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以是緣故,若諸菩薩欲得如是自說淨印三摩地法門,及自說無垢慧者,當住二種之心:一者、無濁亂心;二者、無滓穢心。無濁亂心者,謂心自性清淨明亮,而不容受客塵煩惱;法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無所積集,無塵故離貪,無分別故離瞋,無我故離癡;清淨遍淨,畢竟無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真如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實際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空平等,隨住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起諸平等故,如所解脫,有為法亦然;隨住無為法平等故,即此隨住平等之法,無集、無散,非智所知,此說名為無濁亂心。即以此法為他眾生,及餘補特伽羅,顯明開示。於自他法不起動亂之想,此即是為無滓穢心。海意!具是無濁亂心、無滓穢心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甚深。」
佛言:「不得涯底故。」
海意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見。」
佛言:「離二法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極難覺了。」
佛言:「無我、我所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知。」
佛言:「識、智二法平等知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濁亂。」
佛言:「得無礙解脫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微妙。」
佛言:「離諸譬喻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精實。」
佛言:「得金剛喻智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壞。」
佛言:「先後不破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無所著。」
佛言:「一切有著隨超越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得大光明。」
佛言:「離諸癡瞑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清淨。」
佛言:「畢竟無染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無垢。」
佛言:「離貪塵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所行。」
佛言:「三界無行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戲論。」
佛言:「超越戲論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無動。」
佛言:「畢竟寂靜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隨入一切處。」
佛言:「與虛空等故。」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能發起勝行?云何當獲自說淨印三摩地門?」
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與虛空而共戰敵,時彼虛空乃被甲冑。菩薩亦復如是,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者,應當被於諸法平等甲冑莊嚴。何以故?海意!隨有所滅即有所起。又復,海意!識種子是有為,無表種子是無為,此三摩地非眼識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此三摩地不可表了,應知無知亦非無知,此三摩地無表了相,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故,此名三藐三佛陀。又復,海意!我不見有法是染相故,成等正覺;亦不見有法是淨相故,成等正覺。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淨,所謂自性清淨相故。若彼自性清淨相者,即是無相。若其無相即無行相,若無行相,即無少法而可表了,由無表故即一切法無所了知。若法無能表及無所表故,是中即無文字集現。若無文字可集現者,即所說如。此復何名即所說如?謂後如於前,中亦復然,此即是名一切諸法三世皆空。復何名空?所謂無作,即此無作,亦復無作,亦非無作,是故此說名之為空。所言無作,義復云何?無作者,謂無現前諸行造作,以無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說名為無作。復何名為無現前行?謂無身現前行、語現前行、心現前行故,此說名無現前行。若無現前行,彼即無為;若其無為,即無生無滅,亦無處所,即此無生、無滅、無處所法,亦復無處。何名無處?所謂現前諸行無處,是故此說名為無處。所以者何?所謂識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識無所住即是正智,而彼正智即智無領納。若智無領納即無增上意樂,若無增上意樂即無諍論,若無諍論即無動亂,若無動亂即無逼惱,若無逼惱即無燒然,若無燒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名為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無領納,是佛所說。
「海意!此法甚深難見難解,若有得聞如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顛倒、煩惱、執著、纏縛等法,悉得解脫,即能[1]任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法藏;為大導師,開示一切眾生無量正道。為大醫王,善療眾生一切無相煩惱之病。是為能以廣大供養普供如來,不久當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所作決定,於此大乘法中能善積集。為大法船,而能濟渡無量眾生出生死海。為大正士降伏諸魔,永不復隨魔境中語。」
爾時,海意菩薩[2]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而能降伏一切魔怨?」
佛言:「海意!若菩薩以無所為心,能於一切普攝受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3]又若菩薩以無所為心,於彼一切所緣相中能發起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海意當知!魔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蘊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蘊魔;安住空法能降煩惱魔;伺察無生、無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時依止一切意法趣向滅道能降天魔。又復,知苦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之魔;證滅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復,伺察諸行是苦能降蘊魔;伺察諸行無常能降煩惱魔;伺察諸法無我能降死魔;伺察涅槃寂靜能降天魔。又復,菩薩內斷煩惱垢而不[A1]忘失大菩提心,行於布施,即能攝伏蘊魔;若菩薩不惜其身亦不繫著,行布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煩惱之魔;若菩薩能念財富無常,我當與彼一切共用,真實施與,如是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死魔;若菩薩於一切眾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脫慧普攝眾生,行布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如是即能攝伏天[4]魔。[5]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五
校注
[0485002] 第五第六兩卷欠【宋】 [0485003] 五【大】,三【明】,五之六【宮】 [0485004] 西天譯經【大】,中天竺【元】,宋中天竺【明】 [0485005] 傳【大】,光【元】【明】 [0485006] 法【大】,惟淨共法【元】【明】 [0485007] 等【大】,〔-〕【元】【明】 [0485008] 此【大】,比【元】 [0485009] 於【大】下同,于【明】下同 [0485010] 止【大】,山【元】【明】 [0486001] 汝【大】,大【元】【明】 [0487001] 任【大】,住【明】 [0487002] 白【大】,曰【明】 [0487003] 又【大】,叉【元】 [0487004] 魔【大】,魔上下卷中【元】 [0487005] 不分卷【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3 冊 No. 400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范振業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