藥復和以毒設飲病人吐之不服設飲消時則害人命其口剛急而心怒者亦復如是於是頌曰

其口言急無親敬  心念弊惡而懷毒
常喜侵[7]枉於他人  當觀此輩行雜毒

何謂口麁而心癡者言常剛急惡加於人舉動所作心不自覺不念人善亦不念惡譬若[8]有賊拔刀恐人而不能害如是行者知為口急而心愚癡於是頌曰

口言剛急心不害  喜[9]恐於人無所加
譬如拔刀無所施  口麁心癡亦如是

何謂口麁心懷三毒[10]口言剛急或善於人又復加惡乍念不善亦不能惡譬如大吏捕得盜賊其下小吏恐責其辭又復有吏誘進問之其次小吏鞭杖[11]拷之又復有吏不問善惡亦不拷責是謂口麁而懷三毒者[12]於是頌曰

口言而剛急  其心懷三毒
志性如是者  不善不為惡
行跡若斯者  名之中間人
勤苦及安隱  是事雜錯俱

何謂口癡而心欲者無所別知人與共語都無所解不曉善惡義所歸趣心常自念「當何以[13]益加於人也」至於趣事如所思念不失本要譬如冥夜興雲降雨其口癡心欲亦復如此於是頌曰

其有口癡而心婬  口所言說不了了
如龍興[14]雲而不雷  口癡心婬亦如是

云何為口癡心剛不能施善亦不加惡常心念言「以何方便中傷於人」設得便者輒危害人譬如以灰覆於炭火行人躡上便燒其足口癡心怒亦復如是於是頌曰

口癡而心剛  不柔無惡言
常懷惡加人  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  藏惡在於心
如灰覆炭火  [15]設躡燒人足

何謂口癡而心懷冥不能以善加施於人亦不加惡心亦不念他人善惡無所增損所以者何無勢力故譬如火滅以灰覆之若持枯草及[16]𤍜牛屎積著其上手觸足蹈無所能燒而不成熟所以者何無所堪任口癡心冥亦復如是於是頌曰

[17]其口有癡愚  而心懷闇冥
都不能念惡  [18]亦不能念善
不能成辦事  亦不不為能
如暴[19]中炊煮  無所能成熟

何謂口癡心懷三毒口無所犯不益於人少所中傷晝夜思念「以何方便中傷於人」又復心念「云何饒人」或心念言「不損益人」譬如故瓶盛淨不淨而蓋其口不見其裏發口則[20]口癡心懷三毒亦復如此於是頌曰

作性喜反戾  口言不了除
而懷婬怒癡  盛滿以臭穢
譬如大故瓶  受諸淨不淨
不能益於人  亦都無所損

其為法師以此十九事觀察人情而為說法其婬相者云何解說為講法言「習欲多者墮於地獄餓鬼之中然後得出復作婬鳥鸚鵡青雀及鴿鴛鴦孔雀[21]野人獼猴設還作人多婬放逸輕舉卒暴仁當察此曼及人身觀知罪垢惡露不淨莫習婬欲」於是頌曰

其多習婬色  憍慢速[22]目燒
在人若畜生  地獄餓鬼中
生彼還自害  塵勞火[23]見燒
欲令解脫此  [24]隨行故說是

設多瞋者[25]隨其行跡而為說法「犯眾瞋恚墮於地獄餓鬼之道從惡處出當作毒獸鬼魅羅剎反足女鬼溷鬼之類又作師子蛇虺毒蟲蚊虻蚑蜂百足之蟲設從此道還[26]在世間形貌醜陋人所不媚常當短命而多疾病身體不完以是之故殃罪分明常奉慈心除其瞋恚」於是頌曰

人多懷瞋恚  眾共所憎惡
坐是墮惡道  多病不安隱
墮鬼及毒獸  既作人下賤
[1]能行慈心者  即除瞋恚冥

設多愚癡為說此法「曚冥興盛死墮地獄餓鬼之路若在畜生則作癡獸謂牛[2]豚之屬設還人道性不決了[3]眼根弱當多疾病六情不完生於夷狄野人之中[4]冥入冥」以是教之觀十二緣除愚冥本於是頌曰

多習愚癡者  諸根不完具
生於牛羊中  然後墮地獄
假使修學人  願度此惡道
欲得脫[5]其冥  當觀十二緣

設多婬怒當行二事觀其不淨又奉慈心若多婬癡為講二事空無及慈設怒癡盛為說二事導以慈心并了癡本於是頌曰

行慈觀不淨  攻治婬怒癡
教色諸愚者  十二緣不明
若人瞋恚盛  及癡甚[6]除冥
當為講慈心  十二因緣本

若有口婬而心欲者為說無常空寂之義也心怒口恚唯講慈仁也口癡心冥講十二緣其餘四種眾病備[7]一者口婬心懷三毒二者口怒婬恚癡具三者口愚內懷三垢四者有人[8]淳懷三毒其解法師當為此輩說法教化令其寂然觀因緣本所以者何[9]輩種類塵勞淳厚積諸罪殃而自纏裹雖為現法不見聖諦唯當教之諷[10]誦勸進緣是之故專在誦務塵勞轉薄雖不獲道可得上天於是頌曰

其有行犯婬  而心瞋恚癡
當教諷誦經  及勸使為福
塵勞雖興盛  緣是除罪蓋
因斯之方便  然後得生天

譬如有人修治樹園地高下之[11]坵墟平之溉灌以時拔去荊棘穢草蘆葦邪生諸曲橫出不理皆落治之棄著垣外令其順好樹木無礙根生[12]滋茂[13]皆悉護之令不折傷以是之故[14]木轉大花實興盛其修行者受法師教除婬怒癡欲想諸穢以是之故行遂長成至[15]于得道於是頌曰

其樹木曲戾  [16]邪出不順生
荊棘諸瑕穢  悉落治令[17]
以若干方便  修理乃得成
修行治法樹  奉經亦如是
[18]諸婬怒癡  受師百千教
滅去諸瑕穢  如園師修樹

法師說經察以四事何謂為四一曰博學而得至道二曰懷來以道其於學問不能[19]論義三曰[A3]博學道德未得成就四曰無知無道復有四法一曰初[20]由法師從其啟受知義解法二曰雖解其義不能微妙三曰分別淺法不能至深四曰不知其義亦不曉了如是學法所習唐苦譬如兩人俱不曉泅[21]深水[22]欲相[23]免濟反更溺死[24]如盲牽盲欲有所至中道迷惑竟不能達不知義者亦不曉慧而欲說法欲有所救亦復如是於是頌曰

譬如人博學  眾善無央數
[25]已得度無極  若人越大海
[26]若人淨如諦  而無有智慧
但可取其要  不能獲深義
若習入道者  隨順不違律
以能敬受教  如是有反復
譬如近尊者  必當獲大利
其學修行道  所求義[27]必進
但解進其義  而不能微妙
如人食空羹  而無有飯具
從師諮受義  不了妙如是
不能解大道  不至正真慧
設使不入道  不能分別說
則不解於慧  無義不了了
如盲欲御盲  不能[28]致所[29]
無義亦無慧  譬之亦其然

其修行者計有三品一曰或身行道而心不隨二曰或心行道而身不從三曰修道身心俱行也何謂身行而心不隨假使行者結跏趺坐政直端心譬如柱樹未曾動搖而現此相內心流逸細滑之念所更不更而普求之其心放[30]逸不得自在譬如死屍捐在塚墓禽獸飛鳥[31]狗犬狢爭食之身定[32]內亂亦猶其然斯為修行道德地者身定心亂於是頌曰

[33]加趺端坐  不動如[34]太山
其心內迷散  情猶象墮[35]
如是修行者  身定而心亂
譬若樹狂花  不成果而落

何謂修行道地者有心在道而身不從身不端坐成四意止是時心定而身不安於是頌曰

假使心性自調和  住四意止無他[1]
是時則名四意止  雖身不定心不亂

修行道地何謂身心而俱定者身坐[2]端正心不放逸內根皆寂亦不走外隨諸因緣也當爾之時身心端定都不可動以此知之身心等定於是頌曰

其身心俱定  內外不放逸
寂然加趺坐  如柱[3]定難傾
見於生死諦  如水漂岸樹
身心而相應  疾成道[4]得果

修行道地專精於道而不動轉如是寂滅速至泥洹於是頌曰

講說若干[5]之要義  如乳石蜜和食之
其無諛諂能承法  則以佛教自調順

修行道地經卷第二


校注

[0189034] 珍【大】船【宮】 [0189035] 太山【大】大山【宋】【元】【明】【宮】 [0189036] 踰【大】逾【宋】【元】【明】【宮】 [0189037] 此【大】小【宋】【元】【明】【宮】 [0189038] 福祐【大】祐福【宮】 [0189039] 弘【大】和【宮】 [0189040] 弊蓋【大】覆蓋【宋】【元】【明】【宮】 [0189041] 忻歡隱【大】欣歡安隱【宋】【元】【明】【宮】 [0189042] 親【大】覲【宮】 [0189043] 凡人【大】凡夫人【宋】【元】【明】【宮】 [0189044] 友【大】夭【宮】 [0189045] 憎【大】增【宋】【元】【明】 [0190001] 駒【大】軀【宋】【元】【明】【宮】 [0190002] 修道【大】修行道【宋】【元】【明】 [0190003] 乃【大】及【宋】【元】【明】【宮】 [0190004] 大【大】火【宋】【元】 [0190005] 已【大】*以【宋】【元】【明】【宮】* [0190006] 和【大】怡【宋】【元】【明】【宮】 [0190007] 目【大】〔-〕【宋】【元】【明】【宮】 [0190008] 趣【大】起【宋】【宮】 [0190009] 日【大】月【宋】【元】【明】【宮】 [0190010] 諸天【大】天人【宋】【元】【明】【宮】 [0190011] 抄【大】鈔【宋】【元】【明】【宮】 [0190012] 是故號為【大】是以號曰【宋】【元】【明】【宮】 [0190013] 窈【大】杳【宋】【元】【明】【宮】 [0190014] 永【大】身【宮】 [0190015] 仗【大】杖【宮】 [0190016] 若【大】各【宋】【元】【明】【宮】 [0190017] 甚【大】雖【宋】【元】【明】 [0190018] 講【大】言【宮】 [0190019] 分別相【大】分別行相【宋】【元】【明】分到行相【宮】 [0190020] 珠【大】*珍【宮】* [0190021] 耗【大】抒【宋】【元】【明】㧌【宮】 [0190022] 此【大】是【宋】【元】【明】【宮】 [0191001] 蟠【大】槃【宮】 [0191002] 起【大】超【宋】【元】【明】 [0191003] 女人【大】玉女【宋】【元】【明】【宮】 [0191004] 行【大】修行【宋】【元】【明】【宮】 [0191005] 行修【大】修行【宋】【元】【明】【宮】 [0191006] 火燒【大】放火【宋】【元】【明】【宮】 [0191007] 無央數【大】下同無鞅數【宋】【宮】下同 [0191008] 世【大】世也【宋】【元】【明】【宮】 [0191009] 糠【大】糠火【宋】【元】【明】糖【宮】 [0191010] 身【大】命【宋】【元】【明】【宮】 [0191011] 雷電【大】雷霆【宋】【元】【明】【宮】 [0191012] 了【大】行【宋】【元】【明】【宮】 [0191013] 時【大】時又【宋】【元】【明】【宮】 [0191014] 養【大】象【宋】【元】【明】【宮】 [0191015] 奉【大】湊【宋】【元】【明】【宮】 [0191016] 如【大】若【宋】【元】【明】【宮】 [0191017] 一切【大】一心【宋】【元】【明】【宮】 [0191018] 哉【大】我【宋】【元】【明】【宮】 [0191019] 設【大】誤【宋】【元】【明】【宮】 [0191020] 念【大】今【宋】【元】【明】【宮】 [0191021] 心便【大】止更【宋】【宮】心更【元】【明】 [0191022] 心【大】𢎪【宋】【元】【宮】弘【明】 [0191023] 了解定意【大】解定意時【宋】【元】【明】【宮】 [0191024] 常【大】當【宋】【元】【明】【宮】 [0191025] 教【大】戒【宋】【元】【明】【宮】 [0191026] 勤修道【大】修道行【宋】【元】【明】【宮】 [0191027] 鎖【大】瑣【宮】 [0191028] 支【大】交【宋】【元】【明】 [0191029] 踈【大】䟽【宮】 [0191030] 橫【大】*撗【宋】【元】【宮】* [0191031] 本曾侵抂【大】本曾侵撗抂【宋】【宮】本曾侵撗枉【元】未曾侵橫枉【明】 [0191032] 抂【大】枉【元】【明】 [0191033] 儻【大】黨【宋】【宮】 [0192001] 復【大】後【宋】【元】【明】【宮】 [0192002] 也【大】〔-〕【宋】【元】【明】【宮】 [0192003] 網【大】內【宮】 [0192004] 鎖【大】髓【宋】【元】【明】【宮】 [0192005] 衣【大】依【宋】【元】【明】【宮】 [0192006] 者【大】曰【宋】【元】【明】【宮】 [0192007] 和【大】怒【明】【宮】 [0192008] 便【大】更【宋】【元】【明】【宮】 [0192009] 操【大】躁【宋】【元】【明】【宮】 [0192010] 詐【大】計【宋】【元】【明】【宮】 [0192011] 小小【大】少少【宋】【元】【明】【宮】 [0192012] 起【大】*趨【宋】【元】【明】【宮】* [0192013] 爭【大】諍【宋】【元】【明】【宮】 [0192014] 婬【大】姓【宋】 [0192015] 又【大】及【宋】【元】【明】【宮】 [0192016] 志【大】迷【宋】【元】【明】【宮】 [0192017] 按【大】案【宋】【宮】安【元】【明】 [0192018] 綺【大】欹【宋】【元】 [0192019] 學【大】惡【明】 [0192020] 忘【大】亡【宋】【元】【明】【宮】 [0192021] 敬之有學志【大】奉之有覺志【宋】【元】【明】【宮】 [0193001] 鬚【大】髮【宋】【宮】 [0193002] 【大】*獷【宋】*【元】*【明】*【宮】 [0193003] 之【大】人【宋】【元】【明】【宮】 [0193004] 項【大】頸【宋】【元】【明】【宮】 [0193005] 強難伏【大】難折伏【宋】【元】【明】【宮】 [0193006] 曚【大】*朦【宋】【元】【明】【宮】* [0193007] 反【大】及【宋】【宮】友【元】【明】 [0193008] 追【大】退【宋】【元】【明】【宮】 [0193009] 反【大】友【宋】【元】【明】【宮】 [0193010] 伏【大】休【宋】【元】【明】【宮】 [0193011] 破壞【大】壞於【宋】【元】【明】【宮】 [0193012] 惰【大】墮【宋】【元】【明】【宮】 [0193013] 蓬【大】髼【明】 [0193014] 作【大】行【宋】【元】【明】【宮】 [0193015] 然【大】而【宋】【元】【明】【宮】 [0193016] 嚙【大】嚼【宋】【元】【明】【宮】 [0193017] 然【大】後【宋】【元】【明】然後【宮】 [0193018] 噤【大】䫴【宮】 [0193019] 相【大】之相【宋】【元】【明】【宮】 [0193020] 譽【CB】【磧乙-CB】【宋】【元】【明】【宮】舉【大】 [0193021] 燋焠【大】憔悴【宋】【元】【明】【宮】 [0193022] 獨【大】猛【宋】【宮】 [0193023] 息【大】怠【宋】【元】【明】【宮】 [0193024] 飲【大】餮【宋】【元】【明】 [0193025] 齧【大】嚼【宋】【元】【明】【宮】 [0193026] 癡【大】〔-〕【明】【宮】 [0193027] 人【大】久【宮】 [0193028] 言【大】心【宋】【元】【明】【宮】 [0193029] 是【大】*此【宋】【元】【明】【宮】* [0193030] 而【大】如【宋】【元】【明】【宮】 [0193031] 毒【大】禍【宮】 [0193032] 損【大】人【宋】【元】【明】【宮】 [0193033] 輩人【大】人輩【宋】【元】【明】【宮】 [0194001] 外好【大】好外【宋】【元】【明】【宮】 [0194002] 有【大】又【宋】【元】【明】【宮】 [0194003] 別【大】別也【宋】【元】【明】【宮】 [0194004] 麁【大】剛【宋】【元】【明】 [0194005] 訶【大】呵【宮】 [0194006] 冷【大】令【宮】 [0194007] 枉【大】抂【宋】【宮】 [0194008] 有【大】如【宋】【元】【明】【宮】 [0194009] 恐【大】怒【明】 [0194010] 者【大】也【宋】【元】【明】【宮】 [0194011] 拷【大】*考【宋】【元】【宮】*栲【明】* [0194012] 於【大】而【元】【明】 [0194013] 益加【大】加益【宋】【元】【明】【宮】 [0194014] 雲【大】雨【宋】【元】【明】【宮】 [0194015] 設【大】誤【宋】【宮】 [0194016] 𤍜【大】乾【宋】【元】【明】燥【宮】 [0194017] 其口有癡愚【大】其有口愚癡【宋】【元】【明】【宮】 [0194018] 亦不能念善【大】亦無善不善【宮】 [0194019] 中炊煮【大】秋中暑【宋】【元】【明】【宮】 [0194020] 現【大】現也【宋】【元】【明】【宮】 [0194021] 野人獼猴【大】獼猴野人【宋】【元】【明】【宮】 [0194022] 目【大】自【宋】【元】【明】【宮】 [0194023] 見【大】自【明】 [0194024] 隨【大】修【宋】【元】【明】【宮】 [0194025] 隨【大】墮【宋】【元】【明】【宮】 [0194026] 在【大】生【宋】【元】【明】【宮】 [0195001] 能【大】既【元】【明】 [0195002] 豚【大】豕【宋】【元】【明】 [0195003] 眼【大】明【宋】【元】【明】【宮】 [0195004] 冥【大】其【宋】【元】【明】 [0195005] 其【大】斯【宋】【元】【明】【宮】 [0195006] 除【大】陰【宋】【元】【明】【宮】 [0195007] 具【大】有【宋】【元】【明】【宮】 [0195008] 淳【大】*純【宋】【元】【明】【宮】* [0195009] 輩【大】等【宋】【元】【明】【宮】 [0195010] 誦【大】經【宋】【元】【明】【宮】 [0195011] 坵【大】丘【元】【明】 [0195012] 滋【大】葉【宋】【元】【明】【宮】 [0195013] 皆【大】音【宮】 [0195014] 木【大】之【元】 [0195015] 于【大】於【明】 [0195016] 邪【大】鈄【宋】【元】【明】【宮】 [0195017] 政【大】*正【宋】*【元】*【明】* [0195018] 諸【大】去【宋】【元】【明】【宮】 [0195019] 論【大】博【宮】 [0195020] 由【大】猶【宋】【元】【明】【宮】 [0195021] 深【大】於深【宋】【元】【明】【宮】 [0195022] 中【大】〔-〕【宮】 [0195023] 免【大】勉【宋】【元】挽【明】【宮】 [0195024] 如【大】譬如【宋】【元】【明】【宮】 [0195025] 已【大】以【宋】【元】【明】【宮】 [0195026] 若人【大】善入【宋】【元】【明】若入【宮】 [0195027] 必【大】畢【宮】 [0195028] 致【大】至【明】 [0195029] 趣【大】越【宮】 [0195030] 逸【大】恣【宋】【元】【明】【宮】 [0195031] 狗犬狢爭【大】狐犬各諍【宋】【元】【明】【宮】 [0195032] 內亂亦猶【大】心亂由亦【宋】【元】【明】【宮】 [0195033] 加【大】*跏【宋】【元】【明】【宮】* [0195034] 太山【大】大山【宋】【元】【明】【宮】 [0195035] 淵【大】㵎【宋】【元】【明】【宮】 [0196001] 相【大】想【宋】【元】【明】【宮】 [0196002] 端【大】立【宮】 [0196003] 定【大】之【宋】【元】【明】【宮】 [0196004] 得【大】德【宋】【元】【明】【宮】 [0196005] 之【大】定【宮】
[A1] 不【CB】【麗-CB】十【大】(cf. K29n0984_p1139a01)
[A2] 齘【CB】【麗-CB】齗【大】(cf. K29n0984_p1140a04)
[A3] 博【CB】【麗-CB】愽【大】(cf. K29n0984_p1142b23; T15n0606_p0195b20)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